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区域稳定性构造分析

珠海市区域稳定性构造分析

一、珠海市区域稳定性的构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光[1](2021)在《珠海市海岛孤石特征及防治措施》文中研究指明孤石在广东省分布广泛,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西岸、濒临南海。随着对海岛区域的开发建设,孤石灾害愈发频繁。本文依托珠海市海岛孤石调查项目,着重研究珠海市海岛孤石形成机理和特性,对孤石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建议,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张爽[2](2021)在《珠海市香洲城区洪涝灾害模拟及行车影响仿真》文中认为近年来,在高速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下,区域极端降雨造成的城市内涝频繁发生,造成了道路积水、交通拥堵等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准确识别区域易涝点位置及其积特征、分析内涝对道路行车的影响,并据此及时发布预警,对城市洪涝预警管理尤为必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有关城市洪涝模型及其应用、城市洪涝对交通的影响及Net Logo仿真模型的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选择珠海市香洲区吉大-拱北街区为研究区,在区域排水能力、内涝风险和行车速度变化情况方面得到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基于管网数据与下垫面数据将区域排水管网数字化,应用最大积水深度法,分别以“2020.5.30”和“2020.9.29”场次降雨资料为初始条件,对排水管网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构建了区域Mike Urban排水管网模型。(2)选用芝加哥雨型、珠海市暴雨强度公式及其相关参数计算了研究区重现期为1a、3a、5a、10a和20a的设计降雨,以此为初始条件评估研究区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和内涝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为一年一遇,遭遇超标降雨时存在8个易涝路段,其中1#兰埔路的中心医院段、2#九州大道的白莲洞公园段和3#景山路海滨公园段内涝风险最高,8#粤海东路的内涝风险较低。(3)应用速度衰减曲线模型和Net Logo仿真模型分别评估涉水行车和遇水换道两种情况下的行车速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遇水换道后车辆在车道数目不同的道路上的行车速度均围绕全速的50%上下波动研究成果可为市政管理部门在强降雨过程中发布道路行车预警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

李治斌[3](2021)在《基于PS-InSAR技术的珠海市地表沉降监测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珠海市作为我国大陆地区唯一与香港和澳门直接陆路相连的城市,已经成为连接我国西南地区与港澳间的交通枢纽。近年来,随着珠海市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多,地质灾害愈加频发,其中地表沉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最为严重,极大地限制了珠海市社会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目前,珠海市地表沉降的监测方法主要是基于离散点的常规大地测量观测,例如水准测量、GNSS监测等。其受限于监测面积小且成本高的问题,已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时序In SAR技术能够提供全天候、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表形变信息,具有大范围地表沉降监测的优势。此外,基于当前形变监测信息预测未来城市地表沉降的时空演化趋势对于城市的规划建设及决策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为此,本文首先基于时序In SAR技术采用2017年3月-2019年8月的55景Sentinel-1A数据对珠海市地表沉降情况进行了监测,研究了珠海市地表沉降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结合珠海市土壤地质类型、气象水文环境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子,对珠海市地表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基于学习率可变的动量BP神经网络建立了地表沉降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精度进行了验证。本研究可为城市地表沉降监测和预测方法提供借鉴,为城市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数据。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获取了珠海市高精度地表形变场。选取研究区2017年3月-2019年8月的Sentinel-1A数据,采用PS-In SAR技术反演了珠海市的年均地表形变速率及时序形变量,并将In SAR监测结果与水准实测数据进行了精度对比分析,两者相关系数R2为0.6420,均方根误差RMSE为3.8114mm/y,验证了PS-In SAR监测结果的可靠性。(2)研究了珠海市地表沉降时空演变特征。由PS-In SAR监测结果对珠海市线状地物和面状地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珠海市大部分地区的地表形变速率在-10mm/y~0mm/y,西北部地区比较稳定,中部、东部和南部局部区域存在较为明显的地表沉降,主要沉降中心集中在高栏港经济区、鸡啼门河道两侧水产养殖区、白蕉镇以及横琴新区。珠海市内主要公路的部分路段形变较为明显,形变速率大多集中在-30mm/y,最大形变速率超过了-50mm/y。此外,对珠海市的形变速率进行了重分类,统计出不同分类等级的地表沉降区域的面积,以期能够从整体上掌握珠海市地面沉降的严重程度以及各等级沉降区域的影响面积。(3)分析了珠海市地表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珠海市土壤地质类型、气象水文环境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对珠海市主要沉降中心进行了诱因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珠海市地表沉降产生的主要原因有:软土固结、上部载荷以及地下水开采。通过PS-In SAR监测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些沉降区域的时空演变细节,该研究结果可为珠海市的城市建设和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4)构建了珠海市地表沉降预测模型。基于PS-In SAR监测结果的前45期形变数据,建立了学习率可变的动量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珠海市地表沉降预测,并利用后10期形变数据进行了精度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在珠海市地表沉降的预测中表现出了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以较好地反映出研究区域的总体沉降趋势。为了使该模型更具有实用价值,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段长度预测结果的精度,确定了该模型的最佳预测时长为3个月,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及灾害预警能力提供借鉴参考。

