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李平主编的《高中数学教学法》

评李平主编的《高中数学教学法》

一、評利亚平主編“高中数学教学法”(论文文献综述)

董玉成[1](2018)在《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研究》文中认为解题是数学教学中的核心活动,我国基础教育有着庞大的解题活动累积起来的解题知识,不少国际学者亦称中国是一个解题大国,对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充满好奇。但我国学界以解题知识作为研究对象的讨论却并不多,并且研究主要集中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解题研究内容的描述和某些特征的简略介绍。本研究试图对我国解题进行一个有历史纵深的探讨,即从源头开始把数学解题放在一个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视察。尤其以知识社会史的视角,对解题知识的生产和制造机制、传播、影响、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研究。同时考察外部要素与解题知识生产、制造、传播、影响、局限性的关系。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1)我国有关题和解题的基本概念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自1904年现代学校建立以来,中国基础教育中的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求解的研究发展到今天有一些什么重要变化?谁是它的主要生产者?如何制造与传播?动力机制怎样?(2)我国社会变革、中西方数学及教育传统、国际问题解决等因素对我国数学解题知识有何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历史的文献分析的方法。文献来源包括读秀、中国知网、万方学位、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hina Academic Digital Associative Library,CADAL)、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EBSCO总平台等。通过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第一、现代题-解(答、证明)是西方数学东渐并在数学及教育“西化”后而出现,但有关解题的叙述系统要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才趋于稳定。第二、我国数学解题知识在数量和范围的巨大增长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不仅针对各年级,各种考试的习题集大增,各种题型研究,习题理论,解题理论也不断出现。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从心理学视角研究解题的开始增多。第三、在解题知识的制造生产和传播上,我国解题知识生产经历了五个阶段,明末到甲午战争前,解题知识的生产主要依赖于传教士及国内的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助手的翻译和编译,此时的机构主要是传教士内在编译部门和我国自己成立的翻译机构。甲午战争后到四十年代末,大量日本、欧美国家的解题知识被翻译或编译,其生产者主要是留学生,三十年代后本土生产解题知识则开始占据主流,这段时间有大量的一线教师和大学教师参与了生产,其制造和传播主要依赖于象商务印书馆等私营出版机构。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这一阶段的解题知识主要分布于期刊、教学法、解题指导、自学丛书、习题集及教材,使问题和题解得到了极大丰富,这些知识主要来自于苏联,出版发行则主要由国有机构承担。第四阶段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是一个内容、面向极为丰富繁杂的时期,解题知识来源广泛,大部分出版社参与其中,是被批评为“题海战术”的时代。第五个阶段是本世纪近二十年。本世纪解题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数学教育博士,研究所和工作室等新的学术职位和研究机构已经出现,正促进解题知识的生产和制造。第四、在知识类型上,我国绝大部分解题知识属于经验性知识,很少部分是实证性知识。而经验性知识和一些实证得到的知识又可称之为方法类知识,即其目的或价值是为了如何解决某种数学问题,这类知识我们又可称之为解释性知识,它们是伴随解释和传播已有数学学科知识的过程而出现。第五、社会思潮、中西方数学和教育及西方解题知识对我国解题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数学的东渐是西方传教士传教不可得的副产物,西方宗教之所以难以在中国传播是因为中国并没有宗教传统,利玛窦挟伽利略、开普勒在使用数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转而向徐光启等高层知识分子推销数学,但由于我国数学从未进入传统主流思想只被认为是小艺且传统数学精华的传承已中断,所以这些送来的数学均未能传播开来。再加《几何原本》这种演绎结构的数学大异于中国问答术草结构的数学著作,显然演绎结构的数学是不利于教学的,其作为教材必须做进一步解释和添加例题,而中国式数学著作是可以直接作为教材的,在没有对其做进一步加工的前提下自然不利于传播。我国后来的解题辅导类出版物显然是回归了问答术草的传统。到清,传教士显然认识到中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于是兴办学校,数学作为教会学校的课程终于得到传播。由于三千年未有之巨变,中国逐渐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开始主动拿来数学,并在考试文化的深刻影响下现代数学知识最终被广泛生产和传播。而传统数学在改良、革命和改革的语境里若隐若现。第六、就解题研究来说,我国数学解题研究即使在49年后,其主题仍然主要源自国外,但显然,不管是否倡导传统,其底色被中国传统教育、数学及考试文化打下了深沉烙印,解题知识表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用数学以外的视角来对解题进行研究较少见到。对problem solving的翻译、理解在不同时代我们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涵义。

И.Я.契尔特科克,А.М.哥魯布,丁克[2](1962)在《評利亚平主編“高中数学教学法”》文中研究表明 利亚平主編“高中数学教学法”一书的出版是正处在根据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对中学提出进一步改进数学教学的要求而进行着紧张有效的工作的时候。在这种条件下,我們认为要評論一本数学教学法书籍,必須从下述要求出发: 1.作者应該根据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数学科学的对象和方法的学說以及苏維埃先进教学方法的成就,深入揭露中学代数、几何、三角的內容和基本思想。 2.区别于教科书和教学法文集的是,在教学法书籍中应該着重闡明教材重点、难点的讲授方法的理論根据。 3.教学法书籍应該总結創造性工作的数学教师的那些最好的实际經驗,他們运用这些先进教学方法的結果保証了学生学到深刻而巩固的知識。

