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有益于人民的个体户(论文文献综述)
谢鹏志[1](2019)在《老骥伏枥履职“狂”》文中研究表明今年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华诞,举国欢欣鼓舞。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时,我刚2岁。童稚之年,我就经历了"土地改革",紧接着便是令人难忘的"人民公社""大跃进""总路线"和"反右斗争",尤其是青年时期遇上"四清""社教""批林批孔""一批二打""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等一系列政治运动,那一幕幕
樊洺均[2](2018)在《家庭因素对我国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在当今中国教育体制下,学业成绩仍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热门问题。学业成绩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不但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还体现学校的教育质量,因而对学业成绩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仍然有现实意义。青春发育时期的初中生,处于品德和未来理想构建的关键期,其学业成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家庭是中学生联系最紧密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论文一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章的绪论,主要论述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国内外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主要对学业成绩和家庭因素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第三部分是依据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基线调查数据,对我国中学生家庭环境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包括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条件、家庭关系、父母职业以及教育期望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描述。家庭因素自变量的选取主要是通过研究问卷中家庭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并汇总而获得。第四部分是用多元统计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探讨家庭各影响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影响。第五部分是结论和建议部分,主要是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和分析,并以提高初中生的学业成绩为目的,对家庭教育、学校管理以及社会政策方面提出对策建议。通过家庭环境中各影响因素对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进行量化研究,分析得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父母期望、家庭关系。通过对影响因素导致个体结果的差异性分析,进行规律性总结,分析其中的原因,深入探究其问题所在,结合问题给出合理建议。
张若云[3](201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研究(1978-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出现了广泛分布在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社会阶层的产生、发展和壮大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人民群众的主体内涵,是新时期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最主要特征。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较,新社会阶层的年龄结构偏低,学历结构偏高,在高新科技、教育科研、创新开发、金融管理等知识密集型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新社会阶层与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之间有着最为紧密的关联,或可说,新社会阶层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操作运行者和推动促进者。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团结、鼓励和引导这些层出不穷又变动不居的新社会阶层,使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有生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和内在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从方法论层面将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融为一体,使传统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实现了中国化发展和创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把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与阶层分析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本文主要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社会阶层经历了从80年代恢复原工商业个体户、私营业主的合法性地位,到90年代非公有制经济全面崛起,非公有制经济群体迅速发展壮大,再到新世纪以来,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以技术、知识、管理为资本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社会阶层的实践发展过程。与此同时,党中央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上不断解放思想并创新理论,在充分尊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对这些既已形成的新社会阶层经由“承认——肯定——鼓励”的认识过程,最终赋予他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全新身份,与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共同组成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争取、团结和引导新社会阶层共同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得以产生、丰富和发展。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向前推进,新社会阶层还将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周晓瑾[4](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张丹[5](2018)在《新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密切党群关系是一项民心工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新媒体领域成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党群关系也随之延伸至新媒体领域。一方面,新媒体为紧密党群关系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党群关系面临的现实态势及理论发展也要求应用新媒体工具。基于此,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在新媒体时代的新内涵、新特点,考察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的突出问题,分析现有党群沟通渠道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构建新媒体时代和谐的党群关系这一时代命题献计献策。新媒体只是工具,其独具的数字化与大众化的深度融合、去中心化与开放式的用户体验、即时性与动态化的信息传递、个性化与多元化的传播互动等特征促使其形成了复杂的根系,逐步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为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提供了新机遇。与此同时,由于主体根源、技术根源和社会根源的交互作用,带来了网络社会撕裂、“信息茧房”和“沉默螺旋”效应等网络乱象,存在着党的领导干部新媒体素质不足以及对新媒体领域出现的乱象治理不力等新问题,给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根据新媒体时代党群关系面临的新境遇,我们党应充分考虑新媒体时代主体根源、技术根源和社会根源的多重作用,齐抓共管共建,提升新媒体素养;夯实技术基础,促进资源共享;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
