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涉及安全卫生的商品也应规定最低出口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孙涛[1](2007)在《关于纺织贸易绿色壁垒的综合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为从根本上突破绿色壁垒,本文对我国纺织品贸易中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和欧美日等国的绿色壁垒体系进行了分析,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三个层面对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在应对绿色壁垒的过程中应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从宏观角度上给予企业指导和支持。包括完善我国绿色技术法规标准体系的建设以促使企业提高产品的环保质量并以此构建我国自身的绿色壁垒;通过制定相关的税收、财政、信贷投资和产业等政策,建立基金以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展环境外交,组织企业依据WTO原则和我国对外贸易法妥善解决由绿色壁垒引起的贸易纠纷,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尽力减少其对我国行业的不良影响。企业是应对绿色壁垒的主体,需要从管理制度、生产方式和产品等三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绿色环保水平,主动做好应对绿色壁垒的准备。包括加强企业的生态环境管理,将体制从环境管理依赖型转变为环境管理法治型,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认证,建立生态安全监控体系;切实推行清洁生产;积极为产品申请环境管理标签和生态纺织品标签认证,保护产品出口免遭绿色壁垒阻挠。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地位优势,牵头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进行预警信息收集、风险评估、预警通报、快速反应策略提供、信息咨询等工作,为企业提供帮助。并指出要从根本上突破绿色壁垒,就必须由政府部门、生产企业、行业协会携手合作。这一系统工程将是我们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沈潜英[2](2007)在《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作为一项应用性研究,在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围绕以行业协会为核心建立我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机制这一主题,在国内外现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机制的基础上,对大量的国内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并据此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首先讨论了WTO体制下行业协会组织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功能优势和作用空间所在,同时介绍了国外行业协会组织在国际贸易领域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体系中的一般功能;其次讨论了我国行业协会组织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体系中作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我国行业协会组织进一步发挥其功能,对构建和完善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技术性贸易应对体系提出了若干对策性建议。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WTO的制度创新及WTO下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缺陷。在分析行业协会在WTO多边贸易体制下的独特优势、功能扩展的基础上,从交易费用、政策环境、自身发展等角度分析了行业协会能够承托起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机制的职能,为构建起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介绍国外行业协会在在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化和合格评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对我国的行业协会发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第三章,结合现实案例,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特点及原因,探讨了我国政府及企业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不足,国内行业协会在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中的职能缺失和在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构建中的职能缺失,分析了制约国内行业协会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机制中作用发挥的原因。第四章,分析了当前我国行业协会存在的包括法规制度不健全、市场地位不独立、角色定位不准确、作用空间有限等六个方面的机制及治理结构等问题,并提出了在法规建设、合理规划布局等方面进行行业协会改革,并对国内行业协会能否承托起应对的相应职能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第五章,介绍了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模式,分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和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构建两方面,还阐述了行业协会在提高行业竞争力方面的其他作用,最后研究了从政府、企业角度如何完善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应对机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马雷[3](2005)在《稻米与小麦质量标准的中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搜集到的20多个稻米产销国230多个标准和10多个小麦主要产销国的90多个标准梳理分析,结合对粮食质检、生产、加工部门的调研,相关学术会议的研讨、咨询有关专家和检索大量资料,对中外稻米、小麦质量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着重比较研究了所涉国家稻米(小麦)质量标准的内涵和主要特点,特别是质量标准在规范稻米(小麦)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中所起的作用,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外稻麦质量标准现状和动态,以及制(修)定与实施的经验,为制(修)定我国稻米(小麦)质量标准,实现标准化生产提供参考。 一、世界稻米标准发展总体趋势为:一是质量内涵多元化,各种专用稻米质量内涵得到开发;二是标准更加系统化,各种系列标准得到发展;三是对常规尤其是食用大米来说,卫生质量将得到空前的重视;四是对大米质量评价的精确度越来越高。 (1)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中国的北方和长江下游地区及台湾地区以生产粳米为主。其中以日本的粳米质量标准最具代表性。日本从育种、生产、加工直到蒸煮的各个细节形成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日本的稻米标准和基于标准的检查以“严格”而着称。日本对食味的追求几近痴迷,对大米食味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科学与标准,为保证食味不惜放弃高产和营养品质(如控制蛋白质含量)。食味由专业人员依靠感官来进行,为减少食味偏好引起误差,还研制出米食味计,开发出适合日本消费习惯的大米食味评定软件。日本的大米卫生标准也是最严格的。日本从90年代以来重视采用卫生标准等绿色壁垒抵制大米的进口,对中国大米农药含量检验指标也从1992年47项,猛增到2004年的126项。严格的卫生标准不仅提高大米的安全性,保证消费者安全,更成为有效的贸易壁垒。 本研究认为,日本大米业的成功的很重要原因在于制定实施了一整套科学、严格的标准体系,凭借先进的检测手段和严格的质量管理使稻米质量标准得以实现。 (2)中国南部、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南亚国家大部分
