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电气石(碧玺)的颜色与成分(论文文献综述)
刘嘉[1](2017)在《碧玺的宝石学特征及其内部包裹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碧玺的矿物学名称为电气石,是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十分复杂的含硼硅酸盐,类质同像替代广泛,形成环境的变化以及所含微量元素的不同,使得碧玺颜色十分丰富,几乎所有的颜色以及颜色组合都能看到。电气石并不是只有单一的的种类,而是一个矿物族,电气石的主要矿物种类已确定的有18种,如铁电气石、镁电气石等,大部分宝石级电气石(碧玺)是锂电气石。本论文采用宝石学常规测试、宝石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红外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冷热台等对不同颜色碧玺的化学成分、谱学特征和包裹体进行研究,并探讨其生长条件和演化过程。通过宝石学常规测试,所选样品与碧玺的光学和力学性质基本符合,黑色碧玺相对密度较其它样品高。部分样品的相对密度偏低,并且在紫外荧光灯下出现了不同强度的蓝白色和白色荧光,与碧玺经过充填处理有关。可以通过宝石显微镜观察样品表面特征和内部特征,鉴别碧玺是否经过充填处理。通过电子探针测试分析,除一块棕色碧玺样品属于镁电气石外,其余均属于锂电气石,棕色—黑色系列碧玺颜色较深,透明度不好,常不用来作为宝石,所以说宝石级电气石—碧玺主要为锂电气石。选取不同颜色的碧玺进行红外光谱测试,测试结果符合锂电气石的红外光谱特征,红外光谱还显示碧玺表面存在着对大气中水蒸气、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吸收。对不同碧玺样品的主体矿物、流体包裹体和固体包裹体进行激光拉曼测试,Fe含量的增加,会导致Si-O伸缩振动的拉曼峰和3590cm-1附近[OH]-拉曼峰发生分裂,也会抑制3650cm-1附近的拉曼峰;气液包裹体中特征拉曼峰的存在指示包裹体中存在CO2、CH4等气体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碧玺内部包裹体特征。除针状和管状包裹体外,其他包裹体较小,数量少,形态不规则,随机分布。管状包裹体内常被次生矿物和气液充填。测定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冰点及笼合物熔化的温度,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和计算可知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温度范围为198392℃,盐度范围为2.415.41wt%,压力范围为518.6×105Pa722.4×105Pa,低盐度与碧玺较低的结晶温度相一致。
黄天平[2](2013)在《碧玺充填处理及其鉴定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珠宝市场上新近面市的充填处理碧玺(电气石)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检测方法与实验室现代测试技术(红外光谱仪、Diamond view及EDX-LE X射线荧光能谱仪等仪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充填处理碧玺的显微镜下放大特征及某些光谱学特征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分析认为,此类碧玺是在中温加热、1~6个标准大气压(根据需要而定)条件下,沿碧玺原裂隙处填入充填材料而成。许多晶体在开采的时候已经产生破裂,并且这些裂隙在晶体切割、抛光或加工成型过程中由于不当操作可能变得越来越大。一般是利用原石进行充填,有利于降低在加工过程中出现碎裂等现象,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出成率以及让颜色更生动。通常,此类碧玺内部存在发育的裂隙,裂隙表面呈裂面或者愈合裂隙状。测试结果表明,充填处理碧玺充填物主化学成分为人工合成树脂和三乙醇胺的聚合物。该类充填碧玺与天然的表现特征明显不同,10X放大镜下见到特征的“闪光”效应、充填物残余、球状气泡、表面裂隙处光泽差异等现象;在紫外荧光灯照射下特别是在钻石观测仪Diamond view下,充填材料的裂隙处呈明显蓝白荧光特征;另外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检测碧玺会出现很大的吸收峰,而充填物质的谱线必须在很窄的波段(3200-2400cm-1)中被检测到。这类充填碧玺红外吸收透射谱具2871cm-1、2925cm-1、2965cm-1、3036cm-1、3060cm-1特征吸收峰。内部包裹体特征、荧光特征以及红外光谱透射吸收谱特征,三者是构成鉴定充填处理碧玺最重要的鉴定依据。快速准确鉴定充填碧玺就是根据这三种特征来进行的,其判定原则和国际上通用的判定充填处理其他有色宝石类似。
