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的主要种类及产地

中国玉的主要种类及产地

一、中国主要玉石类型及产地(论文文献综述)

杨林[1](2013)在《贵州罗甸玉矿物岩石学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罗甸玉,中国最重要的玉石——软玉家族里的新成员,于2009年于贵州省罗甸县发现,研究证实是一种新成因类型的软玉。本研究在结合《贵州省罗甸-望谟地区软玉矿调查评价》项目工作基础上,较为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罗甸玉的矿物岩石学及玉石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初步探讨了罗甸玉的成因机制,提出了罗甸玉分类命名及品质评价标准。罗甸玉矿(床)点及矿化点主要分布于辉绿岩体上接触变质带,结合野外及室内研究结果,罗甸玉的矿化分为方解石大理岩带、透辉~透闪石大理岩带、硅质(石英)大理岩~硅质(石英)岩带以及透闪石(玉石)带,透闪石(玉石)带为罗甸玉的主矿化带,呈现出经过多次交代变质作用的特征。矿区蚀变类型主要有大理岩化、透闪石化(矿化)及高岭石化,辉绿岩下伏围岩仅见大理岩化,透闪石化及高岭石化仅见于上覆围岩。蚀变带一般呈长透镜状,偶见囊状体;外接触蚀变带除常见的大理岩化、透闪石化外,还出现透辉石、硅灰石及滑石化。矿体赋存岩石主要为大理岩化灰岩、含透闪石大理岩、石英方解大理岩、石英岩、含透闪硅灰石石英岩等。罗甸玉矿物组成以透闪石为主,玉石中透闪石含量一般在95%以上,含有少量的透辉石、方解石、石英等,普遍存在的透辉石,是与其它软玉不同的显着特征。玉石显微结构主要以变晶结构为主,主要包括柱状、斑状变晶交织结构、毡状变晶交织结构、片状变晶交织结构、纤维状变晶交织结构及粒状变晶结构等几种显微结构特征,有致密块状、细脉条带状、角砾状、交代残余等构造特征。交代结构主要以交代残余结构为主,包括残留岛状交代、网脉状交代、脉状交代、假像交代、溶蚀-骸晶交代等为代表的结构类型。以XRF、ICP-MS及常规化学分析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对贵州罗甸玉的岩石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玉石常量化学特征表明,罗甸玉中透闪石的形成经历了Mg相对饱和及不饱和两个阶段。微量元素研究表明,罗甸玉中的白色与青色系列,由不同微量元素组合所表征的三个主因子有所差异,同时,罗甸玉中青色主要由其化学组成中微量的V、Cr引起;罗甸玉的稀土元素配分具有δCe和δEu异常的特点,稀土配分模式与围岩辉绿岩及灰岩均较为一致。罗甸玉的硅氧稳定同位素的研究与成矿流体中δ18O分镏方程计算结果,表明罗甸玉属于中低温热液矿床。在罗甸玉岩石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罗甸玉的形成是罗甸玉为岩床状辉绿岩顺层侵入时带来气液流体,与灰岩围岩发生长期的交代蚀变所形成的,由于热液活动各阶段的物化条件和地质作用不同,罗甸玉的成矿表现为多阶段性,从而形成在同一成矿期内不同结构特征、不同玉性表现的不同成矿阶段的罗甸玉矿体。罗甸玉基本物理光学性质测试表明,玉石颜色主要以白、青白、青颜色为主,并有着铁锰质浸染形成的“花斑玉”。玉石在矿层(体)中一般呈瓷状、蜡状及弱油脂光泽,在自然断口或人工切割面,则多为蜡状光泽到油脂光泽。罗甸玉折射率、维氏显微硬度、摩氏硬度及密度等与其它软玉相似,但罗甸玉在紫外下均有不同的发光现象,一般在长波紫外下以绿色荧光为主色调,短波紫外则以带有褐色调的黄绿色荧光为特征,且在阴极发光下也有不同程度强弱的发光现象,有别于其它软玉类。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罗甸玉中透闪石颗粒间的结构紧密程度与玉石的玉质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X射线衍射(XRD)测试证实,罗甸玉的结晶度较新疆、青海软玉高,晶体结构与标准透闪石有少许差异,高温XRD实验证实了在透闪石-方解石-石英共存的体系中透辉石的形成机制;电子顺磁共振(EPR)表明,罗甸玉中Fe3+和Mn2+的EPR共振谱均很相似,Mn2+离子的共振吸收近于各向同性,其配位多面体都具有近于立方对称的结构环境,Fe3+离子在160mT附近的共振谱近于各向同性,其对称性较高,晶体中普遍存在着以类质同象置换置换了八面体位置的Mg2+形式进入的Mn2+离子。罗甸玉IR测试样品中,大部分样品出现了840cm-1~860cm-1较弱但是非常清晰的肩状吸收带,这一在天然透闪石中没有的频率带内的吸收,是罗甸玉所特有的,是由于其玉化过程中残留的透辉石所致。利用电子探针结果结合IR测试提供的精细结构特征,详细地推算了罗甸玉中透闪石的晶体化学式。通过吸收光谱测试及吸光度的测定,认为罗甸玉所表现出的颜色,一方面是其在可见光区的吸收所致,主要是由Fe2+→Ti4+荷移谱(490nm500nm)、Fe3+的6A1→4T2(4G)的电子跃迁(615nm632nm,685nm694nm)和Mn2+的4T1(4G)→6A1(6S)的电子跃迁(549nm560nm)引起的,另一方面也涉及到玉石成分中杂质离子的种类、含量和存在形式以及杂质离子的相对含量,是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对罗甸玉吸光度的测试表明,罗甸玉的感观透明度与罗甸玉中矿物的组成展布有密切关系。不同结构中透闪石的结晶粒度、矿物展布方式的不同,其感观透明度亦不同。铁锰浸染的程度、裂隙发育的程度、位置等,也是引起罗甸玉感观透明度变化的因素;从格里菲斯微裂纹理论(Griffith crack theory)的原理结合扫描电镜的研究,对罗甸玉所具有的高韧性进行了研究。认为罗甸玉的高韧性是与其内部晶粒界面、解理面、微裂纹和孔隙及其发育的大小有关。提出罗甸玉以颜色分类为主的分类命名方案,将颜色作为主要的分类依据;在罗甸玉品质分级时主要考虑包括了结构构造、透明度、净度等因素,将罗甸玉质地划分为优~Ⅲ四个级别,综合颜色、质地、净度以及工艺四个方面因素,将罗甸玉石的综合品质划分为三级。通过罗甸玉与其它产地软玉的对比研究以及对罗甸玉加世性能的初步研究,认为罗甸玉除少数外,玉石的油性大多与高质量的新疆、青海等地的软玉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直观上影响了罗甸玉产品的质量;另外,瑕疵也是影响罗甸玉工艺性能的另一因素。罗甸玉只有在加工工艺上围绕这两方面,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加以解决,才有可能提升罗甸玉的市场价值。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采用传统与现代测试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手段,较为系统的厘定了罗甸玉的岩石矿物学特征。首次利用红外光谱测试在天然软玉样品中获得了透辉石的特征吸收谱,以及采用显微光度计、扫描电镜技术、X射线衍射的技术手段,比较深入地研究了罗甸玉的呈色机理、光泽、透明度的影响因素;利用高温原位XRD方法,初步探讨了罗甸玉中透辉石的形成机制。(2)首次从格里菲斯微裂纹理论(Griffith crack theory)的原理结合扫描电镜的研究,对罗甸玉所具有的高韧性进行了研究。认为罗甸玉的高韧性是与其内部晶粒界面、解理面、微裂纹和孔隙及其发育的大小有关。(3)确认了罗甸玉是一种新的成因类型。根据罗甸玉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及流体性质等方面综合分析,认为罗甸玉的成玉机理与基性岩同碳酸盐岩的接触变质作用有关,由于热液活动各阶段的物化条件和地质作用不同,罗甸玉的成矿表现为多阶段性,气成热液变质带控制了罗甸玉的分布。(4)根据罗甸玉的自身特点,提出了以颜色为主要分类依据的罗甸玉分类命名方案,根据对罗甸玉市场情况、室内分析和鉴定及颜色、质地、净度、工艺、块度等五个方面要素的分析,首次提出将罗甸玉质地的分级划分为优~Ⅲ四个级别、品质划分为三个品级。