王和仲[4](2005)在《农产品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79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的投资增加,投资效益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国内农产品市场供求平衡;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的科技水平日益提高;农产品出口不断增加,出口结构更加完善,比较优势进一步突出。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与农村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这集中体现为农产品的生产的产业化、流通的市场化和贸易的一体化程度都不太高,这进而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而我国目前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受制于农业立法的,我国的农产品立法目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立法薄弱,同农业大国和农业的基础地位很不相称;立法滞后,与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具有浓重的计划管理的色彩和痕迹,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政策性、原则性较强,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差。 西方经济学一直存在着国家干预和反国家干预的争论。经济法也在国家干预主义与自由放任主义的矛盾运动中的逐步成长和发展起来,并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自由主义政策和国家干预政策都不完美,自身都存在难以弥补的缺陷。所以,只有两种政策相结合、同行并举,才能取长补短,使经济平稳发展,而经济法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界定“需要”国家干预的范围和限度。但是一直以来,经济法学对关于国家职能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将其视为一种当然的结论,对国家经济职能的范围和限度本身则缺乏详尽的分析,这种认识如果得不到纠正则可能影响对经济立法和实施的评价。因此,本文运用经济法中国家干预理论作为理论杠杆,以其阐释我国农产品产业化、市场化、一体化面临的突出法律问题。 要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就需要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而农业的基础地位和自身的一些特点又使得国家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即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显得至关重要。公共财政理论从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的弱质性、农业生产要素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性质、农产品在供给与需求方面具有特殊性、农业比较利益偏低以及加入WTO给我国农业带来的挑战等六个方面证明了政府通过财政手段支持保护农业的必要性。而这种支持保护却不能是盲目的和随意的,它受着农业生产经
史豪[5](2004)在《农业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状况,在相当程度上仍是依赖行政性的控制,这种依赖性将严重威胁到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建立一种基于市场规则而不是行政干预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在经济发展早期,必须用政府行为去创造投资机会,但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就应该从直接的政府投资转变到基于规则的标准化管理经济发展模式。这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安全性及反经济危机方面更富有弹性。农业标准化已引起中国社会高层管理者的关注,2004年2月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1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强调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要着眼和有利于促进优势产业带的形成,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本研究从实施科教兴农发展农业生产力的角度,分析如何运用农业标准化手段,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序的控制或降低生产经营费用,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和农产品竞争力。 本论文共9章,41节。围绕农业标准化理论研究、归纳总结实践经验这一主线,按照“理论—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出对策建议”的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第一,通过对农业标准化的理论形成、工作原则与运作机理的研究,阐明农业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改革管理体制、完善运作机制、加快我国农业标准化进程刻不容缓。 第二,在客观分析中国农业标准化现状、剖析不同模式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案例,表明消费者呼唤安全健康的农产品,需要政府引导和激励农产品生产者采用先进农业标准组织其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同时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组织程度和农业市场化程度。中国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就别无选择地要走农业标准化的道路。通过研究,提出了建设农业标准化的支撑体系——7柱子理论。 第三,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农业标准化绩效评价进行了初步探讨,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 第四,在阐述主要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的经验、归纳五点启示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农业标准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并提出了改进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思路与对策,主要目标是大幅度提高采用国际农业标准的比率和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标准转化率。摘要 本研究试图有所创新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在理论观点方面,本研究首次提出了农业标准化支撑体系的新框架。主要包括标准体系、示范实施体系、监督体系、认证体系、信息咨询服务体系、资金投入体系与研究培训体系等7个子体系。