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环境质量状况与环境保护政策(续)

前苏联环境质量状况与环境保护政策(续)

一、原苏联的环境质量状况与环境保护政策(续)(论文文献综述)

于玲[1](2021)在《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区划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秦岭北麓作为平原与山地的生态交错地带,其有效的保护与合理发展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中,对秦岭北麓的保护方式多为静态圈层保护,对山区发展的内在需求考虑较少,且规划引导措施落地性较弱,造成了秦岭北麓长安区段各类违建项目层出不穷,不恰当的管控区划方式已成为导致空间管控失效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针对上述空间管控失效问题,亟需建立科学合理的空间管控区划方法体系,以实现对于秦岭北麓土地资源的有效管控。本文以秦岭北麓长安区段为例,基于结构—功能理论构建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区划体系,展开空间管控单元的划分,并提出管控指标与导则。在此基础上,与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体系进行对比,提出优化协调策略。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4部分:(1)通过对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现实问题和学科问题的分析凝练,指出秦岭北麓环境保护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问题。同时提出本学科问题并凝练关键问题为:如何进行有效的空间管控区划以实现秦岭北麓土地的合理利用?据此进行相关文献综述,并对核心概念和相关基础理论如整体性治理理论、结构—功能理论等进行梳理和研究,确定本研究的写作框架(绪论、第二章);(2)对秦岭北麓长安区段基本概况及主要景观功能进行研究与分析,对秦岭北麓西安段历届保护条例及保护、利用规划文件进行梳理,指认现状空间管控区划体系问题(第三章);(3)围绕核心关键问题对国内外不同目标导向、不同功能导向下的管控区划方法进行总结与梳理,并与秦岭北麓浅山区空间进行理论匹配性分析;同时构建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区划体系(第四章);(4)以秦岭北麓长安区段为实践研究,采用景观安全格局构建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在核心研究尺度层面展开功能与结构协同管控的空间管控区划研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政策分析的背景,形成管控有效的区划单元结果,并提出相关管控的策略(第五章)。本研究主要结论有3点:(1)构建了以功能——结构和参数管控为主的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区划方法体系;(2)划定了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单元;(3)提出了空间管控单元导则与具体指标,并制定了管控图则。

陈凌,文富平,骆志平,王仲文,刘森林,白光,许昌恒,王惠[2](2020)在《CIAE辐射安全防护事业的起步与发展》文中认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CIAE)辐射安全研究所(前身技术安全室)是我国第1个辐射防护研究机构,成立60余年,在辐射防护标准、辐射防护监测、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天然辐射照射及国民剂量估算、能源与环境、核与辐射应急、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与最小化等领域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主要包括:1)主持或参与我国历次辐射防护标准编制及研究;2)开展个人、场所、环境及流出物监测技术研究,建立系统的监测与评价方法,研发辐射防护监测仪器;3)承担科研生产辐射防护保障与技术支持、101重水反应堆大修改建中的辐射防护、核工业30年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等工作;4)开展我国氡照射关键问题研究等天然辐射照射和国民剂量估算课题研究;5)开展不同能源链环境影响比较研究;6)承担国家核应急监测技术支持中心运行及参与国家历次核与辐射应急工作;7)放射性废物最小化研究及实践。

霍诗琳[3](2020)在《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和“逆工业化”时代的进程,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背景下,矿产企业倒闭,矿业城镇衰落,大量的工矿遗迹遭弃置。面对废弃的矿山和有价值的遗存,如何通过对工矿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在体现工矿遗产价值的同时摆脱矿业废弃地对其所在城市的不利影响成为当下难题。本文通过对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的调研和考察,分析总结其特征和价值。尝试通过运用建筑学、城市规划、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成果,提出对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原则及策略,从而探索其工矿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实践方式。首先,在归纳总结国内外有关工矿遗产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现状后,对工矿遗产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界定,总结国内外关于工矿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实践经验,梳理工矿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过程中所用到的理论,并对这些理论进行阐述。其次,摸清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基本状况,对海州矿工矿遗产的保护历程及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并对其保护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最后分析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的价值所在,试图在保护遗产价值的目的下,制定相关的保护原则,并在原则的指导下制定全面保护工矿遗产的策略。最后根据这些原则和策略探索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实践方法。

