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吗?

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吗?

一、中医只能治慢性病吗(论文文献综述)

陈江芸[1](2019)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及老年人健康保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需方视角,分析不同医养结合模式之间医养结合服务特点,明确医养结合模式下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及服务补偿对老年人健康保障的影响,提出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保障优化策略,以促进健康公平,实现健康老龄化。【方法】1、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eb of Science、PubMed等网络数据库及查阅相关书籍,梳理国内外医养结合与健康保障等研究主题相关理论基础及发展动态,确定健康保障分析维度、研究指标选取、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等研究工具。从人社、卫生、民政等部门收集现有政策文件、工作总结、数据报表等灰色文献,获取研究所需的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医疗保险等相关信息。2、实证研究方法(1)典型案例现场调研。根据文献研究及专家推荐,采取典型抽样方法现场调研了湖北省咸宁市、宜昌市、襄阳市23个典型医养结合机构及社区;访谈了卫生行政、医保及民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医养结合机构/社区管理者等31名知情人;收集了合作协议书、服务管理办法、医保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以及地区医保管理数据等资料。(2)询问式问卷调查法。采用国际通用量表和自行设计问卷,面对面访谈式问卷调查了872份医养结合模式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老年人的个人问卷,同时从医养结合机构处获取老年人医疗费用和医保补偿数据。了解不同医养结合模式状态下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服务需要、医养结合服务利用、保险补偿等情况。(3)个人深入访谈。通过文献研究、选题小组讨论、专家咨询确定老年人半结构式访谈提纲,访谈了22名倾诉意愿和沟通能力强、医养结合机构内就医并获医疗保险补偿、对所处医养结合模式接受极好或极差的老年人,了解老年人选择医养结合模式的原因及其接受意愿、医养结合机构内就医体验及其保险受益体验。3、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1)内容分析方法。对知情人访谈等的定性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医养结合模式内涵,并比较不同医养结合模式之间服务项目、服务价格,以及服务补偿的区别与特点。(2)提炼主题。将22份老年人访谈录音转录为文字稿,导入质性研究分析软件Nvivo11.0进行资料管理和分析,在医养结合服务利用和服务补偿体验的“本土概念”下创建节点进行细致编码,之后再合并节点并将其分组,形成相关的类别,通过反复比较、归纳、提炼相关主题。(3)统计及回归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医养结合模式老年人的个体特征,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二元回归模型进行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及其接受意愿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住院补偿情况。(4)倾向性评分匹配法。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匹配不同医养结合模式之间影响结果变量的混杂因素,在模式之间均衡可比的基础上,分别从健康状况公平、卫生服务利用公平、卫生服务筹资公平维度,分析医养结合模式本身对老年人健康保障的影响。【结果】1、明确了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保障影响机制。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因素,对老年人健康保障发挥间接、长效的影响;医养结合模式下核心主体——医养结合机构、医保机构、老年人三者之间通过医养结合服务的提供、补偿以及利用,对老年人健康保障发挥直接、短期的影响。2、归纳了四种主要的医养结合模式内涵及特点。在服务提供方面:养内设医模式能较好兼顾养老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特殊医疗护理提供有限,养老服务价格适中。医内设养模式在提供便捷、有效的医疗护理服务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养老服务价格起步高、精神文化服务提供不足。医养联合模式健康管理服务覆盖所有入住老年人,但健康管理服务频率不及医内设养模式和养内设医模式,养老服务价格相对较低。社区居家医养模式更符合中国传统养老观念,且受家庭支持系统的影响大,居住环境不符合适老化需要,健康管理服务主要针对重点人群,居家医疗服务的门槛高、覆盖有限。在服务补偿方面:四种模式的医保报销政策总体一致,生活照料服务等养老服务不纳入医保补偿范围。区别在于,医内设养模式是唯一将康复医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模式。社区居家医养模式的家庭病床属于医保定点床位、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但居家医疗服务能够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政策仍在试点推行,导致服务覆盖有限。医养联合模式居民住院医疗报销比例5070%,报销比例低于其他三种模式(60%90%),与该模式内医疗机构等级高于其他模式有关。3、证实了老年人选择医养结合模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参加职工医保的老年人选择医内设养模式、养内设医模式的可能性分别是未参加医保老年人的92.1倍(95%CI,4.8175.3)、39.9倍(95%CI,2.758.1);未婚、离异或丧偶老年人选择养内设医模式、医内设养模式、医养联合模式的可能性分别是在婚老年人的3.5倍(95%CI,1.49.2)、4.5倍(95%CI,1.513.9)和2.6倍(95%CI,1.25.7);经济收入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社区居家医养模式。自评健康状况一般的老年人选择养内设医模式、医内设养模式的可能性分别是自评健康状况良好的3.3倍(95%CI,1.28.9)、3.5倍(95%CI,1.111.2)。功能有明显障碍、功能下降者选择养内设医模式、医内设养模式、医养联合模式的可能性分别是功能正常者的27.7212倍、12.655.2倍。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接受意愿与实际选择不完全符合。功能有明显障碍的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接受度更高,如功能有明显障碍的老年人接受养内设医模式的可能性是功能完全正常者的5倍多(95%CI,1.523.4);社会支持得分越低,老年人的接受意愿越低,如社会支持得分最低组接受医内设养模式、医养联合模式和社区居家医养模式的可能性是得分最高组的1.2%30.3%。4、证实了不同医养结合模式老年人健康保障存在差异。在健康状况公平维度,匹配后医内设养模式老年人生命质量低于医养联合模式老年人(t=-3.05,P<0.05),与医内设养模式中精神文化服务提供不足、建筑环境设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老年人功能发挥有关;医内设养模式老年人主观幸福度高于社区居家医养模式老年人(t=3.18,P<0.05),与医内设养模式提供便捷、有效医疗服务让老年人感到充分的安全感有关。在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维度:医内设养模式老年人血压测量服务、血糖测量服务、体检服务利用频率高于其他三种模式(P<0.05),与医内设养模式提供的规范化、流程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有关。养内设医模式、医内设养模式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频率分别高于医养联合模式、社区居家医养模式老年人(P<0.05),与养内设医模式、医内设养模式服务地理可及性高有关。在卫生服务筹资公平维度,同等收入水平的职工医保参保老年人,在医养联合模式中获得的住院医疗补偿金额高于医内设养模式、社区居家医养模式(H=12.919.8,P<0.05)。同等收入水平的居民参保老年人,在医养联合模式下获得的住院医疗补偿金额分别高于社区居家医养模式(H=19.737.5,P<0.05)、养内设医模式(H=23.635.2,P<0.05)、医内设养模式(H=23.0,P<0.05)。医养联合模式的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中提供服务项目不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降低了健康管理服务提供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服务成本更高,该模式下老年人更易于发生高成本住院,造成医保基金支出和个人经济负担重,并可能导致医疗卫生资源挤占。5、上门医疗服务、居家医疗服务以及养老机构内医疗服务等医养结合服务难以有效满足老年人需要,医养结合模式选择缺乏合理引导,子女精神赡养、适老化环境、精神文化服务等支持和促进性环境建设不足,医养结合服务可负担性仍较低,卫生服务利用不公平,医疗资源挤占等问题影响着老年人健康保障和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其关键问题在于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体系不健全和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不完善。【结论】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选择不仅受到健康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受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收入低的老年人存在医养结合服务需要难以得到满足的情况。完善服务提供及保障体系,适当向低收入老年人倾斜,有助于提高医养结合服务的可及性,改善整体保障水平。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保障水平,不仅受社会经济与政策环境的影响,而且受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以及医养结合服务医保补偿的影响。应针对性优化医养结合模式的服务提供以及服务补偿策略,以改善老年人健康保障,促进健康公平。一方面,应针对性加强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引导老年人合理选择医养结合模式、关注老年人精神文化和临终关怀服务需要。另一方面,应拓展医保筹资渠道、优化补偿机制设计、探索发挥健康风险分担作用、加快发展独立于基本医疗保险的长期护理保险。【创新与不足】研究创新之处:研究视角上,本文从需方视角出发,关注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要,分析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及其接受意愿,研究老年人在医养结合模式下的健康保障水平,提出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健康保障优化策略。因此,本文在研究视角上具有一定的新意。研究思路上,本文以健康公平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等经典理论为依据,在综合考量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保障影响机制概念模型,为开展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确定提供了支撑。研究各个章节之间衔接严谨。因此,本文在研究思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方法应用上,本文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通过匹配不同医养结合模式之间影响结果变量的混杂因素,验证医养结合模式本身对老年人健康保障差异的影响,即验证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及服务补偿对老年人健康保障差异的影响。因此,本文在方法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创新。研究局限与展望:在构建倾向性评分匹配的过程中,因测量方法有限未采集到所有的影响变量,因此在匹配过程中可能忽略了个别对匹配有效性带来影响的混杂因素;同时,因医养结合模式之间初始差距较大导致样本损失时,可能会影响样本的代表性,未来可以通过增加样本量以提高样本代表性。本文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对医养结合模式之间的健康保障水平的差异以及影响的研究,采取的是平行对照的研究思路。未来可以对老年人接受医养结合服务及其补偿前后健康保障水平的差异进行研究,更好的验证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及服务补偿对老年人健康保障的直接影响。

