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步半波整流电路(论文文献综述)
闫东潇[1](2021)在《低气压衰亡等离子体调控装置研究》文中指出
李俊桥[2](2021)在《水下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多路输出调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传东[3](2021)在《基于LabVIEW的EAST纵场电源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文中认为纵场电源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EAST)纵场磁体的励磁电源,使纵场磁体能够在等离子体中产生强纵向磁场。纵场电源的运行状态决定着EAST装置的性能与安全,在EAST装置运行期间,纵场电源必须可靠地给纵场磁体励磁和退磁,故障保护也必须可靠,而所有这些功能的实现必须通过数据采集系统的实时数据采集和波形记录来完成。实现对纵场电源的监测有助于了解电源的工作状态,也给故障诊断提供数据,同时由于数据采集的持续时间长,采集的数据较多,工作人员对实验数据的实时显示和分析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利用虚拟仪器技术设计了一套基于LabVIEW软件的EAST纵场电源数据采集系统。系统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部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卡和霍尔传感器等,软件部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显示、数据处理及分析、数据储存、登录系统和波形回放等功能的设计。阐述了纵场电源采集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数据采集以及虚拟仪器技术。对纵场电源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包括电源的结构组成以及参数的介绍、纵场电源的组成电路和主电路运行的分析,以及磁体输出电压和电流信号的分析和仿真。为设计纵场电源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分析了设计采集系统前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信号的通道数、系统的功能和显示界面等。对数据采集卡和霍尔传感器的原理与选取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硬件连接方式。然后介绍了虚拟仪器的编程软件,并分析比较了LabVIEW软件的特点及其在采集系统中的开发优势,接着介绍了LabVIEW程序开发步骤,并分析了程序设计思想及注意点,最后对数据采集卡的DAQmx驱动程序进行了分析。论文利用LabVIEW软件完成了纵场电源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首先分析了软件设计的总体结构,然后选择了合适的设计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数据采集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了具体的设计,实现了数据采集系统的远程访问。利用Lab SQL技术完成了LabVIEW的数据库访问,能够实现EAST纵场电源数据采集系统多通道信号的储存和波形回放。测试结果表明采集系统能够较好地实现多通道信号的采集、显示、处理和储存等功能。图[62]表[10]参[61]
丁硕,张放,巫庆辉[4](2020)在《双反星形大功率可控整流电路仿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对双反星形大功率可控整流电路进行直观准确地分析,在MATLAB环境下,采用Simulink工具箱建立了双反星形可控整流电路的仿真模型。详细说明了带平衡电抗器的双反星形可控整流电路的仿真模型的建立过程,测试了在存在平衡电抗器时,电路带电阻性、电感性负载时的输出特性。为了对比进行说明,同时建立了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用Simulink工具箱构建电路系统的仿真模型方法简单,双反星形整流电路更适合于在低电压大电流领域中应用。
梅文凯[5](2019)在《基于IH的连续低功率加热控制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电磁感应加热器具存在的加热小火力不能精准控制,低功率档位火力间歇加热导致的糊锅溢出等问题,本课题通过硬件电路设计分析和软件程序的算法设计,设计出几种可以实现IH(Induction Heating)电磁加热器具在低功率档位连续加热的硬件电路模型和软件算法模型。从而使得本课题设计的电磁加热器具与现在市面上的电磁炉、电饭锅、电压力锅等产品相比,用户使用体验更好,器具本身的安全性更高,品质更优,进而提升了对应产品的产品力。本研究课题从下述几方面探讨了基于IH的连续低功率加热控制方案的设计和实现:分析了IH电磁加热系统的硬件模块方案和软件程序模块方案。提出了多种模块的可以实现的方案,并对各方案的特点做了说明。从而可以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需求和各个模块的特点来选择对应的模块。设计了单管双线圈谐振电路。该电路通过增加一个抑制电流小线圈的方式,改变单管电磁加热拓扑结构,改变LC震荡参数,继而使得电磁加热器具在工作状态下,加载到核心元件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C极的尖峰电压更低,通过的电流更小从而有效保护,延长加热器具的使用寿命。研究了一种RCD(Resistor-Capacitor-Diode)参与谐振的低功率方案,通过吸收IGBT超前能量的方式,保护IGBT,使其可以工作在安全区域。进而在满足元器件温升的情况下,实现连续低功率加热。设计了半波整流切换加热的低功率方案,通过软件控制主回路引入的继电器开合,来实现输入状态的全波和半波自由切换。该方案有效利用交流市电的包络特点,在对本身元件不造成降额不足风险的前提下,实现低功率的连续加热。该方案可以在现有市场方案基础上优化改进,改动相对较小,同样可以实现最低100W,至最高1800W的连续功率自由切换。
