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磷酸钙离子交换具有良好的除氟效果

过磷酸钙离子交换具有良好的除氟效果

一、过磷酸钙离子交换除氟效果好(论文文献综述)

周振,马文,方小军,张统,于亚琴,姚吉伦[1](2021)在《砷、氟污染地下水净化技术进展》文中提出砷、氟污染水体及其共存问题是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长期暴露其中对公众的身体健康存在巨大威胁。文章梳理了砷、氟污染物的来源,及砷、氟污染水体的分布与危害,并按吸附、离子交换、反渗透、电絮凝、膜法等分析了用于砷、氟处理的各类技术手段的利弊,以期为后续水体中砷、氟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提供参考。

童庆[2](2021)在《有机物对混凝除氟过程的影响及新型羟基磷灰石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饮用水水环境的卫生与安全越来越得到重视,其中饮用水氟超标一直影响人类的健康。高氟饮用水中的污染物质往往并不单一,例如有机物等。然而,目前针对混凝处理含有机物的氟化物水体的基础研究仍有不足,增大了其处理成本。基于此,本研究深入了解有机物条件下ε-KAl137+(Al13)混凝除氟的效果与机理,揭示有机物对Al13除氟的具体影响过程,为Al13除氟更广泛的应用提供理论知识。同时基于Al13的掺杂改性制备的具有更多活性位点和更大比表面积的新型羟基磷灰石材料应用于除氟工艺中。本研究具体成果如下:(1)通过混凝区域图直观表现有机物条件下Al13混凝除氟的效果,影响因素,混凝剂的投加量等;使用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ESI-TOF-MS)、差分吸收光谱法(DOA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分析有机物与氟在混凝过程中的竞争关系,以及Al13与F的络合产物,深入了解有机物对Al13除氟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最佳投加量下Al13对氟的去除率在有机物的影响下提升了10%以上,余铝含量下降,同时混凝出水絮体结合更加紧密且易沉降。通过DOAS分析,混凝反应初始,有机物与氟在对Al13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此时主要形成Al13与有机物的络合体;随着反应继续进行,Al13水解产生低聚态铝,此时氟主要通过与Al-OH的离子交换被去除。同时含有机物的混凝絮体的网捕作用与吸附架桥作用更强,能够进一步吸附游离态氟。(2)采用化学沉淀法合成的Al13改性后的新型羟基磷灰石材料(Al13-HAP),并对其进行XRD、FTIR、SEM、BET等表征,考察吸附过程中pH的影响,同时通过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等探讨了其除氟性能。结果表明,Al13-HAP材料比HAP更加疏松多孔,比表面积增大到了137.2 m2·g-1,孔容增大到0.8217cm3·g-1。FTIR结果表明,Al13的掺入给吸附材料中带入大量-OH。根据Al13-HAP吸附F-前后的表征,F-主要通过配体交换取代Al13-HAP中的-OH从环境中去除。Al13-HAP最大除氟效果达到5.03 mg·L-1;零电荷点pHPZC为8.46,大于HAP的pHPZC,具体表现为对天然水体pH值适用性较广。吸附过程与Langmuir吸附模型以及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契合度高,这也证实了化学吸附为主要作用,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Al13-HAP吸附氟是自发的吸热过程。(3)在新型羟基磷灰石的工程应用中,其除氟性能受到有机物的影响。TOC浓度小于1.2 ppm时,新型羟基磷灰石材料的除氟率受影响较小。根据实验水体的有机物浓度,控制混凝阶段混凝剂的投加量使混凝出水中的有机物降到1.2ppm以下,为后续吸附工艺提供良好条件。通过混凝+吸附工艺参数的控制,使混凝和吸附工艺发挥各自所长,减少药剂的消耗,同时可以保证出水氟化物、余铝等各指标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全炳新,郭大磊,柳永平,黎进荣[3](2018)在《磷肥工业高化学需氧量含氟废水的治理新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广东湛化集团有限公司高化学需氧量(COD)含氟废水,采用电催化技术,并加入新型高效除氟剂和除氟助剂处理废水,为解决传统钙盐沉淀法渣量大、沉淀时间长、排放废水中COD和氟化物浓度超标等问题找到了有效途径,COD去除率可达95%以上,实现废水达标排放。