冯大明[3](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数学学科六大核心素养,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三角函数作为高中数学函数中的重要内容,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学抽象等数学核心素养,探讨以三角函数教学为切入点落实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的研究问题为:(1)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学在落实核心素养中存在哪些问题?(2)基于核心素养的三角函数教学应如何设计?笔者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等方法调查分析了陕西省宝鸡市某高级中学20名一线数学教师和高二年级335名学生在三角函数模块教与学的现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研究了三角函数教学在落实核心素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策略。研究表明:(1)存在的问题:教师在三角函数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有着一定的认识,但部分教师缺少有效的实施方法;学生主观上对于三角函数学习缺乏学习兴趣,欠缺一定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能力;客观上由于三角函数其教学内容的抽象性,运算的复杂性,导致学生作图能力较差,对于三角函数性质不能准确掌握,缺乏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以及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培养。(2)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需要优化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制订恰当的教学目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关注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完善学生评价。(3)针对以上教学建议,给出了《正弦函数的图像》和《两角差的余弦函数》两节课的教学设计案例,作为教学参考。

云水娟[4](2017)在《高中三角函数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角函数内容是高中数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三角学是研究三角函数的一个数学学问。三角函数在学习复变函数论、解方程、学习振动运动等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三角函数这部分内容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一定的难度,且三角函数又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多对一的周期函数,故从初中学习数学的思维跳跃到高中的数学思维,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使得在三角函数教学过程中连贯不起来,衔接不起来,会对教学产生一定影响,基于上述问题展开研究。本文阐述的研究问题是:(1)学生在学习三角函数的时候,存在一定问题,以本人所教学的班级为研究对象,找出学生学习三角函数具体存在的衔接问题;(2)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3)针对初高中出现的衔接问题找到可行的教学建议和教学策略;(4)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出错的案例加以分析。本研究是以本人所教学班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所用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B版)》,用到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法、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研究发现:(1)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弧度与角度的互化存在一定问题,这样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会产生负迁移。学生从心理上抵触三角函数,这样给三角函数教学带来一定难度。(2)学生的基础运算能力差,还停留在初中生的运算水平上,这样在做题过程中虽然会解题,但是在运算上会出现错误。(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采取循序渐进式教学,在课堂讲授数学思想与解题方法,日积月累,才能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4)教学过程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根本,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针对本人的教学经验,给出两个教学案例,一个是在没有教学经验的前提下所写的教学案例,一个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的教学案例,只有注重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分析,提出相关建议,才能更好的改善课堂教学。

史慧敏[5](2013)在《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和影响》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实行的封锁和孤立政策,中国做出了向苏联学习的选择。苏联教育学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引进中国的。苏联虽然已经解体,但苏联教育学对中国教育学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随之消失,因此,很有必要系统研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和影响。围绕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和影响这一主题,笔者运用文献法和历史法,考察了苏联教育学各学科引进的启动时间,梳理了引进的历史阶段,分析了各学科的具体引进情况,探究了引进对我国教育学产生的影响,揭示了引进带来的启示。具体来讲,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考察了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启动时间。具体考察了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以及其它教育学各学科引进的启动时间。第二、梳理了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历程。将50年划分为四个阶段:以模仿为目标的引进(1950—1956);以教育学“中国化”为目标的引进(1957—1966);以批判为目标的引进(1967—1978);以学术研究为目标的引进(1979—2000)。对各阶段引进的背景、引进的概况及引进的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三、分析了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各学科具体的引进状况。具体考察了教育学专门学科、教育学交叉学科及教育学元学科的引进状况。第四、探究了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影响。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确立了马列主义在中国教育学中的指导地位;影响了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编写教育学教材的参考模式;拓宽了中国教育学研究者的视野。第五、揭示了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启示。回顾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启示我们,在当前引进外国教育学时要处理好政治、意识形态与学术的关系;要与研究外国教育学的产生发展相结合;要与继承本国传统相结合;要与建设中国教育学相结合。