邹谦[6](2019)在《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环冷却水系统是工业生产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力、化工等工业生产制造过程中,用水作为热交换介质的循环冷却水系统应用十分广泛。循环冷却水系统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易造成设备结垢、滋生微生物、腐蚀等危害,因此必须进行完善的治理工作,否则会严重影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增加耗水量、排污量。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作为近些年来一项新兴的水处理技术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运行原理和结构的研究,主电路在结构上采用基于同步整流技术的ZVZCS PWM DC/DC全桥变换电路,即在超前臂、滞后臂均可实现软开关状态,减少高频状态下的系统损耗,在副边整流侧采用同步整流代替传统的全波整流模式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系统采用STM32F103RCT6芯片作为主控制器,根据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的设计需求,以此为基础设计了相应的电路模型并详细分析了主电路相关参数的选取依据;根据主电路IGBT开关管和副边同步整流MOS管的工作需求,设计了 IGBT驱动电路和同步整流驱动电路;根据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对水体指标的监测需求,设计了温度采样电路、电压采样电路、电流采样电路等。利用PSIM仿真软件对基于同步整流技术的ZVZCS全桥电路模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搭建逻辑电路实现了移相控制方式,可同时实现超前臂与滞后臂的互补导通。对主电路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超前臂实现ZVS状态,滞后臂实现ZCS状态;系统可稳定的输出15V、400A的低压大电流,很好的实现了既定的设计需求;本设计采用双变压器在一次侧串联二次侧并联的输出形式,来应对大电流输出,可很好的实现大电流自动均流;搭建了同步整流输出模型与传统全波整流输出模型对比,验证了同步整流输出模型的用电效率更高。针对上述设计思路及方案,搭建了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的实验样机,对其相关性能进行了测试。经过在某化工厂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在阴阳极板间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可实现成垢离子的预沉淀、产生活性氯及多种活性氯的中间产物进行杀菌灭藻。与传统投加化学试剂法相比低压大电流水处理方式无需额外投加任何试剂,清洁环保,真正实现了“以水治水”,且经济成本节省明显。
赵恒一[7](2019)在《畸变信号条件下电能计量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电压、大容量的非线性设备如电弧炉、轧钢机以及电气化铁路等的广泛应用,使得电力系统信号产生严重的畸变,使电网信号具有严重的波动性和骤变性,电能计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直接受到了影响。采用正弦或非正弦电路功率理论设计的电能计量设备将不能准确合理的计量畸变信号条件下的电能。因此,如何合理准确的计量畸变信号条件下的电能已经成为电能计量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畸变信号条件下电能计量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现有的适合于畸变信号的计量标准和计量算法。研究模拟式电子电能表和电子式电能表的基本结构,定性分析畸变信号引起电流互感器磁饱和,产生相位误差的规律;定量分析畸变信号中谐波信号对模拟乘法器和数字乘法器的影响,给出功率计量误差表达式;定量分析畸变信号中非周期性信号对后置滤波器的电能影响,给出电能计量误差表达式,为电能计量算法研究与装置设计奠定基础。根据畸变信号的特点,构建畸变信号条件下的功率数学模型,提出基于新型优化窗改进FFT和快速小波变换功率算法。对于稳态信号提出基于K-N互卷积窗的三谱线插值FFT的功率计量算法,并通过稳态信号仿真验证算法的准确性。对于非稳态信号提出基于改进快速小波变换的功率计量算法,并通过非稳态信号仿真验证算法的准确性。深入研究单相半波整流电路、电弧炉和高铁牵引变的工作原理,搭建各情况下的simulink模型,产生畸变的电压电流信号,通过MATLAB仿真生成后续分析的畸变电压电流信号,基于新型优化窗改进FFT和快速小波变换功率算法计算功率,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新型优化窗改进FFT和快速小波变换畸变电能计量算法能准确计量电网畸变信号的功率。