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团队的简单乘法计算

生产团队的简单乘法计算

一、生产队适用的简便乘法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江西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1](1984)在《小学数学教师教材教法进修基本要求》文中指出 编写这份基本要求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学有困难的小学数学教师进修教材教法,使他们通过进修,熟悉教学大纲和所任年段的教材,掌握基本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从而达到“教正确,讲明白”的要求。根据我省教材教法进修工作“分两步走,第一步以疏通所教学科教材为主,结合学习教法”的设想,这份基本要求由学习大纲、疏通教材、介绍教法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以帮助教师加深对大纲和教材的理解为重点内容。使用本要求的教师,要明确上述编写意图,以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为依据,以小学数学教材为基本内容,在

张茜[2](2021)在《人教社三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整数的运算”内容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材质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同版本的教材比较研究越来越受关注。小学数学中的“整数的运算”在数与代数中占据的比重最大,贯穿于20以内,百以内,万以内,万以上这四个循环圈,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运算技能和需要培养的基本能力。本研究选取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一定代表性的1978版、1992版、201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归纳特色,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本研究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并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从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设计和呈现方式等多维度出发,对以上三版教材中“整数的运算”进行比较研究,概括特色。结构体系具体包括单元设置、内容分布、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具体栏目的安排;内容设计具体包括内容广度、内容深度、习题难度、教材难度;呈现方式具体包括素材选取、情境设计、插图运用、习题编排、语言表达方式等。通过教材比较,可以拓展“整数的运算”内容的设计思路,为科学编制我国小学数学教材提供理论依据,为深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以及教材编写和修订提供实践基础。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栏目设置由单一简洁转向多样丰富;内容设计各具风格,教材难度不断加大;素材选取类型较少,其他学科来源不足;插图运用与时俱进,语言表达图文并茂;情境设计渗透德育,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由此得出以下启示:栏目设置强化结构,完整体现育人功能;科学匹配广度深度,合理提升教材难度;注重联系其他学科,深入挖掘课程资源;运用多种表征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考虑学生认知特征,情境创设丰富多彩。

袁博[3](2020)在《国家、性别与生活 ——山东农村妇女的身份建构(1949-1965)》文中研究表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使中国形成了以父权制为核心的性别制度。广大农村妇女更因性别和所在地而被“双重”边缘化。近代以来,有识之士、党派集团和国家政权号召妇女解放、开展女权运动,但仍未改变农村妇女地位低下的现状和传统家庭角色的定位。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和论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妇女解放运动,并对乡村传统性别制度和性别观念进行了改造和重塑。农村妇女在“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政治动员下,被正式纳入国家体系。她们的主体身份和性别关系在国家的塑造下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婚姻家庭、经济活动、身体健康、政治参与、精神世界等五个方面。婚姻制度改革在妇女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中具有重大意义。1950年《婚姻法》是国家构建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性别制度的第一步,它有力地冲击了传统婚姻家庭制度和性别权力关系。因此它得到了女性农民的支持和男性农民的误解,在新旧性别观念的博弈中得到逐步贯彻。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妇女基本确立了婚姻自主权,婚姻观念发生了转变,且获得了婚姻自由的权利,自由恋爱现象增多,离婚和再婚也不再受社会的指责。在家庭关系中,团结民主与平等和谐成为主旋律,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明显提高,并在家庭事务中获得了话语权和独立人格。但除了改变,农村妇女的家庭角色也有延续,打老婆、漠视妇女合法权益的现象仍不时发生,新旧性别观念之间的拉扯与博弈依旧存在。发动农村妇女参加社会化大生产是建国后妇女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共根据新中国国情,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制定福利政策,运用国家力量使乡村妇女大规模地走出家门,进入公共领域,投入到生产劳动中。通过分析其参加劳动的工日、参与率等,我们发现农村妇女在生产劳动中撑起了“半边天”。在这一过程中,她们不仅获得了经济独立,而且确立了“劳动者”身份,形成了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实现了由“家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但是由于传统性别制度并未发生断裂,传统性别分工使参加劳动的妇女背负着双重责任,收入分配中也存在着两性关系的不平等。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农村妇女的身份转型,国家积极维护其健康权,利用政治话语对妇女进行身体改造,并突出强调了妇女解放的想象。作为传统社会对女性身体规训的标志,缠足被中共以政治权力严厉禁止,并使之在50年代走向消亡,为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解除了身体束缚。国家对农村妇女健康的保护还体现在生育变革上,包括推广新法接生和建立妇幼保健网。这不仅使分娩方式发生变化,生育空间也发生了转移。生育的现代化以及生育之痛在一定程度上的“消失”,加深了农村妇女对国家的认同,并以积极参加生产来表达感激之情,加速了身份转换。但过度的劳动使妇女们的身体出现各种问题,妇女的生理问题和特殊时期的身体便在“保护”的政策下进入公共领域和大众视野。原本属于私领域的妇女身体被纳入公领域,成为农村妇女身份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国家为农村妇女参政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因此建国后全国出现了妇女参政的第一次高潮。她们不仅参与基层民主选举,而且当选基层代表,参与地方政权管理。许多优秀农村妇女经过国家培养,走上了基层政权的领导岗位,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管理群体——农村妇女干部群体。她们成为党和政府在地方的代言人,活跃在各个基层岗位上。