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电信营业以客户为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路璐[1](2019)在《基于客户价值的互联网企业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价值评估是进行筹集资本、收购合并、重组或公开上市等交易的前提。互联网企业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企业估值方法对互联网企业的估值存在较大偏差,优秀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只能纷纷选择去境外上市;另一方面,规模有限、财务绩效表现不佳甚至持续亏损的互联网企业却动辄估值百亿。本文即对企业估值现象给予了充分关注。本文认为企业的高估值源于对价值的预期,预期的市场衍生性价值实际上是对不确定性的表达,它平衡了市场风险与概率权重重重,而不确定性源于市场,用户作为互联网市场的基本单位,是互联网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在注意力经济下用户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网站表现力是价值载体,用户与企业网站交互的程度则是价值触发点,通过客户价值的区别,企业之间实现了竞争优势的区别,也因此导致了企业价值的区别。从经济学基本原理出发,借助DCF模型、MM理论、卡尼曼预期理论剖析了互联网企业高估值现象背后的逻辑,分析了基于预期的价值在企业价值认识问题中的合理性。借助客户价值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等理论与分析,以用户粘性、用户面积、支付力三个维度构建了客户价值的三维模型,为认识价值和实现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以2013-2017年互联网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应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客户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最后讨论了企业如何围绕用户获取竞争优势从而提升价值。研究发现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用户活跃是互联网企业客户价值的表征,是企业市场主导能力的体现,也是预期价值的重要构成。预期源于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源于市场用户,具备了活跃用户优势的平台企业能够形成独特的衍生品优势壁垒,从而比竞争对手更加容易创造衍生业务价值。客户的粘性度、受众面、支付力是企业创值能力的关键,三者都对企业价值产生积极作用,但是程度大小不一。中国互联网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结构性变化和发展,包括商业模式多元化、业务应用的交叉融合化等。当前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的客户价值虽普遍处于稳中上升的状态,但是却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综合而言仍有较大上升空间。价值管理的重心应该放在如何识别以及如何与有价值的用户建立稳定且能够长期持续的利益关系。因此,企业首先要考虑如何识别客户价值,接着应该知道哪些因素会影响客户价值。企业创造价值的关键就是创造更多的客户价值,这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也是培养核心竞争力以创造价值的战略逻辑。
于绍云[2](2005)在《浙江移动客户导向运营模式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浙江移动客户导向运营模式变革的实例入手,着重阐述在我国市场环境日益规范的形势下,适时进行变革,适应市场需求,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是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竞争求得生存、谋取发展的唯一出路;企业变革并非简单的组织拼凑和剪切,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并将其固化在管理体系中则是关键所在。浙江移动自1999年以来,持续地开展了一系列的管理创新和变革,其中涵盖了战略调整、客户导向理念塑造、基础管理体系建设、组织及流程再造和人力资源开发等内容,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和实用的变革体系,对企业实施变革有较好的借鉴意义。本文从以下四个主要方面展开了论述:1.第一部分是笔者经过大量的调研后整理的浙江移动客户导向运营模式变革案例部分,其中包括浙江移动的变革历程、变革的方式方法以及取得的成效,是本文重要的实证材料。2.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案例分析部分,将从三个方面对浙江移动客户导向运营模式变革进行分析,一是宏观及行业环境分析,二是SWOT等竞争分析,三是变革体系关键因素分析。3.第三部分是针对浙江移动所提出的建议。4.最后是本文的总结。
丛亮[3](2009)在《中国电信比较优势分析》文中指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国内重要的固网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提出了做“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口号,并决心围绕价值链集中精力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以求在3G时代很可能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在新一轮电信重组之后,中国电信将面临更多的机会和挑战,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基于价值链理论、渠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理论,为中国电信提升竞争能力、制订竞争策略提供决策支持。本课题基于竞争优势理论、价值链理论、渠道理论,综合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围绕价值链和竞争优势关系这条线索,并重点对渠道与竞争优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同时采用综合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指标评价法等工具,对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竞争优势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评论其比较优势。与此同时,本课题将主要通过综合指标评定与重组资产、业务整合的方式,对中国电信与国内外典型电信运营商比较竞争优势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重点比较分析典型的国内外电信运营企业(国内三家: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国外两家:英国电信和韩国电信)经营状况、竞争策略及其带来的影响,研究中国电信的比较竞争优势及与主要竞争对手之间存在的差距,通过对比明晰了中国电信在各指标上的排名现状及变化趋势;并基于相关数据、模型的建立,分析了中国电信的相关策略,并依据国内外主要电信运营企业的运营经验探讨了中国电信提高竞争力的途径和策略,为中国电信以价值链为核心的竞争策略以及渠道策略提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具体建议。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中国电信的基于产业价值链和渠道的发展战略为其高层提供了大量实用数据和策略支持,而且通过中国电信与国内外电信运营企业的比较,为中国电信未来转型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同时也丰富了关于比较优势方面的研究。
