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者要强化非权力性影响力——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格力量(论文文献综述)
孙启盛[1](1996)在《领导者要强化非权力性影响力——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格力量》文中研究指明 中宣部领导同志在一次报告中指出,如果我们的政工干部既有真理的力量,又有人格的力量,那就有了在当代社会中影响群众思想和行为的本领,就是一名合格的政工干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应当自觉地用好"两种力量",特别要充分运用领导者人格的力量。所说人格的力量,实际上是一个人内在的品格对外界的影响力量。它虽然与权力无关,是一种非权力性的,但却是一个领导者影响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李秀娟[2](2017)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重任将不可避免地落在他们的肩头。瞬息万变的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的挑战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是否具有以战略眼光、宏观视野和前瞻能力为特征的领导能力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新的重要指标。因此,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领导力教育和培养,以提升大学生应对国际化竞争与挑战的素质与能力,是全球化浪潮和国际化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是我国教育强国战略与培养一流人才的现实需要,也是对国家未来领导人才的前瞻开发及培养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大学生领导力培育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课题,由于文化传统及具体国情的不同,完全照搬西方做法,用西方的话语体系来阐释中国的大学生领导力培育显然有失妥当,有必要研究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及时代背景的中国特色的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理论体系与实践架构。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将大学生领导力培育主动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加以考察,对我国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探讨。领导力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引领他人和社会积极改变所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素质等影响力要素的集合。所谓大学生领导力培育是指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依据领导力培育的目标及定位有意识地向大学生提供旨在促进其领导知识、技能和价值观、道德品行等方面的积极发展,引领国家社会积极改变的一系列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本文在展开论述的过程中,首先回溯了中西方文化中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思想渊源,梳理归纳了我国传统领导思想以及当代西方领导理论对于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传承与借鉴,并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主要观点,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探讨大学生领导力培育问题的思想理论基础。在意义向度上,大学生领导力培育具有重要的哲学蕴涵,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深层意义是大学生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积极取向,是个体存在与发展方式的优化。在价值维度上,大学生领导力培育,作为集领导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教育为一体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在关注个人发展的同时积极引领社会发展,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价值;大学生领导力培育注重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体现了其本身所蕴含的本体论价值;领导力培育作为一种人际影响力培养,其更多依托日常的生活化的教育手段来开展,因而具有隐性教育价值、榜样示范价值和自我教育价值等方法论价值。论文论述了当前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梳理了国内部分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实践探索,以此为基础.归纳了当前我国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主要特点及问题不足,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野探讨了我国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目标定位及内容体系。大学生领导力培育应该着眼于国家社会发展战略,以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元领导力"为其定位,以领导价值观培育为其根本,以实现大学生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为其目标。与此相应,我国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内容体系包括:以价值观为核心的领导意识激发,以领导激励能力为重点的集体主义精神培育,以领导人格魅力为基础的品格养成,以领导能力素质为目标的技能训练。理论层面的探讨最终是为了探寻实践中的路径。论文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对策与建议,认为我国大学生领导力培育应该在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渗透进行,依托党、团、班及学生社团为领导力培育的具体平台;在模式方法层面需要借鉴国外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成功经验,实行"精英化" + "大众化"的分层次普及型教育模式以及遵循"理论灌输-实践训练-反思评估"科学方法;在体制机制方面则需要充分发掘中国特色的大学生领导力培育保障条件。
黄向红[3](2011)在《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的历史时期,带兵和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研究和掌握带兵这门科学和艺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贯彻以人为本,加强管理的民主化是部队管理发展的新趋势。由于部队管理中越来越强调军队领导干部的非权力影响力,因此本论文围绕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的培育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和成果如下:首先,在介绍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的重要作用和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阐述了新时期强化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培育的紧迫性。然后,分析了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具体来说,这些问题的成因既包括基层干部的自身因素,也包括基层单位的培育环境因素。最后,根据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结果,按照多角度多层次的设计思想,提出了健全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培育体系的对策,克服了以往研究中侧重于从分析单个问题的角度来探讨军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建设问题的不足,可为加强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培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可操作性方法。其中,培育体系主要通过不断规范军队基层干部手中权力的正确使用、努力提高军队基层干部的官德修养、着力提高军队基层干部的自身素质、努力营造良好官兵关系氛围、不断加强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培育环境建设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具体措施,为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培育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良好环境。
