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用燃气灶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陈津蕊[1](2021)在《家用燃气灶国内外标准的异同和抽查情况分析》文中指出家用燃气灶是用支架支撑烹调器皿,用火直接加热,利用燃气燃烧的热量加热食物的燃气燃烧器具。该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先后经历了完全依赖国外进口、模仿国外产品、自主设计研发到产品出口海外等过程,技术日渐成熟。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燃气的普及,已成为生活必需品之一。那么,它在与国外的标准相比有哪些异同点呢,经过多年的监督抽查,还存在哪些问题?
汪昕[2](2019)在《灶具的通用性与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愈发重视,天然气在能源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能源消费中占比也逐渐增加;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燃气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这些都使得我国对天然气的需求愈加旺盛。然而我国天然气产量并不能满足国内对天然气的需求,需要大量进口天然气;为了保证城市燃气供应的可靠性、稳定性,尤其是在我国目前大力推进“煤改气”工程这个格局下,调峰问题也愈加受到重视;另外,我国近些年来在研究页岩气、煤层气、生物质气等非常规天然气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因此,多气源并存的格局势在必行。多气源供气的格局可以保证城市燃气供应的可靠性,但随之而来的是燃气互换性和灶具适应性的问题。在规范要求的试验环境下,针对两种常见的城市燃气气源: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油气,分别掺混不同含量的乙烷和二甲醚,研究其在天然气灶具和液化石油气灶具上正常燃烧(不离焰、不回火、无黄焰、烟气中污染物含量不超标、热效率无显着恶化)时最大的掺混比例。通过理论计算,确定各掺混比例下,混合气热值、华白数、燃烧势、相对密度等燃烧特性指数和物理性质,并分析一次空气系数、最大火焰传播速度、火孔处燃气空气混合气体流速以及火焰长度等灶具热工特性参数的变化,并设计试验加以验证,得到当灶具保持正常工作时,乙烷和二甲醚的最大掺混比例。试验结果表明,制约天然气中乙烷含量的主要因素是灶具的不完全燃烧黄焰现象以及烟气中的CO含量,当乙烷含量不超过30%时,灶具仍能正常工作且保持高热效率;制约液化石油气中二甲醚含量的主要因素是灶具的回火现象及热效率恶化,当二甲醚含量超过40%时,灶具已无法正常点火,即使借助外界的点火源,火焰也会很快的缩回火孔,通过调节风门至最小状态才能点燃燃气,火焰高度甚至低于火盖,熄火时有巨大的熄火噪声,当二甲醚含量超过30%时,热效率低于规范要求的最低标准。最后,研究喷嘴变更进行灶具通用性改造,根据改造前后灶具热负荷保持不变的原则,调整喷嘴直径,使得天然气能在调整喷嘴后的液化石油气灶具正常燃烧、液化石油气能在调整喷嘴后的天然气灶具上正常燃烧。当置换气与基准气差异性较大,无法通过调整风门来使得置换气保持较好的燃烧工况时,通过喷嘴调整进行灶具改造是可行的,改造后的灶具排放特性和燃烧工况均满足规范要求。
聂云龙[3](2019)在《大气/红外耦合式灶用燃烧器设计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家用燃气灶按燃烧系统及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大气式燃气灶和红外式燃气灶。其中,大气式燃气灶较红外式燃气灶热负荷高,负荷比易于调节,满足国人的烹饪习惯而占据着主要市场份额;但是红外式燃气灶的热效率较高,污染物排放量低,满足日趋严苛的节能环保要求,因而开发一款既满足国人烹饪习惯又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新型燃气灶迫在眉睫。为设计一款能结合大气式和红外式燃气灶优点的新型灶用燃烧器,本研究首先基于响应面法,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对一款大气式灶用燃烧器进行结构参数优化研究,确定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锅支架高度和内燃烧器高度对大气式燃气灶的热效率和CO排放量具有协同影响作用。锅支架高度和内燃烧器高度存在最优范围。分析响应曲面后得到该款燃烧器最优锅支架高度相较于原型机增加7.5mm,内燃烧器高度增加6mm,热效率可提升约2%,且CO排放量符合国家标准。进而,本研究针对具有半封闭式结构的大气式灶用燃烧器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半封闭式结构不仅能减少热损失,还能增强辐射换热,因而对提高燃烧器的热效率大有益处。为进一步阐明该结构的辐射换热特性,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分别研究了辐射面发射率(被动式辐射换热)和温度(主动式辐射换热)参数对燃烧器辐射换热的影响。对比分析发现,提高辐射面温度能够显着提高辐射换热量所占的比例,因而将半封闭式结构和多孔介质辐射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主动式辐射换热,将对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大有益处。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设计了一款新型的大气/红外耦合式燃烧器,并基于响应曲面法研究了锅支架高度和内燃烧器高度对耦合式燃烧器的热效率和CO排放量的影响,并对其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最终获得热效率提升约6%,CO排放量符合国家标准的新型灶用燃烧器设计。
