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面部海绵窦栓塞22例报告

鼻面部海绵窦栓塞22例报告

一、鼻及面源性海绵窦栓塞2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勤修[1](2007)在《鼻内镜下鼻窦前颅底区域疾病处理的内镜解剖学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972年,Messerklinger出版了鼻内窥镜诊断专着,但直到1978年该专着才以英文正式出版。1984年美国Stammberger开始在美国推广鼻内镜技术。1986年中国天津赵卓然开始在国内应用鼻内窥镜进行上颌窦腔检查。国内真正开展鼻内窥镜手术则是在90年代。早期鼻腔内窥镜手术主要用于慢性鼻窦炎的治疗,随着鼻窦内窥镜手术的开展,国内外开始探索经鼻内窥镜手术向其他疾病的延伸,如特殊感染疾病(真菌性鼻窦炎)、良性肿瘤、鼻神经外科疾病如垂体瘤、鼻眼相关外科疾病如泪囊炎等。但鼻内窥镜的延伸一直存在争论,主要是担心手术的彻底性与安全性问题。1992年Jankowski报道了经鼻内窥镜垂体瘤切除术,直到90年代末才获得进一步推广。1997年Yuen、1998年许庚等报道了经鼻内窥镜处理部分颅底疾病的经验。2000年安惠明报道了部分经鼻内窥镜垂体瘤切除术经验。2003年神经外科医生Alfieri等分别经鼻内镜下从下鼻道、中鼻道以及中鼻道上颌窦入路研究了翼腭窝的暴露方法,提出鼻内镜技术可以应用于翼腭窝的处理。2003年Delgaudio报道了3例翼腭窝病变的鼻内镜处理结果,认为相对于开放式手术,鼻内镜具有明显的优势。国内一些学者等也相继报道了内窥镜下成功切除局限于鼻咽部和侵入翼腭窝的鼻咽纤维血管瘤。这些成功的报道,展示了内窥镜在侧颅底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旨在探讨鼻内镜相关的鼻窦前颅底区域应用解剖学,为鼻内镜鼻窦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并总结鼻内镜颅底占位性病变手术经验。在附录中分别报告了作者进行的1例巨大颈动脉球体瘤以及1例罕见巨大咽旁肿瘤手术病例。方法:本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应用解剖学研究):采用大体解剖、局部解剖以及内镜解剖相结合的方法对鼻内镜相关的鼻窦颅底区域临床应用解剖学进行形态学研究,测量重要数据,寻找临床应用的关键标志。具体包括:额隐窝及毗邻结构的鼻内镜手术相关解剖、视神经管局部解剖与鼻内镜下解剖的结合研究、骨性翼腭窝鼻内镜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经鼻腔上颌窦入路翼腭窝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鼻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海绵窦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等内容。第二部分(临床应用部分):分别对1例经鼻内镜下鼻咽纤维血管瘤改良手术及10例鼻内镜辅助下鼻窦颅底占位性病变的内镜处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1.额隐窝作为额窦引流通道,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结构;鼻内镜下经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手术可充分暴露额隐窝范围;鼻丘、钩突和筛泡的解剖关系决定了具体的手术方式;筛前动脉距鼻小柱与鼻翼交点平均57.3±2.6mm,与鼻底夹角平均51.6±1.6°,筛前动脉是辨认额窦口及前颅底的重要标志。2.视神经管与颈内动脉呈“八字”形关系,视神经管内侧壁长度平均9.3±2.3mmmm,视神经管眶口直径平均4.1±0.6mm,前鼻棘到视神经管眶口内壁中点距离平均64.4±4.7mm,前鼻棘到视神经管眶口内壁中点的角度平均46.1±5.2°o。鼻内镜下观察,沿视神经管眶口向后,可见到不同程度的一条反光带,即视神经管,7侧可见到明确的隆起(70%),3侧(30%)无明显隆起,无法按照隆起形状判断视神经管。3.翼腭窝是一狭窄裂隙,由蝶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板、上颌窦后壁共同围成,大小为(21.39±0.46)mm×(5.16±0.1)mm×(3.2±0.08)mm,从上面观察似一三棱锥体型,上宽下窄。鼻内镜从翼上颌裂置入翼腭窝,可以观察到翼腭窝顶部眶下裂与位于其外侧3mm的圆孔,向下可见翼腭窝底部腭大孔与腭小孔。将鼻内镜置入鼻腔观察,咬除上颌窦骨性开口后方腭骨垂直部骨质并咬除上颌窦后内侧骨壁,0°鼻内镜可以窥及整个翼腭窝以及后壁全貌,后壁呈上宽下窄的梯形,其内下方之翼管开口以及外上角之圆孔,二者之间有一明显的纵形骨嵴分隔。翼腭窝通过7个孔道与周围相通。翼上颌裂翼突根部至颧弓下缘中点的距离为为(33.4±3.1)mm。蝶腭孔70.0%(21侧)位于中鼻甲后端的上方,30.0%(9侧)被中鼻甲分为上下两部分,未见蝶腭孔在中鼻甲水平以下者。4.经鼻上颌窦入路可以充分显露翼腭窝。翼腭窝内主要结构是上颌动脉、上颌神经及其分支,所有动脉分支直径都小于3mm。5.鼻内镜下可见蝶窦外侧壁上视神经管与颈内动脉骨性隆起呈“八”型关系,向蝶窦腔凸入的程度及两者间距离因人而异,沿颈内动脉追踪可暴露海绵窦外侧壁,顺利进入海绵窦,清楚显露海绵窦内、外壁、颈内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眼神经,并可对其进行全程游离。6.1例侵犯翼腭窝的鼻咽纤维血管瘤男性17岁患者,手术改良以下三点:术中经鼻内窥镜下向瘤体根部分三次注射33%NBCA(组织胶,N-butyl-2-cyanoacrylate,NBCA),用自制带吸引装置的高频电刀沿根基部边吸引边切割,术后创面直接喷洒纤维蛋白封闭剂(安可胶)。结果表明术中能始终保持术野清晰,整块肿瘤切除时间约7分钟,出血量约150ml,术毕经前鼻孔轻松填塞纱条,术后2天一次性取出填塞物。7.10例侵犯鼻窦的颅底占位性病变,包括巨大鼻咽纤维血管瘤2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浆细胞瘤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5例,圆柱瘤1例。所有病例均在经鼻内镜辅助下彻底切除。详细报告了手术方法。结论:1.鼻丘、钩突及筛前动脉为鼻内镜下额隐窝区域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准确辨认额隐窝及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彻底性且可避免严重的手术并发症。2.结合大体解剖观察与鼻内镜下解剖观察,有助于准确识别鼻内镜下的视神经管,从而提高鼻内镜下视神经管手术的准确性。内镜下视神经管总是呈现一条反光带,借此可以识别视神经管。3.研究鼻内镜下翼腭窝解剖有助于对翼腭窝立体构象的完整认识,对开展内镜翼腭窝手术是必不可少的前提。经鼻内镜下去除上颌窦口后部骨质以及部分上颌窦后内侧壁,可以完整显露整个翼腭窝结构,表明翼腭窝范围的疾病可以采用内镜处理。4.鼻内镜翼腭窝手术在理论上是比较安全可行的手术。5.以鼻小柱及鞍底中线为参考点,在鼻内镜下按经鼻-蝶窦手术径路进行的海绵窦解剖学形态观察和相关数据测量可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应指导,鼻内镜下可以处理海绵窦病变。6.术前DSA血管栓塞、术中瘤体内注射NBCA、使用带吸引装置的高频电刀等三点可以使得经鼻内窥镜引导手术在基本无血状态下迅速切除鼻咽纤维血管瘤,术毕创面应用安可胶,明显地减少了创面填塞物所致的痛苦。PVA是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最佳栓塞材料,比明胶海绵栓塞优越。7.对于侵犯鼻窦的部分颅底占位性病变,可以在内窥镜辅助下采用联合进路手术。