建国后,农村妇女组织伴随着国家权力不断下沉,以妇代会为主的基层妇女组织普遍建立起来。作为妇女“娘家”的妇代会既是党和国家联系妇女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妇女表达政治意愿、维护权益的重要平台,使“国家”不再是高高在上、与之无直接关联的存在。但遗憾的是,这一时期农村的政治权力参与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农村妇女的政治空间较为狭小,妇女干部和妇女组织并未打破以男权为中心的乡村权力结构而处在边缘位置。五十年代的集体化生活使农村妇女们感受到了“集体欢腾”,心灵受到了一次革命般的洗礼。她们不仅在识字运动中提高了自身文化素质,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振奋与文化自信。虽然国家以政治文化取代了乡村文化,但各种娱乐组织、娱乐活动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业余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使农村妇女在公共场合有了合法身份并接受了国家的政治教化。同时,集体劳动、各种会议等为农村妇女提供了活动场所,给她们带来新鲜感,精神世界得到极大充实与满足。伴随各种教育运动的开展,她们的集体意识被逐渐建构起来,包括对中共和新政府的认同、爱国主义情感的深化和集体观念的树立等。与男性农民相比,农村妇女的集体思想似乎更加强烈。这也是农村妇女转变为“社会人”身份的最好证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一系列社会主义运动使日常生活不断政治化,也使农村妇女的身份得到了全新塑造。但是受传统政治文化和性别制度的影响,性别差异始终存在。可以说,国家和性别参与了新中国农村妇女的身份重构。它们相互糅合、碰撞,对农村妇女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妇女逐渐改变了传统角色定位,完成了从私领域的“家庭人”向公领域的“社会人”、“国家人”的身份转换,推动了农村妇女的解放进程。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农村妇女的身份转型较为彻底,但各地在完成时间和程度上略有差异。新中国农村妇女解放运动表现出的特点与问题应促使我们对中国妇女解放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力争真正实现两性平等的和谐局面。

李光伯,陈植根,王海南,龚建中,易建亮,黄云生,陈钢[4](1984)在《小学数学总复习辅导》文中认为 前言为贯彻全省普教工作会议精神,大面积地提高小学毕业生学业的合格率,本刊邀请了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和教研员编写了这份《小学数学总复习辅导》,供师生复习参考。这份资料以《大纲》和教材为依据,采用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算一算”、“量一量”“考一考“……的体例,扬弃了单纯汇编“死”知识的作法,可帮助师生克服机械重复旧知识的通病。整个复习按“整数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计量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比和比

马云[5](2006)在《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扫盲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生命个体赖以发展的需要。正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局势直接影响着本国各领域的发展一样,成人教育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前进步伐,因此关注成人基础教育——即扫盲教育、尤其是文盲率较高的农村的扫盲教育问题至关重要。 在坚持历史唯物论和引入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本论文以扫盲组织、扫盲教材、扫盲内容、扫盲形式、扫盲师资等问题为主线,从乡村社会控制视角探讨共和国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论文还将采用文献资料、档案资料和口述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展现基层扫盲工作开展的具体场景,借鉴成人学习动机理论以探析特定时期农民不同的学习心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时期农村扫盲教育的横向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扫盲教育的纵向比较,力求深层次解读我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生态,刻画其复杂多样、嬗变斑斓又极具张力的社会历史画卷,系统分析和总结扫盲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期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正文部分共六章。 第一章即导论,分别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研究角度、已有研究成果、论文的基本概念及论文的框架结构等问题。 第二章着重论述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共和国成立后,为满足新的经济、政治建设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借鉴革命根据地扫盲教育的经验、师承苏联扫盲教育的体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教育,并于50多年来不断建构和健全农村扫盲教育的运行系统。遵循共和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而主要按照扫盲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本论文将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分为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亚健康”发展(1958年—1965年)、“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及“双向导”理念指引(1993年以后)的前进历程。 第三章嵌入社会学视角、尤其是运用社会控制理论,探讨共和国农村社会控制的变迁对农村基层扫盲组织的影响。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建构了高度集权的控制体系,将国家权力触角深入乡村社会,打通了几千年来国家与乡村之间呈现的“内核——边缘”、“中心——边陲”的结构,基层扫盲组织

刘国权[6](1982)在《分数乘法单元的教材研究》文中提出 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分数乘法”这个单元的内容,包括分数乘以整数、一个数乘以分数、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带分数乘法、倒数等。教学时,要着重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与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下面就这个单元的三节教材以及教学中有关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一、分数乘以整数学生学习分数乘法,是在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加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集之[7](1966)在《生产队适用的简便乘法计算》文中研究说明 生产队的会计在计算按工分分配报酬,按分配的实物扣回货款等问题的时候,需要进行大量的乘法计算,这些乘法计算中的被乘数都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加法替代乘法,可使计算又准又快。我们在珠算教学中,可以把这种方法教给学生,使他们今后能在实际中应用。怎样用加法替代乘法来计算呢?现在举例说明如下:

范红霞[8](2005)在《海南天然橡胶和甘蔗生产函数模型构建与应用》文中提出天然橡胶和甘蔗是海南主要农作物品种,在海南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产值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这两种作物的产量,对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因而构建天然橡胶和甘蔗生产函数模型,对影响这两种作物产量和产值水平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对提高海南天然橡胶和甘蔗产量和产值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在生产函数理论及其应用概述基础上,选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引入包括割胶制度在内的10个变量,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构建天然橡胶生产函数模型;选择柯布-道格拉斯确定型统计前沿模型,引入包括地区虚拟变量在内的6个变量,应用修正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构建甘蔗生产函数模型。 应用天然橡胶生产函数模型对影响海南农垦干胶产量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论为在10个变量中,年平均每公顷开割株数、年均干含、年每公顷有机肥施用量、胶工人数对海南农垦干胶产量有显著的正效应影响作用;年公顷压青、年割刀数有显著的负效应影响作用;其它变量为影响不显著因素。对海南农垦干胶产量有显著正效应影响作用的变量按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为:年平均每公顷开割株数、年均干含、年均每公顷有机肥施用量、胶工人数。对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变量和与预测不符的变量,作者给出可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应用甘蔗生产函数模型测定海南甘蔗生产技术效率。结论为海南甘蔗生产存在技术效率低下,波动性大,无区域优势的现状。 针对上述结论,作者提出了措施,从理论上讲能促进海南农垦干胶产量,提高海南甘蔗生产的技术效率。 本研究探索了热带作物生产函数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但也存在一定不足,需要进一步,深一层的研究。

施瑛[9](2014)在《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文中提出华南地区建筑的发展,因远离政治中心而又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理区位、以及对外交流频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既“得风气之先”,也“开风气之先”,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华南地区建筑教育的主线是自1932年由林克明先生在广东省立工专创办建筑工程学系开始,历经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华南工学院(文革期间曾改名“广东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有鲜明华南地域特色的、重建筑技术、重工程实践的建筑专业教育体系,为华南地区乃至全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人才。华南的现代建筑教育是中国整体现代建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研究逐渐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教育为主线的华南建筑教育发展历程研究的课题,正是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基础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定位于华南建筑教育从1932年创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这段早期发展历程,是华南建筑教育的创立与探索、定位与起步的重要时期,为华南建筑教育逐渐走向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通过大量史料的收集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对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产生必然影响的中外建筑教育早期状况,结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背景,从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的角度,厘清华南建筑教育早期经历的创立与探索、定位与起步的历史脉络,力求展示准确、客观的历史进程,填补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史整体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通过对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研究,总结在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等老一辈华南建筑教育家的带领下,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归纳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特点,探寻其发展的内在动因,以期为现在的华南建筑教育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开放、融合、务实、创新是岭南文化的基本特点,也是老一辈华南建筑教育家们共同的内在学术品质。在他们的教学和科研及建筑创作中,这种文化特质得以充分体现。华南建筑教育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特点、强调基础训练、注重理性分析、重视功能和建造技术以及工程实践的教学思想,初步建立起以学为主,学、研、产“三结合”的建筑人才培养模式,为华南建筑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田里[10](2016)在《趋向更加相似的差异—东北M镇八位农村教师个体工作动机发展的叙事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从教师个体工作动机角度切入,旨在具体的微观环境中还原教师个体工作动机产生、发展、变化、调适的过程,进而让教师更加的了解自己,让学校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更了解教师,激发教师个体工作动机,产生对教学有益的行为;同时能让政策制定者针对教师个体工作动机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政策,真正的吸引、留住优秀的人才在农村教师队伍当中。本研究以东北M镇S村小为田野地点,以S村小八位农村教师为研究对象,以叙事的方法展现了性别、年龄、阅历、进入教师队伍方式各异的八位农村教师个体工作动机发展变化的过程。教师个体工作动机的形成总是先有“工作愿望”出现,随着“工作愿望”不实现就会产生不可抗拒的后果,这时“工作愿望”转化为“工作意图”,意识阶段转为行为实施阶段。在行为实施阶段,结合具体的情境教师个体产生工作情感,同时还伴有个体对自身“偏好”、“愿望”、“价值观”以及“长期目标”的自我认知。有时个体高工作情感和高自我认知相一致,就会产生高教师个体工作动机;有时个体低工作情感和低自我认知一起出现,就会产生低教师个体工作动机;有时出现工作情感和自我认知不一致的情况,这时个体为了追逐那些个体或群体的终极目标,就必须依靠“意志力”来支持自己的行为。无论高教师个体工作动机,还是低教师个体工作动机都是-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状态,经过长时间的与具体情境的适应,最终教师个体工作动机将趋于相似的差异。研究通过对八位农村教师所处环境、工作动机权衡阶段、工作动机调整阶段和工作动机自我认知阶段的考察发现:教师初始入职工作动机保持高度现实取向;高教师个体工作动机一定程度上来源于个体成就需求、归属需求的满足;微观生态环境下教师个体工作动机最终趋于相似的差异;“关键事件”影响突出,必要时打断教师个体工作动机的发展进程。结合研究发现,提出了三点提升教师个体工作动机的思考:提高农村教师收入,弱化教师个体工作动机的外部影响因素;建构农村学校教师心理支持机制,满足个体成就需求和归属需求;创设农村学校微观生态环境,促使个体工作动机与群体工作动机相适。最后对本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继续研究的构想进行说明。