米军[4](2008)在《宁夏电信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价格、质量和服务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了通信市场竞争的加剧,电信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已发现做好电信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是电信企业维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电信为了争夺高端客户,占有市场份额,适应当前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代替以产品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本文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主要从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新格局的要求和企业自身发展,创造价值的要求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就国内外客户关系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描述。通过对客户关系管理中应用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分别介绍了关系营销理论、客户生命周期理论、客户满意陷阱理论和客户智能与客户知识理论,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全面介绍,以此作为研究宁夏电信客户关系管理问题的理论依据。全面介绍了中国电信以及宁夏电信的基本情况,主要介绍了中国电信和宁夏电信的发展历程、组织机构、主要业务、主要困境和机遇。通过对中国电信和宁夏电信情况的介绍,提出研究宁夏电信客户关系管理的原因、背景和现实意义。分析了宁夏电信客户关系管理的现状,通过介绍中国电信客户的概念、分类、特点以及宁夏电信客户分布情况,全面了解宁夏电信客户关系管理的现状,以此查找出宁夏电信客户关系管理中目前存在问题,并提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通过对宁夏电信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分析,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的相关策略,提出改进宁夏电信客户关系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孟辉[5](2012)在《基于产业融合的电信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通过2008年底新一轮的重组,电信业三家运营商都获得了包含固网业务和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在内的电信全业务牌照,实现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据业务和增值业务的全业务运营;同时2010—2012年国务院加快了以互联网、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为核心的“三网融合”,从而开启了电信业产业融合的新发展趋势。在此产业融合背景下,电信企业应如何发展自身?论文正是基于此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提出产业融合通过一个传导机制影响电信企业发展,这个传导机制的中间环节是电信产业价值链的变革。产业价值链的变化使得电信企业运营模式发生变化,三家运营商需要在原有的业务范围内重新思考和定位自身在整体产业融合背景下的发展战略。论文综合运用了产业经济学中产业融合理论和产业链理论、现代管理学中战略管理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价值链理论和发展战略理论、企业营销学中关系营销理论、交叉营销理论和客户细分理论以及商业生态系统思想和价值网络分析法等多学科理论开展研究,研究层面从行业宏观背景到企业微观运营,理论结合实践,力图为新形势下电信企业发展战略制订提供科学而客观的决策依据。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其结论概述如下:第1章和第2章对论文研究开展做出说明,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第3章首先回顾电信业发展历程,然后分析电信业面临的整体宏观环境和行业微观环境。第4章对电信业产业融合进行研究,构建电信业产业融合模型。电信业产业融合模型表明,促进电信业产业融合的主要影响因素来源于三个方面:技术因素、行业政策因素和客户因素。在国内垄断市场环境背景下,在产业融合初期,融合动力主要来自技术因素和行业政策,当技术具有可行性而且政策允许产业相互进入则促进多产业实现融合;当产业融合开始后,决定产业融合发展方向的却是客户需求,客户需求是产业融合最终推动力;产业融合会触发产业价值链发生变化,传统的产业链价值创造模式被打破,形成一个网状的产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网状化使得提供综合性业务具有可能性,业务融合也由此开始;业务融合要求电信企业具有能够提供综合性业务的能力,因此,电信企业需要采取能够适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的全业务运营模式。第5章对电信市场客户细分进行研究,针对产业融合趋势下的全业务运营模式构建基于挖掘客户总体价值的客户细分模型及三个子模型。论文在现有客户细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关系营销、关系价值和交叉营销等相关研究成果构建总体价值理论模型,模型包含三个子模型:包括基于交易行为的直接价值模型、基于关系营销的关系价值模型和基于交叉销售的隐性价值模型,运用此模型可对电信客户从价值视角进行细分,为电信企业在全业务环境下寻找具有价值的客户市场提供决策依据。第6章运用价值网络分析模型和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思想,构建全业务竞争环境下电信企业无边界价值网络分析模型。通过此模型的分析,论文构建电信企业无边界竞合及差异化发展战略模型,模型表明电信企业发展战略可有如下选择:第一,在电信产业边界日趋模糊和产业价值链逐渐由传统的链状向网状转变的情况下,电信企业应采取竞合战略。第二,在电信业具有自然垄断性的情况下,电信企业应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第7章是第6章的延伸,论文运用现代管理中国学派管理的综合集成思想构建一个电信企业的无边界管理模型。资源和客户的无边界化是促使电信企业采取无边界管理的动因,有效的无边界管理包括无边界价值链合作、无边界营销管理、无边界品牌管理、无边界服务管理和无边界组织管理五个部分。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研究思路创新,体现在从产业融合和产业价值链角度开展电信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二是理论创新,包括电信业产业融合模型、客户总体价值模型及其子模型、全业务竞争环境下电信企业无边界竞合及差异化发展战略模型和电信企业的无边界管理模型。
李双杰[6](2019)在《湖南省娄底移动分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4G(4rd Generation)网络在中国市场得到广泛使用,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整个电信行业的竞争也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着各大电信运营商不断变化其市场发展策略,以谋取在电信市场中不断增加的市场份额,这些激烈的竞争都在各城市或各区域之间展开,而大多数的竞争都是围绕着客户关系展开,随着5G时代的即将到来,现有的竞争格局又会出现一定的变化,三大电信公司竞争逐步加剧,娄底移动公司面对另外两家电信商的竞争,市场地位也出现大幅变化,主要体现在其客户流失方面,另外在客户管理方面也逐渐出现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客户关系管理制度缺陷等等,在内忧外患的多重压力下有必要改进其CRM模式。因而对于公司的新老客户所进行的关系管理是其确立市场竞争力尤为重要的方面,是娄底移动公司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客户关系管理概述及理论进行归纳分析,在CRM的理论基础上对娄底移动公司的基本概况进行阐述,并通过娄底移动公司的客户管理现状与娄底移动公司客户管理的市场环境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娄底移动目前面对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行业优势逐渐弱化,而客户消费理念不断变化,然后,本文分析了娄底移动公司在客户管理中现存的问题,并探究出娄底移动在CRM过程中,对客户的价值定位不明确,客户细分不准确,客户数据统计结果的应用性不强,对客户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较弱,客户部内部管理工作不规范以及客户服务水平较低等,最后,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娄底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的优化方案,先确立娄底移动客户关系管理优化的原则和目标,在采取一定的举措,重新界定客户价值并实施客户分类管理,升级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并运用大数据技术高效处理客户数据,加强客户服务质量管理并提升客户针对性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为保障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在优化客户管理组织结构层面,构建垂直化的管理体系并实行数据化运营模式,从集团客户部、客户服务部、市场销售部以及电子渠道部加强客户管理团队建设,同时,加强在资金投入上的财务规划,提升公司在本地的品牌文化影响。通过这些措施,使得娄底移动公司能够更好的促进娄底移动客户关系的管理,为娄底移动长期健康的发展奠定基础。