郭元星[2](2004)在《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及随访结果 目的:探讨和归纳不同部位、不同类型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总结出不同部位、不同类型TCCF的临床表现、栓塞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并推广应用于临床,同时建立有自己治疗特点的TCCF病例组。观察TCCF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近期及远期效果,了解TCCF栓塞术后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有否复发及复发的原因,以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发挥重要作用。 方法:回顾分析和总结1986年12月~2003年12月我院诊治且病历资料完整的TCCF病例119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38例,年龄4~67岁(平均30.9岁);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在全身肝素化、神经安定麻醉或全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或股静脉插管,先行全脑血管造影,全面了解瘘口的部位、性质、大小、临床分型及脑循环状况等,再用Magic 3 F-1.8 F BDTE导管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主要采用法国BALT公司生产的可脱性球囊,必要时加用微弹簧圈、NBCA、PVA颗粒及干冻硬脑膜片等;入路有股动脉-颈内动脉、股静脉-颈内静脉及经眼上静脉入路。随访主要通过患者再次入院、部分电话访问及信访完成;信访以临床问卷调查为主,再次入院患者则行脑血管造影复查及CT、MRA。全部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 结果:本组患者右侧63例,左侧54例,双侧2例;临床分型为A型112例,C型2例,D型5例;廖口位置C4段81例,CS段19例,C3段17例,C2段2例;1个屡口n3例,双屡口6例;小屡口8例,复杂特殊型矮口4例,宽屡口1例,无特点痰口106例。119例TCCF病人共行128次栓塞,其中In例1次栓塞成功,8例于第一次栓塞后球囊泄漏复发,经再次栓塞治愈,总治愈率100%,颈内动脉通畅率90.8% (108/119);股动脉入路112例,股静脉入路5例,经眼上静脉入路2例;以球囊栓塞屡口101例,以微弹簧圈栓塞13例,球囊并用弹簧圈2例,干冻硬脑膜3例;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119例TCCF患者自血管内栓塞术后3个月开始寄调查表,调查表未按时回信者则电话随访。共发出调查表119份,收回46份;部分电话随访64例。共获随访110例,失访9例,随访率92.4%。110例患者中,17例术后行了MRA检查,13例进行了颅脑CT检查,均未见异常。6例患者于术后半年行DSA复查,未见复发。 结论:TCCF一般经股动脉一颈内动脉入路用可脱性球囊栓塞廖口,栓塞时球囊应稳步前进,一旦扩充,决不轻易后拉;小廖口TCCF选择微弹簧圈栓塞;若颈内动脉结扎或闭塞,可经静脉入路栓塞疹口。一般情况下TCCF均表现为良性过程,应力争解剖治愈,不可轻易牺牲颈内动脉。正确选择栓塞途径及栓塞材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TCCF血管内栓塞术后随访是必要的,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MRA和TCD因其无创性而成为TCCF病人长期随访的最佳检测手段。 关键词:外伤颈动脉海绵窦屡栓塞治疗球囊可脱性弹簧圈随访第二部分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l质床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影响TCCF血管内栓塞治疗临床效果的因素,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对患者治疗的选择;观测TCCF血管内栓塞的预后结果,形成 一4-理想的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的TCCF血管内栓塞治疗预案。 方法:对119例TCCF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方法:(1)对两组频率参数进行t或XZ检验;(2)用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o Regression)对影响其术后颈内动脉通畅和临床症状恢复的37项可能影响因素做全因素模型及逐步回归模型分析;(3)全部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 结果:(1)双侧TCCF比较:左侧颈内动脉通畅率为%.3%,右侧79.4%,两者有显着差异(P二0.006),其余各个方面均无差异。(2)创伤原因与临床分型、屡口的位置、屡口多少、痰口性质、颈内动脉通畅之间无明显关系。(3)伤后临床症状出现的天数与临床效果之间无明显关系。(4)入院天数与患者伤情分级、临床症状的复发有关,入院天数越短,患者伤情越重,临床症状越容易复发(P二0.000),入院天数与其余临床效果之间无明显关系。(5)侧别、球囊l号和球囊2号3个因素对患者颈内动脉通畅有显着影响。患者左侧的颈内动脉较右侧颈内动脉不易闭塞;使用1号和2号球囊后患者颈内动脉容易闭塞;压迫颈总动脉不利于搏动性突眼的恢复。 结论:(1)侧别、球囊1号和球囊2号是影响TCCF血管内栓塞治疗后颈内动脉通畅的主要因素;3号球囊使用效果好,不易造成颈内动脉阻塞。(2)入院天数与患者伤情分级、临床症状的复发有关,入院天数越短,患者伤情越重,临床症状也越容易复发:(3)搏动性突眼的恢复与压迫颈总动脉有关,压迫颈总动脉不利于搏动性突眼的恢复;(4)左侧颈内动脉通畅率明显高于右侧。