郑立夫[4](2021)在《城市轨道交通联络通道冻结壁厚度优选方法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工地层冻结法最早起源于矿山立井施工,因其兼具“止水和加固”的特点,可有效解决注浆等常规手段不易克服的工程难题;作为立井施工穿越富水软弱地层的主要工法,一直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矿山建设领域。此后,这项特殊的地层加固技术被进一步引入到隧道掘进等土木工程领域,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施工效果。近30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在城市轨道交通等地下工程建设领域也遇到了与矿山建设领域类似的、甚至更为严重的工程问题,人工地层冻结法现已成为某些特定市政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必然技术选择。与此同时,一系列新的技术难题与工程挑战也衍生出来。其中,水平冻结法施工冻结壁厚度的优化选定问题正是亟待解决的众多难题之一。本文以珠机城际轨道交通项目金融岛车站至3号工作井区间联络通道的冻结法施工为工程背景,对水平冻结壁厚度的优化选定以及厚度设计方案与地表冻胀和融沉变形之间的响应关系等展开了深入研究。基于此,进一步地提出并构建了一套适用于与本文研究对象同类型工程冻结壁厚度确定的完整设计流程。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鉴于传统冻结壁设计理论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深埋黏土地层直墙拱形冻结壁的实际受力特点,通过将黏土地层剪切破坏理论首次引入并应用于联络通道冻结壁的初选厚度设计,基于对冻结壁真实支护压力的合理计算,提出了一种有别于现行传统方法的、更适用于深埋黏土地层直墙拱形冻结壁厚度初选的优化方法。相较现行初选方法,本文方法可实现对冻结壁初选厚度的快速确定,且所得结果更为合理、优化。相关结论及成果已经实际工程验证,可为后续冻结壁厚度方案的比选及设计厚度的最终优选奠定良好基础。(2)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对富水地层联络通道冻结壁在真实施工环境中的力学响应及变形稳定性等进行数值计算研究。通过比较相同厚度冻结壁模型分别在单独应力场和流固耦合应力场作用下的力学响应情况,探明了“水的存在”对冻结壁整体力学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在对富水地层联络通道冻结壁进行受力分析和厚度设计时,“水的作用”不可忽略。基于此,通过对不同厚度冻结壁模型在相同施工环境下的力学响应、变形规律和破坏趋势等进行对比研究,实现了对前序环节所得冻结壁初选厚度方案的强度验算,并进而以其为基准开展进一步的厚度比选研究,必要时可对既得初选厚度进行修正。(3)针对现有冻胀和融沉变形预测方法大多难以兼顾预测准确性和工程实用性的问题,通过将室内试验方法与数值计算方法相结合,创立了一种可实现对冻结法施工全过程地表冻胀融沉变形进行有效模拟和预测的实用方法。基于此,进一步地研究并揭示了冻结壁厚度、土体冻结温度和冻融土特性等因素与地表冻胀融沉变形规律之间的响应关系,为人工地层冻结法施工地表冻胀和融沉变形的验算及控制,提供了有效评价途径及必要参考依据。(4)基于我国现行联络通道冻结壁厚度设计流程的一般思路和基本框架,通过进一步考虑埋置土层性质、冻结壁所处富水环境以及冻结法施工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等因素,拓展性地提出并构建了一套可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联络通道冻结壁厚度确定的完整设计流程。相较传统设计流程,由本文流程所得设计结果不再是某一仅满足承载力需要的冻结壁厚度设计值,而是一个既符合结构强度要求又满足环境变形要求的冻结壁厚度取值区间;工程技术人员可在此区间内,进一步根据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及具体需要,对最终的冻结壁设计厚度进行优选。经工程实例验证,依此所得冻结壁厚度设计方案更为合理、优化,可兼顾施工的安全性与经济性。上述研究成果已在珠机城际轨道交通项目金融岛车站至3号工作井区间4号联络通道的冻结法设计与施工中进行了成功应用。由现场监测以及巡查结果可知,总体施工顺利且效果良好。所得相关结论及成果,可为我国现有城市轨道交通联络通道冻结壁厚度的设计理论提供必要补充,亦可为日后同类型工程的冻结法设计与施工提供有益参考,有望进行推广应用。

赖波,刘佳,江金进[5](2021)在《基于GIS的珠海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根据近些年珠海市地质灾害发生概况,选取地质灾害主要致灾因子,并进行细化评分,以2 km×2 km面积为单元,将珠海市共划分出680个单元,采用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分别予以赋值,运用MapGis软件获得各单元的地质灾害综合易发性指数,将珠海市地质灾害划分出高、中、低和不易发生4个等级,然后用ArcGis软件生成珠海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划分结果为珠海城市建设防灾减灾、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预警等提供科学依据。

郁林[6](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影像水稻种植面积提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的快速监测和自动提取对于我国粮食估产和保障国民粮食供给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遥感分类技术广泛用于水稻种植面积的提取,但存在提取精度和自动化程度不足等问题,亟待建立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水稻种植面积提取方法。目前,深度学习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作物图像识别和自动化监测等领域,能够有效的弥补当前水稻种植面积提取精度不足的问题。因此,本文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利用改进的U-Net网络模型进行了水稻种植面积提取实验,并将提取结果与传统遥感分类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改进的U-Net网络模型对珠海市斗门区2019年晚稻种植面积进行了提取,并对提取结果进行了精度分析。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对研究区水稻物候期进行分析,发现九月中旬到十月上旬水稻的长势最旺,该时期的高分辨率影像中的水稻特征最为明显,是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水稻种植面积提取的最佳时相。(2)提出了改进的U-Net网络模型,本文在U-Net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对网络层次进行加深,有效地从影像中学习到抽象的水稻特征;同时,通过加入Dropout层,减少了网络模型参数,降低模型复杂度和过拟合风险,提高了模型的运行效率。(3)基于改进的U-Net网络模型对试验区水稻种植面积进行提取实验,并将提取结果与另外三种传统遥感分类方法的提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U-Net网络模型对水稻种植面积提取的总精度最高,达到了97.79%;而监督分类、面向对象分类、决策树分类三种传统遥感分类方法提取精度分别为91.78%,95.14%,95.3%,均低于本文所提出的改进的U-Net网络模型提取方法。(4)利用改进的U-Net网络模型,对珠海市斗门区2019年晚稻种植面积进行了提取,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提取结果表明,2019年珠海市斗门区晚稻种植面积约为2.63万亩,与当年政府公开的晚稻种植面积2.86万亩相近,同时,识别结果与外业实测数据相比精度达到93.5%,这表明改进的U-Net网络模型应用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对水稻种植面积进行提取具有可行性,且提取精度较高。