基于本文提出新型优化窗改进FFT和快速小波变换畸变电能计量算法,设计了ADC+DSP+ARM结构的电能计量装置,并详细介绍了信号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数据管理模块的硬件设计电路,并完成设备的主程序、畸变电能计量和数据传输等功能模块的软件设计,及触摸屏的人机交互模块设计。最后对电能计量装置进行了实际测试与检验,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牛鹏[8](2019)在《高效整流天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是能量传输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电力驱动汽车领域、便携式电子产品领域、日常电器领域、水下电能传输领域等方面有着广泛的技术需求。实现无线能量传输主要采用三种方式:采用电磁感应原理的感应式、采用磁共振原理的谐振式、采用微波远场输能的整流天线式。其中,整流天线拥有着传输距离远、方向性好、成本低、易于控制和体积小等优势,是微波能量传输和环境能量收集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由于在空间传播中存在电磁波的自然发散以及整流电路的效率不高等原因,射频整流天线效率低、损耗高,成为了限制其应用的技术瓶颈。整流天线整体的效率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整流天线中接收天线的效率与整流电路的整流效率。高效整流天线要求接收天线的效率与整流电路的效率都尽可能的高。为此,本文基于微带整流天线,分别针对接收天线和整流电路两个模块来改善微波输能系统的整体传输效率,设计了基于电磁聚焦超材料阵列的高效微带接收天线以及基于半绝缘6H-SiC基片上横向结构GaN二极管的高效整流电路,初步研发了无线能量接收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了具备电磁聚焦特性的左手材料,在2.45GHz频率下呈现介电常数与磁导率“双负”的特性。基于该左手材料的微带整流天线拥有较小的插入损耗,并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电磁聚焦功能,从而提升了天线的效率。2.采用基于半绝缘6H-SiC基片上横向结构GaN二极管设计了倍压整流电路,提升了整流效率和整流电路的有效工作功率范围。3.分别采用集总参数元件和分布参数元件设计了包含微带天线、滤波器、匹配网络、整流电路的整流天线系统,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所设计的高效天线与整流电路,整流天线效率可以获得极大的改善。4.为了拓展天线工作频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在2.45GHz和3.5GHz均能够有效工作的双频滤波器和双频匹配电路,研发了双频整流系统;相比传统的整流电路系统,所设计双频整流系统具有工作频率宽、能够双频工作的优点。仿真与实际测试结果表明:加装了电磁透镜的接收天线,天线接收功率提升了514%,有效地提升了接收天线的性能;采用GaN二极管的整流电路,在50%整流效率以上的功率范围相比普通肖特基二极管提升了75%;采用双频整流系统的整流天线,其在2.45GHz处最高整流效率57.25%,在3.5GHz处最高整流效率为51.92%。通过以上的工作,提升了用于微波能量传输的整流天线的性能,实现了低损耗和高效化。
马建光[9](2019)在《LLC半桥谐振变换器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众多谐振电路拓扑中,LLC半桥谐振变换器能够实现变压器原边开关管的零电压导通(Zero Voltage Switching,ZVS)和副边整流二极管的零电流关断(Zero Current Switching,ZCS),同时具有宽输入和输出条件下实现开关管软开关的能力。LLC半桥谐振变换器在提高开关频率、减小无源器件体积、提高功率输出密度方面具有优势,所以得到了电力电子学界的重视。为了解决LLC半桥谐振变换器电路的参数优化问题,本文采用变压器损耗结合基波分量近似法对LLC谐振变换器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建立了 LLC谐振变换器基波分量近似(Fundamental Harmonic Approximation,FHA)模型,然后分析了变换器的电压增益和输入阻抗,为最优变换器开关频率范围的设计提供了依据。最后,通过实验验证,表明本文提出的该参数优化方法解决了变换器软开关过程中出现的功率损失问题,避免了全负载范围内变换器软开关的丢失。不同于传统的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变换器,LLC谐振变换器存在直流量与交流量的非线性耦合,因此其建模也更加复杂。为保证变换器反馈系统的稳定性和快速性,在对LLC半桥谐振变换器工作原理和稳态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小信号模型,以反映系统在稳定工作点附近受到外界扰动时,电路变量的变化情况。在精确建立LLC半桥谐振变换器小信号的基础上,推导出输入到输出、控制到输出的传递函数,为变换器反馈电路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电解电容是影响LED驱动电源寿命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设计了一种带倍流同步整流的LLC半桥谐振电源,通过倍流电感的储能减小了电容的大小,因此可以使用寿命更长的薄膜电容代替寿命较短的电解电容,解决了电解电容制约LED驱动电源的问题。LLC谐振电路的使用降低了变压器原边开关损耗,倍流同步整流电路中的储能电感能够减小输出电压纹波。同时,针对LED驱动电源这种低压大电流输出特点,同步整流MOS管的使用降低了变压器副边的导通损耗。针对传统两级式AC-DC LED驱动电源需要两套控制电路单元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开关管共用的Boost功率因数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电路和LLC半桥谐振变换器集成的LED驱动电源,相较于传统两级式电路结构,该电源只需要要一套控制电路单元,减少了器件数量,提高了其可靠性。在实验室搭建一台原理样机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证明本文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该电源的功率因数高、谐波低,适用于中小功率LED应用场合。
