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GSP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姚洁[1](2008)在《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作用更加突出。本文通过对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特征、地位及发挥的佞用,并进而找出中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这对于叕展中国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中小企业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其次,本文通过定量分析揭示了美国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和发展规律,着重研究了中小企业在美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利用IMPLAN软件分析了主要行业中小企业对美国经济产生的影响,给出了定量分析结果。再次,本文通过定量分析揭示出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和发展规律,并以工业企业为代表,着重分析了中小型工业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就业机会以及促进出口等方面的作用,进而计算出近年来中国中小型工业企业对GDP的贡献率。最后,通过对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特征、地位及作用的比较研究,本文揭示了中国中小企业与美国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从内部机制和外部保障两个角度出发,给出促进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袁晓龙[2](2015)在《我国零售药店药品GSP实施现状研究 ——以开封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药品GSP作为药品流通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基本准则,规范着药品经营企业的各个经营环节。而零售药店作为药品的销售终端、消费者获取药品的直接渠道,加强零售药店药品GSP认证,确保其日常经营管理切实执行各项条款意义重大。随着我国药品零售市场的发展,药品GSP的条款内容也在不断调整。现行版药品GSP自2013年6月1日实施以来,对零售药店的经营资格获取及日常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个别条款认证通过率低、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条款执行不力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在国内零售药店管理与药品GSP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开封市零售药店药品GSP认证与实施现状,分析零售药店药品GSP认证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系统探讨问题出现的原因,旨在为我国零售药店顺利通过药品GSP认证及切实执行药品GSP各项条款提供可行性建议。课题的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包括内容分析与比较研究;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发现,我国零售药店数量增长迅速,截至2014年6月已达到433319家,数量庞大且区域分布不平衡导致药品零售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通过与2000版药品GSP条款对比可看出,现行版药品GSP的实施,提高了开办零售药店的难度,减缓了零售药店数量上的发展,保证了新开办零售药店的经营管理质量。但是,由于医药体制改革不彻底,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行政部门监管难以到位、零售药店药品GSP认知不足等原因,致使零售药店并未积极执行药品GSP所有条款,例如执业药师配备、处方药销售、药品电子监管实施等条款已经成为普遍执行不到位的突出条款。在开封市零售药店调查过程中,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不仅对药品GSP中普遍执行困难的条款进行了印证,还对改善相关条款执行现状的方法进行了可行性求证。例如,对于解决执业药师配备问题上远程审方的实施。零售药店药品GSP的认证通过与长期实施,不仅需要零售药店单方面努力,国家政策法规的跟进、药品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力度的加强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全面论述了我国零售药店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突出零售药店药品GSP实施的重要性。通过对现行版药品GSP各项条款的详细分析,结合文献内容与调查结果,找出阻碍零售药店通过认证的条款以及零售药店日常经营管理中难以执行的条款。创新之处在于以零售药店条款执行态度、零售药店条款执行实际情况、条款执行环境三方面研究结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药品GSP条款执行困难的原因。并从改善国家政策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行政部门监管力度、提升零售药店自身管理水平、积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等方面提出系统的、具体的解决方法。
柏忠良[3](2014)在《叶子花中甜菜色素代谢若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巴特叶子花(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 ’Buttiana’ Holttum&Standlcy)苞片为材料,采用RT-PCR和RACE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克隆了花色代谢途径即甜菜色素代谢相关的结构基因—多巴双加氧酶(DOD)和葡糖基转移酶(UDP)基因的cDNA全长,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这两个基因的全长cDNA进行序列分析和功能预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这两个基因在叶子花苞片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水平,从分子水平初步阐明叶子花花色形成的分子机制,对叶子花花色调控和花色品种改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叶子花DOD基因cDNA全长1059bp,其中5’端UTR长55bp,3’端UTR长241bp, ORF长746bp,编码249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DOD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多巴双加氧酶保守结构域,是一种稳定的酸性亲水蛋白,分子量为27.94kD,等电点为5.38,二级结构具有8个α螺旋、8个p转角、20个p折叠,具有12个磷酸化位点,不具有跨膜结构,可能是只在细胞质中起作用。在甜菜色素的代谢过程中,DOD催化L-多巴转变成开环多巴,随后自发的转变成甜菜醛氨酸,因此DOD基因被认为是甜菜色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2.叶子花UDP基因cDNA全长1768bp,其中5’-UTR长15bp,3’-UTR长287bp, ORF长1425bp,编码482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UDP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糖基转移酶保守结构域,编码的蛋白也是一种稳定的酸性亲水蛋白,分子量为54.74kD,等电点为5.77,二级结构的主体由17个α螺旋、14个p转角和33个p折叠组成,具有24个磷酸化位点,具有跨膜结构,不含信号肽,可能是一种在细胞质和液泡中共同作用的蛋白。在甜菜色素的代谢过程中,UDP催化甜菜配基转变成甜菜苷,因此UDP基因被认为是甜菜红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3.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基因在苞片发育初期(花苞期)的表达量都较高,并在苞片生长期达到最高。在花苞开放前后,表达量急剧下降,并在苞片衰败时期达到最低。
匡云波[4](2012)在《香蕉叶片糖代谢若干关键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香蕉是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植物。低温限制香蕉的分布,影响香蕉的生长发育,使得低温胁迫成为香蕉生产最主要的环境胁迫之一,并日益成为我国香蕉产业发展的一个障碍。植物的糖代谢参与植物对低温胁迫的应答。糖不仅是植物生长发育的碳源和能源,同时糖作为信号分子也起着关键的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碳代谢在“源”和“库”中产生不同的糖信号以调节生长发育和胁迫反应。此外,山梨醇作为小分子细胞相容物质,和植物的抗逆性密切相关。本研究拟克隆香蕉栽培品种“天宝蕉”(Musa spp. cv. Tianbao)叶片中若干糖代谢关键酶基因,进而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其在低温胁迫下转录水平的相对定量表达分析,并结合低温胁迫下香蕉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分析,以探讨香蕉叶片中糖代谢关键酶基因应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及其与可溶性糖变化的关系,同时为在低温胁迫下香蕉果实中糖代谢及其关键酶基因的表达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另外,以香蕉栽培品种“天宝蕉”横切薄片(Thin cross-sections,TCSs)为材料,将S6PDH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入香蕉,从而引入蔷薇科植物所特有的山梨醇代谢途径,为探讨山梨醇对可溶性糖的变化应答低温胁迫机制的影响奠定重要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香蕉叶片若干糖代谢关键酶基因的克隆采用同源克隆、RT-PCR技术和RACE法结合的方法,克隆得到了11个香蕉叶片糖代谢关键酶基因的cDNA全长及若干相关基因的cDNA部分序列:①香蕉叶片GBSSⅠ基因的cDNA全长(Ma-GBSSⅠ,GenBank登录号为HQ646360)。GBSSⅠ全长2277bp,编码一个含有616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包含一个121bp5’ UTR,1851bp的ORF(122-1972),291bp的3’ UTR,14bp的poly (A)尾。此外,获得6个GBSSⅠ cDNA3’ RACE片段,属于GBSSⅠ基因家族3个不同成员。②香蕉叶片SSⅢ基因的cDNA全长(Ma-SSⅢ,GenBank登录号为HQ646361)。SSⅢ长3011bp,编码一个含有1002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包含一个3009bp的ORF(3-3011),240bp的3’ UTR和17bp的poly (A)尾;此外,获得3个SSⅢ cDNA3’ RACE片段,属于SSⅢ基因家族2个不同成员。③香蕉叶片AMY基因的cDNA全长(Ma-AMY,GenBank登录号为JF682522)。AMY全长1565bp,编码一个含有416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包含一个61bp的5′UTR、1275bp的ORF(62-1336)、214bp的3′UTR和15bp的poly (A)尾;此外,获得一个同时存在内含子驻留和外显子缺失的cDNA3’ RACE片段。④香蕉叶片BMY基因的cDNA全长(Ma-BMY,GenBank登录号为JF501023)。BMY全长1953bp,编码一个含有532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包含一个137bp的5′UTR、1599bp的ORF(138-1736)、197bp的3′UTR和20bp的poly (A)尾;此外,还获得一个BMY cDNA3’ RACE片段。⑤香蕉叶片SPS基因的cDNA全长(Ma-SPS,GenBank登录号为HQ453990),全长3691bp,编码一个含有1082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包含一个253bp的5′UTR、3249bp的ORF(254-3502)、173bp的3′UTR和16bp的poly (A)尾。⑥香蕉叶片SuSy基因的cDNA全长(Ma-SuSy,GenBank登录号为JF682523),全长2787bp,编码一个含有816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包含一个85bp的5′UTR、2451bp的ORF(86-2536)、235bp的3′UTR和16bp的poly (A)尾。