浅谈航海专业学生的海员素质及培训

浅谈航海专业学生的海员素质及培训

一、谈航海类专业学生的海员素质及其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玲[1](2021)在《2001—2020年航运人才培养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文中认为以2001—2020年CNKI核心数据库中的276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以CiteSpace为研究工具,绘制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对二十年中航运人才培养研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发文作者/机构间的合作有待加强;刊发载体主要是普通期刊,高水平科研成果偏少;研究主题主要是中国加入WTO、STCW公约实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智能航运、海运/海洋强国建设等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趋势为"一带一路"倡议及智能航运科技背景下复合型、创新型航运人才培养及思想道德教育。结合当今教育界新文科、新工科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提出航运人才培养相关研究应主动向上述主题靠拢。

张本,范世东,毛小兵[2](2020)在《新工科背景下轮机工程(水上)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改革》文中指出为应对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结合国家"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对轮机工程(水上)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构建等几方面的改革进行探讨,并提出改革思路与对策。

李西田,徐国庆,马建文,宋浩然[3](2020)在《新时代航海类专业学生党员的“六航”育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至关重要,学生党建工作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通过对航海类专业特殊性、重要性及加强航海类专业学生党员思政教育工作的必要性着手分析,提出了一种在半军事化管理下的航海类学生党员"六航"育人体系,即导航、启航、引航、助航、领航、远航,将航海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专业教学及半军事化学生管理充分融合,对提升航海类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罗胤[4](2019)在《社会工作视角下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前途和希望,也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成效和社会的稳定。航海类专业就业生因其专业对口性强,是航运事业人才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更关系到“海洋强国”的实现。近年来,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毕业生从事航运行业的比例持续走低。高校的传统就业支持偏重管理,服务不足,本研究希望通过社会工作介入来对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提供就业支持,完善并提出改进对策。通过对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现状的分析,发现就业支持体系存在就业指导支持与学生需求不匹配、就业渠道支持的行业内就业指向不明显、就业协助支持跟进不及时、就业保障支持应急预案建设薄弱等问题。本研究希望通过社会工作介入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来完善就业支持体系建设,帮助航海类专业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本研究通过访谈接受D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咨询服务但并未解决就业问题的服务对象,将存在就业问题的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分为“信息不足”型、“规划缺失”型、“认知偏差”型航海类专业大学生三类,依据其不同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介入方案,并寻找到三位符合特点的航海类专业大学生作为服务对象,通过对这三位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工作介入验证介入方案是否有效。研究认为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中存在偏重管理而缺乏服务的不足,本文创新性地将社会工作方法引入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中,以个案工作介入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过程,能够有效解决案主所面临的就业期间迷茫、压力大、就业信息获取不足和就业能力不足等问题。航运业相关工作由于存在工作待遇与陆地差距小,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寂寞等特点,在介入方案设计和实行的过程中更需要社会工作者为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提供更多支持,从而帮助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心仪工作,同时为航运业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陈婷婷[5](2019)在《高职院校航海类大学生国际意识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航运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航运业对航运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于国际化,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成为我国航海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本文从高职院校航海类大学生特点分析入手,结合其培养现状,制定五大培养内容,并从系统工程学的角度提出了对应的策略建议。

