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红柿、大葱的喷灌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大中[1](1983)在《西红柿、大葱的喷灌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蔬菜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镇郊区的水资源日趋紧张,因此探索蔬菜省水灌溉途径就显得很有必要。 该研究从根系生长状况、土壤剖面水分消失状况、叶片细胞波浓度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测试,确定了西红柿、大葱喷灌条件下最大湿润层深度为50—60厘米。从研究需水量、需水规律着手提出了这两种蔬莱不同生长阶段的适宜土壤湿度和需水量。西红柿田间需水量为250—270立米/亩,大葱在280立米/亩左右。虽然喷灌工程比沟畦灌投资大,但省水、适时、增产、工程效益高的优点。据计算半固定式可在两年以内还本,投资1.0元的纯利润为1.12—1.41元。
黄绍琳,鲁春霞,刘一江[2](2020)在《张家口市高耗水农作物种植结构及需水量时空格局变化》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张家口市不同尺度的农作物种植结构、需水量时空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变化特征,以便为农业结构节水提供重要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 2005–2015年,张家口市农作物种植结构总体上仍向高耗水方向转变,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24.75%,水浇地种植面积增加了6%;2015年坝上和坝下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分别较2005年增加了33.97%和20.7%,坝上的雨养作物总种植面积减少了58.5%,而坝下增加了48.51%,坝上较坝下变化更为剧烈。2)由于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增加,2015年需水量比2005年增加了2.74亿~3.89亿m3;尽管蔬菜种植结构在向节水和高收益方向转变,但总种植面积扩大使得蔬菜生产需水量增大,2015年比2005年增加了684.44万~684.59万m3。3)从空间分布来看,张家口市作物生产需水量呈增加趋势,2015年坝上和坝下的农作物需水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22.36%~22.42%和21.46%~21.81%,其中坝上的康保、沽源和坝下的张家口市区、崇礼需水量增加较多,2015年比2005年分别增加了41.19%~41.59%、38.86%~44.78%、43.83%~52.42%和42.67%~45.26%。高耗水作物种植规模的增大是需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刘志民[3](2003)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 ——理论回顾、现状分析与战略选择》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从理论回顾(范畴界定、支撑理论、成长规律及评价指标)、现状分析(国内外现状、国际经验与国内差距、问题及成因)和战略选择(战略意义、需求分析、重点领域、对策思路与发展建议)方面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作系统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从逻辑学的角度,对“农业高新技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概念作了限制和概括,明晰了研究范畴。认为:“农业高新技术”就是应用于农业的高新技术,涵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工程技术、海洋技术和生态技术等在农业上应用。从技术领域可以划分为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三大方面;从技术开发层面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发酵)工程,传感技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远程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环境控制技术、诊断施肥技术、工程管理技术和无疫害生产技术等18 项;从产业应用层面可以划分为动物快速繁殖、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AES)的建立、设施(工厂化)农业等20 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被限定为特指中国的知识、技术和资金高度密集的新型农业产业,是在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技术上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范围包括农业生产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其存在形式通常是科、农、工、贸一体化的联合体。“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则被定义为“在我国,是指以农业高新技术为主要构成要素独立形成新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产生出新型农业高新技术产品或是将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涉农产业、生产出富含高新技术的新型农产品或加工品的过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质是高新技术在涉农产业的企业化和市场化,通常是科、农、工、贸一体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本质都是产业化,都与农业发展有关,而且都面向农户,将农户引向市场。二者的差异在于其成长背景、构成要素、目标模式等。2.运用公共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相关理论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品属性、产生机理、发展特性、供给机制及发展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综合,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不管农业高新技术的性质如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本身已经具有了混合品属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产品属性,决定了供给机制是一种集市场机制创新行为与政府功能创新行为于一体的新型生
