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食品中硒测定方法的比较

几种食品中硒测定方法的比较

一、几种测定食物中硒的方法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谢晓宇[1](2021)在《广西四个不同土壤硒含量区域居民硒营养水平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硒是人类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能有效清除生物体内的自由基,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并降低患癌风险。人体中硒含量的缺乏和过量均可导致某些疾病。人类主要通过膳食补充硒元素,硒在土壤中被作物吸收进入食物链,在植物和动物体内转运和积累,故而环境中硒水平不同、作物与动物对硒的聚集能力不同将显着影响人体硒水平。广西壮族自治区具有较大面积的富硒土壤,但硒的分布仍具有不均衡性。本论文主要研究广西不同土壤硒含量地区居民的人体硒水平,通过对调研区域内居民的膳食结构及食用食品种类的调查,检测调研区域内农产品的硒含量,采集调研区域内居民的头发并检测其硒含量,并参考硒的推荐摄入量、与其他地区人群硒水平比较等,对调研区域内居民进行硒水平评价,对调研区域的居民提出合理膳食建议,以期指导居民科学补硒。本研究在前期对广西玉林土壤硒含量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硒含量分级的相关文献与已检测的土壤样品硒含量,筛选出广西玉林市福绵区永宁村、三龙村、覃村,以及玉林市兴业县大平山镇陈村共4个村庄,开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土壤硒含量、常见食物以及居民头发硒含量,居民膳食结构统计,广西不同土壤硒含量地区居民的每日膳食硒摄入量计算等工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采集4个村庄的土壤样品并对其进行硒含量检测,4个村庄的土壤硒含量存在显着差异,土壤硒含量平均值最高的村庄是陈村(1.968±0.152 mg/kg),中位值为2.000 mg/kg;土壤硒含量平均值最低的村庄是覃村(0.185±0.032 mg/kg),中位值为0.184 mg/kg。2.对本研究中广西4个不同土壤硒含量地区居民日常食用的蔬菜、水果、肉类及粮食进行硒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各类农产品中,肉蛋类食品的硒含量最高,鱼肉(0.342±0.062mg/kg)又显着高于猪肉、鸡肉和鸭肉,而动物内脏的硒含量(猪肾2.209±0.158 mg/kg)高于其他可食部位;谷物类次之,各研究区域内大米中硒的平均含量为0.103 mg/kg,各采样点大米硒含量有显着性差异,陈村(0.264±0.175 mg/kg)大米硒含量平均值最高,三龙村(0.048±0.027 mg/kg)大米硒含量平均值最低,大米平均硒含量与土壤平均硒含量有较强相关性;豆制品类硒含量平均值较低(0.046±0.058 mg/kg),而蔬菜类(0.014±0.021 mg/kg)和水果类(0.001±0.001 mg/kg)硒含量平均值最低,被检测的各种蔬菜中以小葱的硒含量平均值最高(0.055±0.023 mg/kg),其次为叶菜(0.015±0.022 mg/kg)。3.本研究中广西4个不同土壤硒含量地区居民的硒摄入量范围为11.9~461.9μg/d,居民每日平均硒摄入量为77.7μg/d,中位值为68.0μg/d。参考杨光圻等于80年代提出的膳食硒摄入量与发硒含量对数回归方程计算得到参考的居民每日膳食硒摄入量,平均值为32.8μg/d,中位值为32.2μg/d,范围在1.6~76.1μg/d。本研究中禽畜肉类对居民每日膳食硒摄入贡献最大,占60.5%;作为居民主食的粮谷及薯类对硒摄入量的贡献为15.9%;水产品对硒摄入量的贡献占12.5%,蛋类占5.7%;蔬菜的硒的贡献占4.0%,豆及豆制品占0.9%,奶及奶制品占0.4%,水果占0.1%。4.对本研究中广西4个不同土壤硒含量地区居民的发硒含量进行分析发现,三龙村居民发硒平均值最高,为(0.478±0.089)mg/kg,覃村居民发硒平均含量最低,为(0.327±0.100)mg/kg,各研究区域居民的发硒含量有显着性差异。结合各调研点的土壤硒含量进行分析,除三龙村发硒含量最高外,其他三个调研点的发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均成正相关,表明环境硒水平对人体硒水平有一定影响。不同年龄段相比,30岁以下居民发硒含量最高,50至70岁居民次之,30至50岁居民随后,70岁以上居民最低。但整体而言,年龄对发硒含量并无显着影响。此外本研究中女性发硒含量略高于男性,但差异并不显着。5.本研究对广西四个不同土壤硒含量村庄居民的每日膳食硒摄入量与发硒含量进行散点图绘制与线性回归,得到关系式:每日膳食硒摄入量(μg/d)=0.0322×发硒含量(μg/kg)+73.164(R2=0.0073,n=287)。

弓雨欣[2](2021)在《新型亚硒酸盐还原酶SerV01通过肠道益生菌提高肉鸡体内硒含量》文中提出硒(Selenium,Se)作为必需微量元素之一,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中国51%农田土壤中的硒含量较低,导致食物链中硒的短缺,因此造成当地居民对硒的摄入不足。缺硒引起的健康风险也已成为中国微量营养不平衡问题之一,为了缓解该风险目前常用到的补硒剂主要包括食物(肉蛋奶)、硒片和富硒酵母。因为硒在一个狭窄的浓度范围内显示出从有益到有毒的特性,摄入不足或过量皆会导致不良反应。同时因为不同形式硒的生物利用度不同,不同补硒剂的效果呈现出一定差异。相同剂量下,相比于高毒性的亚硒酸盐(Se2O32-),单质纳米硒(Se NPs)具有毒性低、生物利用度高等优势,这也使如何将纳米硒通过动物吸收到肉蛋奶中,进一步替代无机硒作为人体补硒剂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在自然界中,由于产量较低,纳米硒颗粒的合成通常需要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来解决。但是,制备过程中需要使用高温高压、酸性介质、化学原料,并且有毒性较大的副产物生成都会对环境构成了威胁。所以,探究清洁、低成本和环境友好型的合成纳米硒颗粒的新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LZ-01中表达的新型亚硒酸盐还原蛋白SerV01可将Se(IV)转化为Se NPs,有被作为补硒增强剂的应用潜力。SerV01是NADH依赖性黄素氧化还原蛋白,在30 min内对1m M Se2O32-的还原率可达62±1.3%,而且该酶的最佳温度是37℃,最佳p H为8.0。此外,肠道微生物通常在底物的氧化还原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重金属的吸附和解毒过程中能导致金属价态的变化。其中大肠杆菌Nissle1917(EcN)具有良好的益生作用,因其不分泌外毒素而被用于多种肠道疾病的治疗,并且是具有优势的外源蛋白表达宿主菌株。但是使用改造后的益生型大肠杆菌来还原重金属起到人体内微量元素补充的研究很少。在本研究中,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全细胞生物催化剂,可将亚硒酸盐还原酶SerV01展示在EcN细胞表面上并作为一种新的工程菌(EcN-IS)在肉鸡肠道中定植,以起到肠道内还原亚硒酸盐为纳米硒单质的作用。同时,本研究分析了该工程菌对肉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抗氧化性和组织硒含量的影响,并通过肠道菌群的变化评估了在动物饮食中还原亚硒酸盐起到提高补硒和抗氧化的能力。结果表明,在经过7周的饲养后,喂养EcN-IS工程菌组有0.07%的肠道定植率。同时,与只补充0.5 mg/kg Se2O32-的组相比,协同定植EcN-IS菌株的肉鸡,亚硒酸盐可以在其肠道内还原为纳米硒,其肝脏损伤指标表明没有明显的毒性差别并且在增加含硒酶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方面具有更高的效果,表明肉鸡的抗氧化能力获得了显着提升。饮食中的硒补充形式不同也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对比只添加Se(IV)组和Se(IV)+EcN-IS组的属水平群落差异表明,工程菌株EcN-IS和还原的纳米硒颗粒协同作用有益于肠道维持稳态,其肠道乳杆菌属的丰度相比于对照提高了9.28%,丙酸杆菌属出现了0.19%丰度,而且肠道菌群也会进一步影响肉鸡的硒生物利用度与硒蛋白的表达。同时,在饲喂工程菌和四价硒组的肝脏和鸡胸肉中可富集更多的硒含量分别为0.87 mg/kg和0.52 mg/kg,粪便中排出量减少至0.79 mg/kg,从而可作为膳食进一步起到人体补硒的功能。本文用到的补硒技术主要是将合成生物学与肠道修复技术相结合,并在多个方面具有优势。饲料添加的亚硒酸盐不需要进入细胞膜之后通过解毒机制在细胞间基质中转化,再以Se NPs形式的还原产物排出胞外。肠道内合成代替体外制作纳米硒,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还原产物Se NPs能够直接传递到肠道,通过细胞间隙和胞吞两种方式被吸收。相比于无机硒必须先与肠道内的有机配体结合才被机体吸收,有机硒要通过氨基酸代谢的途径被吸收,纳米硒具有更高的吸收效率。因此,基于合成生物学的新型益生菌体系实现治疗肠道健康的技术路线和管理体系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这种新方法为新型亚硒酸盐还原酶的发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为其在家禽养殖中提高饲料补硒率和后续人体肉食补硒提供新方法。

苑驰[3](2020)在《叶面施用混合硒肥对‘南红梨’果实品质及相关基因表达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硒元素(selenium,Se)作为人体和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的许多活动都需要硒元素(武瑞等,2009)。但总体而言,硒元素在人体的日常饮食中含量过低,很难满足生物健康的生理所需,利用农作物等食品科学地补充硒元素,在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的方面有所帮助。‘南果梨’是具有代表性的辽宁省地方特色的秋子梨(Pyrus ussuriensis Maxim.)品种,其品质较好,‘南红梨’是‘南果梨’的红色芽变品种,‘南红梨’与‘南果梨’具有相同的生长结果习性和物候期,几乎保持了‘南果梨’特有的风味(汪晓谦等,2019),但是‘南红梨’果实与‘南果梨’果实相比不相同的是‘南红梨’果实外观大多呈鲜艳的红色,并且‘南红梨’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对高、其可滴定酸含量相对较低,因此,甜度更高,口感更好(纪淑娟等,2014)。由于‘南红梨’和‘南果梨’均属于秋子梨类型,秋子梨存在果实软化较快,石细胞含量多等问题,严重影响货架期和经济效益。通过外源处理提高果实品质是改善果品市场价值的重要手段,硒是重要的微量元素,但其能否提高梨的果实品质仍未可知。本研究以‘南红梨’为试材,通过研究不同组合的硒肥处理对于梨果实品质的影响,为外源处理提高果实品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于‘南红梨’盛花期后60 d、75 d和95 d,分别利用7000倍液的靓果石净(40%乙烯利)与1000倍液的富硒增甜王(纳米有机硒肥:1%亚硒酸钠)的混合硒肥(A处理)和5000倍液的靓果石净与1000倍液的富硒增甜王的混合硒肥(B处理)两种硒肥处理,喷施叶面,以清水作为对照。结果显示,贮藏过程中A处理的‘南红梨’果实中的乙烯生成量显着低于对照;进一步分析石细胞含量,发现‘南红梨’果实中的石细胞含量显着低于对照;另外,A处理的果实硬度显着高于对照;且A处理的‘南红梨’果实的可滴定酸的含量也显着降低;而A处理与对照相比,‘南红梨’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无显着差异;综合以上结果,说明A处理显着提高了果实的口感及贮藏性。2.为了明确外源处理后果实中硒含量的变化,通过对果实中的硒含量的测定,发现A处理果实中硒元素含量显着增加,与对照相比增加76.35%。