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宝山断裂带梅岭弧断层附近的局部地应力场

北京八宝山断裂带梅岭弧断层附近的局部地应力场

一、北京八宝山断裂带煤岭弧形断裂附近局部地应力场(论文文献综述)

刘元章[1](2018)在《依据地热井资料探讨北京八宝山断裂北段的基本特点》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地热井的地层资料,绘制了横穿八宝山断裂带北段的地质剖面图,对八宝山断裂带的深部构造特点进行了探讨,并对几个地热钻孔的地层进行了横向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剖面中存在众多倾角不同、规模不一且相互错断的逆断层,反映出八宝山断裂受逆冲作用非常强烈,同时具有多期性;剖面中存在两条较大的断层,一条是八宝山断裂带的主断层,另一条是雾迷山组小断块被顶托至上部后所形成的次断层,在八宝山一带,次断层的上盘被推覆至主断层线之上将其掩盖,地表仅显示一条断层,即平常所说的八宝山断层,由此可见这并非八宝山断裂带的主断层,在研究及监测中应注意加以区分。此外,根据钻孔地层厚度资料估算,本段主断层倾角约为40°,最大切割深度约为5 000 m。根据地层切割与沉积关系,认为八宝山断裂带最终形成于中生代晚期。

周铸[2](2012)在《胶西北望儿山金矿床控矿构造应力场》文中研究指明胶西北望儿山金矿床是焦家式和玲珑式金矿的过渡类型,发育石英脉和蚀变岩两种矿化样式。论文以构造-流体-成矿系统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现代矿床学、矿田构造学和计算机模拟等多学科方法技术,对望儿山金矿床控矿构造应力场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其构造控矿模式,获得如下主要认识。1、金矿体的产出严格受NE向望儿山断裂带及其派生的NE向与近SN向次级断裂联合控制。断裂面附近主要赋存含金石英脉,其两侧往往发育蚀变岩型金矿化;在断裂产状由缓变陡处和不同方向断裂交汇部位,矿化强度大,富矿体一般产于断裂由近SN向变为NE向的转弯部位。2、多数矿体在其控矿断裂带内的延伸方向与其走向相同,只有少数较小矿体与倾向一致。矿体生长的这种不一致性除了受控矿构造应力场性质的制约外,成矿流体流动方式与流体通道的变化也是重要原因。单个金矿体的生长经历了个由管状到扁平状的变化过程,其走向上的延长远大于倾向上的延深。3、主控矿断裂带经历了从成矿初期左旋→成矿主期右旋→成矿晚期左旋的运动学性质变化,相应的力学性质经历了从扭性→张扭性→扭性→压扭性的变化过程。控矿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方位发生了大角度的顺时钟旋转:从成矿初期的NWW向转为NNE向,经成矿主期的NE向,到成矿晚期的NW向。4、成矿过程经历了多次不同温度、不同性质的构造-热液活动,其中至少有一期韧性活动、一期脆性活动,以及至少一期较高温的热液活动(450℃-600℃)和一期较低温的热液活动(300℃左右)。5、金矿床是构造-流体耦合成矿的产物。成矿前NNW向的挤压构造应力场促使在不同地质体的接触部位形成断裂,使之成为成矿流体上升的有利通道,并在下盘围岩中形成SW向侧伏的容矿空间。主成矿期至少经历了左行和右行两期不同的张性构造活动,变形温度为300℃-400℃左右;控矿断裂的韧性变形与脆性变形构造叠加/转换是金大量沉淀富集的最重要构造环境。成矿后期构造环境体现出高强度挤压特征,且变形温度较高,约450℃-600℃

李元霞,孙进忠,杜明性,田爱苹,郑卫锋[3](2011)在《北京晓幼营板理化岩体结构面强度的原位测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岩体强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面的强度,板理化岩体尤其如此。通过原位测试直接获得岩体结构面的强度参数对于岩体稳定性分析和工程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板理化岩体板理结构面的强度性质,选择北京房山区晓幼营白云质板理化岩体进行了结构面强度的原位测试研究。鉴于传统岩体原位直剪试验成本高和操作难的情况,在掌握北京地区构造应力资料的基础上,在试验中考虑岩体中板理结构面的产状与构造应力方向的关系,提出了一套利用地应力提供原位试体剪切面法向力的测试分析方法:开挖出不同方向、不同解除状态的3个试体(试坑);试坑中两个平行的解除面与原岩之间形成一定距离的空间,自然构成了施加水平试验荷载的反力框架,从而免除了传统试验中笨重的试验反力装置。由于解除面组合的变化,试体受到的构造应力状态有相应的变化,与试验荷载叠加后在预定剪切面上形成了不同大小法向力和切向力。上述方法免除了笨重的反力装置,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效果,确定了被测岩体结构面的强度参数:黏聚力c和摩擦角φ,对原位岩体结构面强度测试方法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新尝试,得到的岩体结构面的强度参数为类似板岩地区大型输电线路塔杆地基设计及岩体稳定性分析提供了参考。

