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桯史》书名考释(论文文献综述)
马强[1](2021)在《论《郙阁颂》在宋代的流传与认知》文中提出《郙阁颂》在东汉灵帝建宁五年问世后,早期一直默默无闻,宋代以前无人识读题录,真正进入主流文化视域是在宋代。宋代对《郙阁颂》这一东汉隶书名碑经历了初识、题录、着录、辨析这一逐渐深化的认知过程,是《郙阁颂》传播、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阶段。欧阳修《集古录》开启收录、识读《郙阁颂》之先河,赵明诚在《金石录》中予以初步辨析,南宋洪适《隶释》、娄机《汉隶字源》给予史源学、舆地学、文字学上的进一步解读与认同,使得《郙阁颂》从遗落于险江古道无人识到逐渐走上全国政治文化中心、走上学界耆儒名士的金石着作,声名渐次远播,影响日益扩大,终于奠定了《郙阁颂》在中国文化中的崇高地位。这与宋代崇尚博雅洽闻、珍重汉魏名碑、特别是崇尚汉隶的时代风气密切相关,也与兴元府(汉中)地区在两宋时期特殊的政治、军事区位优势不无关系。
高欣宜[2](2021)在《《汉语大字典》矢部和戈部近代汉字研究》文中提出
杨梅[3](2021)在《叶梦得笔记小说词汇研究》文中指出
王绚[4](2021)在《冯沅君及其“古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娄尽美[5](2021)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糸部校正》文中研究指明《汉语大字典》是代表目前最高水平的中文大型字典。它的编纂和出版,意义重大。在第一版《大字典》发行10年後,第二版的修订工作於1999年正式启动。相较於前版,《大字典》(第二版)吸收了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体例、释义、注音等方面有了一些进步。但是,由於编纂工作量巨大,编纂人员数量极多,编纂内容难免会存在错误。虽然专家学者对《大字典》的修订工作从未停止,但其中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後代学者发现和解决。《大字典》作爲一部重要的学习工具书,其释义、引证的准确度和读者的使用感受息息相关。因此对《大字典》中的释义、引证内容进行校勘,意义重大。本论文将以《大字典》(第二版)糸部字的释义和引证内容爲研究对象,在词汇学、校勘学、文字学、语法学、训诂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结合诸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大字典》糸部字的释义和引证方面存在的错误进行研究,希望可以对《大字典》的修订工作有所帮助。本论文分爲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爲绪论,主要介绍了《大字典》及其研究现状,并对选题范围、选题依据、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爲释义校正,把《大字典》糸部字释义内容作爲研究对象,依据词汇学、训诂学知识,参照相关字典辞书,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类。该部分共19例:释义不当10例,义项遗漏9例。第三部分爲引证校正,采用校勘学方法,将《大字典》引证与《大字典·附録》中的主要版本中的内容进行比对,并参照次要版本及相关文献,对其中的不当之处进行校正。该部分共131例,分爲七部分:义证不合6例,引证滞後3例,引证缺失5例,书名、作者名、篇章名错误11例,标点不当12例,引证截引不当4例,引证内容错误92例。其中引证内容错误包含引证)文62例,引证脱文13例,引证衍文3例,引证倒文13例。
刘红娟[6](2021)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手部指瑕》文中研究指明《汉语大字典》被称为“共和国的《康熙字典》”。它的问世,不但对我国辞书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更是对我国语言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因其编写工作量大、书成众家、涉猎范围广以及印刷失误等各方面的因素,其在编纂过程中难免会有疏失。修订版《汉语大字典》较之首版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但仍在一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疏失。我们在查阅《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手部字时发现其在释义、引证、字际关系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疏失。遂以手部字为研究对象,以《汉语大字典》参考书目表为依据,以其他字书、韵书以及传世文献为参考,应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文献学等学科理论对《汉语大字典》手部字进行穷尽性的校正与商补,以期为《汉语大字典》的修订与完善提供可利用的信息。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等;第二章为释义问题,主要涉及义例不合、释义表述不完善、义项缺漏、义项误设等方面;第三章为引证问题,涉及讹文、脱文、衍文、倒文、标点有误、引文截取不当、书名或篇章名有误以及引用古注张冠李戴等八个方面;第四章为字际关系问题,旨在考证《汉语大字典》手部字在异体认同方面的问题,主要从本为异体关系而未进行沟通以及字际关系沟通不彻底两方面展开。