杨卓异[4](2020)在《俄罗斯环境规制对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影响》文中认为自1992年中国与俄罗斯建成“友好国家”关系以来,两国关系随着贸易往来的逐年增多而变得逐渐紧密,于2019年上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随着两国合作领域和层次的不断拓展,环境问题对两国合作带来的负面效应引起两国关注。本文从一国视角出发,探究俄罗斯2008年至2018年不同时期的环境规制强度对中国对俄罗斯进行直接投资的影响。将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情况作为本研究的考察对象,以中国对分布在俄罗斯13个行业的直接投资存量为样本,选取较为综合全面的环境绩效指数作为衡量环境规制强度的代理指标,利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俄罗斯环境规制强度对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影响,为中国政府及企业有关对俄投资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由实证结果可得,俄罗斯的环境规制强度显着抑制中国对俄直接投资,这种抑制作用既作用于污染型行业也影响着清洁型行业,且这种抑制作用在污染型行业影响更强烈。此外,俄罗斯的其他经济特征,如资源能源禀赋、技术水平因素对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有显着的激励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和市场规模显着地抑制了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的规模。同时,实证结果证实“污染天堂假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于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的进程中。该研究结果具有一定政策含义,对中国来说,即在对俄罗斯各行业进行投资时,环境规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逐渐引起中国投资者的风险防范,两国政府也应加强关注和协商有关环境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根据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可以从选择合理投资行业、推动“绿色投资”、针对清洁型行业设立专项投资发展基金、加强环境政策交流四个方面,加深两国经贸合作,推进两国间经贸合作持续稳速地发展。

安猛[5](2020)在《苏联生态问题的产生、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文中指出苏联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解体前产生了严重的生态问题,部分西方学者据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制度与生态问题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是造成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因为马克思主义强调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而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存在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何看待西方学者的观点?如何看待苏联生态问题的成因?如何认识生态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关系?这是理论界应该回答的问题。本文抛却就生态问题谈生态问题的做法,将生态问题的研究置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大背景下客观分析苏联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深入揭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与苏联生态问题的内在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与生态问题的内在关系,以期为我们今天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廓清认识,增强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具体而言,包括:首先,分析了苏联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资源依赖性的产业贸易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导致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重和经济效益低;集中政治发展体制和政府僵化管理模式及官僚体制导致资源利用率低、生态环境治理效率低,人民改善生态环境的意愿难以表达;征服自然、迷恋专制主义的传统文化导致人与自然二元对立,而将学术与政治混为一谈又制约了生态学的发展和民众生态意识的觉醒。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交织在一起,导致苏联生态环境积累性恶化。其次,考察苏联生态问题对苏联解体的影响。指出生态问题是苏联解体的助推器,基本逻辑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苏联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显现,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成本增大;在苏联模式、体制和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下,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被扩大化,生态环境积累性恶化并引发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糟糕的是,在西方“和平演变”阴谋的影响下,改革者被消弭阶级对立的绿色意识形态所渗透,民众被宣扬绿色觉醒的环境运动所裹挟,异见人士和民族主义者披着生态主义的外衣趁机攻击党和政府。最终,人与自然的矛盾引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生态问题嵌入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问题合力摧毁了苏联国家大厦。最后,阐述了苏联生态问题产生、影响对中国的启示。其一,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与社会制度的内在关系。指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带来生态问题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就一定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相反社会主义是解决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选择,中国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其二,要站在政治高度重视生态问题。指出生态问题具有基础性,关乎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等问题的解决,应该站在政治高度认识和解决生态问题。其三,要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人与自然统一起来,推动人口再生产、物质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协调发展。其四,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水平,回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其五,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赵一凡[6](2019)在《供需平衡视角下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路径研究 ——以重庆市巫溪县多规合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历了持续、高速的城镇化过程,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传统的城市扩张方式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仅造成城市内部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低下,而且使得城市外围许多优质耕地以及重要的生态空间被不合理侵占。以上种种矛盾因素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从源头分析,城市边界无序扩张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建设用地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的巨大矛盾。因此,本文在已有城镇开发边界研究综述的基础上,从协调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角度出发,以近年来广泛开展的“多规合一”工作为支撑,结合双评价、CA-Markov等方法,探讨城镇开发边界的科学划定途径。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基础。首先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然后对城镇开发边界和“多规合一”等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进行综述,得出近年来多规合一与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结合愈加紧密的结论。并分析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通过“多规合一”途径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对于协调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最后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并理顺整体的逻辑结构。第二部分,供给和需求两侧分析。从需求角度来看,首先对建设用地的需求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包含经济因素、人口因素、产业区开发因素等对建设用地需求的影响,然后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确定建设用地需求规模和布局的方法。从供给角度来看,首先从土地供应方式、土地供应结构等方面对我国建设用地供应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现状问题,分析了确定建设用地供给规模和布局的方法,包含人口预测、双评价、刚性边界限制等,最后探讨了供需两者之间的矛盾。第三部分,多规合一途径协调供需矛盾并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分析了多规合一以及城镇开发边界基本理论及内在联系,并比较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的各类方法,确定了一条通过多规合一协调供需矛盾并中并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的实现路径:以多规合一作为平台,首先结合城乡规划、各类发展规划与CA-Markov模型预测建设用地的需求规模和布局,然后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保类规划等结合双评价确定建设用地的供给规模和布局,之后对供给与需求进行比较,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最终根据协调的结果确定城镇的刚性和弹性两条开发边界。第四部分,实践案例的探讨。以重庆市巫溪县的多规合一为例,分析其在“多规合一”支撑下,首先借助ArcGIS软件对来自规划、国土、环保等多个部门的数据资料进行初步整合,然后依据城乡规划等发展类规划的人口、用地预测结果和CA-Markov模型的用地扩展模拟综合确定巫溪县的城镇建设用地需求的规模和布局。之后通过双评价结合土规、环保类规划综合确定巫溪县的城镇建设用地供给规模和布局,然后对建设用地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进行分析并协调,最后结合协调结果确定巫溪县的刚性和弹性城镇开发边界。并提出巫溪县城镇开发边界的保障体系和动态维护措施。第五部分,结论部分。分析了研究过程中的创新点、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创新点主要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时双评价、CA-Markov模型等方法的综合使用,不足主要在于因为相关部门数据缺失导致双评价环节缺少部分影响因素的分析。未来,随着自然资源部的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规划技术的进步,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将不再是一项单独编制的“自下而上”工作,而是作为工具融入到空间规划体系的全过程之中。