郑睿[4](2019)在《中日家用燃气灶具安全性标准对比》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合作的不断深入和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对近邻日本的燃气具产品出口量也在逐年上升,深入研究日本燃气具标准已成为国内很多燃气具生产企业和检测机构重点项目。本文选取了日本的家用燃气灶具安全标准与我国的标准进行对比,主要研究了两者中安全性条款之间的差异,并提出改进我国家用燃气灶具标准相关条款的建议。
关建国,韩杰,李国[5](2018)在《家用燃气灶故障分析及改进措施》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市场维修率评价在家用燃气灶具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制程控制等方面的改善;同时,以用户实际使用中出现的故障现象为依托,进行各类故障现象进行筛选、分析和归类,进行故障现象的排名;对排名靠前的故障现象,通过失效分析工具的应用,找出真因,并为制定相宜的可靠性设计规范、工艺要求和可靠性测试规范提供依据,确保产品开发的源头进行产品的可靠性提升。
陈迪龙[6](2018)在《液胀式温度传感器在家用燃气灶具上的应用》文中提出18AWE展上发现温度传感器在家用燃气灶上的应用步伐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一些主流企业都有相应的产品发布。现阶段对温度传感器在家用燃气灶上的应用基本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只是实现干烧保护和一些简单的智能菜谱功能。目前在家用燃气灶上应用的温度传感器基本有两种,是接触式NTC温度传感器和非接触式红外温度传感器,这两种传感器的使用给燃烧器的设计带来了很多的限制,另外这两种传感器都被国外企业垄断,受成本等影响在国内也未能很好的得到普及推广。本文通过对液胀式温度传感器技术的分析、结构设计、打样验证推荐了一种适合现阶段家用燃气灶具上干烧保护功能的实现方法。
李智勇,林力[7](2018)在《中欧家用燃气灶具标准安全性条款差异浅析》文中研究表明对欧盟家用燃气灶具安全标准与我国相应标准进行对比,主要研究两者中安全性条款之间的差异,提出完善我国家用燃气灶具标准相关条款的建议。
方磊[8](2018)在《燃气灶用聚能圈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家用燃气灶为居民日常生活烹饪厨具,其社会保有量十分巨大,即使热效率提高百分之一,也能降低大量的能源消耗。因此,研究高效节能的家用燃气灶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国内家用燃气灶大多采用大气式燃烧方式,燃料在敞开的大气空间中燃烧,高温火焰以辐射换热的方式向外界散失热量,且烟气卷吸过量的二次空气进一步导致火焰温度降低,造成火焰向锅底对流、辐射换热量下降,这是目前家用燃气灶热效率普遍偏低的重要原因。虽然已有学者提出在燃气灶燃烧器和锅底之间增加聚能圈形成半封闭燃烧空间,以提高灶具热效率。但是,研究仅局限于聚能圈对特定灶具热效率的影响,并没有深入研究聚能圈对二次空气卷吸量的控制作用,不具备普遍适用性。本文以理论分析、实验和燃烧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聚能圈参数的优化设计展开研究。目的在于为聚能圈如何匹配不同类型的灶具燃烧器以发挥其最大节能优势提供较为合理的设计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灶具热负荷为4.00-4.48kW时,增加现有聚能圈,灶具热效率提高2.06-3.17%,提高幅度为3.505.50%,节能效果明显。烟气在聚能圈顶部与锅底间出流宽度的最优取值范围为10.4mm-12.0mm,从而确定聚能圈内表面高度为20.0-21.6mm是较合理的。聚能圈内表面温度每提高50℃,灶具热效率提高0.92-1.21%,所以对聚能圈外表面采取必要的保温防护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灶具的热效率;通过燃烧数值模拟和灶具热效率计算模型分析得出聚能圈底部二次空气入口宽度的经验关联式。可利用该关联式根据灶具燃烧器参数设计聚能圈的底部直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烟气对二次空气的卷吸量。提出聚能圈的设计方案,优先确定聚能圈顶部距锅底距离,依次计算出聚能圈内表面设计高度和聚能圈底部二次空气入口宽度,然后得到聚能圈底部直径。聚能圈顶部直径可设计为配套灶具额定热负荷国标规定的下限锅直径。聚能圈的设计方案可针对不同的灶具设计额定热负荷与燃烧器结构类型提供设计参考。