李雪[7](2021)在《沈曾植藏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兴人。清末民初着名的历史学家、书法家、藏书家。以往的学者多研究沈氏生平,整理其文集,对沈氏藏书关注不多,因此本文以沈曾植藏书为考查对象,研究其藏书的主要来源、藏书选择、整理与利用以及现状。沈曾植一介寒儒,限于财力,在藏书规模上稍逊于同时代其他藏书家。晚年流寓上海,结识很多藏书大家,藏书质量上有所提高。沈曾植去世后,一生所藏为其子沈颎售出,恰逢顾廷龙、郑振铎等人大规模抢救古籍,对其藏书有所收购和保存。现今,其藏书主要收藏于大陆一些公藏单位以及台湾“国家图书馆”等处。本文首先通过年谱、日记等资料对其家世生平、交游以及着述等情况进行了梳理,展现其在清末民初在古籍保护与传播方面的努力以及学术贡献。随后通过沈氏所作题跋书目归纳藏书来源和藏书特色。沈曾植藏书多是通过家族遗留、购买、友人相赠等途径收集起来的,在藏书上呈现不同特色,如在内容上倾向于史部书、在旨趣上关注江西诗派等。此后,通过对其藏书整理利用的途径进行了归纳,指出其方式主要有刊刻流传、借阅流通、校勘笺注古籍以及撰写题跋书目四种。这不仅使得沈曾植藏书得以更广范围的流传,更是增加了其藏书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如他对史地古籍的批注文字,不仅可以了解沈氏的书法风格,也可以研究其史学观念。他对韩驹、饶节诗集重新整理刊刻,为二人文集增添了一种版本,且保留了许多文献资料,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这些古籍的价值更是后来许多藏书家争相购买其藏书的原因所在。沈增植去世后,其子无力保存,便将这批书编目出售,其中有不少被叶景葵、顾廷龙等收去,运至台湾,其余或捐赠图书馆,或为私人收藏,形成了其藏书状况比较零散的现状。本文第五章根据现在资源对其部分藏书的所在地进行了考察,并以沈曾植海日楼藏书为例,总结考察流散书现状的一般方法。从全面整理沈氏藏书书目和题跋,到尽可能全面地搜集近代以后藏书家书目、日记等所记沈氏藏书,再到充分利用电子化资源,最终将这些成果汇集成表格,详细记录其书名、版本等情况。以此为例,延伸开去,可以考察其他藏书家流散书的现存状。
赖贵三[8](2020)在《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考述较论》文中认为本文考述探讨清儒翁方纲(1733—1818)《四库提要稿》的典藏历史、撰写时间、体例内容等,此稿计996篇,其中经部180篇,《易》类85篇,几达半数,故以《经部·易类》爲例,对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着録22种、存目着録61种,以及未见着録2种,制表归纳比较。《总目提要》大致以此稿爲底本,总纂官再修润文句、统整体例,以求清明畅达,并非别有撰稿。此外,翁氏常抄録书目及序跋等内容,且描摹藏书家印章,这与其喜爱并长於金石有关;又引释书名,以朱彝尊(1629—1709)《经义考》最多,陈振孙(1179—1262)《直斋书録解题》爲次。此稿俱存今世,一则见证总纂官裁成董理之功、定夺取舍之权;二则开张翁氏"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贡献,足以贞定其地位与价值。
李浩然[9](2020)在《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艺术史的两大叙事体例于唐宋时臻于成熟:一是借用正史体例的艺术通史,二是传衍稗史志怪的私人艺术笔记。由于宋代及以后,以个人见闻、微观叙事见长的艺术笔记,无论是数量,还是学术影响力,都远超体现宏大历史叙事意识的艺术通史。因此,通过着述家及其文本案例,追问艺术史微观叙事勃兴的现象、缘由与价值,就是重审传统艺术史学的一个重要角度。作为着述家,米芾既参与过官方艺术通史的编撰,也因其自由、多变而具创见的五本笔记闻名于史。通过对其生平及着述的考察,论文认为,米芾在宋前艺术着述的基础上,思考艺术着述的写作体例和艺术史论研究中的叙事对象问题,放弃了以朝代为类目、以艺术家为中心的宏观“叙史”品评体例,逐渐建构起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叙事”模式。米芾之所以关注和聚焦亲见目历的艺术作品,是有其现实的考量。在他看来,艺术着史传统发展到北宋,其一,“按史发论”的写作体例是“徒欺后人”;他一,晋唐时期的艺术论题已落后于宋代文人的理论高度和审美要求。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着眼于对所见艺术作品的形制、内容、样貌、技巧、辨伪、流传与收藏等具体问题为对象进行微观叙事,进而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叙事转向:从以艺术家为中心到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目的转向、从为艺术家作传到对艺术作品本身进行品鉴活动的内容转向、从文学性语言到纪实性语言的语言转向;同时,米芾承接晋唐以来艺术史论的核心论题,以个人化、微观化的叙事手法重建“古法追寻与历史新见”、“妙物真性与品鉴心得”、“清玩之致与生命精神”三个论题。米芾对古法的追寻,实质上是对艺术传统及其历史脉络的探究;对妙物真性的赏品,是对艺术作品美学意义的判断;对清玩之物的喜好与言说,是对艺术家个体生命精神的贯彻。米芾对晋唐艺术论题的见解阐述,赋予了各论题新的内涵和理论维度,具有继承性和开创性。米芾的微观叙事模式,不仅是唐宋艺术史论传统的一个新发展,而且在当时和后世的不断充实和丰富中成为元、明、清艺术着述家使用的主要着史方式;而他对晋唐艺术论题的探讨,成为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艺术价值观的重要论点。