王艺璋[7](2019)在《俄罗斯环境外交的特点及影响》文中认为环境外交作为国际交流的新领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俄罗斯是全球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具备开展环境外交的优势条件。随着全球环境形势的不断恶化,国际社会对全球环境问题关注日益提升,俄罗斯的环境外交也日趋活跃。俄罗斯奉行什么样的环境外交政策,都会直接影响到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环境的安全与稳定。俄罗斯环境外交的发展,是一个由浅及深,反复变化的过程。自20世纪初开展环境外交以来,俄罗斯不断拓宽环境外交的合作领域与合作内容,不仅发展了与中国、美国、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的双边环境合作关系,而且还加强了在北极地区、欧盟以及联合国等区域及多边的环境外交活动。从内容上看,俄罗斯环境外交由最初偶发的保护动物行动逐步扩展到了涉及环境各个领域的全球性合作。进入新世纪后,俄罗斯环境外交围绕国家利益这一核心开展活动,独立性和自主性特点不断凸显,合作内容更加务实。环境外交的开展对俄罗斯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国内环境资源获得充分开发,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不仅改变了国际形象,而且大大提升了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俄罗斯参与的一系列国际环保合作,在重塑了国际环境外交格局的同时,也对其他国家的环境合作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与推动作用。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但总体上看,合作依然是俄罗斯环境外交发展的主要方向,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

马瑜[8](2019)在《美国与苏联环境合作探析(1972-1976) ——以空气污染领域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是,不管关系如何紧张,双方都没有产生直接的武力对抗。其中主要原因是双方实力基本保持均势。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改变,全球化趋势加强,美苏的缓和态势明显,这为两国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共同利益诉求为双方开展合作提供了契机。全球环境危机日益凸显,美苏两国不仅要解决本国内部的环境问题,还需承担起大国责任,在世界舞台上树立起环保的良好形象,因此两国需要通过合作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1972年,美国和苏联签订《美苏环境保护协定》,确定两国将围绕空气污染、水污染和海洋污染等11个领域进行合作。在此协定指导下,双方开展了大量的合作项目,成效显着。其中,空气污染是两国合作的重要领域。两国在空气污染方面的合作不仅形式多样,涉及范围广,而且持续时间也长,官方合作宣布结束后,双方仍有交流。两国在这一领域内的合作为改善美苏乃至全球的空气质量做出了贡献。然而,由于冷战大环境的制约,美苏开展环境合作过程中的局限性十分明显。美苏合作的前提之一就是出于对冷战局势的考虑,合作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分歧使双方都有所保留,两国的竞争仍旧不容忽视。但是,分歧和摩擦并未影响两国在环境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通过加强对话和协商,确定了诸多的规则,推动了工作的顺利开展。美苏双方在环境合作方面的实践为美苏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提供了借鉴。

