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渍纤维带拉伸后断裂强度的试验方法

浸渍纤维带拉伸后断裂强度的试验方法

一、浸渍纤维带拉伸后的击穿强度试验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盼盼[1](2018)在《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聚酰亚胺是高性能工程塑料之一,因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和电绝缘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行业中。然而,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高频印刷电路的快速发展,要求相应的绝缘介质材料必须具有更低的介电常数,传统的聚酰亚胺已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开发新型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材料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获得低介电常数且综合性能优异的多层聚酰亚胺薄膜为目的,以4,4′-二氨基二苯醚和3,3,4,4-二苯酮四酸二酐为单体,制备了氧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薄膜、氟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多孔聚酰亚胺薄膜、多层聚酰亚胺复合薄膜,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仪、拉伸测试仪、阻抗分析仪、热失重分析仪等设备对薄膜进行了系统的表征,采用克劳修斯-莫索蒂方程、串联电容理论和并联结构刚度理论对薄膜的介电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促进了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材料的发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采用两步法制备了三种(BTDA-PI、PMDA-PI和BPDA-PI)聚酰亚胺薄膜,对比研究了三种薄膜的力学性能、介电性能及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三种薄膜的性能有较大差异。其中,BTDA-PI型薄膜综合性能最优。BTDA-PI型薄膜的介电常数为3.56,拉伸强度为114 MPa,特征击穿强度为478.90 kV/mm。因此,选择BTDA-PI型聚酰亚胺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在BTDA-PI型聚酰亚胺的基础上,通过改进的原位聚合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与聚酰亚胺复合的薄膜。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的加入可以提高聚酰亚胺的力学性能,但是对于降低其介电常数没有作用。采用液相超声剥离法制备了质量比较高的氟化石墨烯,并通过溶液共混法获得了分散性良好的氟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结果表明,氟化石墨烯的加入可以降低聚酰亚胺薄膜的介电常数,提高其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能。当氟化石墨烯的含量为0.5 wt%时,聚酰亚胺薄膜的介电常数可以降低为2.49,拉伸强度提高为160 MPa。采用相转化法制备了低介电常数多孔聚酰亚胺薄膜,研究了溶剂组成和凝固浴温度对薄膜的结构和介电性能的影响机理。由N,N-二甲基乙酰胺(DMAC)溶剂制备的薄膜,其内部为拇指状的大孔结构,孔隙率高,介电常数相对较低。由1,4-丁内酯(GBL)溶剂制备的薄膜,其内部为海绵状的小孔结构,孔隙率低,介电常数相对较高。由GBL-DMAC混合溶剂制备的薄膜,其内部既有拇指状大孔也有海绵状小孔,薄膜的介电常数随着溶剂中DMAC含量的增加而下降。此外,凝固浴温度对不同溶剂体系薄膜的结构及介电性能的影响明显不同。对于单一溶剂(GBL和DMAC)体系,升高凝固浴温度可以促进内部新的小孔隙或者凹槽的形成来增加薄膜的孔隙率,进而降低其介电常数;对于GBL-DMAC混合溶剂体系,升高凝固浴温度则会抑制拇指状大孔结构的形成来降低薄膜的孔隙率,从而增加其介电常数。以无孔氟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薄膜为致密的外表面层,多孔聚酰亚胺薄膜为降低介电常数的核心层,采用逐层涂覆的方法制备了双层及三层低介电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分析了膜层组成及结构对其介电性能、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与单层的多孔薄膜比较,双层、三层薄膜的力学性能、击穿性能及热稳定性能均有提高。获得了介电性能和力学性能良好的双层PI-1和FG/PI-1薄膜,其介电常数分别为2.01和1.98,特征击穿强度分别为180.75 kV/mm和198.14 kV/mm,拉伸强度分别为42.69 MPa和58.62 MPa。获得了表面致密、低介电常数、且击穿性能、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能良好的三层PI-2和FG/PI-2薄膜,其介电常数分别为1.95和1.92,特征击穿强度分别为184.20 kV/mm和170.49kV/mm,拉伸强度分别为45.67 MPa和65.76 MPa,拉伸模量分别为1.93 GPa和2.96 GPa。

严致远[2](2015)在《聚酰亚胺纤维纸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酰亚胺(Polyimide),简称PI,是一种新型的特种工程塑料,具有高强度,高模量,热稳定性好,耐辐射等优点,由其经过纺丝制成的聚酰亚胺纤维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个人防护,高温除尘等领域。聚酰亚胺纤维在造纸领域的应用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聚酰亚胺短切纤维表面光滑,纤维间结合力很低,需要添加沉析纤维作为粘结材料来提高成纸的强度,本文首先使用槽式打浆机对聚酰亚胺短切纤维进行打浆处理,比较了不同打浆时间的短切纤维长度、卷曲等形态的变化。将经过打浆处理得到的三种长度的短纤与两种聚酰亚胺沉析纤维配抄,探讨了短纤长度、沉析纤维特性及浆料配比对聚酰亚胺纤维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即使经过长时间打浆处理处理,聚酰亚胺短纤也不能分丝帚化,短纤的长度和沉析纤维的形态及特性对聚酰亚胺纤维纸的性能影响很大,当使用长度为5.1mm的聚酰亚胺短纤与Ⅰ号沉析纤维以6:4的质量百分比配抄得到的聚酰亚胺纤维纸强度最高,击穿强度较佳。以聚酰亚胺短切纤维和聚酰亚胺沉析纤维为原料,实验室湿法抄造的聚酰亚胺纤维纸紧度一般为0.15-0.25g/cm3,纤维间的结合强度较弱,未经热压处理的纤维纸抗张指数和撕裂指数最高仅为8.6N·m/g和8.3mN·m2/g,为了提高聚酰亚胺纤维纸的强度,需要进行热压处理,本文通过使用等温升压,等压升温,等温等压变速热压工艺探讨了聚酰亚胺纤维纸性能随热压工艺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热压压力一定时,PI纤维纸的机械性能随热压温度的增加而增加;热压温度一定时,PI纤维纸的机械性能随热压压力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一定热压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提高热压速度,PI纤维纸的机械性能迅速下降。当热压温度为210℃,热压压力为120N/m,热压速度为1m/min时,聚酰亚胺纤维纸的紧度达到0.70 g/cm3,抗张指数为20.7N·m/g,撕裂指数达到19.6 mN·m2/g,耐压强度为11.8kV/mm,聚酰亚胺纤维纸的性能达到最佳。纸张的强度是纤维自身的强度和纤维间结合强度的综合作用结果,本文对聚酰亚胺沉析纤维,芳纶1313沉析纤维,芳纶1414浆粕进行纤维分析,将三种沉析纤维浆粕与聚酰亚胺短切纤维进行配抄,发现沉析纤维的尺寸对最终纤维纸的成纸强度影响较大,对纤维纸的电气性能影响较小,三种沉析纤维配抄而成的纤维纸初始分解温度均高于40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对比研究芳纶1313纤维纸和PI纤维纸的光热老化性能,结果表明,两种纤维纸随着热老化温度的升高,抗张指数明显增加,撕裂指数逐渐下降,聚酰亚胺纤维纸经过300℃的老化后几乎没有形变,而芳纶1313纤维纸经过300℃的老化后已尺寸收缩明显,烧蚀明显。热老化处理对聚酰亚胺纤维纸的电气性能影响不大,但会对芳纶1313纤维纸的电学性能产生很大影响。两种纤维的力学性能随着光老化强度和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聚酰亚胺纤维纸较芳纶1313纤维纸而言具有更好的抵抗光老化的性能。同时,光老化也使得两种纤维纸的电学性能下降。为了提高聚酰亚胺纤维纸的强度,使用水性环氧树脂对未热压和经过热压的聚酰亚胺纤维纸进行浸渍处理,研究了浸渍量对两种聚酰亚胺纤维纸力学性能和电气击穿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浸渍液固含量为15%时,经过热压的PI纤维纸基复合材料抗张指数达到46.5N·m/g,未经过热压的PI纤维纸基复合材料抗张指数达到57.8 N·m/g。两种PI纤维纸基复合材料的撕裂指数随着浸渍量的增大而出现明显下降,使用水性环氧树脂浸渍并不能大幅度提高纤维纸的击穿强度。

王白梅[3](2014)在《植物绝缘油与充油变压器绝缘材料相容性研究》文中认为植物绝缘油与矿物绝缘油的分子结构组成不同,使得其电气与理化性能等方面具有显着差异,需对由植物绝缘油与矿物绝缘油组成的混合油理化与电气性能进行深入的试验研究。变压器运行过程中,绝缘油与变压器内部固体材料相接触,由于植物绝缘油与固体材料之间发生的反应比矿物绝缘油与固体材料之间发生的反应更为复杂,有必要对植物绝缘油与固体材料之间性能的相互影响机制开展全面的研究。同时,随着植物绝缘油变压器的推广应用,当植物绝缘油应用于运行变压器中时,亟需通过试验研究为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植物绝缘油与充油变压器绝缘材料相容性的试验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包括:①设计了植物绝缘油与矿物绝缘油的相容性试验,通过试验数据分析了质量比对混合绝缘油理化电气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矿物绝缘油老化阶段对混合绝缘油酸值、水分和击穿电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绝缘油种类和分子组成对绝缘油理化与电气性能有较大影响;混合绝缘油中植物绝缘油所占比重越高,绝缘油的酸值和水分含量越高;植物绝缘油和矿物绝缘油具有良好的相容性。②开展了植物绝缘油与变压器绝缘纸的相容性试验,获得了老化试验过程中绝缘纸对植物绝缘油和矿物绝缘油酸值、水分和击穿电压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绝缘油种类对绝缘纸击穿电压、聚合度和机械强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绝缘纸尤其是老化绝缘纸会加快绝缘油的老化速率,使得绝缘油加速劣化;相比矿物绝缘油,植物绝缘油会相对减缓油纸绝缘的老化进程。