李元霞[4](2010)在《板理化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及结构面力学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岩体强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面的强度,板理化岩体尤其如此。通过原位测试直接获得岩体结构面的强度参数对于岩体稳定性分析和工程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试验方法需要笨重的反力装置施加和控制试验荷载,一来试验成本很大,二来试验实施很困难,山地试验尤其如此。为了解板理化岩体板理结构面的强度性质及其力学效应,以便为有关大型输电线路杆塔基础及其他地锚工程设计提供依据,选择北京房山区晓幼营白云质板理化岩体,进行结构面强度的原位测试研究,并进一步展开锚杆上拔过程中岩体结构面力学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通过现场调查查明了试验场地岩体的结构类型和结构面产状;根据试验场的区域地质条件和地应力测量资料,掌握了场地岩体结构与地应力场的关系。进而因地制宜,设计了一套新的现场原位岩体结构面剪切试验方法,即:考虑岩体中板理结构面的产状与构造应力方向的关系,开挖出不同方向、不同解除状态的三个试体(试坑)。试坑中两个平行的解除面与原岩之间形成一定距离的空间,自然构成了施加水平试验荷载的反力框架,从而免除了传统试验中笨重的试验反力装置。由于解除面组合的变化,试体受到的构造应力状态有相应的变化,与试验荷载叠加后在预定剪切面上形成了不同大小法向力和切向力。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原位岩体结构面剪切试验,确定了试验场地岩体板理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参数:粘聚力c和摩擦角?。这是原位岩体结构面强度测试方法一次有益的尝试,可为类似板岩地区大型输电线路锚杆基础设计及岩体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在原位试验所得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值(c,φ)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利用ANSYS、FlAC3D软件,对锚固在板理化岩体中的锚杆上拔过程中板理面的力学效应(包括板理面产状和间距变化对因锚杆上拔在板理化岩体中产生的应力、位移场的影响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归纳出了板理面对板理化岩体力学性质的一些影响规律:板理面倾角越大,岩体最大位移却呈高低变化;板理面间距越大,最终位移越大,且有一稳定值。通过数值模拟的到的这些规律可以为板理化岩体中锚杆抗拔极限承载力设计提供参考。

鲁岩[5](2008)在《构造应力场影响下的巷道围岩稳定性原理及其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构造应力是地壳构造运动在岩体中形成的应力,包括地质历史时期的残余构造应力和现今构造应力;构造应力场是具有成生联系的各种构造形迹在不同部位应力状态的总和。构造应力场以水平应力为主,最大、最小水平构造应力一般随深度呈线性变化。构造应力在煤矿开采深度范围内大小分布较为分散,但是其方向性明显,向地壳深部发展,趋向于静水压力状态。应用广义平面应变问题的理论模型,FLAC3d三维数值模拟,结合大量现场实测资料,对构造应力场中巷道布置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巷道的稳定性与巷道布置方向关系密切,围岩破碎区范围随巷道轴向与最大构造应力方向夹角α的增大而增大,围岩应力与位移随sin 2α变化。α对巷道的稳定性影响为:在α=0~15°范围内为影响轻微区;在α=15°~75°范围内为影响增长区;在α=75°~90°范围内为影响剧烈区;α=0时对巷道的稳定最有利,α=90°时对巷道的稳定最不利。在兖州与神火矿区的实测证实构造应力方向对巷道布置的影响是明显的。应用弹塑性理论,FLAC2d数值模拟,结合现场实测对构造应力场中巷道失稳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构造应力对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是非均称的,随水平构造应力的增加,巷道顶底部的塑性区范围逐渐增大,尤其在巷道的肩角增加更为明显;当侧压系数λ大于极限值后,巷道围岩塑性区迅速扩大,此极限值随巷道围岩强度增加而增加,随埋深增加而减小。采用真三轴巷道模拟实验对构造应力场中煤巷锚杆支护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表明,水平构造应力导致巷道顶底板岩层之间相互滑移并产生离层,降低岩层抗剪能力而使顶底板剪切破坏,使顶板锚杆失去支护作用,顶板岩层逐渐冒落成拱形;两帮煤体向巷道空间呈总体移动趋势,与煤层顶底板岩层间产生明显的相对位移;帮锚杆主要受拉伸作用,控制煤岩体的塑性变形;顶锚杆主要受到剪切作用,控制顶部岩层的滑移、离层,顶板岩层破坏后顶锚杆提供约束力,提高岩体的残余强度。现场实践证明了构造应力作用下巷道顶板岩层的离层滑动,导致顶板岩层与锚杆、锚索的剪切破坏。应用弹性理论,结合现场实测对构造应力场内采动巷道研究表明,在构造应力影响下,回采工作面附近采动巷道围岩存在水平、垂直拉应力区。拉应力范围随冒落带高度与周期来压步距的比值的增大而增大,随水平构造应力与垂直应力的比值的增大而增大。处于卸荷区的采动巷道表面位移显着增大,应采用卸荷岩体加固方法对围岩进行控制,以提高其稳定性。上述研究成果在现场生产实践得到检验,对高构造应力区巷道布置与围岩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论文有图89幅,表19个,参考文献147篇,其中外文文献26篇。

