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有效成分提取过程中克服乳化的几点体会

石蒜有效成分提取过程中克服乳化的几点体会

一、克服石蒜有效成分提取过程中乳化的一些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令狐昱慰[1](2007)在《石蒜中加兰他敏等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含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石蒜是在我国广泛分布的一种植物,它不仅有观赏价值、能作为土农药和化工原料,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尤其是其鳞茎中所含的加兰他敏,近年来医学研究表明它作为一种特定的、竞争性的、可逆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对于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痴呆症的中轻度认知障碍效果显著。此外,伪石蒜碱、石蒜碱、石蒜多糖、石蒜凝集素等也都已经被证实分别有抗肿瘤、降压、降血糖、抗病毒等作用。因此,对石蒜属植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势在必行。在我省陕南地区生长着大面积的野生石蒜,由于当地居民和政府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所以一直没有加以利用。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本文以此地的野生石蒜为原料,具体研究了加兰他敏的提取、分离及检测方法,同时将伪石蒜碱和石蒜多糖作为其副产物提出,并初步探索了后两者的提取及检测方法。一旦开发成功,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首先,在加兰他敏的提取研究实验中,我们比较了6种方法的提取效果,最终选择提取率较高的热回流提取法,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加兰他敏的最佳提取工艺为5倍量95%乙醇85℃提取三次,每次2小时。此方法的提取率为68.825%,得率是0.261mg/g,纯度为0.825%。采用溶剂萃取法和上行硅胶柱层析法分离加兰他敏。前者先将热回流提取物用饱和碳酸钠调节至pH 9~10,以氯仿为萃取剂,萃取6次。萃取物用5%盐酸溶解后,碱化至pH8左右抽提目标产物。此法回收率为89.57%,纯度为14.73%。后者以氯仿:丙酮:甲醇(5:2:2)为展开剂,回收率为78.34%,纯度为62.20%。随后确定了加兰他敏的HPLC测定方法,其色谱条件是在290nm波长下,以乙腈:磷酸盐缓冲液=15:85为流动相,灵敏度为0.01AUFS。在此基础上,测定出加兰他敏含量的高低为:鳞茎>须根>叶,七月底>六月初>四月初。其次,我们摸索了伪石蒜碱的提取分离方法,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检测结果,初步推测用盐析法和混合溶剂法提出的产品为伪石蒜碱。最后,我们用水浸提法提取石蒜多糖,得到的粗多糖产品含量为26.28%。去脂去蛋白之后,用DEAE-纤维素层析柱和葡聚糖凝胶柱分离纯化石蒜多糖,最终的精多糖产品含量为62.51%。

刘琳[2](2014)在《文殊兰种子中生物碱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殊兰(Crinum asiaticum L.)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隶属于石蒜科文殊兰属,其种子近球形,成熟时黄色,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文殊兰全株味辛、苦、寒,有小毒。其全株含有多糖类、黄酮及其苷类、生物碱及其苷类、脂肪酸类、萜类、甾体类、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类等多种化学成分。临床研究表明,其化学成分有清热解毒,祛瘀止痛之功效,主治热疮肿毒,淋巴结炎,咽喉炎,头痛,痹痛麻木,跌打瘀肿,骨折,毒蛇咬伤等。文殊兰鳞茎和叶中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成分,而其种子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研究尚未报道。本课题拟以文殊兰成熟种子为原料,对其生物碱类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并探讨其药理活性,为文殊兰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主要研究文殊兰种子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采用单因素方法及响应曲面法优化了最佳的提取方式及提取工艺,并按照最佳提取方式及工艺提取生物碱,采用酸水-碱化-萃取法进行除杂。采用CH2C12作为萃取溶剂,将得到的总生物碱浸膏利用多重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通过TLC检测,将薄层层析Rf值一致的样品组分合并,并采用HPLC法分别进行组分的纯度分析。在HPLC法中,选用C18色谱柱,以甲醇-水系统作为流动相,控制流速1.OmL/min,进行梯度洗脱。当化合物的色谱峰达到基线分离时,记录流动相比例,在此色谱条件下,将色谱峰较好的样品化合物采用HPLC半制备液相进行制备,控制流速4.0mL/min,继而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最后,利用NMR及MS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本实验采用加热回流提取生物碱,并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提取条件,结果为:提取时间2.5h、提取温度85℃、料液比1:9、乙醇的浓度为95%,此条件下生物碱的提取率为0.4494%。将获得的生物碱浸膏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HPLC分析及半制备液相等分离手段共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根据所得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结合1H-NMR、13C-NMR、MS等光谱数据鉴定出3个化合物分别为(1)N-反式-阿魏酰基酪胺(N-trans-feruloyl tyramine),(2)甘草素(liquiritigenin),(3)朱顶红星碱(hippacine;4,5-etheno-9,10-dihydroxy-7-phenanthridone)。

穆红梅[3](2009)在《中国石蒜(Lycoris chinensis)体内加兰他敏等生物碱积累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蒜科(Amatyllidaccae)植物以含有独特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生物碱化合物而为人关注。在这些生物碱中研究的最多的是加兰他敏。加兰他敏是一种异喹啉生物碱,也是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研究发现其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老年性痴呆症早期症状)方面具有特殊的疗效,是目前世界上广泛应用的治疗轻至中度AD.的药品。目前药用加兰他敏主要来源于两种途径:人工合成和从植物中提取。由于加兰他敏人工合成步骤复杂,成本很高,目前植物仍然是加兰他敏等生物碱的重要来源。但由于加兰他敏在石蒜中含量比较低,同时其市场需求量持续上升,自然资源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长期挖掘自然资源必然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如何对濒危野生石蒜属植物资源进行资源保护,如何提高石蒜体内加兰他敏和其它生物碱含量一直是药用植物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研究概述了世界各国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的方法来提高加兰他敏等生物碱的研究现状,研究了中国特有种——中国石蒜(Lycoris chinensis)的种子贮藏萌芽特性,以及中国石蒜不同生长时间中,不同外植体来源的愈伤组织和芽中,以及部分生物和非生物诱导因素对中国石蒜体内加兰他敏、力克拉敏、石蒜碱、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并探讨了加兰他敏合成途径中的重要酶——编码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的基因的表达量和加兰他敏含量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探讨了适合于中国石蒜种子贮藏的最佳方法及种子萌芽的最佳条件。将新鲜中国石蒜种子(含水量72.37%)置于-80℃,-20℃,-4℃冰箱,硅胶,室温干燥贮藏一个月,测定其萌芽率,结果表明:新鲜中国石蒜不耐贮藏,在-80℃和-20℃,硅胶干燥贮藏一个月后很快失去发芽能力,室温(10℃-30℃)湿沙层积,-4℃湿沙贮藏,均可以保持其生活力。本试验结果表明,中国石蒜种皮对发芽有抑制作用,除去种皮后的种子萌芽时间缩短,萌芽率和萌芽势均显著高于带种皮的种子。中国石蒜种子发芽需要短暂时间的低温以完成春化作用,-4℃低温层积,GA3处理能缩短萌芽时间,使萌芽整齐。光照与黑暗对萌芽率没有显著影响。中国石蒜种子属于脱水敏感型,随着种子含水量的下降,种子的生活力也随之降低,临界含水量为51.10%,低于临界含水量其生活力迅速下降。中国石蒜种子属于低度顽拗性种子。2.研究了中国石蒜生长时间中加兰他敏、力克拉敏、石蒜碱含量的变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中国石蒜未萌发的种子,10天幼苗,3个月苗,1年生苗,多年生的中国石蒜植株的生物碱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中国石蒜10天幼苗中加兰他敏、力克拉敏、石蒜碱的含量最低。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生物碱含量增加。多年生的石蒜中生物碱含量最高。中国石蒜不同器官中生物碱含量积累规律研究表明:石蒜种仁、种皮以及根中生物碱含量较高,成熟种子中加兰他敏含量最高(671.33μg/g DW).叶片中生物碱的含量最少。3.分别以中国石蒜(Lycoris chinensis)的鳞茎、花序、种子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比较了不同的灭菌时间,不同的取材时间,不同的激素配比,不同的蔗糖浓度对中国石蒜污染率,诱导率以及小鳞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鳞茎外植体用0.1%的氯化汞溶液灭菌12 min污染率下降为32%,外植体成活率为96%,效果最好。不同的取材时间研究表明第一次休眠期(5-7月)取材较为合适。不同的激素配比实验表明表明:MS+6-BA5.0 mg/L+NAA0.5 mg/L是最佳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基,最高诱导率达到100%,平均再生芽数为8.5个;中国石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6-BA0.15-0.18 mg/L+IBA 1.5-1.0mg/L.不同的蔗糖浓度对中国石蒜鳞茎生长的影响表明:小鳞茎的直径的生长速度随着蔗糖浓度的升高而加快,在蔗糖浓度为90 g/L时,小鳞茎的直径增加最大,为对照(蔗糖浓度为30g/L)的2.7倍;小鳞茎高度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花序外植体用0.1%的氯化汞溶液灭菌13-14 min污染率下降为57%-42%,外植体成活率为66%-54%,为较适宜的灭菌时间。