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少年科学爱好者交谈学习

与青少年科学爱好者交谈学习

一、和青少年科学爱好者谈学习(论文文献综述)

项贤林[1](2011)在《我国部分高校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3年11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宣布电子竞技运动列为政府颁布的第99个体育运动项目(2008年后重新确定为第78个体育项目),由此国内电子竞技的发展由无序、混乱的状态进入了规范化的发展通道。由于电子竞技活动受到青少年的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旺盛的市场需求,还有坚定支持电子竞技发展的软硬件厂商,电子竞技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而高校作为电子竞技发展的主要阵地,大学生作为电子竞技活动最重要参与人群,对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活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了解高校校园电子竞技发展现状,电子竞技活动和校园文化互动关系,以及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的主要特征、组织形式等对于厘清电子竞技校园化的背景,以及校园电子竞技发展中面对的各种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大学生电子竞技参与为研究主线,以上海、江苏、浙江部分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校园文化发展、组织管理学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个案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高校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是电子竞技校园化的重要外在条件,大学生自有电脑比例高是电子竞技活动的得以在校园存在的物质基础,电子竞技活动中良好的互动性、开放性、群体性、传承性使其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电子竞技中的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满足了大学生崇尚个性、展示自我的需要。2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校园电子竞技发展提供保障;电子竞技中蕴含的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功能拓展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内涵;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和大学生消费行为、学习行为、交往行为、校园生活方式、休闲娱乐方式存在互动关系。3不同年级、性别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项目存在差异,对战平台选择上女生倾向以娱乐性、互动性较强QQ平台、男生更加青睐专业水平较高的VS平台,电子竞技类别选择上男生偏爱对战类的魔兽、DOTA、CS项目,女生对益智休闲类的棋牌项目更加喜爱;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活动获得复杂的情绪体验,参与电子竞技活动对大学生的认知、社会性发展能力存在影响。4校园电子竞技组织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快速发展期和稳定发展期三个阶段;大学生电子竞技组织具有自主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特征,具有规范性、自律性和协同性功能;大学电子竞技组织管理以直线型为主;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活动组织的形式分为自发型、电子竞技(组织)协会推动型、校园周边网吧推动型,而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竞赛按照方式可分为在线比赛、现场比赛,按照参与类型可分为校内竞赛、校际竞赛和商业性竞赛。5大学生获取电子竞技主要以检索信息、浏览信息和信息互动为主,获取手段多元化、获取方式自主化、获取内容专业化;大学生共享电子竞技信息以人际共享和网络共享为主,信息共享具有开放性、目的性和平等性的特点;大学生电子竞技信息传播以人际传播、网络传播为主,大众传播为辅,电子竞技信息传播呈现手段多元化,传播方式快速化,传播媒体融合化特征。6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中面临众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有网络沉迷、诚信缺失、暴力行为、超前消费、不健康生活方式、妨碍校园管理等,应该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电子竞技活动遇到的问题,趋利避害,减少电子竞技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张磊[2](2017)在《我国青少年篮球文化发展平台研究》文中提出青少年篮球人才的培养是篮球事业发展的基石,是篮球运动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我国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了我国篮球运动发展的最终水平。随着全球现代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考虑到对篮球运动文化的建设重视程度越来越大,本文基于对中外青少年篮球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充分认识和了解我国青少年篮球文化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对我国青少年篮球文化的发展进行研究。现代篮球运动是一项以展示人的个性特征、追求团队合作、敢于拼搏、崇尚公平道德精神的文化教育活动,具有特色鲜明的群体文化性、娱乐性、竞技性、艺术性、健身性等多种文化属性。篮球文化的发展对于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和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良好的引领作用。本文基于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全面推进青少年素质的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现场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我国青少年篮球文化发展平台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青少年群体是我国从事篮球运动人数最为庞大的群体,也是篮球运动中最积极的因素。篮球运动对于青少年来说绝不是仅仅在训练中消耗一下体力以达到出汗健身的效果,也绝不是仅仅为了娱乐的目的而组织一下比赛,其篮球运动对于青少年更深层次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促进整个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所以篮球文化平台的建设对于培养我国优秀的青少年篮球运动人才、推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我国篮球运动的影响力、提高我国篮球运动的整体水平、促进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发展战略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为了推进青少年篮球运动的良性发展,考虑到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实效性,必须优化构建青少年篮球文化发展平台。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对于构建青少年篮球文化发展平台的基本内涵,即篮球文化道德与素质教育体系、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体系、篮球科学训练传播体系、篮球文化互动与交流体系、篮球知识文化网络传播体系、篮球文化的制度体系等,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论述。任何教育培养人才的活动,必须首先构建文化教育发展的平台,否则,育人过程就没有根基和氛围,同时存在着育人的高风险。本研究在理论上理顺了青少年篮球文化发展平台构建的内涵,强化了青少年篮球文化发展平台构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篮球文化平台建设是篮球运动发展的基础,同时为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更明确的思路。