何玉芝[6](2017)在《蒙古语授课高中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自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和其他教育事业一样蒙古语授课数学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蒙古语授课数学教育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对蒙古语授课数学教育的调查研究是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以上认识对蒙古语授课高中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教学进行研究。首先,简要介绍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历史及其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其次,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区、盟级、旗县三所蒙古语授课高中师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进行分析,结合一年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蒙古语授课课堂教学观察和一学期的教学实习体验,总结出蒙古语授课高中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教学中存在的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缺乏教学研究意识、教学中没有融入民族文化知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蒙文教辅材料等问题,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教师要转变观念、提升综合素质、提高职业责任感和教学研究意识、教学中注重数学文化的民族性、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树立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学习过程的良好习惯、培养自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资源方面,作为国家统编教科书的补充,挖掘蒙古族数学文化资源并在教学中有效地融入,充实蒙古文数学辅助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习题课、复习课和数学课外活动中适当地进行蒙汉双语教学,以便使蒙古族高中生学习更丰富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提高汉语水平。再次,在对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自己设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教学时适当地融入了蒙古族摔跤规则以及民间数学故事等民族数学文化,以便更好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吴宏[7](2018)在《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以及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研究的深化,深度学习的概念及其思想再次进入教育科学的视野。注重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导的关联性和一致性,需要实现从深度学习转向深度教学。如何借助深度教学的理念,结合学科本质和学科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达成学科素养培育的目标,成为学科教学研究的现实课题。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教学)的内涵、理论基础、教育价值和策略等国内外文献的综述,运用国际比较、教学现状调查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阐述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内涵、基础分析和目标追求。基于深度教学剖析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探讨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策略。论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理论基础。从知识的教育学立场出发,既从知识的解构,又从学生学习的多层级水平思考深度教学,做到以学科知识为重要资源,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达成知识的发展性价值。首先,结合小学数学学科本质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明确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内涵和特征,建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概念的结构模型;其次,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基础分析。从思想认识角度为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确立观念基础;最后,在比较研究国际小学数学素养标准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的价值观、思想方法、活动经验和能力方面,确定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目标追求。(二)以深度教学的视角,剖析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结合小学数学听评课的经验,进行大面积、系统地调查,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调查研究既涉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观念,又涉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策略的选择。此外,从学科素养目标达成的层面上,将能力表现作为考查学生数学学习现状的一个侧面。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数学学科能力表现的层次水平较低、差异较大和数学关键能力缺失。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必然地转化为教学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处于浅表层面。