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止吸收塔结疤的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秦伟[1](2020)在《PTA节能减排新工艺的流程模拟》文中研究说明精对苯二甲酸(PTA)是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的重要原料。PTA生产工艺的物耗、能耗和排放情况是PTA工厂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发展节能、低耗、减排PTA新型生产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现有的PTA生产工艺,提出了 PX氧化+多级精馏耦合的新工艺,即在反应器顶部增设多级脱水塔,获取不同醋酸浓度的水溶剂用于洗涤液和排放废水,并利用反应热直接脱水,减少了物耗、能耗和废水排放。本文对PX氧化+多级精馏耦合工艺的全过程进行了设计和模拟,包括以下内容:(1)采用Aspen Plus软件构建了三种PTA工艺流程。结果表明,氧化+多级精馏耦合工艺通过物料的合理配置,溶剂的梯次化利用,在减少物耗和废水排放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进一步优化了脱水塔工艺条件,并对塔设备进行选型和设计。(2)考察了氧化和精制单元的系统集成方案。比较了 RPF+酸洗+干燥和RPF+水洗的技术方案,优化了压滤机的操作参数;对PTA精制母液回流方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水循环流程,模拟并分析了该流程的水耗、PX物耗和醋酸单耗等指标。(3)对PTA生产工艺提出了进一步的节能降耗方案:分析了 4-CBA和MA含量对燃烧副反应的影响,建立了 4-CBA和MA含量与PX物耗和醋酸单耗的模型。分析了醋酸甲酯的生成机理,模拟和计算了 PTA新工艺的MA回收单元,对关键汽提塔进行计算和选型。
吴然[2](2019)在《TPM设备管理在SY公司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基础化工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化工领域众多企业的生产规模大幅增长。由于生产设备负荷的加大,设备损坏率、维修率也随之上升。因此,加强对设备的有效管理成为了化工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生产设备的良好运行,是实现工艺参数控制、生产数据和信息及时、稳定、有效反馈的基础。所以,设备能否良好运转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生产效益。SY公司,作为一家大型国有化工企业,同样面临着因扩大生产,设备增多、设备结构复杂性增加、设备专业性增强等原因造成的现有设备管理方式无法对设备进行有效管理的局面。为此,公司提出引进全面生产维护(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设备管理思想,加强员工自主维修、全员参与和自主改善的意识,并结合6s管理的有效实施,改善现有的设备管理现状。本文基于“两大基石”“八大支柱”“四零目标”等TPM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首先,对SY公司设备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公司开展TPM设备管理活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次,运用决策树这一数据挖掘技术,基于设备运行参数构建了设备的预防性维护模型和方法,也为TPM设备管理活动方案设计提供依据。而后,为SY公司TPM设备管理活动的推进提供方案设计,其中包括活动的目标、原则、步骤、组织结构、相关制度的优化等内容。最后,根据重碱车间为期一年TPM设备管理活动的实施情况,分别从组织体系、生产现场管理、设备维护管理、人员素质以及通过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五方面对实施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对SY公司TPM设备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实施提出了优化建议。