温跃强[3](2019)在《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陈洪作为我国近现代具有影响的音乐教育家,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我国“新音乐”运动倡导者之一,他主张在立足自己的民族性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方先进音乐文化,进而创造富有中国时代精神的新音乐,创建中国民族乐派,最终实现中国音乐的伟大复兴。这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实践家,他立足学校音乐教育并关注参与社会音乐教育,他的音乐教育实践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他编辑期刊、创作音乐作品、译介西方音乐等,他从事的这些音乐实践是服务于他从事的音乐教育实践的,从广义上讲,属于他从事的音乐教育实践的一部分。他不仅投身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师范音乐教育,而且还参与并关注我国社会音乐教育。他的音乐教育实践经历了广东戏剧研究所时期(萌芽期)、私立广州音乐院时期(早期)、上海国立音专时期(中期)、南京国立音乐院和南京师范学院时期(晚期)。他的音乐理念产生自他的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救国”“中庸之道”“实用主义”等教育理念基本上贯穿了他的音乐教育实践。他的每一阶段的音乐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时代的经济和政治,有其独特的特点。特别是在南京师范学院(1983年改名为南京师范大学)时期,他在高师音乐教育领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师范性”“为师之道在于慈”“师德是教师的根本”“一切从实际出发”等高师音乐教育的理念,这些理念不仅促进了当时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对当下我国的音乐教育仍有积极的影响。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发展整体向何处去?就必须在深入考量当前形势和问题的同时,系统归纳和总结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了解并研究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有利于为我国当下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陈洪作为近现代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教育实践和音乐教育理念值得后人去梳理和研究。研究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时我国的音乐事业有什么影响?研究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尤其是音乐教育事业有什么样的积极借鉴意义?从史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对他的音乐教育实践道路和音乐理念进行研究,有助于客观地评价陈洪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尤其是他倡导的立足民族性、借鉴西方形式的开创性音乐理念及“师范性”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仍有着积极启示意义。从而更有利于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包括音乐教育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王颖[4](2012)在《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技竞赛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与环境学科与青少年生活息息相关,又是国际上热门的研究领域,生物与环境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在中小学生间颇受喜爱,而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是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内容。生物与环境科技竞赛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平台。目前既有的一些国际性生物与环境竞赛已形成了自己的办赛风格,国内大型的科技竞赛也多是沿袭了国际性竞赛的特征,然而这些竞赛几乎都属于科技精英活动,上海市“宝山杯”暨长三角地区生物与环境科学论文竞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期望不同年龄层、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青少年学生都能参与到该项赛事中,青少年科普活动与青少年科技精英活动之间能借此竞赛搭建起相互衔接的平台。科技竞赛活动慢慢地借由这一竞赛,开始尝试与绝大部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相衔接。本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针对四大国际知名生物与环境科技竞赛主办方的官方资料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进行案例研究,总结其竞赛机制的特色。再针对本土的新生科技竞赛——上海市“宝山杯”暨长三角地区生物与环境科学论文竞赛的各类参与者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并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对访谈调查的数据进行主题分析。本研究期望在开拓国际视野的基础上,对本土科技竞赛机制进行研究,探讨生物与环境科技竞赛的机制现状,揭示生物与环境科技竞赛机制的成功经验与矛盾冲突,为生物与环境科技竞赛的开展,及其与研究性学习的衔接提供启示。本研究结果表明:科技竞赛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学生以提高个人能力和交流研究课题为主要参赛动机;学校与家庭氛围对于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有重要影响;科技竞赛中课题选择应当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一致;有组织的小团队参赛有益于学生的课题开展与能力提高;学生缺乏适宜的赛前专业指导与赛后后续培养。基于以上结果,笔者提出建议:要注重推动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应深度挖掘社会资源,为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提供支持;在竞赛的全过程中要关注专家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性,从而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

肖梦颖[5](2019)在《我国手风琴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由北京第三届国际手风琴艺术节引发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京国际手风琴艺术节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自2011年首届举办以来,颇受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关注。继2011年和2014年两次国际手风琴艺术节后,北京第三届国际手风琴艺术节于2017年11月14日至18日如期举行。较前两次相比,此次艺术节邀请到更多国内外手风琴专业的教育家、演奏家、知名学者出席。艺术节内容更加丰富,举办了多场学术讲座、音乐会等活动。讨论的问题紧扣当下手风琴专业发展,在领域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国手风琴教育在几十年中进行了数次变革,此次艺术节充分展现了我国手风琴教育发展的成果,同时也反映出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以北京第三届国际手风琴艺术节为视角,透过艺术节的活动,对我国手风琴教育的发展和现状进行研究。笔者录制了艺术节四场学术论坛与讲座、六场音乐会和十场大师课的视频资料并进行整理。通过对艺术节进行综述,结合前期对我国手风琴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从专业教育、业余教育以及区域教育等方面对我国手风琴教育现状进行观察总结,从而发现我国手风琴教育存在重风格轻规格、重实践轻理论、缺少打动人心的经典作品、缺少与其他音乐表演形式的结合等问题。提出明确演奏“规格”、积极建设理论成果、推动手风琴协作艺术发展等建议。最后阐述由此次艺术节带来的启发,并对我国手风琴教育发展趋势进行思考。

朱钰嘉[6](2020)在《游戏素养教育视角下青少年游戏成瘾预防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数字游戏作为一种日益发展繁荣的新媒介,其影响力已然渗透到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游戏产业的兴盛,不仅给人们带来经济上的增长、文化上的创新、社交上的便利,也带来了青少年游戏成瘾等负面问题,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家庭矛盾、师生矛盾和青少年暴力犯罪。数字游戏的这种双刃剑特性,使得人们迫切地需要具备一种“趋利避害”的使用能力。于是,游戏素养教育问题开始在近些年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数字游戏愈加流行的背景下,游戏素养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有效机制,可以保护青少年免受不良游戏的影响。当前,我国学界虽然对游戏素养的重要性有着广泛的共识,但对于游戏素养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具体要素才足以帮助青少年应对游戏泛滥带来的挑战,却还未能形成一致意见。也正是因此,我国格外缺乏关于青少年游戏素养现状的实证调查以及游戏素养与游戏成瘾间确切关系的研究。本文从传播学与教育学的交叉视域出发,在大量阅读国内外游戏素养与游戏成瘾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理清了游戏素养的内涵、构成要素和与其他近似素养概念之间的关系,构建了自己的游戏素养理论模型。其后,在数字鸿沟理论的指导下,本文采取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通过对城乡地区共574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了我国青少年游戏素养与游戏成瘾的现状,探索了人口统计学因素对游戏素养产生的影响,深入剖析了游戏素养与游戏成瘾间的确切关系;另一方面也通过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16名教育者进行深度访谈,从认知、态度、行动、困难四个方面,了解了我国对青少年开展游戏素养教育的具体情况,探寻了造成城乡青少年游戏素养差异的可能原因。最后,本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在青少年游戏素养的教育实践中存在哪些不足,结合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外游戏素养教育的相关经验,站在游戏素养教育的视角,提出了如何更好预防青少年游戏成瘾的对策和建议。

