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比例与比例”的教学

论“比例与比例”的教学

一、浅议“比和比例”的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娜仁高娃[1](2020)在《小学“比和比例”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比和比例”作为小学阶段最后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用比例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发展学生的函数观念,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联通“算术”与“代数”,贯穿“数量”到“关系”。然而,有很多研究表明,能够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小学“比和比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整理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小学“比和比例”理论和教学相关的文献,并简要概述了相关的教学理论,分析了课标和教材中与“比和比例”知识相关的课程目标及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使用人教版教科书的六年级学生进行了测试调查,对相关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访谈,从“比和比例”概念学习和应用比例解决问题角度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教师教授、学生学习、“比和比例”知识本身三个维度进行归因分析:教师备课缺乏深度和广度,在概念教学中没有重视让学生体会概念的生成过程,没有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比”与“分数”的互化联通,对于用“比和比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讲解的不到位,而且对于可视化模型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率不高等;学生无法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解题思维定势,缺乏对比、变式思维,没有很好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体会到应用“比和比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和检查的习惯等;“比和比例”知识中有很多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较抽象,且此部分知识综合性较强。针对以上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优化小学六年级“比和比例”教学的具体策略: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亲历概念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加强变式训练,拓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加强培养学生自主检查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灵活应用“比和比例”解决问题,体会“比和比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加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素养和学生的数学素养。最后,以《比的意义》和《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为例编写教学设计,并以《按比例分配》为课例进行案例分析。

汪妍泽[2](2019)在《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是中国建筑学科现代转型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其历史真源、思想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可以为当今中国建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供重要参考。中国高等建筑教育承袭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思想,并与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系统、高效的建筑教育模式。但是随着社会变革及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冲击,源自古典美学的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和时代发展愈显脱节,逐渐显露出认知落后、步伐蹒跚的疲态,一度被认为是保守思想的代名词,学界也曾因此而“一边倒”地认为其阻碍了中国建筑教育的现代转型。为了摒除观念偏见、还原史实的客观性,本文采用层次化的方法剖析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的本质,揭示这一经典教育模式的积极意义。研究的首要层次是全面、客观地重审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及其延续,打破中西壁垒以大历史观的视野重识其教学内涵,以时空交织的纵横网络从教育制度与知识体系两方面入手系统探讨“学院式建筑教育”这一命题;研究的更深层次在于梳理高等建筑教育发展脉络中的连贯线索,分析其中可以适应变革、历久弥新的内在因素,而中国建筑教育由移植到创新的发展历程也揭示了学院式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学科现代转型中的生命力。就以上问题,绪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回顾提出研究的具体内容、创新点及框架。正文六个章节分两部分,就建筑教育制度与知识体系的建立、发展,分别论述自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西方建筑教育的历史渊源,以及以东南大学建筑教育为典型的中国建筑教育的演进。第一部分包含第一、二章。第一章从西方建筑教育组织方式梳理高等院校中建筑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从中透析教育制度步步变革的影响因素。第二章从西方建筑教育知识结构演变展示高等建筑教育在多种思想源头的影响下呈现出的开放性知识体系,以此预示中国建筑教育思想现代转型的可能性。第二部分包含第三至六章。第三章通过各时期典型教学计划对比分析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变革阶段的动态因素;第四、五章分别从知识体系的两个方面:设计方法和设计思想,论述中国建筑教育从吸收西方建筑思想到自主建立“中国建筑”的意识觉醒;第六章通过回顾文革及改革开放后东南大学教学改革成果,提出学院式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教育现代转型中的积极意义。结语部分回应绪论中提出的问题,总结中国建筑教育的多重源头以及中西建筑教育的谱系关系,揭示当代从事建筑教育发展研究的价值,并对可能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全文约25.7万字,图片263幅,表格55幅。

