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兰子山花岗杂岩岩石学特征及成因

山西兰子山花岗杂岩岩石学特征及成因

一、P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Lanzishan Granitic Complex in Shanxi Province,Northern China(论文文献综述)

杨水源[1](2013)在《华南赣杭构造带含铀火山盆地岩浆岩的成因机制及动力学背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赣杭构造带是我国重要的含铀火山岩带,带上分布有相山、盛源、新路、大洲四个主要含铀火山盆地。对于火山盆地中岩浆岩的形成时代、成因机制及动力学背景的研究相对薄弱或者存在争议。因此,本文选取了相山、新路和大洲三个火山盆地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Sr-Nd-Hf同位素组成等方面的研究,探讨赣杭构造带这些酸性火山-侵入岩体的成因机制及动力学背景。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的形成时代在137~132Ma之间;新路盆地中的火山侵入杂岩形成时代在136~133Ma之间;大洲流纹岩的形成时代是127Ma,表明赣杭构造带上的这些含铀火山盆地中的酸性火山-侵入岩是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些含铀火山盆地中的岩浆岩都显示出A型岩浆所特有的地球化学特征,例如:富碱,具有较高的K2O+Na2O含量,较高的Fe2O3*/MgO,富集REE, HFSE和Ga。并具有较低的CaO, MgO和Ti02含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Sr, Ba, P, Eu和Ti。这些酸性岩具有较高的形成温度,并显示出高的Ga/Al比值以及较高的Zr+Nb+Ce+Y含量,在A型花岗岩的判别图解上,大部分数据点都落入了A型花岗岩的范围里面,表面这些酸性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近年来其他学者的研究,在赣杭构造带上也发现了一些早白垩世的花岗岩,如白菊花尖花岗岩(126Ma)、大茅山花岗岩(126~122Ma)、铜山花岗岩(129Ma)、三清山花岗岩(135Ma)、灵山花岗岩(132~131Ma)。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酸性岩都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赣杭构造带上存在一条早白垩世(137~122Ma)的A型花岗岩带。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的εNd(t)值主要变化范围在-6.86到-8.73之间,锆石εHf(t)值集中在-7到-9之间,表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以地壳物质为主。并且全岩的Nd同位素和锆石的Hf同位素都具有中元古代的两阶段模式年龄,表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起源于中元古代变质岩,无明显地幔组分的加入。在相山镁铁质微粒包体中含有石英角闪片岩捕掳体,表明镁铁质微粒包体岩浆在进入长英质岩浆房之前和地壳物质发生过同化混染作用,造成镁铁质微粒包体的岩浆成分由玄武质转变为闪长质。相山碎斑熔岩中电气石结核的成因研究表明,电气石结核是由于碎斑熔岩岩浆在演化过程中产生流体不混溶而形成的。碎斑熔岩中电气石的δ11B值在-12%o左右,与大陆地壳的平均δ11B值一致,表明硼来自于地壳,进一步说明了相山碎斑熔岩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壳源的,无明显地幔物质的加入。新路火山盆地中的杨梅湾花岗岩和大桥坞花岗斑岩的全岩εNd(t)值在-6.5和-3.6之间,锆石εHf(t)值在-7.8到-0.9之间,并且Nd-Hf同位素都具有中元古代的两阶段模式年龄,表明这两个岩体起源于中元古代变质岩。杨梅湾花岗岩和大桥坞花岗斑岩相对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具有就较高的全岩εNd(t)值以及锆石εHf(t)值,可能指示了杨梅湾花岗岩和大桥坞花岗斑岩的原岩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此外,杨梅湾花岗岩相对于大桥坞花岗斑岩具有相对较高的全岩εNd(t),可能也指示了两个岩体中地幔组分的性质或者比率有所不同。大洲流纹岩的全岩εNd(t)值在-6.39到-5.47之间,锆石εHf(t)值集中在-6到-5之间,并且Nd-Hf同位素都具有中元古代的两阶段模式年龄。大洲流纹岩具有较高的Si02含量(74-77wt.%),并且全岩εNd(t)值和锆石εHf(t)值变化很小,表明了大洲流纹岩的壳幔相互作用并不明显。大洲流纹岩具有很高的Zr含量(1145~802×10-6之间),并具有异常高的形成温度,锆石饱和温度计的研究结果表明,大洲流纹岩形成于~1000℃。大洲流纹岩中的Zr除了分布在少量的锆石斑晶之外,在基质中还含有大量的细小的1-10μm的锆石小晶体,以及<1μm到5μm之间的斜锆石,表明大洲流纹岩中的Zr大部分是在岩浆演化的晚期才沉淀下来的。异常高的形成温度,以及不同的岩浆演化过程,是造成大洲流纹岩具有异常高的Zr含量的主要原因。具有高Zr含量的高温酸性岩的形成所需要的热能和地幔物质有关,大洲流纹岩具有异常高的形成温度也表明了区域上存在地幔物质的上涌。位于赣杭构造带东段的其他A型花岗岩相对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具有较高且变化范围较大的全岩εNd(t)值以及锆石εHf(t)值(除了大洲流纹岩),可能指示了赣杭构造带东段的这些A型花岗岩的原岩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赣杭构造带东段的这些酸性岩之间的全岩εNd(t)值以及锆石εHf(t)值也具有差异性,全岩εNd(t)值以及锆石εHf(t)值总体上表现出了赣杭构造带位置上从西往东,时间上从早到晚壳幔相互作用越来越强烈。赣杭构造带上这些A型花岗岩的全岩的Nd同位素和锆石的Hf同位素都具有中元古代的两阶段模式年龄,并且Nd同位素的数据点都位于华南中元古界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的演化区域之间。赣杭构造带上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带的确立表明赣杭构造带在这个时间段上是处于一个拉张的构造背景,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之后的板片后撤所引起的拉张环境造成的。持续的拉张作用导致地壳和岩石圈地幔逐渐减薄,上涌并底侵的软流圈地幔引发了事先经过脱水作用发生麻粒岩化的中元古代变质岩(包括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的部分熔融形成这些A型花岗岩的初始岩浆,这些初始岩浆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地幔组分的加入,并发生了广泛的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从而形成赣杭构造带上面早白垩世的A型花岗岩带。赣杭构造带A型花岗岩带的确立,表明十杭带上都分布有A型花岗岩。华南在晚中生代发生了由太平洋俯冲相关的构造环境向板片后撤引起的拉张环境转变,但太平洋板片后撤发生的时间并不是同时的或者连续的。十杭带南带在163Ma左右发生了由太平洋俯冲相关的构造环境向因板片后撤而引起的拉张环境转变。本文研究表明赣杭构造带上这个构造环境的转变的发生在137Ma,明显晚于十杭带南带。而沿海(浙江省东部和福建省)的A型花岗岩形成时代在110~90Ma,表明构造环境的转变的发生在110Ma。这些现象表明太平洋板块的后撤是不规则的,并且后撤过程是阶段性的,先发生在十杭带南带,再发生在赣杭构造带,最后发生在东南沿海,从内陆往沿海逐渐变年轻。