胡斯斯[9](2019)在《我国海外投资环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践行预防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有利于促进环境正义的实现。对我国海外投资项目进行环评有助于维护东道国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外投资企业利益,维护我国绿色国际形象及促进我国海外投资可持续发展。虽然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等走出去战略的国内外背景下,我国海外投资发展迅速,但在海外投资实践中,我国海外投资项目因环评受阻的现象愈演愈烈,一方面是由于东道国环评制度不一、环评法不稳定、环评标准日趋严格及环评法实施不到位引起的,另一方面与我国海外投资企业环评意识不足存在密切联系。有鉴于此,环评制度的治理与完善既涉及到东道国,又涉及到投资者母国,还涉及到国际环评标准制度的协调与合作。有必要在不干涉东道国主权的前提下从投资者母国角度出发,要求我国海外投资企业在准出阶段就其项目做好环评,要求我国海外投资企业在遵守东道国环评标准的基础上实施高标准环评;与此同时,努力减少各国间环评制度的差异,提高东道国环评制度的实施能力,提高我国海外投资者环评意识。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首先,在借鉴美国、世界银行及亚投行跨国投资环评治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立法就海外投资项目的环评主体、内容、程序及责任方面进行详细规定,要求我国海外投资企业在项目准出阶段按照上述规定做好环评。其次,从双边、区域及多边主义入手,努力在相关条约、协定中就我国海外投资者环评义务进行约定,努力就环评合作达成相关协定、宣言或倡议。

亓军红[10](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提出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二、原苏联的环境质量状况与环境保护政策(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苏联的环境质量状况与环境保护政策(续)(论文提纲范文)

(1)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区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现实问题
        1.1.2 学科问题
        1.1.3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 研究对象
        1.2.1 秦岭北麓
        1.2.2 秦岭北麓长安区段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综述
        1.5.1 空间管控区划相关研究
        1.5.2 不同空间类型管控区划方法研究
        1.5.3 区划相关研究
        1.5.4 景观分类相关研究
        1.5.5 空间管控区划技术方法
        1.5.6 研究评述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内容
    1.8 写作框架
2 基础理论与分析框架
    2.1 概念辨析
        2.1.1 空间管控区划
        2.1.2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2.1.3 景观分类
    2.2 基础理论
        2.2.1 整体性治理理论
        2.2.2 尺度效应
        2.2.3 格局—功能理论
        2.2.4 景观异质性理论
    2.3 基于上述理论的分析框架
        2.3.1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2.3.2 基于分析框架的技术路线
3 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区划相关概况
    3.1 长安区段概况
        3.1.1 自然资源
        3.1.2 人文、社会资源
    3.2 长安区段景观多功能研究
        3.2.1 供给功能
        3.2.2 调节功能
        3.2.3 支持功能
        3.2.4 文化功能
    3.3 秦岭北麓空间长安区段空间管控区划政策与文件研究
        3.3.1 秦岭北麓空间管控历程
        3.3.2 相关条例、规划中空间管控区划研究
    3.4 问题指认
    3.5 本章小结
4 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区划方法构建
    4.1 不同目标下空间管控区划方法对比
        4.1.1 基于资源保护的空间管控区划方法
        4.1.2 基于资源利用的空间管控区划方法
        4.1.3 基于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空间管控区划方法
        4.1.4 基于管理角度的空间管控区划方法
    4.2 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区划方法构建
        4.2.1 管控区划方法体系构建原则
        4.2.2 空间管控区划方法与对象匹配性分析
        4.2.3 管控区划层次
    4.3 沣河与浐河流域综合景观安全格局构建
    4.4 沣河与浐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4.5 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管控单元划分
    4.6 本章小结
5 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区划研究
    5.1 基础数据来源
    5.2 区域背景
    5.3 沣河与浐河流域综合景观安全格局构建
        5.3.1 综合水安全格局
        5.3.2 地质灾害安全格局
        5.3.3 生物保护安全格局
        5.3.4 文化遗产保护安全格局
        5.3.5 游憩安全格局
        5.3.6 视觉安全格局
        5.3.7 区域综合景观安全格局构建及管控策略
    5.4 沣河与浐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5.4.1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研究
        5.4.2 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5.4.3 土壤保持功能研究
        5.4.4 游憩休闲功能研究
        5.4.5 生态服务综合功能重要性评价
        5.4.6 管控单元划分
    5.5 秦岭北麓长安区段西尧村空间管控区划
        5.5.1 生态控制指标选取
        5.5.2 用地单元管控图则编制
    5.6 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机制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不足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致谢

