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宋元迅墓志考述(论文文献综述)
盖巍[1](2022)在《北宋王尚恭家世及生平考述——以馆藏王尚恭及其夫人席氏墓志铭为例》文中提出王尚恭,北宋人,《宋史》中无传,其生平事迹及家世的史料记述集中于开封市博物馆藏王尚恭及其继室席氏的石刻墓志,其余史料散见于其师友的诗文集录以及宋代的笔记小说之中。王尚恭及其家族在北宋并非平庸无闻,从其求学、入仕和历官,到后来在退居洛阳期间参加耆英会、真率会等雅集活动,不难发现其身边不乏北宋名士的身影,他的言行也展现出北宋贤士之风范。
陈剑[2](2021)在《岷江流域2019年度考古工作撷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岷江中游地区先秦时期聚落及墓葬考古有新的发现,如宝墩、三观村遗址及五里村、双龙村墓地等;秦汉至元明清时期的遗址与墓地发掘也有不少收获,如大湾墓地、三苏祠式苏轩遗址等;成都中心城区如正府街遗址、东华门遗址等城市考古成果表明秦汉以来的成都核心生活区就在现在的成都市中心。本年度出版了《成都考古发现(2016)》《成都包家梁子墓地考古发掘报告》《川西北高原史前考古发现与研究》等考古发掘报告及简报。"茂县营盘山遗址与古蜀之源"学术研讨会、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90周年研讨及展览等学术研讨活动,有利于提升岷江流域考古研究工作。
常青[3](2021)在《彬县大佛寺中的历史名人题刻》文中认为彬县大佛寺是陕西省最大的石窟群,由唐太宗李世民创建,是初唐时期的一项重要石窟工程,后成为历史名胜,吸引着众多的名人前往瞻礼并铭刻题记。大佛寺石窟中保存着为数众多的铭文题记,仅在《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正史中有传的就达22人之多,他们都是当时位高权重的政治人物。另外还有19位在正史中虽无传但也曾经有过重要历史地位和贡献的人物,有的成就还被正史提及。这些题记不仅记载着他们游览或出资修缮大佛寺的时间,也给我们提供了他们中的很多人曾在陕西任职的具体时间,起到了补充史料的作用。
王聪[4](2021)在《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出土墓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袁大鑫[5](2021)在《张九成《四书》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田田[6](2021)在《同途殊归:宋代保安军刘氏和胡氏家族发展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北宋西北地区是宋与辽、党项西夏政权之间的缓冲地带。鉴于该地区自唐末五代以来已发展成为吐蕃、党项、回鹘等少数民族族众分散、各有首领、互不统属的状况,宋朝因地制宜,通过酋其首领、设置蕃官的方式进行羁縻统治。在北宋与党项西夏政权近一百五十年的和战关系里,蕃官家族累世保塞成为普遍现象,兼具时代、地域特色的蕃官家族群体出现于北宋西北地区。刘氏、胡氏家族是宋夏边境两种发展类型蕃官家族的代表。他们同为内附授官、军功起家,前期依靠军功发展,在第三、第四代时两个家族逐渐走向两途。刘氏家族通过五代人的军功实现家族身份、地域、家风的巨大变化,胡氏家族则自第三代开始由盛而衰,家族身份、地域均未改变。北宋西北政局不断变化是两个家族存在发展的背景因素、获取军功和对宋王朝忠心是家族绵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蕃官家族本身的组织状况是家族发展的内在动力、民族交融程度的高低对两个家族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以内附或军功起家,军功与忠心显荣和缺失军功与不忠骤衰的两种发展模式在西北蕃官家族群体中具有代表性。从西北蕃官家族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宋代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势不可挡,唯有顺应历史潮流,蕃官家族才能绵延发展,否则发展艰难。
