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种田间常用计算法(论文文献综述)
吴帅,石宇,廖逊,李明,宋梅,李荣玉[1](2022)在《三氟苯嘧啶和啶虫脒对褐飞虱的协同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明确三氟苯嘧啶和啶虫脒复配对褐飞虱的联合作用,筛选出对褐飞虱具有增效作用的药剂组合。【方法】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三氟苯嘧啶和啶虫脒及其复配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并采用田间喷雾法在贵州惠水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与敏感基线相比,贵州3地(黄平、湄潭、惠水)褐飞虱种群对三氟苯嘧啶和啶虫脒的抗性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2.44~8.00和3.87~9.84。三氟苯嘧啶和啶虫脒复配对褐飞虱3龄若虫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三氟苯嘧啶与啶虫脒有效成分比为1∶2、1∶5、1∶9、2∶1、5∶1、9∶1时,共毒系数都大于120,2∶1为最佳配比,其CTC为191.30,LC50值为0.39 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三氟苯嘧啶+啶虫脒(2∶1)]组合施药3 d后对褐飞虱具显着增效作用,防效为96.11%,显着高于三氟苯嘧啶(88.01%)和啶虫脒(65.03%)单剂。【结论】三氟苯嘧啶和啶虫脒按有效成分比为2∶1(三氟苯嘧啶∶啶虫脒)时对褐飞虱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焦雨轩,薛新宇,丁素明[2](2021)在《施药喷嘴的喷洒性能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认为使用植保机械进行化学农药的喷洒是防治作物病虫害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施药喷嘴作为植保机械的关键部件,对作业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目前植保机械的迅速发展,施药喷嘴的种类和型号不断增加,作业时喷嘴的选型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使用喷嘴不当造成的雾滴飘失距离远、沉积结构差等问题常有发生,使得研究施药喷嘴的喷洒性能变得十分必要,从而为田间作业施药喷嘴的选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撑。目前施药喷嘴主要分为液力雾化喷嘴和离心雾化喷嘴,简要介绍这两种喷嘴的分类和特点,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其喷洒性能的研究进展,包括雾化性能和沉积飘移特性,并对比分析飘移潜在指数的常用计算方法。最后,针对我国专业施药喷嘴选型系统尚未建立的情况提出相关建议,分析目前施药喷嘴的喷洒性能研究仍有试验台的搭建不完善、喷洒介质的使用存在局限性等不足,并指出进一步研究施药喷嘴喷洒性能的发展趋势。
钱倬珺[3](2021)在《采煤塌陷区地表裂隙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
周明来[4](2021)在《基于强降雨控制的植物 ——人工基质组合筛选及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晴[5](2021)在《基于遥感蒸散量的焉耆盆地农田水量平衡方程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张啸[6](2021)在《基于嵌入式平台的杂草识别与空间定位方法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说明
李栋梁[7](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小麦幼苗监测模型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
李少伟[8](2021)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