常冰[4](2016)在《新型铝基颗粒去除水中砷、氟的效能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人们对砷、氟污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吸附法在水处理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开发出新型、高效的吸附剂去除砷、氟成为人类研究的重点。本实验利用前期制备出的铝锰复合氧化物(MODAO)粉末状吸附剂为原料,加入粘结剂聚丙烯酰胺(PAM)制成颗粒状的吸附剂——铝基颗粒(Al-Mn Based Particulate Adsorbent,ABPA)。并探讨了相关的吸附机理及其对砷氟的去除性能。主要完成工作和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优化制备条件,在铝锰复合氧化物粉末(Al3Mn1,Al:Mn=3:1)中加入聚丙烯酰胺(PAM)作为粘结剂制成颗粒状吸附剂,当烘干温度为60℃时效果最好。2.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SEM——EDS)、测绘(Mapping)、比表面积(BET)、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等表征技术,发现了ABPA的比表面积为54.26 m2/g,等电点(pHpzc)为3.83,其主要元素包括Al、Mn、O和C;ABPA中的金属氧化物主要为无定型晶型结构,表面富含羟基;另外,对ABPA进行强度测试,发现其抗压强度为300N左右。由孔径测试可知,ABPA具有极少的小于4nm的空隙存在。3.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Power模型都可以很好的描述F、As(III)、As(V)吸附动力学曲线的特征,这说明了ABPA表面分布有不同吸附能的活性位点。此外颗粒内扩散会影响F、As(III)、As(V)的吸附速率,但不是唯一的控制因素。4.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Temkin等温线模型可以很好的描述ABPA对氟的吸附等温线特征,这说明吸附过程中包括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Langmuir等温线模型对As(III)吸附等温线数据的拟合程度最好,最大吸附量qm达到了57.5mg/g;而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可以很好的描述ABPA吸附As(V),最大吸附量达到49.6 mg/g。5.pH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溶液为中性时,ABPA对F-的去除效果较好,pH=3时吸附去除F效果较差,这是因为pH=3时溶出大量的Al3+并与F-形成优势络合物[AlF]2+、[AlF2]+、AlF3,而此时吸附剂表面带正电荷(pHpzc=3.83)。pH对ABPA除As(III)、As(V)的规律接近,pH=3时吸附除As(III)、As(V)效果较好,ABPA对As(III)的吸附是先将As(III)氧化成As(V)再吸附,而氧化能力也是低pH时较好。6.共存阴离子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阴离子的存在对ABPA吸附F的影响较小;而阴离子对吸附As(III)、As(V)影响较大,其中PO43-影响最大,因为P和As为同族元素,结构相似,存在竞争吸附。7.利用FT-IR、XPS技术分析吸附前后的ABPA样品,羟基参与了反应,这就说明了络合作用为主要机制,也能说明ABPA除As(III)中氧化作用的存在;从SEM图中可以看出,吸附后的ABPA表面有絮体沉积物,这应该是Al3+的水解产物与水中的As、F阴离子结合后形成的沉积物。8.氟柱吸附实验中,初始浓度C0=3mg/L,接触时间(EBCT)为15min,当过柱体积为119时,氟离子的出水浓度达到1mg/L,而此时的吸附量为0.54mg/g;砷柱吸附实验中,C0=100ug/L,接触时间(EBCT)为15min,当过柱体积为1510时,As(III)出水浓度达到10ug/L,而此时的吸附量为327.7ug/g;而当过柱体积为1520时,As(V)出水浓度达到10ug/L,而此时的吸附量为313.8ug/g,ABPA对As(III)的吸附效果较好。9.经过筛选,草酸作为淋洗液效果最好,草酸淋洗F、As(III)、As(V)的最佳浓度分别为3mmol/L、2 mmol/L、3 mmol/L,经过五个循环再生F的去除效率从87.6%降到75.2%,As(III)的去除效率从87%降到71.7%,As(V)的去除效率从92.2%降到68.6%。