花序不同时期取材实验表明,在盛花期取材较为合适。不同的激素配比实验表明:MS+6-BA5.0-7.0 mg/L+NAA0.5 mg/L为比较适宜的中国石蒜花序诱导培养基。去皮后的中国石蒜种子较容易灭菌,在10 min和11 min的灭菌条件下的污染率为22%和19%,成活率为93%和94%。因此去皮后的中国石蒜种子在0.1%的氯化汞灭菌时间为10-11 min为宜。把萌芽的种子接种到诱导培养基:MS+6-BA5.0 mg/L+NAA0.5 mg/L上,诱导率达98%。4.研究了中国石蒜的组织培养的不同分化状态对植株体内加兰他敏等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2.0 mg/L 2,4-D+0.5 mg/L BA,诱导率为95.27%,愈伤组织鲜重达到1.72 g。分化培养基为MS+6-BA5.0 mg/L+NAA0.5 mg/L.本实验结果表明,中国石蒜组织培养的分化状态对生物碱的含量有很大影响,愈伤组织不含加兰他敏,胚状体和丛生芽中加兰他敏、石蒜碱、力克拉敏的含量都低于三个月实生无菌种子苗中的含量。本研究还探讨了由中国石蒜鳞茎、花序、种子诱导出的丛生芽的生长速度以及对植株体内加兰他敏等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外植体来源的丛生芽的生长状况不同。由中国石蒜种子诱导的小鳞茎的直径增加最大,为由鳞茎诱导的小鳞茎的1.65倍。但是由鳞茎诱导的丛生芽分化的小鳞茎的数量最多,为由种子诱导的小鳞茎数的2.7倍。来自花序的丛生芽中加兰他敏的含量高于来自鳞茎和种子中加兰他敏的含量,但都低于三个月无菌种子苗中的含量,也低于多年生植株中的含量。5.采用生物诱导子和非生物诱导子处理中国石蒜三个月的实生苗,考察其生物量和生物碱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甲基茉莉酸甲酯(MJ)在50、100、250μM处理时,以及水杨酸(SA) 0.25、0.5.1.0 mM浓度处理时,在对植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而酵母诱导物(YE)在0.05、0.10、0.15g/L时,一氧化氮(NO)在50、100、500μM处理时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甲基茉莉酸甲酯(MJ)、一氧化氮(NO)和酵母诱导物(YE)可以促进加兰他敏的积累。在NO浓度为100μM处理10天的时候,加兰他敏的含量提高的倍数最多为对照的1.72倍。在酵母诱导物(YE)的浓度为0.01g/L处理10天的时候,石蒜碱的含量提高最多为对照的1.38倍。6.克隆可能与加兰他敏生物合成相关的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的片段。该基因的定量RT-PCR分析表明,在花、花葶、鳞茎和根中,加兰他敏的含量与该部位COMT基因的表达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完全一致。在花中COMT基因的表达量高于根及花葶,同时它的加兰他敏含量最高;而在花葶中加兰他敏含量最低,COMT基因表达丰度较高。因此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与加兰他敏生物合成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明确。

韩笑[4](2014)在《文殊兰中强碱性生物碱的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殊兰(Crinum asiaticumL.Var.sincum.Bak)为石蒜科白花文殊兰属(Crinum)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喜生在海滨及河边沙地等地区。此外在我国华南地区、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均有培植。文殊兰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类物质。最初民间常以文殊兰叶和根状茎入药,具有清火解毒、散瘀消肿的功效,并且有报道称,文殊兰鳞茎提取物对人的肺癌细胞、肠癌细胞以及白血病细胞等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但对文殊兰种子的报道少之又少。前期发现文殊兰叶提取物具有抗肿瘤活性,对人肺癌细胞(A549)、肠癌细胞(LOVO)、T细胞白血病细胞等均具有良好的生长活性抑制作用;而其氯仿提取物更是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NCI-H460的增殖,同时诱导NCI-H460细胞的凋亡,并在细胞周期G1/S期产生阻滞。本实验对文殊兰种子醇提物的化学活性成分进行研究,经过提取分离纯化中强碱性生物碱,为文殊兰的进一步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验依据。本试验首先对文殊兰生物碱的乙醇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对乙醇浓度、提取温度以及提取时间等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考察,并依据单因素考察结果设计正交实验,从而优化了文殊兰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即乙醇浓度为85%、提取温度为65℃、提取时间为3h。依据筛选的实验条件对文殊兰生物碱进行了提取。并对提得的文殊兰总碱浸膏进行处理,通过调节pH=7~8来分离中强碱性生物碱。将中强碱性生物碱的浸膏通过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对各馏分收集,再将各馏分用SPE小柱处理纯化后进行分析,对液相条件进行了筛选,确定了流动相为甲醇-水(90:10~0:100)梯度洗脱及吸收波长为290nm等,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以相对保留时间与相对峰面积为指标,计算其RSD值均小于3%,结果表明其精密度、稳定性以及重现性效果良好,进而对各馏分进行了质谱检测,结合工具书及谱图库的对照对其结构进行推测,推测出可能存在的5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Uridine、君子兰宁碱(Hippeastrine)、Lycorenan、文殊兰亭碱(Crinasiatine)、多花水仙碱(Tazettine)。

周叶燕[5](2011)在《香辛料的微波提取工艺及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实现香辛料的动态-微波提取技术的工业化,使其工业规模的提取效率与能耗达到甚至超过小试的效果。本论文的实施跨越了小试、中试到工业化的阶段,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为香辛料的动态-微波提取设备及工艺的工业化转让和实施奠定了技术基础,也将为传统的提取行业应用高效精密的新技术、新工艺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价值。采用单因素法及正交法筛选和优化小试水平的工艺,结果表明:黑胡椒、海带、陈皮、沙姜等提取物及橙皮苷的提取率分别为11%、26.84%、2735%、711%、2.88%,并对主要有效成分的测定建立了一套简便快捷的、低成本的、准确并可随时对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监测的技术,为提取行业的产品控制标准提供参考。在静态-微波提取的小试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设计、调试中试设备,从而为动态-微波提取黑胡椒油树脂构建了操作平台。主要运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在中试规模上研究了微波功率、物料流量、总固液比和提取次数4个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95%食用级乙醇为溶剂,最佳中试工艺参数为:微波功率2400W,流量52 L*h-1,总固液比1:7,提取次数3。由此得到的黑胡椒油树脂提取率达12.69%,胡椒碱提取率为4.780%。并提出微波有效时间与微波有效照射的概念,解释了从小试放大到中试的实验中产生的问题。在动态-微波法提取黑胡椒油树脂的中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荜茇油树脂的生产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以95%乙醇为溶剂,用反复利用溶剂的方法,最佳生产工艺参数为:微波功率3200W,流量200L/h,总固液比为:1 : 4,提取4次,荜茇油树脂的提取率达到10.45%,胡椒碱提取率为2.07%。在提取效率相当的条件下从能耗方面评价了香辛料的动态-微波提取工业化生产工艺,结果为:动态-微波法工业生产的能耗约为中试的65%、小试的31.2%;只为溶剂回流法的4070%;而与溶剂低温浸渍法相比,动态-微波法的提取时间仅为后者的1/10。表明动态-微波提取工业化试验获得了优于小试、中试的效果,优于提取行业主流技术溶剂法的效果。解决了动态-微波提取工业规模的提取效率与能耗远不及小试效果的问题,实现了节能降耗、提高产品品质及产率等目的。

江志利[6](2013)在《植物精油杀虫作用及制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精油是一类存在于植物不同组织中的重要次生代谢物质,为易挥发的具有强烈香味的油状液体。其在医学、保健、保鲜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功能。研究表明,植物精油具有杀虫、杀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并对多种农药具增效作用。由于其具有挥发性,因而尤适于家居环境卫生害虫的控制。尽管许多学者在植物精油的杀虫活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但鲜见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基于此,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所筛选出的高活性植物精油,主要从精油活性成分的互作、制剂及精油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增效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如下:1.以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为试虫,对37种植物精油的驱避活性和熏杀活性进行筛选,发现:(1)黄樟精油、柠檬桉油、木姜子油、五倍橙油、山苍子油、玳玳花油等6种精油2-6h的驱避效果优于或相当于隆力奇花露水,其中木姜子油和山苍子油效果更为突出,该2种精油4-6h的趋避率均在50%以上,显著高于隆力奇花露水的效果(<30%),值得进一步研究;(2)供试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成虫均有一定的熏杀活性,但不同品种对白纹伊蚊的毒力存在明显差异。6h熏杀LC50在5μL·L-1以内的植物精油有3种,分别为冬青油、柠檬草油和肉豆蔻油,其熏杀LC5o分别为2.2365μL·L-1、3.8554μL-L-1和4.8797μL-L-1,表现出较强的熏蒸活性;6h熏杀LC5o在5-10μL·L-1以内的植物精油有10种,表现出较好的熏蒸活性;(3)茶树油、肉豆蔻油、缬草油、丁香罗勒油等4种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表现出一定的引诱作用,有必要进一步研究。2.通过溶剂和乳化剂的系统筛选,研制出符合商品农药要求的10%天然冬青油乳油和10%柠檬草油乳油制剂配方:(1)10%天然冬青油乳油配方:天然冬青油10%、乳化剂02045%,95%乙醇定容至100%;(2)10%柠檬草油乳油制剂配方:柠檬草油10%,专用乳化剂N1:0204(6:4)的乳化剂组合5%,乙酸乙酯:95%乙醇(4:6)的混合溶剂定容至100%。