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学昆虫标本馆落成(论文文献综述)
刘贵省[1](1992)在《医学昆虫标本馆落成》文中研究说明 为迎接第19届世界昆虫学大会在我国召开,我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在京郊丰台建成"医学昆虫标本馆",并于今年七月正式开馆.这是国内最大、亚洲少有的医学昆虫标本馆,馆内珍藏着医学昆虫标本3000余种,其中300个新种是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的.该馆设有浸制标本室、针插标本室、玻片标本室、模式标本室和鸟兽标本室.另外,还有标本制作室、标本展览室、资料室和消毒室等.馆内并设有供科学工作者进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专用的大会议厅、小会议室以及研究室等.这座医学昆虫标本馆的建成,凝聚着我国从事医学昆虫研究的几代科学家奋斗的心血和建国四十
吴志军[2](2001)在《蚊虫专家陆宝麟》文中研究表明 50年代初,侵朝美军违反国际公法,在我国东北地区及朝鲜悍然使用细菌武器,给当地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我国政府为了揭露美军罪恶行径,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紧急筹组了“美军细菌战罪行调查委员会”。当时任北京大学副教授年仅35岁的陆空
王晓民[3](2012)在《中国军事医学博物馆发展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武装冲突的加剧,在战场上高新技术武器不断涌现,出现了许多新武器的伤情和伤类,这些战伤救治问题不被人们所了解;近年来,国内不断出现一些新发传染病,如非典、禽流感等,引发了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同时,各种自然灾害在世界范围内频发,如2011年日本福岛大地震引起核电站事故,由于公众对医学防护知识不了解,产生了世界范
郑瑶[4](2019)在《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文中研究指明抗战以来,江西作为“前线的后方,后方的前线”,承担着重要的农业生产任务,以保障战时军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抗战之前江西境内屡遭兵祸,省内农业人口锐减,这对提高农业生产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此外,战时江西高等农业教育领域仅有江西省农业院兽医专科学校,缺乏对其他农业方面的人才培养。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下,省内有识之士于1940年在江西泰和创建了国立中正大学及其农学院,担负起江西农业发展及国内农业改良的使命。本文第二章在大量文献资料的支撑下,展现中正大学农学院独特且艰难的发展历程:1940年胡先骕掌校后与院长周拾禄互相配合,设备仪器从无到有,农学院逐渐壮大发展成为国内知名学院。然而好景不长,胡先骕于1944年4月因“民国日报”事件被迫辞职,经济学家萧蘧接任校长。该年恰逢日军发动“浙赣会战”,致使农学院迁校期间设备仪器惨遭损毁,历年筹办之辛苦皆付之东流,不久萧蘧因遭学生误解辞职离校。林一民接掌正大,他一方面积极筹备发展农学院院务,一方面着手处理学潮运动,但与院长周拾禄在学生管理上有不同的意见,合作一年后两人产生嫌隙,1948年暑期周拾禄离校,由王志鹄接任院长。1949年5月南昌解放,随后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易名为国立南昌大学农学院。本文第三章至第五章以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为切入点,立体呈现正大农学院九年发展历程中的学科建设情况。就师资而言,虽历经播迁,院内总有名师留守;虽人数起伏不定,但这是时代所造成大学师资频繁流动的常态,并且正大农学院师资人数较多的时候甚至超过了许多“前辈”,成为国内农学院中名师齐聚的“农学重镇”。就人才培养而言,农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使命之一,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置办齐整的教学材料,寻找合适的实习场所,总是为院内学子的成才尽心竭力,其学子也不负众望,毕业后或从事农业教育,或从事科研工作,虽领域不一,但都为国内农业教育及农业发展作出了一番努力。农学院的另一个使命是进行科研,服务农业。院内诸多科研立足于国情与江西地区的农业特色,并且农学院积极与其他农事机构开展合作,推广优良农产品种植,推广农学知识与技术,改良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此外,农学院还为农界人士与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诸多服务。本文结语梳理了正大农学院办学的经验教训与所获成就,以期鉴古知今。中正大学农学院在发展变迁中有不足,如教师进修培训始终被耽搁,拟定的发展计划总是因故难以执行,这些都制约了农学院的长远发展。但是,瑕虽在,却不掩瑜。农学院创造了众多的成绩与辉煌,其培养的人才、强大的师资、科研的成果与服务都对江西农业乃至中国农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发展模式对当今倡导的学科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柳支英,吴厚永[5](1979)在《关于我国蚤类区系分布和系统发育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指明 蚤类是重要的医学昆虫类群之一,弄清它在我国的区系分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研究蚤类的进化历史,促进系统分类的研究,而且对于它的鉴定、生态以至防治也具有提供信息、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