周天成[10](2019)在《电磁式俘能系统设计及安防应用》文中认为随着电子元器件功耗不断降低以及微型设备加工制造技术的发展,振动俘能器工作原理、结构设计、加工工艺及能量应用等方面引起了振动能量采集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微型振动俘能器的发展与研究不断得到改进与完善。本文以实际工程应用为依托,针对振动俘能系统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电磁式振动俘能系统,该系统包括踏板式振动俘能器、能量转换储存接口电路以及智能安防报警电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研究了振动俘能系统所包含的振动俘能器、能量转换储存接口电路以及负载端电能应用之间的的设计关联;并研究了振动俘能器拾振结构输出性能的影响参数及转换储存接口电路的基本理论。基于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分析了不同瞬时转子磁通密度与输出电压的关系,以及转子转速与输出峰值电压之间的关系;基于仿真分析,设计了踏板式电磁振动俘能器,并制作了实验样机。为使采集的能量可以应用负载端,设计了整流、滤波、DC-DC转换及能量存储接口电路,应用Altium Designer与Multisim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绘制了接口电路PCB板并进行加工与焊接。为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即振动俘能器供电瞬时实现报警功能,本文基于单片机设计了GSM智能安防报警电路,绘制了PCB双层电路板并加工焊接,实现振动俘能器采集电能的应用。最后搭建电磁俘能器实验平台,经实验验证,当俘能器的转子转速介于600r/m1500r/m时,空载电压为10.82V33.72V;当负载电阻10Ω时,负载端功率为30mW210mW。同时,验证了振动俘能器可以驱动蜂鸣器,证明本文所设计的电磁俘能器具备驱动小功率元器件的能力。并搭建转换储存接口电路实验平台,通过电压响应可知,经降压电路处理后,输入的20.5V直流电压输出为5.2V,经LTC4071芯片储存电路处理后,可将输入5.2V电压输出为4.2V储存。俘能器、接口电路以及智能报警电路匹配安装后,踏板在外界激励的作用下,指定接收端在5s内即可接收到指定报警指令。本文所设计的踏板式振动俘能系统设计合理且具有切实可行性,可以实现基于俘能器的智能报警工程应用。
二、同步半波整流电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步半波整流电路(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LabVIEW的EAST纵场电源数据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数据采集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虚拟仪器技术 |
1.3.1 虚拟仪器概述 |
1.3.2 虚拟仪器特点 |
1.3.3 虚拟仪器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EAST纵场电源运行分析 |
2.1 EAST装置 |
2.1.1 EAST装置概述 |
2.1.2 EAST纵场磁体系统 |
2.1.3 EAST纵场电源 |
2.2 纵场电源运行分析 |
2.2.1 三相半波整流电路分析 |
2.2.2 双反星形整流电路分析 |
2.2.3 纵场电源主电路分析 |
2.3 测量信号分析 |
2.3.1 磁体电压 |
2.3.2 电源输出电流 |
2.4 均流策略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采集系统结构及设计平台 |
3.1 硬件平台 |
3.1.1 霍尔闭环传感器 |
3.1.2 信号调理 |
3.1.3 数据采集卡 |
3.1.4 信号连接方式 |
3.2 软件平台 |
3.2.1 LabVIEW软件 |
3.2.2 LabVIEW设计步骤及思想 |
3.2.3 DAQmx驱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LabVIEW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 |
4.1 软件设计思路 |
4.1.1 程序总体设计 |
4.1.2 程序设计模式 |
4.2 数据采集 |
4.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4.3.1 数据处理 |
4.3.2 谐波监测 |
4.3.3 信号分析 |
4.4 异常值记录 |
4.5 登录系统 |
4.6 远程访问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abVIEW数据库功能设计及系统测试 |
5.1 数据库访问方式 |
5.2 LabSQL配置 |
5.3 数据储存及回放 |