观念方面,小学数学教师主要持柏拉图主义的数学教学观,且不同学历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小学生对数学本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实践方面,教师教学采用教师中心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倾向记忆策略。除了教学观念的转变,深度教学需要全方位的策略指导。(三)有针对性地探讨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策略。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第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设计;第二,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第三,恰当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第四,有机地融入数学文化;第五,以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成果为依据,确立深度学习的评价目标,选择表现性评价方式。明确表现性评价涵义的基础上,掌握确定评价目标、开发评价任务和制定评分规则的技术。学生数学学习表现性评价的内涵、目标、任务的选择与开发,以及结果的评定和合理解释,与教学、标准构成统整的评价体系。

高文[8](1960)在《介紹苏联利亚平主編的高中数学教学法(三角部分)》文中研究表明 这本高中数学教学法(三角部分),是苏联薩·耶·利亚平主編的“数学教学法”第二册中的第三部分,它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分别是高中代数教学法和高中几何教学法。我所以先介紹这一部分,是因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3月)先将它譯出出版的緣故。据說今年三四月內,该社就可将这书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先后出版。原书是为苏联中学教师和师范学院学生写的,而所根据的是苏联1956—57的数学教学大綱和中学新大網草案,所以书中所提到的內容并不完全符合于我們所見到的苏联课本的內容。另一方面,对苏联的大綱所不要求的,例如关于方程的材料(§24、25),为了使教师熟悉解某些方程的方法,为了供学生課外作业之用,对于“反三角函数”也提供了一些极重要的材料。

唐永桥[9](2017)在《基于“几何思维水平”的初中学生几何学习现状的调查 ——以昆明市某中学八年级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几何学习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起到主要的作用。这项研究运用荷兰数学教育家范希尔夫妇的“几何思维水平”理论去评估昆明市某中学八年级学生的几何学习现状,提出初中阶段几何教学建议。这项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测试法、访谈法、个案法,重点研究两个问题:首先,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昆明市WH区某中学八年级学生几何学习的现状,了解学生的真实几何思维水平,探讨形成几何思维水平差异的原因;其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该中学八年级学生中随机选取6名学生做个案研究,通过个案研究、结合文献综述提出几何“学”与“教”的建议。这项研究的主要结论为:该中学八年级学生达到范式几何思维水平二的占30%,水平三的占48%,水平四的占22%,与全国相关调查研究的结论类似,男、女学生几何思维水平无明显差异。通过个案研究,提高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的主要方法有:首先,增加对“图形与几何”元认知知识的掌握。在教学几何证明与几何计算时,注意从直觉思维入手,努力分析题目中已知条件和待求证结论之间的关系,尝试找出条件与结论之间的桥梁,再根据逻辑思维,按照相应几何证明或几何计算的书写格式进行证明或计算;其次,提高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主要要做好四点:(1)制定学习计划、按计划学习;(2)专时专用、讲求学习效益;(3)独立钻研、善于思考;(4)自主学习。关于“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建议主要有:第一,注重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讲解;第二,加强学生对几何概念的理解,对概念的深入理解是发展“四基”的基础;第三,利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四边形、圆的问题;第四,教学时注意对知识的分类与归纳;第五,注重培养学生看图、画图能力,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几何直观,提高几何推理能力;第六,几何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

邓海棠[10](2013)在《沪澳高中毕业生数学开放题解题能力比较》文中认为长期以来,开放题在数学教育界受到了广泛关注.与具有唯一正确答案、甚至唯一正确解题方法的传统问题相比,前者显然更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开放题的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澳门特别行政区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祖国大陆在政治和经济体制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研究沪(上海)澳(澳门)两地在素质教育方面特别是学生数学开放题解题能力方面的现状和概况,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与考察,总结两地数学开放题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探索数学开放题教育规律,给两地的数学开放题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问题与方法、研究过程作了简介.第二章阐述了数学开放题的产生、国际的研究现状、国内的研究现状.第三章从解题能力的定义、数学开放题的概念、数学开放题解题能力的界定作了表述.第四章初步确定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调查解题能力方法:测试法,访谈法,参照PISA的测试分析工具,比较法分析测试卷),对沪澳高中毕业生数学开放题解题能力作了前测和归因分析并展开相关调查和研究的实质活动.第五章对参与正式测试及问卷调查的学校情况作了介绍,取得了正式测试及问卷调查的总体情况.第六章对沪澳高中毕业生数学开放题解题能力作了比较和分析,包括问卷调查分析.第七章对沪澳两地进行了课堂教学分析、教师访谈、学生言谈和课堂教学评价.第八章对比较及分析出来的结果进行反思,提炼出经验教训,对两地在数学开放题方面教科书编写提供有价值的思想数据和改革建议,为两地将来完善数学开放题教学,改进数学开放题方面的课程和教科书提供借鉴.研究结论:在较为抽象的代数问题方面,澳生的解题能力比沪生稍弱;在解析几何方面,澳生的解题能力却相对比沪生更有些许的优势.但沪生却比澳生在学习整体上占有更为均衡的团队优势.研究表明:两地学生都需要老师加强引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做题目时更加要有目的、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题归纳,包括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等.