王玉玺[2](2018)在《敦煌地块南缘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敦煌地块位于塔里木板块东缘,是中亚造山带最南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接天山-北山造山带,南邻阿尔金走滑断裂,具有稳定克拉通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经历了复杂的洋盆扩张、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和造山后等洋陆转换及板内活动过程。本文选择敦煌地块南缘岩浆岩进行了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Sr-Nd-O同位素地球化学进行研究,确定了岩浆岩的成岩时代、岩石成因、岩浆源区、构造岩浆演化过程等。选择多坝沟金矿床、延龙山钪矿床作为典型矿床,开展了矿石Pb-S-O-H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和金赋存状态等研究,探讨了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成因。分析了敦煌地块1:20万化探39种元素数据,以金为预测矿种,开展了基于岩浆岩信息的金矿找矿靶区定量优选工作,为区域金矿找矿提供了可靠依据。对敦煌地块南缘9个花岗岩体和3个基性-超基性岩体进行了研究,认为构造岩浆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1)古元古代晚期Columbia超大陆大规模裂解阶段,敦煌地块南缘大红山花岗岩正是这一阶段的响应。大红山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732.3±7.4Ma,具有富硅、富碱,较高的Fe*/Mg、(K+Na)/Al、K/Na、Ga/Al比值及F、Zr、Nb、Ga、REE(除Eu之外)、Y等,而Mg、Ca、Al、Cr、Sr和Ni含量较低,LREE强烈富集,较低δ18OV-SMOW值(7.68.6‰),与A2型花岗岩相比,具有更低的Sr含量和更高的Yb含量,是典型的A1型花岗岩,反映了源区物质以低成熟度地壳为主,这与古元古代(Nd模式年龄:1.96Ga2.29Ga)地壳特征一致,形成于地壳减薄背景下,软流圈地幔上涌带来的热导致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表明古元古代晚期敦煌地块大红山-三危山一带发生了低压环境下的高热事件。(2)早古生代洋盆闭合、板块碰撞、俯冲和折返的构造演化。其证据主要有:1)克孜勒塔格东辉石岩—辉长岩总体以准铝质、碱性系列为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Zr、Hf,有陆壳组分和流体的介入,表明辉长岩和辉石岩是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应力释放阶段的产物;2)小多坝沟超基性岩具高MgO、Ni、Cr和很低的CaO、Ti O2、Zr、Hf、Sr、Nb等,尤其是具有很低的稀土元素总量,认为超基性岩可能是高程度玄武质熔体抽取之后的难熔残余,且幔源岩浆受到早期俯冲洋壳交代的影响,或幔源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受到了地壳的混染;3)多坝沟金矿区闪长岩成岩年龄为497±13Ma,英云闪长岩成岩年龄为435.9±6.6Ma和432.8±7.2Ma,存在侵位时差,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显示出同源岩浆的特征,明显富集Rb、Cs、K、Ba、Pb、U,相对亏损Nb、Ta、Ti、Sr,主要为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岩石Sr、Yb元素含量特征进一步揭示了闪长岩到英云闪长岩的形成是经历了加厚地壳到减薄的减压的演化过程;海子湾英安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22.2±5.6Ma,强烈富集Rb、Cs、Th、K、Pb等活动性元素,表明该套岩石形成于同碰撞、碰撞后抬升和造山晚期的过渡阶段,可能遭受了后期流体作用的改造。这一阶段敦煌地块既受到南部中央造山带的碰撞-造山活动影响,也受到北缘中亚造山带造山事件影响。(3)在晚泥盆世-早二叠世,敦煌地块受古亚洲洋南缘弧后盆地扩张,处于微洋盆扩张-俯冲-碰撞过程。主要发育有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的青石沟石英闪长岩(335Ma)、小红山花岗闪长岩(289.6Ma)和大红山北花岗闪长岩(272.8Ma),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揭示了其源区为太古宙-中元古代敦煌岩群的组成部分。大红山北花岗岩与小红山花岗岩相比,具有相对低的Sr、Y和Yb,但大红山北花岗岩Sr/Y比值更高,表明其岩浆源区残留相中石榴子石含量高,地壳更厚。(4)为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早期,敦煌地块处于碰撞造山晚期向板内伸展环境的快速转变阶段。多坝沟岩体(252.1Ma)、夹山岩体(250.5Ma)和八龙沟岩体(247.5Ma)呈现出区域构造应力的连续变化。多坝沟岩体具有高硅、钾、低钙和低镁,属准铝-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系,LILEs相对富集、HFSEs亏损,Nb、Ta、Sr、P和Ti显着的负异常,类似于活动陆缘消减带岩浆活动有关的I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夹山和八龙沟花岗岩具有富硅、富碱,较高的TFe/Mg、(K+Na)/Al、K/Na、Ga/Al比值及F、Zr、Nb、Ga、REE(除Eu之外)、Y等,而Mg、Ca、Al、Cr、Sr和Ni含量较低,REE曲线呈“海鸥型”样式,显示出A型花岗岩特征。多坝沟花岗岩(I型)、夹山花岗岩(A型与I型花岗岩过渡区)和八龙沟花岗岩(A型)呈现出由I型向A型花岗岩过渡变化特征。其研究成果填补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敦煌地块构造岩浆演化记录的空白。发现和评价了多坝沟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和延龙山角闪石岩型钪矿。多坝沟金矿成矿与英云闪长岩关系密切,金以裸露和半裸露自然金为主要赋存形式,矿石中黄铁矿S和石英的H-O稳定同位素特征显示硫源为岩浆硫,δDV-SMOW、δ18OH2O数据显示出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和地表水的参与,前者主要由矿区英云闪长岩提供;Pb同位素指示多坝沟金矿床的形成与造山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壳;矿床流体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平均为326.6℃,属高温区间,可能代表岩浆就位时的热液蚀变作用,成岩与成矿时代相近,为早志留世。延龙山钪矿赋矿岩性为角闪石岩,成岩年龄为早二叠世(273.6±4.8Ma),成岩与成矿时代一致,成岩成矿需要的大量水可能由俯冲板片熔融及俯冲流体提供,其形成应与塔里木和北山地区二叠纪大规模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有关,明确指出在敦煌地块之下的地幔岩浆活动具有俯冲板块熔体及俯冲流体参与的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过程。延龙山钪矿矿区Sc平均品位为69.85×10-6,估算钪矿石资源量共计6519.60万吨,钪金属资源量共计4553.78吨,达到超大型规模。利用多元统计方法构建了敦煌地块基于化探数据的金矿找矿定量预测模型和基于岩浆岩信息的金矿找矿靶区定量优选模型,利用岩浆岩信息对化探信息确定的123个金找矿靶区进行优选,共选出27个金找矿靶区,81.5%的靶区面积小于20平方千米,为进一步矿产查证工作提供便利。基于岩浆岩优选的靶区见矿率提升幅度较大,其中Ⅰ级找矿靶区的见矿率由38.8%,提升为58.2%,提升1.5倍;Ⅱ级找矿靶区的见矿率由22.2%,提升为33.3%,提升1.5倍;Ⅲ级找矿靶区的见矿率由7.4%,提升为14.8%,提升2倍,显示出岩浆岩信息找矿技术在敦煌地块化探金矿找矿靶区优选上具有明显效果,表明该区金矿成矿与部分岩浆岩关系较为密切,为敦煌地块金矿找矿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万天丰,王亚妹,刘俊来[3](2008)在《中国东部燕山期和四川期岩石圈构造滑脱与岩浆起源深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较确切地研究岩石圈内部构造滑脱面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时间和部位是当前大地构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大量收集中国东部燕山期(205135Ma)和四川期(13552Ma)岩浆起源深度资料来判断岩石圈内部和底部是否存在局部的构造滑脱界面,是否发生层圈相互作用,是否发生部分的解耦现象,是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研究表明,中国东部燕山期和四川期岩石圈板块的构造滑脱、圈层的解耦作用及相互作用主要集中在中地壳、莫霍面与区域性主干断层的交线附近,而岩石圈板块的底面却并不存在大幅度的滑移。中国东部燕山期和四川期岩浆活动比较发育的地区基本上都位于大兴安岭—山西西部—武陵山—十万大山一线以东地区,而在此线以西地区岩浆活动相当微弱。笔者认为,在侏罗—白垩纪时期,该线以西缺少岩浆活动的地区可能就是当时的大陆型岩石圈,而该线以东岩浆活动剧烈的地区可能就属于海陆过渡型岩石圈。中国东部岩石圈的转型和"变薄",不太可能是深部地幔羽、去根作用、深部地幔热物质上涌或大陆伸展作用的结果,也不太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直接联系。