缪长勇[6](2019)在《政府应对国有航运企业船员流失问题的策略研究 ——以S公司为例》文中指出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是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的核心要素。船员作为航运业的直接从业者,是实践“一带一路”倡议、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安全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注册船员148万余人,中国船员劳动力市场供给充足,但在国有航运企业却发生了船员流失严重、船舶派员困难的局面,船员队伍呈现人才结构老化甚至断层的发展态势,部分岗位船员的流失致使部分航线和船舶出现调任适岗船员上船困难的现象,对船舶安全营运、国家对外经贸往来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拟从国有航运企业S公司入手,按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要求,综合采用文献分析、调查研究、深度访谈等方法,利用政府规制理论及双因素理论分析船员流失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国有航运企业船员流失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实际收入偏低、船员职业高风险、社会保障缺乏对船员职业特殊性的制度、船员权益区分保障、船员职业边缘化、社会认同感缺失、海事部门监管“重行政、轻服务”、航海文化不足等方面。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原因除了航运企业管理上存在管理繁琐、混乱等表面现象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政府对于船员职业重视程度的缺失,例如在社会保障立法方面,虽然在“四险一金”方面制定了政策性法规,但对于船员职业特殊性没有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其参保标准等同于陆地一般职业。船员个人所得税缴纳起征点与陆地职工差距逐步减少,几乎不存在任何减免政策。为满足履行《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的有关要求,我国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船员服务管理规定》、《海员船上工作和生活条件管理办法》等,但相关条款内容分散且大多是原则性表述,法律效力层次较低,船员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应对国有航运企业船员流失,并非依靠航运企业自己通过调整管理制度可以有效解决,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给予船员职业更多的支持。未来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通过积极推动《船员法》出台,为保障船员权益、提升福利提供法律支持。研究建立船员个人所得税制度提升船员实际收入、降低航运公司管理成本,对于推动中国船员管理国际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完善船员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船员上船工作的后顾之忧,为船员职业提供权益保障。加强中国航海文化建设,从多方面营造尊崇船员职业的社会氛围,凸显船员在实践航运强国战略中的地位,能有效提升船员的荣誉感。上述政策的研究实施,能有效提升船员职业社会认同感,增强船员职业吸引力,在政府应对船员流失方面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徐燕铭,刘晓阳,王冉然,于志民[7](2019)在《中外航海教育模式对比分析及启示》文中指出文章从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出发,以航海院校老师视角,比较英国、美国和新加坡等海员强国在培养本国海员教育上的优势和经验,并提出我国航海教育可借鉴的方法。

李西田,徐国庆,马建文,宋浩然[8](2019)在《新时代对航海类专业学生党员的“六航”育人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根据新时代航海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学生党建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基于航海类专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将航海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建立一套基于半军事化管理的航海类学生党员"六航"育人体系,即导航、启航、引航、助航、领航、远航,对提升航海类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韩佳颖[9](2019)在《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航海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文中提出基于新工科及2018年的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背景,适应当前航海领域的行业需求,文章提出立足航海类本科教育,突出学科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转变侧重于知识传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能力养成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马强,刘刚,赵恩蕊,苑仁民,徐海东,李光正,侯甲彬[10](2019)在《面向智能船舶的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中研究表明结合智能船舶定义及发展特点,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分析智能船舶对传统航海教育的影响,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改革、资源保障措施等方面,探索面向智能船舶的复合型航海类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谈航海类专业学生的海员素质及其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航海类专业学生的海员素质及其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2001—2020年航运人才培养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工具
    2.数据来源
    3.研究方法
三、航运人才培养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1.发文量统计
    2.发文作者可视化分析
    3.发文机构可视化分析
    4.刊文载体分析
    5.研究热点与主题分析
    6.研究前沿及趋势分析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2)新工科背景下轮机工程(水上)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新工科背景下轮机工程(水上)本科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
    1.专业定位
    2.培养目标
三、轮机工程(水上)本科专业的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构建
    1.具备解决“复杂轮机工程问题”的能力
    2.具备轮机机电一体化背景下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
    3.具有可以支撑满足STCW公约和我国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要求的知识、能力及素养
四、轮机工程(水上)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1.海证通过率低的问题
    2.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充分利用在线教育或网络教育完成教学任务
五、结语

(3)新时代航海类专业学生党员的“六航”育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航海类专业的特殊性
    1.1 国际性
    1.2 国防性
    1.3 商业性
    1.4 艰苦性
2 加强航海类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3 半军事化管理下航海类学生党员“六航”育人体系
    3.1 导航
    3.2 启航
    3.3 引航
    3.4 助航
    3.5 领航
    3.6 远航
4 结 论

