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心身障碍的心身康复治疗

老年患者心身障碍的心身康复治疗

一、老年病人心身障碍的心身康复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Zhang De Hua[1](2021)在《有关《黄帝内经》和佛法相结合的情志理论的研究及其在针刀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一种全新的以调心为主的医禅情志疗法的创立》文中提出

赵富生(Teo Hoo Seng)[2](2020)在《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与展望》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中国与新加坡的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源头、历史延革、应用特点及现状,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索和明确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的应用特点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探讨在新加坡更有效地推广和应用中医(针灸)治未病的策略和方法。方法:第一部分利用人工查阅历代医籍并用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采取归纳法、逻辑推理法,对有关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起源、历史延革、应用特点及现状进行研究整理;其中涉及中医(针灸)治未病思想的概念、起源与源流、应用、着名医家治未病特色、体质与亚健康治未病的关系。第二部分研究新加坡的历史、人文、地理、教育、国民生活饮食习惯、体质与健康、老龄化与慢性病、医疗体系与开支,以及新加坡中医的历史、团体、教育、法规、科研、刊物与现状。同时为了解新加坡执业中医师对中医(针灸)治未病的认知及其在临床的应用情况,本研究开展了网络和纸质版问卷调查,调查时间段从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之间。在谷歌doc google(Doc.google.com)调查问卷软件自设30道题目,总共发出600份问卷,回收541份问卷,完整有效问卷共计509份,有效率84.8%。全部数据人工输入到谷歌(doc Google)的自设表格里,这些输入数据由谷歌网站Google Forms(Doc.google.com)自动统计后提取结果,全部原始数据保存至微软Excel电子表中,再进一步进行结果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新加坡在中医治未病方面的现况及新加坡问卷调查结果,综合讨论新加坡与中国在中医治未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探讨新加坡在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有益的建议。结果:一、中医治未病博大精深,从古至今被诸多医家所重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未病方法与思想。当代人们比以往更注重养生,防病于未然的治未病思想不断加强,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食疗、药膳等中医方法,使得机体阴阳平衡,不为外邪所伤。现代中医体质辨识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正确的饮食起居,调节情志,改善体质,防病于未然。中国中医治未病发展日趋成熟,但在建立健全体系、培养专业人才建设、医患互动性、市场规范化管理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使中医治未病在中国尚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主要作用。二、新加坡中医注重养生保健,调理防病,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基本要求。本次接受调查的中医师大多数了解和认同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并认为食疗、情志调节和练功等方式是中医治未病的选择方式;其次,对于已病之人则需要以中医师介入治疗和调养为主;再者,中医治未病适用病症主要为慢性病、情志病、老年病及各种痛症,施治场所主要在中医医疗机构;并认为在收费方面不能比普通中医治疗费用高。超过半数接受调查的中医师都曾有应用针灸治未病的经历,并且超过一半取得有效或显着有效的结果。大部分接受调查的中医师认为,针灸治未病应用范围广,疗效好且方便、安全,只是担心患者不接受或不能坚持;并且对中医针灸治未病在新加坡的发展前景持乐观的态度。大多数接受调查的中医师对自身及新加坡中医治未病的应用情况不满意,他们认为:第一,治疗水平需要提高;第二,制约新加坡中医治未病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大众不了解;第三,政府和中医机构对民众应加大宣传,而且应将中医治未病纳入政府的医疗保障体系。三、中国与新加坡中医治未病的现况对比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新加坡在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与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在此提供一些意见与建议,如下:1.教育与宣传方面:加强中医师的教育和培训;利益相关者的教育与沟通;大众的知识和理念、自主健康和推广宣传。2.政策与实施方面:加大政府的政策的和财力支持,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医保:社区健康管理;全民健康计划;实施对民间宣传:中西医结合;社区中医体质辨识体检;“以老护老”计划;以针灸为中医治未病开路。3.临床科研方面:研究项目的选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中医(针灸)治未病健康管理;循证医学研究中医(针灸)治未病;临床研究未病人群。结论:未病养生,防于未然;潜病未发,救于萌芽;病初即治,以防变证;病愈调护,防止复发,为中医治未病主要基石。现代医学逐渐从疾病医学转为健康(预防)医学,给中医治未病带来了与当今主流医学接轨的机遇。而针灸疗法则是最方便和重要的切入主流医学的疗法。新加坡由于地缘政治与历史因素,形成了新加坡式中医特色。中医治未病在新加坡的状况是:1、中医治未病思想还未普及化;2、中医治未病有关的产业尚未形成可行模式和规模;3、中医治未病的发展生态系统及条件尚未成熟,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空间,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加坡政府的支持、对中医师有效的继续教育、对民众健康理念的普及和推广、中西医的融合程度等因素,将是中医(针灸)治未病及相关的治疗养护措施在新加坡落实与推广成败的关键因素。

陈玉屏(Shelly Chen)[3](2019)在《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中美两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提出有利于中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良性发展的建议。论文主要运用文献学方法、田野调研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等4种研究方法,完成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内容的比较研究。论文共分九章。本文养老机构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务的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提供医疗、康复、护理、养生、养老一体化服务。首先概述中国古代方志中养老相关机构中开设的医养结合服务。养老相关机构指古代为老人提供居住或照料的机构。基于2000种地方志文献,梳理出养济院、普济堂、留养局、普济院、居养院、安养院、广惠院、孤独园、福田园、利济院、栖留所、实济院、悲田院、悲田养病坊、济众院等十余种养老相关机构。其中部分养老相关机构具备施医给药功能,明确设有医生、药童等医务人员,专门设有诊脉处、配药房、堆药房、贮药房、制药房等医疗服务场所,以便为居住老人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归纳总结中医养生古籍中适合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系统查阅中医养生古籍60种,将其中适合老年人养生的内容,归纳为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服食养生、起居养生、导引养生、脏腑养生、按摩养生、四时养生等9个方面。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调查问卷。为更广泛了解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情况,本文分别设计了《中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内容调查问卷》与《QUESTIONNAIRE ON INTEGRATION OF ELDERLY CARE WITH MEDICAL SERVICES IN NURSING HOMES》。中国共回收有效问卷101份,美国共回收问卷11份。从养老机构基本情况、入住老人基本情况、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概况、机构医务人员概况、机构对医养结合服务的认识等5个方面展开分析比较,中美两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养老机构中设有中医药服务内容。中药、食疗、药浴、针灸、按摩、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药内容在老年养生保健方面有巨大优势,是医养结合服务的重要内容。阐述笔者实地调研中美40家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服务概况。笔者走访中国六省市的16家养老机构与美国三个州的24家养老机构,对它们的基本情况、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医疗系统、医养技术等6大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探究。并选择其中典型案例进行分类分析,可分为“以养带医”型、“以医带养”型、“以地产带医养”型、“以特色带医养”型4种。比较分析中美养老机构开展的医养结合服务。通过比较中美问卷结果及实地调研情况,得出结论:中美两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内容大多数相同,少部分各有特色。从养老机构基本情况、基本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医疗系统和医护技术等6个方面,对两者医养结合服务的种类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异同。分析中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第一,中国大多数养老机构对医养结合缺乏统一认识。第二,养老业内外对医养结合的内涵和外延界定既不清晰,也没有统一标准。第三,目前中国养老机构对医养结合服务对象缺乏必要的细化层级分离。第四,中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中目前存在着专业人员隐形严重匮乏的现象。提出建议:第一,规范养老机构对医养结合服务的认识。第二,借鉴美国,采用“日常生活活动”养护体系。第三,实现医养结合服务层级化。第四,克服老年健康医护专业人员短缺。第五,创新医养并重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最后,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简便实用、医养并重四大创新原则,梳理归纳,从养生古籍、中美两国调研数据中选出适合中国养老机构应用的130项医养结合服务内容,形成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本论文创新点:首次调研比较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首次深度调研实录中美养老机构;首次探讨中国古代养老相关机构医养内容;首次提出创新四原则及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本论文提出的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对提高中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有积极作用。