⑦香蕉叶片Inv基因家族的不同成员的cDNA全长:香蕉叶片Inv-V基因(Ma-Inv-V,GenBank登录号为JN417603),全长2303bp,编码一个含有645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包含一个66bp的5′UTR、1938bp的ORF(67-2004)、282bp的3′UTR和17bp的poly (A)尾;香蕉叶片Inv-CW1(Ma-Inv-CW1,GenBank登录号为JN417601),全长2116bp,编码一个含有586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包含一个104bp的5′UTR、1761bp的ORF(105-1865)、228bp的3′UTR和23bp的poly(A)尾;香蕉叶片Inv-CW2基因(Ma-Inv-CW2,GenBank登录号为JN417602)全长1941bp,编码一个含有583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包含一个62bp的5′UTR、1752bp的ORF(63-1814)、109bp的3′UTR和18bp的poly (A)尾;香蕉叶片Inv-N1基因(Ma-Inv-N1,GenBank登录号为JN794581),全长2066bp,编码一个含有556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包含一个198bp的5′UTR、1671bp的ORF(199-1869)、180bp的3′UTR和17bp的poly(A)尾;香蕉叶片Inv-N2基因(Ma-Inv-CW2,GenBank登录号为JN794582),Inv-N2全长2094bp,编码一个含有547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包含一个283bp的5′UTR、1644bp的ORF(284-1927)、150bp的3′UTR和17bp的poly (A)尾。2香蕉叶片若干糖代谢关键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获得香蕉叶片糖代谢关键酶基因cDNA全长的基础上,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编码的相应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如下:①香蕉叶片GBSSⅠ为一个稳定的亲水蛋白,其氨基酸序列的N端存在叶绿体转运肽,定位于叶绿体;包含ADP结合口袋和同源二聚体界面结构域;其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不含卷曲螺旋;具有丰富的潜在磷酸化位点,并且以丝氨酸位点为主;含有N-糖基化位点、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等蛋白功能位点;与单子叶植物GBSSⅠ的氨基酸序列有着较高的一致度,但在进化分析中与双子叶植物GBSS进化距离较近。②香蕉叶片SSⅢ为一个不稳定的亲水蛋白,其氨基酸序列的N端存在叶绿体转运肽,定位于叶绿体;含有ADP结合口袋和同源二聚体界面保守结构域;其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可能具有卷曲螺旋;含有丰富的磷酸化位点,并且以丝氨酸为主;含有N-糖基化位点、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和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等蛋白功能位点;与多种植物的SSⅢ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在进化分析中与单子叶植物进化距离较远而与双子叶植物进化距离较近。③香蕉叶片AMY为稳定的亲水蛋白,其氨基酸序列的N端存在信号肽,位于细胞外;含有AmyAcarchbacplantAmyA保守结构域和α-淀粉酶C端β折叠保守结构域;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不含卷曲螺旋;具有少量的磷酸化位点(17个),以酪氨酸为最多;含有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和N-豆蔻酰化位点等功能位点;不同植物中AMY的同源性较高,在进化分析中所有单子叶植物AMY聚类在一个类群,香蕉叶片AMY与香蕉果实AMY进化距离最近。④香蕉叶片BMY为一个不稳定的亲水蛋白,其氨基酸序列的N端存在叶绿体转运肽,定位于叶绿体;属于β-淀粉酶Glycosyl hydrolase family14超级家族;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不含卷曲螺旋;具有丰富的潜在磷酸化位点,以丝氨酸居多;含有N-糖基化位点、cAMP和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和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等蛋白功能位点;在不同植物中BMY的同源性较低,在进化分析中香蕉叶片BMY与香蕉果实BMY进化距离最近。⑤香蕉叶片SPS为一个不稳定的亲水蛋白,定位于细胞核的可能性最大;含有GT1Sucrosesynthase多结构域;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可能含有卷曲螺旋;具有丰富的潜在磷酸化位点,并以丝氨酸为主;含有cAMP和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N-糖基化位点等多种蛋白功能位点;SPS在不同植物中的同源性较高,在进化分析中香蕉叶片SPS与Xerophyta humilis SPS进化距离最近。⑥香蕉叶片SuSy为一个稳定的亲水蛋白,其氨基酸序列N端存在线粒体转运肽;含有GT1Sucrosesynthase多结构域;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不含卷曲螺旋;具有丰富的潜在磷酸化位点;含有cAMP和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N-糖基化位点等多种蛋白功能位点;与多种单子叶植物的同源性较高,并在进化分析中与单子叶植物聚类于一个类群。⑦香蕉叶片不同Inv蛋白家族成员的潜在磷酸化位点,均以丝氨酸为主,苏氨酸和酪氨酸为辅。但不同类型的Inv具有不同的亚细胞定位,且酸性转化酶Inv-V、Inv-CW蛋白亚家族与Inv-N蛋白亚家族在保守结构域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组成及三维结构上有着较大的差别,在蛋白氨基酸序列的进化上也具有明显的先后关系。不同类型的Inv可能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机制。3低温胁迫下香蕉叶片若干糖代谢关键酶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在获得香蕉叶片糖代谢关键酶基因cDNA全长的基础上,采用18S rRNA基因作为内参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叶片中各基因在不同低温胁迫处理下的差异表达模式,qPCR结果显示:①GBSSⅠ在不同低温条件下差异表达。GBSSⅠ的表达量在20℃处理中仅轻微上调,在13℃处理中显着上调,在4℃处理中呈下调趋势,在逐步降温处理中小幅上调表达。②SSⅢ在不同低温条件下差异表达。SSⅢ在20℃、13℃处理中均显着上调表达。在4℃处理中表达相对稳定,受持续时间的影响较小,其表达量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在逐步降温处理中小幅上调表达。③AMY的表达量在不同低温条件下无显着差异:AMY的表达量在不同低温胁迫处理中差异较小,仅在4℃处理5d后表现一个显着的下调。④BMY在低温诱导下迅速显着上调表达。在4℃处理中BMY的表达量维持着一定程度的上调,但在持续5d的上调至另一个高度。此外,逐步降温过程诱导BMY表达上调。⑤SPS在不同低温条件下差异表达。SPS的表达量在20℃、13℃处理中显着上调,在4℃条件下先轻微上调表达而后随着处理天数的增加不断下调,在逐步降温处理中小幅上调。⑥SuSy在不同低温条件下差异表达。SuSy的表达量在20℃、13℃处理中显着上调,在4℃处理前期维持着较高的表达水平,在逐步降温处理中与对照无显着差异。⑦不同类型的Inv基因在不同胁迫处理下有着不同的表达规律:Inv-V在低温胁迫下大幅上调表达;Inv-CW1的表达受到低温胁迫的抑制,而Inv-CW2在低温诱导下快速上调表达;Inv-N1的表达量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且在4℃处理下与持续胁迫处理的天数呈正相关。而Inv-N2的表达量呈现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与Inv-N1相比,上调和下调的幅度均较小。在上述11个糖代谢关键酶基因中,Inv-N1是唯一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持续时间的延长而不断上调表达的基因,表明其可能在应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低温胁迫下香蕉叶片可溶性糖的变化分析采用葡萄糖绘制可溶性总糖提取的标准曲线,通过蒽酮法测定不同低温胁迫处理下香蕉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显示:在20℃处理(T1)和13℃处理(T2)中,可溶性糖含量均增加了1倍,在持续不同天数的4℃低温处理(T3~T7)中,随着处理天数的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下降”的动态变化趋势,在持续2d的4℃低温处理(T4)中出现峰值(为常温下对照的4倍),而后逐渐下降,在持续5d的4℃低温处理(T7)中出现谷值(为常温下对照的2倍)。在逐步降温处理(T8)中,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近2倍。本研究结合不同低温下香蕉叶片糖代谢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的分析,为探讨可溶性糖的积累参与香蕉应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奠定重要基础。在不同的低温条件下,香蕉可溶性糖积累的分子机制有较大差异。①在20℃和13℃条件下,GBSSⅠ、SSⅢ和SPS上调表达,可能导致淀粉和蔗糖含量有所增加,为可溶性糖的积累提供碳源;SuSy显着上调表达,可能在调控淀粉水平和碳的分配中起重要作用;BMY显着上调表达,暗示了淀粉分解,麦芽糖水平升高;Inv-V大幅上调表达,Inv-N2显着上调表达,导致一部分蔗糖分解产生己糖,己糖水平升高。②在4℃条件下,BMY上调表达,并在处理5d后达到一个较高值;SuSy迅速上调表达,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逐渐下降;Inv-CW2快速上调表达,且表达水平比20℃、13℃高;Inv-N1的表达水平比20℃、13℃高,且与持续胁迫处理的天数呈正相关;Inv-V也维持着较高的表达水平;然而,GBSSⅠ、SSⅢ和SPS的表达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导致了淀粉和蔗糖的合成受到抑制,而且随着低温持续时间的延长,受抑制的程度越严重。可溶性糖的积累所需的碳源遭到限制,因而可溶性糖的水平随着低温处理天数的增加而降低。我们推测,4℃的延续,不仅影响到香蕉的生长发育,而且影响到香蕉的生产和果实品质,最终造成严重的寒害。③在逐步降温处理中,GBSSⅠ、SSⅢ和SPS的小幅上调表达暗示了淀粉和蔗糖含量可能有所增加,为可溶性糖的积累提供碳源。BMY的表达量达到峰值,暗示了淀粉分解,麦芽糖水平升高。Inv-V、Inv-CW2和Inv-N1维持在较高的表达水平,导致己糖水平升高。5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木奈S6PDH基因转入香蕉研究山梨醇是一种多元醇,为木本蔷薇科植物中主要的光合产物、同化物运输形式和可溶性的贮藏性碳水化合物。山梨醇作为小分子细胞相容物质,和植物的抗逆性密切相关。本研究以香蕉栽培品种“天宝蕉”(Musa spp. cv. Tianbao)横切薄片(Thin cross-sections,TCSs)为材料,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进行木奈S6PDH基因转入香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横切薄片继代增殖培养基M4中添加5%~7%(V/V)的椰汁明显增强了香蕉芽苗的生长势;GUS基因瞬时表达检测表明,长势旺盛的香蕉芽苗(直径为7~8mm)适宜作为香蕉遗传转化的受体材料,横切薄片厚度以2mm左右为佳;采用两步法进行抗性芽的筛选得到37个抗性芽苗,生根移栽后获得31株成活苗;目的基因S6PDH和报告基因GUS的PCR检测表明其中4株是转基因植株。该研究为探讨山梨醇对香蕉可溶性糖的变化应答低温胁迫机制的影响奠定重要基础。总之,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RT-PCR技术和RACE法结合的方法,从香蕉栽培品种“天宝蕉”(Musa spp. cv. Tianbao)克隆得到了11个香蕉叶片糖代谢关键酶基因的cDNA全长,并对其编码的相应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分析,为研究香蕉叶片糖代谢的分子机制奠定了重要工作基础;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叶片中各基因在不同低温条件下差异表达模式的分析,结合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分析,初步揭示了可溶性糖的变化应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为提高香蕉的抗寒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此外,蔷薇科植物特有的山梨醇合成关键基因S6PDH引入香蕉,为香蕉的抗性育种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