张晗[2](2019)在《基层全科医生服务提供偏好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为了解我国基层全科医生医疗服务提供现状及影响其服务提供的因素,进而通过政策引导、全科医生培训等方式促进基层全科医生的供给及其服务提供行为的改善,从而达到基层医疗服务系统绩效改善的目的。【方法】基于离散选择实验(DCE)的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个人深入访谈确定基层全科医生服务提供偏好的测量属性;利用SPSS正交实验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属性变量及其水平组合的选择集并加上人口经济学变量形成问卷。为减轻基层全科医生负担,进一步将选择集随机分配到两个不同版本的问卷中。利用分层随机法进行抽样,在东中西部地区随机抽取两个城市(地区),每个城市(地区)总共随机抽取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其在岗符合条件的全科医生全部发放问卷,共发出455份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411份,有效率为90.3%。采用混合Logit回归模型分析其服务提供偏好及为某一属性变量或水平改变所愿意支付的价格(WTP),并对属性变量和人口经济学变量进行交互作用分析及进行亚组间的敏感度分析。【结果】(1)各地区全科医生女性均多于男性;绝大部分为青年和中年;婚姻状况已婚占比均超过85%;文化程度均是本科占比50%以上,研究生及以上占比较少;职称均是中级占比50%以上;拥有西医处方权的占比均在90%左右,而拥有中医处方权的占比东中西部分别为46.44%、25.32%、42.70%;行政工作任务非常重和比较重的占比加起来均约80%;月均工资4000-6000元占比较多,东中西部分别为86.61%、83.20%、67.42%。(2)混合Logit回归显示,5个属性变量在模型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服务类型中,全科医生更偏好于提供中西医结合服务(β=0.502,OR=1.652),对西医服务的偏好也大于中医服务(β=0.233,OR=1.262);在预期疗效上,偏好于提供预期疗效更好的服务(β=0.995,OR=2.706);在患者信任度上,偏好于提供患者信任度更高的服务(β=0.366,OR=1.441);更偏好于提供纳入医保的服务(β=0.372,OR=1.451);偏好于提供月收入更高的服务(β=0.0001,OR=1.000)。(3)WTP结果显示,全科医生为了提供预期疗效更好的服务,宁愿损失3431元的月收入;为了从提供中医服务转变为提供中西医结合服务或西医服务,分别宁愿损失1731元和803元的月收入;宁愿损失1283元的月收入以能提供纳入医保的服务方式;为了提供患者信任度更高的服务,宁愿损失1262元的月收入。(4)交互作用显示,拥有中医处方权的全科医生更偏好于提供中医服务(OR=2.262),更偏好于提供预期疗效好的服务(OR=1.280);科研工作量比较重的选择预期疗效好的服务可能性更小(OR=0.628);没有西医处方权的对纳入医保服务选择的可能性更小(OR=0.674)。(5)将地区、性别作为亚组进行敏感度分析显示,偏好的变化趋势与总体保持一致。【结论】(1)基层全科医生在提供服务时更偏好于中西医结合服务或者西医服务,对中医服务提供的积极性较低;在提供服务时更多的关注治疗方式对患者的预期疗效,且会考虑患者信任度、是否能纳入医保报销,其次,月收入也是影响其服务提供的主要因素。(2)基层全科医生在选择服务提供方式时,对预期疗效的替代支付意愿值最大,其次分别是服务类型、是否纳入医保、患者信任度;同时,处方权类别、科研工作量的轻重会对全科医生的服务提供及支付意愿值产生影响。(3)国家需要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法规,立足患者需求优化全科服务配置,为基层大力注入中、西医全科医生,尤其是中部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应该改革其人员配置体制机制,合理分配全科医生的医疗、行政等工作,以满足基层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4)应着力培养中医全科医生,同时改善中医全科医生的待遇或福利水平;且需要将中医服务或者中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提高全科医生提供中医服务的积极性;还应该充分挖掘中医优势,促使其与西医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发挥各自优势,同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探索改进中医服务方式与剂型的新方法,改进中医疗效。(5)本研究一大局限性在于偏好测量模型是建立在完全理性个体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假设上,并且暗含了个体在做决策时获取了决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的假设,然而在现实中显然并不完全合理,是一种基于理想情况的研究。

蒋力生[3](2006)在《中医FOLLOW ME》文中提出

吴焕荣,张明丽,杨丹[4](2001)在《张仲景治疗急症学术思想浅谈》文中提出目前,社会上一部分人认为"中医只擅长于治慢性病",也就是说,中医不能治疗急症。针对这一问题,浅谈个人看法:以纠正那些对中医不正确的认识,启发中医药工作者加强责任感,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改善服务态度,使祖国医学能广泛地为急症患者服务。