二、生产队适用的简便乘法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产队适用的简便乘法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2)人教社三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整数的运算”内容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数学教材比较研究
        (二) “整数的运算”教材内容的研究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教材选取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教材
        (二) 整数的运算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研究工具
        (一) 课时系数
        (二) 内容广度
        (三) 内容深度
        (四) 习题难度
        (五) 教材难度
第二章 三版教材中“整数的运算”的比较
    一、课程标准中“整数的运算”的内容要求
        (一) 三种课程标准中“整数的运算”的内容要求
        (二) 三种课程标准中“整数的运算”内容要求的比较
    二、整数的运算”的结构体系
        (一) 单元设置
        (二) 内容分布
        (三) 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
        (四) 具体栏目的安排
    三、“整数的运算”的内容设计
        (一) 内容广度
        (二) 内容深度
        (三) 习题难度
        (四) 教材难度
    四、“整数的运算”的呈现方式
        (一) 素材选取
        (二) 情境设计
        (三) 插图运用
        (四) 习题编排
        (五) 语言表达方式
第三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一) 栏目设置由单一简洁转向多样丰富
        (二) 内容设计各具风格,教材难度不断加大
        (三) 素材选取类型较少,其他学科来源不足
        (四) 插图运用与时俱进,语言表达图文并茂
        (五) 情境设计渗透德育,贴合学生日常生活
    二、研究启示
        (一) 栏目设置强化结构,完整体现育人功能
        (二) 科学匹配广度深度,合理提升教材难度
        (三) 注重联系其他学科,深入挖掘课程资源
        (四) 运用多种表征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 考虑学生认知特征,情境创设与时俱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国家、性别与生活 ——山东农村妇女的身份建构(1949-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论文概况
        (一) 选题意义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三) 研究综述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五) 创新与不足
    二、新中国成立前山东农村妇女解放概述
第一章 婚姻家庭变革中性别关系的改变
    第一节 性别观念下的1950年《婚姻法》
        一、从父权制到男女平等性别观
        二、《婚姻法》的性别解读
        三、新旧性别观念的冲突与博弈
    第二节 山东农村妇女婚姻自主权的确立
        一、婚姻观念的转变
        二、结婚:由包办婚姻到自主婚姻
        三、离婚和再婚:由从一而终到男女平等
    第三节 家庭关系中农村妇女性别角色的“变”与“常”
        一、“变”:新家庭性别观的形成
        二、“常”:传统性别权力关系的遗留
第二章 农村妇女“劳动者”的性别分工
    第一节 国家动员妇女参加生产的性别政策
        一、开展思想教育
        二、培养妇女干部
        三、选树典型和劳模
        四、解决妇女福利问题
    第二节 传统性别分工的突破与延续
        一、“劳动者”身份的确立
        二、传统性别分工的延续
    第三节 性别差异下的收入分配
        一、劳动记工算账问题
        二、男女“同工不同酬”问题
第三章 农村妇女健康权的国家维护
    第一节 政治场域下的缠足问题
        一、“缠”与“放”之间
        二、50年代缠足的终结
    第二节 生育变革
        一、分娩方式的改变
        二、接生人员身份的重塑
        三、生育行为的组织化与规范化
        四、日常生理卫生习惯的改变
    第三节 妇女劳动者的身体与保护
        一、身体的“去性别化”
        二、劳动妇女特殊身体问题的解决
        三、记忆中的身体之痛
第四章 乡村政治空间内的性别参与
    第一节 农村妇女的基层民主参与
        一、参加基层民主选举
        二、参加基层组织,当选基层代表
    第二节 作为参政平台的妇代会
        一、妇女组织的逐步下沉
        二、农村妇女们的“娘家”
        三、乡村权力结构中的角色定位
    第三节 山东农村妇女干部群体
        一、崭露头角的妇女干部
        二、群体特征
        三、政治权力参与中的性别差异
        四、性别差异存在的原因
第五章 “集体欢腾”与“心灵革命”
    第一节 教育中的性别:农村妇女的扫盲运动
        一、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扫盲运动
        二、知识的洗礼与精神的振奋
    第二节 沉浸在集体文娱活动之中
        一、节日期间的文化活动
        二、日常文娱活动
        三、电影、广播等新式娱乐的普及
    第三节 集体化下的精神世界与集体意识
        一、精神世界的充实
        二、集体意识的建构
结语
    一、“新”身份的确立
    二、国家:农村妇女身份的塑造者
    三、性别:无法抹去的身份标签
    四、对中国农村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分析
        一 研究现状的回顾
        二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四节 几个重要概念
        一 农村
        二 扫盲教育
        三 社会控制
    第五节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继往开来与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
        一 建国初期农村扫盲教育的缘起
        二 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
    第二节 “政治挂帅”与扫盲教育的“亚健康”发展: 1958年-1965年
        一 “大跃进”与扫盲运动“大跃进”(1958年-1960年)
        二 挫顿后的调整与扫盲教育的缓慢恢复(1961年-1966年)
    第三节 意识形态极端化与扫盲教育的“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
        一 人为之灾与扫盲教育的尽乎停滞
        二 努力抗争与夹缝中的扫盲坚守
    第四节 经济重心与扫盲教育的“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
        一 扫盲教育正规化 制度化道路的重返及发展
        二 经济建设下的“经济”扫盲观
    第五节 非均衡理念与扫盲教育发展的“表”“里”:1993年-2005年
        一 “两基”初始齐驱与扫盲制度的继续调整(1993年-1996年)