活性测试表明,10%天然冬青油乳油和10%柠檬草油乳油对白纹伊蚊的熏杀LC5o分别为0.4951μL·L-1和0.2384μL-L-1;在LC95剂量下,10%冬青油乳油和10%柠檬草油乳油的LTso分别为13.85min和10.06min。该2种精油乳油制剂环保,杀虫效果高,值得进一步产业化开发。3.以代替蚊香市场中已被禁止使用的增效剂S2为目标,在对增效剂所用溶剂筛选的基础上,对植物精油增效剂配方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乙酸丁酯、甲酸乙酯、碳酸二乙酯等4种溶剂在脱臭煤油中溶解性较好,可作为配制植物精油增效剂的溶剂;通过对黄樟油、八角叶油、天然冬青油和柠檬草油及其混用组合增效作用的系统测试,筛选出11种对烯丙菊酯具增效作用的植物精油增效剂,该11种增效剂基础配方为40.0%-80.0%植物精油+13.5%~53.5%溶剂+6.5%乳化剂;以淡色库蚊为试虫,采用密闭圆筒法测试分别添加11种增效剂蚊香的杀蚊活性,结果表明11种蚊香样品的KTso均小于2min,达到国家A级标准,其中14#、16#、25#、26#、28#等5个配方样品对蚊虫的SR值分别为1.33、1.34、1.29、1.36和1.30,均高于或相当于添加对照增效剂S2蚊香的SR值1.28,具有良好的增效效果。4.以市售“榄菊”牌气雾剂药液配方为基础,采用5.8m3小屋法及28m3模拟现场药效试验法进行基于植物精油的气雾剂增效剂研究。从供试的6种植物精油筛选出冬青油和p-蒎烯表现出较好的增效活性,添加二者的气雾剂样品对淡色库蚊的KT50分别比添加化学增效剂S-1的样品缩短了2.3927min和1.3819min;以冬青油为主要增效成分,研制出S-101、S-102和S-103等3个增效剂配方;5.8m3小屋法活性测试发现,S-102的增效效果最好,其样品KTso比对照(化学增效剂S1)缩短4.1875min,增效系数达1.38。S-103和S-101也表现出较好的增效效果,增效系数分别为1.23和1.16;基于28m3模拟现场的测试结果,据农药卫生用杀虫剂药效评价标准,气雾剂B和气雾剂C达到A级标准,气雾剂A则达到B级标准。5.采用GC-MS对木姜子油和山苍子油的成分进行了分析检测,并以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三龄幼虫为试虫,探讨了该两种植物精油及其各组分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1)从木姜子油中共检出11种成分,占全部精油的92.7%。其中,1,8-桉叶素(1,8-Cineole)和香芹酮(Carvone)为其主要成分,分别占总精油的52.4%和10.3%;(2)从山苍子油中共检出6种成分,占全部精油的89.9%。其中,丫-松油烯(Gamma-Terpinene)和柠檬烯(Limonene)为山苍子油的主要成分,分别占总精油的43.6%和27.2%;(3)以粉纹夜蛾三龄幼虫为试虫的毒力测试表明,木姜子油的触杀致死中量(LD50)为87.1μg/头,山苍子油的LDso为112.4μg/头;(4)精油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1,8-桉叶素和香芹酮为木姜子油的主效成分;γ-松油烯和柠檬烯为山苍子油的主效成分,对伞花烃也是其活性成分之一:两种植物精油中的其它单体成分或其混合物对粉纹夜蛾三龄幼虫均无明显的触杀活性,但这些单体成分或其混合物对精油的活性成分均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这些结果表明,植物精油中无论是主效成分,还是非活性成分,均是植物精油表现杀虫活性不可或缺的组成。6.在研究确定木姜子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基础上,测试、比较了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木姜子植物挥发油的提取效果,以及两种方法提取挥发油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1)在上样量为1g时,木姜子油超临界C02萃取的较佳工艺为:采用先静态、后动态的萃取方式。静态萃取压力4000psi,时间10min;动态萃取压力4000psi,萃取温度55℃,C02体积为40mL,不使用夹带剂。在此条件下,计算挥发油最佳得率为7.85%;(2)超临界CO2萃取木姜子挥发油的得油率明显高于水蒸气蒸馏提取法;(3)以白纹伊蚊成虫为试虫的活性测定表明,木姜子水蒸气提取物熏杀效果明显优于超临界C02萃取物,二者熏杀致死中浓(LC50)分别为68.35μL/L和135.94μL/L。植物精油可谓一复杂、深奥,又充满希望的研究领域。王年前的多部古书中都记有“驱虫辟邪”,一语道破了其神奇的功效。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其在害虫防治,特别是在家庭卫生害虫防控中的潜能和实用价值,对该研究领域的深入探讨将会在人类疾病控制、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做出大的贡献。

阮龙喜[7](1974)在《克服石蒜有效成分提取过程中乳化的一些体会》文中研究指明 我厂从野生植物石蒜的鳞茎中提取氢溴酸加兰他敏、氢溴酸二氢加兰他敏(即氢溴酸力可立明)等生物硷盐类。从1972年投产以来,碰到几次在使用有机溶媒抽提时发生严重的乳化现象。特别是氯仿抽提总生物碱过程中发生的乳化现象以及总碱分离过程中乳化现象,严重地影响到整批号产品的收率和质量。关于有机溶媒抽提过程中发生的乳化问题,我们遵循毛主席关于"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邱时祎[8](2013)在《吴茱萸中生物碱的分离纯化和质谱表征》文中指出本论文以传统中药吴茱萸为研究对象,对吴茱萸中的吲哚类生物碱和喹诺酮类生物碱进行类组份制备和单体化合物纯化,并研究了两类生物碱的质谱裂解规律。本文首先建立了类组份的制备方法,采用醇提水沉法,实现了吴茱萸中生物碱和非生物碱的类分离,采用C18固相萃取,实现了吲哚类生物碱和喹诺酮类生物碱的类分离。类组份的制备有效地除去了杂质,降低了中药的复杂性。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在类组份的基础上进行。对于常量的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采用了键合联萘固定相正相模式制备,有效地解决了制备中的样品溶解性问题,对于去除常量生物碱的吲哚类生物碱建立了二维反相液相色谱制备方法进行纯化分离。对于喹诺酮类生物碱采用高效制备液相色谱快速制备了4个喹诺酮类化合物。通过液质联用技术,对吴茱萸中8个吲哚类生物碱和11个喹诺酮类生物碱进行了质谱裂解规律研究,多数吲哚类生物碱可发生Retro Diels-Alder(RDA)断裂产生特征离子,喹诺酮类生物碱可发生碳侧链与母核间的电子重排产生特征的碎片离子m/z173和m/z186,这些质谱裂解规律为快速深入地表征吴茱萸中的生物碱提供了有效手段。

高翠云[9](2013)在《前体及诱导子对石蒜不定芽的生长和生物碱积累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主要研究了石蒜野外材料鳞茎、叶、根、花、花葶与组织培养材料不定芽、组培根、愈伤组织生物碱含量的差异,优化了石蒜不定芽液体培养的条件,建立了石蒜不定芽液体震荡培养体系,研究了前体化合物和诱导子及二者协同作用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和生物碱积累的影响;研究了在不同的培养时间添加前体和诱导子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和生物碱积累的影响。获得以下试验结果:1.石蒜组织生物碱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石蒜碱、力可拉敏、加兰他敏三种生物碱含量高低顺序在石蒜不同组织中不一致,石蒜碱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花>鳞茎>花葶>叶>根>不定芽>组培根>愈伤组织;力可拉敏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花>鳞茎>叶>花葶>根>不定芽>组培根>愈伤组织;加兰他敏含量从高到低为:花>叶>根>不定芽>鳞茎>花葶>组培根>愈伤组织。不定芽中三种生物碱含量高于愈伤组织和组培根,加兰他敏含量为230.197μg g-1DW,仅低于花,叶和根,是愈伤组织中加兰他敏含量的21.79倍。由于石蒜花期较短,因此花不宜用作研究材料;且与叶、根和愈伤相比,石蒜不定芽具有容易诱导,容易培养,不受季节限制的特点,因此石蒜不定芽是研究生物碱合成最适宜的试验材料。并用气质联用技术从石蒜鳞茎样品中鉴定出5个生物碱成分,分别为石蒜碱、力可拉敏、加兰他敏、多花水仙碱、普鲁维因。2.石蒜不定芽的液体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基形态、激素配比、蔗糖浓度、光照时间影响石蒜不定芽的生长和石蒜碱,力可拉敏,加兰他敏三种生物碱的积累。有利于石蒜不定芽生物碱积累的最佳培养条件分别为:液体培养、6-BA和NAA浓度分别为2mg L-1和0.2mg L-1、蔗糖浓度为40g L-1、光照时间为16h d-1。3.前体化合物对石蒜不定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酪胺对石蒜不定芽的生长和石蒜碱、力可拉敏、加兰他敏含量的影响不一致。添加高浓度酪胺有利于石蒜生物碱的积累,低浓度的酪胺促进石蒜不定芽的生长。综合酪胺对石蒜不定芽的生长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酪胺浓度为250μmol L-1时石蒜碱,力可拉敏,加兰他敏的含量增加最为明显。原儿茶醛对石蒜不定芽的生长和三种生物碱积累的影响一致。低浓度的原儿茶醛能够促进石蒜不定芽的生长,且有利于石蒜生物碱的积累。原儿茶醛浓度为50μmol L-1时石蒜不定芽生长最快,干物质积累最多,生物碱的含量增加最为明显。4.诱导子对石蒜不定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的水杨酸既能够促进石蒜不定芽的生长又有利于石蒜生物碱的积累。水杨酸浓度为50μmol L-1时,石蒜不定芽生长最快,干物质积累量最大;而水杨酸浓度为10μmol L-1石蒜生物碱含量增加最为明显,综合水杨酸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积累的影响,能使石蒜生物碱产量显著增加的水杨酸浓度为10μmol L-1。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茉莉酸甲酯组的石蒜不定芽GI和ADB均低于对照组;而当茉莉酸甲酯浓度≤200μmol L-1时均能促进石蒜碱,力可拉敏,加兰他敏的积累。综合茉莉酸甲酯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和石蒜生物碱的影响,MeJA浓度为100μmol L-1时石蒜碱含量低于对照,力可拉敏和加兰他敏的含量与对照并无明显差异。可见单独添加茉莉酸甲酯不能明显提高石蒜碱,力可拉敏和加兰他敏的含量。5.诱导子与前体协同作用对石蒜不定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杨酸、酪胺和原儿茶醛联合添加有利于石蒜不定芽的生长,促进了石蒜不定芽生物碱的积累。酪胺与原儿茶醛浓度为150μmol L-1时,不定芽的GI和ADB分别是对照的119%,115%;石蒜碱,力可拉敏,加兰他敏三种生物碱含量均达最高,分别是对照的302%,320%,388%。试验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酪胺和原儿茶醛联合添加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与单独添加茉莉酸甲酯不同。添加适宜浓度的茉莉酸甲酯、酪胺和原儿茶醛能够促进石蒜不定芽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但是添加组的石蒜不定芽中石蒜碱,力可拉敏和加兰他敏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对生物碱合成的抑制作用强于对石蒜不定芽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此,茉莉酸甲酯和酪胺、原儿茶醛协同作用不能促进石蒜生物碱的积累。6.诱导子和前体的时间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培养的第12d添加酪胺,石蒜不定芽的GI和ADB最大,但是不定芽中石蒜碱和加兰他敏含量在第9d添加诱导子与前体最高。结合不同培养时间添加诱导子和前体对不定芽生长和生物碱的影响,可知第9d添加酪胺,石蒜碱和加兰他敏的含量增加最为显著,而第12d时添加酪胺,力可拉敏的含量增加最为显著;不同培养时期添加水杨酸对石蒜不定芽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2d添加水杨酸,石蒜不定芽的GI和ADB最大,在第9d时添加不定芽中石蒜碱和加兰他敏含量最高;不同培养时期水杨酸,酪胺和原儿茶醛协同作用对石蒜不定芽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2d联合添加水杨酸,酪胺和原儿茶醛,石蒜不定芽的GI和ADB最大,第9d添加,不定芽中石蒜碱和加兰他敏含量最高,力可拉敏含量与第12d添加无明显差异。