赵际勐[6](2012)在《中国近代中药药理学简史》文中指出中国近代中药药理学史是中药药理学在中国近代(1840—1949)产生并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研究要点包括研究机构、人员、代表性成果及对这些要素的评价。中国中药药理研究始于1923年陈克恢自美留学归国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系与史米特(C. F.Schmidt)、伊博恩(B. E. Read)等共同研究当归、麻黄的药理作用,这是中国中药药理研究的开端。1932年,伊博恩、赵承嘏、朴柱秉等人离开协和医学院药理系,分别加入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院、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等机构,而自法留学归国的经利彬加入国立北平研究院生理学研究所,自美归国的刘绍光加入全国经济委员会卫生实验处药物研究室,他们一边致力于各大机构的建设,一边投入中药药理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后值抗日战争爆发,各大科研机构迁入西南,条件简陋,成果较少。抗战胜利后,各机构忙于复员,又值通货膨胀、经济萧条,研究逐步停顿下来。近代以来,中药药理学史研究集中在研究机构、人员、成果及评价4个方面,且将中药药理学置于近代药学发展中进行总体上的描述和评价,缺少埘于部分学者和具体研究内容的考察,而对于中药药理研究与传统医药学的关系,认定研究脱离传统理论,表现出以偏概全的片面性。木研究拟系统回顾中国近代中药药理研究工作的历史过程,对中药药理研究的时代背景、研究机构、主要研究人员、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进行全面、深入的史学考察,补充对具体药物研究目的和实验方法的分析,阐释中药药理学在近代萌生的必然性,总结近代中药药理研究的特点及其对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影响,从科学角度和科学哲学角度,对近代中药药理研究乃至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做出客观的评价。中药药理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通过回顾近代中药药理研究的历史,可以发现具体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为中药药理学科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并为现代中药的新药开发提供科学研究的线索和科学思想的启迪。1.传统“药理”概念和西方药理学的传入中国传统本草学中的“药理”概念主要指药物的自然属性及药物的配伍使用。至金元时期,药理探讨风盛,着述颇多,以易水学派为主的气味薄厚、法象药理学说成为当时药学理论之主流,这种潮流促使了中医从经验用药走向理论用药。及至明末,《本草纲目》中记载了部分药理研究的动物实验,尤其是毒理试验似与当今无异,但是,这种研究方法甚为初步,不是本草学术研究的主流,与近代欧洲兴起的实验药理学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近代西方实验药理学逐步发展,日本学者通过留学欧洲将实验的方法用于药物研究,提高了本国的药学研究水平。20世纪初,国内外学者的药理学着作汉译工作为中国药理学研究指明了方向。20世纪30年代初,一批留学回国的爱国学子纷纷加入国内各大研究机构及医学院校,利用先进的设备进行中药药理研究。而生药学和中药化学的进步则为中药药理研究奠定了基础。2.近代中药药理研究的开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中国近代首次中药药理实验开展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实验室,是中国中药药理研究的标志。1923年陈克恢和史米特、伊博恩用粗制当归浸膏静脉注射于狗及家兔,发现当归能使血压先降低后升高,产生利尿作用,并能兴奋子宫、小肠、膀胱及动脉血管平滑肌。次年,他们将研究结果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第38卷第5期,但未在国际上引起重视。陈克恢和史米特将用蒸馏法从麻黄中提取到的液体生物碱,静脉注射于已麻醉的狗及毁脑脊髓的猫,发现可使动物颈动脉压长时间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支气管舒张,离体子宫很快收缩,并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这些作用都和肾上腺素相同,所不同的是口服有效,且作用时间长,毒性较低。他们将这些实验结果写入论文《中药麻黄有效成分麻黄碱的作用》,发表在美国的《药理学与实验治疗学杂志》上,当即引起医药界的注意1925年史米特离开协和后,伊博恩继任协和药理系主任,在他的带领下,协和药理系在1927—1933年发表了十余篇有关麻黄素及其相关化合物的药理研究论文,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绩。然而,此阶段的药理实验多不参考中药传统功效,与30年代中期的论文格式及实验目的具有一定的区别。3.近代中药药理学的发展1934年以后,随着原协和医学院药理系众多研究人员离开协和,协和“一家独唱”的局面不复存在,代之以若十政府主办或私人建立的科.研机构。但是中药药理研究的热情和成绩却有增无减,尤其在一些留学生回国后,开始领导几家重要的机构,并吸收了国内培养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参加到研究工作中。这一阶段取得成果最突出的是经利彬领导的国立北平研究院生理学研究所和刘绍光领导的全国经济委员会卫生实验处药物研究室,他们先后进行了数十种中药的药理作用探讨,研究目的多为验证传统药效,具代表性的研究是防己和贝母的药理实验。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单味药药理作用研究,又有同效药物比较研究,表现出对于传统药物功效具有一定的认识。在研究中,他们比较广泛地参考中医历代文献,从而能够在比较有限的时间内取得了相对突出的成绩,显示出中药药理研究结合传统理论后的优越性和现实作用。虽然有些论文性质为初步研究,其结论与当今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他们的研究为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部分论文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仍被引用参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部分研究机构迁往西南重庆及昆明等地,受条件所限,研究成绩较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于常山和鸦胆子的药理研究;部分处于上海的研究机构因未受严重影响,得以继续研究。