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击“非谓语动词”(论文文献综述)
姚田甜[1](2021)在《英语名词后置修饰语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人类与狮子:冲突、保护与共存》(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英语名词后置修饰语是指出现在英语名词后的修饰成分,主要包括介词词组、非限定分句、关系分句以及针对某些前置修饰语的后续补足成分等。英语名词后置修饰语形式多样、功能繁复,且所构成的句子结构较长,容易形成翻译难点。很多学者对名词后置修饰语的分类、特征与翻译方法都有很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给本翻译实践报告的写作提供了充分的学术养分。本文关注英语名词后置修饰语的翻译,选择的翻译文本是科普类文本Humans and Lions:Conflict,Conservation and Coexistence(《人类与狮子:冲突、保护与共存》),选取章节为第六章。经过分类总结,本次翻译实践中名词后置修饰语的翻译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名词后介词短语结构多样,包括名词后介词短语并列结构、嵌套结构多;名词后多种成分与非谓语动词连用,体现为介词短语和名词性从句分别与非谓语动词连用;名词后定语从句复杂难译,即名词后复合型定语从句中多重从句叠加、名词后分离型定语从句中先行词与从句分隔。针对上述翻译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首先,针对并列介词的调序法与针对嵌套介词的增译法可以解决名词后介词短语结构多样的翻译问题;其次,针对介词短语与非谓语动词连用,本文采用词性转换法,针对关系从句和非谓语动词连用,可以运用结构改译法,这两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名词后多种成分与非谓语动词连用的问题;最后,针对名词后定语从句复杂难译的翻译问题,本文采用针对复合型定语从句的拆分法与针对分离性定语从句的重组法去解决。希望本研究能在其他翻译者翻译英语名词后置修饰语时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荟芸[2](2020)在《后置定语翻译分析:《评估在线教学—寻找最佳案例》(节选)翻译报告》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在线教学也迅速兴起。翻译相关文本和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对促进我国网络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当下,它对“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实施显得尤其重要。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文本节选自《评估在线教学——寻找最佳案例》一书,该文本主要讲述了评估在线教学当前所处的背景和面临的挑战,介绍了多种评估类型、评估方法及工具,是以传递教育评估信息为目的信息类文本。而文本中大量出现教育行业名词术语、介词结构、复合句和含有大量复杂多重的后置定语成分,构成了此次翻译过程的最大难点。故此,本报告在个人的翻译实践经验之上,结合英汉语言差异对比,探讨了英文后置定语的翻译。根据后置定语的表现形式,译者将文章出现的后置定语句归为三大类:介词短语作后置定语的句子;非谓语动词作后置定语的句子;定语从句作后置定语的句子。英文中介词很多,不同的介词其在句子中的功能不同,而汉语没有后置定语,少用甚至不用连接词,且汉语的定语一般前置,故此在翻译介词短语做后置定语时会适当将其转换成前置定语或状语,这样既符合汉语的表达规范,又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对于非谓语动词后置的情况,译者会根据非谓语动词在句法功能上的复杂性(如,现在分词表进行和主动,过去分词表完成和被动,不定式表将来或目的),采用分译或者逆译的方法以符合汉语重意合,多动词连用,且句子逆线性向前延伸的句法特征;定语从句作后置定语的翻译则需要视具体情况,打破原句结构,重新组合或拆分长句成小句,使译文更符合汉语多小句,多散句的表达习惯。
李亚萍[3](2020)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I-Fort软件使用说明书》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文是《I-Fort软件使用说明书》英译中的翻译实践报告。使用说明书是人们购买商品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尤其是针对操作性产品,使用说明书对产品的正确操作、维护至关重要。本报告介绍了说明书的文本特点,重点选取了使用说明书的词汇、句子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使用说明书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使用说明书的翻译经历了译前准备、翻译过程、译后校对三个阶段。使用说明书属于科技文体,具有用词专业、逻辑清晰、操作性强等特点。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功能主义”从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出发,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文——译文”的翻译模式,赋予翻译全新的研究视角。翻译要做到准确无误,就要在准确把握两种语言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英文使用说明书和中文使用说明书虽然都具有说明书的共同特点和功能,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差异。考虑到说明书的受众是汉语使用者,因此整个翻译过程以目的语情景为翻译驱动、以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与忠实性原则为翻译准则。在翻译过程中,笔者认识到积累的重要性,并且对翻译职业有了一个更加系统深入的认识。翻译任务完成后,报告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反思总结,这些经验和策略对今后的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野[4](2020)在《两篇“射频识别”论文的计算机辅助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人工智能的发展日益迅速,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发展。