林婕[9](2018)在《上海家用燃气器具安全政府监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燃气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公共事业的范畴,家用燃气器具因为城市燃气的普及和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日益加速的市场经济发展下,上海市家用燃气器具安全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漏洞以及用户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家用燃气器具所隐藏的安全隐患急需政府对整个家用燃气器具安全进行改进和规范。本篇论文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文献参考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定量分析对所采集的数据和材料进行经验分析和总结,确保本研究论文的结论是客观的、可靠的。本文以分析上海市政府在燃气器具安全监管方面的现状及其出现的乱象作为切入点,对上海市政府关于燃气器具安全的监管情况和措施展开深入研究并给出合理的建议。在上海,家用燃气器具安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数据显示,上海燃气器具事故占总的燃气事故的70%。因此,作为政府机关,更应该将燃气器具的安全生产的监管、正规销售渠道的引导、售后安装维修列的宣传列为重点。所以,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对上海市家用燃气器具安全的政府监管角度来探讨应该从几方面去治理。为此,笔者首先从上海家用燃气器具的发展现状及其乱象、政府监管机制与现状,对如今的市政府在关于燃气器具安全方面的监察情况进行总体的概述。其次,通过不同人群(消费者、燃气器具制造企业、燃气企业、燃气协会等公共组织职员)的配额抽样法来研究当今上海市家用燃气器具安全的看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最终从通过完善立法体系、转变政府职能、设立政策法规等方式来改进家用燃气器具安全的政府监管,提出通过加大违法违规查处力度、建立政府和企业沟通的桥梁等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在研究上海市燃气器具安全的政府监管的具体方法上体现了生产主体、消费主体和管理主体进行对比,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的研究模式分析了上海市家用燃气器具安全的三类主体在政府监管治理中所处的实际位置。通过相互对比分析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政府监管对策的新思路,对于促进家用燃气器具安全中政府监管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推进性作用。
陈津蕊[10](2017)在《家用燃气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用燃气灶是用支架支撑烹调器皿,用火直接加热,利用燃气燃烧的热量加热食物的燃气燃烧器具。该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先后经历了完全依赖国外进口、模仿国外产品、自主设计研发到产品出口海外等过程,技术日渐成熟。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燃气的普及,已成为生活必需品之一。按照使用气源的不同,燃气灶分为天然气灶具、液化石油气灶具、人工燃气灶具和沼气灶具。按照灶眼数不同可分为单眼灶、双眼灶和多眼灶。
二、家用燃气灶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用燃气灶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家用燃气灶国内外标准的异同和抽查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外标准有哪些异同 |
(一)国内标准情况 |
1. GB 16410-2007《家用燃气灶具》 |
2. GB 30720-2014《家用燃气灶具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二)国外相关标准情况 |
(三)国内外相关标准对比 |
1. 产品标准对比 |
2. 能效标准对比 |
二、监督抽查情况分析 |
(一)总体概况 |
(二)抽查结果分析 |
1. 按企业所在地分析抽查结果 |
2. 按企业规模分析抽查结果 |
三、主要不合格项目分析 |
(一)总体情况 |
(二)主要不合格项目及其原因分析 |
1. 气密性 |
2. 干烟气中一氧化碳浓度 |
3. 温升 |
4. 熄火保护装置 |
5. 燃气导管 |
6. 热负荷 |
7. 热效率 |
(2)灶具的通用性与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中国近年天然气发展及气源概述 |
1.2 研究课题的提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2 天然气中敏感成分对灶具的热工特性影响 |
2.1 概述 |
2.2 不同乙烷掺混比燃气参数的计算 |
2.2.1 规范对天然气特性指标的规定 |
2.2.2 燃气的物理性质和燃烧特性指数计算 |
2.2.3 互换性原理确定混合气中乙烷含量的范围 |