肖青青[4](2019)在《基于心主神明理论的徵调音乐疗法对GAD心阴亏虚证大鼠的HPA轴调节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中医“心主神明”理论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可主宰一切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活动。本研究基于“心主神明”理论,结合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心阴亏虚证的病因病机,根据“五脏应五音,心属火,在音为徵,徵动心”的作用原理,以“徵调音乐从心论治GAD”为切入点,观察徵调音乐疗法对GAD心阴亏虚证大鼠焦虑行为及心阴亏虚症状的影响,检测GAD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 axis)相关激素浓度及受体基因表达水平。一方面,旨在建立和评价GAD心阴亏虚证大鼠模型,为徵调音乐疗法干预GAD心阴亏虚证提供实验研究载体。另一方面,将“心主神明”理论用于指导五音疗法治疗GAD,同时,依托先进的酶联免疫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从HPA轴角度揭示徵调音乐疗法发挥抗焦虑效应的关键靶点和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体重为区组因素,将48只SD大鼠按体重由低到高排序,体重相邻的6只大鼠为1个区组,共8个区组(区组1区组8)。每个区组内的6只大鼠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被随机分入6个处理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天王补心丸组、地西泮片组、徵调音乐组、西洋音乐组,每组8只大鼠。实验包括造模、干预及评价三个部分:(1)GAD心阴亏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1)GAD心阴亏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空白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其余各组先通过3周的不确定性空瓶应激法建立GAD疾病模型,再采用水环境小站台睡眠剥夺法持续剥夺大鼠72h睡眠,建立大鼠心阴亏虚证候模型,以此构建GAD心阴亏虚病证结合模型。(2)GAD心阴亏虚证动物模型的评价:造模结束后,通过国际公认的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初步验证GAD模型是否构建成功,实验结束时结合大鼠微观检测指标再次验证GAD模型的科学性与稳定性;参考中医心阴亏虚辨证方法,将人体辨证所需的部分定性指标转化为动物的定量指标(如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肛温等),再结合大鼠的精神、活动、体型、饮食、毛发、二便等一般情况对大鼠的宏观表征进行综合评价,如果其宏观表征符合心阴亏虚证的症状体征表现,则大鼠的心阴亏虚证候模型初步构建成功,实验结束时结合大鼠微观检测指标及“以方验证(天王补心丸)”结果再次验证心阴亏虚证候模型的可靠性。(2)药物及音乐干预阶段:GAD心阴亏虚证模型初步验证成功后,开始进行干预。空白组和模型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天王补心丸组给予天王补心丸灌胃,给药剂量为0.74g/kg,1次/d;地西泮片组给予地西泮片灌胃,给药剂量为lmg/kg,1次/d。徵调音乐组和西洋音乐组分别播放徵调音乐和西洋音乐,1次/d,45min/次。以上干预均为一周一个疗程,连续干预3个疗程,共21天。(3)实验结果评价:(1)一般情况及体重评价:每日观察大鼠精神、活动、二便、饮食等一般情况,每周测量大鼠体重。(2)行为学评价:于造模前后及干预第1、2、3周末通过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3)生命体征评价:于造模前后及干预第3周末检测大鼠收缩压、心率、呼吸、肛温水平。(4)实验室指标评价:于干预第3周末,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下丘脑CRH、血清ACTH、CORT浓度,通过RT-PCR法检测大鼠下丘脑CRH RⅠmRNA、CRH RⅡmRNA及海马GR mRNA表达水平。结果至干预第3周末,共46只大鼠完成实验,2只大鼠死亡,均来自于地西泮片组。具体实验结果如下。1.造模前各指标比较结果造模前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较好,无明显异常。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大鼠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大鼠OE%值、OT%值、水平运动次数、垂直运动次数、收缩压、心率、呼吸频率、肛温组间比较、区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造模后各指标比较结果2.1一般情况及体重2.1.1一般情况空白组大鼠一般情况无明显异常。其余各组大鼠造模结束后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毛色暗淡、饮水增加、摄食下降、大便干燥、体型消瘦,好聚集于饲养笼一端,还伴有修饰、回避、活动性降低等行为学改变。2.1.2体重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造模后各组大鼠体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显示,其余各组与空白组大鼠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行为学结果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造模后各组大鼠OE%值、OT%值、水平运动次数、垂直运动次数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显示,其余各组与空白组大鼠OE%值、OT%值、水平运动次数、垂直运动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3生命体征结果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造模后各组大鼠收缩压、心率、呼吸频率、肛温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显示,其余各组与空白组大鼠收缩压、心率、呼吸频率、肛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干预后各指标比较结果3.1一般情况及体重3.1.1一般情况空白组一般情况无明显异常。模型组精神萎靡,眼神暗淡,进食偏少,饮水增多,体形偏瘦,弓背,毛色枯槁无光泽,活动反应迟钝,喜扎堆,大便尚可,小便较多。天王补心丸组、地西泮片组、徵调音乐组、西洋音乐组上述一般情况有所改善,大鼠精神渐佳,毛色有泽,饮食渐增,体重增加,行动灵敏,修饰行为增多。3.1.2体重(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组间比较:干预第1、2、3周末各组大鼠体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两两比较显示:干预第1、2周末,天王补心丸组、地西泮片组、徵调音乐组、西洋音乐组与模型组大鼠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3周末,地西泮片组与模型组大鼠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天王补心丸组、徵调音乐组、西洋音乐组与模型组大鼠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时间点,天王补心丸组与地西泮片组体重比较,徵调音乐组与西洋音乐组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大鼠体重在不同时间、不同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组间和时间效应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2)时间变化趋势图结果显示:实验过程中,空白组体重整体呈增长趋势,增长幅度稳定,但干预第2周末体重有所下降。其余各组大鼠体重在造模后明显低于空白组。干预后,除模型组大鼠体重呈缓慢增长趋势外,地西泮片组大鼠体重增长速度最快,西洋音乐组次之,其后为天王补心丸组、徵调音乐组,至干预结束时,模型组体重仍较低,地西泮片组、天王补心丸组、徵调音乐组、西洋音乐组体重已接近空白组。3.2行为学结果3.2.1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1)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组间比较、区组间比较:干预第1、2、3周末,各组大鼠OE%值、OT%值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两两比较显示:干预第1、2、3周末,模型组与空白组OE%值、O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天王补心丸组、地西泮片组、徵调音乐组、西洋音乐组与模型组OE%值、O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时间点,天王补心丸组与地西泮片组OE%值、O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1周末,徵调音乐组与西洋音乐组O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2周末,徵调音乐组与西洋音乐组OE%值、O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3周末,徵调音乐组与西洋音乐组O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大鼠OE%、OT%值在不同时间、不同组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组间和时间效应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2)组内两两比较结果显示:OE%值:空白组、模型组各时间点OE%值组内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天王补心丸组、地西泮片组、徵调音乐组造模后与干预第1、2、3周末OE%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洋音乐组造模后与干预第2、3周末OE%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T%值:空白组造模后与干预第2周末O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干预第1周末与干预第3周末O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天王补心丸组、地西泮片组、徵调音乐组、西洋音乐组造模后与干预第1、2、3周末O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时间变化趋势图结果显示:空白组OE%值、OT%值随时间变化较稳定。其余5组大鼠OE%值、OT%值在造模后明显低于空白组。干预后,除模型组大鼠OE%值、OT%值在相对较低水平波动增长外,其余各组大鼠OE%值、OT%值呈整体上升趋势,至干预结束时,地西泮片组、天王补心丸组、徵调音乐组、西洋音乐组OE%值、OT%值与空白组相当,且均明显高于模型组。3.2.2旷场实验结果(1)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组间比较、区组间比较:干预第1、2、3周末,各组大鼠水平运动次数、垂直运动次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干预第1周末的水平运动次数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时间点大鼠水平运动次数、垂直运动次数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第1、2、3周末,模型组与空白组水平运动次数、垂直运动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天王补心丸组、地西泮片组、徵调音乐组与模型组水平运动次数、垂直运动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1周末,西洋音乐组与模型组水平运动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垂直运动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2、3周末,西洋音乐组与模型组水平运动次数、垂直运动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时间点,天王补心丸组与地西泮片组水平运动次数、垂直运动次数比较,徵调音乐组与西洋音乐组水平运动次数、垂直运动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大鼠水平运动次数在不同时间、不同组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组间和时间效应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大鼠垂直运动次数在不同时间、不同组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组间和时间效应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2)组内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水平运动次数:空白组造模后与干预第1周末水平运动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各时间点两两比较水平运动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天王补心丸组、地西泮片组造模后与干预第1、2、3周末水平运动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徵调音乐组造模后与干预第1周末,干预第1周末与干预第2周末水平运动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洋音乐组造模后与干预第1、2、3周末,干预第2周末与干预第3周末水平运动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运动次数:空白组造模后与干预第1周末垂直运动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垂直运动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天王补心丸组造模后与干预第1、2、3周末垂直运动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西泮片组造模后与干预第1、2周末垂直运动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徵调音乐组造模后与干预第1、3周末垂直运动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洋音乐组造模后与干预第1、2周末垂直运动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时间变化趋势图结果显示:空白组水平运动次数、垂直运动次数随时间变化较稳定。