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纤维及其混合物的环和钢丝圈

合成纤维及其混合物的环和钢丝圈

一、合成纤维及其混纺纱所用的钢领和钢丝圈(论文文献综述)

徐炎炎,刘琳,樊争科,林娜,侯琳[1](2021)在《相变调温纤维调温性能试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分析国产相变调温粘胶纤维的调温性能。采用不同含量调温纤维与涤纶混和,测试纤维混和样的升温和降温曲线;纺制不同混纺比的调温纤维涤纶混纺纱线,采用同一混纺比纱线织制3种组织结构织物,用两浴法染色工艺对调温纤维涤纶混纺织物进行染色处理,分别测试纱线、坯布织物、染色织物的DSC曲线。结果表明:随着调温纤维含量的增加,调温纤维与涤纶混和样、混纺纱线的调温性能提升;织物组织对织物熔融和结晶焓值影响很小,对动态升降温最大温度调控值影响较大;织物染色前后的调温性能差异不大。认为:当调温纤维含量在50%以上时,最高温度调控值超过3℃,满足调温类产品的标准要求;织物厚、透气性好有利于提升调温效果;调温纤维织物适用常规涤纶粘胶混纺织物染整工艺。

缪定蜀[2](2021)在《国产钢领钢丝圈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的思考》文中认为为了加快缩小国产钢领、钢丝圈与国际高端品牌产品的差距,提高国产钢领、钢丝圈质量,介绍其技术发展;从配套锭速与钢领、适应高速纺纱、正确表述型号、合理选择圈型4方面阐述钢丝圈线速度的界定与选择;从评判过程、技术评判和生产现场动态考验以及满足特殊指标要求,分析用户对高端钢领、钢丝圈的认可与评判;从性价比优势、设计理念与应对战略、顶尖技术论述了国内外同类产品存在的差距,以及在使用中钢领、钢丝圈可能忽视的因素,诸如器材配套、非棉纤维物理特性、新品上机的程序、清洁器质量,使用周期对后道质量影响等。指出:纺织器材制造企业应找准关键技术突破口,通过沉入到用户企业倾听要求、现场试验做好跟踪、对接品种进行大数据整合以及做好核心技术储备等,在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进行创新,并通过针对性系统研究,实现产品在个体差异、稳定性和寿命方面的突破,同时结合实际将钢领、钢丝圈配套使用进行细化和序列化,以满足差别化纤维纺纱、高速纺纱等特殊要求。

刘高丞[3](2021)在《职业装用高强锦纶混纺纱线及面料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CPL(己内酰胺)、PA6及下游产品的生产国,锦纶6纤维产业链日益成熟。其中,高强锦纶6纤维性能优良,价格亲民,具备民用产品开发的可能性。课题采用高强锦纶6短纤维材料,研究配合的纺纱及织造工艺,制备高强锦/棉混纺纱线及织物,以期开发出兼具耐用性和舒适性的职业工装面料升级迭代产品,为职业装行业消费升级提供参考和保障。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根据高强锦纶短纤维的特性,针对高比例(≥60%)高强锦纶与棉混纺时出现的问题,各工序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及工艺优化,顺利纺制不同线密度和混纺比的紧密赛络纺高强锦/棉混纺纱。测试结果显示,高比例高强锦纶/棉混纺纱的断裂强度高、伸长大、断裂功大,且条干和毛羽水平优良。(2)运用混纺纱强伸理论模型,探究混纺比对高强锦/棉混纺纱强伸性能的影响。发现高强锦纶与棉混纺时存在临界混纺比,且混纺纱断裂强度与混纺比关系曲线与理论预测曲线高度吻合,但断裂伸长率曲线存在变化速率上的差异,并证明了高强锦/棉混纺纱的断裂伸长率与混纺比关系曲线的三阶段特征显着,具体表现为一、三阶段平缓,二阶段激增。为保证高强锦/棉混纺纱较高的断裂强度和稳定的断裂伸长率,混纺时要避开30%-40%临界混纺比附近区间,且在40%-100%锦纶混纺比区间,高强锦/棉相较于普通锦/棉混纺纱的断裂强度大幅度提高,达到FZ/T 12052-2016《锦棉混纺本色纱线》优等品水平。(3)分别于大、小捻系数范围内,探究捻系数对高强锦/棉混纺纱性能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大、小范围内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及≥3mm毛羽指数随捻系数的变化趋势,确定各比例高强锦/棉混纺纱捻系数390-400为佳。(4)采用合适混纺比及捻系数的混纺纱,织制职业装用高强锦/棉混纺机织物,探究不同混纺比织物的拉伸、抗撕裂、弯曲、耐磨等服用性能,并与目前市售的职业工装坯布性能及原料成本进行对比。测试结果显示,相较于市售的工装坯布,开发的高强锦/棉混纺卡其织物的抗撕裂及耐磨性能极好,同时具有良好的强伸性能及透气透湿性。N/C 20/80的撕破强力是纯棉织物1.5倍;耐磨性能超过TC织物,是纯棉织物的近4倍;弯曲刚度小于纯棉织物,但弯曲回复性能变差;透湿性能与纯棉织物相当。N/C 50/50的断裂强力远超纯棉织物,与TC织物相当,断裂伸长远超纯棉及TC织物;撕破强力超过TC织物,是纯棉织物的3倍;耐磨性能分别是纯棉织物和TC织物的7.9倍和2.3倍;弯曲刚度小于纯棉织物,弯曲回复性能优于纯棉织物;透湿性能较纯棉织物略有降低,但好于TC织物。N/C 60/40与N/C 50/50相比,织物的断裂强力、撕破强力及耐磨性进一步提高,但出现较明显的起毛起球现象且透气透湿性能有所下降。高强锦/棉织物与纯棉织物的原料成本相差不大,而TC织物较高强锦/棉织物的原料成本低0.36倍左右。