杨建远[10](2019)在《水法提取茶油过程中天然组分乳化机制及破乳提油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油茶籽油(Camellia oil)系世界上四大木本食用油之一,含油酸高达80%左右,其脂肪酸组成合理,享有“东方橄榄油”等之美誉。油茶籽油具有降血脂、降血压、软化血管、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及增强人体免疫力等药理功效。水法是一种“安全、营养、经济”的新型提取食用油的方法。然而,水法提取油茶籽油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乳化,是导致其难以工业化应用的“瓶颈”问题。为了探讨水法提取油茶籽油过程中乳化液的形成机制,解决其破乳问题,提高提油率,本研究分析了水法提取油茶籽油过程中乳化液形成的主要成分,对乳化液中的主要天然乳化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及鉴定,并用这些成分进行乳化液的重构,比较分析其乳化特性,探讨其乳化作用机制。同时,探索了乳化油-冻融破乳提取油茶籽油的新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法提取油茶籽油过程中形成乳化液的主要物质组成为脂肪(67.83%)、水分(28.23%)、茶皂素(1.26%)、蛋白质(0.83%)、总糖(1.03%)、磷脂(0.82mg/g)和粗纤维(0.05%)等,其中,乳化液中乳化性固形物成分仅占乳化液总量的3.25%。2.从水法提取油茶籽油过程中形成的乳化液中提取到油茶籽醇不溶性乳化蛋白(CSEP),经进一步纯化得到两个主要的乳化性蛋白组分(CSEP-A和CSEP-B)。CSEP-A由7个主要蛋白(或亚单位)和少量多糖组成,其中的蛋白条带分子量约为1335 kDa;CSEP-B是一组分子量为1315 kDa的混合蛋白。在pH 7.0条件下,CSEP-A比CSEP-B具有更高的内源荧光强度和表面疏水性,CSEP-A和CSEP-B均富含Glu、Arg和Asp;而CSEP-A中疏水性氨基酸含量(33.47±2.35%)高于CSEP-B(18.70±0.03%);与CSEP-B相比,CSEP-A的乳化活性指数(EAI)更高,乳化指数(CI)更低,虽然CSEP-B和-A两组分乳化稳定指数(ESI)相近,但CSEP-A形成的乳化液较CSEP-B乳化液更稳定。经LC-MS鉴定,油茶籽油体蛋白(Oleosin)可能是CSEP-A中最主要乳化性蛋白。3.从水法提取油茶籽油过程中形成的乳化液中分离纯化得到醇溶性乳化组分,利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和葡聚糖凝胶G-200色谱柱进行纯化获得一具有强乳化活性的主要乳化成分,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等进一步证实,这一纯化的醇溶性主要乳化成分为茶皂素、糖和蛋白的复合物(TCPC)。TCPC重构的乳化液分别置于一定范围的pH值(511)、离子强度(0200 mM NaCl)或热处理(6090℃;30 min)条件下,室温(1025℃)贮存14天,TCPC乳化液均表现十分稳定;然而,于pH 3条件时,TCPC乳化液出现了乳化液粒子的聚集与分层,于300 mM NaCl离子强度时,TCPC乳化液出现絮凝;但是,在冻融处理条件下,TCPC乳化液容易破乳。因此,醇溶性的茶皂素、糖和蛋白复合物可能是乳化液形成的关键乳化性成分之一。4.比较CSEP、TCPC和CSEP+TCPC乳化液的乳化特征,CSEP乳化液的EAI(96.73 m2/g)显著高于TCPC乳化液(74.76 m2/g)和CSEP+TCPC乳化液(76.41 m2/g),而CSEP乳化液的ESI(174.50 min)则显著低于TCPC乳化液(323.97 min)和CSEP+TCPC乳化液(275.99 min);各乳化液中乳粒大小呈正态分布,且乳粒具有较好的均一性,但是CSEP乳化液的平均粒径(389.43 nm)明显大于TCPC乳化液(264.97 nm)和CSEP+TCPC乳化液(262.40 nm);室温下贮存14天后,各乳化液的平均粒径及粒度分布均无显著变化,其中CSEP乳化液ζ-电位较低,出现不稳定的乳液漂浮现象;另外,流变学特性表明,CSEP、TCPC和CSEP+TCPC乳化液均具有明显的假塑性流体特征,呈现剪切稀化现象,在0.1100.0 rad/s的角频率扫描范围内,乳化液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大小均为:CSEP+TCPC>TCPC>CSEP,因此,CSEP+TCPC乳化液的凝胶强度略高,CSEP与TCPC的复合乳化可能具有协同增强乳化液凝胶强度的作用。5.研究了一种水法提取乳化油-冻融提取油茶籽油的新方法(AEEF),即:先收集乳化油,再通过冻融循环提取茶油。其工艺条件为:料水比为1:3(m/V),70℃下胶体磨研磨6 min,离心收集乳化油,重复2次;收集合并的乳化油经冷冻(?20℃)/解冻(50℃)循环破乳,离心收集上清游离油。AEEF最高得油率达89.37±0.51%,显著高于微波辅助水酶法(MAAEE)(83.05±1.14%),相似于压榨法(PE)和溶剂浸出-精炼法(SE-R);AEEF提取的油茶籽油中总氧化值(TOTOX)(6.82±0.12%)显著低于MAAEE、CEP和SE法提取的油茶籽油;其苯并芘(0.48μg/kg)含量低于SE-Oil,远低于《特、优级油茶籽油》团体标准(T/LYCY 001-2018);相比于SE-Oil和CEP-Oil,AEEF-Oil具有更高的α-生育酚和角鲨烯含量;同时更好保留了天然挥发性成分,油茶籽油的天然风味浓郁。AEEF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新方法。因此,本研究在阐明水法提取油茶籽油过程中乳化液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寻找到了一种解决水法提取油茶籽油中乳化问题的新方法。

二、克服石蒜有效成分提取过程中乳化的一些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克服石蒜有效成分提取过程中乳化的一些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石蒜中加兰他敏等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含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石蒜中的化学成分
        1.1.1 生物碱类
        1.1.2 多糖类
        1.1.3 凝集素类
        1.1.4 氨基酸类
        1.1.5 矿质元素类
        1.1.6 其他
    1.2 石蒜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2.1 石蒜的药理作用
        1.2.1.1 抗胆碱酯酶作用
        1.2.1.2 抗肿瘤
        1.2.1.3 抗病毒
        1.2.1.4 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1.2.1.5 降压作用
        1.2.1.6 其他作用
        1.2.1.7 毒性反应
        1.2.2 石蒜的临床功效
    1.3 石蒜的其他作用
        1.3.1 优良的观赏地被花
        1.3.2 盆栽、切花两相宜
        1.3.3 加工生产土农药
        1.3.4 生产化工原料
        1.3.5 其他
    1.4 植物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方法
        1.4.1 总生物碱的提取
        1.4.1.1 溶剂法
        1.4.1.2 离子交换树脂法
        1.4.1.3 沉淀法
        1.4.2 生物碱的分离
        1.4.2.1 利用生物碱的碱性差异进行分离
        1.4.2.2 利用生物碱及其盐溶解度的差异进行分离
        1.4.2.3 色谱法
        1.4.2.4 其他方法
    1.5 石蒜中生物碱的研究概况
        1.5.1 石蒜中主要生物碱成分的结构及性质
        1.5.1.1 石蒜碱(Lycorine)
        1.5.1.2 石蒜胺碱(Lycoramine)
        1.5.1.3 石蒜伦碱(Lycorenine)
        1.5.1.4 加兰他敏(Galanthamine)
        1.5.1.5 多花水仙碱(Tazettine)
        1.5.1.6 伪石蒜碱(Pseudolycorine)
        1.5.2 石蒜中生物碱的提取纯化技术
    1.6 石蒜中加兰他敏的研究概况
        1.6.1 加兰他敏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1.6.2 提取分离技术
        1.6.2.1 溶剂法
        1.6.2.2 超临界萃取法
        1.6.2.3 微波辅助提取法
        1.6.3 加兰他敏的检测方法
        1.6.3.1 紫外分光光度法
        1.6.3.2 薄层色谱法
        1.6.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6.3.4 气相色谱法
        1.6.3.5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1.6.3.6 免疫分析法
        1.6.3.7 荧光法
        1.6.4 加兰他敏的市场前景及社会效益
    1.7 石蒜中伪石蒜碱的研究概况
    1.8 石蒜中多糖的研究概况
    1.9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石蒜中加兰他敏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
    2.1 实验仪器及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试剂和药品
    2.2 实验方法
        2.2.1 石蒜原料预处理
        2.2.2 加兰他敏的提取方法
        2.2.2.1 加兰他敏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2.2.2.2 热回流提取的单因素考察试验
        2.2.2.3 热回流提取条件的正交试验设计
        2.2.2.4 最佳提取工艺的确定和验证
        2.2.3 加兰他敏的分离方法
        2.2.3.1 溶剂萃取法
        2.2.3.2 氧化铝柱层析法
        2.2.3.3 上行硅胶柱层析法
        2.2.4 加兰他敏的检测方法
        2.2.4.1 薄层层析法
        2.2.4.2 高效液相法
        2.2.5 石蒜原料比较
        2.2.5.1 石蒜不同部位中加兰他敏含量的比较
        2.2.5.2 不同时期采集的石蒜鳞茎中加兰他敏含量的比较
第三章 石蒜中伪石蒜碱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和药品
    3.2 伪石蒜碱的提取方法
    3.3 伪石蒜碱的分离方法
        3.3.1 盐析法
        3.3.2 混合溶剂法
    3.4 伪石蒜碱的检测方法