高殿松[2](2014)在《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玉石文化历史悠久,是全球最早使用玉石的国家,自古以来国人就有爱玉佩玉的习俗。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玉石的需求将会极速攀升,未来我国宝玉石市场前景广阔。河南省是我国玉石产业大省,对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有利于摸清家底,合理制定规划,抓住发展机遇。本文系统探索了河南省玉石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资源潜力,在分析河南省玉石产业发展历史及趋势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产业竞争力及发展优先顺序进行了系统的评价。1、运用“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技术”对河南省六种玉石类矿产的资源潜力进行了预测评价。通过对已有玉石类矿床的地质信息提取和处理,确定预测要素及要素组合,据此划分预测单元,利用数学模型计算预测单元的成矿有利度,经评级、优选后,圈定最小预测区,利用模型区的含矿系数,对资源潜力进行评价。2、提出了玉石类资源产业不同于其他资源产业的明显特征,玉石资源产业与资源、产业、市场、企业、加工密切相关,资源优势并一定能转化为产业优势,资源产业大省也并不一定具有资源优势。3、玉石资源产业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文化因素对玉石产品价格及玉石产业的巨大影响,可以大幅提升玉石产品的价格,促进玉石资源产业的发展。4、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基于玉石资源产业的特征,确定了由资源、产业、市场、企业、加工构成一级评价指标,一级指标包括若干二级评价指标。评价对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典型资源大省新疆、云南、河南及产业大省北京、广东。资源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结果依次为广东、北京、新疆、河南、云南。5、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河南省六类玉石类矿产资源产业的优先发展顺序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由资源、产业、市场、企业四个一级评价指标和若干二级评价指标,评价结果为:独山玉—虎睛石—密玉—伊源玉—梅花玉—牡丹石。6、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河南省玉石类资源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提出了河南省玉石资源产业的发展构想:①合理开发资源,注重环境保护;②创建知名品牌,提高品牌效应;③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④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健康发展;⑤加强人才引进,提升核心竞争力。

先怡衡[3](2016)在《陕西洛南辣子崖采矿遗址及周边绿松石产源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绿松石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被我国先民所青睐,它是一种具有较强文化认同感和历史传承性的宝玉石品种。作为一种珍稀资源,其原料“从何而来”一直被学者所关注,并为此开展了研究工作。总结并反思国内外现有研究,可以发现绿松石示踪研究最理想的路径是将具有较为明确时代信息的古代绿松石矿业遗址、出土绿松石文物和现代矿区采集绿松石样品三者检测数据进行衔接,依此开展产源示踪,如此不仅扩展了研究数据的覆盖范围,也更加符合考古学的研究思路。2010年,在陕西洛南洛河沿岸辣子崖发现一处古代绿松石采矿遗址,并于2012-2015年先后对其进行5次田野调查和发掘。阶段性成果表明该古矿出土遗物丰富、开采年代较早,规模较大。本文以辣子崖绿松石矿业遗址为研究对象,对遗址性质、年代、采矿工具和该矿所产的绿松石矿物特征进行研究,并与东秦岭地区四处其它绿松石矿相结合,采用多种检测方式,尝试建立我国不同产区绿松石的区分模型。期望研究成果可以用于我国绿松石文物的产源示踪,为考古学探讨先民对早期珍稀资源的利用、加工和流布提供一种科学方法。现将主要研究内容介绍如下:(1、)辣子崖洞穴群位于陕西洛南县洛河沿岸,洞群规模较大,出土遗物较为丰富,主要为陶片和一系列与采矿有关的石质工具。对洞穴内蓝色矿石定性分析,确认该种矿石为绿松石,进而初步判断该遗址为古代开采绿松石的矿业遗址。从发现的陶片以及碳十四测年两方面资料出发,判断其年代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延续到春秋时期,为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处玉矿开采遗址。对该遗址的定性研究,即修正了以往学者将其纳入旧石器时代的观点,也为研究我国早期绿松石的来源提供了重要信息。(2、)该遗址所发现的亚腰形石锤困扰着学者对该遗址性质的判断,通过研究发现该处石锤实为古代开采绿松石的工具,而非旧石器时代遗物,所发现的磨石和石球,可能为加工石锤的配套工具。对比国内外资料可知青铜时代该类石锤基本发现于古矿址周边,应为采矿所用,因此采矿石锤可成为判断矿业遗址时代的直接证据,辣子崖石锤亦应基本属于青铜时代。与国内外其它矿业遗址出土的石锤相比,辣子崖石锤形体小巧窄长,应与所开采的绿松石矿脉的特性有关。(3、)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PXRF)在考古领域开展文物材料的产地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基于此,尝试采用PXRF检测辣子崖古代绿松石矿等东秦岭五个不同产地绿松石样品,观察所得数据发现不同矿点所产绿松石样品在某些元素含量方面存在差异。经主成分分析得3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6.374%。前两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70.09%,故确定其所对应的Sn、Sb、Te、Sr、Ni、Ba、V、Mo、U为不同产地绿松石的特征元素,基本可以部分实现不同产地绿松石的鉴别。结果表明PXRF结合PCA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区分不同产地绿松石的功能。运用该模型对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样品进行产地检测,初步判定辣子崖绿松石古矿可能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的矿源之一。(4、)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LA—ICP—AES)分析了东秦岭地区五个不同绿松石矿样的主、微量化学组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不同矿点所产绿松石样品的化学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利用化学分析可以较好的区分不同产地的绿松石。其中V2O5、NiO、B2O3、 SrO、BaO、CaO、ZrO、MnO2等组成成分可以作为产地区分的特征成分。此外,研究还发现某些元素之间存在某种正、负相关关系。这种相关性既可以用来作为产地特征,也可以对研究绿松石矿的成因提供一定的线索。(5、)运用热电离质谱仪测试各个产地绿松石的铅、锶同位素比值,观察207pb/208pb比值可以发现五个矿区绿松石可以以0.410为界划分为两个集团,陕西洛南、白河矿区绿松石样品处在0.410以下,其它产地绿松石样品处在0.410以上。五个矿区绿松石样品的87Sr/86Sr比值,若以0.7105为界可划分为两个集团,湖北竹山、河南淅川绿松石的87Sr/86Sr数值基本处在0.7105以下,而其它三个产地处在0.7105以上。结合208pb/206pb与87Sr/86Sr,207Pb/204Pb与87Sr/86Sr比值二元散点图对来自5个矿区绿松石样品产地进行数值坐标区分,发现铅、锶同位素基本上能到达不同产地绿松石区分的目的。综合上述四个实验结果,至此初步建立起不同产地绿松石的区分模型。

