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混淆的三个概念

不可混淆的三个概念

一、不应混淆的三个概念(论文文献综述)

周林[1](2021)在《内地贺岁片的性别政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阮乔[2](2021)在《《健与美》杂志报道中的女性身体审美观研究》文中指出《健与美》杂志创刊于1980年,是中国第一本健身主题刊物。早期《健与美》的内容以健康保健和健身健美启蒙为主,而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健美运动和大众审美情趣的风向标。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健与美》对于受众生活方式的构建、审美情趣的养成以及中国健身健美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作为一项以塑造形体为目标的运动,女性健身健美的发展由于受到身体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难以融入主流的文娱生活。《健与美》作为宣传该运动的传统阵地,所传达的身体观念对女性健身健美运动的促进和女性身体意识的开化都有积极意义。研究时代背景下《健与美》反映的女性身体观念,不仅能发掘我国健身健美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好促进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同时能够对女性建立独立的身体意识、实现健身和身体的“以人为本”提供参考方向。从女性角度进行研究,原因在于女性是健身健美运动和产业中相对特殊的群体,体现在女性的身体观念和审美观念容易走向极端,所受文化桎梏更加明显。天然的生理劣势使女性容易被“物化”,进而成为审美的对象而非主体,不健康的审美观念长期占据主流。本文以《健与美》杂志中与女性有关的内容为研究对象,以女性健身健美运动为线索,通过文本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从女性健美运动在中国的启蒙、比基尼与中国女性的身体冲突、女性身体审美观的演变和女性身体审美的第一性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研究认为:(1)女性健美须从两个不同方向看待。大众健身所能达到的肌肉发展程度通常被广泛接受,适量肌肉让女性形体更接近人体美学标准。女性竞技健美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性别意识,不能从传统的审美角度看待,而应关注竞技体育的精神层面,两种发展方向不应混淆也不应完全割裂。(2)比基尼是女性健美的竞技需要,也是展示女性身体美的最好包装。女性敢于展示身体美是身体观念的革新,社会广泛接受比基尼是审美观念和文明程度的进步。(3)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虽然女性的身体观和审美观逐渐开放和多元,但在不同时期都与男权意识引导的社会观念存在冲突。从八十年代追求身体解放的不被理解,到经济快速发展期的减肥压力,再到如今的身材焦虑和健身压力,《健与美》始终扮演着中和的角色。(4)《健与美》始终把健康作为身体观和审美观的底线,将不健康的所谓“审美”视作“审丑”,坚决反对违背身体发展规律的身体观。在健康的基础上,《健与美》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审美观念,鼓励带有个人意志的身体发展观,试图构建健康、多元、个性的审美文化圈。《健与美》创刊至今的发展脉络与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进步是相互联系的,40年来,《健与美》之于女性健身健美起到了启蒙、引导和帮助的作用。虽然如今杂志的审美引导力在互联网媒体的包围下已浸微浸消,但不影响其在现代中国身体观念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张玮琦[3](2021)在《身份犯共犯问题研究 ——兼论刑法理论的视域和论域》文中指出围绕身份犯共犯问题素来有纷繁的理论学说,不同法域内围绕身份犯共犯问题皆有着长期的讨论且至今并未得出真正意义上的共识。究其根本,身份犯共犯问题既涉及身份问题亦涉及共犯问题,且在犯罪论、刑罚论、前提性理念、外部因素等方面,不同论者在不同视域中所做出的判断皆融汇于身份犯共犯这一论域之中,于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身份犯共犯问题集中地体现了刑法学中视域和论域混淆所带来的混乱。无论将重心置于身份犯理论还是共犯理论,都不能真正解决身份犯共犯问题的理论困境,因为实际上造成无法互相说服的窘境的并非仅仅是刑法学体系建构上的不同观点,更重要的是各种观点在前提性理念的把握、对外部因素的理解上具有分歧,而这些分歧在既有的理论言说中往往是被忽略或是一笔带过的。围绕身份犯共犯问题,更为有价值的探讨毋宁说是系统地对其所实际涉及的各个视域、论域予以展开,进行更为彻底的正本清源。事实与价值、存在论与规范论这样的对立始终对刑法学的理论构建有着重要影响,尤其在身份犯共犯问题中,共犯理论与身份犯理论中作为前提性理念的各种“立场”往往正是这些对立的具象化表现。应当以价值事实统合这种对立,而非将这种对立视为无法调和的“立场”问题。对于共犯处罚依据,存在论与规范论的前提分歧表现为关于共犯独立性的争论,不同的前提预设了不同的提问方式。事实上,一方面狭义共犯自身具有值得刑法评价的行为无价值,另一方面将共同犯罪看成一个完整的规范性事实从而在此基础上对参与者予以评价亦有其必要性,两种路径分别把握到了不同的价值事实,而这种对立并非是刑法学中的“先天”构造,只不过是因为刑法将各种迥异的犯罪现象统合入“犯罪”这一概念之中,根据犯罪的类特征予以类型化地区分看待即可真正调和共犯处罚依据中的矛盾。与之类似,对于“身份”的理解路径,身份即可被理解为一种造成实际结果的原因,亦可理解成一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它们并非“二律背反”式的冲突,而只是对不同侧面的价值事实的把握,应当回归到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的层面上,就现实的、刑法对不同身份者在“行为”上的要求来考虑适用问题。刑法的目的理性来自于通过刑法所要实现的社会治理的需要,由此,对刑法外部因素的理解直接影响着身份犯共犯问题中一些处理方式“合理与否”的评价。在当下我国社会,并不适合以单一的理解路径来诠释刑法所身处并面对着的“共同体”,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等理解方式各自对应着社会的“一部分”。“法益”、“义务”、“秩序”这类概念,即便从内涵与外延上予以明晰,也往往还是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不同语境中的这些概念所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问题意识。这意味着,即便准确无误地将域外理论中的这些概念的能指和所指予以本土化的挪用、化用,也还是未必能切中我国刑法的目的理性的要求。这意味着,身份犯共犯问题所涉的诸多罪名在不同法域内或许高度相似,但制度、共同体对于主体的期待现实地存在着不同,应当立足于我国的刑法分则,类型化地区分出主要针对生活秩序的犯罪、主要针对社群与制度的犯罪、主要针对制度本身完善发展的犯罪,并各自适用不同的身份犯与共犯处理方式。犯罪论的实质化趋向意味着其不再能够仅从自身的定义体系中获取应然,在犯罪论层面的身份犯共犯理论建构上,应当充分结合刑法外部因素并破除“立场”的禁锢。在身份犯与共犯的规范本质方面,应以规范中的“谓语”为中心,以刑法条文“实际”给予社会的行为规范而非完全理念上的构想,来作为主体适用何种罪名的判断标准,亦即,当对于某一行为人的行为存在不止一个能够周延地予以表述的行为规范时,适用与其身份相对应的那一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裁判规范。对于身份犯共同犯罪中的正犯与共犯的区分,应结合义务犯理论和事实支配理论,在“事物自身发展逻辑”与“制度性期待”的不同层面上进行判断,亦即,无身份者在一些罪名中亦可能因事实支配而构成正犯,有身份者视相应罪名的类型来看其身份是否承载了一定的制度性期待进而决定其是否必然构成正犯。至于无身份者能否构成身份犯的间接正犯等问题,本质上仍是相应罪名中身份的限定究竟是否可被理解为特殊义务以及其在社会、政治意义上就是是什么程度的特殊义务的问题,应当在分则上进行类型化处理。刑罚论所着眼的是行为人的需罚性,这意味着其重心在于做出某种行为的“行为人”而不是行为人做出了何种“行为”。在罪刑均衡的问题上,同样应秉持着实质化、类型化的思路,对触犯不同罪名者、同一罪名的不同身份者,基于相应罪名中行为人的需罚性来进行刑罚上的对比,亦即,罪刑均衡不应当在纯粹的客观“行为”上予以考量,而应当考察具体罪名之中行为人的现实的需罚性。在主犯与从犯的问题中,应当将正犯/共犯与主犯/从犯作双层次的处理,前者对应的是事实支配与义务违反,后者则对应的是作用大小,通常而言完成支配、违反义务的都是作用较大的,但这并非是绝对的必然关系,在主犯/从犯范畴仍要围绕“行为人”进行作用上的实质考量,同时,在不同类型的犯罪中,参与者之间作用大小的比较所参照的基准亦应视刑法对于行为人的期望而有所不同。