5.3.1 数据储存 |
5.3.2 数据回放 |
5.4 系统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双反星形大功率可控整流电路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双反星形可控整流电路原理概述 |
1.1 电路拓补 |
1.2 直流磁化的消除 |
1.3 输出大电流的实现 |
2 建模与仿真分析 |
2.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1)交流电源模块参数设置 |
2)三相半波整流电路的建模 |
3)双反星形整流电路的建模 |
2.2 仿真分析 |
3 结论 |
(5)基于IH的连续低功率加热控制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IH加热技术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1.3.1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1.3.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IH电磁加热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IH电磁加热基本原理及关键元件 |
2.3 IH电磁加热硬件模块方案设计 |
2.3.1 主控芯片(MCU)方案设计 |
2.3.2 整流-谐振-电流采样方案设计 |
2.3.3 开关电源设计 |
2.3.4 IGBT驱动电路设计 |
2.3.5 浪涌采样设计 |
2.3.6 电压AD采样设计 |
2.3.7 温度AD采样设计 |
2.3.8 EMC设计 |
2.3.9 过零检测设计 |
2.3.10 IGBT同步采样电路设计 |
2.3.11 风机驱动电路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H电磁加热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
3.1 引言 |
3.2 IH电磁加热软件模块方案设计 |
3.2.1 主循环方案设计 |
3.2.2 IH检锅及上电延时软件模块设计 |
3.2.3 振荡同步软件方案设计 |
3.2.4 IGBT过压保护软件模块设计 |
3.2.5 IGBT电流采样及过流保护软件模块设计 |
3.2.6 浪涌及超压保护软件模块设计 |
3.2.7 ADC软件模块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连续低功率控制系统方案设计与实验 |
4.1 引言 |
4.2 连续低功率方案设计与实验 |
4.2.1 实现连续低功率的方案比较 |
4.2.2 抑制电流小线圈方案设计及实验分析 |
4.2.3 RCD方案电路及实验分析 |
4.2.4 半波整流方案设计及实验分析 |
4.3 低功率烹饪效果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的工作原理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低压大电流系统的拓扑研究 |
2.1 逆变电路的设计 |
2.2 输出整流电路设计 |
2.3 软开关技术 |
2.4 移相控制ZVZCS PWM DC/DC全桥变换电路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主电路参数及其硬件电路设计 |
3.1 输入整流滤波电路设计 |
3.2 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
3.3 输出整流滤波电路的设计 |
3.4 阻断电容的设计 |
3.5 主功率管及滞后臂串联二极管的设计 |
3.6 控制电路的设计 |
3.7 驱动电路的设计 |
3.8 采样电路的设计 |
3.9 通信电路的设计 |
3.10 本章小结 |
4 系统控制方式研究及仿真验证 |
4.1 系统控制方式研究 |
4.2 控制电路的仿真分析 |
4.3 主电路的仿真分析 |
4.4 单变压器与双变压器均流对比 |
4.5 同步整流与全波整流用电效率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运行情况及分析 |
5.1 系统性能测试 |
5.2 系统除垢情况分析 |
5.3 系统杀菌情况分析 |
5.4 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畸变信号条件下电能计量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畸变信号下电能计量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现有电能计量标准 |
1.2.2 电能计量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项目来源和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畸变信号对电能计量的影响分析 |
2.1 现有电子式电能表构成 |
2.2 畸变信号对电能计量准确性的影响分析 |
2.2.1 畸变信号对电流互感器的影响分析 |
2.2.2 畸变信号对乘法器的影响分析 |
2.2.3 畸变信号对后置滤波器的影响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畸变信号下的电能计量方法 |
3.1 畸变信号条件下的计量模型与算法 |
3.1.1 畸变信号条件下的功率数学模型 |
3.1.2 基于新型优化窗改进FFT和快速小波变换功率测量流程 |
3.2 新型优化窗改进FFT的稳态信号计量方法 |
3.2.1 傅里叶变换的基本原理 |
3.2.2 新型优化窗的选取 |
3.2.3 新型优化窗改进FFT算法 |
3.2.4 基于新型优化窗改进FFT的稳态信号功率测量 |