徐永新,王凤兰,李桂科,喻铮铮[5](2015)在《大理洱源县高氟温泉水中氟含量控制研究》文中指出为探讨大理洱源县氟中毒区高氟温泉水中氟含量控制方法,文章采用羟基磷酸钙离子交换法和黏土、明矾吸附法进行温泉水中除氟。结果表明,采用羟基磷酸钙离子交换法进行温泉水中除氟,分别在24、79、92℃温泉水样中按照1.67 g/L比例加入羟基磷酸钙,温泉水样中的氟含量由5.28μg/m L到4.55、3.30和2.62μg/m L,将水样温度调节到当地沸点92℃,除氟后水样的含氟量仍高达2.62μg/m L,超过国家饮水氟含量标准(1.0μg/m L,GB 5749-2006)。采用的黏土和明矾吸附法进行温泉水中除氟,在室温稳定的情况下,加入标准量、1.5倍量、2倍量、3倍量除氟剂,温泉水中氟含量由5.28μg/m L分别降至0.95、0.33、0.12、0.08μg/m L;当加入除氟剂量保持不变,在室温(24℃)、50、79℃时氟含量由5.28μg/m L分别降至0.95、0.75、0.73μg/m L;当除氟剂量和作用温度均保持不变,加入标准除氟剂量在室温条件下分别静置30 min和12 h,温泉水中氟含量由5.28μg/m L分别降至0.87、0.91μg/m L。以上采用黏土和明矾去除洱源当地温泉水中氟试验中,改变添加除氟试剂量、温度以及静置时间等条件时,除氟量和除氟率有所变化,但是除氟后的温泉水中氟含量均低于1.0μg/m L,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马超[6](2015)在《铝孟复合金属氧化物同步去除水体中砷氟的效能研究》文中认为针对目前地下水体中砷氟复合污染的问题,已经被众多学者和社会所广泛关注。在众多砷、氟去除方法中,吸附法以其高效经济、简单易行的特点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研究热点,并且已有研究表明吸附法对砷和氟都具有良好的去除性能。但是多数研究都致力于新材料的开发,有关于同步去除砷氟的研究也比较少,而现有的砷、氟去除技术具有一定共通性,在此基础上,寻求一种方法来同步治理水体中的砷氟本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制备出铝锰系列复合金属氧化物并研究其同步去除砷氟的效能及其在去除过程中pH值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吸附前后吸附剂的FT-IR图谱和XPS图谱来初步探讨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与活性氧化铝相比,铝锰复合吸附剂的砷氟共除能力大大增强,尤其是对于As(III),并且在更宽的pH范围内能保持对砷和氟的高吸附量。(2)在中性条件下同步去除As&F时,铝锰复合金属氧化物对As(III)、As(V)和F的吸附容量分别为0.833 mmol/g、0.839 mmol/g和5.032 mmol/g。铝锰复合金属氧化物同步去除As&F时,在12h内基本可以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剂中锰含量增加有利于提高As(III)的吸附量,加快As(III)的去除速率,铝含量增加可以促进对As(V)、F的吸附,增加As(V)、F的吸附速率。应用中可根据具体水质选择适宜的铝锰配比。(3)MODAO对As(III)的吸附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效果更好,对As(V)的吸附量受pH影响不大,对F的吸附量在偏酸性条件下较高,碱性条件下较低。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去除对象不同适当调节pH(4)As和F都与吸附剂表面羟基基团发生反应,导致As、F的竞争吸附。F的存在可以使As的吸附量明显下降,而As的存在对F的吸附却没有太大的影响。As(III)主要被氧化为As(V)后吸附在吸附剂表面,而F吸附前后没有发生形态变化。铝锰复合金属氧化物对水体中砷氟具有良好的共除效果,特别是对As(III)的去除,是一个新的突破。吸附法去除水体砷氟操作简便,简单易行,而铝锰在自然界中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因此该方法在水体中砷氟共除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姜贵清[7](2013)在《液晶屏抛光废液资源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液晶屏抛光过程中产生的液晶屏抛光废液的量也将越来越大,该废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氢氟酸、氟硅酸和硫酸,高浓度的氟化物暴露在环境中会对人体和动植物产生极大的危害。国内外学者对于工业过程中产生的含氟废物进行了许多无害化处理研究,工艺比较成熟,但无害化处理工艺产生大量的含氟污泥,含氟污泥很难资源化利用,而且对环境存在潜在的危险。目前对于液晶屏抛光废液中氟资源的有效回收利用研究还鲜见报道,本课题探索一条分别回收液晶屏抛光废液中的氟硅酸根离子和游离氟离子的资源化利用新工艺,实现了有效回收氟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第一步研究了碳酸钠法、氯化钠法、氯化钾法回收液晶屏抛光废液中的氟硅酸根离子工艺条件,在比较三种方法优缺点基础上,提出了碳酸钠法回收液晶屏抛光废液中的氟硅酸根离子,制备氟硅酸钠工艺。实验表明:碳酸钠法能够有效回收氟硅酸根离子制备氟硅酸钠,反应温度为常温,氟硅酸根浓度为39.63g·L-1,反应时间为30min,碳酸钠加入质量为理论需求质量的200%,氟硅酸根离子回收率达到94.31%,氟硅酸钠产品满足HG/T3252-2000中合格的标准。第二步利用碳酸钠法回收氟硅酸钠后产生的滤液、偏铝酸钠、氢氧化钠制备冰晶石,分别研究了连续法和分步法制备冰晶石工艺条件,在比较两种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连续法制备冰晶石工艺。最佳工艺条件为:先把氢氧化钠和偏铝酸钠配制成浓度为20%的混合溶液,然后与碳酸钠法回收氟硅酸根离子制备氟硅酸钠后产生的滤液同时连续加入到反应烧杯中,反应温度为80℃,溶液中n(F):n(A1)为5.4,溶液中n(Na):n(Al)为3.4。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冰晶石产品达到GB4291-2007中CH-1的标准,冰晶石分子比为2.84,属于高分子比冰晶石,氟回收率为93.73%。对冰晶石产品进行了XRD和SEM表征,结果表明冰晶石纯度较高,无明显杂质,颗粒较大,产品流动性好。最后研究了连续法制备冰晶石后残留在滤液中氟的无害化处理工艺,提出了氢氧化钙法处理法,最佳工艺条件为:控制反应溶液的pH为7.03,反应体系中n(Ca):n(F)为2.0,氟含量下降到7.33mg·L-1,小于工业废水一级排放标准10mg·L-1的要求。

朱其顺,许光泉,刘天骄[8](2012)在《安徽淮北平原浅层水中氟的调查分析及建议对策》文中认为以安徽淮北平原浅层水中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氟元素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采样、测试、分析,得出研究区浅层水中的氟含量在平面分布上,具有由中部向西北部渐高,向东南部渐低的变化特征;在垂向分布上,总体看随深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以26~30 m范围均值点为临界点,其均值为2.19 mg/L。根据水样中氟含量的高低,将采样区划分为Ⅰ、Ⅱ、Ⅲ三个等级高氟水区和非超标区。探讨了浅层水中氟的影响因子,认为高氟水主要是由自然条件形成。针对采样区浅层高氟水改水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对策。