李元[7](2018)在《段力佩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段力佩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学教育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教育家。他1950年起任上海市育才中学校长,1984年退居二线、任名誉校长,直到1996年离休,领导和影响育才中学近半个世纪。期间,段力佩分别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领导育才中学进行三次大的教育改革,先后产生“十六字”经验、“八字”教学法和“三自”教育思想,享誉中国教育界。本文考察了段力佩家世、教育实践历程、教育思想形成的脉络及其思想内涵,尝试系统地梳理段力佩教育思想,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学教育的自主探索之路,探寻教育家的成长规律。段力佩在育才中学半个世纪的教改历程,存在着一以贯之的思考: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十六字经验,突出的是对“教”的改进;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转而为对“学”的关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自治自理、自学自创、自觉体锻”“三自”教育思想,已上升到了“育”的层面,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是一条由关注教学到关注教育的思路,是一条由关注“他者”到关注学生“自体”的思路。除了形成“教—学—育”的思路,段力佩还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开展了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管理等的整体改革,以保障学生的全面、自主、个性化发展。从“教”到“学”、再到“育”,段力佩对教育的探索已从不自觉走向自觉,从不完善到完善,从局部走向整体;已不再限于“如何育才”,而对“为谁育才”和“育什么才”的认识也有了根本转变,反映出段力佩对教育的探索已从经验层面上升到了思想层面。从“教”到“学”、再到“育”,既是一条段力佩探索“适合我国实情的教育法”、办社会主义新型学校的道路,也是我国自主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学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所走过的路。段力佩教育思想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人本主义特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学教育思想。段力佩的教育探索给我们留下一笔厚重而宝贵的精神财富。从段力佩成长为教育家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成就一位教育家需要诸多要素的合力。除了要有能充分开展教育实践的土壤或舞台,教育工作者还需具备强烈的事业心、使命感、专业意识、探索精神、独立人格等优秀品质,树立实践思想和群众观念,更需要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不断积极地回应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挑战。

石晋阳[8](2018)在《儿童编程学习体验研究》文中指出为什么要教儿童编程?一方面,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教育需要培养具有计算能力的创新人才,才能为未来创新经济提供动力。另一方面,计算思维被认为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是人们适应21世纪的必备技能之一,而编程教育正是培养儿童计算思维的重要途径。然而,哪些儿童应该受到编程教育?我们又应该如何教儿童编程?在儿童编程教育中如何体现计算思维这一培养目标?当前这些问题均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儿童的学习具有自身特点,因此儿童编程学习与成人编程学习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儿童较难在抽象层面上接触编程知识,而是通过亲自体验去感受编程的过程和思想。然而,儿童在编程学习中怎样体验呢?了解他们的体验方式,有助于我们为他们设计更好的编程教育。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探索编程课堂上的儿童是怎样的?我们为儿童提供了怎样的课程?儿童编程学习体验是怎样发生的?由于这些问题都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在教育中显现出的新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因此本研究以10-12岁的小学期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真实的编程学习情境中,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儿童编程学习体验的发生过程进行探索性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包括理论研究与实地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方面,在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理论”、“学习体验研究范式”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研究者利用文献研究法对已有的有关“儿童编程学习”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研究发现,当前“儿童编程学习”的研究焦点主要在计算思维的概念、编程教学的实践、儿童编程学习评估以及儿童编程的社会偏见等方面。研究者还重点梳理了儿童编程学习研究的质性研究成果,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实地研究是在位于江苏省的D小学、J小学和PK项目组三个研究现场进行的。在研究现场中,研究者收集了教学材料、教学案例、教学录像、观察记录、师生访谈、学生作业、反思记录等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持续比较过程中,进行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的循环。进而,运用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方法,分阶段、分层次地对来自不同现场的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产生了 156个概念,并将这些概念进一步概念化为26个初始概念,进而生成11个范畴。在轴心编码阶段,对11个范畴进行了关联,进而获得了 3个主范畴:理解儿童、设计课程和体验编程。在选择编码阶段,经过持续地将资料与理论对话,得到一个核心范畴:儿童编程学习体验的发生机制,进而尝试生成了一个“儿童编程学习体验的发生”理论模型。通过资料与资料、资料与理论的对话,结合对部分资料的情境化分析,本研究在论文的第五、六、七章分别对编码获得范畴及范畴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本研究从资料出发,发现了理解儿童编程学习者的三个维度:文化、社会和课堂情境,发现信息时代的儿童编程学习者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他们普遍对编程学习感兴趣、乐于体验编程过程,但由于接触机会不均衡和性别偏见,造成儿童在编程课堂上的体验过程差异化发展。现阶段,校内外面向儿童开展的浅层次编程体验活动并不能满足编程学习促进儿童成长的根本诉求。第二,课程是现阶段儿童接触编程的重要形式。本研究通过对研究现场中收集的学校常规课程和校外项目化课程的比较,阐释儿童编程课程实施的现状。教师通过关注儿童在编程学习中的亲身体验,促成了课程目标、实施以及评价等在教学互动体验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使得儿童编程教学体现出较强的实践性。第三,在真实学习情境中,儿童编程学习体验是在时间维度上整体性、动态发生的。编程学习是需要一定智力投入的活动。儿童编程学习体验发生的动力机制受兴趣与努力两个要素影响,有意志力参与的内在兴趣才能为编程学习体验提供持续的动力。在发生方式方面,虽然儿童编程学习行动总是从“动手做”这样的实践体验开始的,但是实践体验必须经由反思体验,上升到价值层面形成与“自我”有关的学习体验,才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儿童在编程学习活动中模仿与创造、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从而获得社会层面的互动学习体验,包括与他人互动的关系体验和意志训练的价值体验。第四,儿童的编程学习体验是在时间维度上的流动,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体验结果层次。根据小学阶段儿童的发展特点,为儿童提供整合了计算与设计的学习情境,儿童获得的编程学习体验会更丰富,学习结果的可能性也更多样。本研究表明,对于儿童而言,编程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儿童需要在兴趣与努力之间保持平衡,才能克服畏难情绪、持续学习编程,进而从认知、价值等多层面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在理想情况下,带有编程学习动机的儿童会积极主动参与整合了计算与设计的编程学习活动,在适度的挑战任务情境中与内容、他人进行互动,进行一系列的反思性实践体验,从而获得促进认知发展与“自我”成长的整体化学习体验。