钟辉宇[7](2001)在《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 照顾好最有价值的客户 ——中国移动客户关系管理战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电信市场从垄断走向开放,中国移动从体制和运营乃至发展策略都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从以网络为中心运营向以客户为中心运营的转变过程中,由于电信运营依赖于信息系统的支持,如何对现有的运营支撑系统进行改造是成败的关键。 另一方面移动大客户将是下一阶段市场竞争的热点和重点。同时竞争的激烈使大客户对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有着更高的需求和期望,只有更了解大客户的需求,并有针对性的推出产品和服务才能吸引和保持大客户。 案例分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总结了以客户为中心运营是中国电信运营商在竞争中生存的必由之路;第二部分针对案例中面临的问题,引入有关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和一对一营销的概念与思想;第三部分,结合中国移动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确定中国移动CRM的战略与具体实施。
任雪平[8](2020)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战略研究 ——基于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的案例分析》文中认为面对着我国经济的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加剧以及强监管的政策环境,商业银行已经基本实现了业务结构转型,将零售业务作为核心发展业务;与此同时,金融科技的持续深化引起服务渠道及载体的数字化迁移、客户交易行为更加数字化、同业以及跨界竞争加剧,使得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必须加快数字化转型。而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又面临战略、技术以及客户等多方面的挑战,大多银行因缺乏“一把手”的战略、技术与人才缺口大、客户偏好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等难题影响其转型进程。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以领先转型的“零售之王”招商银行和“零售新星”平安银行为例,对比分析其转型战略、效果、领先优势,进行相应的总结评价,并且对这两家银行当前转型中存在的阻力进行探析,最后经过对案例的总结发现这两家银行转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金融科技与复合型人才的协调难、产品服务的同质性严重以及客户的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等,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两家银行后期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制定提供参考方向。同时针对案例的分析总结可以为其他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战略制定提供借鉴。
胡致婕[9](2020)在《XX保险公司组织架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峻、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保险消费意识的增强,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保费规模和资产规模迅速扩大。新一轮的保险市场开放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也将加剧竞争,在此背景下,促使着国内保险公司要运用科学的技术和创新的管理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运作效率。现有的保险公司如何迅速的变革创新,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和更好地迎合客户的需求,成为了目前各大保险公司首要解决的问题。现在国内保险行业的保险公司达到百余家,涵盖的保险产品多达千余种,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当前个性化市场下,客户对保险产品的需求不再单一,可能他们需求的是更科学的保险组合产品,可能他们需求的是更便捷的投保理赔方式,也可能他们需求的是更为人性化多样化的附加增值服务。那么,保险公司想要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获取先机,必须大力发展优势业务,并且以客户为中心,站在客户的角度更好的提供服务,从而形成强大的客户黏性。近些年来,各大保险公司都开始陆陆续续优化企业组织架构。现阶段各大保险公司进行组织架构优化,是为了改变之前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组织架构模式,向符合市场背景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架构的转换,建立一个能迅速应对市场变化和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高效运作模式。本文以XX保险公司为研究对象,以组织架构理论的发展及实践研究成果为基础,从XX保险公司的发展战略实际出发,通过SWOT分析、内部了解、行业内借鉴等方式,总结出XX保险公司下一步组织架构优化的关键。其次根据当前国内外保险市场行业内较为领先的保险公司组织架构优化的关键特点,分析现阶段经济形势下的组织架构要求。最后根据前文总结出XX保险公司组织架构优化的关键原则、优化架构以及优化过程中必须的配套措施,从而推动公司业务快速发展,达成企业战略目标,也为今后公司组织架构优化提供借鉴思路和参考。
李安民[10](2008)在《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及其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经济日趋迅速变革,产业链不断重新划分的浪潮中,运营模式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新的市场形势下,各行业产业链都在不断细分、拆解、重构、融合,这必然对企业原有运营模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在这样的经济和市场背景下,只有那些有能力主动调整和设计全新运营模式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常立不败之地。全球范围来看,企业运营模式的创新已经取代了单纯的产品创新,成为促进众多企业竞争制胜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对于通信行业来说,尤其是对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的中国电信运营商,积极探索运营模式的创新则更有深刻意义。中国电信运营商是中国信息产业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信运营商作为国家的重要构成部分,更需要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状况,深层次思考企业未来的发展,其中,运营模式创新的思考就是中国电信运营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赢得优势所必须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发展必然随着市场化的运作而不断发展前进,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电信运营商在新的环境和形势下不断反思,以往的运营模式在新的市场化竞争环境中不再完全适用,在愈演愈烈的竞争环境中,电信运营商如何在产业中定位,如何创造新的运营模式,在产业价值链中如何谋求合理位置和相应的利润分成,寻求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涉及到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生死存亡,这些思考是摆在电信运营商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我国新的经济环境下,运营模式创新是中国电信运营商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中国电信运营商的任何行为都必须是对自身运营模式的策略反应和优化。