林惠庭,吕文龙,冯国杰,卢荣富,罗唯高,黄国华[7](2020)在《2017年“天鸽”强台风钢结构厂房风灾特征》文中提出2017年"天鸽"强台风在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机场登陆,风力大、降雨量强,使珠江口西岸地区遭受几十年一遇的罕见风灾。对珠海市斗门区的建筑物风灾进行调查,钢结构建筑物受风灾破坏严重,重点对几种不同结构形式的钢结构厂房进行风灾特征分析,发现薄弱部位、破坏的形态、损失的轻重均不一样。分析原因,提出抗风概念设计等要求,为粤港澳大湾区钢结构厂房的抗风设计、施工提供了实际工程经验。

濮阳焯[8](2020)在《游憩导向的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研究 ——以珠海情侣路为例》文中指出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是城市重要的休闲游憩廊道,同时承载着重要的城市交通,也是展现城市景观风貌的窗口。滨海景观道路建设的初衷一般是展现城市风貌的交通主干道,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前往滨海景观道路沿线空间进行漫步、骑行、游泳等游憩活动,其景观游憩功能日益重要。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滨海景观道路承担了越来越多的交通压力,与市民以慢行交通为主要方式的游憩行为产生矛盾,因此,在协调游憩与交通之间矛盾的基础上,怎样使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更好的满足游憩者的需求,是诸多滨海城市努力协调的方向。当前针对滨海景观道路的研究更多的关注景观方面的问题,对于沿线空间的使用主体——游憩者,及其在滨海开放空间中的游憩行为需求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理论、实证和对策三个层面探讨滨海景观道路及其沿线空间对其游憩行为的支持。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论文研究背景,提出研究目标、意义,介绍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从理论层面,分析城市扩张演进的道路演化理论,以道路交通、景观、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的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总结滨海景观道路及其沿线空间的现状问题、要素与特征(交通、景观、用地功能、公共空间)及对其游憩行为的影响;第三章:在实证层面,回顾情侣路的建设与珠海城市空间演化的相互关系,并且从交通空间结构、沿线用地功能结构、景观空间结构、公共空间结构四个方面,分析情侣路及沿线空间对游憩行为的影响,建立“空间与行为”的关联体系;第四章:以多种方法收集数据,运用实时路况、百度热力图、意象地图、PLPS调研法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情侣路及沿线空间各路段的空间供给进行整理,对游憩行为现状进行分析;第五章:进一步对游憩现状进行探讨,根据实地调研及空间句法分析,发现情侣路及沿线空间与游憩行为的关联特征是:交通对游憩行为的支持及阻碍关系、沿线用地功能缺乏游憩所需的开放性、景观对游憩行为形成有积极作用、以及公共空间的亲水性助力游憩体系的健康发展;第六章: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结合游憩行为特征,提出交通空间复合性、岸线用地功能适宜性、景观空间层次性、公共活动空间亲水性四条优化原则,并为情侣路及沿线空间各路段的未来发展提出优化策略。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的游憩行为受交通、沿线用地属性、景观及沿线公共空间影响;提升滨海景观道路及其沿线空间的游憩功能需要疏解滨海区交通压力,建立由滨海快速交通、休闲慢行交通组成的双重复合的交通体系;提升滨海景观;重组沿线的用地功能及构建陆海互动的滨海开放空间。

宁仙媚[9](2020)在《广东自贸区设立的经济效应评估 ——基于合成控制法》文中提出我国在2013年9月设立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后,又陆续批准设立了17个自贸区。理论上,设立自贸区将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深化金融制度创新、提高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水平等方式促进当地金融、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发展,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我国一系列自贸区的设立是否如理论预期那样促进了经济增长,是否实现了其设立时的定位目标?针对这一问题的已有实证评估稀缺,基于此,本文以广东自贸区为研究对象,实证评估广东自贸区设立的经济效应。本文采用新兴的政策评估方法——合成控制法,从省级和地市级两个层面对广东自贸区设立的经济效应进行评估,通过构建合成控制组,比较广东自贸区设立后处理组广东省(广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和珠海横琴三大片区)经济变量的实际值与合成控制组经济变量的“反事实”估计值之差,评估广东自贸区设立对经济增长、进出口贸易、固定资产投资、金融开放等经济变量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自贸区设立对经济的促进效应是动态变化的:对经济增长和出口的促进效应短期显着,对金融开放和投资的促进效应长期显着。省级层面评估结果表明,自贸区设立对广东省经济(工业增加值)的促进效应持续约20个月,期间增长率提高了约3.14%,对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促进效应持续至今,增长率提高了约3.24%,对金融开放(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的促进效应持续至今,增长率提高了约4.1%,对贸易的促进效应无法通过合成控制法进行评估。地市级层面的评估结果显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设立对深圳市的经济增长、投资、金融开放、出口的正向作用最显着;南沙自贸片区设立对广州市的经济增长、投资、出口的正向作用次之,对金融开放的影响不显着;横琴自贸片区设立对珠海市的经济增长、投资、金融开放、出口的正向作用具有时滞性。进一步结合三大片区各自的功能定位,评估各自贸片区设立对所在地市特定经济功能的效应,广州南沙片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南沙片区的设立对广州航运物流(水路货运周转量)的促进效应持续了约31个月,期间增长率提高了约52%;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设立对深圳金融开放(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的促进效应持续至今,增长率提升了约10%。珠海横琴片区重点发展旅游和教育,但受制于数据不足,未能进行相应评估。