陈学华[6](2004)在《构造应力型冲击地压发生条件研究》文中提出煤矿冲击地压一直是岩体力学及矿山压力防治研究的难点之一,从理论到防治都尚未完全解决。而在近些年,我国东部进入深部开采的矿区仍然出现较多的冲击地压显现,给矿井生产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而有必要对这些冲击地压显现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冲击地压的生成环境、发生地点、宏观和微观上的显现形态多种多样,它的显现强度和所造成的破坏程度相差也很大。截止目前为止,研究的基础绝大部分基于重力场的条件,虽然部分研究涉及构造应力场,也只是定性地分析地质构造以及构造应力对冲击显现的影响,还缺乏对构造应力作用下冲击发生条件进行定量研究。 本文以矿井构造应力型冲击显现为背景,综合采用实验室试验、现场测试、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建立了力学模型,模拟了冲击显现过程,对构造应力型冲击的发生条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预测冲击的判据,并用于预测未开采区的冲击危险。 本文所做的研究工作如下: 1.通过钻孔冲击物理试验,研究了钻孔冲击的临界压力,以及钻孔冲击的条件;通过数值模拟,与物理试验相同的试验结果相验证,并揭示了钻孔冲击时卸载的应力降以及能量释放特征。 2.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在损伤状态下支承压力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以及支承压力随开采深度、煤层性质(强度及弹模)和厚度、上覆岩层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3.以次生应力的实测及监测结果为基础,模拟研究了在构造应力作用下不同尺寸煤柱中的煤层及岩层中的应力分布,进而建立了模拟冲击发生的加载条件的力学模型。 4.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构造应力作用下底板冲击地压显现,并揭示了数值模拟冲击显现所具有的特征并提出判定冲击的原则。 5.研究侧压系数对构造型冲击发生条件的影响,提出了临界水平主应力的概念,分析了临界水平主应力随侧压系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以及临界水平主应力对冲击地压发生的影响。 6.分析在不同厚度硬软煤岩层组合条件下构造应力型冲击发生的条件,提出了底板结构系数的概念以及底板煤岩组合冲击理论,并阐述了该理论的基本内容。 7.通过综合分析现场冲击发生条件以及构造应力型冲击发生的条件的模拟计算结果,首次提出构造应力型冲击发生条件的两个判据:巷道方位或回采工作面方位与最大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水平主应力方位两者的夹角a)70“;满足最大水平主应力。hl)临界水平主应力。。hs。 8.以东滩矿为应用背景,通过地应力实测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井田的原岩应力分布状态,得出了最大水平主应力的分布状况及其随采深加大而变化的情况;应用构造型冲击发生的两个判据,对东滩三个采区设计工作面的冲击危险进行了预测,并研究了大直径钻孔卸压的解危措施。