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获取不仅依托于企业既有的核心竞争力,更取决于企业通过某种创新获取的连续竞争能力,或者说是动态竞争能力,这种创新不完全是技术、产品方面的单一创新,而是基于能力增长的商业运作模式的创新。中国电信运营商要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发展其核心竞争力,使核心竞争力通过经营活动形成良性循环和动态的竞争优势。中国电信运营商成功的因素必须是关键的和难以模仿的,这个关键的、难以模仿的因素就是运营模式的创新。因此,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创新是更为重要、更为关键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电信运营商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运营模式必然关注中国电信运营商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包括对中国电信运营商企业自身及其产品和服务的定位、选择客户、获取和利用各种必要资源、进入市场获得企业收益等等,另外也需要充分关注中国电信运营商企业运营构成的各方面、各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逻辑关系。对于中国电信运营商来说,行业构成和企业运作过程十分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因此,运营模式的创新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仅仅就企业运营的某一环节进行改良的企业改革。本文在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过程中,基于系统的观点,对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关键影响要素和环节作出分析后,进一步对中国电信运营商整体运营模式进行审视和评估,提出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发展策略,并按照系统功效最大的原则探索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相应改进和创新路径。本文基于国内外关于运营模式的理论和相关创新理论研究,给出了运营模式的一般属性和定义(第二章)。通过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商业运营过程分析(第三章)以及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内涵分析,对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内涵的予以说明,对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影响要素和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第四章)。通过上述研究赋予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理论概念新时期的新内涵,紧密结合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商业运营,进行了中国电信运营商市场竞争的均衡性分析,阐述了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实践途径和发展趋势(第五章)。结合行业特点,设计了中国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模式评估体系(第六章),通过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过程性评估和关键性评估(第七章),对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评估体系的进行了应用与实施(第八章)。
二、香港电信营业以客户为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港电信营业以客户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客户价值的互联网企业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提出问题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及发展 |
2.1.1 价值 |
2.1.2 企业价值 |
2.1.3 客户价值 |
2.2 研究现状 |
2.2.1 企业价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
2.2.2 客户价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
2.2.3 关于企业价值与客户价值的关系 |
2.3 企业价值与客户价值的主要评估体系 |
2.3.1 企业价值的绝对估值体系 |
2.3.2 企业价值的相对估值体系 |
2.3.3 客户价值的RFM模型 |
2.4 理论介绍 |
2.4.1 价值理论的发展 |
2.4.2 经济预期理论 |
2.4.3 有效市场假说 |
2.4.4 企业内在价值理论 |
2.4.5 客户价值理论 |
2.4.6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
2.5 小结 |
第3章 互联网企业估值的动因分析及日标企业价值内涵 |
3.1 互联网经济对企业估值带来的新挑战 |
3.1.1 互联网企业及其特点 |
3.1.2 DCF对互联网企业的应用局限 |
3.1.3 用MM理论解释高估值现象 |
3.1.4 预期的市场衍生性价值 |
3.2 基于预期的企业估值动因分析 |
3.2.1 卡尼曼预期理论——一个模型 |
3.2.2 价值预期中的不确定性 |
3.2.3 价值预期中的概率博弈 |
3.2.4 价值实现中的时间因素 |
3.2.5 互联网企业价值预期的合理性 |
3.3 目标企业价值内涵的变化 |
3.3.1 互联网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的新变化 |
3.3.2 传统经济下的企业价值 |
3.3.3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价 |
第4章 互联网企业成长特征及客户价值形成机理 |
4.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 |
4.1.1 行业中的企业 |
4.1.2 市场中的用户 |
4.2 基于用户的企业创值能力分析 |
4.2.1 用户是互联网企业的基础 |
4.2.2 客户价值对企业价值的意义 |
4.3 互联网时代下客户价值的内涵及特点 |
4.3.1 互联网行业的客户价值的内涵 |
4.3.2 互联网行业的客户价值的特点 |
4.4 客户价值的核心内容及其形成 |
4.4.1 重复交易程度——粘性度 |
4.4.2 客户面的广度——受众面 |
4.4.3 客户消费深度——支付力 |
第5章 基于客户价值的竞争优势构成及价值实现机理 |
5.1 客户价值的三维模型构建 |
5.1.1 客户价值的三维模型 |
5.1.2 模型的八分位分析 |
5.2 客户价值分类及竞争优势构成 |
5.2.1 客户价值三维模型的分类 |
5.2.2 基于客户价值的竞争优势 |
5.3 基于客户价值的企业价值实现机理 |
5.3.1 用户行为及企业的网站表现力 |
5.3.2 基于粘性度的企业市场控制力 |
5.3.3 基于受众面的企业用户价值网 |
5.3.4 基于支付力的企业市场支配力 |
第6章 客户价值与企业价值的面板门槛分析 |
6.1 研究设计 |
6.1.1 建立模型与变量设计 |
6.1.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6.1.3 样本描述性统计 |
6.2 门槛效应检验 |
6.2.1 门槛效应自抽样检验 |
6.2.2 门槛值估计结果 |
6.2.3 区间估计的似然比检验图 |
6.3 门槛回归结果 |
6.4 样本企业门槛通过情况 |
6.4.1 单一维度分别通过情况 |
6.4.2 三个维度综合通过情况 |
6.5 稳健性检验 |
6.5.1 稳健性检验设计与说明 |
6.5.2 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启发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对企业价值提升的实践启示 |
7.2.1 构建以用户价值为核心的运营战略 |
7.2.2 设定符合企业现状的运营目标 |
7.2.3 把客户作为整个市场活动的起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7.3.1 研究的不足 |