要有效地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还必须有配套的保障措施,保障措施主要有宣传措施、品牌培育以及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措施等。提出应以整体规划为基础,以找准示范带动的突破口为契机,以企业带动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形成“市场引导、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推进农业标准化的环境和机制。 二是在示范推广应用模式方面,笔者提出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载体带动的“小规模,大群体”的标准化示范区推广模式,比较适合现阶段中国,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本研究通过个案比较发现,“高投入、大规模、高档次”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运作模式并不具有比“小规模,大群体”的示范模式更有优势。相反,“小规模,大群体”的模式更有生命力。比较适合目前中国实际情况。这个结论和观点是与目前国内部分学者提出的“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三高”观点有所不同。
熊明华[6](2004)在《浙江省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需求和环境约束。一方面,农产品供给已由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又将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市场需求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农产品中残留的有害物质不断增加,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也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农业标准化,促进资源的有效、合理、充分利用,对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针对浙江省农业发展的现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旨在分析现阶段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实际效果、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第二章对农业标准化定义进行了历史回顾,分析了农业标准化的分类、任务,论述了标准化原理在农业标准化中的应用;总结了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第三章介绍了国际主要的农业标准化机构,并从管理法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三个方面分析了部分西方国家的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介绍了我国农业标准化从起步、发展、停滞、恢复、高速发展所经历的五个阶段;通过对国外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分析,分析了我国值得借鉴的几点启示。 第四章分析了浙江省农业和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概况。通过对20个县市区的调查,分析了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实际效果。 第五章在对405户农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品质相关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采用标准组织生产的主要因素。 第六章对政府主导、企业(公司)主导、经济合作组织主导这三种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及其利弊作了分析;通过对四个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了合作经营模式在浙江省农业标准化推广过程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农业标准在合作经营中的作用和地位。 第七章采用层次分析法作为障碍因素结构定量分析的工具,通过对浙江省20个县市区的调查数据处理,分析了影响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的障碍因素及其结构。 第八章在前几章的研究基础上,经过前期的访谈和调查,确定了14个促进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对策措施,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从财政支持、市场调节、制度和组织保障、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九章是结论和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回顾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并对论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1.浙江省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调查认为,目前全省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较好。而论文通过对20个县市区的调查分析,发现现阶段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并不理想。针对各地将农业标准制定数量的多少,看成为衡量当地农业标准化发展的重要指标,论文通过调查得出了各地农业标准制定数量的多少,并不能导致农业标准化实施取得好的效果,而增加对农业标准化经费的投入可以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标准化的发展。 2.影响农户采用标准组织生产的因素,己经有大量的定性研究。本论文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通过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向他们提供图书资料,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指导,鼓励各类中介组织发展定单农业,可促进农户采用标准组织生产的结论。 3.浙江省农业厅组织的课题组,通过调查认为,在浙江省农业标准推广实施过程中,种植业的标准推广应采用政府主导的模式,而养殖业的标准化则应以各类中介组织主导的模式为主。论文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认为即使在政府主导的推广模式中,各类农业中介组织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以各类中介组织为主导的合作经营模式是浙江省农业标准推广实施的最佳模式。 4.在合作经营的模式中,各类中介组织与农户签订的契约,通常被看成是双方的买卖合同。论文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剖析,论述了合作经营中中介组织与农户所签订的合同具有买卖合同和技术合同的双重性质,买卖合同中的内容是基础,技术合同中的内容即农业标准是核心、是关键。 5.对于如何进一步促进农业标准化的发展,目前的研究主要围绕农业标准的制定、宣贯过程,以加快农业标准体系、推广实施体系、服务体系、监测体系、农产品评价体系等五大体系的建设为核心内容,且大多为定性研究。而论文则从实证的角度,应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浙江省发展农业标准化的主要障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从财政支持、市场调节、制度和组织保障、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查文安[7](1995)在《不涉及安全卫生的商品也应规定最低出口标准》文中研究表明不涉及安全卫生的商品也应规定最低出口标准查文安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对外贸易的渠道也愈来愈多。例如,国内有些单位在境外办的商店,以“外商”的身份从国内订购商品到国外销售;还有一些出国留学及在外工作的人员也做起出口生意;此外,外商先确认国内商品质...