本文为SY公司TPM设备管理制度的后续推进提供了实践指导,同时也为化工行业相关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黄江生[3](2015)在《真空降膜蒸发浓缩氟硅酸的研究》文中认为磷肥厂副产物的氟硅酸浓度通常只有10-20%,既不能满足无水氟化氢制备对原料氟硅酸的高浓度要求,同时存在储存费用和远距离运输费用很高的问题。传统的氟硅酸浓缩方法主要是在较高的压力和温度下,利用浓硫酸对氟硅酸进行分解,然后用水吸收得到浓的氟硅酸产品,但这种方法成本较高。本课题采用真空降膜蒸发法浓缩氟硅酸,工艺简单、投资成本低、效率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论文首先对工业氟硅酸的表面张力和粘度等物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氟硅酸的表面张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加趋势是先快后慢;氟硅酸的粘度随着浓度增大基本呈线性增加。然后采用17%氟硅酸为原料进行初步试验,考察了流量、温度、真空度(绝压)和浓缩时间对浓缩效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流量为1300 ml/min和适宜温度范围在53℃左右,之后在不同的真空度下进行氟硅酸的降膜蒸发浓缩,研究发现:高真空度(绝压100-150 hPa)下,各因素对氟硅酸浓缩的影响效果依次为浓缩时间>温度>绝压,低真空度(绝压150-200 hPa)下,各因素对氟硅酸浓缩的影响效果依次为浓缩时间≈绝压>温度;更低真空度(绝压高于200 hPa)下,基本达不到浓缩要求。最后以氟硅酸产品浓度和原料分解率为考察指标,以17%氟硅酸为原料,得到低浓度的氟硅酸进行真空降膜蒸发浓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工艺1:1300 ml/min、100 hPa、54℃,工艺2:1300ml/min、125 hPa、54℃,工艺3:1300 ml/min、150 hPa、53℃。此外,考察了最佳工艺条件下,不同浓度氟硅酸的浓缩效率,结果表明:⑴由20%氟硅酸原料浓缩至30%的产品时,工艺2的浓缩效率较好;⑵由10%氟硅酸原料浓缩至25%的产品时,工艺1的浓缩效率较好。同时,实验确定了体积1000 ml,浓度分别为17%、20.19%和10.31%的氟硅酸原料在3个最佳工艺条件下浓缩至30%产品的处理时间,综合比较确定工艺2:1300 ml/min、125 hPa、54℃最适宜。
王晓飞[4](2015)在《国华太仓电厂检修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电厂的运营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电厂必须提高其管理的方法,减少成本。设备的检修十分复杂,并且检修中存在很多的风险,很容易发生事故,如果不对这些风险加以评估与控制,不但会影响检修的质量和进度,也将会产生巨大的成本。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电厂的检修风险进行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再对检修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提高整个检修的质量和水平,继而提高电厂的整体效益以及竞争力。本文首先阐述了电厂检修相关理论和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电厂检修相关理论包括检修等级、检修方式、检修的间隔和停用日数以及检修计划及五年滚动规划。然后对国华太仓电厂检修现状和检修风险及评估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国华太仓电厂检修存在的风险问题,提出国华太仓电厂检修风险评估模型,用以解决检修风险问题,从而提高检修的管理水平和检修的效果。其管理过程为:首先对检修的风险进行识别,同时确定检修风险指标体系,之后利用优序图法和半定量评价法对检修的风险进行评估,最后根据检修风险的评估结果对风险进行控制。本文又将风险评估模型应用于#8机组春节调停检修工作,根据统计的机组缺陷,确定检修项目的检修内容,之后确定该检修项目的风险并进行评估,最后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同时对效果进行了分析。
王占和[5](2015)在《高海拔地区固相水合法重质纯碱生产控制技术》文中认为文章通过对传统固相水合法生产重质纯碱工艺技术进行了理论阐述,在高海拔地区与内地传统使用的固相水合法生产工艺从技术性、经济性、操作稳定性对比,有着本质不同的操作控制机理,论证了固相水合法生产重质纯碱技术在高海拔地区使用时,不能完全参考内地操作控制指标,必须针对高原环境摸索一套适合的是操作控制技术。