唐宇星[9](2021)在《基于14C法的生物质与煤混燃掺混比例计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与生物质混燃技术有部分地替代煤燃料,减少CO2排放等优点。但是缺少可靠的生物质识别技术为补贴政策提供支撑,迫使中国用于集中供能的生物质资源大部分流向了生物质直燃锅炉。14C是一种放射性碳同位素,半衰期为5730年,现阶段大气中14C/12C原子比约为1.2×10-12。新鲜的生物质中的14C在碳循环作用下与大气中保持同一水平,而煤等化石燃料中的14C在地底经历了百万年衰变殆尽。14C法是通过计量燃烧烟气中的14C活度,追溯烟气中的碳来源于生物质与煤燃料比例的方法。为推动中国生物质与煤混燃发电技术的工业应用,本文提出了基于14C法建立一套可靠的生物质与煤混燃掺混比例计量方法,针对14C法工业测量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可行性。样品14C活度测试的准确度是14C法的基础,本文选用了液体闪烁计数仪(LSC)-苯合成法与加速器质谱(AMS)-石墨化法作为样品14C测试的技术路线。为深入理解14C测试样品制备和上机测试的基础理论并积累研究经验,自行搭建了高真空苯合成系统与多功能石墨化系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流程,具备了将样品转化为苯和石墨的能力。对比两种技术路线发现,AMS-石墨化法测试精度更高,制样与测试的时间成本与人工成本更低,但是仪器与测试费用是LSC-苯合成法的10倍以上。同时,考虑现有14C测试技术的局限性,提出了AMS-正压石墨化与LSC-液相/超临界CO2两种可实现快速测量的14C测试技术路线,并初步证实了新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接着,在自主设计改造的可连续给料沉降炉燃烧系统上,燃烧了松木屑、玉米秸秆两种生物质燃料与山西长治无烟煤、神木烟煤、准东褐煤三种煤燃料的生物质与煤两两混合样品,并在尾部烟道捕集了混燃烟气,模拟了工业现场燃料燃烧与烟气捕集的环节。在实验室理想条件下,两种14C测试技术路线的计量结果均准确地对应了实际的掺混比例。当生物质碳基掺混比例在1%-11%的范围内时,LSC-苯合成法与AMS-石墨化法计量结果与生物质掺混比实际值的偏差均小于0.5%。AMS-石墨化法有较好的测量精度,其95%置信区间的绝对误差为±0.09%。尽管精度稍差的LSC-苯合成法的最大误差达到了±0.55%,但随着生物质碳基掺混比例的下降,苯合成法的绝对误差出现了明显地下降。并且,对14C法计量结果的线性拟合表明LSC-苯合成法的计量结果具有较好的线性度(R2=0.997)和准确度。然而,在实际工业场景14C法计量还需要考虑空气CO2污染引入与生物质燃料14C活度参考值选取造成的系统误差。为更新生物质燃料14C活度参考值预测理论,在贵港、宿迁进行了田间实地采样测试并对比了相关文献。结果表明,时间、化石碳排放、和植物物种是决定生物质14C活度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了合理的生物质燃料14C活度参考值预测公式。而对于空气CO2污染,虽然因燃烧供氧进入烟气的空气CO2无法避免,但可以根据电厂空气CO2浓度与14C活度采样测试数据在计算时扣除。同时,在现场快速地将捕集后烟气CO2转化为碳酸盐等不易被污染的状态保存,可以有效地将样品中空气CO2的占比控制在0.50%左右。基于沉降炉实验结果,合理地推算了两种14C测试技术路线应用于实际工业现场的计量误差范围。LSC-苯合成法的最大误差增加至±0.81%,尚在工业测试可接受的范围内。而AMS-石墨化法测试的最大误差也增加至±0.57%,该技术路线高精度的优势几乎被浪费。最后,给出了适用于生物质直接混燃与间接混燃两种工业场景的14C法混燃比例工业测试方案,并将该方案带进了湖北某生物质生化耦合煤粉锅炉的工业现场。在工业现场生物质能量基掺混比2%-3%时,该14C工业测试方案计量结果的绝对偏差范围为0.08%-0.36%。现阶段国内已有多个生物质气化耦合煤粉锅炉项目在运行中或计划中,该14C法混燃比例工业测试方案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李文博[10](2020)在《稻田退水中污染物浓度变化及污染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大规模的水稻种植将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稻田退水污染地表水水质等。本文以水稻田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三江平原洪河农场稻田不同灌水量、施肥量等条件下氮、磷等成分流失的研究以及灌区不同级别典型灌、排渠道水质水量监测试验,初步分析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产生、迁移特点。(1)采用引排差法与彭曼公式对实验区取水量进行计算,通过间接计算法计算水稻需水量,在计算稻田的有效降雨量后,根据现场实测的退水量值。5月20日退水分析中,退水量占取水量的95%;7月27日中,由于水稻生长周期进入到耗水量较高的时期,退水量占取水量的33%。东北地区水稻种植取水与退水量,受到作物生长周期,天气等影响较为明显。(2)采用交叉实验对比分析了淹灌水面高度、化肥施用量以及除草剂对农田水水质的影响,淹灌水面高度对农田水水质状况影响较小,而化肥施用量则对总氮、氨氮、总磷等营养元素浓度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除草剂的使用,对氨氮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并通过对不同监测点位的时间序列分析不同监测点位水质变化的一致性,进而判断其受外界因素影响的情况,结果显示不同指标随时间变化规律的一致性较差,说明外界因素对其影响较小。(3)在同一时间点上,分析垂直方向上(土层深)和水平方向侧向渗水(田边土埂)污染物浓度变化可以得出:氮(总氮、氨氮)浓度在垂直方向有个峰值,且随时间的推移其峰值有下降的趋势(仅在0-60mm深度下),说明垂直方向上的渗水污染物浓度可能由于施肥后土壤表面的氮肥随田间水下渗造成的峰值下移,对总磷浓度的影响较小,而且在侧向渗水的研究中,其结果和垂直渗水污染物浓度结果一致。(4)对取水量与排污负荷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取水量和退水量与排污符合之间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对田间水污染物浓度与取水量、农田水停留时间、温度与化肥使用量进行了回归计算,得到相关的回归公式,并从回归参数与拟合参数的角度入手,进一步理清了农田退水污染形成机制。