刘俊涛,贾秀阁,刘灵钰[3](2019)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碧玺宝石学特征》文中认为碧玺(电气石)是一种极具价值的矿物,我国是较早发现和利用的国家之一。电气石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很多种矿床都可产出,如伟晶岩矿床、热液型矿床、变质岩矿床等,颜色种类是彩色宝石中最多的。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可可托海矿区的电气石矿床为伟晶岩型,是国内最主要的碧玺产地,产出各种颜色碧玺,如猫眼碧玺、西瓜碧玺、变石碧玺等特殊效应碧玺。分别采用宝石显微镜、显微照相仪、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拉曼光谱仪等对阿勒泰碧玺的光谱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碧玺的红外光谱特征主要体现在氢氧根离子团的振动、硅氧四面体中Si-O的伸缩振动、水分子的振动及(BO3)3-基团的振动;②拉曼光谱特征显示电气石样品中的(OH)-占位具有成因标型意义;③紫外光谱显示样品粉色电气石含有Mn3+,可能是其呈色原因,样本黑色电气石区别于其他两个含有多个Fe的强吸收峰,可能是其颜色较深所致,样品绿色电气石同时含有Mn2+及Fe2+、Fe3+,呈现出绿色。
邓杰[4](2016)在《新疆阿尔泰地区碧玺的宝石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北部阿尔泰地区出产多种宝石矿物,碧玺矿物就是其中之一。一直以来碧玺以其丰富多彩的颜色深受世人的追捧。为了更好地研究碧玺矿物的宝石学性质,本文选取新疆阿尔泰地区碧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常规宝石学仪器测试了宝石的基本特征。再通过电子探针、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色度图谱等分析,对阿尔泰地区碧玺的颜色和内部结构展开对比研究。通过基本宝石学特征测试表明,新疆阿尔泰地区的碧玺矿物晶体透明度较高,晶形多发育为三方柱或六方柱。实际测试的折射率为1.6201.646,相对密度在2.933.11之间,并具有较强的二色性。该区域内的不同颜色碧玺的主要成分SiO2和Al2O3的含量比较接近,SiO2的含量为36.293%38.284%,Al2O3的含量为36.378%39.989%。Fe在不同颜色的碧玺矿物中含量差异较大,在黑色碧玺中Fe的含量最多。在碧玺矿物出现粉色时,矿物中Mn的含量增加。在红外光谱中,O-H伸缩振动的吸收带在3200cm-13700cm-1范围之内。出现吸收双峰推断样品类型为锂电气石。在红色碧玺中,850cm-1左右的峰位是缺失,但从绿色碧玺到黑绿色碧玺中,850cm-1位置逐渐出现明显峰位,随着颜色的加深,吸收峰更加清晰,其应该归属于Fe/[SiO4]的共同伸缩振动,归因为铁元素含量不断增加。拉曼光谱中835cm-1的吸收可能是因为SiO4的伸缩振动造成,并且Fe离子含量制约着吸收的强弱。在1200cm-11600cm-1都出现了较弱、位置不大相同的较复杂的振动带,仅在1320cm-1出现了强的吸收主峰,指示了C-O的伸缩振动,推测含碳物质存在于内部的气液包裹体中。紫外可见图谱表明,碧玺具有Mn3+吸收,所在的峰位是360nm和520nm附近,这导致碧玺晶体产生粉红色。Fe2+的吸收出现在720nm吸收带附近,Fe3+出现可能会对吸收造成偏移。Al-OH1-Al的断裂分解和Fe的含量没有直接关系,但能反映出电价态的变化。碧玺在晶体生长特征中,会出现特殊的角状台阶式递增生长,在生长过程中达到某种状态时,晶面生长的表现形式会相互转化。晶面粗糙和光滑程度受到温度的控制。具有色带的碧玺晶体不同位置因成矿时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颜色。
李明[5](2019)在《彩色电气石颜色成因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气石是一种颜色丰富、鲜艳、浓郁的宝石矿物,色彩艳丽、多变是其成为宝石矿物的关键。电气石的矿物晶体化学组成复杂,其化学通式为XY3Z6[Si6O18][BO3]3V3W,往往含有多种过渡金属离子,其颜色成因机制长期以来是矿物学中的一个难题。对于电气石颜色成因机制的研究,既可以为电气石颜色的改善指明靶向、为电气石的鉴定检测提供诊断依据,也可以为电气石的成矿作用机制提供可靠的信息。论文系统深入地探究电气石颜色成因机制,运用CASTEP量子化学理论计算对电气石晶格及其过渡金属离子掺杂体系进行了研究,探究其光学性质和态密度特征;选取典型颜色的电气石晶体,利用电子探针(EPMA)、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粉晶衍射(XRD)、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红外吸收光谱(FTIR)、阴极射线发光(CL)方法对其进行研究,阐明其颜色的成因机制。电气石晶格及其过渡金属离子掺杂体系的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电气石晶体结构经过Y位或Z位过渡金属离子掺杂后,其带隙宽度缩小,有利于电气石对可见光的响应。带隙宽度的减小在Y位过渡金属离子掺杂时比Z位过渡金属离子掺杂时表现地更加明显。Y位的掺杂是带隙宽度减小的根本原因。Y位分别被Mn、Ni、Cu掺杂后,体系的主吸收峰明显向红光区移动,有利于体系颜色由粉红经黄向蓝色转变。电气石的颜色由占据晶体结构中Y位的过渡金属离子引起。理论计算研究与实验研究吻合地较好。