        二 划片推进与扫盲依次攻坚(1997年-2000年)
        三 “双向导”旨趣与扫盲教育的“东”“西”理路(2001年-2005年)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第三章 重建与变迁:农村社会控制与扫盲组织关系探微
    第一节 农村社会强势控制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趋同化:1949年-1957年
        一 强势“硬”“软”控制与国家权力的逐渐下渗
        二 农村扫盲组织的“枝繁叶茂”
    第二节 农村社会控制偏差与扫盲教育组织的“沉”“浮”:1958年-1965年
        一 社会控制过度与教育权力的困顿
        二 扫盲组织的“沉”“浮”:结构及功能泛政治化的凸显
    第三节 农村社会相对失范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解构:1966年-1976年
        一 农村社会控制的相对失序与教育危机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扫盲组织形态及功能的解构
    第四节 文革后农村社会控制重建与扫盲教育组织的多维呈现
        一 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与乡村秩序的重建
        二 现代农村扫盲组织的“差序格局”
第四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上):扫盲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
    第一节 教育理念转型:扫盲教育思想重心的从低到高
    第二节 扫盲教育内容及教材分析
        一 扫盲教育内容的解析
        二 扫盲教材解读
第五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下):形式 师资及农民学习心理
    第一节 多样的扫盲学习形式
        一 集中学习
        二 分散学习
    第二节 扫盲师资及教师教学心理
        一 扫盲师资的选择与培养
        二 扫盲教师心理剖析
    第三节 学习心理与动机:农民学习心理解读
        一 主动性参与扫盲
        二 被动性参与扫盲
第六章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和发展路向的若干思考
    第一节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的指向
        一 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成效及局限
        二 建国以来农村扫盲教育的经验及其对当代扫盲教育实践的启示
        三 新世纪扫盲教育的新理念
    第二节 扫盲教育路径的比较与整合
        一 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不同理路
        二 扫盲教育发展路径的整合
参考文献
后记

(8)海南天然橡胶和甘蔗生产函数模型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文献查阅和理论研究
        1.3.2 收集资料
        1.3.3 选择生产函数模型
        1.3.4 进行参数估计
        1.3.5 结果检验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生产函数理论及其应用概述
    2.1 生产函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1.1 生产函数理论的产生
        2.1.2 生产函数理论的发展
    2.2 生产函数的经济学含义
    2.3 主要生产函数形式及其特点
        2.3.1 C-D函数形式及其特点
        2.3.2 动态 C-D生产函数
        2.3.3 列昂惕夫生产函数(Leontief Production Function)
        2.3.4 CES生产函数(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2.3.5 VES生产函数(Variabl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2.3.6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2.4 生产函数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2.5 生产函数在农业经济分析中的特点及应用
    2.6 生产函数在海南农业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3 天然橡胶生产函数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3.1 海南天然橡胶种植及干胶生产现状分析
    3.2 数据的收集
        3.2.1 数据类型
        3.2.2 数据收集方法和结果
        3.2.3 选取数据
    3.3 天然橡胶生产函数模型形式的选择
        3.3.1 农业生产函数原理和方法
        3.3.2 农业生产函数模型选择原则
        3.3.3 选择生产函数模型形式
        3.3.4 变量选择
        3.3.5 天然橡胶生产函数模型的最终建立
        3.3.6 参数估计
    3.4 参数估计结果
    3.5 应用天然橡胶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投入产出分析
    3.6 本模型的不足之处
4 海南甘蔗生产函数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4.1 海南甘蔗生产现状分析
    4.2 前沿生产函数和技术效率分析原理
        4.2.1 前沿生产函数
        4.2.2 技术效率分析原理
        4.2.3 前沿生产函数及技术效率分析原理在我国的应用
    4.3 选择前沿生产函数模型
    4.4 选择样本数据
    4.5 前沿模型的建立
    4.6 选择参数估计方法
        4.6.1 线性规化法
        4.6.2 二次规划(QP)
        4.6.3 修正最小二乘法(COLS)
    4.7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4.8 应用甘蔗生产函数模型测定技术效率
        4.8.1 各甘蔗主产市和海南全省技术效率的测定
        4.8.2 结果分析
5 结论、对策和有待研究的问题
    5.1 结论
    5.2 对策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9)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建筑教育本体研究
        1.2.2 建筑教育发展历程
    1.3 研究范围
        1.3.1 本课题研究的空间范围---华南地区
        1.3.2 研究的客体对象范围---华南理工大学
        1.3.3 研究的时间范围---(1932 年-1966 年)
    1.4 华南建筑教育研究现状
        1.4.1 相关著作及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
        1.4.2 期刊文章研究
        1.4.3 其他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与架构
    1.7 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1.8 研究价值
    1.9 研究成果
    1.10 研究创新之处
        1.10.1 研究对象的创新
        1.10.2 研究方法的创新
        1.10.3 研究成果的创新
    1.11 文章结构
    1.12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早期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概要
    2.1 学院派
        2.1.1 布杂学院(巴黎美术学院)
