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光成[1](2010)在《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文中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难以把握的部分。作文命题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讲究作文命题艺术,做到命题恰当是作文的关键。作文命题体现命题者的教育思想,命题的科学与否,反映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次作文的成败,关系到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快慢,并最终决定学生作文素养的高低。在语文能力测评中,作文命题的质量还关系到它的选拔和导向功能的有效发挥。研究作文命题,有助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对当下实施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发掘我国的考试文化,提高考试作文命题水平,从而丰富我国的考试理论宝库。中华民族素有重视文章写作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曾出现辉煌的文学创作时期,产生过众多文章大家,所有成绩的取得都与扎实的基础性作文训练有关,或者说与作文命题有关。语文独立设科以来,我国中学作文教学的历程已逾百年。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紧跟时代的步伐波澜起伏,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本论文拟以中学作文命题受时代思潮影响而不断调整,不断变迁的历史,来勾勒语文独立设科至今一百余年中学作文命题思想发展的主要轨迹,探寻其背后的成因,并冀以对当今的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有所启示。本论文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统计法、历史分析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研究的问题聚焦在四个方面:(1)梳理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历程;(2)揭示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历史阶段特征;(3)探寻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发展变革原因;(4)总结中学作文命题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构想。根据各个历史时期中学作文命题的不同特点,本论文把百年中学作文命题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一是承绪与变革期。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行,中国的语文教育掀开了历史新篇章,这可以看作是我国近代作文教育史的重要转折点。1904至1919这十五年时间,属于我国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与变革期。由于根深蒂固的古AI写作作教育传统与科举文章命题的影响,中学作文命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着传统科举文章命题的轨道作惯性运行,但现代中学作文命题曙光初现。在“经世致用”、“中体西用”等思想的影响下,出于对科举文章命题的有力矫枉,“实用”思想逐渐成为中学作文命题的主导思想。在清末民初的一些重要教育法规中,中学作文命题的“实用”思想有了较为明确的体现,而在当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也呈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二是探索与定型期。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三十年时间,是中学作文命题的探索与定型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是中国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契机。语文教育界的有时之士认识到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他们在对其进行考察、批评的过程中,也肩负起了时代的责任,开展摆脱作文训练随意、混乱局面,寻求作文命题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初步创建了现代中学作文命题规范。中学作文命题趋向科学与实用。命题内容较为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抒写个人的生活与情感、关心人民大众的福祉和疾苦,关心祖国的前途与命运,成为命题主旋律;命题文体日趋成熟,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成为中学生作文的主要文体。三是波折与重创期。新中国的建立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与过去相比,新中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一度为语文教育带来了空气活跃的新气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文命题无计划、无序列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教育大革命”的兴起,中学作文教学又被生硬地套上了政治评判标准,虽然不乏有识之士呼吁,但在极左思潮的干扰下,作文教学的政治倾向并没有根本扭转,中学作文命题的价值追求在“外在工具价值(文)”和“内在思想价值(道)”两端徘徊。“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作文教学完全沦陷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学生作文大多是以“革命”和“造反”为主题的“大字报”式的文章,结构单一,格式呆板,近乎千篇一律,中学作文命题实践走入了死胡同。四是回归与创新期。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打碎精神枷锁,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开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次创业腾飞。社会结构的调整,文化思想的转型,教育理论的发展,写作理论的创新,促使中学作文命题逐步从政治舞台上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到写作主体上来。中学作文命题开始注意激发写作者的主体意识,命题方式趋向灵活多样,学生作文从单一应景的书写载体逐步演变为多姿多彩的心灵窗口。21世纪前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东西方交流日趋频繁,多元化文化格局形成。在此背景下的中学作文命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变得开放、多元、丰富,“乐于表达”、“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等“人本”作文教学理念成为中学作文命题猎猎飘扬的旗帜。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第一,上述四个时期的中学作文命题内容不尽相同,命题样式也各具情态,但从中我们仍能发现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大致演进轨迹:一是命题内容从功利性走向人文性。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紧跟着时代变迁的步伐,历经曲折,命题内容由“仕途功利性”“现代实用性”“革命政治性”的外部观照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和人的健康心理的完整构建,逐步由主体的困顿与自在走向了主体的自觉和自由。二是命题形式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学作文命题的类型先后历经了给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次大的变化。每一次变化,每一种类型的出现都是因时而动,都是一种探索,虽然每一种类型各有所长、不能彼此取代,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作文文体也由单一的政论文向应用文、叙述文演进,今天学生的作文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和文学体裁。第二,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内容与形式的变化绝不是偶尔的,每一道题目都是特定思潮下的产物,每一阶段作文命题呈现出的特点,都与特定阶段下的语文教育思潮有着深刻的联系。