2.2.4 燃气互换时一次空气系数的变化 |
2.2.5 燃气互换时最大火焰传播速度的变化 |
2.2.6 燃气互换时火孔燃气空气混合气体流速的变化 |
2.2.7 燃气互换时火焰长度的变化 |
2.2.8 本章小结 |
2.3 不同乙烷掺混比下的灶具热工特性测试试验 |
2.3.1 规范对热工特性测试试验的要求 |
2.3.2 测试试验设计 |
2.3.3 试验结果 |
2.4 结论 |
3 液化石油气掺二甲醚对液化石油气灶具影响 |
3.1 概述 |
3.2 规范要求 |
3.2.1 规范对液化石油气特性指标的规定 |
3.2.2 规范对二甲醚的规定 |
3.3 理论分析 |
3.3.1 燃气物理性质和燃烧特性指数计算 |
3.3.2 互换性原理确定混合气中二甲醚含量的范围 |
3.3.3 燃气互换时一次空气系数的变化 |
3.3.4 燃气互换时火焰传播速度的变化 |
3.3.5 燃气互换时火孔燃气空气混合气体流速的变化 |
3.3.6 燃气互换时火焰长度的变化 |
3.3.7 本章小结 |
3.4 不同二甲醚掺混比下的灶具热工特性试验 |
3.4.1 规范对热工特性测试试验的要求 |
3.4.2 测试试验设计 |
3.4.3 试验结果 |
3.5 结论 |
4 通过喷嘴变更进行灶具通用性改造研究 |
4.1 概述 |
4.2 理论分析 |
4.2.1 物理性质和燃烧特性指数计算 |
4.2.2 燃气互换时一次空气系数的变化 |
4.3 实验验证 |
4.3.1 实验设计 |
4.3.2 实验仪器设备 |
4.3.3 试验结果 |
4.4 结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3)大气/红外耦合式灶用燃烧器设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提出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大气式灶用燃烧器结构优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及数值模拟方法 |
2.3 锅支架高度对燃烧器热效率的影响 |
2.4 内燃烧器高度对燃烧器热效率的影响 |
2.5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燃烧器结构参数优化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传热分析的半封闭式燃烧器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及数值模拟方法 |
3.3 半封闭式结构的燃烧传热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半封闭式结构的燃烧器辐射换热研究 |
4.1 引言 |
4.2 辐射面发射率对燃烧器辐射换热的影响 |
4.3 辐射面温度对燃烧器辐射换热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新型大气/红外耦合式灶用燃烧器的设计与优化 |
5.1 引言 |
5.2 新型灶用燃烧器模型的建立 |
5.3 锅支架高度对燃烧器热效率的影响 |
5.4 内燃烧器高度对燃烧器热效率的影响 |
5.5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燃烧器结构参数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及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4)中日家用燃气灶具安全性标准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日家用燃气灶具标准体系 |
中日家用燃气灶具标准条款差异 |
改进建议 |
结束语 |
(7)中欧家用燃气灶具标准安全性条款差异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欧家用燃气灶具标准体系 |
1.1 欧盟家用燃气灶具标准及相关标准 |
1.2 我国家用燃气灶具标准及相关标准 |
2 中欧家用燃气灶具标准条款差异 |
2.1 气密性 |
2.2 燃烧工况 (火焰传递、离焰、熄火、回火) |
2.3 干烟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 |
2.4 温升 (操作时手必须接触部位) |
2.5 非金属面板性能 (耐热冲击和耐重力冲击) |
2.6 安全装置 (熄火保护装置) |
2.7 点火性能 (电点火装置试验) |
2.8 使用市电灶具的电气性能 |
2.9 燃气导管结构 |
2.1 0 燃烧器材料的耐温要求 |
2.1 1 标志 (铭牌标志、除铭牌标志以外还应包含的标志) |
2.1 2 包装 |
3 结束语 |
(8)燃气灶用聚能圈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国家节能要求较高 |
1.1.2 现有家用燃气灶具热效率偏低 |
1.1.3 聚能圈应用研究不足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1 提高家用燃气灶具热效率 |
1.2.2 降低能源消耗和烟气排放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家用燃气灶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聚能圈基本参数与节能原理 |
2.1 聚能圈参数实测 |
2.2 聚能圈节能原理 |
3 系统传热模型的建立 |
3.1 系统能量平衡分析 |