陈明舜[5](2019)在《黄烷三醇的酯化修饰和脂溶性葡萄籽原花青素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葡萄籽原花青素(GSP),由不同聚合度的黄烷三醇组成,是一种天然食品抗氧化剂。天然原花青素(PC)是一类亲水性强而亲脂性较弱的多羟基衍生物,难以应用于富含油脂的食品体系。为了改善GSP的亲脂性,本文先研究其特征化合物——黄烷三醇,采用化学法和酶法酯化黄烷三醇,得到亲脂性黄烷三醇酯化产物;以酶法酯化得到的黄烷三醇衍生物为研究对象,对其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确定其酯化位点;通过酶法脂化GSP得到脂溶性GSP(GSP-o),对其急性毒理性、抗氧化活性和油炸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并研究了其抑制丙烯酰胺形成的机理和对人前列腺癌细胞的抑制及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以黄烷三醇(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为底物进行化学法酯化反应,考查脂肪酰氯的碳链长度、反应溶剂、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黄烷三醇化学法酯化的影响,确定黄烷三醇化学法酯化反应的参数为5 mg黄烷三醇与5 mg棕榈酰氯在乙酸乙酯中混合均匀,加入碳酸氢钠,40℃反应10 h。通过HPLC-MS分析,发现黄烷三醇化学法酯化产物有多个酯化峰,成分复杂。通过化学法酯化反应,黄烷三醇的脂溶性显着提高,但抗氧化性有所降低。(2)用长链脂肪酸(月桂酸)酶法酯化黄烷三醇单体和低聚物,主要产生单、二和三月桂酰衍生物。通过1H NMR和13C NMR确认合成的黄烷三醇衍生物的具体结构分别为3’-O-月桂酰儿茶素、3’-O-月桂酰表儿茶素、3’,5’-2-O-月桂酰表没食子儿茶素、3’,3″,5″-3-O-月桂酰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3’,3″-2-O-月桂酰原花青素A2、3’,3″-2-O-月桂酰原花青素B1和3’,3″,3’’’-3-O-月桂酰原花青素C1。这些衍生物都比其母体黄烷三醇的亲脂性高。在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方面,所有黄烷三醇衍生物的抗氧化活性优于其母体黄烷三醇。(3)通过响应面优化GSP酶法酯化的条件,得到最佳工艺为反应温度46.1℃、反应时间13.76 h、底物质量比1.23(月桂酸/GSP),在此条件下进行GSP酶法酯化,得到GSP转化率预测值为87.86%,实际值为86.94±1.07%。以固定化脂肪酶TLIM为催化剂,月桂酸为脂肪酸,乙醇为反应溶剂,在最优条件下进行GSP酶法酯化,红外透射光谱的变化证实了GSP酯化反应的完成。通过HPLC-MS/MS证实GSP-o中单、二和三月桂酰衍生物的存在。通过MS和NMR检测,四种月桂酰衍生物被鉴定为3’,5’-2-O-月桂酰表没食子儿茶素、3’-O-月桂酰儿茶素、3’-O-月桂酰表儿茶素和3’,3’’,5’’-3-O-月桂酰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通过油水分配系数测定,发现GSP-o比GSP的亲脂性更高。(4)对GSP-o进行小鼠急性口服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通过GSP酶法酯化的GSP-o无毒。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ORAC值评估GSP-o的抗氧化活性,GSP-o显示出比GSP、BHT和TBHQ更高的抗氧化活性。油脂氧化稳定性实验表明,添加质量分数为0.04%的GSP-o到棕榈油中显着增加棕榈油的氧化稳定性,并且比BHT和TBHQ显示出更好的热稳定性。通过添加0.04%不同抗氧化剂到棕榈油中,油炸温度下持续加热36 h,研究其对油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GSP-o能够显着降低油脂氧化的速率,其性能与TBHQ相当,此外GSP-o在抑制二级氧化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方面尤为突出。(5)在油炸薯片和薯条前加入GSP-o到棕榈油中,能够降低丙烯酰胺的含量,其抑制效果要强于BHA、BHT和TBHQ。0.1%和0.05%的GSP-o添加量是油炸薯片和薯条最佳浓度,此浓度下丙烯酰胺含量降低了81.5%和84.7%。GSP-o对丙烯酰胺形成的抑制机制是通过降低丙烯醛途径中的脂质氧化和降低天冬酰胺途径中的脱羧席夫碱水平。该方法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丙烯酰胺含量,还可以保持合理的感官特性。(6)在研究GSP-o对PC3人前列腺癌细胞的体内体外抗癌活性中,发现GSP-o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有效抑制PC3细胞的增殖。用GSP-o处理PC3细胞导致subG1期细胞增加、S期细胞减少。GSP-o通过下调细胞周期蛋白D1和CDK4的表达诱导细胞周期停滞,并显着上调PC3细胞中肿瘤抑制因子p21和p27的表达。此外,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 9以及cleaved PARP的激活表明GSP-o诱导的细胞凋亡是通过caspase途径的。在caspase途径的上游,GSP-o增加了细胞质中细胞色素c的释放。在用GSP-o处理后,PC3细胞中Bcl-2/Bax比率也降低。在肿瘤研究中,GSP-o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来抑制裸鼠中PC3异种移植瘤的生长。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GSP-o能够有效的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值得进一步研究。
苏满佳[6](2020)在《仿生软体攀爬机器人的建模、分析与实验》文中提出为模仿生物界中爬行动物卓越的攀爬能力,本文面向软体机器人优异的体质、结构、驱动、控制等性能,研究软体攀爬机器人相关的理论与技术问题。围绕仿尺蠖软体攀爬机器人的两大核心问题:躯体驱动和末端附着,本文从局部的设计制备和理论分析到整机的攀爬实现进行了详细的探索和研究,其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为掌握软体驱动器的性能,对其结构进行范化、建模和对比分析。模仿细长软体生物优异的结构特征,提出躯体的理想结构范型。根据所提出的结构范型,建立一般的运动学模型,并推导机器人对任意曲线形态复现的映射算法,以及分析各个结构参数对形态复现的影响。就当前较常见的四种气动软体驱动器构型:单腔、外分多腔、内分多腔和三通全向,通过详细分析各自的基本结构、设计和制备,结合有限元仿真分析和实验测定的结果,得出外分多腔结构为当中性能最优的一种结构。以上软体驱动器的结构范型和结构对比,可用于指导软体攀爬机器人驱动器的设计、建模和分析。2.为解决机器人爬行过程中因重力或外力载荷造成本体出现非期望的被动变形问题,如躯体往弯曲平面以外折弯。本文采用一种刚柔软结合的设计方法,在普通驱动器中加入了各向异性的约束材料或结构,以抑制异常变形问题。仿尺蠖软体攀爬机器人躯体具有平面弯曲运动的特点,因此在驱动器的限制层内融入一种自研制的各向异性结构——二维随动链。通过实际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各向异性刚软结合结构实现了驱动器平面高效的弯曲运动。3.本文致力于实现可对不同形状物体有效附着的末端执行器。通过观察尺蠖钩刺式前足,基于其既能稳定地附着在攀爬环境表面亦能有效地抓握物体进行操作,本文提出了一种对抓钩刺式的刚柔耦合软体抓夹器(Passive Adaptive Soft Gripper,简称PASG)。建立PASG的运动学,枚举所有夹持工况并分析与之对应的夹持适应性与形封闭能力。推导PASG的夹持力平衡问题中的约束方程,形成FEE(Force Equilibrium Evaluation的简称)问题,对PASG的夹持质量进行评估。为求解FEE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蒙特卡洛法的夹持力平衡判据,作为夹持质量的量化指标。同时,该指标可推广并适用于一般操作问题夹持质量的量化评价指标。实验首先测定力平衡求解所需的性能数据,其次通过夹持木圆柱体、木圆锥体、石头、3D打印件、咖啡杯和粗糙壁面等对象直观定性地试验PASG的夹持多样性。根据所建立的运动学和力平衡模型,以球体为抓持对象进一步分析PASG夹持适应性及夹持触点数量和夹持质量的关系;以最常见的攀爬环境——圆柱体为夹持对象,分析不同直径大小、夹持位置和表面粗糙度下PASG抵抗不同方向外力的能力。结果表明PASG能适应不同物体的夹持,具有较好的夹持稳定性,能满足一般的攀爬需求。所提的力平衡判据可用于一般的点接触式操作问题的力封闭性判定。4.分别研究了攀爬机器人的躯体驱动和末端附着两个核心问题后,本文最后提出一种以平面“Ω”躯体和内膨胀夹持末端构成的软体攀爬机器人S-Climbot(Soft Climging Robot的简称)。“Ω”型躯体仿效尺蠖的躯体形态,基于上文提出的各向异性刚柔耦合设计方法进行设计。通过对各种不同对象的攀爬实验结果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可保有形状适应性及抓夹稳定附着的内膨胀抱夹器。通过对S-Climbot的基本攀爬步态及其控制时序设定,提出了任意姿态下的重力平衡校核判定依据,并作为后续自主攀爬的基础。通过测定S-Climbot躯体形变随气压的性能,及在爬行圆杆、不规则截面杆、细小圆杆等不同类型环境中的攀爬实验,充分地验证了机器人爬行能力——具备适应性、机动性和稳定性。本文通过对软体攀爬机器人躯体驱动与末端附着两大核心问题的研究,以尺蠖为仿生对象,研制了平面“Ω”型躯体及外分多腔结构的驱动形式,结合所提出的刚柔软耦合设计方法实现了平面高效弯曲运动,解决了攀爬运动所需的高效稳定驱动问题;融合尺蠖钩刺式前足特征及各种攀爬场景的需求,针对性地开发了 PASG和内膨胀抱夹器,解决了攀爬中需要对多类场景多种材料进行高效稳定附着的问题。通过一系列攀爬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理论和技术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刘梦娟,岳威,仇笠舟,李家兴,秦志光[7](2020)在《实时竞价在展示广告中的应用研究及进展》文中提出随着在线广告在产业界取得巨大成功,其在学术界特别是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也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本论文围绕实时竞价机制在展示广告投放中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实时竞价的基本流程、主要参与者的功能、定价模型和交易机制;然后分别从需求方、供应方和交易中心的角度,介绍了实时竞价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以及目前的研究方法、理论和模型,具体包括:用户响应预测、出价策略、预算与步进管理、保留价优化、库存分配、拍卖机制等,特别针对用户响应预测和出价策略两个研究热点展开了广泛讨论,并对其中的代表性方法进行了量化对比;此基础上对主要的广告欺诈方式和检测手段进行了整理;最后对该方向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郭静菁[8](2018)在《基于头戴显示的微纳结构光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增强现实型头戴显示器是一种在观察现实环境的同时显示虚拟信息的近眼显示器,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目前,头戴显示器正朝着小型化、轻量化、全彩色的方向发展,因此对系统尺寸和重量、显示图像质量和亮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论文围绕头戴显示器中的两项关键技术——全息波导成像系统和微显示器开展研究,基于光栅理论、广义斯涅尔定律、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等现有理论,探索了微纳结构对电磁波的调制机理、新型衍射光栅的衍射机理、超表面结构频率选择和偏振转化机理。通过理论推导和严格耦合波分析法、有限元法等数值分析方法,对微纳结构光学特性,及其在头戴显示方面的实际应用展开研究。研究单色和复合体全息光栅的衍射特性、光谱特性和杂散光现象,建立复合体全息光栅折射率理论模型。通过优化几何结构,提高衍射效率,降低杂散光,获得了具有较高出耦合衍射效率、较少杂散光的基于复合体全息光栅的彩色全息波导成像系统,实现了红、绿、蓝光均匀出射。研究一维金属光栅和体全息光栅组合的双层耦合光栅的衍射特性、光谱特性和亮度效率,推导了双层耦合光栅的布拉格条件,优化金属光栅结构,提高衍射效率和亮度效率。将双层耦合光栅应用于全息波导成像系统,获得了较高的接收亮度效率。研究超表面谐振腔共振原理、偏振转换原理。研究超表面谐振腔光学特性和电压调制方法,优化滤波带宽和滤波效率。提出一种具有连续电光调制功能的超表面滤色片,实现了可见光波段较高反射效率、较窄带宽的动态滤波效果。基于超表面滤色片,研究超分辨率彩色微显示器显示原理和驱动方法,提出一种利用脉宽调制电压实现动态彩色图像显示的方法。优化像素间距和像素大小,降低电压串扰,提高像面反射率,最后提出了一种具有超高分辨率的新型彩色微显示器。本文开展的研究工作,拓展了衍射光学元件和超表面结构的应用领域,为新一代头戴显示设备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孙培忠[9](2018)在《中国医疗器械经营企业ERP供应链系统的重构 ——基于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药商品包括药品和医疗器械,这类商品的质量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至关重要。相对于国家对药品行业的严格监管,医疗器械产品方面的监管相对滞后。但自2014年12月12号,为加强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经营管理行为,保证公众用械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简称药监局)发布了第58号文件,标志着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医疗器械GSP)在我国正式实行。医疗器械GSP是针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生产企业适用GMP)的质量管理规范,是药监局在借鉴药品GSP的基础上,几易其稿,最终颁布的。是指在医疗器械商品流通过程中,针对采购,购进验收、储存、养护、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制定的一整套管理标准和规程,用以控制医疗器械商品流通环节所有可能发生质量事故的因素,从而防止质量事故发生。其宗旨是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医疗器械产品从出厂、运输、分销、一直到最终消费端进行全程的质量监督与控制。医疗器械GSP的实质是供应链质量管理,强调产品的质量不仅仅决定于其制造生成过程,还决定于其在流通过程中的管控。做为经营医疗器械的企业不仅要保证自身经营产品的合格资质,还要求保证从合法的渠道购进合格的产品,销给具备合格资质的下游企业。经营企业内部面临着重大的管理流程的改变(尤其是供应链管理流程),企业必须和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进行流程改造,才能适用GSP带来的改变,达到GSP的要求。实现医疗器械GSP对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提出了很高要求。本文鉴于绝大多数企业已使用ERP系统的现实情况,针对医疗器械GSP的特点,以流程再造、供应链质量管理为理论基础,对传统ERP供应链系统各模块进行分析,重构了适用于医疗器械GSP情况下的ERP系统,包括采购、仓储、销售、质量和人力等子系统,形成了一个通用的ERP/GSP系统模型。其特点是全过程质量管理,并且和使用其他解决方案相比较成本效益最高,医疗器械企业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稍加配置就可使用本模型,并且实施时间很快,实施成本低。本文还列举了成功实施此模型的保障措施及在A企业的实施情况。