李温馨[4](2020)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中国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需求急剧上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育高质量型英语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从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来看,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并不乐观。因此,探究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更好的培养出适应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进行考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本文根据理论分析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需要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动态演进体系,即贯穿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实施前、教学实施中、教学实施后。同时,以国家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培养导向、以学校英语专业定位和教学质量为目标出发点,凸显教学实施前、教学实施中和教学实施后的连续型、开放型和系统型,从学生、教师、教学实体空间、软件基础设施(制度、管理和服务)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内容体系。第二,本文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现状虽然有一定的绩效,但是更多的是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英语专业学生兴趣与所在院校和专业不匹配、英语专业教师理论性与应用性衔接性不足、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性和应用性不够、学校教学实体空间质量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学校软件基础设施服务未能体现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等五个方面。第三,本文由实证分析发现,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存在上述五个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学生自我认知有限导致学生选择不理性、教师对理论性与应用性关系认知不足和自我提升激励不足、教学课程设置和教材选取与应用型教学匹配度低、学校软件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和缺乏灵活多变的应变机制。最后,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提出了如下几条优化建议,以有助于提升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具体建议为:首先,提高学生兴趣和学校、专业匹配程度。其次,调整师资结构,增强教师的英语专业理论与专业应用技能。再次,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满足英语专业的应用性要求。

王靖淅[5](2019)在《《音乐与话语:音乐符号学导论》译介与研究》文中指出符号学是一门用以研究符号的形式与意义、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符号与人类社会活动关系的学说。符号学起源于语言学、人类学乃至哲学的研究,对翻译学有着重要意义,而从符号学的角度进行音乐现象解读以及音乐作品分析对于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也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音乐符号学,意在研究具有符号的功能与属性的音乐事实以及围绕音乐本身产生的复杂人类活动与言说。《音乐与话语:音乐符号学导论》是法国音乐符号学家让-雅可·纳蒂埃所着的一本以符号学为理论基础系统分析音乐各层面的论着。它将音乐解读为符号和话语,为音乐学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音乐现象以及音乐作品内涵与形式的方法论,对于音乐学研究和音乐符号学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音乐与话语:音乐符号学导论》为研究对象,对论着内容与主要思想进行了译介与研究,也对翻译工作进行了总结与讨论。通过对原文的翻译,阐释了书中符号学、音乐学以及音乐符号学重点概念和学者观点。在论着内容研读的基础上,将音乐的话语划分为“音乐话语”和“关于音乐的话语”两个部分,解读了如何从符号学角度理解音乐及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和特征,论述了音乐作品分析的各个层面。最后,通过本次译介与研究,剖析了作者的主要思路、分析视角及论述方法,对作者的宗旨和见解进行了全面把握,并对翻译工作进行了总结,对新认识进行了探讨。