苏生瑞,王士天,朱合华[7](2002)在《断裂对地应力场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根据对国内外地应力测量资料的分析,研究了断裂对其附近地应力场的影响。与区域主应力方位相比,断裂附近的主应力方位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变化的幅度可从十几度到近90°。断裂及其附近应力量值的变化较为复杂,既有应力增大地段,也有降低的地段。断裂组成地应力局部分区的界面,断层的上盘与下盘应力大小和方向都有差别。断裂发育的复杂程度与地应力的变化幅度密切相关,断裂越发育,应力量值和方向的变化的幅度越大,在断裂极为发育且断裂格局极为复杂的地段,应力方向极为分散。

苏生瑞[8](2001)在《断裂构造对地应力场的影响及其工程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地应力是地质环境和地壳稳定性评价、地质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基础资料之一。本文通过对大量实测地应力资料的深入分析和对云南丽江地区、川西北岷江上游地区等地区的现场地质调查,结合系统的数值模拟分析,进行了断裂构造对地应力场的影响及其工程意义的研究:(1)以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了地应力的形成因素和影响因素,阐明了断裂在地应力场形成中的作用;(2)通过对国内外大量实测地应力资料的分析,分别研究了活动断裂和非活动断裂对地应力场的影响;(3)通过深入的现场调查和综合分析,研究了云南丽江地区和川西北岷江上游地区的断裂构造格架、主要断裂的现今活动性及其对应力场的影响;(4)通过应用离散元方法进行系统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断裂引起附近应力场变化的规律及其机理;(5)通过工程实例的研究阐明了断裂构造对地应力场影响的工程意义。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取得了如下进展和新认识: (1)重力作用和地质构造运动是形成地应力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地质构造、地形、岩性等则是影响地应力重要因素,而断裂构造是造成地壳岩体中应力发生复杂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2)不论是单一活动断裂还是复合活动断裂,均对岩体中的应力场有明显的影响。活动断裂附近的主应力方位和量值均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主要限于断裂附近一定距离内,远离断裂,逐渐趋于与区域应力场一致。同一条断裂不同段具有不同的应力状态,表现在最大主应力方向和量值都不同。活动断裂附近的应力是随时间而变化的,特别是在地震活动区。复合活动断裂能造成在断裂复合部位的局部应力集中,产生地震和其它高地应力现象。(3)非活动断裂对其附近的应力场也有明显的影响。在断裂附近,应力方位发生转向,旋转角度可从十几度到近90°度。断裂组成地应力局部分区的界面,断层的上盘与下盘应力大小和方向都有差别。断裂发育的复杂程度与地应力的变化的幅度密切相关。(4)本文首次用离散元方法对断裂构造对地应力场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模拟分析,揭示了断裂构造对地应力场的影响的规律及其机理。通过模拟分析可知,断层附近应力方位变化的幅度和发生变化的范围因断层的力学性质、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及边界条件等的不同而不同。断层的内摩擦角(φ)和边界应力比值(Kb)及断层方向与边界最大主应力方向之间的夹角(α)对断层附近应力方位发生变化的范围和幅度影响最大。发生变化的范围随着断层的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减小,随着边界应力比值的增大而增大。在影响断层附近应力方位的因素中,断层的内摩擦角是最重要的因素。(5)通过使用Kulatilake 等提出的起到完整岩石作用的假节理(或断裂)(fictitious joints)的方法成功地模拟分析了断层端部的应力状态。(6)现场调查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云南丽江地区和四川岷江上游地区的地应力场以及地震活动等受断裂的复合的影响。

孙叶[9](1998)在《断层现今位移场的类型及其地质灾害的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今地应力场作用下,随着现今地壳形变的发展变化,在某些薄弱部位形成新生的破裂,继而发展成为现今活动的断层;而原有的断层有的则仍在继续活动。它们的现今活动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定量的测定。它们的现今活动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并作有规律的分布变化,形成了各自的断层现今位移场。本文按照断层的展布和组合特征,将其划分为:单条断层位移场、平行多条断层位移场及复合断层位移场三种类型。由其形成的地质灾害也有多种,如错断和破坏建筑物,乃至地震、火山活动、岩爆、煤瓦斯突出、突水、突泥等。因此正确认识断层现今活动位移场的规律,对有关地质灾害的减灾与防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对地质找矿工作也有实际意义。

