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向结构板复合墙体吸声性能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付海燕[1](2021)在《基于Helmholtz共振结构的轻型木建筑墙体声学性能研究及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噪声污染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居住舒适度。轻型木建筑墙体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围护结构,其声学性能是保障建筑舒适性、衡量居住质量的关键。为此,文中针对轻型木结构建筑在中低段频存在的吸声性能较差等一系列问题,依据Helmholtz共振结构在中低频声波范围内的高效吸声性能,结合建筑环境噪声和轻型木建筑墙体结构特性情况,对轻型木结构建筑的内墙开展结构设计和研究分析,探索一种解决轻型木结构建筑墙体在中低频声波范围内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次研究以轻型木建筑墙体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Helmholtz共振结构原理对其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和声学性能研究。首先,对现存一座建筑进行实地调研,调查记录建筑基本情况,分别对以交通噪声、家用设备噪声为主的噪声源的室内环境噪声进行了测试及其分析;其次,尝试将具有中低频高效吸声性能的Helmholtz共振结构应用于轻型木墙体结构中,对墙体单元体进行结构设计、阻抗管试验测试和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模拟,以此得到墙体单元体中孔径嵌入式结构的吸声性能变化规律;再次,通过阻抗管试验法对不同规格的试件进行吸声性能测试,探究影响孔径嵌入式结构墙体吸声性能的影响因素,并将孔径嵌入式墙体单元结构应用于实际墙体结构中,对轻型木建筑墙体进行了结构设计,为今后的现场实测和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支持;最后,依据前期试验研究结论和墙体结构初步设计,对墙体组合结构进行了结构设计与制作,并通过混响室吸声法实测墙体组合结构试件的吸声系数。通过研究结果与分析,其主要结论如下:(1)在室内环境噪声测试频率段内,交通噪声因素在中高频率段影响较为明显,而设备噪声因素则在中低频率段影响较为明显。交通噪声对于0-500 Hz以及5000-7000 Hz频率范围的室内环境噪声影响基本可忽略,其主要影响中高频段,特别是1000-3000 Hz频率范围时的室内环境噪声;而设备噪声对于0-150Hz以及5000-10000 Hz频率范围的室内环境噪声影响基本可忽略,其主要影响中低频段,特别是200 Hz频率附近和1000-2000 Hz频率范围的室内环境噪声。(2)在90-1600 Hz测试频率段内,墙体单元体中孔径嵌入式结构整体的声学性能有显着提高。对比于普通结构,孔径嵌入式结构的隔声性能虽在数值上并没有明显变化,但整体稳定性有增强;而孔径嵌入式结构的吸声性能明显优于普通结构,尤其是在低频入射声波范围内更为显着。(3)在90-1600 Hz测试频率段内,除100 Hz、200 Hz和630 Hz频率点的误差较大外,整体模拟结果与试验测量结果基本吻合。相较于试验吸声系数曲线,模拟吸声系数曲线向低频段移动,模拟结果的吸声峰值位于90 Hz频率段以内。(4)通过调节嵌入式小孔孔径和孔长,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墙体单元结构在某一段入射声波频率范围内的吸声峰值、共振频率以及吸声频带宽。在保持嵌入式小孔孔长不变的情况下,随孔径的变小,整条曲线向低频移动,吸声峰值相对应的共振频率降低,第一阶吸声峰值增大,孔径为2 mm的试件在104 Hz处产生的第一吸声峰值可达0.984;在保持嵌入式小孔孔径不变的情况下,随孔长的增大,整个曲线向低频移动,吸声峰值相对应的共振频率降低至趋于稳定,第一阶吸声峰值增大,孔长为20 mm的试件在104 Hz处产生的第一吸声峰值可达0.996。(5)墙体组合体中孔径嵌入式结构在低频范围具有良好吸声性能,特别是在100 Hz频率处基本达到了完美吸声,但在中高频范围结构基本不吸声。对比于普通结构,孔径嵌入式结构在测试频率范围内吸声性能有一定的增强,在低频范围内吸声系数数值提高的同时吸声频带宽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宽,且其平均吸声系数和降噪系数(Noise Reduction Coefficient,简称NRC)两个性能指标也均有提高,分别提高42.9%和100%。但就结构本身而言,吸声频带仍较窄,针对特定频率具有良好的吸声性能,而整体吸声性能不满足要求,需进一步进行优化。综上所述,本次研究通过将孔径嵌入式Helmholtz共振结构应用到轻型木结构建筑墙体结构的优化设计中。经测试和模拟分析表明,孔径嵌入式Helmholtz共振结构与轻型木墙体结构的结合,在不影响墙体隔声性能的同时较好地改善了墙体在低频入射声波段具有的高效吸声性能。上述研究有利于改善木结构建筑的声环境,提升人们居住环境舒适度和生活质量水平,以期为轻型木建筑墙体结构的吸声降噪技术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对促进我国轻型木建筑墙体结构声学性能优化设计与工程应用工作,及其推动我国现代木结构建筑市场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和现实意义。