袁耀辉[3](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指出《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张瑶[4](2020)在《大班幼儿对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的安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石,而幼儿的安全认知对幼儿在园安全、健康成长也起着关键性作用。近年来,网上报道的幼儿园安全事故频繁出现;而目前幼儿家长和教师也特别担心幼儿在园的安全状况,但事实上幼儿的安全认知是如何呢?另外目前关于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认知的研究缺乏,因此研究者想了解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的认知实际情况,并看其情况是否是与家长和教师所担心的一样。本研究通过前期的访谈,向幼儿家长和教师了解到他们所认为幼儿已掌握的幼儿园内安全的认知情况,以及他们所担心幼儿在幼儿园发生的安全事故情况,然后整理出幼儿园内的安全和危险情境,共分为生活安全、学习安全、玩耍安全、自然灾害安全、生活潜在危险、学习潜在危险和活动潜在危险等7个板块;再从许多幼儿安全绘本中查找了相关板块的情境图片,并筛选出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且易于理解的图片;经过预调研进行调整,最终确定了幼儿园内的安全情境和危险情境共50个。本研究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对贵州省黔东南州的6所幼儿园中174名大班幼儿及30名幼儿教师进行了调查;通过大班幼儿对这50个情境图片的判断、原因解释和应对措施以及对“安全”和“危险”的概念定义和情境要素的认知来考察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的认知。研究者对大班幼儿的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和编码归类,并对22410条回答进行了编码处理,得出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相关情境的原因解释共有十三种形式,分别为:不知道、无关想象、答非所问、错误解释、依据措施解释、依据外部因素解释、依据主观因素解释、依据价值判断解释、依据后果解释、依据客观需要解释、依据作用解释、依据直观的外部特征解释、依据感受和体验解释。而大班幼儿对危险情境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四种形式,分别为:无措施、措施错误、措施不完全正确、措施正确。大班幼儿对“安全”和“危险”的概念下定义的形式有八种,分别为不知道、认知错误、原词造句、具体举例、措施描述、结果描述、重要属性、正确定义。通过对大班幼儿的访谈内容进行进一步梳理和分析发现:1.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总体上良好;2.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危险的认知好于安全的认知,家长和教师不同程度地低估了幼儿的安全认知能力;3.大班幼儿对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判断正确率好于原因解释和应对措施;4.城市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稍好于农村大班幼儿;5.大班男孩和大班女孩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中没有太多差异,仅在情境的原因解释中,大班男孩的认知稍好于大班女孩。针对以上结论,并结合对幼儿园教师的访谈及幼儿园环境设施的观察,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从幼儿园环境、幼儿园安全管理、幼儿安全教育三个方面来提升幼儿的安全能力。

袁虹杰[5](2020)在《基于作业视角下的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学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许多学生升入初中后在语文学习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问题,学生无法顺利、平稳地渡过小升初语文学习衔接这一现状较为突出。此外,由于教育硬软件条件的差异,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都无法与城市地区相比较,加之农村小学教师对教学衔接意识的缺乏,加深了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在农村地区的矛盾。因此,围绕农村地区的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工作,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尤为必要。本研究以昭通市鲁甸县L中学的初一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进行研究。通过对学生语文作业情况的调查,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衔接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障碍,通过进一步地分析,指出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衔接过程中存在五大问题:1.教师衔接意识问题;2.语文基本能力衔接问题;3.语文学习习惯衔接问题;4.语文学习方法衔接问题;5.语文教学内容衔接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对应且具备可行性的解决策略:1.在提升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意识的同时,要依据学段之间的联系进行语文教学衔接,并预防学生在衔接过程中的心理问题;2.落实完成课标中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要求,转变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侧重点;3.重视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自主学习习惯;4.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主动理解型的语文学习方法;5.适当调整小学高学段语文教学内容难度,并对语文教学内容查缺补漏。本论文基于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所提供的一系列解决策略能帮助农村小学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衔接工作,改善学生语文学习过渡的现状,并且为广大教师提供一种研究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的新视角。