武春阳[6](2011)在《基于(火用)分析的氧化铝双流法溶出系统节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资源贫化、能量损耗问题,中国铝业中州分公司经多方合作,研究开发了“选矿—拜耳法新技术”。双流法溶出系统作为其中的一道重要工序,能够较好地解决套管预热器结疤问题,并能提高传热系数,降低能量损失。然而,由于双流法溶出工序高温高碱的特性,系统自2005年运行以来,出现很多问题,套管预热器未能达到当初设计标准,出现了系统高品位过热蒸汽耗量大、自蒸发器蒸水能力没有充分发掘、乏汽没有充分利用、闪蒸末温偏高等问题。因此,应对系统进行能量分析,掌握系统能耗分布情况,研究节能潜力环节,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优化,实现节能降耗。论文剖析了氧化铝双流法溶出化学反应原理及影响溶出的主要因素,根据系统能量传递、转换和消耗机理,建立了双流法溶出系统的热分析及(?)分析模型,利用生产数据对双流法溶出系统进行了能量分析及用能评价,并对造成系统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预热单元受结疤影响,热效率降低,但结疤影响不大,热效率降低不明显,其主要(?)损为传热温差引起的温差(?)损;混合单元热效率和(?)效率都很高,节能潜力小;溶出单元散热损失比较大,主要(?)损为化学反应引起的化学(?)损;自蒸发单元散热损失比较大,主要(?)损为温差(?)损。根据能量分析结果及设备运行情况,提出了节能改造方案:针对预热器泄漏导致新蒸汽消耗增加的问题,应选择20G、16Mn材料制造高温段预热器,运行时要确保管道内流态尽量稳定,并且焊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焊缝的对口组对尺寸,保证单面焊双面能够成形,确保焊缝内部焊肉高度和焊后要进行高温退火;稀释槽乏汽应运用乏汽回收器加以利用,将125。C的料浆产生的常压乏汽与喷射的循环冷水(25℃)水膜进行热交换,形成90。C的循环热水,作为洗涤热水通入沉降洗涤单元。针对由传热温差引起的温差(?)损,以各单元之间的能流界面参数分析为基础,以系统总(?)损最小为目标函数,利用微粒群算法对双流法溶出系统进行了单元级工艺参数优化;以单元级的能流界面参数为约束条件,以单元(?)损最小为目标函数,利用微粒群算法对预热单元和自蒸发单元的工艺参数进行了设备级优化。优化结果表明,通过分层递阶的工艺参数优化,可以有效地降低能耗。
李发荣,马少波,王占和,杨波,康林勇[7](2011)在《蒸吸工序的工艺选择与节能途径》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蒸吸各种工艺流程的分析,选择采用大型筛板蒸馏塔和真空蒸馏及二次闪发技术相结合工艺流程,经国产化的筛板式蒸氨塔,使以前无法克服的恶劣繁重的清塔工作变得简单、容易。同时筛板蒸氨塔具有操作稳定、系统阻力小、生产能力高、塔内结疤少、运行周期长的优点。筛板塔技术的工艺优化和选型是氨碱厂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
王远,李超国,李卫东[8](2009)在《延长蒸馏塔作业周期的技术措施》文中指出笔者通过多年来对延长蒸馏塔作业周期的研究和探讨,并结合实际经验,从解决蒸馏塔作业周期各个方面提出技术措施。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延长蒸馏塔的运行周期,减少倒塔清塔频次,降低因倒塔造成的消耗升高,并有效地提高装置能力。
孔令彦[9](2007)在《纳米SiO2粒子气相法制备与表面酸性气体脱附研究》文中提出SiO2纳米粒子以其优越的稳定性、补强性、消光性、防粘性、绝缘性、增稠性和触变性,在橡胶、涂料、医药、造纸、塑料等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长期以来,其制备的关键技术一直被国外的几家大公司,如德国的德高萨(Degussa)公司和美国的卡伯特(Cabot)所垄断,我国在SiO2纳米粒子的研究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本论文采用火焰水解法制备SiO2纳米粒子,即SiCl4在H2、O2火焰提供的高温环境与燃烧产生的H2O发生水解反应得到纳米SiO2粒子。SiO2纳米粒子制备过程中,反应物燃烧时,新生成的颗粒不断聚集在燃烧器处,产生硬团聚,在燃烧器处形成结疤,致使反应无法继续进行,“结疤”问题不但影响产品质量,还会导致停产。此外,新生晶核很容易粘附在反应器壁上。