田宏园[6](2016)在《手机媒介与少数民族村落日常生活 ——基于黄毛坪村的田野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被称为“带着体温的媒体”的手机,以其便捷性和移动性成为人身体的延伸。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的功能也变得多样化,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通讯工具,而是将触角延伸到电子书、上网、QQ、微信等各种领域。它以广泛的覆盖面和巨大的渗透力对少数民族村落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山江镇黄毛坪村作为实地研究调查地点,主要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笔者深入到苗村中观察村民日常生活,研究村民使用手机媒体的情况,试图呈现在手机大量普及的情况下,苗村社会在生产方式、民俗文化传承、社会交往形态三方面带来的变化。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文章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综述、研究目的及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综合性陈述。第一章从经济层面对苗村三种职业村民手机使用手机情况的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来探讨手机使用对村民经济的影响一苗村村民作为传播主体是如何利用传播力量来丰富现有的少数民族话语,服务民族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第二章从文化层面来展开,以苗语、苗歌、苗服三种极具苗族特色的民俗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对村民使用和接触手机情况的呈现,来探讨手机对苗族民俗文化的传播情况。第三章从手机媒介与苗村的社会交往展开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家庭内部,手机媒介在增强代际沟通、促进情感交流的同时也形成了知识鸿沟、产生代际隔膜:在苗村人际传播过程中,手机改变了黄毛坪村意见领袖的同时,也给村庄家庭外部的社交带来交往壁垒。最后一部分为本文结论,在对前文总结的基础上,依托手机的信息技术性,对于手机在苗村的使用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行一定的反思和指出文章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以黄毛坪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来呈现手机对苗村在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的影响来引起人们对少数民族群体的关注,使他们在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同时,真正享受到信息化成果。
杨文学[7](2016)在《信仰无价——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财富》文中认为未来的中国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人的天下。真正的危机,不是金融危机而是道德与信仰的危机。谁的福报越多,谁的能量越大。与智者为伍,与良善者同行,心怀苍生,大爱无疆。——习近平开篇九问1在"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陈旧话题,不断被刷新纪录的贪官激活的当下,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拥有百亿资产的民营企业的创始人,却填写了一份感动国人的答卷。一个用27年的心血,创造了一个年销售额60多亿元、为国家一年就纳税近10亿元的财
侯娅[8](2016)在《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构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上海市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是缓解社区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的有效举措,是完善上海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智能化养老服务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上海现有的智能化养老服务模式呈现“各自为营”的碎片式格局,各服务供给主体之间也缺乏有效协同,这种状况不但使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也严重阻碍了上海市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建设进程。本论文运用社区照顾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及整合理论分析了构建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的理论基础;运用个案访谈的社会学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了上海老年人智能化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和现有智能化养老服务模式的实际运行状况,探讨了上海智能化养老服务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的深层根源;研究了国内外智能化养老服务模式应用案例及对上海的启示,以期找出构建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的思路,进而构建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并对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分析,提出了完善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的对策建议。论文提出了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是在现有政府、社会组织及社区这三大供给主体的基础上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其实质是实现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等各服务供给主体的有效协同,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最终实现社区养老服务最大化供给的目标。提出应当遵循“以服务对象为本、以社区为本”的构建理念及“可持续发展、系统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易操作”的构建原则,分步骤的构建智能化平台,创建科学的运行机制和运营模式。
谢鹏志[9](2014)在《怎样撰写社情民意信息》文中研究指明云霄县政协社情民意信息的采用率排名一直很靠后,2013年第三季度起,在信息员共同努力下,首次以490分名列漳州市各县市区第一名,2014年上半年又以340分位列榜首。如何撰写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如何提高撰写信息的采用率?2013年初,多位政协委员提案,案由是云霄县系着名枇杷之乡,枇杷种植过程中必定要疏花,农民将疏下来的花制成枇杷花茶出售,但苦于没有卫生许可(QS),无法在流通领域销售。云霄县政协王彩云主席十分重视这个提案,主席会议决定将枇杷
