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观念的非理性层次分析

风水观念的非理性层次分析

一、风水观念的非理性层面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1](2014)在《朱熹风水思想的历史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有关南宋朱熹风水思想的一项系统研究。全文共五章二十节。第一章全面讨论了近60年海内外有关风水问题的相关着述。其中前四节的内容虽然是对一般风水着述的梳理与讨论,但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与宋代或朱熹的风水思想相关联;第五节则分三个方面综述了与朱熹风水思想直接相关的重要研究成果。第二章、第三章对朱熹阴宅风水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一,讨论了朱熹在阴宅风水问题上的“两难”与“悖论”:就知识理性而言,包括朱熹在内的精英阶层未必认同阴宅风水的迷信与蒙昧,但就忠孝人伦和道德情感而言,不讲求风水,其忠君、孝父的人伦情感却又无从寄托。朱熹以及中国传统儒学精英,大都在这种“悖论”与“两难”的语境中叙述着各自的风水话语;二,讨论了朱熹反对迷信阴宅风水,但更反对“孟浪不信”的理学立场,指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一流思想大师中,朱熹是唯一一位深入风水、熟知风水,却又力图跳出风水、提升风水的知识精英。而他在阴宅风水中的最大贡献就是以“诚敬”关联儒学与阴宅风水,进而完成了风水的理学化。第四章、第五章讨论了朱熹阳宅风水的基本架构,即由天地到山川、国都、城镇、聚落、住宅、宅内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大格局。指出朱熹风水思想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是将风水从“阴宅风水”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风水”。“天地间好个风水”,是朱熹关于风水的创造性表达,标志着风水的重心从“祸福吉凶”转变为自然风水。

王贵祥[2](1999)在《风水观念的非理性层面剖析》文中指出风水观念与风水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近年来,一些倾向性的特点是,将“风水”加以“理性化”、“科学化”的解释,并在商业利益的催动下而出现泛滥的趋势,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风水的本义与要义,指出风水是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与神秘的超自然力相互联系的一种手段,虽然其中不乏合理的成份,但本质上仍属于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巫法术。

赖燕琳[3](2017)在《基于形势派风水理论的山地城镇选址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形势派风水理论为研究内容,目的在于探讨形势派风水理论的科学性。首先对形势派风水理论古代经典文献进行总结,追溯风水理论的源流,界定形势派风水理论的地位与价值,探索形势派风水理论的操作方法和思想原型,系统梳理形势派风水的古代文献内容和探索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为下文建立形势派风水理论模型打下理论基础。从人居环境科学角度阐释形势派风水理论的科学性,环境与人的关系中从地理学、生态学、人类学三个不同角度来探讨山地城镇环境的构成。然后分析现存的山地城镇环境评价方法,分析出形势派风水理论的综合性与对山地城镇选址评价的借鉴价值。系统总结形势派风水理论中对环境要素的分类原则,把形势派风水学的五个要素龙、砂、穴、水、向分解为山体、水体、其他要素等几个类别,通过形势派风水理论的经典书籍的整理归纳形成评价体系。然后把每个形势派风水理论评价标准用人居环境科学从地理学、生态学、人类学三个角度来分析其科学原理。最后本文以实际调研阆中保宁镇为例,用实际的例子与形势派风水理论做对比,发现阆中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的山体、水体等其他自然环境要素与形势派风水山地城镇选址评价体系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可见形势派风水山地城镇城镇选址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与应用价值。

李文涛[4](2015)在《中国古代健康居住思想及其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健康居住思想对居住环境营造和使用者的行为心理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养生学、风水学、造园等理论中进行挖掘、提炼,归纳梳理出系统全面的古代健康居住理论体系,并印证其理论在传统建筑的规划布局、建筑空间、植物栽种以及家具布置等方面中的体现。在传统建筑择址层面,从中国古代山水画论中,挖掘出了经长期探索而形成“丈山尺树,寸马豆人"的经典命题,明确表达了古人对山水画之要素的理想的尺度比例关系。与“百尺为形,千尺为势”传统风水理论相互印证,揭示了理想建筑环境的尺度标准——“丈山”即为风水学中主山的最佳尺度。以“千尺为势”理论与明十三陵,推敲出“丈山”的尺度,并以清昭陵为例,运用物理环境模拟手段,印证“丈山”尺度理论在实际建筑环境中的“藏风聚气”地实践应用。在规划布局层面,对传统建筑规划布局原则理论进行了系统整理,从中挖掘出“宅外形”、“建筑方位”以及“理想居住密度”三命题加以深入研究。宅居轮廓及宅居环境营造要合理,建筑功能要因方位而定,通过运用物理环境模拟手段,分析各命题与建筑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古人对宅居建筑物理环境的关注重点。同时,梳理了理想居住建筑密度理论,加以量化分析,并与传统建筑密度的实践状态相互比较,从而挖掘古人宅居建筑营建的实质内涵。在建筑空间层面,梳理其中的健康居住理念,探索建筑空间之遮风挡雨的本质,以及古人对建筑空间尺度、阴阳的理解,归纳整理了古人在建筑经营时的防风、洒扫、除湿等生活技巧。挖掘出与建筑空间尺度有着直接关系“阴阳适中”观念,并印证了其是古人的核心居住理念之一。在植物配置方面,通过传统植物种植观念地梳理,揭示了古人在植物配置方面与物理环境以及心理行为关系的特点,归纳梳理了植物在审美层面的怡情作用,探究了其在传统宅居环境中的实践应用。