本实践报告基于两篇科技论文的英汉翻译,均与人工智能的应用相关,分别是“Verifiable Smart Packaging with Passive RFID(《基于无源射频识别技术的智能包裹检测》)”和“RF-Mehndi:A Fingertip Profiled RF Identifier(《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用户身份识别》)”。作为科技文本,英语原文具有语言简洁、客观严谨的显着特点。实践报告分为四个章节展开。第一章介绍了翻译项目的来源和主题。第二章是对翻译流程的扼要描述,包括译前准备、译中处理以及译后审校,在译前准备阶段,通过对文本类型特点进行了分析,确定使用SDL Trados Studio 2017进行计算机辅助翻译,并对翻译文稿进行了可编辑化处理;在翻译进行阶段,论述重点是专业术语的确定和图表处理方式的选择;译后审校与文稿整理阶段,主要工作包括对译文的修改润色,整理术语表和语料库。第三章说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法,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包括Trados文稿处理、源文本和机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第四章是本次翻译实践的收获、翻译工作的不足与反思以及对未来翻译工作的展望。本实践报告基于案例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解决方案,希望对今后科技文本的翻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同时,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认识到机器翻译结合译后编辑是翻译行业的必然趋势,也是译员必须要掌握的一种翻译方式。
严薇薇[5](2020)在《基于计算机辅助的输入强化技术对二语离散特征习得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影响我国小学生无法真正习得二语(英语)特征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首先,我国小学阶段英语教学方法采用了适用于小学生认知发展的隐式学习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由于不能让学生对二语特征形成意识,最终无法使得他们能够使用二语。其次,我国是一个二语学习环境匮乏的国家,这就使得小学生在课堂之外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二语,就会造成缺乏足够的二语刺激使学生识记二语,不利于学生的二语发展。最后,我国《小学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育的要求较低,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学习英语特征,这就会造成学生无法建立一个独立的二语发展系统。受母语负迁移影响,小学生容易在语言习得的敏感期对二语特征形成错误的模式,如果不加以纠正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导致后期的矫正成本增大。因此,有必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来促进低龄二语学者对二语特征的习得。注意力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认知因素,它被认为是将二语输入转化为吸收的充分必要条件。输入强化是一种通过外部操纵来增加目标二语特征的显着性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进而促进对目标二语特征习得的隐式方法,它已经引起了很多研究人员的兴趣。前期研究大都采用书面输入强化,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辅助的输入强化逐渐开展起来。相比较于书面输入强化,计算机辅助的输入强化可以有更多强化手段,并且能使强化手段更加灵活又生动,能够增强输入强化的效果。并且,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大,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可以对小学生开展一对一的二语特征习得和模式纠正。因此,本研究试图研究基于计算机辅助的输入强化技术能否促进低龄二语学习者对目标二语离散特征的习得。本实验选取的目标特征是陈述句和一般疑问句为,并采用了视听模态结合,视觉上对目标特征采用了动画、添加字体颜色和颜色方块的强化方式,听觉上采用了降低语速。通过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层次聚类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输入强化对视觉注意力的吸引受强化手段类型和学习者先验知识水平的影响。具体来说,动态的强化方式要比静态更能吸引注意力。在学习者对目标二语知识具备较低先验知识水平时,视觉输入强化技术对注意力的吸引作用更大,同时语音对视觉注意力的引导性更弱;(2)基于计算机辅助的输入强化技术能够促进但是无法保证对目标二语离散特征的习得。其中,学生的先验知识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3)经过长期的基于注意力干预训练能够提高学习者的二语整体学习效果。本研究对二语教学中的影音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朱明光[6](2019)在《基于体育英语新闻汉译错误分析基础上的翻译教学对策研究 ——以山东体育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以及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还有即将在中国举办的2022年冬奥会的临近,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必然是会越来越频繁,新闻作为体育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体育英语新闻的价值也十分重要,社会对体育英语新闻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迫切。因此可以看出专门用途英语(ESP)翻译教学在促进体育英语新闻翻译人才培养上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明显。