除了在晶格中的占位,过渡金属离子的价态、配位阴离子的种类也影响电气石的颜色种类。粉红色由占据Y位与F配位的Mn2+引起;黄色由占据Y位与O配位的Ni2+引起;绿色是由占据Y位与O,OH,F配位的Fe3+引起;玫瑰红色由占据Y位与O,F配位的Mn2+和占据Y位与O配的Ni2+共同引起;蓝色由占据Y位与O,OH,F配位的Fe3+和占据Y位与F配的Mn2+共同引起;电荷转移往往发生在占据不同晶位的离子之间,没有探测到电气石晶体结构中Y位离子和Z位离子之间的电荷转移,电气石的颜色来自于占据晶体Y位的过渡金属离子的d-d电子跃迁。占据Z位的过渡金属离子并不直接使电气石产生颜色。一些过渡金属离子在彩色电气石中被探测到,但它们都占据晶体结构中的Z位。在粉色和黄色电气石中,Fe和Cr呈现为Fe3+和Cr3+;在玫瑰红色电气石中,Fe呈现为Fe3+;在蓝色电气石中,Cr呈现为Cr3+;在绿色电气石中,Mn,Ni,Cu呈现为Mn2+,Ni2+,Cu2+。电气石阴极射线下的发光特征与其化学组成和特征元素的化学状态吻合地较好。相对于有色样品,无色样品具有更高的晶体结晶度。有色样品晶体结晶度的降低,源于较多外来过渡金属元素的混入,这些杂质元素的混入,在降低了晶体结晶度的同时,为电气石带来颜色。电气石结晶度的降低,一定程度上利于电气石产生颜色。在有色样品中,随着晶胞参数的逐渐变大,电气石的颜色逐渐由红色系列向绿蓝色系列转变。电气石晶体结构中,[MO6]、[SiO4]、[BO3]、羟基和水分子基团均表现出良好的红外活性,但不同颜色电气石中的[MO6]基团和羟基的红外吸收峰在峰形、峰位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由电气石结构中的八面体不同程度的畸变引起。除去占位、价态、配位阴离子的种类,Y位八面体的畸变影响致色过渡金属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进而影响电气石对可见光的选择性吸收。结构畸变导致的M-O距离变大会降低八面体场分裂参量值,使得电气石的颜色向深色方向移动。Z位八面体的结构畸变不直接影响颜色,但可以通过O3影响与之共棱的Y位八面体的畸变。
吕林素,彭艳菊[6](2016)在《十月生辰石之二——碧玺》文中研究表明碧玺中文谐音"辟邪",有"辟邪之石"之称,备受中国人喜爱。碧玺又因缤纷斑斓的色彩被称为"彩虹宝石",因帝王将相的推崇被尊为"权力之石",因神奇非凡的能量被誉为"健康之石"。欧美传说中将碧玺定为十月生辰石、结婚8周年纪念石,象征平衡、耐力和安全。
钟锐[7](2014)在《阿富汗努尔斯坦地区蓝绿色电气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对电气石在工业使用方面已有较多研究,同时,作为一种受欢迎程度较高的宝石,其宝石矿物学特征也被研究工作者重视。本论文主要采用了线映射法,试验测试手段包括宝石学常规测试、偏光显微观察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粉晶衍射、电子探针、拉曼光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吸收光谱等分析,对阿富汗努尔斯坦Panshgarskoe矿坑出产的电气石的不同环带进行了对比研究。基本宝石学特征测试表明,该矿区电气石样品的基本宝石学特征与世界其他产地电气石无明显差异。实测折射率为1.618-1.639到1.624-1.644;相对密度3.031-3.089,随着铁含量增加而增大;均具强二色性。晶体内应力在环带之间不连续,以及局部低对称型等现象,可能指示晶体在生长过程中出现了短暂的原子排序紊乱现象,阻断晶体的连续生长,或者晶体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多个环境阶段。该地区电气石样品的主要成分SiO2和Al2O3的含量在晶体各环带中基本一致,SiO2的含量为38.73%-40.43%,Al2O3的含量为38.46%-40.11%,Si%/Al%≈1。Na%/Ca%值与Fe%呈正相关性;Fe在不同环带中含量差异明显,在同一颜色环带中也有轻微差异。计算得到的晶体化学式显示,该地区电气石的X位存在较多空穴,空穴多少与Al的含量呈正相关性。拉曼光谱特征确认了不同环带的化学成分,富铁环带出现的835cm-1吸收归因于Fe-O/SiO4伸缩振动。同时检测到1200cm-1-1600cm-1的甲基(CH3)和亚甲基(CH2)振动带以及1390cm-1二氧化碳的C-O伸缩振动。1660cm-1吸收仅出现于蓝绿色富铁环带,指示稠环芳烃的C=C伸缩振动。含碳物质均以包裹体形式存在。羟基振动区域显示,铁含量增加抑制了3650cm-1吸收峰,同时促成了3570cm-1吸收峰并加强了3680cm-1吸收峰。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同时确认样品电气石属锂电气石。电气石经加热后,5200cm-1吸收带并未伴随Y-O-H的羟基振动带消失,所以将其指派为分子水(H2O)振动,并对3300cm-1-3800cm-1的羟基振动进行重新指派,认为3650cm-1吸收峰也是分子水振动所致,同时分子水应占据了X位的空穴。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吸收光谱指示,样品电气石可能在形成后受到自然辐射等因素影响,导致原子价态发生变化。