一旦器壁某一局部发生粘附,新生的SiO2颗粒又成为新的活性中心,表面极易沉积固体粒子,并沿径向延伸长大,形成管道沉积。当淀积物足够多时,会改变反应器内部的气体流动方式,以致常常被迫停产处理,并影响产品质量。火焰水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HCl气体吸附在二氧化硅粒子的表面,直接关系到粉体最后的品质及表面性能,所以,表面酸性气体脱附的研究是SiO2纳米粒子生产过程中另一关键技术。论文针对火焰水解制备SiO2纳米粒子的过程中,存在的燃烧器结疤、管道沉积和表面酸性气体脱附问题,进行了大量试验和深入的理论分析后,作者认为:燃烧器“结疤”是在烧结和凝固共同作用下出现的;SiO2纳米粒子制备过程中,管道沉积机理是温度梯度漂移和对流扩散沉积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固定床表面酸性气体脱附、流化床干热空气表面酸性气体脱附和流化床湿热空气表面酸性气体脱附对比中发现,流化床湿热空气表面酸性气体脱附是一种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方式;SiO2纳米粒子表面的HCl、H2O和羟基是相互关联的,HCl的表面酸性气体脱附主要是在较高温度下借助与H2O的作用力,随着H2O的挥发把HCl带离二氧化硅的表面。通过蒸发SiCl4液体,对相关管道采取保温和加热措施,解决了燃烧器结疤问题;通过吹洗气体的吹洗和管道的保温,解决了管道沉积问题;利用流化床湿热空气对制得的粉体进行表面酸性气体脱附。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比表面仪(BET)和X射线能谱仪(EDS)对制备的SiO2纳米粒子进行分析后,认为制备的粉体中Si元素与0元素的摩尔数之比为1:2,即SiO2粒子,粉体中含有少量的金属杂质,杂质是火焰水解炉内壁污染所致;SiO2粒子一次粒径为12nm的支链状结构,粒子间形成附聚体,具有良好的分形;SiO2纳米粒子的比表面积为367m2/g,表明脱附HCl的SiO2纳米粒子,粒径大小没有变化,仍然保持着空间网状结构。利用火焰水解法制备的SiO2纳米粒子,pH值为3.98,达到Degussa公司公布的标准3.7∽4.7;SiO2含量99.7%,高于Degussa公司标准SiO2含量99.0%;松装密度35g/L,优于Degussa公司的标准:≈50gL。
陈红,张小莉[10](2006)在《连云港碱厂重碱DCS控制系统改造》文中提出一、前言:连云港碱厂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新建的三大碱厂之一,目前纯碱生产能力已达100万吨/年,采用氨碱法生产工艺,是以食盐、石灰石为主要原料,以氨母液为载体制取纯碱,在这种生产工艺中重碱车间的主要职能为完成精盐水吸氨、氨盐水碳酸化及重碱过滤等任务,所以说重碱车间处于纯碱生产的中心部位,素
二、防止吸收塔结疤的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止吸收塔结疤的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PTA节能减排新工艺的流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文献综述 |
1.1 对二甲苯液相氧化机理和动力学 |
1.1.1 对二甲苯的氧化反应机理 |
1.1.2 对二甲苯氧化反应动力学 |
1.2 对苯二甲酸的生产工艺与研究进展 |
1.2.1 对二甲苯氧化工艺 |
1.2.2 工艺优化技术 |
1.3 对苯二甲酸工艺流程模拟 |
1.3.1 化工流程模拟技术 |
1.3.2 对苯二甲酸生产过程的模拟 |
2 氟化+精馏耦合操作的工艺优化 |
2.1 工艺集成方案 |
2.2 模型建立与求解 |
2.3 模拟结果分析与对比 |
2.3.1 对系统能量消耗的影响 |
2.3.2 对原料和水消耗的影响 |
2.4 工艺参数优化 |
2.4.1 塔底醋酸浓度对脱水系统的影响 |
2.4.2 塔顶回流量对脱水系统的影响 |
2.4.3 塔板数分配对脱水系统的影响 |
2.5 多级精馏塔的选型与设计 |
2.5.1 流股信息提取 |
2.5.2 填料选择 |
2.5.3 填料塔设计步骤 |
2.5.4 计算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3 氧化和精制单元的系统集成 |
3.1 固液分离系统的优化 |
3.1.1 工艺流程概述 |
3.1.2 关键单元建模 |
3.1.3 模拟结果与参数优化 |
3.2 水循环利用和排放系统 |
3.2.1 工艺流程概述 |
3.2.2 精制回流可行性和降耗分析 |
3.2.3 模拟结果分析与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4 PTA节能降耗方案 |