1941年以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部分研究机构,研究工作逐步停顿下来。抗战胜利以后,各大机构忙于复员,未能及时展开工作,后值通货膨胀严重,经济萧条,研究项目减少,部分有条件的医院开展了中药抗菌及驱虫药理研究。4.对近代中药药理研究的评价中国近代中药药理研究初期以陈克恢、伊博恩等对于麻黄素及相关化合物的研究为代表,这些研究为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学系国内外药理学家所做,并依托于该系拥有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援助之实验仪器和设备,故研究比较深入和广泛,在当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期以经利彬、刘绍光等学者的研究为代表,他们大多为欧美留学归国人员,掌握了先进的科学理论和实验技术,为了弘扬“国药”精萃,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研究条件回到祖国,一边建设专业药学研究机构,一边从事中药药理研究,他们克服研究经费不足和实验器材短缺等困难,工作特别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做了大量研究,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后期由于受战争影响,研究成果较少,但在常山、鸦胆子等药理研究方面亦有相当成果。研究人员高尚的爱国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中国近代中药药理学史上最灿烂的光辉,值得永远发扬和继承。经利彬、刘绍光等研究人员在研究中部分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一方面根据传统中医药知识确定实验研究目标,另一方面借鉴传统中医药知识选用实验药材。近代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先进性,部分经典药理实验方法沿用至今。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面则较之当今科研方法和统计处理手段有着明显的不足。近代的中药药理结论至今参考价值已不大,但在中药药理研究史上,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研究成果,也为新中国建立初期提供了研究的参考和借鉴,其史学价值不可磨灭。近代中药的科学研究主要由生药学、中药化学和中药药理学构成,药材经鉴定并提取有效成分后做药理研究,此药理研究结果又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因此中药药理学处于研究过程中首尾相接的环节,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近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影响体现在论文格式成为规范,部分研究方法和结论成为借鉴和参考。5.结论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①中国传统本草学中的“药理”概念指药物的自然属性及药物的配伍使用。20世纪初,西方药理学在国内传播。②中国中药药理学的产生以近代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实验室一系列研究为标志,此阶段的成果主要是麻黄素及其相关化合物的药理研究。③近代中药药理学逐步发展,为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④近代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先进,取得较高成就,在中国近代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孟军[7](2004)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医学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 国境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是口岸卫生控制和传染病监测系统中的重要和和基础性的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航空业的迅猛发展,空港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的重要性更显突出。深圳、北京、上海三家机场相继被世界卫生组织认证为国际卫生机场,在提高了中国空港口岸国际形象的同时,为其它机场争取国际卫生机场提供了口岸卫生控制工作的范本。目前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正积极争取申报国际卫生机场。 研究目的 查清口岸现有媒介生物物种,为将来开展长期的监测与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根据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的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等资料,总结制定符合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实际情况的医学媒介生物的控制方案,提出改善口岸卫生状况、开展传染病防制工作的具体措施。结合国内外传染病疫情,分析本口岸经医学媒介生物传播传染病的危险性,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将口岸传染病传播风险降至最低水平,确保不发生国际检疫与监测传染病的传入与传出,把好“国门卫生关”。