虽然B处理果实的硬度高于对照,硒元素含量显着增加,但是梨果实的乙烯生成量和石细胞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由结果来看,7000倍液的靓果石净和1000倍液的富硒增甜王的混合硒肥(A处理)是本研究筛选出来的混合硒肥提升‘南红梨’果实品质的最佳施用方案。3.为了从分子水平分析硒处理对于果实品质的影响,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与果实品质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发现A处理显着抑制了乙烯合成基因Pu ACS4表达,而显着上调了乙烯信号转导基因Pu ERF2的表达。另外对果实石细胞木质素相关基因转录水平进行检测,发现A处理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Pu C4H转录水平显着下调。综上所述,外源硒处理显着提高了果实的品质。4.为了进一步分析混合硒肥对‘南红梨’果实的影响,通过对A处理及对照果实的转录组测序,筛选出了与石细胞相关上调表达的差异表达基因CAD1,并且利用荧光定量PCR对这个基因进行了验证,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分析硒处理对于果实品质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邵鹏威[4](2020)在《硒元素形态分析方法及其在恩施富硒地区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量元素硒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人体中硒的主要来源是膳食摄入,而植物性食物又是膳食主体,因此植物在人体硒补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硒元素的化学形态不同对环境的毒性、生物效应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均不同。硒元素的行为效应不仅仅取决于该元素的总量水平,其只有在特定的浓度范围和一定的存在形态下才能对生态环境、生命体系和生物体发挥作用。因此建立准确、高效的环境样品的硒形态分析方法,并在硒元素形态分析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硒元素与人体健康相关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对科学评价硒元素对环境和生物体系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联用技术建立了硒代胱氨酸(SeCys2)、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亚硒酸根(Se(Ⅳ))、硒代蛋氨酸(SeMet)、硒酸根(Se(Ⅵ))等不同硒形态的分离检测方法,同时开展了土壤和植物样品中硒形态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以湖北恩施部分地区的水稻、玉米及对应根系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硒元素在陆生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主要赋存形态以及土壤中硒与植物体内富集硒的相关关系,主要取得如下进展:1.建立了土壤、植物样品中硒及硒形态的分析方法。为了实现对植物和土壤中总硒的有效分析,减少样品处理过程中硒元素的损失及减少试验成本,对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了优化,最终采用石墨预消解-封闭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的分析方法。该法准确可靠。建立了植物样品中5种硒形态的分离检测方法。为实现SeCys2、MeSeCys、Se(Ⅳ)、SeMet、Se(Ⅵ)5种硒形态的有效分离,本文分别考察了不同检测器、色谱柱、流动相、流动相pH等条件对硒形态分析的影响,最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技术,以Hamilton PRP-X100分析柱为色谱柱,以pH 4和pH 6的20 mmol·L-1的柠檬酸溶液辅以少量甲醇为流动相,在梯度洗脱条件下,9 min内可实现5种硒形态完全分离。5种硒形态的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1。2.建立并优化了植物和土壤样品硒形态分析中的前处理条件。为实现植物样品中硒形态的有效提取,本文分别考察了不同提取剂、酶用量、浸提时间等条件对硒形态提取效率的影响,最终选择将20 mg XIV蛋白酶和10 mg Driselase酶溶于3 mL75 mmol·L-1 Tris-HCl(pH 7.5)作为提取剂,将样品在37℃振荡3 h作为样品前处理方法。植物样品中SeCys2、MeSeCys、Se(Ⅳ)、SeMet、Se(Ⅵ)的检出限分别为0.88、0.69、1.00、0.90、0.82μg·L-1。对植物样品进行加标回收实验,5种硒形态的加标回收率均在73.2%—107%之间。所建立的植物样品硒形态分析方法准确可靠。采用文献调研法,参考前人对土壤硒形态分析方法的研究,结合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确定了土壤硒赋存状态的分步提取方法。并采用HPLC-ICP-MS法对水溶态和可交换态组分中的可利用硒形态进行进一步分析。3.对所采集的恩施部分地区植物及土壤中硒及硒形态进行了分析。采集了恩施12个村镇的水稻、玉米及对应根系土样品,其中水稻样品10件,玉米样品6件,根系土壤样品16件,利用建立的方法对其硒及硒形态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土壤硒含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超过58%的土壤样品硒含量高于中国硒过剩地区的土壤硒基准值3μg·g-1。硒在水稻体内的富集特征表现为:水稻根>水稻籽粒>水稻叶>水稻茎,说明硒元素较容易在根部富集。根据GB/T 22499-2008《富硒稻谷》和GB 2762-201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对富硒稻谷的限定,水稻籽粒样品均属于富硒稻谷。因此当地居民需根据人体每日硒需求量合理食用富硒产品,若长期食用此富硒地区水稻,其所带来的健康风险仍不可忽视。土壤中有效硒占比仅为6.08%—17.5%,因此土壤硒中只有较小部分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对水溶态组分与可交换态组分进行硒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溶态组分中主要的硒形态为Se(Ⅵ),检出率为100%,其中有69%的样品中还检出了少量的Se(Ⅳ),而在可交换态组分中只检出了Se(Ⅳ)一种硒形。所有土壤样品的水溶态组分与可交换态组分中均未检出有机硒形态。说明恩施采样地区土壤中的硒主要是以无机形态向植物体内迁移。稻植株体内硒形态均以有机形态为主,主要为SeMet,其占总硒量的50%以上,且水稻的不同部位硒形态的组成和含量存在着一定差异。将水稻各部位SeMet的含量水平分别与土壤中水溶态和可交换态组分中硒形态的含量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各部位的SeMet与土壤水溶态组分中的Se(Ⅳ)均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水溶态组分中的Se(Ⅵ)在p<0.01水平下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可交换态组分中的Se(Ⅳ)在p<0.01水平下呈显着正相关关系。通过文献调研可知,硒形态在植物中的迁移规律,而本研究中所采样品中硒形态的分布规律与已有研究中硒形态在植物中的迁移规律相吻合。本文建立了土壤、植物样品中硒含量及形态的分析方法,方法简单、快捷、高效,利用建立的方法初步探究了恩施富硒地区土壤及植物样品中的硒的分布状况及赋存形态,同时探讨了水稻不同组织部位与根系土壤中硒的相关关系,以期为有效营养成分的量化评价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邓小芳[5](2020)在《湖北省几种作物对硒肥的利用及其富硒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硒是人和动物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全球有40多个国家缺硒,在中国约有72%的地区处于缺硒或低硒状态。适量补硒是防治人体硒缺乏,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疫病发生的重要措施。由于中国硒矿资源缺乏,利用农作物从土壤富硒,是充分利用硒资源,高效生产富硒产品的有效途径。湖北省硒资源丰富,恩施州有“世界硒都”的美誉,具有丰富的富硒土壤和硒矿资源,高山气候特征明显,适合于特色作物的发展;江汉平原土地肥沃,富硒土壤面积广,硒含量相对较高(0.2-0.4 mg kg-1),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商品化率高,适合富硒粮食作物的生产。如何充分利用湖北省两个富硒地带的土壤硒资源和恩施的硒矿资源,高效生产优质富硒农产品,对实现湖北农业增值,农民增收,加快脱贫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因此,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两个富硒地区土壤中硒的有效性差异;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两个地区不同作物的富硒特征、差异、富硒能力及施硒技术;通过富硒大豆的加工,研究了硒在加工食品中的转化及利用率。旨在为湖北省富硒农产品的高效种植与加工利用,及富硒农产品标准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归纳如下:(1)江汉平原碱性灰潮土硒的生物有效性显着高于恩施酸性黄棕壤通过盆栽试验,在江汉平原碱性灰潮土和恩施酸性黄棕壤施入亚硒酸盐和硒酸盐,在施硒量为2 mg kg-1的条件下,大豆从灰潮土上吸收硒的量显着高于从黄棕壤上吸收硒的量。亚硒酸盐和硒酸盐处理下,灰潮土上大豆各生育期(幼苗期、开花期、结荚期)各部位硒含量分别是黄棕壤的1.3-3.3倍和1.9-8.0倍;灰潮土上大豆籽粒硒含量分别是黄棕壤的3.8倍和3.2倍。但大豆籽粒吸收硒的有机化程度均>92%,且Se Met(>90%)为硒的主要存在形态,两种土壤上没有显着差异。两种土壤中硒的有效形态存在显着差异。亚硒酸盐处理下,灰潮土水溶态和交换态的有效态硒含量显着高于黄棕壤,而铁锰氧化物和有机结合态及残渣态的无效态硒含量显着低于黄棕壤;硒酸盐处理下,黄棕壤和灰潮土上有效性最高的水溶态硒占比分别为22%和34.6%,灰潮土比黄棕壤高12.6个百分点。综上所述,在相同硒含量条件下,灰潮土硒的生物有效性显着高于黄棕壤,有利于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2)在富硒土壤上,由于农产品富硒程度受作物种类及硒在作物不同部位分配的影响,所以富硒土壤上种植收获的农产品并不都是富硒产品在不施硒肥条件下,灰潮土上水稻和大豆的硒含量分别为0.06 mg kg-1和0.21 mg kg-1,黄棕壤上梨子、猕猴桃和蓝莓三种水果的硒含量极低,绝大多数低于检测线,而萝卜、包菜和辣椒三种蔬菜可食用部位的硒含量均低于0.11 mg kg-1。基施0.3 t ha-1硒矿粉,水稻糙米和大豆籽粒中的硒含量分别为576.7μg kg-1和884.6μg kg-1,大豆籽粒中的硒含量是水稻糙米的1.5倍。水稻各部位硒含量表现为颖壳<糙米<茎杆<根,而大豆各部位硒含量表现为果荚<茎杆<根<籽粒。叶面喷施75 g ha-1硒肥,大豆籽粒硒含量是水稻籽粒硒含量的2.4-6.1倍。叶面喷施75 g ha-1亚硒酸盐,蔬菜可食部位硒含量为:萝卜块茎>辣椒>包菜包心;喷施等量的硒酸盐,蔬菜可食部位硒含量为:萝卜块茎>包菜包心>辣椒。喷硒处理下,各部位硒含量顺序为:叶片>块茎(萝卜)、边叶>包心>根(包菜)和叶片>辣椒>茎杆>根(辣椒)。