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喘息型慢性气管炎患者早、中期肺心病的发现和治疗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郑秀丽[1](2013)在《基于肺肠微生态和MEK/ERK信号通路探讨肺与大肠病理传变的生物学基础》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肺病”(慢性支气管炎)和“肠病”(溃疡性结肠炎)两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动物模型,选取三个不同的时间点,同步观察肺与大肠微生态和MEK/ERK信号传导变化,探索肺与大肠病理传变的生物学基础。方法:以烟熏法复制肺病(慢性支气管炎)大鼠模型,分别在模型第20天、模型第50天和模型第70天三个时间点采取标本进行肺肠同步动态观察。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相结合的方法诱导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分别在模型第8天、第29天和第50天三个时间点采取标本进行肺肠同步动态观察。培养检测呼吸道和肠道的需氧细菌总数、厌氧细菌总数、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Western-Blot法检测肺组织和结肠组织匀浆中的MEK、p-MEK、ERK1/2、p-ERK1/2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肺组织和结肠组织匀浆中的TNF-α受体、IL-1β受体和C-FOS含量。结果:1.呼吸道和肠道菌群:肺病大鼠各个时间点的肺病模型大鼠在肺部和肠道都分别出现菌群种类和数量不同程度的变化,模型第20天时,需氧菌总数在呼吸道和肠道同步增多,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B/E值)显着下降,呼吸道与肠道的需氧菌总数和葡萄球菌中度相关(0.5≤r≤0.8);模型第50天呼吸道与肠道的厌氧菌总数中度相关;模型第70天呼吸道与肠道的需氧菌总数和肠球菌中度相关。肠病大鼠出现了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数量减少,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多,同时,呼吸道菌群也出现部分菌群一定程度的相关变化。模型第8天时,需氧总数和葡萄球菌在呼吸道和肠道同步增多,厌氧总数和肠杆菌在肠道增多而在呼吸道减少。模型第29天时,需氧总数和葡萄球菌在在呼吸道和肠道同步减少,厌氧总数和肠杆菌在肠道减少而在呼吸道增多:模型第50天时,呼吸道和肠道的需氧菌总数、厌氧菌总数和葡萄球菌在呼吸道和肠道同步增多。2. MEK/ERK信号通路:肺病大鼠在模型第20天组、模型第50天组和模型第70天肺组织的p-ERK1/2含量均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或P<0.01),肺组织的MEK/p-MEK、 ERK/p-ERK蛋白变化均比结肠组织的相应蛋白变化明显,肺与结肠的MEK/p-MEK和ERK/p-ERK蛋白变化具有较为一致的趋势。肠病大鼠在模型第8天结肠组织的ERK1/2和p-ERK1/2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第29天p-MEK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第8天比较,模型第29天ERK1/2和p-ERK1/2含量显着升高(P<0.01或P<0.05);模型第50天p-MEK、ERK1/2和p-ERK1/2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肺组织仅在模型第29天与模型组第8天比较,肺组织的p-MEK含量显着升高(P<0.05)。结肠组织与肺组织的MEK/ERK呈现同步变化规律,或同步增多,或同步减少,或在肠增多而在肺减少,或在肠减少而在肺增多。3. TNF-α受体、IL-1β受体和C-FOS含量:肺病大鼠在肺病模型第70天,肺组织TNF-α受体和IL-1β受体含量显着减少(P<0.05),而结肠组织的TNF-α受体和IL-1β受体含量显着增加(P<0.05或P<0.01)。在模型第50天肺和结肠组织c-Fos含量均显着减少(P<0.05)。肠病大鼠在模型第8天结肠组织的TNF-α受体含量显着减少而肺组织的TNF-α受体含量显着增加(P<0.05);在模型第8天和第29天结肠组织IL-1β受体含量显着增加而肺组织的IL-1β受体含量显着减少(P<0.05):在模型第29天和模型第50天结肠组织c-Fos含量显着增加而肺组织的c-Fos含量显着减少(P<0.01)。结论:1.肺病大鼠可出现肠道菌群的改变,在“肺病及肠”病理传变过程中,其呼吸道微生态系统和肠道的微生态系统出现的失调,存在一定程度的动态相关性,肺与大肠在微生态方面的相互影响可能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内涵之一。2.肠病大鼠可出现呼吸道菌群的改变,在“肠病及肺”病理传变过程中,肠病大鼠呼吸道和肠道的部分菌群出现同步规律性变化。或同步增多,或同步减少。这说明微生态菌群的变化可能是“肠病及肺”的机制和表现形式之一。3.肺病大鼠的肺组织在MEK/ERK通路上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p-ERK1/2可能是慢性支气管炎在MEK/ERK通路上变化较为明显的指标,提示MEK/ERK通路可能是“肺病及肠”的生物学基础之一。4.肠病大鼠的肺组织和结肠组织的MEK/p-MEK和ERK/p-ERK蛋白变化具有较为一致的趋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肺肠之间的同步变化。提示MEK/ERK通路可能是“肠病及肺”的生物学基础之一。5.肺病大鼠可出现肺肠TNF-α受体、IL-1β受体和c-Fos含量的同步动态变化,或在肺肠同步减少,或在肺减少而在肠增多。提示TNF-α受体、IL-1β受体和c-Fos可能是“肺病及肠”的部分物质基础。6.肠病大鼠可出现肺肠TNF-α受体、IL-1β受体和c-Fos含量的同步动态变化,或在肺肠同步减少,或在肠减少而在肺增多,或在肠增多而在肺减少。提示TNF-α受体、IL-1β受体和c-Fos可能是“肠病及肺”的部分物质基础。
尹宝伶[2](2013)在《COPD筛查问卷与肺功能检查诊断COPD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论文分为综述和COPD筛查问卷与肺功能检查诊断COPD相关性研究两部分。一,综述部分:三篇综述分别对中西医诊治COPD的进展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状况进行了综述。二,COPD (?)司卷调查与肺功能检查诊断COPD相关性研究。目的评价COPD筛查问卷与肺功能检查诊断COPD的相关性、患者接受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管理的意愿程度及对中医治疗COPD的认可水平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1年8月在东直门医院呼吸科参加冬病夏治贴敷的慢性咳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自愿形式进行COPD问卷调查及肺功能检测。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内容包括:第一,国际初级保健气道组织(IPAG)设计的COPD筛查问卷,总分≥17分,考虑有COPD的可能;总分<17分,可排除COPD。第二,是否愿意就诊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第三,是否愿意接受中医治疗。肺功能检测部分选取与COPD诊断相关的两个主要指标,即FEV1/FVC和FEV1%,若FEV1/FVC<70%即符合COPD诊断。要求被调查者在15min内独立认真完成问卷内容,调查问卷当场收回,现场进行肺功能检查,最后分别对两部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61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81份。参加肺功能测试者为618人,肺功能检查结果共618份。问卷经进一步进行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审查后,符合调查研究条件者共536例。在这536例研究对象中,问卷筛查积分≥17分的病人为250例,约占46.6%,肺功能检测符合COPD的病人为218例,约占40.6%,肺功能与积分均符合COPD的为156例,约占29.1%。设问卷前8个条目的总分为z,如果总分z小于17则为非COPD,如果z大于等于17则为COPD。将总分z与患者肺功能检查结果作秩相关检验,检验结果显示r=0.475,P<0.001,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查问卷的积分筛查结果与肺功能诊断COPD的结论相关,说明此调查问卷可以用来初步筛查COPD。另外,愿意去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为312人,占58.2%,不愿意去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为224人,占41.8%;愿意接受中医治疗为509人,占95%,不愿意接受中医治疗为27人,占5%。结论本项研究表明COPD筛查问卷的积分筛查结果与肺功能诊断COPD的结论相关,说明此筛查问卷可以用来初步筛查COPD。这就为COPD的高危人群及已患COPD却不自知的人群提供了一个廉价有效的检测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提高患者对COPD认知程度,又可提高COPD诊断率,同时又减少患者定医疗花费,为患者主动参与COPD的防治提供帮助。