姜颖[4](2020)在《新疆若羌和田玉矿物岩石学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位于阿尔金山的若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和田玉产地之一,显示良好的成矿及找矿远景。然而由于阿尔金山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因此对该区和田玉的研究,特别是对和田玉矿床成因、地质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阶段。本研究综合应用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对若羌地区和田玉矿床进行系统研究,补充该区和田玉矿床的研究空白。英格里克所产玉石带黄色调,以透闪石为主要矿物成分,次要矿物含量很少,显微结构以变晶结构为主。矿区出露的主要岩石为白云质大理岩和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矿床是D-type类型。成矿热液的氢氧同位素投图结合地质特征表明和田玉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推测此矿床为岩浆热液交代白云石大理岩成因矿床。岩相学观察和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和田玉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成岩阶段、成玉阶段和成玉后阶段。宝石级黄口料全岩化学成分分析显示Fe3+,Fe2+,Ti,Mn对黄口料致色有重要影响。从变异系数和谱学分析上看,Fe3+,Fe2+可能是黄口料呈色最重要因素。扶果岭矿区主要产出青玉和糖玉,主要矿物是透闪石,次要矿物包括透辉石和绿帘石,玉石以鳞片状变晶结构为主,此结构影响扶果岭和田玉结构的均一性。矿区花岗岩为I型花岗岩,岩石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模式呈“M”型四分组效应,表明岩石经历了热液作用。花岗岩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演化过程,首先是壳幔物质在源区混合形成原始岩浆,随后这一壳幔混源岩浆经高程度分异演化,在岩石演化后期又经历了热液改造作用,并固结成岩。花岗岩属造山期花岗岩,为同碰撞产物,其形成时代应为早古生代,可能是奥陶纪敦煌陆块与阿尔金碰撞造山的响应。矿区出现的粉色脉岩推测是花岗岩蚀变而成。扶果岭花岗岩中的锆石为热液锆石。本文认为岩石热液锆石年龄能够被用来约束玉石形成年龄,理由如下:1)花岗岩与玉石在空间上密切相关,2)交代花岗岩的热液适合和田玉形成,3)热液锆石的形成温度与和田玉的形成温度契合度很高,4)热液锆石年龄不早于花岗岩的侵入年龄,测得的数据和理论数据没有悖论。因此推测该区和田玉形成年龄上限是471±16 Ma。

李晶[5](2016)在《中国典型产地软玉的宝石学矿物学特征及对良渚古玉器产地的指示》文中提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和利用玉石的国家,从新石器时代至今在中国境内出土的历代古玉器中,以和田玉为原料的占多数;其次相同质量的软玉,不同的产地具有不同的价值,所以亟待进行软玉的产地特征研究;最后软玉作为我国主要的古玉器材质,从未间断。因此研究中国各个软玉产地的特征,建立各个产地软玉产地特征体系,结合古玉器特征进行分析,对于判断古玉器的材质来源进而确认史前文化的交流范围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本研究以产于中国四个典型产地(新疆若羌、青海三岔河、辽宁岫岩和江苏溧阳)的软玉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了研究区的野外地质调查和采样工作,配合室内实验和鉴定以及综合分析,主要进行了肉眼及显微薄片观察,同时进行了电子探针(EPMA)、Ⅹ射线粉晶衍射(XRD)、红外光谱(IR)、拉曼光谱(Raman)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宝石矿物学的研究。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首次较全面系统地对新疆、青海、辽宁等4地的10个矿区的软玉进行了全面的化学成分研究,同时结合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庄桥坟遗址出土古玉器的(LA-ICP-MS)测量结果,从各个典型产地软玉的特征及古玉器的原料来源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肉眼和显微薄片观察表明中国各个典型产地软玉(新疆若羌、青海三岔河、辽宁岫岩和江苏溧阳)的主要组成矿物均为透闪石,含量一般大于95%,大多数大于98%以上。各个典型产地软玉的结构均表现出透闪石典型的显微毛毡状结构。新疆若羌软玉含有少量的白云石、帘石、透辉石、镁橄榄石、蛇纹石和石英,青海三岔河软玉含有少量透辉石、方解石、蛇纹石、磷灰石、黝帘石和石英,岫岩软玉含有少量磷灰石、绿帘石、蛇纹石、绿泥石、滑石、石墨、黄铁矿、磁铁矿和褐铁矿,江苏溧阳软玉含有少量黑云母,方解石和不透明黑色金属矿物。新疆若羌,青海三岔河和江苏溧阳软玉随着晶体颗粒的大小表现出隐晶质-晶质-粗晶质的结构特征。通过电子探针分析中国各个典型产地软玉的主要化学成分,均为SiO2、MgO、CaO和少量的FeO+Fe2O3,并且w(SiO2)、 w(MgO)、w(CaO)较为稳定,变化范围不大,与透闪石的理想化学成分基本相同。通过矿物化学式的计算,得出B位离子的占位情况判断各个典型产地软玉均属于钙角闪石族。各个矿点的软玉主要化学成分差异不大。X射线粉晶衍射结果表明各个典型产地软玉样品的衍射峰组合样式基本相同,普遍在3.13 A左右为最高峰值,8.54 A、3.28 A和2.71 A左右的峰值也普遍较强,与国际标准粉晶衍射库中的透闪石衍射特征基本一致,晶胞参数也全部接近透闪石的理论值。主要的区别是不同产地软玉样品的特征峰值强度略有不同:江苏溧阳软玉样品的粉晶衍射峰值在4.54 A左右比较低,相对其他四个产地略有区别;新疆若羌软玉的粉晶衍射峰值在2.71 A左右比8.54 A左右高,其他四个产地普遍8.54 A左右的峰值高于2.71 A左右的峰值。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各个典型产地软玉的红外吸收频率主要出现在高频区3700~3600 cm-1和1200~800 cm-1及低频区800~600 cm-1和600~400 cm-1的范围内,室温下各个典型产地软玉的图谱基本相似,并且与透闪石的标准红外光谱相似,表明各个产地软玉均由较纯的透闪石组成,杂质矿物的含量很少。仅有溧阳软玉出现前人研究中没有报道过的和Na和K相关的3691 cm-1的吸收峰,这个特征可作为区分江苏溧阳软玉与其他产地软玉的重要指标。拉曼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各个典型产地的软玉的拉曼光谱特征峰均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主要的特征峰有124 cm-1、178 cm-1、224 cm-1、371cm-1、395 cm-1、527 cm-1、675 cm-1、932 cm-1、1029 cm-1、1061 cm-1和3674 cm-1,均与透闪石的标准拉曼谱峰一致。不同产地的碧玉、青玉、青白玉在3500-3800 cm-1的OH振动谱带分裂成三个谱带,并且强度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结果表明透闪石中存在Fe2+和Fe3+,通常来说,Fe2+在透闪石中在M1、M2、M3、M4位中均可出现,而Fe3+占据M1、M2、M3位。微量元素的变化规律表明矿物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原岩,具有良好的继承性。各个典型产地软玉间的微量元素走向趋势基本一致,除青海三岔河软玉(微量元素表现为Ba富集,Rb亏损)外,均表现出Ba、Nb亏损,而Rb、U表现为富集。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上,江苏溧阳软玉表现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曲线,轻稀土段曲线较为平缓,而重稀土曲线则较陡,Eu负异常明显,属于中酸性岩浆交代成因;新疆软玉具有不同的轻、重稀土分异的情况,Eu明显负异常,Ce无明显的异常特征,说明新疆地区软玉是晚古生代的中酸性岩浆和寒武纪镁质碳酸盐岩接触交代形成的;青海三岔河软玉稀土元素配分型式曲线整体呈现平坦状,轻、重稀土分异程度不明显,青海小灶火则表现为明显的重稀土富集左倾曲线。前者为基性侵入体和镁质碳酸盐岩接触交代形成,后者为中酸性侵入体与镁质碳酸盐岩接触交代形成;辽宁岫岩软玉大多数是轻、重稀土分异程度不明显的平坦状曲线,存在少数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的右倾曲线,大多数岫岩软玉呈现Eu的负异常,少数出现Eu的正异常现象,说明岫岩软玉有着复杂的成矿流体。最后从颜色、光泽、透明度、折射率、相对密度、主量成分和微量元素等方面将良渚文化庄桥坟遗址出土古玉器和现代各个典型产地软玉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庄桥坟出土古玉器的稀土配分型式显示δEu负异常的左倾,而前人研究认为的良渚文化玉料来源-江苏溧阳小梅岭玉矿的稀土配分模式显示δEu负异常的右倾曲线,认为良渚文化庄桥坟遗址出土古玉器的玉料来源不是江苏溧阳,而最有可能是新疆软玉。