奥亚茹[2](2018)在《沙柳液化物/异氰酸酯泡沫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沙柳(Salix Cheilophila)是我国沙荒地区造林面积最大的树种之一,其生长周期很短,在前三年生长很快,第四年开始需平茬后才能保持旺盛生长和萌蘖能力。本研究以采伐的沙柳枝条为主要原料,利用生物质材料液化技术将其转化为具有反应活性的液态产物,代替聚醚作为聚氨酯发泡原料,制备沙柳液化物/聚氨酯发泡体轻质材料,是我国木结构建筑墙体材料发展的需求。本研究符合我国“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要求,是沙生灌木资源的高效利用方式,可促进沙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本文以沙柳木粉为主材料,聚乙二醇:丙三醇=4:1,以98%浓硫酸作催化剂,利用多元醇液化获得的产物与异氰酸酯反应制备沙柳液化物/异氰酸酯轻质泡沫材料;采用单因子和正交试验法,添加阻燃剂纳米蒙脱土、可膨胀石墨和三氧化钼对材料进行改性,研究该聚氨酯轻质泡沫材料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能、阻燃性能和吸声性能。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物理力学性能方面:当MDI添加量为120份时,泡沫材料的压缩强度达到最大值0.382MPa;当添加量为130份时,泡沫材料的压缩强度减小,但密度增大。(2)阻燃性能方面:该材料阻燃最佳条件选择:阻燃型沙柳液化物/异氰酸酯制备泡沫材料的最优复合因素选择为:多元醇液化产物100份,MDI为120份,辛酸亚锡18份,水2份,OMMT添加量为12%时材料氧指数达到27.4%。(3)吸声性能方面:该材料吸声最佳条件选择:沙柳液化产物/异氰酸酯比例为1:1.2,添加剂为MoO3,添加量为6%。
周宇昊,符汶淦,程卓,牟塬,汪雨田,王正[3](2018)在《木结构声学性能的研究进展及高档木门的研发启示》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产品节能、环保、绿色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影响国内木门质量的薄弱环节之一在于隔声和吸声两大性能指标。因此,开发声学性能高的木门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木材声学性能的研究成果介绍,探讨了从材料、结构设计两方面改善木门隔声和吸声功能效果的研发思路,有助于为研发具有良好声学性能的国产高档木门提供借鉴。
杨思倩,王小霞,王正,王培琳,闫超新,王安杰[4](2017)在《木结构建筑墙体吸声性能研究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吸声性能是建筑重要的物理特性之一,墙体有良好的吸声性能是表征建筑室内舒适度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木结构建筑墙体吸声性能的研究现状及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加以分析,指出目前墙体吸声性能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对木结构的墙体吸声性能评价提供参考,为木结构的基础应用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伍圣超,郑开丽,龚煜廉,夏洪流,冯雪雯[5](2016)在《绿色建材麦秸板及其复合墙体声学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阻抗管法研究了定向结构麦秸板及其复合墙体的基本声学性能(包括吸声、隔声)。结果表明其吸声系数远高于混凝土或砖墙等传统建筑材料,在1 8003 500 Hz范围内其吸声性能较好。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了空腔厚度、吸声材料厚度、吸声材料在空腔中放置的位置对定向结构麦秸板复合墙体隔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空腔厚度对定向结构麦秸板复合墙体隔声性能影响显着,当空腔厚度小于100 mm时,构件的隔声性能与空腔厚度成正比;吸声材料在空腔中远离声源放置会提高OSSB复合墙体的隔声性能。
王军锋,黄海英,彭立民,陈桂丹,栾洁[6](2015)在《木质吸声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木质吸声材料以其独特的装饰性能,已成为吸声材料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木质吸声材料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吸声机理及影响吸声性能的因素,阐述了木质穿孔板、木丝板、木基复合吸声材料、传统人造板和实木的声学性能的研究状况,并对木质吸声材料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杨家富[7](2013)在《木竹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尧物理性能试验研究分析》文中认为木竹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促进了竹类资源的优化利用和竹产品性能提高和用途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带来的木材供应短缺。竹材强度高、韧性好、耐磨,但经级小、出材率低、加工难度大且效率低,人工速生林树种(杉木、杨木等)加工容易、效率高、机械强度差、表面硬度低,木竹复合材料将这两种材料通过科学合理组合形式和胶合工艺,有效地发挥竹材和木材各自特性。