二、不涉及安全卫生的商品也应规定最低出口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涉及安全卫生的商品也应规定最低出口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纺织贸易绿色壁垒的综合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绿色壁垒概述 |
1.1 绿色壁垒定义 |
1.2 绿色壁垒的成因 |
1.3 绿色壁垒的形式 |
1.4 绿色壁垒的特征 |
1.5 绿色壁垒的发展方向 |
第二章 后配额时代我国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 |
2.1 我国纺织业自身存在的易导致遭遇绿色壁垒的问题 |
2.2 我国纺织业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 |
2.3 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影响 |
第三章 后配额时代我国可能遭遇的主要纺织绿色壁垒 |
3.1 WTO规则中的绿色贸易壁垒 |
3.2 欧盟的绿色壁垒 |
3.3 美国的纺织品绿色壁垒 |
3.4 来自日本市场的绿色壁垒 |
3.5 其他目标市场 |
第四章 政府引导企业应对绿色壁垒 |
4.1 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
4.2 健全完善我国纺织行业的绿色技术法规标准体系 |
4.3 推行清洁生产 |
4.4 开展环境外交 |
第五章 企业是应对绿色壁垒的主体 |
5.1 加强纺织企业生态环境管理,迎接绿色壁垒挑战 |
5.2 切实实施清洁生产制度 |
5.3 积极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生态纺织品认证 |
第六章 行业协会牵头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 |
6.1 建立绿色壁垒预警体系的重大意义 |
6.2 绿色壁垒预警体系的参与主体 |
6.3 绿色壁垒预警体系的工作内容 |
6.4 绿色壁垒预警体系的构建 |
6.5 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WTO 体制下行业协会在应对TBT 中的功能扩展 |
1.1 TBT 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
1.2 政府应对TBT 作用局限性 |
1.3 行业协会在WTO 体制下应对TBT 的功能扩展 |
第二章 国外行业协会在TBT 应对体系中的作用 |
2.1 国外行业协会发展现状 |
2.2 发达国家行业协会在国内TBT 应对机制中的作用 |
第三章 我国行业协会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的职能缺失 |
3.1 我国对外贸易遭受TBT 的现状、影响、原因 |
3.2 国内行业协会在TBT 应对机制中的职能缺失 |
第四章 行业协会是确保TBT应对机制有效运作的关键 |
4.1 我国行业协会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我国行业协会改革 |
4.3 国内行业协会承托起应对相应职能的可行性分析 |
第五章 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TBT 应对模式 |
5.1 构建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TBT 应对机制 |
5.2 应对模式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介绍 |
5.3 以行业协会为核心构建我国的TBT 体系 |
5.4 行业协会在提高行业竞争力方面其他作用 |
5.5 政府角度如何完善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TBT 应对机制 |
5.6 企业角度如何完善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TBT 应对机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课题 |
(3)稻米与小麦质量标准的中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0.1 选题的背景 |
0.1.1 世界标准化形势 |
0.1.2 我国农业标准化现状 |
0.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0.2.1 选题的依据 |
0.2.2 国际国内的研究现状 |
0.2.3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二章 中外稻米品质标准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稻米质量的内涵 |
1.1 稻米质量的概念 |
1.2 稻米质量的内涵 |
1.3 稻米质量的特征 |
1.4 世界大米质量标准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我国大米标准研究 |
2.1 稻米标准的起源 |
2.2 我国的现行稻米标准 |
2.3 我国稻米标准体系的分析 |
2.4 存在的问题 |
2.5 小结 |
第三节 日本的稻米标准研究 |
3.1 日本稻米标准的沿革与变迁 |
3.2 日本稻米标准的发展 |
3.3 日本稻米的相关标准 |
3.4 对日本稻米标准评价 |
第四节 韩国稻米标准研究 |
4.1 韩国大米标准起源 |
4.2 韩国大米标准的发展 |
4.3 韩国现行大米标准 |
4.4 韩国稻米标准的评价 |
4.5 韩国稻米标准的发展趋势 |
第五节 泰国大米标准研究 |
5.1 泰国大米标准的起源 |
5.2 泰国大米标准的变迁 |
5.3 泰国大米标准评价与预测 |