吉鸿飞[9](2012)在《镁铝型类水滑石的制备及其对水中氟和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氯化镁、氯化铝、Al13、氢氧化钠以及碳酸钠为主要材料,采用液相共沉淀法合成了Mg/Al类水滑石(MgAl-HTLCs)和Mg/Al13类水滑石(MgAl13-HTLCs),并在500℃条件下焙烧制得其衍生复合氧化物(MgAl-HTLCs-500和MgAl13-HTLCs-500)。用化学分析法和现代仪器测试技术对上述四种类水滑石进行了系统研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各种条件下生成的类水滑石的形态和形貌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检测四种类水滑石的结构,并用能谱(EDS)检测四种类水滑石中各种元素的质量百分比和原子百分比。研究了这四种类水滑石在不同的氟离子初始浓度条件下对水溶液中氟的吸附特性。同时还对这四种类水滑石在不同温度、投加量、溶液pH以及吸附振荡时间等因素条件下对水溶液中氟离子的吸附去除效果进行了详细的对比。最后,对MgAl-HTLCs和MgAl13-HTLCs-500这两种类水滑石在不同的溶液pH和投加量条件下对水溶液中铜离子、镉离子和铅离子的吸附去除效果进行了综合的比较,并对这两种类水滑石吸附重金属的机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通过一系列单因素(氟离子初始浓度、温度、投加量、溶液pH和吸附振荡时间)的吸附实验研究发现,这四种类水滑石的除氟性能有如下规律:MgAl-HTLCs-500>MgAl13-HTLCs-500>MgAl13-HTLCs>MgAl-HTLCs,说明MgAl-HTLCs和MgAl13-HTLCs对氟离子的去除率效果不理想,经500℃焙烧后的MgAl-HTLCs-500和MgAl13-HTLCs-500对氟离子的去除率有了明显的提高。MgAl-HTLCs-500和MgAl-13-HTLCs-500在25℃,原水中F-浓度为35mg/L条件下,对F的去除效率最高;MgAl-HTLCs和MgAl13-HTLCs在45℃,原水中F-浓度为35mg/L条件下,对F-的去除效率最高。四种类水滑石样品均在投加量为0.1g左右达到吸附平衡,F-的去除效率达到最高点。MgAl-HTLCs-500和MgAl13-HTLCs-500在pH为78之间,对F-的去除效率为最高;MgAl-HTLCs在pH为5左右,对F-的去除效率为最高;MgAl13-HTCLs在pH为7左右,对F-的去除效率为最高。MgAl-HTLCs-500和MgAl13-HTLCs-500类水滑石均在250min时基本达到吸附平衡,说明最适宜吸附时间为250min。MgAl-HTLCS和MgAl13-HTLCS类水滑石的最适宜吸附时间应为6h。MgAl-HTLCs和MgAl13-HTLCs-500去除重金属的过程中,当溶液pH=9.5时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要明显高于溶液pH=7时的去除率,且其去除率随着类水滑石投加量的增加而不断升高。

马云飞[10](2011)在《石灰—粉煤灰法处理含氟废水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排放,致使水环境中氟污染被人们越来越关注。工业废水的除氟工艺研究和高氟饮用水降氟化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在低氟工业废水的处理技术上已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对超过1 000mol/L的高浓度含氟废水尚缺乏有效的处理手段。本文以模拟高浓度含氟废水(>1 000 mg/L)为研究对象,首次系统地对比研究了两种石灰-粉煤灰联用法(粉煤灰→石灰联用工艺和石灰→粉煤灰联用工艺)处理高浓度含氟废水工艺,系统研究了联用工艺处理过程中温度、pH、除氟剂投加量、PAM、反应时间等因素,以及共存无机离子对联合工艺除氟率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单因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选用盐酸预处理的粉煤灰处理含氟废水,在酸性环境中,且其粒径小于0.15 mm时,对氟离子去除效果最佳;石灰对含氟废水处理的pH最佳值为6.0~7.0。2.粉煤灰→石灰联合工艺研究结果显示,粉煤灰一级吸附阶段,六因素五水平正交实验最优组合为,温度45℃,粉煤灰添加量15.0 g,吸附时间90 min,PAM(质量分数1%)加入量0.05 mL,pH4.0,氟离子初始浓度为350 mg/L;石灰二级沉淀阶段,四因素三水平存在交互设计的正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除氟效果存在交互影响的因素组合为温度、添加量和时间因素组合,温度、时间和pH因素组合;此阶段用石灰处理正交实验的最优组合为,温度10℃、石灰加入量0.15 g、反应时间60 min、pH 6.88。在最优组合的条件下,粉煤灰→石灰联合工艺处理含氟离子浓度为1 000 mg/L的废水,出水中氟离子浓度为度为20 mg/L左右,尚达不到国家工业废水一级排放标准。共存离子干扰工艺研究结果表明,阳离子、单一阴离子对粉煤灰→石灰联合工艺处理1 000 mg/L高浓度含氟废水呈促进趋势,有利于含氟废水的处理,而当5种阳离子复合、4种阴离子复合浓度高于800 mg/L,干扰效应较大。3.石灰→粉煤灰联合工艺研究表明,石灰一级沉淀阶段,六因素五水平正交实验最优组合为,温度10℃、石灰加入量0.15 g、反应时间30 min、PAM(浓度1%)加入量0.1 mL、pH 7.0、氟离子初始浓度为200 mg/L;粉煤灰二级吸附阶段,四因素三水平存在交互设计的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对除氟效果存在交互影响的因素组合为温度、添加量和时间组合,温度、添加量和pH组合;此阶段用粉煤灰处理正交实验的最优组为,温度35℃、粉煤灰加入量6.0 g、吸附时间90 min、pH为5.54。在最优组合的条件下,石灰→粉煤灰联合工艺处理含氟离子质量浓度为1 000 mg/L的废水,出水中氟离子质量浓度为4 mg/L以下,符合国家工业废水一级排放标准。石灰→粉煤灰联合工艺的干扰离子研究发现,存在Mn2+、Fe3+、Mg2+阳离子时,对含氟废水处理效果影响不大,出水中氟含量与对照实验出水中氟含量差异不大。在实际工程中Al3+离子浓度控制在10~100 mg/L范围内,联合工艺的出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Zn2+离子其干扰工艺的除氟效果。4.对粉煤灰→石灰联合工艺和石灰→粉煤灰联合工艺处理高浓度含氟废水比较发现,石灰→粉煤灰联合工艺处理后的出水含氟量符合国家排放标准,是高浓度含氟废水处理的最佳工艺。