刘勇[10](2020)在《基于广告主是风险厌恶的关键词拍卖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关键词拍卖作为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广告服务形式,是Google、Bing、百度等互联网企业主要的盈利模式。学者们大多从关键词拍卖的均衡分析、关键词拍卖的机制设计、广告主的均衡报价策略等方面来研究关键词拍卖,但是都是在广告主是风险中性的假设下进行的。基于传统拍卖和关键词拍卖的相关文献和发展方向,同时结合实践中的具体情况,本文在广告主风险厌恶的情形下研究了无预算约束的关键词拍卖理论、具有预算约束的关键词拍卖、最优保留价等问题,并与风险中性情形下的相关结论进行了比较。首先,在静态的、完全信息的假设下研究了无预算约束的关键词拍卖。假设广告主的效用函数都是相同的凹函数,证明了纳什均衡(NE)和对称纳什均衡(SNE)的存在性,论证了对称纳什均衡在风险厌恶和风险中性两种情形下具有相同的性质,并通过数值例子说明了哪些性质对纳什均衡是不成立的。接下来给出了广告主最小和最大的SNE报价以及搜索引擎从SNE中获得的最小和最大收益的分析解,证明了最小和最大的SNE报价以及搜索引擎从SNE中获得的最小和最大收益均随广告主风险厌恶程度增加而增加。特别地,风险厌恶情形下最小和最大的SNE报价均大于风险中性情形下最小和最大的SNE报价,进而风险厌恶情形下搜索引擎从SNE中获得的最小和最大收益均大于风险中性情形下的最小和最大收益。上述结论表明搜索引擎偏好于风险厌恶程度更大的广告主,这与第一价格密封式报价拍卖中投标人是风险厌恶的结论是一致的。接下来证明了本章所有的结论在具有质量分的情形下仍然是成立的。其次,在静态的、完全信息的假设下分析了具有预算约束的关键词拍卖。在对称纳什均衡下,给出了广告主提高报价向上抢位无利可图的充分必要条件。从而得到了每位广告主预算的一个阈值,该值是无预算约束的对称纳什均衡可能成为有预算约束下均衡的一个临界值。接下来考虑广告主降低报价向下抢位,进而给出每位广告主预算的另一个重要的阈值,该值是保证无预算约束的对称纳什均衡成为有预算约束下均衡的一个临界值。只要每位广告主的预算不小于这个阈值,就可以保证在对称纳什均衡下任一广告主向上抢位或向下抢位都是无利可图的。与风险中性的情形比较,发现风险厌恶情形下广告主预算的两个阈值均大于风险中性情形下预算的两个阈值。最后,在静态的、不完全信息的假设下研究了具有保留价的关键词拍卖。当保留价不超过广告主的第S高估值的期望值E(V(N-S+1))时,证明了搜索引擎的期望收益随着保留价的增加而增加,其中N表示广告主的人数,S表示广告位的数量,且N>S。当保留价大于E(V(N-S+1))时,即有部分广告位没有售出,通过数值例子说明了搜索引擎的期望收益小于保留价为E(V(N-S+1))时的期望收益。这表明保留价大于E(V(N-S+1))的情形下搜索引擎获得的期望收益不一定大于保留价等于E(V(N-S+1))的情形下的期望收益。因此,对搜索引擎最优的保留价就是广告主第S高估值的期望值E(V(N-S+1)),即保证所有广告位刚好都售出。这个结论与风险中性情形下的得到的最优保留价是相同的。
二、有关GSP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关GSP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方法及其述评 |
2.1 中小企业的界定 |
2.1.1 世界各国中小企业的界定 |
2.1.2 中国中小企业的界定 |
2.2 国内外中小企业问题研究现状述评 |
2.2.1 国外中小企业问题研究综述 |
2.2.2 国内中小企业问题研究综述 |
2.2.3 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分析 |
2.3 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理论述评 |
2.3.1 经济进化论 |
2.3.2 不完全市场论 |
2.3.3 规模经济论 |
2.3.4 产业分工论 |
2.3.5 生产力本位论 |
2.3.6 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理论述评 |
2.4 企业技术创新理论述评 |
2.4.1 创新理论的提出 |
2.4.2 创新理论的发展 |
2.4.3 创新理论述评 |
第3章 中小企业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分析 |
3.1 中小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
3.2 中小企业加速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
3.2.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优势 |
3.2.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 |
3.3 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
3.4 中小企业的发展改善了产业结构 |
3.5 中小企业的发展活跃了市场经济 |
3.6 中小企业的发展缓解了就业压力 |
3.7 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私人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经济总体运行情况分析 |
4.1 美国基本情况简介 |
4.1.1 地理概况 |
4.1.2 政治概况 |
4.1.3 经济概况 |
4.2 美国GDP 构成及变动趋势分析 |
4.2.1 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概念及计量方法 |
4.2.2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及历史变动趋势分析 |
4.3 主要行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分析 |
4.3.1 美国行业总体构成及变动情况分析 |
4.3.2 主要行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分析 |
4.4 各地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分析 |
4.4.1 美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总体情况分析 |
4.4.2 各地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分析 |
4.4.3 各主要州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小企业在美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 |
5.1 美国私有企业的划分及分布特点 |
5.1.1 美国私有企业的划分 |
5.1.2 美国私有企业的分布特点 |
5.2 美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分析 |
5.2.1 美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
5.2.2 美国中小企业创办和倒闭情况分析 |
5.2.3 美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5.3 中小企业在美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 |
5.3.1 美国中小企业作用概述 |
5.3.2 美国中小企业发展规模与GDP 之间关系的分析 |
5.3.3 美国各主要州中小企业发展规模与GSP 之间关系的分析 |
5.3.4 中小企业在美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 |
5.4 美国中小企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情况分析 |
5.4.1 美国中小企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情况分析 |
5.4.2 美国各行业中小企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情况分析 |
5.4.3 美国各主要州中小企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情况分析 |
5.5 美国主要行业中小企业对经济产生影响的分析 |
5.5.1 IMPLAN 模型简介 |
5.5.2 主要行业中用于IMPLAN 软件分析的部门选取 |
5.5.3 主要行业中小企业对经济产生影响的投入产出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经济总体运行情况分析 |
6.1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及变动趋势分析 |
6.1.1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总体变动趋势分析 |
6.1.2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及其变动趋势分析 |
6.2 各行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分析 |
6.2.1 三次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分析 |
6.2.2 各行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分析 |
6.3 各地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分析 |
6.3.1 中国各地区分布自然情况 |
6.3.2 各地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 |
7.1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
7.1.1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情况分析 |
7.1.2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7.2 中小型工业企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 |
7.2.1 工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 |
7.2.2 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规模与工业增加值之间关系的分析 |
7.2.3 中小型工业企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 |
7.3 中国中小企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情况分析 |
7.3.1 中国就业的总体情况分析 |
7.3.2 中国中小企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情况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比较分析 |
8.1 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特征 |
8.1.1 美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特征 |
8.1.2 中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特征 |
8.1.3 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特征的比较研究 |
8.2 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8.2.1 美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8.2.2 中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8.2.3 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比较 |
8.3 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
8.3.1 中小企业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一般作用综述 |
8.3.2 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特殊作用比较 |
8.3.3 中美中小企业发展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比较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促进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
9.1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9.1.1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
9.1.2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9.2 促进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内部机制研究 |
9.2.1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 |
9.2.2 中国中小企业产业的合理定位 |
9.2.3 中国中小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 |
9.2.4 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促进 |
9.3 促进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保障研究 |
9.3.1 政府的立法与政策支持 |
9.3.2 进一步加强各项制度建设 |
