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瑶族服饰花纹图案琐谈(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说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赵宇[2](2020)在《基于参与式设计理念的粤北瑶族服饰数字化保护与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审美方式、态度也在日益发生着变化,随着人们审美程度的提高,对设计的要求也有越来越高的品质,并且要带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在这种环境下,民族特色的东西就显得异常珍贵。以民族文化为切入点为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瑶族服饰绚丽多姿,是民族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服饰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粤北连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排瑶聚集地,对瑶族的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瑶族服饰是反映瑶族人民心理活动的一种符号,承载着功能、美观、精神等多方面内容。因时间、地域、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反映了不同时期瑶民的价值观、信仰、审美等观念,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瑶族本民族的原创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导致了瑶族优秀文化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正因如此,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意识到粤北瑶族服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开始投入到研究和保护粤北瑶族服饰文化的队伍中,然而目前针对粤北瑶族服饰的保护应用研究较少且尚未深入,粤北瑶族文化的生存空间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当今文化背景下如何有效的对粤北瑶族文化进行保护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作者考察研究再以“参与式设计理念”为理论依据结合数字化技术,着重于粤北瑶族服饰数字化提升和创新设计研究。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粤北瑶族服饰的现状以及背景进行详细的阐述,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粤北瑶族服饰的概述,分析并总结了粤北瑶族服饰的发展和保护现状,结合现代形式提出数字化保护形式。其次,对“数字化保护”理论进行概述分析。并在此理论基础之上论述粤北瑶族服饰数字化保护的可行性。之后,论述了基于参与式设计理念下粤北瑶族服饰数字化保护的设计思路,针对粤北瑶族服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数字化保护措施。最后,基于“参与式设计理念”,以用户参与为核心构建出粤北瑶族服饰数字化保护平台以及粤北瑶族服饰的创新设计。
曾昭雪[3](2019)在《广西田林平山木柄瑶服饰文化研究》文中提出木柄瑶是瑶族的一个较小支系,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林县浪平镇平山村的五个自然屯。平山木柄瑶服饰是木柄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变迁濒临消失。本文综合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法及文献分析法,以平山木柄瑶服饰为研究对象,首次完整地记录木柄瑶服饰的织、染、绣等工艺流程。其次,解读纹饰图案的文化内涵、艺术审美,分析服饰的社会功能,深入调研服饰文化的发展现状。最后,笔者结合实地调研及工作见闻,从文化原生地和非文化原生地(博物馆)两方面,对民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通过对木柄瑶服饰文化的研究,旨在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合理保护,以达到传承与弘扬的目的。