巴于茜[10](2013)在《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研究》文中认为临夏古称“河州”,早在汉唐时期便是“丝绸之路”的驿站和唐蕃古道的通途。改革开放初期,这里创造了一度闻名于全国的“河州模式”。20世纪八十年代,费孝通先生三访临夏,被当地热火朝天的“回商”贸易所震撼,随后提出了“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他期望能够通过“东引西进”,实现“以商促工”,带动青藏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并有望借助穆斯林重开丝绸之路。时至21世纪,东有的“温州”已基本实现了区域工业化,当年全国倒买倒卖的小商小贩也大部分转型为以制度创新为特征的民营企业家了,他们拥有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格局;而西有的“河州”,工业化的道路似乎尚无突破,与当年的辉煌较之略显落寞。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多方面的,如地理位置的限制、政策环境的制约、社会文化的影响等。本文主要从转型之后的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的发展现状为横切面,以期通过对企业家的发展研究试说明一二。众所周知,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原动者”,是市场经济的中流砥柱和灵魂所在。在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家生成的土壤已经形成,无需对其产生和发展的环境给予过多的关注,其对工业化的作用甚至可以被忽略。但反之,特别是在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道路面临着许多显着的制度性约束,其道路的启动只能依靠具备“内生”性能力的载体,即企业家,此时企业家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企业家对市场机会的识别能力,创新精神、风险精神等特质都能有效地促进市场的分工和交易的完成,推进工业化的道路。本文是建立在实证调研基础之上,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运用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软件分析等民族学、社会学常用方法而开展的研究。全文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依次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田野点选择、相关研究综述、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第二章交代了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生成发展的人文地理环境等内容。第三章至第七章,则分别从素质能力、成长环境、激励约束、社会责任和企业家精神等五个方面对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研究。第八章是全文的结论部分,主要通过对AHP分析方法的应用指出并阐释了有利于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发展的具体途径。
二、做有益于人民的个体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做有益于人民的个体户(论文提纲范文)
(1)老骥伏枥履职“狂”(论文提纲范文)
从城市书生到乡间秀才 |
因“下岗”而“下海” |
多做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事 |
永续守护美好家园 |
(2)家庭因素对我国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我国中学生家庭环境的基本状况 |
3.1 父母受教育程度 |
3.2 家庭经济条件 |
3.3 家庭关系 |
3.4 家长期望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与变量解释 |
4.2 相关性检验 |
4.3 模型构建 |
4.4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对策建议 |
5.1 家庭方面 |
5.2 学校方面 |
5.3 社会方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研究(1978-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对象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已有研究的启示 |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4 基本框架结构 |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的源泉 |
2.1 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分析理论 |
2.1.1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基石 |
2.1.2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基本价值取向 |
2.1.3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重要补充 |
2.2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发展 |
2.2.1 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相结合实现工农联盟 |
2.2.2 新经济政策时期对商品经济和资产阶级的新认识 |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理论 |
2.3.1 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理论的现实起点:“分清敌友以动员群众” |
2.3.2 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理论的转向:民族危机下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互助互让” |
2.3.3 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理论的目标:建立“各得其所”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
2.3.4 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理论在建国初期的曲折发展 |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3.1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与新社会阶层理论的确立(1978-1991) |
3.1.1 “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寓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
3.1.2 尊重商品经济历史作用,恢复城市个体经济 |
3.1.3 私营经济异军突起,新社会阶层粗具规模 |
3.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新社会阶层理论的丰富(1992-2001) |
3.2.1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赋予新社会阶层新的历史意义 |
3.2.2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新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党建工作.. |
3.2.3 赋予农村致富能人“经济-政治”双重精英身份 |
3.3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发展(2002-2012) |
3.3.1 新社会阶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
3.3.2 新社会阶层是解决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 |
3.3.3 将新社会阶层正式纳入党的基层建设工作 |
3.4 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与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创新(2012-2017) |
3.4.1 改革开放以来新社会阶层是人民群众的有机组成部分 |
3.4.2 新社会阶层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 |
3.4.3 以“共同富裕”为核心建构“五位一体”的发展新理念 |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基本要素 |
4.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社会阶层理论的经济社会条件 |