③开展了植物绝缘油与聚酯薄膜、玻璃丝带和漆膜的相容性试验,获得了聚酯薄膜、玻璃丝带和漆膜对植物绝缘油酸值、水分和击穿电压等参量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绝缘油种类对聚酯薄膜、玻璃丝带拉伸性能的影响机制,分析了绝缘油种类对金属材料表面漆膜耐油性能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样品中添加聚酯薄膜、玻璃丝带和漆膜后对绝缘油的酸值和水分无显着影响,但会降低绝缘油的击穿电压;绝缘油的种类对聚酯薄膜和玻璃丝带的拉伸性能无明显影响;老化试验过程中浸渍在绝缘油中的金属材料表面漆膜保存完好;植物绝缘油与变压器内部固体材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罗延薇[4](2021)在《芳纶纸基绝缘材料致密化研究及性能调控》文中提出芳纶纸是由芳纶短切纤维和芳纶沉析/浆粕纤维经传统造纸法制备而成的高性能纸基材料,其中芳纶短切纤维可提供优异力学性能,沉析/浆粕纤维起到粘结包覆短切纤维传递应力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芳纶纸制备工艺成熟,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柔性。但是,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展,芳纶纸多孔结构缺陷愈发突出。多孔结构是纸基材料的普遍现象,但是作为一种应用于高压系统的绝缘材料,多孔结构会给材料带来一系列危害。纸基材料的孔隙将成为电击穿薄弱点,降低材料绝缘性;而且微小孔隙的毛细管作用会吸附空气中水分,降低绝缘材料电阻,同时,孔隙使芳纶纸具有较强的吸液(胶)性,不利于材料的后加工和性能调控,这些缺陷极大影响了芳纶纸性能的提升和应用的拓展。因此,发展芳纶绝缘纸的先进制备技术、构筑芳纶纸的致密结构,是本领域还需解决的问题,对高性能绝缘材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采用化学溶胀法、涂布法和层合法来提高芳纶绝缘纸的致密性,在芳纶纸的表面或内部搭建纳米纤维的致密网络结构,以此提高芳纶绝缘纸的绝缘性能和机械性能。首先,采用化学溶胀法制备微溶芳纶纸,以DMSO/KOH混合溶液体系作为化学药剂浸渍处理间位芳纶原纸,通过对间位芳纶纤维的润胀、溶解和再生,填充芳纶原纸的孔隙和缩短纤维之间的距离,来提高芳纶纸的致密性。研究DMSO/KOH混合溶液对于间位芳纶纤维的溶胀性能,考察化学浸渍溶胀时间对芳纶原纸的微观形貌、机械性能、绝缘性能和透光性的影响。结果显示:DMSO/KOH混合溶液对间位沉析纤维的溶胀效果明显,能显着提高芳纶纸的致密化结构、力学性能和绝缘性能,且不会改变纤维的化学结构、耐热性和耐腐性;经过30 s化学溶胀得到的微溶芳纶纸,表面平整、纸张结构紧实,解决了原纸孔隙结构明显的问题,其抗张强度、杨氏模量和击穿强度与原纸相比,分别提高了 68%、56%和83%。这种方法不仅简单、高效、易于操作、具有规模制备前景,且无需热压设备、胶黏剂等特殊设备与试剂。最重要的是,在不改变芳纶纤维化学结构和耐热性的前提下,实现了芳纶纸致密性、力学性能和绝缘性能的显着提升。其次,采用涂布法制备涂布芳纶纸,以去质子化的芳纶纳米纤维(aramid nanofiber,ANF)溶液作为涂布液,涂布的芳纶纳米纤维溶液在芳纶纸表面原位还原形成纳米纤维,提高芳纶纸的致密性。研究了溶液浓度对涂布芳纶纸性能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芳纶纳米纤维涂布可以有效提高芳纶纸的致密结构,改善机械性能和绝缘性能,且原位还原法避免了纳米纤维的留着和网布堵塞问题。当ANF溶液浓度为2.0%时,其复合纸的拉伸强度、杨氏模量和击穿强度较原纸分别提高96%、64%和142%。另外,添加白云母粒子到涂层中,研究云母粒径和浓度对涂布芳纶纸的性能影响,结果发现:白云母在涂布作用下,均匀且平行排列在涂布芳纶纸表面,可以传递应力、阻挡电子穿过,对提升涂布芳纶纸机械性能和绝缘性能有良好作用效果。添加3 wt%的3 μm白云母于涂层中,涂布芳纶纸的拉伸强度、杨氏模量和击穿强度为29.16 MPa、0.89 GPa和24.16 kV/mm,较原纸分别提高114%、93%和212%。最后,采用层合法制备多层芳纶复合纸,以去质子化的芳纶纳米纤维溶液作为胶黏剂,结合DMSO/KOH混合溶液对芳纶纤维的润胀作用和原位形成芳纶纳米纤维致密层的增强效果,在芳纶纸内部构筑多个致密结构实现芳纶纸致密结构的优化。考察了芳纶纳米纤维溶液的浓度和芳纶复合纸的层数对芳纶复合纸的内结合强度、机械性能和绝缘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芳纶纳米纤维溶液作为胶黏剂作用效果良好,多层致密结构有利于提升芳纶纸机械性能与绝缘性能。使用为2.0%的ANF溶液的双层芳纶复合纸内结合强度达308.45 J/m2。由浓度为2.0%的ANF溶液制备的四层芳纶复合纸综合性能优异,其拉伸强度、杨氏模量和击穿强度分别达50.6 MPa、2.06 GPa和40.68 kV/mm,较芳纶原纸提高208%,255%和385%。这种方法实现表面致密和内部具有多个致密层的芳纶纸制备,更为重要的是,区别于传统胶黏剂,多层芳纶复合纸的耐温性能完全没有受到影响。

冒杰[5](2020)在《介电弹性体新材料与纤维状驱动器的设计与可控制备》文中研究指明介电弹性体(Dielectric Elastomer)是一种在外加电场激励下发生大变形,实现电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的智能软材料,被认为是新一代的人工肌肉,作为柔性驱动器、传感器和机械能收集器,在智能仿生、柔性机器人、航空航天、智能医疗器件、可穿戴器件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介电弹性体仍局限于从商业产品筛选而得的弹性体,其性能难以满足应用要求;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制备尚难实现定制化、连续化、自动化地加工高度集成、具有复杂结构的一体化驱动器群,限制了介电弹性体的潜在应用空间。本论文针对上述两个重要问题展开研究,设计制备了性能优异的三嵌段共聚物介电弹性体材料,发展了纤维状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3D打印方法并制得具有一体化结构的驱动器群。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利用RAFT乳液聚合技术设计制备了系列聚(苯乙烯-b-丙烯酸酯-b-苯乙烯)介电弹性体材料,探究了聚丙烯酸酯侧基大小对聚合物力学性能、介电性能、驱动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随着侧基的增大,链缠结密度下降,模量降低,在无预拉伸测试条件下,具有较大侧基的聚丙烯酸异辛酯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4.4 kJ/m3)和驱动应变(25%),与哺乳动物骨骼肌的典型值相近,是一种高性能的介电弹性体材料。(2)发展了介电弹性体纤维状驱动器的3D打印制备技术,通过墨水直写法实现其定制化、自动化、连续化制备。介电弹性体纤维各项驱动性能可与已报道的纤维状驱动器的最佳值相媲美,驱动应变最高可达14%,击穿场强超过60 V/μm,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首次构建了多规格、多尺寸的介电弹性体纤维束状驱动器,束状驱动器的驱动性能与单根驱动器一致。该驱动器展现出快速响应、数量可扩展性、容损坏性、可寻址性、可编程性和可重构性的特征,使制备可程序控制的灵巧柔性机器成为可能。(3)通过墨水直写3D打印技术,数字化设计制备了多驱动器高度集成一体化的柔性变形器件,通过对柔性驱动器的结构、几何形状和电极图案的编程,可定制出复杂三维结构的柔性驱动器,驱动变形模式覆盖了一维结构变一维结构,二维结构变三维结构,以及三维结构变三维结构,大大拓展了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结构及其应用。(4)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介电弹性体纤维驱动器的电/力耦合数学模型,较为准确地预测了实验结果,指导了介电弹性体纤维状驱动器结构的设计和材料的选用。

刘一楠[6](2019)在《单板贴面木塑板材制备技术及粘合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塑复合材料具有强度高、耐潮湿、可回收循环使用等优点,但表面缺乏木材纹理,色彩单调,在室内使用时难以满足人们触觉和视觉的心理需求。这一缺陷严重制约了它在建筑装饰和家具制造方面的应用,所具备的生态环保优势和产品性能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高密度聚乙烯(HDPE)基和聚丙烯(PP)基两种木塑复合材料的用量较多,但是由于加工工艺和材料本身特性的制约,材料表面形成了结晶度较高、表面能极低、光滑致密、润湿性差的复合表面,很难使用传统胶黏剂进行粘接贴面装饰。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开发聚烯烃基木塑板材单板贴面技术,重点研究其界面结合机理。论文分别采用热塑性薄膜中间层法、织物贴面法和织物中间层法对挤出成型木塑复合板材(截面尺寸=250×12mm,纤维与塑料比例为5:5、6:4、7:3、8:2)进行贴面。几种方法均具有简便易行、无有害物质挥发、粘接强度较高等特点。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红外光谱分析、测试胶层耐水性、表面粗糙度、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面颜色分析、表面接触角及表面能分析、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贴面木塑板材的制备参数、胶层结合情况、材料表界面特性、粘接方式和物理力学性能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极性相差较大的材料间的粘接机理。研究结果为大幅面木塑贴面板材的生产和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挤出工艺制备木纤维/高密度聚乙烯(WF/HDPE)木塑板基材,利用MAPE/HDPE复合膜作为中间层,研究热压-冷却粘接木质单板的机理。结果显示,复合膜中MAPE与HDPE的比例对单板贴面WF/HDPE复合材的表面胶合强度无显着性影响,均能达到1.9MPa以上,且胶层耐水性较好。MAPE与单板表面羟基形成的共价键使二者界面结合十分紧密;MAPE/HDPE复合薄膜与木塑基材表面的HDPE界面相容性较好。但经过180℃热压后,用于贴面的木材单板颜色变化较大,单板表面润湿性显着下降。与未贴面板相比,贴面后的WF/HDPE板材各项力学性能均有所降低。(2)使用两种氯含量的氯化聚丙烯(CPP)薄膜作为中间层将木质单板粘贴在WF/HDPE板材表面,研究粘接机理。氯含量较高的CPP薄膜形成的表面胶合强度较大(大于0.7MPa);两种CPP胶层的耐水性能均较好。CPP熔融渗透进木材的导管中,冷却后形成锚固结构使二者结合在一起;CPP薄膜与木塑基材之间的结合主要依靠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链之间的相互缠绕扩散作用。贴面后的WF/HDPE板材各项力学性能无明显变化。CPP中间层可在140℃下实现贴面,热压后单板表面颜色无明显变化,表面润湿性未下降,接触角小于90°。(3)以CPP作为中间层薄膜制备单板贴面的WF/PP板材,贴面温度为110℃。木塑基材木纤维含量越高,表面暴露的木纤维越多,粗糙度也越大,基材与CPP层的结合越紧密。胶合界面分析表明,CPP与PP在110℃热压复合后界面依然比较清晰,未发生分子链间的扩散和缠绕,CPP分子链与PP分子链近似的结构形态使二者主要依靠分子间作用力紧密结合。CPP能够渗透进木质单板的导管中形成牢固的粘接。在1 10℃贴面的WF/PP板材其弯曲性能、拉伸性能和冲击韧性均有一定提升。(4)以WF/HDPE基材表面聚集的HDPE层作为粘接介质粘贴帆布、尼龙布和聚酯纤维布,研究不同织物对WF/HDPE板材的贴面机理。热压温度和基材中木纤维含量越高,织物贴面板材的表面胶合强度越高,胶层耐水性越好,但热压温度越高,贴面织物的颜色变化也越大。在相同热压温度下,帆布与尼龙织物的颜色变化最为显着,聚酯纤维织物变化不明显。热压前后尼龙织物与聚酯纤维织物的表面元素以及化学基团无明显变化,但帆布织物表面的果胶成分在受到高温加热后会部分分解。热压后织物的拉伸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变化不大,帆布织物和尼龙织物的纤维被压成扁平形状,聚酯纤维形态变化不大。经织物贴面后,WF/HDPE木塑板材的弯曲性能和拉伸性能降低,冲击韧性有较大提高。(5)使用乳白胶和乳白胶-异氰酸酯复合胶黏剂分别对帆布和聚酯纤维贴面的WF/HDPE木塑板材进行单板二次贴面。结果显示,乳白胶胶合强度较低、胶层耐水性较差,加入异氰酸酯后贴面板材的胶合强度和耐水性均得到提高。乳白胶主要通过渗透固化的方式形成胶膜将表层单板与基材结合在一起,而异氰酸酯可以与表层单板和基材上的织物产生共价键,形成更紧密的结合。与仅有织物贴面的WF/HDPE板材相比,经过单板二次贴面的板材各项力学性能均有显着提高,使用乳白胶的贴面板材的冲击韧性略高于使用乳白胶/异氰酸酯胶黏剂的板材。