林华娟[4](2019)在《粤北瑶族服饰的艺术特征与设计研究 ——以广东连南地区为例》文中提出本论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粤北瑶族服饰图像学研究与数字化保护》的阶段性成果。瑶族服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彩斑斓,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中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而粤北连南排瑶是我国最大的排摇聚居地,独具特色,对非遗传承有着重要的价值。瑶族服饰文化属于瑶学的组成部分,瑶族服饰是瑶民心理活动的表征符号,承载着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功能与审美等诸多方面,瑶族服饰的变迁与瑶族文明历史进程息息相关,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瑶族人民的信仰、价值观、审美等观念。如今,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鼓励非遗产品“走出去”的背景下,瑶族服饰实现传统与时尚、艺术与生活对接是非遗“活化”的的趋势。然而,现今学术界对粤北连南排摇的服饰艺术特征,及其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的研究较少且尚未深入,在日常生活中穿着传统瑶族服饰的瑶民越来越少。因此,加快对粤北瑶族服饰进行深入研究的步伐,整理并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数字化保护,完善广东瑶族服饰的研究。并提取相关元素进行再设计应用,实现日渐式微的民族元素“活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笔者的调研和采集,测量、描绘、复原,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整理,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点:首先,研究粤北瑶族服饰的多层文化。梳理广东瑶族的研究历程,广东瑶族服饰的变迁史,分析每个历史时期的变化与特征,从连南排摇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瑶族民俗、信仰文化等方面分析变迁的原因;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对粤北瑶族服饰进行全面收集和系统整理,为非遗数字化保护作基础准备。从粤北瑶族服装的款式分类、结构、图案、色彩、工艺等进行整理、测绘和复原,并从中归纳总结规律和分析艺术特征;再次,对瑶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进行探索。结合瑶族服饰元素所具有的独特审美特征以及流行趋势,提出创新设计的理念和设计方法,结合现代服装设计的市场,提出可参考性实践方案;最后,探讨民族服饰的传承保护和创新路径,由支系认同到民族认同,夯实民族命运共同体,并反思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对未来的展望。本课题有助于补充瑶族服饰领域的研究,对于探索中国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格物致知的命题是一次有益的梳理和探索。
任雪会[5](2018)在《桂北地区瑶族传统服饰八角形纹样》文中指出目的是探讨桂北瑶族服饰中的八角形纹样图案总和,并尝试分析形成此纹样的诱因、民族历史、信仰等;方法主要以金秀、恭城、南丹等几个地区为例,从瑶族服饰的设计实证出发,取证并分析服饰八角纹的纹样类别、造型、结构;结论通过对桂北瑶族服饰图案的工艺、走形、色彩等方面的综合设计研究,归纳总结瑶族服饰族群内部涵盖的八角图案纹样,以此揭示瑶民服饰图案设计的审美影响和历史渊源。
宋争争[6](2015)在《连南排瑶刺绣图式语言研究》文中提出瑶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而坎坷的历史,灿烂而独特的文化、艺术。曲折的民族迁徙历史经过上千年的磨练,不断沿途与当地的民族文化、艺术融合,从而形成瑶族独特而具有包容性的文化、艺术。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文化、艺术在其民族服饰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瑶族的五彩衣裳既是其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的体现,也是瑶族人美的追求的具体表现。研究瑶族服饰刺绣,是对瑶族文化、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切入点。然而,目前关于瑶族服饰的研究大多是以其发展的历史、文化内涵的阐释、刺绣技艺传承状况、以及技艺的保护上,对刺绣的艺术语言本身专业性的解析以及相关应用的研究和尝试并不全面和完整。本文选择了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为田野调查点,通过艺术理论中构成学的研究方法,以连南排瑶服饰为例对瑶绣的语言规律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地调查分析。对连南瑶族服饰刺绣的艺术语言从造型和色彩的法则两个方面进行了详尽全面而深刻的剖析,并从其中的文化与传承、地域与自然等方面特点分析了排瑶刺绣艺术语言形成的原因。
冯柳[7](2010)在《浅析广西南丹白裤瑶服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文中认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部分白裤瑶民已经不再穿着本民族服饰,古老而独特的白裤瑶服饰正在逐渐消失……由以上现状可以推断:如果不对白裤瑶民族服饰大力保护和开发利用,白裤瑶服饰的绚丽色彩,就会慢慢地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