凌晖[3](2019)在《垂体腺瘤伴发颅内动脉瘤临床特征及诊治策略》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伴发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策略。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例垂体腺瘤伴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例垂体腺瘤合并双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患者采用双侧动脉瘤栓塞术,二期行内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2例垂体腺瘤合并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患者先予动脉瘤栓塞术,再行内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1例垂体腺瘤术后复查发现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动脉瘤予保守治疗并定期复查;1例垂体腺瘤合并右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因惧怕手术风险而放弃治疗;1例合并前交通动脉瘤的患者开颅切除垂体瘤后同时夹闭动脉瘤。结果:6例垂体腺瘤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中,3例经血管内栓塞动脉瘤后行内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术后复查MRI显示肿瘤无复发,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动脉瘤无复发,预后良好。1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后复查发现右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定期复查MRI和MRA示肿瘤无复发,动脉瘤较前无明显变化。1例患者因惧怕手术风险故未予任何处理。1例合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患者,虽急诊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及垂体腺瘤切除术,但最终因肺部感染放弃治疗,导致预后不良。结论:对于合并高危因素的垂体腺瘤患者建议术前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或)DSA检查,MRI T1和T2加权序列表现为流空影是垂体瘤伴发颅内动脉瘤的重要特征。垂体腺瘤患者出现垂体卒中或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应考虑合并有动脉瘤可能。对于垂体腺瘤伴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应根据垂体瘤的大小、形态,垂体腺瘤与动脉瘤之间的关系,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是否破裂,再拟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吴彦桥[4](2003)在《中间颅底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及手术入路解剖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中间颅底位于颅底中央,颅内面界限为鞍结节到枕骨大孔前缘,两侧为枕骨大孔两侧切线与视神经管联线间区域;颅外面界限为前颅底以后、枕骨大孔前缘以前,两侧翼内板向后与枕骨大孔两侧切线间区域。中间颅底肿瘤病理复杂,以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为主,发生在中间颅底骨质或骨膜的肿瘤以颅底脊索瘤及鼻咽纤维血管瘤较具代表性。中间颅底颅内面撑托垂体、脑干、毗邻多组颅神经及重要血管,而且大部分中间颅底肿瘤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因此肿瘤彻底切除一直是颅底外科研究的热门课题。本研究主要针对病理上为良性或低度恶性但临床行为表现为恶性的颅底脊索瘤、鼻咽纤维血管瘤从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及手术入路解剖比较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1.总结了61例颅底脊索瘤,男34,女27,年龄7~75岁(38.44±13.61)。61例患者接受91次手术,上方入路48次,下方入路42次,37例患者接受一次手术,24例二次以上手术。本研究在以往分型基础上简化分型并首次提出颅底脊索瘤临床分期方法:鞍区型Ⅰ、Ⅱ、Ⅲ、Ⅳ期,斜坡型Ⅰ、Ⅱ、Ⅲ、Ⅳ期,广泛型Ⅳ期。3,5,10,15年生存率分别为72.80%、60.22%、31.16%和13.67%。COX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主要有声音嘶哑等后组颅神经症状、肿瘤硬度和肿瘤分期。颅底脊索瘤分期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反映肿瘤部位及进展程度,指导手术入路选择、评估预后及比较疗效。另外对侵犯鼻、鼻咽部颅底脊索瘤进行了重点讨论,结果显示侵犯到鼻、鼻咽部的颅底脊索瘤一般为晚期,生存率低于全组生存率。 2.对累及颅内或海绵窦的14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进行了总结,全部为男性,10-39岁(均16.95岁)。10例为外院术后复发,4例为首诊患者,中间颅底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及微创外科系列研究 摘 要共行24次手术,全部病例随访2年以上,最后一次术后复发3例,复发率为ZI.4%。在全组手术中以颅面联合进路及下颌骨裂开颅底进路对切除巨大鼻咽纤维血管瘤较好。 第二部分:病理及生物学行为研究 对颅底脊索瘤、鼻咽纤维血管瘤及嗅神经母细胞瘤(作为恶性肿瘤对照)病理切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观察,结果发现颅底脊索瘤颅底脊索瘤预后差与以下三种病理形态相关:1.细胞密度:高度密集型;2.间质类型:粘液及纤维混合型;3.肿瘤组织中有坏死区。鼻咽纤维血管瘤间质细胞高度密集型为肿瘤扩展性生长的特征。 利用组织芯片及兔疫组化技术对以上三种肿瘤进行了9种肿瘤标记物检测,文献未见报道。研究发现CK,Vimentin在颅底脊索瘤阳性率为100%,颅底软骨肉瘤CK阴性。