史淼[6](2012)在《新疆和田碧玉的矿物学特征及成因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外玉石市场上存在着许多不同产地的碧玉,新疆和田碧玉是我国市场上的主要优质品种。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衍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差热分析、氢氧同位素测试等现代测试方法对新疆和田-于田县矿区出产碧玉的宝石学、矿物学以及稳定同位素特征做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其成因类型。通过偏光显微镜下观察与扫描电镜研究得到和田碧玉典型的显微结构为纤维交织结构。组成矿物颗粒呈纤维状、粒状交织排列,进而形成了其手标本细腻的质地与高韧度。电子探针的分析结果显示,和田碧玉为闪石质玉石,主要矿物成分为透闪石,并且含有铬铁矿、绿泥石、蛇纹石、辉石、磷灰石等杂质矿物,透闪石随铁含量的增加向阳起石过渡;X射线粉晶衍射的结果显示和田碧玉的各项参数指标与标准透闪石十分接近,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的综合分析结果也证明其主要组成矿物为透闪石;差热与热重分析表明,主矿物透闪石在温度升高到900~1100℃时脱去OH基排出结构水而产生吸热效应,因其结构水的含量较少,仅失去约0.89%到1.33%的重量。和田碧玉的成因类型推测为超基性岩蚀变型,其内部所含的黑色斑点状矿物为铬铁矿,是超基性岩的一种标志性矿物。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和田碧玉戈壁料的成矿热液为原生岩浆水,而山料、子料成矿热液的来源尚不明确。本文通过系统地对新疆和田碧玉的宝石学、矿物学特征的研究,对和田碧玉的质量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评价,并将其同新疆玛纳斯碧玉、俄罗斯碧玉及加拿大碧玉等做了对比研究。和田碧玉质地细腻,油性较好,光泽较强,少绺裂和黑点,翠绿色且颜色娇艳,为玉质较好的碧玉品种。

王铭颖[7](2020)在《基于宝石矿物学特征的当代和田玉雕刻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和田玉自古便是玉雕艺术的主流用材。近年来,雕刻工具的快速发展引发了雕刻技术的诸多变化,但当代和田玉雕刻工艺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却鲜有深入探索。本文运用宝石学、矿物学、器物学、工艺学、统计学、艺术学及人类学等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与分析方法,以和田玉材质及当代雕刻工艺为研究对象,对宝石、矿物学特征及其对设计雕刻的影响、当代加工方式与工艺特点、当代作品特征与风貌、工艺评价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和田玉的宝石、矿物学特性对雕刻有重要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雕刻过程中对其颜色、光泽、透明度、硬度、结构和杂质矿物等特征的合理利用。经实验测试与雕刻实践证明:和田玉的雕刻软硬度与其产状、颜色没有直接关系,而主要是由其结构所致;雕刻手感则会受到产状的影响——山料偏干、塑形能力较差;子料偏润、塑形能力较强;和田玉产地不同亦会对雕刻硬度与手感产生综合影响。大量调研考察表明,手工雕刻、计算机数控雕刻(CNC)和三维扫描复制雕刻是目前我国玉雕的三种主流加工方式。随着现代玉雕业电动工具的革新,玉器的雕刻效率及工艺精细度均得到了提高。当代和田玉雕刻的工艺品种基本为古代的延承,其中最常应用的工艺类型是俏色和镂雕技艺。俏色工艺亦可依据颜色分布特点被划分为皮色、本体、内含物与围岩俏色四种基本类型。在当代玉雕制作中,和田玉因其优良的材质特点依旧成为各类工艺中应用最广泛的雕刻原料。本文通过对5368件现代玉雕作品中的2521件和田玉作品统计分析可知:目前当代和田玉作品的题材仍以沿袭传统为主,即神话、诗篇名言、历史典故等题材的雕件居多,但同时不乏少量创新性作品出现。其次,玉器的功能性较古代相对变弱,作品的体量以中小件为主,且工艺感更为突出。再次,和田玉玉器受众已由古代皇室贵族专享转变为被现代玉器爱好者或消费者所拥有。当下,人工智能与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会继续推动中国玉雕行业的批量化和规模化生产,这一趋势将促进玉雕创意设计与文化价值的不断提升。综合和田玉雕件价值的影响因素,其工艺评价可从玉料使用、造型设计、琢制工艺等角度进行。

杨萍,丘志力,陈炳辉,李榴芬,龚盛玮,梁伟章[8](2009)在《现代微区测试技术在确定宝玉石产地来源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宝玉石产地来源的研究是近几年地质学、宝石学和考古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一方面,不同产地来源的宝玉石可能具有不同的品质特征及经济价值,其研究有助于珠宝首饰价值的判断,为各国海关执法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古代宝玉石产地的确定对了解古代宝玉石的开采与古代科技的发展水平及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微区测试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微量元素、包裹体以及同位素分析等方面探讨总结了微区测试技术在确定宝玉石产地来源研究中的应用。当前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技术方法对确定宝玉石的产地来源均有一定的意义,但宝玉石产地来源的最终确定往往需要依赖更大范围和更深入地对宝石矿床的地球化学进行多技术手段的交叉分析。显然,确定各种不同类型宝玉石产地来源的标型特征及建立相关重要宝石产地的地球化学数据库,是最终解决宝玉石产地来源鉴定问题的关键。

刘嘉庆[9](2020)在《黄山遗址展示线路研究及博物馆设计》文中认为黄山遗址位于南阳市卧龙区黄山村北侧100米处,出土过大量的独山玉制品以及留存丰富完整的制玉遗迹,被学者认为是“独山玉雕第一村”,其出土的独山玉铲将独山玉的开采使用向前推进至新石器时代。通过对遗址史前制玉流程进一步探索发现,黄山遗址紧邻产玉独山、白河,所处的地理环境是推动了遗址制玉、用玉的发展,形成制玉生产链条,并且与遗址周边丰山、蒲山共同形成史前文明地理架构。对于黄山遗址的展示不能仅从遗址本体静态点状保护展示,而应将遗址处于历史环境之中形成动态线状保护展示,从而真实、完整地反映史前制玉流程。因此,本文以黄山遗址为对象、以史前制玉为线索,通过对黄山遗址展示线路的研究及规划设计来展示史前制玉生产链条,即玉料采集地、运玉路径、制玉聚落甚至还包括传玉途径。之后,回归建筑设计,思考新建遗址博物馆与遗址、展示线路、城市空间的关系后定性设计,并作为重要展示节点补充于展示线路之中。本文一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说明课题研究背景、对象及内容、目的及意义,并对制玉序列、展示线路、遗址博物馆、黄山遗址主要概念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简单概述。第二章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查阅等方式说明遗址的现状,对于遗址及周边环境的概况、遗址考古历程进行总结,根据考古成果整理并分类归纳得出遗址构成要素,便于充分认知遗址,并作为后期进行展示设计的内容。第三章主要基于前文现状分析阐述黄山遗址的地位与价值,包括时代背景,阐述遗址价值,遗址文化特征的梳理,最后通过与同期的古玉文化遗址对比来凸显黄山遗址的价值所在。第四章通过对遗址价值的总结分析得出关于制玉最重要的特征——地理架构,并通过制玉序列阐述、与同期制玉作坊遗址对比进一步说明黄山遗址与独山、白河、丰山、蒲山之间的地理空间关系。第五章则在理论层面对于遗址展示线路进行研究,引入遗产廊道理念作为理论基础与技术手段,以及对展示线路原则、内容、方式进行相应的研究。第六章为遗址展示线路设计过程,包括线路空间的现状评估、设计策略、规划布局、节点规划、线路设计。第七章为黄山遗址博物馆设计方案,以具体图纸为主,包括前期思考、设计策略、设计构思以及设计成果。