王超[7](2019)在《杜甫遗迹研究》文中认为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一生经历坎坷,既见证了有唐一代最为繁盛的开元、天宝时代,又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杜甫的诗歌既是唐王朝兴衰史的见证,也常常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内心喜怒哀乐的寄托。杜甫忠君爱国的高尚情操受到后人的推崇,其艰难的人生际遇也常引起后世文人的痛惜、感怀,杜甫也因此受到了后人广泛的祭祀与纪念。时至今日,在杜甫一生所经之处以及卒葬、籍贯之地,仍然存在着很多与杜甫相关的祠、墓、故居、亭台等遗迹,并有众多历代相关文献附着于其上。本论文就以这些杜甫遗迹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等方式,对全国范围内十余处杜甫遗迹的创建源流、历史沿革、文化价值等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十二章。前八章以杜甫生前所经之地的先后顺序为线索,考辨、研究了杜甫曾到过或后人认为杜甫曾到过的长安、鄠县、鄜州、延州、秦州、成州、栗亭、成都八地杜甫遗迹的产生、沿革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祭祀形象。九至十二章考辨、研究了广为人知、传承有序且据实可考的偃师、巩县、耒阳、平江四处杜甫墓葬遗迹。从历史真实的角度看,四处墓葬均有破绽,因此本文并不将各地杜甫墓葬的真伪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目的,而是以历史和文化的视角,着重关注偃师、巩县、耒阳、平江四地杜甫墓的产生时间、历史依据、相互间的争讼过程以及其中体现出的文化心态地域文化因素,从中提炼出这些杜甫墓葬遗迹表达出的对杜甫的崇祀和对杜甫精神、文化的弘扬。本论文主体的十二章内容各有创新。第一、五、六、七章分别研究西安、秦州、成州、栗亭四处故居、祠堂遗迹。不仅详细考辨了这四地遗迹的产生和沿革问题,更依据相关碑记、题诗、方志等文献展现了这些遗迹创建及历代重修中杜甫祭祀形象的多样性变化过程。这是此前杜甫接受研究没有关注的新问题,对丰富杜甫接受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二章研究的是鄠县渼陂空翠堂。空翠堂最初是宋人在渼陂见到的一处残破亭台,由北宋张汲重修并以杜诗命名。明末局势动荡之际,本地官员为加强军事防御力量重修空翠堂,既蕴含了国运艰难之下缅怀杜甫的感情,又有军事堡垒的功能。直至清代,空翠堂才最终成为祭祀杜甫的祠堂。空翠堂的沿革史在杜甫遗迹中具有独特的价值。第三章以杜甫鄜州羌村故居为研究对象,考辨了自宋代以来杜甫寓居鄜州羌村的三种说法,分析了两处故居的文献线索,证实宋明两代主流观点中并非有两个羌村,而是同一地点的不同表述,由此得出杜甫寓居鄜州时并未再次移家的结论。此结论纠正了自清代以来,一大部分学者为调和两处羌村的矛盾,认为杜甫在鄜州寓居过两个羌村的错误认识。第四章以延安杜公祠为研究中心,以明清时期杜甫避乱延州传说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为基本线索,探讨了延安杜甫遗迹从无到有的历程,以及延安杜公祠从清代到现代历次重修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学界一致认定安史之乱中杜甫未曾到达延州,因此延安杜公祠就有了如同耒阳杜甫墓一样的现象级研究意义。第八章以最负盛名的杜甫遗迹——成都草堂为研究对象。由于成都草堂历代修建文献众多、学术关注度高、研究成果丰富,笔者在考证草堂基本历史状况的基础上,着重对前人疏忽的历史细节问题详加考证,纠正了前人对明万历年间草堂重修人何宇度籍贯及官职的错误认识,探究了清人杜玉林官职升迁与屡次重修草堂的内在动因。此外,本章着重将地方官员的官职身份与重修草堂事迹相互关联,探讨地方官员在重修草堂过程中的突出作用。第九章与第十章围绕偃师和巩县两地对杜甫墓的真伪之争展开,笔者在充分考证文献,证明两地墓葬皆有破绽的前提下,跳出了真伪之辨,将重点着眼于两地杜甫遗迹的产生过程以及争讼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心态问题。两章分别对偃师和巩县杜甫墓的文献依据进行了细致考辨,着重阐释了偃师重现杜甫墓及巩县积极营造杜甫故里的行为过程,分析两地争讼中的“出招”和“对策”,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心态和崇祀杜甫的真挚情怀。第十一章介绍了唐宋时期两种杜甫身死耒阳传说的史源及流传,考证了从五代至近现代耒阳杜甫祠墓的兴衰。本章的研究创新主要有两点:首先是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历代重修文献,发掘杜甫祭祀形象的多样性;第二,则是观照了中华民族抗战时期杜甫精神在民族危亡之际与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契合,这极大地提升了杜甫精神、杜甫文化的现实意义。