二、过磷酸钙离子交换除氟效果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过磷酸钙离子交换除氟效果好(论文提纲范文)

(1)砷、氟污染地下水净化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地下水砷、氟污染
2 地下水砷、氟共污染
3 地下水除砷、氟技术概况
    3.1 地下水除砷技术
        3.1.1 氧化
        3.1.2 混凝/过滤
        3.1.3 离子交换
        3.1.4 膜法
        3.1.5 生物法
        3.1.6 电絮凝
        3.1.7 吸附
    3.2 地下水除氟技术
        3.2.1 化学沉淀/絮凝
        3.2.2 离子交换
        3.2.3 膜法
        3.2.4 电絮凝
        3.2.5 吸附
    3.3 地下水砷、氟共除技术
4 结论

(2)有机物对混凝除氟过程的影响及新型羟基磷灰石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氟化物的来源与危害
    1.2 氟化物处理技术
        1.2.1 混凝沉淀法
        1.2.2 吸附法
    1.3 羟基磷灰石的制备与改性方法
        1.3.1 HAP的制备方法
        1.3.2 HAP的改性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Al_(13)的制备
    2.3 腐殖酸储备液的制备
    2.4 Al_(13)-HAP的制备
    2.5 吸附实验
    2.6 混凝烧杯实验及程序
    2.7 表征方法
        2.7.1 差分吸收光谱法
        2.7.2 铝形态分析
        2.7.3 zeta电位分析
        2.7.4 Al_(13)-HAP的结构表征
第3章 有机物对Al_(13)混凝除氟的影响
    3.1 混凝过程分析
        3.1.1 pH的影响
        3.1.2 Zeta电位分析
        3.1.3 余铝分析
        3.1.4 TOC的影响
    3.2 HA与 F~-竞争能力分析
    3.3 余铝形态
    3.4 絮体分析
        3.4.1 絮体形貌分析
        3.4.2 絮体成分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Al_(13)改性羟基磷灰石的除氟性能研究
    4.1 Al_(13)-HAP材料的表征
        4.1.1 Al_(13)-HAP的 XRD分析
        4.1.2 Al_(13)-HAP的 FTIR分析
        4.1.3 Al_(13)-HAP的 SEM分析
        4.1.4 Al_(13)-HAP的 BET分析
        4.1.5 Al_(13)-HAP的吸附效果对比
    4.2 Al_(13)-HAP材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4.2.1 pH的影响
        4.2.2 吸附热力学
        4.2.3 吸附动力学
        4.2.4 Al_(13)-HAP材料吸附过程的耗铝量
    4.3 Al_(13)-HAP材料的吸附机理研究
    4.4 小结
第5章 新型羟基磷灰石的应用
    5.1 HA对 Al_(13)-HAP吸附除氟的影响
    5.2 最佳混凝投加量的选择
    5.3 吸附剂的用量选择
    5.4 可行性分析
        5.4.1 除氟效果分析
        5.4.2 余铝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磷肥工业高化学需氧量含氟废水的治理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废水现状及目前的处理工艺
2 解决方案
    2.1 电催化技术
    2.2 除氟材料
3 处理工艺
    3.1 氟硅酸的电催化
        3.1.1 电催化原理及作用
        3.1.2 电催化设备的特点
        3.1.3 电极的选择
        3.1.4 电催化工艺条件筛选
        3.1.4. 1 电催化时间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3.1.4. 2 曝气与否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3.1.4. 3 较优工艺条件
        3.1.5 电催化槽设计参数
    3.2 除氟化物处理
        3.2.1 废水指标
        3.2.2 处理效果
4 对照试验处理
5 结论