3.2.5 稳态信号计量算法的仿真与分析 |
3.3 快速小波变换的非稳态信号计量方法 |
3.3.1 小波变换原理 |
3.3.2 改进快速小波算法 |
3.3.3 小波函数的选择和分解层数的确定 |
3.3.4 基于快速小波变换的非稳态信号功率测量 |
3.3.5 非稳态信号计量算法的仿真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畸变信号下的电能计量模拟仿真实验研究 |
4.1 单相半波整流电路信号的电能计量仿真实验 |
4.1.1 单相半波整流电路模型 |
4.1.2 单相半波整流电路功率测量 |
4.2 电弧炉信号的电能计量仿真实验 |
4.2.1 电弧炉模型 |
4.2.2 电弧炉信号功率测量 |
4.3 高铁牵引变信号的电能计量仿真实验 |
4.3.1 高铁牵引变信号模型 |
4.3.2 高铁牵引变信号功率测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畸变信号下的新型电能计量装置设计 |
5.1 畸变信号电能计量装置硬件设计 |
5.1.1 信号采集单元 |
5.1.2 数据处理单元 |
5.1.3 数据管理单元 |
5.2 畸变信号电能计量装置软件设计 |
5.2.1 主程序模块 |
5.2.2 畸变电能计量模块 |
5.2.3 数据传输模块 |
5.3 人机交互模块软件与界面设计 |
5.4 实验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 |
(8)高效整流天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微波能量传输系统基本原理 |
2.1 整流天线 |
2.2 整流天线各个模块基本理论 |
2.2.1 接收天线理论分析 |
2.2.2 低通滤波器理论分析 |
2.2.3 匹配网络理论分析 |
2.2.4 整流电路理论分析 |
2.3 传输线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电磁透镜的高效微带天线设计 |
3.1 微带天线设计与仿真 |
3.2 应用于MPT系统的左手材料特性分析 |
3.3 适用于整流天线的左手材料单元设计 |
3.4 新型高效微带天线性能仿真 |
3.4.1 基于左手材料单元的电磁透镜设计 |
3.4.2 基于电磁透镜的微带天线仿真与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频整流电路系统设计与优化 |
4.1 低通滤波器设计 |
4.2 整流电路设计 |
4.2.1 二极管的性能分析与选型 |
4.2.2 整流电路设计与仿真 |
4.3 阻抗匹配网络的设计 |
4.4 整流电路仿真及数据分析 |
4.4.1 2.45GHz整流系统仿真及分析 |
4.4.2 3.5GHz整流系统仿真及分析 |
4.5 基于GaN二极管的整流电路优化 |
4.6 实物数据测试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频整流电路系统设计与仿真 |
5.1 双频整流电路系统设计框架 |
5.2 双频滤波器设计 |
5.3 直通滤波器设计 |
5.4 双频阻抗匹配网络设计 |
5.5 双频整流电路系统实物数据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LLC半桥谐振变换器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LLC半桥谐振变换器发展历史 |
1.2.1 线性式和开关式稳压变换器 |
1.2.2 开关电源的发展趋势 |
1.2.3 谐振变换器及软开关技术 |
1.3 LED驱动电源研究 |
1.4 LLC半桥谐振变换器在LED驱动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4.1 在无电解电容LED驱动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4.2 在单级LED驱动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2 基于FHA的LLC半桥谐振变换器参数优化研究 |
2.1 引言 |
2.2 LLC半桥谐振变换器电路拓扑 |
2.3 基于FHA的LLC半桥谐振变换器等效模型 |
2.4 电压增益和输入阻抗分析 |
2.5 软开关和损耗分析 |
2.6 实验验证 |
2.7 本章小结 |
3 LLC半桥谐振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
3.1 引言 |
3.2 开关电源常用建模方法 |
3.3 电路平均法 |
3.3.1 平均近似原理 |
3.3.2 扰动和线性化 |
3.4 LLC变换器小信号模型的建立 |
3.4.1 输入电流波形平均化 |
3.4.2 励磁电感波形的平均化 |
3.4.3 输出电容波形的平均化 |
3.4.4 LLC半桥谐振的扰动和线性化 |
3.5 状态空间平均法 |
3.5.1 开关变换器的状态空间方程 |
3.5.2 开关变换器的直流稳态和交流小信号等效方程 |
3.6 LLC半桥谐振变换器状态空间平均建模 |
3.7 仿真和实验 |
3.7.1 仿真结果 |
3.7.2 实验结果 |
3.8 本章小结 |
4 无电解电容LED驱动研究 |
4.1 引言 |
4.2 消除电解电容基本思路 |
4.2.1 采用优化策略 |
4.2.2 改进电路拓扑结构 |
4.3 整流电路拓扑分析 |
4.4 倍流同步整流无电解电容LED驱动 |
4.4.1 工作原理 |
4.4.2 实现ZVS的条件 |
4.4.3 输出滤波电感的计算 |
4.4.4 输出滤波电容的计算 |
4.5 实验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Boost电路和LLC变换器的单级LED驱动研究 |
5.1 引言 |
5.2 提出的单级LED驱动 |
5.3 电路工作原理 |
5.4 电路分析 |