本研究从材料设计观念出发,提出木竹复合材料主动设计思想。从组分材料性能试验分析入手,结合生产工艺,提出强度预测模型,基于模态分析技术对木竹复合材料板动态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用PULSE对组分材料及木竹复合材料吸声性能进行测试研究。木竹复合材料产品设计的特点是结构设计与材料设计同时进行,不同的组分比得到不同性能复合材料。为了研究组分材料纵向、横向弹性性能,强度性能(拉、压)以及正交性对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在常态、常态受压、浸渍塑化状态下对木/竹复合材料组分材料杨木单板和竹片进行拉伸性能和弯曲性能的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常态下杨木单板的纵向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随厚度增加而增大,呈现一定的非线性关系;受不同压力作用后的杨木单板的纵向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与压力不存在正比的关系,甚至随着压力的增大,单板弹性模量值会减小,纵向拉伸强度随压力增大呈上升趋势;常态受压情况下不同厚度的杨木单板纵向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弯曲弹性模量和弯曲强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呈二次抛物线关系;浸渍塑化塑化杨木单板的各项纵向拉伸性能较常态受压杨木单板的各项拉伸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纵向拉伸弹强度和弹性模量、弯曲弹性模量和弯曲强度都与塑化压力呈非线性关系,经回归分析分别得到成二次抛物线关系;横纹拉伸强度小于5MPa,横纹弯曲强度值在几兆帕到十几兆帕之间,说明杨木单板的横纹抗拉性能和抗弯曲性能较差。在了解组分材料的弹性性能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弹性模量的预测。木竹复合材料是一种层叠结构,视为均匀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基于经典层合板理论,分析推导了木竹复合层合板梁的纵向有效弹性模量预测模型;根据最小势能原理,推导出木/竹复合层合板梁弯曲强度模型,利用等效梁原理,求出木竹复合层合板梁弹性模量模型。将一定工艺条件下单板的拉伸弹性模量值和弯曲弹性模量值代入模型进行计算,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拉伸弹性模量时的计算结果比实测值小9.93%,弯曲弹性模量的计算结果比实测值大4.84%。运用模态分析理论和梁的横向弯曲自由振动理论对木/竹复合材料板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基于横向弯曲振动梁理论的两种计算模型:Euler-Bernoulli梁和Timoshenko梁的横向弯曲自由振动微分方程推导出它的频率方程和动弹性模量表达式。通过分析对比,采用脉冲激励法对木/竹复合材料板的动态特性进行研究,基于CRAS V5.1软件分析得出这种新型复合材料的模态参数(固有频率、阻尼比)、动态弹性模量、物理参数及非参数模型,并与共振法和三点弯曲法进行对比研究,为木/竹复合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应用提供试验依据和参考。以杨木单板和竹木复合板为研究对象,采用B&K公司生产的专业的PULSE声学测试系统,通过吸声系数测试,分别对杨木单板和竹木复合材料板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不论是杨木单板还是竹木复合材料板,高频吸声性能比低频吸声性能好,杨木单板的中高频吸声系数明显优于低频吸声性能,厚度对材料的中高频吸声系数影响较大,在所选厚度范围内,厚度越小,吸声系数越大,吸声频带就越宽,吸声能力越强,对于竹木复合材料板,吸声系数极小,说明木竹复合材料不适宜作为吸声材料。
王军锋[8](2013)在《木质纤维/聚酯纤维复合吸声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木质纤维、聚酯纤维为原料,异氰酸酯为胶黏剂,借助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采用聚合物发泡技术和人造板工艺技术结合开展木质纤维/聚酯纤维复合吸声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聚合物发泡技术和人造板复合工艺技术,探究木质纤维/聚酯纤维复合吸声材料的最佳复合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将胶黏剂和发泡剂加入木质纤维及聚酯纤维中进行复合是可行的;较佳复合工艺为:热压温度150℃,加压时间10min;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时间的延长,材料的部分力学性能有所提高,声学性能影响不大;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材料的部分力学性能和声学性能都有所提高。频率为1600-4000Hz范围内,在140℃条件下材料平均吸声系数为0.65,而150℃条件下为0.7,提高了0.05。2.