杨实[7](2010)在《基于磁开关和带状线的长脉冲、超低阻抗脉冲发生器及其相关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国防和工业应用上的需求促进脉冲功率技术向高重频、高平均功率、固态化和紧凑化方向发展。基于磁开关和带状线的长脉冲、超低阻抗脉冲发生器是符合这一发展方向的重要候选者之一。本文通过对卷绕型带状脉冲形成线和磁开关两大核心子系统进行理论分析、工程设计和实验研究,完整地提出了长脉冲、超低阻抗脉冲发生器设计方案和设计方法,研制出一台长脉冲、超低阻抗脉冲发生器。本文的研究结果为长脉冲、超低阻抗、固态化脉冲发生器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对此类脉冲发生器的研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了一台固态化的卷绕型带状脉冲形成线,其具有长脉冲和超低阻抗的特点,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制作加工和实验研究。通过保角变换的方法求解了带状脉冲形成线的特性阻抗。制定了卷绕型带状脉冲形成线制作流程,并设计制作了一台特性阻抗0.5 ?,电长度115 ns,以DMD膜为绝缘介质的固态化带状脉冲形成线。该形成线卷绕后尺寸为Φ311mm×400 mm。应用设计的多通道轨道开关对形成线性能进行了测试,在匹配负载上获得了电压17.8 kV,脉宽(FWHM)约270 ns,上升沿约20 ns的准方波脉冲,输出功率为634 MW。结合形成线特点,设计了一种中间输入结构。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验证了该输入结构在保证输出波形质量的前提下,可有效地缩短形成线充电时间,提高形成线耐压水平。2.基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制定了环形磁开关设计流程。运用该流程,设计制作了一台40 kV级环形磁开关。该磁开关以铁基非晶磁环为磁芯,在实验中将40 kV,10μs脉冲压缩为39 kV,2.36μs,并在10 Hz重频下可稳定运行。设计并制作了一台具有低饱和电感的跑道形磁开关。该磁开关为单匝平板绕组,跑道形磁芯,饱和电感仅约30 nH,保证了输出脉冲的快上升沿。以此跑道形磁开关替代轨道开关作为主开关,实现了脉冲发生器主开关的固态化。运用单级磁脉冲压缩实验平台,设计了一种磁芯动态磁滞回线的测量方法。该方法适合于脉冲磁化条件下,磁性材料的特性参数测量和磁滞回线的绘制。此外,该测试平台可通过改变回路中电容和电感参数,方便地改变输出脉冲的伏秒积,从而测试磁芯在不同磁化条件下的动态特性。3.提出了一种新型长脉冲、超低阻抗脉冲发生器技术方案。该方案具有固态化、高重复频率、高平均功率等优点。脉冲发生器由初级能源、脉冲变压器、磁脉冲压缩器、带状脉冲形成线、主开关和负载组成。将已研制完成的核心子系统联合,组成长脉冲、超低阻抗脉冲发生器。对脉冲发生器进行了全电路模拟和实验研究。在0.5 ?匹配负载上进行实验得到:单脉冲运行时,负载上得到电压17.8 kV,脉宽(FWHM)约270 ns的准方波脉冲;在重复频率7 Hz运行时,负载上得到电压14 kV,脉宽(FWHM)约285 ns的准方波脉冲,脉冲发生器工作稳定,输出脉冲波形一致性高。

薛杨[8](2019)在《导热绝缘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目前,随着电子电力行业以及能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电子集成电路、电子器件与电子设备等的功率密度越来越大,带来的散热问题日益突出。电子器件与设备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会导致其工作温度升高,并对其性能及寿命造成严重影响。现有的柔性导热绝缘复合材料仍存在高导热与良好绝缘性、柔顺性不能兼顾等问题,难以满足电子电力行业发展的需求。基于此,具有高导热性能且绝缘性良好的柔性导热绝缘复合材料,在电子电力行业以及能源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拟尝试通过设计3D填料网络结构、取向结构以及层状结构等来制备导热绝缘硅橡胶复合材料,旨在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同时保证材料的绝缘性能,兼顾材料的柔顺性等性能,并对导热绝缘硅橡胶复合材料在复合绝缘子领域的应用进行探索。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一维碳纳米管(1D Carbon nanotubes,CNTs)与二维氮化硼(2D Boron nitride,BN)通过机械共混法在硅橡胶(Silicone rubber,SR)基体中制备了3D混合填料网络的SR/BN/CNT导热复合材料。考察了极少量(0.0005 vol.%~0.25 vol.%)的1D CNTs与2D BN(12.6 vol.%)构成3D填料网络对复合材料导热绝缘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加入0.25 vol.%CNTs制备的样品SR/BN/CNT0.25(BC 0.25),其导热系数比SR/BN复合材料(B30)和纯SR分别提高25%和75%。SR/BN/CNT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比B30略有提高,并且具有与B30相当的击穿强度(23 kV mm-1)。另外,加入少量CNTs可以提高SR/BN/CNT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同时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增量远低于导热系数的增量,柔顺性较好。采用硅烷偶联剂A-171改性SR/BN/CNT复合材料,可将导热系数提高约10%,同时提高击穿强度,并降低介电损耗。(2)以SR和BN为原料,采用机械剪切法和两步固化法制备了在垂直方向取向的SR/aligned-BN(SR/ABN)复合材料。考察了不同BN含量的SR/ABN复合材料在垂直方向的导热绝缘性能。实验结果表明,SR/ABN 150(ABN 150)在垂直方向上的导热系数可达到5.4 W m-1 K-1,与SR/BN 150(BN 150)相比,其导热系数增量11和12分别为33和6.3。采用有效介质近似(EMA)模型分析表明,SR/ABN复合材料的界面热阻RBd3为2.5×10-8m2 K W-1,比RBd1及SR/BN复合材料在相同填料含量时的RBd3都约低一个数量级。红外热成像分析表明,ABN 150的表面升温和降温的速率最快,到达稳定温度的时间最短,具有优异的传热响应和热传导性能。SR/ABN复合材料比SR/BN复合材料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更低的线性热膨胀系数,不易受热产生形变。同时,SR/ABN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大于1016 Ω·cm,电绝缘性能优异。(3)以BN和膨胀石墨(Expanded graphite,EG)为原料,采用机械剪切法制备了层状SR/aligned BN-SR/aligned EG(SR/ABN-SR/AEG)复合材料。考察了取向以及导热层SR/AEG与绝缘层SR/ABN交替间隔叠加的多层复合结构对复合材料导热和绝缘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SR/ABN-SR/AEG复合材料中,BN与EG在SR基体中均呈现整齐有序的沿水平方向高取向的结构,且SR/ABN-SR/AEG复合材料在水平方向的导热系数随层数的增加而增加,最高可达到23 W m-1 K-1,相比单层取向的SR/ABN/AEG(SBE)复合材料和SR,SR/ABN-SR/AEG复合材料在水平方向上的导热系数分别了提高~180%和2个数量级,同时在垂直方向上的体积电阻率能够达到1014α·cm,比SBE复合材料高约5个数量级,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4)采用不同形貌的氢氧化铝(Aluminium hydroxide,ATH)、无规则氧化硅(Irregular silica,IS)和球形氧化硅(Sphere silica,SS),通过机械共混法制备了SR/ATH、SR/IS、SR/SS复合材料。研究了填料的形貌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热性能、电性能的影响,并对其热性能与耐电弧老化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氧化硅制备的SR/IS和SR/SS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可达到6.5 MPa及6.6 MPa,是SR/ATH的近2倍,击穿强度E0分别为24.9及24.8 kV mm-1,高于SR/ATH的18.9 kV mm-1。球形形貌使SS颗粒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和加工性,制备的SR/SS复合材料具有最高的断裂伸长率、最小的弹性模量、最低的内耗值、极低的介电损耗及最好的热稳定性,并且在高温区域具有最好的导热性能。在高温区散热性能及热稳定性良好的SR/SS复合材料经电弧老化后也具有最好的表面耐电弧蚀损性能。