赵佳丽[6](2013)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成本研究的历史演进》文中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一九九六年的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科教兴国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高等教育更成为一个国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普遍面临着规模扩大、经费紧张等原因造成的巨大压力,高等教育成本的不断上升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高校、学术界及教育部门针对高等教育成本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探讨,但纵观我国高等教育成本理论研究的文献,数量多且内容零散,不利于检索、归类与研究。总结中国高等教育成本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其研究内容以及归纳其研究的主要观点十分必要。本文目的在于掌握国内高等教育成本的研究现状,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成本研究的发展轨迹,从而为后人对高等教育成本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故笔者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成本理论研究的文献以及众多学者的观点进行梳理,选取了1979到2012年发表的有关高等教育成本研究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样本,该样本均来源于中国知网和国家图书馆,通过笔者的收集、统计,共得到926篇文章和35本专着。通过对文献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笔者根据年均发表的文献数量,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成本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缓慢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和稳定发展期。通过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笔者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成本的研究归类为四个方面,分别是高等教育成本的基本问题、核算、补偿及分担,并进一步对高等教育成本的基本问题、核算、补偿及分担等各方面的观点和认识进行了梳理。通过笔者的梳理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三个结论:其一,从发表的文献数量上看,随时间的推移,有关高等教育成本的文献数量不断增多,理论研究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其二,从高等教育成本的研究内容上看,研究内容越来越丰富,研究范围越来越广;其三,理论研究不是孤立的,制度变迁与我国高等教育成本研究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文的创新体现在探索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高等教育成本研究的发展趋势,对研究的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及探讨制度背景和高等教育成本研究之间的关系。当然,高等教育成本理论研究的梳理会由于文献搜集的疏漏而有待完善,高等教育成本理论研究阶段的划分可能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笔者会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弥补这些局限,以期完美的达到研究目标,为我国高等教育成本理论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黄启庆,刘薇[7](2017)在《国际汉语教师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国际汉语教师是推动国际汉语教育最为重要的主体,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对20世纪以来尤其是1985年以来的汉语教师研究分为3个阶段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梳理。研究发现,国际汉语教育界在教师培训、素质、能力、意识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稳定。近年国际汉语教师研究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国际汉语教师研究视野更加宽阔,内容更加细腻深入;二是在重视汉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教师个体的发展研究正受到国际汉语教学界前所未有的关注。

罗中一[8](2014)在《从我国30多年美声唱法研究文献看声乐教学理论之构建》文中提出本文以改革开放后“我国30多年美声唱法理论文献”为研究对象,在对声乐着作、期刊2大类研究文献进行数据统计与整体梳理的基础上,着重对文献所隐含的部分研究论述问题予以指出与评述。本文包括引言、结语以及3个章节。第一章,对我国30多年来声乐文献的数量进行统计,并根据文献的主旨与内容进行分类及量化,从整体上呈现文献的主要研究范畴与所做贡献。第二章,在分类统计的基础上,对文献相关研究领域以及学科关键环节进行深入比对与分析,从而就文献的学科定位等问题提出疑问与评述。第三章,对声乐发声技术的几大核心领域进行研究分析,在对观点分类与综述的基础上,引申出其研究方式的问题与缺失。声乐研究文献作为该学科的理论支持与学术阵地,在指导教学实践的同时,对于本学科的核心价值与整体定位理应具有更高的前瞻与把握。所以本文是建立在文献基础之上,通过综合比对与研究分析后所得出结论,以期从不同的角度透过文献表面找出研究论述问题的实质,并作出相关评价与建议。

黄敏[9](2019)在《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趁势及展望 ——基于《历史教学》(2014-2018)载文的分析》文中提出高校是产生历史教学理论的主要阵地,而中学是历史教学实践的主要场所,这样就必然会造成理论与实践沟通的脱节,而期刊正好扮演了二者沟通的桥梁。中学历史教学期刊对历史课程改革、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历史教学期刊传播着历史教育的信息,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有新的历史教育理论研究动态,也有新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设想和尝试,能够比较及时地反映当下比较流行或比较新颖的中学历史教学思想观点、科研成果以及改革动向。可以说,每一本中学历史教学期刊都承载着一段中学历史教育的历史,是我们窥见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历史脉络、发展趋势和成败得失的一扇窗口。