钙粘蛋白(P-cadherin)、转化生长因子-p OGF-i)、CathePSin D(组织蛋白酶D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EGF)高表达与颅底脊索瘤预后差有关;S-100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f-un23高表达和预后好有关。Cathepsin D与鼻咽纤维血管瘤复能关,VEGF与肿瘤扩展有关,因子分析显示 VEGF和 Cathepsin D可能和月瘤扩展有关;P-cadhe,in和 TGF-p可能和肿瘤增生有关。 组织芯片可靠性实验显示:颅底脊索瘤有效信息率97.8%,正确信息率84.8%;嗅神经母细胞瘤有效信息率100%,正确信息率85.7%;鼻咽纤维血管瘤有效信息率92.2%,正确信息率89.l%%。颅底脊索瘤免疫组化比较基本符合97.9%,完全符合77.l%。 第三部分:中间颅底解剖及手术人路解剖比较研究 1.利用干性及湿性头颅标本进行中间颅底解剖学研究和测量。 2.利用鼻内窥镜进行了中间颅底微仓IJ手术解剖学研究及测量。 二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博土论文 摘 要 3.比较了6种神经外科卜方入路、7种耳鼻咽喉科下方入路及6种上下方联合入路对暴露中间颅底结构的区别,结果发现对于中间颅底的暴露以上、下方联合入路最好,下方入路明显优于上方入路,但对于颅内病变的处理上方入路占优势。 总之,本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中间颅底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提出了颅底脊索瘤临床分期,在国内较早利用先进的组织芯片技术探索中间颅底肿瘤生物学行为,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中间颅底进行了颅内、外多种手术入路的解剖学比较。相信为掌握颅底脊索瘤及鼻咽纤维血管瘤临床特征、了解其病理及生物学行为、熟悉中间颅底解剖及指导中间颅底手术入路选择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钟伟[5](2012)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附37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使用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方法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2月至2011年7月间收治的37例采用股动脉入路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患者共行39次血管内栓塞治疗。30例患者在成功地闭塞了瘘口的同时保持了颈内动脉的通畅,次栓塞成功29例,1例因球囊早泄行第2次栓塞成功;7例患者闭塞了瘘口的同时闭塞了颈内动脉。颈内动脉通畅率81%。术后2例患者出现脑水肿过度灌注综合征表现,除3例患者伤后即出现患眼失明未恢复外,其余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结论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且有损伤小、安全可靠等优点,可作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首选治疗方法。力争达到解剖治愈,不轻易牺牲颈内动脉。

汪永新[6](2011)在《经鼻神经内镜治疗前颅底病变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颅底外科作为神经外科学与耳鼻咽喉科学及颌面外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然而由于前颅底的毗邻结构解剖关系复杂,发生于此的病变因解剖位置深在,手术不易充分暴露和彻底切除,容易造成术后畸形、功能障碍或发生其他并发症。而经鼻内镜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技术,随着光学、机械及电子技术的进步,近十年来获得了新的生命。经鼻内镜可以取代传统的显微镜,经由天然的鼻腔空隙,直接进到蝶鞍部和前、中、后颅底,直视下处理这些部位的病变,损伤小,恢复快,没有美容问题。经鼻内镜技术和颅底外科的结合,极大地促进了颅底外科的发展,不仅丰富了颅底外科的治疗手段,而且拓宽了颅底外科的诊疗范围,使颅底外科不仅能处理中线区域病变,还向侧颅底区域发展。然而,由于颅底区域解剖结构复杂,颅底外侧面的解剖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不够熟悉。鼻腔空间不大,可供操作的范围有限。而且内镜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不仅视野与显微镜不同,而且操作时也不固定,随着器械的进出鼻道随时变化,使初学者难以适应。陌生部位的解剖知识缺乏和对于内镜操作技术的不习惯,成为妨碍神经外科医生介入这一领域的两大难点。另一方面,内镜在国内外的发展很不平衡,在发达国家及我国发达地区发展迅猛,而在西部地区尤其新疆仍处在初始阶段。本研究的目的就是:1)通过对内镜下前颅底的应用解剖进行观察和测量。以丰富和掌握内镜前颅底手术所需的内镜下解剖知识;2)通过在尸体头颅标本上的模拟训练,熟悉和掌握开展内镜前颅底手术所需的解剖知识,并习惯内镜下操作;3)然后将神经内镜应用于临床,治疗前颅底常见疾病如脑脊液鼻漏、视神经管减压、各种前颅窝底肿瘤等,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期提高神经内镜诊疗水平及颅底外科诊疗水平。由于经蝶垂体瘤手术已趋于成熟,不在本研究的范围内。方法:本研究分三阶段进行:1)首先对10具20侧颅骨标本的颅底外侧面以及矢状剖面骨性鼻腔的相关解剖标志及其相互之间的距离和角度进行观察和测量。然后对6具12侧经过灌注的尸体头颅进行内镜下观察和描述;2)于内镜下在2具4侧颅骨干标本,和4具8侧尸体头颅上完成几种模拟手术:内镜下蝶窦切开术;内镜下筛窦手术;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以及内镜下眶减压术等;3)于解剖研究和内镜模拟手术完成的前提下,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对前颅底常见病,如创伤性视神经损伤,各种原因脑脊液鼻漏,前颅底良性肿瘤等进行治疗。结果:1)鼻棘点至鞍结节的平均距离为69.2±4.8mm。鼻棘点至前床突的平均距离为72.9±3.9mm。即在手术中器械深入鼻腔6~7cm时就要提防进入中颅窝的可能;2)鼻棘点至视神经管眶口内侧中点的平均距离为63.4±5.3mm。鼻棘点至视神经管颅口内侧中点的平均距离为69.3±4.9mm。鼻小柱基点至视神经管颅口的距离为78.3±4.5mm。表明在行视神经减压术或眶尖部手术时距离鼻棘点超过50mm以上时就应十分小心,过深操作有可能进入中颅窝甚至损伤颈内动脉;3)蝶窦开口至视神经管颅口,也是二者间最短距离,平均为15.3±3.8mm,蝶窦开口与视神经管联线与正中矢状面之间的夹角平均为63±7.9°。