二、評利亚平主編“高中数学教学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評利亚平主編“高中数学教学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题记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概念与方法
    2.1 概念及界定
    2.2 研究框架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理论背景和文献综述
    3.1 知识的社会视角
    3.2 我国数学解题知识研究综述
第四章 数学解题知识的源流
    4.1 数学解题概念体系的形成
    4.2 解题知识内容的演进
第五章 数学解题知识的生产制造与传播
    5.1 明、清至民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生产制造与传播
    5.2 新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生产制造与传播
第六章 数学解题知识的性质和特征
    6.1 数学解题知识的性质
    6.2 数学解题知识的特征
第七章 中西方数学及教育交汇中的数学解题知识
    7.1 中国传统数学和送来的数学
    7.2 拿来的数学及教育与传统
    7.3 改良革命改革语境中的数学解题知识
第八章 国际视野里的数学解题研究
    8.1 主流数学解题研究:从经验到理论
    8.2 数学解题知识的国际交流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作者简历和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3)基于核心素养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高中课程改革及落实立德树人的新要求
        1.1.2 三角函数的重要地位
        1.1.3 高中三角函数学与教中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的问题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核心素养
        1.4.2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1.4.3 三角函数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1.5.1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1.5.2 弗赖登塔尔的教学理论
        1.5.3 建构主义理论
        1.5.4 人本主义理论
2.文献综述
    2.1 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及述评
        2.1.1 国内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
        2.1.2 国外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
    2.2 三角函数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2.2.1 国内关于三角函数的研究
        2.2.2 国外关于三角函数的研究
3.研究思路及方法
    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案例分析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课堂观察法
4.高中三角函数教学的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4.1 学生对三角函数学习的态度及认识的调查分析
        4.1.1 调查研究过程
        4.1.2 调查结果分析
    4.2 教师对三角函数教学的态度及认识的调查分析
        4.2.1 调查研究过程
        4.2.2 调查结果分析
5.基于核心素养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5.1 教学设计要求
    5.2 教学内容分析
    5.3 教学策略研究
        5.3.1 以发展学科素养为导向,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5.3.2 优化教学设计,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5.3.3 完善学生评价,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5.4 教学设计案例及设计说明
        5.4.1 《正弦函数的图像》教学设计
        5.4.2 《两角差的余弦函数》教学设计
        5.4.3 设计说明
    5.5 教学效果
6.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高中三角函数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行动研究法
        1.4.2 文献综述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三角函数的课堂教学研究
    2.1 常见的问题
        2.1.1 概念的引入
        2.1.2 公式的应用
        2.1.3 图象的应用
    2.2 原因分析
第3章 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
    3.1 教学原则
        3.1.1 教学过程中要实施因材施教原则
        3.1.2 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3.1.3 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反馈调节原则
        3.1.4 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巩固性原则
    3.2 教学策略
        3.2.1 注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观念
        3.2.2 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3.2.3 注重学生的反思学习
第4章 三角函数的教学案例及教学建议
    4.1 教学案例一
    4.2 教学案例二
    4.3 针对教学案例提出教学建议
第5章 结论
    5.1 小结
        5.1.1 问题及原因
        5.1.2 教学建议
    5.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5)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启动时间
    2.1 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引进的启动时间
    2.2 教育学其它学科引进的启动时间
        2.2.1 教育学其它学科在建国后17年引进的启动时间
        2.2.2 教育学其它学科在改革开放后引进的启动时间
第三章 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历程
    3.1 第一阶段:以模仿为目标的引进(1950—1956)
        3.1.1 引进的背景
        3.1.2 引进的概况
        3.1.3 引进的特征
    3.2 第二阶段:以教育学“中国化”为目标的引进(1957—1966)