在翻译教学中如何实现提高对体育新闻翻译正确率,其翻译教学对策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对山东体育学院2016级研究生进行体育新闻翻译测试,通过对其翻译文稿的错误统计分析,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提出针对性的翻译教学对策。结论:1、通过对翻译文稿的整理分析,发现出现错误的内容主要是语法词汇还有翻译技巧方面的错误,其中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如完成度不够理想,体育背景知识的缺乏等。2、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包括:基础知识掌握较差,英汉语言能力欠缺,对文章整体把握存在问题,翻译技巧知识欠缺,体育背景知识补充不及时,英语阅读能力不高,汉语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能力较差。翻译教学对策:1、强调基础教育;2、关注学生英汉语言能力;3、补充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知识;4、补充体育背景知识;5、提高学生阅读外文文章的能力;6、提高学生英汉写作的能力;7、改进体育翻译教学方法。
陈玫茜[7](2019)在《技术规范文件中英语长句的汉译 ——以FAA Order 1800.66,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Policy汉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长句翻译一直是英汉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在专业领域的技术规范文件的翻译中更是如此。技术规范作为一种正式文体,兼具技术类文本和法律文本的特征。尽管技术翻译及法律翻译的研究很多,但对技术规范或行业标准的翻译研究却较为罕见。本文以美国航空管理局制定的国家规范条例第1800.66号指令(FAA Order 1800.66,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Policy)的汉译为例,根据文本类型以准确传递文本信息为目标,探讨技术规范文件中长句的拆分和翻译方法,并结合具体翻译实例,总结出从句间拆分、从句内拆分的具体拆分位置和优先级,便于译者理解和翻译长句,以期为技术规范文件中的长句汉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袁微[8](2017)在《晒课:青年教师成长新途径——以英语语法课“过去分词作状语”为例》文中指出教育部2014年开始启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让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数百万名教师同台晒课,并评选出数以万计的优课。此活动推动着教育理念变革,促进着教学模式创新,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新途径。
陈静[9](2014)在《点击高考非谓语动词考点》文中认为非谓语动词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也是同学们学习英语的难点。解决非谓语动词的问题,首先得弄清楚非谓语动词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考生在做非谓语动词考题时,要学会抓住题眼,找到关键词,从而感悟命题要点,这样就能轻松解答非谓语动词考题。窍门一:找关系
龚正红[10](2014)在《中考非谓语动词浅析》文中提出通过研读和分析近年来的中考真题,笔者发现中考对非谓语动词考查的还是比较多的,所以我们初三学生应该注意并熟练掌握英语非谓语动词的几点用法。下面,笔者对英语非谓语动词作一些简单分析,希望对同学们有所裨益!一、非谓语动词的概念在句子中充当除谓语以外的各种句子成分的动词形式,叫做非谓语动词(the non-finite verbs)。非谓语
二、点击“非谓语动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点击“非谓语动词”(论文提纲范文)
(1)英语名词后置修饰语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人类与狮子:冲突、保护与共存》(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名词后置修饰语相关理论界说 |
(一)名词后置修饰语的分类与特征 |
(二)名词后置修饰语相关翻译概论 |
三、翻译实践任务描述 |
(一)任务介绍 |
(二)任务过程 |
四、实践中名词后置修饰语的翻译问题 |
(一)名词后介词短语结构复杂 |
1.名词后介词短语并列结构多 |
2.名词后介词短语嵌套结构多 |
(二)名词后多种成分与非谓语动词连用 |
1.名词后介词短语与非谓语动词连用 |
2.名词后关系从句与非谓语动词连用 |
(三)名词后定语从句复杂难译 |
1.名词后复合型定语从句中多重从句叠加 |
2.名词后分离型定语从句中先行词与从句分隔 |
五、解决名词后置修饰语翻译问题的具体方案 |
(一)名词后介词短语结构复杂的解决办法 |
1.针对并列介词的调序法 |
2.针对嵌套介词的增译法 |
(二)名词后多种成分与非谓语动词连用的解决办法 |
1.针对介词短语与非谓语动词连用的词性转换法 |
2.针对关系从句与非谓语动词连用的结构改译法 |
(三)名词后定语从句复杂难译的解决办法 |
1.针对复合型定语从句的拆分法 |
2.针对分离性定语从句的重组法 |
六、翻译实践总结 |
(一)翻译实践的收获与启示 |
(二)翻译实践的局限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原文 |
附录 B 译文 |
附录 C 术语表 |
致谢 |
(2)后置定语翻译分析:《评估在线教学—寻找最佳案例》(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
1.2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2.1.1 Labor Division and Tools |
2.1.2 Translation Plan |
2.1.3 Text Analysis |
2.1.4 Relevant Knowledge |
2.2 While-translation |
2.2.1 Term Management |
2.2.2 Categories of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 in English |
2.2.3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ttributive and Chinese Attributive |