二、几种田间常用计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田间常用计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三氟苯嘧啶和啶虫脒对褐飞虱的协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虫源 |
1.2 供试药剂 |
1.3 室内毒力测定 |
1.4组合最佳比例筛选 |
1.5田间药效试验 |
1.6数据处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贵州三地褐飞虱种群对三氟苯嘧啶的敏感性测定 |
2.2贵州三地褐飞虱种群对啶虫脒的敏感性测定 |
2.3三氟苯嘧啶和啶虫脒组合的室内配比筛选 |
2.4田间防治效果 |
3讨论与结论 |
(2)施药喷嘴的喷洒性能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施药喷嘴的发展现状 |
1.1 液力雾化喷嘴 |
1.2 旋转离心雾化喷嘴 |
2 施药喷嘴的喷洒性能研究 |
2.1 雾化性能 |
2.2 沉积飘移特性 |
2.3 小结 |
3 问题与展望 |
3.1 存在问题 |
3.2 展望 |
4 结论 |
(9)基于14C法的生物质与煤混燃掺混比例计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生物质与煤混燃发电概述 |
1.2 生物质与煤混燃技术研究现状 |
1.3 生物质燃料识别技术 |
1.3.1 物质能量平衡计算法 |
1.3.2~(14)C法 |
1.4~(14)C测量方法 |
1.4.1 液体闪烁计数 |
1.4.2 气体正比计数 |
1.4.3 加速器质谱 |
1.4.4 CO_2气相进样加速器质谱 |
1.4.5 中红外激光~(14)C测试光谱 |
1.5 本章小结 |
2 实验系统、制样及测量方法 |
2.1 引言 |
2.2 沉降炉燃烧实验系统 |
2.2.1 沉降炉本体 |
2.2.2 注射式给料器 |
2.2.3 给气管路与气密性 |
2.2.4 尾部烟气管路 |
2.2.5 烟气分析测试仪 |
2.3~(14)C制样实验台架及方法 |
2.3.1 高真空苯合成设备及制样方法 |
2.3.1.1 预处理 |
2.3.1.2 SrCO_3还原 |
2.3.1.3 水解纯化 |
2.3.1.4 催化合成 |
2.3.2 多功能石墨化系统及制样方法 |
2.3.2.1 预处理 |
2.3.2.2 转移纯化 |
2.3.2.3 催化还原 |
2.4 基于烟气~(14)C活度测量结果的生物质燃料掺混比例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3~(14)C测量技术制样方法优化与测试精度提升 |
3.1 引言 |
3.2 AMS-石墨化技术路线的优化 |
3.3 LSC-苯合成技术路线的优化 |
3.3.1 测试本底来源分析 |
3.3.1.1 仪器背景本底 |
3.3.1.2 制样引入污染 |
3.3.2 测试效率的确定与仪器型号的对比 |
3.3.3 LSC-苯合成法测量误差分析 |
3.3.4 制样引入污染的修正 |
3.4 新 ~(14)C测试技术路线的探索 |
3.4.1 AMS-正压石墨化技术路线 |
3.4.1.1 可行性分析 |
3.4.1.2 正压石墨化制样管路搭建 |
3.4.2 LSC-液相/超临界CO_2技术路线 |
3.4.2.1 可行性分析 |
3.4.2.2 液相/超临界CO_2计数瓶 |
3.4.2.3 基于LSC-液相/超临界CO_2的~(14)C测试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14)C法的生物质与煤直接混燃掺混比例计量实验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料与实验方法 |
4.2.1 实验原料 |
4.2.2 沉降炉燃烧实验工况 |
4.2.3 烟气采样、测试技术路线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 |
4.3.1 单一燃料的~(14)C活度 |
4.3.2 混燃烟气的~(14)C活度 |
4.3.3 基于~(14)C法计量生物质掺混比例的可行性 |
4.3.4 两种~(14)C测试技术路线的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5 工业场景中生物质燃料~(14)C活度参考值预测与~(14)C法误差分析 |
5.1 引言 |
5.2 影响生物质~(14)C活度的主要因素 |
5.2.1 时间 |
5.2.2 时间当地化石碳排放 |
5.2.3 生物质种类 |
5.3 实验方法与原料 |