综上,不同作物及不同部位尤其是可食用部位对硒的吸收利用能力存在显着差异,且不同土壤中硒有效性不同,因此,在恩施和江汉平原地区自然生产的农产品不一定能达到富硒标准。(3)增施外源硒肥是保证富硒土壤生产优质富硒农产品的有效途径在江汉平原,基施0.3 t ha-1硒矿粉,水稻糙米和大豆籽粒硒含量分别为0.58mg kg-1和0.88 mg kg-1,分别是对照的10.0倍和4.2倍。硒矿粉处理下水稻糙米和大豆籽粒中蛋白硒占总硒的比例分别为47.6%和67.0%。水稻糙米中含有91.3%的Se Met和8.7%的Se Cys2;大豆籽粒中有96.2%的Se Met和1.0%的Se Cys2。在江汉平原,恩施开发出来的硒矿粉通过基施在短期内可以用于富硒农产品的生产,但长期施用时,应考虑残留在土壤中难以移动的硒可能会带来的环境问题。在江汉平原叶面喷施75 g ha-1的亚硒酸盐或硒酸盐,水稻糙米和大豆籽粒的硒含量分别可达0.38 mg kg-1和1.41 mg kg-1以上。叶面喷硒,糙米和大豆籽粒中硒有机化率分别在80%和90%以上,其中蛋白硒占比分别在44%和58%以上。同一喷硒时期,硒酸盐处理水稻和大豆籽粒硒含量分别为亚硒酸盐的1.8-2.2倍和2.6-3.1倍;同一硒源,齐穗期喷施水稻籽粒硒含量为分蘖末期喷施的3.1-3.6倍,结荚期喷施大豆籽粒硒含量为初花期喷施的2.0-1.7倍。喷硒时期后移,硒在水稻和大豆籽粒中的累积增加。综上,对两种粮食作物而言,喷硒时期适当后移且选用硒酸盐为硒源进行喷施更为高效。梨子、猕猴桃和蓝莓叶面喷硒的最高安全浓度分别为40、100和200 mg L-1,当超过此范围时,果树出现中毒症状。在恩施叶面喷施40 g ha-1的亚硒酸盐或硒酸盐,梨子果汁、果渣和果皮硒含量分别可达7.04、18.62和154.57μg kg-1以上。果皮和果渣硒有机化程度分别达80%和73%以上,但果汁硒的有机化程度极低,低于8%。喷硒时期后移,硒吸收利用率较高且更容易向果实中转移。硒酸盐处理下70%以上的硒以无机态累积在果汁中。因此,选用亚硒酸盐、喷施时期适当后移可以更高效的生产富硒梨子。在恩施叶面喷施100 g ha-1的亚硒酸盐或硒酸盐,猕猴桃果肉硒含量可达34.74μg kg-1以上,果肉硒的有机化程度在61%以上。猕猴桃果肉硒含量硒酸盐处理下显着高于亚硒酸盐,前期幼果期喷施更易于硒向果肉中的转移累积。所以,选用硒酸盐喷施时期适当前移有利于富硒猕猴桃的生产。在恩施叶面喷施200 g ha-1的亚硒酸盐或硒酸盐,蓝莓硒含量可达44.34μg kg-1以上,有机化程度达76%以上。蓝莓果实各部位随喷硒时期后期而显着降低,而不同硒源处理下无显着差异。因此,富硒蓝莓的生产喷硒时期应适当前移即可。在恩施叶面喷施75 g ha-1的亚硒酸盐或硒酸盐,萝卜、包菜和辣椒可食用部位的硒含量分别可达0.96、0.58和0.86 mg kg-1以上,同时有机硒的转化率均在76%以上。且三种蔬菜可食用部位硒含量均为硒酸盐处理显着高于亚硒酸盐处理。因此,对蔬菜而言以硒酸盐为硒肥更为经济高效。(4)富硒大豆的有机硒含量高,加工利用率高,有利于富硒食品的深加工大豆富硒能力强,且硒的有机化程度在90%以上,因此,富硒大豆具有植物蛋白和有机硒源的双重作用。富硒大豆中硒的高效利用又是补硒过程中的关键。豆芽硒含量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而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其中硒的分配稳定在95%以上。豆浆硒含量随水豆比的增加而显着降低,但豆浆中硒所占比重随着加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各豆腐硒含量顺序为:石膏豆腐≈盐卤豆腐>内酯豆腐,但其中硒所占比重刚好相反。富硒豆制品的制备过程中,总硒的回收利用率均较高,约在80%以上;富硒豆制品中,豆芽硒的回收利用率最高,在85%以上,豆腐次之,在43%-53%之间,豆浆较低在29%-45%之间。当大豆硒含量在1.5-2.5 mg kg-1之间时,适宜加工成豆腐食用;在2.5-4.5 mg kg-1之间时,适宜磨成豆浆饮用;在4.5-8.0 mg kg-1之间时,生成豆芽食用更为合理。此外,富硒豆腐和富硒豆浆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豆渣可再利用。(5)大豆SPI和11S的富硒能力显着高于SPC和7S,硒的富集不会改变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特性,从而影响大豆的营养特性从富硒大豆(11.47 mg kg-1)里面提取SPC、SPI、7S和11S蛋白进行分析。发现硒对SPC、SPI、7S和11S的蛋白纯度无显着影响,纯度依次为:11S>7S>SPI>SPC。SPI和11S的硒含量分别为18.50 mg kg-1和18.42 mg kg-1,而SPC和7S的硒含量分别为14.27 mg kg-1和13.35 mg kg-1,SPI和11S的硒含量显着高于SPC和7S。不同蛋白中硒均主要以Se Met的有机形式存在,占比在80%以上,11S硒的有机化程度最高,在97%以上。硒的富集使SPI和11S中含硫氨基酸蛋氨酸有所减少,但其幅度不足以对蛋白营养价值造成影响。硒对大豆不同蛋白的亚基、官能团、二级结构、微观形貌和功能特性均无显着影响。综上,SPI和11S是更为高效的硒营养源,硒对不同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特性无明显影响。

杨贝贝[6](2020)在《地质高背景区硒、镉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及人体健康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质高背景区微量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健康效应是目前环境健康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分析了地质高背景区硒、镉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富集特征和迁移规律,结合PBET(Physiologically Based Extraction Test)体外模拟实验研究了生米、熟米和冷冻干燥熟米中硒、镉的生物可给性,并对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估。通过人群调查分析了尿液中β2-微球蛋白(β2-MG)的含量,以及头发和尿液中硒、镉含量的变化,从而对地质高背景区人群健康的现实风险进行评估。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土壤总硒含量平均值为1.42 mg·kg-1,2.86%的土壤样品硒过剩,有潜在的硒中毒风险。土壤总镉含量在0.90~2.05 mg·kg-1之间,所有样品的含量均超过了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0.3 mg·kg-1)。精米硒含量未超过富硒稻米上限,镉超标率达71.43%,污染较严重,土壤镉来源为内源。土壤硒和水稻各器官中的硒含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p<0.01)。水稻各器官镉含量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土壤中的镉易被水稻根系吸收,但只有6%的镉从水稻根系转移到籽粒中。土壤-水稻系统中各部分硒、镉含量无显着相关性,表明硒对水稻的镉积累无明显的拮抗作用,这与国内外大量盆栽实验的结果有所不同,可能与自然环境中硒、镉的浓度、形态与受控实验相差较大有关。2、三种前处理中稻米硒在胃部的生物可给性均低于肠道,其中生米中硒的生物可给性最高,胃肠部分别为88%和92%;硒在消化道中的生物可给性与稻米中硒的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蒸煮降低了稻米中硒的生物可给性。肠道中稻米镉的生物可给性低于胃部,这可能跟肠道pH值的升高及肠液中有机成分的增加有关。蒸煮显着降低了稻米镉在胃部的生物可给性,相反在肠道则增加了镉的生物可给性。在肠部,熟米镉的生物可给性最高,均值为44%。3、成人对硒的每日摄入剂量ADDba为1.21μg·kg-1bw·d-1(bw,体重),儿童为1.57μg·kg-1bw·d-1。成人对镉的ADDba均值为0.68μg·kg-1bw·d-1,儿童为0.88μg·kg-1bw·d-1,儿童对镉的ADDba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卫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FAO/WHO,JECFA)制定的每日耐受摄入量标准(PTDI<0.83μg·kg-1bw·d-1),成人未达到此标准。成人和儿童对硒、镉的非致癌风险值HQba均小于1,潜在的非致癌健康风险较小。4、研究区男性尿液中β2微球蛋白含量(Uβ2-MG)和尿镉含量(U-Cd)的平均值分别是女性的1.13和3.38倍,尿硒含量(U-Se)则是女性较高(44.13μg·g-1 cr)。男性Uβ2-MG的超标率为2.86%,女性无超标,人群U-Cd无超标。发硒(H-Se)和发镉(H-Cd)含量均是女性水平(0.63 mg·kg-1,0.17 mg·kg-1)高于男性水平(0.46mg·kg-1,0.13 mg·kg-1),表明研究区女性比男性更易在体内富集硒、镉,但均未达到患病的阈值。人群U-Cd分别与Uβ2-MG(r=0.40)和年龄(r=0.35)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U-Se水平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r=-0.39,p<0.01),硒可能会激活抗氧化酶系统以抵抗镉引起的毒性,增加膳食硒的摄入,可以缓解镉诱发的不良反应。但随着年龄的增加,镉积累量上升而硒积累量下降,可能会导致人体健康风险升高。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镉污染严重,精米镉的超标率为71.43%,土壤硒对水稻镉积累没有明显的拮抗作用;三种前处理水稻硒的生物可给性胃部均低于肠部,镉的生物可给性则是胃部高于肠部,成人和儿童镉的非致癌风险值均小于1,当地居民潜在的健康风险较小;居民U-Cd和H-Cd水平均在安全阈值内,没有明显的肾功能障碍,女性比男性更易在体内富集硒。

张留圈[7](2020)在《富硒农产品质量安全效益-风险评估及金属伴生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人体自身无法合成和储备硒,需从每天的膳食中获取,食用富硒农产品已成为人体补硒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硒摄入量不足或过量均会危害人体健康。我国属于严重缺硒国家,约5-6亿人因膳食结构中硒摄入量不足而导致机体低硒状态,但陕西省安康市和湖北省恩施州等富硒区曾发生过硒中毒事件。市场调查发现,目前富硒农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虚假宣传较多。同时,大量研究证明了富硒农产品中存在严重的金属伴生现象,影响富硒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亟需明确富硒农产品的质量状况,评估我国消费者膳食硒及潜在伴生金属摄入情况及富硒农产品的效益-风险作用,分析富硒农产品中硒及其伴生金属富集规律及影响因素,揭示富硒农产品中金属伴生机制,以指导富硒农产品的发展。本研究以我国人群膳食结构中15类富硒农产品和对应的普通农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效益-风险评估、多元线性回归及转录组学等方法,着重分析富硒农产品中硒及其伴生金属分布特点,阐明富硒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及其效益-风险作用,建立典型富硒农产品中硒及其伴生金属积累量的预测模型,探讨富硒稻米中的金属伴生机制,为富硒农产品的科学消费和安全生产提出了科学参考。本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我国7个普通地区、2个富硒地区和1个缺硒地区的15大类富硒农产品和对应普通农产品作为研究对象,解析富硒农产品的质量状况及各类农产品中硒及伴生金属的分布特点。结果显示,各类富硒农产品的硒含量波动幅度较大,且市面上富硒农产品的整体合格率仅24.24%。