徐丽英[3](2011)在《北京城区社区医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社区医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及社区COPD的管理现状。方法采取不记名闭卷笔试的方法,随机抽取北京社区卫生协会2010年1-6月举办的继续教育学习班四次,对参加学习班的952名社区医生进行COPD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COPD的定义、危险因素、确诊方法、病情严重程度分级、药物治疗(急救药物、长期治疗药物及吸入剂使用方法)、非药物治疗(呼吸操、家庭氧疗和戒烟)及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部分包括社区医生对将COPD纳入社区慢性病管理必要性的认识及目前状况和社区管理COPD能力自评,并征求社区医生对社区管理COPD及社区专业培训的意见和改进建议。结果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65份,有效回收率90.9%。调查865位社区医生,其中65.3%的社区医生知道COPD与哮喘有本质区别,只有34.0%的社区医生知道COPD是全身性疾病;77.2%的社区医生会建议慢性咳喘病人做肺功能检查,49.0%的社区医生知晓COPD的具体分级标准。仅有74位(8.6%)的社区医生认为自己熟悉了解目前常用的吸入剂并掌握使用方法。80.1%社区医生认为稳定期需要长期坚持治疗,但仅有24.0%的社区医生能为稳定期COPD患者提供规范治疗。60%的社区医生知道应该对COPD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懂得戒烟、营养状况和心理辅导对COPD患者康复的重要性,但仅有约40%的社区医师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72.9%的社区医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将COPD列入社区慢性病管理范畴,54.6%的社区医生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能管理好COPD患者,55.8%的社区医生没有参加过COPD专业知识培训。结论大部分社区医生知道COPD患者稳定期管理的重要性,也愿意加强COPD患者的社区管理,但由于社区医生专业知识的欠缺、社区人力不足等原因,目前还不能很好地开展COPD患者社区管理工作。迫切需要加强社区医生COPD相关知识培训,提高COPD认知及管理水平。
王海翔[4](2010)在《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Meta分析及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包括现代医学对AECOPD治疗的研究,祖国医学对AECOPD的认识,活血化瘀药物在AECOPD中的应用。第二部分,活血化瘀中药治疗AECOPD的meta分析:全面收集国内近十年有关活血化瘀法治疗AECOPD的临床研究文献,在严格质量评价基础上,采用Revman4.3.2软件系统进行meta分析;通过漏斗图对文献进行发表性偏倚的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26篇,以总有效率为阳性结果对符合入选标准的23篇文献进行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值RR=1.24,95%可信区间[1.15,1.33],Z=5.55,P<0.00001。以血气分析为阳性结果对符合入选标准的14篇文献进行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PO2合并效应值WMD=7.55,95%可信区间[5.09,10.01],Z=6.02,P<0.00001。PC02合并效应值WMD=5.07,95%可信区间[2.65,7.48],Z=4.11,P<0.0001。以FEV1为阳性结果对符合入选标准的5篇文献进行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值WMD=0.17,95%可信区间[0.12,0.22],Z=6.22,P<0.00001。漏斗图提示有发表性偏倚。结论:活血化瘀药物治疗AECOPD的疗效可能优于西医基础治疗,提示临床上可以运用中医药活血化瘀疗法干预AECOPD。第三部分,临床研究:收集江苏省中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科近1年收治的AECOPD病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1例患者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依据进行证候学观察,将患者分为两组,运用单纯西药者设为对照组,在此次基础上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者设为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14天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14天后,总显控率为44%,明显高于对照组7.7%。两组症状咳嗽、咳痰、胃纳都有好转,治疗组喘息和罗音的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心率、呼吸、CRP、血液流变指标都有好转,治疗组血沉、纤维蛋白、血气的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
孟闫燕[5](2009)在《近五年北京地区中药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一种主要的慢性致残和致死性疾病,在我国一直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近年来,在心、脑血管等疾病患病率明显下降的同时,COPD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的COPD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我国每年由于COPD造成的死亡人数约达100万,在城市导致死亡的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COPD)居第四位,在农村则排第一位。由于COPD的致病因素较多,目前西医尚缺乏有效的特异性治疗药物,且存在较大毒副作用,而中医在治疗上有独到的优势,尤其中医药干预COPD稳定期的临床研究已成近年研究热点,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初步得到临床认可。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理念,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对近5年北京地区中药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分析北京地区中医药干预COPD存在的问题,为中医药干预COPD的循证医学实践提供参考。本论文分为两部分:文献综述和系统评价。1.文献综述:首先,从中医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入手,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研究、治则治法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综合分析了COPD的中医研究现状、治疗特色及疗效优势。其次,从西医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入手,对COPD的定义、危险因素、发病机理、病理生理、诊断与分级分期、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阐述了COPD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2.系统评价:北京地区中药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研究目的:系统评价近5年北京地区中药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北京地区中医药干预COPD存在的问题。