7.3.2 今后研究方向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浙江移动客户导向运营模式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篇 浙江移动客户导向运营模式变革研究 |
1.1 案例部分 |
1.1.1 中国移动“双领先 |
1.1.2 浙江移动通信客户导向变革 |
1.1.3 近期业绩 |
1.1.4 2004 年客户服务新举措 |
1.1.5 结束语 |
1.2 浙江移动管理变革案例分析 |
1.2.1 电信行业环境分析 |
1.2.2 浙江移动SWOT 分析及主要竞争分析 |
1.2.3 浙江移动客户导向运营模式变革体系分析 |
1.3 建议 |
1.3.1 建立信息管理中心 |
1.3.2 加强基础管理体系的实施与监督 |
1.3.3 注重人力资源的长期开发 |
1.4 总结 |
第2篇 山东经济投资环境调查研究报告 |
2.1 引言 |
2.1.1 山东省概况 |
2.1.2 研究目的 |
2.1.3 资料说明与研究限制 |
2.2 生产要素 |
2.2.1 波特钻石模型关于生产要素分类 |
2.2.2 生产要素在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
2.2.3 山东省生产要素状况 |
2.2.4 由生产要素决定的行业优劣势分析 |
2.3 企业战略和结构分析 |
2.3.1 山东省企业战略分析 |
2.3.2 提高山东大企业集团竞争力的对策 |
2.4 需求分析 |
2.4.1 投资拉动消费需求增长 |
2.4.2 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亮点 |
2.4.3 市场价格平缓上升,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2.5 山东优势产业的相关性产业分析 |
2.5.1 优势产业的界定标准 |
2.5.2 确定优势产业 |
2.5.3 相关支持性产业分析 |
2.6 政府的角色与机会 |
2.6.1 政府----稳健保守 |
2.6.2 机会 |
2.7 发展策略 |
2.7.1 依据港澳地缘优势,积极推行国际化 |
2.7.2 优先实施“西电东送”工程和发展核电,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 |
2.7.3 保护耕地和水质,确实治理水质污染与酸雨污染,努力提高环境质量 |
2.7.4 推行“蓝色策略”,携手合作联合开发海洋资源 |
第3篇 安利营销渠道研究报告 |
3.1 安利公司介绍 |
3.1.1 安利公司荣誉 |
3.1.2 安利公司发展历程 |
3.2 安利公司的价值观,文化理念和经营理念 |
3.2.1 安利独特的商业价值观 |
3.2.2 安利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 |
3.3 安利渠道介绍 |
3.3.1 安利直销营销渠道 |
3.3.2 安利在中国的店铺加直销渠道 |
3.3.3 安利电子商务营销渠道 |
3.4 安利营销渠道分析 |
3.4.1 安利的目标顾客 |
3.4.2 安利的分销目标 |
3.4.3 安利的营销渠道规模 |
3.5 安利渠道组织简介 |
3.5.1 安利零层渠道组织 |
3.5.2 安利店铺销售组织 |
3.6 安利渠道管理—流程管理 |
3.6.1 所有权流程的管理 |
3.6.2 谈判流程的管理 |
3.6.3 物流流程管理 |
3.7 资金流管理 |
3.8 信息流管理 |
3.8.1 信息内容 |
3.8.2 信息沟通的途径 |
3.9 促销流程管理 |
3.9.1 促销的定义 |
3.9.2 促销手段与实施 |
3.10 安利渠道管理——成员管理 |
3.10.1 渠道成员情况介绍――“店铺销售+ 营业代表”模式 |
3.10.2 渠道成员选择 |
3.10.3 渠道成员的培训 |
3.10.4 渠道成员的激励——“发动机式”的激励制度 |
3.10.5 渠道成员评价和调整 |
3.10.6 安利渠道的关系管理 |
3.11 安利渠道管理——绩效管理 |
3.11.1 人员直销渠道激励 |
3.11.2 培训 |
3.11.3 从需求角度谈激励 |
3.11.4 店铺销售渠道绩效管理 |
3.12 安利渠道问题与建议 |
3.12.1 安利渠道之争 |
3.12.2 建议 |
第4篇 鲁能泰山业务重组财务分析 |
4.1 公司简介 |
4.1.1 公司概况 |
4.1.2 主营业务 |
4.1.3 业务重组 |
4.2 基本面分析 |
4.2.1 宏观分析 |
4.2.2 行业分析 |
4.3 公司财务分析 |
4.3.1 财务比率横向对比 |
4.3.2 财务比率纵向分析 |
4.4 电缆业务重组财务分析 |
4.4.1 基本数据 |
4.4.2 分析思路 |
4.4.3 未来五年净现金流预测 |
4.4.4 利用WACC 计算资本加权成本 |
4.4.5 财务分析 |
4.5 总结 |
4.5.1 公司融资决策 |
4.5.2 业务结构 |
4.5.3 管理效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世界一流通信企业标杆研究 |
个人简历 |
(3)中国电信比较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
1.4 论文内容与结构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回顾 |
2.1 竞争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
2.1.1 竞争优势的概念 |
2.1.2 基本竞争优势的分类 |
2.1.3 竞争优势的框架 |
2.1.4 比较优势理论 |
2.2 电信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相关理论 |
2.2.1 生态价值链、渠道分析与核心竞争力 |
2.2.2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 |
2.2.3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2.2.4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
2.2.5 核心竞争力与价值链管理 |
第三章 中国电信竞争优势分析评价 |
3.1 中国电信综合信息服务能力 |
3.2 电信集团公司内部价值链分析 |
3.2.1 中国电信内部价值链竞争优势分析 |
3.2.2 中国电信内部价值链“四维度”分析 |
3.3 中国电信产业价值链与渠道优势分析 |
3.3.1 电信产业生态价值链发展方向 |
3.3.2 运营商在产业生态价值链与渠道中的定位 |
3.4 中国电信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 |
第四章 国内典型电信运营商竞争优势分析 |
4.1 国内主体电信运营企业的选取 |
4.1.1 中国电信 |
4.1.2 中国网通 |
4.1.3 中国移动 |
4.1.4 中国联通 |
4.2 综合竞争力分析及评价 |
4.2.1 财务运作能力 |
4.2.2 客户发掘能力 |
4.2.3 资源利用能力 |
4.2.4 学习成长能力 |
4.2.5 综合评价 |
4.3 中国电信与其它电信企业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
4.3.1 04-06年国内各大电信运营企业综合竞争力排名 |
4.4 重组后中国主体电信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
4.4.1 重组后中国主体电信运营企业概览 |
4.4.2 重组后中国电信SWOT分析 |
4.5 从品牌和业务对中国主体电信企业未来竞争优势的评价 |
4.5.1 品牌 |
4.5.2 业务 |
第五章 国外典型电信运营商竞争优势分析 |
5.1 典型运营商选取 |
5.2 英国电信(BT)竞争优势分析 |
5.2.1 英国电信简介 |
5.2.2 英国电信转型的背景与策略 |
5.2.3 转型成功的英国电信重获新生 |
5.2.4 英国电信转型的启示 |
5.3 韩国SK电讯竞争优势分析 |
5.3.1 SK电讯简介 |
5.3.2 SK电讯竞争策略分析 |
5.3.3 韩国SK电信竞争策略的启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国内电信运营商比较优势分析结论 |
6.1.2 国际电信运营商比较优势分析结论 |
6.3 研究建议 |
附录 |
附录一 |
1.2006 年指标评价结果 |
2.2005 年指标评价结果 |
3.2004 年指标评价结果 |
4.2006 年评价体系基础指标 |
5.2005 年评价体系基础指标 |
6.2004 年评价体系基础指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宁夏电信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客户关系管理基本理论 |
2.1 客户关系管理的涵义与内容 |
2.1.1 以客户为核心的现代管理理念 |
2.1.2 以客户为中心的新型商务模式 |
2.1.3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系统、方法和手段的整合 |
2.2 关系营销基本理论 |
2.2.1 关系营销的涵义与特征 |
2.2.2 关系营销的价值测定 |
2.3 客户生命周期基本理论 |
2.3.1 客户生命周期及其阶段 |
2.3.2 客户生命周期利润 |
2.4 客户满意陷阱基本理论 |
2.4.1 客户满意陷阱的含义 |
2.4.2 基本期望、潜在期望与客户满意陷阱 |