徐航[9](2017)在《基于聚丙烯的高压直流电缆绝缘改性与空间电荷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交联聚乙烯直流电缆绝缘存在杂质多、生产工艺复杂和不可回收再利用等缺点,开发非交联的环保型直流电缆绝缘,实现电缆绝缘材料的突破,对于直流电缆输电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直流电缆绝缘材料在直流电场长期作用下容易产生空间电荷积聚,引起局部电场畸变并加速绝缘老化。本文以聚丙烯为研究对象,通过弹性体共混和无机纳米颗粒填充的方法对聚丙烯复合绝缘的机械性能和电性能进行综合调控,并对聚丙烯复合材料在机械拉伸条件下的空间电荷特性进行测试,以期为非交联环保型直流电缆绝缘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通过在聚丙烯基体中分别添加EPDM、POE和EVA三种弹性体以改善其机械韧性,对比不同聚丙烯/弹性体共混物用于高压直流电缆的可行性。发现添加弹性体后,聚丙烯熔融温度、结晶温度和晶型等参数变化较小,其机械韧性得到明显提升;由于聚丙烯和弹性体相界面的影响,共混物中空间电荷积聚量增多,电荷消散速度变慢;随着弹性体含量的增加,聚丙烯的体电阻率增大,击穿场强下降;PP/EPDM共混物的电气性能较差,PP/EVA共混物的增韧效果不够显着,而PP/POE共混物的综合性能较为优异,有很大的潜力应用在高压直流电缆中。(2)通过在PP/POE共混物中添加纳米Zn O以改善其电气性能,发现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熔点和良好的机械韧性;随着纳米ZnO含量的增加,试样的空间电荷积聚总量先减小后增大,体电阻率和直流击穿场强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纳米ZnO在PP/POE共混物中引入深陷阱,从而抑制同极性电荷注入;同时采用弹性体共混和纳米颗粒填充的方法对聚丙烯进行改性是研制聚丙烯电缆绝缘材料的有效手段。(3)通过研究不同机械拉伸比下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空间电荷特性,发现机械拉伸后试样内部空间电荷总量增多;随着拉伸比的增加,试样的视在载流子迁移率先升高后降低,陷阱深度先减小后增大;对于POE含量较高的PP/POE共混物,其载流子迁移率出现最高值时对应的拉伸比较大;机械拉伸后,PP/POE/ZnO复合材料保持了良好的空间电荷抑制能力,其内部空间电荷积聚量低于未添加纳米颗粒的聚丙烯共混物。

周尤爽[10](2018)在《高压电机主绝缘用纳米复合VPI树脂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中对电力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使得发电机的单机容量随之增大,电机的尺寸也随着单机容量的增加而变大,生产电机的制造成本也直线上升。减薄主绝缘的厚度对于减小高压电机的尺寸,改善散热,降低制造成本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减薄主绝缘的厚度,就必须提高绝缘材料的击穿性能和电寿命。已有的研究表明,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热学性能和击穿性能,是主绝缘材料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在课题组多年研究聚合物纳米复合树脂的基础上,对环氧真空压力浸渍树脂(VPI树脂)进行了纳米改性研究。首先为了克服了市面上酸酐型和硼胺型环氧VPI树脂的缺点,研制了一种适合于引入纳米粉体的新型VPI树脂;然后以该树脂为基体树脂,纳米Al2O3粉体(C805)为填料,探讨了分散方法对纳米粉体分散状态、复合树脂的粘度、固化物的击穿强度和电寿命等性能的影响;在确定了分散方法后,进一步探讨了粉体种类(Al2O3、SiO2、TiO2)以及纳米Al2O3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酚类化合物与乙酰丙酮铝的混合物作为固化剂,并在高纯双酚A型环氧树脂中引入适量的邻甲苯基缩水甘油醚(691),可以制得适合于引入纳米粉体的VPI树脂。采用内含φ0.2mm氧化锆珠的砂磨机分散C805,可以基本消除纳米粉体的团聚现象。采用相同的分散方法对纳米SiO2和纳米TiO2的分散结果则不尽相同,浸渍树脂中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粉体团聚现象,导致物料粘度急剧增大,固化物介电性能下降。随C805用量增加,浸渍树脂的粘度增大,添加量超过8%时浸渍树脂已接近失去流动性;随C805用量增加,固化物的电寿命变长,当C805含量为5.4%时,固化物的电寿命相比纯树脂提高了1.6倍。

二、浸渍纤维带拉伸后的击穿强度试验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浸渍纤维带拉伸后的击穿强度试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介电材料概述
        1.2.1 电介质极化机理
        1.2.2 介电常数及其影响因素
        1.2.3 低介电材料简介
    1.3 聚酰亚胺的研究概况
        1.3.1 聚酰亚胺的性能
        1.3.2 聚酰亚胺的合成方法
        1.3.3 聚酰亚胺的应用
    1.4 低介电聚酰亚胺薄膜的研究现状
        1.4.1 含氟聚酰亚胺
        1.4.2 多孔聚酰亚胺
        1.4.3 含刚性大共轭结构聚酰亚胺
        1.4.4 其他低介电聚酰亚胺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2.1.1 主要实验原料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2 材料组成和结构的表征方法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2.3 X射线衍射(XRD)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2.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2.2.6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2.3 测试方法
        2.3.1 孔隙率的测定
        2.3.2 力学性能分析
        2.3.3 动态热机械分析
        2.3.4 热失重分析
        2.3.5 介电性能分析
第3章 功能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聚酰亚胺纯膜
        3.2.1 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
        3.2.2 聚酰亚胺薄膜的表征
        3.2.3 聚酰亚胺薄膜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3.2.3.1 力学性能
        3.2.3.2 介电性能
        3.2.3.3 热稳定性能
        3.2.3.4 光学性能
    3.3 氧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薄膜
        3.3.1 氧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
        3.3.2 氧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表征
        3.3.3 氧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性能研究
        3.3.3.1 力学性能分析
        3.3.3.2 介电性能的影响机理分析
    3.4 氟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薄膜
        3.4.1 氟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影响因素研究
        3.4.1.1 回流温度
        3.4.1.2 超声功率
        3.4.1.3 超声时间
        3.4.2 氟化石墨烯的表征
        3.4.3 氟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3.4.3.1 氟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
        3.4.3.2 氟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表征
        3.4.4 氟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性能研究
        3.4.4.1 力学性能分析
        3.4.4.2 介电性能的影响机理分析
        3.4.4.3 光学性能
        3.4.4.4 热稳定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介电多孔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多孔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
        4.2.1 前驱体的合成
        4.2.2 多孔薄膜的制备
    4.3 多孔聚酰亚胺薄膜的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
        4.3.1 溶剂组成对多孔薄膜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4.3.1.1 多孔薄膜的表征
        4.3.1.2 多孔薄膜的形貌
        4.3.1.3 多孔薄膜的介电性能及其影响机理
        4.3.1.4 多孔薄膜的力学性能
        4.3.1.5 多孔薄膜的热稳定性能
        4.3.2 凝固浴温度对多孔薄膜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4.3.2.1 多孔薄膜的形貌
        4.3.2.2 多孔薄膜的介电性能
        4.3.2.3 多孔薄膜的影响机理分析
    4.4 多孔氟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4.1 多孔氟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表征
        4.4.2 多孔氟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层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双层聚酰亚胺薄膜
        5.2.1 双层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
        5.2.2 PI双层薄膜的性能研究
        5.2.2.1 PI双层薄膜的结构
        5.2.2.2 PI双层薄膜的介电性能及机理分析
        5.2.2.3 PI双层薄膜的力学性能
        5.2.2.4 PI双层薄膜的热稳定性能
        5.2.3 FG/PI双层薄膜的性能研究
        5.2.3.1 FG/PI双层薄膜的表征
        5.2.3.2 FG/PI双层薄膜的力学性能
        5.2.3.3 FG/PI双层薄膜的介电性能及机理分析
        5.2.3.4 FG/PI双层薄膜的热稳定性能
    5.3 三层聚酰亚胺薄膜
        5.3.1 三层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
        5.3.2 三层聚酰亚胺薄膜的结构
        5.3.3 三层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及理论分析
        5.3.4 三层聚酰亚胺薄膜的介电性能及机理分析
        5.3.4.1 三层聚酰亚胺薄膜的介电谱分析
        5.3.4.2 三层聚酰亚胺薄膜的击穿特性分析
        5.3.5 三层聚酰亚胺薄膜的热稳定性能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聚酰亚胺纤维纸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酰亚胺材料
        1.1.1 聚酰亚胺材料简介