因此打开蝶窦后,向蝶窦开口的外上方约1.5cm的部位寻找,有利于发现视神经管;4)视神经管内壁的毗邻:位于蝶窦外侧3侧(25%),位于筛窦外侧3侧(25%),位于蝶窦和筛窦之间最常见,占6侧(50%)。因此寻找视神经管的另一方法为在蝶筛交界处寻找,大部分视神经管位于蝶筛交界或其附近区域;5)鼻棘点至鞍结节的平均距离为69.2±4.8mm,据此可定位垂体前界。在此处操作如深入超过60mm,应提防损伤颈内动脉。(6)内镜为二维图像,管状视野有鱼眼镜头效应,解剖结构失真变形较严重,镜头角度越大,这种改变就越明显,与普通解剖学观察的差别就越大。因此熟练掌握内镜解剖,反复练习,习惯这种视野,有助于克服内镜图像失真所引起的盲目性和迷失感;7)内镜治疗13例无光感视神经损伤患者,随访3~12个月,7例视力有不同程度恢复;6例无效。视力恢复多于术后1~2周出现,约2个月后停止。视力提高一个级别3例,2个级别1例,3个级别1例,4个级别2例。总有效率53.8%(7/13)。按受伤后视力丧失至手术时间分为3~7天组,8~14天组,15~21天组和21天以上组,各组间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17例创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共18眼,10例视力有不同程度恢复;8眼无效。视力提高一个级别5例,2个级别2例,3个级别1例,4个级别2例,总有效率55.6%(10/18);9)内镜治疗7例医源性脑脊液鼻漏,漏口均在原手术部位,一次修补成功;10)共治疗24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内镜组共13例15次手术13次成功,手术成功率为86.6%;开颅组11例12次手术10次成功,手术成功率为83.3%;两组一次手术成功率及二次手术成功率均无明显差异;11)内镜下治疗蝶筛窦骨化纤维瘤1例,近全切除,病理为:青少年型骨化纤维瘤,术后患侧眼视力明显恢复。结论:1)对于术前无光感的视神经损伤患者,仍应行视神经管减压术以挽救其视力;2)视神经损伤后视力的恢复主要取决于视神经受伤机制及程度,与时间关系不大,因此只要患者有治疗意愿,无论伤后多久,都应该进行手术以挽救视力;3)经鼻内镜处理前颅底区域病变能最大限度的暴露病变区域,而又不加重对脑的牵拉损伤,保留了正常的神经血管结构,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和致残率。具有微创、无颅面切口,病人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在一系列临床手术中展示了常规开颅手术和鼻外进路无法替代的优势;4)在熟练掌握颅底相关解剖知识,并经过严格内镜操作训练后,经鼻内镜治疗前颅底病变有很高的安全性。

姚瀚勋[7](2017)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斜坡入路至基底动脉顶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斜坡入路至基底动脉顶端的解剖特点,探讨经该入路夹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可行性,为其在临床上推广提供解剖学证据。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将其影像学资料输入神经导航系统,在重建后的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上对相关解剖结构进行测量。制备尸头灌注标本。使用0°和30°内镜,采用经鼻-蝶窦-斜坡入路,打开蝶窦,磨除鞍底和上斜坡的骨质,剪开硬脑膜,充分暴露基底动脉顶端及其周围的血管和神经,进行模拟夹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操作。对颅底骨窗的长、宽进行测量。结果:蝶窦口至视神经隆突、颈内动脉隆突、鞍底、鞍结节中点和鞍背中点的距离分别是(10.8±1.7)mm、(11.4±2.1)mm、(17.2±2.9)mm、(14.7±2.3)mm、(22.5±3.5)mm。翼管、破裂孔、舌下神经管外口、颈内动脉管和枕髁前缘至正中线的距离分别是(8.9±0.8)mm(左),(9.0±0.8)mm(右)、(10.3±1.4)mm(左),(10.6±1.3)mm(右)、(16.9±1.3)mm(左),(16.8±1.2)mm(右)、(24.5±1.3)mm(左),(24.4±1.3)mm(右)、(8.0±0.8)mm(左),(7.9±0.9)mm(右)。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斜坡入路解剖操作可充分暴露脑桥及其腹侧面的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P1段和后交通动脉,需要磨开的颅底骨窗宽度为(8.95±0.38)mm,长度为(51.62±2.00)mm。结论:通过经鼻-蝶窦-斜坡入路到达基底动脉顶端不存在障碍,可以尝试使用神经内镜经该入路夹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吴刚[8](2004)在《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 高位食管疾病是指颈段和胸上段食管的良恶性病变,包括食管-胃吻合口瘘、食管癌弓上或颈部吻合术后复发和高位食管-气管瘘、食管-纵隔瘘、食管癌性狭窄、放射性食管狭窄、腐蚀性食管炎等。此类疾病或导致食管严重狭窄不能进食,或因进食后气道误咽剧烈呛咳而不敢进食,病人进食障碍,直接危及生命。内科治疗效果差,外科治疗缺乏有效方法。 所有失去手术机会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良恶性食管病变采取食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能迅速有效地解除狭窄或瘘所致的吞咽困难,其良好的治疗效果使之在食管瘘或狭窄性疾病的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高位食管疾病的内支架置入治疗仍属于盲区,原因在于对食管入口和上段解剖结构认识存在极大的偏差。对于高位食管病变内支架置入,大多采用骨性标志一颈椎来定位支架最上界,部分学者认为支架上缘最高不能超过第七颈椎上缘水平或第1胸椎水平。食管入口随体位、头部活动变化相对于椎体位置变化较大,X线以椎体作为解剖标志既不能准确显示食管入口的位置,又不能反映食管入口的动态变化。 为了详细了解食管入口的毗邻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充分利用上段正常食管,准确、合理放置支架,减少支架置入后下滑、移位等并发症,扩大食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高位食管疾病的适应症,本研究旨在进行梨状隐窝下极和食管入口位置关系的解剖学研究,寻找和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食管入口定位法,指导临床准确置入食管内支架治疗高位食管疾病。 