孙叶[10](1998)在《断层现今位移场的类型及其地质灾害的防治》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今地应力场作用下,随着现今地壳形变的发展变化,在某些薄弱部位形成新生的破裂,继而发展成为现今活动的断层;而原有的断层有的则仍在继续活动。它们的现今活动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定量的测定。它们的现今活动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并作有规律的分布变化,形成了各自的断层现今位移场。本文按照断层的展布和组合特征,将其划分为:单条断层位移场、平行多条断层位移场及复合断层位移场三种类型。由其形成的地质灾害也有多种,如错断和破坏建筑物,乃至地震、火山活动、岩爆、煤瓦斯突出、突水、突泥等。因此正确认识断层现今活动位移场的规律,对有关地质灾害的减灾与防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对地质找矿工作也有实际意义。

二、北京八宝山断裂带煤岭弧形断裂附近局部地应力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八宝山断裂带煤岭弧形断裂附近局部地应力场(论文提纲范文)

(1)依据地热井资料探讨北京八宝山断裂北段的基本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区域构造概况
2 深层地质剖面与岩层接触关系分析
3 断裂特征分析
    3.1 构造特征
    3.2 成因与时代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2)胶西北望儿山金矿床控矿构造应力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1.1 造山型金矿控矿构造应力场研究有益于成矿动力学与科学成矿预测有机结合
        1.1.2 野外观测与组构分析及数值模拟集成研究是建立构造成矿动力学模型的有效途径
        1.1.3 望儿山金矿床是进行控矿构造应力场研究的理想选区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造山型金矿控矿构造系统
        1.2.2 控矿构造应力场
        1.2.3 望儿山金矿床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与完成工作量
        1.5.1 论文结构
        1.5.2 完成工作量
2 成矿背景与矿床地质
    2.1 焦家金矿带地质
        2.1.1 岩石建造
        2.1.2 构造格架
        2.1.3 含金蚀变带
        2.1.4 矿化类型及分带
        2.1.5 矿床空间分布
    2.2 望儿山金矿床地质
        2.2.1 矿区岩石建造
        2.2.2 矿体及其空间结构
3 控矿构造系统
    3.1 控矿构造特征
        3.1.1 控矿构造格架
        3.1.2 显微构造特征
        3.1.3 断层泥成分及粒度分形特征
    3.2 控矿构造组合型式
        3.2.1 多级次构造联合控矿
        3.2.2 多方向断裂联合控矿
        3.2.3 “Y”字型和“入”字型构造组合型式
4 控矿构造应力场解析
    4.1 成矿期构造鉴别
    4.2 控矿构造应力场基本特征
        4.2.1 古构造应力场方向
        4.2.2 古构造应力场大小
        4.2.3 现今构造应力场约束
        4.2.4 成矿前古构造应力场
        4.2.5 成矿期古构造应力场
        4.2.6 成矿后古构造应力场
5 控矿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5.1 数值模拟基本原理
        5.1.1 静态分析
        5.1.2 瞬态分析
    5.2 望儿山金矿床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5.2.1 模型建立
        5.2.2 参数选取
        5.2.3 模型加载条件
        5.2.4 单元划分与计算
        5.2.5 模拟过程及结果分析
6 构造应力场转换成矿模式
    6.1 控矿构造应力场演化
    6.2 矿体空间形态动力学指示意义
    6.3 构造控矿应力场转换成矿机制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北京晓幼营板理化岩体结构面强度的原位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试验场地条件
3 试验方案
4 试体受力分析
    4.1 地应力与试验荷载作用方式
    4.2 1#试体受力分析
    4.3 2#、3#试体受力分析
5 试验测试和数据分析
    5.1 试验测试和试体加载位移数据
    5.2 板理面强度分析
6 结论