冯超[4](1998)在《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研究》文中指出领导者在实施领导的过程中,既有权力性影响力,又有非权力性影响力,在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共同作用下来实施领导。非权力性影响力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在实施权力性影响力的同时,凭借和依靠自身的品质、人格、知识、能力、作风、业绩以及榜样的力量,对被领导者产生支配力量,使被领导者为之动情、为之动心、为之动行,成为生成领导致能的不尽热源,最佳地实现领导职能。非权力性影响力与权力性影响力不同,它是以内驱动力形式征服人、激励人,因而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长期的、深刻的。
吴昊[5](2005)在《中小学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中小学校长在行使自己的职权时,其自身的品德、观念、学识、风度、声望、心理品质、礼仪修炼等会自然形成一种影响力,本文从影响力的理论出发,采取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法,进一步论述了校长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要素、形成阶段及主要作用,提出了提高中小学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对策探讨和注意事项。 非权力性影响力又叫个人影响力,或称自然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一种与外在权力(职位权力)截然不同的内在权力,它不以社会法律、组织为基础,无须外界授予,而是由其自身的特征和客观因素形成,中小学校长的非权力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校长的教育思想、人格、知识才能和情感等方面,其中人格是关键性的因素。它须经历观察、亲近、认同三个阶段,表现为产生威信,树立榜样与感染导引三大作用。每位校长往往都具有一定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只是不同的校长其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强度、覆盖范围不同而已。所有优秀的校长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非权力性影响力,这也是他们成功的秘诀。 中小学校长非权力影响力是一个复杂和崭新的课题,它有待于我们对其进行更深入系统的实践和研究,本文作为引玉之砖,希望更多的专家与同行参与讨论。
傅健华[6](2008)在《领导干部要注重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文中提出非权力性影响力是领导者从其良好的领导形象和模范行为对下属群众所产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是由领导者的人格力量产生的,它来自于领导者自身的能力、知识、品德、作风等,这种非权力性影响力对于领导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王文慧[7](2011)在《中小学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管理组织中,校长如何调动师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单凭职权的行政效力是无法发挥其最佳管理效能的。在上级赋予的职权之外,还有一种自然的潜在的影响力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凭借校长自身的高尚品格、卓越才能、渊博学识、真诚情感在管理情境中产生的一种影响他人自觉追随的吸引力,即非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以权力性影响力为依托,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影响教职工的心理和行为,具有自然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以及个案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中小学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现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提升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相关策略。结合相关文献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部分校长在管理中还存在权力独尊意识,过分依靠强制性手段管理治校,不注重自身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修炼,忽视教职工的心理需求,使得教师对领导在心理上产生很大的距离感。影响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主要因素有: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对“权力”的认识、专业学识能力、道德品格言行以及同下属的情感沟通等五方面。校长要发挥出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巨大魅力,应更新思想政治观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提高廉政服务意识,塑造高尚的道德品格,以榜样的力量给师生正确导向,还要不断增强自身职业素质,开拓管理新格局,加深师生情感交流,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氛围等。
梁晨[8](2016)在《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探析》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公民权利和要求的提高,领导者不仅要重视权力影响力的作用,还要注重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而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同时具有正负的双重效应,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的产生、表现、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行为过程和效果评价,从而指导领导者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规避其负面效应的产生,不仅有利于深化对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的认识,而且有利于行政改革的深入实践,推进领导行为的进行。本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绪论,主要介绍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的概述,包括其基本理论、中外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运用的经验、教训与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了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的含义与产生、表现与特点。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领导者非权力双重效应的相关因素、行为过程及效果评价。第五部分是对正确认识和处理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提出对策研究,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发挥非权力影响力的积极作用,规避其消极作用,从而更好地运用其非权力影响力,推进领导活动的科学开展和有序发展。