纵观百年中学作文命题,交错存在和发展着的三种语文教育思潮对作文命题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中学作文命题完整地演绎了语文教育思潮由“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的演进,中学作文命题的发展轨迹深刻地反映了百年来人们对语文教育性质、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反复。当今的中学作文命题似乎又有向第二时期回归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历史的一种单纯循环,而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种有益反思。第三,新世纪的中学作文命题理当高举“人本”的旗帜,这是中学作文命题发展规律使然,同时也是由制约其发展变化的语文教育思潮所决定的。但是,如何在中学作文命题中落实“以人为本”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展望中学作文命题的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人本语文教育思潮下的中学作文命题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写作思路,引发学生拥抱生活的激情。同时,我们也坚信,作文命题只要真正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作文终将成为人生的第一等快事,学生将在乐此不疲的写作中张扬他们的个性,放飞他们的心灵,并为此奉献出他们神圣的创意。
荆仙玉[2](2011)在《建国后中学作文教学理论演变研究》文中提出自语文学科成立以来,学界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研究就未曾中断,但大多数的研究都囿于对作文教学经验的总结和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少数涉及到中学作文教学理论的研究,或者与写作学理论混为一谈,或者不成系统。所以,我们将建国以来的中学作文教学理论进行归纳,以期准确把握其发展体系和规律。本论文在搜集了大量的中学作文教学理论相关研究的前提下,将建国后中学作文教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为探索与新建时期(1949—1965),挫折与恢复时期(1966—1980),发展与完善时期(1981—1999),改革与转型时期(新世纪以后)。并且从各个时期的社会时代背景入手,分别探讨了不同时期里出现的占主导地位的中学作文教学理论的内容、特点以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形态,从理论和策略方面较为系统地呈现了中学作文教学理论六十年的发展脉络。本论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所阐释的主要内容分别为:一、导论。导论部分对中学作文教学理论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内涵界定,阐述分析了中学作文教学理论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现状,说明了本论文研究过程中运用的研究方法。二、探索与新建时期的中学作文教学理论。该部分从1949至1965年间的时代背景入手,归纳出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中学作文教学理论为公共话语模式和实用主义模式,并从策略层面找出其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存在形态。三、挫折与恢复时期的中学作文教学理论。该部分的时间段为1966至1980年,在恢复时期,实用观的作文教学理论得到了恢复,同时作文基础知识论也成为了这一时期主流的中学作文教学理论。四、发展与完善时期的中学作文教学理论。该部分的时间段为1981至1999年,由于受新时期写作学理论的影响,这时期的中学作文教学理论主要有作文训练论、作文过程论和作文主体论。五、改革与转型时期的中学作文教学理论。该部分的时间段为2000年以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为中学作文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各种各样的作文教学方法、理论层出不穷,但它们都有着一个共通点,就是着眼点在关注作文主体心灵、提高学生作文素质上。所以,作文素质教育论和作文实践活动论便成为了主流理论。六、建国后中学作文教学理论的发展脉络。这部分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总结了建国后中学作文教学理论的发展规律:从单一理论主导到多元理论共生,从平面培养到多维立体发展,从注重作文知识技巧到建构作文心灵情感。
李丹丹[3](2019)在《信息时代下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是思想的外化,写作是思想表达的艺术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目标”中要求,高中生要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这是对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要求。内容选择能力、谋篇布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共同构成了写作能力的基本结构。信息时代下的写作教学,则是引导学生理解材料信息、查找和选择素材、辨证思考并处理信息,最后将思考结果进行书面表达的过程。信息化的写作教学,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方面的意义:技术方面,提升了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学习语文进行书面表达的意识和能力;人文方面,使学生在信息化学习与写作中不断积累文化知识并培养人文感知与素养。针对高中写作教学费时长、效率低、学生写作能力提升慢的现状,信息化写作教学,为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本论文着眼于高中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通过问卷和抽查学生作文的方式,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反思高中写作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高中写作教学实例提出个人的策略建议,以期为信息化写作教学模式提供新的尝试和经验。论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梳理了关于语文写作能力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现有研究中,针对学生的某一受教育阶段,从信息时代的人才培养角度探究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文献较少,缺少基于学生实际写作能力调查的、有针对性的理论与案例研究。因此,论文提出了通过信息化教学提升高中生写作能力的策略建议。第一章主要分析了信息时代对高中写作教学和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培养的“信息化”要求,指出在信息化写作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既是对传统写作教学经验的反思、修正,也是基于高考作文改革的新尝试。第二章采用案例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以学生习作作为研究案例,分析学生实际作文中体现出的写作能力缺陷;并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能力、写作规范三个方面对河南省内两所普通高中的写作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基于教与学两个层面,分析学生写作能力提升慢的原因。第三章针对调查中高中生写作理解和质疑能力欠缺、选择和转化素材能力薄弱、思辨能力匮乏、写作价值观模糊的实际问题,从实际教学课例中反思,提出提升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实施策略建议。针对学生理解与质疑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应利用信息手段创设具有丰富情感的教学情境,使写作生活化,打破单一的案例教学,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理解能力提供多重路径;针对学生选择与转化素材能力欠缺的问题,要通过读写结合、建立班级写作素材应用平台,扩展学生的阅读容量和写作练习渠道;针对学生思辨与反思能力匮乏的问题,教师应建立“互联网+课堂”的双重写作教学平台,构建思维导图,将学生思维从杂乱的信息资源中解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刘绍彬[4](2006)在《中学作文教学研究评析》文中研究说明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为了让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更加有效,本文对98年以来的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评价,并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思考。