杜梦涵[6](2019)在《试析法国马克龙的经济改革及其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法国在经历二战后黄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经济逐渐放缓,到上世纪90年代这一趋势表现得愈加明显,已然出现“法国衰落论”之说。特别是这一次金融和债务危机,使法国原有的结构性问题进一步凸显,增长缓慢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和政治分裂,恐怖袭击进一步激化了外来移民与本土居民的矛盾,极端主义思潮甚嚣尘上,社会安全状况越发堪忧。在左右翼势力分裂和民心求变的大势之下,马克龙于2017年5月成功当选法国总统。上台后,他打着进步主义旗号,以社会自由主义为主要内容,以欧洲主义为抓手,走兼顾左右的中间派道路,在各领域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引起法国国内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而在众多改革领域中,经济领域作为诸多其他问题的重要根源,尤其是其改革的重点。他先后改革劳动法、税收制度,并出台支持企业增长与转型的法案,目的是通过激发企业雇佣和创新的动力,从而增强劳动市场活力,推动就业和经济增长。当然,由于法国社会传统的巨大阻力,马克龙在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同时,也遭到了民众相当激烈的反对,尤其是持续爆发的“黄背心”给马克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应该看到的是,改革对法国和欧洲,包括马克龙本人都是至关重要的。改革不仅是法国困境的唯一出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欧洲一体化的未来,同时也决定了马克龙自己的政治前途。所以尽管马克龙当前遭遇了一些困难,但为了实现复兴法国的梦想,可以预见他会继续将改革推进下去。

刘顺来[7](2019)在《康德数学哲学与自然科学形而上学中的“数量”概念辩正》文中认为随着19、20世纪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非欧几何、数理逻辑以及相对论的相继提出和发现,康德的数学哲学与自然科学哲学理论一度受到了冷落和排斥。康德的欧氏几何学式的三维空间观念被看作是高维非欧几何学的一个特例,作为康德先验哲学学说基础之一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被现代数理逻辑的发展所超越,而康德的自然科学哲学被看作是过时的牛顿力学的哲学产物。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康德哲学对现代数学基础问题、对现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思想显现出愈加深刻的影响,将康德哲学与其时代的数学与自然科学认定为一种直接对应的观点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在数学与科学进步的背景下为康德数学哲学与自然科学哲学辩护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将康德的哲学研究与数学研究、哲学知识与科学知识都进行严格的区分。康德将数学与哲学看作是来源于理性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先天知识,应当把数学与数学化物理学在其职能范围内的工作与康德的哲学证明工作区分开,任何一种以构造性为基础的数学时空观与自然科学中的时空理论都不能在根本意义上触动或反驳康德批判哲学中的时空观念,相反康德哲学倒是为现代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理论提供了一种批判的形而上学的哲学地基。但是,对于康德数学哲学的现有研究往往局限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先验感性论的部分,而研究结论大多停留在康德将数学命题看作先天综合判断的哲学论断,而忽视了对范畴学说、图型论、纯粹知性原理学说、康德先验辨证论部分的数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其当代意义的探讨。在现有研究中,还很少涉及到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以及《遗着》等文献中关于数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缺乏在现代数学与自然科学哲学经典文献理解的基础上对康德数学哲学与自然科学哲学更为深入的对话和讨论。本文的研究工作并不是对康德数学哲学与自然科学哲学理论的全面梳理和考察,而是以“数量”概念的辨析为引导,通过数、量概念的特定内容视角来考察康德数学哲学与自然科学哲学。本文以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对认识能力的划分作为基本研究框架,分别讨论属于感性论部分的“量”(Groβe)、属于知性论部分的“量的范畴”、知性原理学说部分中的“量的图型”(数)与“量的原理”学说中所蕴含的数学哲学与自然科学哲学思想。在此基础上,结合康德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等着作中有关数、量概念的范畴、数学、自然科学等哲学问题的讨论,形成对《纯粹理性批判》中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补充和参照;此外,本文尝试在对黎曼的《论奠定几何学基础假设》这一非欧几何学经典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度量”概念,对黎曼几何学中的空间概念与康德空间学说之间的区别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此为示例说明康德空间观与现代非欧几何学空间观之间的本质性差异。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对数量概念的解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康德哲学思想的把握,《纯粹理性批判》中作为现象的量(Groβe)、量的概念、量的图型(数)三者之间具有明确的哲学功能上的区别和重要的联系,应当在先验感性论的基础上,重视对先验哲学的知性与理性学说中关于数、量问题的研究。由于《纯粹理性批判》中物自体的作用是感性能力的界限,而包含质料的、物质运动的空间才是康德在自然科学哲学中研究的对象,所以不应混淆两部着作中关于数、量概念应用的哲学背景。在两部着作中,康德对量的范畴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变化,量的范畴从先验哲学中单纯地作为关于直观的“数学性”范畴转变为自然科学哲学中作为“动量”而言“数学-力学”性范畴,量不仅是“纯粹数学”中应用的对象,而且也是“数学-物理学”中所应用的对象。此外,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空间是现象的可能性的条件而不是附属于现象的规定,空间与时间概念相互独立,其空间是属于批判哲学的哲学概念;在《自然科学形而上学初始根据》中所研究的是经验中物质运动的空间的先天概念规定,空间与时间概念仍然式相互独立,空间的尺度是由线性所规定;黎曼几何研究的对象是经验的空间,其空间概念并不独立于时间,而是“空间-时间”概念的联合,其尺度是由曲线所设定(非线性)的,并由代数方法所构造出的数学概念。