第十二章以平江杜甫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杜甫旅殡岳阳说的演变及平江杜甫墓的依据和由来等问题。展现了平江杜甫墓从无到有,并最终与耒阳杜甫墓并举的过程。与第九、十两章相似,笔者认为,在杜甫未卒于耒阳以及平江杜甫墓出现极为晚近的前提下,讨论两地墓葬真伪问题并无创新价值。因此,本章的创新点主要在于探究平江当地学者、官员考证杜甫墓、确认杜甫墓、“创造”杜甫墓的过程。通过这一系列考辨分析,指出平江杜甫墓出现的必然性,以及其中体现出的当地文人的文化心态,主要体现在家乡之爱.和尊杜之诚上。总之,本文是对杜甫遗迹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研究,并具有创新点的论文。通过对各处具体遗迹历史、沿革以及文化内涵的研究,归纳了杜甫遗迹的产生规律,总结了杜甫遗迹的类型特征,展现了杜甫遗迹的时代特色,发掘了杜甫遗迹的文化意义,希望对杜甫遗迹研究及杜甫接受研究领域产生积极的作用。
刘会改[8](2019)在《北宋宗室子弟生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宗室子弟作为皇族血脉的主要传承者,既是北宋皇族的重要成员,又是北宋上层统治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宗室子弟特殊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他们对皇权有着巩固与威胁的双重作用,因此皇帝对其十分重视。为了防止宗室子弟威胁皇权,北宋在政治、社交等方面对其进行严格的限制,但宗室子弟作为皇帝的宗族成员代表皇室权威,也必须维护其尊贵的社会地位,所以在经济上对其宽厚优渥,重视宗子文化教育,使其知廉耻、忠孝友悌,婚姻选择上对其也较特别。因此,在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下,北宋宗室子弟虽不能参与政治实现抱负,但多数也并非空虚度日,而是将精力与时间挥洒在文化生活之中;虽不能实践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志愿,但却在努力地做到修身与齐家,提高自己文化与道德修养。在文化生活中,北宋宗室子弟注重自己文化艺术的培养,如喜欢读书、作诗,勤练书法,作画、晓音律等以陶冶情操,丰富自己的生活。他们更是积极参与藏书、着书、观书、教学等文化活动。北宋宗室子弟的修身生活主要集从幼志于学与务学于勤、忠君爱国与恪勤谨慎、恭谦宽厚与约己厉行、奉已务俭与好义乐施四方面来要求约束自己。受儒家“治国先齐家,治家先修身”观念的影响,除了修身生活之外,北宋宗室子弟亦十分注重“齐家”。在家庭生活中,其主要职责是整肃家庭关系并教育子孙。在整肃家庭关系中,主要是与父母、兄弟、夫妻之间的关系,孝顺父母、友悌兄弟、尊重妻子;在教育子弟上,运用以身作则、诗文、遗训等多种方式对其进行忠孝、节俭、仁善等道德品性与文化知识教育。除以上生活内容外,北宋宗室子弟的寿命与疾病亦是其生活方面的重要一环。北宋宗室子弟多为非长寿之人,其寿命的平均水平远远低于宋人的平均寿命。而影响其寿命的主要因素是疾病。总的来说,北宋对宗室子弟的政策集中反映在宗室子弟的生活之中,而其生活中的行为与活动又反作用于相关政策的实践效果。在其生活方面,主要集中在、文化生活、修身生活、家庭生活和寿命与健康生活四方面,无不体现了北宋宗室子弟对自我内在的约束与主动接受管理的“驯化”效果,对北宋皇权的稳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缪喜平[9](2019)在《北宋泾原路古城遗址考察及边防地理研究》文中提出泾原路作为宋夏对峙时期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防御区,在其境内留下了大量的城寨遗址。文章通过文献梳理,结合考古资料,并在实地踏勘古城遗址的基础上,对泾原路境内的主要城寨遗址及交通网络进行了复原。认为北宋在泾原路修筑大量城堡寨,其中以河谷(或主要交通线)为依托,构成堡寨防御线;以州(军)为中心,各前沿与侧翼堡寨进行有机组合,构成堡寨防御系统;几个堡寨防御系统以帅司路驻地(首州)为中心,构成堡寨防御体系。北宋在泾原路对西夏的防御是通过在“极边”与“次边”地区构筑了“镇戎军——彭阳城防御系统”,控制葫芦河(今清水河)流域;“德顺军——水洛城防御系统”,控制武延川(今葫芦河)流域;“原州——细腰城防御系统”控制大胡(今茹河)与浦川河(今蒲河)流域;三个防御系统的防守任务各有分工,又相互协调,与西夏形成了长期的对峙之势。北宋后期,泾原路不断向葫芦河下游和天都山一带进筑,形成“怀德军——西安州防御系统”,在拓边活动中效果显着。