借鉴北京、上海等国际卫生机场的媒介生物控制经验和遵照国际、国家媒介生物控制的相关标准,开展前期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医学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研究研究并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参评国际卫生机场奠定基础。 研究方法 2001年4月至2002年3月对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医学媒介生物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等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现场调查、实验研究。调查主要内空包括:医学媒介动物的种群分布、密度及季节消长;医学动物体表寄生的蚤、蟀、革瞒、恙蜗等医学昆虫的种群、密度及消长;检测捕获动物肺组织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抗原。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取得的数据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分析。结合国家媒介生物控制的有关标准,与周边地区和已获国际卫生机场的三家机场进行对照分析研究。 研究结果 在调查中共捕获小型医学动物644只,共检获体表寄生昆虫1 137只,经分类鉴定,确定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景观的各种生境中共发现医学媒介生物5目7科10属13种。 医学动物:明确野外生境(人工灌丛)平均密度为6.89%(l .90%内20.24%),优势种为黑线姬鼠75.55%。室内航站楼生境优势种为褐家鼠50.54%和黑线姬鼠26.88%;室内货运仓库生境为黑线姬鼠56.63%与褐家鼠33.73%;室内特殊生境配餐食品公司为小家鼠(90%)。室内生境平均密度为1.83%(O一6.96%)。各调查点间的动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医学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研究物构成存在显着差异(xZ=198.78,只0.01)。室内生境与野外生境的年均密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配对t检验,t=6 .544,df=11,P<0 .01)。动物的繁殖情况:动物妊娠率平均23.73%,平均胎仔数5.09只,7月份妊娠率为最高,达47.62%,11月至次年2月为繁殖低谷期,未发现妊娠动物。动物种群的季节消长:黑线姬鼠为双峰型(5一6月,10月份),褐家鼠为单峰型(9月)。 动物体表寄生医学昆虫:共发现蝉瞒目3科4属6种,动物总染革蜗为34.01%(7 .69%勺60.26%),总革瞒指数为1.7624 (0.0769为.2667)。优势种为未定名革蜗46.74%和格氏血厉瞒34.48%。革瞒种群消长呈二低一高三峰型。各调查月份间的染革蜗率存在显着差异(xZ=57.719,只0.01)。各生境的染革瞒率有显着差异(xZ=9 .657,只0.05)。共检获鼠体不等单蚤2只,均为不等单蚤,总染蚤率为0.31%,总蚤指数为0. 0031。未发现恙瞒。未发现蟀。 对2002年2月、3月捕获的78只小型兽类动物,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肺组织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小型兽类动物带病毒率为O。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动物密度超过国家口岸卫生控制标准和国家爱委会标准,有显着差异,与已创建国际卫生机场的三个机场存在很大差距。 3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医学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研究 结论 本次课题研究结果说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在媒介生物监测控制方面与国家文明卫生口岸和国际卫生机场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机场内医学媒介生物尽管种类少,但分布广泛、群落丰富,密度高、繁殖力强,体表寄生昆虫种类和密度均可能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不断增加,存在着传染病流行和暴发的危险性。 按照三个国际卫生机场先进的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经验,结合本次调查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开展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创建国际卫生机场工作和医学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二、医学昆虫标本馆落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学昆虫标本馆落成(论文提纲范文)
(4)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 |
(一)路数选择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构安排 |
第一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成立背景 |
一、战时江西农业的现状与重要地位 |
(一)抗战时期的江西农业情况 |
(二)抗战时期的江西农业地位 |
二、战时江西高等农业教育的缺失 |
(一)晚清时期 |
(二)民国时期 |
三、时代交织背景下的人才流动 |
(一)江西农业人才的回流 |
(二)战时农学人才的内迁 |
第二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发展态势 |
一、胡先骕掌校时期——茁壮发展 |
(一)充实图书资料 |
(二)添置仪器设备 |
(三)扩充实验场所 |
(四)壮大发展院系 |
二、萧蘧掌校期间——惨淡经营 |
(一)迁校避战(1944年5 月—1945年8 月) |
(二)战后复员(1945年8 月—1946年11 月) |
(三)内战学潮(1946年11 月—1947年7 月) |