        3.4.1 紫外分光光度法
        3.4.2 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四章 石蒜多糖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
    4.1 实验仪器及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试剂和药品
    4.2 石蒜多糖的提取方法
    4.3 石蒜多糖的分离方法
        4.3.1 去脂
        4.3.2 Sevage法除蛋白
        4.3.3 脱色
        4.3.4 DEAE-纤维素柱层析
        4.3.4.1 处理
        4.3.4.2 装柱
        4.3.4.3 平衡
        4.3.4.4 上样、洗脱
        4.3.5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
        4.3.5.1 处理
        4.3.5.2 装柱
        4.3.5.3 加样
        4.3.5.4 洗脱与收集
    4.4 石蒜多糖的含量测定
        4.4.1 苯酚-硫酸法的工作原理
        4.4.2 标准曲线的制作
        4.4.3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
第五章 结论
    5.1 加兰他敏最佳提取工艺的研究及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5.2 确立加兰他敏分离方法
    5.3 对伪石蒜碱的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
    5.4 对石蒜多糖的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
    5.5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2)文殊兰种子中生物碱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文殊兰研究现状
        1.1.1 文殊兰概述
        1.1.2 文殊兰化学成分研究
        1.1.3 文殊兰生物碱的药理学研究
    1.2 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方法
        1.2.1 总生物碱的提取溶剂
        1.2.2 总生物碱的提取方式
        1.2.3 生物碱的分离纯化
    1.3 单体化合物的纯度判断和结构鉴定
        1.3.1 化合物的纯度判断
        1.3.2 结构研究程序
        1.3.3 结构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1.4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文殊兰种子中生物碱的提取工艺考察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生物碱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讨论
    4.1 文殊兰种子中生物碱的提取
    4.2 生物碱的分离与纯化
    4.3 关于所得化合物的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符号说明
    附录B 化合物的相关谱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中国石蒜(Lycoris chinensis)体内加兰他敏等生物碱积累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石蒜植物资源研究利用现状综述
        摘要
        1 石蒜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2 石蒜属植物的系统进化研究
        3 石蒜属植物种子特性和杂交育种的研究
        4 石蒜属植物的栽培技术研究
        5 石蒜属植物繁殖的研究
        6 石蒜科植物生物碱研究现状
        7 石蒜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8 存在的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中应用现状
        摘要
        1 利用组织培养进行种质保存和植物育种
        2 次生代谢物质的工业化生产
        3 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鉴别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4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三节 利用组织培养生产加兰他敏等生物碱研究现状
        摘要
        1 组培体系的建立
        2 外植体的形态分化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 培养条件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4 添加诱导物质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5 毛状根培养对石蒜体内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6 加兰他敏生物合成途径
        7 加兰他敏代谢途径中相关酶和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第二章 中国石蒜种子贮藏与萌发特性以及生物碱与生长的关系
    第一节 中国石蒜种子贮藏与萌发特性的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生长时间以及不同器官对加兰他敏等生物碱含量影响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加兰他敏,石蒜碱,力克拉敏含量随着生长时间的变化
        2.2 中国石蒜不同器官中加兰他敏,石蒜碱,力克拉敏的变化规律
        3 讨论
第三章 外植体分化状态和不同外植体来源丛生芽对中国石蒜体内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第一节 以鳞茎为外植体的中国石蒜的组织培养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的灭菌时间对中国石蒜外植体成活率以及污染率的影响
        2.2 不同的取材时间对中国石蒜出芽时间和分化不定芽数目的影响
        2.3 不同的激素配比对中国石蒜出芽率的影响
        2.4 不同的蔗糖浓度对中国石蒜鳞茎生长的影响
        2.5 生根培养
        2.6 移栽
        3 讨论
    第二节 以花序为外植体的中国石蒜的组织培养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统计及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的灭菌时间对中国石蒜花序外植体成活率以及污染率的影响
        2.2 不同的取材时间对中国石蒜花序出芽率的影响
        2.3 不同的激素配比对中国石蒜花序诱导率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节 以种仁为外植体的中国石蒜的组织培养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统计及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的灭菌时间对中国石蒜种子外植体成活率以及污染率的影响
        2.2 不同的激素配比对中国石蒜种仁出芽率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节 植株的分化状态对石蒜体内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外源激素组合对中国石蒜丛生芽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2.2 加兰他敏,石蒜碱,力克拉敏含量随着植物组织分化状态的变化
        3 讨论
    第五节 不同外植体来源的丛生芽中生物碱含量的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不同外植体来源的丛生芽的生物量比较
        1.3 生物碱的提取与鉴定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外植体来源的丛生芽的生物量比较
        2.2 不同外植体来源的丛生芽的的生物碱含量比较
        3 讨论
第四章 诱导物质对中国石蒜幼苗的生长量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诱导物的制备
        1.3 诱导物的处理
        1.4 生物碱的提取与鉴定方法
        1.5 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诱导物对生长量的影响
        2.2 诱导物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的表达量与加兰他敏含量的关系
    第一节 中国石蒜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片段克隆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菌株及质粒
        1.3 总RNA提取
        1.4 单链cDNA的合成
        1.5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片段的PCR扩增、克隆和测序
        2 结果
        2.1 总RNA提取结果
        2.2 目标片段的获取
    第二节 中国石蒜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表达的半定量RT-PCR分析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剂
        1.3 PCR引物序列设计
        1.4 各部位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1.5 反转录反应
        1.6 PCR反应条件优化
        1.7 PCR反应产物的检测
        1.8 不同部位加兰他敏含量的测定
        2 结果
        2.1 中国石蒜各部位总RNA的提取
        2.2 目的基因COMT和内参18SrRNA片段同时扩增的PCR条件优化
        2.3 半定量PCR循环次数的确定
        2.4 不同部位COMT基因的半定量RT-PCR结果
        2.5 不同部位加兰他敏的含量
        3 讨论
全文结论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Ⅰ中国石蒜花,种子
附录Ⅱ 中国石蒜组培苗
附录Ⅲ 中国石蒜的HPLC图谱
附录Ⅳ COMT基因的EST序列(NCBI下载)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致谢

(4)文殊兰中强碱性生物碱的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文殊兰的概述
        1.1.1 文殊兰的形态学研究
        1.1.2 文殊兰的显微特征
    1.2 文殊兰生物碱的化学成分研究
    1.3 文殊兰生物碱的药理活性研究