侯立新[5](2015)在《风水:中国人的环境心理学》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梳理和回顾了风水源脉和研究历程,提炼出风水发展史中凸显出来的“原则”和“策略”;归纳出风水概念的核心品质——“环境与人的关系学说”;进一步明确了风水对中国人的心理意义远胜于环境本身的意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学说为基础,尝试创建了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风水文化体系”、“风水学科体系”以及“风水心理学体系”;在方法论上,以心理学的广博视野,将自然科学所推崇的“因果性说明”与人文社会科学所倡导的“意义性理解”融为一体,创造性地提出了风水研究的“二元交叉分析模式”,有效打破了长期横亘在风水学说中科学与迷信之间的藩篱。以此方法为指导,笔者对三种典型风水现象,分别进行了实验研究、统计研究和二元交叉分析研究,揭示了风水“过白”的生理心理依据,用统计数据驳斥了关于“海上观音”庇护三亚风水的不实传言,并对“遗体受荫”这一古老观念,从实证和现象学分析的角度对其遗传学、社会心理学依据以及心灵抚慰和心理治疗作用分别予以分析和证实。本文从多视角、多维度对风水心理学予以了探讨,基本展示了风水心理学的完整面貌。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取向,它在风水学理论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突破,这对于我国的风水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特别是它以风水心理为中心,强调风水文化对中华民族具有的极其重要的精神作用,对于构建本土环境心理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启发与指导意义。

王贵祥[6](1994)在《风水观念的非理性层面剖析》文中研究说明一、"风水"热及对传统中国文化的理性化诠释倾向国内对于风水问题的关注是80年代以来的事情,伴随着学术思想与学术气氛的空前活跃,建国以来人们一直违言的风水问题,也开始登上学术研究的大雅之堂。最初对于风水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主要是由一些有着良好学术功底的建筑学者们进行的。他们结合建筑实物与历史文献,在对古代中国人建筑选址、建筑组群方式、建筑群体空间艺术规律等方面,做了许多探索性的工作。这些学者的研究显然带有拓荒的性质,取得的成就也是相当大的。

艾美玲[7](2012)在《广西客家人风水知识与居住空间文化 ——以武鸣县灵马镇那龙村福马屯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风水活动仍然活跃于社会之中,并在客家村落尤其明显。风水作为一种独具意蕴的文化现象,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运用田野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把风水作为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来进行社会学的解读,通过对武鸣县灵马镇客家村落那龙村的三个月的田野调查,首先给大家介绍风水知识与居住空间在客家村落的表现形式,其主要从村民集体生活的村落风水,阳宅风水、阴宅风水和三个方面来呈现客家人的风水观:集体居住的场所村落风水,通过对村落风水概况及村落的神圣空间及世俗空间两块来展示;阳宅风水主要体现在建房过程中风水运用、建房后风水补救以及室内居住空间风水表现上;阴宅风水则通过客家人的二次葬中选择公共墓地及另觅风水宝地和重视清明扫墓中的对共同祖先墓地及各家墓地中祖先崇拜中表现出来;接下来便分析风水在客家地区盛行的原因,其原因主要从物质、文化和心理三个维度来讲:物质原因主要有客家人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和客家人追求财丁两旺的利益诉求;文化原因主要有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国文化政策转型与重构的影响以及科学知识及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原因主要有趋吉避凶的安全的心理需要和从众心理。最后探讨风水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影响:积极功能有心理调试及积极的暗示、宜居及建筑美学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和社会控制功能;消极功能有世俗的功利性、蕴含社区不稳定因素和具有迷信及消极的巫术的成分。最后对本文进行一个总论,指出风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不在任何科学的或者其他文化的价值标准范围,是属于另一种知识系统。但如果将其斥之为迷信或高抬其为科学的观点都不能揭示风水的本质。我们应该使风水这一文化现象走向更加理性化,对风水理论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风水中蕴含的一些理性的思想给予充分的挖掘和推广,对于其非理性层面的东西予以抛弃,或加以控制,并进行有效地引导其发展趋势。

吴俊范[8](2009)在《环境·风水·聚落——以近代上海为中心的历史地理考察》文中提出自然环境与风水观念,一度是影响传统聚落形态存在和变迁的两个重要因素,那么,在传统乡村聚落向近代城市聚落转型的过程中,这二者起到何种作用呢?其作用机制又是怎样的呢?本文以历史地理学的实证手法,通过复原上海开埠后乡村聚落向城市化转型的具体过程,发现:在城市扩张的影响下,乡村聚落赖以依存的传统河道体系首先崩解,继而以河道为物质基础的风水形势发生变异,此二点从根本上动摇了乡村聚落赖以存在的自然与人文条件。同时,随着城市产业的发展和移民的大量涌入,原有的乡村空间快速地被不规范的城市空间———棚户区所替代。棚户区至今仍然是城市政府面临的治理难题,其产生的历史地理过程和驱动机制值得更深入的学术考察。

刘常秀[9](2011)在《住宅建筑风水文化的生态学解析》文中研究表明风水是我国一种民间文化,其中包含住宅风水和墓地风水。长期以来,有人把风水视为一种封建迷信,并给予全盘否定,而有的人则笃信风水,极力的推崇它。然而风水作为一种文化,从古至今一直被延续下来,其中必然蕴含着某种合理的因素。基于此,笔者试图从科学的角度,用生态学中的理论对风水文化中的住宅风水进行科学的探索,希望从中揭示出其合理性,以期获得对风水文化的正确认识。本文运用了生态系统理论与景观生态理论系统地对住宅建筑风水进行了探究,揭示了住宅建筑风水中存在的科学性,从而对如何正确看待住宅风水文化提出了合理化的见解。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一共四个部分(一)风水文化概说;(二)住宅建筑风水文化中蕴涵的生态学思想;(三)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住宅建筑风水文化解析;(四)住宅建筑风水文化的生态学评价。文章首先分析了住宅建筑风水文化的起源、历史及其发展现状,揭示出了住宅建筑风水文化存在的必然性以及研究住宅建筑风水文化的必要性;其次,提出了本文用来解析住宅建筑风水文化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论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再次,用生态系统理论对住宅建筑风水文化进行解析,把影响宅基选择的因子分为环境因子和人文因子两大类,用这两大因子对住宅外部环境进行解析;第四,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廊道、斑块等概念对住宅建筑文化进行解析;最后,对住宅建筑风水进行评价,并对住宅建筑风水文化对环境建设的启示进行论述。文章的基本结论是:住宅建筑风水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我们祖先与自然关系的生动写照。虽然其中夹杂着巫术、迷信的思想,但是其中的精华却无法被掩盖。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住宅建筑风水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对住宅风水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让人们重新审视住宅风水文化。