通过对该区域古城遗址的考察与定位,能够对已有研究成果做区域性补漏,为宋夏历史研究、历史时期丝绸之路和区域交通网络的复原提供了充分的实物证据和准确的地理坐标;对当地非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开发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邱阳[10](2018)在《陈亮及其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陈亮是一位对中国思想史、文学史贡献较大、影响深远而又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生性豪迈,坚决主张抗金复国,为此曾六达帝廷、两讥宰相,却被时人疑为汲汲于功名利禄;他行事乖张、发言无忌,上至朝廷重臣下至邻里乡人不乏对其侧目者,其两度遭诬而身陷囹圄更是凄楚难言之尴尬经历;他不喜道德性命之学,不以儒者自期,身后却位列《宋史·儒林传》,而《宋元学案》亦为其单列学案以彰其事功之学;其文章兼备众体、成就甚高,却往往仅以政论家形象现于后世学者笔下;其词作以婉约清切、恬淡隽永者为多,却以辛派豪放词人身份为后人乐道。陈亮早年备极坎壈,仕途蹭蹬,虽有屡次伏阙上书之壮举,却终不能解生活之困;晚岁终获高第而得官,却未及赴任而遽卒。陈亮之一生,既是悲剧的,亦是喜剧的;陈亮之性格,既是自卑的,亦是自负的。备尝人间荣辱的陈亮在殿试中魁之后自拟为“人中之龙,文中之虎”,恰是对其一生得意之处的炫耀与总结。本文选取陈亮这一人物及其文学为研究对象,拟分上、下两编,试图对其作一客观全面剖析,力求更鲜活、真实地将陈亮的形象呈现出来。上编为陈亮生平事迹研究,侧重文献考证。第一章为陈亮生平事略、家世考。关于陈亮的生平、家世,学界已有诸多研究成果,年谱、传记即各有数种版本,但对一些关键性问题,如陈亮生卒年、卒因、生地、身世及其生平中若干重要事件,如上书次数、系狱次数、斩马盗马事件真伪、其在朱唐交恶事件中的角色等,学界迄今仍存较大争议。故本章对陈亮的基本生平不作重复叙述,而重点选取其生平研究中的若干争议问题进行考辨。对于其家族世系问题,则在吸收前贤成果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第二章至四章分别从政界官宦、浙东学人、闽赣知交等角度论述陈亮交游之况。陈亮虽终生布衣,却与诸多政界官宦来往颇密。这其中既有赏识提携陈亮的参知政事周葵、丞相周必大、吏部尚书韩元吉、吏部侍郎章森、侍御史章服,亦有助陈氏父子脱狱的丞相叶衡及王淮,其他与陈亮有交游行迹之官宦达数十人,陈亮之人格影响力可见一斑。故第三章重点叙述与陈亮交游事迹较多、对其生平影响较大之官宦,其他官宦与陈亮交游之况则按交游年份汇入一表,以求直观全面。因地缘便利及学术旨趣相近,身在婺州的陈亮与同在浙东的永嘉学人郑伯熊郑伯英兄弟、薛季宣、陈傅良、叶适及金华学人吕祖谦吕祖俭兄弟交谊深厚、往来颇密。此外,浙东尚有王自中、倪朴此类与陈亮志同道合、意气相投者。正是在与诸多学问深厚的浙东学人的交往中,陈亮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思想学说,并开创了永康学派,门下有诸多服膺并极力传播其学之弟子。故第四章重在叙述陈亮与浙东代表性学人之间的交游之迹,间对浙东学派内部各家学说的异同作比较分析,以探寻陈亮思想形成的轨迹及其思想学说的特点。陈亮与其他浙东学人及乡人交游之况亦汇入一表,求全以备览。与陈亮同时代的学者、文人中,朱熹为孔子之后集儒学之大成的第一流思想家,辛弃疾不论作词数量还是词作成就皆堪称中国词史第一人,故而本文第五章专门讨论陈亮与朱熹、辛弃疾的交游之况,并穿插陈朱思想对比分析及辛陈词作对比分析。陈亮交游之况向为学界所忽视,相关研究成果不丰。上述三章以人物为经,以时间为纬,多方爬梳,精心考证,在呈现陈亮交游网之同时兼及其思想、文学成就,为下编作铺垫。下编为陈亮文本创作研究,在坚持文献考证的基础上注重文学性分析。陈亮诗文集、词集及创作、编选的其他着述版本众多,何格恩、邓广铭等先生曾对陈亮文集版本作过精细考证。本文第五章在继承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上广泛搜罗近世及海外陈亮集版本并加以叙述介绍,惜笔者学识、精力皆不足,有诸多版本并未亲见,故版本介绍部分详略不一,此为本文目前一大憾。陈亮之文章成就,古今评价皆甚高,但由于受政治因素影响,学者的关注点多在其政论文。而陈亮之文的数量占其别集作品十分之九,其分量之重不言自明。陈亮不仅精于政论写作,兼擅墓祭、序跋、祝祷等文体,且在科举制度渐趋完备的南宋时期大力作时文以教导士子,故本文第六章、第七章分别从时文、古文角度,对陈亮之文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对时文侧重内容分析,对古文侧重艺术分析,以纠学界长期忽视陈亮时文而对其古文成就认识不全之弊。