(4)社会工作视角下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研究现状
        1.2.2 社会工作增进就业支持现状的研究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航海类专业大学生
        1.3.2 就业支持
    1.4 研究方法
        1.4.1 问卷调查法
        1.4.2 访谈法
        1.4.3 文献研究法
    1.5 理论基础
        1.5.1 优势视角理论
        1.5.2 社会支持理论
        1.5.3 就业指导理论
2 社会工作视角下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的核心目标
        2.1.1 提高就业率
        2.1.2 提高就业质量
        2.1.3 保证行业相关就业比例
    2.2 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的主要内容
        2.2.1 就业指导支持
        2.2.2 就业渠道支持
        2.2.3 就业协助支持
        2.2.4 就业保障支持
    2.3 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工作效果
        2.3.1 保证就业岗位供需比例
        2.3.2 促进毕业生行业内对口就业
        2.3.3 引导部分毕业生行业外就业
    2.4 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的现存问题
        2.4.1 就业指导支持与学生需求不匹配
        2.4.2 就业渠道支持的行业内就业指向不明显
        2.4.3 就业协助支持跟进不及时
        2.4.4 就业保障支持应急预案建设薄弱
3 社会工作增进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的实务方案设计
    3.1 社会工作增进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1.1 必要性分析
        3.1.2 可行性分析
    3.2 社会工作增进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的服务对象分析
        3.2.1 “信息不足”型服务对象
        3.2.2 “规划缺失”型服务对象
        3.2.3 “认知偏差”型服务对象
    3.3 社会工作增进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的基本思路
        3.3.1 接案与问题预估
        3.3.2 确定接受服务意愿和服务计划
        3.3.3 介入与评估
        3.3.4 结案与跟进
    3.4 社会工作增进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的实务方案
        3.4.1 面向“信息不足”型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实务方案
        3.4.2 面向“规划缺失”型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实务方案
        3.4.3 面向“认知偏差”型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实务方案
4 社会工作增进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的实务案例
    4.1 案例一:“信息不足”的航海类专业大学生A
        4.1.1 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4.1.2 服务对象问题预估
        4.1.3 实务介入过程
        4.1.4 评估与结案
    4.2 案例二:“规划缺乏”的航海类专业大学生B
        4.2.1 案例基本情况
        4.2.2 服务对象问题预估
        4.2.3 实务介入过程
        4.2.4 评估与结案
    4.3 案例三:“认知偏差”的航海类专业大学生C
        4.3.1 案例基本情况
        4.3.2 服务对象问题预估
        4.3.3 实务介入过程
        4.3.4 评估与结案
        4.3.5 结案后的跟进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19届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6)政府应对国有航运企业船员流失问题的策略研究 ——以S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基本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自有船员
        2.1.2 船员流失
    2.2 理论基础
        2.2.1 政府规制理论
        2.2.2 政府规制理论对本研究的价值
        2.2.3 双因素理论
        2.2.4 双因素理论对本研究的价值
第3章 当前国有航运企业船员流失现状和原因——以S公司为例
    3.1 当前国有航运企业船员流失的现状
    3.2 S公司船员流失现状
        3.2.1 船员流失整体情况
        3.2.2 船员流失年龄结构分析
        3.2.3 船员流失学历结构分析
    3.3 S公司船员流失的原因
        3.3.1 船员社会保障机制不足
        3.3.2 船员工伤保险机制不足
        3.3.3 船公司和船员缺乏契约精神
        3.3.4 船员职业边缘化
第4章 当前政府应对国有航运企业船员流失措施的不足之处
    4.1 船员社会保障方面
        4.1.1 船员个人所得税缴纳起征点偏低
        4.1.2 船员工伤保险缺乏针对性
        4.1.3 国有航运企业船员社保缴费不统一
    4.2 .船员权益保障方面
        4.2.1 政府部门维护船员权益职能定位不清晰
        4.2.2 政府部门维护船员权益制度不完善
        4.2.3 海事部门履约检查不严
    4.3 船员人才培养氛围方面
        4.3.1 政府支持船员职业培养力度不足
        4.3.2 船员能力与现代船舶管理需求不匹配
    4.4 航海文化建设方面
        4.4.1 航海文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
        4.4.2 政府尚未构建航海文化宏观结构体系
第5章 完善政府应对策略的基本思路
    5.1 建立健全船员保障相关制度
        5.1.1 推动《船员法》出台
        5.1.2 完善船员社会保障体系
        5.1.3 建立船员个人所得税减免制度
    5.2 落实政府对船员权益维护职能的履行
        5.2.1 明确政府对船员权益维护的职能
        5.2.2 完善海上劳动三方协调机制建设
        5.2.3 推进船员权益监督机制建设
        5.2.4 注船员心理健康
    5.3 营造尊崇船员职业的社会氛围
        5.3.1 凸显船员在航运强国中的战略地位
        5.3.2 推动企业船员管理体制创新
        5.3.3 推动船员培养制度改革
        5.3.4 提升船员综合素质
    5.4 推进航海文化体系建设
        5.4.1 完善航海文化体系
        5.4.2 加强船员职业正面宣传力度
        5.4.3 加强航运企业航海文化成果转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国有航运企业船员职业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 B 离职人员访谈记录
致谢