王雅萍[4](2020)在《兰州新区西岔镇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作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做好乡村的农业产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兰州新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优化目前农业种植模式,按照高效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农业发展要求,在现有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分类指导与重点支持,发挥资源优势,顺应特色产业发展趋势,推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施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发展。文章基于兰州新区西岔镇高原夏菜生产现状,通过对西岔镇所辖8个行政村农业种植情况的调查,重点对西岔镇岘子村、团庄村、漫湾村、陈家井村四个行政村高原夏菜种植方式、作物种类、种植面积、产量进行调查,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国华种植合作社进行案例分析,提出推动西岔镇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1.通过实地走访、查阅文献、整理资料,以西岔镇为基本单位,收集高原夏菜种植相关数据。分析出目前当地高原夏菜种植模式为家庭式种植模式;统计出西岔镇2014-2019年蔬菜种植面积分别为2.8万亩、2.9万亩、3.3万亩、2.6万亩、2.7万亩、1.26万亩。高原夏菜主要种植种类为西兰花、松花、甜脆豆、娃娃菜、绿波菜。各类蔬菜产量分别为甜脆豆1-1.15(吨/亩)、娃娃菜4-5(吨/亩)、西兰花1.25-2.5(吨/亩)、绿菠菜1.5(吨/亩)、松花2.25(吨/亩).2.分析西岔镇高原夏菜发展现状,针对现状找出阻碍西岔镇高原夏菜发展的问题为:种植区不集中,规模化程度不高;种植品种单一,土地连作情况严重;农业设施化程度不高;冷链基础设施不发达,缺乏蔬菜深加工企业;销售渠道窄,市场覆盖率低等。3.以兰州新区国华种植农民合作社为例,国华种植农民合作社运用现代设施农业,采用“合作社+基地”的生产模式,证实这种种植模式适应兰州新区西岔镇高原夏菜的发展。4.提出改变西岔镇原有的家庭式生产方式,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建立高原夏菜种植基地,实现“优质种植--产品深加工--社会化服务”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张志彬[5](2019)在《山东省农业用水结构调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东省是农业大省,也是水资源极度匮乏的省份,近年来农业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64%,其中主要是农田灌溉用水量,达到了总用水量的58%。本文从狭义的农业用水即农田灌溉用水角度进行分析计算,并对农业用水结构进行探讨,然后以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为路径对农业用水结构进行优化,以期达到合理配置水资源的目的,同时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首先介绍了农业用水结构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其中概念界定包括农业用水结构定义和农业用水结构优化方向及本文所用相关系数、信息熵及多目标优化模型等研究方法的相关理论。其次以2001-2017年山东省农业用水量及总用水量数据,分析农业用水量与总用水量间的相关性。然后根据2010-2017年农业用水相关数据,运用信息熵的方法计算分析近年来山东省农业用水结构的状态及演变情况。最后以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为途径展开对农业用水结构的优化研究,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以经济效益和节水效益作为目标函数,以种植面积、粮食安全、灌溉用水量及农业政策导向为约束条件等,对农业用水结构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其一,通过SPSS软件计算所得山东省农业用水量及总用水量的相关系数为0.858,显示为强正相关,因此调整农业用水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水资源对整个用水系统具有很大影响。其二,通过信息熵分析山东省农业水资源配置情况,计算所得2010-2017年山东省农业用水结构信息熵H在0.85-0.71间波动,均衡度E在0.77-0.64间波动,数据明显呈递减趋势变化,说明近些年农业用水结构愈发不均衡,现有的农业种植模式尚有较大调整空间。其三,运用多目标模型以种植结构调整为路径对农业用水结构进行优化,得出:在保证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小麦种植面积应稍有下调,玉米种植面积应大幅下降,为饲草作物种植提供条件;需水量较大的水稻控制在66.67千公顷左右;农作物总种植面积减少645.27千公顷,按农业发展政策可以发展为饲草作物,山东省农作物种植结构约由原本粮、经比例3:1转变为粮、经、饲比例10:5:1;农作物净利润调整后比调整前增加了59.49亿元,农业用水量调整后比调整前节水490.66万m3,农业用水结构均衡度由原来的0.64上升为0.75。为提高山东省农业用水结构的优化效率,本文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严格用水监管制度,重视水利设施管护工作;全面推行节水技术,完善阶梯式水价制度;改善水权交易环境,加强监督监管机制等。