4.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
4.1.2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基本目标 |
4.1.3 “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实现途径 |
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新社会阶层理论形成的制度基础 |
4.2.1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
4.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4.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
4.3 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是新社会阶层理论的核心要素 |
4.3.1 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两种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
4.3.2 统战新对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
4.3.3 团结新社会阶层是处理好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关键 |
4.3.4 创业创新、“互联网+”背景下统一战线内容更新 |
第5章 与时俱进的新社会阶层理论 |
5.1 新社会阶层理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着眼点 |
5.1.1 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时代特色的阶层分析理论 |
5.1.2 新矛盾、新需求、新阶层三位一体的发展逻辑 |
5.1.3 从“中间阶层”到“新社会阶层”的内涵拓展 |
5.2 “各得其所”、“共同富裕”与“共享发展”的内在逻辑 |
5.2.1 “各得其所”是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 |
5.2.2 新时期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新社会阶层构建工程 |
5.2.3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的落脚点 |
5.3 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历史功绩与现实价值 |
5.3.1 促进和保障新时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
5.3.2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和代表性 |
5.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社会阶层 |
结语—中国特色新社会阶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重大创新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
(一)研究方法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
一、创刊及发展 |
二、功能地位 |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
一、报道统计概述 |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
一、政治品质 |
二、劳动品质 |
三、道德品质 |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变化原因分析 |
四、社会效应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报道数量变化 |
二、形象分析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新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的现状梳理及分析 |
一、关于新媒体影响党群关系的成因 |
二、关于新媒体与政治参与的研究 |
三、关于新媒体与政党建设的研究 |
四、研究现状分析 |
第三节 相关问题概述 |
一、新媒体概述 |
二、党群关系概述 |
第二章 党群关系延伸至新媒体领域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发展脉络 |
一、中国共产党的工具地位 |
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
三、党群关系的战略地位 |
第二节 新媒体与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的内在联系 |
一、新媒体为紧密党群关系提供技术支持 |
二、新媒体为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提供充分依据 |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现状 |
一、新媒体给党群关系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
二、新媒体给党群关系的发展带来新挑战 |
第二节 成因分析 |
一、主体根源:网络主体道德意蕴较弱 |
二、技术根源:信息爆炸与马太怪圈的悖谬逻辑 |
三、社会根源:不同矛盾的综合表征 |
第四章 运用新媒体密切党群关系的总体思路 |
第一节 齐抓共管共建,提升新媒体素养 |
一、增强政府新媒体能力,及时掌握舆情动态 |
二、强化媒体“把关人”意识,明确意见领袖责任 |
三、培养网络公民意识,形成自律他律合力 |
第二节 夯实技术基础,促进资源共享 |
一、发挥新媒体优势,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 |
二、借助社会力量,平衡新媒体资源 |
三、坚持需求导向,激活网民发展动力 |
第三节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构建和谐党群关系 |
一、加强新媒体治理,稳固党群互信 |
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网络生态空间 |
三、树立网民民族自信,提升对党的政治认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手机媒介与少数民族村落日常生活 ——基于黄毛坪村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本研究的目的及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手机赋权:从农民、打工仔到个体户的转变 |
第一节 手机与“务农”村民 |
一、在种植业中:手机传播影响力微弱 |
二、在养殖业中:手机开始介入生产、销售环节 |
第二节 手机与“务工”村民 |
一、作为获取用工信息渠道的手机媒介 |
二、手机对“务工”村民的赋权 |
第三节 手机与“农家乐” |
一、手机促成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
二、农民、打工仔、个体户三种身份认同逐渐强化 |
小结 |
第二章 “苗声苗色”:手机对苗族民俗文化的传播 |
第一节 “苗声”:手机对苗语和苗歌的传承 |
一、苗语的传播:传播形式多样,语言内涵丰富 |
二、苗歌的传承:传播方式依次叠加,手机优势加速传播 |
第二节 “苗色”:手机对苗服的传承 |
一、实用性式微,仪式感增强 |
二、手机类型引发传播效果差异化 |
小结 |
第三章 “虚拟·现实”:手机媒介与苗村的社会交往 |
第一节 手机对家庭内部交往的影响 |
一、增强代际沟通,促进情感交流 |
二、形成知识鸿沟,产生代际隔膜 |
第二节 手机对苗村人际传播的影响 |
一、信息渠道便捷,意见领袖变迁 |
二、群聊信息泛滥,私人空间被扰 |
三、沉溺虚拟社交,引发交往壁垒 |
小结 |
结语 |
附录:图片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信仰无价——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财富(论文提纲范文)
一、采撷信息 |
二、泪光里的见闻 |
三、哭声里的故事 |
四、泪眼里的肖像 |
五、第三只泪眼 |
1、你在一线实习了一周了,你认为自己该怎么开拓业务渠道? |
2、你觉得自己能吃得下推销工作中的苦吗? |
六、异样的泪光 |
七、强者的孤独 |
(8)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理论研究现状 |
1.2.2 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现状 |
1.2.3 智能化养老服务的研究现状 |
1.2.4 述评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社区养老服务概念辨析及基本内涵 |
2.1.1 社区养老 |
2.1.2 社区养老服务 |