(2)CIAE辐射安全防护事业的起步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辐射防护标准
    1.1 我国第1代辐射防护基本标准的学习和研讨
    1.2 参与编制我国第2代辐射防护基本标准
    1.3 主持编制第3代国家辐射防护基本标准
    1.4 我国现行辐射防护基本标准的编制及宣贯
    1.5 其他辐射防护标准编制
2 辐射防护监测
    2.1 个人监测
    2.2 场所及流出物监测
    2.3 核工业等辐射防护监测技术支持
3 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
    3.1 辐射环境监测方法及标准
    3.2 辐射环境监测仪器装备研发
    3.3 辐射环境评价
    3.4 全国科技大会奖
4 天然辐射照射及国民剂量估算
    4.1 天然辐射本底水平的调查和评价
    4.2 宇宙射线电离量的测量及其剂量估算
    4.3 人为活动引起的天然辐射照射水平的调查与评价
    4.4 氡、钍射气及其子体的照射水平的调查与评价
    4.5 我国国民剂量中天然辐射照射剂量评价
5 能源与环境研究
    5.1 核电的环境影响分析
    5.2 不同能源链的环境影响比较
    5.3 服务核电发展,保护环境安全
6 核与辐射应急准备与响应
    6.1 核与辐射应急工作的起步
    6.2 为国家核应急提供技术支持
    6.3 国家应急法规标准的制定
    6.4 核与辐射应急技术研究
    6.5 核与辐射应急实践
7 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与废物最小化
    7.1 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
    7.2 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安全相关研究
    7.3 放射性废物最小化研究及实践
    7.4 放射性废物最小化战略研究与顶层设计
8 结语