5.4 存在问题与发展预期 |
第六节 美国稻米标准研究 |
6.1 稻米标准的起源与初步形成 |
6.2 以水稻品种名称为分类依据的稻米标准阶段 |
6.3 以稻米粒型为主要分级依据的稻米标准阶段 |
6.4 美国稻米标准分析 |
6.5 问题与发展趋势 |
第七节 越南稻米标准研究 |
7.1 越南稻米标准的起源 |
7.2 越南的大米标准 |
7.3 越南稻米标准分析 |
第八节 菲律宾稻米标准研究 |
8.1 菲律宾的稻米标准的起源 |
8.2 菲律宾稻米标准的发展与沿革 |
8.3 菲律宾稻米标准评价分析 |
第九节 有关稻米的国际标准 |
9.1 ISO大米标准 |
9.2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大米标准 |
9.3 对国际有关大米标准的评价 |
第十节 其它部分国家大米标准研究 |
10.1 澳大利亚的水稻生产与稻米标准 |
10.2 印度的稻米标准 |
10.3 马来西亚的稻米标准 |
10.4 埃及大米标准 |
10.5 前苏联的大米标准 |
10.6 巴基斯坦的水稻生产与稻米标准 |
第十一节 中外大米标准的比较 |
11.1 中外大米品质标准比较 |
11.2 结论——我国稻米标准的建议 |
第三章 中外小麦品质标准的比较 |
第十二节 小麦质量的内涵 |
12.1 小麦质量的内涵 |
12.2 小麦的加工品质 |
12.3 小麦的形态品质 |
12.4 研究的依据 |
第十三节 我国小麦标准研究 |
13.1 我国小麦标准的起源 |
13.2我国小麦现行标准 |
13.3 我国小麦质量标准的分析 |
13.4 存在的问题 |
13.5 对我国小麦标准的建议 |
第十四节 美国小麦标准研究 |
14.1 美国小麦标准起源 |
14.2 美国现行小麦标准 |
14.3 美国小麦标准的分析 |
14.4 美国小麦质量控制的成功经验 |
14.5 美国小麦标准与生产的主要问题 |
第十五节 加拿大小麦标准研究 |
15.1 小麦标准的起源 |
15.2 现行小麦标准 |
15.3 加拿大小麦标准的分析 |
15.4 加拿大小麦成功的经验 |
15.5 存在的问题 |
第十六节 澳大利亚小麦标准研究 |
16.1 澳大利亚小麦标准研究 |
16.2 澳大利亚小麦质量标准评价 |
16.3 澳大利亚小麦成功的经验 |
16.4 存在的问题 |
第十七节 国际与其它部分国家小麦标准的研究 |
17.1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小麦标准 |
17.2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 |
17.3 欧盟小麦标准 |
17.4 法国小麦等级新标准概况 |
17.5 日本的小麦质量要求 |
17.6 印度小麦标准 |
17.7 国际与部分国家小麦标准的分析与评价 |
17.8 对国际与部分国家小麦标准的分析与评价 |
第十八节 中外小麦标准的比较 |
18.1 中外小麦标准的比较 |
18.2 结论——我国小麦标准需改善的地方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19.1 结论之一:国外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成功之处 |
19.2 结论之二:世界和我国稻麦质量标准的走向 |
19.3 结论之三:主动制标,让世界与我们接轨 |
19.4 结论之四:从标准走向标准化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4)农产品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依法调整农产品问题的重要性 |
(一) 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 |
(二) 农村的现代化需要法律的保障 |
(三) 农产品问题在农村、农业问题中的地位 |
二、本文的结构 |
(一) 本文的结构安排 |
(二) 本文的具体结构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农产品立法概况 |
第一节 我国农业所取得的成绩 |
一、农业的投资增加,投资效益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
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国内农产品市场供求平衡 |
三、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
四、农业的科技水平日益提高 |
五、农产品出口不断增加,出口结构更加完善,比较优势进一步突出 |
第二节 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财政支持保护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仍然不足,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
(二) 财权事权不清、管理混乱,财政资金运行效率低下 |
(三) 各项支农政策缺乏相互协调 |
二、农产品流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 政府管理体制不适应WTO环境 |
(二) 农产品价格水平尚不够合理 |
(三) 农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
(四) 各种市场主体组织农产品流通的能力较弱,措施不够得力 |
三、农产品贸易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我国农产品立法概况 |
一、立法薄弱,同农业大国和农业的基础地位很不相称 |
二、立法滞后,与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
三、具有浓重的计划管理的色彩和痕迹,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