材料与方法 ①随机、自愿的原则对257例健康体检志愿者,年龄5~86郑州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治疗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斌淤争介屯砂盛书淤淤犷几奈粉讲飞移称仁溺犷介君‘旦杂犷诵艺二绍;矛魏拔卫么弃飞欲梦‘淤介势姗盛韶忙石需匕舒尹护夯照若户宝纷行咬必佗簇宁缺睽嚣笋七溺产丫奋留‘押了求沙货珍于呀经先沸;褪梦‘绷,冷黔必泛藻粉形了泌二溯梦端少潇职‘口二由盼‘奋欲岁,平均46.1士15.6岁,记录其姓名、年龄、身高、体重等,并在胃肠造影机下口服钡剂进行咽腔及食道造影。180位被检查者使用n xl4寸X线胶片四分格拍片,分别摄直立仰头位、平头位、低头位和仰卧仰头位咽腔食管造影片;77位被检查者只摄直立平头位咽腔食管造影片(4位用一张胶片)。随机抽出10位被测者进行X线造影片放大率校正。通过X线片将椎体平分三等份、椎间盘一份,分别记录梨状隐窝下极对应的椎体位置;以第五颈椎(C5)下缘平面为基线,利用两脚规和游标卡尺测量梨状隐窝下极与C5下缘基线的距离。在直立平头位图片上测量颈5、6高度,利用两脚规和游标卡尺测量C5上缘中点和第六颈椎(C6)下缘中点间的距离。 ②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颈部尸体标本61例,正中矢状断面切开,用1/50Inm游标卡尺和两脚规测量梨状隐窝下极与环状软骨板下缘平面之间距离、梨状窝下极与CS下缘的垂直距离和相对椎体位置关系、环状软骨板下缘与C5下缘平面的垂直距离和相对椎体位置关系。 ③26例高位食管疾病患者,男性20例,女性6例,年龄278岁,平均52.0士22.3岁。食管癌或责门癌根治性切除食管一胃弓上吻合或颈部吻合术后形成食管一胃吻合口痰10例、吻合口癌性复发狭窄4例、吻合口狭窄合并气管痰2例和高位食管一气管屡6例、腐蚀性食管炎4例。根据病变性质、长度、部位个体化选择食管内支架。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头尽量抬高后仰,X线监视下置入食管内支架。支架置入后食管造影,了解支架位置、膨胀程度,观察食管通畅和痰口封堵情况,感染控制效果。 结果X线片梨状隐窝下极位置测量:①梨状隐窝下极随着体位的变化而相对椎体位置变化。②四种体位下男女之间梨状隐窝下极位置均有显着性差异 (户0.000),且女性梨状隐窝下极位置高于男性。③男性或者女性直立仰头位、平头位、低头位和仰卧仰头位四种体位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别,且直立仰头位高于仰卧仰头位、仰卧仰头位高于直立平头位、直立平头位又高于直立低头位。④将被测试者以蕊30岁、31一60岁、)61岁年龄段分组,四种体位下梨状隐窝下极位置年龄段间均有显着性差异。⑤将被测试者体重指数分为<18.5、18.522.99和>2.99三组,分析显示四种体位下各体重指数段间均无显着性差异。⑥梨状隐窝下极活动度不受性别、年龄、体型的影响。⑦颈5、6高度与身高呈正相关郑州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治疗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欲绝J犷令舀叮扁岁命犷房甲理期护汤犷笼狱说卖今凌男货势汉鲜浦尹彩r袱峨凭黔届路舅臼多诬户篇祝弱娜全斜洲彩洲蛇翎群必一拐广飞罗,涛男协洲韶尹;游峪韶黔苏尹佗诫照谈笋扩矛螃诀比蔑赞卜洲货抖裕筑分留哟今磅,」死华炭仁属粉宝砰卜浦尸拼架几淤哪歼屯甲李拼勺盼口谈、徽礴粉减汹气面绷护产线性关系。 尸体标本测量:梨状隐窝下极与环状软骨下缘相距约2.ocm,而与C5下缘相距约1.Icm,环状软骨下缘与C5相距约一0.scm。尸体标本梨状隐窝下极多位于C4一CS一6水平(94.8%),环状软骨板下缘多位于C5一C6刃之间(97.4%)。 临床高位食

王飞,陈旺生,陈峰,李建军,王振常[9](2015)在《急性眼眶炎性病变CT、MRI表现》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急性眼眶炎性病变的CT、MRI表现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总结40例眼眶炎性病变患者的CT、MRI征象。眼眶CT、MRI检查12例,仅行眼眶CT检查28例。结果按病因分类:鼻窦源性22例,外伤源性12例,肝克雷伯杆菌感染2例,糖尿病4例。按累及结构分类:骨膜下脓肿形成5例,肌锥内间隙脓肿1例,肌锥外间隙炎症4例,眶隔前炎症3例,海绵窦炎3例,弥漫性炎症7例,内源性眼内炎3例,眼球筋膜炎5例,泪囊炎2例,泪腺炎7例。眼眶炎症影像特点取决于受累结构及范围,表现为眶内正常结构界面消失和一个或多个解剖间隙局限或弥漫浸润。结论 CT、MRI对客观显示眼眶炎症的致病原因和累及范围具有重要价值。

李大志[10](2009)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球囊栓塞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和总结归纳不同类型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总结出不同部位、不同类型TCCF的临床表现,同时建立有自己治疗特点的TCCF病例组。观察TCCF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近期及远期效果,了解TCCF栓塞术后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有否复发及复发的原因,以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发挥重要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08年9月我院诊治的TCCF病例22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3例,年龄2389岁,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先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瘘口的部位、性质、大小、临床分型及脑循环状况等,通过MagicPD导管将球囊送入瘘口,使球囊充盈闭塞瘘口。结果:其中20例术中成功栓塞瘘口且颈内动脉通畅、2例行患侧颈内动脉闭塞,术后10天左右2例患者球囊早泄再次行球囊栓塞治疗成功。所有22例患者术后眼部症状及颅内杂音均消失或减轻。结论:血管内球囊栓塞治疗是治疗TCCF的有效方法。TCCF一般经股动脉-颈内动脉入路用可脱性球囊栓塞瘘口,栓塞时球囊应稳步前进,一旦扩充,决不轻易后拉。

二、鼻及面源性海绵窦栓塞2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鼻及面源性海绵窦栓塞2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鼻内镜下鼻窦前颅底区域疾病处理的内镜解剖学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解剖学研究