        1.3.1 抗肿瘤作用
        1.3.2 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1.3.3 抗菌、抗寄生虫、抗病毒作用
        1.3.4 抗炎、镇痛作用
        1.3.5 抑制蛋白质和DNA的合成
        1.3.6 抗过敏反应
        1.3.7 其他活性
    1.4 文殊兰生物碱的定性研究
    1.5 文殊兰生物碱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
        1.5.1 传统提取方法
        1.5.2 微波萃取法
        1.5.3 超声提取法
        1.5.4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5.5 酶法
        1.5.6 半仿生提取法
        1.5.7 联用技术
    1.6 文殊兰生物碱纯化方法的研究
        1.6.1 有机溶剂萃取
        1.6.2 色谱
        1.6.3 树脂吸附
        1.6.4 分子印迹
        1.6.5 膜分离
    1.7 液-质联用技术在文殊兰生物碱研究上的应用
    1.8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8.1 课题来源
        1.8.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9 论文研究的内容
2 文殊兰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的仪器及材料
        2.2.2 文殊兰总碱提取分离工艺设计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线性关系的考察
        2.3.2 单因素考察
        2.3.3 正交实验设计
        2.3.4 文殊兰总生物碱提取工艺的确定
        2.3.5 文殊兰生物碱的定性实验
    2.4 本章小结
3 文殊兰中强碱性生物碱的分离纯化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的仪器及材料
        3.2.2 文殊兰中强碱性生物碱的分离工艺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薄层层析的考察结果
        3.3.2 柱色谱分析结果
        3.3.3 文殊兰中强碱性生物碱的进一步纯化
    3.4 本章小结
4 文殊兰中强碱性生物碱的HPLC-MS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药品及器材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文殊兰中强碱性生物碱HPLC条件的筛选
        4.3.2 分析中所使用的质谱条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文殊兰中强碱性生物碱液相条件的分析
        4.4.2 方法学考察
        4.4.3 液-质联用考察
    4.5 本章小结
5 讨论
    5.1 文殊兰提取分离条件的筛选
    5.2 文殊兰生物碱的检识
    5.3 液-质联用技术在文殊兰中强碱性生物碱中的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香辛料的微波提取工艺及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香辛料
        1.1.1 香辛料的定义
        1.1.2 香辛料的国内外市场供需
        1.1.3 香辛料的化学成分及加工应用形式
        1.1.4 香辛料提取分离技术的简述
    1.2 微波提取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1.2.1 微波提取技术的原理
        1.2.2 微波提取技术的特点
    1.3 微波提取技术在香辛料中的应用
        1.3.1 微波提取方面取得的成果
        1.3.2 微波提取机理方面的进步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香辛料的静态-微波提取小试工艺及应用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黑胡椒油树脂提取与应用工艺的小试实验
        2.3.2 海带提取与应用工艺的小试实验
        2.3.3 陈皮油树脂和橙皮苷联合开发利用工艺的研究
        2.3.4 沙姜油树脂的提取和应用工艺的小试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黑胡椒油树脂提取与应用工艺的小试实验
        2.4.2 海带提取与应用工艺的小试实验
        2.4.3 陈皮油树脂和橙皮苷联合开发利用工艺的研究
        2.4.4 沙姜油树脂的提取和应用工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香辛料提取物的主要有效成分的分析和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黑胡椒油树脂中胡椒碱含量的测定实验
        3.3.2 海带提取物中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实验
        3.3.3 橙皮苷纯度测定实验
        3.3.4 沙姜提取物的分析和沙姜脑的含量测定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黑胡椒油树脂中胡椒碱含量的测定
        3.4.2 海带提取物中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
        3.4.3 橙皮苷纯度测定
        3.4.4 沙姜提取物的分析和沙姜脑的含量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香辛料的动态-微波提取中试与工业化生产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中试微波设备MAE-3 主要技术参数及简图
        4.3.2 黑胡椒油树脂的动态-微波提取中试工艺研究实验
        4.3.3 香辛料的动态-微波提取中试工艺的推广应用
        4.3.4 荜茇油树脂的动态-微波提取工业化生产研究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黑胡椒油树脂的动态-微波提取中试工艺研究
        4.4.2 香辛料的动态-微波提取中试工艺的推广应用
        4.4.3 荜茇油树脂的动态-微波提取工业化生产研究
        4.4.4 香辛料的动态-微波提取工业化生产工艺的推广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艺能耗的核算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动态-微波法工业生产与中试、小试的能耗对比实验
        5.3.2 动态-微波法工业生产与乙醇溶剂法的能耗对比实验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动态-微波法工业生产与中试、小试的能耗对比
        5.4.2 动态-微波法工业生产与乙醇溶剂法的能耗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香辛料的静态-微波提取小试工艺及应用工艺研究
        6.1.2 香辛料提取物的主要有效成分的分析和测定
        6.1.3 香辛料的动态-微波提取中试与工业化生产工艺研究
        6.1.4 工艺能耗的核算和研究
    6.2 论文创新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成果
致谢
附录

(6)植物精油杀虫作用及制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精油概述
        1.1.1 植物精油的定义及理化性质
        1.1.2 植物精油化学
        1.1.3 含精油的植物种类及分布
        1.1.4 精油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1.1.5 植物精油的生物学意义
        1.1.6 植物精油的提取方法
    1.2 植物精油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1.2.1 植物精油的医药药理作用
        1.2.2 植物精油杀虫抑菌活性研究概况
        1.2.3 植物精油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3 植物精油的生物活性机制
        1.3.1 植物精油的药理
        1.3.2 植物精油的杀虫机理
        1.3.3 植物精油的杀菌机理
    1.4 植物精油对昆虫的作用
        1.4.1 直接毒杀作用
        1.4.2 驱避作用
        1.4.3 拒食、生长发育抑制作用
        1.4.4 引诱作用
    1.5 植物精油混用及制剂的开发与研究
    1.6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的设计思路
第二章 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的驱避及熏蒸活性筛选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精油
        2.1.2 供试溶剂
        2.1.3 试虫
        2.1.4 主要器材
    2.2 试验方法
        2.2.1 驱避活性测定方法
        2.2.2 熏蒸活性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驱避活性测定结果
        2.3.2 熏蒸活性测定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2.4.1 植物精油驱避活性广泛存在
        2.4.2 植物精油应用于公共卫生方面前景广阔
第三章 两种植物精油乳油的制备及质量检测及杀虫活性研究
    3.1 供试材料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精油及药剂
        3.1.3 供试溶剂及乳化剂
        3.1.4 供试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精油乳油制剂研制方法
        3.2.2 精油乳油的质量检测方法
        3.2.3 精油乳油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两种精油环保型乳油配制及质量检测
        3.3.2 乳油质量检测结果
        3.3.3 两种精油乳油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3.4.1 10%柠檬草油乳油和10%冬青油乳油值得进一步产业化开发
        3.4.2 化学分析与生物测定相结合的方法较适宜于植物源农药产品的质量检测·
        3.4.3 植物精油乳油用于农药开发的前景广阔
第四章 基于植物精油的蚊香增效剂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精油
        4.1.2 供试溶剂
        4.1.3 供试药剂及乳化剂
        4.1.4 供试仪器及试剂
        4.1.5 供试昆虫
    4.2 试验方法
        4.2.1 植物精油增效剂配方筛选
        4.2.2 蚊香制备方法
        4.2.3 植物精油增效剂活性测定方法