张龙[10](2020)在《期刊论文古籍参考文献着录规则探赜》文中研究说明古籍具有责任者署名复杂、责任方式丰富、题名参差不齐等特质,这给古籍参考文献的着录带来困难,在《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着录规则:GB/T 7714—2015》框架下对古籍参考文献的着录规则进行探讨具有普遍意义。通过编校实践和着录比较发现,以逻辑自洽、客观着录、完整着录、权威版本为古籍参考文献着录的原则有助于解决古籍自身特点所带来的参考文献着录难题。
二、《桯史》书名考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桯史》书名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1)论《郙阁颂》在宋代的流传与认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 宋人重汉碑之风与《郙阁颂》的传播 |
二、 宋人对《郙阁颂》的考辨 |
三、 宋人对《郙阁颂》认知的成就与局限 |
(5)《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糸部校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研究现状 |
一、关於《汉语大字典》 |
二、《汉语大字典》研究现状 |
第二节 选题依据及范围 |
一、选题范围 |
二、选题依据 |
第三节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糸部释义校正 |
第一节 释义不当 |
第二节 义项遗漏 |
第三章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糸部引证校正 |
第一节 义证不合 |
第二节 引证滞後 |
第三节 引证缺失 |
第四节 引证内容错误 |
一、讹文 |
二、脱文 |
三、衍文 |
四、倒文 |
第五节 标点不当 |
第六节 书名、篇名、章节名、作者名错误 |
第七节 引证截取不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手部指瑕(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汉语大字典》简介 |
1.2 研究现状 |
1.2.1 《汉语大字典》的研究现状 |
1.2.2 手部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释义问题 |
2.1 义例不合 |
2.2 释义表述不完善 |
2.3 义项缺漏 |
2.4 义项误设 |
第三章 引证问题 |
3.1 (?)文 |
3.2 脱文 |
3.3 衍文 |
3.4 倒文 |
3.5 引文截取不当 |
3.6 标点问题 |
3.7 书名、篇名、作者名以及篇章数目有误 |
3.8 引用古注张冠李戴 |
第四章 字际关系问题 |
4.1 字际关系未沟通 |
4.2 字际关系沟通不彻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沈曾植藏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沈曾植的家世生平、交游和着述 |
2.1 沈曾植的家世生平 |
2.2 沈曾植交游情况 |
2.3 沈曾植着述情况 |
第三章 沈曾植藏书来源、藏书特色 |
3.1 藏书来源 |
3.1.1 祖辈遗留 |
3.1.2 购买所得 |
3.1.3 友人相赠 |
3.1.4 抄录所得 |
3.2 藏书特色 |
3.2.1 内容上:藏书侧重史部 |
3.2.2 版本上:各类颇丰 |
3.2.3 在旨趣上:关注江西诗派 |
3.2.4 在鉴赏上:多有钤印等 |
第四章 沈曾植藏书的整理与利用、藏书价值 |
4.1 藏书整理利用 |
4.1.1 刊刻流传 |
4.1.2 借阅流通 |
4.1.3 校勘笺注古籍 |
4.1.4 撰写题跋书目 |
4.2 藏书价值 |
4.2.1 文献价值 |
4.2.2 学术价值 |
第五章 沈曾植藏书的去向与现状 |
5.1 藏书去向 |
5.1.1 生前赠友人 |
5.1.2 遭厄 |
5.1.3 去世后子孙售出 |
5.2 藏书现状 |
5.2.1 公家所藏 |
5.2.2 私人所藏 |
5.3 流散书的考查方法——以沈曾植海日楼藏书为例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沈增植与当时学人交游情况 |
附表二:沈曾植藏书现状 |
附录三: 沈曾植所收私人刊本及其刊馆 |
致谢 |
(9)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微观叙事与论题学理辨析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动机及撰写之源 |
第一节 米芾微观叙事的历史文化境遇 |
一、宋代士人游艺的社会风尚 |
二、宋代公私艺术着述的文化动因 |
三、宋代艺术实践的历史诉求 |
第二节 米芾的家世学养及艺术着述的条件 |
一、米氏家族的家风:由尚武到贵文 |
二、米芾的立身:恩荫入仕途,广交天下士 |
三、米芾的癖好:深嗜书、画、砚收藏 |
小结 |