彭玉年[9](2006)在《企业总经理非权力性影响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开始步入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中,对员工(特别是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已成为最基本的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员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员工的民主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员工不太愿服从总经理的规范化、程序化、角色定位、外部控制等权力性影响力,他们更乐于接受总经理的人格魅力、能力、信誉、感召力、凝聚力等从思想主张和价值观发生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企业总经理应怎样发挥其非权力性影响力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 本论文通过对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文献、领导者理论、管理理论等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梳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法、系统论的方法,以文献探讨为主,案例分析为辅。以企业总经理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主要接受者——员工作为切入点,在企业总经理和员工的互动关系中以员工的视觉为研究脉络;以企业总经理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与权力性影响力的辨证关系为研究起点,研究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来源、作用及效力,总经理应该认识到在工作中对员工的影响不仅仅靠权力,而品德、知识、能力、人格魅力等多方面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对权力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自觉地强化非权力性影响力,充分发挥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保证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通过企业总经理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研究,折射出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总经理非权力性影响力与企业文化、企业团队精神之间隐蔽的、内在的联系;并借用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形成二者的合力,凝聚团队精神,使非权力性影响力真正达到增值的、群体性影响力的目的,最终达到对总经理非权力性影响力理论构建初步探讨的目的。将对总经理领导实践,尤其是对中国企业领导者实践活动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中国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人才的生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佩瑶[10](2010)在《民办高校教师影响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影响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对教育教学的成效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利用得好就能把教育教学的效果加倍增大,反之,可能导致教育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也就是说,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其影响力的大小。因此,如何重视和发挥教师影响力的作用,是高校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伴随着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民办高校的教师逐渐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生力军。由于民办高等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民办高校教师既具有高等教师的一般性,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民办高校学生对教师具有非常强烈的依赖心理,因此,研究民办高校教师的影响力,更具有针对性。管理学领导力理论认为,领导者的业绩主要取决于其影响力大小。文章以此为理论研究基础,结合影响力理论的内涵和特点,在对民办高校进行实践调研后,分析民办高校教师影响力的特殊性,进一步提出提高民办高校教师影响力的途径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掌握的资料进行系统性的逻辑分析,使得研究成果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本文开篇首先对相关概念给予界定。主要包括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教师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对民办高校教师影响力特点以及民办高校教师影响力及其发挥进行分析。最后,在这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民办高校教师影响力现状。了解民办高校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与期望。找出民办高校教师影响力欠佳的原因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出提高民办高校教师影响力的途经与方法。此研究对其他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二、领导者要强化非权力性影响力——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格力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领导者要强化非权力性影响力——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格力量(论文提纲范文)
(2)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目标及研究思路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内涵 |
一、领导力的内涵 |
二、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内涵与特征 |
第二节 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相关理论 |
一、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 |
二、历史传承:我国传统领导思想 |
三、理论借鉴:当代西方领导理论 |
第三节 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哲学意蕴 |
一、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积极取向 |
二、个体存在与发展方式的优化 |
第二章 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
第一节 目的性价值 |
一、教育强国战略与培养一流人才的现实需要 |
二、领导人才的前瞻开发与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与媒介 |
第二节 本体论价值 |
一、符合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质及行为特点 |
二、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
三、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价值 |
第三节 方法论价值 |
一、领导力培育具有隐性教育价值 |
二、领导力培育具有榜样示范价值 |
三、领导力培育具有自我教育价值 |
第三章 当前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实践探索 |
一、开展领导力专题培训 |
二、开发领导力实训项目 |
三、开设领导力专门课程 |
四、组建学生领导力社团 |
第二节 当前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特点及问题 |