徐文青[4](2021)在《正位/换位纺复合结构纱的设计及性能表征》文中提出环锭纺是目前最主流的纺纱技术,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纱线品种的多样化,普通环锭纺技术不再满足市场需求,在全球纺织行业追求高性能、高附加值以及低成本的大环境下,探索常规措施改善环锭纱的质量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换位纺是由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教授王训该于2003年提出来的一种纺纱方式,可以通过调整纺纱路径来实现毛羽优化,操作过程简便易实现。换位纺目前在棉、麻等原材料及相关换位角度和方向的研究,其结果呈现各异性,除了改善毛羽外,仍有不足:(1)换位纱的最终成纱条干和常发性纱疵恶化严重;(2)换位方向和角度对毛羽的影响各有不同,并未有明确统一的结论;(3)换位纺与其他纺纱方式结合甚少。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的换位纺研究极具意义。本课题从换位纺纱的基本原理出发,运用对比分析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一是换位纺纱对纯涤纶短纤纱成纱性能影响;二是研究了换位纺的条干不匀问题和相应的改进措施;三是正位/换位复合结构纱的试纺、纺纱复合加捻三角区的力学分析及其成纱性能分析,包括理论模型建立、成纱性能对比测试以及运用灰色理论对成纱综合性能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涤纶短纤纱的换位纺成纱中,在换位水平距离为一个锭距下,右斜纱路能很好的优化各长度梯度下毛羽性能,3 mm有害毛羽情况整体性能改善良好,1 mm毛羽数改善最为明显,以22.04 tex的毛羽改善为最佳,较正位降低了14.1%,随着纱线特数的增加毛羽改善越优良,而条干不匀和常发性纱疵依旧是主要问题。经研究发现换位纺中,条干不匀主要为换位后皮辊与前罗拉间的须条边缘纤维握持不够,且由前罗拉到卷绕单元距离过长。因此,采用引入纱线稳定器和隔距块压力棒,增强皮辊与前罗拉间对须条的控制,同时缩短纺纱距离设备与工艺的改进措施,最终成纱条干相较于附加装置前均改善。如29.3 tex的换位CV值最佳,较正位分别降低了9.8%(左斜)和16.8%(右斜),且细节和粗节方面的改善十分明显,特别是中号纱和粗号纱细节基本为0,但是相较于附加装置前毛羽和强力这两方面略微恶化。研究表明:所加型号为J Hong 2.5隔距块压力棒更适用于22.04 tex的换位纺成纱。正位/换位复合结构纱中,本研究通过复合加捻三角区的受力,论证了长丝与短纤纱的规格和偏移量对复合三角区位置关系及成纱质量的影响,合理保证复合三角区的稳定性将更有利于成纱质量。成纱性能方面,三组规格下的换位复合纱性能均优于同组的赛洛菲尔纱,且随着换位角度的变化呈现一定规律分布。为了更好的评价成纱综合性能,本研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来探讨成纱最优路径,其中以15 tex+100 D/96 F和22.04tex+150 D/144 F的“小左斜”长/短斜路径、29.3 tex+200 D/198 F的“大右斜”短斜/长路径为最佳,其综合评判值分别为0.8909、0.8159和0.8657,可以看出各性能的关联度随着纱支规格提升也在增加。本研究开拓了换位纺的新领域。研究的纯涤纶换位纺和其改善工艺,以及正位/换位复合结构纱具有实际生产的工业效益,可以应用于相应的生产实践中;成功验证了换位纺与其他纺纱技术相结合;相应的分析手段也为后续更为精准的换位工艺探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张平[5](2020)在《多组分色纤混纺交织免印染面料的研发》文中认为探讨多组分色纤混纺交织免印染面料的开发要点。以T/R 85/15 19.5(色纱)×T100 10×2(色丝)511.5×260 160二上一下左斜纹起条织物为例,通过对多组分色纤混纺纱与有色长丝复合交织、染整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从原料预处理、纺纱、织造、染整的成熟工艺技术,并提出了改善斜纹织物实物质量的控制措施。最终坯布一等品率99.7%以上,色牢度在4.5级以上。认为:多组分色纤混纺纱与涤纶色丝交织免印染面料实现了织坯色织化效果,性价比高,更环保。