李海燕[10](2010)在《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陈独秀一生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积极倡导“文学革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作为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统帅,他把“文学革命”与现代性追求紧紧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启蒙现代性的诉求与审美现代性的思考,引领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也对中国的现代化启蒙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主要是在现代性的视野中来研究陈独秀的文艺思想,通过分别研究陈独秀文艺思想的现代性语境、文学革命与启蒙现代性诉求、文学独立与审美现代性思考、陈独秀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换和历史局限等,发掘出陈独秀文艺观充满张力的内在结构,并通过陈独秀这一个案研究,揭示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在中国文学的现代转换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问题既包含文明与愚昧的冲突、革新与守旧的冲突,也包含西方与东方的冲突、启蒙与救亡的冲突,除此之外还包含着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内在冲突,只有在这些冲突的背景下,才能够全面理解陈独秀文艺思想的内在张力结构。反之,通过了解陈独秀文艺思想的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内在冲突,也可以更加合理地解释中国现代文学的种种矛盾冲突并能够全面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全貌。全文共由七个部分构成,除导言和结语外,包括对陈独秀的现代性思想进行具体论述的五个章节。论文的导言部分作为全文的开篇,分为选题说明与研究现状、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三个部分。通过对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状况进行分析,找到论文的切入点,把陈独秀的文艺观放在现代性这一视角下来研究,从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双重变奏的角度来揭示出陈独秀文艺观的内在构成。论文的第一章是现代性意义阐释。主要从现代性的涵义、现代性的张力、现代性的生成三个方面来全面阐述有关现代性的问题。文章对现代性的定义和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对现代性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细致梳理。现代性主要在感性层面、理性层面和非理性层面来展开,三个层面构成了完整的现代性。而现代性本身又充满着矛盾和张力。首先是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张力。启蒙现代性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但是其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同时存在。而审美现代性作为非理性层面的现代性不可能取代启蒙现代性的正面功能,只是相对于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负面影响而有所作为。审美现代性作为启蒙现代性的一种“他者”存在,旨在克服或改善启蒙现代性所带来的消极的负面作用。其次,理性层面又分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也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张力。缺少工具理性实践的价值理性是蒙昧的理性,必然导致乌托邦图景;而没有价值理性指导的工具理性也只能是盲目的理性,同样会导致人的被奴役。最后,现代性的两大目标自由与平等也是一种既相互冲突又相互支撑的张力关系。自由是以平等为前提的,没有人格的独立平等,谈不上真正的普遍适用的自由。同样,没有自由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平等。然而,过分地强调自由又有削弱平等的可能性;过分强调平等又有妨碍自由的局限性。现代性是与启蒙运动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启蒙运动的发生现代性也得以生成。但是由于现代性本身所具有的矛盾和张力,使得启蒙运动中形成了英国和法国两种启蒙模式,英国启蒙模式强调工具理性,崇尚自由,相对比较“保守”;而法国启蒙模式强调价值理性,崇尚平等,做事比较“激进”。论文的第二章是陈独秀文艺思想的现代性语境。主要从陈独秀的法兰西情结、中国的现代性试验、陈独秀的现代性追求三个方面来全面把握陈独秀的现代性思想。本章首先介绍了陈独秀文艺思想产生的个人因素和时代背景。其中,陈独秀人格魅力中有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叛逆心理,并且有做事果敢、执着等特点。陈独秀的这一性格特征使得历史选择了他作为中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从地域和历史文化上来讲,中国和法国同属大陆文化,中国和法国的中世纪同样有着浓重的封疆与世袭观念和封建等级制度,而法国大革命对于中国革命在某种程度上讲更有借鉴意义,因此陈独秀选择了法国启蒙模式来作为中国的启蒙方案。中国的启蒙先驱们为了追求现代性先后进行了多次试验,从感性层面的变革到理性技术层面的引进再到制度层面的创新,都失败了。而梁启超等人在思想领域的试验也由于启蒙现代性的不够彻底而导致中途夭折。在总结前人现代性试验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陈独秀延续了梁启超的革命路线,从思想领域入手进行国民性改造,彻底地反对封建蒙昧和封建专制,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运动。陈独秀对文学的思考有两条不同的思路,其一是“文学革命”的思路,也就是启蒙现代性诉求之路,其二是“文学独立”的思路,也就是审美现代性思考之路。这也是延续了梁启超和王国维分别开创的“三界革命”与“文学自主”的思路。