三、林一民掌校期间——艰苦奋斗 |
(一)林一民与周拾禄 |
(二)林一民与王志鹄 |
第三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师资队伍 |
一、农学院的师资情况 |
(一)师资人数、研究领域、留学学历 |
(二)师资来源情况分析 |
(三)教员“留守”原因之分析 |
二、农学院的师资对比 |
(一)与校内其他院系对比 |
(二)与国内其他农学院对比 |
三、农学院的知名师资 |
(一)国内农学领域学科带头人 |
(二)任职任教的四位学部委员 |
(三)与农学院同甘共苦的教授 |
第四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人才培养 |
一、农学院的学生情况 |
(一)学生来源、招录人数、专业选择 |
(二)学生成绩与培养质量 |
二、农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法 |
(一)结合实际设置科系专业与课程 |
(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
(三)以实习检验学理 |
三、学生毕业去向及院内知名校友 |
(一)学生毕业去向及就业选择方向 |
(二)农学院内各系知名校友 |
第五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科研工作及社会服务 |
一、农学院的科研工作 |
(一)科研准备 |
(二)科研活动 |
(三)科研成果 |
二、农学院的社会服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中国近代中药药理学简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中药 |
1.1.2 中药药理学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史料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史料来源 |
2. 传统“药理”概念与西方药理学的传入 |
2.1 中国传统本草学中的“药理”概念 |
2.2 西方药理学在欧洲和日本的发展 |
2.3 西方药理学传入的社会背景 |
2.4 中国留学生对西方药理学传入的作用 |
2.5 药理学外文着作的汉译及中文着作的编纂 |
2.6 生药学和中药化学的进步奠定了中药药理研究的基础 |
2.6.1 生药学研究 |
2.6.2 中药化学研究 |
2.6.3 中药药理研究 |
2.7 小结 |
3. 近代中药药理研究的开端——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展的研究 |
3.1 协和医学院创造了开展药理实验的必要条件 |
3.2 主要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 |
3.2.1 陈克恢 |
3.2.2 伊博恩(Bernard Emms Read) |
3.2.3 朱恒璧 |
3.2.4 侯祥川 |
3.3 麻黄素研究成果的影响 |
3.4 小结 |
4. 近代中药药理学的发展 |
4.1 国立北平研究院生理学研究所 |
4.2 全国经济委员会卫生实验处药物研究室 |
4.3 国立北平研究院与中法大学药物研究所 |
4.4 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院生理科学组 |
4.5 国立上海医学院药理学系 |
4.6 其他药理研究成果 |
4.6.1 鸦胆子 |
4.6.2 抗志贺菌中药 |
4.6.3 苦楝皮 |
4.6.4 黄连 |
4.6.5 驱虫药物 |
4.6.6 常山抗疟研究 |
4.6.7 未列入研究 |
4.7 科研团队建设促进了中药药理学发展 |
4.8 战争对中药药理学发展的影响 |
4.9 小结 |
5. 对近代中药药理研究的评价 |
5.1 研究中与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结合 |
5.1.1 根据传统中医药知识确定实验研究目标 |
5.1.2 借鉴传统中医药知识选用实验药材 |
5.1.3 传统中药理论的可验性与有效性 |
5.1.4 小结 |
5.2 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 |
5.3 实验结论评价 |
5.4 中药药理学在近代中药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
5.5 近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影响 |
5.5.1 论文格式成为规范 |
5.5.2 部分研究方法和结论成为借鉴和参考 |
5.6 对中药科学研究的思考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医学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论文正文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建议与措施 |
7 参考文献 |
四. 综述 |
五. 致谢 |
四、医学昆虫标本馆落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医学昆虫标本馆落成[J]. 刘贵省. 大自然, 1992(04)
- [2]蚊虫专家陆宝麟[J]. 吴志军.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1(03)
- [3]中国军事医学博物馆发展回顾[J]. 王晓民. 中华医史杂志, 2012(02)
- [4]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D]. 郑瑶.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关于我国蚤类区系分布和系统发育的初步探讨[J]. 柳支英,吴厚永. 动物分类学报, 1979(02)
- [6]中国近代中药药理学简史[D]. 赵际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2)
- [7]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医学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研究[D]. 孟军. 浙江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