张超[4](2020)在《大兴安岭南段巴林左旗-扎鲁特旗地区晚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其构造背景》文中研究指明巴林左旗-扎鲁特旗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属于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岩浆活动频繁,构成贯穿东北及邻区的北东向岩浆活动带的一部分。目前关于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的构造演化还存在争议,主要是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系和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对大兴安岭地区影响的时空范围没有统一的认识。然而,研究区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和古太平洋俯冲带皆相距较远,是研究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和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远程效应转换的理想区域。因此本文对研究区晚中生代岩浆岩进行详细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探讨巴林左旗-扎鲁特旗地区晚中生代岩浆岩的年代学格架、时空分布、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结合东北地区盆地演化、断裂活动以及晚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揭示了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历史。本文以“时代+岩性”的划分方式对火山岩进行年代划分,结合研究区内的侵入岩锆石U-Pb年龄及已发表的测年数据,可将大兴安岭南段巴林左旗-扎鲁特旗地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划分为三期:晚侏罗世(峰期为154Ma)、早白垩世早期(峰期为140Ma、130Ma)和早白垩世晚期(峰期为125Ma)。而且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之间岩浆活动存在短暂的间断(或变弱),同时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强度显着增强。晚侏罗世侵入岩包括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以及少量花岗斑岩,其中花岗闪长岩为I型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和花岗斑岩为A型花岗岩,侵入岩的锆石εHf(t)值介于3.111.6之间,TDM2年龄值为586Ma1369Ma。同期酸性火山岩是由流纹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组成,其中新民组流纹质晶屑凝灰岩(416TW16,164Ma)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流纹岩(16TW02,162Ma)属于高分异I型流纹岩,而其它酸性火山岩均属于A型流纹岩,火山岩的锆石εHf(t)值介于-0.712.1之间,TDM2年龄值为5491714Ma。以上特征表明岩浆岩的原始岩浆应为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所形成。自额尔古纳地块向南到兴安地块北部、大兴安岭中段,早-中侏罗世钙碱性系列岩石的成岩年龄和与俯冲作用有关的成矿年龄逐渐变小,表明早侏罗世岩浆作用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东南向俯冲所形成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有关。中侏罗世S型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与C型埃达克质岩石的发现,以及同期的变质事件和翼北-辽西地区的逆冲推覆构造事件,与蒙古-鄂霍茨克洋西部(东经120°以西)―剪刀‖式碰撞闭合有关。晚侏罗世时期大兴安岭南段岩浆岩在构造判别图解中均落入后碰撞花岗岩中,早期以I型花岗岩、高分异I型流纹岩和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的流纹质晶屑凝灰岩,中晚期为A型花岗岩/流纹岩,暗示晚侏罗世早期岩浆岩形成于地壳坍塌起始阶段的加厚背景下,处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阶段,晚侏罗世中晚期进入全面伸展阶段的拉张环境,表明大兴安岭南段岩浆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东部(东经120°以东)南向俯冲过程中,俯冲板片后撤形成的弧后伸展环境。早白垩世早期侵入岩的岩石组合包括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和石英二长斑岩。DRT和BBS二长花岗岩属于I型花岗岩,锆石εHf(t)值分别为-1.63.1、-11.72.6,TDM2年龄值分别为918Ma1776Ma、1385Ma2678Ma,说明岩浆应起源于新增生下部陆壳的部分熔融。花岗闪长岩和石英二长斑岩为埃达克质岩石,Mg#值和Mg O含量较低,锆石εHf(t)值分别为-2.35.8、3.08.3,TDM2年龄值分别为565900Ma、868Ma1355Ma,表明岩浆起源于地壳加厚过程中下地壳部分熔融的环境中。同期中-中酸性火山岩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弧火山岩的特征,锆石εHf(t)值介于-11.613.0之间,是遭受俯冲流体或熔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上升的过程中有古老陆壳物质混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中。早白垩世早期岩浆岩中存在古老的捕获锆石以及负εHf(t)值,说明岩浆在演化过程中有少量古老地壳物质混染,大兴安岭中南部地区古老地壳物质的存在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大兴安岭南段早白垩世岩浆的Sr-Nd-Pb同位素特征暗示了地幔源区遭受俯冲流体交代,与区域上同期发育的构造事件共同表明大兴安岭南段早白垩世早期岩浆岩的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板块的平板俯冲作用有关。早白垩世晚期侵入岩包括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花岗斑岩,该期侵入岩属于A型花岗岩和高分异I型花岗岩,同期酸性火山岩是由流纹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组成,具有A型流纹岩的特征,锆石εHf(t)值分别为-4.68.6和-0.110.2,TDM2年龄值分别为842Ma2035Ma、692Ma1634Ma,说明原始岩浆应起源于新增生下部陆壳的部分熔融。以上特征共同揭示了区域性伸展环境的存在,这也得到了区域上广泛发育的A型花岗岩、变质核杂岩和裂谷盆地的支持。结合大兴安岭南段早白垩世晚期的峰值年龄与松辽盆地及以东的地区岩浆活动的峰值年龄有明显的差异,该期岩浆事件在大兴安岭地区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渐变新的演化规律,这与松辽盆地及以东地区由东向西逐渐年轻的变化规律有所区别,结合地球物理资料,表明大兴安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岩浆岩的形成主要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坍塌后软流圈大规模上涌和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俯冲有关,研究区早白垩世晚期(125Ma)的岩浆活动主要与后者相联系。综上所述,本文初步总结了蒙古-鄂霍茨克洋南向俯冲的时空变化过程:晚二叠世-三叠世时期,蒙古-鄂霍茨克洋东南向俯冲使兴安地块北部与额尔古纳地块形成活动大陆边缘弧;晚三叠世-中侏罗世,蒙古-鄂霍茨克洋自西向东呈―剪刀‖式闭合,俯冲洋壳的影响范围持续向东南迁移;中侏罗世晚期影响到大兴安岭南段;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蒙古-鄂霍茨克洋西侧完成闭合,俯冲带沿缝合带向北东方向迁移过程中俯冲板片随之后撤,导致大兴安岭和华北地台北缘形成弧后伸展环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快速闭合驱动大洋板片向南发生平板俯冲,俯冲洋壳到达大兴安岭南段;早白垩世晚期,蒙古-鄂霍茨克洋完成最终闭合后,俯冲洋壳由南至北逐渐坍塌,使大兴安岭与华北板块北缘地区处于伸展背景。

