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山羊蓝舌病病毒株回归试验

新疆山羊蓝舌病病毒株回归试验

一、新疆山羊蓝舌病病毒株回归羊体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许建民[1](2005)在《山西动物蓝舌病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动物蓝舌病(Animal blue-tongue disease,BTD)是由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引起的一种严重侵害反刍动物的烈性传染病。国际兽医局将它规定为A类动物传染病,我国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目前已知世界上有二十四个血清型,分布在北纬40度以南的大部分省区。云南、广东、广西、湖北、安徽、四川、内蒙古、河北、江苏、辽宁等省均检出BTD血清学阳性畜。绵羊见临床症状和死亡的仅限于云南、四川、安徽、湖北四省区。其中云南省师宗县1979年暴发的绵羊BTD使国家耗费数以百万元,用于治疗、检疫、扑灭、封锁、消毒等项工作。 针对山西部分地区暴发流行一种羊的新发现的烈性传染病,为确诊并研究有效的防控技术模式,解决生产实际中新课题,设立本项目。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临床症状和病羊病理剖检变化观察等系列研究,掌握了蓝舌病在山西省的感染分布状态,确立岢岚绒山羊为疫情的传染源,绘制了动物蓝舌病分布状态、传染源来源等示意图。在蓝舌病暴发流行的丘陵地区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6%和32.6%(中西部交城);22.9%和16.0%(南部阳城、沁水等地)。血清阳性地区反刍动物中以山羊感染率最高达35%,其次为绵羊为8.2%,黄牛7.8%。感染发病主要在8、9月份蚊蠓活动季节,掌握了本病的流行规律。制定了《山西省动物蓝舌病防制办法》。根据研究结果,首次提出除库蠓以外存在着其他媒介昆虫传播本病的可能性,这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本项目研究采用人工接种、细胞培养、鸡胚分离病毒的方法及其免疫学诊断技术,分离到山西省地方毒株两株。通过微量中和试验、蚀斑减少试验和PCR技术进行型特异性鉴定等系列研究,完成了病毒毒型鉴定。采用c-ELISA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技术进行病毒群特异性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山西BTD地方毒株血清中和滴度达1/20,与标准BTV-Ⅰ型血清中和滴度达1/80,与澳大利亚OR7602Aug(BTV-Ⅰ)血清中和滴度达1/64,与BTV23、20、15血清型未见中和反应。另一毒株与南非标准BTV1血清中和滴度达1/40,与澳大利亚5920July(BTV-Ⅰ)血清中和滴度为1/8。而与BTV3-17型的国际标准阳性血清感作后仍能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CPE),但有时与BTVⅡ型标准阳性血清有轻微交叉反应。再利用毒株L2、S10片段核酸序列分析与美国、澳大利亚地方毒株的核酸序列比较,揭示和澳大利亚地方毒株属于同一遗传单源群,而与美国地方毒株明显不同。同时,将分离到的病原回归本动物,成功复制出临床病例,最终确定山西绵羊、山羊暴发流行疫情的病原为BTDV-Ⅰ型病毒,从而在我国黄河以北华北地区首次确诊并报道了动物蓝舌病,特别是发现山羊呈现典型临床症状,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本项目利用分离鉴定的BTV-Ⅰ型和BTV-16型毒株(我国流行的优势毒株),通过鸡胚继代培育弱毒疫苗,成功制备双价疫苗,对重点地区实行高密度连续免疫接种,采用c-ELISA监测免疫保护率,共检测血样1449份,检出1041份阳性,抗体阳性率高达70.1%。适时提出抓种畜检疫,净化,限制疫点畜群流动,大力开展产地检疫,搞好季节灭蠓,加强环境消毒,布点放置哨兵羊等,建立起一整套动物蓝舌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为山西省连续六年控制该一类动物传染病,也为我国及早预防和控制本病奠定了基础。这种大规模应用和推广该技术成果并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做法,国内外未见报道。

程建国,刘俊,解玉琴,田建,郝祯燕,韩文芳[2](2013)在《蓝舌病病毒内蒙古分离株的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蓝舌病病毒内蒙古株是继云南株、四川株之后,从隐性感染的山羊血液中分离获得的目前在中国唯一一株接近于蓝舌病毒血清17型的毒株。将他与云南毒株和美国17型毒株进行比较,发现其血清学反应群特异性完全相同;中和试验表明与云南毒株之间无交叉保护反应,与美国17型毒株有交叉保护反应,但中和不彻底;电镜下其形态与云南、美国毒株完全一致;核酸电泳分析,具有4组10基因片段,带型为3:3:3:1,第7、8、9片段不融合,与云南、美国毒株基本一致,但1、2、3组中迁移率有差异;人工接种绵羊、山羊、鸡胚,其病理变化和临床反应与云南、美国毒株比较有较大差异。