徐子轩[6](2016)在《要素替代视角下大城市蔬菜产业生产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经济领域当中,蔬菜是竞争比较充分的产业。大城市的蔬菜产业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大城市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农村地区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形成了对资本和劳动力较强的吸引力。随着整个经济结构的持续变化和偶然波动因素的影响,大城市蔬菜生产中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也会出现一定的趋势和波动。本文从要素替代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城市蔬菜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从蔬菜生产的基本要素投入来看,劳动力投入逐年稳定下降,资本投入先稳定、后迅速增长,土地投入在2008年前波动较大,其后逐渐稳定;从蔬菜生产的投入产出效率来看,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土地生产率经历了前期波动较大、后期快速提高的过程;从蔬菜生产的要素投入比例来看,资本劳动比和资本土地比也有先稳定、后逐年增加的态势。2009年开始,广州市蔬菜生产当中要素投入的结构发生改变,资本增密替代劳动和土地,促进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011年开始,广州市蔬菜生产当中,资本投入的加速引起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双提高,开始打破以前“过密化”生产方式,从而转向“去过密化”的生产方式。本文以北京、郑州、西安、成都、上海、武汉、广州七个城市作为代表城市。以露地西红柿、设施西红柿、露地黄瓜、设施黄瓜、露地茄子、设施茄子、露地菜椒七种种蔬菜为例,运用VES模型实证分析了这七种蔬菜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变化。通过VES模型参数的估计结果得知,20012014年间,上海、成都、武汉和广州的要素替代弹性基本保持不变。北京和西安的要素替代弹性有明显波动,且存在轻微的上升趋势。郑州的波动幅度较大,自2004年起持续上升到2008年,之后又明显下降,但整体上升的趋势非常清晰。各年各城市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弹性都大于1,说明大城市的蔬菜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劳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替代关系,农业资本和由资本所代表的技术对劳动的不断替代是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符合经济学关于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中国加速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得城镇化率不断提高,蔬菜的生产越来越倾向于资本替代劳动,农业发展方式开始发生实质的变化。推动大城市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农业资本和由资本所代表的生产技术对劳动的不断替代。
牟子平[7](2004)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和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市场、技术、政策等多重制约,如何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和农业发展现状选择适合的技术战略和政策,是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构建了区域农业结构类型的划分方法,从国家、省(市、自治区)、市(县)3个层面研究了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和政策方略。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 (一) 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描述为农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三者的统一和协调,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区域农业结构类型划分的指标评价体系、评价模型和综合评价方法。 (二) 以美国和以色列为例,分析国家层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和政策选择。主要结论: (1) 美国属于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大,农业人口少,只占总人口的2.2%左右,农业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机会成本高。所以,美国农业的技术取向是注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高效利用其短缺的劳动力资源,美国人均农业劳动力产值是中国的127倍,而单位耕地产量与产值都远不如中国的高。 (2) 以色列是一个既缺水又缺耕地的沙漠小国,但其经济相对发达。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7%,农业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以色列农业的技术取向是重视耕地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单位耕地产值和人均农业劳动力产值分别是中国的11倍和199倍。 (三) 我国农业总体上属于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相对欠发达的结构类型。农业资源的突出特点是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占有量少、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就决定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不能走增加投入来增加产出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而只能通过技术创新,走内涵式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的发展道路。农业技术取向主要是提高耕地、水等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 (四) 以山东省寿光市、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湖南省浏阳市为例,对县域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 (1) 寿光市属于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农业经济相对发达、农业生态环境状况相对较差的农业结构类型。