2.4.3 不同时期客户的期望与对策 |
2.5 客户智能与知识基本理论 |
2.5.1 客户智能及体系框架 |
2.5.2 客户知识 |
第3章 中国电信与宁夏电信概况 |
3.1 中国电信基本概况 |
3.1.1 发展历程 |
3.1.2 主要业务 |
3.1.3 主要客户及其特点 |
3.1.4 主要困境与机遇 |
3.2 宁夏电信基本概况 |
3.2.1 公司发展历程 |
3.2.2 组织机构 |
3.2.3 经营范围 |
3.2.4 主要业务 |
3.2.5 主要问题 |
第4章 宁夏电信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分析 |
4.1 客户分布与管理机构 |
4.2 客户关系管理的问题 |
4.3 原因分析 |
第5章 对策建议 |
5.1 调整组织架构,理顺业务流程 |
5.2 实施综合数据管理,对数据进行清理、整合和分段 |
5.3 完善客户资料分析体系,为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5.4 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体系,提升竞争力 |
5.5 重塑自身业务价值链 |
5.6 加强全业务经营和重点业务发展 |
第6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产业融合的电信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产业融合理论综述 |
2.3 价值链相关理论综述 |
2.4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
2.5 小结 |
3 电信产业发展及其相关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3.1 电信产业发展历程 |
3.2 电信产业环境分析 |
3.3 各运营商竞争力量对比 |
3.4 小结 |
4 电信业产业融合分析、模型构建及特征分析 |
4.1 电信业产业融合分析 |
4.2 电信业产业融合模型构建 |
4.3 电信业产业融合特征分析——产业价值链网 |
4.4 电信业产业融合特征分析——业务融合 |
4.5 小结 |
5 产业融合下电信市场客户细分模型研究 |
5.1 现有电信市场的常见客户分类方法 |
5.2 产业融合下电信市场客户特征分析 |
5.3 产业融合下电信市场客户细分模型构建 |
5.5 客户总价值分类模型的应用 |
5.6 小结 |
6 产业融合下电信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
6.1 产业融合后电信企业面临的行业环境变化 |
6.2 产业融合后电信产业特征分析 |
6.3 产业融合下电信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
6.4 产业融合下电信企业发展战略实证分析 |
6.5 小结 |
7 产业融合下电信企业无边界管理模式探索 |
7.1 电信企业无边界管理模式研究——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应用 |
7.2 电信企业无边界管理模式构建 |
7.3 电信企业无边界管理模式案例 |
7.4 小结 |
8 研究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件 1:产业融合下电信企业发展战略专家调研 |
附件 2:产业融合下电信企业发展战略调查问卷——业内人士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清单 |
致谢 |
(6)湖南省娄底移动分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硏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内容 |
第2章 客户关系管理概述以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客户关系管理概述 |
2.1.1 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 |
2.1.2 客户关系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
2.1.3 客户关系管理的内容和意义 |
2.2 客户关系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客户价值理论 |
2.2.2 客户细分理论 |
2.2.3 关系营销理论 |
2.2.4 数据库营销理论 |
第3章 娄底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分析 |
3.1 娄底移动公司基本概况 |
3.1.1 娄底移动公司简介 |
3.1.2 娄底移动公司发展历程 |
3.1.3 娄底移动公司主营业务 |
3.2 娄底移动公司的客户管理现状 |
3.2.1 客户管理组织架构 |
3.2.2 客户业务发展状况 |
3.2.3 客户变化情况 |
3.2.4 客户服务状况 |
3.3 娄底移动公司客户管理的市场环境 |
3.3.1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
3.3.2 行业优势逐渐弱化 |
3.3.3 客户消费理念不断变化 |
第4章 娄底移动公司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4.1 客户细分与定位不明确 |
4.1.1 客户价值定位不明 |
4.1.2 客户细分不准确 |
4.2 客户管理相关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不足 |
4.2.1 客户数据统计结果的应用性不强 |
4.2.2 对客户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较弱 |
4.3 客户管理方式待提升 |
4.3.1 客户部内部管理工作不规范 |
4.3.2 客户服务水平较低 |
第5章 娄底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的优化方案 |
5.1 确立客户关系管理的原则和目标 |
5.1.1 客户关系管理的原则 |
5.1.2 客户关系管理的目标 |
5.2 明确客户的价值与分类管理 |
5.2.1 重新界定客户价值 |
5.2.2 实施客户分类管理 |
5.3 强化系统与大数据的应用效果 |
5.3.1 升级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
5.3.2 运用大数据技术高效处理客户数据 |
5.4 提高客户的服务水平与层次 |
5.4.1 加强客户服务质量管理 |
5.4.2 提升客户针对性服务水平 |
第6章 娄底移动客户关系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 |
6.1 组织结构保障 |
6.1.1 构建垂直化的管理体系 |
6.1.2 实行数据化运营模式 |
6.2 部门建设保障 |
6.2.1 集团客户部 |
6.2.2 客户服务部 |
6.2.3 市场销售部 |
6.2.4 网络渠道部 |
6.3 财务规划保障 |
6.4 品牌文化保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 照顾好最有价值的客户 ——中国移动客户关系管理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案例正文 |
资料一: 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简介 |
组织机构 |
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商务动作模式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01年发展目标 |
资料二: 中国联通公司简介 |
组织机构 |
中国联通公司商务运作模式 |
中国联通公司2001年发展目标 |
2 案例分析 |
2.1 以客户为中心运营——竞争环境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必由之路 |
2.1.1. 中国电信行业竞争形势及发展趋势 |
2.1.2. 管理与服务是提高运营商核心竞争力的重点 |
2.1.3. 电信运营支撑系统现状 |
2.2 客户关系管理(CRM)——实现以客户为中心运营的解决之道 |
2.2.1. 概念与定义 |
2.2.2. 起源——以客户为中心是市场营销理念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
2.2.3. 客户关系管理:吸引客户、留住客户、升级客户 |
2.2.4. 双赢是关系存在的基础 |
2.2.5. 一对一营销 |
2.3 中国移动内外部环境的分析 |
2.3.1. 移动运营商运营模式变化分析 |
2.3.2. 外部竞争环境分析——来自中国联通的竞争压力 |
2.4 中国移动的CRM战略 |
2.4.1. 应用CRM改造运营支撑模型 |
2.4.2. 照顾好最有价值的客户——大客户管理系统主要模块 |
2.5 总结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战略研究 ——基于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和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概述 |