        4.2.4 增效效果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植物精油增效剂配方筛选
        4.3.2 精油增效剂的生物活性测定
    4.4 小结与讨论
        4.4.1 植物精油增效剂的开发前景广阔
        4.4.2 密闭圆筒法用于蚊香活性测定的局限性
第五章 基于植物精油的气雾剂增效剂研究
    5.1 供试材料
        5.1.1 供试昆虫
        5.1.2 供试样品与试剂
        5.1.3 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5.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3 气雾剂灌装
        5.2.4 研究技术路线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植物精油增效活性筛选结果
        5.3.2 植物精油增效剂配方研制
    5.4 小结与讨论
        5.4.1 筛选出增效效果较好的植物精油气雾剂增效剂
        5.4.2 冬青油的增效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5.4.3 基于植物精油的增效剂配方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完善
第六章 木姜子油和山苍子油及其主成分对粉纹夜蛾毒力比较研究
    6.1 供试材料
        6.1.1 供试昆虫
        6.1.2 供试精油及精油单体
        6.1.3 试验仪器设备
    6.2 试验方法
        6.2.1 木姜子油和山苍子油成分分析方法
        6.2.2 植物精油及其各成分对粉纹夜蛾触杀活性测定方法
        6.2.3 植物精油各单体成分组合对粉纹夜蛾触杀活性测定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木姜子油、山苍子油成分测定结果
        6.3.2 木姜子油、山苍子油及各成分对粉纹夜蛾触杀活性测定结果
        6.3.3 木姜子油、山苍子油各成分间的相互作用
    6.4 小结与讨论
        6.4.1 1,8-桉叶素和香芹酮是木姜子油的主效成分
        6.4.2 γ-松油烯、柠檬烯和对伞花烃是山苍子油的主效成分
        6.4.3 植物精油各成分对精油表现出杀虫活性均起到一定作用
第七章 木姜子挥发油提取工艺及杀虫活性研究
    7.1 供试材料
        7.1.1 供试植物材料
        7.1.2 供试有机试剂
        7.1.3 供试气体
        7.1.4 试虫
        7.1.5 试验器材
    7.2 试验设计与方法
        7.2.1 木姜子挥发油提取方法
        7.2.2 SC-CO_2萃取效果的评价
        7.2.3 SC-CO_2萃取条件对萃取效果影响的研究
        7.2.4 SC-CO_2萃取木姜子中挥发油夹带剂及使用的初步研究
        7.2.5 熏蒸活性测定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水蒸气蒸馏法对木姜子油的提取效果
        7.3.2 超临界萃取条件对萃取效果影响
        7.3.3 熏蒸活性生物测定
    7.4 小结与讨论
        7.4.1 超临界CO_2萃取木姜子挥发油的工艺
        7.4.2 超临界CO_2萃取物较适宜于制备杀虫剂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8.1 讨论
        8.1.1 具生物活性的植物精油各成分间具明显的互作增效作用
        8.1.2 植物精油作为卫生害虫防控剂增效剂的研发与应用将成为热点课题
        8.1.3 认识和合理规避其劣势是植物精油在害虫防治中应用必须重视的问题
        8.1.4 卫生杀虫剂的生物测定装置有必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8.1.5 对植物精油的增效方式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
        8.1.6 植物精油用于卫生害虫防控领域大有可为
    8.2 结论
    8.3 本论文的创新点
    8.4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8.4.1 植物精油对其它卫生害虫的活性研究
        8.4.2 植物精油杀虫作用机理研究
        8.4.3 植物精油制剂的进一步研究
        8.4.4 植物精油抑菌作用的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吴茱萸中生物碱的分离纯化和质谱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吴茱萸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1.2.1 吴茱萸的生理活性
        1.2.2 吴茱萸的化学成分
        1.2.3 吴茱萸总生物碱的提取方法
        1.2.4 生物碱分离制备的技术与方法
    1.3 现代分析表征技术
        1.3.1 质谱技术
        1.3.2 核磁共振法
    1.4 本课题的提出
第2章 吴茱萸生物碱类组份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样品制备
        2.2.3 液相色谱和质谱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吴茱萸有效成分的提取
        2.3.2 吴茱萸生物碱的前处理
        2.3.3 吴茱萸生物碱的类分离
        2.3.4 吴茱萸生物碱类组份的液相条件优化
    2.4 小结
第3章 吴茱萸中吲哚类生物碱和喹诺酮类生物碱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液相色谱和质谱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吲哚类生物碱的制备
        3.3.2 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快速制备
        3.3.3 喹诺酮类生物碱的制备
        3.3.4 核磁共振定性
    3.4 小结
第4章 吴茱萸中吲哚类生物碱和喹诺酮类生物碱的质谱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液相色谱和质谱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吲哚类生物碱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4.3.2 喹诺酮类生物碱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4.4 小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9)前体及诱导子对石蒜不定芽的生长和生物碱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石蒜简介
    1.2 石蒜生物碱概述
        1.2.1 石蒜生物碱简介
        1.2.2 石蒜生物碱的药理作用
        1.2.3 石蒜生物碱的提取,分离纯化及检测
    1.3 石蒜生物碱加兰他敏的合成
        1.3.1 化学合成
        1.3.2 生物合成
    1.4 石蒜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1.4.1 不定芽液体震荡培养的研究
    1.5 前体物及诱导子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
        1.5.1 诱导子的概念
        1.5.2 诱导子的种类
        1.5.3 诱导子的作用特点
    1.6 前体化合物的选择
2 引言
    2.1 石蒜的研究现状
    2.2 石蒜的应用前景
    2.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4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设备
    3.1 材料
    3.2 设备
4 试验方法与试验设计
    4.1 石蒜不定芽的诱导
    4.2 石蒜不定芽的液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4.2.1 培养基类型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4.2.2 分裂素对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4.2.3 蔗糖浓度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积累的影响
        4.2.4 光照时间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4.2.5 石蒜不定芽中生物碱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变化
    4.3 添加前体对石蒜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4.3.1 添加不同浓度酪胺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4.3.2 添加不同浓度原儿茶醛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的影响
    4.4 诱导子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4.4.1 不同浓度水杨酸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的影响
        4.4.2 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的影响
    4.5 诱导子与前体的联合使用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4.5.1 不同浓度水杨酸、酪胺和原儿茶醛的联合使用
        4.5.2 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酪胺和原儿茶醛的联合使用
    4.6 前体和诱导子的添加时间对石蒜的生长和生物碱的影响
        4.6.1 酪胺的添加时间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4.6.2 水杨酸的添加时间对石蒜生长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4.6.3 水杨酸、酪胺和原儿茶醛联合使用添加时间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4.7 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4.8 生物碱的提取及检测
        4.8.1 生物碱的提取
        4.8.2 生物碱的高效液相检测
        4.8.3 石蒜生物碱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4.9 数据处理方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石蒜组织生物碱分析
        5.1.1 石蒜不同组织生物碱的含量
        5.1.2 石蒜组织生物碱的气质联用分析