2.3 Post-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
3.1 Translation of Prepositional Phras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 |
3.1.1 Simple Structure of Prepositional Phras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 |
3.1.2 Complicated Structure of Prepositional Phras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 |
3.2 Translation of Non-predicate Verb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 |
3.2.1 The Present Participl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 |
3.2.2 The Past Participl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 |
3.2.3 Infinitiv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 |
3.3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 |
3.3.1 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 |
3.3.2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 |
3.4 Summary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
4.1 Major Experience |
4.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
Appendix Ⅱ Term Table |
Appendix Ⅲ Figures in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
(3)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I-Fort软件使用说明书》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翻译项目描述 |
2.1 翻译项目简介 |
2.2 文本特点 |
第三章 翻译过程 |
3.1 译前准备 |
3.2 翻译过程 |
3.3 译后校对 |
第四章 功能翻译理论下的翻译案例分析 |
4.1 词汇翻译 |
4.1.1 专业术语 |
4.1.2 非谓语动词 |
4.2 句子翻译 |
4.2.1 祈使句 |
4.2.2 长句的翻译 |
4.2.3 被动句 |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
5.1 译员的职业素养 |
5.2 翻译问题总结与反思 |
REFERENCES |
中文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两篇“射频识别”论文的计算机辅助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翻译项目简介 |
1.1 项目基本信息 |
1.2 翻译主题介绍 |
第2章 翻译流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文本类型确定 |
2.1.2 译前文稿处理 |
2.1.3 翻译工具选择 |
2.2 翻译过程描述 |
2.2.1 厘清专业术语 |
2.2.2 确定表格处理方式 |
2.2.3 选择图片处理方式 |
2.3 译后审校与整理 |
2.3.1 专业人员审校 |
2.3.2 术语表整理 |
2.3.3 翻译记忆库整理归档 |
第3章 翻译过程中的问题解决 |
3.1 Trados软件文稿处理问题 |
3.1.1 软件断句错误处理 |
3.1.2 译文图表格式调整 |
3.2 源文本中出现的问题 |
3.2.1 语法使用类问题解决 |
3.2.2 术语规范性问题处理 |
3.3 机器翻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
3.3.1 词法翻译问题处理 |
3.3.2 句法处理问题解决 |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
4.1 收获 |
4.2 反思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书目 (非直接引用) |
附录一: 译前提取术语表 |
附录二: 译后归档术语表 |
附录三: 翻译实践原文 |
附录四: 翻译实践译文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计算机辅助的输入强化技术对二语离散特征习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论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 |
2.1 二语习得中的注意 |
2.1.1 注意假说 |
2.1.2 二语习得中注意的测量方法的对比 |
2.2 二语习得里的输入强化技术 |
2.2.1 输入强化技术 |
2.2.2 输入强化技术的国外研究现状 |
2.2.3 输入强化技术的国内研究现状 |
2.3 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3 研究方法与实验过程 |
3.1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
3.2 实验参与者 |
3.3 目标二语离散特征 |
3.4 实验工具 |
3.4.1 CALL作为干预工具 |
3.4.2 输入材料 |
3.4.3 眼动追踪器 |
3.4.4 测试工具 |
3.5 实验过程 |
3.6 数据量化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句子成分的位置特征向量编码 |
4.2 基于计算机辅助的输入强化技术对二语离散特征习得的影响 |
4.2.1 句子的平均欧几里得距离分析 |
4.2.2 二语离散特征习得结果 |
4.3 基于计算机辅助的输入强化技术对注意力分布的影响 |
4.4 听觉刺激对视觉注意力的影响 |
4.5 基于计算机辅助的输入强化技术对学生英语整体学习效果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讨论 |