杜宗景[8](2008)在《花蓝瑶服饰刺绣文化的嬗变 ——以金秀六巷乡门头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服饰刺绣文化是花蓝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个性、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以往关于瑶族服饰的研究,大多是就整个瑶族或其他支系服饰作简要描述,仅停留在对刺绣习俗、图案的文化解释和整体服饰的变迁上,缺乏专门针对花蓝瑶服饰刺绣文化的系统研究,这可能是本研究对以往瑶学研究的一点点补充。本文主要采用历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试图通过对花蓝瑶服饰刺绣文化的变迁研究,分析其文化内涵,寻找变迁的原因,希望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一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一、绪论:主要对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意义、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田野调查点等作简要的描述和说明。二、服饰刺绣文化的嬗变:在对花蓝瑶服饰和刺绣文化作简单介绍之后,重点分析服饰刺绣文化的嬗变,包括刺绣图案、花线、底布、民间艺人等的变化,总结出嬗变的特点。三、服饰刺绣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亚族群识别的标志、社会角色的界定、宗教信仰的展现、女性能力的标识和审美情感的外在表达。四、服饰刺绣文化嬗变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购买力的增加、民族社会自身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传播。五、服饰刺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所谓保护,就是如何使其更好地传承下去。在商品化社会,只有将传统的文化融入到时代的潮流中,才能够日久弥新。
张洁[9](2007)在《瑶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瑶族服饰绚丽多姿,是少数民族服饰中是最具特点的服饰之一。本论文主要针对瑶族服饰的特点,探索瑶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的应用与研究。瑶族服饰样式多异,据初步统计,款式就多达100余种,头饰也不下100余种。一个民族具有如此之多的款式,实为罕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然而,现今国内外学术界论述瑶族服饰语言的特点,及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的相关论着却很少。因此,对瑶族服饰语言全面详细的研究与开发,在这一研究领域,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对瑶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的应用与研究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阐述瑶族服饰产生发展的历史根源和文化内涵。第二,通过相关资料的全面收集和系统整理,从瑶族服饰的色彩、图案、款式、工艺等多方面,对瑶族服饰语言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第三,将瑶族服饰与现代流行时尚进行比较对照,论述瑶族服饰元素与现代时尚审美的相似性关系。通过对有着共性或者相似性的细节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民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时尚审美中的表现形式和规律。第四,论述瑶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性探索。主要针对瑶族服饰元素的特点,归纳出将其运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方法和途径。并运用“形神”同构的设计理念,设计了一系列的瑶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的应用案例,对所论内容进行佐证。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丰富了瑶族服饰文化领域的研究,而且在当今“民族风”逐步渗透的服装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挖掘中国民族服饰的精髓,挽救日渐消亡的民族服饰。另一方面,保留和发扬民族服饰的精髓,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