秦其英,罗正齐,褚桂芳,吴东来,陆朱发,林汉亮,邵剑挺,胡峻,王龙生,董秀丽,彭晓玲,尹训南,蔡虹[3](1994)在《新疆山羊蓝舌病病毒株回归羊体试验》文中认为用新疆山羊BTV细胞接种健康山羊和绵羊,表现体温升高;白细胞和外周血中的T、B淋巴细胞持续下降;淋巴结、脾、舌、颊、肺动脉及胎儿的相应器官不同程度出血和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以及红细胞和各靶器官有明显BTV抗原存在.结果表明,该病起引起的特异性变化,与我国云南、四川、湖北BTV有一定差异,而且绵羊的致病性高于山羊.同时表明,BTV可以通过母体胎盘引起胎儿靶器官的病理损伤,提示了BTV感染与流产的关系,在国内山、羊蓝舌病病理形态学的研究尚无报道.

张念祖,张开礼,李志华,单于乃纯,胡玉玲,李根,赵坤,邹福中,许文珍,李胜绪,李春棣,张禹山,徐有生,刘少华,周训昌,窦维孝,保朝汉,赵小清[4](1989)在《绵羊蓝舌病的调查研究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绵羊蓝舌病(Bluetongue)是由库蠓(Culicoides,sp)传播的一种主要侵害绵羊,并可感染其他反刍动物的非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在非洲大陆流行已有很长的历史。1652年就有美利奴和欧洲其他种绵羊引入南非,发生过一种与绵羊蓝舌病相似的急性热性疾病的记载。但首次正式描述本病的是Hutcheon(1880)