        3.2.1 引进的背景
        3.2.2 引进的概况
        3.2.3 引进的特征
    3.3 第三阶段:以批判为目标的引进(1967—1978)
        3.3.1 引进的背景
        3.3.2 引进的概况
        3.3.3 引进的特征
    3.4 第四阶段:以学术研究为目标的引进(1979—2000)
        3.4.1 引进的背景
        3.4.2 引进的概况
        3.4.3 引进的特征
第四章 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各学科的具体引进
    4.1 教育学专门学科的引进
        4.1.1 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
        4.1.2 教学法
        4.1.3 德育原理
        4.1.4 其它教育学专门学科的引进
    4.2 教育学交叉学科的引进
        4.2.1 教育心理学
        4.2.2 教育经济学
        4.2.3 教育社会学
        4.2.4 教育管理学
        4.2.5 教育史
        4.2.6 比较教育学
        4.2.7 学校管理学
        4.2.8 学校卫生学
    4.3 教育学元学科的引进
第五章 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影响
    5.1 确立了马列主义在中国教育学中的指导地位
    5.2 影响了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5.3 提供了编写教育学教材的参考模式
    5.4 拓宽了中国教育学研究者的视野
第六章 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启示
    6.1 引进要处理好政治、意识形态与学术的关系
    6.2 引进要与研究外国教育学的产生发展相结合
    6.3 引进要与继承本国传统相结合
    6.4 引进要与建设中国教育学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引进大事记
附录2 20世纪下半叶引进的苏联教育学著作和教材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蒙古语授课高中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函数内容及相关教学理论概述
    2.1 函数历史发展概述
        2.1.1 函数概念发展简史
        2.1.2 指数、对数的简史
    2.2 蒙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函数内容的编排
    2.3 新课标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教学的要求
        2.3.1 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内容的处理方式的分析
        2.3.2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教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2.4 高中函数教学理论基础
        2.4.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2.4.2 弗赖登塔尔数学教学理论
        2.4.3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2.4.4 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第3章 蒙授高中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3.1 学生的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内容
        3.1.4 调查的结果分析
    3.2 教师访谈
        3.2.1 访谈目的
        3.2.2 访谈对象
        3.2.3 访谈结果分析
    3.3 蒙授高中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教学现状及形成原因
        3.3.1 学生方面
        3.3.2 老师方面
        3.3.3 教学资源方面
第4章 蒙授高中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教学策略
    4.1 教师方面改进的建议
        4.1.1 转变教学观念
        4.1.2 提高综合素质
        4.1.3 提高职业责任感
    4.2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教学策略
        4.2.1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
        4.2.2 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解题过程的习惯
        4.2.3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再创造思维
        4.2.4 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方法
        4.2.5 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与函数教学结合
        4.2.6 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
        4.2.7 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4.2.8 教学资源方面
第5章 蒙授高中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教学案例分析及设计
    5.1 教学案例分析
        5.1.1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案例分析
        5.1.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案例分析
        5.1.3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教学建议
    5.2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教学设计
        5.2.1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设计
        5.2.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设计
        5.2.3 小结
第6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二、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节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内涵
        一、深度教学
        二、小学数学需要深度教学
        三、小学数学深度教学
    第二节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特征
        一、在教学内容上,从形象直观提升到抽象概括