方法:①检索策略: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药为主题词,电子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医学学会会议论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库、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The CochraneLibrary、Pubmed、OVID;手工检索国内呼吸系统疾病会议论文集,同时鉴定相关文章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检索。检索时限均为2003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②文献评价:由2位研究者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意见不同时通过第三方解决;获取文献的相关研究特征资料,对符合入选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和报告质量的评价,利用Revman4.2.9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061个文献,经排除重复报告文献后,实际检索到368篇文献,再对作者单位是“北京”的文献进行筛选,最后纳入3个试验,261例患者。所获得的文献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Meta-分析显示,在临床疗效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补肺活血法干预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比较,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辨证干预与西医常规治疗联用中医药干预比较,效果差异不明显。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辨证干预与西医常规治疗联用中医药干预比较,效果差异不明显,但在总有效率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辨证干预有优于西医常规治疗联用中医药干预的趋势[RR:1.16,95%CI(0.98,1.38),P=0.09]。在FVC改善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干预优于对照组[WMD:0.52,95%CI(0.49,0.55),P<0.01]。在FEV1改善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辨证干预优于西医常规治疗联用中医药干预[WMD:0.49,95%CI(0.43,0.55),P<0.01],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补肺活血法干预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相似,但敏感性分析结果不一致。在FEV1%改善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辨证干预优于西医常规治疗联用中医药干预[WMD:7.31,95%CI(6.77,7.85),P<0.01]。在MVV改善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补肺活血法干预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WMD:7.00,95%CI(6.66,7.34),P<0.01]。在PO2、PCO2改善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辨证干预优于西医常规治疗联用中医药干预[PO2,WMD:0.75,95%CI(0.63,0.87),P<0.01:PCO2,WMD:0.85,95%CI(0.78,0.92),P<0.01]。在IL-1改善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补肺活血法干预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WMD:-0.12,95%CI(-0.15,-0.09),P<0.01]。在WBC改善方面,分析显示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辨证干预与西医常规治疗联用中医药干预效果相似。全部研究均为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结论: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干预具有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改善肺功能指标,降低部分炎症介质水平的作用,短期应用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由于本系统评价所能鉴定的随机对照试验数量十分有限,测量指标不一致、预后因素分布不均、研究时间不统一、随访时间不够长、以及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加之纳入研究的文献对不良反应的检测和报告不规范,因此,有关使用中医药治疗COP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不能得出确切结论,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研究来验证结果。
林士泽[6](2009)在《加味瓜蒌薤白白酒汤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痰湿犯肺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在我国。其发病率约为人群的3.82%,老年人约为15%,有些地区甚至高达20%-30%。随着人口的高龄化与大气的污染,其发病日趋增多,严重影响人们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被WHO列为攻关疾病之一。其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当机体抵抗力减退时,在气道存在不同敏感性的基础上,有一种或多种外因存在,长期反复作用可发展成为慢性支气管炎。若病因持续存在,治疗不彻底,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使病情不断发展,易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心病而危及生命。中医药在防治慢性支气管炎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研究目的观察评价加味瓜蒌薤白白酒汤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痰湿犯肺型)的临床疗效,扩大经方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有益尝试。研究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痰湿犯肺型)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予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味,每日一剂,日两次,连续服用10天为一疗程,共三个疗程。对照组予苏子降气汤,服法同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症状体征及肺功能等指标积分变化,比较两组结果而进行评价临床疗效。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及治疗前病情、中医症状、体征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治疗组临床治愈9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3例,有效率90.0%。对照组临床治愈5例,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有效率80.0%。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后总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加味瓜蒌薤白白酒汤是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痰湿犯肺型)的有效药物之一,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机体防御功能,延缓病情进展,减少肺脏损害。