陈亮词作数量虽不多,对后世影响却不小。对其词作之成就,历来争议颇多,故本文第八章不单就陈亮词立论,而是将其放在南宋词史视野下进行观照,从其对前代词人的继承、与同代词人的比较、对后世词人的影响等角度加以分析,并选取李清照、辛弃疾、刘克庄等不同时段的词人作为代表性作家进行对比,以对陈亮在南宋词史中的地位作一客观评判。由于陈亮诗歌作品数量较少、成就不高,本章对其不作重点论述。对于陈亮之思想学说及成就,历来论述汗牛充栋。笔者学有不逮,且在交游考部分对此间有论述,故不再列专章加以赘述,仅在附录中对前贤成果加以梳理,间呈管见,以免阙如之嫌。附录二、三分别为增订本《陈亮集》所收作品编年目录及集外佚文情况,以期为未来《陈亮集》的重新修订及全集注释本的面世尽菲薄之力。
二、北宋元迅墓志考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宋元迅墓志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1)北宋王尚恭家世及生平考述——以馆藏王尚恭及其夫人席氏墓志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王尚恭的先辈及其求学经历 |
二、王尚恭为官及晚年生活 |
三、结语 |
(6)同途殊归:宋代保安军刘氏和胡氏家族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北宋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
(一)北宋对西北地区的统治政策 |
(二)保安军的地理空间 |
二、世代军功:保安军刘氏家族的发展 |
(一)军功起家 |
(二)宋夏战争与家族首次转型 |
(三)刘延庆、刘光世父子与家族地位的跃升 |
(四)刘氏家族家风的转变 |
三、叛离之族:保安军胡氏家族的发展 |
(一)居地、族源和族属 |
(二)胡氏家族的起家 |
(三)胡继谔与胡氏家族的转折 |
(四)族人叛逃与家族衰落 |
四、“同途”与“殊归”:刘氏、胡氏家族发展比较 |
(一)同途而起 |
(二)分而殊归 |
五、同途殊归原因探析 |
(一)政局演变 |
(二)家风培育 |
(三)组织分化 |
(四)民族交融 |
六、同殊之间:刘氏、胡氏与北宋西北蕃官家族的发展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杜甫遗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杜甫遗迹的内涵与外延 |
三、杜甫遗迹相关传世文献概述 |
四、杜甫遗迹研究相关成果综述 |
五、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一章 西安杜公祠研究 |
第一节 西安杜公祠与杜甫的祭祀形象 |
一、明代杜公祠的创建与乡贤杜甫 |
二、清初重修杜公祠与诗圣杜甫 |
三、清中期重修杜公祠与乡贤杜甫的回归 |
四、清末社会动荡与国士杜甫 |
第二节 西安杜公祠的历代营建与改建 |
第二章 鄠县渼陂空翠堂考 |
第一节 杜甫与渼陂 |
第二节 空翠堂的历代兴建 |
一、宋代空翠堂的兴建 |
二、明代重建空翠堂 |
三、清代杜公祠的兴建 |
第三章 鄜州羌村遗迹考 |
第一节 鄜州羌村地点有两说 |
一、宋人洛交羌村说 |
二、明人三川羌村说 |
第二节 三川杜甫草堂与题刻 |
第三节 洛交羌村说的渐占上风 |
第四节 三川仍为真羌村 |
第四章 延安杜甫崇祀考 |
第一节 牡丹川与牡丹山:杜甫遗迹传说 |
一、杜甫避乱延州说的演变过程 |
二、清人对杜甫川的质疑 |
第二节 清代杜公祠的创建 |
一、清道光创立杜公祠 |
二、清同治移建杜公祠 |
第三节 杜甫川杜公祠的复建 |
第五章 秦州杜甫遗迹研究 |
第一节 秦州东柯谷杜甫故居与祠堂 |
一、杜甫东柯谷故居考 |
二、东柯谷杜公祠的兴废 |
第二节 天靖山李杜祠的创建 |
一、李杜祠创建文献辨析 |
二、清人对李杜并祀的推测 |
第三节 清代天靖山李杜祠兴废考 |
一、顺治十三年宋琬重建 |
二、清康熙六十一年卢询重修 |
三、乾隆年间重修史实考辨 |
四、同治光绪时期的李杜祠 |
第四节 清末南郭寺杜公祠的出现 |
第五节 宋琬与杜甫祠祀 |
一、明清易代之际的深切感怀 |
二、职责之内的奉祀活动 |
三、寄寓自己的人生感怀 |
第六节 清末南郭寺碑记中的杜甫形象 |
一、“忠君爱国之忱郁结于胸” |
二、“胸中蕴蓄施之于民物制度” |
第六章 成州杜甫遗迹研究 |
第一节 成州杜甫故居考论 |
一、唐人赵鸿所指杜甫茅茨 |
二、宋人晁说之因宅兴祠 |
三、杜甫旧居异议考辨 |
第二节 儒家道统观照下的杜甫形象 |
一、晁说之杜甫祭祀缘由申说 |
二、儒家道统下的李杜之争 |
三、杜甫“一发忠义之诚” |