总体而言,评估结果表明广东自贸区设立对地区经济运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但不同片区的经济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基于以上结论,本文从各片区经济实际发展情况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刘宇峰[10](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代城市高密度发展条件下,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等语义背景下,建筑绿化提供了将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契机,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个领域。而大学校园建筑作为耗能较大的一类建筑群体,也在运用越来越多的建筑绿化手法来改善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和提升绿色校园的学习生活品质。“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自2002年联合国在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WSSD),会议在总结十年来可持续发展教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重申了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带来了近十几年来大学绿色校园、绿色建筑、建筑绿化设计的蓬勃发展。随着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施行,如何建设国际一流的大学,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强大的科研创新平台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而在粤港澳大湾区高密度城市和校园的发展趋势之下,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城市增绿、校园增绿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目前现有的文献、书籍基本都将绿化与建筑设计相分离,更多的归为景观或者生态学的范畴去研究,而没有更深层地从绿色建筑、建筑设计的角度去思考立体绿化空间的设计是有欠缺的,立体绿化是专属于建筑自身而不同于水平向层面的建筑周围环境的绿化空间,因此更有必要结合建筑本身来研究其中的常见类型和特点,并通过实际案例来分析得出一般性设计策略。本文就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结合绿色建筑、景观生态学、绿量理论、生境营造等理论来科学地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空间的设计模式和策略。本文主要的研究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设计,本文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范围、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理论基础、研究目的与意义和研究的方法与框架。第二章梳理了国内外建筑立体绿化空间的发展历程,其中重点展开了对地理气候与粤港澳大湾区高度相似的新加坡立体绿化的研究,旨在为本文研究的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三章分析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处大学校园共15个建筑立体绿化设计实际案例。第四、第五章为本文核心章节,其中第四章归纳了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的五种常见类型及其特点,并总结了建筑立体绿化的综合效益。第五章是设计策略部分,根据前面几章的分析研究总结了建筑庭院绿化、屋顶绿化、平台绿化、墙面绿化、室内绿化五种类型的设计原则和策略。

二、珠海市区域稳定性的构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珠海市区域稳定性的构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珠海市海岛孤石特征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海岛孤石的发育分布特征
    2.1 调查对象
    2.2 孤石的发育分布特征
3. 海岛孤石形成原因分析
    3.1 地质构造对海岛孤石形成的影响
    3.2 矿物对海岛孤石形成的影响
    3.3 气候水文对海岛孤石形成的影响
4. 孤石防治措施建议
    4.1 孤石防治主要措施
    4.2 孤石就地加固主要工程措施
5. 结论

(2)珠海市香洲城区洪涝灾害模拟及行车影响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城市洪涝模型及应用研究进展
        1.2.2 城市洪涝对交通影响的研究进展
        1.2.3 Net Logo仿真模型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雨洪模型介绍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水文气象
        2.1.3 社会经济情况
    2.2 区域历史洪涝情况与成因分析
        2.2.1 历史洪涝情况
        2.2.2 洪涝灾害成因
    2.3 城市雨洪模型简介
        2.3.1 城市雨洪模型原理
        2.3.2 城市雨洪模拟软件
        2.3.3 Mike Urban软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Mike Urban管网模型构建
    3.1 基础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3.1.1 管网数据处理
        3.1.2 下垫面数据处理
        3.1.3 降雨文件制作
    3.2 Mike Urban管网模型构建
        3.2.1 管网数据的导入与检查
        3.2.2 模型的构建
        3.2.3 模型的运行
    3.3 模型参数的率定与验证
        3.3.1 模型参数率定
        3.3.2 模型参数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情景下的洪涝模拟
    4.1 不同情景设计降雨
        4.1.1 设计重现期
        4.1.2 设计降雨的分配方法
    4.2 区域排水能力评估
        4.2.1 径流模拟结果分析
        4.2.2 管流模拟结果分析
        4.2.3 排水能力评估
    4.3 区域易涝点风险分析
        4.3.1 易涝路段识别
        4.3.2 易涝区域风险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洪涝对道路行车的影响与仿真
    5.1 涉水行车时速度变化分析
        5.1.1 道路积水对行车速度的影响
        5.1.2 道路积水对交通状况的影响
        5.1.3 道路积水对公交出行的影响
    5.2 积水占道时车速变化仿真
        5.2.1 仿真模型原理
        5.2.2 仿真模型构建
        5.2.3 仿真结果输出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PS-InSAR技术的珠海市地表沉降监测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珠海市地表沉降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2 地表沉降监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InSAR技术地面沉降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地表沉降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介绍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