邹天人,郭立鹤,於晓晋[10](1996)在《中国主要玉石类型及产地》文中研究说明古玉的研究成果证实,我国发现最早的玉器是距今约1.3×106a的辽宁海城仙人遗址出土的绿色蛇纹石,也是唯一的旧石器时代的玉器(欧阳秋眉,1993)。而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已处于发达玉器文化的时代(闻广,1995)。玉器成为等级、权力、礼仪和财富的标志。具有悠久的玉文化史的中国玉器工艺,技术精湛,品种繁多,为世人所公认。

二、中国主要玉石类型及产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主要玉石类型及产地(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罗甸玉矿物岩石学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软玉概述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软玉研究现状
        1.3.2 罗甸玉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概况及主要工作量
        1.5.1 研究工作概况
        1.5.2 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及矿床地质特征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背景
    2.3 矿区地质特征
        2.3.1 地层
        2.3.2 构造
        2.3.3 岩浆活动
        2.3.4 变质作用
    2.4 矿床特征
        2.4.1 地质特征
        2.4.2 罗甸玉矿体特征
        2.4.3 后期构造对矿体的影响
    2.5 小结
第3章 岩石学及岩石化学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1.1 矿物组成
        3.1.2 典型显微结构
        3.1.3 矿化带岩石学特征
    3.2 岩石化学特征
        3.2.1 研究样品及数据处理
        3.2.2 常量元素特征
        3.2.3 微量元素特征
        3.2.4 稀土配分特征及意义
    3.3 硅氧同位素
    3.4 成矿机理初步探讨
        3.4.1 地质条件
        3.4.2 物质来源
        3.4.3 热液作用
        3.4.4 成玉作用
    3.5 小结
第4章 罗甸玉矿物学特征研究
    4.1 透闪石类矿物的界定
    4.2 罗甸玉中透闪石矿物学表征
        4.2.1 扫描电镜(SEM)
        4.2.2 X射线衍射(XRD)
        4.2.3 红外光谱(IR)
        4.2.4 电子顺磁共振(EPR)
        4.2.5 电子探针(EMPA)
    4.3 小结
第5章 罗甸玉玉石学研究
    5.1 玉石学基本特征
    5.2 颜色成因机理探讨
        5.2.1 样品及测试
        5.2.2 光谱归属解释
        5.2.3 呈色机理
    5.3 透明度与光泽的影响因素探讨
        5.3.1 透明度影响因素探讨
        5.3.2 光泽影响因素探讨
    5.4 韧性影响因素探讨
    5.5 工艺性能初探
        5.5.1 样品种类、方法
        5.5.2 工艺性能评价
    5.6 小结
第6章 罗甸玉及与其它主要软玉的比较研究
    6.1 矿床地质特征
        6.1.1 市场上主要软玉的矿床地质特征概况
        6.1.2 罗甸玉矿床地质特征
    6.2 矿物岩石学特征
        6.2.1 矿物组成
        6.2.2 结构构造特征
    6.3 玉石学特征
        6.3.1 基本物理光学性质
        6.3.2 颜色分类及成因
    6.4 质量评价特征
        6.4.1 质量评价
        6.4.2 利用评介
    6.5 小结
第7章 罗甸玉分类命名与品质分级
    7.1 分类与命名
        7.1.1 意义与依据
        7.1.2 分类命名方案
    7.2 品质评价依据与品质分级
        7.2.1 评价依据
        7.2.2 品质分级
    7.3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简历