《历史教学》(中学版)(以下皆简称《历史教学》)是我国最具权威性的历史教学刊物之一,它可以代表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和最新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以《历史教学》为视角,对其2014-2018年发文进行梳理、总结和剖析,以此探讨当前我国历史教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并从中管窥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成效与不足,从而探寻其对未来历史教学研究的启示。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介绍了文章创新点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基于文献计量学对《历史教学》2014-2018年的栏目设置、核心作者群、多产作者和多产单位等相关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以图表形式展示其文献计量特征并针对研究结论阐述了其对历史教学实践的启示。第三部分:基于内容分析法对2014-2018年《历史教学》在历史课程设置研究、历史课程标准研究、历史教育目标研究、历史教科书研究、历史教学方法研究、历史学业评价研究、中外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七个方面的发文进行梳理、总结和剖析,由此窥探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发展的新进展与不足之处,从而为今后历史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经验启示。第四部分:在前文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反思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成效与不足,并探寻它对未来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启示。

崔艳英[10](2020)在《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文中提出心智表征是认知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从古至今尚没有解决的谜题。笛卡尔的接触力学没能解决“思维物质”和语言创造性问题,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了力学难题,但是对于“语言创造性”和“心智”无能为力。洪堡特提出“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说明语言创造性,但只是为心智换了一种说法,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乔姆斯基迎难而上,反对行为主义,发起一场认知革命,研究语言能力,研究心智表征问题。他的心智表征观主要由几个方面构成。这几方面问题通过七个部分展开讨论。首先,心智表征研究可以追溯到经院哲学时期,其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一元论和二元论研究,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都不能成为心智解读的理想路径。乔姆斯基的心智研究继承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通过语言维度研究心智。其次,他的理性主义心智,以“语言创造性”为切入点,追本溯源,找到历史依据,复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他的普遍语法假设可以在波尔·罗亚尔语法中找到原型;他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非空穴来风,源于历史文献;他的生成理论源于洪堡特的“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第三,他对心智的研究主要是对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心智是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是可以计算?方法论自然主义是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论,可否用于心智表征研究?心智表征是否具有意向性?第四,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得意向性成为乔姆斯基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他尝试通过思维的计算表征维度对心智的意向性问题进行解读,但他的解读面临困境,这个困境是概念问题还是术语问题?如果是术语概念问题,那乔姆斯基理论是否要摒弃意向性?摈弃意向性似乎意味着乔姆斯基支持还原论?第五,心智还原论问题,是心智哲学避不开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何处理心智表征还原问题?乔姆斯基像牛顿一样,怀疑物理主义,坚持自然主义方法论。他的普遍语法是语言能力问题,是心智表征问题。第六,普遍语法说明人类具有语言器官,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不受其他认知能力影响。然而,诸多证据说明模块独立不可行,模块互动是真谛。心智模块论具有系统性、互动性。最后,乔姆斯基理论不是终极理论,也有局限性。心智表征的意向性研究不适合自然主义路径研究,意向性自然化构成乔姆斯基理论的局限性。心智表征研究需要总结前人研究之成果,借鉴视觉研究之成果,借鉴语言研究之思路。

二、浅议“比和比例”的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比和比例”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比和比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小学比和比例相关教学理论概述及教学内容分析
    2.1 比和比例相关教学理论概述
        2.2.1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学理论
        2.2.2 波利亚的数学教育理论
        2.2.3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4 布鲁纳的数学学习理论
    2.2 小学比和比例内容分析
        2.2.1 《课标》对比和比例内容的教学要求
        2.2.2 小学教科书中比和比例的内容分析
        2.2.3 比和比例内容之教学分析
第3章 小学比和比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教师访谈
        3.1.1 访谈设计
        3.1.2 设计目的
        3.1.3 访谈形式
        3.1.4 访谈结果
    3.2 学生测试调查
        3.2.1 测试目的
        3.2.2 测试对象及形式
        3.2.3 测试卷编制
        3.2.4 测试卷结果及分析
    3.3 问题成因分析
        3.3.1 教师方面
        3.3.2 学生方面
        3.3.3 知识本身及教材编排
第4章 比和比例教学策略
    4.1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深度理解
