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在我国高校的应用

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在我国高校的应用

一、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杨超,吕艳辉,郭建敏,李滨[1](2021)在《开放大型精密仪器设备 培养本科学生创新能力》文中研究表明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充分利用高校优势资源,对本科生开放使用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是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补充。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为目标,完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机制和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该项提升本科生创新实践和科研能力的措施,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供了经验及借鉴。

罗洲飞,苏益,赵静,李劲松[2](2020)在《高校中大型精密仪器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文中认为文章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大型精密仪器人才的培养、规范大型精密仪器的操作、安全培训与维护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增加研究生的就业技能培养,阐述了高校中大型仪器服务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就业技能培养的探索模式,使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更好地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服务。

刘桂雄,陈明华,刘少昱[3](2020)在《培育发展广东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介绍广东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背景与战略意义,并从精密仪器设备的作用、地位与广东省产业现状等方面阐述发展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的意义与紧迫性,提出从创新驱动引领产业、优化布局实现区域产业协调、壮大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加强推广促进产业深度、强化支撑助推产业等5个重点任务培育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未来5年建议重点建设面向智能制造先进仪器、新一代通讯检测设备、高端分析仪器、新能源检测设备等4个创新工程,助力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提升。

徐三强,汪盛科,沈斌表,黄锐远,张盛伟[4](2020)在《宁波大学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建设探究》文中提出为推进学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建设发展,通过对国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及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等三类高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建设模式与数据的调研、分析与借鉴,总结提炼国内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建设过程中衍生出的"1+N""X+N""N"等3类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管理模式。进而从共享理念、管理体制、保障制度、技术力量、学科分布等多方面深入探究我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建设现状、发展困境以及解决措施。提出推进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三步走"建设发展规划,以及"大平台、分中心、多支点"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建设框架体系,并从空间资源规划的角度对今后校级实体性分析测试中心的建设发展进行了展望。

陈杰,马明硕,曾晓丹,金华,刘治刚,高艳[5](2019)在《大型精密仪器在理工类高校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浅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理工科高校而言,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这一重要实验工具。本文以吉林化工学院分析测试中心为例,分析了大型精密仪器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指出其对于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使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更好地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服务。

刘欣[6](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吴思思[7](2018)在《高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构建》文中指出仪器设备是高校科研与教学的硬件基础,为进一步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进步,各高校购置了越来越多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而当前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存在重复购置、共享程度低和使用效益低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面向高校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针对信息安全及支付方式安全进行了更严格的设计,以实现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远程监控和安全、高效的自动化管理。

袁东,谭文渊,付大友[8](2017)在《构建高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长效运行机制初探》文中认为针对普通高校大型精密仪器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结合四川理工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大型精密仪器管理情况,对构建普通高校大型精密设备长效运行机制,从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平台构建、设备采购、管理维护、绩效评价考核与运行资金及服务收费管理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对大型精密仪器有效应用于高校教学和科研具有重要作用。

林志銮,金晓怀,张传海,李宝银[9](2017)在《应用型高校大型精密仪器共享平台的建设》文中提出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型精密仪器的利用率。提出了大型精密仪器开放共享应遵循"相对集中,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并建立"一一对应"机制。对大型精密仪器运行与维护管理体系、加强平台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大型精密仪器使用率等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旨在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校级大型精密仪器共享平台建设,逐渐建设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方向的工科院校。

李祥,赵世杰[10](2016)在《开放大型精密仪器 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文中研究说明科技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肩负的责任。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是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在科研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工具。以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平台为例,简要介绍了大型精密仪器在大学生实验实践教学的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种使用方案,分析了对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开放大型精密仪器设备 培养本科学生创新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开放的必要性
    1.1 园艺学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平台的建设现状
    1.2 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教学现状
    1.3 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面向本科生开放的局限性
2 我院在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开放对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方面的经验探索
    2.1 依托学科 完善仪器平台运行体制
    2.2 与时俱进 完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机制
    2.3 统筹兼顾 构建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收费使用制度
3 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成效
4 结语

(2)高校中大型精密仪器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就业指导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大型精密仪器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应用现状
2 大型精密仪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意义
3 高校大型精密仪器服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3.1 利用大型精密仪器开展研究生课题研究工作
    3.2 依托大型精密仪器积极开展课外科研
4 高校大型精密仪器服务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探索
    4.1 依托大型精密仪器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4.2 注意大型精密仪器维护及维修
    4.3 加大对研究生的精密仪器管理与安全培训
5 结语