蔬菜是寿光农业的支柱产业,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科技进步贡献率下降、蔬菜品质下降、农业环境恶化等问题,寿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对策:发展节地型和劳动密集型农业技术、普及优良品种资源、推广节肥节药节膜型农业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 (2) 武川县属于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经济相对欠发达、农业生态环境状况相对较差的农业结构类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如下几方面的技术选择:生态保护与恢复重建技术、耕地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和高效养殖技术。 (3) 浏阳市属于农业资源相对短缺、农业经济相对发达、农业生态环境状况相对较差的农业结构类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应注重如下几方面:劳动密集型技术、品种资源改良与优良农业生物资源的引进、农产品加一[及深加上技术、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开发利用技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及废弃物资源化利川技术。最后,根据各区域的技术需求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那利[8](2013)在《辽宁省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具有省时省工、节水增产的效果,是解决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粮食安全、提高旱情抵御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辽宁地区现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集成模式进行总结,并对辽宁地区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分析,为辽宁地区进一步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李淑红[9](2017)在《不同营养液浓度对葡萄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求葡萄水肥一体化供给技术,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果实品质,本研究以6年生’巨峰’葡萄和’藤稔’葡萄为试材,采用在不同生育期循环供给霍格兰配方营养液,设置处理1(N:180-60-180mgL-1)、处理 2(N:120-40-120mgL-1)、处理 3(N:60-20-60mgL-1)、处理 4(N:30-15-30mgL-1)、处理5(N:15-5-15mgL-1)5种营养液浓度,研究了这5种浓度营养液处理对这两种葡萄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针对’巨峰’和’藤稔’两种葡萄,在萌芽期-转色期施肥浓度为180mgL-1(以氮计)、在转色期-成熟期施肥浓度调整为60mgL-1、成熟期恢复到180mgL-1营养液浓度处理下的葡萄新梢生长最长,此浓度处理下新梢粗度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均处于较高水平,表明该方案的营养液浓度能够显着促进树体营养生长。2.’巨峰’和’藤稔’葡萄果实的外观品质中横径、单果重的结果来看,基本呈现为处理1>处理4>处理2>处理3>处理5,说明除了处理4,营养液浓度越高越有利于果实的生长发育,以在萌芽期-转色期施肥浓度为180mgL-1、在转色期-成熟期施肥浓度调整为60mgL-1、成熟期恢复到180mgL-1营养液浓度处理下效果最显着。3.高浓度营养液处理下,营养生长旺盛且果实横经、单果重最优,但果实内在品质略差。说明营养液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使果实内在品质达到最优,只有合适的营养液浓度才能使果实内在品质达到最优。4.在’巨峰’葡萄研究中发现,在萌芽期-转色期施肥浓度为120mgL-1、在转色期-成熟期施肥浓度调整为40mgL-1、成熟期恢复到120mgL-1营养液浓度处理下’巨峰’葡萄果实内在品质达到最优,在’巨峰’葡萄营养液管理中可作参考依据。在’藤稔’葡萄研究中发现,在萌芽期-转色期施肥浓度为60mgL-1、在转色期-成熟期施肥浓度调整为20mg L-1、成熟期恢复到60mgL-1营养液浓度处理下’藤稔’葡萄果实内在品质最优,可以作为日后’藤稔’葡萄栽培管理营养液施用参考依据。
徐宝山[10](2009)在《察尔森嘎查蔬菜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论文结合本人扶贫工作实际,采用走访调查、查阅资料、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外蔬菜产业进行了述评,明确了察尔森嘎查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回顾了蔬菜产业发展历程,研究了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了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借鉴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察尔森嘎查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策略,以及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初步探索了在北方蒙古族聚居的半农半牧地区推广蔬菜产业的一些思路和办法,这些办法可以对农牧民增产增收和脱贫致富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兴安盟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察尔森嘎查蔬菜产业发展成效显着:“园区+农户”的产业框架基本形成;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和完善;创新了蔬菜产业发展机制;农牧民市场意识的思想观念转变增强;促进嘎查剩余劳动力转移;带动嘎查贫困户的发展。2、察尔森嘎查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产业发展的组织管理能力弱;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蔬菜园区的龙头作用还未全部显现;政府对蔬菜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无公害蔬菜发展滞后,竞争力弱。3、提出了察尔森嘎查蔬菜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发展策略:培养和建立龙头加工企业,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生产无公害蔬菜是察尔森嘎查蔬菜产业发展的唯一选择。同时提出了察尔森嘎查蔬菜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围绕蔬菜示范园区,建设察尔森嘎查蔬菜生产基地;以蔬菜龙头加工企业和无公害蔬菜为重点,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市场流通体系,保证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西红柿、大葱的喷灌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红柿、大葱的喷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 ——理论回顾、现状分析与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与空间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分析框架与论文结构 |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 农业高新技术 |