黄颖[7](2008)在《桔梗引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气道炎症及气流阻塞为发病特点。桔梗作为手太阴肺经的引经药,在肺系疾病的治疗中常常配伍使用。本课题在文献、理论研究基础上,从实验角度观察桔梗作为引经药与清热解毒药物配伍后对COPD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理,进一步探讨桔梗引经的作用机制。论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系统综述了COPD的现代研究、中医药治疗概况、桔梗在呼吸系统的应用以及归经、引经理论的研究进展。目前,COPD发病情况已在全球引起重视。全球许多学者围绕COPD病因学、发病机理、诊断、治疗等从实验和临床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大量研究显示,中医药通过其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的调理作用在COPD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归经、引经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临床用药发挥指导作用。近年来,许多学者尝试用现代理论、技术和方法对归经、引经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未有重大突破,尚需结合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不断地探索。第二部分理论探讨。梳理历代医家对归经、引经理论的认识,对常用引经药的功效及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归经、引经的学术思想。中药归经、引经理论起于秦汉,在金元时代基本确立,明清时代渐趋完善。其中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体系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引经药在方剂中能够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直达脏腑、经络等病变部位,使药效集中,从而提高疗效。历代医家认为桔梗是手太阴肺经的引经药,可为“诸药舟楫”。第三部分实验研究。目的:从病理形态学角度观察清热解毒药中配伍桔梗后对COPD的治疗作用。从炎症细胞、细胞因子角度探讨清热解毒药中配伍桔梗对COPD治疗作用的机理。从肺内生物活性肽肠三叶因子(trefoil factor family3,TFF3)、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角度探讨引经机制。方法:用熏香烟加气管注入脂多糖的联合造模方法建立大鼠COPD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七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桔梗组(桔梗)、桔甘组(桔梗、甘草)、银翘组(银花、连翘等)、桔银翘组(桔梗、银花、连翘等)、桔甘银翘组(桔梗、甘草、银花、连翘等)。假手术组、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各给药组灌胃相应中药,连续28天。取大鼠肺组织分别制作光镜、电镜标本。通过病理切片及半定量病理分析评价各给药组对COPD中的治疗效果。用ABC-ELISA法测定大鼠肺泡灌洗液(BALF)中IL-1β、TNF-α、TGF-β的含量并计数大鼠BALF中白细胞数量。用RT-PCR技术测定肺组织肠三叶因子(TFF3)mRNA表达。用放免法测定肺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含量。结果及分析:(1)模型组光镜下观察结果显示,大鼠肺泡结构破坏,局部肺泡萎陷,肺泡间隔明显增宽,甚至融合,肺泡壁和间质内有大量炎细胞浸润。支气管上皮明显增生,部分上皮脱落,管壁及其周围有明显炎细胞浸润。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变性,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断裂甚或脱失,线粒体肿胀,嵴消失,甚至呈空泡样,肺泡腔内巨噬细胞次级溶酶体增多。半定量病理分析显示,肺平均内衬间隔(MLI)、平均肺泡数(MAN)较假手术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模型组的肺泡直径增大,单位面积上的肺泡数减少,肺泡结构破坏明显。提示: COPD模型组镜下改变与假手术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别,肺组织结构严重受损,炎症反应增多。桔梗组、桔甘组、银翘组对COPD病理改变与模型组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提示单味桔梗或单纯清热解毒药对COPD病变改善不明显。桔银翘组即在清热解毒药中配伍桔梗,光镜下观察显示,病变范围缩小,程度减轻。炎性浸润明显减少,大部分肺泡结构基本恢复。超微结构显示,肺泡上皮细胞变性不明显,细胞结构多完整,线粒体结构正常,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减少。半定量病理分析显示,肺平均内衬间隔(MLI)较模型组有显着差异(P<0.05),平均肺泡数(MAN)虽无统计学差异,但有一定升高趋势。说明桔银翘组能明显改善肺泡直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肺泡数。提示:桔银翘组与COPD模型组相比病理改变具有明显差异。清热解毒药中配伍桔梗对COPD的炎症反应、肺组织结构改变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优于单味桔梗组和单纯清热解毒药组,说明桔梗在其中发挥了引经增效作用。桔甘银翘组即在清热解毒药中配伍桔梗、甘草,光镜下观察显示,病变范围缩小,程度减轻。炎性浸润明显减少,大部分肺泡结构基本恢复。超微结构显示,桔甘银翘组肺泡上皮细胞变性不明显,细胞结构多完整,线粒体结构正常,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减少。肺平均内衬间隔(MLI)较模型组有降低趋势,平均肺泡数(MAN)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提示桔甘银翘组能明显增加单位面积上的肺泡数。对COPD病理状态下肺组织结构有一定恢复作用。提示:桔甘银翘组与COPD模型组相比病理改变具有显着差异。清热解毒药中配伍桔梗、甘草对COPD的炎症反应、肺组织结构改变具有更明显的改善作用,说明桔梗、甘草配伍后发挥了配伍引经增效作用。(2)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白细胞总数、IL-1β、TNF-α、TGF-β含量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P<0.01,P<0.05,P<0.05),提示COPD病理模型的具有明显的炎症征象,这与上述病理切片结果相一致。桔银翘组与模型组相比,白细胞总数、IL-1β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P<0.01),对TNF-α有一定降低趋势。说明桔银翘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COPD模型白细胞总数、IL-1β、TNF-α含量。提示桔银翘组改善COPD病理改变,发挥治疗作用可能与降低白细胞总数、IL-1β、TNF-α含量有关。桔甘银翘组与模型组相比,白细胞总数、IL-1β、TNF-α、TGF-β含量均有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P<0.01,P<0.05,P<0.05)。提示桔甘银翘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白细胞总数、IL-1β、TNF-α、TGF-β含量,与桔甘银翘组改善COPD病理改变,发挥治疗作用有关。(3)模型组TFF3基因表达、VIP含量较假手术组均呈降低趋势。表明COPD病理状态下这两种神经肽水平均有降低。各治疗组TFF3、VIP含量与模型组虽无统计学差异,但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其中以桔梗调节TFF3的变化趋势最大,推测桔梗的引经增效作用与调节TFF3有关,TFF3可能为桔梗的作用靶点之一。桔甘银翘组调节VIP变化趋势最大,推测桔梗、甘草的配伍引经效果与调节VIP有关。结论:清热解毒药物中配伍桔梗后,表现出一定的肺部引经增效作用,能够使清热解毒药物在肺部的治疗作用增加。这种引经增效作用机制可能与桔梗调节TFF3、VIP有关。配伍桔梗、甘草后表现出一定的配伍引经增效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VIP关系更为密切。为进一步确定TFF3、VIP是否为桔梗引经增效作用的靶点,仍需采用多种检测方法从不同角度证实。