本文分五个部分进行论述:一是前言部分。该部分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本课题的研究范围及该课题的资料范围进行了说明。二是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综述。分别从中学作文及作文教学理念研究、话题作文研究、作文主体及主体性作文教学研究、作文个性化及作文教学个性化研究、中学作文评改研究、中学作文教学实验及案例研究、电脑(或网络)与写作关系研究七个方面进行综述。三是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的特点与评价。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概括:强调写作主体的研究,重视写作兴趣的激发;研究具有时代特色,面对现实积极探讨;重视作文教学经典案例和作文教改实验的研究;中学作文教学研究越来越走向它的本真;尚未形成《中学生作文学》和《中学作文教学学》。四是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理论研究的火热与作文教学低效之间尴尬的原因分析;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走进生活,联系生活,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品;鼓励学生多读书,引导学生读好书,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五是结语部分。该部分对本文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徐晓烨[5](2019)在《以黄厚江“本色语文”理念为指导的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海安市角斜镇农村初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分支,农村初中的学生生活阅历少、阅读量小都直接导致了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薄弱。而农村初中的教师却少有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学情制定的具有农村特色的写作系统,鉴于这些情况,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写作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对黄厚江“本色语文”理念的剖析,分析出适用于农村初中写作课堂的策略。本文主体内容将从三个部分展开:第一章阐述黄厚江“本色语文”写作教学理念。“本色语文”强调写作教学首先要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其次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尽量做到一课一得,给学生建立一套可共用的素材库,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写作的方式教写作,让写作的种子遍地开花。“本色语文”写作教学理念有着写作本原、写作教学本真、语言本位的特点;黄厚江“本色语文”写作教学理念的策略主要为兼顾自由创作与指令性创作;通过共生教学法丰富课堂形式;建立个性化写作序列,充实教学内容;实行多元评价,提升写作素养几类,这些策略可以适用于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第二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农村初中目前写作现状中存在学生的写作内动力不足,缺乏写作兴趣;教师的教缺少系统的训练系统,缺乏目的等问题。现有的教材的写作训练系统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农村初中。而除了课本之外,学校再无添设任何写作教材,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开展。第三章是探索“本色语文”理念在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首先“共生教学法”是“本色语文”理念下衍生的教学方法,无论是生生共生、师生共生、生本共生还是学生自我共生都是教师通过组织各种课堂形式,达到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具有农村特色的个性化序列,充实教学内容。作为农村初中的教师,教师通过与学生共享经验、亲自下水写作、放大学生问题讲写作都将有效充实教学内容。写作教学中,训练是重要的环节,教师应该将片段式训练、同一话题训练还有整篇训练相结合,强化训练系统,将平时非写作意识下的自由创作和指令性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谋篇布局的能力。写作训练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作文评价,实行多元评价的方式,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关注到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也要关注到少部分学生的个别问题,在课堂上点面结合得进行作文评价,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写作的标准。评价不仅仅是对文章好坏的评价,评价中最重的环节就是以知识讲解为基础,通过方法的传授,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范小文[6](2020)在《大陆统编版与香港启思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大陆统编版与香港启思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写作板块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理论以及课程文件,展开教材写作板块的比较研究。本着论文要有所创新的原则,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比较的基本依据、比较的维度以及教材的使用建议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和深化;其中,结合写作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从教材写作内容的编写维度展开分析,是本文的一些探索。本论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其次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再次对与本研究的相关文献展开综述,包括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研究与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比较研究两部分;最后阐明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比较的基本依据。主要由学习理论与写作机制构成,其中,学习理论包括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知识分类观理论;写作机制包括写作过程的基本模型、初中生写作思维特点、写作能力的构成要素。第三部分:关于编写纲领性文件的比较。经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课程理念上,均关照学生语文学习需要,均突出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综合性,统编版更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启思版更关注培养维度多元;在写作目标与内容上,均强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均重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统编版更重视写作真实情感,启思版更注重掌握写作策略。第四部分:关于编排体例的比较。经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相同点上,具有序列清晰、螺旋递进,分工明确、兼重人文,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等特点;在不同点上,统编版更突出年级训练重点以及写作思维培养,启思版更强调写作能力渗透式的安排以及学段间的衔接。第五部分:关于编写内容的比较。