(3)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内容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实践分析及相关理论
    2.1 国外相关实践案例
        2.1.1 德国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
        2.1.2 布莱纳文工业遗产景观
    2.2 国内相关实践案例
        2.2.1 湖北黄石矿山公园
        2.2.2 唐山开滦煤矿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城市更新和有机更新理论
        2.3.2 恢复生态学
        2.3.3 城市双修理论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基本概况
    3.1 海州露天煤矿基本情况概述
        3.1.1 海州露天煤矿的地理位置
        3.1.2 海州露天煤矿历史沿革
    3.2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利用历程及现状
        3.2.1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及再利用历程
        3.2.2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现存状况
    3.3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特征
        3.3.1 场地特征
        3.3.2 区域特征
        3.3.3 构成特征
        3.3.4 环境特征
    3.4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及利用问题
        3.4.1 保护制度不健全
        3.4.2 空间环境恶劣
        3.4.3 利用资金匮乏
        3.4.4 未能根植于所在城市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
    4.1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的价值
        4.1.1 自然生态价值
        4.1.2 科学技术价值
        4.1.3 历史文化价值
        4.1.4 社会经济价值
    4.2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原则
        4.2.1 生态性原则
        4.2.2 整体性原则
        4.2.3 安全性原则
        4.2.4 保护和利用协作发展性原则
    4.3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策略
        4.3.1 灾害治理下的地质、地貌保护
        4.3.2 生态修复下的环境保护
        4.3.3 优化存量的工矿遗存保护
        4.3.4 延续历史的场所营建
    4.4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活化利用原则
        4.4.1 因地制宜原则
        4.4.2 以人为本原则
        4.4.3 综合协调原则
        4.4.4 可持续发展原则
    4.5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活化利用策略
        4.5.1 适宜性评价下的格局构建
        4.5.2 城市修补下的空间更新
        4.5.3 生态修复下的环境再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相关设计实践
    5.1 保护及活化利用理念及目标
        5.1.1 保护及活化利用理念
        5.1.2 保护及活化利用目标
    5.2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相关保护设计实践
        5.2.1 海州露天煤矿地质、地貌保护
        5.2.2 海州露天煤矿生态环境保护
        5.2.3 海州露天煤矿存量矿业遗产保护
        5.2.4 海州露天煤矿延续历史的场所营建
    5.3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相关活化利用设计实践
        5.3.1 海州露天煤矿城市双修适宜性格局构建
        5.3.2 海州露天煤矿城市修补下的空间更新
        5.3.3 海州露天煤矿生态修复下的环境再生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俄罗斯环境规制对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问题
        1.2.2 俄罗斯环境规制问题
        1.2.3 环境绩效指数测度问题
        1.2.4 环境规制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特色与不足
        1.4.1 研究特色
        1.4.2 研究不足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环境规制的相关概念
        2.1.2 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及假说
        2.2.1 环境规制的相关理论
        2.2.2 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
        2.2.3 污染天堂假说
        2.2.4 波特假说
    2.3 环境规制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现状及俄罗斯环境规制现状
    3.1 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现状
        3.1.1 俄罗斯投资环境概述
        3.1.2 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现状
    3.2 俄罗斯环境规制现状
        3.2.1 环境政策演变
        3.2.2 环境规制体系
        3.2.3 俄罗斯环境绩效指数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罗斯环境规制对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理论假设
    4.2 模型的建立和样本选择
        4.2.1 基础模型设定
        4.2.2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基本回归结果
        4.3.2 内生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选择合理投资行业
        5.2.2 推动“绿色投资”
        5.2.3 针对清洁型行业设立专项投资发展基金
        5.2.4 加强环境政策交流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苏联生态问题的产生、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经济发展和管理模式与苏联生态问题
    2.1 以物为本的经济发展观导致资源消耗大
    2.2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2.3 资源依赖型产业贸易结构影响生态环境
    2.4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不利于自然保护
第三章 政治发展模式与苏联生态问题
    3.1 集中政治体制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3.2 政府管理体制影响生态环境治理效果
第四章 苏联文化与苏联生态问题
    4.1 苏联传统文化中的专制主义导致人与自然二元对立
    4.2 苏联文化管理模式阻碍生态思想发展
第五章 生态问题助推苏联解体
    5.1 生态问题引发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5.1.1 生态问题引发经济问题
        5.1.2 生态问题引发政治问题
        5.1.3 生态问题引发社会问题
    5.2 生态问题推助苏联解体的运行逻辑
第六章 苏联生态问题对中国的启示
    6.1 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与社会制度的内在关系
        6.1.1 资本主义是世界生态恶化的根源