田存好[8](2007)在《针刀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多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以咳嗽、咯痰、喘息为主要症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以上,具有喘息症状,并经常或多次出现哮鸣音为特征,症状迁延不愈,属中医“咳嗽”、“喘证”范畴。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方式的变化,本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不断提前。引起此病的病因众多,而针刀医学经过近三十年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认为一部分患者是由于支配支气管及肺部的交感神经在行走中受卡压或牵拉导致其功能失调所致。针刀医学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建立了慢性软组织损伤理论及脊柱区带病因学理论,应用到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本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对针刀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进行临床研究,旨在通过客观的临床观察,以评估针刀医学对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的临床疗效,进而研究其治病的相关机制。一文献综述部分1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本文参考了大量文献,对慢性支气管炎的定义、分型、病因病理学认识及其治疗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2对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学认识进行了系统回顾,对其定义、病因病机及临床研究进行了全面论述。3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进行了论述,对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产生、发展及其理论和临床研究进行了综述。4对针刀医学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对其理论及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内科病及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现状进行了具体分述。对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的定义及病因病理学认识及现代医家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二临床研究部分1目的:通过针刀治疗和西医常规综合治疗对照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客观地观察针刀治疗此病的疗效,寻求有效方法并进一步探讨其机理。2方法:本研究将解放军第252医院康复科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患者60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针刀治疗组和西医常规综合治疗组,拟通过临床研究,以咳嗽频率、咳痰量、及喘息音和哮鸣音的大小对针刀治疗和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进行近期和中期疗效对照,并将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最终得出结论,探索针刀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相关机制。3结果:近期疗效判定时,针刀治疗组27例,其中临床控制11例,显效6例,好转5例,无效5例,临控率40.74%,显效率22.22%,好转率18.52%,总有效率81.48%;西药对照组29例,其中临床控制13例,显效11例,好转4例,无效1例,临控率44.83%,显效率37.93%,好转率13.79%,总有效率96.55%,说明西医综合治疗的近期疗效和针刀治疗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疗效判定时,针刀治疗组26例,临床治愈12例,显效5例,好转3例,无效6例,临治率46.15%,显效率19.23%,好转率11.54%,总有效率76.92%,西医综合治疗组27例,临床治愈4例,显效4例,好转9例,无效10例,临治率14.81%,显效率14.81%,好转率33.33%,总有效率62.9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刀治疗的中期疗效优于西医综合治疗组。4结论:引起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的病因众多,而许多患者是由于脊柱区带软组织损伤卡压或牵拉支配支气管的交感神经导致其功能失调所致。这与督脉和膀胱经循行部位的“大筋软短、小筋弛长”等病因影响督脉和膀胱经向相应脏腑布散阳气相合,针刀医学就是从根本上解除上述致病因素,以恢复脏腑功能,能有效缓解咳、痰、喘等症状,改善呼吸系统功能,具有很好的近期和中期疗效,且本疗法安全、稳定、疗程短、不良反应少、费用低,易于被患者接受。但针刀医学治疗此病的疗效仍不太理想,需要进一步研究导致此病的其他病因,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亦能进一步规范针刀适应症。
关秋红[9](2006)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虚血瘀痰阻证的中药治疗及与相关气道重塑生物因子的研究》文中指出1目的1.1观察益气活血化痰法指导下的肺康冲剂对COPD气虚血瘀痰阻证的影响。1.2研究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COPD的疗效机理。1.3探讨COPD气虚血瘀痰阻证与气道重塑分子生物学指标及肺功能的相关性。2方法对入组的60例患者按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原则,进行疗程为12周的临床试验观察,对照组30例,给予对照组:0级不用药物;I级给予万托林(Ventolin,100ug/dose,Glaxo Wellcome Production),200ug,每日3次吸入;Ⅱ级给予万托林200ug,爱全乐(100ug/dose,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40ug,每日3次吸入,并给予康复治疗;Ⅲ级吸入普米克都保( Pulmicort Turbuhaler ,100ug/dose.AstraZeneca,Sweden)200ug,每日2次吸入。治疗组:除上述治疗方法外,同时口服肺康冲剂(黄芪、水蛭、清半夏、地龙等)1袋,Bid。比较观察治疗前后HA、LN、PIIIP、TNF-α、IL-1β、IL-8的含量、肺功能以及中医证候的变化。3结果3.1治疗后治疗组血清学检测指标比较LN、PCⅢ、IL-1、IL-8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生活质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各型证候积分明显减低。3.2治疗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肺功能比较有显着差异,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3.3 FEV1/FVC与气虚、肾阳虚、肺气虚之间有相关性,并得出FEV1/FVC= -0.954* qixu +-1.186* shenyangxu+1.059* shenyinxu +68.458;气虚和HA有相关性,血瘀与LN有相关性,痰阻与TNF的P值为0.055,接近0.05;气虚、血瘀、痰阻与生活质量四项指标均具有相关性;中医各证候之间具有相关性。3.4治疗前后FEV1/FVC、FEV1/ FEV1Pre与TNF-α、IL-1、IL-8之间P<0.01,具有相关性;并且HA与LN、PCⅢ之间P<0.01,具有相关性。4结论4.1肺康冲剂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症状,改善肺功能等疗效。4.2该药疗效的机理是抗炎和减缓气道重塑的进程,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中医药防治COPD的有效性和科学性。4.3证明中医证候积分与肺功能、血清学指标及生活质量之间均有相关性,为中医证候学与现代医学客观指标相结合研究COPD提供了初步的科学依据。