经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均重视写作过程的外部影响因素,其中启思版的写作流程更系统完整;均以写作程序性知识为主,其中启思版应用文写作知识更丰富;统编版更偏重课内例文,启思版例文分布更均衡;命题形式均呈现开放与限制的统一;命题题材都强调联系学生生活,其中统编版随年级提升更注重开放性;统编版单元练习梯度更分明,启思版年级练习梯度更凸显。第六部分:统编版教材写作板块的使用建议。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使用提出以下建议:首先,以生为主,优化已有序列;双线并进,发挥组合优势;缩短差距,推动学段衔接。其次,注重整体性,统筹写作过程要素;紧扣实用性,整合写作知识内容;突出多样性,拓展写作例文类型。最后,整合多类命题展开写作;聚焦真实生活推进写作;把握关联梯度深入写作。笔者只是一个未走上正式岗位的学习者,在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上尚有不足,但笔者决心以此文作为出发点,继续细化、深化关于教材的研究,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朱建军[7](2010)在《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目前写作教学的现状是:一面是“写”的作用和意义在综合型语文教材或“文选”式教材中被严重忽略,而另一面却是中学课堂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课,或者课堂在从事着大量的“非教学行为”。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人们对语文课程的阅读取向与写作取向,以及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或在何种程度的关系等等问题认识不清;因而使得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成为了两个“各自为政”的“独立”领域,阅读教学省略了写作甚至“也是学习的手段”,而写作教学也仅仅剩下了“闭门造车”然后“批改作文”这样简单的行为。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将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任务确定为:通过中外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的研究,厘清新形势下阅读观、写作观各自的取向,以及确立在此基础上的“新读写结合”观,并界定相对应于四类“选文”“样本”“例文”“定篇”和“用件”的五种功能性写作概念:“积累性写作”“模仿性写作”“学习性写作”“评论性写作”和“探究性写作”,并在实践上用这些概念对语文教材编制和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和策略进行审议和考察。因此,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个方面为宏观理念讨论,主要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读写结合”观的理论基础,第三章“读写结合”在中外语文课程文件中的实际规划形态;在这三章基础上,本研究界定了“新读写结合”观的具体内涵。第二个方面为中观策略研究,在第四章中,本研究确立了“新读写结合”观下的写作概念及其核心要素的共生关系框架,界定了针对四类“选文”的五种功能性写作概念,描述了“新读写结合”观的两种取向,并构建了“新读写结合”观的知识维度与阅读技能维度的框架;本部分意在解决语文课程“新读写结合”观具体展开的方式与策略的问题。第三个方面为微观操作研究,第五章主要考察五种功能性写作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具体编制情况,并规划出相应的编制策略,第六章主要研究五种功能性写作在中学语文教学现场的具体操作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本部分为本文的行动研究部分。
严海国[8](2014)在《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寻甸民族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文是个人知识储备、思想情感、智能和语言的综合作用和表现。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新课改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高中作文教学的效果仍然不很明显,它依然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高中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本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指出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学生和老师两方面指出了学生缺乏兴趣和真情实感、同质化现象严重、作文内容空洞且写作水平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老师知识储备不够、教法单一、轻理论、轻阅读等问题。第二部分分析了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学生缺乏写作兴趣、积累不足、缺乏写作方法的指导,老师功利思想严重、教学过程随意、教学评价单一、自身写作能力欠缺。第三部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策略:加强教师的文化素养,革新教师的作文观,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鼓励学生写生活化的作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文教学计划,加强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结合。
周梦雪[9](2020)在《统编本教材背景下的初中写作过程指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一直以来的难点。我国传统写作理论强调写作者的自我参悟,长久以来浸染式的写作模式在我国写作教学中亦占据主要地位,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体现。教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不知如何学,花费大量精力却收效甚微是我国中学写作教学中的常见现象。本研究尝试将学生的写作过程作为写作教学的切入点,探讨在统编本教材背景下进行写作过程指导的合理途径。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对初中写作教学现状进行剖析,通过分析学生习作、发放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等形式,对学生写作过程中以及教师写作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在写作准备阶段、写作实施阶段、写作后阶段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存在对学生写作过程关注不够、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写作指导、写作评价不够具体等问题。第二部分主要对统编本教材写作专题进行分析,经分析发现,统编本教材强调写作过程指导,其不仅从写作过程角度设置了多个写作专题,而且在各个写作专题的编写上注重写作核心知识点或能力点的过程化引导。针对统编本教材写作专题的特点,本文提出“分环节选点进行指导”这一过程指导思路。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初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写作过程指导的策略。写作实施阶段的指导最为重要,在进行指导时要注重组织学生当堂写作,并及时提供反馈;建立具体可操作的训练步骤;将写作知识融入教学过程。最后笔者对教材写作专题进行了过程指导实践,希望能为初中写作过程指导提供一定的借鉴。