其余各组大鼠水平运动次数、垂直运动次数在造模后明显低于空白组。干预后,除模型组大鼠水平运动次数、垂直运动次数值在相对较低水平波动变化外,其余干预组大鼠水平运动次数、垂直运动次数呈整体上升趋势,干预第2周末有所下降,至干预结束时,地西泮片组、天王补心丸组、徵调音乐组、西洋音乐组水平运动次数、垂直运动次数与空白组相当,且均明显高于模型组。3.3生命体征结果3.3.1收缩压、心率结果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组间比较、区组间比较:干预第3周末,各组大鼠收缩压、心率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两两比较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收缩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天王补心丸组、地西泮片组、徵调音乐组、西洋音乐组与模型组收缩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天王补心丸组与地西泮片组收缩压、心率比较,徵调音乐组与西洋音乐组收缩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3.2呼吸频率、肛温结果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组间比较:干预第3周末,各组大鼠呼吸频率、肛温组间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两两比较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呼吸频率、肛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天王补心丸组、地西泮片组、徵调音乐组、西洋音乐组与模型组呼吸频率、肛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天王补心丸组与地西泮片组呼吸频率、肛温比较,徵调音乐组与西洋音乐组呼吸频率、肛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4实验室结果3.4.1 HPA轴相关激素浓度结果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组间比较、区组间比较:干预第3周末各组大鼠CRH、ACTH、CORT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区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两两比较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大鼠CRH、ACTH、COR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天王补心丸组、地西泮片组、徵调音乐组、西洋音乐组与模型组CRH、ACTH、COR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天王补心丸组与地西泮片组CRH、ACTH、CORT比较,徵调音乐组与西洋音乐组CRH、ACTH、COR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4.2 HPA轴相关受体基因表达水平结果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组间比较、区组间比较:干预第3周末,各组大鼠下丘脑CRH RⅠmRNA、海马GR mRNA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大鼠下丘脑CRH RⅡmRNA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下丘脑CRH RⅠmRNA、CRH RⅡmRNA、海马GR mRNA区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两两比较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大鼠下丘脑CRH RⅠmRNA、海马GR mRN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天王补心丸组、地西泮片组、徵调音乐组、西洋音乐组与模型组下丘脑CRH RⅠmRNA、海马GR mRN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天王补心丸组与地西泮片组下丘脑CRH RⅠmRNA、海马GR mRNA比较,徵调音乐组与西洋音乐组下丘脑CRH RⅠmRNA、海马GR mRN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下丘脑CRH RⅡmRNA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不确定性空瓶应激法结合水环境小站台睡眠剥夺法构建了GAD心阴亏虚病证结合模型,并从宏观表征、微观指标、以方验证(天王补心丸)三个角度对该模型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此方法成功构建了GAD心阴亏虚病证结合模型。以该模型为研究载体,基于“心主神明”理论的徵调音乐疗法有效改善了GAD心阴亏虚大鼠的焦虑行为和心阴亏虚症状,明显降低了大鼠下丘脑CRH、血清ACTH、CORT浓度,下调了下丘脑CRHRⅠmRNA表达水平,增加了海马GR mRNA的表达量,结果说明徵调音乐疗法可能通过抑制HPA轴起始环节的过度激活以及增强海马-HPA轴负反馈调节功能来抑制HPA轴过度亢进,进而发挥抗焦虑效应。

张汇敏[5](2016)在《健身气功干预老年人衰老性肌萎缩功效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衰老性肌萎缩是一种老年病综合症,在人口老年化背景下,衰老性肌萎缩发病呈上升趋势,对于衰老性肌萎缩的发生机制与治疗,已日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但选取合适的衰老性肌萎缩预防和干预方案依然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老年人衰老性肌萎缩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以及评定指标,测定研究对象在6月习练健身气功后骨骼肌形态机能指标及血清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探讨健身气功对于老年人衰老性肌萎缩患者的影响及作用功效,为衰老性肌萎缩患者提供有效的运动干预方法,为健身气功的养生健体作用提供新的思维模式。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武汉市老年院200名老年人(65岁以上)为研究对象,衰老性肌萎缩的判定标准以EWGSOP(欧洲老年人衰老性肌萎缩研究团队)发布的标准为依据。通过握力(女子≦20kg,男子≦30kg)、步速(≦0.8/m)和骨骼肌质量(男子≦10.76 kg/m2,女子≦676 kg/m2)测量,筛选衰老性肌萎缩患者60名。被试随机分为衰老性肌萎缩运动干预组(以下简称实验组)和衰老性肌萎缩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每组30人,实验组进行健身气功干预,对照组维持日常锻炼,另随机选择30名同年龄阶段的健康老年人作为健康对照组(以下简称健康组),对比进行健身气功干预的实验组和无干预的对照组以及健康组的骨骼肌形态机能指标及血清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对各组基本身体指标(体重指数(BMI)、脂肪百分比(PBF)、腰臀比(WHR)、内脏脂肪含量、锻炼状况(如运动年限、锻炼项目等)、骨骼肌形态机能指标(握力、步速、骨骼肌质量、小腿围)、血清特异性生物标志物(肌肉生长抑素(GDF-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血清PⅢNP、血清Irisin、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骨钙素(BGP))、SARC-F及SF-36进行测试评价。进行6月健身气功干预,在健身气功计划实施前后测定三组研究对象的基线值、3月、6月的各项指标,对照组和健康组不进行运动干预,但保持日常生活活动,在相同时段测量基本身体指标、骨骼肌形态机能指标和血清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所有数值均以均数±标准差(M±SD)表示。统计分析用SPSS20.0软件完成。同组内不同时间变化的纵向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s T Test)的方法。实验组,健康组和对照组不同组别之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P<0.05时表示有显着性差异,P<0.01时表示有非常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纳入本次研究对象的实验组28例,平均年龄73.23±3.22岁;健康组29例,平均年龄74.50±3.45岁;对照组28例,平均年龄76.25±3.84岁。对比实验组、健康组以及对照组三组老人,在性别比例和年龄方面,均为统计学差异(P>0.05)。肌重、肌力相关指标方面: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握力、步速、骨骼肌质量、小腿围等各指标均要低于健康组(P<0.05),实验组经过六个月的锻炼后握力(15.98±1.37)高于对照组(13.65±1.45)以及实验前(13.74±1.76),差异十分显着(P<0.01);实验组六个月后的步速(1.14±0.21)高于对照组(0.81±0.35)以及实验前(0.87±0.57),差异十分显着(P<0.01);实验组六个月后骨骼肌质量(12.26±1.46)优于对照组(10.98±1.67)以及实验前(10.34±1.72),差异十分显着(P<0.01);实验组六个月后小腿围(32.41±2.90)高于对照组(29.21±1.67)以及实验前(30.68±1.14),差异十分显着(P<0.01)。试验后,实验组的握力、步速、骨骼肌质量、小腿围等各指标与健康组无显着差异(P>0.05)。六个月后实验组与健康组握力、步速、骨骼肌质量、小腿围等各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基本身体指标方面:通过六个月的健身气功干预,实验组的BMI由24.24±3.43降低到20.02±2.25(P<0.05),脂肪百分比由31.14±2.56降低到27.82±3.68(P<0.05),腰臀比由0.91±0.07降低到0.86±0.02(P<0.05),内脏脂肪含量由2.70±0.99降低到1.73±0.67(P<0.05);而对照组和健康组的BMI、脂肪百分比、腰臀比、内脏脂肪含量无显着变化。