刘杰勋[5](2019)在《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辽东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文中认为辽东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中生代开始受到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影响,经历了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演化,是研究华北克拉通中生代时期构造-岩浆活动的理想地区。本文以辽东地区早白垩世岩浆岩、断陷盆地和区域主干断裂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的年代学资料和本文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将研究区中生代燕山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划分为三期: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弱伸展作用)、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时期(俯冲挤压)和早白垩世时期(区域伸展)。本文通过对岩浆岩的岩石组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Lu-Hf同位素年代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讨论了它们的岩浆源区性质和其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同时,对辽东地区断陷盆地的发展演化过程与主干断裂的空间分布、变形发展进行研究,并综合区域上前人各项研究成果,探讨华北板块北缘东段辽东地区的中生代构造演化史,也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破坏的机制与动力学原因进行讨论。早白垩世时期,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地区岩浆活动十分活跃,在辽东地区形成了众多的侵入岩体。大营子地区的帽盔山二长花岗岩、关门山地区的花岗斑岩-碱长花岗岩-石英正长岩、凤城地区的凤凰山二长花岗岩、桓仁地区的太平哨碱长花岗岩都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A型花岗岩,它们具有富集轻稀土元素和不相容元素(K、Rb、Th),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Ti)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浆起源于古老的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大营子地区的荒地花岗闪长岩与凤城地区的大兴二长花岗岩则是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的I型花岗岩,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富集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P、Ti),岩浆起源于因地幔底侵作用发生垂向增生加厚的、在高压条件下加热部分熔融的下地壳。朝阳岩体为苏长辉长岩,属于准铝质系列岩石,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Ba、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U、P、Ti),轻稀土元素富集,岩浆起源于在源区或上升过程中有地壳物质加入的上地幔熔融。上述早白垩世岩浆岩的发现和确定表明华北克拉通在早白垩世期间正处于伸展构造背景。辽东地区中生代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与构造活动紧密相关,根据盆地内沉积的不同时代地层,可以将盆地的构造演化分为侏罗纪时期和早白垩世时期。其中,田师傅-赛马-叆阳断陷盆地自早侏罗世开始沉积,中间经历了数次地壳隆升和下降,盆地内部地层不连续,存在沉积间断。而大营子-朝阳-黄花甸断陷盆地、刘家河断陷盆地及桓仁断陷盆地则都形成于早白垩世时期,盆地内发育小岭组火山-沉积建造。上述中生代断陷盆地演化过程明显受控于构造活动的影响和改造。通过对辽东地区燕山期构造研究,并结合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时间规律,辽东地区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研究区受到古亚洲洋与华北板块碰撞后拉伸应力作用,处于较弱的伸展构造环境。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时期,古太平洋板块以低角度缓速向欧亚大陆俯冲,研究区内以挤压应力作用为主,并形成了典型的挤压作用产物—逆冲推覆构造,而同时期的岩浆岩也以具有加厚地壳背景的活动大陆边缘弧花岗岩为主。早白垩世时期,古太平洋板块发生俯冲速度、方向和角度的变化,并产生回退效应,导致研究区内形成了大量的伸展构造。早白垩世时期,研究区产生的区域性的伸展构造与古太平洋俯冲关系密切。研究区近乎同时发生了拆沉作用与软流圈上涌,它们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岩石圈的减薄现象的发生。综上所述,早三叠世-中三叠世时期,与辽东地区相邻的开原地区、吉林东部地区经历了古亚洲洋持续俯冲,并最终闭合,而后陆-陆碰撞的构造演化过程。但上述过程对辽东地区影响较弱。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处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后碰撞伸展环境,整个区域为岩石圈减薄和克拉通破坏的初始阶段。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时期,古太平洋板块开始向欧亚大陆板块进行俯冲,陆壳发生加厚,辽东地区处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早白垩世时期,古太平洋板块发生俯冲退回和俯冲方向的改变,区域挤压转变为区域伸展,华北克拉通发生了强烈的岩石圈减薄和克拉通破坏。

姬广义,汪洋,夏希凡[6](2004)在《北京怀柔长园花岗杂岩体岩石学和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描述北京北部燕山地区怀柔长园杂岩体及围岩构造变形迹象 ,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中、晚侏罗世时期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是杂岩体内岩石构造变形的主要因素 ,并以此为根据为该地区燕山期构造 岩浆事件序列的建立提供部分证据。

贾德龙[7](2014)在《浙江漓渚铁多金属矿田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漓渚铁多金属矿田处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的钦杭结合带北东端,是一个典型的矽卡岩型Fe-Mo-Cu-Pb-Zn多金属矿田。区内漓渚铁(钼)多金属矿床经多年开发,矿山后备资源不足,属于重度危机矿山,亟需开展成矿作用的系统研究,以期指导进一步找矿工作。本文在充分总结、分析前人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矿床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铁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构建了“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厘定了矿田内漓渚铁矿床辉钼矿Re-Os年龄为146.59±0.81Ma;广山花岗岩体侵入年龄为162Ma~147Ma;栅溪花岗闪长岩体侵入年龄为152Ma~150Ma。 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广山花岗岩体和栅溪花岗闪长岩体侵入年龄虽然较为接近,但并非同源产物。认为广山岩体晚期花岗岩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示踪了成矿物质及流体来源。认为漓渚铁矿床磁铁矿和辉钼矿成矿物质主要为岩浆来源。成矿流体早期主要为岩浆热液,具有中高温、中低盐度、中等密度的特征,伴随着成矿过程进行,有不同程度的大气降水混入,流体温度、盐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分析了铁质迁移沉淀过程。认为成矿前铁质从岩浆分离,以卤化物或络合物的形式,在酸性条件下迁移至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与底板硅质粉砂岩层间断裂面,在进入成矿阶段环境转换为碱性,Fe离子沉淀晶出成矿,成矿受“硅钙面”控制。构建了“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确定了漓渚铁矿床成矿地质体为广山花岗杂岩体晚期细粒花岗岩,而栅溪花岗闪长岩体为皇游塘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体。阐述了区域构造和矿区范围内褶皱、断裂构造对矿床(体)形成的控制作用。总结了成矿作用宏观和微观特征标志,认为钙铁榴石、透辉石等高温矽卡岩矿物,指示成矿前期蚀变;金云母、绿帘石、绿泥石等晚期矽卡岩阶段矿物的为成矿期特征矿物标志;在成矿期后,方解石脉、无矿石英脉、黄铁矿等矿物指示成矿作用已经完成。