一、当前大学生领导力培育主要特点 |
二、当前大学生领导力培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四章 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目标定位 |
第一节 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定位 |
一、领导力培育的定位: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元领导力" |
二、领导力培育的根本:重在领导之"道"而非领导之"技" |
第二节 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目标 |
一、个体目标:个体领导力培养,实现个体发展 |
二、社会目标:个体领导力践行,引领社会进步 |
三、价值指向: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
第五章 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内容体系 |
第一节 以价值观为核心的领导意识激发 |
一、奉献国家民族发展的使命意识 |
二、服务社会积极改变的责任意识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 |
第二节 以激励能力为重点的集体主义精神培育 |
一、激励:激励他人为共同的目标奋斗 |
二、合作:与他人合作共赢的意识与能力 |
三、包容:发挥团体中个体的优势与潜能 |
第三节 以领导人格魅力为基础的品格养成 |
一、求真:澄清自我价值,培育独立人格 |
二、至善:完善内在自我,修炼高尚品德 |
三、达美:注重率先垂范,引领感召他人 |
第四节 以领导能力素质为目标的技能训练 |
一、以人际交往和使命担当能力为主的基础性素质 |
二、以学习适应和批判思维等能力为主的发展性素质 |
第六章 推进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渗透领导力培育 |
一、构建以第二课堂为主体的领导力培养路径 |
二、依托党、团、班及学生社团为领导力培育的具体平台 |
三、案例: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党员骨干培训 |
第二节 借鉴国外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模式与方法 |
一、模式:"精英化"+"大众化"的分层次普及型教育模式 |
二、方法:理论灌输-实践训练-反思评估 |
三、服务型学习:领导力教育方法的微观视角 |
第三节 发掘中国特色的大学生领导力培育保障条件 |
一、校-院(系)两级学生工作体制建构 |
二、以专职学生工作人员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建设 |
三、构建高校-社会开放式领导力培育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概述 |
2.1 非权力影响力及其特征 |
2.1.1 非权力影响力的定义 |
2.1.2 非权力影响力的特征 |
2.2 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的关系 |
2.2.1 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的相同之处 |
2.2.2 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的不同之处 |
2.3 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的重要作用 |
2.3.1 建立威信 |
2.3.2 树立榜样 |
2.3.3 感染导引 |
2.4 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要素 |
2.4.1 品德人格要素 |
2.4.2 知识水平要素 |
2.4.3 才智能力要素 |
2.4.4 情感心理要素 |
2.5 新时期强化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培育的紧迫性 |
2.5.1 强化非权力影响力培育是我军性质和宗旨的根本体现 |
2.5.2 强化非权力影响力培育是新时期基层带兵工作的重要法宝 |
2.5.3 强化非权力影响力培育是和谐官兵关系的内在要求 |
第3章 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3.1 问卷调研 |
3.1.1 设计原则 |
3.1.2 实施过程 |
3.2 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存在的问题 |
3.2.1 权力因素相关问题 |
3.2.2 品格因素相关问题 |
3.2.3 知识因素相关问题 |
3.2.4 能力因素相关问题 |
3.2.5 感情因素相关问题 |
3.2.6 心理因素相关问题 |
3.2.7 培育环境相关问题 |
3.3 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3.1 认识偏差导致权力运用不规范 |
3.3.2 从政道德下滑引发行为失范 |
3.3.3 素质不高制约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发挥 |
3.3.4 感情因素限制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效用 |
3.3.5 培育环境不健全影响非权力性影响力培育体系建立 |
第4章 健全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培育体系的对策 |
4.1 不断规范军队基层干部手中权力的正确使用 |
4.1.1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
4.1.2 防范权力过度集中 |
4.1.3 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 |
4.2 努力提高军队基层干部的官德修养 |
4.2.1 率先垂范 |
4.2.2 公道廉洁 |
4.2.3 言而有信 |
4.3 着力提高军队基层干部的自身素质 |
4.3.1 丰富自身知识 |
4.3.2 提升领导能力 |
4.3.3 提高心理品质 |
4.4 努力营造良好的官兵关系氛围 |
4.4.1 尊兵爱兵 |
4.4.2 深知兵心 |
4.4.3 做好服务 |
4.5 不断加强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培育环境建设 |
4.5.1 发挥主观能动性 |
4.5.2 健全培育硬环境 |
4.5.3 提高培育软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调查问卷 |
致谢 |
(5)中小学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传统素质理论 |
1.2.2 现代素质理论 |
1.2.3 利克特的领导系统图 |
1.3 有关概念界定 |
1.3.1 影响力的含义 |
1.3.2 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含义 |
1.3.3 权力性影响力的含义 |
1.3.4 人格的含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影响力概述 |
2.1 影响力的作用 |
2.2 权力性影响力及其特征 |
2.2.1 强制性 |
2.2.2 短暂性 |
2.2.3 范围性 |
2.2.4 无差异性 |
2.3 非权力性影响力及其特征 |
2.3.1 自然性 |
2.3.2 差异性 |
2.3.3 征服性 |
2.3.4 超前性 |
2.4 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异同 |
2.4.1 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相同点 |
2.4.2 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不同点 |
2.5 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关系 |
2.5.1 互相联系 |
2.5.2 互相影响 |
第三章 中小学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理论分析 |
3.1 中小学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重要作用 |
3.1.1 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重要性 |
3.1.2 中小学校长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 |
3.2 中小学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构成 |
3.2.1 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主要构成要素 |
3.2.2 中小学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