崔晓丽[10](2006)在《金络舒合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及评价金络舒合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辨证属气虚血瘀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临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金络舒合剂,对照组口服黄龙咳喘胶囊,疗程为一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研究显示:金络舒合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和肺组织微循环,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治疗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P<0.05)。结论:金络舒合剂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的有效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增强机体防御功能,延缓病情进展,减少肺脏损害。
二、喘息型慢性气管炎患者早、中期肺心病的发现和治疗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喘息型慢性气管炎患者早、中期肺心病的发现和治疗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肺肠微生态和MEK/ERK信号通路探讨肺与大肠病理传变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目录 |
前言 |
上篇 文献研究 |
摘要 |
1. 关于肺肠之间相互传变的基础探讨 |
1.1 气在肺肠相互传变中的作用 |
1.2 津液在肺肠相互传变中的作用 |
1.3 气与津液在肺肠传变中的协同作用 |
2. 关于肺肠之间相互传变的临床研究 |
2.1 “肺病及肠”的临床研究 |
2.2 “肠病及肺”的临床研究 |
3 肺与大肠之间传变的现代生物学基础 |
3.1 组织发生学基础 |
3.2 生理学基础 |
3.3 粘膜免疫基础 |
3.4 内分泌物质基础 |
4. 关于肺肠之间传变的动物实验研究 |
4.1 “肺病及肠”的实验研究 |
4.2 “肠病及肺”的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下篇: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肺病及肠”的肺肠微生态和MEK/ERK信号通路实验研究 |
实验一:“肺病及肠”动物模型的肺肠微生态同步动态研究 |
摘要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造模 |
2.3 标本采集与制备 |
2.4 标本培养与检测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呼吸道菌群检测结果 |
3.2 各组大鼠肠道菌群检测结果 |
3.3 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B/E值) |
3.4 各时间点呼吸道和肠道菌群变化曲线 |
3.5 呼吸道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正常菌群及其功能 |
4.2 微生态平衡与失衡 |
4.3 呼吸系统疾病与肠道菌群变化的关系 |
4.4 对本研究结果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肺病及肠”动物模型的MEK/ERK信号通路研究 |
摘要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与造模 |
2.2 标本采集与制备 |
2.3 Western Blot检测所需常规试剂配制 |
2.4 Western Blot检测主要实验步骤 |
2.5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肺组织的MEK/p-MEK、ERK/p-ERK蛋白相对含量 |
3.2 结肠组织的MEK/p-MEK、ERK/p-ERK蛋白相对含量 |
3.3 肺组织与结肠组织的MEK/p-MEK、ERK/p-ERK蛋白相关性 |
4 讨论 |
4.1 MAPK/ERK通路与炎症 |
4.2 ERK1/2信号通路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 |
4.3 对本研究结果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肺病及肠”动物模型MEK/ERK信号通路的上下游相关物质研究 |
摘要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与造模 |
2.2 标本采集与制备 |
2.3 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TNF-α受体检测结果 |
3.2 IL-1β受体检测结果 |
3.3 c-Fos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慢性支气管炎与TNF-α、IL-1的关系 |
4.2 关于TNF受体和IL-1β受体 |
4.3 MEK/ERK与c-Fos |
4.4 对本研究结果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肠病及肺”的肺肠微生态和MEK/ERK信号通路实验研究 |
实验四:“肠病及肺”动物模型的肺肠微生态同步动态研究 |
摘要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造模 |
2.3 标本采集与制备 |
2.4 标本培养与检测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肠道菌群检测结果 |
3.2 各组大鼠呼吸道菌群检测结果 |
3.3 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B/E值) |
3.4 各时间点呼吸道和肠道菌群变化曲线 |
3.5 肠道与呼吸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
4.2 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及肺 |
4.3 对本研究结果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肠病及肺”动物模型的MEK/ERK信号通路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与造模 |
2.2 标本采集与制备 |
2.3 Western Blot检测所需常规试剂配制 |
2.4 Western Blot检测主要实验步骤 #]09 |
2.5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结肠组织的MEK/p-MEK、ERK/p-ERK蛋白相对含量 |
3.2 肺组织的MEK/p-MEK、ERK/p-ERK蛋白相对含量 |
3.3 结肠组织与肺组织的MEK/p-MEK、ERK/p-ERK蛋白相关性 |
4 讨论 |
4.1 MAPK/ERK通路与溃疡性结肠炎 |
4.2 对本研究结果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实验六:“肠病及肺”动物模型MEK/ERK信号通路的上下游相关物质研究 |
摘要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与造模 |
2.2 标本采集与制备 |
2.3 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TNF-α受体检测结果 |
3.2 IL-1β受体检测结果 |
3.3 c-Fos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溃疡性结肠炎与TNF-α、IL-1的关系 |
4.2 溃疡性结肠炎与c-fos |
4.3 对本研究结果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2)COPD筛查问卷与肺功能检查诊断COPD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
1 古代医家对COPD的认识 |
2. COPD的中医药治疗 |
3. COPD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识及其治疗进展 |
1. 定义 |
2. 发病机制 |
3. 病理 |
4. 病理生理 |
5. 危险因素 |
6. 诊断 |
7. 严重程度分级 |
8. 预后评估 |
9. 分期 |
10. COPD稳定期的治疗及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状况 |
1. C OPD流行病学现状 |
2. COPD疾病负担 |
3. COPD防治现状 |