宋明春[8](2008)在《山东省大地构造格局和地质构造演化》文中认为山东省位于中国大陆的东部,地质构造复杂,其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可划分为早前寒武纪阶段、中新元古代阶段、古生代阶段和中新生代阶段等4个阶段。山东省早前寒武纪基底由胶辽微陆块(鲁东地块)、渤鲁微陆块(鲁西地块)和迁怀微陆块(德州地块)组成。山东于2.8Ga以前形成具岛弧性质的沂水和唐家庄古陆核。2.8~2.7Ga,鲁西地区拉张出现初始洋壳,形成具大洋高原环境特点科马提岩、枕状玄武岩组合。2.7~2.56Ga,洋盆消减,俯冲作用造成早期TTG质花岗岩侵位,形成鲁西和鲁东岛弧,为初始不成熟陆壳。2.56~2.4Ga,弧陆碰撞,大量碰撞型花岗岩侵位,第二期TTG质花岗岩系和二长花岗岩系大规模出现,地壳由不成熟陆壳向半成熟陆壳转化;至古元古代岩浆活动完全由代表成熟陆壳的重熔型二长花岗岩构成。2.4~2.1Ga,四海山A型花岗岩的出现标志着刚性陆壳发生拉张减薄,山东陆块基底大规模克拉通化完成:同时,鲁东地区强烈裂陷,形成裂陷盆地。2.1~1.9Ga,鲁东裂陷盆地闭合,古元古代地层发生强烈褶皱。中新元古代山东陆块归属华北克拉通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中元古代初期(1.84~1.72Ga),地壳发生裂解,济宁裂谷型沉积和鲁西第一期基性岩墙群形成。中元古代晚期(1.20~1.05Ga),地壳再次裂解,海阳所幔源岩浆杂岩和鲁西第二期基性岩墙群形成。新元古代早中期(0.9~0.73Ga),出现同碰撞的S型和I型花岗岩,伴随有强烈的挤压变形作用,形成雄伟的苏鲁碰撞造山带,在造山带北西侧产生具前陆盆地性质的沂沭盆地。新元古代晚期,岚山头A型花岗岩和具后继盆地性质的蓬莱盆地及具上叠盆地性质的石桥盆地的出现,指示强烈造山作用结束,地壳演化开始了另一个新的阶段。古生代构造单元划分为华北板块陆表海盆地、鲁东被动大陆边缘和大别-苏鲁裂谷盆地。早古生代特征是全域同步缓慢沉降,鲁西以台地相及潮坪、泻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中、晚奥陶世之后,受板块汇聚俯冲影响,鲁西地区整体抬升剥蚀,缺失晚奥陶世—泥盆纪沉积。晚古生代特征是结束了的单一海相沉积史,完成了海陆交互相向纯陆相沉积的重大古地理转变,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沉积了一套准碳酸盐台地和三角洲—潮坪泻湖相的暗色砂泥岩、灰岩和煤层;从中二叠世开始,出现典型的河湖相沉积建造。鲁东被动大陆边缘和大别-苏鲁裂谷盆地的古生代沉积被后期剥蚀殆尽。中新生代属滨太平洋前陆坳陷带和滨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包括渤海湾盆地、鲁中隆起、蒙阴盆地群、济宁坳陷、沂沭裂谷、胶北隆起、胶莱盆地、鲁东折返带(超高压带)和苏北折返带(高压带)等次级构造单元。早中三叠世板块作用产生苏鲁碰撞造山带;晚三叠世,形成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侵入岩,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源区的碱质花岗岩浆的侵位,则标志着后造山拉张作用的开始。侏罗纪时,鲁东地区形成了类似于埃达克岩的高锶花岗岩;鲁西地区局部发生沉降,产生盆地,同时形成了一套与大陆的造陆抬升有关的高镁中基性侵入岩;早侏罗世末,沂沭断裂开始产生并发生左行平移运动。白垩纪构造岩浆活动非常活跃,形成大规模具有弧后拉张性质活动大陆边缘特点的火成岩组合,崂山A型花岗岩的出现标志着强烈岩浆活动趋于尾声;由侏罗纪—白垩纪晚期地幔具有由EMⅠ富集地幔向EMⅡ富集地幔演变和由富集向亏损或由岩石圈向软流圈演变的趋势: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郯庐断裂发生大幅度左行平移,沂沭断裂二侧伴生形成羽状断裂系统、棋盘格状断裂系统和多层次拆离滑脱构造系统;同时,产生大量断陷盆地,构成隆起与凹陷相间分布的盆山耦合格局。新生代构造格局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新生性双重特点,主要地质事件是受断裂控制的新生代盆地和玄武岩喷发。

刘勇[9](2011)在《湘南骑田岭—道县地区燕山期花岗质岩浆的壳—幔相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重点考察湘南地区主要基性岩和花岗岩类岩体,并在深入调研部分关键岩体和全面收集前人研究成果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高精度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统一平台,建立了研究区燕山期火成岩年代学格架;利用TAS分类图解和O’ Conner的CIPW An-Ab-Or方法建立统一命名平台,对研究区花岗岩类进行了统一命名;在此基础上分析厘定了燕山期火成岩组合;利用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方法,论证了湘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是软流层上涌导致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初步提出了研究区燕山期花岗岩成因模式,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利用LA-ICPMS U-Pb统一测年平台测试了湘南燕山期花岗岩、基性岩以及暗色闪长质微细粒包体的年龄,据此提出了研究区燕山期火成岩的年代格架。2、应用侵入岩TAS分类图解和O’ Conner(1965)的CIPW An-Ab-Or三角图解,对研究区燕山期花岗岩类进行了统一分类命名,为厘定和修正研究区的花岗岩岩石的命名提供了依据。本文和收集的数据经统一命名处理后表明,研究区燕山期花岗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不存在洋壳向陆壳俯冲过程中产生的TTG组合。因此,研究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可能不是原先多数人认为的是太平洋向西俯冲的结果。3、在统一测年平台和岩石命名平台处理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湘南地区燕山期五个阶段的火成岩组合,它们是:中-晚三叠世火成岩组合、中侏罗世火成岩组合、中-晚侏罗世火成岩组合、晚侏罗世火成岩组合以及早白垩世火成岩组合。4、利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确定了研究区宁远碱性玄武岩是亏损地幔软流层上涌的产物。通过对湘南地区花岗岩类、玄武岩类、穿切花岗岩的基性岩脉和花岗岩中的暗色闪长质微细粒包体的岩石学、矿物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学以及Lu-Hf同位素研究,发现研究区燕山期花岗岩是由于软流层上涌导致的壳幔二源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5、在岩相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初步厘定了骑田岭、铜山岭岩体壳-幔混合作用的过程。6、在以上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研究区燕山期花岗岩成因模式和演化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湘南软流层上涌导致岩石圈裂解与加热及软化作用阶段,为中侏罗世大规模花岗岩形成准备了条件;第二阶段是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岩石圈发生全面拆沉垮塌,以及软流层大规模上涌作用阶段,在大规模软流层上涌形成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下,大规模面型花岗岩突然形成;第三阶段是早白垩世岩石圈发生均衡调整,进入全面隆升阶段,在这一阶段,大规模花岗岩浆活动中止,以小规模酸性、基性岩脉岩墙侵入为主。