张梅,盛爱军,张会青,陈凯[6](2020)在《腈纶天莲不锈钢纤维混纺防静电纱的开发》文中认为探讨腈纶、天莲纤维、不锈钢纤维采用不同比例混纺开发防静电纱的要点。针对腈纶服装静电严重的现象,采用不锈钢纤维进行混纺;结合天莲纤维的功能,开发一种新型防静电纱。对不同混纺比例的不锈钢纤维设计了混纺工艺流程,优化了各纺纱工序工艺参数,并采用电荷表面密度法对所织织物进行了防静电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生产的4种同号数不同不锈钢纤维含量的混纺纱,其织物均可满足防静电性能要求。认为:选用不锈钢纤维含量为5%的混纺纱,既能保证防静电性能,又能保证织物舒适性。

周朝钢[7](2020)在《负离子抗菌保暖面料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

唐文辉[8](2014)在《钢丝圈的摩擦发热和散热性能分析》文中提出为了突破钢丝圈发热磨损烧毁,产生断头、毛羽对锭速提高的制约,为判析、设计新型高速钢丝圈提供依据,详细分析了钢丝圈摩擦发热、散热性能以及飞圈断头和飞圈测定方法。指出:钢丝圈过分发热和散热性能不良是产生热磨损飞圈、纱线断头的根本原因,也是钢丝圈线速度提高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少钢丝圈摩擦发热应适当减小卷装,尽量减少钢领与钢丝圈的摩擦因数f;增大钢丝圈散热能力,应尽量增大钢丝圈与钢领接触面积,减小钢丝圈线材比值并增加内脚长度。

朱鹏,唐文辉,王婵娟[9](2010)在《棉纺环锭细纱机高速生产与专件器材的讨论(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讨提高环锭细纱机生产效率及其高速生产中如何对纺织专件及器材进行选配等问题,介绍了环锭细纱机高速化的基本措施,重点从高速锭子、高速钢领和钢丝圈、气圈控制环、锭子变速装置和卷装尺寸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棉纺环锭细纱机高速化生产是有严格条件的,国产环锭细纱机高速化生产应分步走;高速锭子是环锭细纱机高速化的前提,高速钢领和钢丝圈是其高速化的关键,气圈控制环是高速化的有效措施,锭子变速装置是高速化的必要措施,选择合理的卷装尺寸是高速化的根本。

唐文辉[10](2010)在《棉纺环锭细纱机高速生产与专件器材的讨论》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讨提高环锭细纱机生产效率及其高速生产中如何对纺织专件及器材进行选配等问题,介绍了环锭细纱机高速化的基本措施,重点从高速锭子、高速钢领和钢丝圈、气圈控制环、锭子变速装置和卷装尺寸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棉纺环锭细纱机高速化生产是有严格条件的,国产环锭细纱机高速化生产应分步走;高速锭子是环锭细纱机高速化的前提,高速钢领和钢丝圈是环锭细纱机高速化的关键,气圈控制环是环锭细纱机高速化的有效措施,锭子变速装置是环锭细纱机高速化的必要措施,选择合理的卷装尺寸是环锭细纱机高速化的根本。

二、合成纤维及其混纺纱所用的钢领和钢丝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成纤维及其混纺纱所用的钢领和钢丝圈(论文提纲范文)

(1)相变调温纤维调温性能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变调温纤维含量与调温性能试验
    1.1 试验原料、仪器
    1.2 试验方案
    1.3 结果与讨论
2 纺纱与调温性能试验
    2.1 纺纱情况
    2.2 纱线调温性能测试分析
3 织物组织结构与调温性能试验
    3.1 样品准备与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4 织物染整加工与调温性能试验
    4.1 样品准备
    4.2 结果与讨论
5 结论