陈坤[5](2020)在《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与养老机构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以济南市城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性的突出问题之一。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不仅对各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强烈冲击,也对家庭和个人产生着巨大影响。向老年型社会过渡的转变始于欧洲和北美洲等富裕地区,随后出现于日本等发达国家,逐渐向发展中国家传递。我国在1999年就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下降,“421”家庭结构的普遍出现,传统“子女养老”模式的退出,社会分工的变化和劳动力人口的减少造成了日常照护需求的巨大缺口,导致老年人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为我国养老服务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为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机构养老服务作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现状和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早,国外学者对机构养老服务的利用、供需之间的差距、养老机构管理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开展地较多也较为深入。研究发现,国外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经历了供需错配、服务效率水平不高、服务质量评价不规范等过程,研究结果对我国机构养老服务发展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由于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国内学者开展相关研究的方法比较单一。从现有研究看,关于机构养老服务需求的研究多数缺乏理论模型的支撑,对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也缺少科学的分类分析,关于机构养老服务供给的研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较少,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使用的方法易受非服务性因素的影响,导致服务评价与服务实际绩效不一致,完善以上研究不足有助于更好地分析机构养老服务供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以山东省济南市作为研究现场,通过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的使用,力求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揭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破解养老机构发展困境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目的本研究从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和养老机构服务供给两方面出发,研究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机构养老服务供需之间存在的矛盾,为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老年人需求,破解养老机构发展难题,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内容1.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济南市为例,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系统调查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情况和认可程度。以Andersen行为模型为基础,对老年人机构养老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分析,从影响老年人需求的使能因素、倾向性因素和需求性因素三方面为改进养老机构服务提供参考。2.养老机构服务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养老机构的服务供给状况,主要包括人力、财务、设施等方面的投入,结合以上数据对养老机构服务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养老机构改善运行状况提供实证参考。3.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研究:对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进行现场调查,使用基于粗糙集方法的数据挖掘分析济南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通过属性约简的方式减少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噪声”,突出影响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核心因素,再进一步通过与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的重点需求进行比较,得出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有关评价,为养老机构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依据与建议。资料与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复习和焦点小组访谈等方法收集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的定性分析资料,使用现场调查法收集社区居住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和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的定量分析资料,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养老机构服务供给的定量分析资料。文献复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政策文件、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统计报表等信息。焦点小组访谈法主要通过与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等机构养老服务利益相关者进行细致深入访谈,了解各方对机构养老服务现状的认识和意见建议,在信息概括的基础上,对养老机构服务供给及存在问题进行定性分析。本研究共访谈38人。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主要采用现场调查的形式,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共在上述5个区的18个社区中发放现场调查问卷1436份,回收有效问卷1389份,回收有效率为96.73%。以Andersen行为模型为基础,对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养老机构服务供给的调查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在济南市城区按照最优分配原则随机抽取5~15家养老机构,共抽取48家养老机构进行调查。以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养老机构服务效率进行分析。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调查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从上述48家养老机构中选择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共39家,对入住其中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进行现场调查,共发放现场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8份,回收有效率为98.50%。基于粗糙集(Rough Sets)方法,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本研究对回收问卷进行编码后,使用Epidata3.1录入数据,采用EXCEL2010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研究结果1.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1)本研究在济南市城区18个社区中抽取1436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89份,回收有效率为96.73%。(2)社区居住老年人基本情况呈现呈现受教育程度偏低、丧偶程度较低、高收入老年人较少的特点,虽然大部分老年人可以实现自我照料,但老年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衰弱,且普遍为带病生存,对机构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潜在需求,女性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意愿高于男性老年人。(3)社区居住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知晓度较高(71.06%),机构养老服务需求水平较低(40.03%)。(4)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呈现较为集中的特点。(5)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子女数和生活自理能力、慢性病患病情况、衰弱程度和抑郁程度。2.养老机构服务供给情况:(1)养老机构以公建民营和民办养老机构为主,平均营业年限较短,硬件设施较为全面。(2)养老机构中医生和护士配备较为普遍,养老护理员呈现获得资质与参加培训的比例低、年龄偏大、女性比例高的特点。(3)服务项目相对多样,能够给入住老年人提供较好的选择。(4)养老机构服务效率水平总体较低,其中公办养老机构服务效率有效比例最高,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有效比例最低;床位规模小于100张的养老机构服务效率有效比例最高;养老机构入住率是服务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5)各养老机构间入住率差别较大,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最高且之间的入住率差异不明显,民办养老机构之间入住率差异较明显。营业年限、是否有中医保健服务、工作人员费用支出是养老机构入住率的影响因素。3.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情况:(1)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呈现文化程度偏低、丧偶程度高、健康状况较差和收入较低等特点。(2)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水平差别较大。与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社会参与服务维度相比,医疗服务和安全保障维度评价结果明显偏低。(3)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文化程度差异、婚姻状况差异、生活自理能力差异、子女状况差异、收入状况差异、患慢性病数量差异分维度分析结果显示,养老机构应根据老年人群不同特点对相关服务质量进行改善。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和养老机构服务供给及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机构养老服务存在供需错配矛盾,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巨大需求与机构养老服务利用不足并存的现象,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不能得到老年人的充分认可,部分养老机构在服务方面达不到老年人的要求,使得有入住养老机构需求的老年人却并未选择入住养老机构,造成了巨大需求与利用不足并存的现象。2.年龄、子女数、生活自理能力、慢性病患病情况、衰弱和抑郁程度是影响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高龄、子女少、生活自理能力差、患慢性病数多、衰弱和抑郁程度高的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较多。3.养老机构服务效率水平较低,入住率是养老机构服务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通过增加入住老人数量来提高养老机构服务效率。4.工作人员费用支出较多、能够提供中医保健服务、营业年限较长的养老机构入住率较高,工作人员费用支出对养老机构入住率影响最大,营业年限对养老机构入住率的影响最小。5.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总体偏低,应重点加强医疗服务和安全保障服务,积极关注女性、文化程度较高、有配偶、有子女、收入较高的老年群体的服务需求,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政策建议1.建设关爱老年人环境,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通过制定维护老年人权益措施,消除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尊重老年人的自主权,营造支持健康老龄化的政策环境,建立老年医疗卫生综合服务制度、长期照护体系、老年人健康评估监测系统,促进关爱老年人环境建设和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包含本部分内容的文章已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加强养老机构的自身建设与利于养老机构发展良好外部环境的营造。通过创新和完善支持养老机构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增强机构养老服务的人文关怀色彩,科学规划养老机构建设和加强“智慧养老”建设,提高养老机构建设和管理水平,解决机构养老服务供需错配矛盾。通过加大行业监督和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等措施,充分发挥制度监管和舆论引导作用,推动形成有利于养老机构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3.重点发展老年人需求集中的服务项目,全方位优化机构养老服务供给。加强医疗和养老资源整合,实现中医与养老的深度对接,大力发展中医医养结合服务。通过增强服务的响应度,提高医疗服务和心理健康服务质量,提高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通过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改进老年学通识课程设计,推动职业学院与养老机构合作,完善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等方式,提高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改善养老服务供给质量。创新与不足创新点1.本研究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建立多变量的研究模型,从服务需求、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角度,全面系统地对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当前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现状和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对于破解养老机构发展困境以及后续研究的开展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2.本研究使用了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较好地增强了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如首次基于粗糙集的数据挖掘法,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提高了服务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引入Andersen行为模型分析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科学分类,这将有利于为机构养老服务供给的改善提供分类指导。3.本研究探讨了济南市养老机构基本情况、机构设施、人员配置、服务项目和财务状况等因素与养老机构服务效率、入住率之间的关系,发现多数养老机构存在投入和产出不匹配的情况,同时揭示了养老机构入住率是服务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些研究结果将为促进养老机构发展提供新的实证依据。研究不足1.本研究选择济南市城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但未开展与其他城市的比较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尝试获取不同城市的机构养老服务调查数据,进行市域甚至省域间的横向比较,进行更为全面的现状调查。2.本研究为避免选取单一的结果性指标对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进行评价,特别纳入了结构和过程性指标。这样规范的评价方式虽然避免了参差不齐的评价标准导致的随意性结果,但“一刀切”式的评价指标不能满足对不同等级养老机构评价的需求,今后可以设立不同等级的评价指标进行更为细致全面的评价。3.由于本次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研究数据无法反映各变量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规律和发展动态。今后,可以注重对数据进行时间维度上的连续性收集,为更加深入地了解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进程和潜在规律奠定基础。