5.4.1 Boost PFC电路 |
5.4.2 LLC谐振变换器 |
5.5 实验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电磁式俘能系统设计及安防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振动俘能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静电式振动俘能器 |
1.2.2 压电式振动俘能器 |
1.2.3 电磁式振动俘能器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振动俘能系统总体设计及理论分析 |
2.1 振动俘能系统总体设计 |
2.2 振动俘能器物理模型理论分析 |
2.2.1 电磁式俘能器基本工作原理 |
2.2.2 振动俘能器物理模型构建 |
2.3 振动俘能器接口及储能电路 |
2.3.1 电磁式振动俘能器等效电路 |
2.3.2 振动俘能器接口电路 |
2.3.3 振动俘能器储能电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俘能器仿真分析及结构设计 |
3.1 引言 |
3.2 踏板式旋转电磁俘能器 |
3.2.1 踏板式旋转电磁俘能器结构模型 |
3.2.2 踏板式旋转电磁俘能器工作原理 |
3.2.3 旋转式与径向式俘能器特点对比 |
3.3 旋转式电磁俘能器建模与仿真 |
3.3.1 COMSOL Multiphysics分析流程 |
3.3.2 旋转式俘能器仿真分析 |
3.3.3 旋转式俘能器仿真结果处理 |
3.4 踏板式旋转电磁俘能器核心结构 |
3.4.1 踏板装置 |
3.4.2 支撑底座 |
3.4.3 棘轮组齿轮箱 |
3.4.4 旋转电磁俘能器 |
3.5 踏板式旋转电磁俘能器样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能量转换储存电路设计及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整流电路设计及其仿真分析 |
4.2.1 半波及全波整流电路 |
4.2.2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
4.3 滤波电路设计及其仿真分析 |
4.3.1 桥式整流电容及电感滤波电路 |
4.3.2 桥式整流LC及 RC-π型滤波电路 |
4.4 DC-DC升降压电路设计及仿真分析 |
4.4.1 开关电源buck与 boost转换电路 |
4.4.2 升降压电路设计及仿真分析 |
4.4.3 基于LM2596 芯片的降压电路 |
4.5 基于LTC4071 芯片储能电路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俘能器系统智能报警应用及样机试验 |
5.1 引言 |
5.2 最小单片机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
5.2.1 最小单片机芯片STC89C52RC |
5.2.2 智能报警系统时钟电路设计 |
5.2.3 智能报警系统复位电路设计 |
5.2.4 智能报警系统声光电路设计 |
5.3 GSM短信模块的选取与调试 |
5.3.1 选取GA6 模组的优势 |
5.3.2 GA6 模块接线与短信发送测试 |
5.3.3 GSM报警电路设计与电路板制作 |
5.4 振动俘能器性能实验 |
5.4.1 基于激振器俘能器输出功率实验 |
5.4.2 基于电机俘能器输出功率实验 |
5.4.3 基于蜂鸣器俘能器驱动实验 |
5.5 接口电路及报警电路实验 |
5.5.1 DC-DC降压电路 |
5.5.2 储能电路实验 |
5.5.3 报警电路实验 |
5.6 振动俘能器与报警系统综合实验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同步半波整流电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气压衰亡等离子体调控装置研究[D]. 闫东潇.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水下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多路输出调压研究[D]. 李俊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基于LabVIEW的EAST纵场电源数据采集系统设计[D]. 王传东.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4]双反星形大功率可控整流电路仿真分析[J]. 丁硕,张放,巫庆辉.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20(05)
- [5]基于IH的连续低功率加热控制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 梅文凯.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6]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邹谦.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7]畸变信号条件下电能计量新技术研究[D]. 赵恒一. 湖南大学, 2019(06)
- [8]高效整流天线研究[D]. 牛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LLC半桥谐振变换器及其应用研究[D]. 马建光.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电磁式俘能系统设计及安防应用[D]. 周天成.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