硒含量较高的富硒农产品主要有米类、面类、畜禽肉类、食用菌藻类、蛋类、茶叶等(P<0.01),但是,这些农产品的伴生金属含量也较高(P<0.01)。整体而言,富硒农产品中伴生金属的检出率和含量均高于普通农产品(P<0.01)。2.基于富硒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中硒及伴生金属含量,利用Monte Carlo模拟技术计算了不同膳食情景中各个群体的膳食硒及伴生金属摄入剂量,并分析其效益-风险。结果表明,食用富硒农产品是一种有效的补硒途径,当消费富硒农产品时,所有人群膳食硒的摄入量均可以达到各自推荐剂量,但需要关注富硒农产品中铬、镉和砷的摄入是否超过人体安全剂量。3.筛选出富硒大米、富硒大蒜、富硒黑木耳和富硒鸡蛋这四种典型富硒农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对主产区的土壤/基质/饲料、灌溉水/饲喂用水和富硒农产品进行成组对应采样,利用皮尔逊分析确证典型富硒农产品的伴生金属,结合逐步回归分析影响典型富硒农产品中硒及其伴生金属积累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富硒大米和富硒大蒜中的伴生金属为镉,影响硒和镉积累的主要因素为土壤p H值、土壤有机质含量(SOM)和土壤中硒和镉全量;富硒黑木耳中的伴生金属为铬,影响硒和铬积累的主要因素为基质有机质含量(MOM)、栽培基质中硒和铬全量;富硒鸡蛋中的伴生金属为铬,影响硒和铬积累的主要因素为饲料中硒和铬全量。4.基于土壤/基质/饲料中硒及其伴生金属元素的全量、土壤p H值和SOM/MOM等这些主控因子与四种典型农产品中硒及其伴生金属含量的关系,结合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推导出典型富硒农产品中硒及其伴生金属积累量的预测模型,例如富硒大米中硒及其伴生金属(镉)积累量的预测模型为:lg(Serice)=-0.1983+0.1022 lg(Sesoil)+0.1697 lg(p Hsoil)+0.7545 lg(SOM)和lg(Cdrice)=-0.1748+0.8605 lg(Cdsoil)-0.1695 lg(p Hsoil)+0.3581 lg(SOM)。经验证所建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能够对富硒农产品中硒及其伴生金属的积累情况进行预测。5.通过转录组分析提出了富硒水稻中基于硒镉转运子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代谢路径的金属伴生机制:富硒稻米中磷酸转运子和硫酸转运子等基因表达被上调以促进硒的吸收,编码NRAMP、ZRT和IRT等基因的上调表达会增加对镉的吸收。同时,水稻通过上调抗坏血酸-谷胱甘肽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并上调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使镉与硒伴生。综上所述,食用富硒农产品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补硒方法,能够改善人体膳食硒摄入不足的状况,但需关注富硒农产品的摄入是否会导致铬、镉和砷的摄入过量。本研究所筛选出的典型富硒农产品中伴生金属为镉和铬,且硒及其伴生金属的积累主要受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中元素全量影响,依此所建的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农产品中硒及其伴生金属的积累量。以富硒稻米为例展开金属伴生机制研究,依据转录组结果提出了基于金属伴生机制,为富硒农产品的科学生产提供了方向。

王婷[8](2020)在《硒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硒环境基准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硒是生物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缺乏会导致许多疾病,但硒过量也会造成硒中毒。目前,国内许多地区都在大力推进富硒农业开发,但富硒农业的发展是否会导致环境中硒含量的变化,环境中的硒是否会对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微生物等造成威胁,以及造成威胁的阈值应如何界定等仍是值得探究的话题。本研究探讨我国典型富硒农业发展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土壤硒含量的分布及富硒农业发展过程中,施用硒肥对土壤硒含量的影响;分析野外土壤硒含量、理化性质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关系;探究室内条件下外源硒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推导保护我国陆生生物的土壤硒基准值以及保护我国淡水水生生物的淡水硒基准值。为我国富硒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我国环境硒标准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我国典型富硒农业发展区博山区土壤硒含量范围在0.101-4.56 mg/kg,几何平均值为0.369 mg/kg,最高值点出现在历史上曾为煤矿的西北部博山公园附近,而最小值点位于东南部生态片区。基施硒肥可在短期内明显提高土壤中硒含量,且会造成土壤硒含量的长期残留。(2)野外条件下,土壤总菌数、革兰氏阳性菌数、革兰氏阴性菌数均与硒含量显着正相关(p<0.05);土壤总菌数、革兰氏阳性菌数、革兰氏阴性菌数均与土壤总氮(TN)极显着正相关(p<0.01);土壤总菌数、革兰氏阳性菌数、革兰氏阴性菌数与总有机碳(TOC)极显着正相关(p<0.01)。(3)室内培养条件下,培养2天时,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亚硒酸钠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表现为低剂量促进(0.2-10 mg/kg)高剂量抑制(10-70 mg/kg);培养21天时,各剂量条件下(0.2-70 mg/kg)亚硒酸钠均对土壤微生物表现为抑制作用。(4)室内培养条件下,长期亚硒酸钠暴露造成土壤微生物数量显着减少的最低可观测效应浓度(LOEC)为0.2 mg/kg,即硒浓度为0.0913 mg/kg。(5)为保护我国陆生生物,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SD),得到以25%效应浓度(EC25)、20%效应浓度(EC20)、LOEC为测试终点,保护我国95%土壤生态受体/生态过程避免受到不可接受影响的土壤硒(无机)基准值为51.3μg/kg。(6)为保护我国淡水水生生物,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SD),得到基于最大无效应浓度、最低有效应浓度(NOEC/LOEC)的慢性硒(无机)淡水水质一级基准值和基于半数致死效应浓度、半数最大效应浓度、半数抑制浓度(LC/EC/IC50)的急性硒(无机)淡水水质二级基准值分别为0.580μg/L、0.520 mg/L。

秦之皓[9](2020)在《富硒平菇蛋白的硒检测》文中指出硒(Selenium,Se)是人类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机体无法自身合成,只能通过饮食摄入。硒在自然界中有多种形态,生物对硒的吸收和利用主要受制于其形态,有机硒在生物利用率以及生物活性等方面均显着优于无机硒。目前,针对富硒平菇及其产生的活性物质的应用研究已有很大进展。富硒平菇及其提取物可用于食品、药品、添加剂等方面。开发以富硒平菇为原料的产品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而对其中硒的定性定量检测却处于初级阶段,尚需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改良。本课题以富硒平菇粉为原料,建立和优化了富硒平菇蛋白的提取工艺以及酸水解条件。同时建立了以硒代蛋氨酸(SeMet)、硒代胱氨酸(SeCys)、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为目标化合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对富硒平菇蛋白中所含有的有机硒定性定量的检测方法。并以该检测方法为手段,研究了富硒平菇蛋白提取工艺过程中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提取出的富硒平菇蛋白中有机硒的形态和稳定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富硒平菇蛋白提取方法的选取和优化。本实验以富硒平菇粉为原料,使用超声波辅助盐提法提取富硒平菇蛋白,对提取温度、提取时间、蛋白质沉淀的p H、液固比及盐浓度进行单因素实验,最终确定超声波辅助盐提法提取富硒平菇蛋白的最适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120min,盐浓度0.5mol/L,液固比30m L/g,提取温度50℃,在此条件下蛋白得率为39.6%。对比纤维素酶处理、半纤维素酶处理、超声波辅助水提法、碱提法、超声波辅助碱提法和盐提法,确定超声波辅助盐提法的蛋白提取率高。蛋白提取方法对富硒平菇中硒蛋白的提取率的影响。本实验对比了不同提取方法和提取条件所得蛋白的硒含量,发现不同蛋白提取方法对富硒平菇中硒蛋白的提取率有差异。结果显示超声波辅助盐提法所得到的蛋白中硒含量最高,为70.56μg/g。HPLC-MS/MS检测有机硒方法的建立与优化。本实验通过单因素实验对比酸浓度、酸水解温度和酸水解时间三个因素与蛋白水解率以及硒代氨基酸稳定性的关系。最终确定酸水解最适条件为:盐酸浓度4mol/L、酸水解温度80℃、酸水解时间48h,在此条件下水解率为75%。选用Themo AQUASIL C18色谱柱(150×2.1mm,3μm),以1%乙腈水溶液(0.1%甲酸)和99%乙腈水溶液(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正离子模式,选择定量离子对(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z 183.99→166.96;硒代胱氨酸:m/z336.92→247.87;硒代蛋氨酸:m/z 198.00→180.98)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最佳的检测条件下,20~500ng/m 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回归方程为分别为甲基硒代半胱氨酸:A=18636c+41678、硒代胱氨酸:A=22979c-114002、硒代蛋氨酸:A=65986c+282145,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使用优化的HPLC-MS/MS检测有机硒方法分析富硒平菇中有机硒的存在形态及含量。结果表明富硒平菇蛋白中存在有机硒以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硒代胱氨酸、硒代蛋氨酸形态存在,其中硒代蛋氨酸的含量最高,可达22.91±0.82μg/g。