        二、在教学过程上,由数学知识学习到数学观念建立
        三、在教学方式上,回应性学习促进学习的纵深发展
第二章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基础分析
    第一节 小学数学知识观
        一、数学知识及其性质
        二、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
        三、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性与结构
    第二节 小学数学教学观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
        二、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机制与必要条件
        三、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与方式
第三章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目标追求
    第一节 国外小学数学素养标准的比较研究
        一、加拿大小学数学素养标准的分析
        二、日本小学数学素养标准的分析
        三、美国小学数学素养标准的分析
        四、南非小学数学素养标准的分析
        五、英国和爱尔兰对数学素养的界定和培育
        六、比较与启示
    第二节 促进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二、活动经验目标
        三、思想方法目标
        四、能力发展目标
        五、价值观目标
第四章 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基于深度教学的剖析
    第一节 调查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一、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调查的过程、结果与讨论
        一、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二、调查结果
        三、学生的能力表现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策略
    第一节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设计
        一、学习的本质
        二、教学的设计
        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案例与分析
    第二节 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关照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
        二、为形成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供机会
    第三节 渗透数学思想
        一、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二、小学数学思想的特点与层次水平
        三、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第四节 融入数学文化
        一、开发数学文化的课程资源
        二、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途径
第六章 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
    第一节 评价目标
    第二节 评价方式与评价任务
        一、表现性评价
        二、评价任务的开发
    第三节 结果的评定与评价体系
        一、开发评分规则
        二、评价体系
附录
    附录1: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观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项目
致谢

(9)基于“几何思维水平”的初中学生几何学习现状的调查 ——以昆明市某中学八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与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核心名词界定
    1.3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
        1.4.1 研究假设
        1.4.2 研究的计划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搜集的途径与方法
    2.2 几何发展简史与几何教学价值
    2.3 初中几何知识特点分析
    2.4 国内外关于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研究的概况
        2.4.1 国外关于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研究的概况
        2.4.2 国内关于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研究的概况
    2.5 国内外关于几何教学研究的成果
        2.5.1 学生学习结果评价
        2.5.2 几何课程的设置
        2.5.3 教学研究
    2.6 人教版第三学段“图形与几何”教材编排分析
    2.7 文献评述
        2.7.1 国内外已有几何思维水平研究的启示
        2.7.2 国内外已有几何思维水平研究的成果
        2.7.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2.8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目的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3.3 研究的方法
    3.4 研究工具说明
        3.4.1 测试卷的设计
        3.4.2 访谈提纲的设计
    3.5 研究的基础理论
        3.5.1 几何思维水平
        3.5.2 几何教学阶段
        3.5.3 皮亚杰学习理论
        3.5.4 元认知理论
    3.6 研究的伦理
    3.7 小结
第4章 调查研究
    4.1 调查的过程
    4.2 数据的搜集
        4.2.1 试卷回收情况
        4.2.3 评价方式
    4.3 数据的分析
        4.3.0 测试卷的信度分析
        4.3.1 数据总体分析
        4.3.2 性别与几何思维水平之间的关系
        4.3.3 班级之间的几何思维水平比较
        4.3.4 测试卷的分析
    4.4 教师访谈与分析
    4.5 调查的结论
    4.6 小结
第5章 个案研究
    5.1 个案的选择
    5.2 6个学生的个案描述
        5.2.1 2 位水平四学生的个案描述
        5.2.2 2 位水平三学生的个案描述
        5.2.3 2 位水平二学生的个案描述
    5.3 讨论
        5.3.1 个案的总体分析
        5.3.2 几何学习的讨论
    5.4 小结
第6章“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讨论