第三节 明清成县杜公祠诗歌价值考论 |
一、介绍明清杜公祠的重修情况 |
二、描摹杜公祠的风物景观 |
三、展现多元化的杜甫形象 |
第七章 栗亭杜公祠研究 |
第一节 栗亭地望考 |
第二节 徽州栗亭杜公祠创修考 |
一、明正德十五年潘仿创建 |
二、明万历年间左之贞重修 |
三、清康熙五十八年童华祖重建 |
四、清乾隆六年牛运震重修 |
五、清嘉庆十四年张伯魁重修 |
六、光绪二十六年王倜重修 |
第三节 栗亭杜公祠碑记中的杜甫形象 |
一、作为忠君爱国之楷模的杜甫 |
二、作为运命多舛文士代表的杜甫 |
三、作为本土神灵的杜甫 |
第八章 成都杜甫草堂遗迹研究 |
第一节 杜甫草堂得名由来 |
一、历史上以“草堂”为名的建筑 |
二、杜诗以“草堂”称居所 |
第二节 唐代五代草堂的历史变迁 |
一、唐代成都草堂文献概述 |
二、崔宁妾任氏居草堂考辨 |
第三节 两宋时期成都草堂的营建 |
一、元丰年间吕大防重建草堂 |
二、元佑五年胡宗愈刊立诗碑 |
三、绍兴十年张焘重建草堂 |
第四节 “文贞”谥号与元代草堂学宫 |
第五节 明代成都草堂的再造与扩建 |
一、洪武二十六年蜀王重建 |
二、正统年间重建 |
三、弘治十五年改建扩修 |
四、嘉靖新建存梅亭与草堂别馆 |
五、嘉靖二十五年重修草堂 |
六、万历初年新建茅亭 |
第六节 清代成都草堂的复建与改建 |
一、康熙十年复建杜公祠 |
二、康熙二十六年建堂保护杜甫画像碑 |
三、乾隆四十三年整修草堂 |
四、嘉庆十六年扩建工程 |
第九章 偃师杜甫墓及遗迹考 |
第一节 杜甫归葬偃师文献考辨 |
一、《墓志铭》记载归葬偃师 |
二、远祖杜预首葬首阳山麓 |
三、杜甫家族成员归葬偃师 |
第二节 明清文献所载偃师杜甫墓 |
一、明代志书中的偃师杜甫墓 |
二、明清《河南通志》引发的歧见 |
第三节 “正本清源”的努力——偃师杜甫墓的维护 |
一、查访与造茔 |
二、缅怀与争讼 |
第十章 巩县杜甫墓暨杜甫故里考 |
第一节 巩县杜甫祠墓文献考辨 |
一、杜甫归葬巩县说之出处 |
二、明清文献中的巩县杜甫墓——孝义保与康家店 |
三、杜甫改葬巩县说及“去偃师化” |
第二节 巩县杜甫故里说考辨 |
一、杜甫家族与巩县的关联 |
二、巩县杜甫故里说的流传 |
第三节 清代巩县杜甫祠的创建与维护 |
一、巩县杜甫祠的选址 |
二、杜氏家族与杜公祠 |
第十一章 耒阳杜甫墓遗迹研究 |
第一节 杜甫死因传说与耒阳杜甫墓溯源 |
一、唐代杜甫饱食而死说 |
二、唐诗对“身死耒阳说”及杜甫墓的体现 |
三、宋代杜甫醉酒溺亡说 |
第二节 杜甫身死耒阳传说辨误 |
一、臆解杜诗的演绎故事 |
二、韩愈《题子美坟》系伪作 |
三、耒阳北返仍有杜诗 |
第三节 耒阳杜甫祠墓的变迁历程 |
一、后晋黄廷翰建祠考 |
二、宋代杜甫祠墓的兴修 |
三、元明清杜甫祠墓的重修 |
第四节 地方文献中的杜甫墓及杜甫形象 |
一、历代祭祀的多元内涵 |
二、“以公自勉”:抗战时代的呼唤 |
第十二章 平江杜甫墓祠遗迹研究 |
第一节 杜甫旅殡平江说的演变历程 |
一、杜甫旅殡岳阳说 |
二、明人所见平江杜氏敕诰 |
三、杜宗武流寓平江说 |
四、杜甫墓的出现 |
第二节 平江对杜甫墓的考证 |
一、李元度《杜工部墓考》 |
二、张岳龄《杜工部墓辨》 |
第三节 平江杜甫墓祠的营建 |
一、重修杜甫墓与兴建杜公祠 |
二、杜公祠列入祀典的努力 |
结语 |
一、本文各部分基本结论 |
二、杜甫遗迹的产生规律 |
三、杜甫遗迹的类型特征 |
四、杜甫遗迹的时代特色 |
五、杜甫遗迹的文化意义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北宋宗室子弟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本论文的研究对象范围、材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北宋宗室子弟的生活环境 |
第一节 北宋宗室子弟生活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环境 |
第二节 北宋宗室子弟生活的社交环境 |
第三节 北宋宗室子弟生活的婚姻环境 |
第二章 北宋宗室子弟的文化生活 |
第一节 北宋宗室子弟的文化才艺培养 |
第二节 北宋宗室子弟的文化活动 |
第三章 北宋宗室子弟的修身生活 |
第一节 幼志于学与务学于勤 |
第二节 忠君爱国与恪勤谨慎 |
第三节 恭谦宽厚与约己厉行 |
第四节 奉已务俭与好义乐施 |
第四章 北宋宗室子弟的家庭生活 |
第一节 处理家庭成员关系 |
第二节 教育子孙 |
第五章 北宋宗室子弟的寿命与疾病 |
第一节 北宋宗室子弟的寿命情况 |
第二节 北宋宗室子弟的疾病情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北宋宗室子弟疾卒表 |