4.1 改变反应器内4-CBA含量 |
4.1.1 化学机理分析 |
4.1.2 关键单元建模 |
4.1.3 模拟结果分析 |
4.2 MA回收系统 |
4.2.1 工艺原理概述 |
4.2.2 流程设计与模拟 |
4.2.3 结果分析与参数优化 |
4.2.4 醋酸汽提塔的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氧化全流程模拟 |
5.1 全流程建模配置方法 |
5.2 单元模型建立 |
5.3 Aspen棋拟流程 |
5.4 关键技术指标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TPM设备管理在SY公司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2.1 TPM管理理论基础 |
2.1.1 TPM管理理论的提出 |
2.1.2 TPM管理基本理论 |
2.1.3 TPM管理活动的两大基石 |
2.1.4 TPM管理活动的八大支柱 |
2.2 有关TPM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关综述 |
2.3 有关TPM管理理论应用的相关综述 |
2.4 决策树算法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
2.4.1 决策树的基本概念 |
2.4.2 决策树算法原理 |
2.4.3 决策树算法应用的研究综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Y公司设备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SY公司现状 |
3.1.1 SY公司概况及组织结构 |
3.1.2 SY公司生产状况分析 |
3.2 SY公司重碱车间简介及设备现状 |
3.2.1 SY公司重碱车间概况 |
3.2.2 SY公司重碱车间设备现状 |
3.2.3 SY公司重碱车间设备管理现状 |
3.3 SY公司重碱车间设备管理问题 |
3.4 重碱车间设备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3.4.1 重碱车间调研 |
3.4.2 设备管理问题原因 |
3.5 SY公司TPM管理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3.5.1 SY公司TPM管理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
3.5.2 SY公司TPM管理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Y公司重点设备预测性维护模型与方法研究 |
4.1 基于决策树方法的设备预测性维护模型设计 |
4.1.1 模型构建目标 |
4.1.2 模型构建步骤设计 |
4.2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
4.2.1 数据获取 |
4.2.2 缺失值处理 |
4.2.3 特征构造 |
4.2.4 归一化 |
4.3 数据特征筛选 |
4.4 模型训练 |
4.4.1 实验环境搭建 |
4.4.2 压缩机故障预测决策树模型构建 |
4.5 实验结果分析 |
4.5.1 决策树规则提取 |
4.5.2 模型分析评估 |
4.6 模型拓展应用研究 |
4.6.1 明确设备维护工作目标 |
4.6.2 完善DCS预测维修系统构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Y公司TPM设备管理活动方案设计 |
5.1 SY公司TPM设备管理活动的推行目标和指导原则 |
5.2 SY公司TPM设备管理活动推进步骤 |
5.3 TPM设备管理推进组织结构 |
5.4 设备维护制度的优化设计 |
5.4.1 设备日常维护制度优化 |
5.4.2 设备预测性维护制度确立 |
5.5 设备维修管理流程优化设计 |
5.6 相关管理制度的优化设计 |
5.6.1 6s管理制度优化 |
5.6.2 培训制度优化 |
5.6.3 合理化建议制度确立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SY公司TPM设备管理活动方案实施及效果分析 |
6.1 重碱车间设备的维护保养方案实施 |
6.2 重碱车间6s管理的改善方案实施 |
6.3 重碱车间员工素质培养方案实施 |
6.3.1 培训制度 |
6.3.2 合理化建议制度 |
6.4 重碱车间TPM设备管理活动实施效果分析 |
6.4.1 全员管理模式的建立 |
6.4.2 设备故障停机频率的降低 |