3.3 中小学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形成的阶段 |
3.3.1 观察阶段 |
3.3.2 亲近阶段 |
3.3.3 认同阶段 |
第四章 中小学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实证研究 |
4.1 问卷调查 |
4.2 中小学校长影响力问卷调查数据与分析 |
4.3 个案访谈与分析 |
4.3.1 权力及其影响力 |
4.3.2 人格的影响力 |
4.3.3 情感的影响力 |
第五章 提高中小学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对策探讨 |
5.1 以先进的思想观念引导教职工 |
5.2 以高尚的人格征服教职工 |
5.3 以超凡的才能带动教职工 |
5.4 以渊博的知识赢得教职工 |
5.5 以真挚的感情感染教职工 |
5.6 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要注意的事项 |
5.6.1 忌打击报复 |
5.6.2 忌游离群体 |
5.6.3 忌独断专行 |
5.6.4 忌因循守旧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中小学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小学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概述 |
第一节 校长影响力的含义及构成 |
第二节 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重要作用 |
第三节 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相关理论 |
第二章 中小学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对象及基本情况分析 |
第二节 中小学校长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现状 |
第三章 中小学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政治思想素质是中小学校长非权力影响力发挥的前提 |
第二节 正确行使职位权力是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根本性因素 |
第三节 学识能力是影响非权力影响力发挥的基础性因素 |
第四节 道德品格是非权力性影响力能否有效发挥的根源 |
第五节 情感沟通是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支撑性因素 |
第四章 提升中小学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对策 |
第一节 更新思想政治观念,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 |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增强廉政服务意识 |
第三节 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开拓管理新格局 |
第四节 努力塑造高尚品格,以德性的力量影响群众 |
第五节 增强交流沟通技巧,巧妙处理好人际关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本文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概述 |
第一节 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的基本阐释 |
一、领导者权力影响力的含义 |
二、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的含义与特征 |
三、领导者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的关系 |
四、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的要素与类型 |
第二节 中外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运用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
一、中国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运用的经验教训 |
二、外国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运动的经验教训 |
三、中外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运用的启示 |
第三节 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的相关理论 |
一、魅力型领导理论 |
二、领导特质理论 |
三、领导行为理论 |
四、领导权变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的含义与产生、表现及特点 |
第一节 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的含义与产生 |
一、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的含义 |
二、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的产生 |
第二节 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的表现 |
一、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的正效应 |
二、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的负效应 |
第三节 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的特点 |
一、稳定性与速变性 |
二、真实性与欺骗性 |
三、超前性与滞后性 |
四、示范性与危害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中的相关因素、行为过程及效果评价 |
第一节 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中的相关因素 |
一、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与权力影响力交互作用 |
二、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与被领导者行为交互作用 |
三、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与领导情境交互作用 |
四、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与领导者特质及风格交互作用 |
第二节 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的行为过程 |
一、角色确定 |
二、剧本体认 |
三、角色扮演 |
四、剧班协同 |
五、台前与台后的区域互动 |
第三节 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的效果评价 |
一、对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的评价差异 |
(一)评价主体不一致 |
(二)评价标准不一致 |
(三)评价方式不一致 |
二、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的评价标准 |
(一)事实评价标准:注重领导效能和效益 |
(二)技术评价标准:系统化与多样化 |
(三)价值评价标准:以人民满意为主,注重社会公正性 |
三、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的评价机制 |
(一)静态:搭建第三方评价平台及长效评价 |
(二)动态:历时性与实效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正确认识和处理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的对策 |
第一节 处理与权力影响力的关系:运用非权力影响力的前提 |
一、摒弃领导者特权思维 |
二、正确的运用权力:与非权力影响力的运用相辅相成 |
三、强化领导者角色意识:表里如一 |
第二节 正确对待与群众的关系:非权力影响力的运用离不开集体智慧 |
一、领导者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
二、汲取群众智慧 |
三、以实绩树立权威 |
第三节 建立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合理规范非权力影响力 |
一、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 |
二、正确引导公众对领导者影响力的认知 |
三、有效规避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的负面效应 |
第四节 提高领导者自身素质:合理运用非权力影响力的主要途径 |