        1.1.2 聚酰亚胺材料的发展
        1.1.3 聚酰亚胺的合成
        1.1.4 聚酰亚胺的性能
        1.1.5 聚酰亚胺的应用
    1.2 聚酰亚胺纤维
        1.2.1 聚酰亚胺纤维的特点
        1.2.2 聚酰亚胺纤维的的制备技术
        1.2.3 聚酰亚胺纤维的发展
    1.3 聚酰亚胺纤维纸基材料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3.1 聚酰亚胺纤维纸基材料国外研究进展
        1.3.2 聚酰亚胺纤维纸基材料国内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打浆与配抄工艺对聚酰亚胺纤维纸性能的影响
    2.1 实验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1.3.1 聚酰亚胺短切纤维的打浆工艺
        2.1.3.2 聚酰亚胺短切纤维的纤维分析
        2.1.3.3 聚酰亚胺沉析纤维的纤维分析
        2.1.3.4 聚酰亚胺沉析纤维比表面积测量
        2.1.3.5 聚酰亚胺纤维纸的抄造
        2.1.3.6 聚酰亚胺纤维纸耐压强度的测量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打浆浓度的确定
        2.2.2 打浆对聚酰亚胺短切纤维的影响
        2.2.3 沉析纤维形态分析
        2.2.4 配抄对聚酰亚胺纤维原纸性能的影响
        2.2.4.1 配抄对聚酰亚胺纤维原纸抗张指数的影响
        2.2.4.2 配抄对聚酰亚胺纤维原纸撕裂指数的影响
        2.2.4.3 配抄对聚酰亚胺纤维原纸匀度指数的影响
        2.2.4.4 配抄比例对聚酰亚胺纤维原纸透气度的影响
        2.2.4.5 配抄比例对聚酰亚胺纤维原纸耐压强度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压工艺对聚酰亚胺纤维纸性能的影响
    3.1 实验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3.1 聚酰亚胺短切纤维的打浆处理
        3.1.3.2 聚酰亚胺纤维纸的抄造
        3.1.3.3 聚酰亚胺纤维纸的热压处理
        3.1.3.4 热压后聚酰亚胺纤维纸的性能检测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热压温度对聚酰亚胺纤维纸机械性能的影响
        3.2.2 热压温度对聚酰亚胺纤维纸电学性能的影响
        3.2.3 热压压力对聚酰亚胺纤维纸机械性能的影响
        3.2.4 热压压力对聚酰亚胺纤维纸电学性能的影响
        3.2.5 热压速度对聚酰亚胺纤维纸机械性能的影响
        3.2.6 热压速度对聚酰亚胺纤维纸电学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种沉析纤维浆粕性能比较及其对聚酰亚胺纤维纸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1.3.1 聚酰亚胺纤维纸的制备
        4.1.3.2 纯沉析浆粕纸的制备
        4.1.3.3 纤维形貌观察
        4.1.3.4 三种沉析纤维浆粕与PI短纤配抄成纸热压前后结晶度分析
        4.1.3.5 纤维与纸张热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三种沉析浆粕纤维分析
        4.2.2 三种沉析纤维浆粕与PI短纤配抄成纸机械性能
        4.2.3 三种沉析纤维浆粕与PI短纤配抄成纸电气性能
        4.2.4 三种沉析纤维浆粕与PI短纤配抄成纸热压前后结晶度变化
        4.2.5 三种纯沉析纤维浆粕纸机械性能对比
        4.2.6 三种纯沉析纤维浆粕纸热压前后零距抗张强度对比
        4.2.7 三种纯沉析纤维浆粕纸热压前后电学性能对比
        4.2.8 三种沉析纤维浆粕及其与聚酰亚胺短切纤维配抄成纸热失重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酰亚胺纤维纸的光热老化性能研究
    5.1 实验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方法
        5.1.3.1 聚酰亚胺纤维的打浆处理
        5.1.3.2 芳纶1313短纤的打浆处理
        5.1.3.3 聚酰亚胺纤维纸的制备
        5.1.3.4 芳纶1313纤维纸的制备
        5.1.3.5 聚酰亚胺纤维纸与芳纶1313纤维纸的热压处理
        5.1.3.6 聚酰亚胺纤维纸与芳纶1313纤维纸的热老化处理
        5.1.3.7 聚酰亚胺纤维纸与芳纶1313纤维纸的光老化处理
        5.1.3.8 老化后纸张的检测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热老化处理对聚酰亚胺纤维纸和芳纶1313纤维纸的机械性能的影响
        5.2.1.1 热老化处理对聚酰亚胺纤维纸和芳纶1313纤维纸抗张指数的影响
        5.2.1.2 热老化处理对聚酰亚胺纤维纸和芳纶1313纤维纸撕裂指数的影响
        5.2.2 热老化处理对聚酰亚胺纤维纸和芳纶1313纤维纸的电学性能的影响
        5.2.3 光老化对聚酰亚胺纤维纸和芳纶1313纤维纸的机械性能的影响
        5.2.3.1 光老化对聚酰亚胺纤维纸和芳纶1313纤维纸的抗张指数的影响
        5.2.3.2 光老化对聚酰亚胺纤维纸和芳纶1313纤维纸的撕裂指数的影响
        5.2.4 光老化对聚酰亚胺纤维纸和芳纶1313纤维纸的电学性能的影响
        5.2.5 光热老化对聚酰亚胺纤维纸和芳纶1313纤维纸表观形貌的影响
        5.2.6 热老化处理对聚酰亚胺纤维纸和芳纶1313纤维纸结晶度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聚酰亚胺纤维纸/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初步研究
    6.1 实验
        6.1.1 实验原料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树脂浸渍液固含量对浸渍量及聚酰亚胺纸基复合材料厚度的影响
        6.2.2 树脂浸渍量对聚酰亚胺纸基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
        6.2.3 树脂浸渍量对聚酰亚胺纸基复合材料击穿强度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研究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与特色
    本论文的不足及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植物绝缘油与充油变压器绝缘材料相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物绝缘油基本性能
        1.2.2 植物绝缘油与绝缘材料相容性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2 植物绝缘油与矿物绝缘油相容性
    2.1 引言
    2.2 绝缘油相容性试验方法
    2.3 混合绝缘油理化与电气性能
    2.4 矿物油老化程度对混合油相容性的影响
        2.4.1 未老化矿物油与植物油相容性
        2.4.2 老化矿物油与植物油相容性
    2.5 小结
3 植物绝缘油与固体绝缘材料相容性
    3.1 引言
    3.2 绝缘油与绝缘纸相容性试验方法
        3.2.1 绝缘材料选择
        3.2.2 试验流程
    3.3 绝缘材料对绝缘油理化与电气性能的影响
        3.3.1 绝缘油的酸值
        3.3.2 绝缘油中水分
        3.3.3 绝缘油的击穿电压
    3.4 绝缘纸的电气与拉伸性能变化规律
        3.4.1 绝缘纸的击穿电压
        3.4.2 绝缘纸的聚合度
        3.4.3 绝缘纸的拉伸特性
    3.5 聚酯薄膜、玻璃丝带拉伸性能变化规律
        3.5.1 聚酯薄膜的拉伸强度
        3.5.2 玻璃丝带的拉伸强度
    3.6 金属材料表面漆膜耐油性变化情况
        3.6.1 硅钢片表面漆膜
        3.6.2 漆包扁铜线表面漆膜
        3.6.3 漆包铝线表面漆膜
    3.7 小结
4 植物绝缘油与绝缘材料相互作用分析
    4.1 引言
    4.2 矿物绝缘油裂解过程分析
    4.3 植物绝缘油裂解过程分析
    4.4 绝缘油对绝缘纸相互作用分析
        4.4.1 绝缘纸降解过程
        4.4.2 油纸绝缘性能变化情况分析
        4.4.3 植物油纸绝缘热老化分析
    4.5 植物绝缘油对其他绝缘材料相互作用分析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

(4)芳纶纸基绝缘材料致密化研究及性能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芳纶纸
        1.1.1 芳纶纤维的简介
        1.1.2 芳纶纸的简述
    1.2 芳纶绝缘纸致密化的研究进展
        1.2.1 热压法
        1.2.2 树脂浸渍法
        1.2.3 纳米粒子
    1.3 芳纶纤维的溶解与芳纶纳米纤维
        1.3.1 芳纶纤维的溶解体系
        1.3.2 芳纶纳米纤维的制备
        1.3.3 芳纶纳米纤维复合在复合材料方面的应用
    1.4 论文研究内容
        1.4.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论文研究内容
        1.4.3 技术研究路线
2 化学溶胀法制备微溶芳纶纸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及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间位芳纶纤维的特性
        2.2.1 间位芳纶纤维的纤维形态测定
        2.2.2 间位芳纶纤维的形貌分析
    2.3 实验方法
        2.3.1 间位芳纶纸的制备
        2.3.2 微溶芳纶纸的制备
    2.4 性能检测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间位芳纶纤维的纤维形态及微观形貌分析
        2.5.2 化学溶胀时间对间位芳纶纤维的影响分析
        2.5.3 微溶芳纶纸的截面结构和质量变化分析
        2.5.4 微溶芳纶纸的表面微观形貌
        2.5.5 微溶芳纶纸的化学结构分析
        2.5.6 微溶芳纶纸的透明度分析
        2.5.7 微溶芳纶纸的机械性能分析
        2.5.8 微溶芳纶纸的绝缘性能分析
        2.5.9 微溶芳纶纸的耐温性能分析
    2.6 小结
3 涂布法制备涂布芳纶纸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及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芳纶纳米纤维的制备