韩炜[8](2004)在《超细纳米化电气石的性质研究及其应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非金属矿深加工手段的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材料研究、生产和应用的领域,这就是矿物材料。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纳米技术是二十一世纪的主流技术,其中纳米技术又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的基础。纳米材料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许多领域内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使得纳米科技在矿物材料中的应用成为矿物材料在高新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电气石因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具有广泛的应用。色泽鲜艳、清澈透明者可作宝石原料,压电性良好的可用于电子、无线电工业。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日本科学家对电气石的远红外辐射、释放负离子、吸附效应、生物电性以及所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新特性的发现,电气石先后被研究应用于区别于传统领域的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医药化工、电磁屏蔽等领域,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国内于九五年左右涉及到相关的研究。目前,电气石物理、化学特性及应用的研究多在微米级范围内,涉及到纳米级的研究很少。因此,关于超细纳米化电气石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在阅读、分析和研究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电气石的成分、结构、分类、物理和化学性质、成因、产状、地质意义、应用和超细纳米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结合纳米微粒的特性和电气石的应用,提出了电气石超细纳米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结合晶体结构、晶体化学的理论基础以及纳米级电气石应用效果的优化趋势,提出了电气石最小、最佳微粒的思想,即电气石微粒在1~100nm 左右的范围内应有一个最小值,低于这个最小值,微粒很可能就不具有电气石以及纳米微粒的特性;此外还应该有一个最佳的粒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其各方面的性能应处于最佳状态。以此思想为主导,通过对不同条件下获得的不同粒径电气石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试分析,归纳出各种条件对电气石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规律,然后综合理论计算与实际测试,总结出电气石最佳超细纳米化条件的技术路线。此次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电气石的矿物学研究通过对新疆阿勒泰电气石样品的各种分析测试,包括偏光显微镜分析、X 粉晶衍射分析、电子探针分析、差热分析、导电性和电阻率分析、磁化率分析,确定了其物相组成、晶体化学式、晶胞参数以及热学、电学、磁学性质,同时对电气石的压电性和热电性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讨论,对所要研究的电气石样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确定了此次研究的电气石样品为镁电气石;分析计算出了样品的晶体化学式:(Na0.3920, Ca0.3587)0.7507(Mg2.1539, Fe0.3907), Mn0.0008, Ti0.0873)2.6327Al6.1200[Si5.8479O18][B1.0136O3]3(F0.1412, OH3.8588)4;得到了精确的晶胞参数:a0=b0=1.59261nm,c0=0.71786nm,α=β=90°,γ=120°;电阻率和磁化率数据体现了电气石晶体不同轴向较为明显的各向异性,间接证明了a、b 轴与c 轴的结构和性能差异;在群论和数学的基础理论上证明了电气石的热电性和压电性是由其晶体结构所引起的。此外,详细分析总结了电气石的成因、产状和国内外资源分布,从我国电气石资源的利用现状出发,提出了应加强和优化我国电气石资源管理的建议。