        4.1.1 追本溯源,挖掘概念本源
        4.1.2 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感悟概念的生成过程
        4.1.3 加强对概念的多元表征,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概念
        4.1.4 在结构中理解和记忆概念
        4.1.5 在概念的价值与应用中掌握概念
        4.1.6 对比辨析有效区分易混淆概念
    4.2 注重让学生经历比和比例问题解决的完整过程
        4.2.1 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分析数值关系的能力
        4.2.2 加强变式训练,拓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
        4.2.3 培养学生自主检查的习惯
    4.3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比例思维解决问题
    4.4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5 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素养
        4.5.1 完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4.5.2 不断研究,超越教材
        4.5.3 合理运用和开发教学技术和工具
第5章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5.1 教学设计
        5.1.1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5.1.2 《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5.2 教学案例
        5.2.1 按比例分配
        5.2.2 教学案例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教学建议
    6.3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2)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现实: 问题提出
        0.1.1 建筑师的多重身份
        0.1.2 建筑教育的单一源头
    0.2 研究:内容及范畴
        0.2.1 研究对象
        0.2.2 论述要点
        0.2.3 案例选择
        0.2.4 时间限定
    0.3 前期:国内外研究现状
        0.3.1 国外研究现状
        0.3.2 国内研究现状
    0.4 预期:目标及创新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创新
        0.4.3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大学样本:教育制度的移植与演化
    1.1 建筑教育制度的基本结构
        1.1.1 机构与职责
        1.1.2 课程与评价
    1.2 美国建筑教育的社会性
        1.2.1 美国建筑教育的兴起
        1.2.2 美国建筑师学会及建筑院校联盟
        1.2.3 布扎设计研究会
        1.2.4 民间画室
    1.3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3.1 课程基本架构
        1.3.2 课程构架扩展
        1.3.3 教学研究结合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本源重溯:教学思想的修正与再现
    2.1 巴黎美术学院教育思想要点
        2.1.1 设计
        2.1.2 表现
    2.2 古典思想的起伏
        2.2.1 推陈出新:崇古与尚新之辩
        2.2.2 另立门户:对美院办学宗旨的挑战
        2.2.3 分道扬镳:对古典文化根基的批判
    2.3 现代思想的冲击
        2.3.1 古典美学余温
        2.3.2 现代主义萌芽
        2.3.3 现代主义盛期
    2.4 终结及后续
        2.4.1 终结背后
        2.4.2 思想回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度异化:工学院中的美院教育
    3.1 大学建筑教育的建立
        3.1.1 行业背景
        3.1.2 工学根基
        3.1.3 美术缘起
    3.2 制度初成:三十年传统
        3.2.1 工学预设
        3.2.2 美术居上
        3.2.3 建国前后
    3.3 制度建立:十七年改革之
        3.3.1 院系调整
        3.3.2 教学机构的重组
        3.3.3 课程系统的再造
    3.4 制度创新:十七年改革之二
        3.4.1 实践意识的上升
        3.4.2 自主修正与探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思维渐进:设计方法的纠偏与探索
    4.1 教学思想传播
        4.1.1 分解构图作为基础设计训练
        4.1.2 构图作为建筑设计训练
        4.1.3 初识与误读
    4.2 基础设计训练
        4.2.1 西方古典建筑分解构图
        4.2.2 中国传统建筑分解构图
        4.2.3 中西分解构图交替演化
    4.3 建筑设计训练
        4.3.1 设计命题的继承
        4.3.2 设计方法的变革
        4.3.3 设计理论的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踌躇:中国建筑的自觉与重建
    5.1 对传统形式的自觉
        5.1.1 对民族内容的定位
        5.1.2 对混合风格的辨析
    5.2 对现代建筑的认知
        5.2.1 “中国现代建筑
        5.2.2 技术为手段
        5.2.3 建造为目的
    5.3 对地域文化的重建
        5.3.1 地域建筑理念的建立
        5.3.2 地域建筑理念的发展
        5.3.3 建筑思潮的综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性介入:中国教育的退守与新生
    6.1 十年断续
        6.1.1 工农兵学员
        6.1.2 新三届
        6.1.3 研究生
    6.2 改革前奏
        6.2.1 外界输入
        6.2.2 自发改革
    6.3 理性思想
        6.3.1 国际交流
        6.3.2 理性教改
    6.4 本章小结
结语
    7.1 学院式建筑教育作为历史线索
    7.2 学院式建筑教育作为体系范式
    7.3 学院式建筑教育的学科价值
    7.4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学术成果
致谢