        2.1.3 气象水文
        2.1.4 人类活动
    2.2 数据
        2.2.1 Sentinel-1 数据
        2.2.2 验证数据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原理与方法
    3.1 In SAR地表沉降监测原理
        3.1.1 SAR成像原理及特性
        3.1.2 InSAR技术测高基本原理
        3.1.3 DInSAR技术基本原理
        3.1.4 DInSAR技术误差源分析
        3.1.5 时序InSAR技术基本原理
        3.1.6 StaMPS-PS技术数据处理
    3.2 BP神经网络沉降预测模型
        3.2.1 神经元模型概述
        3.2.2 神经网络结构
        3.2.3 BP神经网络
        3.2.4 BP神经网络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方法
        3.2.5 构建学习率可变的动量BP神经网络模型
    3.3 精度评定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珠海市地表沉降监测及预测
    4.1 珠海市地表沉降时空演变特分析
        4.1.1 线状地物沉降分析
        4.1.2 面状地物沉降分析
        4.1.3 精度评定
    4.2 沉降诱因分析
        4.2.1 土壤固结作用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4.2.2 上部荷载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4.2.3 地下水开采导致的地表沉降
    4.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珠海市地表沉降预测
        4.3.1 高栏港区域沉降预测
        4.3.2 白蕉镇区域沉降预测
        4.3.3 横琴镇区域沉降预测
        4.3.4 不同预测时段长度对预测结果精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4)城市轨道交通联络通道冻结壁厚度优选方法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3 本文章节构成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内容
    2.1 人工地层冻结法概述
        2.1.1 人工地层冻结法的基本原理
        2.1.2 人工地层冻结法的特点及适用情况
        2.1.3 人工地层冻结法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2.1.4 人工地层冻结法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
    2.2 冻结壁厚度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2.2.1 矿山立井竖直冻结壁设计方法
        2.2.2 城市轨道交通水平冻结壁设计方法
    2.3 冻结法施工地表冻胀和融沉变形研究现状
        2.3.1 土体冻胀变形机理研究
        2.3.2 土体融沉变形机理研究
        2.3.3 冻胀和融沉变形预测研究
    2.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2.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5.1 研究内容
        2.5.2 技术路线
3 依托工程背景
    3.1 工程概况
    3.2 工程地质条件
        3.2.1 地层岩性特征
        3.2.2 不良地质情况
        3.2.3 特殊岩土分布
    3.3 水文地质条件
        3.3.1 地表水
        3.3.2 地下水
        3.3.3 补给条件
    3.4 周边环境及气候
    3.5 冻结加固方案
        3.5.1 冻结壁设计
        3.5.2 冻结孔布置
        3.5.3 测温孔布置
        3.5.4 泄压孔布置
        3.5.5 其他施工设计参数
    3.6 施工效果评价
    3.7 本章小结
4 黏土地层联络通道冻结壁厚度初选方法研究
    4.1 前言
    4.2 黏土地层剪切破坏理论概述
        4.2.1 深埋直墙拱形隧道破裂区理论模型
        4.2.2 深埋直墙拱形隧道支护压力理论解
        4.2.3 理论差异分析
        4.2.4 适用性说明
    4.3 基于黏土地层剪切破坏理论直墙拱形冻结壁厚度初选
        4.3.1 冻结壁支护压力确定
        4.3.2 冻结壁结构内力分析
        4.3.3 冻结壁设计厚度初选
    4.4 模型计算及合理性验证
        4.4.1 工程实例计算
        4.4.2 围岩破坏模式验证
        4.4.3 冻结壁支护压力验证
        4.4.4 冻结壁初选方案验证
    4.5 比较与分析
        4.5.1 与传统设计方法计算结果比较
        4.5.2 不同地层黏聚力计算结果比较
        4.5.3 不同埋置深度计算结果比较
    4.6 本章小结
5 富水地层联络通道冻结壁力学响应及厚度比选方法研究
    5.1 前言
    5.2 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冻结壁力学响应数值模拟研究
        5.2.1 数值计算模型构建
        5.2.2 边界及初始条件生成
        5.2.3 材料模型及参数选取
        5.2.4 模拟流程说明
        5.2.5 计算结果分析
    5.3 富水地层联络通道冻结壁厚度比选方法研究
        5.3.1 冻结壁力学响应分析
        5.3.2 冻结壁变形规律分析
        5.3.3 冻结壁破坏趋势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冻结法施工全过程地表冻胀融沉变形预测方法研究
    6.1 前言
    6.2 原状土及人工冻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6.2.1 试验目的及内容
        6.2.2 试样采集及制备
        6.2.3 试验方法及结果
    6.3 基于室内试验与数值计算的地表冻胀融沉变形预测方法
        6.3.1 数值模型构建
        6.3.2 模型参数确定
        6.3.3 计算流程说明
        6.3.4 预测结果验证
    6.4 地表冻胀融沉变形影响因素研究
        6.4.1 冻结壁厚度的影响
        6.4.2 土体冻结温度的影响
        6.4.3 冻融土特性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城市轨道交通联络通道冻结壁厚度设计流程研究
    7.1 前言
    7.2 直墙拱形冻结壁厚度确定的完整设计流程构建
        7.2.1 地层压力计算
        7.2.2 支护压力确定
        7.2.3 设计控制层选取
        7.2.4 冻结壁平均温度
        7.2.5 原状土及冻土材料参数
        7.2.6 冻结壁厚度初选
        7.2.7 初选厚度验算与方案比选
        7.2.8 地表冻胀融沉变形预测与验算
        7.2.9 冻结壁厚度的优化选定
    7.3 工程实例应用与现场监测研究
        7.3.1 工程概况
        7.3.2 地层分布
        7.3.3 冻结壁厚度优选
        7.3.4 监测内容与方案
        7.3.5 监测结果与分析