4. COPD亟待社区科学管理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调查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调查对象 |
2 病例纳入标准 |
3 病例排除标准 |
4 调查内容 |
5 调查方法 |
6 调查的质量控制 |
7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COPD筛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北京城区社区医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社区慢性病管理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调查研究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Meta分析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认识 |
1.1 概念 |
1.2 发病机制 |
1.3 病理改变及病理生理 |
1.4 慢阻肺与高凝状态形成 |
1.5 急性发作的病因 |
1.6 急性加重频繁发作的危害 |
1.7 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COPD的认识与研究 |
2.1 病名的认识 |
2.2 形成瘀血的理论机制 |
2.3 临床研究 |
2.4. 活血化瘀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应用 |
2.5 活血化瘀法在COPD应用中的意义 |
第二部分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Meta分析 |
1. 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技术路线 |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4 文献检索 |
1.5 评价方法 |
2. 统计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Meta分析结果 |
3. 敏感性分析 |
3.1 有效率的敏感性分析 |
3.2 血气分析指标敏感性分析 |
3.3 肺功能FEV1敏感性分析 |
4. 发表偏倚 |
5. 讨论 |
5.1 循证医学概念 |
5.2 纳入文献的质量 |
5.3 有效性,血气分析和肺功能FEV1改善情况的分析 |
5.4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
6. 结论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化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终止研究情况 |
3. 疗效观察 |
3.1 观察项目 |
3.2 症状体征分级积分 |
4. 疗效判定 |
5. 统计分析方法 |
6. 结果 |
6.1 中医证候比较 |
6.2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次数的比较 |
6.3 两组治疗前后呼吸频率的比较 |
6.4 两组治疗前后血CRP比较 |
6.5 两组治疗前后血沉比较 |
6.6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比较 |
6.7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比较 |
6.8 两组并发呼吸衰竭时血气分析比较 |
6.9 安全性检查 |
7 讨论 |
7.1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疗效的分析 |
7.2 活血化瘀法方解及现代药理作用 |
7.3 活血化瘀法对心率、呼吸的影响 |
7.4 活血化瘀法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
7.5 对患者的安全性影响 |
结语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近五年北京地区中药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认识及研究概况 |
1 病因病机研究 |
1.1 病因病机阐释 |
1.2 COPD 病机特点 |
1.3 各家争鸣 |
2 证候研究 |
2.1 证候分布研究 |
2.2 证候宏观研究 |
3 治则治法研究 |
3.1 COPD 急性期辨证治疗 |
3.2 COPD 稳定期辨证治疗 |
3.3 病证结合治疗 |
4 述评 |
4.1 中医药的优势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 定义 |
2 危险因素 |
2.1 个体易感因素 |
2.2 环境因素 |
3 发病机理 |
3.1 炎症损伤 |
3.2 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 |
3.3 氧化应激 |
3.4 肺表面活性物质学说 |
4 病理生理 |
5 诊断与分期分级 |
5.1 诊断依据 |
5.2 COPD 分期 |
5.3 COPD 分级 |
6 预防和治疗 |
6.1 治疗原则 |
6.2 药物治疗 |
6.3 非药物治疗 |
6.4 手术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 北京地区近五年中药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入选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提取 |
1.4 文献评价 |
1.5 资料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
2.2 文献质量评价 |
2.3 结果分析 |
2.4 意向性分析 |
2.5 发表偏倚分析 |
2.6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3.1 纳入研究的特点及分析 |
3.2 纳入研究的局限性 |
3.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3.4 实用性提示 |
3.5 中医药循证医学实践的探索 |
4 结论 |
5 利益冲突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加味瓜蒌薤白白酒汤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痰湿犯肺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1.1 病名的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研究 |
2.西医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2.1 病因 |
2.2 病理 |
2.3 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 |
2.4 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2.3 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临床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程与合并用药 |
2.4 观察项目与指标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统计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4.讨论 |
4.1 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本病的依据 |
4.2 临床疗效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桔梗引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代研究进展 |
1 定义 |
2 流行病学 |
3 病因学 |
4 病理学特征及临床表现 |
5 发病过程 |
6 发病机理 |
7 动物模型 |
8 诊断和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治疗 |
3 中医药防治COPD的作用机理与特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桔梗功效及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1 桔梗功效 |
2 桔梗药理作用 |
3 桔梗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四 归经、引经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 |