2.1 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内涵 |
2.1.1 零售业务概念及分类 |
2.1.2 零售业务特点 |
2.1.3 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
2.1.4 零售业务转型与数字化转型的内在联系 |
2.2 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相关基础理论 |
2.2.1 银行再造理论 |
2.2.2 金融创新理论 |
2.2.3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
2.2.4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现状分析 |
3.1 国内外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现状分析 |
3.1.1 国外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现状 |
3.1.2 国内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现状 |
3.2 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3.2.1 必要性分析 |
3.2.2 可行性分析 |
3.3 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分析 |
3.3.1 战略规划方面 |
3.3.2 技术环境方面 |
3.3.3 客户环境方面 |
3.3.4 竞争环境方面 |
3.3.5 监管方面 |
第四章 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案例分析 |
4.1 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简介 |
4.1.1 招商银行简介 |
4.1.2 平安银行简介 |
4.2 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战略分析 |
4.2.1 招商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战略分析 |
4.2.2 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战略分析 |
4.2.3 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数字化转型战略对比总结 |
4.3 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的效果分析 |
4.3.1 从零售分部角度分析 |
4.3.2 从风险防控角度分析 |
4.3.3 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效果评价 |
4.4 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领先转型优势分析 |
4.4.1 招商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领先转型优势分析 |
4.4.2 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领先转型优势分析 |
4.4.3 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数字化领先转型优势总结 |
4.5 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阻力分析 |
4.5.1 惯例阻力 |
4.5.2 技术阻力 |
4.5.3 人才阻力 |
4.5.4 创新阻力 |
4.5.5 监管阻力 |
4.6 案例总结 |
4.6.1 案例经验 |
4.6.2 案例优点 |
4.6.3 案例不足 |
第五章 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问题建议 |
5.1 存在问题 |
5.1.1 金融科技技术和人才渗透不足 |
5.1.2 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 |
5.1.3 客户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 |
5.1.4 战略配套机制有待完善 |
5.1.5 风险控制能力欠缺 |
5.2 对策建议 |
5.2.1 “金融+科技”双轮驱动转型战略 |
5.2.2 创新产品和服务战略 |
5.2.3 客户精细化管理战略 |
5.2.4 敏捷组织转型战略 |
5.2.5 风险管理战略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XX保险公司组织架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组织结构相关理论概述 |
2.1 组织结构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组织的理论概述 |
2.1.2 组织结构的概念 |
2.2 组织结构相关理论 |
2.2.1 职能型组织理论 |
2.2.2 矩阵型组织理论 |
2.2.3 网络型组织理论 |
2.2.4 模块化组织理论 |
第3章 XX保险公司组织架构现状分析 |
3.1 公司背景简介 |
3.2 组织架构现状 |
3.3 组织架构诊断 |
3.3.1 XX保险公司战略环境SWOT分析 |
3.3.2 对标竞争保险公司数据分析 |
3.3.3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章 国内外保险行业组织架构借鉴 |
4.1 国外保险公司组织架构情况 |
4.2 太平洋保险公司组织架构情况 |
4.3 平安保险公司组织架构情况 |
4.4 人保财险公司组织架构情况 |
4.5 国内外保险公司组织架构优化趋势分析 |
4.6 国内外保险公司组织架构优化可借鉴经验 |
第5章 XX保险公司组织架构的优化对策 |
5.1 XX保险公司组织架构的优化原则 |
5.2 XX保险公司优化后的组织架构 |
5.3 XX保险公司组织架构优化的保障措施 |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
6.1 结语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及其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中国电信运营业的发展 |
1.1.2 中国电信市场和国际电信市场的比较分析 |
1.1.2.1 宏观环境及监管政策比较 |
1.1.2.2 行业市场背景比较 |
1.1.2.3 产业链运作比较 |
1.1.2.4 中国电信市场和国外成熟电信市场环境对比结论 |
1.1.3 运营模式创新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问题的提出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前提假设 |
1.5 研究框架结构 |
1.6 主要概念说明 |
1.6.1 电信运营商 |
1.6.2 中国电信运营商的价值链 |
1.6.3 运营模式 |
1.6.4 价值创造系统 |
1.7 研究主要创新 |
1.7.1 中国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模式内涵分析 |
1.7.2 中国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模式评估体系建立 |
1.8 本章小结 |
2 理论综述及运营模式的一般属性和定义 |
2.1 运营模式概念性研究 |
2.2 运营模式分类性研究 |
2.3 运营模式模型研究 |
2.3.1 运营模式模型概述 |
2.3.2 运营模式模型构成要素 |
2.3.3 运营模式模型特征 |
2.4 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相关理论及模型研究 |
2.4.1 eTOM |
2.4.2 标杆管理 |
2.4.3 价值链 |
2.5 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理论研究特点 |
2.6 运营模式的一般属性和定义 |
2.6.1 运营模式的影响要素和构成要素 |
2.6.2 运营模式的一般属性和定义 |
2.7 本章小结 |
3 中国电信运营商商业运营的特征及要素构成 |
3.1 中国电信业运营概况及运营商的网络属性 |
3.1.1 中国电信运营业的发展 |
3.1.2 中国电信运营商的产品特点及发展趋势 |
3.1.3 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属性 |
3.2 中国电信运营商商业运营的内涵及构成 |
3.2.1 中国电信运营商商业运营的内涵 |
3.2.2 产品运营 |
3.2.2.1 目标市场定位 |
3.2.2.2 目标市场细分 |
3.2.2.3 品牌建设 |
3.2.2.4 业务划分与选择 |
3.2.3 渠道运营 |
3.2.3.1 零售终端 |
3.2.3.2 渠道整合 |
3.2.3.3 销售型向服务型转变 |