刘超[10](2016)在《图们市第六中学作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写作是人们通过文字来开展交流、表达想法、抒情达意、记录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就是写作能力的高低,掌握良好的写作技能,能够正确运用文字语言,是人们在社会上生存的重要能力。初中是培养写作能力的重要阶段,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初中阶段语文作文写作提出了比小学阶段作文写作更为明确具体的要求。提高初中作文写作能力是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必然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新式高效课堂盛行,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教育前进的潮流,各学校及广大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积极探索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并试图通过采取符合教学规律的措施来推进作文教学的进步,但是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收效甚微,写作教学已经陷入转型发展的“阵痛期”,高耗时、低效率的作文教学已经成为制约初中语文课堂发展的最大障碍,深化作文教学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第六中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文教学现状进行剖析,探索如今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和瓶颈原因,为提高教师讲学能力和学生写作能力提出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对日后的初中作文教学进行小小的补益。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范围和方法。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主要从“新课标”要求、“现AI写作作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方面的提炼有关理论成果为本文作为理论依据。第三章为图们市第六中学作文教学现状调查。采取问卷调查、访谈法、观察法等,分别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调查当前作文教学现状,同时对图们市第六中学作文教学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一方面发现图们市第六中学作文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表现为:作文教学体系相对完善、开放式课堂优势明显、作文教学时间比较合理,另一方面发现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学校教学模式不统一、作文教科研活动缺乏,教师作文教学素养有待提高、对学情分析不足,学生作文写作内容空泛、朝汉学生的作文水平差异明显、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第四章为对图们市第六中学作文教学的改进建议,针对第三章查找出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如下策略:学校方面应构建核心作文教学理念、组织开展作文教科研活动,教师方面应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作文教学素养、注重课后作文写作辅导、兼顾学生成分差异,学生应该加强积累写作素材、丰富课后实践、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最后部分内容是本论文的结语和致谢。
二、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及理论基础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第一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与变革(1904-1919) |
第一节 发轫之前的科举文章命题 |
一、科举文章命题的主要特点 |
二、科举文章命题的演变轨迹 |
三、科举文章命题的兴衰启示 |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艰难发轫 |
一、停科举与科举文章命题之终结 |
二、定学制与中学作文命题之发韧 |
第三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传统承绪 |
一、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特点 |
二、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原因 |
第四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现代变革 |
一、教育法规对作文命题的实用规范 |
二、中学作文命题践行上的实用变化 |
第五节 承绪与变革背后指导思想 |
一、"经世致用"思想 |
二、"中体西用"思想 |
第二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探索与定型(1919-1949) |
第一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思想基础 |
一、民主科学精神的确立 |
二、西方教育理论的输入 |
三、文章写作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直接动因 |
一、作文教学的弊端 |
二、作文载体的变化 |
三、教育制度的支撑 |
第三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探索 |
一、中学作文教学相关问题的探讨 |
二、中学作文命题要领的理论探讨 |
第四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 |
一、春晖中学作文命题实践 |
二、扬州八中作文命题实践 |
第五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基本定型 |
一、中学作文命题规范与体制的基本定型 |
二、中学作文命题参照与范例的基本定型 |
三、中学作文命题形式与内容的基本定型 |
第三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波折与重创(1949-1978) |
第一节 中学作文命题转变的文化教育背景 |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范式的确立 |
二、新民主主义文艺思想的形成 |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
第二节 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缓慢发展 |
一、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主要问题 |
二、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实践探索 |
第三节 教育革命前后中学作文命题的波折 |
一、中学作文教学文道关系的反复 |
二、中学作文命题政治意识的凸显 |
三、中学作文命题科学体系的新构 |
第四节 文化革命期间中学作文命题的重创 |
一、语文教材作文命题的政治化 |
二、中学作文命题实践的政治化 |
第四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回归与创新(1978年至今) |
第一节 新时期中学作文命题演进的思想背景 |
一、文化思想从单一封闭转向多元开放 |
二、教育思想从服务政治转向人的发展 |
三、写作理论从以文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
第二节 新时期前20年中学作文命题的生活回归 |
一、中学作文命题研究工作取得进展 |
二、中学作文命题改革实验蓬勃发展 |
三、中学作文命题制度规范趋向科学 |
四、中学作文训练考核命题贴近实际 |
第三节 世纪之交中学作文命题的主体个性张扬 |
一、人文论倡导与中学作文命题的主体回归 |
二、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作文命题的人本规范 |
三、作文训练与考核、竞赛命题的创新变革 |
第五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反思与前瞻 |
第一节 百年中学作文命题演进的历史反思 |
一、中学作文命题与社本语文教育思潮 |
二、中学作文命题与知本语文教育思潮 |
三、中学作文命题与人本语文教育思潮 |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
一、客观认识中学作文命题的功用价值 |
二、正确领悟中学作文命题的基本要求 |
三、切实把握中学作文命题的原则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2)建国后中学作文教学理论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中学作文教学理论的内涵界定 |
二、中学作文教学理论研究的意义和现状 |
三、中学作文教学理论演变研究的研究方法 |
四、中学作文教学理论分期划分依据 |
第一章 探索与新建时期的中学作文教学理论(1949—1965) |
一、探索与新建时期中学作文教学理论发展的背景 |
(一) 建国初期"重道轻文"的作文教学 |
(二) 大跃进时期"浮夸成风"的作文教学 |
(三)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调整巩固"的作文教学 |
二、探索与新建时期中学作文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一) 公共话语模式 |
(二) 实用主义模式 |
三、探索与新建时期中学作文教学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形态 |
(一) 中学作文教学的培养目标 |
(二) 中学作文教学的具体要求 |
第二章 挫折与恢复时期的中学作文教学理论(1966—1980) |
一、挫折与恢复时期中学作文教学理论发展的背景 |