覃乃昌[10](2003)在《20世纪的瑶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认为 ,真正意义的瑶学研究始于 2 0世纪 2 0年代后期 ,主要是国内的学者进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特别是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 ,瑶学研究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在瑶族族源、历史、社会形态、民间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体质形态、医药等领域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瑶族服饰花纹图案琐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瑶族服饰花纹图案琐谈(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2)基于参与式设计理念的粤北瑶族服饰数字化保护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粤北瑶族服饰是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2 数字化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新的途径 |
1.1.3 参与式设计理念为数字化提供新的指导思想 |
1.2 研究现状 |
1.2.1 粤北瑶族服饰研究现状 |
1.2.2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现状 |
1.2.3 参与式设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创新点概述 |
第二章 粤北瑶族服饰概述 |
2.1 粤北瑶族服饰发展背景 |
2.1.1 粤北瑶族的构成和界定 |
2.1.2 粤北瑶族服饰的发展阶段 |
2.2 粤北瑶族服饰分类 |
2.2.1 乳源瑶族服饰 |
2.2.2 连山瑶族服饰 |
2.2.3 连南瑶族服饰 |
2.3 粤北瑶族服饰的刺绣纹样 |
2.3.1 粤北瑶族服饰刺绣纹样概述 |
2.3.2 粤北瑶族服饰刺绣纹样构成方式 |
2.4 粤北瑶族服饰色彩 |
2.4.1 色彩构成 |
2.4.2 色彩搭配 |
2.5 粤北瑶族服饰制作工艺 |
2.5.1 纺织 |
2.5.2 印染 |
2.5.3 刺绣 |
2.6 粤北瑶族服饰的现状分析 |
2.6.1 粤北瑶族人们日常穿戴现状 |
2.6.2 粤北瑶族服饰传承保护现状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化保护 |
3.1 数字化保护概述 |
3.1.1 数字化保护概念 |
3.1.2 数字化形态 |
3.1.3 数字化保护的优势和局限性 |
3.2 数字化保护的认识与分析 |
3.2.1 数字化保护基本手段 |
3.2.2 数字化保护形式 |
3.3 粤北瑶族服饰数字化设计内容 |
3.3.1 粤北瑶族服饰数据库 |
3.3.2 粤北瑶族服饰数字共享平台 |
3.4 粤北瑶族服饰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 |
3.4.1 为粤北瑶族服饰提供更加全面的保护 |
3.4.2 有利于提升粤北瑶族服饰的深度与广度 |
3.4.3 为粤北瑶族服饰及相关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参与式设计 |
4.1 参与式设计概述 |
4.1.1 参与式设计的概念 |
4.1.2 参与式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差异 |
4.2 参与式设计的特点 |
4.2.1 社区 |
4.2.2 模块化 |
4.2.3 灵活性 |
4.3 粤北瑶族服饰数字化保护的参与主体划分 |
4.3.1 相关部门 |
4.3.2 传承人 |
4.3.3 高校群体及设计人员 |
4.3.4 文化企业和用户群众 |
4.3.5 博物馆及文化馆 |
4.4 粤北瑶族服饰数字化保护中的参与式理念 |
4.4.1 由自主设计到多方合作 |
4.4.2 以传播为导向的群众参与 |
4.4.3 文化经济协同发展 |
4.4.4 由数字展示到自主参与的转变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粤北瑶族服饰数字化保护设计实践 |
5.1 参与式设计在粤北瑶族服饰数字化保护中的体现 |
5.1.1 粤北瑶族服饰数据库的构建 |
5.1.2 粤北瑶族服饰数字化平台的设计过程 |
5.2 粤北瑶族服饰数据库的构建研究 |
5.2.1 构建目标 |
5.2.2 粤北瑶族服饰的数字化资源分类 |
5.2.3 粤北瑶族服饰资源的数字化处理 |
5.3 粤北瑶族服饰数字化平台的设计研究 |
5.3.1 设计背景与问卷调查分析 |
5.3.2 产品目标与设计定位 |
5.3.3 功能架构 |
5.3.4 产品交互设计 |
5.3.5 产品视觉设计 |
5.3.6 用户体验测试与评估 |
5.4 粤北瑶族服饰数字化平台的实现与传播 |
5.4.1 线上线下相结合 |
5.4.2 传播方式 |