(2)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依托
        1.1.1 选题依据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玉石资源概况
        1.4.2 我国各省玉石资源产业概况
        1.4.3 宝玉石市场研究现状
        1.4.4 其他方面研究
    1.5 主要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及探索
    2.1 产业理论
        2.1.1 产业概念
        2.1.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1.3 产业发展理论
        2.1.4 文化产业发展理论
    2.2 资源经济学理论
    2.3 市场经济理论
    2.4 矿产资源需求分析理论
        2.4.1 人均矿产资源需求“S”型规律
        2.4.2 资源部门预测与波次递进分析法
        2.4.3 矿产资源消费强度的“倒 U”形规律
    2.5 相关规律探索
        2.5.1 资源禀赋与产业之间关系
        2.5.2 玉石类矿产资源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2.5.3 玉石消费与国民经济关系探讨
        2.5.4 文化因素对玉石产业影响
    小结
3 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地质特征
    3.1 中国玉石类矿产资源资源概况
        3.1.1 中国玉石资源的地质学分类
        3.1.2 中国玉石资源特征
    3.2 河南玉石资源分析
        3.2.1 我国玉石矿地质成矿规律简述
        3.2.2 河南省玉石地质成矿规律及典型矿床特征
    3.3 河南玉石矿产资源禀赋
        3.3.1 勘查开发利用较早,总体勘查程度较低
        3.3.2 资源储量丰富,品种较多,且主要多分布于西南地区
        3.3.3 品质较佳,且资源前景广阔
    小结
4 河南省玉石资源潜力及其潜在经济价值
    4.1 河南省玉石资源潜力评价方法
        4.1.1 预测过程
        4.1.2 最小预测区圈定
        4.1.3 预测资源量估算
    4.2 评价结果
        4.2.1 预测资源量分类统计
        4.2.2 预测资源量可信度估计
    4.3 河南省玉石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
        4.3.1 独山玉的经济价值
        4.3.2 虎睛石的经济价值
        4.3.3 密玉的品质与经济价值
        4.3.4 牡丹石的经济价值
        4.3.5 梅花玉的经济价值
        4.3.6 伊源玉的经济价值
        4.3.7 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总潜在经济价值
    小结
5 国内外及河南省玉石资源产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5.1 中国的玉石文化及产业历史
        5.1.1 中国不同时期的玉文化特征及产业
        5.1.2 河南玉石文化发展的特征
    5.2 全球宝玉石产业发展研究
        5.2.1 全球宝玉石产业的发展历史
        5.2.2 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宝玉石产业发展现状
    5.3 中国玉石产业发展研究
        5.3.1 新中国珠宝行业发展历程
        5.3.2 中国宝玉石产业发展现状
        5.3.3 中国珠宝玉石行业的发展特点
    5.4 河南省玉石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5.4.1 河南省玉石产业发展历史
        5.4.2 河南省玉石产业发展现状
        5.4.3 河南省玉石产业的发展前景
    小结
6 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研究
    6.1 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产业竞争力评价
        6.1.1 竞争力评价概念
        6.1.2 评价指标体系
        6.1.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1.2.2 指标选取的主要依据
        6.1.3 评价过程
        6.1.4 评价结果
    6.2 玉石产业发展优先序列分析
        6.2.1 发展优先顺序的内涵
        6.2.2 评价指标体系
        6.2.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2.2.2 指标选取的主要依据
        6.2.3 评价结果
    6.3 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产业发展 SWOT 分析
        6.3.1 SWOT 分析法概念
        6.3.2 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产业 SW
        6.3.3 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产业 OT
    6.4 未来河南玉石产业发展构想
        6.4.1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注重环境保护
        6.4.2 创建知名品牌,提高品牌效应
        6.4.3 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
        6.4.4 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健康发展
        6.4.5 加强人才引进,提高核心竞争力
    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陕西洛南辣子崖采矿遗址及周边绿松石产源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国内外绿松石示踪技术研究综述
    2.1 美国古代绿松石示踪研究综述
        2.1.1 古绿松石矿的发现和调查研究
        2.1.2 微量元素分析阶段
        2.1.3 同位素示踪阶段
    2.2 国内绿松石自然科学研究综述
        2.2.1 绿松石的地质学研究
        2.2.2 绿松石矿物学的实验室研究
        2.2.3 绿松石文物的科技考古研究
    2.3 国内绿松石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研究
        2.3.1 绿松石文物材质产地研究
        2.3.2 我国出土先秦时期绿松石制品统计与思考
3 绿松石矿实地调查与取样
    3.1 辣子崖绿松石矿业遗址考古调查
        3.1.1 古矿洞简述
        3.1.2 第一单元矿洞群介绍
        3.1.3 第二单元矿洞群调查
        3.1.4 辣子崖坡体调查
        3.1.5 矿洞群出土文物介绍
        3.1.6 调查发掘总结
        3.1.7 古绿松石矿洞群周边文化生态调查
    3.2 辣子崖绿松石矿的年代判定
        3.2.1 石锤年代
        3.2.2 陶片年代
        3.2.3 碳十四测年
    3.3 东秦岭地区绿松石矿石采样
        3.3.1 淅川大石桥刘家坪矿点与采样
        3.3.2 白河冷水白龙洞矿点与采样
        3.3.3 郧县鲍峡云盖寺矿点与采样
        3.3.4 竹山麻家渡喇嘛山矿点与采样
4 不同产地绿松石矿石样品的实验分析
    4.1 辣子崖地区绿松石宝石矿物学特征
        4.1.1 辣子崖绿松石宝石学特点
        4.1.2 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分析
        4.1.3 辣子崖绿松石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4.1.4 岩相分析
        4.1.5 X射线衍射分析
        4.1.6 红外光谱特征
    4.2 四处产地的绿松石拉曼光谱分析
        4.2.1 竹山绿松石拉曼光谱分析
        4.2.2 郧县绿松石拉曼光谱分析
        4.2.3 淅川绿松石拉曼光谱分析
        4.2.4 白河绿松石拉曼光谱分析
        4.2.5 小结
    4.3 不同产地绿松石的PXRF无损检测分析
        4.3.1 便携式X荧光光谱分析在文物材料产地研究中的应用
        4.3.2 样品及实验
        4.3.3 实验结果
        4.3.4 小结
    4.4 LA—ICP—AES分析不同产地绿松石的化学成分
        4.4.1 样品及实验
        4.4.2 实验结果
        4.4.3 小结
    4.5 TI-MS测定不同产地绿松石的铅锶同位素
        4.5.1 样品及实验
        4.5.2 结果
        4.5.3 小结
5 关于建立绿松石产地区分模型相关问题讨论
    5.1 辣子崖绿松石矿物学特征
    5.2 基于Raman光谱分析的产地判定
    5.3 基于PXRF分析的产地判定
        5.3.1 不同产地绿松石的元素含量差异
        5.3.2 主成分分析模型鉴别不同产地绿松石
        5.3.3 PCA鉴别模型载荷因子分析
        5.3.4 元素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5.3.5 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的产地初步判断
        5.3.6 小结
    5.4 基于LA-ICP-AES分析的产地判定
        5.4.1 主成分分析模型鉴别不同产地绿松石
        5.4.2 PCA鉴别模型载荷因子分析
        5.4.3 化学成分的相关性研究
        5.4.4 小结
    5.5 基于铅锶同位素分析的产地判定
        5.5.1 基于铅同位素比值的产地判定
        5.5.2 基于锶同位素比值的产地判定
        5.5.3 小结
    5.6 五处绿松石矿区样品的产源特征和产地判定步骤
        5.6.1 五处绿松石矿区样品的产源特征
        5.6.2 判定绿松石产地的原则和程序
        5.6.3 注意事项
6 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和图片
附录A 辣子崖石锤的年代及特征
附录B 辣子崖石锤的模拟复原实验
作者简历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新疆若羌和田玉矿物岩石学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进展
        1.2.1 和田玉的定名问题
        1.2.2 矿床成因及分类
        1.2.3 矿物岩石学特征研究
        1.2.3.1 矿物组成
        1.2.3.2 结构构造特征
        1.2.3.3 地球化学性质的研究概述
        1.2.3.4 颜色分类及成因
        1.2.4 成矿年龄约束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主要工作量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性认识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新疆昆仑-阿尔金和田玉成矿带
        2.1.2 若羌和田玉区域地质背景
    2.2 英格里克和田玉矿床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岩浆岩
        2.2.3 构造
    2.3 扶果岭和田玉矿床地质特征
        2.3.1 地层
        2.3.2 岩浆岩
        2.3.3 构造
        2.3.4 矿(化)体地质特征
    2.4 扶果岭花岗岩特征
        2.4.1 测试方法
        2.4.2 样品描述及岩相学特征
        2.4.3 花岗岩主量元素特征
        2.4.4 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
        2.4.5 粉色脉石
    2.5 扶果岭岩石类型和成因
        2.5.1 扶果岭花岗岩类型和成因
        2.5.2 扶果岭粉色脉岩的成因
    2.6 扶果岭花岗岩构造演化和意义
    2.7 小结
第三章 英格里克和田玉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3.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3.2 宝石学特征
        3.2.1 基本宝石学性质
        3.2.2 光谱学特征
        3.2.2.1 红外光谱分析
        3.2.2.2 拉曼光谱分析
        3.2.2.3 光致发光光谱
    3.3 矿物学特征
        3.3.1 透闪石
        3.3.2 韭闪石
        3.3.3 透辉石
        3.3.4 绿帘石和褐帘石
        3.3.5 中长石、葡萄石、榍石、锆石和方解石
    3.4 矿物化学特征
        3.4.1 角闪石
        3.4.2 透辉石
        3.4.3 褐帘石
        3.4.4 中长石
    3.5 地球化学特征
        3.5.1 主微量元素特征
        3.5.2 氢氧同位素特征
    3.6 结构构造特征
        3.6.1 变晶结构
        3.6.1.1 毛毡状纤维变晶结构(显微隐晶结构)
        3.6.1.2 显微纤维状-隐晶质变晶结构(显微细晶结构)
        3.6.1.3 显微纤维状变晶结构(显微细晶结构)
        3.6.1.4 帚状结构
        3.6.1.5 纤维束状结构
        3.6.1.6 变斑晶结构
        3.6.2 交代结构
        3.6.2.1 交代假象结构
        3.6.2.2 交代残余结构
        3.6.3 变形结构
        3.6.4 定向结构
        3.6.5 次生充填结构
        3.6.6 扫描电镜下特征
    3.7 小结
第四章 矿床成因机理研究
    4.1 和田玉的成矿类型和物质来源
    4.2 成矿流体来源
    4.3 和田玉的形成过程
第五章 英格里克和田玉的颜色成因
    5.1 全岩化学成分分析
    5.3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5.4 英格里克黄口料宝石学意义
    5.5 小结
第六章 扶果岭和田玉的矿物学特征
    6.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6.2 宝石学特征
    6.3 主要矿物
        6.3.1 透闪石
    6.4 次要矿物
        6.4.1 透辉石
        6.4.2 绿帘石
        6.4.3 绿泥石
        6.4.4 磷灰石、金红石、榍石和方解石
    6.5 典型显微结构
        6.5.1 变晶结构
        6.5.1.1 鳞片状变晶结构
        6.5.1.2 柱状/斑状变晶结构
        6.5.1.3 纤维束状变晶结构
        6.5.1.4 帚状结构
        6.5.2 其他结构
    6.6 扫描电镜特征
        6.6.1 纤维交织结构
        6.6.2 片状变晶结构
    6.7 小结
第七章 扶果岭矿区和田玉的年龄约束
    7.1 实验测试条件
    7.2 测试结果
    7.3 和田玉成矿年龄约束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中国典型产地软玉的宝石学矿物学特征及对良渚古玉器产地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各个典型产地软玉的研究现状
        1.2.2 古玉器玉料来源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研究路线
        1.3.4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典型产地软玉样品的地质概况
    2.1 新疆若羌软玉矿床地质特征概述
        2.1.1 区域地质特征
        2.1.2 矿区地质特征
    2.2 青海三岔河软玉矿床地质特征概述
        2.2.1 区域地质特征
        2.2.2 矿区地质特征
    2.3 辽宁岫岩软玉矿床地质特征概述
        2.3.1 区域地质特征
        2.3.2 矿区地质特征
    2.4 江苏溧阳软玉矿床地质特征概述
        2.4.1 区域地质特征
        2.4.2 矿区地质特征
第三章 典型产地软玉的宝石矿物学特征
    3.1 典型产地软玉的物理性质
        3.1.1 典型产地软玉来源及特征描述
        3.1.2 力学性质和光学性质
    3.2 典型产地软玉的显微镜下特征
        3.2.1 新疆若羌软玉的矿物组成及结构特征
        3.2.2 青海三岔河软玉的矿物组成及结构特征
        3.2.3 辽宁岫岩软玉的矿物组成及结构特征
        3.2.4 江苏溧阳软玉的矿物组成及结构特征
第四章 典型产地软玉的化学成分
    4.1 软玉的理想晶体结构
    4.2 典型产地软玉的电子探针成分分析
        4.2.1 样品及实验条件
        4.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典型产地软玉的谱学特征
    5.1 典型产地软玉的X射线粉晶衍射研究
        5.1.1 样品及实验条件
        5.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 典型产地软玉的红外光谱特征研究
        5.2.1 引言
        5.2.2 样品及实验条件
        5.2.3 红外吸收光谱及谱带归属
    5.3 典型产地软玉的拉曼光谱特征研究
        5.3.1 引言
        5.3.2 样品及实验条件
        5.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典型产地软玉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特征研究
        5.4.1 样品及实验条件
        5.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典型产地软玉的微量元素研究
    6.1 样品及实验条件
    6.2 典型产地软玉的微量元素特征
    6.3 典型产地软玉稀土元素特征
第七章 古玉器产地来源的研究
    7.1 良渚文化庄桥坟遗址出土古玉器的主要特征
    7.2 良渚文化庄桥坟遗址出土古玉器的来源研究
        7.2.1 颜色
        7.2.2 光泽和透明度
        7.2.3 力学性质
        7.2.4 矿物成分
        7.2.5 化学成分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
    8.3 后期研究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6)新疆和田碧玉的矿物学特征及成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和田玉的历史文化背景
    1.2 和田碧玉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工作量统计
第2章 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质概况
    2.2 矿床地质特征
    2.3 样品的采集
    2.4 小结
第3章 宝石学基本特征
    3.1 手标本特征
    3.2 常规宝石学特征
        3.2.1 光学性质
        3.2.2 力学性质
    3.3 小结
第4章 矿物学基本特征
    4.1 结构、构造特征
        4.1.1 组成矿物的光性特征
        4.1.2 显微结构特征
        4.1.3 构造特征
        4.1.4 扫描电镜研究
    4.2 矿物成分特征
        4.2.1 矿物化学
        4.2.2 X 射线物相分析
        4.2.3 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
        4.2.4 拉曼光谱
        4.2.5 差热与热重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5.1 透闪石的氢氧同位素组成
    5.2 和田碧玉成矿热液的来源
        5.2.1 透闪石矿物-水的氢氧同位素分馏
        5.2.2 成矿热液来源的计算
    5.3 小结
第6章 质量的综合评价
    6.1 和田碧玉的质量评价
    6.2 不同产地碧玉的质量对比分析
        6.2.1 新疆玛纳斯碧玉
        6.2.2 俄罗斯碧玉
        6.2.3 加拿大碧玉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Ⅰ 矿区照片
    图版Ⅱ 标本照片
    图版Ⅲ 结构的显微照片及 SEM 照片
个人简历
发表文章