2.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
2.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
第3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支撑理论构筑 |
3.1 “混合品属性”理论 |
3.2 诱致变迁与技术创新理论 |
3.3 企业主体与市场驱动理论 |
3.4 产业结构优化与高度化理论 |
3.5 关联与规模经济理论 |
第4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机制分析 |
4.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一般特征 |
4.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机制 |
4.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甄别标准 |
4.4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类型划分 |
第5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评价指标研究 |
5.1 构筑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现实意义 |
5.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原则 |
5.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评价方法 |
5.4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
5.5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6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国际经验探索 |
6.1 国外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现状 |
6.2 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对农业自身发展的影响 |
6.3 发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成功经验 |
第7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国内现状评析 |
7.1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进程 |
7.2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
7.3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
7.4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产业化的问题本因分析 |
第8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战略探究 |
8.1 加快发展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的现实意义 |
8.2 新世纪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需求分析 |
8.3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领域的战略选择 |
8.4 解决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的对策思路 |
8.5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建议 |
附录 |
1. B 层测评指标群对 A 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矩阵 |
2.1 C 层测评指标群对B 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矩阵(1) |
2.2 C 层测评指标群对B 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矩阵(2) |
2.3 C 层测评指标群对B 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矩阵(3) |
2.4 C 层测评指标群对B 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矩阵(4) |
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的解释 |
4. 三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简介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兰州新区西岔镇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
1.1.2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意义及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
1.1.3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1.1.4 甘肃省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
1.1.5 兰州新区发展高原夏菜产业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西岔镇农业发展概况及发展蔬菜产业优势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西岔镇农业发展状况 |