        7.3.6 总体施工效果评价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GIS的珠海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珠海市地质灾害概况
    1.1 地质环境特征
    1.2 地质灾害概况
2 珠海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2.1 致灾因子选取
    2.2 评价指标
        2.2.1 岩土类型指标
        2.2.2 地形地貌指标
        2.2.3 断裂密度指标
        2.2.4 降雨量指标
        2.2.5 人类工程活动指标
    2.3 分区方法
3 珠海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
    3.1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3.1.1 板障山-仙峰山-将军山-石花山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3.1.2 大镜山-华子石-契爷岭-鸡山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3.1.3 高栏岛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3.1.4 井岸镇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3.1.5 大万山岛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3.2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3.3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3.4 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4 结论

(6)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影像水稻种植面积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稻提取的发展
        1.2.2 深度学习在遥感影像分类的发展
    1.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1.2 自然概况
        2.1.3 水稻种植现状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遥感数据及预处理
        2.2.2 样本点数据
        2.2.3 矢量数据
    2.3 最佳提取时相确定
    2.4 水稻样本库构建
        2.4.1 样本生成
        2.4.2 样本增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原理与方法
    3.1 传统遥感分类方法
        3.1.1 监督分类
        3.1.2 面向对象分类
        3.1.3 决策树分类
    3.2 基于改进U-Net网络模型遥感影像提取技术
        3.2.1 深度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3.2.2 深度学习框架
        3.2.3 分类模型选取
        3.2.4 U-Net网络模型
    3.3 改进的U-Net网络模型
        3.3.1 模型改进
        3.3.2 训练参数的选取
    3.4 精度验证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与分析
    4.1 传统遥感分类方法提取
        4.1.1 监督分类
        4.1.2 面向对象分类
        4.1.3 决策树分类
    4.2 深度学习网络模型提取
        4.2.1 实验环境配置
        4.2.2 模型训练
        4.2.3 模型预测
    4.3 精度分析比较
    4.4 珠海市斗门区晚稻提取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7)2017年“天鸽”强台风钢结构厂房风灾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天鸽”台风等级与抗风设计风压关系
2 不同结构形式钢结构厂房破坏特征
    2.1 轻钢门式刚架结构(全钢结构)破坏特征
    2.2 轻钢门式刚架结构(砌体围护墙)破坏特征
    2.3 排架结构(混凝土柱、砖墙、钢屋架)破坏特征
    2.4 排架结构(混凝土柱、砖墙、H型钢梁)破坏特征
3 钢结构厂房薄弱部位破坏特征
    3.1 门式刚架结构山墙破坏特征
    3.2 钢结构天窗破坏特征
    3.3 厂房端区、天沟部位破坏特征
4 钢结构厂房风灾破坏特征总结
5 经验教训与启示

(8)游憩导向的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研究 ——以珠海情侣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滨海快速道路空间与滨海公共空间重叠
        1.1.2 游憩导向的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理论背景
        1.1.3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宜居的生活圈
        1.1.4 情侣路的发展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范围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游憩导向的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案例研究
        2.2.1 国内外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案例研究
        2.2.2 国内滨海景观道路案例研究
    2.3 游憩相关理论基础
        2.3.1 开放空间理论
        2.3.2 环境行为学理论
        2.3.3 游憩理论
    2.4 游憩导向的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构成及特征
        2.4.1 滨海景观道路的概念、沿线范围、特征及构成模式
        2.4.2 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游憩空间及游憩行为
        2.4.3 滨海景观道路沿线空间的构成要素及对其游憩行为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游憩导向的情侣路及沿线空间分析
    3.1 情侣路及沿线空间与游憩行为关联体系构建
    3.2 情侣路的建设与珠海城市空间演化
        3.2.1 情侣路的规划与建设
        3.2.2 情侣路香洲段概述
        3.2.3 情侣路道路系统与滨海公共性的矛盾
    3.3 情侣路沿线游憩行为的空间影响分析
        3.3.1 支撑游憩行为的交通空间结构
        3.3.2 支撑游憩行为的用地功能结构
        3.3.3 支撑游憩行为的景观空间结构
        3.3.4 支撑游憩行为的公共空间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游憩导向的情侣路及沿线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1 情侣路交通的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4.2 情侣路沿线用地功能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4.3 情侣路沿线景观的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4.4 情侣路沿线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4.5 总体满意度评价分析