        6.1.2 苏联生态恶化源于“苏联模式”
        6.1.3 社会主义制度能有效应对生态问题
    6.2 站在政治高度重视生态问题
        6.2.1 确立认识和解决生态问题的政治意识
        6.2.2 站在政治高度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
    6.3 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6.3.1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6.3.2 推动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协调发展
    6.4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
        6.4.1 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6.4.2 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特征
        6.4.3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对策
    6.5 构建全球生态治理新格局
        6.5.1 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
        6.5.2 警惕西方国家借生态问题的意识形态渗透
        6.5.3 为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供需平衡视角下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路径研究 ——以重庆市巫溪县多规合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镇空间的急剧扩张
        1.1.2 城镇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长期存在并不断激化
        1.1.3 新时期城市发展方式和政策导向发生变化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
        1.3.1 城镇开发边界概念
        1.3.2 “多规合一”的概念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的研究综述
        1.4.2 基于“多规合一”构建城镇开发边界的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对比分析法
        1.6.3 定性和定量分析法
        1.6.4 案例与实证研究法
2 城镇开发边界的需求侧——建设用地需求分析
    2.1 引言
    2.2 我国建设用地巨大需求的驱动因素
        2.2.1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
        2.2.2 不断增长的城镇人口对建设用地需求
        2.2.3 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对建设用地需求
        2.2.4 各类产业园区的开发对建设用地需求
        2.2.5 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建设用地需求
        2.2.6 政府行为和土地财政对建设用地需求
    2.3 建设用地需求规模和布局预测
        2.3.1 对城镇人口规模的预测
        2.3.2 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的预测
    2.4 小结
3 城镇开发边界的供给侧——建设用地供给分析
    3.0 引言
    3.1 我国建设用地供应制度的历史变迁
        3.1.1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
        3.1.2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
    3.2 我国建设用地供应管理体系的现状问题
        3.2.1 政府垄断导致的土地市场不平衡
        3.2.2 地价的上涨与土地的供应制度
        3.2.3 土地供应方式有待改进
        3.2.4 土地供应结构有待调整
    3.3 确定建设用地的供给规模和布局
        3.3.1 结合城市未来的发展计划、发展方向
        3.3.2 结合城市未来的人口规模
        3.3.3 结合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3.3.4 结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3.3.5 结合生态保护红线的角度的划定
        3.3.6 结合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的划定
    3.4 小结
4 多规合一支撑下的供需协调: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4.1 引言
    4.2 多规合一的主要内容
        4.2.1 多规合一的起源
        4.2.2 多规合一中不同规划的特征分析
        4.2.3 多规合一中不同规划的差异分析
        4.2.4 多规合一的工作内容与要求
    4.3 城镇开发边界的发展趋势和划定方法
        4.3.1 城镇开发边界的发展趋势和问题
        4.3.2 相关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比较分析
    4.4 城镇开发边界和多规合一的关系分析
        4.4.1 城镇开发边界和多规合一的关系总论
        4.4.2 城镇开发边界与多规合一中各项规划的关系
    4.5 多规合一支撑下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原则
        4.5.1 以约束用地规模和优化用地空间为核心
        4.5.2 以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为依据
        4.5.3 以生态底线的维护为重点
        4.5.4 坚持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和合理扩展
        4.5.5 充分联合各级与各类部门的协同工作
    4.6 多规合一支撑下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工作路径
        4.6.1 确定整体的目标原则和工作方案
        4.6.2 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合
        4.6.3 结合相关资料确定城镇用地需求规模和布局
        4.6.4 结合双评价确定城镇建设用地可供应规模和布局
        4.6.5 建设用地供需差异对比
        4.6.6 协调建设用地差异用地并划定边界范围
        4.6.7 划定成果的实施和动态维护
    4.7 多规合一支撑下划定城市城镇开发边界的其他现实意义
        4.7.1 符合我国城镇化发展新阶段的现实要求
        4.7.2 符合多规合一工作的现实要求
        4.7.3 符合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7.4 符合不同地区差异化特征的要求
5 巫溪县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实践
    5.1 巫溪县基本情况分析
        5.1.1 区位特点
        5.1.2 地形地貌
        5.1.3 社会经济状况
        5.1.4 水文状况
        5.1.5 旅游资源
        5.1.6 城市形态发展特点分析
    5.2 巫溪县各项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前期整合
    5.3 巫溪县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分析
        5.3.1 通过人口规模及城市发展方向预测建设用地需求规模和布局
        5.3.2 通过CA-Markov模型预测建设用地需求规模和布局
        5.3.3 综合多规中的发展类规划确定建设用地需求的规模布局
    5.4 巫溪县城镇建设用地的供给分析
        5.4.1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5.4.2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5.4.3 对比和协调土规和环保类规划
        5.4.4 综合确定建设用地供给规模和布局