朱东北[8](2018)在《民国合法工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素来以农为本,工人及工会是“近代性”产生的重要底色。受近代社会转型进程影响,工人数量不断增加,权益意识与日俱增,逐渐成为规模庞大的新生力量。清末民初传统社会崩塌后,各业工会开始普遍发展,无可避免地成为20世纪国家与社会之间的重要环节。其中,1924-1949年,合法工会是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其演变可分为发轫、重构、转型、复建四个时期。这个发展轨迹与城市社会的形成紧密联系,又与乡村社会的变迁不可分割,是传统中国社会内部变迁和接纳世界潮流相互结合的产物,是改造中国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也是呈现多种社会人群近代化互动关系的载体。从实际情形看,工人加入行帮,主要由寻求庇护”心理促成。对于工会发展来讲,自发需要党治的引导,党治也会与自发相契合,两种趋向呈现了排斥与融合的历史轨迹。在执政与革命并行的时期,虽各地应有多样性的组织样本,工会的纵向、横向架构已具雏形,工会组织形态既符合政党对工运动员需要,也是现实经济产业结构平衡的结果。针对劳资纠纷及衍生的治安问题,依照“全民党”定位及工会法规,国民党形成了由党部、政府主管官署以及工商团体共同参与的调解机制。与此同时,工会活动家群体处于工会运转的枢纽地位,对工会组织与运行的重要性日益显着。在工会及活动家的努力下,边际工人群体从传统的偏重于人情援助向组织援助演变,与旧式联合的区别在于,合法工会不仅致力于所属成员的“互利共济”,也注意从社会公益角度开展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处于新兴社会组织的萌芽的时期,民国工会扮演着十分丰富的角色。国民党按照党部指导,政府监督的二元管理模式构建基层社会。在中央以民众训练委员会、民训部指导全国组织治理,国民政府则组成工商部、实业部,对工会进行事务性管理,并先后对全国工会及会员人数进行了调查统计,各地党务指导委员会、民训会也对本地工会进行整理。在全国范围内,国民党前所未有地改变了工会缺乏法律依据的状况。当然,也有必要从“法制”进程与“法治”形态两个方面,考察合法工会面临的存在空间。通过工会化的数量考察,可以了解工会运行的全貌。这一进程中所限定的工会形态分析其合法角色、职能的阶段性变迁,工会管理程序确立,与工会变革形成互动,通过对不同时期工会,以及成员资格、属性、名额作为分析指标,以及职工会、总工会、厂工会个案,可以看出合法工会稳定中改革、改革为了更好的稳定特征。民国社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人”的近代化,也意味着“群”的近代化。普通工会中工会领导人与会员有鲜明的分化特征。研究的问题有二:一是工会参与者群体的人格化回归;二是他们所从事的以“公共性”为特征的社会生活空间,揭示工人日常组织生活的会务及问题。就特别系统而言,全国性及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铁路、海员、矿务、邮务、电务五个国营企业准许组织特种工会。研究将揭示特种工会结构网络扩展化、以及工会成员资格划分取向。通过特种工会与普通工会的对比,形成趋于完整的结论支撑与提升。另外,以铁路基层事务所为个案,分析其组织形态及人员构成,检验特种工会运行机制的效度。劳动争议中工会形成了独特的运行机制。通过通则式与个案式的解释模式,阐述劳资争议事件的工会处境与活动,这种分析可为最后论断提供复证。按照劳资协调的原则,国民党希望在劳方与资方之间达成协调,而不偏向于任何一方,具体为有限罢工与工厂检查办法。劳资调解仲裁体制得以初建,但在实际的运行中逐渐被边缘化,这个假设将为劳资关系提供进一步研究的视野。在此之下,合法工会寻求多样的“斗争手法”,以建立政治互信与足够的合法空间,诸如撇清与“非法”的关联,寻求会员维持与社会援助、团体之间的联络接洽、制度参与、党政请愿,等。抗战爆发以后,为缔造健全的工会体系,国民党实施强制工会化办法。理监事的上层活动与会员心态在团结对外情境中日益脱节。即便在抗战特定情境下,工会同群感及活动具有差异性,工会与“工合”的配合并不顺畅,因对现实情形不同的认知及反思,工会参与者分为强制派与教育派,结果是强制派与中枢意图共同促进了工会发展进入了历史性误区。从互动关系看,中央社会部改隶行政院,地方党部则改为党团形式对工会发挥指导作用。危机环境的国家与工人的互动,体现在工训的进行,及国家策动技术的调适,这些考察趋向于证明抗战时期工会发展仍然偏离国家意志之外。在基层,工会组织的“逆化”日益外显,为求得私利,滥用工会的职业控制权,形成变相的摊派,名利之争下的工会权位,地方总工会,以私沽权,以权生利,已完全不在法度之内。工会不免沦为执行工具与“权斗”砝码,工人的自主性抵制选择以一种不被察觉的方式存在及延续。战后,工会数量及会员数量达到了新的高度,而国民党与工人却日渐疏远。出于对内整合,对外联络需要,国民政府着手重建“全国总工会”。与此同时,大力推动地方工会的组建,一方面限于战前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又由于战时体制遗留,促使工会发展处于一个前后“混淆”的畸形空间之中,工会虽名义上是国家治理的参与者,但作为工人的合法代表者,它的民主化基础不足、发展有限。从考察看,并非每个工人都具备参加工会活动需要相应的能力与意愿,这导致工会日常会务参与的不平衡。地方党部的工会参选更为实用主义,在此基础上构建的高级民主,难以名副其实。从国家与社会关系来看,合法工会的最终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发展过程,现代为表,传统为里,成为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缩影。民国时期,合法工会作为政府许可的“法人”,担负着主张和维护工人的正当权益的角色,也承接政府劳动施政,国民党训练民众的功能,不仅救济失业,调解工人纠纷,也承接工人教育,引导工人文娱生活。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兴建了各类工人福利设施。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作为工人群体专门性的近代社团,民国工会也开始向公共领域扩张,不仅参与从业者准入,维护行业秩序,也提倡现代意识,参与公共事务与社会公益。尽管如此,由于劳工诉求无不受到政策需求、经济波动、雇主策略、保障机制、工人分化的制约,以及近代工人群体主体地缘、心理、传统的特征,民国工会表现出突出的弱组织化现象。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合法工会对国民党策略的作用有限,反成为工人阶级形成的前提。民国合法工会的发展轨迹,证实了工人阶级形成与发展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对近代及其后历史样貌的塑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刘笑敢[9](2018)在《老子哲学的思想体系:一种模拟性重构》文中指出本文简要地探讨了老子哲学的三个最主要的概念。"道"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和总根据,但它也为人类指示着价值方向,即"自然",即人类文明社会中自然而然的秩序。这是一种理想的秩序,最少冲突,最少强制,万物、百姓可以各得其所而不陷入混乱。在人类社会中实现这种秩序要靠自上而下的"无为"的原则性方法。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辅"而不为,利而不争。"辅"就是上位之人为万物、百姓提供自然而然的生存空间和条件,而不与万物和百姓争胜。这三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就构成了老子哲学的一个大致的简单的理论结构:道提供宇宙万物及人类社会的最后根源以及最高价值——自然,以及实现自然的原则性方法——无为。而无为和自然体现了老子哲学为人类社会提供的最高理想和原则性方法,即实现道为人类社会指示的方向和理想。