朱平华[6](2019)在《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慢性疾病患病率迅速上升,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个人、社会和政府不堪重负。《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多次提到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已然是实现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战略和关键路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健康广西2030”规划》也提出了开展健康管理、构建健康促进体系的任务。而这两项任务的最终完成,无疑离不开医联体特别是紧密型医联体的平台架构或实施载体。新的形势下,拥有优质核心医疗资源、掌握健康管理优质客户、具有区域辐射影响力的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理应成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示范基地和榜样力量,尤其是在加快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下,三级综合医院如何在评价自身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健康管理服务水平、创新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共建健康管理联动机制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如何在紧密型医联体的框架下围绕健康管理的实践环节有所作为,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然而,健康管理学界与健康服务业界目前均无关于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及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定义,也未专门开展对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评价,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具有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特色、适用于医联体框架下的广西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也在探索之中。目的1.提炼国内外健康管理服务典型模式,梳理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实践探索及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与发展情况,为构建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2.构建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调查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现状和联动情况并进行综合评价,为评价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提供指标体系和实证数据。3.分析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优势、劣势与机遇、挑战,提出完善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为三级综合医院及其所在医联体各成员单位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优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共建健康管理联动机制提供决策参考,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健康管理服务暂行规定、推动健康管理落地实施提供配套政策。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询和收集国内外健康管理与医联体有关文献资料,总结可供借鉴的理论、模式、经验和方法,建立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的相关理论框架。2.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结合文献研究结果,在厘清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的理论框架后,初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经2轮Delphi法专家咨询后筛选评价指标,逐步统一专家意见,最终形成评价指标体系。3.问卷调查法:根据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广西医院协会健康管理专委会31家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成员单位开展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现状调查,面向体检人群开展基本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调查。4.专家访谈法:在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广西医院协会健康管理专委会召开年会的契机对上述医院健康管理部门31名负责人开展个人访谈,了解机构发展现状和健康管理服务联动情况,征询意见建议。5.综合评价法:对现场调查数据采取加权“密切值”法与“秩和比”法结合、嵌套的方法,综合评价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应用“雷达图”法对服务能力薄弱环节进行系统分析。6.SWOT分析法: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以矩阵方式列出并分析医院健康管理服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运用策略配对方法提出提升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SO、WO、ST和WT策略及对策建议。7.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使用内部信度和结构、内容效度分别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使用EPI Data软件录入调查表中的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分析。结果1.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的评价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有2个层次,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34个。德尔菲法两轮咨询中,二级指标的专家权威系数达0.865和0.869,权威程度较高。协调系数分别为0.282和0.348,专家意见逐步趋于一致,专家咨询意见趋同的效果较好。层次分析法构造的5个判断矩阵,单排序、总排序的一致性比例CI、CR均小于0.1,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组合权重排名前五位依次为:开展健康管理适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引领健康管理科学研究、引领区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健康管理对象的健康体检或医疗服务信息在医联体内安全互联互通、开展全程健康管理服务。综合指标体系专家代表性、权威性和一致性较好,经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内容效度检验证明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该体系以医联体为视角和框架,涵盖了健康管理服务投入、服务过程、服务产出、服务效果等多方面内容,为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了测量工具和参考指标。2.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两家机构违规开展健康体检业务,健康体检服务量、年体检收入、人均体检费用逐年增加但机构间差异较大,近1/3的机构未制定完善的人财物管理制度,仍有35.5%的机构未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将近40%的机构没有开展问诊或问卷调查。健康体检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参差不齐,独立开展能力总体不强,与医院共享情况较为普遍,个别机构连基本的一般检查项目都未开展。半数左右的机构体检报告未包含疾病危险性评价和慢病患病风险评估内容,38.7%的机构未能对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进行全面分析评估,64.5%的机构未能对慢病患者进行分级干预并随访,67.7%的机构未能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健康指导与干预。检后服务覆盖范围不广、随访项目有限,仍有6.4%的机构只停留在健康检测的初级阶段,单纯体检或“只检不管”。仅有22.5%的机构延伸到了健康跟踪的阶段,但总体还是重健康体检,轻健康管理。从健康管理(体检)服务对象来看,35.1%的体检者23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体检一次,仅有11.1%的人群经常测量自身心率和血压,有30%的人经常观察自身大小便情况来进行粗略的健康检查,仅有10.1%的调查对象出差或旅游时随身携带药物,依旧有5.4%的人从来不系安全带,调查对象9项健康基本知识知晓率不高。体检人群对健康管理服务的平均满意度为89.16%,不同机构间满意度水平差异不大。与健康管理服务密切相关的健康管理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健康管理个性化、多样化、全方位服务水平较低,健康管理工作的考核和奖惩机制尚未普遍建立。对体检者健康状况的采集和掌握不够全面,影响到后续的健康评估的准确度和健康干预的效果。健康体检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健康管理服务的满意度。医院内部和医联体内的健康管理联动极少,信息互联互通难以实现,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健康管理理念和疾病管理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健康管理服务缺乏创新。3.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综合评价加权密切值法、秩和比法、“雷达图”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4家医院位于优档,5家医院处于差档,其余19家医院为中档,分别约占医院总数的14%、18%、68%。评价结果较全面、合理。排序第一的医院在所有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排序最后的医院,排序最后的医院在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各项评价指标表现中均很不理想。三档中,过程、效果指标差异不大,主要差异在于投入、产出指标。服务能力处于“优”档的,总体表现比较出色,一级指标均优于其它两档,但存在个别医院部分指标发展不均衡,指标表现不佳。普遍表现较好的指标主要有:健康管理(体检)机构符合《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应用信息化系统开展医联体内的预约、转诊服务,开展健康知识教育。普遍表现较差的指标主要有:健康管理对象的健康体检或医疗服务信息在医联体内安全互联互通、健康管理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机构内涵建设薄弱,服务能力总体不足,服务内容不全面,服务流程不完整,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比较单一,覆盖人群十分有限,疾病管理服务相对缺乏,不同机构间的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存在差异,医联体内部健康管理运行机制有待探索,健康管理服务与医疗服务之间发展极不协调。4.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大多数机构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仍停留在以健康体检为主(重检轻管)的健康体检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即专业化健康体检服务模式)。绝大多数医院尚未建立健康管理的内部联动机制,医院健康管理(体检)机构面向体检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与医院临床科室面向住院患者的疾病管理服务未能形成有效合作与互补,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目前较少涉及健康管理方面的合作。加上医院健康体检人群总体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基本健康素养水平较低,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较差,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的健康管理及其联动工作任重道远。结论1.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示范引领健康管理服务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大健康的背景下更是迎来了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公立医院长期以来“以疾病为中心”、“重治轻防”的发展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运行惯性和路径依赖,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实施健康管理也面临不小挑战和不少障碍。因此,应整合发挥SO、WO、ST和WT等不同策略之间的协同效应。2.作为公立医院举办方的各级政府要更好发挥“做好健康管理顶层设计、建立健康管理运行机制”的作用,尽快出台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性文件——《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暂行规定》,适时发布《健康管理基本项目目录》,最终建立健全以公立医院为骨干带头、三级综合医院为示范引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服务主体、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业务指导,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保险公司和全社会、全体人民积极参与的多元健康管理服务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卫生健康、医疗保障、发展改革、财政、人社、教育、保监等各个相关部委办局要主动发挥“制定健康管理配套政策,加强健康管理协调指导”的作用。3.三级综合医院要创新示范医联体框架下的“整合型、全方位、个性化、广覆盖”的“四位一体”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实现“全程服务、智能管理、信息共享、各司其职、责任共担、上下联动、利益共享、一体运行”的目标,带头共建医联体框架下的“机构、人员、信息、服务、防治相互联动”的健康管理服务“五项联动”新机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发挥在全民健康协同管理中的特色优势:省级教学研究型医院牵头制订开发健康管理行业标准指南,县级、二级、城市辖区医院成为本区域预防、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康复服务、医养结合的龙头,中医院、民族医院发挥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技术、民族医药的特色和治未病及养生保健的优势,专科医院开展针对专门疾病和特定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执行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健康管理服务标准指南。