(4)新型铝基颗粒去除水中砷、氟的效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中砷氟的来源、危害及污染现状
        1.1.1 水中砷的来源、危害及污染现状
        1.1.2 水中氟的来源、危害及污染现状
    1.2 砷、氟污染治理的研究现状
        1.2.1 水中去除砷的研究现状
        1.2.2 水中去除氟的研究现状
    1.3 颗粒状吸附剂去除水中的砷、氟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吸附剂的制备与筛选
        2.2.1 ABPA的制备
        2.2.2 吸附剂制备的参数优化
    2.3 静态实验和动态实验
        2.3.1 静态除氟实验
        2.3.2 静态除砷实验
        2.3.3 动态除氟实验
        2.3.4 动态除As(III)、As(V)实验
    2.4 吸附剂的再生
        2.4.1 淋洗液种类的筛选
        2.4.2 淋洗液浓度的筛选
        2.4.3 吸附剂的循环再生
    2.5 样品的测定与表征
        2.5.1 样品的测定
        2.5.2 ABPA的表征
第三章 ABPA的筛选、优化和表面特性研究
    3.1 ABPA的筛选、优化
        3.1.1 ABPA的筛选
        3.1.2 ABPA的优化
    3.2 ABPA的外观图
    3.3 ABPA表面特性研究
        3.3.1 ABPA扫描电镜分析
        3.3.2 红外光谱分析
        3.3.3 吸附前ABPA的XPS分析
        3.3.4 ABPA的X射线衍射分析
        3.3.5 ABPA的比表面积分析
        3.3.6 ABPA的等电点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ABPA对氟的吸附性能研究
    4.1 氟的吸附动力学
    4.2 氟的吸附等温线
    4.3 pH对ABPA吸附氟效果的影响
    4.4 共存离子对ABPA吸附氟的影响
    4.5 ABPA吸附氟后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
    4.6 ABPA吸附氟后的红外光谱图
    4.7 吸附氟后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4.8 ABPA动态吸附去除氟的研究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BPA对砷的吸附性能研究
    5.1 As(III)、As(V)的吸附动力学
    5.2 As(III)、As(V)的吸附等温线
    5.3 pH对ABPA吸附As(III)、As(V)的影响
        5.3.1 pH对ABPA吸附As(III)的影响
        5.3.2 pH对ABPA吸附As(V)的影响
    5.4 共存离子对ABPA吸附As(III)、As(V)的影响
    5.5 ABPA吸附As(III)、As(V)后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
    5.6 ABPA吸附As(III)、As(V)后的红外光谱图
    5.7 吸附As(III)、As(V)后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5.8 ABPA动态吸附去除As(III)、As(V)的研究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BPA的再生
    6.1 淋洗液种类的筛选
    6.2 淋洗液浓度的筛选
    6.3 ABPA吸附F、As(III)、As(V)的循环再生
    6.4 本章小结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大理洱源县高氟温泉水中氟含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3 测试方法
        1.3.1 磷酸钙盐对温泉水除氟
        1.3.2 黏土对温泉水除氟
2 结果与讨论
    2.1 磷酸钙盐对温泉水除氟效果
    2.2 黏土对温泉水除氟效果
        2.2.1 试验地点
        2.2.2 试验方法
        2.2.3 试验结果
3 结论