2.2.1 西岔镇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
2.2.2 西岔镇农业产业结构概况 |
2.3 西岔镇蔬菜产业发展优势 |
2.3.1 地理优势 |
2.3.2 政策优势 |
2.3.3 区位优势 |
2.3.4 消费市场扩大 |
2.3.5 产地富硒优势 |
2.3.6 良好的创新优势 |
第三章 西岔镇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3.1 西岔镇蔬菜种植现状调查 |
3.1.1 西岔镇蔬菜种植面积 |
3.1.2 西岔镇蔬菜区域分布 |
3.1.3 西岔镇蔬菜种植品种 |
3.1.4 西岔镇蔬菜产量 |
3.1.5 西岔镇蔬菜种植模式 |
3.2 蔬菜生产资料服务现状 |
3.3 蔬菜加工、包装、储藏现状 |
3.3.1 蔬菜加工 |
3.3.2 蔬菜包装 |
3.3.3 蔬菜储藏现状 |
3.3.4 尾菜处理 |
3.4 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 |
3.4.1 技术培训方面 |
3.4.2 示范推广 |
3.5 蔬菜销售与品牌建设 |
第四章 西岔镇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1 蔬菜种植种类不集中、规模较小,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
4.2 种植种类单一,土地连作情况严重 |
4.3 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
4.4 没有品牌优势,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
4.5 蔬菜种植农户年龄偏大,制约了持续增收 |
4.6 冷链基础设备设施不发达,缺乏蔬菜精深加工企业 |
4.7 销售渠道窄,市场覆盖率低 |
第五章 西岔镇蔬菜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
5.1 发展高原夏菜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
5.2 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
5.3 完善冷链基础设备设施 |
5.4 发展蔬菜精深加工企业 |
5.5 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市场覆盖率 |
5.6 农业与科技创新相融合 |
5.7 发展无公害蔬菜 |
5.8 尾菜处理与地膜回收 |
第六章 案例分析——兰州新区国华种植农民合作社 |
6.1 兰州新区国华种植农民合作社发展背景 |
6.2 兰州新区国华种植农民合作社组织结构及特点 |
6.2.1 基地建设地点 |
6.2.2 基地建设规模 |
6.2.3 基地农业设施 |
6.2.4 种植情况概述 |
6.2.5 种植种类及面积 |
6.3 兰州新区国华种植农民合作社生产运作机制 |
6.4 兰州新区国华种植农民合作社资金及利益分配 |
6.4.1 种植收支 |
6.4.2 利益分配 |
6.5 兰州新区国华种植农民合作社借鉴意义及局限性 |
6.5.1 借鉴意义 |
6.5.2 局限性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山东省农业用水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文的创新 |
2 用水结构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阐释 |
2.1 用水结构 |
2.2 农业用水结构 |
2.3 农业用水结构调整相关研究方法 |
2.3.1 相关分析 |
2.3.2 信息熵 |
2.3.3 多目标优化模型 |
3 山东省水资源概况 |
3.1 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
3.2 农业发展概况 |
3.3 水资源现状 |
3.4 水资源利用概况 |
3.5 农业灌溉分区及各分区特点 |
4 山东省农业用水结构分析 |
4.1 农业用水量与总用水量的相关性分析 |
4.2 山东省农业用水结构演变分析 |
4.2.1 需水量较大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 |
4.2.2 农业用水结构分析所用数据来源 |
4.3 计算过程 |
4.4 结果分析 |
4.5 农业用水结构优化路径 |
4.5.1 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 |
4.5.2 水价策略 |
4.5.3 节水灌溉技术 |
4.5.4 政府扶持 |
4.5.5 其他路径 |
5 以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为路径的农业用水结构调整 |
5.1 农作物种植结构 |
5.1.1 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演变 |
5.1.2 种植结构的演变 |
5.1.3 当前农作物种植状况 |
5.2 农业用水结构优化过程 |
5.2.1 研究所用数据来源 |
5.2.2 建立模型 |
5.2.3 运算过程 |
5.2.4 结论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要素替代视角下大城市蔬菜产业生产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进展 |
1.3.2 国外研究进展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与本文特色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本文特色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蔬菜 |
2.1.2 蔬菜产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生产者行为理论 |
2.2.2 要素禀赋与要素替代 |
2.2.3 技术进步理论 |
2.2.4 资本深化与生产方式转变 |
2.3 本章小结 |
3 蔬菜产业生产方式变化——以广州市为例 |
3.1 理论分析 |
3.1.1 基本理论 |
3.1.2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
3.2 蔬菜生产要素投入变化分析 |
3.2.1 土地投入变化 |
3.2.2 资本投入变化 |
3.2.3 劳动力投入变化 |
3.2.4 蔬菜单产变化 |
3.3 资本深化分析 |
3.3.1 资本产出比 |
3.3.2 资本劳动比 |
3.3.3 资本土地比 |
3.3.4 产出劳动比 |
3.3.5 劳动土地比 |
3.4 蔬菜产业生产发展的动力分析 |
3.4.1 政府扶持促发展 |
3.4.2 资金促发展 |
3.4.3 科技推广促发展 |
3.5 蔬菜产业生产方式变化原因分析 |
3.5.1 资本深化原因 |
3.5.2 变量基本情况 |
3.5.3 影响因素 |
3.6 本章小结 |
4 大城市蔬菜生产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实证分析 |