刘君言[10](2017)在《包容性生态财富核算研究》文中提出自《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给出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以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定义逐渐走向综合性和多样化。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确立进一步建立起更具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在这一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下如何定量化的评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力成为可持发展理论研究的焦点与难点。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可持续力的评估框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衍生出差异化的方法论体系。财富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定量评估社会可持续力的有效指标。财富核算体系建立的目标是能够准确的评判社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目标下,财富概念及内涵不断演进和发展,并由此衍生出不同的财富核算方法论体系及核算框架。财富的包容性内涵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对财富概念、范畴及价值论体系的重新建构。生态经济学提出的生态资本概念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帝国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中形成的新的资本形式,其内涵反映了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复杂关系的全新解读。然而,在以流量核算为基准,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学逻辑下建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及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均不能够完整的反映生态资本对经济体发展的关键作用,从而使得对生态资本价值的研究陷入“孤立的”“就事论事”的窠臼中。将生态资本核算纳入国民财富核算整体框架中是强可持续发展范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践可持续发展包容性目标的关键领域。传统的“持续”发展模式(增长模式)试图以资本之间的无限替代性和技术进步来破解自然资源绝对稀缺的困境。然而生态经济学证明了这一增长逻辑的谬误。一方面增长逻辑的“效用最大化”目标并不符合代际福利的非减性路径,另一方面,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施加的多重约束决定了社会必然需要在生态系统所规定的阈值内实现发展。技术进步和有限的资本替代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消耗的速率,但是总体而言生态系统的约束是具有刚性的,不可逾越的。因此强可持续发展范式不仅要求经济体资本总量的不减少,进一步要求了关键自然资本和生态资本的不降低。从而在强可持续发展范式下对生态资本和自然资本价值进行核算实质上为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划定了其最优的有效边界和规模。一旦发展的路径超越了这一边界,其代际福利必然受到损害,从而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生态系统资本化体现了资本概念包容化发展的进程,是资本概念在范畴、所有权形态和价值属性上的深化和扩展。生态资本价值反映为生态系统产生的使人类获得惠益的产品或服务流的存量价值。生态资本概念描绘了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多重反馈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人类福利的影响。生态资本概念一方面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和过程等物理属性的规模和质量,即生态系统产出生态系统服务流的能力,另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的惠益的价值评估。对生态资本的价值评估不仅是对生态系统产出产品和服务功能的评估,更反映了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情境下,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的惠益对人类差异化的需求的满足程度。生态财富是生态资本价值的贴现和,是社会生产性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社会代际福利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然而核算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态财富却在日益下降。一方面是建设和开发用地对生态用地的挤占和破坏,使得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单元的规模减少,结构破碎。另一方面则是由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破坏,要素损失。生态财富的减少最终将反馈为社会可持续力的丧失,乃至对人类福利的损害。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不仅具有负面影响,也能够通过缓解生态系统衰退,减少或治理环境污染,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功能等活动和投入实现生态财富的增加。生态资本投资收益不仅反映为生态资本价值的增加,还能够通过增进社会文化认知,增加就业,提高生产效率等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效益。

二、不应混淆的三个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应混淆的三个概念(论文提纲范文)