(3)《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大班幼儿对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幼儿园内的安全是教育的基石
        1.1.2 幼儿对安全、危险的认知是安全的支柱
        1.1.3 成人对幼儿安全认知的了解有偏差
        1.1.4 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研究缺乏
    1.2 研究目标、内容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意义
        1.2.3.1 理论意义
        1.2.3.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幼儿安全相关研究
        1.3.1.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1.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3 国内外相关述评研究
        1.3.2 幼儿安全认知相关研究
        1.3.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安全和危险
        1.4.2 幼儿园内的安全和危险
        1.4.3 安全认知和危险认知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1.1 访谈法
        2.1.2 观察法
    2.2 研究过程
        2.2.1 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确定
        2.2.2 预研究
        2.2.3 正式研究
        2.2.3.1 访谈提纲
        2.2.3.2 观察记录表
        2.2.4 访谈内容整理后形成编码工具
3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结果
    3.1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判断情况
        3.1.1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判断总体上认知比较好
        3.1.2 城市大班幼儿对50个情境的判断认知好于农村大班幼儿的判断认知
    3.2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原因解释情况
        3.2.1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原因解释总体上稍好
        3.2.2 城市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原因解释总体情况稍好于农村大班幼儿
        3.2.3 大班男孩对部分情境的原因解释情况好于大班女孩
    3.3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危险情境的应对措施情况
        3.3.1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危险情境的应对措施总体情况稍好
        3.3.2 城市大班幼儿对危险情境应对措施的总体情况稍好于农村大班幼儿
    3.4 大班幼儿对安全和危险概念、情境要素认知的情况
        3.4.1 大班幼儿对“安全”概念有所理解
        3.4.2 大班幼儿对安全地点要素认知的情况
        3.4.3 大班幼儿对安全时间要素认知的情况
        3.4.4 大班幼儿对安全人物要素认知的情况
        3.4.5 大班幼儿对“危险”概念有所理解
        3.4.6 大班幼儿对危险地点要素认知的情况
        3.4.7 大班幼儿对危险时间要素认知的情况
        3.4.8 大班幼儿对危险人物要素认知的情况
4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认知的情况分析
    4.1 幼儿方面
        4.1.1 幼儿的思维水平
        4.1.2 幼儿的生活经历
        4.1.3 幼儿的语言水平
        4.1.4 幼儿的性别差异
    4.2 幼儿园方面
        4.2.1 幼儿园环境设施
        4.2.2 幼儿园管理
        4.2.3 幼儿园安全教育
    4.3 家庭方面
        4.3.1 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缺失
        4.3.2 幼儿家长忽视了儿童的声音
5 结论
6 讨论与建议
    6.1 讨论
        6.1.1 家长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幼儿的能力
        6.1.2 城市与农村幼儿存在差异,但农村幼儿的安全认知能力也不差
        6.1.3 幼儿教师的流动性对幼儿的安全教育有一定影响
    6.2 建议
        6.2.1 幼儿园环境设施
        6.2.2 幼儿园安全管理
        6.2.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6.2.2.2 注重安全培训
        6.2.2.3 安全教育系统化,建立课程体系
        6.2.2.4 以多种形式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
        6.2.3 幼儿安全教育
        6.2.3.1 幼儿园教师
        6.2.3.2 幼儿家长
        6.2.3.3 综合建议
7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附录 三
附录 四
附录 五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5)基于作业视角下的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文献收集的途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作业
        二、小升初
        三、语文教学衔接
第二章 农村小学和初中语文之间的差异
    第一节 学生心理和思维的变化
        一、心理方面的变化
        二、思维方面的变化
    第二节 教材内容之间的差异
        一、教材内容广度的差异
        二、教材内容难度、深度的差异
    第三节 教学的差异
        一、教法的差异
        二、学法的差异
        三、评价标准的差异
第三章 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的主要理论依据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
    第二节 教育学依据
        一、泰勒的课程组织原则
        二、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第三节 心理学依据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
    第四节 作业视角的科学性
        一、巩固与延伸功能
        二、培养与发展功能
        三、反馈与交流功能