9.3.3 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
9.4 本章小结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结论 |
10.2 创新性成果 |
10.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附表 |
摘要 |
ABSTRACT |
(2)我国零售药店药品GSP实施现状研究 ——以开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零售药店药品GSP管理概述 |
1.1 零售药店概述 |
1.1.1 零售药店的定义 |
1.1.2 零售药店的分类 |
1.1.3 我国零售药店发展现状 |
1.1.4 我国零售药店发展趋势 |
1.2 药品GSP概述 |
1.2.1 药品GSP定义 |
1.2.2 国内外药品GSP的发展历程 |
1.3 现行版与2000版药品GSP零售药店条款对比 |
1.3.1 总体章节框架对比 |
1.3.2 零售药店药品GSP条款总体对比 |
1.3.3 质量管理条款对比 |
1.3.4 人员管理条款对比 |
1.3.5 设施与设备条款对比 |
1.3.6 采购与验收条款对比 |
1.3.7 陈列与储存条款对比 |
1.3.8 销售与售后条款对比 |
1.4 国内外零售药店药品GSP认证管理 |
1.4.1 国外零售药店认证与监督管理 |
1.4.2 我国零售药店药品GSP认证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开封市零售药店药品GSP实施情况调查分析 |
2.1 开封市零售药店药品GSP认证基本情况 |
2.1.1 开封市零售药店基本情况 |
2.1.2 开封市零售药店药品GSP认证现状 |
2.2 开封市209家零售药店药品GSP实施相关问题调查 |
2.2.1 调查方案设计 |
2.2.2 调查结果 |
2.3 开封市零售药店药品GSP条款认可程度调查与分析 |
2.3.1 调查方案设计 |
2.3.2 问卷设计质量检测分析 |
2.3.3 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
2.3.4 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响零售药店药品GSP认证主要问题分析 |
3.1 执业药师的配备 |
3.1.1 药品GSP检查要求 |
3.1.2 零售药店执业药师配备存在的问题 |
3.1.3 改善执业药师配备现状的若干建议 |
3.2 药店从业人员培训与考核 |
3.2.1 药品GSP检查要求 |
3.2.2 从业人员培训与考核存在的问题 |
3.2.3 加强零售药店从业人员培训与考核若干建议 |
3.3 药品电子监管政策的执行 |
3.3.1 我国药品电子监管实施情况 |
3.3.2 药品GSP检查要求 |
3.3.3 零售药店药品电子监管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3.3.4 改善药品电子监管实施的若干建议 |
3.4 拆零药品销售的管理 |
3.4.1 药品GSP检查要求 |
3.4.2 零售药店药品拆零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4.3 改善零售药店药品拆零销售的若干建议 |
3.5 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管理 |
3.5.1 药品GSP检查要求 |
3.5.2 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管理存在的问题 |
3.5.3 改善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的若干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善零售药店药品GSP实施相关建议 |
4.1 完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 |
4.2 加强药品监管部门药品GSP实施监管力度 |
4.2.1 改进监督检查方法 |
4.2.2 注重相关信息公布 |
4.2.3 加强违规惩处力度 |
4.2.4 加强零售药店教育引导 |
4.3 推行社会监督管理机制 |
4.4 提升零售药店从业人员药品GSP实施积极性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开封市209家零售药店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3)叶子花中甜菜色素代谢若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叶子花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
1.1 叶子花形态学和生态学特征 |
1.2 叶子花引种栽培及分类学研究 |
1.3 叶子花的繁殖与品种培育研究 |
1.4 叶子花的栽培养护和促花 |
1.5 叶子花应用价值研究 |
2 甜菜色素研究进展 |
2.1 甜菜色素提取方法 |
2.2 甜菜色素的种类和结构 |
2.3 甜菜色素的代谢途径 |
2.4 甜菜色素代谢过程中关键酶 |
2.4.1 酪氨酸酶 |
2.4.2 多巴双加氧酶 |
2.4.3 葡糖基转移酶 |
3 本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叶子花多巴加氧酶(DOD)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1 试验样品 |
1.1 试验样品 |
1.2 试验试剂 |
1.3 试验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叶子花苞片总RNA提取 |
2.2 RNA检测 |
2.3 叶子花DOD基因cDNA保守区克隆 |
2.3.1 逆转录反应 |
2.3.2 保守区引物设计 |
2.3.3 保守区PCR反应 |
2.3.4 片段回收 |
2.3.5 目的片段连接 |
2.3.6 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转化 |
2.3.6.1 制备DH5α感受态细胞 |
2.3.6.2 目的片段转化 |
2.3.7 重组质粒的PCR检测 |
2.4 叶子花DOD基因cDNA 3’端克隆 |
2.4.1 3’端引物设计 |
2.4.2 3’端PCR反应 |
2.4.2.1 第一轮PCR反应 |
2.4.2.2 第二轮PCR反应 |
2.5 叶子花DOD基因cDNA 5’端克隆 |
2.5.1 5’端引物设计 |
2.5.2 5’端PCR反应 |
2.6 叶子花DOD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克隆 |
2.6.1 ORF引物设计 |
2.6.2 ORF区域PCR反应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叶子花总RNA检测 |
3.2 叶子花DOD基因cDNA保守区克隆与序列分析 |
3.3 叶子花DOD基因cDNA 3’端克隆 |
3.4 叶子花DOD基因cDNA 5’端克隆 |
3.5 叶子花DOD基因全长序列拼接 |
3.6 叶子花DOD基因开放阅读框(ORF)的克隆和分析 |
4 叶子花DOD基因c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
4.1 叶子花DOD基因cDNA核苷酸序列分析 |
4.2 叶子花DOD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4.3 叶子花DOD基因编码蛋白保守区预测和分析 |
4.4 叶子花DOD基因编码蛋白亲水性分析 |
4.5 叶子花DOD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与构建系统进化树 |
4.6 叶子花DOD基因编码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 |
4.7 叶子花DOD基因编码蛋白信号肽预测 |
4.8 叶子花DOD基因编码蛋白磷酸化位点预测 |
4.9 叶子花DOD基因编码蛋白跨膜信号预测 |
4.10 叶子花DOD基因编码蛋白二级结构预测 |
4.11 叶子花DOD基因编码蛋白三级结构预测 |
5 讨论 |
第三章 叶子花葡糖基转移酶(UDP)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1 主要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叶子花苞片总RNA提取 |
2.2 RNA检测 |
2.3 叶子花UDP基因cDNA保守区克隆 |
2.3.1 逆转录反应 |
2.3.2 保守区引物设计 |
2.3.3 保守区PCR反应 |
2.4 叶子花UDP基因cDNA 3’端克隆 |
2.4.1 3’端引物设计 |
2.4.2 3’端PCR反应 |
2.5 叶子花UDP基因cDNA 5’端克隆 |
2.5.1 5’端引物设计 |
2.5.2 叶子花UDP基因cDNA第一链合成 |
2.5.3 逆转录产物纯化 |
2.5.4 加尾反应 |
2.5.5 加尾产物纯化 |
2.5.6 叶子花UDP基因cDNA第二链合成 |
2.5.7 5’端PCR反应 |
2.6 叶子花UDP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克隆 |
2.6.1 ORF引物设计 |
2.6.2 ORF PCR反应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叶子花UDP基因cDNA保守区克隆与序列分析 |
3.2 叶子花UDP基因cDNA 3’端克隆 |
3.3 叶子花UDP基因cDNA 5’端克隆 |
3.4 叶子花UDP基因全长序列拼接 |
3.5 叶子花UDP基因开放阅读框(ORF)的克隆和分析 |
4 叶子花UDP基因c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
4.1 叶子花UDP基因cDNA核苷酸序列分析 |
4.2 叶子花UDP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4.3 叶子花UDP基因编码蛋白保守区预测和分析 |
4.4 叶子花UDP基因编码蛋白亲水性分析 |
4.5 叶子花UDP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与构建系统进化树 |
4.6 叶子花UDP基因编码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 |
4.7 叶子花UDP基因编码蛋白信号肽预测 |
4.8 叶子花UDP基因编码蛋白磷酸化位点预测 |
4.9 叶子花UDP基因编码蛋白跨膜信号预测 |
4.10 叶子花UDP基因编码蛋白二级结构预测 |
4.11 叶子花UDP基因编码蛋白三级结构预测 |
5 讨论 |
第四章 DOD基因和UDP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表达分析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样品 |
1.2 试验仪器和试剂 |
2 试验方法 |
2.1 内参基因的筛选 |
2.2 荧光定量引物设计 |
2.3 叶子花苞片各个不同时期RNA提取 |
2.4 逆转录反应 |
2.5 内参基因筛选和特异引物的检测 |
2.6 荧光定量PCR反应 |
2.7 制定标准曲线 |
2.8 荧光定量PCR检测与计算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叶子花总RNA提取与检测 |
3.2 内参基因的筛选和特异引物的检测 |
3.3 荧光定量PCR扩增 |
3.4 不同时期叶子花DO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
3.5 不同时期叶子花UD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致谢 |
(4)香蕉叶片糖代谢若干关键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植物糖代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1.1 植物淀粉代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1.1.1 淀粉的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 |
1.1.2 淀粉的分解途径及其关键酶 |
1.2 植物蔗糖代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1.2.1 蔗糖的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 |
1.2.2 蔗糖的分解途径及其关键酶 |
2 植物山梨醇代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3 低温胁迫下植物糖代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3.1 低温胁迫下植物的淀粉代谢及其关键酶 |
3.2 低温胁迫下植物的蔗糖代谢及其关键酶 |
4 香蕉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
4.1 香蕉细胞工程研究 |
4.1.1 香蕉悬浮细胞培养 |
4.1.2 香蕉原生质体培养 |
4.2 香蕉转基因研究 |
4.3 香蕉分子生物学研究 |
4.3.1 抗寒性相关基因 |
4.3.2 抗病性相关基因 |
4.3.3 其它抗逆性相关基因 |
4.3.4 果实成熟相关基因 |
5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5.1 本研究的意义 |
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香蕉叶片糖代谢若干关键酶基因的克隆 |
第一节 香蕉叶片 GBSSⅠ 和 SSⅢ 基因 cDNA 全长的克隆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总 RNA 提取以及 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1.2.2 引物的设计合成及目的片段的 PCR 扩增 |
1.2.3 目的片段 PCR 扩增的体系和程序 |
1.2.4 目的片段的回收、克隆和测序 |
1.2.5 序列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香蕉叶片 GBSSⅠ 和 SSⅢ cDNA 全长序列的获得 |
2.1.1 香蕉叶片 GBSSⅠ 和 SSⅢ cDNA 保守区序列的克隆 |
2.1.2 香蕉叶片 GBSSⅠ 和 SSⅢ cDNA 3' 末端序列的克隆 |
2.1.3 香蕉叶片 GBSSⅠ 和 SSⅢ cDNA 5' 末端序列的克隆 |