李琳,传秀云[9](2014)在《碧玺自发极化效应的环境应用以及人体保健作用》文中提出碧玺是一种色彩丰富倍受青睐的宝石,同时也可以作为环境矿物用来治理环境。碧玺具独特的自发极化现象,具有表面电场,可以电解水、吸附带电离子、释放空气负离子。这些独特的性质赋予碧玺治理环境的用途,例如吸附污水中重金属离子、降解有极大分子污染物等。人体佩戴碧玺时,这种自发极化现象也会带来一定的保健功效,具有一定的电磁屏蔽效果,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何光辉[10](2017)在《电气石微结构分类及其改色改性研究》文中提出电气石是一种具有特殊晶体结构的天然矿物,含有多种对人体友好的微量元素,且具有自发极化性、压电性、热释电性、红外辐射、能产生负离子等优良特性,广泛应用于生态环保、净化空气水质、医疗保健、化妆用品、纺织纤维、涂层原料、声电材料等许多方面,而彩色电气石更是宝石的上乘原料。但是绝大多数天然电气石的颜色都较深,限制了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因此,对天然电气石的改色改性尤为重要。本文提出水热法、熔盐法等对电气石粉体进行化学改色改性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实现了对电气石颜色的调控(增白、红化等)。创新性的运用了晶体原位生长的方式,使天然电气石的裂隙自然愈合,达到了增强热释电性、提高负离子的释放能力的目的。1. 电气石晶体化学分类及其性能以电气石为研究对象结合电气石化学成分、晶胞参数、晶体结构对其进行系统分类。从无机晶体结构数据库(The Inorganic Crystal Structure Database,简称ICSD)中导出所有电气石的晶体数据,利用Diamond或Atom软件绘制电气石的晶体结构图。从电气石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基础研究开始,深入讨论了晶体化学通式XY3Z6Si6O18(BO3)3W4中,X、Y、Z、W等晶体学位置结构特征以及类质同像替换规律。针对电气石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特点,本文从统计学分析和微结构变化规律阐述了电气石微结构分类的可行性,为电气石群种分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在电气石分类体系做了尝试性的建议。(1)化学成分分类:从X、Y、Z、W位点主导原子或离子的不同,将电气石进行分类。(2)晶胞参数分类:根据晶系的不同,将电气石分为两种:电气石和变种电气石。(3)晶体结构分类:根据团簇结构的差异,可将电气石从X阳离子、硅氧四面体六元环、八面体进行分类。(4)从硅氧四面体六元环的规正度分为:正六元环电气石、复三方环电气石;近六元环电气石。(5)晶体参数与化学成分关系阳离子半径大小对晶胞参数的影响较大,a0(铁电气石)>a0(镁电气石)>a0(锂电气石)。(6)团簇结构变化规律X位大阳离子与硅氧四面体六方环及Y位三八面体共同组成团簇结构,Z位八面体框架结构。团簇嵌入Z位八面体框架结构中形成电气石结构体系。2.电气石的改色研究电气石中的铁元素是影响电气石晶体结构、物化性能的重要元素之一,铁的价态、含量及其分布,对电气石结构和电偶极矩有明显影响,可揭示电气石的热释电性能机理。(1)酸水热法电气石增白分析与讨论通过水热反应,盐酸、硝酸、硫酸均可以溶出电气石中的铁离子,溶出效果为:盐酸>硝酸>硫酸,盐酸最白白度达40.86。盐酸对电气石中铁离子溶出量的能力最强,温度起促进作用。(2)熔盐法对电气石增红分析讨论当保温时间为2小时,氯化锂的量为1时,电气石的“红化”程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在600℃时,电气石的“红化”效果为最佳,“红化”程度a*值为11.14,明度值L*为33.83。电气石改色方面,尤其是熔盐法改红色方面,取得了较显着的经济价值和潜在效益。3.超细电气石单晶水热生长工艺及性能研究在超细电气石再结晶生长过程中,做了一定程度的探讨,研究得出:在碱:电气石=1:2、150℃左右,最有利于晶体生长。再生长的超细电气石在热释电性能上取得了一定的改善,电气石本身具有一定的除甲醛功效,电气石原矿和水热法处理过的电气石在60min内甲醛的去除率分别为63.9%和75.6%。水热法处理过后的电气石甲醛去除率略有提高,及经过水热处理过的电气石热释电效应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对促进电气石的开发应用、提高相关产品的附加值颇具价值。
二、中国电气石(碧玺)的颜色与成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电气石(碧玺)的颜色与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碧玺的宝石学特征及其内部包裹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2章 碧玺的宝石学基本性质 |
2.1 碧玺的分类 |
2.1.1 按颜色划分 |
2.1.2 按特殊光学效应划分 |
2.1.3 具有商业名称的品种 |
2.2 样品分类和外观描述 |
2.3 常规宝石学测试 |
2.3.1 光学性质 |
2.3.2 力学性质 |
2.3.3 内外部显微特征 |
第3章 碧玺的晶体结构与成分分析 |
3.1 电气石的晶体结构 |
3.2 电气石族矿物的化学成分 |
3.3 电气石的类质同像分析 |
3.4 电子探针测试 |
3.4.0 测试方法 |
3.4.1 测试结果 |
3.4.2 碧玺晶体化学式计算 |
第4章 碧玺的谱学特征研究 |
4.1 红外光谱特征研究 |
4.1.1 实验原理及方法 |
4.1.2 测试结果分析 |
4.2 拉曼光谱特征研究 |
4.2.1 实验原理及方法 |
4.2.2 主体矿物拉曼光谱分析 |
4.2.3 包裹体拉曼光谱分析 |
第5章 碧玺中包裹体的研究 |
5.1 包裹体的特征 |
5.2 包裹体的测温 |
5.2.1 包裹体的选择 |