5.3.1 样品采集 |
5.3.2 预处理与石墨化 |
5.4 实验测试结果与讨论 |
5.4.1 化石碳排放的影响 |
5.4.2 植物物种的影响 |
5.4.3 生物质~(14)C活度参考值预测公式 |
5.4.3.1 北半球背景大气~(14)C活度-时间变化函数 |
5.4.3.2 化石碳排放经验修正系数 |
5.4.3.3 生物质种类经验修正系数 |
5.4.4 预测公式计算示例 |
5.5~(14)C法工业场景应用的误差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14)C法生物质与煤混燃比例的工业测试方案 |
6.1 引言 |
6.2~(14)C法混燃比例工业测试方案 |
6.2.1 烟气样品采集 |
6.2.2~(14)C活度测试 |
6.2.3 掺混比例核算 |
6.3~(14)C法混燃比例工业测试实验 |
6.3.1 燃料分析 |
6.3.2~(14)C法工业测试关键参数获取 |
6.3.3 生物质掺混比例测试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工作的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工作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10)稻田退水中污染物浓度变化及污染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现状 |
1.2.2 稻田面源污染现状及成因 |
1.2.3 退水污染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取退水量关系分析 |
2.1 取水量计算方法 |
2.1.1 用水量计算 |
2.1.2 取水量计算结果 |
2.2 取水退水量分析 |
2.3 取水退水关系分析 |
第三章 退水中污染物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淹灌高度的影响 |
3.2 化肥施用量影响 |
3.3 除草剂类型影响 |
3.4 退水中污染物影响因素分析 |
3.5 污染物构成的时序变化 |
3.5.1 进水干渠渠水质数据时序变化 |
3.5.2 田间水污染物浓度的时序变化 |
3.5.3 排水干渠水质变化 |
第四章 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的浓度变化及污染特征 |
4.1 污染物在水平方向上的浓度分布 |
4.1.1 总氮在水平方向上的浓度变化 |
4.1.2 总磷在水平方向上的浓度变化 |
4.1.3 氨氮在水平方向上的浓度变化 |
4.1.4 硝态氮在水平方向上的浓度变化 |
4.2 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浓度分布 |
4.3 污染物在水平方向上渗水中的浓度变化 |
第五章 灌区退水污染形成机理 |
5.1 不同时段退水的水污染物负荷量 |
5.2 取水量与排水期污染物负荷量的关系 |
5.3 灌区退水污染形成机理 |
5.3.1 污染物浓度与影响因素的回归研究 |
5.3.2 灌区退水污染形成机理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几种田间常用计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氟苯嘧啶和啶虫脒对褐飞虱的协同作用[J]. 吴帅,石宇,廖逊,李明,宋梅,李荣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2
- [2]施药喷嘴的喷洒性能研究现状及展望[J]. 焦雨轩,薛新宇,丁素明.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1
- [3]采煤塌陷区地表裂隙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 钱倬珺.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基于强降雨控制的植物 ——人工基质组合筛选及应用效果研究[D]. 周明来.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5]基于遥感蒸散量的焉耆盆地农田水量平衡方程建立及应用[D]. 李晴.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6]基于嵌入式平台的杂草识别与空间定位方法研究及实现[D]. 张啸.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7]基于深度学习的小麦幼苗监测模型与方法研究[D]. 李栋梁.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8]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的研究[D]. 李少伟. 安徽大学, 2021
- [9]基于14C法的生物质与煤混燃掺混比例计量方法研究[D]. 唐宇星. 浙江大学, 2021(01)
- [10]稻田退水中污染物浓度变化及污染特征分析[D]. 李文博. 吉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