(2)国产钢领钢丝圈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国产钢领钢丝圈技术的发展
2 钢丝圈线速度的界定与选择
    2.1 配套锭速与钢领
    2.2 适应新型纺纱
    2.3 正确表述型号
    2.4 合理选择圈型
3 高端产品需用户认可与评判
    3.1 用户认可的三阶段
    3.2 技术评判
    3.3 生产现场动态考验
        3.3.1 走熟期
        3.3.2 使用周期
        3.3.3 质量稳定性
        3.3.4 使用对比
    3.4 满足特殊指标要求
4 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差距
    4.1 进口器材的性价比优势
    4.2 国外设计理念与应对战略值得学习
    4.3 顶尖技术值得深思
5 纺织器材制造企业创新思考
    5.1 找准关键技术突破口
    5.2 在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创新
        5.2.1 沉入纺织企业,倾听诉求
        5.2.2 对接重点试验,做好跟踪
        5.2.3 对接纱线品种,优化整合
    5.3 为颠覆性核心技术做储备
6 结语

(3)职业装用高强锦纶混纺纱线及面料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锦纶纤维概况
    1.2 锦纶混纺纱及织物的研究现状
    1.3 职业装面料的开发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高强锦/棉混纺纱可纺性及其制备
    2.1 高强锦纶短纤维性能及可纺性
    2.2 高强锦/棉混纺纱的纺制
    2.3 混纺纱性能测试
    2.4 性能测试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强锦/棉混纺纱性能研究
    3.1 混纺比对高强锦/棉混纺纱强伸性能的影响
    3.2 双组分混纺纱强伸模型再讨论
    3.3 高强锦/棉与普通锦/棉混纺纱断裂强度比较
    3.4 混纺比对高强锦/棉混纺纱其他性能的影响
    3.5 捻系数对高强锦/棉混纺纱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强锦/棉混纺织物织造及性能研究
    4.1 高强锦/棉混纺织物的织造
    4.2 织物种类及规格
    4.3 织物性能测试
    4.4 织物厚度及面密度
    4.5 织物的力学性能
    4.6 织物的耐磨性能
    4.7 织物的舒适性能
    4.8 织物的抗渗水性能
    4.9 高强锦/棉与涤/棉混纺织物性能及成本对比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正位/换位纺复合结构纱的设计及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环锭纺纱技术
        1.2.1 普通环锭纺纱研究现状及趋势
        1.2.2 新型环锭纺纱研究现状及趋势
        1.2.3 环锭纺纱的毛羽问题
    1.3 换位纺纱技术
        1.3.1 换位纺纱基本原理
        1.3.2 换位纺纱研究现状及趋势
        1.3.3 换位纺纱技术缺陷和发展前景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4.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4.2 主要内容
        1.4.3 主要创新点
2 涤纶短纤换位纺纱及其工艺优化
    2.1 前言
    2.2 涤纶短纤纱毛羽改善现状
    2.3 实验及成纱性能测试
        2.3.1 实验器材
        2.3.2 纺纱工艺流程及细纱工艺参数
        2.3.3 纱线强力测试
        2.3.4 纱线毛羽测试
        2.3.5 纱线条干测试
    2.4 结果及成纱性能分析
        2.4.1 测试结果
        2.4.2 成纱性能分析
    2.5 实验优化及成纱性能分析
        2.5.1 实验优化
        2.5.2 测试结果
        2.5.3 成纱性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正位/换位纺复合结构纱的设计和成纱性能测试
    3.1 前言
    3.2 赛络菲尔纺的原理、特点及发展现状
        3.2.1 赛络菲尔纺的原理和特点
        3.2.2 赛络菲尔纺的发展现状
    3.3 正位/换位复合结构纱的设计及其成纱机理
        3.3.1 正位/换位复合结构纱的设计
        3.3.2 正位/换位复合结构纱的设计原理
        3.3.3 正位/换位复合结构纱的性能特点
    3.4 正位/换位复合结构纱复合三角区理论模型分析
    3.5 实验及成纱性能测试
        3.5.1 实验器材及原料
        3.5.2 实验设计
        3.5.3 试样各项性能测试
    3.6 本章小结
4 正位/换位复合结构纱的性能分析及理论模型
    4.1 前言
    4.2 成纱捻度
    4.3 成纱力学性能
    4.4 成纱毛羽性能
    4.5 成纱条干性能
    4.6 成纱耐磨性能
    4.7 运用灰色理论体系讨论综合性能最优成纱路径
        4.7.1 灰色理论体系
        4.7.2 确定参考指标及数列、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4.7.3 确定各性能权重系数N_j并计算关联系数
        4.7.4 计算各成纱路径灰色综合评判值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前言
    5.2 研究内容总结
        5.2.1 本课题的主要结论
        5.2.2 本课题存在的不足
    5.3 课题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多组分色纤混纺交织免印染面料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料选择与预处理
    1.1 原料选择
    1.2 原料预处理
2 纺纱工艺及主要技术措施
    2.1 清梳工序
    2.2 并条工序
    2.3 粗纱工序
    2.4 细纱工序
    2.5 络筒工序
3 色纤混纺纱色差的预防与控制
4 织造工艺及主要技术措施
    4.1 整经工序
    4.2 浆纱工序
    4.3 穿经工序
    4.4 织造工序
    4.5 成品工序
    4.6 后整理工序
5 提高斜纹织物实物质量主要技术措施
6 结语