(一) 挫折时期中学作文教学理论发展的时代背景 |
(二) 恢复时期中学作文教学理论发展的时代背景 |
二、挫折与恢复时期中学作文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一) 实用观作文教学理论的恢复 |
(二) 作文基础知识论 |
三、挫折与恢复时期中学作文教学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形态 |
(一) 对中学生作文能力的要求 |
(二) 对作文知识的安排 |
第三章 发展与完善时期的中学作文教学理论(1981—1999) |
一、发展与完善时期中学作文教学理论发展的背景 |
(一) 发展前提——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二) 发展依据——新时期以来写作学理论的四次大变革 |
二、发展与完善时期中学作文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一) 作文训练论 |
(二) 作文过程论 |
(三) 作文主体论 |
三、发展与完善时期中学作文教学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形态 |
(一) 作文训练论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形态 |
(二) 作文过程论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形态 |
(三) 作文主体论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形态 |
第四章 改革与转型时期的中学作文教学理论(新世纪以来) |
一、改革与转型时期中学作文教学理论发展的背景 |
(一) 新世纪以来的时代背景 |
(二) 新世纪以来的语文学科背景 |
二、改革与转型时期中学作文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一) 作文素质教育论 |
(二) 作文实践活动论 |
(三) 其它 |
三、改革与转型时期中学作文教学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形态 |
第五章 建国后中学作文教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
一、从单一理论主导到多元理论共生 |
(一) 中学作文教学理论种类的递增 |
(二) 中学作文教学理论体系的开始建立 |
二、从平面培养到多维立体发展 |
三、从注重作文知识技巧到建构作文心灵情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读硕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信息时代下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信息时代对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新要求 |
第一节 信息时代对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要求 |
一、语文写作能力内涵及基本结构 |
二、信息时代对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信息化”要求 |
第二节 信息时代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要求:信息化教学 |
一、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 |
二、语文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
第三节 利用信息化教学提升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必要性 |
一、对传统写作教学经验的反思和修整 |
二、高考作文改革视野下对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要求 |
第二章 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概况 |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
二、调查时间与对象 |
三、问卷调查内容设计 |
四、问卷回收和数据处理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教师的信息化写作教学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 |
一、信息化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 |
二、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
第三节 关于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 |
一、学生习作抽取案例分析 |
二、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问卷调查 |
三、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三章 信息时代下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提升策略和课例反思 |
第一节 提升学生理解与质疑能力的写作教学策略和课例反思 |
一、提升学生理解与质疑能力的写作教学策略 |
二、“把问题想深刻”作文课例反思 |
第二节 提升学生选择与转化能力的写作教学策略和课例反思 |
一、提升学生选择与转化能力的写作教学策略 |
二、“从素材到内容”作文课例反思 |
第三节 提升学生思辨与反思能力的写作教学策略和案例反思 |
一、提升学生思辨与反思能力的写作教学策略 |
二、“逆向思维”作文课例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 B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 C学生习作抽取 |
致谢 |
(4)中学作文教学研究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综述 |
一、中学作文及作文教学理念研究综述 |
二、话题作文研究综述 |
三、作文主体及主体性作文教学研究综述 |
四、作文个性化及作文教学个性化研究综述 |
五、中学作文评改研究综述 |
六、中学作文教学实验及案例研究综述 |
七、电脑(或网络)与写作关系研究综述 |
第二章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的特点与评价 |
一、强调写作主体的研究,重视写作兴趣的激发 |
二、研究具有时代特色,面对现实积极探讨 |
三、重视作文教学经典案例和作文教改实验的研究 |
四、中学作文教学研究越来越走向它的本真 |
五、尚未形成“中学生作文学”和“中学作文教学学” |
第三章 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
一、理论研究的火热与作文教学的低效 |
二、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三、走进生活,联系生活,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品 |
四、鼓励学生多读书,引导学生读好书,从阅读中汲取营养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谢辞 |
(5)以黄厚江“本色语文”理念为指导的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海安市角斜镇农村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设想 |
第一章 黄厚江“本色语文”写作教学理念及实践 |
第一节 “本色语文”写作教学内容与特点 |
一、黄厚江“本色语文”写作教学内容 |
二、黄厚江“本色语文”写作教学特点 |
第二节 黄厚江“本色语文”写作教学策略与应用 |
一、黄厚江“本色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
二、黄厚江“本色语文”写作教学应用策略 |
第二章 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农村初中教师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
一、农村初中教师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
二、农村初中教师写作教学现状成因分析 |
第二节 农村初中学生写作现状分析 |
一、农村初中学生写作现状调查 |
二、农村初中学生写作现状成因分析 |
第三节 作文教材在农村初中使用情况分析 |
一、课本作文训练系统使用分析 |
二、学校配套写作训练辅导资料使用分析 |
第三章 黄厚江“本色语文”理念在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第一节 通过共生教学,丰富课堂形式 |
一、在生本对话中教写作 |
二、在师生对话中教写作 |
三、在生生对话中教写作 |
第二节 通过建立个性化写作序列,充实教学内容 |
一、师生共享体验,用经验教写作 |
二、重组素材,拿写作教写作 |
三、放大细节,就问题教写作 |
第三节 通过复合式训练,强化课堂训练系统 |