5.4.3 粤北瑶族服饰数字化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目录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广西田林平山木柄瑶服饰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瑶族服饰文化的研究 |
(一)国内瑶族服饰研究 |
(二)国外瑶族服饰研究 |
二、关于木柄瑶文化的研究 |
三、对研究现状的思考 |
第三节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民族学实地调查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木柄瑶服饰文化的田野调查 |
第一节 田野调查点概况 |
第二节 田野调查过程简述 |
第二章 木柄瑶的服饰文化 |
第一节 木柄瑶服饰简介 |
一、木柄瑶女服 |
二、木柄瑶男服 |
三、木柄瑶童装 |
四、木柄瑶锦 |
第二节 木柄瑶服饰的制作 |
一、木柄瑶服饰的制作原料及变迁 |
二、木柄瑶服饰的制作器具及变迁 |
三、木柄瑶服饰的制作工序 |
第三章 木柄瑶服饰的文化解读 |
第一节 木柄瑶服饰图案的分类研究 |
一、与信仰崇拜相关的图案纹样及其文化解读 |
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图案纹样及其文化解读 |
三、与历史记忆相关的图案纹样及其文化解读 |
第二节 木柄瑶服饰文化的功能分析 |
一、适应自然的选择 |
二、审美意识之表达 |
三、人际交往的纽带 |
四、女性文化的承扬 |
第四章 木柄瑶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
第一节 木柄瑶服饰文化现状 |
一、木柄瑶服饰淡出日常生活 |
二、木柄瑶服饰工艺传承乏力 |
第二节 木柄瑶服饰文化传承问题分析 |
一、效益因素 |
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
三、服饰传统功能的弱化 |
第五章 木柄瑶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
第一节 文化原生地的保护与传承 |
第二节 非文化原生地的保护与传承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粤北瑶族服饰的艺术特征与设计研究 ——以广东连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关于瑶族服饰的研究 |
1.2.2 关于瑶族服饰的应用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粤北瑶族服饰发展概况 |
2.1 粤北瑶族的相关界定 |
2.2 粤北瑶族服饰的历史变迁 |
2.3 粤北瑶族服饰的历史变迁原因 |
2.3.1 生产力的影响 |
2.3.2 周边民族文化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粤北瑶族服饰的特征 |
3.1 常见服饰分类 |
3.1.1 男装 |
3.1.2 女装 |
3.1.3 童装 |
3.1.4 配饰 |
3.2 粤北瑶族各支系的服饰的形制特征 |
3.2.1 连南排摇的服饰特征 |
3.2.2 排瑶常见的搭配方式 |
3.2.3 排摇与过山瑶的异同比较 |
3.3 粤北瑶族服饰的图案类型分析 |
3.3.1 图案题材分类 |
3.3.2 粤北瑶族服饰图案的构成形式 |
3.4 瑶族服饰的色彩构成 |
3.4.1 粤北瑶族的服装色彩分析 |
3.4.2 排摇与过山瑶的色彩异同分析 |
3.5 粤北瑶族服饰制作工艺 |
3.5.1 纺织工艺 |
3.5.2 染色工艺 |
3.5.3 刺绣工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瑶族服饰的功能与审美内涵 |
4.1 实用功能 |
4.2 服饰的文化内涵 |
4.2.1 反映年龄与婚否 |
4.2.2 反映财富与地位 |
4.2.3 歌颂民族历史和民族英雄 |
4.2.4 反映宗教信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瑶族服饰的创新设计应用探索 |
5.1 设计思路 |
5.2 粤北瑶族元素与当代审美的共性 |
5.1.1 着装方式 |
5.1.2 形体的强调方式 |
5.1.3 图案 |
5.1.4 材质 |
5.3 粤北瑶族服饰元素在时装设计中的借鉴 |
5.3.1 服饰文化 |
5.3.2 造型 |
5.3.3 色彩 |
5.3.4 图案 |
5.3.5 工艺 |
5.4 瑶族服饰文化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和意义 |
5.5 传承保护与创新路径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桂北地区瑶族传统服饰八角形纹样(论文提纲范文)
一、八角形纹样的来源 |
二、桂北瑶族传统服饰中八角形纹样的几种常见形式 |
1. 八角“米”字形纹样。 |
2. 八角“植物花”纹。 |
3. 八角“帕”饰和“饼饼花”女红。 |
结语 |
(6)连南排瑶刺绣图式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瑶族刺绣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
1.1.1 瑶族刺绣的研究背景 |
1.1.2 瑶族刺绣的研究现状 |