耿宏伟[5](2012)在《蓝舌病病毒群特异性构象抗原表位的初步鉴定及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文中指出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属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蓝舌病病毒亚群(Bluetongue virus subgroup),该病是由库蠓传播的非接触性反刍动物病毒性传染病,纯种细毛羊对该病最为敏感,死亡率高达35%,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并且要求实时通报疫病,我国已将其规定为一类动物传染病。迄今为止尚未发现BTV对人类有传染性。BTV最早发现于1876年,呈世界性分布。目前已从非洲、欧洲、亚洲、北美、南美和大洋洲的多个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国家分离到BTV,并且其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危害也日趋严重。我国于1979年发现本病存在,现已从全国29个省检出BTV血清阳性家畜。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共分离到26个血清型BTV,我国已鉴定出BTV-1、2、4、9、15、16、23等7个血清型,其中BTV-1和BTV-16是主要的致病血清型。BTV基因组大小约19Kb,由10个分节段的双股RNA组成,编码7种结构蛋白(VP1~VP7)和5种非结构蛋白(NS1,NS2,NS3,NS3a,NS4)。VP7蛋白由S7基因编码,大小为349个氨基酸,位于病毒核衣壳的表面,约占病毒核心蛋白总量的36%。研究表明,各血清型BTVVP7蛋白94%以上的氨基酸保守,是BTV群特异性抗原蛋白。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展了一些针对于蓝舌病病毒VP7蛋白抗原表位鉴定的研究工作,但主要还是针对抗原线性表位的鉴定,对于VP7蛋白构象表位的鉴定工作还没有报道。Grimes等人构建的晶体结构表明,VP7蛋白呈三聚体结构,其中第134~253位氨基酸所构成的晶体结构位于VP7蛋白三聚体结构的外表,是决定VP7蛋白抗原性的主要部位,也是与宿主细胞识别并吸附的主要部位。由于BTV血清型众多,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蓝舌病病原学监测工作,使用准确的检测手段对病原进行检测,及时隔离和处理已感动物,是减少经济损失的关键。以具有群特异性阻断效果的单克隆抗体(McAb)为基础的竞争ELISA(C-ELISA)检测待检样品中的BTV抗体,具有特异、敏感、稳定和安全的特点,是OIE指定的血清学检测方法之一,但由于进口免疫学检测试剂盒价格昂贵,无法在畜牧业养殖业中推广应用,所以筛选制备具有BTV群特异性阻断效果的McAb,自主研发C-ELISA检测试剂盒,为我国BT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提供快速、安全及低成本的技术手段工作势在必行。本研究利用BHK-21细胞对血清型12型BTV病毒进行扩繁,提取病毒RNA,通过RT-PCR方法扩增VP7基因,将扩增后的VP7基因经双酶切后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MAL-c4X上,构建出重组质粒pMAL-c4X-VP7。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TB1感受态细胞中,经IPTG诱导表达MBP-VP7融合蛋白后,利用树脂对该蛋白进行纯化,Western blot和间接ELISA结果表明MBP-VP7蛋白具有良好的BTV群特异性免疫原性,并可诱发机体产生针对于蛋白构象表位的多克隆抗体。利用纯化后的MBP-VP7蛋白为免疫抗原,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将免疫后的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SP2/0细胞进行融合,以血清型12型BTV粒子作为筛选抗原,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筛选分泌VP7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本研究最终获得了5株能稳定分泌针对VP7蛋白的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并将其分别命名为:BTV-1F3、 BTV-2D10、BTV-2H10、BTV-4F11和BTV-4H7,这些抗体的获得为BTV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抗原表位鉴定提供了物质基础。利用抗体亚类鉴定试剂盒对本研究筛选到的McAb进行鉴定,结果表明,5株McAbs重链均为IgG1,轻链均为K链。间接免疫荧光(IFA)试验表明,单克隆抗体BTV-2D10和BTV-4H7可以与BTV24个血清型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与茨城病病毒(IBAV)、中山病病毒(CV)、赤羽病病毒(AKA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轮状病毒(BRV)、牛肠道病毒(BEV)、牛呼肠孤病毒(RV)及口蹄疫病毒(FMDV)不反应,说明这两株McAbs均为BTV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竞争ELISA试验证明,BTV-4H7具有良好的BTV群特异性阻断效果,所以本研究以MBP-VP7蛋白作为包被抗原、BTV-4H7作为竞争抗体,建立了C-ELISA方法。利用该方法与IDEXX公司生产的BTV诊断试剂盒进行比较,同时检测15种不同血清型的BTV阳性血清及322份采自广西省不同地区的山羊血清样品,两者的符合率分别为100%和98%,说明该方法可以用于BT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工作,该方法的建立为我国BTV抗体的监测提供了安全、廉价、快速、准确的技术手段。M13噬菌体展示结果表明,BTV-2D10及BTV-4H7所识别的B细胞表位均为构象表位,其中BTV-2D10所识别的抗原表位至少由四个区域组成,它们分别是VP7蛋白的第185~186位、第205~207位、第236~240位和第278~279位氨基酸所在区域。