(6)腈纶天莲不锈钢纤维混纺防静电纱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纤维性能
    1.1 腈纶
    1.2 天莲纤维
    1.3 防静电纤维
2 防静电混纺纱的工艺设计
    2.1 原料选择
    2.2 混纺方式
    2.3 纺纱工艺流程
        2.3.1 开清棉工序
        2.3.2 梳棉工序
        2.3.3 并条工序
        2.3.4 粗纱工序
        2.3.5 细纱工序
3 织物防静电性能测试
4 结束语

(8)钢丝圈的摩擦发热和散热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钢丝圈的摩擦发热[1-3]
2 钢丝圈的散热性能
3 飞圈断头和飞圈测定[7-8]
4 结语

(9)棉纺环锭细纱机高速生产与专件器材的讨论(下)(论文提纲范文)

3 高速钢领、钢丝圈是环锭细纱机高速化的关键
    3.1 钢领
        3.1.1 几何形状
        3.1.1.1 平面钢领
        3.1.1.2 锥面钢领
        3.1.1.3 BC型下支承钢领
        3.1.1.4 DB型钢领
        3.1.2 制造精度
        3.1.3 材质
        3.1.3.1 钛合金钢领
        3.1.3.2 轴承钢钢领
        3.1.3.3 高精度轴承钢钢领
        3.1.4 热处理
        3.1.5 表面处理
    3.2 钢丝圈
        3.2.1 品种
        3.2.2 材质和热处理
        3.2.3 表面处理
    3.3 国外钢领、钢丝圈
4 气圈控制环是环锭细纱机高速化的有效措施
5 锭子变速装置是环锭细纱机高速化的必要措施
6 合理的卷装尺寸是环锭细纱机高速化的根本
    6.1 最高工艺锭速和卷绕高度 (纱管长度) 的关系
    6.2 最高工艺锭速和卷绕直径 (钢领直径) 关系
7 结语

四、合成纤维及其混纺纱所用的钢领和钢丝圈(论文参考文献)

  • [1]相变调温纤维调温性能试验分析[J]. 徐炎炎,刘琳,樊争科,林娜,侯琳. 棉纺织技术, 2021(12)
  • [2]国产钢领钢丝圈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的思考[J]. 缪定蜀. 纺织器材, 2021(05)
  • [3]职业装用高强锦纶混纺纱线及面料的研究与开发[D]. 刘高丞. 东华大学, 2021(09)
  • [4]正位/换位纺复合结构纱的设计及性能表征[D]. 徐文青.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8)
  • [5]多组分色纤混纺交织免印染面料的研发[J]. 张平. 棉纺织技术, 2020(11)
  • [6]腈纶天莲不锈钢纤维混纺防静电纱的开发[J]. 张梅,盛爱军,张会青,陈凯. 棉纺织技术, 2020(08)
  • [7]负离子抗菌保暖面料的设计与开发[D]. 周朝钢. 西安工程大学, 2020
  • [8]钢丝圈的摩擦发热和散热性能分析[J]. 唐文辉. 纺织器材, 2014(03)
  • [9]棉纺环锭细纱机高速生产与专件器材的讨论(下)[J]. 朱鹏,唐文辉,王婵娟. 纺织器材, 2010(05)
  • [10]棉纺环锭细纱机高速生产与专件器材的讨论[A]. 唐文辉. “经纬股份杯”2010’促设备、器材、专件技术进步经验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2010

标签:;  ;  ;  ;  

合成纤维及其混合物的环和钢丝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