探讨了制备木质纤维/聚酯纤维复合吸声材料时,木质纤维/聚酯纤维比、施胶量、发泡剂加量、密度等因素对复合吸声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木质纤维和聚酯纤维混合,制造复合吸声材料是可行的;木质纤维/聚酯纤维比、施胶量、发泡剂加量、密度是影响复合板材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随着木质纤维/聚酯纤维比、施胶量的增大,产品的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和内结合强度提高;随着发泡剂含量的增加,产品力学性能有所降低;密度的提高,产品的部分力学性能呈线性增大。3.利用阻抗管测量了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木质纤维/聚酯纤维复合材料吸声系数,探讨了木质纤维聚酯纤维比例、施胶量、发泡剂加量和密度等四个因素对复合材料声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材料的木质纤维/聚酯纤维比为3:1、施胶量为12%、发泡剂加量为8%和密度为0.2g/cm3时,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吸声性能。4.利用阻抗管测量了不同结构及不同的安装方式条件下木质纤维/聚酯纤维复合材料的吸声性能,分析了不同的密度、厚度、流阻率、背后空腔深度及其贴面材料对该复合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材料的较佳密度为0.2g/cm3、较佳的空气流阻值为1.98×105Pa s/m2,材料的厚度与背后的空腔深度随使用环境的要求而调整,表面装饰材料对复合材料高频的吸声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陈正厂[9](2012)在《定向刨花板作为轻型木结构覆板的抗弯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杨木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杨树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苏北是意杨之乡,意杨有较大利用,但主要用作装修用胶合板、造纸,并未完全利用其价值,因此如果意杨定向刨花板能够用于轻型木结构楼、屋面板,可以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丰富我国轻型木结构用材的种类。随着世界森林资源的减少,优质大径级原木日益紧缺,胶合板增长速度越来越慢。在发达国家,胶合板产量已急剧下降,出现了负增长。作为实木和胶合板替代品的定向刨花板越来越为人们重视,并进入建筑业,部分替代了结构胶合板。从长远来看,定向刨花板在很大程度上将取代胶合板。本文对意杨定向刨花板用作轻型木结构屋面板、楼面板的可行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模拟了干态、湿态(湿态重新干燥)两种条件,进行均布荷载、集中荷载和冲击荷载下板的弯曲试验,结果表明:标准厚度的意杨板,用作轻型木结构的屋(楼)面覆板,其性能均优于相关规范要求,从而得到了意杨定向刨花板可以用作轻型木结构覆板的结论。对均布荷载下意杨板的刚度进行了修正,得到了新的挠度计算公式,可以为研究其它结构板材提供借鉴。
戢娇[10](2011)在《新型农作物秸秆复合墙体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的目标,推行绿色建筑材料已经迫在眉睫。农作物秸秆墙体材料有效地利用了秸秆资源,减少了秸秆焚烧所引起的环境污染,显着降低了建筑能耗,有效地改善了室内热环境。秸秆墙体材料的研究,对缓解我国能源紧缺局面,推动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农作物秸秆墙体材料的力学性、热工性、防火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结合陕西杨凌示范样板房对秸秆墙体的应用形式和构造措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调研,采用现场实测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得出了秸秆复合墙体材料的热工性能参数指标,提出了构造措施和连接方法,说明轻钢-秸秆复合墙体结构比传统砖混结构热传导效率低,抵御室外热环境效果更好。为了验证秸秆复合墙体材料热工性能的可靠度,本课题组利用ANSYS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对其进行了周期性稳态热分析。针对不同种类板材、不同保温材料、不同龙骨厚度的复合墙体进行了对比模拟分析,提出了改进作物秸秆复合墙体的技术方法。为了进一步掌握秸秆复合墙体在抗震地区的适应性,本文根据轻钢-秸秆复合墙体的构造特性将其归属为典型蒙皮效应的一种常规结构,对它的受力性能的结构计算公式进行了优化和理论计算验证。并结合四川绵竹地区灾后重建工程中实际运用的秸秆复合墙体项目,对项目中复合墙体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ANSYS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出应力应变关系图,并将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证明轻钢-秸秆复合墙体的抗侧性能完全满足建筑抗震规范设计要求,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综上所述,秸秆复合墙体材料是一种轻质、高强、可持续利用的绿色墙体材料,秸秆复合墙体建筑具有优良的热物理特性和抗震性能,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适用于我国广大地区推广使用,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它的研究成果也为推进绿色住宅和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定向结构板复合墙体吸声性能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定向结构板复合墙体吸声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Helmholtz共振结构的轻型木建筑墙体声学性能研究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噪声对居住环境的影响 |