(6)铝孟复合金属氧化物同步去除水体中砷氟的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1.1 砷的来源与危害
        1.1.1 砷的来源与分布
        1.1.2 砷在水中的存在形态
        1.1.3 砷的毒性和危害途径
    1.2 氟的来源与危害
        1.2.1 氟的来源与分布
        1.2.2 氟在水中的存在形态
        1.2.3 氟的毒性和危害途径
    1.3 砷氟共存现状
    1.4 砷和氟的去除方法
        1.4.1 砷的去除方法
        1.4.2 氟的去除方法
        1.4.3 砷和氟联合去除技术及存在问题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设备和检测方法
        2.2.1 实验设备
        2.2.2 检测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铝锰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制备
        2.3.2 吸附剂同步去除As&F等温线实验
        2.3.3 吸附剂同步去除As & F动力学实验
        2.3.4 pH对吸附剂去除As、F影响实验
        2.3.5 吸附剂的表征
    2.4 吸附的等温线&动力学模型
第三章 铝锰复合金属氧化物共除砷氟的吸附等温线研究
    3.1 铝锰复合金属氧化物共除As(III)&F的吸附等温线
    3.2 铝锰复合金属氧化物共除As(V)&F吸附等温线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铝锰复合金属氧化物共除砷氟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4.1 铝锰复合金属氧化物共除As(III)&F吸附动力学
    4.2 铝锰复合金属氧化物共除As(V)&F吸附动力学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铝锰复合金属氧化物同步去除砷氟性能的机理研究
    5.1 pH对铝锰复合金属氧化物同步去除As(III)&F性能的影响
    5.2 pH对铝锰复合金属氧化物同步去除As(V)&F性能的影响
    5.3 吸附剂吸附As、F前后FT-IR表征
    5.4 吸附剂吸附As、F前后XPS表征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液晶屏抛光废液资源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液晶屏抛光及抛光废液的产生
        1.1.2 液晶屏抛光废液的危害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1.2.1 无害化处理研究
        1.2.2 资源化利用研究
    1.3 氟硅酸根离子的回收方法
        1.3.1 制备氟硅酸盐回收氟硅酸根离子
        1.3.2 制备白炭黑去除氟硅酸根离子
    1.4 冰晶石的性质和用途
        1.4.1 冰晶石的性质
        1.4.2 冰晶石的用途
    1.5 课题简介
        1.5.1 课题来源
        1.5.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5.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4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回收氟硅酸根离子制备氟硅酸盐实验
    2.1 实验内容
    2.2 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分析方法
    2.3 实验原理和方法
        2.3.1 实验原理
        2.3.2 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碳酸钠法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2.4.2 氯化钠法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2.4.3 氯化钾法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2.5 物相表征
    2.6 三种回收氟硅酸根阴离子方法的比较
        2.6.1 过滤性能和产品质量比较
        2.6.2 氟硅酸根离子回收率及对后续冰晶石制备反应影响比较
    2.7 产品质量指标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备冰晶石实验
    3.1 实验内容
    3.2 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分析方法
    3.3 实验原理和方法
        3.3.1 实验原理
        3.3.2 实验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连续法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3.4.2 分步法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3.5 产品质量指标
    3.6 产品表征
    3.7 连续法和分步法制备冰晶石比较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冰晶石制备后最终滤液的处理
    4.1 实验内容
    4.2 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分析方法
    4.3 实验原理
        4.3.1 碱调节PH—离子交换法实验原理
        4.3.2 化学沉淀法实验原理
    4.4 实验方法
        4.4.1 碱调节PH—离子交换法实验方法
        4.4.2 化学沉淀法实验方法
    4.5 实验结果和讨论
        4.5.1 碱调节PH—离子交换法实验的结果和讨论
        4.5.2 化学沉淀法实验结果和讨论
    4.6 处理方法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试实验
    5.1 中试目的
    5.2 中试材料和设备
        5.2.1 中试原料
        5.2.2 中试设备
    5.3 工艺流程
    5.4 工艺参数
        5.4.1 氟硅酸钠制备实验参数
        5.4.2 冰晶制备实验参数
    5.5 中试实验数据
    5.6 产品分析
    5.7 产品成本核算
    5.8 中试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安徽淮北平原浅层水中氟的调查分析及建议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氟与人体健康
2 研究区简介
3 材料与方法
    3.1 采样点布置
    3.2 水样采集和样品预处理
    3.3 水氟含量及其相关指标测定方法
    3.4 评价标准
4 结果与分析
    4.1 区域水氟含量检测结果
    4.2 井深与水氟浓度的关系
    4.3 浅层地下水氟浓度区域等级划分
        4.3.1 Ⅰ级浅层高氟水区
        4.3.2 Ⅱ级浅层高氟水区
        4.3.3 III级浅层高氟水区
    4.4 局部水氟含量变化范围大
5 饮用水中氟含量的影响因子分析
    5.1 人类活动影响
    5.2 自然条件
        5.2.1 氟的来源及迁移转化和富集
        5.2.2 地下水径流条件
        5.3.3 地下水化学类型
        5.3.4 酸碱性条件分析
        5.3.5 气候条件
        5.3.6 地下水中氟的赋存形态
6 问题与对策
    6.1 存在问题
        6.1.1 深层地下水开采需要进一步论证
        6.1.2 除氟方法和工艺设计需改进
        6.1.3 除氟剂吸附容量低
        6.1.4 除氟设施运行管理存在问题
    6.2 建议对策
        6.2.1 改变取水层位,寻找低氟地下水源
        6.2.2 改善地下水补排条件,降低氟含量
        6.2.3 地下水氟动态监测
        6.2.4 加强宣传,控制污染,保护环境
        6.2.5 探索降氟、除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9)镁铝型类水滑石的制备及其对水中氟和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水污染现状
        1.1.1 氟污染现状
        1.1.2 重金属污染现状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2.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镁铝型类水滑石的结构特性、应用研究及其制备
    2.1 类水滑石(HTLCS)概述
    2.2 类水滑石的结构特性
    2.3 类水滑石的应用研究和发展前景
        2.3.1 类水滑石的应用
        2.3.2 类水滑石的发展前景
    2.4 Al_(13)概述
    2.5 类水滑石的制备
        2.5.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5.2 制备方法及设计
第三章 镁铝型类水滑石对水中氟的吸附研究
    3.1 除氟的基本方法
        3.1.1 固体吸附法
        3.1.2 沉淀法
        3.1.3 其他方法
    3.2 镁铝型类水滑石对水中氟的吸附研究
        3.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3.2.2 实验中储备液的配制
        3.2.3 实验方法及设计
        3.2.4 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镁铝型类水滑石及其在除氟过程中的结构表征
    4.1 镁铝型类水滑石的 TEM 表征
        4.1.1 样品的制备
        4.1.2 TEM 表征结果与分析
    4.2 镁铝型类水滑石的 SEM 表征
        4.2.1 样品的制备
        4.2.2 SEM 表征结果与分析
    4.3 镁铝型类水滑石的 XRD 表征
        4.3.1 样品的制备
        4.3.2 XRD 表征图谱与分析
    4.4 镁铝型类水滑石的 EDS 能谱成分分析
    4.5 镁铝型类水滑石在除氟过程中的结构表征
        4.5.1 样品制备
        4.5.2 SEM 表征
        4.5.3 EDS 图谱与分析
        4.5.4 XRD 表征图谱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镁铝型类水滑石在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的除氟性能
    5.1 不同温度下的动态研究
        5.1.1 实验方法与设计
        5.1.2 结果与分析
    5.2 投加量变化的动态研究
        5.2.1 实验方法与设计
        5.2.2 结果与分析
    5.3 不同 pH 下的动态研究
        5.3.1 实验方法与设计
        5.3.2 结果与分析
    5.4 不同吸附时间下的动态研究
        5.4.1 实验方法与设计
        5.4.2 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镁铝型类水滑石对水中重金属的吸附研究
    6.1 镁铝型类水滑石吸附重金属的机制
        6.1.1 离子交换作用
        6.1.2 记忆效应
        6.1.3 螯合作用
        6.1.4 表面吸附
    6.2 镁铝型类水滑石对重金属的吸附研究
        6.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6.2.2 实验中储备液的配制
        6.2.3 实验方法与设计
        6.2.4 镁铝型类水滑石在不同 pH 条件下对铜的去除研究及结论
        6.2.5 镁铝型类水滑石在不同投加量下对铜的去除研究及结论
        6.2.6 镁铝型类水滑石在不同 pH 条件下对镉的去除研究及结论
        6.2.7 镁铝型类水滑石在不同投加量下对镉的去除研究及结论
        6.2.8 镁铝型类水滑石在不同 pH 条件下对铅的去除研究及结论
        6.2.9 镁铝型类水滑石在不同投加量下对铅的去除研究及结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石灰—粉煤灰法处理含氟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含氟离子废水污染现状、来源
    1.2 氟离子废水危害
        1.2.1 氟对人体的影响
        1.2.2 对动物的危害
        1.2.3 对植物的危害
    1.3 国内外处理废水中氟离子研究现状
        1.3.1 化学沉淀法
        1.3.2 混凝沉淀法
        1.3.3 吸附法
        1.3.4 离子交换法
        1.3.5 膜分离法
        1.3.6 其它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主要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粉煤灰成分及结构表征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化学成分分析
        2.1.3 扫描电镜(SEM)
        2.1.4 X 射线衍射(XRD)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粉煤灰的化学成分
        2.2.2 扫描电镜(SEM)
        2.2.3 X 射线衍射(XRD)
    2.3 小结
第三章 粉煤灰吸附法处理高浓度含氟废水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设计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不同粒径(r)对粉煤灰去除氟离子的影响
        3.2.2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粉煤灰去除氟离子的影响
        3.2.3 水样不同pH 值对粉煤灰除氟效果的影响
        3.2.4 粉煤灰对氟离子去除率不同因素最佳条件的筛选
        3.2.5 工艺条件的适用性
    3.3 小结
第四章 石灰法处理高浓度氟离子废水工艺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设计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水样不同pH 值对石灰去除氟离子的影响
        4.2.2 石灰对氟离子去除率不同因素最佳条件的筛选
        4.2.3 不同浓度梯度氟离子去除率曲线
    4.3 小结
第五章 石灰-粉煤灰联用工艺处理高浓度含氟废水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石灰-粉煤灰联用工艺二级处理接口条件筛选
        5.1.4 石灰-粉煤灰联用下处理高浓度氟离子废水
        5.1.5 共存无机离子对工艺除氟效果的影响
        5.1.6 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粉煤灰→石灰联用处理工艺的研究
        5.2.2 石灰→粉煤灰联用处理工艺的研究
        5.2.3 两种联用工艺的评价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单因素实验研究
    6.2 粉煤灰→石灰联合工艺研究
    6.3 石灰→粉煤灰联合工艺研究
    6.4 高氟废水处理的最佳工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过磷酸钙离子交换除氟效果好(论文参考文献)