    5.5 协调建设用地供需平衡并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5.5.1 供需建设用地差异对比
        5.5.2 供需建设用地差异协调
        5.5.3 结合用地协调结果生成城镇开发边界
    5.6 多规合一支撑下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存在的问题
        5.6.1 边界划定过程存在的技术问题
        5.6.2 边界的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5.7 多规合一和城镇开发边界工作成果的管理和维护
        5.7.1 更新立法保障体系
        5.7.2 完善新的管理和组织机构框架
        5.7.3 各类城镇发展计划、规划管理工作要与市场紧密结合
        5.7.4 提高公众群体在城镇相关工作中的参与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俄罗斯环境外交的特点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俄罗斯环境保护和环境外交概况
    第一节 俄罗斯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措施
        一、俄罗斯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俄罗斯的环境保护措施
    第二节 俄罗斯环境外交的继承与发展
        一、苏联时期环境外交
        二、叶利钦执政时期环境外交
        三、普京—梅德韦杰夫执政时期环境外交
第二章 俄罗斯环境外交的内容
    第一节 俄罗斯的双边环境外交
        一、中俄环境外交
        二、俄美环境外交
    第二节 俄罗斯的多边环境外交
        一、独联体内的环保互动
        二、与欧盟国家的环境合作
        三、与北极地区国家环境合作
        四、与东北亚国家环境合作
        五、与里海周边国家环境合作
        六、与金砖国家环境合作
    第三节 俄罗斯在联合国的环境外交
第三章 俄罗斯环境外交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苏联时期环境外交的特点
        一、环境外交体制不健全
        二、环境外交对象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
        三、环境履约能力差
    第二节 转型期俄罗斯环境外交的特点
        一、以获得国际经济援助为主要目标
        二、环境外交独立性逐步加强
        三、探索和建立新型经济与环境管理体制
        四、环境外交日益透明化、公开化和社会化
        五、环境外交政策带有矛盾性与冲动性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俄罗斯环境外交的特点
        一、环保合作范围不断扩大
        二、环境外交展现出明显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三、能源外交地位日益凸显
        四、环境外交出现“倒春寒”
第四章 俄罗斯环境外交的影响
    第一节 俄罗斯环境外交的国内影响
        一、促进了国内能源资源的开发
        二、推动了国内环保产业的发展
        三、维护了国家安全
    第二节 俄罗斯环境外交的国际影响
        一、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
        二、提升了国际话语权
        三、重塑了国际环境外交格局
        四、对其他国家的环境合作产生了积极的示范和推进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美国与苏联环境合作探析(1972-1976) ——以空气污染领域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研究资料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美国与苏联开展环境保护合作的背景
    (一)全球化趋势加强及美苏的战略调整
    (二)跨国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三)美苏双方国内环境问题凸显
    (四)冷战为美苏环境合作提供契机
二、《美苏环境保护合作协定》与美苏环境合作的开启
    (一)《美苏环境保护合作协定》签署
    (二)美苏环境合作的开展
三、美国与苏联在空气污染领域内的合作
    (一)美苏针对空气污染问题的信息交换
    (二)美苏为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合作改进工业技术
    (三)《美苏环境保护合作协定》后期两国改善空气质量的交流
四、美国与苏联环境合作评析
    (一)美苏环境合作顺利开展的原因
    (二)美苏环境合作的特点
    (三)美苏环境合作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我国海外投资环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海外投资与环评制度的概述
    第一节 环评制度的含义与演进
    第二节 环评制度的法律功能
    第三节 海外投资与环评制度的内在关联
        一、海外投资对环评制度的冲击与影响
        二、环评制度对海外投资的促进与制约
第二章 我国海外投资国内外环评制度现状及不足
    第一节 准出环评制度
        一、“准出阶段”的监管制度
        二、与环评相关的倡导性要求
    第二节 准入环评制度
        一、东道国环评制度不一
        二、东道国环评法不稳定
        三、东道国环评标准日趋严格
        四、东道国环评法实施不到位
第三章 跨国投资环评的国际治理及其启示
    第一节 美国海外投资环评的治理及其启示
        一、美国海外投资环评的治理
        二、美国海外投资环评治理的启示
    第二节 世界银行跨国投资环评的治理及其启示
        一、世界银行跨国投资环评的治理
        二、世界银行跨国投资环评治理的启示
    第三节 亚投行跨国投资环评的治理及其启示
        一、亚投行跨国投资环评的治理
        二、亚投行跨国投资环评治理的启示
第四章 我国海外投资环评治理的完善
    第一节 准出环评制度的完善
        一、环评主体
        二、环评内容
        三、环评程序
        四、环评责任
    第二节 国际环评治理的参与
        一、双边主义环评制度的参与
        二、区域主义环评制度的参与
        三、多边主义环评制度的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原苏联的环境质量状况与环境保护政策(续)(论文参考文献)

  • [1]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区划方法研究[D]. 于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CIAE辐射安全防护事业的起步与发展[J]. 陈凌,文富平,骆志平,王仲文,刘森林,白光,许昌恒,王惠.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20(S1)
  • [3]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研究[D]. 霍诗琳.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2)
  • [4]俄罗斯环境规制对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影响[D]. 杨卓异. 新疆大学, 2020(07)
  • [5]苏联生态问题的产生、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D]. 安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供需平衡视角下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路径研究 ——以重庆市巫溪县多规合一为例[D]. 赵一凡. 重庆大学, 2019(02)
  • [7]俄罗斯环境外交的特点及影响[D]. 王艺璋. 青岛大学, 2019(02)
  • [8]美国与苏联环境合作探析(1972-1976) ——以空气污染领域为中心[D]. 马瑜. 渤海大学, 2019(01)
  • [9]我国海外投资环评法律问题研究[D]. 胡斯斯. 华侨大学, 2019(01)
  • [10]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前苏联环境质量状况与环境保护政策(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