第四章 农村小升初语文作业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访谈过程
        一、调查访谈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背景
        四、调查方法
        五、调查访谈过程
    第二节 访谈、调查统计分析
        一、初一学生的语文作业情况统计
        二、初一学生语文作业情况学生访谈
        三、初一学生语文作业情况教师访谈
        四、初一学生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作业视角下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小学教师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意识问题及成因
        一、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意识薄弱
        二、忽视了学段之间必要的联系和沟通
        三、未重视学生在衔接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第二节 语文基本能力衔接问题及成因
        一、学生语文基本能力未满足开始初中学习的需求
        二、教师未转变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侧重点
    第三节 语文学习习惯衔接问题及成因
        一、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二、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三、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自主性不强
    第四节 语文学习方法衔接问题及成因
        一、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教授重视程度不够
        二、学生停留在被动记忆型的语文学习方法上
    第五节 语文教学内容衔接问题及成因
        一、小学高学段与初一语文教学内容脱节
        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存在缺失问题
第六章 作业视角下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解决策略
    第一节 小学教师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意识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提升小学教师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的意识
        二、依据学段之间的联系进行语文教学衔接
        三、预防学生在衔接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第二节 语文基本能力衔接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落实完成课标中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转变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侧重点
    第三节 语文学习习惯衔接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重视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三、引导学生提升语文学习习惯自主性
    第四节 语文学习方法衔接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主动理解型的语文学习方法
    第五节 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适当调整小学高学段语文教学内容难度
        二、对语文教学内容查缺补漏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一、农村小学教师应当切实承担起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的责任
        二、可以通过作业视角来进行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工作
        三、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情况不理想
        四、针对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第二节 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初一学生语文作业现状的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B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致谢

(6)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成本研究的历史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本文结构
    1.4 本文创新点
2 高等教育成本文献梳理
    2.1 相关文献检索
        2.1.1 样本选取
        2.1.2 总体文献数量
        2.1.3 分类文献数量
    2.2 高等教育成本研究的阶段划分
        2.2.1 划分意义与依据
        2.2.2 阶段划分与分析
3 高等教育成本观点梳理
    3.1 高等教育成本的基本问题
        3.1.1 教育成本、高等教育成本与高等学校教育成本
        3.1.2 成本内涵
        3.1.3 成本特征
        3.1.4 成本分类
    3.2 高等教育成本的核算
        3.2.1 核算意义
        3.2.2 核算主体
        3.2.3 核算对象
        3.2.4 核算内容
        3.2.5 核算原则
        3.2.6 核算期间
        3.2.7 核算方法
    3.3 高等教育成本的补偿
        3.3.1 补偿的本质
        3.3.2 补偿的途径与方式
        3.3.3 补偿的模式
    3.4 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
        3.4.1 分担的主体
        3.4.2 分担的原则
        3.4.3 分担的标准
        3.4.4 对成本分担机制的建议
4 制度变迁与理论研究的关系
    4.1 高等教育规模与理论研究
    4.2 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与理论研究
    4.3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与理论研究
5 研究结论、局限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研究的文献数量
        5.1.2 研究的内容范围