2.1.4 香蕉叶片 GBSSⅠ 和 SSⅢ cDNA 全长序列的验证 |
2.2 香蕉叶片 GBSSⅠ 和 SSⅢ 的核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
2.2.1 香蕉叶片 GBSSⅠ 的核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
2.2.2 香蕉叶片 SSⅢ 的核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
3 讨论 |
3.1 香蕉叶片 GBSSⅠ 和 SSⅢ 基因 cDNA 全长获得的关键因素 |
3.2 香蕉叶片 GBSSⅠ 和 SSⅢ 基因的 3' UTR 可变聚腺苷酸化 |
3.3 香蕉叶片 GBSSⅠ 和 SSⅢ 基因克隆的意义 |
第二节 香蕉叶片 AMY 和 BMY 基因 cDNA 全长的克隆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总 RNA 提取以及 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1.2.2 引物的设计合成及目的片段的 PCR 扩增 |
1.2.3 目的片段 PCR 扩增的体系和程序 |
1.2.4 目的片段的回收、克隆和测序 |
1.2.5 序列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香蕉叶片 AMY 和 BMY 全长序列的获得 |
2.1.1 香蕉叶片 AMY 和 BMY cDNA 保守区序列的克隆 |
2.1.2 香蕉叶片 AMY 和 BMY cDNA 3' 末端序列的克隆 |
2.1.3 香蕉叶片 AMY 和 BMY cDNA 5' 末端序列的克隆 |
2.1.4 香蕉叶片 AMY 和 BMY cDNA 全长序列的验证 |
2.2 香蕉叶片 AMY 和 BMY 的核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
3 讨论 |
3.1 香蕉叶片 AMY 和 BMY 基因 cDNA 全长的获得的关键因素 |
3.2 香蕉叶片 AMY 和 BMY 基因克隆的意义 |
第三节 香蕉叶片 SPS 和 SuSy 基因 cDNA 全长的克隆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总 RNA 提取以及 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1.2.2 引物的设计合成及目的片段的 PCR 扩增 |
1.2.3 目的片段 PCR 扩增的体系和程序 |
1.2.4 目的片段的回收、克隆和测序 |
1.2.5 序列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香蕉叶片 SPS 和 SuSy 全长序列的获得 |
2.2 香蕉叶片 SPS 和 SuSy 的核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
3 讨论 |
3.1 香蕉叶片 SPS 和 SuSy 基因 cDNA 全长的获得的关键因素 |
3.2 在香蕉叶片 SPS 和 SuSy 基因 cDNA 全长序列的基础上值得进一步开展研究的方面 |
第四节 香蕉叶片 Inv 基因家族 cDNA 全长的克隆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总 RNA 提取以及 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1.2.2 引物的设计合成及目的片段的 PCR 扩增 |
1.2.3 目的片段 PCR 扩增的体系和程序 |
1.2.4 目的片段的回收、克隆和测序 |
1.2.5 序列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香蕉叶片 Inv 基因家族不同成员 cDNA 全长序列的获得 |
2.2 香蕉叶片 Inv-V、Inv-CW 和 Inv-N 基因核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
2.2.1 香蕉叶片 Inv-V 基因的核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
2.2.2 香蕉叶片 Inv-CW 亚家族基因的核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
2.2.3 香蕉叶片 Inv-N 亚家族基因的核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
3 讨论 |
3.1 香蕉叶片 Inv 基因家族不同成员 cDNA 全长获得的关键因素 |
3.2 香蕉叶片 Inv 基因家族克隆的意义 |
第三章 香蕉叶片糖代谢若干关键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一节 香蕉叶片 GBSSⅠ和 SSⅢ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香蕉叶片 GBSSⅠ和 SSⅢ蛋白质基本理化性质的预测与分析 |
2.2 香蕉叶片 GBSSⅠ和 SSⅢ蛋白质细胞/亚细胞定位的预测与分析 |
2.3 香蕉叶片 GBSSⅠ和 SSⅢ氨基酸序列保守结构域的预测与分析 |
2.4 香蕉叶片 GBSSⅠ和 SSⅢ蛋白质二级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
2.5 香蕉叶片 GBSSⅠ和 SSⅢ蛋白质卷曲螺旋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
2.6 香蕉叶片 GBSSⅠ和 SSⅢ蛋白质三维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
2.7 香蕉叶片 GBSSⅠ和 SSⅢ蛋白质磷酸化位点的预测与分析 |
2.8 香蕉叶片 GBSSⅠ和 SSⅢ蛋白质功能位点的预测与分析 |
2.9 香蕉叶片 GBSSⅠ和 SSⅢ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和进化分析 |
2.9.1 香蕉叶片 GBSSⅠ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和进化分析 |
2.9.2 香蕉叶片 SSⅢ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和进化分析 |
3 讨论 |
3.1 香蕉叶片 GBSSⅠ与 SSⅢ以及其它类型 SSs 间的进化关系密切 |
3.2 香蕉叶片 GBSSⅠ与 SSⅢ在淀粉合成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
第二节 香蕉叶片 AMY 和 BMY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香蕉叶片 AMY 和 BMY 基本理化性质的预测与分析 |
2.2 香蕉叶片 AMY 和 BMY 蛋白质细胞/亚细胞定位的预测与分析 |
2.3 香蕉叶片 AMY 和 BMY 氨基酸序列保守结构域的预测与分析 |
2.4 香蕉叶片 AMY 和 BMY 蛋白质二级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
2.5 香蕉叶片 AMY 和 BMY 蛋白质卷曲螺旋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
2.6 香蕉叶片 AMY 和 BMY 蛋白质三维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
2.7 香蕉叶片 AMY 和 BMY 蛋白质磷酸化位点的预测与分析 |
2.8 香蕉叶片 AMY 和 BMY 蛋白质功能位点的预测与分析 |
2.9 香蕉叶片 AMY 和 BMY 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和进化分析 |
2.9.1 香蕉叶片 AMY 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和进化分析 |
2.9.2 香蕉叶片 BMY 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和进化分析 |
3 讨论 |
3.1 香蕉叶片 AMY 基因在淀粉水解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
3.2 香蕉叶片 BMY 基因在淀粉水解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
第三节 香蕉叶片 SPS 和 SuSy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香蕉叶片 SPS 和 SuSy 基本理化性质的预测与分析 |
2.2 香蕉叶片 SPS 和 SuSy 蛋白质细胞/亚细胞定位的预测与分析 |
2.3 香蕉叶片 SPS 和 SuSy 氨基酸序列保守结构域的预测与分析 |
2.4 香蕉叶片 SPS 和 SuSy 蛋白质二级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
2.5 香蕉叶片 SPS 和 SuSy 蛋白质卷曲螺旋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
2.6 香蕉叶片 SPS 和 SuSy 蛋白质三维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
2.7 香蕉叶片 SPS 和 SuSy 蛋白质磷酸化位点的预测与分析 |
2.8 香蕉叶片 SPS 和 SuSy 蛋白质功能位点的预测与分析 |
2.9 香蕉叶片 SPS 和 SuSy 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和进化分析 |
2.9.1 香蕉叶片 SPS 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和进化分析 |
2.9.2 香蕉叶片 SuSy 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和进化分析 |
3 讨论 |
3.1 香蕉叶片 SPS 基因在蔗糖代谢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
3.2 香蕉叶片 SuSy 基因在蔗糖代谢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
第四节 香蕉叶片 Inv 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香蕉叶片 Inv 蛋白家族不同成员基本理化性质的预测与分析 |
2.2 香蕉叶片 Inv 蛋白家族不同成员细胞/亚细胞定位的预测与分析 |
2.3 香蕉叶片 Inv 蛋白家族不同成员氨基酸序列保守结构域的预测与分析 |
2.4 香蕉叶片 Inv 蛋白家族不同成员蛋白质二级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
2.5 香蕉叶片 Inv 蛋白家族不同成员蛋白质卷曲螺旋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
2.6 香蕉叶片 Inv 蛋白家族不同成员蛋白质三维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
2.7 香蕉叶片 Inv 蛋白家族不同成员蛋白质磷酸化位点的预测与分析 |
2.7.1 Inv-V 蛋白质磷酸化位点的预测与分析 |
2.7.2 Inv-CW 蛋白亚家族成员蛋白质磷酸化位点的预测与分析 |
2.7.3 Inv-N 蛋白亚家族成员蛋白质磷酸化位点的预测与分析 |
2.8 香蕉叶片 Inv 蛋白家族不同成员蛋白质功能位点的预测与分析 |
2.8.1 Inv-V 蛋白质功能位点的预测与分析 |
2.8.2 Inv-CW 蛋白亚家族成员功能位点的预测与分析 |
2.8.3 Inv-N 蛋白亚家族成员功能位点的预测与分析 |
2.9 香蕉叶片 Inv 蛋白家族不同成员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和进化分析 |
2.9.1 香蕉叶片 Inv 蛋白家族不同成员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
2.9.2 香蕉叶片 Inv 蛋白家族不同成员氨基酸序列的进化分析 |
3 讨论 |
3.1 香蕉叶片 Inv 基因家族在蔗糖代谢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
3.2 香蕉叶片 Inv 蛋白家族可能的蛋白翻译后修饰方式 |
第四章 低温胁迫下香蕉叶片糖代谢若干关键酶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低温胁迫处理 |
1.3 方法 |
1.3.1 总 RNA 提取及 cDNA 合成 |
1.3.2 引物设计及 qPCR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香蕉叶片糖代谢关键酶基因 qPCR 扩增引物的扩增效率和特异性分析 |
2.2 低温胁迫下香蕉叶片糖代谢关键酶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2.2.1 低温胁迫下香蕉叶片 GBSSⅠ 和 SSⅢ 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2.2.2 低温胁迫下香蕉叶片 AMY 和 BMY 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2.2.3 低温胁迫下香蕉叶片 SPS 和 SuSy 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2.2.4 不同低温胁迫处理下香蕉叶片 Inv 基因家族的差异表达分析 |
3 讨论 |
3.1 香蕉叶片 GBSSⅠ 和 SSⅢ 基因的转录水平受温度调控 |
3.2 低温胁迫下香蕉叶片 AMY 基因表达相对稳定 |
3.3 低温胁迫下香蕉叶片叶绿体型 BMY 基因的显着上调表达 |
3.4 香蕉叶片 SPS 基因对不同低温的应答机制可能不同 |
3.5 低温胁迫下香蕉叶片 SuSy 基因迅速上调表达 |
3.6 低温胁迫下香蕉叶片 Inv-V 基因的上调幅度最大 |
3.7 低温胁迫下 Inv-CW1 和 Inv-CW2 基因的表达模式有较大差异 |
3.8 Inv-N1 基因的上调表达可能在应答低温胁迫的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第五章 低温胁迫下香蕉叶片可溶性糖的变化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和低温胁迫处理 |
1.2 试剂 |
1.3 方法 |
1.3.1 可溶性糖的提取 |
1.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1.3.3 样品测定 |