3.2.3.4 渠道策略 |
3.2.4 收入模式 |
3.2.4.1 电信业务价格模型 |
3.2.4.2 电信业务收入形式 |
3.2.5 价值链运营 |
3.2.5.1 电信业务价值链分析 |
3.2.5.2 中国电信运营商的价值链定位 |
3.2.5.3 电信业务的价值链模型 |
3.2.5.4 案例分析:中国电信运营商在IPTV价值链中的作用 |
3.2.5.5 基于价值链模型的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 |
3.3 中国电信运营商的运营特征分析 |
3.3.1 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内部运营特征 |
3.3.2 中国电信运营商的价值链运营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影响要素及作用 |
4.1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影响范围 |
4.1.1 产品属性 |
4.1.2 市场特征 |
4.1.3 资源禀赋 |
4.1.4 竞争能力 |
4.1.5 利润获取 |
4.1.6 持续增长 |
4.2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影响要素 |
4.2.1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影响因素甄别 |
4.2.2 技术、市场、价值创造系统的相互作用 |
4.2.2.1 技术与市场的相互作用 |
4.2.2.2 价值创造系统与技术的相互作用 |
4.2.2.3 价值创造系统与市场的相互作用 |
4.3 技术、市场和价值创造系统对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作用 |
4.3.1 技术 |
4.3.2 市场 |
4.3.3 价值创造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竞争均衡性分析、实践途径和发展趋势 |
5.1 基于客户导向的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竞争均衡性分析 |
5.1.1 问题的提出 |
5.1.2 基础模型介绍 |
5.1.3 中国电信运营商商业盈利函数分析 |
5.1.4 中国电信运营商最优价值分析 |
5.1.5 中国电信运营商新兴业务竞争的最优博弈均衡 |
5.1.6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市场竞争盈利均衡性意义 |
5.2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实践途径及发展趋势 |
5.2.1 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发展契机 |
5.2.2 国内外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案例分析 |
5.2.2.1 技术因素对运营商运营模式影响的案例分析 |
5.2.2.2 市场因素对运营商运营模式影响的案例分析 |
5.2.2.3 价值创造系统对运营商运营模式影响的案例分析 |
5.2.3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实践途径 |
5.2.4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
5.3 本章小结 |
6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评估体系构建 |
6.1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评估体系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
6.1.1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 |
6.1.2 战略评估理论与方法 |
6.1.3 项目评估理论与方法 |
6.2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评估目的 |
6.3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评估原则 |
6.3.1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评估体系的构建原则 |
6.3.2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评估指标的选取原则 |
6.4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评估模型的基本架构 |
6.5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评估体系的主要内容 |
6.6 本章小结 |
7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关键性评估和过程性评估 |
7.1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关键性评估 |
7.1.1 关键性评估指标选取流程 |
7.1.2 关键性评估的备选指标 |
7.2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过程性评估 |
7.2.1 过程性评估指标构成 |
7.2.2 过程性评估框架 |
7.2.3 评估模型的技术维度 |
7.2.4 评估模型的市场维度 |
7.2.5 评估模型的价值创造系统维度 |
7.3 本章小结 |
8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评估体系的应用与实施 |
8.1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摸式评估摸型的应用 |
8.1.1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构建能力的信息收集阶段 |
8.1.2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构建能力的问题聚焦阶段 |
8.1.3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构建能力的重点改进阶段 |
8.2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评估体系的实证分析 |
8.2.1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关键性评估 |
8.2.2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过程性评估 |
8.3 本章小结 |
附录: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评估环节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香港电信营业以客户为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客户价值的互联网企业价值研究[D]. 路璐.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2]浙江移动客户导向运营模式变革研究[D]. 于绍云. 清华大学, 2005(08)
- [3]中国电信比较优势分析[D]. 丛亮.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4]宁夏电信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 米军. 东北大学, 2008(03)
- [5]基于产业融合的电信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研究[D]. 孟辉. 暨南大学, 2012(06)
- [6]湖南省娄底移动分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 李双杰. 湘潭大学, 2019(02)
- [7]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 照顾好最有价值的客户 ——中国移动客户关系管理战略[D]. 钟辉宇. 暨南大学, 2001(01)
- [8]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战略研究 ——基于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的案例分析[D]. 任雪平. 兰州大学, 2020(01)
- [9]XX保险公司组织架构优化研究[D]. 胡致婕.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10]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及其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应用[D]. 李安民. 复旦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