4.1 理论分析 |
4.1.1 基本理论 |
4.1.2 VES生产函数理论模型 |
4.2 数据来源 |
4.3 蔬菜单位面积产量、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之间的经验关系 |
4.3.1 单位根检验 |
4.3.2 协整检验 |
4.4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
4.4.1 生产要素产出弹性系数的估计结果及分析 |
4.4.2 要素替代弹性的测度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大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研究对策 |
5.2.1 提高资本支撑能力 |
5.2.2 加强蔬菜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
5.3 大城市蔬菜生产发展思路与目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和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农业结构类型划分 |
2.1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区域农业结构类型划分 |
第三章 不同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和政策研究 |
3.1 不同国家农业资源经济结构类型与技术战略 |
3.2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及政策选择 |
3.3 以色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及政策选择 |
第四章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和政策选择 |
4.1 我国农业资源的可持续性 |
4.2 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 |
4.3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
4.4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技术战略 |
4.5 我国省域农业资源经济生态结构类型及农业发展技术战略 |
第五章 我国典型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和政策研究 |
5.1 寿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和政策 |
5.2 武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和政策 |
5.3 浏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和政策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辽宁省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现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
2.1 小管出流 |
2.2 喷灌 |
2.3 滴灌 |
2.4 微喷带灌溉 |
2.5 微润灌溉 |
3 辽宁地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集成模式 |
3.1 坡耕地及平地大田区农业节水高产模式 |
3.2 高岗山丘区经、果、粮综合开发模式 |
3.3 经济发达区现代果园高效节水模式 |
4 辽宁省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缓慢的原因 |
4.1 灌溉运行方式 |
4.2 工程管理机制 |
4.3 灌溉增产潜力 |
5 展望 |
5.1 加强技术创新 |
5.2 深化节水意识 |
5.3 引进先进管理理念 |
(9)不同营养液浓度对葡萄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我国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
2.2 我国葡萄施肥和灌水 |
2.2.1 葡萄施肥 |
2.2.2 葡萄灌水 |
2.3 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
2.4 葡萄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
2.4.1 水肥一体化在葡萄应用过程中关键技术研究 |
2.4.2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我国葡萄种植中的应用效果 |
2.4.3 水肥一体在葡萄产业中的发展前景 |
2.5 营养液的研究进展 |
2.6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
2.6.1 研究目的 |
2.6.2 研究内容 |
2.6.3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设计 |
3.3 实验方法 |
3.3.1 叶片干物质测定 |
3.3.2 新梢长度和粗度的测定 |
3.3.3 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
3.3.4 果实横径的测定 |
3.3.5 单果重及果形指数的测定 |
3.3.6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
3.3.7 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
3.3.8 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
3.4 统计分析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营养液浓度对葡萄营养生长的影响 |
4.1.1 不同营养液浓度对'巨峰'葡萄营养生长的影响 |
4.1.2 不同营养液浓度对'藤稔'葡萄营养生长的影响 |
4.2 不同营养液浓度对葡萄叶绿素的影响 |
4.2.1 不同营养液浓度对'巨峰'葡萄叶绿素的影响 |
4.2.2 不同营养液浓度对'藤稔'葡萄叶绿素的影响 |
4.3 不同营养液浓度对葡萄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 |
4.3.1 不同营养液浓度对'巨峰'葡萄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 |
4.3.2 不同营养液浓度对'藤稔'葡萄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 |
4.4 不同营养液浓度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