1.1.2 木结构建筑的发展状况 |
1.1.3 Helmholtz共振结构的吸声原理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墙体结构声学性能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墙体结构声学性能研究现状 |
1.2.3 声学超构表面吸声隔声技术研究状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建筑调研及室内环境噪声测试 |
2.1 建筑调研 |
2.2 室内环境噪声调研 |
2.2.1 测试对象与仪器 |
2.2.2 测试原理与方法 |
2.2.3 结果与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阻抗管法的墙体单元结构声学性能研究 |
3.1 单元结构吸声原理及墙体单元结构设计 |
3.1.1 单元结构吸声原理 |
3.1.2 墙体单元结构设计 |
3.2 墙体单元结构吸声性能测试 |
3.2.1 测试对象与仪器 |
3.2.2 原理与方法 |
3.2.3 结果与分析 |
3.3 墙体单元结构隔声性能测试 |
3.3.1 测试对象与仪器 |
3.3.2 原理与方法 |
3.3.3 结果与分析 |
3.4 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法的墙体单元结构的建模计算 |
3.4.1 模拟软件介绍 |
3.4.2 模拟流程和模型建立 |
3.4.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墙体单元结构吸声性能和隔声性能分析 |
3.5.2 墙体单元结构吸声性能试验值和模拟值对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轻型木建筑墙体结构优化设计 |
4.1 影响孔径嵌入式墙体单元结构吸声性能的因素 |
4.1.1 不同规格墙体单元结构吸声性能测试 |
4.1.2 嵌入式小孔直径对孔径嵌入式墙体单元结构吸声性能的影响 |
4.1.3 嵌入式小孔孔长对孔径嵌入式墙体单元结构吸声性能的影响 |
4.2 轻型木建筑墙体结构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墙体组合结构混响室吸声测试 |
5.1 墙体组合结构设计与制作 |
5.1.1 墙体组合结构设计 |
5.1.2 墙体组合结构制作 |
5.2 混响室法吸声测试 |
5.2.1 测试对象与仪器 |
5.2.2 原理与方法 |
5.2.3 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建议与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授权专利 |
3.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建筑调研图 |
附录 B:轻型木建筑墙体组合结构设计图 |
(2)沙柳液化物/异氰酸酯泡沫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材料研究现状 |
1.2.1 硬质聚氨酯泡沫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2 阻燃剂及阻燃型聚氨酯泡沫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3 聚氨酯泡沫体的吸声性能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
1.5 本研究技术路线 |
2 沙柳液化物/异氰酸酯泡沫材料的制备及其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
2.1 泡沫材料的制备 |
2.1.1 试验原料及试验药品 |
2.1.2 试验仪器 |
2.1.3 泡沫材料的制备 |
2.1.4 制备泡沫试件的注意事项 |
2.1.5 泡沫试件的表征 |
2.2 不同因素对泡沫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2.2.1 MDI用量对泡沫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2.2.2 添加剂类型及添加量对泡沫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3 沙柳液化物/异氰酸酯泡沫材料的阻燃性能测试 |
3.1 泡沫材料的阻燃测试方法 |
3.1.1 用极限氧指数仪检测试件 |
3.1.2 用锥形量热仪检测试件 |
3.2 试件制备 |
3.2.1 氧指数测定仪试件制备 |
3.2.2 锥形量热仪试件制备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单因子试验分析 |
3.3.2 正交试验分析 |
3.3.3 最优复合因素的选择 |
3.4 验证实验 |
3.4.1 热量释放分析 |
3.4.2 烟气释放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沙柳液化物/异氰酸酯泡沫材料的吸声性能测试 |