        4.5.1 评价方案的设计
        4.5.2 满意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游憩导向的情侣路及沿线空间分析
    5.1 情侣路及沿线空间整体布局与游憩行为分析
        5.1.1 情侣路的区位
        5.1.2 情侣路及沿线空间整体布局分析
        5.1.3 沿线结构模式与游憩行为特征分析
    5.2 交通对游憩行为的支持及阻碍关系
        5.2.1 主干交通功能妨碍步行可达性
        5.2.2 单边用地布局难以服务滨海游憩活动
    5.3 沿线用地功能缺乏游憩体系所需的开放性
    5.4 景观对游憩行为有积极作用
        5.4.1 线形多变有助情侣路的景观多样化
        5.4.2 标志性景观支撑空间活力
    5.5 公共空间的亲水性对游憩有积极意义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情侣路及沿线空间的优化建议
    6.1 优化目标
    6.2 情侣路及沿线空间与城市整体结构融合
        6.2.1 打造“一带一轴四区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体系
        6.2.2 构筑滨海开放空间“斑—廊—基”的空间层级秩序
    6.3 绿色复合的滨海交通体系
        6.3.1 交通疏解的建议
        6.3.2 建立快速交通、慢行交通组成的复合的交通体系
        6.3.3 .促进不同交通方式间的有效衔接,提高行人便利度
    6.4 沿线用地功能多元化
        6.4.1 引导沿线土地利用
        6.4.2 .多元化的服务设施
        6.4.3 各路段分区优化措施
    6.5 层次丰富的滨海景观格局
        6.5.1 滨海景观提升措施
        6.5.2 各路段分区优化措施
    6.6 构建陆海互动的滨海开放空间
        6.6.1 .沿线线性开放空间品质提升
        6.6.2 .湾区滨海公共空间特色营造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论文的不足之处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9)广东自贸区设立的经济效应评估 ——基于合成控制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自贸区的研究
        2.1.1 关于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定性研究
        2.1.2 关于自贸区经济效应的定量研究
    2.2 关于合成控制法的应用研究
    2.3 简要评论
第3章 自贸区设立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自由贸易区概念界定
    3.2 自贸区设立的理论基础
        3.2.1 经济增长理论
        3.2.2 自由贸易理论
        3.2.3 国际投资理论
    3.3 自贸区设立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机制
        3.3.1 自贸区设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3.3.2 自贸区设立对贸易的影响机制
        3.3.3 自贸区设立对投资的影响机制
        3.3.4 自贸区设立对金融开放的影响机制
第4章 广东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现状
    4.1 中国自贸区的发展历程
    4.2 广东自贸区的制度创新
        4.2.1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制度创新
        4.2.2 广州南沙自贸片区的制度创新
        4.2.3 珠海横琴自贸片区的制度创新
    4.3 广东省和广州、深圳、珠海经济发展现状
        4.3.1 广东省经济发展现状
        4.3.2 深圳市经济发展现状
        4.3.3 广州市经济发展现状
        4.3.4 珠海市经济发展现状
第5章 广东自贸区设立的经济效应实证评估
    5.1 合成控制法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5.1.1 模型设定
        5.1.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5.2 省级层面的实证评估
        5.2.1 经济增长效应评估
        5.2.2 投资效应评估
        5.2.3 贸易效应评估
        5.2.4 金融开放效应评估
    5.3 地市级层面的实证评估
        5.3.1 南沙自贸片区设立对广州的经济效应评估
        5.3.2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设立对深圳的经济效应评估
        5.3.3 横琴自贸片区设立对珠海的经济效应评估
    5.4 稳健性检验
    5.5 对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第6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启示
        6.2.1 保持政策稳定性,支持社会主体创新
        6.2.2 弥补片区不足,深化制度创新
        6.2.3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全面提升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范围
        1.2.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2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建筑立体绿化发展历程研究
    2.1 国内外城市立体绿化发展研究
        2.1.1 欧洲城市立体绿化发展研究
        2.1.2 亚洲城市立体绿化发展研究
        2.1.3 北美城市立体绿化发展研究
        2.1.4 国内城市立体绿化发展研究
    2.2 国内外绿色大学校园发展研究
        2.2.1 国外绿色大学校园发展研究
        2.2.2 国内绿色大学校园发展研究
    2.3 新加坡的建筑立体绿化发展历程
        2.3.1 新加坡的城市立体绿化发展历程
        2.3.2 新加坡的自然地理气候
        2.3.3 新加坡的相关政策指引
        2.3.4 新加坡的城市绿化规划体系
    2.4 新加坡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特点
        2.4.1 绿化空间结合建筑的整体性,充分利用室内外
        2.4.2 多种绿化空间设计方式的综合运用
        2.4.3 与校园整体环境的融合
        2.4.4 绿化空间的设计融入校园的文化精神中
    2.5 新加坡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的四种模式及设计策略
        2.5.1 建筑庭院绿化空间设计策略
        2.5.2 建筑平台绿化空间设计策略
        2.5.3 建筑屋顶绿化空间设计策略
        2.5.4 建筑垂直绿化空间设计策略
    2.6 粤港澳大湾区与新加坡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对比研究
        2.6.1 两地气候适应性比较
        2.6.2 两地基础数据对比分析