具有BTV群特异性阻断效果的BTV-4H7所识别的抗原表位同样至少由四个区域组成,它们分别是VP7蛋白的第34~35位、第175-177位、第185~186位和第278~279位氨基酸所在区域;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Discovery Studio将M13噬菌体展示的这些氨基酸区域在Grimes等构建的晶体结构模型上进行展示,同时利用DNAStar软件对编码不同血清型BTV VP7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利用M13噬菌体展示的这些氨基酸区域在不同血清型BTV VP7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上是非常保守的,结果同时表明BTV-2D10有两个识别区域、BTV-4H7有三个识别区域位于VP7蛋白三聚体的LOOP结构上,有研究表明LOOP结构有较强的抗原性,易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本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通过软件分析还发现BTV-2D10与BTV-4H7有两个相同的氨基酸识别区域,证明不同的BTV群特异性McAb所识别的抗原表位在结构上有差异,但在氨基酸序列上存在重叠的情况。依据M13噬菌体展示出的构象表位序列,本研究对具有蓝舌病病毒群特异性阻断效果的单克隆抗体BTV-4H7所识别的抗原表位所对应的4个区域的16个氨基酸进行了突变,突变时按照疏水性氨基酸向亲水性氨基酸突变、亲水型不带电荷氨基酸与亲水型带正负电荷的氨基酸相互突变的原则,分别将第33~36位的LGIA突变成NSKT、第174~177位的IFQG突变成KKDS.第183~186位的MIYL突变成QKKN和第278-281位的WHGL突变成KRSN,并将突变后的VP7蛋白进行原核表达,以表达后的蛋白为抗原、以本研究筛选到的McAb为抗体进行间接ELISA试验,鉴定突变后表达的VP7蛋白的抗原性及与BTV-4H7的反应活性。SDS-PAGE结果表明,经过氨基酸突变的VP7基因可以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进行表达,表达大小与未突变的MBP-VP7蛋白大小相同;利用本研究筛选到的5株McAbs及IDEXX检测试剂盒中的McAb对突变后的VP7蛋白进行间接ELISA验证,结果表明,突变后表达的VP7蛋白可以与本研究筛选到的4株McAbs发生特异性反应,具有较好的抗原性,但却不能与BTV-4H7及IDEXX检测试剂盒中的McAb发生特异性反应,证明M13噬菌体展示的单克隆抗体BTV-4H7所识别的4个区域的9个氨基酸序列是其所识别构象抗原表位的关键氨基酸序列,同时突变后表达的VP7蛋白不能与IDEXX检测试剂盒中的McAb发生特异性反应,这证明在VP7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上,具有蓝舌病病毒群特异性阻断功能的核心氨基酸残基有可能是唯一的,这一结果为研究编码VP7蛋白氨基酸的特异性阻断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张国芮[6](2017)在《牛羊IFIT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蓝舌病病毒增殖的影响》文中认为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是引起反刍动物的虫媒传染病——蓝舌病(Bluetongue,BT)的病原,已鉴定出15、7、9、12、15、16、24等11个血清型,其中1型和16型是我国主要流行的血清型。IFIT家族也称ISG56家族,是一类干扰素诱导基因,包括IFIT1、IFIT2、IFIT3和IFIT5四个成员。动物在正常生理条件下,IFIT家族基因在机体内表达量较低,但在病毒等病原感染时IFIT家族基因的表达量会显着升高,通过识别病毒核酸或蛋白而参与调节细胞的先天性免疫应答,从而增强细胞的抗病毒能力。然而,目前未见牛、羊IFIT1及其抗蓝舌病病毒作用的相关报道。本研究拟克隆牛和羊IFIT1基因,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然后构建真核表达质粒,以实现IFIT1基因的真核表达,评价牛、羊IFIT1蛋白在BTV复制中的作用。(1)牛、羊IFIT1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参考GenBank已公布的IFIT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分别从BTV感染的牛肾源细胞系(MDBK)和绵羊原代睾丸细胞(PST)提取细胞总RNA,通过RT-RCR扩增获得预期大小的目的基因,将其与pMD18-T载体进行连接后测序,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将牛、羊IFIT1基因与已发表的其他多个物种的IFIT1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克隆的牛、羊IFIT1基因与牦牛、藏羚羊、山羊、羊驼、骆驼、野猪、大熊猫、马和人IFIT1基因的同源性都在65%以上,牛IFIT1和羊IFIT1的同源性也高达86%;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牛、羊IFIT1基因与牦牛、藏羚羊、山羊、羊驼、骆驼等反刍动物IFIT1基因处于同一分支,而与马和人的IFIT1基因的遗传关系较远。(2)牛、羊IFIT1基因的真核表达及其对BTV增殖的影响设计表达引物,将测序正确的牛、羊IFIT1基因分别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BO-IFIT1和pcDNA3.1-OV-IFIT1,将其分别转染BHK21细胞,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试验(IFA)验证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成功表达的质粒转染细胞后接种BTV通过Western-blot试验、实时定量PCR、蚀斑分析检测IFIT1过表达对BTV病毒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牛、羊IFIT1基因均能在真核细胞中有效表达;过表达IFIT1蛋白明显抑制BTV在细胞中的增殖,BTV NS1蛋白的表达水平和病毒滴度分别下降;相对定量PCR分析显示BTV感染MDBK(牛肾源细胞)和PST(绵羊原代睾丸细胞)后IFIT1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上升。研究表明,牛、羊IFIT1在抗蓝舌病病毒感染中扮演重要作用。