对比三组受试者血清PⅢNP水平,结果表明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PⅢNP要高于健康组(P<0.05),实验组经过六个月的锻炼后的血清PⅢNP水平要低于对照组和实验前(P<0.01),六个月后实验组与健康组无显着差异(P>0.05);对比三组受试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表明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SOD低于健康组(P<0.05),实验组经过六个月的锻炼后的血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和实验前(P<0.05),六个月后实验组SOD与健康组无显着差异(P>0.05);对比三组受试者骨钙素(BGP)水平,结果表明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BGP低于健康组(P<0.05),实验组经过六个月的锻炼后的BGP水平要高于对照组和实验前(P<0.01),六个月后实验组BGP高于健康组(P<0.05);对比三组受试者肌肉生长抑制素(GDF-8)水平,结果表明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GDF-8高于健康组(P<0.01),实验组经过六个月的锻炼后的GDF-8水平低于对照组和实验前(P<0.01),六个月后实验组GDF-8与健康组无显着差异(P>0.05);对比三组受试者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水平,结果表明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IGF-1要低于健康组(P<0.05),实验组经过六个月的锻炼后的IGF-1水平要高于对照组和实验前(P<0.05),六个月后实验组IGF-1与健康组无显着差异(P>0.05);对比三组受试者血清Irisin水平,结果表明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Irisin要低于健康组(P<0.01),实验组经过六个月的锻炼后的Irisin水平要高于对照组和实验前(P<0.01),六个月后实验组Irisin要低于健康组(P<0.05);对比三组受试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表明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TNF-α要高于健康组(P<0.01),实验组经过六个月的锻炼后的TNF-α水平要低于对照组和实验前(P<0.01),六个月后实验组TNF-α与健康组无显着差异(P>0.05);对比三组受试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结果表明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BDNF要高于健康组(P<0.05);实验组经过六个月的锻炼后BDNF水平低于对照组和实验前(P<0.01);六个月后实验组BDNF与健康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通过长期的健身气功干预,对衰老性肌萎缩老年人的骨骼肌机能指标(握力、步速、骨骼肌质量、小腿围)均有显着改善,健身气功干预对于老年人衰老性肌萎缩康复效果显着。(2)健身气功除了能够缓解和预防衰老性肌萎缩外,还能改善患者心理和身体状况,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3)骨骼肌相关调节因子、激素因子和炎症因子:血清PⅢN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骨钙素(BGP)、肌肉生长抑制素(GDF-8)、胰岛素生长因子-Ι(IGF-Ι)、肌肉因子(Irisi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在衰老性肌萎缩老年人中存在下调或高表达的现象,而这些因子可能参与了衰老性肌萎缩的发病过程,而健身气功可以改善上述因子水平,这可能是健身气功治疗衰老性肌萎缩有较好康复效果的作用机理之一。(4)初步建立了有效可行的老年人衰老性肌萎缩的运动干预措施。

杨君兰,熊瑞才[6](2015)在《认知干预对高血压老年病人心身康复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认知干预对高血压老年病人心身康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高血压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患者接受认知干预。结果研究组干预后SAS及SDS分值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血压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及干预前(P<0.05)。结论认知干预可以显着改善老年高血压病人的焦虑、抑郁状态,降低血压水平,真正体现出"心身同治"的原则,保障了患者的康复质量。

张容瑞[7](2013)在《八段锦结合放松功对2型糖尿病伴情绪障碍患者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多伴有抑郁、焦虑等状态。糖尿病病人的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等精神与心理疾病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因此,糖尿病也是心身疾病的一种,也是被公认为是最容易伴发精神心理疾病的慢性疾病之一。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仍以药物为主,但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积极纠正并发症并改善心理障碍和情绪状态。糖尿病教育、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和血糖监测是目前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对糖尿病的治疗提出五项综合原则。按照此原则,拟定治疗方案,选择八段锦结合放松功作为特殊的运动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焦虑患者。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选择2型糖尿病伴抑郁或焦虑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原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八段锦结合放松功干预,对照组保持原有治疗方案。干预时间为12个月,第18个月随访。通过对比八段锦结合放松功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C-肽、血脂等生理生化指标,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蒙哥马利抑郁量表等心理指标,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的变化,探讨八段锦结合放松功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和生理作用,观察研究八段锦结合放松功对2型糖尿病伴抑郁或焦虑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的短期和长期疗效。结果1.八段锦结合放松功干预能够降低SAS、SDS、MARDS、HAMA评分(p<0.01),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伴抑郁或焦虑患者抑郁、焦虑状态;2.八段锦结合放松功干预能够降低SCL-90总分及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p<0.01)、强迫、敌对因子(p<0.05),对恐怖、偏执等因子无影响作用,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伴抑郁或焦虑患者的症状;3.八段锦结合放松功干预能够降低DSQL评分,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伴抑郁或焦虑患者的生存质量、生理功能、心理精神状态和治疗影响(p<0.01);4.八段锦结合放松功干预可降低2型糖尿病伴抑郁或焦虑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p<0.01)、甘油三酯、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p<0.05)等生化指标;5.八段锦结合放松功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抑郁或焦虑患者的MMPI抑郁(p<0.05)、精神衰弱(p<0.01)等因子产生影响。八段锦结合放松功不仅对外在的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还有可能对内在的人格因子发挥作用;6.研究八段锦结合放松功对2型糖尿病患者一年期干预的心理与生理影响,初步得出疾病的心理疗效为82.00%,总有效率为74.00%。研究初步证实将八段锦结合放松功纳入糖尿病综合管理的五项原则范畴,进行长期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抑郁或焦虑患者心理生理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可以将此治疗模式进一步推广应用于临床。结论1.八段锦结合放松功干预可改善2型糖尿病伴抑郁或焦虑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指标。这种改善不仅停留在症状层面,引起抑郁、焦虑状态的人格偏移,即性格缺陷(内因)角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因此这种疗效可能更持久而稳固。另外,进一步证实八段锦结合放松功对部分人格可以产生影响,但需要长期的干预才可实现。2.八段锦结合放松功干预可降低2型糖尿病伴抑郁或焦虑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等生化指标。此次的干预时间为期1年,结合之前短期的研究结果,初步验证了八段锦结合放松功对生化指标的影响可能是个长期的过程。3.八段锦结合放松功干预可提高2型糖尿病伴抑郁或焦虑患者的生存质量。结合之前短期的研究结果,我们考虑八段锦结合放松功不仅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长期的干预也会带来类似的效果。因此,可以推知八段锦结合放松功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疗效持久而稳固。4.初步证实将八段锦结合放松功纳入糖尿病综合管理的五项原则范畴,进行长期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抑郁或焦虑患者心理生理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可以将此治疗模式进一步推广应用于临床。

谢莹琦[8](2013)在《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军队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军事活动中军队人员面临着艰苦的生活环境,严明的军队纪律,巨大的精神压力以及超负荷的部队训练,尤其是在现代军事战争和日常训练中,高科技高强度和信息化的特点使军人的心理负担更重,这些超常因素将无可避免地引起机体生理和心理都出现应激反应。由于在突发事件和紧急状态下军人的心理障碍常常被其自身忽视,而其在实际中却直接影响军人军事作业的状态和军事活动的效率,甚至有可能引发其出现更为严重的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这一现象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军事家以及军事医学学者的高度重视。军队伤病员从健康状态转为疾病状态,不仅生理功能发生改变,而且社会功能受限,生活质量下降,同时也会引起心理和行为的相应变化。多项调查研究表明伤病员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也影响其躯体健康状况,不良的心理状态不仅直接影响到疾病的康复,还会使躯体疾病的表现复杂化,为疾病的诊治带来困难。而且心理问题严重的伤病员住院时间也会相对延长,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还会影响疗效,挤占更多的医疗资源。现有研究多是以人体生理和病理等单纯疾病机制和躯体疾病为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了改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身疾病的患者。心身疾病是一组发生发展转归与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联系紧密,但却以躯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疾病。国内外研究表明,在综合性医院的患者中,有近30%的病人所主诉躯体症状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然而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常常不会想到这些表面躯体症状下隐藏着更为深层次的心理因素。医生常常只是对患者的躯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而对与躯体疾病共存的人格、认知、情绪、社会背景等心理社会因素识别率很低,以致于病人往往得到的早期诊断并不全面准确,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去接受心理支持疗法或进行相关药物的干预。这样,病人的疗效受到影响,并且导致他们的生存质量下降,给病人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也浪费很多医疗资源。为此,2006年中国卫生部提出,从现在起到2012年“绿丝带”活动的主题是全面提高社会各界对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识别率和治疗率。另一方面,病人的心理障碍和躯体疾病相互影响,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心理认知干预,从而加重了原发疾病,病人辗转于综合医院,耗费了不必要的医疗资源。由此可见,单纯的生物医学已经不能完全认识现代疾病与有效解决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问题。