王安鹏[7](2019)在《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向健康管理转型的必要性及实施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社会消费结构开始向健康、安全、享受发展型转变,人民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水平的追求。但当前阶段,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低龄化、环境恶化等诸多不利因素威胁着人们对健康体质、高品质生活的追求。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发展规划》对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全面指导规划,强调以预防为主,以中医治未病为指导理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体系;同时强调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障作用,鼓励加快发展新型的相关保险,增强保险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将“健康中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在“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中多次提及商业医疗保险,强调利用市场机制,用商业医疗保险的手段来为人民提供多层次、高水平的健康保障。2018年,我国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8.4%,消费水平成功迈入发达国家水平行列。消费结构虽有所改善,但距离“健康中国”要求的健康管理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近些年来,我国普通商业医疗保险发展较快。作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医疗保险在满足新时代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健康需求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医疗费用支出的控制和人民的健康风险并未得到有效控制。2018年,全球医疗消费增长率为8.4%,比当年3.1%的通胀率高出5.3个百分点。这既反映出医疗成本的快速上升,也对商业医疗保险控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普通商业医疗保险发展总体规模有限,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商业医疗保险经营体系,缺乏相应的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因此,适应市场新的需求,推动普通商业医疗保险向健康管理转型,促进商业医疗保险实现“质”的突破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并且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此基础上,本论文以经济学、保险学和医疗卫生学等理论为指导,从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功能出发,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我国普通商业医疗保险向健康管理转型的必要性及转型实施的创新路径,试图改变普通商业医疗保险目前仅具有单一的费用补偿功能,让商业医疗保险具有适应不同人群需求的健康管理功能,真正做到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论文研究主要分为六章,各章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是导论。本章首先从国家、社会、保险公司和消费者四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向健康管理转变的目的和意义;其次,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文献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实践,找到了研究的问题所在,也是本文进行研究的前提;最后,对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做了总结概括。第二章是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演变发展和面临的挑战。笔者将商业医疗保险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通过对比分析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异同,并结合本文主题,将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创新型地划分——增加了综合健康管理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出普通商业医疗保险的定位和主要功能;最终分析得出我国普通商业医疗保险在产品供给端、利益主体端和运作机制端等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商业医疗保险健康管理功能的发挥。第三章是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向健康管理转型的必要性分析。本部分首先从不同专业视角对健康管理的定义做了分析,并对本文主题涉及到的“健康管理”和“转型”创新性地做了概念界定;再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社会分工角度、经济消费结构角度、慢病健康管理角度、社会人口老龄化和医疗健康大数据技术角度等方面展开分析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向健康管理转型的必要性。第四章是国内外商业医疗保险和健康管理融合的成效与问题,是本文的重点之一。本部分首先将商业医疗保险按照消费群体的收入水平进一步,将普通商业医疗保险最终划分为高、中、低三类保险。案例分析分别选取国内外最具代表的保险公司或保险产品,高端医疗保险案例采用英国保柏集团、中端医疗保险采用平安健康险公司提供“平安E生保”、低端医疗险则采用“微医保”作为案例来分析其各自的特点优势;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外的商业医疗保险在向健康管理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四大问题,为下一章的创新路径埋下伏笔。第五章是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向健康管理转型的创新实施路径。基于上一章对商业医疗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的成效与问题分析,提出了适合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既考虑到中国特色又考虑到时代发展的方向的创新发展道路。一条是基于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商业医疗保险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路径,从前端健康信息的搜集到后端康复治疗,利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式,互取所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的商业医疗保险健康管理服务;另一条是为了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走科技赋能保险的道路,针对当前较为热门的现代科技,并结合其他险种的设计思路,用现代科技打造商业医疗保险和健康管理服务的新路径;并且对已在探究阶段的某些路径的环节采用案例来论证其可行性。第六章提出了如何走好两条创新路径的配套建议。本部分从产品、公司和行业三大角度分别提出了部分有借鉴性的配套建议,推动商业医疗保险向“群体定制化、个体个性化”健康管理方向发展。论文的主要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在于:一是选题新颖。本文立足于新时代国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论证分析了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功能由传统的经济补偿为主向健康管理转型的必要性及实施路径,选题具有前瞻性和新颖性。文章选题来源于《健康中国2030发展规划》,但该规划也仅是简单提到了商业医疗保险,而未对商业医疗保险向健康管理转型提出具体的路径。学术界对商业医疗保险和健康管理两大学科融合的探究也相对孤立,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二是多学科综合、内容创新。将保险学、中医药学、健康卫生学等多学科综合,探索了商业医疗保险与健康管理相融合的具体实施路径。本文结合现代科技并借鉴车险新产品“里程险”设计的思路,对商业医疗保险向健康管理转型融合进行了险种创新和路径创新的大胆假设。这些探索既具有难度,又具有新颖度。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一是跨学科内容多,综合性强,医学专业知识略显非专业。二是系统性的数据较少,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

何佳[8](2020)在《社区医院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供给对策研究 ——基于广州市A街道的调查》文中认为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于2019年10月26日发布。基层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具有中医简便廉验的特点,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对维护或促进民众特别是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中具有重大作用。基层中医药医养服务伴随着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推进,为维护和促进社区民众特别是老年人健康取得了举足轻重的效果。近年来基层中医药医养服务供给在持续改善,社区老年人对中医药医养服务的满意度有所上升,但提升空间仍然较大。本文通过文献法,梳理近年在老年人中医药服务需求、医养服务供给、中医药健康管理方面的研究及进展。采用访谈法进行研究,访谈在社区医院就职的中医药相关服务一线提供者们对中医药健康管理、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治未病”等中医医养服务工作的实际执行情况及遇到的困难,从服务提供者角度去了解居民的中医药医养服务需求未被完全满足的原因,此外,本文还通过调查问卷法及案例分析法,以广州市A街道为例,调查前往广州市A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300位老年居民对中医药医养服务的利用、需求、及评价等情况。本文通过上述四种研究方法的研究,结合协作治理理论,并结合广州市基层中医药服务相关政策进行系统的理论思考,发现现阶段基层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的提供显现出种种局限: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局限,中医药医养服务所需的人力资源不足。社区老年人对中医药医养服务认可度有待提高,信息系统、个案管理、社区老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提供的局限。为了更好地推动基层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的提供,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启示,本文提出改善基层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提供的建议:提出转变基层中医药医养相关服务提供的决策理念,夯实中医药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协作治理支持力度,改善信息系统建设、个案管理、人力资源协调,调整相关绩效考核指标、加强正面激励,加强相关舆论宣传等方面的建议。

刘笑笑[9](2019)在《在线医疗社区中的医患参与及其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医疗资源的紧缺和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缺乏有效持续的沟通交流,从而影响医患之间充分的协作护理、医患关系的改善和患者健康状态的提升。在线医疗社区作为一种新兴的沟通平台,为医生和患者之间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沟通方式,但是医疗服务信任商品的特点、在线环境中的信息不确定性和隐私等问题,导致在线医疗社区存在着潜在的风险,这些风险都会对医生和患者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产生影响。因此,在线医疗社区的优势和弊端,导致其能否真正有效地促进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达到促进医患之间的协作护理、缓解医患之间的关系和提升患者健康状态的目的,尚未清楚。本文主要以医生驱动的在线医疗社区为研究背景,对在线医疗社区参与的有效性及其促进策略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基于“患者-医生合作”范式,通过分析在线医疗社区中医生参与和患者参与的相互影响,研究在线医疗社区能否支持和促进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协作护理,同时探索这种相互影响在不同疾病类型下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在线医疗社区能够支持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协作护理,即医生的参与和患者的参与能够相互影响,从而形成持续的交互,但是患者参与对医生参与的影响在不同疾病中有着显着的不同。本文从背景因素,包括疾病的本质、医生与患者的激励以及管理医生和患者在线活动的监管制度等方面解释了研究结果的差异。其次,本文在“患者-医生合作”范式理论基础之上,建立了在线医疗社区的使用与否对医疗产出影响的理论模型。本文通过设计和使用一个准实验,对在线医疗社区的使用与医患关系和患者健康状态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发现,在线医疗社区的使用能够帮助医生改善与其患者的关系和提升其患者的健康状态。接着,本文在“医患沟通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的基础之上,构建了在线医疗社区中医生和患者不同的参与类型对医患关系和患者健康状态影响的理论模型。具体来说,本文将医生的参与和患者的参与分别分为主动提供信息、被动提供信息和社会情感支持,通过使用工具变量和广义距估计模型,得到了在线医疗社区中医生和患者不同参与类型的因果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医生主动提供信息和患者被动提供信息对医患关系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但是医生被动提供信息、患者主动提供信息和医生与患者的社会情感支持没有显着的影响。除此之外,医患关系、医生和患者的社会情感支持对患者的健康状态有显着的正向作用。最后,本文基于“医患沟通理论”,构建了患者选择和参与在线医疗社区的前置影响因素模型,通过研究线下因素(地理距离、文化差异和医疗资源差异)和线上因素(在线信誉和在线贡献)与患者参与在线医疗社区的关系,分析了促进患者选择和参与在线医疗社区的策略。本文的泊松伪最大似然估计结果显示,地理距离、文化差异和医疗资源差异对患者的选择和参与有抑制作用,而在线信誉和在线贡献能够有效地减弱这种抑制作用。本文以医生驱动的在线医疗社区为背景,验证了在线医疗社区中医患参与的有效性,并且分析了如何促进患者的参与。本文将当前的文献从传统面向患者的社交媒体应用扩展到了能够同时支持医生和他们的患者参与的社交媒体应用,对于全面理解医生驱动的在线医疗社区中医患参与的影响机制,深入挖掘影响患者参与在线医疗社区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在线医疗社区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框架。本文的研究结果强调了在线医疗社区的重要性,为医疗保健领域发展和正确使用社交媒体、控制医疗成本和降低我国医疗保健系统负担提出了建议;对医生和患者如何高效地参与在线医疗社区、平台管理人员如何更好地设计在线医疗社区,从而有效地提升医生和患者的参与提出了指导和建议。