在前一思路上,作为革命家和政治家的陈独秀对革命和人的解放的关怀压倒了一切,“文学革命”在客观上成了改造国民性进而改造社会的工具,他的文学观也更多的倡导文学工具论;在后一思路上,作为思想家和文人的陈独秀受西方美学和现代学术意识的影响而关注文学的存在本身,因此反对任何形式的文学工具论而提倡文学自主论。当然,陈独秀的这两条思路并不是并行的,在陈独秀的文艺观中,“文学革命”是他的毕生追求,也是他的主要努力方向。因此,从主观上来讲,陈独秀还是倾向于启蒙现代性的,而“文学独立”和审美现代性思考只不过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无意识的自然流露。论文的第三章是陈独秀文艺思想的启蒙现代性诉求。主要从文学革命与传统批判、“赛先生”与写实文学、“德先生”与平民文学三个方面来具体研究陈独秀的启蒙现代性文艺思想。陈独秀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的“文学革命”思想一直和改造国民性联系在一起,这是自梁启超以来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一直在走的一条道路。在陈独秀的论述中,特别是在他的《文学革命论》中,启蒙和现代性思想贯穿文章始终,“科学”与“民主”思想也融入进他的文学思想中。“科学”与“民主”的思想体现了陈独秀对现代化的强烈渴望和追求,也是陈独秀启蒙现代性思想的核心,并且他所高举的“科学”与“民主”的大旗与启蒙现代性的特征是相一致的。因此,他的“文学革命”是与追求启蒙现代性贯穿在一起的。在他的文学思想中,他的“文学革命”思想体现了对封建蒙昧和封建专制的严厉批判,他对科学的崇尚导致他以一种科学主义的精神偏爱写实主义创作手法,而他对民主的关注也使得他以一种人道主义的情怀倡导平民文学。论文的第四章是陈独秀文艺思想的审美现代性思考。主要从文学独立与范式转移、主体意识与方法多元、文学之用与审美超越三个方面来具体研究陈独秀的审美现代性文艺思想。作为一个文人,一个现代性的诉求者,陈独秀和“五四”时期大多数的现代知识分子一样在追求启蒙现代性的过程中一直没有放弃对审美现代性的思考。他非常认同文学自主论,只是来不及或者不愿去思索文学的社会功用和文学的审美自主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陈独秀明确反对“文以载道”,提出“文学独立论”,明确区分“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大力推进中国文学从古典范式向现代范式的转移。他极其尊重作家的主体意识,强调要让作家进行独立创作。除了张扬人的主体意识之外,他还极力倡导文艺创作与批评中要坚持方法多元。陈独秀认为不论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文艺作品,不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只要是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都是好作品。虽然他的“文学革命论”在主观上具有工具论的性质,但是审美现代性思考使得他也认为文学的作用是“无用之用”,文学有审美超越的功能。陈独秀在主观上致力于启蒙现代性的追求而在客观上又割舍不下审美现代性的思考,这种矛盾与冲突一直贯穿在陈独秀的文艺思想中。论文的第五章是陈独秀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换。这一章主要是在现代性视野中对陈独秀的文艺思想进行历史评价。本章主要从现代性追求与现代转换、中国现代文学的张力结构、陈独秀与中国现代性思想的不足三个方面介绍了陈独秀文艺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陈独秀现代性思想的历史局限性。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宣言书。在他的带领下,文学革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白话文运动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中国文学从古典范式向现代范式成功转移。“五四”文学革命所进行的反对文言、提倡白话的运动,带来了文学语言形式的大革新,也对促进人的觉醒和解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思想正是以它从理论主张到创作实践、从文学内容到文学形式的全面大革新,引领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方向,开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之路,从而使中国文学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与陈独秀文艺思想的二重性一样,中国现代文学也是一种张力结构,其中存在着“启蒙”与“审美”的双重变奏,由此也形成了“人生派”与“艺术派”两大文学派别。陈独秀在现代性追求中选择了法国启蒙模式,因此更热衷于对价值理性的追求,但是却缺乏理论的探讨。他所提出的“德先生”与“赛先生”在某种程度上讲只是口号,而不是学理。由于对人道主义和平等思想的偏爱,陈独秀的科学精神和自由意识明显不足,他的很多论述都显得过于激进与武断。另外,由于陈独秀的革命家角色决定了他对启蒙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审美的思考,他所提倡的“文学独立”很多时候也只是停留在理论或者口号层面而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论文的结语部分作为全文的总结,主要论述了陈独秀的历史评价和我们今天的现代性使命问题。分“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陈独秀”和“我们已经现代了吗”两个部分。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陈独秀?对待一个历史人物,要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评价方式,不可以将之拔得过高,也不可以全盘否定。70多年前,陈独秀先生在谈及对鲁迅先生的历史评价时有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说历史有时把鲁迅先生当“神”,有时又把他当“狗”。并且在中国各个时代都盛行“造神”与“打狗”运动。陈独秀当年所担心的事情并不是偶然发生在鲁迅先生身上的,陈独秀本人也未能幸免。在中国历史上,他也经历了从“神”到“狗”,再从“狗”到“神”的多次反复。近期陈独秀研究又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这一方面说明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很开明了,陈独秀本人所信守的“科学”和“民主”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国的现代化程度也有了显着提高;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繁荣景象又有发展为“造神运动”的趋势,这又远远地背离了陈独秀先生所推崇的“独立之思想”和启蒙现代性精神。我们已经现代了吗?通过分析,我认为,在当今社会,科学精神与民主意识仍然没有完全实现,人们的现代思维方式还没有最终形成,中国的启蒙大业至今也没有彻底完成。在此种意义上说,文学革命仍需继续,现代性之路依旧漫长,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任重而道远。同时,由于现代性的两大目标和原则“自由”与“平等”是一对相互矛盾的张力关系,因此,我们在进行启蒙的时候,要重新认识法国启蒙先驱们所忽视的“博爱”理念,要有一种“容忍异己的态度”也就是“宽容”精神,这正是协调“自由”与“平等”两者矛盾关系的最好的桥梁。我们只有接过陈独秀先生所扛起的“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继续开展启蒙运动,清除封建蒙昧和封建专制的遗毒,倡导“博爱”理念和宽容精神,追求个性自由与众生平等,追求科学理性与政治民主,鼓励主体意识和多元文化,在“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引领下,中国的经济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民主政治才能得以建成,文化领域也才能真正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