        3.2.2 芳纶纳米纤维/云母混合液的制备
        3.2.3 芳纶纸的制备
        3.2.4 涂布芳纶纸的制备
    3.3 性能检测
        3.3.1 芳纶纳米纤维
        3.3.2 白云母原料
        3.3.3 涂布芳纶纸的性能测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芳纶纳米纤维溶液的特性分析
        3.4.2 白云母的特性
        3.4.3 涂布芳纶纸的表观形貌和微观形貌
        3.4.4 涂布芳纶纸的机械性能
        3.4.5 涂布芳纶纸的绝缘性能
        3.4.6 涂布芳纶纸的水蒸气渗透性能
        3.4.7 涂布芳纶纸的耐热性能
    3.5 小结
4 层合法制备多层芳纶复合纸
    4.1 实验原料及药品
    4.2 实验部分
        4.2.1 芳纶纳米纤维溶液的制备
        4.2.2 不同定量间位芳纶原纸的制备
        4.2.3 多层芳纶复合纸的制备
    4.3 多层芳纶复合材料的性能检测与表征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多层芳纶复合纸的表观形貌
        4.4.2 多层芳纶复合纸的微观形貌
        4.4.3 多层芳纶复合纸的傅里叶红外光谱
        4.4.4 多层芳纶复合纸的X射线衍射图
        4.4.5 多层芳纶复合纸的机械性能
        4.4.6 多层芳纶复合纸的绝缘性能
        4.4.7 多层芳纶复合纸的耐温性能
    4.5 小结
5 结论及进一步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介电弹性体新材料与纤维状驱动器的设计与可控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介电弹性体
        2.1.1 介电弹性体驱动原理
        2.1.2 影响介电弹性体驱动性能的因素
        2.1.3 介电弹性体材料
        2.1.4 介电弹性体驱动器
    2.2 RAFT乳液聚合制备热塑性介电弹性体
        2.2.1 RAFT聚合
        2.2.2 RAFT乳液聚合制备热塑性弹性体
    2.3 墨水直写3D打印技术
    2.4 课题的提出
第三章 RAFT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丙烯酸酯嵌段共聚物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及处理
        3.2.2 小分子RAFT试剂的合成与表征
        3.2.3 双亲性大分子RAFT试剂的合成与表征
        3.2.4 聚苯乙烯-聚丙烯酸酯-聚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3.2.5 聚苯乙烯-聚丙烯酸酯-聚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的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3.3.2 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3.3.3 聚合物的相形态
        3.3.4 聚合物的力学性能
        3.3.5 聚合物动态力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苯乙烯/丙烯酸酯三嵌段共聚物介电驱动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样品的制备
        4.2.2 介电驱动性能表征方法
        4.2.3 各向异性样品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合物的介电性能
        4.3.2 介电驱动变形性能研究
        4.3.3 各向异性介电驱动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墨水直写3D打印技术制备纤维状介电弹性体驱动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及处理
        5.2.2 电极挤出材料的制备
        5.2.3 介电弹性体挤出材料的制备
        5.2.4 挤出材料的性能表征
        5.2.5 纤维状介电弹性体驱动器打印过程
        5.2.6 单根介电弹性体纤维状驱动器的驱动性能测试
        5.2.7 介电弹性体纤维束状驱动器的驱动性能测试
        5.2.8 介电弹性体纤维束的可编程驱动
        5.2.9 介电弹性体纤维驱动的有限元模拟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墨水直写3D打印技术制备单根介电弹性体纤维
        5.3.2 介电弹性体纤维状驱动器驱动原理
        5.3.3 介电弹性体纤维状驱动器驱动的电/力耦合数学模型
        5.3.4 单根介电弹性体纤维状驱动器性能研究
        5.3.5 介电弹性体纤维束状驱动器性能研究
        5.3.6 介电弹性体纤维束状驱动器的可重构驱动
        5.3.7 墨水直写3D打印技术制备介电弹性体纤维与现有方法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介电弹性体纤维的复杂变形结构设计与制备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打印材料的制备
        6.2.2 复杂结构的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打印过程
        6.2.3 介电弹性体线圈柱状驱动器的驱动性能测试
        6.2.4 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复杂变形的三维形貌测量
        6.2.5 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复杂变形的有限元模拟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单层结构的驱动器变形
        6.3.2 双层结构的驱动器变形
        6.3.3 多层结构的驱动器变形
        6.3.4 图案化电极结构的驱动器变形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单板贴面木塑板材制备技术及粘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木塑复合材料胶合性能增强研究
        1.2.1 化学方法处理木塑复合材料表面
        1.2.2 物理方法处理木塑复合材料表面
        1.2.3 多种方式协同作用的表面处理方式
        1.2.4 中间层法
        1.2.5 木塑复合材料表面粘接的难点与挑战
    1.3 本论文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2 利用MAPE/HDPE复合膜粘接木材单板与WF/HDPE板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材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单板贴面WF/HDPE复合板材的制备
        2.2.4 单板贴面WF/HDPE板的性能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板贴面WF/HDPE板的表面胶合强度
        2.3.2 胶层耐水性
        2.3.3 MAPE/HDPE复合膜与单板的结合机理
        2.3.4 MAPE/HDPE复合膜与WF/HDPE基材的结合机理
        2.3.5 WF/HDPE板物理力学性能
        2.3.6 单板贴面WF/HDPE板物理力学性能
        2.3.7 热压对单板表面特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利用氯化聚丙烯膜粘接木材单板与WF/HDPE板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材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单板贴面WF/HDPE复合板材的制备
        3.2.4 单板贴面WF/HDPE板的性能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板贴面WF/HDPE板的表面胶合强度
        3.3.2 胶层耐水性
        3.3.3 CPP膜与单板的结合机理
        3.3.4 WF/HDPE板及CPP膜的表面特性
        3.3.5 CPP膜与WF/HDPE基材的结合机理
        3.3.6 WF/HDPE板物理力学性能
        3.3.7 单板贴面WF/HDPE板物理力学性能
        3.3.8 热压对单板表面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利用氯化聚丙烯膜粘接木材单板与WF/PP板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材料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单板贴面WF/PP复合板材的制备
        4.2.4 单板贴面WF/PP板的性能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单板贴面WF/PP板的表面胶合强度
        4.3.2 胶层耐水性
        4.3.3 界面结合情况
        4.3.4 木纤维含量对WF/PP板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4.3.5 WF/PP板表面化学构成
        4.3.6 CPP膜与PP结合机理
        4.3.7 单板贴面WF/PP板物理力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利用织物对WF/HDPE板进行贴面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材料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3 织物贴面WF/HDPE复合板材的制备
        5.2.4 织物贴面WF/HDPE板的性能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WF/HDPE板的织物贴面效果
        5.3.2 织物贴面WF/HDPE板的表面胶合强度
        5.3.3 界面耐水性
        5.3.4 热压温度对织物颜色的影响
        5.3.5 热压对织物表面形态的影响
        5.3.6 热压对织物表面化学构成的影响
        5.3.7 热压对织物表面元素分析的影响
        5.3.8 热压对织物拉伸性能的影响
        5.3.9 织物贴面WF/HDPE板的物理力学性能
    5.4 本章小结
6 利用胶黏剂粘接单板与织物覆面WF/HDPE板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主要材料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6.2.3 单板贴面复合板材的制备