6.4.3 生产环境的改善 |
6.4.4 员工素质的提升 |
6.4.5 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
6.5 TPM设备管理在SY公司的推广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原始数据获取示例 |
附录B 数据整理与统计 |
附录C 数据整理与统计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3)真空降膜蒸发浓缩氟硅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氟硅酸的性质 |
1.2 氟硅酸的应用 |
1.2.1 氟化盐生产技术 |
1.2.2 利用氟硅酸制备氢氟酸和无水氟化氢技术 |
1.2.3 利用氟硅酸制备白炭黑 |
1.2.4 利用氟硅酸制备氟硼酸钾技术 |
1.3 氟硅酸的制备、净化及浓缩 |
1.3.1 氟硅酸的制备方法 |
1.3.2 氟硅酸的净化和浓缩 |
1.4 降膜蒸发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1 降膜蒸发器的工作原理 |
1.4.2 降膜蒸发器的应用特点 |
1.4.3 降膜蒸发工艺的影响因素 |
1.4.4 降膜蒸发工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1 课题研究意义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氟硅酸的物性测定 |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2 分析和测试计算方法 |
2.2.1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2.2.2 氟硅酸总酸的测定 |
2.2.3 氟硅酸含量的测定 |
2.2.4 氟硅酸分解率的计算 |
2.3 氟硅酸物性指标的测定 |
2.3.1 表面张力的测定 |
2.3.2 粘度的测定 |
第三章 氟硅酸浓缩的影响因素初探 |
3.1 实验装置图 |
3.2 实验步骤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最佳流量范围的初步探索 |
3.3.2 最佳温度范围的初步探索 |
3.3.3 影响因素的显着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氟硅酸浓缩的最佳工艺研究 |
4.1 不同真空度下温度的确定 |
4.1.1 100hPa下的温度探究试验 |
4.1.2 125hPa下的温度探究试验 |
4.1.3 150hPa下的温度探究试验 |
4.1.4 175hPa下的温度探究试验 |
4.1.5 200hPa下的温度探究试验 |
4.1.6 工艺条件比较 |
4.2 原料浓度的影响 |
4.2.1 浓度20.19%的氟硅酸的最优条件试验 |
4.2.2 浓度10.32%的氟硅酸的最优条件试验 |
4.3 浓缩时间的确定 |
4.3.1 浓度17%的氟硅酸浓缩至30%的处理时间 |
4.3.2 浓度20.19%的氟硅酸浓缩至30%的处理时间 |
4.3.3 浓度10.32%的氟硅酸浓缩至30%的处理时间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版 |
(4)国华太仓电厂检修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的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电厂检修相关理论 |
2.1.1 检修等级 |
2.1.2 检修方式 |
2.1.3 检修间隔和停用日数 |
2.1.4 检修计划及五年滚动规划 |
2.2 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 |
2.2.1 风险评估理论 |
2.2.2 风险评估方法 |
第3章 国华太仓电厂检修现状及风险分析 |
3.1 国华太仓电厂检修现状分析 |
3.1.1 国华太仓电厂检修管理过程 |
3.1.2 检修现状分析 |
3.2 国华太仓电厂检修风险及评估问题分析 |
3.2.1 检修风险存在的原因 |
3.2.2 检修中存在的风险 |
3.2.3 国华太仓电厂检修风险评估问题分析 |
第4章 国华太仓电厂检修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
4.1 检修风险识别和指标体系建立 |
4.1.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4.1.2 检修风险指标体系 |