龙泽东[10](2020)在《硒在天然富硒区恩施与石台土壤-作物-人体系统中的分布特征和健康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居民每日硒摄入量水平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为了研究在天然条件下硒在环境中分布特征及其与居民健康效应,国际硒研究学会发起开展了天然硒生物营养强化国际合作计划(NBP),重点关注天然富硒环境中硒在土壤-作物-人体系统中的分布特征,并调查研究硒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实证关系。本项研究是国际NBP研究计划的预研部分,重点选择了两个天然富硒地区湖北恩施州和安徽石台县作为研究区域。中国硒资源分布非常不均,不仅有横跨东北到西南的马鞍形土壤缺硒带,也有湖北恩施、安徽石台、陕西安康等天然富硒区,具有开展NBP研究的便利和优势。本研究以安徽省石台县的大山村和库山村、湖北省恩施州的渔塘坝村、梨子坝村和长坪村共5个村庄为研究地点,采集每个村庄中的土壤、水、主要作物、人群头发和血浆样品,共计1306份,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当地居民的膳食结构和基本人群信息。在实验室内利用原子荧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法,分别测定了样品中总硒和硒酸盐、亚硒酸盐、硒代胱氨酸、硒代蛋氨酸以及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等五种不同形态硒的含量,用专用试剂盒检测血浆样品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酶活水平以及硒蛋白P水平(Seppl),应用环境土壤学、营养学、流行病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并借助于多种统计学方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初步揭示了研究区域内硒从土壤到作物再到人体的分布特征,结合流行病学数据,探讨了人群硒摄入水平与高血脂、高血压和脱发等疾病的患病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硒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安徽石台县大山村、湖北恩施州渔塘坝村和梨子坝村为富硒地区,耕作土壤中总硒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285.9±1046.2μg/kg(n=14)、1753.6±742.8μg/kg(n=14)和2262.5±1388.4 μg/kg(n=17),显着高于足硒地区土壤总硒含量,安徽石台县库山村和湖北恩施州长坪村耕作土壤中总硒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36.6±45.8 μg/kg(n=16)和259.6±37.3 μg/kg(n=18)。对不同地区土壤中硒形态分析结果表明,石台县大山村和库山村耕作土壤中生物可利用硒比例分别为1.7±1.1%(n=14)和4.6±6.1%(n=16),而恩施州的渔塘坝村、梨子坝村和长坪村耕作土壤生物可利用硒占比依次为2.7±1.5%(n=14)、1.9±1.0%(n=17)和3.4±1.1%(n=18)。这些数据结果证明不同地区土壤中生物有效态硒存在显着差异,除了与土壤中总硒含量有关外,可能还受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恩施三个村庄的耕作土壤呈弱酸性,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生物可利用硒含量与总硒含量和pH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但与总铝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有机质含量、总铁和总锰含量无显着相关性。上述研究结果证明土壤生物可利用硒的含量与土壤的理化性质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与土壤的pH、总硒和总铝含量等因素有关。2.主要作物总硒及硒形态的含量差异由于有机硒相对于无机硒具有更安全、更有效的特性,除了总硒含量以外,食物中不同硒形态的含量差异也备受关注。本研究中梨子坝村的大米样品中总硒含量(374.63±234.38 μg/kg,n=18)显着性高于其它几个村庄,大山村、库山村、渔塘坝村和长坪村的大米样品硒含量。大米样品中硒主要以有机硒的形态存在,包括硒代蛋氨酸(SeMet)和硒代胱氨酸(SeCys2),其中SeMet所占的比例高达80%-90%。恩施地区不同作物富集系数结果表明,大米对硒的富集能力最强(富集系数,12.2%)。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大米中总硒含量尽管具有显着差异,但有机硒所占比例均较高,且主要为SeMet,可作为缺硒地区人群补充硒摄入量的主要食物。块茎类样品中硒形态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样品中硒同时以无机硒和有机硒的形态存在,其中无机硒占比为4.28%-32.65%,主要以硒酸根(+6价)的形式存在,且随着样品总硒含量的升高,硒酸盐的比例也相应增加。与无机硒含量分布特征不同,马铃薯样品中有机硒组成变化情况较为复杂,在低硒、中硒和高硒样品中,SeMet占比分别为40.70%、71.85%和47.89%,与总硒含量变化呈复杂的U型曲线关系,高硒样品中SeMet形态含量偏低,这与分析样品中无机硒占比较高有关。由于高硒马铃薯样品中仍存在较高比例的无机硒,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防止过量无机硒摄入影响人体健康问题。对蔬菜类的萝卜样品中硒形态分析结果表明,萝卜样品中近一半的硒以无机硒形式存在,主要为+6价态的硒酸根。随着萝卜样品中总硒含量的升高,有机硒中的SeMet和SeCys2所占比例越来越小,且出现了未知形态的硒大量出现,在中硒和高硒萝卜样品中未知形态的硒所占比例分别为34.80%和46.11%。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萝卜对硒的转化率较低,将其选做补硒食物时,应注意监测无机硒占比情况。3.居民硒每日摄入量差异安徽石台县大山村和库山村居民硒的每日摄入量分别为56±79μg/d和18±10 μg/d,大山村和库山村居民膳食中各类食物提供的硒占总每日硒摄入量最多的分别是蔬菜类(68%)和谷物类(大米,49%)。湖北恩施渔塘坝村、梨子坝村和长坪村居民硒每日摄入量分别为82±57μg/d、160±106μg/d和34±9μg/d,提供最多硒每日摄入量的食物种类分别是蔬菜类(49%)、谷物类(大米,77%)和谷物类(大米,6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库山村和长坪村居民的硒每日摄入量远低于中国成人推荐膳食日硒摄入量(60 μg/d),面临硒缺乏风险,这也反映了区域富硒土壤的分布是呈斑点状的,在一些知名富硒区域内也存在缺硒的村庄。此外,根据食物硒素贡献比例来看,农村居民从膳食中获取硒的主要食物类型是谷物和蔬菜,而不是相对硒含量较高的动物性食品。4.人体生物标志物水平差异居民的硒每日摄入量与发硒水平呈显着线性相关,其关系式可表达为:发硒含量(μg/kg)=2.343×居民硒每日摄入量(μg/d)+233.2,R2=0.757。安徽石台大山村全部居民的发硒和血浆硒平均含量均显着高于库山村。湖北恩施渔塘坝村庄全部居民发硒和血浆硒平均含量与梨子坝村无显着性差异,但显着高于长坪村。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恩施地区全部居民、男性居民和女性居民的发硒水平均与血浆总硒水平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血浆SOD酶活水平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但与血浆GPx酶活和Seppl水平无显着相关性。在全部居民和男性居民中观察到血浆硒与Seppl水平存在显着的正相关,但与血浆GPx酶活无显着相关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硒水平生物标志物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根据研究报道,Seppl相比GPx需要更高的硒摄入才能达到其最大活性,因而Seppl水平更能准确反映该研究区域人体的硒水平状态。5.人体硒水平与健康关系为了探讨人群硒水平与健康之间的关系,除检测了恩施州共185名志愿者的发硒(459.9±203.3μg/kg,n=173)和血硒含量(85.8±39.6 μg/kg,n=163),同时收集了人群的基本信息,包括身高、体重、年龄、性别、收入、血脂指标、血压等。室内对获得的这些数据采用二元回归逻辑分析,在多因素校正后的模型中,发现恩施州所有志愿者的发硒水平与总高脂血症患病率、高总甘油三酯(TG)患病率、高总胆固醇(TC)患病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患病率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所有志愿者中发硒和血浆硒水平与高收缩压(SBP)患病率均呈正相关关系,但是与高舒张压(DBP)患病率无显着相关性。性别特异性分析结果发现,男性志愿者的硒水平与高血压患病率之间的相关性较女性志愿者更为显着。另外,基于多因素校正后的模型计算结果,发现全部志愿者和男性志愿者的血浆硒水平与脱发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上述显着统计性结果不同,所有志愿者的发硒和血浆硒水平与高血糖症患病率之间并无显着相关性(p>0.05),也没有发现人群硒水平与失眠之间存在关系。上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发硒和血浆硒与人体健康指标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复杂多变的,但总的来看,人发硒水平与高血脂和高血压的患病率密切相关,存在正相关关系。考虑到横断面调查不能解释硒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的人群干预研究,以探究硒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可能关系。

二、几种测定食物中硒的方法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测定食物中硒的方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四个不同土壤硒含量区域居民硒营养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硒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1.2.1 土壤硒
        1.2.2 饮用水中的硒
        1.2.3 农产品中的硒
    1.3 硒的生理作用
    1.4 人体膳食硒需要量
    1.5 人体硒水平检测方法
    1.6 发硒水平影响因素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内容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广西不同硒含量地区硒营养水平研究
    3.1 土壤硒含量
    3.2 农产品硒含量
        3.2.1 大米
        3.2.2 蔬菜
        3.2.3 豆及豆制品
        3.2.4 水果
        3.2.5 肉蛋类
        3.2.6 小结
    3.3 广西与其他地区食物中硒含量的比较
    3.4 居民膳食硒摄入量
    3.5 不同食物对每日膳食中硒元素摄入的贡献值
    3.6 广西居民发硒含量
        3.6.1 居民发硒含量分布情况
        3.6.2 年龄对居民发硒含量的影响
        3.6.3 性别对居民发硒含量的影响
    3.7 居民发硒含量与膳食摄入硒含量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结果
    4.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广西地区居民膳食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2)新型亚硒酸盐还原酶SerV01通过肠道益生菌提高肉鸡体内硒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硒的化学性质和环境分布
        1.1.1 不同价态硒的化学性质
        1.1.2 中国硒的地理环境分布
    1.2 人体吸收硒的情况和补硒现状
        1.2.1 不同补硒群体推荐的硒摄入量
        1.2.2 硒对人健康的影响和人体补硒现状
        1.2.3 机体不同价态硒的吸收能力