    一、额隐窝及毗邻结构的鼻内镜手术相关解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二、视神经管局部解剖与鼻内镜下解剖的结合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三、翼腭窝鼻内镜临床解剖学研究
        (一) 骨性翼腭窝鼻内镜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二) 经鼻腔上颌窦入路翼腭窝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四、鼻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海绵窦解剖学研究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临床应用
    一、经鼻内窥镜下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改良
    二、鼻窦颅底占位性病变经鼻内窥镜辅助下切除术
结论
附录
    一、颈部搏动性包块——颈动脉球体瘤
    二、咽痛—打鼾—听力下降—咽旁间隙巨大淋巴管瘤
文献综述
个人简介
致谢

(2)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栓塞治疗及随访结果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栓塞治疗临床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附录1
附录2
综述1
综述2
译文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3)垂体腺瘤伴发颅内动脉瘤临床特征及诊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垂体腺瘤合并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
    4.2 垂体腺瘤合并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
    4.3 垂体腺瘤合并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
    4.4 垂体腺瘤合并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
    4.5 垂体腺瘤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策略
5 结论
6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垂体腺瘤伴发颅内动脉瘤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中间颅底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及手术入路解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中间颅底肿瘤临床研究
    引言
    第一节 颅底脊索瘤临床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侵犯鼻、鼻咽部颅底脊索瘤外科治疗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巨大鼻咽纤维血管瘤临床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间颅底肿瘤病理及生物学行为研究
    引言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第三节 统计学分析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间颅底解剖及手术入路解剖比较研究
    引言
    第一节 头颅干性标本中间颅底的解剖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第二节 头颅湿性标本中间颅底的解剖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第三节 中间颅底手术入路手术解剖比较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
文献综述一 颅底脊索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文献综述二 组织芯片技术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5)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附37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6)经鼻神经内镜治疗前颅底病变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前颅底应用解剖学研究研究内容与方法
    1. 颅骨干标本的观察和测量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头颅湿性标本的观察和测量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附图
第二部分 内镜下经鼻入路解剖学观察研究及模拟手术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干性标本模拟入路及观察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尸头标本内镜模拟手术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附图
第三部分 经鼻内镜在前颅底外科的临床应用研究内容与方法
    1. 无光感的创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行内镜视神经管减压的临床价值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2. 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损伤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3. 经鼻内镜修补治疗脑脊液鼻漏的临床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4. 医源性脑脊液鼻漏的内镜治疗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5.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的神经内镜治疗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6. 神经内镜下切除前颅窝底蝶筛窦骨化性纤维瘤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文章