1.2 瑶族刺绣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瑶绣艺术语言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
2 连南八排瑶刺绣工艺概况 |
2.1 排瑶刺绣工艺概况 |
2.2 排瑶服饰刺绣概述 |
2.2.1 引言——排瑶服饰类别概述 |
2.2.2 排瑶服饰刺绣品种 |
2.2.3 油岭排服饰概况一览表 |
2.3 排瑶刺绣图案的制作工艺与作用 |
3 连南排瑶刺绣含义与功能解析 |
3.1 排瑶刺绣的基础图案寓意解析 |
3.1.1 几何图案为主的瑶族刺绣 |
3.1.2 排瑶刺绣单花图案的主要种类 |
3.1.3 排瑶刺绣双花图案的主要种类 |
3.1.4 排瑶刺绣多花图案的主要种类 |
3.1.5 复杂组合图案——绣花袋 |
3.1.6 单独图案中的宗教信仰崇拜 |
3.2 排瑶刺绣的功能内涵剖析 |
3.2.1 区分族群与内部支系的功能 |
3.2.2 体现民族审美和民族个性的功能 |
3.2.3 客观环境下的实用功能 |
3.2.4 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功能 |
3.3 本章小结 |
4 排瑶刺绣艺术语言分析 |
4.1 排瑶刺绣图案艺术语言特征 |
4.1.1 图式化与几何化的造型特征 |
4.1.2 复合化和随意性的构成特点 |
4.2 排瑶刺绣平面构成分析 |
4.2.1 排瑶刺绣图式结构分析 |
4.2.2 排瑶刺绣图案“点”、“线”、“面”的构成分析 |
4.2.3 排瑶刺绣图案“底”与“图”的关系 |
4.2.4 小结 |
4.3 排瑶服饰刺绣中色彩构成分析 |
4.3.1 排瑶刺绣图案色彩的艺术特征 |
4.3.2 排瑶刺绣色彩的文化内涵 |
4.3.3 排瑶刺绣图案色彩的构成规律 |
4.3.4 小结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7)浅析广西南丹白裤瑶服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白裤瑶服饰的穿着现状 |
二白裤瑶服饰的制作现状 |
三对南丹白裤瑶服饰的保护 |
(一)扩大宣传范围和增强宣传力度 |
四、对南丹白裤瑶服饰的开发利用 |
(一)人文资源的合理利用 |
(二)商业价值的挖掘 |
结语 |
(8)花蓝瑶服饰刺绣文化的嬗变 ——以金秀六巷乡门头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1.1 瑶族服饰着作综合研究 |
1.1.2 瑶族服饰专论综合研究 |
1.1.3 瑶族服饰宣传、展览状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缘起和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围、理论与方法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理论 |
1.3.3 研究方法 |
1.4 瑶族及六巷乡、门头村门头屯概况 |
1.4.1 瑶族概况 |
1.4.2 金秀瑶族自治县概况 |
1.4.3 六巷乡、门头屯概况 |
2 花蓝瑶服饰刺绣文化的历史变迁 |
2.1 花蓝瑶服饰刺绣文化概述 |
2.2 服饰刺绣图案的变迁 |
2.2.1 20 世纪50 年代以前 |
2.2.2 20 世纪50 年代至20 世纪80 年代中期 |
2.2.3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今 |
2.3 服饰刺绣花线的变迁 |
2.3.1 花线颜色的变化 |
2.3.2 花线质料的变化 |
2.4 服饰刺绣底布的变迁 |
2.5 民间艺人的传承 |
3 服饰刺绣的文化内涵 |
3.1 亚族群识别的标志 |
3.2 社会角色界定的标志 |
3.3 宗教文化的展现 |
3.4 女性能力的标识 |
3.5 审美情感的外在表达 |
4 花蓝瑶服饰刺绣文化变迁的原因 |
4.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购买力的增加 |
4.2 民族社会自身的发展 |
4.3 外来文化的传播 |
4.3.1 商贸交流的影响 |
4.3.2 与其他瑶族支系、民族杂居、通婚的影响 |
4.3.3 社会变革的影响 |
5 花蓝瑶服饰刺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5.1 政府提高认识,并采取一系列的相关配套措施进行保护 |
5.2 做好民间艺人的培养、保护和传承工作 |
5.3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经济功能的转换 |
5.4 重视民族节日,弘扬民族文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瑶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瑶族服饰研究现状 |
1.2.1 围绕瑶族的历史渊源进行阐述 |
1.2.2 围绕瑶族文化环境进行论述 |
1.2.3 针对瑶族服饰文化的变迁进行研究 |
1.2.4 针对瑶族服饰的细节进行研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
1.4 研究方法 |
1.4.1 调研分析部分 |
1.4.1.1 归纳法 |
1.4.1.2 对照法 |
1.4.2 设计部分 |
1.4.2.1 形象转化法 |