于是世界医学界提出生物医学模式必须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必须应用心身医学的基础和理论,从心与身两个方面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转归和预后。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调查基层部队伤病员住院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伤病员心理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分布特征,并分析伤病员心理障碍的相关因素,从“心、“身”两方面对疾病诱发影响因素进行探索,从而增加对患者治疗的切入点,使医疗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来提高疗效、减少医疗开支、预防复发,为从根本上防治疾病开辟新思路,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的军队医院精神卫生服务的模式提供可靠依据。研究内容心理障碍的发生和影响因素很复杂,有相关资料表明它可能与遗传、人格、社会支持情况和家庭背景、机体功能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相关。为评估基层部队伤病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揭示基层部队伤病员躯体不适表象下隐含的心理危机,本课题对武汉某军区医院的基层部队伤病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展开调查,并与常模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不同手术情况、病情状况、不同入伍年限以及不同背景的基层部队伤病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不同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伤病员心理症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探讨心理健康状况与伤病员社会支持情况的相关性,调查伤病员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和对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情况,以便在临床治疗的同时,对伤病员进行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多方面干预,从而全面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躯体疾病的康复,并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研究过程首先,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咨询心理专家和临床神经内科和精神科医生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在展开正式调查前,首先进行了预调查,并对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然后运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整理分析数据资料,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为了用来检验问卷的效度,本次研究在正式调查之前,进行了小样本的预调查,选取肾内和神经外科各20名伤病员进行预调查,检测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及可行性。通过预调查以及专家的指导进一步对问卷和研究路线进行调整。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医院的配合和各科室的大力支持。调查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深入调查现场,消除伤病员不必要的思想顾虑,引导伤病员根据自己真实感受进行作答,剔除无效的问卷,保证问卷的质量。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熟悉并了解国内外医院基层部队伤病员的心理障碍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掌握世界学术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与专家访谈,从而了解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前沿动态。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1、预调查: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首先确定研究的范围、对象和方法并拟定合理研究方案,通过对有关大量量表的收集和整理,选用合理的调查表并设计新量表。然后进行预调查,通过神经内科和心理专家的审核,确保调查表的信度和效度,最终整理形成研究所用的调查问卷。课题所选用的调查表为: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精神卫生服务需求调查表等。2、调查阶段;调查争取得到被调查科室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为研究的展开奠定一个良好基础。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多向该方面的专家请教,接受他们的建议和指导。本文作者即为该研究的调查员,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同病人和病人家属做好沟通联系,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为消除调研对象的思想顾虑,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和自身感受如实填写问卷,保证问卷的可靠性,在调查前调研员向被调查的伤病员讲明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和意义,采取现场发卷,独立作答,当场回收问卷的方法。3、资料收集整理阶段:问卷回收,认真核查,保留有效问卷并进行数据整理工作,以SPSS13.0统计软件作为数据研究工具,进行统计分析。第三阶段:讨论与小结阶段通过对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健康状况、伤病员的一般情况、社会支持程度以及精神卫生服务需求等多方面系统的了解,并结合访谈时发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为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障碍的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有效对策和科学的依据。研究结果通过对某军队医院的实证研究发现,基层部队伤病员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及恐惧性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普通军人常模(P<0.05),部队患者因子总分、因子均分、阳性数及除人际关系外的其他8个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地方常模(P<0.05)。本研究在整体调查结果反映,基层部队伤病员中躯体化因子的比率最高,其次为抑郁和焦虑因子,说明躯体化是基层部队伤病员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抑郁情绪和焦虑症状是基层部队伤病员中最常见的心理症状。通过对不同手术情况和病情状况伤病员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表明手术与非手术伤病员、病情普通和病情重的伤病员的躯体化和抑郁焦虑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显示:入伍年限低的伤病员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于入伍年限高的伤病员,独生子女伤病员为发生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调查结果显示:不同躯体疾病伤病员的心理障碍严重程度不同,心理症状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差异,军队医院不同科室伤病员心理障碍的发生有其各自的特征。从总的来看,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的趋势是:内科系统慢性疾病患者较外科系统、急性疾病患者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更高。此外,各个科室不同躯体疾病的伤病员不同程度地出现敌对、人际关系紧张和强迫等症状,需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伤病员进行心理疏导。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症状与人格特征有一定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症状与伤病员人格特征的关系为:性格内外向(E分)与抑郁症状和人际关系呈负相关(p<0.05);精神质人格(P分)对除敌对和强迫症状(p>0.05)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均有相关性(p<0.05);神经质人格(N分)对除偏执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外的其他因子呈显着相关(p<0.05);SCL-90各因子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显示:SCL-90各因子得分均与社会支持程度呈负相关,其中社会支持总分与人际关系、抑郁因子呈显着负相关(P<0.05)、焦虑和敌对因子和客观支持呈显着负相关(P<0.05),强迫、人际关系和抑郁与主观支持呈显着负相关(P<0.05),支持利用度和躯体化、强迫因子呈显着负相关(P<0.05)。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基层部队伤病员的精神卫生知晓程度低,而对精神卫生服务存在一定的需求,但对现有的精神卫生服务的效果并不是很满意。本研究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机制很复杂,同时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约束,调查的科室不够,样本量不足,加之本人理论功底、研究时间、实践经验的限制,本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深入研究的地方。

程雪[9](2011)在《三峡库区老年人心身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三峡库区老年人心身健康现状及社会人口学影响因素。(2)研究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三峡库区老年人心身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应用一般情况问卷、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康奈尔医学指数(CMI)、艾森克人格简式问卷(EPQ-RS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纽芬兰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对三峡库区604名老年人心身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1.三峡库区老年人CMI平均分为26.82±11.56(<30分),M-R值平均为4.05±3.01(<10分),正性情感占优势(SWB>24分)达80.6%,提示老年总体心身健康状况及主观幸福感较好,但仍有14.7%的库区老年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2.CMI阳性回答指数排序显示,三峡库区老年人眼耳、心血管系统、疲劳感、呼吸系统问题较明显,听视力问题为第一位;精神症状因子分析显示,影响库区老年人精神健康中主要因子为抑郁因子。3.不同性别老年人心身健康状况无显着性差异(P>0.05)。男性呼吸系统症状高于女性,女性敏感因子高于男性(P<0.05)。4.不同年龄组老年人心身健康状况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心身健康障碍随着年龄增加有递增趋势。5.大学文化程度组老年人心身健康状况较好,中学组次之,小学及以下组较差(P<0.05)。6.有配偶的老年人心身健康状况好于无配偶(未婚、离异、丧偶)的老年人(P<0.05);城市老年人心身健康状况低于农村老年人(P<0.05)。7.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心身健康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0.05)。人格特征中,内外向与心身健康显着正相关(P<0.05),神经质、精神质与心身健康显着负相关(P<0.05)。8.心理亚健康组老年人与心理健康组老年人在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9.老年人心身症状与精神症状显着正相关(r=0.773,P<0.05);躯体与心理症状两者相互影响,呈显着正相关(r=0.629,P<0.05)。10.CMI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本研究所涉及的因子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质、年龄、负性情感、正性体验、文化程度、精神质对老年人心身健康水平影响较大。11.路径分析表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质、主观幸福感直接对心身健康起作用,社会支持、内外向、精神质通过中介机制间接起作用。结论:三峡库区老年人总体心身健康状况及主观幸福感较好,但仍有一些心身问题值得关注。心身健康受社会人口学因素、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组老年群体中听视力问题对心身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应加大对眼耳医疗保健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强老年人心理卫生知识宣传,提高老年人自信心,以全面提高老年人心身健康水平。