郭在君,郝巨才,程建国,贾作民,李志华,张开礼,胡玉玲,李根,甫龙[7](1989)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盟蓝舌病调查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自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1979年,下称云南所)分离到蓝舌病病毒后。近年来又在湖北(1984),四川(1988)等地区相继分离到该病毒,1986年内蒙古自治区动物检疫站在巴彦淖尔盟(以下简称巴盟)地区进出口检疫时,以琼脂扩散方法首先在山羊中检出了蓝舌病抗体,共检疫山羊549只,阳性298只,阳性率为53.2%。为了

李浩波[8](2010)在《表达蓝舌病病毒VP2,VP5蛋白的重组山羊痘病毒的构建及免疫原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反刍动物的出血性疾病,它是OIE规定的多种动物共患病。长久以来有弱毒苗和灭活苗获得了商业化应用。这两种苗存在两个共同问题:无法区别自然感染和免疫过的动物;疫苗保护力具有血清型特异性。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利用我国自行培育并得到广泛应用的CPV弱毒株,构建出表达蓝舌病病毒VP2,VP5蛋白的重组山羊痘病毒,并利用PCR鉴定法对重组病毒进行了鉴定,最后使用重组病毒进行了动物试验,检测了其免疫原性,为蓝舌病重组山羊痘疫苗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该重组疫苗克服了现有疫苗缺陷,为蓝舌病的防控做了充足技术储备,具有极大的实践生产价值。试验一重组质粒的构建根据已发表BTV-12的VP5,VP2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两对引物。利用RT-PCR方法扩增BTV-12型毒株的VP5,VP2基因片段。将扩增片段克隆至pBluescript载体中,随后进行序列测定。经核酸序列测定,获得的基因片段正确。在已有载体ptk-gpt-ires-egfp的基础上,将BTV的保护性抗原VP5、VP2基因片段依次分别克隆至载体的Sall, HindⅢ; Xbal, PstI位点,获得重组质粒pTK-BTV-VP5-VP2。试验二重组病毒rCPV-BTV-VP5-VP2的拯救及鉴定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ApaⅠ及BglⅠ对山羊痘病毒基因组和重组质粒进行酶切消化,随后进行回收。以我国自行培养并得到广泛应用的山羊痘病毒(CPV)疫苗株为亲本病毒,以山羊痘病毒CPV的复制非必需区TK基因为靶点,通过重组质粒与CPV的同源重组,进行脂质体转染,获得目的重组病毒rCPV-BTV-VP5-VP2。试验三表达蓝舌病病毒蛋白的重组山羊痘病毒的初步免疫原性研究以106PFU病毒量的rCPV-BTV-VP5-VP2腹腔接种5只4周龄的BALB/C小鼠,免疫后21天采血分离血清进行病毒中和试验。结果表明,用本研究构建的蓝舌病重组山羊痘病毒rCPV-BTV-VP5-VP2一次免疫BALB/C小鼠,3周后所有免疫小鼠CPV中和抗体全部转阳(40-80);BTV中和抗体转阳率为100%(5/5),滴度分别为80,160,80,40,40。参照OIE BTV弱毒疫苗效力检验合格要求和国外相关文献的报道,本研究获得的重组病毒应该具有对山羊痘病毒和蓝舌病病毒强毒攻击的完全免疫保护作用,为蓝舌病重组山羊痘疫苗的产业化提供参考。

王玉[9](2014)在《新疆部分地区蓝舌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毒株的初步分离鉴定》文中提出蓝舌病(Bluetongue,BT)是由蓝舌病病毒(BTV)引起的经昆虫媒介传播的动物传染病,易感动物主要为绵羊、山羊、牛、鹿、骆驼等反刍动物,病畜会出现高热、粘膜水肿和糜烂等症状。该病致死率为20%30%,有的甚至高达90%,给畜牧业造成严重损失。2012年本实验室使用琼脂糖凝胶免疫实验(AGID)针对新疆8个地州的8个县(市)共计2142头(只)牛羊进行BT血清学调查,羊阳性率为0.51%~3.33%,平均阳性率为1.32%,其中阳性率最高的尉犁县为3.33%;牛中没有检测出阳性。依据血清学调查结果及历史资料分析,在新疆巴音郭楞州尉犁县建立监控动物群(羊10只、牛10只),每周采集血清和抗凝血,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2013年应用竞争ELISA方法检测尉犁县健康牛羊血清共984份,其中阳性血清209份,阳性率为21.24%;羊血清434份,检测出阳性血清170份,阳性率为39.17%;牛血清550份,检测出阳性血清39份,阳性率为7.1%。同时将采集的EDTA抗凝血通过鸡胚接毒、C6/36细胞和BHK21细胞传代等方法进行病毒分离。从细胞液中提取RNA,用NS1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引物进行巢式PCR检测,证实样品中存在蓝舌病病毒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BT在新疆家畜中广泛存在,牛和羊都可感染,羊感染率高于牛,山羊感染率高于绵羊;在5-10月份库蠓活动季节,是BT感染的高发期;巴音郭楞州的尉犁县是蓝舌病的自然疫源地,温度较高的南疆的巴音郭楞州、阿克苏和东疆的哈密BT血清阳性检出率高于北疆的伊犁和阿勒泰等地区,就全疆而言,BT的血清学阳性率南疆高于北疆。

胡峻,秦其英,林汉亮,王薇[10](1995)在《山羊蓝舌病新疆毒株抗原研制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新疆蓝舌病自1990年从自然感染的山羊中分离病原以来,通过群特异性鉴定、电镜检测、核酸分析、BTV萤光检测、回归羊体试验等测试手段确诊了山羊蓝舌病病原。此后用新疆山羊蓝舌病病毒株研究制备琼脂扩散抗原,用不同地方制备的标准阳性血清作比较试验,证明地方毒株制备的抗原制异性强,检出率高。现报告如下:

二、新疆山羊蓝舌病病毒株回归羊体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山羊蓝舌病病毒株回归羊体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动物蓝舌病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病原学
        1.2.2 流行病学
        1.2.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2.4 免疫和诊断方法
        1.2.5 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现状分析和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动物蓝舌病流行病学研究与病原分离及鉴定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2.2.1 疫区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2.2.2 非疫区易感动物血清学调查结果
        2.2.3 临床症状及病理剖解结果
    2.3 动物蓝舌病病原分离及鉴定结果
        2.3.1 病料涂片及接种小白鼠检查
        2.3.2 血液学常规检查
        2.3.3 自然同群感染试验结果
        2.3.4 病毒分离、鉴定和回归本动物试验结果
    2.4 讨论
        2.4.1 流行病学
        2.4.2 绵羊蓝舌病发病特点
第三章 疫苗研究
    3.1 疫苗研制
        3.1.1 弱毒培育
        3.1.2 鸡胚毒价滴定
        3.1.3 返祖实验
        3.1.4 鸡胚组织含毒量测定
        3.1.5 继代种毒监测
    3.2 免疫试验
        3.2.1 免疫保护试验
        3.2.2 有效免疫剂量测定
        3.2.3 免疫剂量与免疫程序
        3.2.4 免疫本动物外周血病毒分离
        3.2.5 疫苗制备
    3.3 讨论
        3.3.1 鸡胚弱毒疫苗培育
        3.3.2 鸡胚弱毒疫苗的抗原性
第四章 蓝舌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
        4.2.1 组织措施
        4.2.2 技术措施
        4.2.3 以免疫为主的蓝舌病综合防控技术的应用
    4.3 疫情监测体系的建立
        4.3.1 免疫监测
        4.3.2 置放哨兵羊,监测疫情动态,及时发现临床病羊
    4.4 强制扑杀,消灭传染源
    4.5 建立消毒制度,净化污染环境
    4.6 消灭传染媒介库蠓
    4.7 讨论
        4.7.1 免疫及免疫监测
        4.7.2 防控技术体系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5.1 结论
        5.1.1 流行病学基本规律
        5.1.2 病原分离鉴定
        5.1.3 黄河以北动物蓝舌病病羊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5.1.4 疫苗研究
        5.1.5 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
        5.1.6 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应用
    5.2 技术创新点
    5.3 经济效益分析
第六章 建议
    6.1 虫媒媒介研究
    6.2 成果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蓝舌病病毒内蒙古分离株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鸡胚分离
    1.2 细胞分离
    1.3 病毒鉴定
        1.3.1 电镜观察
        1.3.2 群特异性测定
        1.3.3 型特异性测定
        1.3.4 免疫荧光试验
    1.4 病毒RNA片段电泳分析
        1.4.1 病毒提纯
        1.4.2 病毒RNA的提取及PAGE分析
    1.5 动物回归试验
        1.5.1 羊体人工接种试验
        1.5.2 回归羊体试验
2 结果
    2.1 鸡胚培养特性
    2.2细胞培养特性
    2.3 病毒鉴定特性
        2.3.1 病毒形态特征
        2.3.2 群特异测定
        2.3.3 型特异性测定
        2.3.4 免疫荧光检测
    2.4 核酸电泳结果
    2.5 动物回归试验特性
        2.5.1 羊体人工接种试验特性
        2.5.2 回归羊体试验特性
3 讨论