(4)板理化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及结构面力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相关研究现状与问题
        1.2.1 岩体结构面强度参数确定的方法
        1.2.2 地锚工程中岩体受剪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场地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试验场地构造特征与地应力场关系
    2.3 岩体质量分级
        2.3.1 定性划分
        2.3.2 定量指标的确定和划分
    2.4 小结
第3章 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的原位测试
    3.1 引言
    3.2 试验方案设计
    3.3 试验过程
    3.4 试体受力分析
        3.4.1 地应力与试验荷载作用方式
        3.4.2 1#试体受力分析
        3.4.3 2#、3# 试体受力分析
    3.5 试验测试与结构面强度分析
        3.5.1 试体变形测试
        3.5.2 板理面强度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板理面对板理化岩体力学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基本假定及本构模型选取
    4.3 原位剪切试验岩体结构面模型建立
    4.4 板理化岩体力学性能的数值模拟
        4.4.1 原位岩体抗剪试验过程的数值模拟
        4.4.2 板理发育密度和产状对板理化岩体锚杆基础抗拔力影响的数值模拟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构造应力场影响下的巷道围岩稳定性原理及其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构造应力场研究现状
        1.2.2 构造应力场中巷道布置研究现状
        1.2.3 巷道破坏规律研究现状
        1.2.4 锚杆支护研究现状
        1.2.5 采动巷道矿压显现规律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点与实测技术
        1.3.2 构造应力场中巷道布置研究
        1.3.3 构造应力场中巷道失稳规律研究
        1.3.4 构造应力场中煤巷锚杆支护相似模拟研究
        1.3.5 构造应力场中采动巷道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1.4 预计创新点
    1.5 论文工作计划
2 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点与实测技术
    2.1 构造应力的成因
    2.2 构造应力场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点
        2.2.1 构造应力场的影响因素
        2.2.2 全球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点
        2.2.3 中国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点
    2.3 国内煤炭系统构造应力的实测分析
        2.3.1 兖州矿区构造应力场的实测
        2.3.2 神火矿区构造应力场的实测
        2.3.3 其他矿区构造应力场的实测
    2.4 本章小结
3 构造应力场中的巷道布置研究
    3.1 广义平面问题
    3.2 弹性模型理论分析
        3.2.1 模型建立及公式推导
        3.2.2 围岩应力与位移分析
        3.2.3 计算实例
    3.3 数值模拟分析
        3.3.1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取
        3.3.2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3.4 现场实测
        3.4.1 兖州兴隆庄煤矿
        3.4.2 兖州南屯煤矿
        3.4.3 神火新庄矿
    3.5 本章小结
4 构造应力场中巷道失稳规律研究
    4.1 构造应力场中巷道失稳规律理论分析
        4.1.1 理论模型的建立
        4.1.2 塑性区的理论范围
        4.1.3 塑性区范围的影响因素
    4.2 构造应力场中巷道失稳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4.2.1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取
        4.2.2 围岩塑性区范围分析
        4.2.3 围岩应力分析
    4.3 现场实测分析
        4.3.1 原始地质技术条件
        4.3.2 实测技术及措施
        4.3.3 实测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构造应力场中煤巷锚杆支护相似模拟研究
    5.1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案
    5.2 实验模型的建立
        5.2.1 实验系统
        5.2.2 实验参数分析
        5.2.3 实验数据监测
        5.2.4 实验模型制作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煤巷围岩破坏规律
        5.3.2 煤巷锚杆作用机理
        5.3.3 巷道表面位移
        5.3.4 巷道围岩应力
    5.4 现场实例分析
        5.4.1 构造应力作用下巷道顶板的破坏形式
        5.4.2 构造应力作用下锚杆支护作用
        5.4.3 构造应力作用下锚索的剪切破坏
    5.5 构造应力场中锚杆支护措施
    5.6 本章小结
6 构造应力场中采动巷道矿压规律研究
    6.1 回采空间围岩应力理论分析
        6.1.1 理论模型的建立
        6.1.2 回采空间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6.1.3 算例
    6.2 采动巷道矿压显现规律实测分析
        6.2.1 原始地质技术条件
        6.2.2 监测结果及分析
    6.3 采动巷道卸荷区围岩控制分析
        6.3.1 采动巷道卸荷区围岩损伤分析
        6.3.2 采动巷道卸荷区围岩锚固技术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构造应力型冲击地压发生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冲击地压发生条件研究概述
        1.2.1 经典理论对冲击发生条件的概述
        1.2.2 现代新兴学科理论对冲击发生条件的概述
    1.3 构造应力研究概述
    1.4 构造应力与矿井冲击地压的关系
        1.4.1 构造应力对冲击显现的影响
        1.4.2 构造应力条件下冲击地压显现的特点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
2 钻孔冲击试验及其数值模拟
    2.1 钻孔冲击的试验方法
        2.1.1 实验目的及内容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1.3 试验过程及方法
    2.2 试样所受侧向压力的确定
        2.2.1 侧向应变的测量及结果
        2.2.2 侧向压力的计算
    2.3 钻屑量与压力降的关系分析
    2.4 冲击次数与压力的关系及临界压力的确定
        2.4.1 钻孔冲击时实测的压力变化曲线
        2.4.2 冲击次数与压力的关系
        2.4.3 临界压力的确定
    2.5 钻孔冲击试验的数值模拟
        2.5.1 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案的设计
        2.5.2 计算结果分析
        2.5.3 不同应力条件下挖孔后模型的破坏形态
    2.6 本章小结
3 煤柱中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研究
    3.1 计算程序说明
        3.1.1 概述
        3.1.2 岩石破裂过程数值模拟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3.1.3 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RFPA~(2D)简介
    3.2 重力场中支承压力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3.2.1 研究目的和内容
        3.2.2 力学模型说明