4.1 泡沫材料的吸声原理 |
4.1.1 泡沫材料的吸声系数 |
4.1.2 泡沫材料的吸声机理 |
4.1.3 泡沫材料的吸声测试方法 |
4.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正交试验结果 |
4.3.2 不同因素对泡沫材料吸声系数的影响 |
4.3.3 最优复合因素的选择 |
4.4 验证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6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木结构声学性能的研究进展及高档木门的研发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木结构材料的声学研究进展 |
2 木结构隔声与吸声结构设计工作的研究进展 |
3 结束语 |
(4)木结构建筑墙体吸声性能研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木结构建筑的吸声性能研究现状 |
2 存在问题 |
3 建议与展望 |
(5)绿色建材麦秸板及其复合墙体声学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OSSB吸声性能的测定 |
1.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1.2.1 OSSB吸声性能曲线 |
1.2.2 OSSB与其他建筑材料吸声性能对比分析 |
2 OSSB复合墙体隔声性能研究 |
2.1 试验方案设计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1 空腔厚度对隔声性能的影响 |
2.3.2 吸声材料对隔声性能的影响 |
2.3.3 吸声材料在空腔中放置的位置对隔声性能的影响 |
3 结论 |
(7)木竹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尧物理性能试验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木竹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1.3.2 木竹复合材料强度性能研究现状 |
1.3.3 复合材料的动态特性研究 |
1.3.4 木/竹复合材料疲劳试验研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力学性能模型设计及研究 |
2.1 组分材料弹性性能试验研究 |
2.1.1 组分材料 |
2.1.2 试验设备和仪器 |
2.1.3 拉伸性能试验研究 |
2.2 组分材料浸渍塑化后弹性性能试验研究 |
2.2.1 试验研究目的 |
2.2.2 试验准备 |
2.2.3 浸渍塑化后杨木单板的纵向拉伸性能测试 |
2.2.4 浸渍塑化杨木单板的纵向拉伸弹性模量和强度与压力关系模型 |
2.2.5 浸渍塑杨木单板顺纹拉伸性能分析 |
2.3 杨木单板常态受压与塑化后的纵向拉伸性能分析 |
2.4 塑化杨木单板横向拉伸弹性性能试验研究 |
2.5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和面内主泊松系数试验研究 |
2.5.1 塑化杨木单板纵向拉伸弹性模量和泊松系数测试 |
2.5.2 4MPa 塑化竹片纵向拉伸弹性模量和面内泊松系数测试 |
2.6 塑化杨木单板和塑化竹片纵向弯曲性能试验研究 |
2.6.1 不同厚度、不同塑化压力时纵向弯曲性能试验 |
2.6.2 4MPa 浸渍塑化竹片弯曲性能测试 |
2.7 塑化杨木单板横向弯曲性能测试研究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木/竹复合材料弹性模量预测模型 |
3.1 概述 |
3.2 经典层合板理论下弹性模量预测 |
3.3 最小势能原理有效弹性模量预测 |
3.4 算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木竹复合材料动态特性测试研究 |
4.1 研究现状 |
4.1.1 国外研究现状 |
4.1.2 国内研究现状 |
4.2 基于模态分析理论的木竹复合材料脉冲激励试验研究 |
4.2.1 非参数模型(频响函数、传递函数) |
4.2.2 参数识别技术 |
4.3 基于梁的横向弯曲振动理论的木/竹复合材料板试验研究 |
4.3.1 直杆的纵向自由振动理论 |
4.3.2 横向弯曲振动梁理论 |
4.3.3 共振法和三点弯曲静态试验比较 |
4.4 数据分析及探讨 |
4.4.1 测试数据比较 |
4.4.2 结论及探讨 |
4.5 利用 MATLAB 6.1 进行信号的初步处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杨木单板与竹木复合材料板吸声性能的研究 |
5.1 测试系统及原理 |
5.1.1 测试系统 |
5.1.2 测试系统原理 |
5.2 测试系统的标定处理 |
5.2.1 试件安装 |
5.2.2 PULSE 项目设置 |
5.2.3 传声器灵敏度校准 |
5.2.4 信噪比测量 |
5.2.5 传递函数修正 |
5.2.6 试件测量 |
5.2.7 后处理 |
5.3 试件制作 |
5.3.1 杨木单板试件 |
5.3.2 涂有尿醛树脂胶的杨木单板 |
5.3.3 竹木复合层合板试件 |
5.4 杨木单板吸声性能试验研究 |
5.4.1 试验设计 |
5.4.2 试验结果以及分析 |
5.5 竹木复合板吸声材料的研究 |
5.5.1 试验设计 |
5.5.2 试验结果以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8)木质纤维/聚酯纤维复合吸声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概述 |