4.2 检修风险的评估 |
4.2.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4.2.2 检修风险值评定方法 |
4.2.3 检修风险评估过程 |
4.3 检修风险控制 |
第5章 国华太仓电厂检修风险评估 |
5.1 检修项目概况 |
5.1.1 设备概况 |
5.1.2 机组修前缺陷统计 |
5.1.3 检修组织机构及职责 |
5.1.4 检修目标及要求 |
5.2 检修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
5.2.1 检修的风险 |
5.2.2 检修风险的评估 |
5.3 检修风险的控制 |
5.4 效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5)高海拔地区固相水合法重质纯碱生产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利用挤压法制造重质纯碱 |
1. 1 挤压法生产原理 |
1. 2 制造工艺 |
2 典型的固相水合法生产重质纯碱 |
2. 1 固相水合生产原理 |
2. 2 生产制造工艺流程 |
3 重质纯碱的主要生产设备 |
4 内地碱厂固相水合法重质纯碱生产的操作控制 |
5 高海拔地区固相水合法重质纯碱生产控制技术 |
5. 1 固相水合法的制造工艺 |
5. 2 所采用的主要设备 |
5. 3 高原地区操作控制技术 |
6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
(6)基于(火用)分析的氧化铝双流法溶出系统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氧化铝生产概述 |
1.1.1 氧化铝生产工艺原理 |
1.1.2 氧化铝双流法溶出工艺原理 |
1.1.3 氧化铝生产节能研究现状 |
1.2 能量分析方法概述 |
1.2.1 能量分析方法简介 |
1.2.2 能量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二章 双流法溶出工艺能量分析模型 |
2.1 双流法溶出过程工艺分析 |
2.1.1 双流法溶出工序简介 |
2.1.2 双流法溶出主要设备简介 |
2.2 双流法溶出工序物料平衡和热分析 |
2.2.1 双流法溶出工序物料平衡计算 |
2.2.2 双流法溶出工序热分析模型 |
2.3 双流法溶出工序(?)分析模型 |
2.3.1 预热单元(?)分析模型 |
2.3.2 混合单元(?)分析模型 |
2.3.3 溶出单元(?)分析模型 |
2.3.4 自蒸发单元(?)分析模型 |
2.3.5 系统(?)分析模型 |
第三章 双流法溶出工序用能分析 |
3.1 双流法溶出工序热工测试 |
3.2 双流法溶出工序系统能量分析 |
3.2.1 双流法溶出工序系统热分析结果 |
3.2.2 双流法溶出工序系统(?)分析结果 |
3.2.3 系统节能改造方案 |
3.3 双流法溶出工序各单元能量分析 |
3.3.1 预热单元能量分析 |
3.3.2 混合单元和溶出单元能量分析 |
3.3.3 自蒸发单元能量分析 |
第四章 双流法溶出工序工艺参数优化 |
4.1 微粒群算法概述 |
4.1.1 微粒群算法简介 |
4.1.2 微粒群算法的数学描述 |
4.1.3 微粒群算法参数分析 |
4.1.4 微粒群算法流程 |
4.2 双流法溶出单元级优化 |
4.2.1 生产单元能流界面参数分析 |
4.2.2 基于系统(?)效率的微粒群优化 |
4.2.3 微粒群优化计算与结果分析 |
4.3 双流法溶出设备级优化 |
4.3.1 忽略结疤影响的设备级参数优化 |
4.3.2 双流法溶出的结疤机理及对换热的影响 |
4.3.3 结疤最大情况下的设备级参数优化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主要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蒸吸工序的工艺选择与节能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述 |
2 蒸吸工序各种工艺流程特点 |
2.1 典型的正压蒸氨工艺流程 |
2.2 干法石灰蒸馏流程 |
2.3 真空蒸馏流程 |
2.4 固体氯化铵蒸馏流程 |
3 蒸吸工序的工艺比较 |
1) 在纯碱行业压力蒸馏与真空蒸馏是争论最多的, 这是因为这两种路线关系到蒸馏废液直接带出显热量相差太大的缘故。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的使用情况, 可以把真空蒸馏工艺归纳出以下几点好处: |