一、强化片段式训练 |
二、反复同一话题训练 |
三、关注整篇训练 |
四、兼顾自由创作与指令性训练 |
第四节 通过实行多元评价,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
一、评价点面结合,选点升格作文 |
二、引导学生参与,明确写作标准 |
三、立足知识讲解,注重方法传授 |
四、鼓励家长参与,校内外共同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6)大陆统编版与香港启思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鉴于教材地位的时代诉求 |
2.基于两版教材的互鉴价值 |
3.源于写作教学的现实需要 |
(二)概念界定 |
1.语文教材写作板块 |
2.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 |
3.启思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 |
(三)研究综述 |
1.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研究 |
(1)统编版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研究 |
(2)启思版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研究 |
(3)其他版本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研究 |
2.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比较研究 |
(1)统编版与各版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比较研究 |
(2)启思版与各版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比较研究 |
(3)其他版本之间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比较研究 |
(四)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1)丰富教材写作板块比较的研究基础 |
(2)细化教材写作板块比较的研究视角 |
2.实践意义 |
(1)为一线教师完善写作教学提供借鉴 |
(2)为笔者今后展开写作教学指明方向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比较研究法 |
3.案例分析法 |
4.内容分析法 |
一、比较的基本依据 |
(一)学习理论 |
1.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2.有意义学习理论 |
3.知识分类观理论 |
(二)写作机制 |
1.写作过程的基本模型 |
2.初中生写作思维特点 |
3.写作能力的构成要素 |
二、关于编写纲领性文件的比较 |
(一)统编版教材写作板块编写纲领性文件 |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的规定 |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目标与内容的规定 |
(二)启思版教材写作板块编写纲领性文件 |
1.《中学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中对语文课程及写作范畴的规定 |
2.《中学中国语文建议学习重点》中对写作范畴的规定 |
3.《优质课本编写原则》中对写作范畴的规定 |
(三)两版教材写作板块编写纲领性文件的比较分析 |
1.课程理念比较分析 |
(1)均关照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 |
(2)均突出课程基础性与综合性 |
(3)统编版更注重课程的实践性 |
(4)启思版更强调培养维度多元 |
2.写作目标与内容比较分析 |
(1)均强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
(2)均重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
(3)统编版更突出写作真实情感 |
(4)启思版更注重掌握写作策略 |
三、关于编排体例的比较 |
(一)两版教材写作板块构成部分的梳理 |
1.统编版教材写作板块 |
(1)写作专题 |
(2)随文写作 |
(3)综合训练 |
2.启思版教材写作板块 |
(1)写作专题 |
(2)以读带写 |
(3)写作能力单元 |
(二)两版教材写作板块编排体例的比较分析 |
1.相同之处 |
(1)序列清晰,螺旋递进 |
(2)分工明确,兼重人文 |
(3)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
2.不同之处 |
(1)统编版更突出年级训练重点 |
(2)统编版更注重培养写作思维 |
(3)启思版更强调渗透写作能力 |
(4)启思版更重视学段间的衔接 |
四、关于编写内容的比较 |
(一)写作引导的比较 |
1.写作过程比较分析 |
(1)均关照写作过程的外部因素 |
(2)启思版内在流程更系统完整 |
2.写作知识比较分析 |
(1)均强调以写作程序性知识为主 |
(2)启思版应用文写作知识更丰厚 |
3.写作例文比较分析 |
(1)统编版更偏重课内例文 |
(2)启思版例文分布更均衡 |
(二)写作练习的比较 |
1.命题形式与题材的比较 |
(1)命题形式比较分析 |
(2)命题题材比较分析 |
2.题目数量与梯度的比较 |
(1)题目数量比较分析 |
(2)题目梯度比较分析 |
五、统编版教材写作板块的使用建议 |
(一)基于编排体例的使用建议 |
1.以生为主,优化已有序列 |
2.双线并进,发挥组合优势 |
3.缩短差距,推动学段衔接 |
(二)基于编写内容的使用建议 |
1.写作引导 |
(1)注重整体性,统筹写作过程要素 |
(2)紧扣实用性,整合写作知识内容 |
(3)突出多样性,拓展写作例文类型 |
2.写作练习 |
(1)整合多类命题展开写作 |
(2)聚焦真实生活推进写作 |
(3)把握关联梯度深入写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1.1 究竟"写什么":中学写作课程内容讨论 |
1.2 究竟"怎么写":中学写作课程实施讨论 |
1.3 究竟"为何写":中学写作课程价值讨论 |
第二节 "读写结合"研究综述 |
2.1 国内"读写结合"研究综述 |
2.2 国外"读写结合"研究综述 |
2.3 中外"读写结合"研究的不同取向 |
第三节 本研究的构想、方法及价值 |
第二章 "读写结合":多元理论视角下的阐释 |
第一节 建构主义理论:读与写均是"建构"意义 |
2.1 阅读:理解意味着建构"认知产品" |
2.2 写作:建构基于文本的"文本产品" |
2.3 读与写:"意义"交融及其教学 |
第二节 图式理论:写作知识的表征及其功能 |
2.1 图式的表征类型:作文众多的"什么样子" |
2.2 "言语图式":如何选择与表达 |
2.3 图式的功能:读与写发生的机制 |
第三章 中外比较视野下的"读写结合"探究——课程文件层面的"读写结合"研究 |
第一节 我国语文课程"读写结合"考察 |
1.1 厚积薄发:隐形结合胜于显性结合—从《章程》透视传统语文教育读写结合的方式 |
1.2 科学追求:显性结合多于隐性结合—20世纪上半叶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的方式 |
1.3 "多快好省":"分"而后"合"—20世纪下半叶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的方式 |
第二节 国外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考察 |
2.1 美国:"真正的学习",实际就是"读写结合"的学习 |
2.2 德国:写作,多是"能表达阅读分析的结果" |
2.3 法国:写作,"当然与学过的作品相联系" |
2.4 日本:从"合"到漫长的"分"再到开始"合" |
2.5 俄罗斯:写作,就是转述、移植、评论、创作等 |
2.6 英国:写,就是读 |
第三节 "新读写结合"观 |
3.1 我国传统的"读写结合"观 |
3.2 "新读写结合"观 |
第四章 "新读写结合"观下的写作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
第一节 "新读写结合"观下的写作概念及其核心要素 |
1.1 语篇写作:真实语境下的表达与交流 |
1.2 文体分析:中学写作教学的新视角 |
1.3 写作共同体建构:中学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
1.4 读者意识:内涵、价值及其培养途径 |
1.5 过程取向的写作教学:一种技术整合的视角 |
第二节 "新读写结合"观的表现形式 |
2.1 针对四类"选文"的五种功能性写作概念 |
2.2 "新读写结合"观的两种取向 |
2.3 "新读写结合"观的知识维度与阅读技能维度的构建框架 |
第五章 从"述而不作"到"述而能作"——教材层面的"读写结合"研究 |
第一节 针对"定篇"的评论性写作 |
1.1 评论者的身份:立论的角度 |
1.2 评论性写作的基础工作:积累性写作 |
1.3 "移情/角色写作":如何写评论文 |
第二节 针对"例文"的学习性写作 |
2.1 "学习性写作":"结合点"便是读与写的全部 |
2.2 "学习性写作":写作知识的多种讲解方式 |
第三节 针对"样本"的模仿性写作 |
3.1 "模仿性写作"的原则:是就一个"触点"写"另一本" |
3.2 "模仿性写作"的方式:对照 |
第四节 针对"用件"的"探究性写作" |
4.1 "探究性写作"的基点:问题意识 |