2 引经理论的现代研究 |
参考文献 |
中篇 理论探讨 |
理论探讨一 历代医家对归经的认识 |
1 归经理论的形成 |
2 归经的主要依据 |
3 归经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理论探讨二 引经药的功效和临床应用 |
1 引经的概念 |
2 历史沿革 |
3 常见引经药 |
4 引经药作用类型 |
5 引经药的现代研究 |
参考文献 |
理论探讨三 《伤寒杂病论》有关归经、引经的学术思想探讨 |
1 张仲景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体系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2 张仲景临床用药中处处体现药物引经思想 |
参考文献 |
下篇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桔梗引经对 COPD 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桔梗引经对 COPD 大鼠肺泡灌洗液细胞因子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桔梗引经对COPD 大鼠肺组织肠三叶因子(TFF3)mRNA 基因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桔梗引经对 COPD 大鼠肺组织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
创新点 |
图版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针刀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慢性支气管炎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1 定义 |
2 分型、分期及各型、各期的诊断方法 |
3 病因病机 |
4 与发病有关的化学因素 |
5 临床治疗 |
第二部分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学认识 |
1 定义 |
2 诊断标准 |
3 病因病机 |
4 治则治法 |
5 临床治疗 |
第三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
1 中西医结合的定义 |
2 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建立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情况 |
4 临床治疗 |
第四部分 针刀医学的研究进展 |
1 针刀医学闭合性手术理论和操作方法的建立 |
2 针刀医学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的研究进展 |
3 针刀医学对内科病的研究 |
4 针刀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情况 |
5 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的研究情况 |
临床研究 |
针刀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临床观察病例报告表(CRF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虚血瘀痰阻证的中药治疗及与相关气道重塑生物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代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三 气道重塑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四 中医证候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小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录1 COPD 生活质量问卷(协和医科大学呼吸科) |
附录 |
附录2 COPD 临床证候观察记录 |
(10)金络舒合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 一般资料 |
(二) 西医诊断标准 |
(三)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四) 纳入病例标准 |
(五) 排除病例标准 |
(六) 退出试验病例标准 |
(七)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一) 安全性指标 |
(二) 疗效性指标 |
四、疗效评定标准 |
(一)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二) 单项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三) 慢支疗效评定标准 |
(四) 安全性评价标准 |
五、统计学处理方法 |
六、治疗结果 |
(一) 综合疗效分析 |
(二)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三) 单项证候疗效分析 |
(四) 实验室指标分析 |
(五) 影像学分析 |
(六) 相关资料分析 |
(七) 不良反应分析 |
讨论 |
一、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一) 病因病机 |
(二) 治则治法 |
二、现代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一) 病因与发病机制 |
(二) 病理改变 |
三、治法与处方分析 |
(一) 方药组成及功效 |
(二) 方义与方解 |
(三) 现代药理研究 |
四、疗效机理分析 |
(一)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
(二) 改善肺组织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性及血流动力学 |
(三) 改善肺功能和小气道通气功能 |
(四) 抑制炎性细胞和炎性介质,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喘息型慢性气管炎患者早、中期肺心病的发现和治疗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肺肠微生态和MEK/ERK信号通路探讨肺与大肠病理传变的生物学基础[D]. 郑秀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7)
- [2]COPD筛查问卷与肺功能检查诊断COPD的相关性研究[D]. 尹宝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3]北京城区社区医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D]. 徐丽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 [4]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Meta分析及临床观察[D]. 王海翔.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5)
- [5]近五年北京地区中药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D]. 孟闫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
- [6]加味瓜蒌薤白白酒汤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痰湿犯肺型)的临床研究[D]. 林士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1)
- [7]桔梗引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理研究[D]. 黄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8]针刀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迁延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田存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虚血瘀痰阻证的中药治疗及与相关气道重塑生物因子的研究[D]. 关秋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10]金络舒合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的临床研究[D]. 崔晓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