        2.1.2 宾夕法尼亚建筑学系
        2.1.3 苏联的学院派建筑教育
    2.2 现代主义设计教育
        2.2.1 德意志制造联盟 (Deutscher Werkbund)
        2.2.2 包豪斯
    2.3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2.4 TEAM X-反思国际现代主义建筑
    2.5 日本早期的现代建筑教育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早期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概要
    3.1 《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
    3.2 《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3.3 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开设建筑课程
    3.4 中华民国教育部大学令
    3.5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
    3.6 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
    3.7 东北大学建筑系
    3.8 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
    3.9 私立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系
    3.10 国立重庆大学建筑工程系
    3.11 私立之江大学建筑系
    3.12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
    3.13 香港早期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
    3.14 解放后的中国建筑院校早期“老八校”
        3.14.1 清华大学建筑系
        3.14.2 同济大学建筑学系
        3.14.3 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3.14.4 天津大学建筑系
        3.14.5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
        3.14.6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3.14.7 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3.14.8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3.1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南建筑教育创立与探索时期
    4.1 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建筑工程学系(1932-1933)
        4.1.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1.2 教学体系
        4.1.2.1 教学思想
        4.1.2.2 教学计划
        4.1.2.3 师资情况
        4.1.2.4 学生情况
        4.1.3 学术及科学研究
        4.1.3.1 开启华南现代主义建筑的学术研究
        4.1.3.2 广东全省教育展览会
    4.2 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1933-1938)
        4.2.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2.2 教学体系
        4.2.2.1 教学思想
        4.2.2.2 教学计划
        4.2.2.3 教材建设
        4.2.2.4 教学方法
        4.2.2.5 教学条件
        4.2.2.6 师资情况
        4.2.2.7 学生情况
        4.2.3 学术科学研究
        4.2.3.1 科研论文与著作
        4.2.3.2 教授演讲
        4.2.3.3 对外交流
        4.2.4 建筑工程实践
        4.2.4.1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校园建筑设计
        4.2.4.2 勷勤大学石榴岗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4.2.4.3 其他建筑实践
    4.3 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抗战时期(1938-1945)
        4.3.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3.2 教学体系
        4.3.2.1 教学思想
        4.3.2.2 教学计划与教材建设
        4.3.2.3 教学方法
        4.3.2.4 师资情况
        4.3.2.5 学生情况
        4.3.3 学术及科学研究
        4.3.3.1 举办展览
        4.3.3.2 中英文论文竞赛
        4.3.4 建筑工程实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南建筑教育定位与起步时期
    5.1 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广州复课(1945-1952)
        5.1.1 背景与历史沿革
        5.1.2 教学体系
        5.1.2.1 教学思想
        5.1.2.2 教学计划
        5.1.2.3 教材建设
        5.1.2.4 教学方法
        5.1.2.5 教学设施建设
        5.1.2.6 师资情况
        5.1.2.7 学生情况
        5.1.3 学术科学研究
        5.1.3.1 论文著作
        5.1.3.2 举办、参与展览
        5.1.3.3 访问交流
        5.1.4 建筑工程实践
        5.1.4.1 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
        5.1.4.2 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工学院图书馆)
    5.2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建筑学系)(1952-1966)
        5.2.1 背景与历史沿革
        5.2.2 教学体系
        5.2.2.1 教学思想
        5.2.2.2 教学计划
        5.2.2.3 教材建设
        5.2.2.4 教学方法
        5.2.2.5 师资情况
        5.2.2.6 学生情况
        5.2.3 学术科学研究
        5.2.3.1 科研机构
        5.2.3.2 展览会
        5.2.3.3 调查测绘
        5.2.3.4 民居调查与研究
        5.2.3.5 举办校内座谈会与学术讨论会
        5.2.3.6 科学报告会
        5.2.3.7 学术论文与著作
        5.2.3.8 设计竞赛
        5.2.3.9 对外学术互访和交流
        5.2.4 建筑工程实践
        5.2.4.1 生产实践的机构
        5.2.4.2 人民公社规划与建筑设计
        5.2.4.3 典型工程实践
    5.3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成就和特色
        (一) “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华南建筑教育理念
        (二) 教学成就与特色
        (1)创立华南地区第一个大学级别的现代建筑教育体系
        (2)建立起以“全面型”建筑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标准