2) 当然, 真空蒸馏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它与压力操作相比, 也有以下主要的问题: |
3) 干法石灰蒸馏的优点在于利用了石灰消化反应热。从理论上讲依据是充分的。它的主要优越性在于: |
4) 从干法蒸馏的优点来看, 节能降耗是显着的;但要达到上述目的, 需要解决以下诸多的问题: |
4 蒸吸工序节能的最佳选择 |
4.1 大型筛板蒸馏塔和真空蒸馏及二次闪发技术结合工艺流程 |
4.2 大型筛板塔蒸馏的主要工艺指标完成情况 |
4.3 筛板蒸氨塔的性能特点对比及优化 |
4.4 蒸吸工序的最佳工艺选择 |
5 筛板蒸氨塔及真空蒸馏吸收工艺的优化操作 |
6 蒸吸工序的发展趋势 |
1) 高真空蒸馏技术的应用 |
2) 大型筛板蒸馏塔技术的应用 |
3) 干法加灰蒸馏技术的应用 |
4) 废液闪发蒸汽的回收利用 |
(8)延长蒸馏塔作业周期的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蒸馏塔作业周期短的原因分析 |
2 SO2-4的消除 |
3 抑制CaSO4结晶析出的技术措施 |
3.1蒸馏塔液相浓度对作业周期的影响 |
3.2 蒸馏塔温度对作业周期的影响 |
3.3 蒸馏塔操作压力对温度的影响 |
3.4 蒸馏塔结构对系统阻力的影响 |
3.5 蒸氨冷凝器对系统阻力的影响 |
4 其他工艺条件对蒸馏塔作业周期的影响 |
4.1 预灰桶停留时间的影响 |
4.2 预热母液CO2的影响 |
4.3 灰乳浓度的影响 |
4.4 灰乳分砂对蒸馏塔作业周期的影响 |
4.5 蒸馏塔负荷对作业周期的影响 |
5 结 语 |
(9)纳米SiO2粒子气相法制备与表面酸性气体脱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SiO_2纳米粒子粒子的性质 |
1.2 火焰水解燃烧炉设计与氧化硅颗粒尺寸均匀性 |
1.3 SiO_2纳米粒子的表面酸性气体脱附 |
1.4 SiO_2纳米粒子的应用及发展现状 |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 |
1.6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实验仪器及气相法工艺 |
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 实验原料 |
2.3 SiO_2纳米粒子气相合成工艺及描述 |
2.4 SiO_2纳米粒子表面酸性气体脱附工艺 |
2.5 实验中采用的分析设备 |
2.6 二氧化硅粉体pH值的测量 |
第三章 SiO_2纳米粒子的合成关键技术研究 |
3.1 SiO_2纳米粒子的合成过程 |
3.2 原料气的输入状态与燃烧器"结疤"问题 |
3.3 SiO_2纳米粒子制备过程中管道沉积问题 |
3.4 样品的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iO_2纳米粒子粉体的表面酸性脱附 |
4.1 实验过程及结果 |
4.2 SiO_2纳米粒子表面酸性气体脱附机理探究 |
4.3 样品的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防止吸收塔结疤的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PTA节能减排新工艺的流程模拟[D]. 秦伟. 浙江大学, 2020(03)
- [2]TPM设备管理在SY公司的应用研究[D]. 吴然.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3]真空降膜蒸发浓缩氟硅酸的研究[D]. 黄江生. 贵州大学, 2015(01)
- [4]国华太仓电厂检修风险评估研究[D]. 王晓飞.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5)
- [5]高海拔地区固相水合法重质纯碱生产控制技术[J]. 王占和. 盐业与化工, 2015(01)
- [6]基于(火用)分析的氧化铝双流法溶出系统节能研究[D]. 武春阳. 中南大学, 2011(12)
- [7]蒸吸工序的工艺选择与节能途径[J]. 李发荣,马少波,王占和,杨波,康林勇. 纯碱工业, 2011(02)
- [8]延长蒸馏塔作业周期的技术措施[J]. 王远,李超国,李卫东. 纯碱工业, 2009(02)
- [9]纳米SiO2粒子气相法制备与表面酸性气体脱附研究[D]. 孔令彦.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9)
- [10]连云港碱厂重碱DCS控制系统改造[J]. 陈红,张小莉. 软件,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