  • [1]砷、氟污染地下水净化技术进展[J]. 周振,马文,方小军,张统,于亚琴,姚吉伦. 净水技术, 2021
  • [2]有机物对混凝除氟过程的影响及新型羟基磷灰石的应用[D]. 童庆. 南昌大学, 2021
  • [3]磷肥工业高化学需氧量含氟废水的治理新技术[J]. 全炳新,郭大磊,柳永平,黎进荣. 磷肥与复肥, 2018(07)
  • [4]新型铝基颗粒去除水中砷、氟的效能及机理研究[D]. 常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5]大理洱源县高氟温泉水中氟含量控制研究[J]. 徐永新,王凤兰,李桂科,喻铮铮.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5(12)
  • [6]铝孟复合金属氧化物同步去除水体中砷氟的效能研究[D]. 马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1)
  • [7]液晶屏抛光废液资源化研究[D]. 姜贵清. 广西大学, 2013(03)
  • [8]安徽淮北平原浅层水中氟的调查分析及建议对策[J]. 朱其顺,许光泉,刘天骄. 中国环境监测, 2012(06)
  • [9]镁铝型类水滑石的制备及其对水中氟和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性能研究[D]. 吉鸿飞. 长安大学, 2012(S2)
  • [10]石灰—粉煤灰法处理含氟废水的研究[D]. 马云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5)

标签:;  ;  ;  

过磷酸钙离子交换具有良好的除氟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