陈小杭[10](2019)在《医养护一体化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需求及内容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德尔菲法形成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项目内容,为政府部门制定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项目提供参考。调查老年人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需求,确定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内容,为规范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的开展奠定基础。方法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政策文件,初步拟定项目内容初稿;德尔菲法,选取相关领域专家开展两轮专家咨询,构建项目内容;问卷调查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抽样方法抽取武汉市江岸区、硚口区、东西湖区的老年人为研究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对武汉市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需求情况进行调查;运用Excel双人录入数据,采用spss20.0,采取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100%和94.44%,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36和0.906,两轮咨询后专家指标协调系数分别为0.109、0.113、0.305(P<0.01),通过德尔菲法最终确立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内容,包含6个一级指标,38个二级指标。经预调查测算Cronbach’a系数为0.975,S-CVI/Ave为0.941。经调查显示88.3%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需求,其中40.67%的老年人的需求量达到31项及以上;需求项目主要集中在基本医疗服务(就诊预约、双向转诊、诊疗服务、健康咨询)、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状况评估、慢性病健康筛查、体检)、健康管理(制定健康管理计划、个人健康信息查询、中医健康服务)。结论(1)老年人对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有较大需求,开展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符合老年人的健康需求。(2)适合武汉社区发展的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项目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家庭病床、康复保健服务、健康指导六大类38项服务内容,经预调查表明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当前开展服务的重点应该放在基本医疗服务、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以满足大部分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健康养老的需求,同时展开必要且可行的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不同的护理需求。(3)通过对300例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不同能力等级的老年人的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需求集中情况,为开展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提供参考方向。

二、中医只能治慢性病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只能治慢性病吗(论文提纲范文)

(1)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及老年人健康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老年人
        1.2.2 医养结合
        1.2.3 基本医疗保险
        1.2.4 健康保障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1 健康老龄化相关研究
        1.3.2 医养结合相关研究
        1.3.3 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相关研究
        1.3.4 老年人健康保障相关研究
        1.3.5 小结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假设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
        1.5.2 实证研究
        1.5.3 资料整理分析
    1.6 课题来源
    1.7 研究逻辑框架
        1.7.1 技术路线图
        1.7.2 结构安排
2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保障影响机制概念模型构建
    2.1 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环境判断及现状分析
        2.1.1 医养结合模式健康保障相关政策梳理
        2.1.2 医养结合需求现状分析
    2.2 基础理论阐述
        2.2.1 需要层次理论
        2.2.2 健康老龄化
        2.2.3 健康公平
        2.2.4 Anderson健康服务利用行为模型
        2.2.5 福利经济学
    2.3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保障影响机制概念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典型案例的医养结合模式比较研究
    3.1 资料来源与方法
        3.1.1 典型案例研究
        3.1.2 深入访谈
    3.2 医养结合模式内涵
    3.3 医养结合典型案例
        3.3.1 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及服务价格
        3.3.2 医养结合服务医疗保险报销政策
    3.4 基于典型案例的医养结合模式比较分析
        3.4.1 医养结合模式服务项目及价格特点分析
        3.4.2 医养结合模式医疗保险政策特点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及其接受意愿研究
    4.1 资料来源与方法
        4.1.1 问卷调查
        4.1.2 深入访谈
    4.2 医养结合模式选择描述性分析
        4.2.1 倾向特征分维度分析
        4.2.2 使能资源分维度分析
        4.2.3 需要分维度分析
    4.3 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及其接受意愿回归分析
        4.3.1 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回归分析
        4.3.2 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接受意愿
    4.4 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及其接受意愿的质性研究
        4.4.1 客观条件
        4.4.2 老年人认知与观念
        4.4.3 老年人个性特点影响
    4.5 讨论
        4.5.1 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要分析
        4.5.2 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4.5.3 医养结合模式接受意愿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医养结合模式健康保障研究
    5.1 资料来源与方法
        5.1.1 问卷调查
        5.1.2 深入访谈
        5.1.3 倾向性评分匹配(PSM)
    5.2 基本情况分析
        5.2.1 老年人生命质量、主观幸福感
        5.2.2 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
        5.2.3 老年人基本医疗补偿
    5.3 构建医养结合模式倾向性评分匹配
    5.4 基于PSM老年人健康保障分析
        5.4.1 健康状况公平维度
        5.4.2 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维度
        5.4.3 卫生服务筹资公平维度
    5.5 老年人服务利用与保险受益体验的质性研究
        5.5.1 医养结合服务利用体验
        5.5.2 医养结合服务补偿体验
        5.5.3 老年人健康状况变化
    5.6 讨论
        5.6.1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状况公平
        5.6.2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公平
        5.6.3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卫生服务筹资公平
    5.7 本章小结
6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健康保障优化策略
    6.1 医养结合模式下影响老年人健康保障的问题表现
        6.1.1 医养结合服务难以有效满足老年人需要
        6.1.2 医养结合模式选择缺乏合理引导
        6.1.3 支持和促进性的环境建设不足
        6.1.4 医养结合服务的可负担性仍较低
        6.1.5 卫生服务利用存在不公平
        6.1.6 存在医疗资源挤占风险
    6.2 关键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2.1 宏观层面因素分析
        6.2.2 微观层面因素分析
    6.3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健康保障优化策略
        6.3.1 服务提供优化策略
        6.3.2 医疗保险优化策略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与特色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医养结合视角下老年人健康保障研究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老年人调查问卷
附件3 老年人访谈提纲
附件4 人社、民政部门行政人员访谈提纲
附件5 医养结合机构中高层领导访谈提纲
附件6 PSM程序命令

(2)基层全科医生服务提供偏好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关键问题分析
2 基层全科医生服务提供偏好相关界定及理论研究基础
    2.1 基层全科医生服务提供偏好相关界定
        2.1.1 偏好
        2.1.2 基层全科医生服务提供偏好
        2.1.3 偏好测量的属性变量
    2.2 基层全科医生服务提供偏好理论研究基础
        2.2.1 做出选择背后的行为经济科学
        2.2.2 偏好的测量——效用理论
        2.2.3 偏好研究理论
        2.2.4 离散选择模型及其进展
3 基于混合LOGIT模型的基层全科医生服务提供偏好测量
    3.1 基层全科服务提供的现状
        3.1.1 样本地区调查人员基本情况
        3.1.2 样本全科医生处方权基本情况
    3.2 基层全科医生服务提供偏好测量结果
        3.2.1 总体偏好情况
        3.2.2 不同地区偏好差异情况
        3.2.3 不同性别偏好差异情况
4 基层全科服务提供的优化方案讨论与分析
    4.1 混合LOGIT回归模型测量基层全科医生偏好的适用性及局限性
        4.1.1 基于混合LOGIT回归模型测量基层全科医生偏好的适用性
        4.1.2 基于混合LOGIT回归模型测量基层全科医生偏好的局限性
    4.2 混合LOGIT回归模型测量基层全科医生偏好的可行性分析
        4.2.1 符合政策要求
        4.2.2 符合现实需求
    4.3 基层全科医生制度完善的策略建议
        4.3.1 基层全科医生服务提供总体偏好特点
        4.3.2 交互作用下基层全科医生服务提供偏好的差异
        4.3.3 立足患者需求优化全科服务配置
        4.3.4 加强中医全科医生的培养,规范资格审核标准
        4.3.5 合理分配基层全科医生医疗、行政工作
        4.3.6 将更多中医中药服务纳入医保,满足患者多方位需求
        4.3.7 促进中西医结合,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4.4 研究的创新性和展望
        4.4.1 研究的创新性
        4.4.2 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基层全科医生服务提供偏好测量问卷(一)
附件3 基层全科医生服务提供偏好测量问卷(二)