(7)基于宝石矿物学特征的当代和田玉雕刻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和田玉的材质(宝石矿物学)研究
        1.2.2 和田玉的雕刻工艺与文化研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5 完成工作量
2 和田玉的工艺发展历程与当代玉雕工艺
    2.1 和田玉工艺技法的分类
        2.1.1 常用雕刻工艺
        2.1.2 特殊雕刻工艺
    2.2 和田玉雕刻工具的发展
        2.2.1 琢玉砣机的革新
        2.2.2 和田玉琢玉工艺的进化
    2.3 和田玉雕刻方法的传承与创新
        2.3.1 传统雕刻方法与工序
        2.3.2 现代雕刻方法与工序
    2.4 和田玉琢玉工艺的演变内涵
3 当代和田玉常见雕刻工艺应用解析
    3.1 和田玉俏色工艺
        3.1.1 皮色俏色
        3.1.2 本体俏色
        3.1.3 内含物俏色
        3.1.4 围岩俏色
        3.1.5 和田玉俏色实践中需注意的问题
    3.2 和田玉镂雕工艺
        3.2.1 制作镂雕工艺的玉料材质特点
        3.2.2 当代和田玉镂雕工艺作品的主要类型
        3.2.3 和田玉镂雕实践中需注意的问题
    3.3 和田玉薄胎工艺
        3.3.1 制作薄胎工艺的玉料材质特点
        3.3.2 当代和田玉薄胎工艺作品的主要类型
    3.4 和田玉书法雕刻工艺和微雕工艺
        3.4.1 和田玉书法雕刻与琢字工艺
        3.4.2 和田玉微雕工艺
    3.5 和田玉活链及活环工艺
        3.5.1 和田玉活环工艺
        3.5.2 和田玉活链工艺
    3.6 和田玉镶金嵌宝工艺
        3.6.1 和田玉金银错工艺
        3.6.2 和田玉宝石镶嵌工艺
4 当代和田玉作品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天工奖作品评选流程及材质分布
        4.1.1 天工奖及作品评选流程
        4.1.2 天工奖参选作品的材质特点
    4.2 天工奖和田玉作品特征
        4.2.1 和田玉作品奖项分布
        4.2.2 和田玉材质品种分布
        4.2.3 题材(主要元素)分布
        4.2.4 形制与工艺效果
        4.2.5 设计与创作的方法、原则
    4.3 从历年天工奖和田玉作品看中国现代玉雕作品特征
        4.3.1 题材的变化——体现玉雕特征的主要因素
        4.3.2 艺术形式的变革
        4.3.3 工艺感形式更强
        4.3.4 功能性相对简化,受众人群平民百姓化
        4.3.5 精雕细作,突显材质之美,作品以小件居多,少见大型制作
    4.4 影响因素
        4.4.1 和田玉原材料的影响
        4.4.2 加工工具的影响
        4.4.3 玉雕师设计制作的影响
        4.4.4 地域风格的影响
        4.4.5 加工组织形式的影响
        4.4.6 消费环境的影响
5 和田玉宝石矿物学的特征及其对玉雕工艺的影响
    5.1 研究样品描述
    5.2 和田玉的宝石学特征及其对玉雕工艺的影响
        5.2.1 和田玉的光学特征
        5.2.2 和田玉的力学特征
        5.2.3 和田玉的宝石学特征对雕刻的影响
    5.3 和田玉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对玉雕工艺的影响
        5.3.1 和田玉结构分析与工艺实践
        5.3.2 和田玉矿物组成及对雕刻工艺的影响
        5.3.3 本次研究中和田玉矿物组成和结构的研究方法
    5.4 和田玉的产出类型及其对玉雕的影响
        5.4.1 和田玉产出类型对设计的影响
        5.4.2 和田玉的产出类型对雕刻的影响
    5.5 总结
6 和田玉作品的设计创作与雕刻实践
    6.1 和田玉创作理念及设计方法
        6.1.1 创作理念分析
        6.1.2 创作理念方案举例
    6.2 和田玉作品创作实践
        6.2.1 工艺流程解析
        6.2.2 和田玉雕刻作品实例
    6.3 和田玉与其他玉石材质设计、雕刻的对比
        6.3.1 设计实践——琇莹玉作品设计
        6.3.2 雕刻实践
7 和田玉雕刻的工艺评价
    7.1 评估当代和田玉雕刻作品价值的要素
        7.1.1 材料价值
        7.1.2 工艺价值
        7.1.3 历史价值
        7.1.4 人文价值
        7.1.5 配件及附件的价值
        7.1.6 其他因素
    7.2 和田玉雕刻工艺的具体评价方法
        7.2.1 玉料的使用
        7.2.2 造型设计与琢制工艺
        7.2.3 装潢与配件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现代微区测试技术在确定宝玉石产地来源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宝石主体的微量元素分析技术
    1.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1.2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
    1.3 离子束分析
2 宝石包裹体分析技术
3 宝石主体与包裹体同位素分析技术
4 其它技术
5 存在的问题及相关认识