1.1 声学基本知识 |
1.1.1 噪声的危害 |
1.1.2 声波的基本性质 |
1.1.3 可听声 |
1.1.4 声波的速度 |
1.1.5 声音的传播与衰减 |
1.2 吸声机理与吸声材料 |
1.2.1 吸声机理 |
1.2.2 吸声材料 |
1.3 材料吸声性能的评价与测试方法 |
1.3.1 驻波管法 |
1.3.2 传递函数法 |
1.3.3 混响室法 |
1.4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4.1 国内研究状况 |
1.4.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二章 木质纤维聚酯纤维复合吸声材料的制备与测试 |
2.1 简述 |
2.1.1 偶氮二甲酰胺发泡剂的简述 |
2.1.2 聚酯纤维的简述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仪器和设备 |
2.2.3 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杨木纤维基本特性的测量 |
2.3.2 偶氮二甲酰胺分解温度的确定 |
2.3.3 混合木质纤维/聚酯纤维 |
2.3.4 确定较佳聚酯纤维长度试验 |
2.3.5 材料复合工艺确定 |
2.3.5.1 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2.3.5.2 声学性能结果及试验分析 |
2.4 结论 |
第三章 木质纤维/聚酯纤维复合吸声材料性能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仪器和设备 |
3.1.3 方法 |
3.2 力学性能结果与分析 |
3.2.1 复合吸声材料静曲强度的影响因素 |
3.2.2 复合吸声材料弹性模量的影响因素 |
3.2.3 复合吸声材料内结合强度的影响因素 |
3.2.4 复合吸声材料吸水厚度膨胀率的影响因素 |
3.3 声学性能结果与分析 |
3.3.1 木质纤维/聚酯纤维比例对复合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 |
3.3.2 施胶量对于复合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 |
3.3.3 发泡剂加量对于复合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 |
3.3.4 密度对复合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 |
3.3.5 复合材料的声学特性分析 |
3.4. 结论 |
第四章 木质纤维/聚酯纤维复合材料吸声性能的试验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仪器和设备 |
4.1.3 方法 |
4.1.3.1 试验方法 |
4.1.3.2 样品的制备 |
4.1.3.3 产品性能测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形成与吸声机理分析 |
4.2.2 复合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因素 |
4.2.2.1 空气流阻对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 |
4.2.2.2 材料层厚度对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 |
4.2.2.3 材料密度对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 |
4.2.2.4 材料背后空腔深度对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 |
4.2.2.5 针刺处理对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 |
4.2.2.6 贴面材料处理对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 |
4.2.3 复合材料与轻质纤维板、聚酯纤维吸声板吸声性能对比分析 |
4.2.4 复合材料与木丝板、穿孔板吸声性能的比较分析 |
4.3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9)定向刨花板作为轻型木结构覆板的抗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4 国内的研究发展现状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轻型木结构简介 |
2.1 轻型木结构的定义 |
2.2 轻型木结构基本结构形式 |
2.3 轻型木结构基本构造 |
2.3.1 基础 |
2.3.2 墙体构造 |
2.3.3 屋顶构造 |
2.3.4 楼盖构造 |
2.4 轻型木结构覆板 |
2.4.1 轻型木结构屋面覆板 |
2.4.2 轻型木结构墙面覆板 |
2.4.3 轻型木结构楼面覆板 |
2.5 本章小结 |
3 集中静载下定向刨花板的抗弯性能研究 |
3.1 试验试件以及设备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装置 |
3.2 试验条件 |
3.2.1 试板 |
3.2.2 条件 |
3.3 试验方法 |
3.3.1 试件方案的选择 |
3.3.2 加载方式 |
3.4 试验步骤 |
3.5 定向刨花板集中静载性能标准指标 |
3.6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6.1 屋面板的集中静载性能结果及分析 |