二、风水观念的非理性层面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水观念的非理性层面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朱熹风水思想的历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范式
    二、选题缘起及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近60年有关风水着述的综述:学术史或文化史的讨论
    第一节 1949—1980年:风水研究的历史学范式
        一、关于“一片空白说”的质疑
        二、宿白的《白沙宋墓》:风水器物与风水文献的研究
        四、指南针与磁偏角:风水术的科学史研究
        五、《徽州明代住宅》:风水的建筑学研究
        六、关于历代“反风水”的思想史研究
    第二节 1981—1990年:风水研究路径的拓宽和类型的丰富
        一、1981—1990年相关研究一览表
        二、梁容若的一项被遗忘的重要研究
        三、潘谷西、何晓听的东南风水研究与“风水建筑学”的开端
        四、尹弘基、于希贤与“风水地理学”的开端
        五、《金翼》与《银翅》:“风水人类学”的学术开端
        六、王玉德、邵本武等关于风水的历史学考察
    第三节 1990—2013年:风水着述的繁盛与混乱
        一、该时期研究状况一般综述
        二、该时期有关风水、堪舆学研究与着述的年度统计结果
        三、“风水的泛滥”:批判与反弹
        四、近30年以风水研究的硕博论文:学科分类统计
    第四节 中国台湾地区的风水研究
        一、刘祥光、廖咸惠——史学界研究的代表
        二、李亦园、叶春荣——人类学界研究的代表
        三、汉宝德——建筑学界研究的代表
        四、相关硕博论文
    第五节 国外有关中国风水问题的研究
        一、欧美关于风水研究的三个阶段
        二、欧美国家的相关研究成果
        三、伊特尔与李约瑟的研究
        四、小林宏至与日本人类学风水研究的阶段划分
        五、日本风水研究的代表人物:渡边繁雄与濑川昌久
        六、日本风水研究的“新生代”学者
    第六节 关于朱熹风水思想的相关论述
        一、近30年以朱熹为专题的重要研究着作(含博士论文)
        二、陈荣捷、余英时、束景南等:关于朱熹风水思想的认识
        三、其他有关朱熹风水研究的着述
第二章 阴宅风水与“送终之孝”
    第一节 朱熹为父亲的择葬“改葬”
        一、朱熹为父择地改葬
        二、改葬原因:“惧其体魄之患”
        三、朱熹改葬的比较研究:宋代的其他改葬
    第二节 朱熹为母亲择地分葬
        一、朱熹为母亲择地分葬
        二、朱熹为父母分葬原因
        三、朱熹分葬的比较研究:宋代的分葬与合葬
        四、坟旁建房:寒泉精舍
    第三节 宋代改葬、分葬问题的统计与整理
        一、宋代阴宅风水中有关“改葬”的各类记载统计表
        二、宋代阴宅风水中有关“合葬、分葬”的各类记载统计表
第三章 卜地、卜时与葬法中的风水
    第一节 朱熹夫妇的卜地与择葬
        一、朱熹夫妇的异地择葬
        二、异地择葬遭遇质疑
        三、宋代异地葬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朱熹对亡子的卜时与葬法
        一、朱熹为亡子择葬
        二、朱熹为亡子择日的比较研究
        三、朱熹研制“灰隔法”
    第三节 宋代卜地、卜时问题的统计与整理
        一、宋代阴宅风水中有关“卜地”的各类记载统计表
        二、宋代阴宅风水中有关“卜时”的各类记载统计表
        三、宋代阴宅风水中有关“久丧不葬”的各类记载统计表
    第四节 《山陵议状》:风水的理学化与两难语境
        一、对“五音葬法”的批判
        二、阴宅风水的理学化
        三、对风水具体方术的高度重视
第四章 大阳宅与山川风水
    第一节 天人合一:朱熹的大阳宅观
        一、择地而居
        二、阳宅风水的诞生与发展
        三、朱熹的阳宅观
    第二节 岳麓书院与山川风水
        一、朱熹与岳麓书院
        二、宋代关于书院风水形胜论述:与朱熹作比较研究
        三、后代关于岳麓书院风水形胜的论述:与朱熹做比较研究
    第二节 白鹿洞书院的的川风水与“风水层累”
        一、朱熹与白鹿洞书院
        二、书院古志五种中的“风水层累”
    第四节 宋代山风水与书院问题的统计与整理
        一、“胡贾建层楼”的风水之争
        二、宋代阳宅风水中有关“卜书院”的各类记载统计表
第五章 家国卜居与理学风水
    第一节 家国卜居之一:都城与城居
        一、朱熹的都城风水观
        二、南宋关于择都的其他论述:与朱熹比较
        三、朱熹的城居风水观
        四、南宋城邑风水观的其他论述:与朱熹比较
    第二节 家国卜居之二:住宅
        一、卜居西山
        二、卜居云谷
        三、卜居考亭
        四、武夷精舍的建构
        五、南宋的其他阳宅卜居:与朱熹比较
    第三节 家国卜居之三:宅内风水
        一、宅内风水研究现状
        二、朱熹的上梁文研究
        三、陈元靓《事林广记》
    第四节 宋代卜居问题的统计与整理
        一、宋代阳宅风水中有关“卜城镇”的各类记载统计表
        二、宋代阳宅风水中有关“卜宅”的各类记载统计表
结语
    一、关于阴宅风水
    二、关于阳宅风水
    三、综合阴宅、阳宅风水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形势派风水理论的山地城镇选址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相关概念及问题研究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的可行性