范春[10](2011)在《穴位埋线对复合衰老模型大鼠HPA轴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衰老为一切多细胞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机体和组织的各级水平出现有害的改变,并表现功能、适应性和抵抗力的减退。在人类则表现为人体成年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学和形态学方面的退行性改变。应激一词,原为物理学术语,意为紧张或压力,由Han Salye在20世纪30年代引入医学,指的是一种在内外环境剧变的刺激下,机体出现的综合应答状态,包括精神、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方面的反应。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平均寿命逐渐延长,世界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一个人口老龄化的时代已经来临。届时老年人庞大的医疗费用支出将成为各国的沉重负担,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唯途径就是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同时,随着社会的现代化,高效率快节奏的生产方式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荷,使人类处于普遍的应激状态。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加速了衰老的进程。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下,从神经—内分泌—免疫角度探讨情志和应激致衰的病理生理机制,并通过改善应激对老年机体造成的损害来延缓衰老,有助于在更深层次上揭示衰老本质,发展中医抗衰理论,从而为中医抗衰研究拓展更广阔的领域。我国针灸保健抗衰历史悠久,尤其是穴位埋线具有省时方便、作用柔和持久的特点,在对抗应激损伤、防治老年病和延年益寿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进行此项研究将为延缓衰老和减少应激导致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障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一、文献研究采用近20年的文献研究方法,全而阐述祖国医学衰老理论,深入探讨祖国医学衰老机制与现代医学衰老学说的相关性。详细总结祖国医学抗衰方法和针灸抗衰机理以及对现当代抗衰研究的指导意义,完成现代文献综述的分析和讨论。二、实验研究本研究通过观察穴位埋线对D-半乳糖致衰大鼠行为学、胸腺指数、HPA轴、大脑皮质和海马形态结构在正常情况下和慢性应激状态下之差别,探讨穴位埋线对衰老模型大鼠和应激性衰老模型大鼠神经内分泌功能的调节作用,并探讨其抗衰机理,为从神经内分泌学角度探讨慢性应激对衰老的促进作用以及埋线对其调节作用提供科学依据。(一)实验动物与分组:运用随机数字表,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组)、模型一组(D-半乳糖腹腔注射组)、模型二组(D-半乳糖腹腔注射+制动+声光刺激组),模型三组(D-半乳糖腹腔注射+制动+声光刺激+穴位埋线),每组12只。(二)造模方法:空白对照组:每天给予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6周。半乳糖衰老模型组:连续6周给予腹腔注射5%D-半乳糖溶液(120mg/kg/d),每天一次。复合衰老模型组:给予6周腹腔注射D-半乳糖,同时从第3周开始给予制动应激,应激每天一次,共应激4周。从第3周开始进行噪声刺激,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共4周。从第3周开始,进行昼夜颠倒的光刺激,共4周。(三)埋线处方与方法:依据中医肝肾脑虚损致衰理论和情志致衰学说,选取“肾俞双”、“百会”、“足三里双”、“命门”作为穴位埋线处方。“肾俞”和“百会”一组,“足三里”和“命门”一组,两组交替埋线。对复合衰老模型组进行穴位埋线,穴位埋线7天一次,共埋线6次。(四)观察大鼠造模前后、埋线前后体重、毛发、精神、进食、活动等一般行为学的变化。(五)通过Y迷宫实验测定各组大鼠学习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六)通过测定大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观察各组大鼠免疫功能的变化。(七)通过测定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观察各组大鼠体内自由基改变的情况。(八)观察各组大鼠血清皮质醇、血浆ACTH、下丘脑CRH三种激素水平的改变,测定HPA轴功能变化。(九)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不同。(十)分析上述相关指标改变的意义及其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穴位埋线的延衰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结果与结论(一)祖国医学在抗衰延年方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中针灸保健抗衰历史悠久,因其操作简便、疗效确切、适应症广泛、无毒副作用的独特优势而越来越被重视。尤其是穴位埋线作为针灸方法之一,具有省时方便、作用柔和持久的特点,在对抗应激损伤、防治老年病和延年益寿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二)从一般行为学来看,D-半乳糖衰老模型大鼠出现了精神倦怠、动作迟缓、体重增长缓慢、毛发无光泽和饮食量减少等表现,复合衰老模型大鼠的衰老变化更加明显。穴位埋线可减轻大鼠的老化现象。(三)从学习认知能力来看,D-半乳糖衰老模型大鼠Y迷宫实验中正确反应时间明显比空白对照组慢,复合衰老组大鼠Y迷宫实验中正确反应时间明显比D-半乳糖组慢。对复合衰老模型大鼠进行穴位埋线后,Y迷宫实验中正确反应时间明显比复合衰老组快。说明穴位埋线可通过提高衰老大鼠和应激大鼠的学习认知能力来延缓衰老。(四)从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来看,D-半乳糖衰老模型大鼠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明显低于空白组大鼠,复合衰老模型大鼠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明显低于D-半乳糖衰老模型大鼠。说明慢性应激可通过进一步抑制衰老机体的免疫功能加速机体衰老。对复合衰老组穴位埋线后,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明显高于复合衰老组。说明穴位埋线可升高复合衰老模型大鼠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五)从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来看,D-半乳糖衰老模型组的SOD活性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MDA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而复合衰老组的SOD活性明显低于D-半乳糖衰老模型组,MDA含量明显高于D-半乳糖衰老模型组。穴位埋线可以升高复合衰老组大鼠的SOD活性,降低复合衰老模型大鼠的MDA含量。说明穴位埋线可以增强大鼠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从而延缓衰老。(六)从HPA轴的功能变化来看,大鼠在经受6周腹腔注射D-半乳糖以及6周D-半乳糖联合4周慢性应激复合致衰老处理后,下丘脑CRH、垂体中ACTH、血清中CORT均有所升高,提示HPA轴处于亢进状态。对复合衰老大鼠穴位埋线后,以上三个指标均有所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穴位埋线能有效调节慢性应激大鼠亢进的HPA轴,改善复合衰老模型大鼠的HPA轴功能紊乱,从而延缓衰老。(七)从大鼠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经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后的结果来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半乳糖衰老模型组、复合衰老模型组的GR-mRNA基因表达均减少,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与复合衰老模型组相比,埋线后的复合衰老模型组的GR-mRNA基因表达升高。文献报道,长期精神紧张刺激可导致海马糖皮质激素结合力及GR-mRNA水平下降,本实验说明穴位埋线可以减少海马糖皮质激素结合力,提高GR-mRNA水平,减少应激对海马的损害。(八)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大鼠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免疫功能和抗应激能力均出现下降,而长期的慢性应激动则会使其进一步加重,从而加速机体的衰老。穴位埋线可通过调节衰老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功能,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应激能力来延缓衰老。(九)通过观察老年机体在衰老状态下和慢性应激状态下出现的行为学、免疫功能、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和脑衰老变化,以及穴位埋线对衰老状态和应激状态下老年机体以上各种表现和功能的改善,利用中医抗衰老理论,为临床运用穴位埋线进行延缓衰老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老年病人心身障碍的心身康复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病人心身障碍的心身康复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2)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医(针灸)治未病及其现状
    1.1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
        1.1.1 未病养生防于未然
        1.1.2 潜病未发救于萌芽
        1.1.3 病初即治以防变证
        1.1.4 病愈调护防止复发
        1.1.5 临床应用举隅
    1.2 中医“治未病”的起源与源流
        1.2.1 中医“治未病”的起源
        1.2.2 理论起源与萌芽时期(远古至春秋战国)
        1.2.3 理论形成时期(秦至西汉)
        1.2.4 理论发展时期(东汉至宋金元)
        1.2.5 理论成熟时期(明清至现代)
    1.3 古代着名医家治未病特色
        1.3.1 张仲景
        1.3.2 华佗
        1.3.3 葛洪
        1.3.4 孙思邈
        1.3.5 刘完素
        1.3.6 李东垣
        1.3.7 朱丹溪
        1.3.8 张景岳
        1.3.9 赵献可
        1.3.10 李时珍
        1.3.11 叶天士
    1.4 针灸治未病
        1.4.1 针灸治未病溯源
        1.4.2 古代针灸治未病的应用特点
        1.4.3 逆针灸防病
        1.4.4 针灸与自愈力
        1.4.5 针灸提高免疫力
        1.4.6 针灸治未病的现代应用
    1.5 体质辨识治未病
        1.5.1 体质与亚健康
        1.5.2 古代体质辨识应用
        1.5.3 古代中医体质分类
        1.5.4 现代中医体质辨识应用
        1.5.5 现代中医体质分类