4.4.1 不同营养液浓度对'巨峰'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
4.4.2 不同营养液浓度对'藤稔'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五章 讨论 |
5.1 不同营养液浓度对葡萄营养生长的影响 |
5.2 不同营养液浓度对葡萄果实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察尔森嘎查蔬菜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目的和意义 |
1.2 国外蔬菜产业发展述评 |
1.2.1 美国发展蔬菜产业启示 |
1.2.2 以色利发展蔬菜产业的启示 |
1.3 山东省寿光市发展蔬菜产业启示 |
1.3.1 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到6796 |
1.3.2 标准化生产 |
1.3.3 专业合作社作用明显 |
1.4 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数据 |
1.4.2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察尔森嘎查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1 开展调研,了解周边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 |
2.1.1 考察乌兰察布市商都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
2.1.2 考察乌兰浩特市周边地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
2.2 察尔森嘎查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劣势分析 |
2.2.1 察尔森嘎查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 |
2.2.2 察尔森嘎查所在区域蔬菜产业发展劣势 |
2.3 察尔森嘎查蔬菜产业发展历程回顾 |
2.3.1 帮扶以前察尔森嘎查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
2.3.2 帮扶以后察尔森嘎查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
2.4 察尔森嘎查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4.1 产业发展的组织管理能力弱 |
2.4.2 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
2.4.3 蔬菜园区的龙头作用还未全部显现 |
2.4.4 政府对蔬菜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
2.4.5 生产技术不规范 |
第三章 察尔森嘎查蔬菜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发展策略 |
3.1 培养和建立龙头加工企业,实现产、加、销一体化 |
3.1.1 “龙头”企业是扩大产业规模的倍增器 |
3.1.2 “龙头”企业是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的温床 |
3.1.3 发展“龙头”企业的策略 |
3.2 发展无公害蔬菜是察尔森嘎查蔬菜产业发展的唯一选择 |
3.2.1 察尔森嘎查蔬菜产业所面临的压力 |
3.2.2 发展无公害蔬菜所面临的机遇 |
3.2.3 无公害蔬菜发展的策略 |
第四章 察尔森嘎查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
4.1 继续抓好蔬菜示范园区的管理,推进察尔森嘎查蔬菜基地建设,实现“一村一品” |
4.1.1 抓好蔬菜示范园区管理,建好察尔森嘎查蔬菜示范基地 |
4.1.2 察尔森嘎查发展蔬菜基地已成为可能 |
4.1.3 蔬菜基地发展“一村一品”,实现规模效益 |
4.2 抓好蔬菜“龙头”加工企业和无公害蔬菜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 |
4.2.1 蔬菜龙头加工企业的建立要走培育和引进的道路 |
4.2.2 加强无公害蔬菜的生产 |
4.3 建立健全“三大体系”,保证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
4.3.1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
4.3.2 建立适合蔬菜产业发展的科技服务体系 |
4.3.3 加强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 |
第五章 发展蔬菜产业是察尔森嘎查农民富裕的现实选择 |
5.1 蔬菜产业是增收较快的产业 |
5.2 蔬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六章 结 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西红柿、大葱的喷灌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西红柿、大葱的喷灌技术研究[J]. 张大中. 灌溉排水, 1983(04)
- [2]张家口市高耗水农作物种植结构及需水量时空格局变化[J]. 黄绍琳,鲁春霞,刘一江. 草业科学, 2020(07)
- [3]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 ——理论回顾、现状分析与战略选择[D]. 刘志民. 南京农业大学, 2003(11)
- [4]兰州新区西岔镇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王雅萍. 兰州大学, 2020(01)
- [5]山东省农业用水结构调整研究[D]. 张志彬.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6]要素替代视角下大城市蔬菜产业生产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D]. 徐子轩.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5)
- [7]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和政策研究[D]. 牟子平.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8]辽宁省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J]. 那利. 吉林水利, 2013(02)
- [9]不同营养液浓度对葡萄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D]. 李淑红. 宁夏大学, 2017(02)
- [10]察尔森嘎查蔬菜产业发展研究[D]. 徐宝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