    1.3 亚硒酸盐还原的方法及应用
        1.3.1 亚硒酸盐还原成纳米硒的方法
        1.3.2 合成纳米硒的微生物以及相关的亚硒酸盐还原蛋白
    1.4 细胞表面展示技术应用于肠道修复
        1.4.1 细菌细胞表面展示技术概述
        1.4.2 表面展示技术应用于肠道益生菌大肠杆菌Nissle1917
    1.5 实验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实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亚硒酸盐还原菌的筛选与功能蛋白发掘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LZ-01,LZ-4和E.coli对亚硒酸盐的还原
        2.2.2 亚硒酸盐还原蛋白的发掘与体外纯化的功能验证
        2.2.3 Se(Ⅳ)还原的酶活动力学分析以及辅因子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LZ-01,LZ-4和E.coli对亚硒酸盐的还原率比较
        2.3.2 三种亚硒酸盐还原蛋白的功能验证与还原率比较
        2.3.3 SerV01 蛋白Se(Ⅳ)还原的酶活动力学米氏方程的分析以及辅因子FMN的测定
        2.3.4 EcN-IS的最适pH和温度条件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细胞生物催化剂ECN-IS体外还原亚硒酸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SerV01 细胞表面展示系统的构建
        3.2.2 亚细胞分级分离检测SerV01 在细胞表面的表达
        3.2.3 全细胞生物催化剂EcN-IS体外还原亚硒酸盐的检测
    3.3 实验结果
        3.3.1 表达载体的构建
        3.3.2 融合蛋白表达位置的确定
        3.3.3 EcN-IS体外还原亚硒酸盐的能力
        3.3.4 全细胞生物催化剂EcN-IS体外还原产物位置的探究
        3.3.5 EcN-IS体外还原Se(Ⅳ)的产物FTIR和 XPS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细胞亚硒酸盐还原催化剂在肉鸡体内的应用探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动物实验设计以及肉鸡的饲喂
        4.2.2 工程菌株冻干粉的制备
        4.2.3 肉鸡翼下静脉取血以及解剖取样
        4.2.4 肉鸡粪便、肝脏、血清和鸡胸肉中硒保留量的检测
        4.2.5 肉鸡免疫系统生理指标检测
        4.2.6 肉鸡氧化应激系统生理指标检测
        4.2.7 肉鸡肠道中工程菌株定植情况检测
        4.2.8 肉鸡盲肠内容物16S rDNA的基因测序分析
        4.2.9 绘图及数据处理
    4.3 实验结果
        4.3.1 肉鸡的日采食量,日增重以及饲料转化率
        4.3.2 肉鸡粪便,肝脏,血清,鸡胸肉中硒保留量
        4.3.3 肉鸡肝脏和血清的免疫系统生理指标的分析
        4.3.4 肉鸡肝脏和血清的氧化应激生理指标的分析
        4.3.5 肉鸡肠道中工程菌株定植情况检测分析
        4.3.6 肉鸡肠道微生物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亚硒酸盐还原菌株和蛋白高效还原Se(Ⅳ)
        5.1.2 全细胞催化剂在肠道内还原亚硒酸盐以及还原产物的鉴定
        5.1.3 肠道益生菌的定植有益于增加机体的硒保留量
        5.1.4 肠道益生菌的添加补硒同时有利于肉鸡健康和肠道的稳态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叶面施用混合硒肥对‘南红梨’果实品质及相关基因表达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前言
    1.1 植物中硒的研究进展
        1.1.1 植物中硒的来源
        1.1.2 植物中硒的吸收
    1.2 硒与植物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进展
        1.2.1 硒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硒对园艺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硒的利用与累积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2.1.2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肥料喷施处理
        2.2.2 果实硬度测定
        2.2.3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2.2.4 乙烯生成量测定
        2.2.5 果实中石细胞含量的测定
        2.2.6 果实中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2.2.7 果实可溶性糖分含量的测定
        2.2.8 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2.2.9 果实中硒元素含量的测定
        2.2.10 RNA的提取与鉴定
        2.2.11 RNA的反转录及c DNA的质量检测
        2.2.12 荧光定量PCR
3 结果与分析
    3.1 混合硒肥处理对梨果实硒元素含量的影响
    3.2 混合硒肥处理对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3.2.1 混合硒肥处理对梨果实贮藏性的影响
        3.2.2 混合硒肥处理对梨果实石细胞含量的影响
        3.2.3 混合硒肥处理对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3.2.4 混合硒肥对梨果实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分含量的影响
    3.3 qRT-PCR表达分析验证混合硒肥对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3.3.1 混合硒肥处理对乙烯合成途径中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3.2 混合硒肥处理对乙烯相关基因PuACO的影响
        3.3.3 混合硒肥处理对乙烯转导途径中重要转录因子PuERF表达量的影响
        3.3.4 混合硒肥处理对木质素相关的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 转录组测序分析验证混合硒肥对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混合硒肥处理对梨果实中硒含量的影响
        4.1.2 混合硒肥处理对梨果实贮藏性的影响
        4.1.3 混合硒肥处理对梨果石细胞含量的影响
        4.1.4 混合硒肥处理梨果实后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硒元素形态分析方法及其在恩施富硒地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硒的概况
        1.1.2 硒与人体健康
        1.1.2.1 硒与疾病
        1.1.2.2 硒的推荐摄入量
    1.2 硒形态研究进展
        1.2.1 气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GC-ICP-MS)
        1.2.2 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PLC-HG-AFS)
        1.2.3 毛细管电泳与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联用(CE-ICP-MS)
        1.2.4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PLC-ICP-MS)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植物及其根系土壤中硒的含量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试剂与材料
        2.2.3 系列标准溶液的配制与保存
        2.2.4 质谱条件
        2.2.5 ICP-MS测定植物硒元素的前处理方法
        2.2.6 ICP-MS测定土壤硒元素的前处理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质谱仪选择
        2.3.2 质谱条件的优化
        2.3.3 方法线性关系及检出限
        2.3.4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2.3.5 精密度及标准物质分析结果对照
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HPLC-ICP-MS)测定植物及根系土壤中硒形态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设备
        3.2.2 试剂与材料
        3.2.3 流动相、提取剂及系列标准溶液的配制与保存
        3.2.4 仪器工作参数
        3.2.5 植物硒形态前处理方法
        3.2.6 土壤硒赋存状态顺序提取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3.3.2 色谱条件的选择与优化
        3.3.2.1 色谱柱的选择
        3.3.2.2 流动相组成的选择
        3.3.2.3 流动相pH的选择
        3.3.3 线性关系和检出限
        3.3.4 植物样品硒形态分析方法的确定
        3.3.4.1 植物样品硒形态提取方法的选择
        3.3.4.2 酶加入量的优化
        3.3.4.3 提取时间的优化
        3.3.5 回收率及精密度实验
        3.3.6 实际样品测定
        3.3.7 土壤样品硒赋存状态方法的确定
        3.3.7.1 浸提剂和浸提条件的选择
        3.3.7.2 浸提温度的影响
        3.3.7.3 浸提时间的影响
        3.3.7.4 土壤生物可利用硒形态的检测
第四章 恩施富硒地区土壤、植物体内硒含量及赋存特征研究
    4.1 前言
    4.2 样品采集、预处理及保存
    4.3 数据处理
    4.4 恩施富硒地区水稻、玉米及根系土的硒含量、赋存状态及相关性分析
        4.4.1 封闭消解-ICP-MS测定恩施富硒地区水稻、玉米及根系土的硒含量
        4.4.2 恩施富硒地区土壤的硒赋存状态及生物可利用性
        4.4.3 恩施富硒地区植物硒赋存状态及与土壤有效硒的相关性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湖北省几种作物对硒肥的利用及其富硒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硒与人体健康
    1.2 土壤中的硒
        1.2.1 土壤中硒的含量和分布
        1.2.2 土壤中硒的形态和组分
        1.2.3 土壤中硒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1.3 植物中的硒
        1.3.1 植物硒的吸收和转运