    5.2 石蒜不定芽的液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5.2.1 培养基类型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5.2.2 激素对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5.2.3 蔗糖浓度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积累的影响
        5.2.4 光照时间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5.2.5 石蒜不定芽中生物碱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变化
    5.3 添加前体对石蒜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5.3.1 添加酪胺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5.3.2 添加原儿茶醛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的影响
    5.4 添加诱导子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5.4.1 添加水杨酸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的影响
        5.4.2 添加茉莉酸甲酯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的影响
    5.5 诱导子与前体的联合使用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5.5.1 水杨酸与酪胺和原儿茶醛的联合使用对石蒜不定芽的影响
        5.5.2 茉莉酸甲酯与酪胺和原儿茶醛的联合使用对石蒜不定芽的影响
    5.6 前体和诱导子的添加时间对石蒜的生长和生物碱的影响
        5.6.1 不同培养时期添加酪胺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5.6.2 不同培养时期添加水杨酸对石蒜生长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5.6.3 不同培养时期添加水杨酸、酪胺和原儿茶醛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石蒜组织生物碱的分析
        6.1.2 石蒜不定芽液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6.1.3 前体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积累的影响
        6.1.4 诱导子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积累的影响
        6.1.5 诱导子及前体的联合使用对石蒜不定芽的影响
        6.1.6 诱导子与前体的时间效应
    6.2 结论
        6.2.1 石蒜组织生物碱的分析
        6.2.2 石蒜不定芽液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6.2.3 前体化合物对石蒜不定芽的影响
        6.2.4 诱导子对石蒜不定芽的影响
        6.2.5 前体与诱导子的协同作用对石蒜不定芽的影响
        6.2.6 诱导子和前体的时间效应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水法提取茶油过程中天然组分乳化机制及破乳提油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茶油的主要特征
    1.2 茶油的主要提取技术
        1.2.1 传统压榨提油技术
        1.2.2 传统溶剂浸出提油技术
        1.2.3 其它提油技术
        1.2.4 水法提油技术
        1.2.5 几种茶油提取技术比较
    1.3 乳化液形成的物质基础
    1.4 天然乳化成分的复合乳化机制
    1.5 水法提油中乳化液的破乳技术
    1.6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6.1 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水法提取茶油过程中乳化液形成的物质基础及主要乳化组分的提取
    2.1 前言
    2.2 材料、试剂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乳化液及脱脂乳化物的制备
        2.3.2 乳化液组成及含量分析
        2.3.3 乳化液中主要乳化性成分的提取
        2.3.4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乳化液的主要物质组成
        2.4.2 乳化液中醇溶性组分的提取
        2.4.3 乳化物中醇不溶性乳化蛋白的提取
    2.5 讨论
        2.5.1 乳化液的物质组成及主要乳化性成分
        2.5.2 主要乳化性成分的醇溶性
        2.5.3 醇不溶性乳化蛋白
    2.6 小结
第3章 乳化液中醇不溶性乳化蛋白的分离、表征及其乳化特征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脱脂乳化物冻干粉的制备
        3.3.2 乳化液中醇不溶性乳化蛋白的分离纯化
        3.3.3 醇不溶性乳化蛋白组分中成分的测定
        3.3.4 醇不溶性乳化蛋白组分SDS-PAGE和 Native-PAGE电泳
        3.3.5 氨基酸组成分析
        3.3.6 内源荧光强度(FI)
        3.3.7 表面疏水性(S0)
        3.3.8 二级结构分析
        3.3.9 原子力显微镜(AFM)
        3.3.10 醇不溶性乳化蛋白组分的乳化特性
        3.3.11 醇不溶性主要乳化蛋白的LC-MS分析
        3.3.12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醇不溶性乳化蛋白的分离与纯化
        3.4.2 SDS-PAGE和 Native-PAGE电泳
        3.4.3 氨基酸组成
        3.4.4 内源荧光强度和表面疏水性
        3.4.5 二级结构的预测
        3.4.7 CSEP-A和CSEP-B的乳化特征
        3.4.8 LC-MS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乳化液中醇溶性组分的分离纯化及其乳化特征
    4.1 前言
    4.2 材料、试剂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乳化物中醇溶性乳化成分的分离纯化
        4.3.2 醇溶性主要乳化成分的理化特征
        4.3.3 醇溶性主要乳化成分的乳化特性
        4.3.4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乳化物中醇溶性主要乳化成分的分离纯化
        4.4.2 TCPC的理化特性分析
        4.4.3 环境条件对TCPC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
    4.5 讨论
        4.5.1 茶皂素、糖和蛋白的复合物(TCPC)
        4.5.2 TCPC的乳化稳定性
    4.6 小结
第5章 CSEP和TCPC复合乳化特征
    5.1 前言
    5.2 材料、试剂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乳化物中TCPC乳化成分的分离纯化
        5.3.2 油茶籽醇不溶性乳化蛋白(CSEP)的提取
        5.3.3 PCPC和CSEP的复合乳化特征
        5.3.4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乳化液的EAI和ESI
        5.4.2 乳化液的粒度分布和平均粒径
        5.4.3 乳化液的Zeta电位
        5.4.4 乳化液的乳析指数(CI)
        5.4.5 乳化液的流变特性
        5.4.6 乳化液的显微结构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乳化油-冻融法提取油茶籽油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原料
        6.2.2 实验试剂
        6.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乳化油-冻融法提取茶油(AEEF)
        6.3.2 茶油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6.3.3 不同方法提取的茶油品质比较
        6.3.4 统计分析
    6.4 结果与分析
        6.4.1 乳化油的组成
        6.4.2 乳化油制备工艺参数
        6.4.3 不同方法提取茶油的品质特征
    6.5 讨论
        6.5.1 AEEF法提取茶油的提油率
        6.5.2 AEEF法提取茶油的品质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水法提取油茶籽油过程中乳化液形成的物质基础
        7.1.2 水法提取茶油籽油过程中形成的乳化液中醇不溶性乳化蛋白
        7.1.3 水法提取茶油籽油过程中形成的乳化液中醇溶性主要乳化成分
        7.1.4 醇不溶性乳化蛋白与茶皂素、糖和蛋白复合物的复合乳化特征
        7.1.5 乳化油-冻融破乳提取茶油
    7.2 创新性
    7.3 进一步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克服石蒜有效成分提取过程中乳化的一些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石蒜中加兰他敏等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含量分析[D]. 令狐昱慰. 西北大学, 2007(05)
  • [2]文殊兰种子中生物碱的化学成分研究[D]. 刘琳.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05)
  • [3]中国石蒜(Lycoris chinensis)体内加兰他敏等生物碱积累影响因素的研究[D]. 穆红梅.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4)
  • [4]文殊兰中强碱性生物碱的化学研究[D]. 韩笑.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05)
  • [5]香辛料的微波提取工艺及应用技术研究[D]. 周叶燕. 广州大学, 2011(05)
  • [6]植物精油杀虫作用及制剂研究[D]. 江志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5)
  • [7]克服石蒜有效成分提取过程中乳化的一些体会[J]. 阮龙喜. 中草药通讯, 1974(05)
  • [8]吴茱萸中生物碱的分离纯化和质谱表征[D]. 邱时祎.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9]前体及诱导子对石蒜不定芽的生长和生物碱积累的影响[D]. 高翠云.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5)
  • [10]水法提取茶油过程中天然组分乳化机制及破乳提油技术的研究[D]. 杨建远. 南昌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石蒜有效成分提取过程中克服乳化的几点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