5.2.2 均一法和冷冻法 |
5.2.3 数据分析与计算 |
5.3 包裹体的研究意义 |
第6章 碧玺的充填处理及质量评价 |
6.1 碧玺的充填处理 |
6.1.1 充填工艺 |
6.1.2 充填材料 |
6.1.3 充填程度 |
6.1.4 充填碧玺的鉴别 |
6.2 碧玺的质量评价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2)碧玺充填处理及其鉴定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意义与目的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研究内容 |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碧玺的宝石学特征 |
1.1 碧玺的产地概述:国内产地概述、国外产地概述 |
1.1.1 国外产地概述 |
1.1.2 国内产地概述 |
1.2 碧玺的宝石学特征 |
1.2.1 晶系及结晶习性 |
1.2.2 光学性质 |
1.2.3 力学性质 |
1.2.4 电学性质 |
1.2.5 内外部显微特征 |
1.2.6 特殊光学效应 |
第二章 碧玺的品种、与相似宝石的鉴别及质量评价 |
2.1 碧玺的化学成分 |
2.2 碧玺的品种 |
2.2.1 按照颜色划分 |
2.2.2 按照特殊光学效应划分 |
2.3 碧玺与相似宝石的鉴别 |
2.4 碧玺的质量评价 |
第三章 碧玺的充填处理及其现代谱学特征 |
3.1 碧玺加工现状 |
3.2 充填碧玺的原料选择 |
3.3 碧玺充填处理的温压条件 |
3.3.1 碧玺充填处理的压力条件 |
3.3.2 碧玺充填处理的温度条件 |
3.4 充填碧玺的充填材料 |
3.5 充填碧玺的耐久性 |
3.6 充填碧玺的现代谱学特征 |
3.6.1 红外吸收光谱特征 |
3.6.2 X 射线荧光能谱特征 |
第四章 充填处理碧玺的普通宝石学特征 |
4.1 外观及放大镜下观察特征 |
4.2 紫外荧光特征 |
4.3 密度、折射率变化特征 |
第五章 充填处理碧玺的鉴定 |
5.1 碧玺充填处理的鉴定 |
5.1.1 碧玺充填处理鉴定的主要项目 |
5.1.2 碧玺充填处理的定义 |
5.1.3 碧玺经充填处理后的主要特征--鉴定依据 |
5.2 充填碧玺鉴定规则--判定原则 |
5.2.1 充填碧玺的判定原则 |
5.2.2 小粒、群镶类碧玺宝石充填现象及定名 |
5.3 Pb(铅)元素的存在不能作为判定碧玺是否经过充填的依据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疆阿勒泰地区碧玺宝石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阿勒泰碧玺资源现状及矿床特征 |
2 阿勒泰碧玺宝石学特征 |
2.1 宝石学基本特征 |
2.2 显微照相特征 |
3 阿勒泰碧玺的谱学特征 |
3.1 红外光谱分析 |
3.2 拉曼光谱分析 |
3.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光谱分析 |
4 结 论 |
(1) 碧玺样品折射率平均为1.624~1.644, 双折率约0.02, 二色性明显。 |
(2) 碧玺样品中的 (OH) -占位具有成因标型意义。 |
(3) 由于宝石级电气石都是锂电气石。 |
(4)新疆阿尔泰地区碧玺的宝石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实验方案和研究方法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发现和开发简史 |
2.2 地理概况 |
2.3 区域地质简介 |
2.3.1 构造背景 |
2.3.2 可可托海三号伟晶岩脉体形态及内部结构 |
2.3.3 地层 |
2.4 矿床地质特征 |
第三章 碧玺的常规宝石学特征研究 |
3.1 样品及其基本特征 |
3.1.1 样品基本特征 |
3.1.2 样品的镜下观察 |
3.2 光学性质 |
3.2.1 颜色及透明度 |
3.2.2 二色性 |
3.2.3 折射率 |
3.2.4 消光性 |
3.2.5 发光性 |
3.3 力学性质 |
3.3.1 解理与裂隙 |
3.3.2 相对密度 |
第四章 碧玺的化学成分特征研究 |
4.1 电子探针测试 |
4.2 碧玺的化学式计算 |
第五章 碧玺的光谱特征研究 |
5.1 红外谱学研究 |
5.2 拉曼光谱的研究 |
5.3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
5.4 碧玺的色度学分析研究 |
5.4.1 CIE 1931标准色度系统分析 |
5.4.2 CIE 1976 L*a*b* 颜色空间分析 |
第六章 碧玺晶体生长特征 |
6.1 碧玺的阶梯式生长 |
6.1.1 碧玺的角状台阶面生长 |
6.1.2 晶面台阶外延生长特性 |
6.1.3 碧玺的凹角生长 |
6.2 碧玺生长的晶面特征 |
6.2.1 光滑界面与粗糙界面 |
6.2.2 温度对界面的影响 |
6.2.3 光滑面与粗糙面的生长 |
6.3 色带碧玺的生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5)彩色电气石颜色成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矿物颜色的认知 |
1.1.1 颜色的基本概念 |
1.1.2 矿物的颜色 |