        1.3.3 研究的创新性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风水理论相关研究综述
        1.4.2 山地城镇选址评价相关研究综述
        1.4.3 总结与研究角度选取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2章 形势派风水理论基础研究
    2.1 风水理论的演进过程
        2.1.1 风水理论的思想源头
        2.1.2 风水理论的发展演化
        2.1.3 风水理论派别与争议
    2.2 形势派风水理论源流与价值
        2.2.1 形势派风水理论的发展
        2.2.2 形势派风水理论的体系
        2.2.3 形势派风水理论的价值
    2.3 形势派风水理论的研究现状
        2.3.1 形势派风水理论当代研究概要
        2.3.2 形势派风水理论古代文献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居环境科学与形势派风水理论关系研究
    3.1 山地城镇自然环境构成
        3.1.1 自然环境要素
        3.1.2 景观功能类型
        3.1.3 物种演进理论
        3.1.4 总结
    3.2 现有山地城镇选址评价方法综述
        3.2.1 山地城镇选址景观生态系统适宜性评价方法
        3.2.2 山地城镇选址人居环境自然适应性评价方法
        3.2.3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山地城镇选址评价方法讨论
    3.3 形势派风水理与现有选址评价方法的对比
        3.3.1 评价目的与原则对比
        3.3.2 评价方法与体系对比
        3.3.3 结论
    3.4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形势派风水评价体系研究路径
        3.4.1 山地城镇因素限定
        3.4.2 人居环境科学解释
        3.4.3 评价体系重新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形势派风水理论的山地城镇选址评价体系
    4.1 总述
        4.1.1 组成成分
        4.1.2 研究方法
    4.2 形势派风水理论的山体评价体系
        4.2.1 山脉——龙
        4.2.2 山体——砂
    4.3 形势派风水理论的水体评价体系
        4.3.1 地理防灾性——水体与城镇的关系
        4.3.2 生态和谐性——水体的形态
        4.3.3 生命演进性——水的其他性状
        4.3.4 总结
    4.4 形势派风水理论的其他自然要素评价体系
        4.4.1 穴——土壤
        4.4.2 向——阳光、气候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形势派风水理论的山地城镇选址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5.1 形势派风水理论城镇选址评价体系因子构建
        5.1.1 构建目标
        5.1.2 评判标准
        5.1.3 体系构建
    5.2 形势派风水理论城镇选址评价体系运用方法
        5.2.1 山体评价步骤
        5.2.2 水体评价步骤
        5.2.3 其他要素评价步骤
    5.3 保宁镇基本概况与自然环境
        5.3.1 保宁镇的历史沿革
        5.3.2 保宁镇的自然环境
    5.4 基于形势派风水理论的保宁镇选址实证研究
        5.4.1 保宁镇山体要素评价研究
        5.4.2 保宁镇水体要素评价研究
        5.4.3 保宁镇其他自然要素评价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讨论与建议
    6.1 辩证视角
        6.1.1 形势派风水存在非理性因素
        6.1.2 城镇选址的复杂性与全面性
    6.2 研究结论
    6.3 存在问题
    6.4 启示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专着类
    期刊类
    学位论文类
    会议论文类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中国古代健康居住思想及其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水平及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论文框架
        1.3.2 论文主要内容
    1.4 具体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
    1.6 未尽事宜
第二章 中国古代健康居住思想层次界说
    2.1“法天象地”缘起及具体原则
        2.1.1 古人对人与天地自然的认知
        2.1.2 古代理想的建筑美学
        2.1.3 建筑营造的具体原则——风水理论
        2.1.3.1 风水学释义
        2.1.3.2 阴阳之枢纽
        2.1.3.3 五行八卦模式
    2.2 中国古代健康居住思想层次界说
        2.2.1 物理层面
        2.2.1.1 择址观
        2.2.1.2 规划布局
        2.2.1.3 建筑内部空间
        2.2.1.3 植物配置
        2.2.2 行为心理
        2.2.2.1 传统建筑与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
        2.2.2.2“气”与人行为的相似性
        2.2.2.3 巫术层面的信仰作用
        2.2.3 审美层面
        2.2.3.1 自然美
        2.2.3.2 清美
        2.2.3.3 人伦美
    2.3 结语
第三章 中国古代健康居住思想之择址观
    3.1“丈山尺树,寸马豆人"的言论出现及演变过程
        3.1.1 山水画论中的景观要素的形成过程
        3.1.2 山水画要素之间尺度关系
        3.1.3 从“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到“丈山尺树,寸马豆人”
    3.2“丈山”与“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关系
        3.2.1“丈山”与“形势”
        3.2.2“丈山尺树,寸马豆人”的“丈山”之量化过程
        3.2.2.1 以“寸马”来研究“丈山”的尺度
        3.2.2.2 从时间入手的“百尺为形,千尺为势”
    3.3 案例实证及其风环境模拟研究
        3.3.1 以明十三陵为例探讨“丈山”尺度
        3.3.2 以清昭陵为例模拟研究“丈山”的实质内涵