(5)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与养老机构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以济南市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机构养老服务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目的
    五、研究内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三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四章 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一、样本地区与样本概况
    二、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三、讨论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养老机构服务供给分析
    一、养老机构服务供给定性分析
    二、养老机构服务供给定量分析
    三、养老机构服务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四、养老机构入住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五、讨论
    六、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粗糙集方法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分析
    一、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概况
    二、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量表构建
    三、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单项指标属性约简
    四、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及分析
    五、讨论
    六、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问题的提出
    3 研究目的
    4 研究价值
    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6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相关理论基础及实践探索
    1 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的相关理论基础
        1.1 公立医院相关概念界定
        1.2 健康管理相关概念界定
        1.3 医联体相关概念界定
    2 国外健康管理的服务体系
        2.1 美国——市场主导下的健康管理
        2.2 英国——政府主导下的健康管理
        2.3 日本——法制化的健康管理
        2.4 芬兰——基层社区健康管理
        2.5 德国——健康医疗保险与预防医疗结合式的健康管理
        2.6 启示借鉴
    3 国内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
        3.1 我国健康管理机构的服务内容
        3.2 我国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
        3.3 我国健康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述评
    4 医联体建设与发展的现状趋势
        4.1 国外医疗合作体系模式
        4.2 国内紧密型医联体代表
        4.3 广西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现状
    5 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实践探索
        5.1 健康知识教育
        5.2 健康状况检测和信息收集
        5.3 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评价
        5.4 健康干预和健康促进
        5.5 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典型模式
    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
    1 评价指标体系研制方法
        1.1 文献研究法
        1.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1.3 层次分析法
        1.4 问卷发放与回收
        1.5 质量控制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结果与分析
        2.1 评价指标初步选择
        2.2 德尔菲法筛选修订指标
    3 指标权重的计算
        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2 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3.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3.4 组合权重
    4 信效度检验
        4.1 信度
        4.2 效度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现状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健康管理(体检)机构调查
        1.2 统计分析方法
        1.3 质量控制
    2 调查结果
        2.1 机构情况
        2.2 体检情况
        2.3 质量管理
        2.4 健康检测
        2.5 健康检查项目
        2.6 体检报告
        2.7 信息化建设
        2.8 健康评估与干预
        2.9 检后随访
        2.10 全程健康管理服务
        2.11 健康知识教育
        2.12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科研课题
        2.13 健康管理联动情况
        2.14 问题困难与意见建议
    3 讨论分析
        3.1 健康体检服务量、体检收入、人均体检费用逐渐增加,但机构间差异较大
        3.2 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足,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参差不齐
        3.3 检后服务覆盖范围不广,健康管理个性化、多样化、全方位服务水平较低
        3.4 机构内涵建设薄弱,健康管理服务缺乏联动和创新
第四章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体检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体检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1.2 统计分析方法
        1.3 质量控制
    2 调查结果
        2.1 总体健康状况
        2.2 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2.3 基本健康素养水平
        2.4 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
    3 讨论分析
        3.1 吸烟、饮酒与不良饮食习惯情况
        3.2 体力活动不足、负性情绪与不良睡眠情况
        3.3 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情况
        3.4 基本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情况
第五章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综合评价
    1 评价对象与方法
        1.1 密切值法(Close-value method)
        1.2 秩和比法(Rank sum ratio)
        1.3 密切值法与秩和比法相结合
        1.4 “雷达图”法
    2 综合评价结果
        2.1 加权密切值法综合评价结果
        2.2 加权密切值法与秩和比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果
        2.3 雷达图绘制结果
    3 讨论分析
        3.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3.2 综合评价分档排序结果分析
        3.3 雷达图评价分析
        3.4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分析
第六章 完善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1 医联体框架下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SWOT分析
        1.1 已有优势(Strength)
        1.2 内部劣势(Weakness)
        1.3 外部机会(Opportunity)
        1.4 面临挑战(Threat)
    2 基于SWOT分析的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策略
        2.1 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SO策略框架
        2.2 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的WO策略框架
        2.3 依靠内部优势,迎接外部挑战的ST策略框架
        2.4 减少内部劣势,迎接外部挑战的WT策略框架
    3 完善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3.1 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挥“制定政策,加强协调”的作用
        3.2 三级综合医院要创新示范医联体框架下的“整合型、全方位、个性化、广覆盖”的健康管理服务“四位一体”新模式
        3.3 三级综合医院要带头共建医联体框架下的“机构、人员、信息、服务、防治相互联动”的健康管理“五项联动”新机制
        3.4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发挥在全民健康协同管理中的特色优势
    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基本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向健康管理转型的必要性及实施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3 文献研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演变及面临的挑战
    2.1 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不同发展阶段及特点
        2.1.1 萌芽发展阶段(1982—1998)
        2.1.2 快速发展时期(1999—2014)
        2.1.3 全面发展时期(2014—2016)
        2.1.4 综合健康管理时期(2016-至今)
    2.2 我国普通商业医疗保险的定位及功能分析
        2.2.1 我国普通商业医疗保险的定位
        2.2.2 我国普通商业医疗保险的功能
    2.3 我国普通商业医疗保险发展面临的挑战
        2.3.1 费用补偿型的产品供给和多样化、差异化健康需求的矛盾
        2.3.2 “3P”主体利益冲突制约着商业医疗保险健康管理功能的发挥
        2.3.3 商业医疗保险运作机制忽略了健康管理服务的重要作用
3.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向健康管理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3.1 商业医疗保险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内容界定
        3.1.1 健康管理的概念界定
        3.1.2 健康管理和疾病医疗管理、普通医疗保险的关系
    3.2 健康中国建设和慢病管理需要商业医疗保险发挥健康管理功能
        3.2.1 社会医疗保险的保基本与健康中国建设的健康管理需要
        3.2.2 适应慢性病低龄化和社会老龄化的健康管理需要
    3.3 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对高品质美好生活追求需要健康管理
    3.4 医疗健康大数据和资本倒逼商业医疗保险向健康管理转型
4.商业医疗保险向健康管理转型的国内外实践:成效与问题
    4.1 商业医疗保险向健康管理转型实践及典型案例分析
        4.1.1 高端医疗保险的健康管理: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的保柏实践
        4.1.2 中端医疗保险的健康管理:线上化管理式的平安实践
        4.1.3 低端医疗保险的健康管理:打造健康运动生态圈的微保实践
    4.2 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在健康管理功能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商业医疗保险健康管理服务的定位低,内容单一
        4.2.2 健康管理功能触达率差异大,未能满足保险消费者需求
        4.2.3 商业医疗保险向健康管理转型成本高、推广难
        4.2.4 功能转型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支撑
5.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向健康管理转型的创新实施路径
    5.1 基于中医技术的特色商业医疗保险慢病健康管理创新
        5.1.1 中医健康检查与健康信息档案建立
        5.1.2 中医养生与慢性病健康干预
        5.1.3 中医“治未病”与商业医疗保险产品设计
        5.1.4 中医康复与术后健康恢复
    5.2 基于现代科技的商业医疗保险健康管理服务创新
        5.2.1 智能合约打造病后急速理赔服务
        5.2.2 智能穿戴设备打造“定制化”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
6.促进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向健康管理转型的配套建议
    6.1 产品层面的配套建议
        6.1.1 细分保险消费群体,定制化商业医疗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
        6.1.2 加快技术升级,打造交互个性化医疗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
    6.2 公司层面的配套建议
        6.2.1 构建商业医疗保险监控管理相关利益者利益风险共担机制
        6.2.2 不同类型的公司差异化实现商业医疗保险和健康管理的融合
    6.3 行业层面的配套建议
        6.3.1 发挥险资优势,参与中医健康服务建设
        6.3.2 打造竞争性医疗服务市场,降低跨行业合作门槛
        6.3.3 完善法律法规,为转型提供法律支持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8)社区医院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供给对策研究 ——基于广州市A街道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基本概念和理论视角
        1.2.1 基本概念
        1.2.2 理论视角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老年人中医药服务需求方面
        1.3.2 医养服务供给方面
        1.3.3 中医药健康管理方面
        1.3.4 相关研究的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A街道老年人中医药特色服务利用现状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3 统计方法