3.2 烟气向外界的辐射换热损失Q2 |
3.3 锅体的总吸热量Q3 |
3.3.1 烟气向锅底面的辐射换热量q1 |
3.3.2 烟气向锅底面的对流换热量q2 |
3.3.3 烟气与锅侧面的对流换热量Qc |
3.3.4 聚能圈向锅底面的辐射换热量Qj |
3.4 热效率计算模型准确性验证 |
4 聚能圈优化设计研究 |
4.1 聚能圈参数对灶具热效率的影响 |
4.1.1 聚能圈顶部距锅底H_2对灶具热效率的影响 |
4.1.2 二次空气入口A的宽度H_3对灶具热效率的影响 |
4.1.3 聚能圈顶部直径φ顶对灶具热效率的影响 |
4.1.4 聚能圈弧度半径R对灶具热效率的影响 |
4.2 聚能圈参数的优化设计 |
4.3 聚能圈顶部与锅底距离H2的最优取值范围 |
4.3.1 家用燃气灶热效率测试系统搭建 |
4.3.2 实验测试现有聚能圈的节能效果 |
4.3.3 实验确定聚能圈顶部与锅底距离H2的最优取值范围 |
4.4 实验确定各路火孔预混气体一次空气系数 |
4.4.1 各路火孔预混气体的测点布置 |
4.4.2 各路火孔预混气体一次空气系数测试 |
4.5 CFD仿真模拟研究 |
4.5.1 燃烧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
4.5.2 Fluent计算设置 |
4.5.3 边界条件设定 |
4.5.4 求解过程监视 |
4.5.5 模拟结果采集分析 |
4.5.6 模拟拟合聚能圈底部二次空气入口宽度H_3关联式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上海家用燃气器具安全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简要评述 |
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一)实地研究法 |
(二)文献法 |
(三)问卷法 |
五、本文的创新处 |
第一章 上海家用燃气器具的发展现状及其乱象 |
一、上海家用燃气器具发展现状 |
二、上海家用燃气器具现行问题的探究 |
三、上海家用燃气器具使用的乱象 |
第二章 上海家用燃气器具安全的政府监管现状 |
一、监管职能的定义 |
二、燃气器具安全的政府监管制度 |
三、燃气器具安全的政府监管流程 |
四、上海燃气器具安全的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上海家用燃气器具安全的政府监管的调研结果分析 |
一、消费者 |
二、燃气器具制造企业 |
三、燃气公司 |
四、燃气协会等公共组织 |
五、访谈调研情况 |
第四章 上海家用燃气器具在政府监管下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法律体系不完善 |
二、企业和政府缺乏沟通的桥梁造成信息不对等 |
三、各区监管力度不一 |
四、违法成本低造成执法难度大 |
五、消费者需求导向 |
六、宣传燃气报警器普及率不到位 |
第五章 完善上海家用燃气器具安全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 |
一、完善关于家用燃气器具安全的法律体系 |
二、构建信息平台使市政和企业及时沟通 |
三、统一监管机制,定期检查并及时通报 |
四、增加执法人力物力,加大执法力度 |
五、安全宣传进社区进校园 |
六、普及家用燃气报警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关于家用燃气器具安全的政府监管情况的问卷 |
(10)家用燃气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品技术有哪些 |
二、国内外标准有哪些异同 |
1. 国内标准情况 |
2. 国外相关标准情况 |
3. 国内外相关标准比对 |
三、监督抽查情况分析 |
1. 总体概况 |
2. 抽查结果分析 |
3. 主要不合格项目分析 |
四、选购和使用应注意哪些事项 |
1. 选购 |
2. 使用 |
四、家用燃气灶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家用燃气灶国内外标准的异同和抽查情况分析[J]. 陈津蕊. 中国质量监管, 2021(01)
- [2]灶具的通用性与适应性研究[D]. 汪昕. 重庆大学, 2019(01)
- [3]大气/红外耦合式灶用燃烧器设计与优化研究[D]. 聂云龙.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4]中日家用燃气灶具安全性标准对比[J]. 郑睿. 中国科技信息, 2019(06)
- [5]家用燃气灶故障分析及改进措施[A]. 关建国,韩杰,李国. 2018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 2018
- [6]液胀式温度传感器在家用燃气灶具上的应用[A]. 陈迪龙. 中国燃气运营与安全研讨会(第九届)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 2018
- [7]中欧家用燃气灶具标准安全性条款差异浅析[J]. 李智勇,林力. 轻工标准与质量, 2018(03)
- [8]燃气灶用聚能圈理论与应用研究[D]. 方磊. 重庆大学, 2018(04)
- [9]上海家用燃气器具安全政府监管研究[D]. 林婕.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10]家用燃气灶[J]. 陈津蕊. 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