        3.3.2.1“丈山”之“藏风聚气”
        3.3.2.2“丈山”对于整体陵寝建筑的影响
        3.3.2.3“丈山”的对比模拟研究
    3.4 结论
第四章 中国古代健康居住思想之规划布局
    4.1 古代建筑规划之相关理论
        4.1.1 人伦礼制
        4.1.1.1 尊卑等级
        4.1.1.2 礼仪规范
        4.1.1.3 人伦之乐
        4.1.2 阴阳平衡的思维方式
        4.1.3 天人合一
    4.2 从建筑物理环境模拟研究辨风水理论“宅外形”命题之真伪
        4.2.1 宅居建筑对人关系切要
        4.2.2“宅外形”之理论梳理及营造要点
        4.2.2.1 宅外形之概念及营造要点
        4.2.2.2“宅外形”的归纳整理
        4.2.3“宅外形”之模拟研究论证
        4.2.3.1“宅外形”之太阳入射辐射度值的模拟研究
        4.2.3.2“宅外形”之风环境的模拟研究
        4.2.3.3 模拟结果与吉凶说的比对论证
        4.2.4 结果分析
    4.3 建筑密度
        4.3.1 庭院式格局的普适性
        4.3.2 建筑密度要适宜
        4.3.3 理想居住密度之探讨
        4.3.3.1 传统观念中的理想居住建筑密度
        4.3.3.2 案例研究居住密度
        4.3.3.4 理想居住密度的探讨
    4.4 辨风水理论“建筑方位”命题之真伪
        4.4.1 建筑方位要适宜
        4.4.2 建筑方位之模拟验证
        4.4.2.1 北京四合院建立模型之取舍
        4.4.2.2 太阳能辐射模拟
        4.4.2.3 冬季风和夏季风环境模拟
        4.4.2.4 建筑方位优劣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4.5 结语
第五章 中国古代健康居住思想之建筑空间
    5.1 建筑功能实用性
        5.1.1 传统建筑空间本质探索
        5.1.2 适宜之空间尺度
        5.1.3 明暗适中
        5.1.4 空间内部防风
        5.1.5 除湿手段
        5.1.6 理想的居住物理环境
    5.2 健康的行为活动
        5.2.1 空间划分
        5.2.2 灵活的家具布置
        5.2.3 养生与生活
        5.2.4 向往自然的审美特性
    5.3 传统居住建筑的物理环境模拟探讨
        5.3.1 建筑的体形系数探讨
        5.3.2 建筑内部阴阳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古代健康居住思想之植物配置
    6.1 中国传统植物种植观念
        6.1.1 神木·天人合一
        6.1.1.1 神树·植物崇拜
        6.1.1.2 植物·天人合一
        6.1.2 阴阳·生生不息
        6.1.3 风俗·传统禁忌
        6.1.3.1 植物配置表达美好愿望
        6.1.3.2 植物配置表达情感色彩
        6.1.3.3 植物配置传统禁忌
    6.2 中国传统植物种植的行为心理
        6.2.1 实用·食·用
        6.2.1.1 可食·器物·造神
        6.2.1.2 建筑·避暑·其他
        6.2.2 怡人审美
        6.2.3 奇趣妙“响”
        6.2.3.1 树影·古色·古香
        6.2.3.2 闻声·风吹·雨打
    6.3 中国传统植物种植物理层面
        6.3.1 均衡·整体比例
        6.3.2 适中·阴阳比例
        6.3.3 点位·日浴西晒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5)风水:中国人的环境心理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风水研究综述
    1.1 古代风水研究综述(五四运动前)
    1.2 近现代风水研究综述
    1.3 风水心理研究综述
2 问题的提出
    2.1 风水究竟研究什么
    2.2 风水学如何与现代科学接轨
    2.3 风水学如何弥合科学与迷信的分歧
3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2 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3.2.1 实验研究
        3.2.2 历史研究
        3.2.3 扎根理论研究
        3.2.4 现象学研究
    3.3 技术路线
4 核心概念的界定
    4.1 何谓“风水”
    4.2 何谓“气”
    4.3 环境
        4.3.1 自然环境
        4.3.2 社会环境
        4.3.3 人文环境
    4.4 科学解释模式
        4.4.1 因果性说明
        4.4.2 意义性理解
        4.4.3 二元交叉分析模式
5 现代风水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5.1 风水学的研究对象
    5.2 风水的性质及其特点
    5.3 现代风水理论体系的提出
    5.4 传统体系存在的问题
    5.5 改造风水理论体系的哲学依据
    5.6 风水文化体系学说
        5.6.1 风水物质文化
        5.6.2 风水行为文化
        5.6.3 风水精神文化
        5.6.4 “风水文化圈”概念的提出
    5.7 风水精神文化体系
        5.7.1 风水文化心理
        5.7.2 风水思想体系
        5.7.3 风水文化心理和思想体系之间的关系
        5.7.4 风水学精神文化体系格局
6 风水心理学:本土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建构
    6.1 风水心理学的价值
        6.1.1 理论价值
        6.1.2 实践价值
    6.2 风水心理学的界定
    6.3 风水心理学的特点
        6.3.1 注重整体研究
        6.3.2 注重应用研究
        6.3.3 折中主义的方法论
7 风水心理研究
    7.1 风水“过白”的心理实验研究
        7.1.1 实验目的
        7.1.2 实验被试
        7.1.3 实验工具
        7.1.4 实验设计
        7.1.5 实验程序
        7.1.6 结果与分析
        7.1.7 小结
    7.2 “海上观音”庇护心理的统计研究
        7.2.1 研究目的
        7.2.2 研究设计
        7.2.3 研究程序
        7.2.4 结果与分析
        7.2.5 小结
    7.3 “遗体受荫”的“二元交叉分析”研究
        7.3.1 研究目的
        7.3.2 研究设计
        7.3.3 研究程序、结果及讨论