伍家善,耿元生,徐惠芬,金龙国,贺绍英,孙世伟[10](1989)在《阜平群变质地质》文中研究表明本专辑是研究太行山区阜平群变质地质的专题成果,内容广泛,资料丰富。作者以丰富的同位素年龄数据为依据,详细论述了阜平群形成的地质时代及变质、变形期。以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为基础,应用变质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岩石副矿物等综合方法,对阜平群表壳岩系的原岩性质、建造特征及形成环境进行了深入讨论。在系统研究该区20余种变质矿物光性及化学成分,以及不同变质相的主要变质反应的基础上,阐明了阜平群变质作用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化过程。以区域构造轮廓研究为主,结合区域地球物理资料,论述了阜平构造域分区特征,阐明了阜平群经历了三次构造变形的演化历史。该书是近年来系统研究阜平群晚太古宙地壳演化的最新成果。对进一步开展该区及其相似地区基础地质和普查找矿均有指导意义,也可供从事前寒武纪地质的生产、科研和教学工作者参考。

二、P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Lanzishan Granitic Complex in Shanxi Province,Northern Chi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Lanzishan Granitic Complex in Shanxi Province,Northern China(论文提纲范文)

(1)华南赣杭构造带含铀火山盆地岩浆岩的成因机制及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1.1 区域构造
    1.2 区域地层
    1.3 区域岩浆岩
    1.4 赣杭构造带地质背景
第三章 分析方法
    3.1 锆石U-Pb定年
    3.2 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分析
    3.3 全岩岩石地球化学组成分析
    3.4 矿物元素化学电子探针分析
    3.5 电气石的硼同位素组成分析
第四章 相山火山盆地岩浆岩成因研究
    4.1 地质背景
    4.2 岩体概况
    4.3 相山火山盆地的年代学格架
        4.3.1 分析样品
        4.3.2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
        4.3.3 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的年代学格架
    4.4 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4.4.1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4.4.2 Sr-Nd-Hf同位素组成
        4.4.3 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的岩石成因
    4.5 MME中石英角闪片岩捕掳体的发现及意义
        4.5.1 岩相学特征及矿物化学成分特征
        4.5.2 石英角闪片岩捕掳体的形成过程
        4.5.3 MME化学成分演化过程及指示意义
    4.6 碎斑熔岩中电气石的成因研究
        4.6.1 电气石的岩相学特征
        4.6.2 电气石的成因研究
    4.7 小结
第五章 新路火山盆地岩浆岩成因研究
    5.1 地质背景
    5.2 岩体概况
    5.3 新路火山盆地的年代学格架
        5.3.1 分析样品
        5.3.2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
        5.3.3 新路火山侵入杂岩的年代学格架
    5.4 新路火山侵入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5.4.1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5.4.2 Sr-Nd-Hf同位素组成
        5.4.3 杨梅湾花岗岩和大桥坞花岗斑岩的岩石成因
    5.5 小结
第六章 大洲火山盆地岩浆岩成因研究
    6.1 地质背景
    6.2 岩体概况
    6.3 大洲火山盆地的年代学格架
    6.4 大洲流纹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6.4.1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6.4.2 Sr-Nd-Hf同位素组成
        6.4.3 大洲流纹岩的岩石成因
    6.5 大洲流纹岩高Zr的原因及Zr的赋存状态
    6.6 小结
第七章 赣杭构造带的岩浆构造演化
    7.1 赣杭构造带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带的确立
    7.2 赣杭构造带A型花岗岩带的岩石成因
    7.3 赣杭构造带的构造演化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工作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敦煌地块南缘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地质研究进展
        1.2.1 敦煌地块前寒武纪研究进展
        1.2.2 敦煌地块古生代研究进展
    1.3 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拟解决的问题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特征
        2.2.1 敦煌岩群(Ar-Pt_2D.)沿革
        2.2.2 岩石组合特征及类型
        2.2.3 地层年代
    2.3 区域侵入岩特征
    2.4 区域变质特征
        2.4.1 区域变质岩和变质作用
        2.4.2 动力变质岩
        2.4.3 接触变质岩
    2.5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2.5.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5.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6 区域矿产特征
第3章 样品采集及测试
    3.1 样品采集
    3.2 样品测试方法
        3.2.1 主量元素测试方法
        3.2.2 微量、稀土元素测试方法
        3.2.3 锆石U-Pb年龄测试方法
        3.2.4 Sr、Nd、Pb同位素测试方法
        3.2.5 H、O、S同位素测试方法
        3.2.6 流体包裹体测试方法
第4章 中酸性岩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4.1 大红山岩体
        4.1.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4.1.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1.3 地球化学特征
    4.2 多坝沟金矿区岩体
        4.2.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4.2.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2.3 地球化学特征
    4.3 海子湾英安岩
        4.3.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4.3.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3.3 地球化学特征
    4.4 小红山岩体
        4.4.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4.4.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4.3 地球化学特征
    4.5 大红山北岩体
        4.5.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4.5.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5.3 地球化学特征
    4.6 多坝沟岩体
        4.6.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4.6.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6.3 地球化学特征
    4.7 夹山岩体
        4.7.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4.7.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7.3 地球化学特征
    4.8 八龙沟岩体
        4.8.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4.8.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8.3 地球化学特征
    4.9 克孜勒塔格岩体
        4.9.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4.9.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9.3 地球化学特征
第5章 基性-超基性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5.1 小多坝沟岩体
        5.1.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5.1.2 地球化学特征
    5.2 克孜勒塔格东岩体
        5.2.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5.2.2 地球化学特征
    5.3 延龙山岩体
        5.3.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5.3.2 锆石年代学特征
        5.3.3 地球化学特征
第6章 岩石成因与形成的构造背景
    6.1 元古宙岩石
        6.1.1 岩石成因
        6.1.2 构造背景
    6.2 早古生代岩石
        6.2.1 基性-超基性岩石成因及其构造环境
        6.2.2 中酸性岩石成因及其构造环境
    6.3 晚古生代岩石成因及其形成构造环境
        6.3.1 小红山和大红山北花岗岩成因
        6.3.2 延龙山角闪石岩成因及其形成构造环境
        6.3.3 多坝沟花岗岩成因及其形成构造环境
    6.4 中生代岩石成因及其形成构造环境
第7章 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
    7.1 构造岩浆演化
        7.1.1 前寒武纪
        7.1.2 早古生代
        7.1.3 晚泥盆纪-早二叠世
        7.1.4 晚二叠世-三叠纪
    7.2 敦煌地块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7.2.1 多坝沟金矿床
        7.2.2 延龙山钪矿床
    7.3 构造-岩浆-成矿时空耦合关系
    7.4 基于岩浆岩的金矿找矿靶区定量优选
        7.4.1 综合信息成矿定量预测模型
        7.4.2 综合信息找矿靶区优选
        7.4.3 预测结果及讨论