四、政策性、原则性较强,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差 |
第二章 国家干预理论下的农产品法律问题 |
第一节 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及其对经济法的影响 |
一、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的简要回顾 |
二、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对经济法的影响 |
(一) 经济法在国家干预主义与自由放任主义的矛盾运动中的成长 |
(二) 我国经济法学理论模式中的国家观 |
三、对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之法的再认识 |
第二节 国家干预理论的新视角 |
一、对国家干预的内涵性认识 |
二、国家干预手段的多维性、多元性 |
第三节 适合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国家干预 |
一、“市场失灵”和“国家干预”在中国的特点 |
二、从农业制度变迁看政府职能的定位 |
(一) 关于“制度”和“制度变迁” |
(二) 我国农业制度变迁的类型 |
(三) 从制度变迁角度看政府在农产品市场的职能定位 |
三、从供给管理角度看国家干预农业经济的范围 |
(一) 供给学派的主要观点 |
(二)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
(三) 从供给管理角度看国家干预农业经济的范围 |
第三章 财政支持保护农业法律问题 |
第一节 财政支持保护农业的理论依据 |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 |
二、农业的弱质性 |
三、农业生产要素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性质 |
四、农产品在供给与需求方面具有特殊性 |
五、农业比较利益偏低 |
六、加入WTO给我国农业带来的挑战 |
第二节 WTO《农业协定》的相关规定 |
一、免于削减承诺的国内支持措施 |
二、要求削减承诺的国内农业支持措施 |
三、特殊和差别待遇 |
四、其他有关国内支持的规则 |
第三节 国外财政支持与保护农业的政策 |
一、农业支持保护的模式 |
(一) 美国 |
(二) 欧盟 |
(三) 日本 |
(四) 发展中国家 |
二、相关经验的总结 |
(一) 稳定农民收入、保证农产品有效供应、提高农产品竞争、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是农业保护的四个基本目标 |
(二) 不断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
(三) 农民组织是维护和争取农民利益的政治保障 |
(四) 农业保护的法制化 |
第四节 我国财政支持保护农业的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一、我国财政支持保护农业的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二、我国财政支持保护农业的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一) 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农业投入总量,且农业总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应逐年增长 |
(二) 要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补贴空间,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完善“绿箱”支持体系,合理运用“黄箱”政策 |
(三) 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
(四) 支持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推进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立法工作 |
(五) 建立农村完善的金融保障支持体系 |
(六) 建立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以法律形式规范农业保险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 |
第四章 农产品流通法律问题 |
第一节 农产品流通的特性 |
一、农产品自身的特点 |
二、农产品在其生产关系上的特点 |
三、农产品的需求特点 |
四、农产品的供给特点 |
五、农产品的供求呈蛛网模型式的振荡 |
六、农产品市场属于完全竞争模型 |
七、农产品的价格变化频繁而剧烈 |
第二节 法律调整农产品流通的理论依据 |
一、农产品流通的法律调整,是迅速而有秩序地实现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目标的重要手段 |
二、农产品流通的法律调整,有助于消除政策调整不稳定性的弊端 |
三、对农产品流通的法律调整,是利益均衡原则有序实现的法制基础 |
四、对农产品流通的法律调整,是我国农民市场主体资格的法制保障 |
第三节 对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法律调整 |
一、依法改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
(一) 政府管理体制的改善:从分割到集中 |
(二) 政府职能的改善:从管制到服务 |
二、依法推进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 |
(一) 依法推进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