        5.1.3 制度变迁与理论研究的关系
    5.2 研究局限
    5.3 研究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1 样本文献
附录2 高等教育成本研究文献摘编

(8)从我国30多年美声唱法研究文献看声乐教学理论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我国30多年美声唱法研究文献统计与量化分析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着作类文献统计
    第三节 期刊类文献统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文献中的学科定义研究
    第一节 学科定义概述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文献中的学科定义概述
        二、学科定义的问题提出
    第二节 学科定义问题的研究分析
        一、相关研究领域的雷同、比重问题
        二、关键词条的解释、论述方式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文献中发声技术几大领域研究
    第一节 呼吸技术领域
    第二节 声区技术领域
    第三节 共鸣技术领域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趁势及展望 ——基于《历史教学》(2014-2018)载文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三)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点
一、《历史教学》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一) 《历史教学》栏目概况及分析
    (二) 《历史教学》作者数据分析
    (三) 《历史教学》基金论文数据分析
    (四) 研究结论与启示
二、从《历史教学》透视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一) 从《历史教学》看历史课程设置研究
    (二) 从《历史教学》看历史课程标准研究
    (三) 从《历史教学》看历史教育目标研究
    (四) 从《历史教学》看历史教科书研究
    (五) 从《历史教学》看历史教学方法研究
    (六) 从《历史教学》看历史学业评价研究
    (七) 从《历史教学》看中外历史教育比较研究
三、2014-2018年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反思
    (一)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成效与不足
    (二) 不破不立—对今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心智表征的思想渊源
    1.1 心智表征研究的术语形成和哲学背景
    1.2 心智表征的方法论
    1.3 心智表征研究的问题和进路
    1.4 小结
第二章 理性主义:乔姆斯基的内在论基础
    2.1 语言创造性: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
    2.2 深层表征形式与表层表征形式
    2.3 杜·马赛斯的构式-语法理论
    2.4 普遍语法——语言刻画与解读
    2.5 语言习得机制与语言能力
    2.6 小结
第三章 心智计算论: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
    3.1 方法论自然主义:乔姆斯基心智研究的方法论
    3.2 内在论:心智理论的范式
    3.3 意向性:自然主义研究的天敌?
    3.4 计算与内容:心智表征的实质
    3.5 自然主义能否最终解释意向性问题
    3.6 小结
第四章 心智表征需要意向性理论吗
    4.1 乔姆斯基对思维计算表证承诺了什么
    4.2 思维计算表征理论存在什么问题
    4.3 表征是不是具有意向性
    4.4 意向性问题是术语概念问题所致?
    4.5 乔姆斯基需要意向性吗
    4.6 小结
第五章 心智还原论:心智表征的终极方案?
    5.1 心身问题:心智哲学的永恒话题
    5.2 牛顿革命的理解:物理主义批判的原石
    5.3 心智模块论: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交融
    5.4 两大主题反对物理主义的一致性
    5.5 心智与意识的同一性
    5.6 小结
第六章 心智模块论:语言是心智的一个模块?
    6.1 心智模块论——语言本能的结果?
    6.2 语言天才还是智障
    6.3 模块论能不能解释心智表征问题
    6.4 复杂系统论:模块理论的替代方法
    6.5 小结
第七章 乔姆斯基范式:视域与局限
    7.1 方法论自然主义:科学研究是否行得通
    7.2 常识概念问题是不是方法论二元论问题
    7.3 形而上学自然主义存在何种问题
    7.4 方法论自然主义可否用于意向性研究
    7.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I 乔姆斯基生平及其贡献
附录II 乔姆斯基着作与文章
附录III 诺姆·乔姆斯基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浅议“比和比例”的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比和比例”教学研究[D]. 娜仁高娃.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D]. 汪妍泽. 东南大学, 2019(05)
  • [3]《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4]大班幼儿对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研究[D]. 张瑶.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5]基于作业视角下的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研究[D]. 袁虹杰.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成本研究的历史演进[D]. 赵佳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S1)
  • [7]国际汉语教师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 黄启庆,刘薇.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7(02)
  • [8]从我国30多年美声唱法研究文献看声乐教学理论之构建[D]. 罗中一. 上海音乐学院, 2014(02)
  • [9]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趁势及展望 ——基于《历史教学》(2014-2018)载文的分析[D]. 黄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D]. 崔艳英. 山西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论“比例与比例”的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