雷茜[9](2012)在《城市社区建设中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构 ——基于武汉市常青花园社区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在转型加速期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建构与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政府、市场、会三方力量的互动联系紧密,其互动结果关系到社区建设深入、持续、健康的发展。本研究在“社会实践结构论”和“社会互构论”的指导下建立了“政府、市场、社会”策略互动分析框架,通过对武汉市常青花园社区建设实践的考察,把社区管理体制的选择和演进置放在政府、市场与社会相互选择的策略行为关系中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社区中政府、市场、社会三主体相互型塑和建构的内在逻辑。首先,在政府和市场互构方面,常青花园管委会引导开发商参与社区建设的过程也是引导协助其转变投资观念,从投资房地产开发转为投资社区建设,同时树立长远利益和理性利润观,获得独特竞争优势和更大发展空间的过程。同时,开发商也并非被动的接受引导,而是在合作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利益推动着管委会开展一系列的效能改革,型塑和建构了高效能的基层政府。第二,在政府和社会互构方面,在常青花园社区管理过程中,管委会培育扶持民间组织发展是为了实现基础权力的扩展。然而,社区各民间组织绝不仅仅是被动接受,它们接受甚至主动迎合原因是因为能获取政府的政治支持和物质收益,同时也相对保持了自己的自主活动空间。同时,民间组织的需求和利益表达会反过来推进基层政府职能转型,从管理变为服务。第三,在市场和社会互构方面,在常青花园社区,商家协助民间组织进行能力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民间组织帮助商家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在合作过程中,商家给予民间组织各类资源,同时将好的管理经验和理念传达给它,帮助其更好的进行能力建设。与此同时,商家也落实了社会责任感,树立了自己企业形象,提升了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凝聚力,积累了各类社会资源,极大提升了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笔者指出,从本质上说,社区管理体制就是政府、市场与社会基于各自权力、利益、行为目标责任共同构造的选择结构关系。对政府、市场、社会三者而言,没有利益就没有参与都是必须永久遵守的一项有效规则。并在此基础上进-步提出社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政策选择是多元的,从根本上而言,为了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持续良性互构,必须在三者之间建立一套稳固的利益沟通机制。

段薇[10](2019)在《儿童弦乐室内乐教学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室内乐教学是实现儿童在弦乐学习效益最大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能弥补常规的一对一教学中的不足缺陷,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综合能力,最终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同时在世界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今天,室内乐教学的研究价值早已不止于室内乐演奏的教学,而在于室内乐所训练的内容是独奏型人才发展成全面型音乐人才的重要纽带,因此从儿童时期就开始重视室内乐教育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环,权威的音乐家与演奏家们也一致认为室内乐教育应当从儿童时期即开始引起重视的。需要指出的是,笔者所论述的室内乐教学重在引导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与综合素养,而非专业室内乐的技术训练。现今国内对于儿童阶段的室内乐教学还不够重视,且研究资料非常稀缺,具体化的儿童室内乐教学重点及内容的探究更是为零。笔者通过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经验,为儿童弦乐室内乐教学提出些许建议,用适当的方法将其划分为三个学习阶段,对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进行了探索研究,并为室内乐教学做出教学评价设计。本文中的儿童特指4-14岁儿童,探讨的内容为儿童室内乐教学的弦乐部分。本文共分为三部分探讨室内乐教学的问题:第一部分阐述了室内乐的起源、发展及笔者进行儿童弦乐室内乐教学探究的原因,并描述了当下我国儿童弦乐室内乐教学的现状以及儿童弦乐室内乐教学探究的重要性;在第二部分中,笔者对开展儿童弦乐室内乐教学提出其必要的条件,对教学内容与目标进行阐述,并从学龄前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探讨了教师在每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及教学重点;第三部分笔者从音乐整体素养的提升、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国家的文化建设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儿童弦乐室内乐教学的具体作用。

二、和青少年科学爱好者谈学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和青少年科学爱好者谈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部分高校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电子竞技运动现实发展的需要
        1.1.2 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1.1.3 校园电子竞技发展的现实需要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1.4 研究假设与创新点
        1.4.1 研究假设
        1.4.2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专家访谈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5.4 数理统计法
        1.5.5 对比研究法
        1.5.6 逻辑学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网络与青年的相关研究
    2.2 国内外电子竞技的发展阶段
        2.2.1 世界电脑游戏的发展阶段
        2.2.2 我国电子竞技发展阶段
    2.3 电子竞技概念的界定、分类和网络游戏的区别
        2.3.1 电子竞技概念的界定
        2.3.2 电子竞技和网络游戏的区别
        2.3.3 电子竞技的分类
    2.4 电子竞技赛事现状
    2.5 参与电子竞技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状况的影响
        2.5.1 电子竞技对青少年生理健康的影响
        2.5.2 电子竞技人群的心理特征
    2.6 电子竞技中存在的社会问题
    2.7 电子竞技的功能
    2.8 校园电子竞技发展和电子竞技职业化、商业化和社会化
        2.8.1 校园电子竞技发展状况
        2.8.2 电子竞技职业化、商业化和社会化
    2.9 本章小结
3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的校园文化背景
    3.1 电子竞技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要背景
        3.1.1 高校校园文化发展阶段及特点
        3.1.2 电子竞技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3.2 电子竞技蕴含的校园文化特征和功能
        3.2.1 电子竞技中蕴含的校园文化特征
        3.2.2 电子竞技中蕴含的校园文化功能
    3.3 本章小结
4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和校园文化互动关系