    2.2 问卷分析结果
        2.2.1 A街道老年人健康状况自评
        2.2.2 A街道老年人中医药服务实际利用情况
        2.2.3 A街道老年人对社区医院中医药服务满意度
        2.2.4 A街道老年人认为社区医院的中医药服务最需要改进的方面
        2.2.5 更多形式的社区中医药医养服务需求
第三章 A街社区医院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供给现状与不足
    3.1 A街社区医院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供给现状
        3.1.1 A街社区医院的硬件设置水平
        3.1.2 A街社区医院的人员配备现状
        3.1.3 A街社区医院的功能
        3.1.4 A街社区医院中医药医养服务的提供现状
    3.2 A街社区医院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的供给问题
        3.2.1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局限
        3.2.2 中医药医养服务所需的人力资源不足
        3.2.3 社区老年人对于中医药服务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3.2.4 信息系统、个案管理、社区老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提供的局限
第四章 A街社区医院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供给问题的成因
    4.1 中医师提供中医药医养服务能力的制约
    4.2 中医药服务供给支持力度的有限
    4.3 中医药服务应用供给及人力资源的局限
    4.4 公共卫生工作增加的压力大
    4.5 中医药事业的长期发展面临冲击与挑战
第五章 地区及国际老年人中医药服务经验借鉴
    5.1 中国香港地区中医药医养服务的经验启示
    5.2 韩国中医药医养服务的经验启示
    5.3 日本中医药医养服务的经验启示
第六章 促进社区医院加强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的对策建议
    6.1 夯实中医药专业队伍建设
    6.2 加强协作治理支持力度
    6.3 改善信息系统建设、个案管理、人力资源协调
    6.4 调整相关绩效考核指标、加强正面激励
    6.5 加强相关舆论宣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老年人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2 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供给对策研究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在线医疗社区中的医患参与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社交媒体与医疗信息技术研究现状
        1.2.2 社交媒体与医疗交叉领域的研究现状
        1.2.3 医患沟通的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在线医疗社区
    2.2 患者与医生合作范式
    2.3 医患沟通理论
    2.4 社会支持理论
    2.5 本文的理论框架
    2.6 本文相关变量的概念和度量
        2.6.1 医患参与的概念和度量
        2.6.2 医患关系的概念和度量
        2.6.3 患者健康状态的概念和度量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在线医疗社区中医生参与和患者参与的相互影响研究
    3.1 本章研究问题描述
    3.2 研究假设提出
        3.2.1 医生参与和患者参与之间的相互影响
        3.2.2 疾病类型的调节作用
    3.3 研究环境与研究变量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变量描述
    3.4 实证研究模型
    3.5 模型估计和结果
    3.6 因果关系推论
        3.6.1 内生性问题和识别策略
        3.6.2 医生参与和患者参与相互影响分析
        3.6.3 稳健性检验
    3.7 研究讨论
        3.7.1 医生驱动的在线医疗社区对医患协作护理的促进作用
        3.7.2 背景因素对理论模型的丰富作用
    3.8 研究贡献
        3.8.1 理论贡献
        3.8.2 实践贡献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在线医疗社区的使用对医患关系和患者健康状态的影响研究
    4.1 本章研究问题描述
    4.2 研究假设提出
        4.2.1 理论框架
        4.2.2 在线医疗社区的使用与患者健康状态
        4.2.3 在线医疗社区的使用与医患关系
    4.3 研究环境与研究变量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变量描述
    4.4 自我选择问题和内生性
        4.4.1 自我选择问题
        4.4.2 倾向值匹配
        4.4.3 倾向值匹配的敏感性分析
    4.5 实证研究模型
    4.6 模型估计和结果
        4.6.1 双重差分分析结果
        4.6.2 双重差分有效性分析
    4.7 稳健性检验
        4.7.1 匹配方法的稳健性检验
        4.7.2 双重差分的稳健性检验
    4.8 研究讨论与研究贡献
        4.8.1 研究讨论
        4.8.2 研究贡献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在线医疗社区中医患参与类型对医患关系和患者健康状态的影响研究
    5.1 本章研究问题描述
    5.2 研究模型的构建与研究假设提出
        5.2.1 理论框架
        5.2.2 医患之间的工具性沟通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5.2.3 患者之间的工具性沟通交流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5.2.4 社会性情感交流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5.2.5 医患关系对患者健康状态的影响
    5.3 研究环境与研究变量
        5.3.1 研究对象
        5.3.2 研究变量描述
    5.4 内生性问题和识别策略
    5.5 实证研究模型
    5.6 模型估计和结果
    5.7 稳健性检验
    5.8 结果讨论
    5.9 研究贡献
        5.9.1 理论贡献
        5.9.2 实践贡献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线上因素和线下因素对患者参与在线医疗社区的影响研究
    6.1 本章研究问题描述
    6.2 研究假设提出
        6.2.1 线下因素对患者参与的影响
        6.2.2 线上因素对线下因素影响的调节作用
    6.3 研究环境与研究样本
        6.3.1 研究对象
        6.3.2 数据收集和样本
    6.4 实证研究模型
    6.5 模型估计和结果
    6.6 稳健性检验
    6.7 在线贡献对线下因素影响的调节作用
    6.8 结果讨论
        6.8.1 线下因素的影响作用
        6.8.2 线上因素的调节作用
    6.9 研究贡献
        6.9.1 理论贡献
        6.9.2 实践贡献
    6.10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医养护一体化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需求及内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字母缩写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提出
        1.1.2 推行医养护一体化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是养老事业发展的需要
        1.1.3 推行医养护一体化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的重要支撑
        1.1.4 推行医养护一体化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是满足当代老年人健康需求的重要途径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构建适宜武汉市社区老人的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
        1.5.2 实证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工具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阅读法
        2.2.2 德尔菲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3 技术路线
    2.4 质量控制与数据处理
    2.5 信效度分析
    2.6 样本量的确定
    2.7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医养护一体化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相关概念
    3.1 概念阐述
        3.1.1 居家养老服务
        3.1.2 医养护一体化服务
        3.1.3 家庭医生式服务
        3.1.4 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
    3.2 相关理论基础
        3.2.1 需求层次理论在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中的运用
        3.2.2 自护理论在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中的运用
4 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项目内容的建立
    4.1 专家基本情况
    4.2 专家积极系数
    4.3 专家权威程度
    4.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4.5 第一轮专家咨询
        4.5.1 第一轮咨询指标筛选
        4.5.2 第一轮咨询指标修改
    4.6 第二轮专家咨询
        4.6.1 第二轮咨询指标筛选
        4.6.2 第二轮咨询指标修改
5 社区老人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需求现状调查结果
    5.1 老年人一般资料
        5.1.1 人口社会学特征
        5.1.2 老年人患病情况
        5.1.3 老年人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5.1.4 老年人对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的认知
        5.1.5 老年人能力评估情况
    5.2 老年人对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需求情况
        5.2.1 老年人对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项目数量需求情况
        5.2.2 老年人对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需求集中趋势
    5.3 不同群体老年人对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6 讨论与结论
    6.1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6.1.1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6.1.2 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内容信效度
        6.1.3 制定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内容的意义
    6.2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6.2.1 高龄老年人数量大,高龄老人养老需要引起社会关注
        6.2.2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需求大
        6.2.3 社区老年人对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了解不足
    6.3 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需求情况
        6.3.1 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项目需求情况分析
        6.3.2 不同能力等级的老年人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需求分布情况
        6.3.3 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需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6.4 建议与启示
        6.4.1 大力发展医养护一体化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
        6.4.2 定期评估老年人能力等级状况,了解健康服务需求
        6.4.3 加大宣传力度,让社区老人真正了解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
        6.4.4 需求现状对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内容规划的启示
    6.5 本研究的局限
    6.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中医只能治慢性病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及老年人健康保障研究[D]. 陈江芸.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2]基层全科医生服务提供偏好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晗.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3]中医FOLLOW ME[J]. 蒋力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6(02)
  • [4]张仲景治疗急症学术思想浅谈[A]. 吴焕荣,张明丽,杨丹. 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 2001
  • [5]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与养老机构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以济南市城区为例[D]. 陈坤. 山东大学, 2020(12)
  • [6]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D]. 朱平华.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7)
  • [7]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向健康管理转型的必要性及实施路径研究[D]. 王安鹏.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8]社区医院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供给对策研究 ——基于广州市A街道的调查[D]. 何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在线医疗社区中的医患参与及其影响研究[D]. 刘笑笑.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10]医养护一体化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需求及内容的研究[D]. 陈小杭. 武汉轻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