3.6.2 楼面板的集中静载性能结果及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冲击荷载下定向刨花板的抗弯性能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验原理 |
4.2.2 试验设备 |
4.3 试验步骤 |
4.4 轻型木结构用定向刨花板覆板冲击荷载性能要求 |
4.5 试验结果以及分析 |
4.5.1 屋面板的冲击荷载试验 |
4.5.2 楼面板的冲击荷载试验 |
4.6 本章小结 |
5 均布荷载下定向刨花板的抗弯性能研究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试验原理 |
5.2.2 试验设备 |
5.2.3 试验步骤 |
5.2.4 定向刨花板均布荷载性能标准指标 |
5.3 试验结果以及分析 |
5.3.1 屋面板在干态条件下的均布荷载试验 |
5.3.2 意杨 OSB 屋面板挠度计算公式 |
5.3.3 楼面板的均布荷载试验 |
5.3.4 意杨 OSB 楼面板挠度计算公式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建议 |
6.1 总结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10)新型农作物秸秆复合墙体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作物秸秆资源利用 |
1.1.2 我国建筑能耗状况 |
1.1.3 新型墙体材料发展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发展状况 |
1.3.2 国内应用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组织结构 |
2 秸秆墙体材料性能研究 |
2.1 秸秆砌块 |
2.1.1 尺寸及制作要求 |
2.1.2 墙体结构 |
2.1.3 墙体材料热工指标 |
2.1.4 物理性能 |
2.2 秸秆板 |
2.2.1 概述 |
2.2.2 应用部位 |
2.2.3 组成及性能 |
2.3 定向结构麦秸板 |
2.3.1 原料及制作工艺 |
2.3.2 力学性能 |
2.3.3 热工性能 |
2.3.4 防火性能 |
2.4 秸秆墙体材料适用性 |
2.4.1 材料优越性 |
2.4.2 使用广泛性 |
2.4.3 注意事项 |
2.5 小结 |
3 新型秸秆复合墙体工程调研——陕西杨凌示范建筑 |
3.1 工程简介 |
3.2 围护墙体结构 |
3.2.1 基本构件 |
3.2.2 构造措施 |
3.3 轻质楼盖系统 |
3.4 室内外温度实测 |
3.4.1 实验方法 |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 小结 |
4 工程实例分析——四川绵竹轻钢-秸秆复合墙体农宅 |
4.1 项目概况 |
4.2 围护结构热工分析 |
4.2.1 基本概念 |
4.2.2 热工性能有限元分析 |
4.3 模拟结果及分析 |
4.3.1 秸秆复合墙体的传热系数 |
4.3.2 不同板材的传热系数对比 |
4.3.3 不同保温层的传热系数对比 |
4.3.4 不同龙骨厚度的传热系数对比 |
4.4 建筑能耗对比分析 |
4.4.1 能耗评估方法 |
4.4.2 对比分析 |
4.5 力学性能分析 |
4.5.1 蒙皮效应 |
4.5.2 抗剪承载力公式简化 |
4.5.3 底部剪力法 |
4.5.4 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 |
4.6 小结 |
5 结论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定向结构板复合墙体吸声性能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Helmholtz共振结构的轻型木建筑墙体声学性能研究及分析[D]. 付海燕.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2]沙柳液化物/异氰酸酯泡沫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奥亚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3]木结构声学性能的研究进展及高档木门的研发启示[J]. 周宇昊,符汶淦,程卓,牟塬,汪雨田,王正. 木工机床, 2018(01)
- [4]木结构建筑墙体吸声性能研究发展[J]. 杨思倩,王小霞,王正,王培琳,闫超新,王安杰. 木工机床, 2017(02)
- [5]绿色建材麦秸板及其复合墙体声学性能试验研究[J]. 伍圣超,郑开丽,龚煜廉,夏洪流,冯雪雯. 建筑科学, 2016(08)
- [6]木质吸声材料的研究进展[J]. 王军锋,黄海英,彭立民,陈桂丹,栾洁. 木材加工机械, 2015(04)
- [7]木竹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尧物理性能试验研究分析[D]. 杨家富.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2)
- [8]木质纤维/聚酯纤维复合吸声材料的研究[D]. 王军锋.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2)
- [9]定向刨花板作为轻型木结构覆板的抗弯性能研究[D]. 陈正厂.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 [10]新型农作物秸秆复合墙体的应用研究[D]. 戢娇. 西安科技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