附录二 本文所用主要的墓志铭统计表 |
致谢 |
(9)北宋泾原路古城遗址考察及边防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尚待解决的问题 |
三、研究思路、史料与方法 |
四、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泾原路自然地理特征与战略地位 |
第一节 进退之间:泾原路地理条件与攻守形势 |
一、河川走向与西夏的侵扰方向 |
二、山脉阻隔与北宋的防守任务 |
第二节 地最要害:北宋对夏整体防御视野下的泾原路 |
一、“泾原地最要害” |
二、“四路之中,今此路最为急” |
三、“关中之忧,则天下之忧也” |
第三节 长城的“退却”:北宋御夏策略的尝试与调整 |
二、“严边城,使持久可守” |
三、“城葫芦河川,据形胜以逼夏” |
第二章 镇戎军——彭阳城防御系统与泾原路中线防务 |
第一节 宋初灵州之战与镇戎军的修筑 |
一、灵州之战军需补给与镇戎军的初置 |
二、镇戎军的复置及其战略地位的提升 |
三、军事重镇彭阳城的设置及作用 |
第二节 镇戎军、彭阳城周围的主要寨堡及城址 |
一、庆历以前修筑的堡寨及古城遗址 |
二、庆历之战后增筑的寨堡及古城遗址 |
第三节 镇戎军、彭阳城与周边地区的交通道路 |
一、“萧关路”:镇戎军北入夏境的通道 |
二、“瓦亭路”:镇戎军南下仪、渭二州的道路 |
三、“青石岭路”:镇戎军东南去原、渭州的道路 |
第三章 德顺军——水洛城防御系统与泾原路西线防务 |
第一节 营建德顺军以固陇山西线 |
一、山外四寨失陷与德顺军的建立 |
二、德顺军下辖的主要前沿、侧翼寨堡 |
三、宋金时期德顺军地名、地望的变迁 |
第二节 进筑水洛城以通秦、渭援兵 |
一、进修水洛城之缘起 |
二、水洛城的修筑与“水洛城之争” |
三、水洛城及周边古城遗址考察 |
第三节 泾原、秦凤二路的策应路线与交通网络 |
一、“六盘关道”:德顺军至渭州的道路 |
二、“安化峡道”:渭、仪二州通水洛城的道路 |
三、“武延川路”:德顺军、水洛城至秦州的道路 |
四、黄石河路、赤城路:泾原、秦凤二路的策应路线 |
第四章 原州——细腰城防御系统与泾原路东线防务 |
第一节 细腰城的修筑与明珠、灭藏等族的就抚 |
一、明珠、灭藏、康奴等族的居地 |
二、细腰、葫芦诸寨的修筑与明珠等族的就抚 |
第二节 细腰城等城寨的更名、隶属变迁及古城遗址 |
一、细腰城和葫芦泉的更名及隶属变迁 |
二、细腰城及周边其他古城遗址考察 |
第三节 泾原、环庆二路的交通路线与协同防御 |
一、“镇环道”:镇戎军与环州之间的道路 |
二、“原环道”:原州与环州之间的道路 |
三、“罗交驿道”:原州与泾州之间的道路 |
四、泾原、环庆二路的策应路线与协同防御 |
第五章 怀德军——西安州防御系统与泾原路北线的拓展 |
第一节 北宋后期与西夏在天都山地区的争夺 |
一、西夏占据天都山及天都山军事部署 |
二、熙河之役后北宋向天都地区的开拓 |
三、绍圣——元符拓边与章楶夺取天都山 |
第二节 怀德军、西安州所辖主要城寨及城址考察 |
一、须弥山石窟周围的古城遗址 |
二、海原县西安镇周围的古城遗址 |
三、海原县高崖乡周围的古城遗址 |
第三节 西安州与泾原、熙河二路的策应路线 |
一、“九羊谷路”:德顺军至平夏城的道路 |
二、“宁安寨路”:德顺军至西安州的道路 |
三、“石门驿道”:镇戎军至西安州的道路 |
四、“通会路”:西安州至兰、会二州的道路 |
第六章 战备状态下泾原路边防地理布局的历史得失 |
第一节 边防“圈层”视阈下的城寨分布与屯兵概况 |
一、泾原路各“圈层”的城寨分布 |
二、泾原路各“圈层”的屯兵概况 |
三、泾原路各城寨之间的交通道路与策应战略 |
第二节 “城寨不可弃”:北宋边臣对修筑城寨的看法 |
一、泾原路城寨的修筑及影响 |
二、泾原路州(军)城寨的省废 |
三、关于寨堡军事功能的再探讨 |
第三节 “祖宗之法”影响下北宋对夏防御的效果 |
一、“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 |
二、“国家御戎之计,在北为大”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10)陈亮及其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回顾及展望 |
一、研究回顾 |
二、研究展望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上编:陈亮生平事迹研究 |
第一章 陈亮生平事略、家世考 |
第一节 生平身世考 |
一、生卒及卒因考辨 |
二、生地及身世考辨 |
第二节 重要事件考辨 |
一、上书次数考辨 |
二、系狱次数考辨 |
三、斩马盗马事件考辨 |
四、朱唐交恶与陈亮考辨 |