1.4 结果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可溶性糖提取标准曲线 |
2.2 不同低温胁迫处理下香蕉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3 讨论 |
3.1 不同低温下香蕉叶片糖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转录水平与可溶性糖水平之间的关系 |
3.2 逐步降温处理中香蕉叶片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与可溶性糖水平之间的关系 |
3.3 香蕉叶片可溶性糖的变化应答低温胁迫的可能分子机制 |
第六章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木奈S6PDH 基因转入香蕉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培养基 |
1.3 方法 |
1.3.1 香蕉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和优化 |
1.3.2 菌体的活化 |
1.3.3 受体材料与农杆菌共培养 |
1.3.4 GUS 基因瞬时表达检测 |
1.3.5 抗性芽的筛选、生根培养及移栽 |
1.3.6 DNA 的提取和 PCR 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香蕉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优化 |
2.1.1 椰汁对香蕉受体材料的影响 |
2.1.3 受体材料抗生素适宜浓度的选择 |
2.2 抗性芽的筛选、生根及抗性植株的移栽 |
2.3 抗性芽的 PCR 检测 |
3 讨论 |
3.1 采用横切薄片为受体材料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3.2 培养条件的改善对转化率的影响 |
3.3 转化条件的优化对提高遗传转化率的影响 |
第七章 小结 |
1 香蕉叶片若干糖代谢关键酶基因 cDNA 全长的克隆 |
2 香蕉叶片若干糖代谢关键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低温胁迫下香蕉叶片若干糖代谢关键酶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 |
4 低温胁迫下香蕉叶片可溶性糖的变化分析 |
5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木奈S6PDH 基因转入香蕉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香蕉叶片糖代谢若干关键酶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与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致谢 |
(5)黄烷三醇的酯化修饰和脂溶性葡萄籽原花青素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葡萄籽原花青素 |
1.1.1 化学结构 |
1.1.2 溶解性 |
1.1.3 生物利用度 |
1.1.4 生物活性 |
1.2 结构修饰 |
1.2.1 化学法修饰 |
1.2.2 酶法修饰 |
1.3 丙烯酰胺的形成和抑制 |
1.3.1 丙烯酰胺的形成 |
1.3.2 丙烯酰胺的危害 |
1.3.3 丙烯酰胺的抑制 |
1.4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意义 |
1.5 本研究的整体技术路线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黄烷三醇的化学法酯化修饰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化学法酯化反应 |
2.3.2 化学法酯化产物的HPLC-MS分析 |
2.3.3 化学法酯化产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
2.3.4 化学法酯化产物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脂肪酰氯的选择 |
2.4.2 反应溶剂的选择 |
2.4.3 反应温度对黄烷三醇化学法酯化的影响 |
2.4.4 反应时间对黄烷三醇化学法酯化的影响 |
2.4.5 化学法酯化产物的HPLC-MS检测 |
2.4.6 化学法酯化产物的油水分配系数 |
2.4.7 化学法酯化产物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黄烷三醇的酶法酯化修饰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酶法酯化反应 |
3.3.2 酶法酯化产物的HPLC-MS/MS分析 |
3.3.3 酶法酯化产物的纯化 |
3.3.4 酶法酯化产物的NMR分析 |
3.3.5 酶法酯化产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
3.3.6 酶法酯化产物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脂肪酶的选择 |
3.4.2 脂肪酸的选择 |
3.4.3 反应溶剂的选择 |
3.4.4 脂肪酶添加量对黄烷三醇酶法酯化的影响 |
3.4.5 反应温度对黄烷三醇酶法酯化的影响 |
3.4.6 反应时间对黄烷三醇酶法酯化的影响 |
3.4.7 底物质量比对黄烷三醇酶法酯化的影响 |
3.4.8 酶法酯化产物的HPLC-MS/MS检测 |
3.4.9 酶法酯化产物的NMR检测 |
3.4.10 酶法酯化产物的油水分配系数 |
3.4.11 酶法酯化产物的抗氧化活性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脂溶性葡萄籽原花青素的制备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GSP的酶法酯化 |
4.3.2 原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
4.3.3 GSP-o的总酚含量测定 |
4.3.4 GSP-o的总黄酮含量测定 |
4.3.5 GSP-o的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
4.3.6 GSP-o的红外透射光谱 |
4.3.7 GSP-o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分析 |
4.3.8 GSP-o的纯化 |
4.3.9 GSP-o的 NMR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GSP酶法酯化条件优化 |
4.4.2 GSP-o的总酚和黄酮含量 |
4.4.3 GSP-o的亲脂性 |
4.4.4 GSP-o的红外透射光谱 |
4.4.5 GSP-o的鉴定 |
4.4.6 GSP-o的结构阐释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脂溶性葡萄籽原花青素的急性毒理性、抗氧化活性和油炸稳定性评价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5.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小鼠急性口服毒性试验 |
5.3.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5.3.3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5.3.4 ORAC法测定 |
5.3.5 油脂氧化稳定性测定 |
5.3.6 油品品质的测定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GSP-o的急性口服毒性 |
5.4.2 GSP-o的抗氧化活性 |
5.4.3 GSP-o添加量对棕榈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5.4.4 不同抗氧化剂对棕榈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5.4.5 不同抗氧化剂对棕榈油总极性化合物(TPC)的影响 |
5.4.6 不同抗氧化剂对棕榈油游离脂肪酸(FFA)的影响 |
5.4.7 不同抗氧化剂对棕榈油过氧化值(PV)和茴香胺值(p-AV)的影响 |
5.4.8 不同抗氧化剂对棕榈油脂肪酸组成(FC)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脂溶性葡萄籽原花青素抑制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6.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薯片和薯条的制备 |
6.3.2 样品的预处理和丙烯酰胺的测定 |
6.3.3 还原糖、天冬酰胺和3-APA的测定 |
6.3.4 油品品质的测定 |
6.3.5 感官评价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GSP-o添加量对薯片和薯条中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 |
6.4.2 不同亲脂性抗氧化剂对丙烯酰胺抑制作用的影响 |
6.4.3 不同亲脂性抗氧化剂对油品品质的影响 |
6.4.4 GSP-o抑制丙烯酰胺形成的机理 |
6.4.5 薯片和薯条的感官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脂溶性葡萄籽原花青素对人前列腺癌细胞的抑制及作用机制研究 |
7.1 引言 |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7.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7.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7.3 实验方法 |
7.3.1 细胞培养 |
7.3.2 MTT测定和细胞增殖分析 |
7.3.3 流式细胞仪分析GSP-o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
7.3.4 免疫印迹分析 |
7.3.5 小鼠模型 |
7.3.6 免疫荧光染色 |
7.3.7 统计分析 |
7.4 结果与讨论 |
7.4.1 GSP-o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活力的影响 |
7.4.2 GSP-o诱导PC3 人前列腺癌细胞凋亡 |
7.4.3 GSP-o对 PC3 细胞周期的影响 |
7.4.4 GSP-o影响PC3 细胞中Cyclin D1、CDK4 和肿瘤抑制因子的表达 |
7.4.5 GSP-o引起的细胞凋亡涉及PC3 细胞中的caspase-9,caspase-3和PARP的裂解 |
7.4.6 GSP-o对 PC3 细胞液中细胞色素c释放的影响 |
7.4.7 GSP-o对 PC3 细胞Bcl-2/Bax比值的影响 |
7.4.8 GSP-o在小鼠模型中阻断前列腺癌的生长 |
7.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仿生软体攀爬机器人的建模、分析与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仿生对象 |
1.3 软体驱动器的研究现状 |
1.3.1 运动形式 |
1.3.2 驱动方式 |
1.4 软体末端执行器的研究现状 |
1.5 软体爬行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爬行环境 |
1.5.2 爬行机理 |
1.6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软体驱动器建模、结构分析与实现 |
2.1 引言 |
2.2 躯体的理想结构范型 |
2.2.1 结构范型 |
2.2.2 运动学 |
2.2.3 形态复现与相似性 |
2.2.4 性能仿真分析 |
2.3 典型气动驱动器的对比分析 |
2.3.1 结构设计与实现 |
2.3.2 仿真与实验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刚软耦合躯体的平面性设计 |
3.1 动机与需求 |
3.2 平面弯曲驱动器 |
3.3 平面性能测试 |
3.3.1 平面与非平面 |
3.3.2 平面弯曲运动 |
3.3.3 弯曲摆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体抓夹器设计及其建模与分析 |
4.1 引言 |
4.2 结构设计与建模 |
4.2.1 仿生结构设计 |
4.2.2 结构建模 |
4.3 夹持适应性与形封闭 |
4.3.1 抓夹过程 |
4.3.2 夹持分类及形封闭 |
4.4 夹持稳定性 |
4.4.1 夹持力平衡 |
4.4.2 力平衡评估 |
4.5 仿真与实验 |
4.5.1 性能测定 |
4.5.2 夹持多样性 |
4.5.3 夹持质量评估Ⅰ:球体 |
4.5.4 夹持质量评估Ⅱ:圆柱体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体攀爬机器人的实现及实验分析 |
5.1 引言 |
5.2 平面"Ω”躯体 |
5.2.1 “Ω”躯体的仿生建模 |
5.2.2 综合设计 |
5.3 内膨胀夹持末端 |
5.4 整机攀爬策略与分析 |
5.4.1 基本攀爬步态 |
5.4.2 重力平衡与校核 |
5.5 实验研究 |
5.5.1 S-Climbot原型机系统 |
5.5.2 机体性能 |
5.5.3 攀爬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实时竞价在展示广告中的应用研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基于实时竞价的展示广告投放系统 |
3 需求方平台的研究进展 |
3.1 用户响应预测 |
3.1.1 问题描述 |
3.1.2 基于浅层模型的方案 |
3.1.3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方案 |
3.1.4 基于融合模型的方案 |
3.1.5 典型方案的特点对比 |
3.2 出价策略 |
3.2.1 问题描述 |
3.2.2 线性出价策略 |
3.2.3 非线性出价策略 |
3.2.4 基于强化学习的出价策略 |
3.2.5 典型出价策略的特点对比 |
3.2.6 竞价愿景 |
3.3 预算与步进管理 |
4 提供方平台的研究进展 |
4.1 保留价优化 |
4.2 库存分配策略 |
5 交易中心的研究进展 |
5.1 第二价格密封拍卖 |
5.1.1 Vickrey拍卖 |
5.1.2 广义第二价格拍卖 |
5.1.3 VCG拍卖 |
5.1.4 三种拍卖的特点分析 |
5.2 信任危机与第一价格密封拍卖 |
5.3 Header拍卖 |