        1.3.2 植物体内硒代谢的调控
        1.3.3 植物体内硒的形态
        1.3.4 植物的富硒能力差异
    1.4 富硒农产品的开发利用现状
        1.4.1 富硒的农艺措施
        1.4.2 富硒农产品的开发现状
    1.5 大豆蛋白的理化特性与食品加工
        1.5.1 大豆蛋白的营养价值和分类
        1.5.2 大豆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性质
        1.5.3 大豆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因素
        1.5.4 大豆蛋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5.5 加工工艺对大豆富硒制品的影响
2 研究背景、内容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和目的
    2.3 技术路线
3 湖北省两种典型土壤硒生物有效性差异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处理和分析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硒源对两种土壤上大豆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3.3.2 不同硒源对两种土壤上大豆各生育期硒含量的影响
        3.3.3 不同硒源对两种土壤上大豆成熟期各部位硒分配的影响
        3.3.4 不同硒源对两种土壤上大豆籽粒硒形态的影响
        3.3.5 不同硒源对两种土壤中不同组分硒的影响
    3.4 讨论
        3.4.1 硒对两种土壤类型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3.4.2 两种土壤类型上硒的生物有效性存在差异
        3.4.3 不同硒源处理下大豆籽粒硒形态的转化差异
    3.5 小结
4 湖北硒矿粉在典型土壤上的施用效果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处理和分析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硒矿粉的形貌特征和主要成分
        4.3.2 硒矿粉中硒的存在价态及重金属含量
        4.3.3 硒矿粉对典型土壤上作物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4.3.4 硒矿粉对典型土壤上作物硒含量及累积分配比的影响
        4.3.5 硒矿粉处理下作物可食部位的硒形态
        4.3.6 硒矿粉对典型土壤上作物可食部位矿质养分和重金属的影响
        4.3.7 硒矿粉对典型土壤中不同硒组分的影响
    4.4 讨论
        4.4.1 湖北省硒资源硒矿粉的硒存在价态、主要成分及安全性
        4.4.2 硒矿粉对典型土壤上作物生长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4.4.3 硒矿粉对典型土壤上作物硒吸收累积及硒形态的影响
        4.4.4 硒矿粉在典型土壤上水旱环境下的有效性差异
    4.5 小结
5 湖北省主要农作物的富硒特征及差异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粮食试验
        5.2.2 水果试验
        5.2.3 蔬菜试验
        5.2.4 样品分析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叶面喷硒处理下粮食作物的富硒特征及差异
        5.3.2 叶面喷硒处理下水果的富硒特征及差异
        5.3.3 叶面喷硒处理下蔬菜的富硒特征及差异
    5.4 讨论
        5.4.1 叶面喷硒对主要农作物产量和生长的影响
        5.4.2 叶面喷施时期和硒源对主要农作物硒吸收累积的影响
        5.4.3 叶面喷硒处理下主要农作物可食部位硒的有机化能力
        5.4.4 叶面喷硒处理下硒的有效利用率
    5.5 小结
6 富硒豆制品加工过程中硒的分布特征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材料
        6.2.2 实验设计
        6.2.3 样品分析
        6.2.4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硒源对大豆产量、硒含量及籽粒硒形态的影响
        6.3.2 富硒豆芽生产过程中硒的分布特征
        6.3.3 富硒豆浆加工过程中硒的分布特征
        6.3.4 富硒豆腐加工过程中硒的分布特征
        6.3.5 富硒豆制品的实践生产
    6.4 讨论
        6.4.1 富硒大豆的高效生产方式
        6.4.2 富硒豆制品中硒的分布
        6.4.3 不同硒含量大豆适宜加工的豆制品
    6.5 小结
7 硒对大豆蛋白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供试材料
        7.2.2 样品处理和分析
        7.2.3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大豆籽粒硒含量及其对籽粒基本成分的影响
        7.3.2 大豆不同蛋白的蛋白含量和硒含量
        7.3.3 大豆不同蛋白的硒形态
        7.3.4 大豆不同蛋白的SDS-PAGE分析
        7.3.5 硒对大豆不同蛋白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7.3.6 硒对大豆不同蛋白官能团的影响
        7.3.7 硒对大豆不同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7.3.8 硒对大豆不同蛋白微观形态的影响
        7.3.9 硒对大豆不同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
    7.4 讨论
        7.4.1 硒对大豆籽粒组分及不同蛋白蛋白含量的影响
        7.4.2 大豆不同蛋白中硒的分布和存在形态
        7.4.3 硒对大豆不同蛋白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
    7.5 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

(6)地质高背景区硒、镉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及人体健康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硒在自然界的分布与迁移、转化
        1.2 膳食硒与人体健康
        1.3 土壤镉污染及其危害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硒和重金属元素间的相互作用
        2.2 硒、镉的生物可给性研究
        2.3 人体硒、镉生物标志物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4 研究内容
    5 技术路线
第2章 硒、镉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规律
    1 土壤与水稻样品采集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方法
        2.2 质量控制
        2.3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土壤硒、镉含量及影响因素
        3.2 硒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规律
        3.3 镉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规律
    4 小结
第3章 硒镉的生物可给性及健康风险研究
    1 样品采集
    2 研究方法
        2.1 水稻样品预处理
        2.2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淘洗、蒸煮对稻米中硒、镉含量的影响
        3.2 水稻中硒的生物可给性
        3.3 水稻中镉的生物可给性
        3.4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4 小结
第4章 人体暴露及生物标志物
    1 研究方法
        1.1 人体健康调查
        1.2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地质高背景区人群尿样硒、镉暴露水平
        2.2 地质高背景区人群发样硒、镉暴露水平
        2.3 男性体内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2.4 女性体内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2.5 人群体内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3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科研论文情况

(7)富硒农产品质量安全效益-风险评估及金属伴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富硒农产品概述
        1.1.1 富硒农产品的概念
        1.1.2 富硒农产品的功能
        1.1.3 富硒农产品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 富硒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进展
        1.2.1 风险评估
        1.2.2 标准制修订
        1.2.3 检测技术
        1.2.4 管控技术
    1.3 富硒农产品中伴生金属的研究进展
        1.3.1 富硒农产品中伴生金属的概述
        1.3.2 富硒农产品中伴生金属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1.3.3 富硒农产品中金属伴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富硒农产品中硒及其潜在伴生金属含量与分布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ICP–MS检测硒及其潜在伴生金属的方法学验证
        2.3.2 富硒农产品中硒的含量与分布特征
        2.3.3 富硒农产品的质量状况
        2.3.4 国内外不同来源食物组中的硒含量
        2.3.5 富硒农产品中潜在伴生金属的含量与分布特征
        2.3.6 国内外TDS中的硒及其潜在伴生金属含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硒及其潜在伴生金属的富硒农产品效益-风险评估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普通膳食模式中消费者的效益-风险
        3.3.2 富硒膳食模式中消费者的效益-风险
        3.3.3 硒摄入量满足RDIs时消费者的效益-风险
        3.3.4 富硒农产品对硒和高风险潜在伴生金属摄入的贡献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富硒农产品中伴生金属的确证及影响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富硒大米中硒伴生金属的确证及影响规律