        3.2.3 煤壁支承压力转移过程
        3.2.4 支承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3.2.5 主要结论
    3.3 构造应力作用下煤柱中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3.3.1 研究目的
        3.3.2 次生应力的实测与监测
        3.3.3 模型说明
        3.3.4 模型验证
        3.3.5 不同煤柱尺寸应力分布的计算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构造应力作用下冲击地压发生条件及判据
    4.1 构造型冲击地压现象的数值模拟
        4.1.1 计算目的
        4.1.2 标准模型说明
        4.1.3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4.2 侧压系数对构造型冲击发生条件的影响
        4.2.1 建模说明
        4.2.2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4.2.3 冲击地压发生的临界水平应力理论
    4.3 岩层组合情况对构造型冲击发生条件的影响
        4.3.1 研究目的
        4.3.2 计算模型说明
        4.3.3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4.3.4 底板煤岩组合冲击理论
    4.4 底板煤岩体组合冲击发生的判据
        4.4.1 煤柱岩体的侧压系数的计算
        4.4.2 侧压系数对临界水平主应力的影响
        4.4.3 底板结构对临界水平主应力的影响
        4.4.4 构造型冲击动力现象的类型和发生条件的判据
    4.5 本章小结
5 构造应力型冲击危险的预测及防治
    5.1 冲击危险预测及防治的研究方法
        5.1.1 冲击危险预测及防治的研究方法
        5.1.2 基于冲击发生条件的冲击危险的预测方法
    5.2 原岩应力分布状态研究
        5.2.1 原岩应力测量
        5.2.2 地质模型的建立
        5.2.3 原岩应力分布状态的数值模拟
        5.2.4 东滩矿岩体应力分布的特点
    5.3 冲击危险的具体预测
        5.3.1 预测范围
        5.3.2 十四采区预测结果
        5.3.3 四采区预测结果
        5.3.4 一采区预测结果
    5.4 大直径钻孔卸压措施的研究
        5.4.1 大直径钻孔卸压的原理
        5.4.2 钻孔卸压参数研究
        5.4.3 钻孔卸压的数值模拟
        5.4.4 钻孔卸压措施的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断裂构造对地应力场的影响及其工程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研究历史
        1.2.2 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体框架
2 形成和影响地应力的因素
    2.1 概述
    2.2 形成地应力的因素
        2.2.1 重力作用
        2.2.2 地质构造运动
    2.3 影响因素
        2.3.1 地质构造的影响
        2.3.2 地形的影响
        2.3.3 岩性的影响
        2.3.4 其它因素的影响
3 活动断裂对地应力场的影响的研究
    3.1 单一活动断裂的影响
        3.1.1 断层附近的应力方向
        3.1.2 断层附近应力的大小
        3.1.3 活动断裂附近应力随深度的变化
        3.1.4 活动断裂附近应力随时间的变化
        3.1.5 活动断裂影响断裂附近应力的范围
        3.1.6 活动断裂带附近的应力状态
    3.2 复合活动断裂的影响
        3.2.1 丽江地区复合断裂对地应力场的影响
        3.2.1.1 区域地质构造
        3.2.1.2 主要断裂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活动性
        3.2.1.3 新生代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
        3.2.1.4 断裂构造的复合对地应力场的影响
        3.2.2 岷江上游地区复合断裂对地应力场的影响
        3.2.2.1 大地构造环境
        3.2.2.2 区域构造格架
        3.2.2.3 主要断裂的基本特征及其新活动性
        3.2.2.4 岷江上游地松潘—漳腊地区断裂活动性及构造应力场演化历史
        3.2.2.5 断裂构造对岷江上游地区地应力场的影响
        3.2.3 雅砻江二滩坝区断裂构造的复合对地应力场的影响
    3.3 主要认识
4 非活动断裂对地应力场的影响的研究
    4.1 断裂附近的应力方位
    4.2 断裂附近的应力量值
    4.3 高度裂隙化岩体中的地应力
    4.4 主要认识
5 断裂构造对地应力场的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5.1 岩体力学中的数值模拟方法概述
        5.1.1 基于连续介质的数值模拟
        5.1.1.1 有限单元法模拟
        5.1.1.2 边界单元法模拟
        5.1.1.3 有限差分法模拟
        5.1.2 离散单元法模拟
        5.1.2.1 基于连续介质的方法与离散单元法的对比
        5.1.2.2 离散元程序
        5.1.3 可变形块体离散元模拟的原理
        5.1.3.1 块体的表示
        5.1.3.2 块体运动方程
        5.1.3.3 块体的接触问题
    5.2 单一断裂对地应力场的影响
        5.2.1 基本假设
        5.2.2 模型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
        5.2.3 模拟方案
        5.2.4 断层附近的应力方位
        5.2.5 断层附近的应力量值
        5.2.6 断层端部应力
        5.2.7 影响断裂附近应力变化的因素分析
        5.2.7.1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5.2.7.2 断裂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5.2.7.3 断裂几何形态的影响
        5.2.7.4 边界条件的影响
    5.3 复合断裂对地应力场的影响
        5.3.1 计算模型
        5.3.2 相互平行的断裂
        5.3.2.1 由两条断裂组成的断裂组
        5.3.2.2 由多条平行断裂组成的断裂组
        5.3.3 相交的断裂的影响
        5.3.4 丽江地区复合断裂对地应力场的影响的模拟
        5.3.4.1 计算模型和边界条件
        5.3.4.2 介质力学参数
        5.3.4.3 模拟结果分析
        5.3.5 岷江上游地区复合断裂对地应力场的影响的模拟
        5.3.5.1 计算模型和边界条件
        5.3.5.2 介质力学参数
        5.3.5.3 模拟结果分析
    5.4 主要认识
6 复杂断裂构造条件下的地应力场特征—以瑞典?sp? 实验场为例
    6.1 工程概况及研究目的
    6.2 地质构造特征
    6.3 现代地壳动力学特征
        6.3.1 地壳结构的基本特征
        6.3.2 新构造与地震活动
    6.4 岩性
    6.5 地应力场研究
        6.5.1 地应力测量
        6.5.2 地应力场的二维离散元模拟分析
        6.5.2.1 模型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
        6.5.2.2 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
        6.5.2.3 模拟结果分析
    6.6 主要认识
7 断裂构造对地应力场的影响的工程意义
    7.1 大桥水电站的区域稳定性和岩体稳定性问题
        7.1.1 区域构造格架和地震活动性
        7.1.2 安宁河断裂带的基本特征及其活动性
        7.1.2.1 断裂带的基本特征
        7.1.2.2 断裂带的主要活动特征
        7.1.3 区域稳定性问题
        7.1.4 岩体稳定性问题
    7.2 四川的地震活动性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和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
    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四、北京八宝山断裂带煤岭弧形断裂附近局部地应力场(论文参考文献)