    6.1“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原则
    6.2“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思考
        6.2.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设计与实施
        6.2.2“中点四边形”的设计与实施
    6.3“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案例分析
        6.3.1“图形的性质”模块教学案例分析
        6.3.2“图形的变化”模块教学案例分析
        6.3.3“图形与坐标”模块教学案例分析
    6.4 从中考看“图形与几何”的教学
    6.5“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建议
        6.5.1“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建议
        6.5.2“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建议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7.1 研究的结论
    7.2 对研究的反思
    7.3 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人教版教材“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分析细目表
附录B 几何思维水平测试卷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 研究过程中的照片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沪澳高中毕业生数学开放题解题能力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问题与方法
    1.5 研究过程简介
第2章 关于数学开放题研究的综述
    2.1 数学开放题的产生
    2.2 国际的研究现状
        2.2.1 日本
        2.2.2 美国
        2.2.3 中、日、美以外的其他国家
    2.3 国内的研究现状
        2.3.1 开放题概念的研究
        2.3.2 开放题题型的研究
        2.3.3 开放题教学的研究
        2.3.4 开放题解题能力的研究
        2.3.5 开放题解题策略的研究
        2.3.6 开放题编制设计的研究
        2.3.7 关于研究开放题的研究课题的评述
第3章 数学开放题解题能力的界定
    3.1 解题能力的定义
    3.2 数学开放题的概念
    3.3 数学开放题解题能力的界定
第4章 沪澳高中毕业生数学开放题解题能力的调查和研究(前测)
    4.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1.2.1 比较研究方法
        4.1.2.2 文献研究法
        4.1.2.3 调查和统计方法
        4.1.3 研究的子工具
        4.1.3.1 PISA的评价框架
        4.1.3.2 归因分析
    4.2 调查内容
    4.3 调查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4.3.1 信度
        4.3.2 效度
    4.4 问卷调查及测试的总体情况
        4.4.1 沪澳学生在前测开放题上的表现
        4.4.2 沪澳学生在问卷调查上的表现
        4.4.2.1 两地男生的问卷调查情况及比较分析
        4.4.2.2 两地女生的问卷调查情况及比较分析
        4.4.3 开放题解题能力上的性别差异
第5章 上海与澳门高中毕业生数学开放题解题能力的调查和研究
    5.1 参与正式测试及问卷调查的学校
    5.2 正式测试及问卷调查的总体情况
    5.3 正式测试的调查问卷和开放题题目
    5.4 正式测试的开放题解题能力水平级别评定
        5.4.1 对测试题1的分析
        5.4.2 对测试题2的分析
        5.4.3 对测试题3的分析
第6章 沪澳高中毕业生数学开放题解题能力比较及分析
    6.1 沪澳高中毕业生数学开放题解题能力比较
    6.2 沪澳高中毕业生数学开放题解题能力差异的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沪澳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7.1 沪澳课堂教学分析
    7.2 上海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7.2.1 课堂教案的设计
        7.2.2 课堂教学分析
        7.2.2.1 指导老师的评价
        7.2.2.2 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
    7.3 澳门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7.3.1 课堂教学设计
        7.3.2 课堂教学分析
        7.3.2.1 访谈
        7.3.2.2 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
    7.4 沪澳数学课堂教学特点的比较
第8章 沪澳高中毕业生数学开放题解题能力比较的反思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资料
后记致谢

四、評利亚平主編“高中数学教学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研究[D]. 董玉成.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2]評利亚平主編“高中数学教学法”[J]. И.Я.契尔特科克,А.М.哥魯布,丁克. 数学通报, 1962(09)
  • [3]基于核心素养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研究[D]. 冯大明. 天水师范学院, 2020(12)
  • [4]高中三角函数的教学研究[D]. 云水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5]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和影响[D]. 史慧敏. 山西大学, 2013(01)
  • [6]蒙古语授课高中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教学研究[D]. 何玉芝.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7]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研究[D]. 吴宏.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8]介紹苏联利亚平主編的高中数学教学法(三角部分)[J]. 高文. 数学通报, 1960(03)
  • [9]基于“几何思维水平”的初中学生几何学习现状的调查 ——以昆明市某中学八年级学生为例[D]. 唐永桥.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10]沪澳高中毕业生数学开放题解题能力比较[D]. 邓海棠.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评李平主编的《高中数学教学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