        4.3.2 富硒大蒜中硒伴生金属的确证及影响规律
        4.3.3 富硒黑木耳中硒伴生金属的确证及影响规律
        4.3.4 富硒鸡蛋中硒伴生金属的确证及影响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富硒农产品中硒及其伴生金属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富硒大米中硒及其伴生金属(镉)积累的预测模型
        5.3.2 富硒大蒜中硒及其伴生金属(镉)积累的预测模型
        5.3.3 富硒黑木耳中硒及其伴生金属(铬)积累的预测模型
        5.3.4 富硒鸡蛋中硒及其伴生金属(铬)积累的预测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富硒稻米中金属伴生机制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方法
        6.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富硒稻米中硒及其潜在伴生金属的富集系数
        6.3.2 富硒稻米中的金属伴生效应
        6.3.3 富硒稻米中金属伴生效应相关基因的GO和 KEGG富集
        6.3.4 富硒稻米中金属伴生效应的调控机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期间获奖情况

(8)硒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硒环境基准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环境中硒的来源与地球化学循环
    1.2 我国环境中硒的分布
    1.3 我国富硒农业的发展
    1.4 硒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1.4.1 硒对陆生生物的生态毒性学效应
        1.4.2 硒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1.5 生态安全环境基准值的推导
        1.5.1 土壤环境基准值的推导
        1.5.2 水体环境基准值的推导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 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二章 典型富硒农业发展区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及硒肥对硒含量影响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3 土壤硒含量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典型富硒农业发展区土壤硒含量分布
        2.3.2 施硒肥对土壤硒含量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硒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硒含量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室内实验设计
        3.2.3 磷脂脂肪酸的命名
        3.2.4 样品处理与磷脂脂肪酸的定量
        3.2.5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典型富硒农业发展区土壤微生物与硒含量关系
        3.3.2 室内控制实验下土壤微生物与硒含量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我国硒环境基准值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毒性数据的筛选
        4.2.2 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的外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于保护我国陆生生物的硒环境基准值推导
        4.3.2 基于保护我国淡水水生生物的硒水质基准值推导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9)富硒平菇蛋白的硒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硒的研究背景
        1.1.1 硒
        1.1.2 人体硒的需求
        1.1.3 硒与人体健康
        1.1.4 硒的形态与功能
    1.2 富硒平菇的研究现状
    1.3 食品中硒的检测技术现状
    1.4 立题的目的与意义
    1.5 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2 富硒平菇蛋白的提取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设备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富硒平菇粉基础成分测定
        2.2.2 超声辅助盐提富硒平菇蛋白方法的优化
        2.2.3 提取方法对富硒平菇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富硒平菇粉基础成分的分析
        2.3.2 超声辅助盐提富硒平菇蛋白的优化
        2.3.3 提取方法对富硒平菇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富硒平菇蛋白质提取工艺对硒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3.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设备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紫外可见光谱法测总硒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3.3.2 超声辅助法盐提富硒平菇蛋白的工艺对硒蛋白(有机硒)提取率的影响
        3.3.3 不同提取方法对富硒平菇硒蛋白(有机硒)提取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富硒平菇硒蛋白中有机硒的形态和含量
    4.1 实验原料及设备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蛋白质的酸水解
        4.2.2 HPLC-MS/MS检测硒代氨基酸
        4.2.3 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检测富硒平菇中的有机硒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茚三酮法检测蛋白水解率
        4.3.2 硒代氨基酸的检测
        4.3.3 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检测富硒平菇中的有机硒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硒在天然富硒区恩施与石台土壤-作物-人体系统中的分布特征和健康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硒的理化性质
    1.3. 硒在自然界的分布和循环
    1.4. 土壤生物可利用硒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1.5. 植物总硒和不同硒形态含量分布
    1.6. 人体硒水平的生物标志物
    1.7. 硒与人体健康
第二章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区域、材料和方法
    3.1. 研究区域环境特征
    3.2. 样品采集
    3.3. 伦理协议说明
    3.4. 研究材料和方法
        3.4.1. 研究材料
        3.4.2. 实验分析方法
        3.4.3. 数据分析方法
第4章 天然条件下土壤-作物中硒的分布特征
    4.1. 土壤中总硒含量特征
    4.2. 土壤中生物可利用硒含量特征
    4.3. 土壤中硒水平的影响因素
    4.4. 作物中硒含量特征
    4.5. 作物中硒形态特征
    4.6. 土壤-作物系统中硒的分布特征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天然条件下作物-人群中硒的分布特征
    5.1. 人群的膳食结构及硒的每日摄入量
    5.2. 人体硒水平生物标志物
        5.2.1. 人群的发硒水平
        5.2.2. 人群的血浆硒水平
        5.2.3. 人群的GPx酶活水平
        5.2.4. 人群的SOD酶活水平
        5.2.5. 人群的Seppl水平
    5.3. 作物-人群系统中硒的分布特征
    5.4. 冬夏两季人群日硒摄入量及硒水平的差异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天然条件下硒的人群健康效应
    6.1. 人群的基本信息
    6.2. 人群硒水平和高血脂患病率的相关性分析
    6.3. 人群硒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的相关性分析
    6.4. 人群硒水平和高血糖患病率的相关性分析
    6.5. 人群硒水平与脱发和失眠的相关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附录 文中缩写全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四、几种测定食物中硒的方法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四个不同土壤硒含量区域居民硒营养水平分析[D]. 谢晓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新型亚硒酸盐还原酶SerV01通过肠道益生菌提高肉鸡体内硒含量[D]. 弓雨欣. 兰州大学, 2021(09)
  • [3]叶面施用混合硒肥对‘南红梨’果实品质及相关基因表达影响[D]. 苑驰.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6)
  • [4]硒元素形态分析方法及其在恩施富硒地区的应用研究[D]. 邵鹏威. 青岛大学, 2020(01)
  • [5]湖北省几种作物对硒肥的利用及其富硒特征的研究[D]. 邓小芳.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1)
  • [6]地质高背景区硒、镉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及人体健康风险研究[D]. 杨贝贝.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1)
  • [7]富硒农产品质量安全效益-风险评估及金属伴生机制研究[D]. 张留圈. 浙江大学, 2020(01)
  • [8]硒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硒环境基准值研究[D]. 王婷. 山西大学, 2020(02)
  • [9]富硒平菇蛋白的硒检测[D]. 秦之皓.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10]硒在天然富硒区恩施与石台土壤-作物-人体系统中的分布特征和健康效应研究[D]. 龙泽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几种食品中硒测定方法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