第二章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对象及叙事转向 |
第一节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对象 |
一、艺术作品类 |
二、艺术家行迹及创作活动类 |
三、艺术工艺类 |
第二节 米芾艺术着述的微观叙事转向 |
一、目的转向:从以艺术家为中心到以艺术作品为中心 |
二、内容转向:从为艺术家作传到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品鉴 |
三、语言转向:从文学化表达到纪实性语言 |
小结 |
第三章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论题及内容 |
第一节 古法追寻与历史新见 |
一、米芾的艺术作品临摹观发微 |
二、去古人之气:米芾的艺术创作理念 |
三、米芾对“趣时贵书”现象的批判 |
第二节 妙物真性与品鉴心得 |
一、米芾论艺术作品的“气格”表现与内涵 |
二、米芾对“少年笔”、“暮年笔”的年段叙事 |
三、书画作伪手段与米芾的辨伪手法 |
四、倡导品鉴用语的通俗化及对品鉴主体的双重要求 |
第三节 清玩之致与生命精神 |
一、书画用纸:选择个体自由表达的最佳载体 |
二、赏鉴之印:艺术家对书画等级的标榜 |
三、装褫工艺:书画流芳的重要门径 |
四、悬画:对艺术作品审美属性的尊重 |
小结 |
第四章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时间、空间与视角 |
第一节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时间特征 |
一、米芾艺术着述的行文次序及其时间意识 |
二、米芾艺术着述的叙事时间顺序 |
三、米芾艺术着述的叙事节奏 |
第二节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空间意涵 |
一、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与地志物理空间的呈现 |
二、米芾艺术着述中的微观叙事对宋代社会文化空间的投射 |
第三节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视角 |
一、视角之意义:功能与类型 |
二、米芾在视角运用上的变异与突破 |
小结 |
第五章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学术价值 |
第一节 个体经验与艺术史论研究的路向拓展 |
一、“唐宋变革”历史场景中的唐宋艺术转型 |
二、转型思潮下米芾对个体经验的重视 |
三、基于个体经验的艺术史微观叙事开始张扬 |
第二节 对文人艺术创作、鉴赏、杂着风气的推动 |
一、将文人艺术创作的写意精神推至新高度 |
二、米芾的艺术鉴赏标准对文人画价值观形成的先导作用 |
三、助推宋代笔记、随笔等杂着文体的涌现 |
第三节 微观叙事模式在后世的传衍 |
一、宋后艺术着述对微观叙事写作体例的继承 |
二、近当代艺术史写作方法对微观叙事的充实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来源 |
附表目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10)期刊论文古籍参考文献着录规则探赜(论文提纲范文)
1 古籍参考文献着录的难点及其处理方式 |
1.1 责任者 |
1.1.1 责任者署名隐藏 |
1.1.2 责任者署名不全 |
1.1.3 责任者署名复杂 |
1.2 责任方式 |
1.3 书名 |
1.3.1 书名缺漏 |
1.3.2 书名疑难 |
1.3.3 合订书名 |
2 古籍参考文献着录的原则 |
2.1 逻辑自洽 |
2.1.1 参考文献格式不统一致使逻辑不自洽 |
2.1.2 参考书目交叉重复致使逻辑不自洽 |
2.1.3 用源文献而不用析出文献对应正文致使逻辑不自洽 |
2.2 客观着录 |
2.3 完整着录 |
2.4 权威版本 |
3 结束语 |
四、《桯史》书名考释(论文参考文献)
- [1]论《郙阁颂》在宋代的流传与认知[J]. 马强.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汉语大字典》矢部和戈部近代汉字研究[D]. 高欣宜. 武汉大学, 2021
- [3]叶梦得笔记小说词汇研究[D]. 杨梅.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冯沅君及其“古剧”研究[D]. 王绚. 上海戏剧学院, 2021
- [5]《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糸部校正[D]. 娄尽美. 河北大学, 2021
- [6]《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手部指瑕[D]. 刘红娟. 河北大学, 2021
- [7]沈曾植藏书研究[D]. 李雪. 河北大学, 2021
- [8]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考述较论[J]. 赖贵三. 中国四库学, 2020(01)
- [9]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研究[D]. 李浩然. 东南大学, 2020
- [10]期刊论文古籍参考文献着录规则探赜[J]. 张龙. 学报编辑论丛, 2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