    4.1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与校园物质文化互动关系
        4.1.1 校园网的建设为电子竞技校园化奠定基础
        4.1.2 大学生电脑拥有率提高带动校园电子竞技开展
    4.2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和校园精神文化互动关系
        4.2.1 电子竞技中蕴含的校园精神文化内涵
        4.2.2 电子竞技蕴含的校园流行文化元素
    4.3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和校园行为文化互动关系
        4.3.1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和消费行为互动关系
        4.3.2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和学习行为互动关系
        4.3.3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和交往行为互动关系
        4.3.4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和休闲娱乐方式互动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主要特征
    5.1 大学生对电子竞技校园化的认识特征
        5.1.1 电子竞技校园化的主要原因
        5.1.2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活动原因
        5.1.3 大学生对电子竞技项目特征认识
    5.2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行为特征
        5.2.1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活动直接行为特征
        5.2.2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的平台特征
        5.2.3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类别特征
        5.2.4 大学生学习电子竞技项目术语的途径
    5.3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活动心理特征
        5.3.1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活动情绪体验特征
        5.3.2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对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能力影响特征
        5.3.3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对智力因素影响特征
        5.3.4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活动对人格健康影响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组织特征
    6.1 大学生电子竞技组织发展阶段特点
    6.2 大学生电子竞技组织特征和功能
        6.2.1 大学生电子竞技组织特征
        6.2.2 大学生电子竞技组织功能
    6.3 大学生电子竞技组织结构与管理
        6.3.1 大学生电子竞技组织内部结构与管理
        6.3.2 大学生电子竞技组织外部结构与管理
    6.4 大学生电子竞技活动组织形式
        6.4.1 大学生一般电子竞技活动组织形式
        6.4.2 大学生电子竞技竞赛活动组织形式
    6.5 本章小结
7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信息处理特征
    7.1 大学生电子竞技信息获取方式和特征
        7.1.1 大学生电子竞技信息获取方式
        7.1.2 大学生电子竞技信息获取特征
    7.2 大学生电子竞技信息共享方式及特征
        7.2.1 大学生电子竞技信息共享方式
        7.2.2 大学生电子竞技信息共享特征
    7.3 大学生电子竞技信息传播方式和特征
        7.3.1 大学生电子竞技信息传播方式
        7.3.2 大学生电子竞技信息传播特征
    7.4 本章小结
8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面临的主要问题
    8.1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面临的网络沉迷问题
        8.1.1 大学生电子竞技活动中网络沉迷的原因
        8.1.2 大学生电子竞技活动中网络沉迷的危害
    8.2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面临的诚信问题
        8.2.1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诚信缺失的表现形式
        8.2.2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诚信缺失的危害
    8.3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面临的暴力行为问题
        8.3.1 大学生电子竞技活动中暴力行为的种类
        8.3.2 大学生电子竞技活动中暴力行为的危害
    8.4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活动面临的电子产品超前消费问题
    8.5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活动面临的学习行为问题
    8.6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面临的健康生活方式问题
    8.7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面临的校园管理问题
    8.8 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活动面临体育活动参与问题
    8.9 本章小结
9 大学生健康参与电子竞技的策略
    9.1 行为策略:健康参与,扬长避短
    9.2 组织策略:健全组织,管理协调
    9.3 竞赛策略:分类管理,健康有序
    9.4 本章小结
10 研究结论
11 主要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就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4 附件
    14.1 普通同学卷
    14.2 参与同学卷
    14.3 访谈问卷

(2)我国青少年篮球文化发展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篮球文化的内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4.1 我国青少年篮球文化发展研究现状
        1.4.2 国外青少年篮球文化发展研究现状
    1.5 研究对象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资料法
        1.6.2 专家访谈法
        1.6.3 问卷调查法
        1.6.4 逻辑分析法
第2章 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篮球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篮球文化发展体系不健全
    2.2 场地器材与篮球人文环境建设滞后
    2.3 篮球文化发展观念不强
第3章 青少年篮球文化发展平台的基本要求
    3.1 全面推进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
        3.1.1 青少年人格与道德素质教育
        3.1.2 心理健康素质发展
        3.1.3 科学文化素质的学习与提升
        3.1.4 青少年的社会行为
        3.1.5 篮球人才的全面发展
    3.2 引领校园篮球文化
        3.2.1 校园篮球物质文化
        3.2.2 校园篮球精神文化
        3.2.3 校园篮球制度文化
    3.3 推动青少年篮球文化发展战略体系的构建
        3.3.1 小学篮球文化发展路径
        3.3.2 中学篮球文化发展路径
        3.3.3 大学篮球文化发展路径
    3.4 促进青少年篮球文化发展的软硬环境建设
        3.4.1 构建青少年篮球文化发展平台的文化理念
        3.4.2 构建完善的篮球文化传播途径
        3.4.3 构建完善的网络交流平台
        3.4.4 营造规范的赛事体系
    3.5 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3.5.1 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3.5.2 促进经济发展
        3.5.3 促进文化发展
第4章 青少年篮球文化发展平台基础构建
    4.1 篮球文化道德与素质教育体系
        4.1.1 强化篮球文化的教育意识
        4.1.2 积极参与体验篮球运动
        4.1.3 融入大教育体系
    4.2 篮球运动科学教育与训练体系
        4.2.1 强化篮球文化的渗透效应
        4.2.2 篮球运动科学训练理论体系
        4.2.3 篮球运动科学训练实践体系
        4.2.4 篮球运动科学训练方法体系