(二) 依法推进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的具体办法 |
三、依法完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
(一) 集贸市场的完善 |
(二) 批发市场的完善 |
(三) 期货市场的完善 |
四、依法推进农产品流通组织再造 |
(一) 农产品流通组织制度的选择标准 |
(二) 推进农产品流通组织再造的具体措施 |
第五章 农产品贸易法律问题 |
第一节 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
一、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及原因 |
(一) 生产总量及其增长率 |
(二) 成本 |
(三) 国内市场份额 |
二、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劣势及原因 |
(一) 研发投入 |
(二) 科技人员比重 |
(三) 劳动生产率 |
(四) 产品质量 |
(五) 国际市场份额 |
第二节 WTO的相关规定 |
一、乌拉圭回合谈判与世界贸易组织农业规则的组成 |
二、WTO《农业协议》的根本目的和主要内容 |
三、《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协议》农业部分的主要内容 |
四、《实施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议》的相关规定 |
五、《技术贸易壁垒协议》的相关规定 |
第三节 对国家干预的国际调节与我国农产品贸易规则的评述 |
一、对国家干预的国际调节 |
(一) 国际调节是界于市场调节和国家调节之间的第三种调节方式 |
(二) 三种调节机制的相互关系 |
二、对我国农产品贸易规则的评述 |
(一)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市场准入规则 |
(二)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出口竞争规则 |
(三)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其他规则 |
第四节 根据WTO规则调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规则 |
一、市场准入规则的调整 |
(一) 调整农产品进口关税结构,建立合理的关税体系 |
(二) 完善关税配额制度 |
(三) 改进国营贸易的方式,降低其垄断程度 |
(四) 充分利用特殊保障条款,防止农产品过度进口 |
(五) 采取必要措施使我国农产品打入别国市场 |
二、农产品卫生检疫规则的调整 |
(一) 设立统一的SPS协议协调机构,专司SPS协议有关事务 |
(二) 充实我国有关标准体系,并在立法中体现 |
(三) 充分发挥出入境检验检疫职能,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保护国内农业生产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 |
三、农产品技术规则的调整 |
(一) 建立国家技术性措施的统一协调机制 |
(二) 建立和完善技术法规体系 |
(三) 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体系 |
(四) 建立统一的国家认证认可体系 |
(五) 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 |
(六) 建立风险分析机制 |
(七) 加快企业的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
(八) 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有机食品 |
(九) 改善农产品出口经营方式,开发农产品绿色营销 |
四、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中国应坚持的立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5)农业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动态 |
1.3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 |
1.4 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
第2章 农业标准化的一般理论 |
2.1 农业标准化理论前提 |
2.2 现代农业标准化的基础与动因 |
2.3 农业标准化的一般原理 |
2.4 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规律 |
第3章 农业标准化的特点与工作原则 |
3.1 农业标准化的特点 |
3.2 农业标准化的工作原则 |
3.3 农业标准化的形式 |
3.4 农业标准化的运作机理 |
3.5 农业标准化的管理体制 |
3.6 农业标准化的法制管理 |
第4章 中国发展农业标准化:意义、机遇及挑战 |
4.1 农业标准化的地位和意义 |
4.2 中国农业标准化的历史与现状 |
4.3 中国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机遇 |
4.4 中国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挑战 |
第5章 中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
5.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作用 |
5.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运作模式 |
5.3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工作要点 |