一、加强领导者能力培养 |
二、提升领导者个人魅力 |
三、加强领导者高尚的品格修养 |
第五节 不断完善科学的评价标准:合理运用非权力影响力的主要依据 |
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
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
三、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9)企业总经理非权力性影响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本论文研究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 研究重点及研究思路 |
(五)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二、企业总经理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特点和作用 |
(一) 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概念 |
(二) 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特点 |
(三) 非权力性影响力对权力影响力的作用 |
(四) 企业总经理非权力性影响力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
三、企业总经理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来源及其效力制约因素 |
(一) 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来源 |
(二) 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效力制约因素 |
四、提升企业总经理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建议 |
(一) 确立企业组织目标,强化总经理的非权力性影响力 |
(二)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权力渗透到非权力影响力中 |
(三) 建立学习型组织,提升总经理的非权力性影响力 |
(四) 利用企业文化建设,凝聚团队精神,使总经理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增值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民办高校教师影响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民办高校教师影响力是提高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 |
1.2.2 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影响力是推进民办高校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
1.2.3 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影响力,有助于加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方法和框架及思路 |
1.4.1 论文研究的方法 |
1.4.2 论文研究的框架 |
1.4.3 研究思路 |
1.5 论文的工作 |
第二章 影响力及教师影响力相关理论基础 |
2.1 影响力的涵义与特点 |
2.1.1 双向性 |
2.1.2 叠加性 |
2.1.3 非连续性 |
2.1.4 效果因人而异 |
2.2 影响力的构成 |
2.2.1 权力性影响力的构成 |
2.2.2 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构成 |
2.3 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的异同及相互关系 |
2.3.1 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相同点 |
2.3.2 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不同点 |
2.4 教师影响力的涵义及构成 |
2.4.1 教师权力性影响力 |
2.4.2 教师权力有效性 |
2.4.3 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 |
2.5 制约教师影响力的因素 |
2.5.1 知识 |
2.5.2 人格 |
2.5.3 教师行使权力的方式 |
2.5.4 教学方法 |
2.5.5 学生方面的因素 |
第三章 民办高校教师影响力及其发挥 |
3.1 高等学校教育的特点 |
3.1.1 明确的专业目的性或称为职业倾向性 |
3.1.2 对高校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有更高的要求 |
3.1.3 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 |
3.1.4 社会实践的多形式 |
3.2 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民办高校教师影响力具有其特殊性 |
3.3 影响民办高校教师权力影响力发挥的因素 |
3.4 影响民办高校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发挥的因素 |
3.4.1 客观条件 |
3.4.2 主观条件 |
第四章 实证研究-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 |
4.1 西安外事学院简介 |
4.2 西安外事学院师资队伍现状 |
4.3 西安外事学院教师影响力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1 教师影响力不足,是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直接反映 |
4.3.2 教育层次多样化对教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 |
4.3.3 生源层次差异化与整体素质偏低对教师综合能力提出新要求 |
4.4 提高民办高校教师影响力的途经与方法 |
4.4.1 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教师影响力在教育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
4.4.2 因人制宜,剔除制约教师影响力发挥的因素 |
4.4.3 身正为范,从师德建设方面提高自身影响力 |
4.4.4 学高为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是提高自身影响力的根本途径 |
4.4.5 教无巨细,在教育细节中提升教师自身影响力 |
4.4.6 环境轻松,学校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领导者要强化非权力性影响力——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格力量(论文参考文献)
- [1]领导者要强化非权力性影响力——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格力量[J]. 孙启盛. 学理论, 1996(01)
- [2]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研究[D]. 李秀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3]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培育研究[D]. 黄向红. 湖南大学, 2011(03)
- [4]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研究[J]. 冯超.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04)
- [5]中小学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讨[D]. 吴昊. 江西师范大学, 2005(11)
- [6]领导干部要注重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J]. 傅健华. 传承, 2008(08)
- [7]中小学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问题研究[D]. 王文慧. 聊城大学, 2011(09)
- [8]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探析[D]. 梁晨. 黑龙江大学, 2016(03)
- [9]企业总经理非权力性影响力研究[D]. 彭玉年.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3)
- [10]民办高校教师影响力研究[D]. 张佩瑶. 西北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