5.4 拍卖机制的研究和讨论 |
6 广告欺诈检测 |
6.1 广告欺诈方式 |
6.1.1 曝光机会欺诈 |
6.1.2 点击欺诈 |
6.1.3 转化欺诈 |
6.1.4 其他欺诈方式 |
6.2 广告欺诈的检测与防范方法 |
6.2.1 基本方法 |
6.2.2 曝光机会欺诈的检测方法 |
6.2.3 点击欺诈的检测方法 |
6.2.4 转化欺诈的检测方法 |
6.2.5 广告注入的检测方法 |
7 未来的研究趋势及方向 |
7.1 用户响应预测 |
7.2 出价策略 |
7.3 预算与步进管理 |
7.4 保留价优化与库存分配 |
7.5 拍卖机制与RTB系统 |
7.6 新理论在RTB研究中应用 |
8 结束语 |
Background |
(8)基于头戴显示的微纳结构光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头戴显示器发展现状 |
1.2 头戴显示器中的关键技术 |
1.2.1 像源 |
1.2.2 光学系统 |
1.3 头戴显示器中的微纳光学元件 |
1.3.1 微纳光学元件 |
1.3.2 微纳光学元件在头戴显示器中的应用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及组织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4.3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微纳结构成像理论基础 |
2.1 微纳结构对电磁波的调制 |
2.1.1 光栅方程 |
2.1.2 广义斯涅尔定律 |
2.2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 |
2.2.1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色散关系 |
2.2.2 间隙表面等离子体激元 |
2.3 严格耦合波分析法 |
2.3.1 面光栅 |
2.3.2 体全息光栅 |
2.4 有限元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复合体全息光栅的彩色全息波导成像系统 |
3.1 复合体全息光栅概述 |
3.2 复合体全息光栅衍射特性分析 |
3.2.1 折射率公式推导 |
3.2.2 单层体全息光栅计算模型 |
3.2.3 红、绿、蓝单色体全息光栅衍射特性 |
3.2.4 红、绿、蓝复合体全息光栅衍射特性 |
3.3 基于复合体全息光栅的彩色全息波导成像系统设计 |
3.3.1 工作原理 |
3.3.2 基于复合体全息光栅的彩色全息波导成像系统计算模型 |
3.3.3 光学特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双层耦合光栅的全息波导成像系统 |
4.1 双层耦合光栅概述 |
4.2 双层耦合光栅衍射特性分析 |
4.2.1 双层耦合光栅布拉格条件推导 |
4.2.2 双层耦合光栅计算模型 |
4.2.3 双层耦合光栅衍射特性 |
4.3 基于双层耦合光栅的全息波导成像系统 |
4.3.1 工作原理 |
4.3.2 基于双层耦合光栅的全息波导成像系统计算模型 |
4.3.3 光学特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见光波段电压调谐型频率选择超表面 |
5.1 超表面谐振腔电磁波调控原理 |
5.1.1 超表面谐振腔共振条件 |
5.1.2 天线形状对反射光谱的影响 |
5.1.3 天线偏振转化原理 |
5.2 电压调谐型反射式超表面滤色片 |
5.2.1 工作原理 |
5.2.2 材料选择 |
5.2.3 电压调谐型超表面计算模型 |
5.2.4 几何结构优化 |
5.2.5 反射光谱调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电压调谐超表面滤色片的微显示器理论研究 |
6.1 基于电压调谐超表面滤色片的彩色微显示器设计 |
6.1.1 工作原理 |
6.1.2 像素排布 |
6.1.3 驱动电压波形 |
6.2 显示性能 |
6.2.1 色域 |
6.2.2 对比度 |
6.3 像素间距 |
6.3.1 像素阵列静电场计算模型 |
6.3.2 电压串扰 |
6.4 像素大小 |
6.4.1 像素单元计算模型 |
6.4.2 天线个数对像素反射相位和反射率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中国医疗器械经营企业ERP供应链系统的重构 ——基于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ERP文献综述 |
二、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 |
三、GSP相关文献综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二、供应链战略合作理论 |
三、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医疗器械GSP的重点内容及其对信息系统的实施要求 |
第一节 医疗器械GSP的重点内容 |
一、医疗器械的定义与分类 |
二、医疗器械GSP的内容及特点 |
第二节 医疗器械GSP对信息系统的实施要求 |
一、GSP中采购、收货与验收环节的实施要求 |
二、GSP中入库、储存与检查环节的实施要求 |
三、GSP中销售、出库与运输环节的实施要求 |
四、GSP中设施设备、人员制度等其他环节的实施要求 |
第三节 ERP供应链系统对医疗器械GSP的重要性分析 |
一、ERP供应链功能模块与医疗器械GSP要求的企业职能完全匹配 |
二、ERP的技术架构最适合用来实现GSP的要求 |
第四章 医疗器械GSP下企业ERP供应链系统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ERP供应链系统发展现状总体分析 |
一、国内医疗器械流通企业ERP系统使用情况 |
二、外资医疗器械流通企业ERP系统使用情况 |
第二节 ERP供应链系统问题的主要表现 |
一、ERP系统的传统功能模块达不到GSP的要求 |
二、ERP系统的权限管理功能未考虑质量人员的需求 |
第三节 ERP供应链系统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对ERP系统中质量管理功能的看法存在明显偏差 |
二、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并不完全理解ERP系统对GSP的作用 |
第五章 医疗器械GSP下企业ERP供应链系统重构的原则、关键点和总体思路 |
第一节 ERP供应链系统重构的原则 |
一、全过程覆盖 |
二、全员参与 |
三、成本效益最大化 |
第二节 ERP供应链系统重构的关键点 |
一、ERP系统要有能力支持首营审核 |
二、ERP系统要有自动质量控制功能 |
三、ERP系统要有能力产生和存储质量相关记录 |
四、ERP系统要有能力管理质量数据的变更 |
第三节 系统重构的总体思路 |
一、系统主数据、事务性数据与GSP管理对象及经营活动的匹配 |
二、利用ERP系统的工作流技术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
第六章 医疗器械GSP下ERP供应链系统重构结构分析 |
第一节 ERP供应链系统重构的架构设想 |
第二节 采购子系统重构分析 |
一、医疗器械企业采购管理的特点 |
二、传统ERP的采购管理模块及其不足之处 |
三、采购子系统重构的功能构想 |
四、采购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的关系 |
五、采购子系统与传统ERP系统采购模块的比较 |
第三节 仓储子系统重构分析 |
一、医疗器械企业仓储管理的特点 |
二、传统ERP的仓储管理模块及其不足之处 |
三、仓储子系统的功能构想 |
四、仓储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的关系 |
五、仓储子系统与传统ERP系统仓储模块的比较 |
第四节 销售子系统重构分析 |
一、医疗器械企业销售管理的特点 |
二、传统ERP系统的销售管理模块及其不足之处 |
三、销售子系统重构的功能构想 |
四、销售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的关系 |
五、销售子系统与传统ERP系统销售模块的比较 |
第五节 其他子系统重构分析 |
一、人力资源子系统 |
二、质量子系统 |
第六节 ERP供应链系统的重构模型 |
第七章 医疗器械GSP下ERP供应链系统重构模型在A企业的实施 |
第一节 A企业概况及ERP供应链系统重构背景 |
一、A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
二、ERP供应链系统重构的背景 |
第二节 A企业ERP供应链系统重构过程分析 |
一、采购子系统重构的过程分析 |
二、仓储子系统重构的过程分析 |
三、销售子系统重构的过程分析 |
四、其他子系统重构的过程分析 |
第三节 A企业ERP供应链系统重构效果评价 |
一、从药监局角度的评价 |
二、从经销商方面的评价 |
三、从用户方面的评价 |
四、项目指导委员会的评价 |
第八章 医疗器械GSP下实现ERP供应链系统重构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提升各主体间认知一致性 |
一、确保与外部相关方的理解一致 |
二、提高企业内部理解统一性 |
第二节 实现企业实际管理模式与ERP隐含管理模式的趋同 |
一、增强高层、中层和基层的配合度 |
二、明确职能分工、流程定义和系统逻辑 |
第三节 建设项目实施团队 |
第四节 引入ERP项目监理机制 |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 |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广告主是风险厌恶的关键词拍卖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实际意义 |
1.3 研究难点、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难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内容 |
1.4.1 论文结构安排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局限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拍卖 |
2.1.1 拍卖发展历程 |
2.1.2 四种常见拍卖方式 |
2.2 关键词拍卖的发展历程 |
2.2.1 广义第一价格拍卖机制 |
2.2.2 广义第二价格拍卖机制 |
2.2.3 维克里-克拉克-格罗夫斯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
2.2.4 关键词广告交易流程 |
2.3 关键词拍卖文献回顾 |
2.3.1 静态博弈关键词拍卖模型 |
2.3.2 动态博弈关键词拍卖模型 |
2.3.3 具有预算约束的关键词拍卖研究 |
2.3.4 具有保留价的关键词拍卖 |
2.3.5 不完全信息下的关键词拍卖 |
2.3.6 关键词拍卖中的机制设计理论 |
2.3.7 其他研究专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关键词拍卖的基本理论 |
3.1 关键词拍卖模型的假设和概念 |
3.1.1 关键词拍卖模型的基本假设 |
3.1.2 关键词拍卖中的基本概念 |
3.1.3 基本结论 |
3.2 三种常见关键词拍卖机制的支付规则 |
3.2.1 GFP机制 |
3.2.2 GSP机制 |
3.2.3 VCG机制 |
3.3 广告位拍卖的利益相关方及其目标和策略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预算约束的关键词拍卖 |
4.1 引言 |
4.2 基于广告主是风险厌恶的关键词拍卖模型 |
4.3 技术和方法 |
4.4 NE~U和SNE~U的性质 |
4.5 均衡的存在性以及上下界 |
4.6 搜索引擎的收益 |
4.7 两种风险态度下均衡报价和收益的比较 |
4.8 风险厌恶程度的效应 |
4.9 扩展到具有质量分的情形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具有预算约束的关键词拍卖 |
5.1 引言 |
5.2 具有预算约束的关键词拍卖模型 |
5.3 风险中性情形下预算的阈值 |
5.4 风险厌恶情形下预算的阈值 |
5.5 两种风险态度下预算阈值的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无预算约束、有保留价的关键词拍卖 |
6.1 引言 |
6.2 具有保留价的关键词拍卖模型 |
6.3 最优保留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7.3.1 广告主不对称情形下的关键词拍卖 |
7.3.2 不完全信息下动态的关键词拍卖研究 |
7.3.3 展示时间不固定情形下的具有预算约束的关键词拍卖 |
7.3.4 同时考虑具有预算约束和保留价的关键词拍卖 |
7.3.5 点击率是内生情形下的关键词拍卖 |
7.3.6 移动搜索广告 |
参考文献 |
附录 数值例子中部分结论的证明和MATLAB源程序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有关GSP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比较研究[D]. 姚洁. 吉林大学, 2008(12)
- [2]我国零售药店药品GSP实施现状研究 ——以开封市为例[D]. 袁晓龙. 河南大学, 2015(05)
- [3]叶子花中甜菜色素代谢若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 柏忠良. 福建农林大学, 2014(11)
- [4]香蕉叶片糖代谢若干关键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研究[D]. 匡云波. 福建农林大学, 2012(10)
- [5]黄烷三醇的酯化修饰和脂溶性葡萄籽原花青素的性能研究[D]. 陈明舜.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仿生软体攀爬机器人的建模、分析与实验[D]. 苏满佳. 广东工业大学, 2020
- [7]实时竞价在展示广告中的应用研究及进展[J]. 刘梦娟,岳威,仇笠舟,李家兴,秦志光. 计算机学报, 2020(10)
- [8]基于头戴显示的微纳结构光学特性研究[D]. 郭静菁. 东南大学, 2018(01)
- [9]中国医疗器械经营企业ERP供应链系统的重构 ——基于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的研究[D]. 孙培忠.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12)
- [10]基于广告主是风险厌恶的关键词拍卖理论研究[D]. 刘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