        6.2.4 单板贴面WF/HDPE板的性能测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贴面板材的表面胶合强度
        6.3.2 胶层耐水性
        6.3.3 织物与胶黏剂的结合机理
        6.3.4 单板与织物的胶合机理
        6.3.5 贴面板材力学性能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7)基于磁开关和带状线的长脉冲、超低阻抗脉冲发生器及其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脉冲功率技术
    1.2 固态化脉冲功率技术的发展现状
        1.2.1 固态化脉冲形成线
        1.2.2 磁开关
        1.2.3 小结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3.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卷绕型带状脉冲形成线的理论研究
    2.1 带状线的介绍
    2.2 传输线绝缘介质的特性分析
        2.2.1 固体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2.2.2 固体电介质的击穿
        2.2.3 影响固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主要因素
        2.2.4 传输线固体绝缘介质的选取
        2.2.5 电容器油浸渍DMD 膜性能分析
    2.3 带状线的特征参量
        2.3.1 带状线的特性阻抗
        2.3.2 带状线的衰减
        2.3.3 带状线的延迟时间、电容、电感及储能
    2.4 卷绕型带状线的理论分析
        2.4.1 卷绕型带状线的特性阻抗
        2.4.2 带状线对负载放电过程分析及电磁场模拟
    2.5 中间输入结构带状线的探讨
        2.5.1 中间输入结构带状线的介绍
        2.5.2 中间输入结构的模拟与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卷绕型带状脉冲形成线的实验研究
    3.1 卷绕型带状脉冲形成线的设计与制作
        3.1.1 卷绕型带状脉冲形成线的设计与制作
        3.1.2 卷绕型带状脉冲形成线壳体的设计与制作
    3.2 适用于带状脉冲形成线的主开关研究
        3.2.1 低阻抗带状脉冲形成线主开关的设计目标
        3.2.2 轨道开关的设计与制作
    3.3 测量系统及其它附属设备
        3.3.1 电阻分压器
        3.3.2 罗可夫斯基(Rogowski)线圈
        3.3.3 其它附属设备
    3.4 卷绕型带状脉冲形成线的实验研究
        3.4.1 作为传输线的实验研究
        3.4.2 作为脉冲形成线的低压实验研究
        3.4.3 作为脉冲形成线的高压实验研究
    3.5 小结
第四章 磁开关和磁脉冲压缩的理论分析与电路模拟
    4.1 磁开关的介绍
    4.2 磁开关的基本理论
        4.2.1 磁开关的工作原理
        4.2.2 磁开关的主要参数
    4.3 串联磁脉冲压缩电路的设计与模拟
    4.4 磁开关磁芯材料的选取
        4.4.1 磁开关对磁芯材料的要求
        4.4.2 磁开关磁芯材料的选取
    4.5 小结
第五章 磁开关的实验研究
    5.1 磁开关的设计流程
    5.2 磁开关磁芯的复位
    5.3 10 kV 级磁开关的制作与实验
        5.3.1 10 kV 级磁开关的设计与制作
        5.3.2 10 kV 级磁开关的实验研究
    5.4 40 kV 级磁开关的制作与实验
        5.4.1 40 kV 级磁开关的设计与制作
        5.4.2 40 kV 级磁开关的实验研究
    5.5 磁滞回线的测量
        5.5.1 磁滞回线的测量原理
        5.5.2 磁滞回线的测量方法
    5.6 磁开关作为主开关的设计
        5.6.1 主开关放电回路中的预脉冲
        5.6.2 磁开关作为主开关的设计
    5.7 小结
第六章 脉冲发生器的设计与实验
    6.1 长脉冲、超低阻抗脉冲发生器的组成
        6.1.1 初级能源的研究
        6.1.2 脉冲变压器的研究
    6.2 长脉冲、超低阻抗脉冲发生器的实验研究
        6.2.1 脉冲发生器的全电路模拟
        6.2.2 脉冲发生器的实验研究
    6.3 脉冲发生器的固态化设计
        6.3.1 脉冲发生器的固态化设计
        6.3.2 脉冲发生器的固态化、紧凑化设想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及结果
        7.1.1 卷绕型带状脉冲形成线研究
        7.1.2 磁开关
        7.1.3 长脉冲、超低阻抗脉冲发生器
    7.2 主要创新点
    7.3 今后工作展望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8)导热绝缘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导热机理
        1.2.1 金属材料导热机理
        1.2.2 无机非金属材料导热机理
        1.2.3 聚合物导热机理
        1.2.4 填充型复合材料导热机理
    1.3 复合材料导热测试方法
        1.3.1 稳态法
        1.3.2 瞬态法
    1.4 导热填料及其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1.4.1 导热填料的种类
        1.4.2 填料对导热性能的影响
    1.5 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5.1 填料取向
        1.5.2 构建连续的填料导热网络
    1.6 硅橡胶及导热绝缘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6.1 硅橡胶
        1.6.2 导热绝缘硅橡胶复合材料
    1.7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测试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测试表征方法
        2.3.1 材料微观/宏观形貌测试
        2.3.2 X射线衍射(XRD)测试
        2.3.3 机械性能测试
        2.3.4 导热性能测试
        2.3.5 电性能测试
第3章 SR/BN/CNT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导热性能
    3.1 引言
    3.2 SR/BN/CNT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R/BN/CNT复合材料微观结构
        3.3.2 SR/BN/CNT复合材料导热性能
        3.3.3 SR/BN/CNT复合材料拉伸性能及弹性模量分析
        3.3.4 SR/BN/CNT复合材料电性能
        3.3.5 硅烷偶联剂改性SR/BN/CNT复合材料后的各项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SR/ABN取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垂直方向的导热性能
    4.1 引言
    4.2 SR/BN与SR/ABN复合材料制备
        4.2.1 SR/BN共混材料的制备
        4.2.2 SR/ABN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R/ABN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
        4.3.2 SR/ABN复合材料的SEM分析
        4.3.3 SR/ABN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4.3.4 SR/ABN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4.3.5 SR/ABN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SR/ABN-SR/AEG层状取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导热绝缘性能
    5.1 引言
    5.2 SR/ABN-SR/AEG层状取向复合材料的制备
        5.2.1 绝缘层SR/BN和导热层SR/EG共混物的制备
        5.2.2 SR/ABN-SR/AEG层状取向复合材料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R/ABN-SR/AEG层状取向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
        5.3.2 SR/ABN-SR/AEG层状取向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
        5.3.3 SR/ABN-SR/AEG层状取向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5.3.4 SR/ABN-SR/AEG层状取向复合材料的电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直流特高压HTV绝缘子用SR/ATH和SR/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6.1 引言
    6.2 SR/ATH, SR/IS和SR/SS复合材料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SR复合材料微观结构表征
        6.3.2 S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6.3.3 SR复合材料损耗性能
        6.3.4 SR复合材料击穿强度分析
        6.3.5 SR复合材料介电性能
        6.3.6 SR复合材料热稳定性
        6.3.7 SR复合材料导热性能
        6.3.8 SR复合材料电弧老化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基于聚丙烯的高压直流电缆绝缘改性与空间电荷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高压直流塑料电缆绝缘材料研究现状
        1.2.1 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材料存在的问题
        1.2.2 环保型直流电缆绝缘材料研究现状
    1.3 聚丙烯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3.1 聚丙烯的结构与性能
        1.3.2 弹性体增韧聚丙烯研究现状
        1.3.3 聚丙烯/弹性体共混物电气性能研究现状