(5)蓝舌病病毒群特异性构象抗原表位的初步鉴定及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蓝舌病病毒概述
        1.1.1 蓝舌病病毒的分类地位
        1.1.2 蓝舌病病毒的形态与基因组结构
        1.1.3 蓝舌病病毒基因组编码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1.1.4 蓝舌病病毒的复制
        1.1.5 蓝舌病的病原特性
        1.1.6 蓝舌病的流行病学特性
        1.1.7 蓝舌病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2 蓝舌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1.3 蓝舌病的诊断方法
        1.3.1 血清学检测方法
        1.3.2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4 蓝舌病病毒VP7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及表位鉴定研究进展
    1.5 蓝舌病的生物安全防范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毒、噬菌体肽库、质粒、菌株与细胞
        2.1.2 实验动物
        2.1.3 血清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6 主要溶液配制
        2.1.7 引物设计
    2.2 方法
        2.2.1 病毒扩增及其滴度测定
        2.2.2 病毒RNA提取及其反转录
        2.2.3 蓝舌病病毒VP7基因的扩增及其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2.2.4 蓝舌病病毒重组VP7蛋白的表达与鉴定
        2.2.5 蓝舌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2.6 蓝舌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特性的鉴定
        2.2.7 蓝舌病病毒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2.2.8 蓝舌病病毒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抗原表位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毒扩增及其滴度测定
    3.2 蓝舌病病毒VP7基因的RT-PCR扩增及其重组表达载体构建
        3.2.1 VP7基因的RT-PCR扩增
        3.2.2 VP7基因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3.3 蓝舌病病毒VP7蛋白的表达与鉴定
        3.3.1 重组表达蛋白的SDS-PAGE分析
        3.3.2 重组表达蛋白的纯化及Western-blot分析
        3.3.3 重组表达蛋白的抗原性鉴定
    3.4 蓝舌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3.4.1 细胞融合用BALB/c小鼠的血清效价检测
        3.4.2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筛选方法的建立
        3.4.3 杂交瘤细胞株的获得
    3.5 蓝舌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特性的鉴定
        3.5.1 单克隆抗体亚类的测定
        3.5.2 单克隆抗体腹水效价测定及杂交瘤细胞株稳定性分析
        3.5.3 腹水中单克隆抗体IgG的纯化及浓度测定
        3.5.4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鉴定
    3.6 蓝舌病病毒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3.6.1 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3.6.2 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效果评价
        3.6.3 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应用
    3.7 蓝舌病病毒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抗原表位鉴定
        3.7.1 单克隆抗体所识别抗原表位的位置定位
        3.7.2 单克隆抗体所识别抗原表位的结构分析
4 讨论
    4.1 蓝舌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4.1.1 小鼠免疫用抗原及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筛选用抗原的选择策略
        4.1.2 细胞融合后杂交瘤细胞的培养
        4.1.3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鉴定
    4.2 蓝舌病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4.3 蓝舌病病毒构象抗原表位的鉴定
        4.3.1 B细胞抗原表位的鉴定
        4.3.2 蓝舌病病毒VP7蛋白构象抗原表位的鉴定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牛羊IFIT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蓝舌病病毒增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外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蓝舌病病毒及IFIT研究进展
    1.1 蓝舌病病毒概述
        1.1.1 蓝舌病病毒编码蛋白质及其功能
        1.1.2 蓝舌病病毒的复制过程
    1.2 IFIT概述
        1.2.1 IFIT家族简介
        1.2.2 IFIT家族基因的结构特征
        1.2.3 IFIT家族基因诱导表达的特点
        1.2.4 IFIT家族基因的调控通路
    1.3 IFIT家族蛋白结构与功能
        1.3.1 IFIT家族蛋白结构特征及在细胞中位置
        1.3.2 IFIT家族蛋白抗病毒功能与免疫调节
    1.4 IFIT1 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牛、羊IFIT1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1 材料
        2.1.1 细胞与病毒、菌株、载体
        2.1.2 试剂
        2.1.3 仪器
        2.1.4 培养基配制
    2.2 方法
        2.2.1 细胞复苏与培养
        2.2.2 传代培养
        2.2.3 BTV感染PST、MDBK细胞的收集和总RNA提取
        2.2.4 IFIT1 基因的克隆
        2.2.5 IFIT1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6 遗传进化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IFIT1 基因的RT-PCR扩增结果
        2.3.2 基因克隆
        2.3.3 IFIT1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牛、羊IFIT1 基因的真核表达及其对1型BTV增殖的影响
    3.1 材料
        3.1.1 细胞与病毒、抗体
        3.1.2 试剂
        3.1.3 仪器
        3.1.4 缓冲液与相关试剂配制
    3.2 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牛、羊IFIT1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2.3 质粒转染(脂质体介导转染法)
        3.2.4 Western-blot检测目的蛋白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
        3.2.5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目的蛋白在BHK21 细胞中的表达
        3.2.6 瞬时表达牛、羊IFIT1 观察其对BTV增殖的影响
        3.2.7 实时定量PCR检测BTV病毒m RNA水平
        3.2.8 蚀斑试验测定病毒滴度
        3.2.9 Western-blot检测BTV病毒NS1 蛋白表达量
        3.2.10 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中IFIT1的m RNA含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IFIT的构建
        3.3.2 牛、羊IFIT1 的真核质粒的表达验证
        3.3.3 实时定量PCR检测牛、羊IFIT1对BTV增殖的影响
        3.3.4 蚀斑检测牛、羊IFIT1对BTV增殖的影响
        3.3.5 Western-blot检测牛、羊IFIT1对BTV增殖的影响
        3.3.6 BTV感染细胞IFIT1 表达量的变化
    3.4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导师简介