(2)《健与美》杂志报道中的女性身体审美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健身”概念界定
        1.3.2“健美”概念的界定
2 文献综述
    2.1 健美发展史和《健与美》研究
    2.2 身体观念的历史研究
    2.3 女性健美发展研究
    2.4 女性健美观念研究
    2.5 社会学视域下的身体观念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女性健美的派别之争
        4.1.1 “优美型”与“肌肉型”的初现
        4.1.2 女性健美发展之辩
        4.1.3 两种派别的分化发展
    4.2 比基尼在中国的正常化
        4.2.1 人体雕塑的裸露内涵
        4.2.2 “三点式”的处女秀
        4.2.3 从备受争议到常态化
    4.3 社会身体观念的演变
        4.3.1 健美新启蒙时期——唤醒自我意识
        4.3.2 减肥热时期——对抗“以瘦为美”
        4.3.3 消费主义时期——拒绝身体焦虑
    4.4 女性身体审美观的底线
        4.4.1 “审美”与“审丑”
        4.4.2 健康基础上的多元化审美
5 结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3)身份犯共犯问题研究 ——兼论刑法理论的视域和论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的问题意识
    二、本文的研究方式
    三、本文的结构
第一章 身份犯共犯问题相关理论概述
    一、德日相关理论沿革及其背景
        (一)德国相关理论概述
        (二)日本相关理论概述
        (三)德日理论发微
    二、我国身份犯共犯问题社会观念源流
        (一)我国古代相关理念
        (二)苏俄刑法相关理念
    三、我国相关理论
        (一)将身份犯共犯问题视为从属关系问题加以理解的观点
        (二)将身份犯共犯问题视为刑罚问题加以理解的观点
        (三)将身份犯共犯问题视为义务问题加以理解的观点
    四、小结
第二章 身份犯共犯问题研究的范式转变
    一、我国身份犯共犯问题的说服困境:观点冗余、共识阙如
        (一)观点冗余、共识阙如的形成原因
        (二)具体争议的表现形式
    二、身份犯共犯问题的视域和论域
        (一)视域
        (二)论域
    三、身份犯共犯问题的应然面向
        (一)从“泥沙俱下”到区块化论证
        (二)从“以xx立场”到前提批判
        (三)从“显然不合理”到外部因素论证
        (四)从“辞海:……”到语言逻辑结构分析
    四、小结
第三章 身份犯共犯问题的前提性理念——刑法哲学的考察
    一、共动现象还是共同犯罪?
    二、本体论问题:对存在与规范的理解
        (一)实体本体论的自然法
        (二)实证主义
        (三)现象学与目的主义刑法学
        (四)“人的本质”与“事物本质”
    三、刑法哲学的转向
        (一)笛卡尔与斯宾诺莎之间的回廊
        (二)存在论与规范论的几种对立统一
        (三)时代精神与刑法哲学
    四、身份犯共犯问题前提性理念的典型论域
        (一)共犯处罚依据
        (二)身份的理解路径
    五、小结
第四章 身份犯共犯问题的外部因素——目的理性的分析
    一、“显然不合理”的一个原因:公民联合体和事业联合体的割裂
    二、现代政治、社会理念的组成部分
        (一)范式转变:现代性的介入
        (二)共同体的底色: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间
        (三)正义问题:从古典到现代
        (四)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
    三、刑法外部因素的实然影响与应然理解
        (一)比较法的外部因素解读
        (二)定型与惩罚的意义:后现代的解读
        (三)罪名的不同政治社会意义
    四、小结
第五章 身份犯共犯问题的犯罪论面向
    一、犯罪论的视域和论域
        (一)犯罪论的问题意识
        (二)犯罪论的应然来源
        (三)犯罪论的言说语境
    二、身份犯共犯中的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
        (一)身份犯的规范本质
        (二)共同犯罪的规范本质
    三、身份犯共犯中的正犯性
        (一)犯罪事实支配范畴
        (二)义务犯范畴
    四、分则的路径分流
        (一)亲手犯与间接正犯
        (二)现实支配上的可能性与规范评价上的必要性
        (三)身份犯相关罪名的分流及特殊参与形态的处理
    五、小结
第六章 身份犯共犯问题的刑罚论面向
    一、刑罚论的视域和论域
        (一)刑罚论的问题意识
        (二)刑罚论的应然来源
        (三)刑罚论的言说语境
    二、罪刑均衡问题——关于刑罚合理性的论证
        (一)罪质消融现象的刑罚论解读:以盗窃罪与贪污罪为切入点
        (二)在人格体、公民与主体之间:不同视域内的罪刑均衡
    三、主犯与从犯
        (一)正犯/共犯与主犯/从犯的关系
        (二)主犯与从犯的区分
    四、完全针对行为人的规定
    五、小结
余论:刑法理论的视域和论域
参考文献
后记