5.1 基于计算机辅助的输入强化技术对注意力分布影响结果的讨论 |
5.2 基于计算机辅助的输入强化技术对二语离散特征习得结果的讨论 |
5.3 基于计算机辅助的输入强化技术对英语整体学习效果结果的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果 |
6.2 二语影音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建议 |
6.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6)基于体育英语新闻汉译错误分析基础上的翻译教学对策研究 ——以山东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社会需要 |
1.1.2 国家政策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新闻翻译的研究 |
2.1.1 体育新闻翻译理论的研究 |
2.1.2 体育新闻翻译原则的研究 |
2.1.3 体育新闻翻译语言现象的研究 |
2.1.4 体育新闻翻译文化现象的研究 |
2.2 翻译教学的研究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2.3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对比分析法 |
3.2.3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测试过程的介绍 |
4.2 体育新闻汉译错误问题分类及统计 |
4.3 体育新闻汉译错误问题分析 |
4.3.1 词汇方面 |
4.3.2 语法方面 |
4.3.3 翻译技巧 |
4.3.4 其他问题 |
5 翻译教学对策 |
5.1 强调基础教育 |
5.2 关注学生英语和汉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
5.3 强化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知识 |
5.4 补充体育英语相关知识 |
5.5 提高学生阅读外文文章的能力 |
5.6 提高学生英汉写作的能力 |
5.7 改进体育翻译教学方法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
(7)技术规范文件中英语长句的汉译 ——以FAA Order 1800.66,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Policy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FAA Order 1800.66,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Policy选段原文及译文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本概述 |
3. 文献综述与理论概述 |
3.1 长句翻译 |
3.2 翻译方法与依据 |
4. 英语长句的拆分与翻译 |
4.1 从句间拆分 |
4.1.1 并列连词 |
4.1.2 关系词或引导词 |
4.2 从句内拆分 |
4.2.1 介词 |
4.2.2 非谓语动词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8)晒课:青年教师成长新途径——以英语语法课“过去分词作状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录前磨课 |
1. Smoking(smoke)is harmful to our health.(作主语) |
2. He keeps thinking(think)about it.(作宾语) |
3. Your job is studying(study)hard.(作表语) |
4. They lived in a house facing(face)south.(作定语) |
5. I heard someone playing(play)the guitar.(作宾补) |
6. Standing(stand)on the top of the mountain,I could see the whole city.(作时间状语) |
二、现场录课 |
三、录后编辑 |
四、上传晒课 |
五、对比学习 |
(10)中考非谓语动词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只能用动名词短语的情况 |
(二) 只能用动词不定式的情况 |
(三) 既能用动词不定式也能用动名词的情况: |
(四) 只能用不带to的不定式 (动词原形) 的情况: |
(五) 既可用动词原形又可用动词-ing形式的情况: |
四、点击“非谓语动词”(论文参考文献)
- [1]英语名词后置修饰语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人类与狮子:冲突、保护与共存》(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姚田甜.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后置定语翻译分析:《评估在线教学—寻找最佳案例》(节选)翻译报告[D]. 刘荟芸. 暨南大学, 2020(04)
- [3]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I-Fort软件使用说明书》翻译实践报告[D]. 李亚萍.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4]两篇“射频识别”论文的计算机辅助汉译实践报告[D]. 刘野.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计算机辅助的输入强化技术对二语离散特征习得的研究[D]. 严薇薇.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基于体育英语新闻汉译错误分析基础上的翻译教学对策研究 ——以山东体育学院为例[D]. 朱明光. 山东体育学院, 2019(03)
- [7]技术规范文件中英语长句的汉译 ——以FAA Order 1800.66,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Policy汉译为例[D]. 陈玫茜.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晒课:青年教师成长新途径——以英语语法课“过去分词作状语”为例[J]. 袁微. 山西青年, 2017(04)
- [9]点击高考非谓语动词考点[J]. 陈静. 考试(高中文科), 2014(Z2)
- [10]中考非谓语动词浅析[J]. 龚正红. 新高考(升学考试),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