个人简介
导师评阅表

(7)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斜坡入路至基底动脉顶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导航辅助经鼻-蝶窦-斜坡入路三维数字模型测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蝶鞍区三维数字模型测量
        2.2 颅底斜坡区三维数字模型测量
第二部分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斜坡入路至基底动脉顶端的尸头解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标本与设备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材料
        1.3 尸头灌注标本制做
        1.4 经鼻-蝶窦-斜坡入路到达基底动脉顶端区域的解剖操作方法
        1.5 模拟夹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方法
        1.6 测量颅底骨窗的宽度和长度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鼻腔阶段
        2.2 蝶窦阶段
        2.3 斜坡阶段
        2.4 硬膜下阶段
        2.5 模拟夹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2.6 颅底骨窗的宽度和长度
        2.7 脑干腹侧血管的变异情况
    3 讨论
        3.1 经鼻-蝶窦-斜坡手术入路所经过的重要解剖结构
        3.2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斜坡入路夹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可行性
        3.3 基底动脉顶端区域的解剖学特点
        3.4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介入栓塞后导致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可能性
        3.5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斜坡入路夹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优势
        3.6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斜坡入路夹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3.7 可能遇到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
        3.8 术中应用临时阻断技术的意义
        3.9 术中应用神经导航技术的意义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高位食管疾病的解剖学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缩略语对照表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获奖证书
致谢

(9)急性眼眶炎性病变CT、MRI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 1 眼眶解剖学
    3. 2 眼眶 CT、MRI 表现

(10)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球囊栓塞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2. 治疗方法
    3. 入路及栓塞材料选择
    4. 术后处理
    5. 随访内容及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鼻及面源性海绵窦栓塞2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鼻内镜下鼻窦前颅底区域疾病处理的内镜解剖学与临床应用研究[D]. 张勤修. 四川大学, 2007(04)
  • [2]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应用研究[D]. 郭元星. 第一军医大学, 2004(04)
  • [3]垂体腺瘤伴发颅内动脉瘤临床特征及诊治策略[D]. 凌晖. 浙江大学, 2019(03)
  • [4]中间颅底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及手术入路解剖比较研究[D]. 吴彦桥.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3(03)
  • [5]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附37例报告)[D]. 钟伟.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8)
  • [6]经鼻神经内镜治疗前颅底病变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D]. 汪永新.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6)
  • [7]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斜坡入路至基底动脉顶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 姚瀚勋. 桂林医学院, 2017(06)
  • [8]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D]. 吴刚. 郑州大学, 2004(04)
  • [9]急性眼眶炎性病变CT、MRI表现[J]. 王飞,陈旺生,陈峰,李建军,王振常.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5(02)
  • [10]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球囊栓塞治疗[D]. 李大志. 新疆医科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鼻面部海绵窦栓塞2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