        1.3.4 聚丙烯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4 直流电缆的空间电荷问题
        1.4.1 直流电缆中空间电荷的研究现状
        1.4.2 直流电缆中的机械应力作用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聚丙烯复合材料理化性能和电气性能测试方法
    2.1 实验方法
        2.1.1 形态结构表征
        2.1.2 结晶与熔融行为分析
        2.1.3 结晶形态
        2.1.4 机械性能测试
        2.1.5 空间电荷特性测量方法
        2.1.6 陷阱能级分布测量方法
        2.1.7 体电阻率测试
        2.1.8 直流击穿场强测试
    2.2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丙烯/弹性体共混物机械与电气特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制备方法
        3.1.1 实验原料
        3.1.2 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3.1.3 弹性体的分散状态
    3.2 聚丙烯/弹性体共混物的熔融与结晶行为
        3.2.1 聚丙烯/弹性体共混物的熔融结晶特性
        3.2.2 聚丙烯/弹性体共混物的结晶形态
    3.3 聚丙烯/弹性体共混物的机械性能
    3.4 聚丙烯/弹性体共混物的电气性能
        3.4.1 聚丙烯/弹性体共混物的空间电荷特性
        3.4.2 聚丙烯/弹性体共混物的陷阱分布特性
        3.4.3 聚丙烯/弹性体共混物的体电阻率
        3.4.4 聚丙烯/弹性体共混物的击穿场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纳米ZnO掺杂的聚丙烯共混物电气性能调控方法
    4.1 试样制备与表征
        4.1.1 原材料
        4.1.2 PP/POE/ZnO复合材料的制备
        4.1.3 纳米ZnO颗粒在PP/POE/ZnO复合材料中的分散
    4.2 纳米ZnO对聚丙烯共混物理化性能的影响
        4.2.1 PP/POE/ZnO复合材料的熔融结晶特性
        4.2.2 PP/POE/ZnO复合材料的结晶形态
        4.2.3 PP/POE/ZnO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
    4.3 PP/POE/ZnO复合材料的空间电荷特性
        4.3.1 纳米ZnO掺杂对聚丙烯共混物空间电荷分布的调控
        4.3.2 基于纳米ZnO掺杂的空间电荷调控机理分析
    4.4 PP/POE/ZnO复合材料的陷阱分布特性
    4.5 PP/POE/ZnO复合材料的体电阻率
    4.6 PP/POE/ZnO复合材料的击穿场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机械拉伸对聚丙烯复合材料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
    5.1 试样制备
    5.2 机械拉伸对PP/POE共混物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
        5.2.1 机械拉伸对极化过程中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
        5.2.2 机械拉伸对去极化过程中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
        5.2.3 机械拉伸对载流子迁移率的影响
    5.3 基于表面电位衰减的聚丙烯共混物陷阱分布特性研究
    5.4 分析和讨论
        5.4.1 机械拉伸下PP/POE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变化
        5.4.2 机械拉伸对载流子迁移率和陷阱分布的影响分析
        5.4.3 机械拉伸对空间电荷总量的影响分析
    5.5 机械拉伸对PP/POE/ZnO复合材料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
        5.5.1 不同拉伸比下PP/POE/ZnO复合材料的空间电荷特性
        5.5.2 拉伸比对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高压电机主绝缘用纳米复合VPI树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压电机与主绝缘材料
        1.1.1 云母材料
        1.1.2 补强材料
        1.1.3 粘合剂
    1.2 高压电机主绝缘的成型工艺
        1.2.1 多胶热压主绝缘体系
        1.2.2 少胶VPI主绝缘体系
    1.3 真空压力浸渍(VPI)树脂
        1.3.1 VPI树脂的三大体系
        1.3.2 国内VPI树脂的发展
    1.4 纳米复合树脂
    1.5 纳米复合VPI树脂的研究概况
    1.6 纳米复合VPI树脂目前存在的问题
    1.7 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7.1 目的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创新点
第2章 VPI基体树脂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试样制备
    2.3 性能测试
        2.3.1 粘度测定
        2.3.2 凝胶时间测试
        2.3.3 介电性能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稀释剂用量对浸渍树脂的影响
        2.4.2 BF树脂用量及固化工艺的探讨
        2.4.3 RF树脂用量及固化工艺的探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散方法对纳米粉体分散状态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纳米复合VPI树脂的制备
        3.2.4 试样制备与固化条件
    3.3 性能测试
        3.3.1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TEM)
        3.3.2 粉体含量的测定
        3.3.3 粘度的测定
        3.3.4 动态力学性能的测定
        3.3.5 电气强度的测定
        3.3.6 电寿命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粉体的分散状态
        3.4.2 粉体分散状态对VPI树脂胶化时间的影响
        3.4.3 粉体分散状态对VPI树脂粘度的影响
        3.4.4 粉体分散状态对固化物击穿强度的影响
        3.4.5 粉体分散状态对固化物电寿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粉体种类对VPI树脂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试样制备
    4.3 性能测试
        4.3.1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TEM)
        4.3.2 粉体含量的测定
        4.3.3 粘度的测定
        4.3.4 动态力学性能的测定
        4.3.5 导热系数的测定
        4.3.6 电气强度的测定
        4.3.7 电寿命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各种粉体的形貌及其在VPI树脂中的分散情况
        4.4.2 粉体种类对VPI树脂胶化时间的影响
        4.4.3 粉体种类对VPI树脂粘度稳定性的影响
        4.4.4 粉体种类对VPI树脂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4.4.5 粉体种类对VPI树脂导热系数的影响
        4.4.6 粉体种类对VPI树脂电气强度的影响
        4.4.7 粉体种类对纳米复合树脂电寿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粉体含量对纳米复合树脂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试样制备
        5.2.4 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纳米粉体在VPI树脂中的分散情况
        5.3.2 粉体含量对纳米复合VPI树脂粘度的影响
        5.3.3 粉体含量对纳米复合VPI树脂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5.3.4 粉体含量对纳米复合树脂导热系数的影响
        5.3.5 粉体含量对纳米复合树脂电气强度的影响
        5.3.6 粉体含量对纳米复合VPI树脂电寿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浸渍纤维带拉伸后的击穿强度试验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盼盼.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2]聚酰亚胺纤维纸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严致远.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1)
  • [3]植物绝缘油与充油变压器绝缘材料相容性研究[D]. 王白梅. 重庆大学, 2014(12)
  • [4]芳纶纸基绝缘材料致密化研究及性能调控[D]. 罗延薇.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5]介电弹性体新材料与纤维状驱动器的设计与可控制备[D]. 冒杰. 浙江大学, 2020(03)
  • [6]单板贴面木塑板材制备技术及粘合机理研究[D]. 刘一楠.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7]基于磁开关和带状线的长脉冲、超低阻抗脉冲发生器及其相关技术研究[D]. 杨实.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8)
  • [8]导热绝缘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D]. 薛杨.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19(08)
  • [9]基于聚丙烯的高压直流电缆绝缘改性与空间电荷特性研究[D]. 徐航. 天津大学, 2017(08)
  • [10]高压电机主绝缘用纳米复合VPI树脂的研究[D]. 周尤爽.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浸渍纤维带拉伸后断裂强度的试验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