    7.5 找矿方向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大兴安岭南段巴林左旗-扎鲁特旗地区晚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其构造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岩浆岩的研究现状
        1.1.2 中亚造山带东段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1.3 大兴安岭地区晚中生代岩浆岩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思路
        1.2.2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3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1.3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大地构造与构造单元划分
        2.1.1 东北地区构造格局
        2.1.2 大兴安岭构造单元划分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断裂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2.4 区域矿产
第3章 晚中生代岩浆岩地质特征与岩石学特征
    3.1 巴林左旗-扎鲁特旗地区晚中生代侵入岩地质特征
    3.2 巴林左旗-扎鲁特旗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地质特征
第4章 巴林左旗-扎鲁特旗地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年代学格架及其时空分布
    4.1 分析方法
    4.2 定年结果
        4.2.1 研究区晚中生代侵入岩的定年结果
        4.2.2 研究区晚中生代火山岩的定年结果
    4.3 巴林左旗-扎鲁特旗地区晚中生代岩浆作用期次
        4.3.1 晚侏罗世岩浆岩岩石组合及其空间分布
        4.3.2 早白垩世早期火成岩岩石组合及空间分布
        4.3.3 早白垩世晚期侵入岩岩石组合及空间分布
第5章 巴林左旗-扎鲁特旗地区晚中生代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
    5.1 分析方法
        5.1.1 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5.1.2 锆石Hf同位素分析方法
    5.2 晚侏罗世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
        5.2.1 主量和微量元素
        5.2.2 锆石Hf同位素
    5.3 早白垩世早期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
        5.3.1 ~140Ma岩浆岩的主量和微量元素
        5.3.2 ~140Ma岩浆岩的锆石Hf同位素
        5.3.3 ~130Ma岩浆岩的主量和微量元素
        5.3.4 ~130Ma岩浆岩的锆石Hf同位素
    5.4 早白垩世晚期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
        5.4.1 主量和微量元素
        5.4.2 锆石Hf同位素
第6章 巴林左旗-扎鲁特旗地区晚中生代岩浆岩的岩石成因
    6.1 晚侏罗世岩浆岩的岩石成因
        6.1.1 晚侏罗世侵入岩岩石成因
        6.1.2 晚侏罗世火山岩岩石成因
    6.2 早白垩世早期岩浆岩的岩石成因
        6.2.1 ~140Ma侵入岩岩石成因
        6.2.2 ~130Ma侵入岩岩石成因
        6.2.3 ~140Ma火山岩岩石成因
        6.2.4 ~130Ma火山岩岩石成因
    6.3 早白垩世晚期岩浆岩的岩石成因
        6.3.1 早白垩世晚期侵入岩的岩石成因
        6.3.2 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岩岩石成因
    6.4 大兴安岭南段的陆壳增生
        6.4.1 大兴安岭南段陆壳的多样性
        6.4.2 大兴安岭南段陆壳的不均一性:锆石Hf同位素证据
第7章 大兴安岭南段巴林左旗-扎鲁特旗地区晚中生代构造演化
    7.1 晚侏罗世岩浆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7.2 早白垩世早期岩浆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7.3 早白垩世晚期岩浆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7.4 大兴安岭南段巴林左旗-扎鲁特旗地区晚中生代构造演化
        7.4.1 晚侏罗世(蒙古-鄂霍茨克洋南向俯冲引起的弧后伸展)
        7.4.2 早白垩世早期(蒙古-鄂霍茨克洋板块的平板俯冲作用)
        7.4.3 早白垩世晚期(伸展环境)
第8章 结论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辽东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的破坏研究现状
        1.2.2 辽东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研究现状
        1.2.3 辽东地区中生代伸展构造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思路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本论文依托的项目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
    2.2 区域地层
        2.2.1 古元古界
        2.2.2 新元古界
        2.2.3 古生界
        2.2.4 中生界
        2.2.5 新生界
    2.3 区域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第3章 辽东中东部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活动特征及构造背景
    3.1 辽东大营子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活动特征
        3.1.1 岩相学特征
        3.1.2 年代学特征
        3.1.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4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3.1.5 源区性质及岩石成因
    3.2 辽东关门山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活动特征
        3.2.1 岩相学特征
        3.2.2 年代学特征
        3.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2.4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3.2.5 源区性质及岩石成因
    3.3 辽东凤城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活动特征
        3.3.1 岩相学特征
        3.3.2 年代学特征
        3.3.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3.4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3.3.5 源区性质及岩石成因
    3.4 辽东太平哨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活动特征
        3.4.1 岩相学特征
        3.4.2 年代学特征
        3.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4.4 源区性质及岩石成因
    3.5 辽东中东部地区白垩纪岩浆活动构造背景
第4章 辽东地区中生代断裂活动
    4.1 北东向断裂构造
        4.1.1 鸭绿江岩石圈断裂带
        4.1.2 太平哨断裂带
        4.1.3 庄河-桓仁岩石圈断裂带
        4.1.4 刘家河-青堆子断裂带
        4.1.5 寒岭-偏岭岩石圈断裂带
    4.2 东西向、南北向逆冲推覆构造
        4.2.1 赛马双重逆冲推覆构造
        4.2.2 玄羊-叆阳双重逆冲推覆构造
        4.2.3 太子河叠瓦扇推覆构造
    4.3 拆离断层
        4.3.1 大营子-黄花甸拆离断层
    4.4 断裂构造小结
第5章 辽东中生代断陷盆地空间分布与演化
    5.1 大营子-朝阳-黄花甸断陷盆地
        5.1.1 盆地宏观地质特征
        5.1.2 盆地的岩石组合特征
        5.1.3 控盆断裂
        5.1.4 断陷盆地的形成时代
    5.2 刘家河断陷盆地
        5.2.1 盆地宏观地质特征
        5.2.2 盆地的岩石组合特征
        5.2.3 控盆断裂
        5.2.4 断陷盆地的形成时代
    5.3 本溪田师傅-赛马-叆阳断陷盆地
        5.3.1 盆地宏观地质特征
        5.3.2 盆地的岩石组合特征
        5.3.3 控盆断裂
        5.3.4 断陷盆地的形成时代
    5.4 桓仁断陷盆地
        5.4.1 盆地宏观地质特征
        5.4.2 盆地的岩石组合特征
        5.4.3 控盆断裂
        5.4.4 断陷盆地的形成时代
    5.5 辽东地区中生代断陷盆地构造演化
        5.5.1 侏罗纪时期盆地的构造演化
        5.5.2 白垩纪时期盆地的构造演化
第6章 辽东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
    6.1 辽东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
        6.1.1 三叠纪岩浆活动
        6.1.2 侏罗纪岩浆活动
        6.1.3 早白垩世岩浆活动
    6.2 构造活动
        6.2.1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弱伸展作用)
        6.2.2 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时期(俯冲挤压)
        6.2.3 早白垩世时期(区域伸展)
    6.3 区域性伸展构造与岩石圈减薄的机制及动力学原因的讨论
    6.4 辽东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北京怀柔长园花岗杂岩体岩石学和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区域地质特征
3 杂岩体地质特征
    3.1 长园石英闪长岩体
    3.2 官山花岗闪长岩岩体
    3.3 沙峪斑状花岗岩岩体
    3.4 西后峪细粒花岗岩岩体
4 杂岩体矿物学特征
    4.1 长园石英闪长岩体矿物学特征
    4.2 官山花岗闪长岩体矿物学特征
    4.3 沙峪斑状花岗岩体矿物学特征
    4.4 西后峪细粒花岗岩体矿物学特征
5 杂岩体变形组构所反映的构造事件
6 杂岩体岩浆成分的演化
7 讨论
    7.1 区域构造活动序列
    7.2 岩浆作用与构造变形的关系
    7.3 区域变质作用