1.2 电气石颜色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电气石的成因 |
1.2.2 电气石晶体化学组成对颜色的影响研究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气石晶体结构特征 |
2.1 电气石的晶格位置 |
2.2 电气石的团簇结构 |
第三章 电气石光学性质及体系态密度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3.1 多电子体系的薛定谔方程 |
3.1.1 非相对论近似 |
3.1.2 Born-Oppenheimer近似 |
3.1.3 轨道近似 |
3.2 密度泛函理论 |
3.3 基函和赝势 |
3.4 交换一关联能函数近似 |
3.5 电气石晶体结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3.5.1 CASTEP软件包功能简介 |
3.5.2 原子簇的选择与计算模型 |
3.6 电气石晶格中微量元素对光学性质的影响 |
3.7 微量元素对电气石态密度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颜色电气石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 |
4.1 电气石颜色结构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 |
4.1.1 实验方法 |
4.1.2 电气石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 |
4.2 电气石化学组成的电子探针分析 |
4.2.1 实验方法 |
4.2.2 电气石晶体的化学组成特征 |
4.2.3 电气石化学组成对颜色的影响 |
4.3 电气石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4.3.1 实验方法 |
4.3.2 电气石的特征元素组成及其化学状态 |
4.3.3 特征元素化学状态对电气石颜色的影响 |
4.4 彩色电气石的阴极发光分析 |
4.4.1 实验方法 |
4.4.2 电气石的阴极发光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彩色电气石晶体的精细结构特征 |
5.1 电气石晶体精细结构的X射线衍射分析 |
5.1.1 实验方法 |
5.1.2 彩色电气石晶体的X射线衍射特征 |
5.1.3 不同颜色电气石的精细结构特征 |
5.2 电气石晶体精细结构的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
5.2.1 实验方法 |
5.2.2 彩色电气石的红外光谱特征 |
5.2.3 彩色电气石主要结构基团的振动特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阿富汗努尔斯坦地区蓝绿色电气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电气石的研究现状 |
1.3 试验方案和研究方法 |
1.4 论文工作量及下一步工作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兴都库什山脉 |
2.2 努尔斯坦岩块 |
2.3 区域内主要电气石矿床 |
第3章 电气石的宝石学基本特征 |
3.1 样品及其基本表征 |
3.2 基本宝石学测试 |
第4章 电气石的晶体结构与化学成分 |
4.1 电气石的晶体结构 |
4.1.1 单晶 X 射线衍射测试 |
4.1.2 X 射线粉晶衍射测试 |
4.1.3 样品晶面观察 |
4.2 电气石的化学成分 |
4.2.1 电子探针测试 |
4.2.2 电气石晶体化学式计算 |
4.2.3 晶体化学式的修正 |
第5章 电气石的光谱特征研究 |
5.1 拉曼光谱研究 |
5.2 红外光谱研究 |
5.2.1 中红外光谱测试 |
5.2.2 近红外光谱测试 |
5.3 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吸收光谱研究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超细纳米化电气石的性质研究及其应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电气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导思想、技术路线以及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气石的矿物学研究 |
2.1 电气石测试样品的制备 |
2.2 电气石的物相及薄片性质分析 |
2.3 电气石的成分及晶体化学式的确定 |
2.4 电气石晶胞参数的精确测定 |
2.5 电气石主要的物理、化学性质 |
2.6 电气石的成因、产状及资源分布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气石纳米结构特征的理论研究 |
3.1 纳米结构的性质 |
3.2 电气石纳米结构特征的分析 |
3.3 电气石微粒最佳尺度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气石超细纳米化研究 |
4.1 非金属矿物纳米化的现状 |