(7)中外航海教育模式对比分析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英国的航海教育培养模式
    1.1 海员教育体系
    1.2 课程设置
2 美国的航海教育培养模式
    2.1 海员教育体系
    2.2 课程设置
3 新加坡的航海教育培养模式
    3.1 海员教育体系
    3.2 课程设置
4 国内外航海教育对比分析
    4.1 培养目标升级
    4.2 强化实操技能
    4.3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5 国外航海教育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5.1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与时俱进
    5.2 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5.3 合理设置课程,职业教育与学位教育良好衔接

(8)新时代对航海类专业学生党员的“六航”育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航海类专业的特殊性
    1.1 国际性
    1.2 国防性
    1.3 商业性
    1.4 艰苦性
2 加强航海类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3 半军事化管理下航海类学生党员“六航”育人体系
    3.1 导航
    3.2 启航
    3.3 引航
    3.4 助航
    3.5 领航
    3.6 远航
4 结论

(9)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航海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新工科背景下对培养目标的理解
2 培养模式转变的主要思路
    2.1 师资队伍建设
    2.2 课程体系的改革
    2.3 建设实践教学平台育人
    2.4 促进科研向教研的转化
    2.5 质量评价和反馈机制
3 结束语

(10)面向智能船舶的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智能船舶的定义和发展
    1. 智能船舶的定义
    2. 智能船舶的发展
三、智能船舶对航海教育的影响
四、“智能航运”的人才培养模式
    1. 面向智能船舶的“航海教育+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 面向智能船舶的“航海教育+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目标改革
    3. 面向智能船舶的“航海教育+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
    4. 面向智能船舶的“航海教育+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的改革
    5. 面向智能船舶的“航海教育+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其他保障
五、结语

四、谈航海类专业学生的海员素质及其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2001—2020年航运人才培养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 朱晓玲. 航海教育研究, 2021(03)
  • [2]新工科背景下轮机工程(水上)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改革[J]. 张本,范世东,毛小兵. 航海教育研究, 2020(03)
  • [3]新时代航海类专业学生党员的“六航”育人体系研究[J]. 李西田,徐国庆,马建文,宋浩然.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1)
  • [4]社会工作视角下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研究[D]. 罗胤.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7)
  • [5]高职院校航海类大学生国际意识培养策略研究[J]. 陈婷婷.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9(10)
  • [6]政府应对国有航运企业船员流失问题的策略研究 ——以S公司为例[D]. 缪长勇.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7]中外航海教育模式对比分析及启示[J]. 徐燕铭,刘晓阳,王冉然,于志民. 天津航海, 2019(03)
  • [8]新时代对航海类专业学生党员的“六航”育人体系研究[J]. 李西田,徐国庆,马建文,宋浩然.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 2019(03)
  • [9]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航海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J]. 韩佳颖. 天津航海, 2019(03)
  • [10]面向智能船舶的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马强,刘刚,赵恩蕊,苑仁民,徐海东,李光正,侯甲彬. 航海教育研究, 2019(01)

标签:;  ;  ;  ;  ;  

浅谈航海专业学生的海员素质及培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