1.4.2.2 继承借鉴创新法 |
第二章 瑶族服饰的历史文化内涵 |
2.1 瑶族服饰的历史根源 |
2.2 瑶族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 |
2.2.1 政治文化的体现 |
2.2.2 宗教文化的反映 |
2.3 瑶族服饰语言——民族、性别、身份的识别 |
2.4 瑶族服饰语言是民族生活和情感结晶 |
2.4.1 心理背景决定形式创造 |
2.4.2 劳动是设计创造的源泉 |
第三章 瑶族服饰语言的特点 |
3.1 服装的色彩 |
3.1.1 色彩运用 |
3.1.2 色彩搭配 |
3.2 服装的图案 |
3.2.1 图案主题内容 |
3.2.1.1 自然主题 |
3.2.1.2 历史主题 |
3.2.1.3 宗教和图腾崇拜 |
3.2.2 纹样表现形式 |
3.3 服装的款式结构 |
3.3.1 服装款式 |
3.3.1.1 女装款式 |
3.3.1.2 男装款式 |
3.3.1.3 童装款式 |
3.3.1.4 瑶族服装基本款式表(图2-14) |
3.3.2 服装结构特点 |
3.3.2.1 结构上装 |
3.3.2.2 下装结构 |
3.4 服装的配饰 |
3.4.1 头饰 |
3.4.1.1 按造型分类 |
3.4.1.2 按材质分类 |
3.4.2 其他配饰 |
3.4.2.1 耳饰 |
3.4.2.2 项饰 |
3.4.2.3 腿饰 |
3.4.2.4 脚饰 |
3.5 服装的制作工艺 |
3.5.1 挑花刺绣 |
3.5.2 织锦 |
3.5.3 蜡染 |
第四章 瑶族服饰元素与现代时尚审美的关系 |
4.1 现代时尚审美 |
4.1.1 审美的感知 |
4.1.2 审美的精神知觉 |
4.2 瑶族服饰元素与现代时尚审美的关系 |
4.2.1 平面构成元素的共性体现 |
4.2.2 着装方式的共性体现 |
4.2.2.1 搭配方式 |
4.2.2.2 叠穿 |
4.2.2.3 包缠 |
4.2.2.4 衣摆上翻 |
4.2.3 对比色搭配 |
4.2.4 形体的强调处理 |
4.2.4.1 头部 |
4.2.4.2 肩部 |
4.2.4.3 臀部 |
4.2.5 不同材质的运用 |
4.2.5.1 绒线 |
4.2.5.2 金属 |
4.2.5.3 羽毛和马尾 |
4.2.6 图案装饰 |
4.2.6.1 衣边图案装饰 |
4.2.6.2 后背图案装饰 |
4.2.6.3 裤片图案装饰 |
第五章 瑶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 |
5.1 服饰流行现状 |
5.1.1 服饰流行的文化根源 |
5.1.2 民族服饰在现代的流行形式 |
5.2 现代服装设计 |
5.2.1 服装的整体美 |
5.2.2 形式美法则运用 |
5.2.2.1 对比与统一 |
5.2.2.2 平衡与韵律 |
5.2.2.3 比例 |
5.2.2.4 视错 |
5.2.3 服装设计构成元素运用 |
5.3 民族服装设计 |
5.3.1 民族服装设计概念 |
5.3.2 民族服装的设计方法 |
5.3.2.1 民族服装的现代设计流程图(5-1) |
5.4 瑶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性探索 |
5.4.1 瑶族服装设计的现状 |
5.4.2 瑶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性探索 |
5.4.2.1 “形”似的设计理念 |
5.4.2.2 “神”似的设计理念 |
5.5 针对瑶族服饰的改进措施的几点思考 |
5.5.1 面料方面 |
5.5.2 款式结构方面 |
5.5.3 服装装饰方面 |
5.6 瑶族服饰文化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及意义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瑶族服饰花纹图案琐谈(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基于参与式设计理念的粤北瑶族服饰数字化保护与设计研究[D]. 赵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广西田林平山木柄瑶服饰文化研究[D]. 曾昭雪.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4]粤北瑶族服饰的艺术特征与设计研究 ——以广东连南地区为例[D]. 林华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桂北地区瑶族传统服饰八角形纹样[J]. 任雪会. 艺海, 2018(04)
- [6]连南排瑶刺绣图式语言研究[D]. 宋争争.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5(01)
- [7]浅析广西南丹白裤瑶服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 冯柳. 大众文艺, 2010(23)
- [8]花蓝瑶服饰刺绣文化的嬗变 ——以金秀六巷乡门头屯为例[D]. 杜宗景. 广西民族大学, 2008(12)
- [9]瑶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 张洁. 东华大学, 2007(05)
- [10]20世纪的瑶学研究[J]. 覃乃昌. 广西民族研究,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