(7)浙江漓渚铁多金属矿田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2.2 我国矽卡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1.2.3 漓渚铁矿床研究现状
        1.2.4 存在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1.5 实物工作量及取得主要进展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区域演化简史
    2.2 区域地层
        2.2.1 奥陶系
        2.2.2 寒武系
        2.2.3 震旦系
        2.2.4 南华系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变质作用
    2.6 区域矿产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成矿地质背景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地质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矿物特征
        3.3.2 矿石类型
        3.3.3 矿石结构构造
    3.4 围岩蚀变
        3.4.1 蚀变类型
        3.4.2 蚀变分带
    3.5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3.6 皇游塘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概况
4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岩体地质特征和岩石学特征
        4.1.1 广山花岗岩体
        4.1.2 栅溪花岗闪长岩体
    4.2 矿物学特征
        4.2.1 长石
        4.2.3 黑云母
    4.3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4.3.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4.3.2 测试结果
    4.4 岩体年代学研究
        4.4.1 广山花岗岩体
        4.4.2 栅溪花岗闪长岩体
    4.5 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
        4.5.1 广山花岗岩体
        4.5.2 栅溪岩体
    4.6 岩浆岩探讨
        4.6.1 成岩时代及地质意义
        4.6.2 广山花岗杂岩体的侵位机制
        4.6.3 岩石成因类型
        4.6.4 物质来源
        4.6.5 构造环境判别
        4.6.7 对华南燕山早期大地构造背景指示意义
5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成矿流体特征
        5.1.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5.1.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1.3 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5.1.4 包裹体成分分析
    5.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2.1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2.2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2.3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5.3.2 分析结果
        5.3.3 成矿环境演化过程指示
        5.3.4 成矿流体性质指示
        5.3.5 成矿物质来源指示
6 成矿机制研究
    6.1 成矿时代的判定
        6.1.1 采样位置及测试方法
        6.1.2 测试结果
        6.1.3 成矿时代的判定
    6.2 成矿物质来源
        6.2.1 钼的来源
        6.2.2 铁的来源
    6.3 成矿流体
        6.3.1 流体来源及性质
        6.3.2 流体演化过程探讨
    6.4 成矿物质迁移及沉淀机制
        6.4.1 铁的内生地球化学
        6.4.2 漓渚铁矿床铁质的迁移、沉淀机制
    6.5 “硅钙面”成矿机制探讨
7 成矿作用过程及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7.1 成矿作用过程探讨
    7.2 “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构建
        7.2.1 漓渚铁矿床成矿地质体的判定
        7.2.2 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
        7.2.3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7.2.4 “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构建
8 结论
    8.1 取得的主要认识
    8.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山东省大地构造格局和地质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区域大地构造及研究意义
    1.2 选题依据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完成的工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1 山东省大地构造位置
    2.2 中国大陆地壳演化
    2.3 山东省区域地质概况
    2.4 山东省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第三章 早前寒武纪陆块形成和演化
    3.1 早前寒武纪基底构造单元
    3.2 早期演化的重大构造热事件及同位素年龄制约
    3.3 中太古代残留陆块—沂水和唐家庄古陆核
    3.4 新太古代活动大陆边缘花岗-绿岩带—泰山和栖霞花岗-绿岩带
    3.5 古元古代傲徕山岩浆活动带
    3.6 古元古代鲁东裂陷盆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新元古代大陆裂解与聚合
    4.1 大地构造背景和构造单元划分
    4.2 中-新元古代重大构造热事件及同位素年龄制约
    4.3 中元古代大陆裂解
    4.4 新元古代造山作用—苏鲁同碰撞花岗岩带
    4.5 新元古代造山后伸展作用
    4.6 中-新元古代陆壳演化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古生代沉积-构造古地理与板块活动
    5.1 华北板块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演化
    5.2 山东省古生代沉积-构造古地理
    5.3 古生代构造岩浆活动
    5.4 古生代地壳演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及中-新生代伸展构造格架
    6.1 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和中-新生代构造单元划分
    6.2 中生代岩浆活动
    6.3 中生代陆相盆地与盆岭构造
    6.4 巨型构造活动带
    6.5 中生代构造变形
    6.6 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
    6.7 中-新生代陆壳演化
    6.8 本章小结
结论
    山东省大地构造演化综述
    山东省大地构造单元综合划分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意义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9)湘南骑田岭—道县地区燕山期花岗质岩浆的壳—幔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依据
    1.2 研究思路和实际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述
    2.1 区域地层与构造
    2.2 区域岩浆岩
第3章 燕山期火成岩同位素定年
    3.1 湘南燕山期主要花岗质岩浆活动的年龄概述及研究现状
    3.2 同位素年龄测定的样品分析方法
    3.3 燕山期典型花岗岩体及其闪长质微细粒包体的年龄
    3.4 湘南地区中生代基性岩浆活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湘南燕山期火成岩岩石组合
    4.1 确定火成岩组合的主要化学分析方法
    4.2 构成花岗岩组合的岩石分类与命名初探
    4.3 中-晚三叠世火成岩组合
    4.4 中侏罗世火成岩组合
    4.5 中-晚侏罗世火成岩组合
    4.6 晚侏罗世火成岩组合
    4.7 早白垩世火成岩组合
第5章 湘南地区花岗岩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及其过程
    5.1 研究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意义
    5.2 岩浆壳-幔混合作用的岩石学、矿物学、年代学证据
    5.3 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地球化学证据
    5.4 LU-HF同位素
    5.5 壳-幔混合过程
第6章 湘南地区花岗岩成因的探讨
    6.1 前人对湘南地区花岗岩成因的认识
    6.2 湘南晚中生代后造山板内软流层上涌形成花岗岩的模式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P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Lanzishan Granitic Complex in Shanxi Province,Northern China(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南赣杭构造带含铀火山盆地岩浆岩的成因机制及动力学背景[D]. 杨水源. 南京大学, 2013(08)
  • [2]敦煌地块南缘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D]. 王玉玺. 兰州大学, 2018(11)
  • [3]中国东部燕山期和四川期岩石圈构造滑脱与岩浆起源深度[J]. 万天丰,王亚妹,刘俊来. 地学前缘, 2008(03)
  • [4]大兴安岭南段巴林左旗-扎鲁特旗地区晚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其构造背景[D]. 张超. 吉林大学, 2020(08)
  • [5]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辽东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D]. 刘杰勋. 吉林大学, 2019
  • [6]北京怀柔长园花岗杂岩体岩石学和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姬广义,汪洋,夏希凡. 北京地质, 2004(04)
  • [7]浙江漓渚铁多金属矿田成矿作用研究[D]. 贾德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8]山东省大地构造格局和地质构造演化[D]. 宋明春.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8(03)
  • [9]湘南骑田岭—道县地区燕山期花岗质岩浆的壳—幔相互作用研究[D]. 刘勇.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1(10)
  • [10]阜平群变质地质[A]. 伍家善,耿元生,徐惠芬,金龙国,贺绍英,孙世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19), 1989

标签:;  ;  ;  ;  ;  

山西兰子山花岗杂岩岩石学特征及成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