(3)培育发展广东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发展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的战略意义与紧迫性
    1.1 精密仪器设备的作用与地位
    1.2 广东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2 培育发展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重点任务的建议
    2.1 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自主发展
    2.2 优化布局实现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2.3 壮大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2.4 加强推广促进产业深度发展
    2.5 强化支撑助推产业全面发展
3 未来5年培育发展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重点工程的建议
    3.1 面向智能制造先进仪器创新工程
    3.2 新一代通讯检测设备创新工程
    3.3 高端分析仪器创新工程
    3.4 新能源检测设备创新工程
4 结束语

(4)宁波大学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建设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推进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建设管理
2 国内高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建设现状
    2.1 国内高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建设运行管理模式
    2.2 国内高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建设现状
3 宁波大学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建设管理现状
    3.1 共享理念尚未深入贯彻落实
    3.2 管理体制尚未调理顺畅
    3.3 保障制度尚未健全
    3.4 技术力量尚未配足配强
    3.5 学科复杂多样,共享实施路径尚未协调统一
4 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三步走”建设
    4.1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配套保障
    4.2 构建“大平台、分中心、多支点”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框架体系
    4.3 筹建校级实体性分析测试中心
5 结语

(5)大型精密仪器在理工类高校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型精密仪器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1 吉林化工学院分析测试平台简介
    1.2 分析测试平台存在问题
2 提高大型仪器教学利用率的措施
    2.1 开设大型仪器培训课程
    2.2 建立合理的教学模式
    2.3 实行运行计费制度
3 大型精密仪器对本科创新人才的培养
    3.1 创新思维的培养
    3.2 综合能力的培养
    3.3 对本科生就业的影响
4 结束语

(6)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2.2.1 学士学位结构
        2.2.2 硕士学位结构
        2.2.3 博士学位结构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7.4 小结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11.4 结语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高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高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现状
2 共享平台建设方案
    2.1 共享平台管理流程及部署架构
    2.2 共享平台功能设计
        2.2.1 平台网站门户及开放信息
        2.2.2 设备开放预约管理
3 设备共享平台管理及维护
    3.1 加强专业实验队伍建设
    3.2 完善设备使用效益考核评价制度
    3.3 建立设备共享管理系统
4 结语

(8)构建高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长效运行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平台构建
2 设备采购
3 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4 绩效评价考核
5 运行资金及服务收费管理
6 结语

(9)应用型高校大型精密仪器共享平台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大型仪器运行与管理体系
    1.1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1.2 加强大型精密仪器的维护管理
    1.3 加强大型精密仪器的安全管理
    1.4 建立大型精密仪器档案管理
2 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2.1 人才的培训,加大实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
    2.2 建立以人为本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待遇
3 提高大型精密仪器的利用率
    3.1 建立分析测试公共实验平台
    3.2 建立专项基金
    3.3 提升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质量
    3.4 设立仪器使用效益奖机制
    3.5 建立预约、登记制度
4 结语

(10)开放大型精密仪器 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 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平台建设现状
    (1)作物生理生态技术平台
    (2)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
    (3)细胞生物学技术平台
    (4)组学与分析测试研究平台
2 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3 对大学生多层次开放大型精密仪器
    3.1 本科低年级学生以认知学习为目的
    3.2 本科三、四年级学生以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
        3.2.1 专业综合实验课
        3.2.2 科研创新小组
        3.2.3 毕业实习
    3.3 研究生以实验设计创新、故障分析和创新结果分析为目的
4 大型仪器在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分析
    4.1 提升了专业知识水平,优化了知识结构,开拓了专业视野
    4.2 了解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培养了科研兴趣
    4.3 积累了科学研究经验,训练了科学思维
    4.4 锻炼了创新实践能力,激发了创新精神
5 结语

四、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开放大型精密仪器设备 培养本科学生创新能力[J]. 王超,杨超,吕艳辉,郭建敏,李滨.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1(01)
  • [2]高校中大型精密仪器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 罗洲飞,苏益,赵静,李劲松.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0(12)
  • [3]培育发展广东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的思考[J]. 刘桂雄,陈明华,刘少昱. 机电工程技术, 2020(06)
  • [4]宁波大学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建设探究[J]. 徐三强,汪盛科,沈斌表,黄锐远,张盛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05)
  • [5]大型精密仪器在理工类高校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浅谈[J]. 陈杰,马明硕,曾晓丹,金华,刘治刚,高艳. 广东化工, 2019(22)
  • [6]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
  • [7]高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构建[J]. 吴思思.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04)
  • [8]构建高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长效运行机制初探[J]. 袁东,谭文渊,付大友. 广州化工, 2017(19)
  • [9]应用型高校大型精密仪器共享平台的建设[J]. 林志銮,金晓怀,张传海,李宝银. 广州化工, 2017(07)
  • [10]开放大型精密仪器 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 李祥,赵世杰. 实验室科学, 2016(03)

标签:;  ;  ;  ;  ;  

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在我国高校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