    4.3 篮球文化知识教育体系
        4.3.1 完善教师教练员队伍建设
        4.3.2 完善德才兼备的裁判员队伍建设
        4.3.3 完善青少年篮球运动氛围建设
    4.4 篮球文化互动交流体系
        4.4.1 强化篮球文化教育交流
        4.4.2 强化篮球运动比赛训练交流
        4.4.3 强化篮球文化互动交流
    4.5 篮球文化网络传播体系
        4.5.1 建立篮球文化发展网站
        4.5.2 建立篮球文化网络交互式学习体系
    4.6 篮球文化制度体系
        4.6.1 建立篮球文化发展社会联动机制
        4.6.2 建立篮球文化发展监督评价机制
        4.6.3 建立篮球赛事公平管理机制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A
附件B

(3)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萌芽期—求学时期与广东戏剧研究所时期
    第一节 求学时期
    第二节 留法归国
    第三节 新音乐思想
        一、新音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新音乐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
        三、新音乐思想的观点
    第四节 新音乐运动
    小结
第二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早期(广州音乐院时期)
    第一节 创办私立广州音乐院
        一、办学缘起
        二、办学目标
        三、课程计划和课程设置
        四、教师和学生
    第二节 重视音乐实践
    第三节 创办《广州音乐》
    第四节 重视音乐教育
    第五节 专着和译介
    第六节 音乐创作
    小结
第三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中期(上海国立音专时期)
    第一节 专注教学管理
    第二节 引进固定唱名法担任公共课教学
    第三节 创办音乐期刊
    第四节 编译音乐专着组建管弦乐队
    第五节 音乐创作
    第六节 培养的学生
    小结
第四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晚期—南京国立音乐院与南京师范学院时期
    第一节 坚持音乐教育的师范性
        一、培养目标紧扣“师范性”
        二、学制制订围绕“师范性”
        三、教材建设凸显“师范性”
    第二节 重视社会音乐教育
    第三节 西方音乐的译介
        一、选题考究
        二、信达雅
        三、选译作品的革命性倾向
        四、关注音乐家的生活
    第四节 音乐创作
        一、讴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二、饱含深情的艺术歌曲
    小结
第五章 陈洪的音乐教育思想
    第一节 专业音乐教育思想
        一、教育救国
        二、中庸之道
    第二节 师范音乐教育思想
        一、坚持师范性
        二、师德是教师的根本
        三、为师之道在于慈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六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总结及当下意义
    第一节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总结
    第二节 陈洪的“中庸”思想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第三节 陈洪“师范性”理念对我国当下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
结论
附录一 陈洪创作的部分歌曲曲谱
附录二 陈洪履历表
附录三 后人对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4)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技竞赛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一、概念的界定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部分 国内外科技竞赛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科技竞赛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科技竞赛的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 国际性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技竞赛机制 #10的案例研究
    一、美洲国家的国际性竞赛
    二、欧洲国家的国际性竞赛
    三、亚洲国家的国际性竞赛
第四部分 上海市“宝山杯”暨长三角地区生物与环境科学论文竞赛机制的调查研究
    一、被评估者的问卷调查——参赛需求与效果
    二、组织者与评估者的访谈调查——办赛经验与冲突
    三、被评估者的辅导者的访谈调查——参赛策略与影响
第五部分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手风琴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由北京第三届国际手风琴艺术节引发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2章 北京第三届国际手风琴艺术节综述
    2.1 两场论坛为教育搭起发声平台
    2.2 两场讲座为发展提供思路
    2.3 六场音乐会为创作带来启发
    2.4 十场大师课为教学引发思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透过艺术节对我国手风琴教育现状的观察
    3.1 专业及业余教育现状
        3.1.1 专业教育现状
        3.1.2 业余教育现状
    3.2 区域手风琴教育现状
        3.2.1 上海地区手风琴教育现状
        3.2.2 深圳地区手风琴教育现状
        3.2.3 其他地区手风琴教育现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我国手风琴教育发展的建议
    4.1 明确演奏“规格”
    4.2 积极建设理论成果
    4.3 推动手风琴协作艺术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我国手风琴教育发展趋势的思考
    5.1 北京第三届国际手风琴艺术节带来的启发
        5.1.1 手风琴协作艺术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5.1.2 原创作品是支持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5.1.3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促进专业教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5.2 我国手风琴教育发展趋势的思考
        5.2.1 手风琴教育将与互联网紧密结合
        5.2.2 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5.2.3 业余与专业教育将贯通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开幕式音乐会曲目单
附录2 德国和希腊手风琴演奏家音乐会曲目单
附录3 手风琴协作艺术讲座音乐会曲目单
附录4 班多钮、手风琴与电子手风琴音乐会曲目单
附录5 作曲家对话中国元素音乐会曲目单
附录6 闭幕式北京市少年宫佰笛手风琴乐团专场音乐会曲目单
附录7 十场大师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游戏素养教育视角下青少年游戏成瘾预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作为经济产业的数字游戏
        1.1.2 作为文化形态的数字游戏
        1.1.3 作为社交新媒介的数字游戏
        1.1.4 我国对数字游戏产业的扶持与引导
        1.1.5 数字游戏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
    1.2 研究方案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3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概念界定
        2.1.2 关于游戏成瘾的研究综述
        2.1.3 关于游戏素养的研究综述
        2.1.4 研究现状及趋势剖析
    2.2 理论基础
        2.2.1 游戏成瘾与素养教育的传播学理论溯源
        2.2.2 游戏素养理论模型的建构
第三章 我国青少年游戏素养与游戏成瘾情况调查
    3.1 问卷设计
        3.1.1 问卷目标与研究假设
        3.1.2 问卷结构与题目编制
        3.1.3 专家调查
    3.2 问卷试测与修改
        3.2.1 调查对象与抽样方法
        3.2.2 问卷试测与质量分析
        3.2.3 问卷修改
    3.3 问卷调查的正式实施
        3.3.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3.2 数据的预处理与描述性统计
        3.3.3 差异检验与相关分析