5.4 个案分析与评价 |
第6章 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
6.1 农业标准体系 |
6.2 农业标准实施体系 |
6.3 农业标准的监督体系 |
6.4 农产品认证体系 |
6.5 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体系 |
6.6 农业标准化资金投入体系 |
6.7 农业标准化研究与培训体系 |
第7章 农业标准化绩效评估 |
7.1 农业标准化绩效评估的原则 |
7.2 影响农业标准化绩效的因素分析 |
7.3 评估农业标准化绩效的指标体系与模型 |
7.4 农业标准化绩效评估案例分析 |
第8章 农业标准化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
8.1 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其有关规则 |
8.2 主要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的基本经验 |
8.3 农业标准化国际经验的启示 |
第9章 加快推进中国农业标准化的基本对策 |
9.1 我国农业标准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
9.2 中国农业标准化推进模式 |
9.3 农业标准化推进机制 |
9.4 农业标准化的推进策略 |
9.5 改进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思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浙江省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论文创新之处 |
2 农业标准化的定义及研究文献综述 |
2.1 农业标准化的定义 |
2.2 标准化原理在农业标准化中的应用 |
2.3 农业标准化的特点 |
2.4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2.5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3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 |
3.1 国际主要的农业标准化机构介绍 |
3.2 部分西方国家的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 |
3.3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阶段 |
3.4 国外农业标准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4 浙江省发展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分析 |
4.1 浙江农业发展状况 |
4.2 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
4.3 浙江省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实际效果分析 |
5 农业标准化实施过程中农户行为的实证研究 |
5.1 调查方法和样本分析 |
5.2 农户行为的品质相关分析 |
5.3 农户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5.4 影响农户行为的统计结果分析 |
6 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推广模式选择及实证研究 |
6.1 农业标准推广实施的模式 |
6.2 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的案例分析 |
6.3 浙江省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 |
6.4 合作经营中契约作用的实证分析 |
7 影响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障碍因素结构的实证研究 |
7.1 调查设计与研究方法 |
7.2 调查结果与定量分析 |
7.3 浙江省发展农业标准化的障碍因素结构分析 |
8 促进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
8.1 研究样本和调查方法 |
8.2 因素分析和统计检验 |
8.3 研究结果分析和相应对策措施 |
9 结论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生阶段的研究工作 |
致谢 |
四、不涉及安全卫生的商品也应规定最低出口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纺织贸易绿色壁垒的综合应对策略研究[D]. 孙涛. 天津工业大学, 2007(09)
- [2]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机制研究[D]. 沈潜英. 江南大学, 2007(03)
- [3]稻米与小麦质量标准的中外比较研究[D]. 马雷. 扬州大学, 2005(05)
- [4]农产品法律问题研究[D]. 王和仲. 西南政法大学, 2005(08)
- [5]农业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 史豪. 华中农业大学, 2004(01)
- [6]浙江省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对策研究[D]. 熊明华. 浙江大学, 2004(03)
- [7]不涉及安全卫生的商品也应规定最低出口标准[J]. 查文安. 中国商检, 19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