        (3)建立了注重基础训练、重视建造技术、知识结构完备的课程体系
        (4)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的建筑专业人才
        (5)为华南建筑教育的后续发展积蓄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三) 学术研究成就与特色
        (1)开启了华南建筑教育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学术研究
        (2)树立了注重调查,理性分析的学术研究传统
        (3)确立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建筑学术研究方向
        (4)取得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建筑降温措施研究的丰硕成果
        (四) 建筑实践成就与特色
        (1)坚持功能实用、合理经济的现代主义建筑实践
        (2)广泛运用适应华南地区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建筑降温措施
        (五) 建立起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文化特质
        (一)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呈现的开放多样性
        (1)师资的开放性
        (2)对外交流的开放性
        (3)学科建设的多样性、全面性
        (二)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包容并蓄性
        (1)教学思想的包容性
        (2)教学内容的兼容性
        (三)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务实性
        (1)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务实性
        (2)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敏锐性
        (四) 华南建筑教育的锐意创新性
        (1)“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
        (2)基于地域特色的学术科研创新性研究
    三、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历史沿革
    附录.2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大事记
    附录.3 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谭天宋生平
    附录.4 调研访谈录
        附 4.1 金振声访谈
        附 4.2 陆元鼎、魏彦钧访谈
        附 4.2.1 第一次访谈
        附 4.2.2 第二次访谈
        附 4.3 何镜堂访谈
        附 4.4 蔡德道访谈
        附 4.5 邓其生访谈
    附录.5 华南建筑教育发展历程之历届系主任、院长
    附录.6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之历届毕业生名单
    附录.7 教师担任历界中国建筑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名单(1993 年以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趋向更加相似的差异—东北M镇八位农村教师个体工作动机发展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问题
    二、现有研究综述
        (一) 教师个体工作动机影响因素研究
        (二) 教师个体工作动机理论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三) 针对特定学科背景的教师个体工作动机研究
        (四) 现有研究评析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教师个体工作动机的实现路径
        (一) “动机”概述
        (二) 教师个体工作动机概念界定
        (三) 研究架构诠释
        (四) 教师个体工作动机生态调适系统的构建
    四、研究方法
        (一) 研究整体规划
        (二) 研究方法介绍
        (三) 研究对象介绍
        (四) 研究伦理说明
    五、研究价值
        (一) 理论价值
        (二) 实践价值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 研究创新
        (二) 研究不足
第一章 教师所处的环境
    一、教师所处的自然环境
        (一) M镇的地理位置和气候
        (二) M镇的域内资源
        (三) M镇的交通
    二、教师所处的M镇社会环境
        (一) M镇名字的由来
        (二) M镇的历史
        (三) M镇的百年大集
    三、教师所处的S村小环境
        (一) M镇S村小的历史
        (二) M镇S村小的现在
        (三) M镇S村小的校本教研与考核机制
        (四) M镇S村小的人员流动
    小结:适应与被适应孕育着个体和环境的冲突
第二章 我的工作动机的权衡阶段
    一、A老师:不甘心知识被埋没,S村小最早那批代课教师
        (一) 高中时一直学习很好,但阴错阳差没有参加高考
        (二) 参加过剧团,有机会去林区工作,代课教师身份进入教师队伍
        (三) 父亲、岳父是教师,中学语文老师说不当教师白瞎了
    二、B老师:成为教师是我的荣耀,工人编制的教师
        (一) 报考时采取“双保险”,结果被技工学校的教育专业录取
        (二) 一心一意想当老师,我的性格不适合干别的
        (三) 父亲、爱人、大爷、妹妹、妹夫都是教师,从小耳濡目染觉得教师职业特别好
    三、C老师:成绩优异想读大学,但父亲做主考取了中师
        (一) 父亲的小思想决定了我的大前途
        (二) 快速拿下大专毕业证、本科自考毕业证,为入职教师做准备
        (三) 老公公、丈夫、小姑子夫妇都是教师,只羡慕教师的学识,不羡慕他们的职业
    四、D老师:从小立志不做农民,以委托生成绩考入中师
        (一) 小时候干农活被癞蛤蟆吓哭,下定决心好好学习
        (二) 考试时被别人“加分”超过,以委培生成绩考入中师
        (三) 二姐是教师,上学时羡慕教师的权威
    五、E老师:很想走出去看看,为减轻家里负担报考中师
        (一) 家里孩子多,为减轻家里负担报考中师
        (二) 刚开始工作就被学校末位淘汰掉,转校开始了新的教学生活
        (三) 二哥是教师,姑姑靠自己努力攻读博士学位对我影响很大
    六、F老师:不想学习,不想当老师,以自费生成绩考取师范
        (一) “大家族”思想牵挂,奶奶不想让我远走
        (二) “抗上”精神强,从中心校来到村小
        (三) 父亲、爱人是教师,报考时有教师瞧不起,有教师真心相劝
    七、G老师:小学想当教师、高中想当大夫,回到家乡任教的特岗英语教师
        (一) 家里父亲开诊所,那时想当一名大夫
        (二) 受母亲“求稳”“实际”思想影响,回乡考取特岗教师
        (三) 姥爷、舅舅、小姨和姨夫都是老师,初中老师总是“一碗水端不平”
    八、H老师:没有太大理想,走一步算一步,往返于城乡之间的特岗班主任
        (一) 高考所有志愿都填写师范专业
        (二) 独生子女,不远走,“随大流”报考特岗教师
        (三) 妈妈、老姨是老师,小学老师的负面语言对我性格影响很大
    小结
        (一) 工作动机权衡阶段的行为个体保持着高度的现实取向
        (二) 工作动机权衡阶段的行为个体在建构“工作意图”的过程中受“重要人物”影响
第三章 我的工作动机调整阶段
    一、A老师:特长得以发挥,享受每一天的教学生活
        (一) 音乐“悟生”成才,爱好文学,学校文体活动总导演
        (二)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知识