(4)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线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区分
        2.1.1 “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
        2.1.2 “英语专业”与“专业英语”
        2.1.3 “教学质量评价”与“评价教学质量”
    2.2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
        2.2.1 行为目标导向模式
        2.2.2 CIPP评价模式
        2.2.3 多元智能理论
    2.3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
        2.3.1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依据
        2.3.2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架构
        2.3.3 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体系
    2.4 本章小结
3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调查分析
    3.1 问卷调查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1.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整理
        3.1.3 调查问卷题目汇总
    3.2 访谈调查
    3.3 五所院校的调查分析
        3.3.1 五所院校的问卷调查分析
        3.3.2 五所院校的访谈调查分析
    3.4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3.4.1 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
        3.4.2 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以A院校为例
    4.1 A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概况
        4.1.1 A院校英语专业基本概况
        4.1.2 A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内容
    4.2 A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4.2.1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4.2.2 期末考试质量评价
        4.2.3 毕业论文质量评价
        4.2.4 用人单位质量评价
    4.3 A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效果
    4.4 本章小结
5 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优化建议
    5.1 提高学生兴趣与院校、专业的匹配程度
    5.2 调整师资结构,增强英语教师专业技能
    5.3 优化院校课程设置、教材选取的匹配度
    5.4 增强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应用型程度
    5.5 优化教学实体空间,加大对教学实体空间的支持
    5.6 改善软件基础设施,提高软件基础设施供给能力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创新点
    6.2 未来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音乐与话语:音乐符号学导论》译介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第一章 《音乐与话语:音乐符号学导论》概述与基本概念
    第一节 此书概要
        一、作者简介
        二、内容及结构简介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符号的定义
        二、意义
        三、符号学三分法
    第三节 音乐、话语与音乐符号学
第二章 音乐话语
    第一节 音乐的概念
        一、音乐及音乐性的定义
        二、音乐与噪音
        三、音乐与文化
        四、音乐的共性
    第二节 音乐作品
        一、音乐作品的存在形式
        二、符号、乐谱与转录
        三、音乐作品的演绎
    第三节 音乐符号学与音乐意义
        一、音乐的意义与指代能力
        二、内部意指与外部意指
第三章 音乐分析
    第一节 音乐分析的对象与情境
        一、音乐分析的三个元素:对象、元语言和方法
        二、分析情境
    第二节 符号学音乐分析
        一、作为元语言的分析话语
        二、分析性话语的中性层面
        三、分析的生发层面
        四、分析的感知层面
第四章 本次译介研究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第一节 原文立场与行文分析以及翻译工作问题探讨
        一、作者的主要视角与立场
        二、行文风格特点分析
        三、翻译过程问题探讨
    第二节 从翻译系统的自律与他律看本次译介研究工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音乐与话语:音乐符号学导论》部分译文

(6)试析法国马克龙的经济改革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马克龙经济改革的背景
    第一节 经济陷入长期疲弱
        一、生产与投资动力不足
        二、财赤与公债比重过大
        三、企业竞争力下降
    第二节 社会与安全危机加深
        一、失业与贫困问题突显
        二、社会极端化加剧
    第三节 政治分裂进一步扩大
        一、极右势力发展
        二、两大传统政党失势
        三、共和国前进党异军突起
第二章 马克龙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进步主义是理论核心
    第二节 社会自由主义是主要内容
    第三节 欧洲主义是重要工具
第三章 马克龙经济改革的主要政策
    第一节 劳动市场改革
    第二节 税收制度改革
    第三节 企业增长与转型计划
第四章 马克龙经济改革的影响及前景
    第一节 改革的阶段性进展
        一、增长释放积极信号但仍承压
        二、失业率总体稳定
        三、商业投资环境转好
    第二节 改革的社会阻力
        一、民众抗议愈演愈烈
        二、总统支持率不断下滑
    第三节 改革的可能前景
        一、改革对法国乃至欧洲至关重要
        二、改革虽遭阻力但仍将继续推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康德数学哲学与自然科学形而上学中的“数量”概念辩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数量”概念与康德哲学
    1.1 问题的提出:“数量”概念与康德的数学哲学及自然科学哲学
    1.2 康德哲学中“数”、“量”概念的翻译问题
    1.3 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主要章节内容
第二章 量、时空与纯粹数学问题
    2.1 德对“量”与“时空”概念的早期考察
    2.2 纯粹理性批判》中对量与时空问题的考察
    2.3 量与“纯粹数学”基础问题
第三章 量的范畴的基本功能及其“自然-数学化”应用
    3.1 量的范畴的一般功能
    3.2 的范畴“自然-数学化”应用的哲学依据
    3.3 的范畴在自然科学哲学中的特殊应用
第四章 量的范畴结构与度量问题
    4.1 的范畴结构的三重规定
    4.2 的范畴中的“度量”问题
    4.3 德自然科学哲学中的度量概念同黎曼几何中的度量概念的比较
第五章 数:作为量的概念的图型的哲学性质
    5.1 作为量的概念的图型的哲学性质
    5.2 康德对图型法的“组合论”解释
    5.3 图型论的数学哲学意义
第六章 量的先验原理及其“数学-物理学”化可能
    6.1 的先验原理作为“数学性”原理同“力学性”原理的基本区别
    6.2 验数学性原理中的“外延量”与“强度量”
    6.3 验数学性原理与力学性原理在自然科学哲学中的结合性应用
结语: 康德数学哲学与自然科学哲学中的数、量概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民国合法工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民国工会研究述评
    1.2 史料、概念与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
第2章 发轫:合法工会的蜕变
    2.1 民初工会崛起的背景
    2.2 从行会到工会
    2.3 自发与党治:工会形成的轨迹
    2.4 国家与工会的沟通形式
第3章 组织活动与现代事业
    3.1 工会的组织形态初建
    3.2 工会活动家的产生
    3.3 社会援助的开展
    3.4 越界、混乱与新秩序
第4章 重构:制度塑造和组织实态
    4.1 国民党工运的停顿与重整
    4.2 党治与整理:过渡性的转换机制
    4.3 表与里:制度话语与地方秩序
第5章 变革的张力、技术与向度
    5.1 工会化测评(一)
    5.2 会结构的演变
    5.3 职工会、总工会及厂工会
第6章 从“人”到“群”的互动空间
    6.1 工会及会员
    6.2 会务运行状况
    6.3 有限的公共空间
    6.4 文娱活动
第7章 特别系统:特种工会的组织形态
    7.1 组织网络的合法扩展
    7.2 会员划归:以海员工会为例
    7.3 基层实态:以“分事务所”为例
第8章 劳资争议处理(上)
    8.1 日常处理形态
    8.2 重大调处机制
    8.3 合法工会的“强”、“弱”转移
第9章 劳资争议处理(下)
    9.1 工潮与政府因应
    9.2 合法化行为:新新公司工潮案
第10章 转型:战时工会反思与调适
    10.1 工会化测评(二)
    10.2 出会与入会:工会“同群感”的量度
    10.3 “趋上”抑或“附下”:工会走向的论争
    10.4 “工合”与工会:互通与问题
第11章 国家意志与工人意愿的折冲
    11.1 从工人教育到工人训练
    11.2 战时调适:示范、奖励与福利
    11.3 法外空间:异化与抵制
第12章 复建:结构变革与角色困境
    12.1 工会管理体制调适
    12.2 工会化测评(三)
    12.3 地方工会的重组及运行
    12.4 战后工会的权威关系
第13章 经济社会中的工会作为
    13.1 劳工政策的进展
    13.2 工会的政治参与:以选举为例
    13.3 程序化的代理:从“规约”到“世俗”
第1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老子哲学的思想体系:一种模拟性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道”:宇宙的总根源与总根据
    1. 歧义辨析
    2. 尽可能忠实的阅读与理解
    3. 关于“道”的总结
三、自然:道所推重的最高价值
    1. 歧异辨析
    2. 三层考察:词源义、概念义、体系义
    3. 关于老子之自然的概述
四、“无为”:原则性的方法
    1. 严格依据文本的解读
    2. 关于“无为”的总结
五、结语:老子哲学可能的理论结构