第三节 家族世系考 |
一、父族陈氏 |
二、母族黄氏 |
三、妻族何氏 |
四、余论:家族对陈亮之影响 |
第二章 陈亮与政界官宦交游考 |
第一节 知遇恩官 |
一、参知政事:周葵 |
二、丞相:周必大 |
三、吏部尚书:韩元吉 |
四、吏部侍郎:章森 |
五、侍御史:章服 |
第二节 脱狱恩官 |
一、丞相:叶衡 |
二、丞相:王淮 |
附:陈亮与其他官宦交游表 |
第三章 陈亮与浙东学人交游考 |
第一节 永嘉诸子 |
一、一生挚友:叶适 |
二、一面之交:薛季宣 |
三、同族兄长:陈傅良 |
四、永嘉师长:郑伯熊、郑伯英 |
五、人格同调:王自中 |
第二节 金华诸子 |
一、海内知己:吕祖谦 |
二、兄弟情深:吕祖俭 |
三、志士同道:倪朴 |
第三节 永康门人 |
附:陈亮与浙东其他师友及乡人交游表 |
第四章 陈亮与闽赣知交交游考 |
第一节 论争劲敌生活密友:朱熹 |
一、明招初会 |
二、论争萌芽 |
三、王霸义利辩 |
四、晚年交谊 |
五、余论 |
第二节 英雄同道词坛盟友:辛弃疾 |
一、陈、辛定交时间考辨 |
二、淳熙铅山之会 |
三、陈、辛考亭之会 |
四、余论 |
下编:陈亮文本创作研究 |
第五章 陈亮着述及版本考 |
第一节 别集及版本流传 |
一、诗文合集及版本 |
二、词集及版本 |
第二节 陈亮其他着作 |
一、着作 |
二、编着 |
第六章 陈亮时文创作成就 |
第一节 论古今之人:《酌古论》等史论 |
一、《酌古论》 |
二、《史传序》 |
三、《三国纪年》与《汉论》 |
第二节 阐圣人之道:《问答》 |
一、“公天下”之政治理想 |
二、重“天命”“人心”,阐“正名”“贵义”,论“春秋之义” |
第三节 治天下之策:《策问》 |
一、人才培养及任用 |
二、官员选任及管理 |
三、开源节流及保护民生 |
四、治天下之道—继承与变通 |
第四节 其他时文:《谢安比王导》等 |
一、经论与史论—《谢安比王导》等四论 |
二、重“法”之时评—《策》 |
三、儒家经典导读—《经书发题》 |
第七章 陈亮古文创作成就 |
第一节 奏疏政论—《中兴五论》及四上孝宗皇帝书 |
一、忧愤之情,泻于笔端 |
二、遣词造句,气势雄浑 |
第二节 祭悼之文—墓志、祭文、行状、哀辞 |
一、墓志(附行状) |
二、祭文(附哀辞) |
第三节 其他古文 |
一、序跋记文—书籍序跋、赠序与记文 |
二、祝祷之文—祝文 |
三、有韵之文—箴、铭、赞 |
第四节 陈亮的文章观 |
第八章 陈亮诗词创作成就 |
第一节 志在中兴推尊词体—南渡词及词论之回响 |
一、倡言恢复、指斥投降的咏怀词 |
二、轻诗重词、推尊词体的创作实践—兼论陈亮诗词观 |
第二节 “歌词渐有稼轩风”—词史高峰掩映下的陈亮词 |
一、英雄失路与志士失意:辛、陈词中情感态度比较 |
二、使典用事语意生新:辛、陈词用典比较 |
三、“以文为词”:辛、陈词创作方式比较 |
第三节 陈亮龙川词遗响—以刘克庄为视角 |
一、忧心国事壮志难酬:陈、刘爱国词比较 |
二、不主一家词风多样:陈、刘婉约词比较 |
第四节 余论 |
结语 |
附录一:陈亮思想综论 |
附录二:增订本《陈亮集》所收作品编年目录 |
附录三:增订本《陈亮集》集外佚文情况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四、北宋元迅墓志考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北宋王尚恭家世及生平考述——以馆藏王尚恭及其夫人席氏墓志铭为例[J]. 盖巍. 收藏与投资, 2022(01)
- [2]岷江流域2019年度考古工作撷英[J]. 陈剑.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2021(02)
- [3]彬县大佛寺中的历史名人题刻[J]. 常青. 石窟寺研究, 2021(00)
- [4]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出土墓志研究[D]. 王聪.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张九成《四书》学研究[D]. 袁大鑫. 西北大学, 2021
- [6]同途殊归:宋代保安军刘氏和胡氏家族发展比较研究[D]. 李田田. 延安大学, 2021(12)
- [7]杜甫遗迹研究[D]. 王超. 西北大学, 2019(04)
- [8]北宋宗室子弟生活研究[D]. 刘会改. 河北大学, 2019(08)
- [9]北宋泾原路古城遗址考察及边防地理研究[D]. 缪喜平.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陈亮及其文学研究[D]. 邱阳.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