2.1.3 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 |
2.2 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概念辨析及基本内涵 |
2.2.1 智能化养老及其特征 |
2.2.2 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和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 |
2.2.3 社区养老智能化平台的服务内容 |
2.3 相关理论 |
2.3.1 社区照顾理论 |
2.3.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2.3.3 整合理论 |
第三章 上海智能化养老服务建设现状 |
3.1 上海智能化养老服务建设的政策脉络梳理 |
3.1.1 国家政策层面 |
3.1.2 上海政策层面 |
3.1.3 政策建设评述 |
3.2 上海智能化养老服务建设现状 |
3.2.1 上海智能化养老服务做法 |
3.2.2 上海智能化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分析 |
3.2.3 上海智能化养老服务建设的经验分析 |
3.3 上海智能化养老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服务对象个性化不强 |
3.3.2 服务功能有待丰富 |
3.3.3 多元供给主体之间协同度不够 |
第四章 上海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实证研究 |
4.1 调查的基本情况 |
4.1.1 问卷设计与调查对象 |
4.1.2 被调查老年人基本情况 |
4.2 上海智能化养老服务的调查结果分析 |
4.2.1 上海老年人智能化养老服务使用现状分析 |
4.2.2 上海老年人智能化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分析 |
4.2.3 上海老年人智能化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内外经验及对上海的启示 |
5.1 国外经验与启示 |
5.1.1 国外经验 |
5.1.2 对上海的启示 |
5.2 国内尝试与借鉴 |
5.2.1 国内尝试 |
5.2.2 对上海的借鉴 |
第六章 构建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的总体思路与实现路径 |
6.1 构建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的总体思路 |
6.1.1 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的构建理念 |
6.1.2 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的构建原则 |
6.1.3 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的基本架构 |
6.2 构建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的实现路径 |
6.2.1 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的构建步骤 |
6.2.2 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的运行机制 |
6.2.3 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的运营模式 |
6.3 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
6.3.1 服务对象扩展 |
6.3.2 服务主体多元 |
6.3.3 服务内容丰富 |
6.3.4 服务方式创新 |
第七章 构建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的建议 |
7.1 有关政府的对策建议 |
7.1.1 完善相关政策法律 |
7.1.2 制定完善的宣传计划 |
7.1.3 制定有效的服务机构准入机制 |
7.2 有关社会组织的建议 |
7.2.1 积极研发智能化平台配套产品和技术 |
7.2.2 激发老年群体潜力 |
7.2.3 注重自我提升 |
7.3 有关社区的建议 |
7.3.1 协助政府宣传推广智能化平台的应用 |
7.3.2 参与社区调查了解社区老年人的真实需要 |
7.3.3 调和各方矛盾促进资源整合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田野点的说明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五、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临夏人文地理概述与穆斯林民营企业家历史沿革 |
第一节 人文地理概述 |
第二节 临夏穆斯林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三节 历史时期中的“茶马互市“、回藏贸易与穆斯林商人 |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的出现 |
第三章 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素质与能力体系研究 |
第一节 多重教育体系的素质培养 |
第二节 素质及能力体系现状分析 |
第三节 优化素质能力提升路径 |
第四章 临夏多元文化塑造下的穆斯林民营企业家成长环境 |
第一节 综合评价 |
第二节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第三节 经济环境分析 |
第四节 政策与法律环境分析 |
第五章 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激励与约束的一般理论基础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缺失 |
第四节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完善 |
第六章 “哲玛提”认同下的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社会责任 |
第一节 社会责任的评价认知 |
第二节 企业家社会责任访谈录 |
第三节 社会公益责任实现的主要途径 |
第四节 构建企业家社会责任共同机制 |
第七章 神圣的“天职观”与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精神 |
第一节 穆斯林的经商伦理:对“经典”的解读 |
第二节 坚韧的精神源泉 |
第三节 守约与穆斯林义务 |
第四节 开拓与穆斯林人生 |
第五节 自强与穆斯林价值 |
第八章 基于AHP分析的结论——探析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发展路径 |
第一节 影响因素AHP分析 |
第二节 发展最优对策AHP分析 |
第三节 发展路径内涵阐述 |
结语:最后的观察 |
附录一:“经验相近”的图像分析 |
附录二: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访谈名录 |
附录三: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做有益于人民的个体户(论文参考文献)
- [1]老骥伏枥履职“狂”[J]. 谢鹏志. 政协天地, 2019(08)
- [2]家庭因素对我国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分析[D]. 樊洺均. 吉林大学, 2018(01)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研究(1978-2017)[D]. 张若云.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4]《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5]新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研究[D]. 张丹.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6]手机媒介与少数民族村落日常生活 ——基于黄毛坪村的田野调查[D]. 田宏园.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7]信仰无价——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财富[J]. 杨文学. 时代文学, 2016(04)
- [8]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构建研究[D]. 侯娅.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6(11)
- [9]怎样撰写社情民意信息[J]. 谢鹏志. 政协天地, 2014(11)
- [10]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研究[D]. 巴于茜. 兰州大学,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