    1.6 中国中医治未病现状
        1.6.1 中国中医(针灸)治未病政策与实施
        1.6.2 中国中医治未病现状与发展
第二章 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及其现状
    2.1 新加坡简介及中医的历史和现状
        2.1.1 新加坡简介
        2.1.2 新加坡中医的历史和现状
    2.2 新加坡中医师治未病应用状况与认知问卷调查
        2.2.1 背景和目的
        2.2.2 对象、方法与数据
        2.2.3 问卷调查分析与讨论
        2.2.4 问卷调查结果
第三章 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展望
    3.1 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与展望
        3.1.1 教育与宣传
        3.1.2 政策与实施
        3.1.3 临床科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3)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一 中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研究进展
综述二 美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研究进展
前言
1 概念、目的及方法
    1.1 概念界定
        1.1.1 养老
        1.1.2 养老机构
        1.1.3 养老相关机构
        1.1.4 医养结合服务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2 中国古代方志中养老相关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概述
    2.1 养老相关机构
    2.2 医养结合服务
    2.3 小结
3 中医养生古籍中适合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
    3.1 情志养生
    3.2 饮食养生
    3.3 药物养生
    3.4 服食养生
    3.5 起居养生
    3.6 导引养生
    3.7 脏腑养生
    3.8 按摩养生
    3.9 四时养生
    3.10 小结
4 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调查问卷分析
    4.1 中国问卷分析
        4.1.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4.1.2 入住老人基本情况
        4.1.3 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概况
        4.1.4 机构医务人员概况
        4.1.5 机构对医养结合服务的认识
    4.2 美国问卷分析
        4.2.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4.2.2 入住老人基本情况
        4.2.3 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概况
        4.2.4 机构医务人员概况
        4.2.5 机构对医养结合服务的认识
    4.3 小结
5 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实地调研
    5.1 中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实地调研
    5.2 美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实地调研
    5.3 中美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实地调研案例
        5.3.1 中国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服务案例
        5.3.2 美国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服务案例
    5.4 小结
6 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比较分析
    6.1 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比较
    6.2 中美养老机构基本情况比较
    6.3 中美养老机构基本医疗服务比较
    6.4 中美养老机构康复理疗服务比较
    6.5 中美养老机构护理服务比较
    6.6 中美养老机构医疗系统比较
    6.7 中美养老机构医护技术应用比较
    6.8 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异同比较
    6.9 中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特点
    6.10 小结
7 中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7.1 存在的问题
        7.1.1 缺乏统一认识
        7.1.2 缺乏统一标准
        7.1.3 缺乏层级分离
        7.1.4 缺乏专业人员
    7.2 医养结合服务的创新建议
        7.2.1 规范医养结合服务认识
        7.2.2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养护体系
        7.2.3 实现医养结合服务层级化
        7.2.4 解决老年健康医护专业人员短缺
        7.2.5 创新医养并重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7.3 小结
8 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
    8.1 创新四原则
        8.1.1 古为今用
        8.1.2 洋为中用
        8.1.3 简便实用
        8.1.4 医养并重
    8.2 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
    8.3 小结
9 创新点
    9.1 首次调研比较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
    9.2 首次深度调研实录中美两国养老机构
    9.3 首次探讨中国古代养老相关机构医养内容
    9.4 创新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地方志文献所载养老相关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内容摘录
附录二 调查问卷(中文/英文)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4)基于心主神明理论的徵调音乐疗法对GAD心阴亏虚证大鼠的HPA轴调节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五音疗法及徵调音乐疗法概述及其研究现状
        (一)五音疗法概述及其干预情志疾病的研究现状
        1.五音疗法概述
        2.五音疗法的作用原理
        3.五音疗法干预情志疾病的研究现状
        (二)徵调音乐疗法概述及其研究现状
        1.徵调音乐疗法概述
        2.徵调音乐疗法的作用原理
        3.徵调音乐疗法的应用现状
    二、广泛性焦虑症(GAD)的研究现状
        (一)西医学对GAD的研究现状
        1.GAD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研究
        2.G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GAD的西医治疗
        4.GAD的预后
        (二)中医学对GAD的研究现状
        1.GAD的中医病名
        2.GAD的中医病因病机
        3.GAD的辨证分型
        4.GAD的中医治疗
        (三)GAD心阴亏虚证病证结合模型的研究现状
        1.病证结合理论概述及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2.GAD疾病模型及心阴亏虚证候模型研究现状
    三、心主神明理论概述及其研究现状
        (一)心主神明理论概述
        1.心主神明理论的概念
        2.心主神明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二)心主神明理论的研究现状
        1.心主神明理论在非情志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2.心主神明理论在情志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四、文献总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
        (一)实验动物
        (二)实验药物
        (三)实验音乐
        (四)主要仪器与设备
        (五)主要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一)实验分组
        (二)实验造模
        1.造模思路
        2.造模方法
        3.模型评价标准
        (三)实验干预
        (四)实验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三、资料收集
    四、统计分析方法
    五、科研伦理原则
    六、质量控制
    七、技术路线图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一、造模前各指标比较结果
    二、造模后各指标比较结果
    三、干预后各指标比较结果
        (一)一般情况及体重
        1.一般情况
        2.体重
        (二)行为学结果
        1.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
        2.旷场实验结果
        (三)生命体征结果
        1.收缩压、心率结果
        2.呼吸频率、肛温结果
        (四)实验室结果
        1.HPA轴相关激素浓度结果
        2.HPA轴相关受体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第五部分 研究讨论及结论
    一、研究讨论
        (一)GAD心阴亏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建立的常用方法探析
        2.GAD心阴亏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原理
        3.GAD心阴亏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构建的难点及对策分析
        4.GAD心阴亏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评价
        (二)徵调音乐疗法干预GAD心阴亏虚证的理论及选乐分析
        1.心主神明理论探讨
        2.五音疗法选乐分析
        3.徵调音乐疗法干预GAD心阴亏虚证的理论基础及选乐分析
        (三)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1.徵调音乐疗法对大鼠一般情况及体重的影响
        2.徵调音乐疗法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3.徵调音乐疗法对大鼠生命体征的影响
        4.徵调音乐疗法对大鼠HPA轴相关激素浓度的影响
        5.徵调音乐疗法对大鼠HPA轴相关受体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6.实验结果中音乐疗法与药物疗法未进行比较的原因分析
        (四)研究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五)研究创新与特色讨论
        1.研究思路创新
        2.研究方法技术创新
        3.分子生物学技术运用于五行音乐机理研究是本课题的重要特色
    二、研究结论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及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健身气功干预老年人衰老性肌萎缩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衰老性肌萎缩的发病现状与治疗
        1.1.2 健身气功在衰老性肌肉萎缩中的应用依据
        1.1.3 健身气功在衰老性肌肉萎缩中的应用前景
    1.2 研究假设与创新点
    1.3 研究的难点
        1.3.1 如何整理组编针对老年人衰老性肌萎缩的健身气功组合套路?