(9)黄山遗址展示线路研究及博物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文物展示的当代需求
        1.1.2 遗址展示的困境
        1.1.3 保护规划项目实践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黄山遗址展示的特殊性
        1.2.2 基于制玉序列提出遗址展示线路
        1.2.3 遗址博物馆的定性设计
    1.3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1.3.1 关于制玉序列的研究现状
        1.3.2 关于展示线路的研究现状
        1.3.3 关于遗址博物馆的研究现状
        1.3.4 关于黄山遗址的研究现状
    1.4 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2章 黄山遗址的现状
    2.1 遗址概况
        2.1.1 本体概况
        2.1.2 周边环境
    2.2 考古历程
    2.3 构成要素
    2.4 保护展示现状
        2.4.1 保护历程
        2.4.2 展示前景
第3章 黄山遗址的价值与特征
    3.1 时代背景
        3.1.1 史前制玉文化研究
        3.1.2 史前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矛盾
    3.2 价值阐述
        3.2.1 历史价值
        3.2.2 艺术价值
        3.2.3 科学价值
        3.2.4 社会价值
    3.3 文化特征
        3.3.1 就地取材
        3.3.2 因材适用
        3.3.3 制玉工艺
        3.3.4 聚落格局
    3.4 同期对比
        3.4.1 良渚文化玉器采制及流通关系
        3.4.2 红山文化玉器采制与流通关系
        3.4.3 龙山文化玉器采制与流通关系
        3.4.4 黄山遗址对比之价值
第4章 黄山遗址地理架构及特点
    4.1 地理架构
        4.1.1 与河流水系的关系
        4.1.2 与玉料产地的关系
        4.1.3 与南阳孤山的关系
    4.2 制玉序列
        4.2.1 采集玉料
        4.2.2 运输玉料
        4.2.3 制作玉制品
        4.2.4 传输玉制品
    4.3 地理架构特点
        4.3.1 清晰的山水格局
        4.3.2 完整的制玉遗存
第5章 黄山遗址展示线路研究
    5.1 展示线路依据
        5.1.1 真实完整地反映制玉序列
        5.1.2 有利于遗址的阐释与展示
    5.2 线性遗产理念应用
        5.2.1 线性概念概念
        5.2.2 遗产廊道应用
    5.3 展示线路原则
        5.3.1 保护为主、展示为辅
        5.3.2 采取科学、可逆方式
        5.3.3 突出价值、整体展示
        5.3.4 综合周边环境规划
    5.4 展示线路内容
        5.4.1 出土文物
        5.4.2 遗址本体
        5.4.3 遗址周边环境
        5.4.4 制玉文化
        5.4.5 其他内容
    5.5 内容展示方式
        5.5.1 出土文物
        5.5.2 遗址本体
        5.5.3 周边环境
        5.5.4 制玉文化
        5.5.5 其他内容
第6章 黄山遗址展示线路设计
    6.1 展示线路现状评估
        6.1.1 线路空间缺少联系
        6.1.2 文化特色彰显不足
        6.1.3 展示要素组合度低
    6.2 展示线路策略
        6.2.1 建立联系
        6.2.2 空间优化
        6.2.3 综合展示
        6.2.4 环境控制
    6.3 展示线路布局
        6.3.1 建立框架
        6.3.2 片区规划
        6.3.3 空间格局
        6.3.4 景观结构
    6.4 展示节点规划
        6.4.1 “采玉”展示点分布
        6.4.2 “运玉”展示点分布
        6.4.3 “制玉”展示点分布
        6.4.4 “传玉”展示点分布
    6.5 展示线路设计
        6.5.1 线路规划选择
        6.5.2 环境要素分析
        6.5.3 展示线路设计
        6.5.4 线路支持系统
第7章 “玉出山石”——黄山遗址博物馆设计方案
    7.1 前期思考
        7.1.1 与展示线路的关系
        7.1.2 与黄山遗址的关系
        7.1.3 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7.2 设计策略
        7.2.1 合理规划选址
        7.2.2 配套适用空间
        7.2.3 选择合适布局
        7.2.4 组织秩序流线
        7.2.5 表达文化信息
    7.3 设计构思
        7.3.1 建筑选址
        7.3.2 建筑体量与遗址建筑的协调关系
        7.3.3 城市布局与文化遗产的轴线关系
        7.3.4 制玉文化的隐喻象征——玉出山石
    7.4 设计成果
        7.4.1 项目概况
        7.4.2 逻辑生成
        7.4.3 总体布局
        7.4.4 建筑造型
        7.4.5 内部空间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国主要玉石类型及产地(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罗甸玉矿物岩石学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D]. 杨林. 成都理工大学, 2013(10)
  • [2]河南省玉石类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研究[D]. 高殿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3]陕西洛南辣子崖采矿遗址及周边绿松石产源特征研究[D]. 先怡衡. 北京科技大学, 2016(08)
  • [4]新疆若羌和田玉矿物岩石学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D]. 姜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5]中国典型产地软玉的宝石学矿物学特征及对良渚古玉器产地的指示[D]. 李晶.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 [6]新疆和田碧玉的矿物学特征及成因初探[D]. 史淼.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10)
  • [7]基于宝石矿物学特征的当代和田玉雕刻工艺研究[D]. 王铭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8]现代微区测试技术在确定宝玉石产地来源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J]. 杨萍,丘志力,陈炳辉,李榴芬,龚盛玮,梁伟章.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09(01)
  • [9]黄山遗址展示线路研究及博物馆设计[D]. 刘嘉庆.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10]中国主要玉石类型及产地[J]. 邹天人,郭立鹤,於晓晋. 矿床地质, 1996(S1)

标签:;  ;  ;  ;  ;  

中国玉的主要种类及产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