(10)包容性生态财富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可持续发展与包容性财富核算
        (二) 生态资本概念定义与研究进展
    三、本文研究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第一章 财富概念的包容性内涵
    一、财富概念的历史演变
        (一)古典经济学之前的财富概念
        (二)古典经济学的财富概念
        (三)效用价值论的财富概念
        (四)要素价值论的财富概念
    二、财富定义范畴的包容性发展
    三、财富价值论争议及其包容性发展
        (一)使用价值论和交换价值论的二元对立
        (二)价值论和价格论的争议
        (三)财富价值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争议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民财富核算体系的包容性发展
    一、SNA核算的财富范畴
    二、绿色GDP指标及其核算范畴
    三、SEEA的财富核算范畴
    四、扩展的国民财富核算
    五、从“经济帝国主义”到生态经济学的核算逻辑演变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财富核算的可持续力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的不同定义
        (一)可持续发展是代际福利不随时间下降的发展状态
        (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系统整体能力和健康保持稳定且具有弹性的状态
        (三)可持续发展是以保存未来发展机会为目标的状态
        (四)可持续发展在于稳定存量,优化和减少流量消耗
        (五)可持续发展的包容性目标
    二、不同可持续发展定义下的定量评估方法
        (一)以持续增长和最优化为基准的增长核算模型
        (二)以代际公平为目标的核算路径
        (三)以稳定自然资本存量,保障生存系统整体能力和健康状态为目的的核算路径
        (四)可持续发展的包容性目标及其核算路径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系统资本化及其价值评估
    一、生态系统的资本化
    二、生态系统要素、功能、结构、服务及惠益
    三、生态资本价值评估基本框架
        (一)生态资本存量核算
        (二)生态资本价值核算
    四、生态资本存量变化的驱动因素
        (一)生态系统变化的直接驱动因素
        (二) 生态系统变化的间接驱动因素
    五、生态资本投资
        (一)生态资本投资概念及分类
        (二)生态资本投资主体及客体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财富及生态资本投资核算
    一、包容性财富框架下生态财富核算
    二、生态资本投资及其均衡条件
        (一)生态资本投资函数
        (二)人造资本动态分析
        (三)生态资本动态分析
        (四)生态资本投资动态均衡
    三、生态资本投资收益及其对包容性财富的影响机制
        (一)人造资本部门、生态资本部门和人力资本部门的积累模型
        (二)经济体平衡增长路径
        (三)生态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Meta分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的实证研究
    二、Meta分析法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中的应用
    三、基于Meta回归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估算
        (一)样本收集及数据库建立
        (二)解释变量选择及Meta回归模型
        (三)Meta回归分析
        (四)基于Meta回归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财富核算
    一、包容性生态财富测算框架
    二、环境损失核算及数据处理
    三、生态资本投资
    四、核算结论
    五、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一)以人类福利为核心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框架要求建立综合性的财富核算框架
        (二)生态资本是社会财富总量的重要构成。
        (三)经济发展对我国生态财富存量的损耗日益增加。
    二、政策建议
        (一)完善环境核算体系,全面反映社会可持续力及变化趋势。
        (二)加大生态资本投资规模,完善生态资本投资机制和运营体系。
        (三)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城市建设开发规模,减少生态用地侵占。
    三、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词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四、不应混淆的三个概念(论文参考文献)

  • [1]内地贺岁片的性别政治研究[D]. 周林.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2]《健与美》杂志报道中的女性身体审美观研究[D]. 阮乔.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3]身份犯共犯问题研究 ——兼论刑法理论的视域和论域[D]. 张玮琦. 中国政法大学, 2021(08)
  • [4]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研究[D]. 李温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音乐与话语:音乐符号学导论》译介与研究[D]. 王靖淅. 西安音乐学院, 2019(08)
  • [6]试析法国马克龙的经济改革及其影响[D]. 杜梦涵. 国际关系学院, 2019(08)
  • [7]康德数学哲学与自然科学形而上学中的“数量”概念辩正[D]. 刘顺来.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8]民国合法工会研究[D]. 朱东北. 吉林大学, 2018(12)
  • [9]老子哲学的思想体系:一种模拟性重构[J]. 刘笑敢.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8(02)
  • [10]包容性生态财富核算研究[D]. 刘君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标签:;  ;  ;  ;  ;  

不可混淆的三个概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