(8)表达蓝舌病病毒VP2,VP5蛋白的重组山羊痘病毒的构建及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蓝舌病病毒及山羊痘病毒研究进展
        1 蓝舌病的研究进展
        1.1 蓝舌病概述
        1.2 BTV的生物学特性
        1.3 BTV分子生物学研究情况
        1.4 BTV的诊断方法研究
        1.5 防治
        1.6 BTV疫苗的研究进展
        2 山羊痘病毒的概述
        2.1 CPV分类地位和种群
        2.2 山羊痘病毒载体的优越性
        3 问题和展望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二章 重组质粒PTK-BTV-VP5-VP2的构建及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BTV-VP2基因,BTV-VP5基因片段的扩增
        2.2 PB-BTV-VP2,PB-BTV-VP5克隆及测序
        2.3 质粒PTK-BTV-VP5的构建
        2.4 重组质粒PTK-BTV-VP5-VP2的构建
        3 讨论
    第三章 重组病毒RCPV-BTV-VP5-VP2的构建及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重组病毒的构建
        2.3 重组病毒rCPV-BTV-VP5-VP2外源VP2、VP5基因的整合鉴定
        3 讨论
    第四章 表达蓝舌病病毒蛋白的重组山羊痘病毒的初步免疫原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重组病毒rCPV-BTV-VP5-VP2的扩增及滴定
        2.2 免疫试验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新疆部分地区蓝舌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毒株的初步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流行情况
        1.1.1 国外疫情
        1.1.2 国内疫情
        1.1.3 BTV 的传播与流行特性
    1.2 BTV 病原学特征
    1.3 BTV 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功能
        1.3.1 结构蛋白
        1.3.2 非结构蛋白
    1.4 BTV 的致病机理
    1.5 BTV 的检测
        1.5.1 血清学诊断实验
        1.5.2 病毒分离
        1.5.3 核酸检测技术
    1.6 疫苗的研究
        1.6.1 弱毒疫苗
        1.6.2 灭活疫苗
        1.6.3 病毒样颗粒(VLPs)
        1.6.4 重组载体
    1.7 小结
第2章 新疆蓝舌病血清学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琼脂糖凝胶免疫扩散法
        2.1.2 C-ELISA 方法
    2.2 结果
        2.2.1 AGID 实验结果
        2.2.2 C-ELISA 实验结果
    2.3 讨论
第3章 病毒分离
    3.1 材料
        3.1.1 生物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试剂的配置
        3.1.4 设备与耗材
    3.2 实验方法
        3.2.1 鸡胚接毒
        3.2.2 接种细胞
        3.2.3 病毒分离物的保存
    3.3 结果
        3.3.1 鸡胚接种结果
        3.3.2 细胞接种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病毒的鉴定
    4.1 材料
        4.1.1 主要试剂
        4.1.2 设备和耗材
    4.2 方法
        4.2.1 提取 BHK21 细胞分离物 RNA
        4.2.2 BTV NS1 基因的外套 PCR 扩增
        4.2.3 内套 PCR 扩增
        4.2.4 外套 PCR 产物的回收
        4.2.5 连接
        4.2.6 感受态细胞 DH5α的制备(CaCl_2法)
        4.2.7 转化
        4.2.8 质粒的提取
        4.2.9 电镜检测
        4.2.10 鸡胚回归实验
    4.3 结果
        4.3.1 外套 PCR 结果
        4.3.2 内套 PCR 结果
        4.3.3 电镜结果
        4.3.4 鸡胚回归实验结果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新疆山羊蓝舌病病毒株回归羊体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动物蓝舌病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许建民.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3)
  • [2]蓝舌病病毒内蒙古分离株的特性研究[J]. 程建国,刘俊,解玉琴,田建,郝祯燕,韩文芳.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3(01)
  • [3]新疆山羊蓝舌病病毒株回归羊体试验[J]. 秦其英,罗正齐,褚桂芳,吴东来,陆朱发,林汉亮,邵剑挺,胡峻,王龙生,董秀丽,彭晓玲,尹训南,蔡虹.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4(01)
  • [4]绵羊蓝舌病的调查研究报告[J]. 张念祖,张开礼,李志华,单于乃纯,胡玉玲,李根,赵坤,邹福中,许文珍,李胜绪,李春棣,张禹山,徐有生,刘少华,周训昌,窦维孝,保朝汉,赵小清. 云南畜牧兽医, 1989(04)
  • [5]蓝舌病病毒群特异性构象抗原表位的初步鉴定及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 耿宏伟.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2)
  • [6]牛羊IFIT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蓝舌病病毒增殖的影响[D]. 张国芮. 甘肃农业大学, 2017
  • [7]内蒙古巴彦淖尔盟蓝舌病调查研究报告[J]. 郭在君,郝巨才,程建国,贾作民,李志华,张开礼,胡玉玲,李根,甫龙. 云南畜牧兽医, 1989(04)
  • [8]表达蓝舌病病毒VP2,VP5蛋白的重组山羊痘病毒的构建及免疫原性研究[D]. 李浩波.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8)
  • [9]新疆部分地区蓝舌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毒株的初步分离鉴定[D]. 王玉.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10]山羊蓝舌病新疆毒株抗原研制报告[J]. 胡峻,秦其英,林汉亮,王薇. 新疆畜牧业, 1995(03)

标签:;  ;  ;  ;  ;  

新疆山羊蓝舌病病毒株回归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