        1.3.2 如何筛选出合适的实验对象
    1.4 研究目的和价值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6 研究框架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资料法
        1.7.2 专家访谈法
        1.7.3 社会调查法
        1.7.4 运动监测法
        1.7.5 生物医学检测法
        1.7.6 运动干预法
        1.7.7 数据分析法
    1.8 研究进度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健身气功的文献综述
        2.1.1 健身气功源流及功法特点
        2.1.2 健身气功的生理调节作用
        2.1.3 健身气功干预的体质效应
        2.1.4 健身气功干预的即时生理功效
        2.1.5 健身气功的心理调节作用
        2.1.6 健身气功干预疾病疗效
        2.1.7 健身气功的研究趋势
    2.2 衰老性肌萎缩的文献综述
        2.2.1 骨骼肌概述
        2.2.2 衰老性肌萎缩的干预手段
        2.2.3 衰老性肌萎缩的检测方法与诊断标准
        2.2.4 衰老性肌萎缩的研究走向
第三章 实验对象及研究方法
    3.1 实验对象与分组
        3.1.1 实验对象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分组
    3.2 实验干预
    3.3 测试指标与方法
        3.3.1 衰老性肌萎缩筛选量表SARC-F测试
        3.3.2 骨骼肌机能相关指标测试
        3.3.3 基本身体指标测试
        3.3.4 血清特异性生物标志物
        3.3.5 SF36 量表
    3.4 统计分析
第四章 实验结果
    4.1 各组受试者肌重、肌力相关指标的测试结果比较
        4.1.1 各组受试者握力的测量结果比较
        4.1.2 各组受试者步速的测量结果比较
        4.1.3 各组受试者骨骼肌质量(SMM)的测量结果比较
        4.1.4 各组受试者小腿围的测量结果比较
    4.2 各组受试者基本身体指标的测试结果比较
        4.2.1 各组受试者体重指数(BMI)的测量结果比较
        4.2.2 各组受试者脂肪百分比(PBF)的测量结果比较
        4.2.3 各组受试者腰臀比(WHR)的测量结果比较
        4.2.4 各组受试者内脏脂肪含量的测量结果比较
    4.3 各组受试者血清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测量结果比较
        4.3.1 各组受试者肌肉生长抑制素(GDF-8)的测量结果比较
        4.3.2 各组受试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量结果比较
        4.3.3 各组受试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测量结果比较
        4.3.4 各组受试者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的测量结果比较
        4.3.5 各组受试者血清PⅢNP的测量结果比较
        4.3.6 各组受试者血清Irisin的测量结果比较
        4.3.7 各组受试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测量结果比较
        4.3.8 各组受试者骨钙素(BGP)的测量结果比较
    4.4 各组受试者生活质量评价的测量结果比较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5.1 健身气功干预衰老性肌萎缩中医学分析
    5.2 健身气功对衰老性肌萎缩老年人肌重、肌力的影响
    5.3 健身气功对衰老性肌萎缩老年人身体指标的影响
    5.4 健身气功对衰老性肌萎缩老年人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5.4.1 健身气功对衰老性肌萎缩老年人肌肉生长抑制素(GDF-8)的影响分析
        5.4.2 健身气功对衰老性肌萎缩老年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分析
        5.4.3 健身气功对衰老性肌萎缩老年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分析
        5.4.4 健身气功对衰老性肌萎缩老年人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分析
        5.4.5 健身气功对衰老性肌萎缩老年人血清PⅢNP的影响分析
        5.4.6 健身气功对衰老性肌萎缩老年人血清Irisin的影响分析
        5.4.7 健身气功对衰老性肌萎缩老年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分析
        5.4.8 健身气功对衰老性肌萎缩老年人骨钙素(BGP)的影响分析
        5.4.9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的测量结果分析
    5.5 健身气功对衰老性肌萎缩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6)认知干预对高血压老年病人心身康复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认知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对比
    2.2 两组认知干预前后的血压对比
3 讨论

(7)八段锦结合放松功对2型糖尿病伴情绪障碍患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8)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内容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对象和样本选取
        1.4.1 研究对象
        1.4.2 样本选取
    1.5 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工具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步骤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心理障碍与躯体疾病的联系
        2.1.1 完整的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躯体健康的统一
        2.1.2 不同的躯体症状其心理障碍表现不一
    2.2 心身疾病
    2.3 心身医学
    2.4 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
    2.5 国内外研究现况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调查结果
    3.2 基层部队伤病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3.2.1 心理健康总体情况
        3.2.2 各因子的阳性检出率
        3.2.3 SCL-90各因子分与军人常模和普通常模比较
        3.2.4 不同手术情况和病情状况伤病员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3.2.5 入伍年限不同和是否独生子女伤病员的心理健康的比较
        3.2.6 不同躯体疾病的部队伤病员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3.2.7 军队医院不同类别躯体疾病住院患者心理障碍的分布
    3.3 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症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3.4 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伤病员精神卫生知识知晓和服务需求情况
    4.1 基层部队伤病员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
    4.2 基层部队伤病员精神卫生服务需求情况
第五章 讨论
    5.1 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健康状况需引起重视
    5.2 基层部队伤病员最突出心理问题:躯体化症状
    5.3 对基层部队伤病员敌对情绪的分析
    5.4 焦虑、抑郁障碍仍是基层部队伤病员的主要心理问题
    5.5 基层部队伤病员的其他心理障碍
    5.6 不同躯体疾病伤病员的心理反应
        5.6.1 骨科伤病员心理反应
        5.6.2 慢性隐匿性疾病伤病员心理反应
    5.7 完善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卫生服务工作势在必行
第六章 对策和建议
    6.1 建立多渠道的精神卫生投入机制
    6.2 加强心理卫生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和培养
    6.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精神卫生工作发展
    6.4 军队干部及医院领导需提高对精神卫生工作发展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三峡库区老年人心身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10)穴位埋线对复合衰老模型大鼠HPA轴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祖国传统医学延缓衰老研究概况
    第二节 现代医学延缓衰老概述
    第三节 针灸延缓衰老概述
    第四节 衰老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思路
    第二节 复合衰老模型大鼠形态学的改变及穴位埋线的调节作用
    第三节 复合衰老模型大鼠学习认知能力的改变及穴位埋线的调节作用
    第四节 复合衰老模型大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的改变及穴位埋线的调节作
    第五节 复合衰老模型大鼠血清SOD、MDA的改变及穴位埋线的调节作用
    第六节 复合衰老模型大鼠HPA轴功能的改变及穴位埋线的调节作用
    第七节 复合衰老模型大鼠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mRNA表达的改变及穴位埋线的调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老年病人心身障碍的心身康复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有关《黄帝内经》和佛法相结合的情志理论的研究及其在针刀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一种全新的以调心为主的医禅情志疗法的创立[D]. Zhang De Hua.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与展望[D]. 赵富生(Teo Hoo Se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中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比较研究[D]. 陈玉屏(Shelly Chen).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2)
  • [4]基于心主神明理论的徵调音乐疗法对GAD心阴亏虚证大鼠的HPA轴调节机制研究[D]. 肖青青.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健身气功干预老年人衰老性肌萎缩功效研究[D]. 张汇敏. 武汉体育学院, 2016(05)
  • [6]认知干预对高血压老年病人心身康复的影响分析[J]. 杨君兰,熊瑞才. 青岛医药卫生, 2015(02)
  • [7]八段锦结合放松功对2型糖尿病伴情绪障碍患者的研究[D]. 张容瑞.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11)
  • [8]基层部队伤病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 谢莹琦.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9]三峡库区老年人心身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程雪. 重庆医科大学, 2011(11)
  • [10]穴位埋线对复合衰老模型大鼠HPA轴的调节作用[D]. 范春.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老年患者心身障碍的心身康复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