        2.6.3 可借鉴之处
    2.7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案例分析
    3.1 广州的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代表性案例研究
        3.1.1 华南理工大学清清文理楼
        3.1.2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C2-C3建筑组团
        3.1.3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
        3.1.4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教学楼组团
    3.2 深圳的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代表性案例研究
        3.2.1 清华大学深圳校区海洋大楼
        3.2.2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组团
        3.2.3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二期学生宿舍楼
        3.2.4 南方科技大学行政楼
        3.2.5 南方科技大学第一教学楼
    3.3 香港的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代表性案例研究
        3.3.1 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园综合楼
        3.3.2 香港理工大学西九龙校区专上学院
        3.3.3 香港理工大学红磡湾校区专上学院
        3.3.4 香港城市大学刘鸣炜学术楼
    3.4 澳门的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代表性案例研究
        3.4.1 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图书馆
        3.4.2 澳门大学横琴岛校区学生活动中心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类型及综合效益
    4.1 建筑庭院绿化类型及特点
        4.1.1 中庭型庭院绿化
        4.1.2 组团立体型庭院绿化
        4.1.3 垂直型庭院绿化
    4.2 建筑屋顶绿化类型及特点
        4.2.1 种植型屋顶绿化
        4.2.2 花园型屋顶绿化
    4.3 建筑平台绿化类型及特点
        4.3.1 窗台型平台绿化
        4.3.2 阳台型平台绿化
        4.3.3 露台型平台绿化
        4.3.4 廊道型平台绿化
    4.4 建筑墙体绿化类型及特点
        4.4.1 植物型墙体绿化
        4.4.2 容器型墙体绿化
        4.4.3 生物墙型墙体绿化
    4.5 建筑室内绿化类型及特点
        4.5.1 盆栽型室内绿化
        4.5.2 悬垂型室内绿化
        4.5.3 种植池型室内绿化
    4.6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的综合效益
        4.6.1 生态效益
        4.6.2 经济效益
        4.6.3 社会效益
        4.6.4 人文效益
    4.7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设计原则及策略研究
    5.1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设计原则
        5.1.1 考虑与校园整体环境的融合
        5.1.2 呼应建筑功能和形态
        5.1.3 延续和传承校园文化
        5.1.4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气候做出积极应对
        5.1.5 考虑可持续性,提升建筑及绿化全生命周期
    5.2 建筑庭院绿化设计策略
        5.2.1 充分结合建筑形态
        5.2.2 与交通空间的融合
        5.2.3 结合校园内共享交往空间
        5.2.4 立体化景观空间渗透
        5.2.5 庭院绿化中植物的选择与搭配
    5.3 建筑屋顶绿化设计策略
        5.3.1 生态构造的综合考虑
        5.3.2 最大化利用屋顶空间
        5.3.3 活化校园内共享游憩空间
        5.3.4 立体屋顶绿化的打造
        5.3.5 屋顶绿化中植物的选择和搭配
    5.4 建筑平台绿化设计策略
        5.4.1 与建筑立面的协调与统一
        5.4.2 融合室内外校园景观
        5.4.3 多维度系统化设计
        5.4.4 种植装置的合理选用
        5.4.5 平台绿化中植物的选择和搭配
    5.5 建筑墙体绿化设计策略
        5.5.1 选择适宜的墙体绿化类型
        5.5.2 前置性引导立面设计
        5.5.3 合理设计支撑连接体系
        5.5.4 墙体绿化中植物的选择与搭配
    5.6 建筑室内绿化设计策略
        5.6.1 自然性原则
        5.6.2 适量性原则
        5.6.3 整体性原则
        5.6.4 点线面结合的综合布局
        5.6.5 室内绿化中植物的选择和搭配
    5.7 本章小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四、珠海市区域稳定性的构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珠海市海岛孤石特征及防治措施[J]. 杨光. 西部资源, 2021(03)
  • [2]珠海市香洲城区洪涝灾害模拟及行车影响仿真[D]. 张爽. 河北工程大学, 2021
  • [3]基于PS-InSAR技术的珠海市地表沉降监测及预测研究[D]. 李治斌.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4]城市轨道交通联络通道冻结壁厚度优选方法及工程应用研究[D]. 郑立夫.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5]基于GIS的珠海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J]. 赖波,刘佳,江金进.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1(01)
  • [6]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影像水稻种植面积提取研究[D]. 郁林.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7]2017年“天鸽”强台风钢结构厂房风灾特征[J]. 林惠庭,吕文龙,冯国杰,卢荣富,罗唯高,黄国华. 建筑科学, 2020(11)
  • [8]游憩导向的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研究 ——以珠海情侣路为例[D]. 濮阳焯.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9]广东自贸区设立的经济效应评估 ——基于合成控制法[D]. 宁仙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10]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研究[D]. 刘宇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珠海市区域稳定性构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