    3.4 调查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我国青少年游戏素养教育现状访谈
    4.1 访谈资料的收集
        4.1.1 访谈对象的确立
        4.1.2 访谈提纲的确立
        4.1.3 访谈的实施
    4.2 访谈资料的分析
        4.2.1 家庭、学校、社会对游戏素养教育的不同认知
        4.2.2 家庭、学校、社会对游戏素养教育的不同态度
        4.2.3 家庭、学校、社会在游戏素养教育中的具体行动
        4.2.4 家庭、学校、社会在游戏素养教育中的面临困难
    4.3 访谈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游戏素养教育视角下预防青少年游戏成瘾的改进策略
    5.1 家庭教育的改进策略
        5.1.1 转变不良教育心态,满足孩子合理娱乐需求
        5.1.2 提升家长自身游戏素养,当好游戏把关人
        5.1.3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给予孩子高质量陪伴
        5.1.4 为孩子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丰富生活议题
    5.2 学校教育的改进策略
        5.2.1 合理开设必要课程,探索多元教育路径
        5.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联动教育模式
        5.2.3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校园法制教育
    5.3 社会教育的改进策略
        5.3.1 公正报道,倡导娱乐有度的价值观
        5.3.2 立法督促,实施公众游戏素养提升工程
        5.3.3 创新模式,推动游戏成为教育的助力
        5.3.4 整合资源,创建协同联动的防成瘾体系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总体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青少年游戏素养与游戏成瘾问卷初测版》
附录2 :《青少年游戏素养与游戏成瘾问卷正式版》
附录3 :《青少年游戏素养教育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段力佩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研究的基本走向
        (二)研究的主要集中点
    三、研究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上编
    第一章 为教育而生
        第一节 出生教育世家
        一、世代书香,家学渊源
        二、生性叛逆,求学坎坷
        第二节 从教育者到革命者
        一、奔走上海,投身革命
        二、执掌储能,初露锋芒
    第二章 为育才而来
        第一节 接管育才中学:在混乱中改造
        一、领导名校,机遇和挑战并存
        二、礼贤下士,甘当“后勤部长”
        第二节 对待“苏联经验”:在学习中反思
        一、学习凯洛夫的教育学
        二、决心探索中国的教育学
        第三节 应对“政治运动”:在转化中坚守
        一、反思“政治运动”对教育的冲击
        二、变“土法炼钢”为创造性教育
    第三章 教改初体验:形成“十六字”经验
        第一节 教改的背景和初衷
        一、恢复“以教学为中心”
        二、致力减负,改革教法
        第二节 经验的产生与褒贬
        一、形成“十六字”经验
        二、“文革”中被打倒
    第四章 经验之重光:探索“八字”教学法
        第一节 因势利导:在乱中看到生机
        一、变“授”为“学”
        二、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
        第二节 以点带面:将教改进行到底
        一、全方位的教育改革
        二、“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
    第五章 第三次超越:总结“三自”育人目标
        第一节 深化教改,辐射全国
        一、引领上海课程教材改革
        二、在宣传推广中总结提炼
        第二节 教育立场,全面育人
        一、从个性培养到“三自”目标
        二、从教学经验到教育思想
下编
    第六章 教育的性质与目的取向
        第一节 教育的性质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
        二、普通教育的性质
        第二节 教育对象与教育目的取向
        一、教育对象
        二、教育目的的取向
        三、教育目的的实现
    第七章 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思想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
        一、“德育是根本,智育是关键,健康是第一”的提出
        二、正确处理德智体三方面的关系
        第二节 人的个性发展
        一、“共性和个性”思想的提出
        二、共性、个性相互关系及其流变
        三、“共性和个性”思想的评价
    第八章 着眼于“育”的课程、教材改革
        第一节 着眼于“育”的课程改革
        一、学制、课程、课时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
        二、专攻与博览、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结合
        第二节 着眼于“育”的教材改革
        一、教材编写应坚持七原则
        二、着眼于“育”的教材改革实践
        三、教材改革的意义
    第九章 关注“学”的教学、评价改革
        第一节 关注“学”的教学改革
        一、课堂不是讲堂而是学堂
        二、教学必须循序渐进
        三、“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第二节 人性化的评价改革
        一、要做学习的主人不做分数的奴隶
        二、反对以分数刺激学生
    第十章 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节 德育的重要性、紧迫性
        一、德育的地位与功能
        二、德育工作“时不宜迟”
        第二节 德育的原则与途径
        一、德育的原则
        二、德育的实现途径
    第十一章 体育工作
        第一节 健康是第一
        一、“健康是第一”的思想渊源
        二、如何理解“健康是第一”
        第二节 如何做到“健康第一”
        一、“男拳女舞”
        二、体卫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段力佩大事年表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8)儿童编程学习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际视野与国家政策
        二、我国编程教育的行动困境
        三、小结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儿童编程
        二、学习体验
    第二节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
        二、杜威的经验发展理论
        三、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第三节 学习体验研究述评
        一、学习体验研究的几种取向
        二、在线学习体验的研究
    第四节 儿童编程学习与计算思维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小结
    第五节 儿童编程教育的质性研究述评
第三章 研究方案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讨论
        一、选择质性研究的理由
        二、扎根理论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概念框架
    第四节 抽样思路
    第五节 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设计
        一、资料收集
        二、资料分析与处理
    第六节 效度与信度问题
        一、效度
        二、信度
    第七节 伦理道德问题
第四章 资料收集与分析
    第一节 研究现场简介
        一、学校现场
        二、校外现场
    第二节 研究样本信息
        一、学校场域
        二、校外场域
        三、补充样本
    第三节 资料收集及初步分析
        一、资料收集
        二、初步分析
    第四节 开放编码
        一、开放编码过程
        二、开放编码范畴化
    第五节 轴心编码
    第六节 选择编码
第五章 理解儿童编程学习者
    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儿童
        一、作为数字土着的儿童
        二、作为计算机创作者的儿童
    第二节 儿童编程学习机会
        一、接触差异
        二、性别差异
    第三节 编程课上的儿童特点
第六章 设计儿童编程课程