4.2 "探究性写作"需要构建一个宽广的文化圈 |
第五节 我国新课标高中教材三种功能性写作情况考察 |
第六章 以学为主 读写结合——教学层面的"读写结合"研究 |
第一节 读与写关系措置不当及矫正——以上海市康城实验学校的教学试验为例 |
1.1 措置不当及矫正教学实例1:"图表"写作的意义 |
1.2 措置不当及矫正教学实例2:"样本"误用为"用件" |
1.3 措置不当及矫正教学实例3:针对"用件"的"探究性" |
第二节 "读写结合"失落于乱设"结合点"——以近几年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课例为例 |
2.1 针对"例文"的写作:应依然具有"例文"性 |
2.2 "人物描写":"结合点"知识的学习才是关键 |
2.3 是"样本"也是"例文":写作知识的呈现方式 |
2.4 "探究性写作"的前提:"命题"还是"问题" |
第三节 有效写作教学的课堂描述:从美国写作观察框架说起——以美国中学一堂"读写结合"课为评价参照 |
3.1 中外中学生作文:种瓜得瓜 |
3.2 有效写作教学的课堂描述:从美国写作观察框架说起 |
3.3 美国加州Portola中学的一堂"读写结合"课例评析 |
结语 |
"新读写结合"观遭遇的困境:重读还是重写?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寻甸民族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 作文教学的地位 |
二、 作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昆明市寻甸民族中学作文教学现状 |
第一节 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对写作缺乏兴趣 |
二、 所写内容空洞 |
三、 缺乏真情实感 |
四、 同质化现象严重 |
五、 写作水平逐年退化 |
第二节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 作文教学的知识储备不够 |
二、 作文教学能力欠缺 |
三、 作文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
四、 重“理论”轻“情感” |
五、 重“写作” 轻“阅读” |
第二章 昆明市寻甸民族中学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第一节 学生方面的原因 |
一、 部分学生态度不积极 |
二、 缺乏写作兴趣 |
三、 缺乏写作方法的指导 |
四、 缺乏积累和阅历 |
五、 过于重视写作技巧 |
第二节 教师方面的原因 |
一、 教学思想的功利性 |
二、 教学过程的随意性 |
三、 教学评价的单一性 |
四、 自身写作能力的欠缺 |
第三章 昆明市寻甸民族中学作文教学的应对策略 |
第一节 加强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 |
一、 博闻强记,扩大阅读量 |
二、 讲究方法,提高文学修养 |
三、 与学生一起写作,做学生学习的楷模 |
第二节 变革教师的作文教学观 |
一、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
二、 做旁观者,但不是袖手旁观 |
三、 多鼓励学生,创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
第三节 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
一、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
二、 采用合理的评价手段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
第四节 引导学生写生活化的作文 |
第五节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第六节 制定合理有效的作文教学计划 |
第七节 强化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统编本教材背景下的初中写作过程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概念界定 |
三 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学生写作现状分析 |
一 写作准备阶段问题分析 |
二 写作实施阶段问题分析 |
三 写作后阶段问题分析 |
第二节 教师指导现状分析 |
一 对学生写作过程的关注有待加强 |
二 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写作指导 |
三 作文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有待改进 |
第二章 教材写作专题中的写作过程指导 |
第一节 教材写作专题中的过程指导内容 |
一 与写作过程相关的写作专题设置 |
二 写作专题中过程化指导内容的设置 |
第二节 写作过程指导的思路与案例 |
一 写作过程指导思路 |
二 写作过程指导案例分析 |
第三章 初中写作过程指导的策略与实践 |
第一节 初中写作过程指导的策略 |
一 写作准备阶段的指导 |
二 写作实施阶段的指导 |
三 写作后阶段的指导 |
第二节 “修改润色”写作专题的教学实践 |
一 “修改润色”写作专题的过程指导 |
二 “修改润色”写作专题的实践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图们市第六中学作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范围和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新课标要求 |
2.2 现AI写作作教学理论 |
2.3 建构主义理论 |
第三章 图们市第六中学作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图们市第六中学作文教学现状调查统计 |
3.1.1 学校方面 |
3.1.2 教师方面 |
3.1.3 学生方面 |
3.2 图们市第六中学作文教学成效分析 |
3.2.1 作文教学体系相对完善 |
3.2.2 开放式课堂优势明显 |
3.2.3 作文教学时间比较合理 |
3.3 图们市第六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3.1 学校教学模式不统一 |
3.3.2 学校作文教科研活动缺乏 |
3.3.3 教师作文教学素养有待提高 |
3.3.4 教师对学情分析不足 |
3.3.5 学生作文写作内容空泛 |
3.3.6 朝汉学生的作文水平差异明显 |
3.3.7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
第四章 对图们市第六中学作文教学的改进建议 |
4.1 学校方面 |
4.1.1 构建核心作文教学理念 |
4.1.2 组织开展作文教科研活动 |
4.2 教师方面 |
4.2.1 提高认识,转变思想观念 |
4.2.2 勤于实践,提高作文教学素养 |
4.2.3 加强指导,注重课后学生作文辅导 |
4.2.4 因材施教,兼顾学生成分差异 |
4.3 学生方面 |
4.3.1 加强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
4.3.2 关注生活,丰富课后实践 |
4.3.3 重视作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四、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D]. 刘光成.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2]建国后中学作文教学理论演变研究[D]. 荆仙玉. 西南大学, 2011(09)
- [3]信息时代下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 李丹丹. 河南大学, 2019(01)
- [4]中学作文教学研究评析[D]. 刘绍彬. 云南师范大学, 2006(12)
- [5]以黄厚江“本色语文”理念为指导的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海安市角斜镇农村初中为例[D]. 徐晓烨. 扬州大学, 2019(02)
- [6]大陆统编版与香港启思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比较研究[D]. 范小文.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7]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D]. 朱建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2)
- [8]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寻甸民族中学为例[D]. 严海国.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9]统编本教材背景下的初中写作过程指导研究[D]. 周梦雪.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图们市第六中学作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 刘超. 延边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