  • [1]依据地热井资料探讨北京八宝山断裂北段的基本特点[J]. 刘元章. 地震学报, 2018(05)
  • [2]胶西北望儿山金矿床控矿构造应力场[D]. 周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10)
  • [3]北京晓幼营板理化岩体结构面强度的原位测试[J]. 李元霞,孙进忠,杜明性,田爱苹,郑卫锋. 工程地质学报, 2011(01)
  • [4]板理化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及结构面力学效应研究[D]. 李元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5]构造应力场影响下的巷道围岩稳定性原理及其控制研究[D]. 鲁岩. 中国矿业大学, 2008(12)
  • [6]构造应力型冲击地压发生条件研究[D]. 陈学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4(04)
  • [7]断裂对地应力场影响的研究[A]. 苏生瑞,王士天,朱合华. 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 2002
  • [8]断裂构造对地应力场的影响及其工程意义[D]. 苏生瑞. 成都理工学院, 2001(11)
  • [9]断层现今位移场的类型及其地质灾害的防治[A]. 孙叶. 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13), 1998
  • [10]断层现今位移场的类型及其地质灾害的防治[J]. 孙叶. 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 1998(00)

标签:;  ;  ;  ;  ;  

北京八宝山断裂带梅岭弧断层附近的局部地应力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