    第一节 理解目标
        一、通往目标的“体验”
        二、目标在“体验”之中
    第二节 教材设计
        一、教材基本情况
        二、教师处理教材
        三、教材评价
    第三节 课程实施
        一、常规课程实施流程
        二、项目化课程实施流程
    第四节 课程评价
        一、常规课程“完成度”评价
        二、项目化课程的过程评价
        三、评价的时间维度
第七章 儿童体验编程学习
    第一节 动力机制
        一、兴趣
        二、努力
    第二节 互动关系
        一、被动接受
        二、主动探究
    第三节 发生方式
        一、知识与思维的学习
        二、实践体验的发生
        三、反思性实践
    第四节 结果类型
        一、认知结果
        二、价值结果
第八章 总结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建议
    第三节 不足之处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接触摘要单(示例)
    附录三 PK项目课程设计详表
    附录四 PK-S项目课堂记录表(示例)
    附录五 PK项目教师课堂反思记录(示例)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9)城市社区建设中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构 ——基于武汉市常青花园社区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价值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基础理论概述
        二、社区建设主体间的关系研究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
        二、研究思路
        三、理论假设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西方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
        一、西方城市社区建设的历程简述
        二、西方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模式
    第二节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
        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历史演进
        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模式
    第三节 常青花园社区建设的概况
        一、常青花园社区概貌
        二、常青花园社区管理概况
第三章 社区营销:社区建设中政府与市场的互构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互构的背景与基础
        一、政府与市场的合作——一种世界运动
        二、常青花园政府与市场互构的客观基础
    第二节 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社区建设
        一、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社区建设的逻辑
        二、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社区建设的现状
    第三节 市场力量推动政府效能改革
        一、市场力量推动政府效能改革的逻辑
        二、市场力量推动政府效能改革的现状
第四章 生活政治:社区建设中政府和社会的互构
    第一节 政府与社会互构的背景与基础
        一、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一种变革趋向
        二、常青花园政府与社会互构的现实条件
    第二节 政府培育扶持民间组织发展
        一、政府培育扶持民间组织发展的逻辑
        二、政府培育扶持民间组织发展的过程
    第三节 民间组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一、民间组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逻辑
        二、民间组织促进政府职能转型的过程
第五章 组织互嵌:社区建设中市场与社会的互构
    第一节 市场与社会互构的背景与基础
        一、市场与社会的协作——一种发展潮流
        二、常青花园市场与社会互构的特殊背景
    第二节 商家协助民间组织进行能力建设
        一、商家协助民间组织进行能力建设的逻辑
        二、商家协助民间组织进行能力建设的情况
    第三节 民间组织助力商家获取竞争优势
        一、民间组织助力商家获取竞争优势的逻辑
        二、民间组织助力商家获取竞争优势的情况
第六章 结论和思考
    第一节 社区建设中政府、市场、社会互构发展的趋势
        一、全球化的长波进程与政府、市场、社会的互构发展
        二、中国本土社会转型与政府、市场、社会的互构发展
    第二节 社区建设中政府、市场、社会互构的类型建构
        一、社区建设中政府、市场、社会互构的内在逻辑
        二、社区建设中政府、市场、社会互构的关系类型
参考文献
附件一:访谈提纲
附件二:访谈对象信息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博士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儿童弦乐室内乐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五、概念说明
第一章 室内乐概述
    第一节 室内乐的起源与发展
        一、室内乐的起源
        二、室内乐的发展
    第二节 室内乐教学现状
        一、国内儿童弦乐室内乐教学现状
        二、国外儿童弦乐室内乐教学现状
    第三节 儿童弦乐室内乐教学的重要性
        一、早期引导的重要性
        二、培养合作能力的重要性
        三、培养音乐兴趣的重要性
第二章 儿童弦乐室内乐的教学训练
    第一节 儿童弦乐室内乐教学的条件
        一、对教师的要求
        二、对学生的要求
        三、对家长的要求
        四、教学时间及环境的选择
        五、教材的选择
    第二节 儿童弦乐室内乐教学内容与目标阐述
        一、节奏把握
        二、音准把握
        三、音色把握
        四、音乐术语与表情记号把握
    第三节 儿童弦乐室内乐教学的方法
        一、学龄前阶段
        二、小学阶段
        三、初中阶段
    第四节 儿童弦乐室内乐教学评价设计
第三章 儿童弦乐室内乐教学的作用
    第一节 音乐素养的培养
        一、合作意识的培养
        二、听觉的培养
        三、理解能力的培养
    第二节 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审美能力的提升
    第三节 国家发展的促进
        一、文化价值的体现
        二、教育水平的提升
结语: 儿童弦乐室内乐教学具有两面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和青少年科学爱好者谈学习(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部分高校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研究[D]. 项贤林. 上海体育学院, 2011(12)
  • [2]我国青少年篮球文化发展平台研究[D]. 张磊.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3]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D]. 温跃强.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4]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技竞赛机制的研究[D]. 王颖.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2)
  • [5]我国手风琴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由北京第三届国际手风琴艺术节引发的思考[D]. 肖梦颖. 燕山大学, 2019(06)
  • [6]游戏素养教育视角下青少年游戏成瘾预防策略研究[D]. 朱钰嘉.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5)
  • [7]段力佩教育思想研究[D]. 李元.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8]儿童编程学习体验研究[D]. 石晋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18(12)
  • [9]城市社区建设中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构 ——基于武汉市常青花园社区的考察[D]. 雷茜.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8)
  • [10]儿童弦乐室内乐教学探究[D]. 段薇. 厦门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与青少年科学爱好者交谈学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