4.2 电气石纳米化的方法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细纳米化电气石的新特性研究 |
5.1 电气石新的特殊性质 |
5.2 超细纳米化电气石的特性研究 |
5.3 电气石自发极化效应的机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超细纳米化电气石的应用和意义 |
6.1 电气石的传统应用 |
6.2 电气石新特性的应用及其意义 |
6.3 超细纳米化电气石的应用展望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有关问题 |
7.1 主要结论 |
7.2 有关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电气石微结构分类及其改色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1.1.2 电气石国内外相关研究历史和现状 |
1.2 本次研究主要内容 |
1.2.1 基础理论研究:电气石的晶体化学分类及其性能 |
1.2.2 应用开发研究:电气石的改色及改性研究 |
第二章 电气石.晶体化学分类及其性能 |
2.1 电气石分类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
2.1.1 矿物学分类 |
2.1.2 电气石按位点分类 |
2.1.3 电气石按成矿类型分类 |
2.1.4 电气石按颜色分类 |
2.1.5 其他分类 |
2.1.6 电气石分类存在的不足及解决方法 |
2.2 电气石的化学成分 |
2.2.1 X位点化学成分 |
2.2.2 Y位点化学成分 |
2.2.3 Z位点化学成分 |
2.2.4 T位点化学成分 |
2.2.5 W位点化学成分 |
2.2.6 V位点化学成分 |
2.3 电气石的类质同象 |
2.4 电气石的化学成分分类 |
2.4.1 电气石的化学成分分类依据 |
2.4.2 电气石中各位点成分与化合价变化 |
2.4.3 电气石的各位点化学成分分类 |
2.4.4 电气石多位点化学成分分类 |
第三章 电气石晶胞参数变化及其微结构相关关系 |
3.1 电气石的基本晶胞参数 |
3.2 电气石的晶胞参数变化和化学成分的相关关系 |
3.3 电气石晶胞参数变化与微结构的相关关系 |
3.4 电气石团簇结构变化规律 |
3.4.1 电气石的团簇结构 |
3.4.2 电气石的团簇结构变化规律 |
3.4.3 电气石微结构分类 |
3.5 结论 |
第四章 电气石呈色及改色研究 |
4.1 电气石成分与色彩关系 |
4.2 酸水热法增白电气石 |
4.2.1 电气石增白酸水热法 |
4.2.2 实验步骤 |
4.2.3 电气石增白的结果分析 |
4.2.4 电气石增白结论 |
4.3 熔盐法电气石增红 |
4.3.1 熔盐法原理 |
4.3.2 试验步骤 |
4.3.3 分析与结果讨论 |
4.3.4 电气石红化的结果与讨论 |
4.4 电气石改色结论 |
第五章 超细电气石单晶水热生长工艺及性能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药品 |
5.1.2 实验设备及耗材 |
5.1.3 实验方案 |
5.1.4 黑色电气石生长碱法实验 |
5.1.5 电气石降解甲醛实验 |
5.1.6 电气石负离子释放量检测 |
5.2 数据测试与分析 |
5.2.1 测试数据与分析 |
5.2.2 XRD检测 |
5.2.3 SEM检测 |
5.2.4 甲醛净化率检测 |
5.2.5 负离子释放量检测 |
5.3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中国电气石(碧玺)的颜色与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 [1]碧玺的宝石学特征及其内部包裹体研究[D]. 刘嘉.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2)
- [2]碧玺充填处理及其鉴定特征研究[D]. 黄天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10)
- [3]新疆阿勒泰地区碧玺宝石学特征[J]. 刘俊涛,贾秀阁,刘灵钰. 现代矿业, 2019(06)
- [4]新疆阿尔泰地区碧玺的宝石特征研究[D]. 邓杰. 河北地质大学, 2016(07)
- [5]彩色电气石颜色成因机制研究[D]. 李明.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6]十月生辰石之二——碧玺[J]. 吕林素,彭艳菊. 消费指南, 2016(10)
- [7]阿富汗努尔斯坦地区蓝绿色电气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D]. 钟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10)
- [8]超细纳米化电气石的性质研究及其应用意义[D]. 韩炜. 中国地质大学, 2004(11)
- [9]碧玺自发极化效应的环境应用以及人体保健作用[J]. 李琳,传秀云.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4(S2)
- [10]电气石微结构分类及其改色改性研究[D]. 何光辉.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