        (三) 让“意外”成为课堂的亮点
    二、B老师:创设课堂情境,因人而异培养学生
        (一) 从教具到课件,学会电脑“先人一步”
        (二) 学习上的事要坚定信心
        (三) 纪律上的事要改变习惯
    三、C老师:每天都面对“必须”做的事情,也有很多乐趣
        (一) 生活规律,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来
        (二) 讲课从没有耐心到和颜悦色,孩子认为和我讲的每一件事都是“趣事”
        (三) 农村教育有自己的特点,需要适应型的人才
    四、D老师:特别自卑,怕不能胜任工作
        (一) 第一节课讲得不好,被领导找谈话
        (二) 精心准备一节公开课,为自己找回信心
        (三) 做教师工作压力很大,压力来自于家长、同事和学生
    五、E老师:做事雷厉风行,不做不喜欢的事情
        (一) 不喜欢完全照搬教案,那样感觉上课像演讲
        (二) 开展“智慧园”活动,使班级团结在一起
        (三) 老师对学生性格影响很大,小班长性格挺像我
    六、F老师:我给学生们上课像哥们
        (一) 以前教体育课,现在教科学课“得心应手”
        (二) 学生给我“面子”才能上好我的课,公开课把学生和老师都磨到“没棱没角”
        (三) 小学生需要更多的责任心
    七、G老师:教好学生上课,这需要方法和智慧
        (一) 努力进行英语教学,考试成绩却还是不理想
        (二) “小奖励”对三年级学生激励效果明显,对六年级学生却不行
        (三) 想要教好学生,还要了解她的家庭环境
    八、H老师:教学经验很重要,我觉得自己很“外”
        (一) 对农村情况不熟悉,自己的理解和实际差别很大
        (二) 学生的“底子”不一样,课堂不能照顾全面
        (三) 努力培养班级学生的良好习惯,想让别人都说他们好
    小结
        (一) 高工作情感教师:源于行为个体兴趣、工作本身、教师与学生感情
        (二) 低工作情感教师:源于外界期待、必要性强加和“关键事件”的影响
        (三) 中等工作情感教师:源于个体工作情感与S村小微观生态环境系统的适应
第四章 我的工作动机的自我认知阶段
    一、A老师:我的知识得以传承,很有成就感
        (一) 大家尊重我是因为我的为人,不是我的职业
        (二) 当年很多“弃行”的同学,过的没有我丰富
        (三) 我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让人“另眼相待”
    二、B老师: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挣钱的多少,现在的工作干的非常随心
        (一) 转行的同学虽然经济比我富有,但是精神上我比他们富有
        (二) 农民看老师只看钱,以点盖面
        (三) 对教师的评价是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先立德再树人
    三、C老师:适应了这个职业,现在也比较满意了
        (一) 以前总去迎合老人的“口碑”,有点失去自我
        (二) 教师这份工作给自己带来了“独立”的经济地位
        (三)责任、为人父母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工作动机
    四、D老师:不太适合这个职业,想自己做点小买卖
        (一) 在单位感觉融入不到别的老师的“圈子”
        (二) 宁可做“通勤”妈妈,也没有勇气去考“研修”
        (三) 做老师挺有“面子”,不想离开
    五、E老师:做老师“事务性”事情太多,时间长了有点“重”(chong)
        (一) 有时干无用功,影响精力和积极性
        (二) 我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教师这个工作不新颖
        (三) 教师身份为我带来家庭地位,家里大事都听我的
    六、F老师:一直安逸的生活,对我的职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一) 多次有机会转行都没走成——野心不大
        (二) 我不是爱一行干一行,而是干到这一行,就想办法改变自己
        (三) 中规中矩的教师+农民的生活,现在就是为了孩子而活着
    七、G老师:我就是喜欢农村教师的这种氛围和生活
        (一) 和其他的特岗同学相比,自己的工作很顺心
        (二) 和实习的城里小学相比,现在的工作很轻松
        (三) 通过与周围人的比较,自己的工作很稳定
    八、H老师:当教师和当特岗教师不是一回事
        (一) 每天通勤3小时,拿到编制后很想回市区
        (二) 家不是农村的,工作却到了农村
        (三) 和同学比有点脱节,学生家长也比我“潮”
    小结
        (一) 高工作动机教师:源于行为个体高工作情感与高自我认知相一致
        (二) 低工作动机教师:源于行为个体低工作情感与低自我认知相一致
        (三) 趋中工作动机教师:源于行为个体工作情感与自我认知相适应
结论
    一、研究发现
        (一) 教师初始入职工作动机保持高度现实取向
        (二) 高教师个体工作动机一定程度上来源于个体成就需求、归属需求的满足
        (三) 微观生态环境下教师个体工作动机最终趋于相似的差异
        (四) “关键事件”影响突出,必要时打断教师个体工作动机的发展进程
    二、提高教师个体工作动机的策略
        (一) 提高农村教师收入,弱化教师个体工作动机的外部影响因素
        (二) 建构农村学校教师心理支持机制,满足个体成就需求和归属需求
        (三) 创设农村学校微观生态环境,促使个体工作动机与群体工作动机相适应
    三、研究不足
        (一) 教师个体工作动机生态调适系统理论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 研究对象的丰富程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继续研究构想
        (一) 进一步丰富研究对象
        (二) 选取特定视角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校长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其著作情况

四、生产队适用的简便乘法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教师教材教法进修基本要求[J]. 江西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 江西教育, 1984(Z1)
  • [2]人教社三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整数的运算”内容比较研究[D]. 张茜. 扬州大学, 2021(09)
  • [3]国家、性别与生活 ——山东农村妇女的身份建构(1949-1965)[D]. 袁博. 山东大学, 2020(08)
  • [4]小学数学总复习辅导[J]. 李光伯,陈植根,王海南,龚建中,易建亮,黄云生,陈钢. 湖南教育, 1984(02)
  • [5]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D]. 马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
  • [6]分数乘法单元的教材研究[J]. 刘国权. 江苏教育, 1982(19)
  • [7]生产队适用的简便乘法计算[J]. 集之. 江苏教育, 1966(03)
  • [8]海南天然橡胶和甘蔗生产函数模型构建与应用[D]. 范红霞.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5(06)
  • [9]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D]. 施瑛.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10]趋向更加相似的差异—东北M镇八位农村教师个体工作动机发展的叙事研究[D]. 田里.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生产团队的简单乘法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