        7.3.4 小结
8 研究的结论、创新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与贡献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7)广西客家人风水知识与居住空间文化 ——以武鸣县灵马镇那龙村福马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理论视角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理论观照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调查情况
    第五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回顾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风水研究
        一、国外学者对风水的研究
        二、国内学者对风水的研究
    第二节 客家人风水习俗研究
    第三节 居住空间与风水理论的研究
    第四节 文献研究回顾综述
第三章 调查地点概况
    第一节 武鸣县概况
    第二节 灵马镇概况
    第三节 那龙村概况
第四章 福马客家人风水知识与居住空间表现
    第一节 注重集体生活的场所——村落风水
        一、村落风水概况
        二、村落空间分布
    第二节 注重生的场所——阳宅风水
        一、建房过程中风水知识的运用
        二、建房后风水补救
        三、室内居住空间风水
    第三节 注重死的归宿——阴宅风水
        一、二次葬——公共墓地安葬及另觅风水宝地安葬
        二、清明扫墓——共同祖先墓及自家墓地
第五章 客家人风水信仰的原因分析及其对客家人的影响
    第一节 客家人风水信仰的原因分析
        一、物质原因分析
        二、文化原因分析
        三、心理原因分析
    第二节 风水知识对客家人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第六章 结论:居住在文化空间的客家人
    一 、居住在文化空间的客家人
    二 、风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另一种知识体系
    三 、赋予空间以意义的风水行为其实是一种“非逻辑行为”
    四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风水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环境·风水·聚落——以近代上海为中心的历史地理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河道体系:民生与风水所依
二、河道体系瓦解:棚户区初产生
三、风水形势涣散:棚户区更滋长
四、生存观念更新:棚户区取代乡村聚落
五、结语

(9)住宅建筑风水文化的生态学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方法、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的方法
        (二) 主要研究内容
        (三)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住宅建筑风水文化概说
    一、风水的含义及起源
        (一) 风水的含义
        (二) 风水的起源
    二、风水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 风水的发展历程
        (二) 风水文化的发展现状
    三、住宅建筑风水文化的价值
        (一) 安全居住的价值
        (二) 审美的价值
第三章 住宅建筑风水文化中蕴涵的生态学思想
    一、生态系统思想
        (一) 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二、景观生态思想
        (一)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二) 景观生态系统的构成
第四章 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住宅建筑风水文化解析
    一、住宅建筑风水系统的构成要素与功能
        (一) 住宅建筑风水系统的构成要素
        (二) 住宅家住风水系统各因子的功能
    二、住宅建筑风水与生态系统
        (一)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二) 整体有机循环观
    三、住宅建筑风水与景观生态学
    四、住宅建筑风水中的尺度效应
        (一) 宅基地景观选择
        (二) 尺度与宅基地景观
    五、"斑块—廊道—基质"与住宅风水
        (一) 斑块在住宅建筑风水中的体现
        (二) 廊道在住宅建筑风水中的体现
        (三) 基质在住宅建筑风水中的体现
    六、住宅建筑风水中的景观改造
        (一) 住宅周围的绿化
        (二) 风水林的建造
        (三) 山川、河流的改造
第五章 住宅建筑风水文化的生态学评价
    一、住宅建筑风水文化评价
        (一) 住宅建筑风水中的糟粕
        (二) 住宅风水尚存的疑惑之处
        (三) 住宅风水的合理性
    二、住宅建筑风水文化的启示
        (一) 住宅建筑风水文化对当代人择居的启示
        (二) 住宅建筑风水文化对环境建设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10)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说明与研究现状
    二 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三 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一章 现代性意义阐释
    第一节 现代性的涵义
        一 现代性的定义
        二 现代性的特征
    第二节 现代性的张力
        一 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
        二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三 自由与平等
    第三节 现代性的生成
        一 现代性的萌芽
        二 现代性与启蒙运动
第二章 陈独秀文艺思想的现代性语境
    第一节 陈独秀的法兰西情结
        一 陈独秀的人格魅力
        二 法国启蒙模式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的现代性试验
        一 器物技能层面
        二 制度层面
        三 思想文化层面
    第三节 陈独秀的现代性追求
        一 感性层面
        二 理性层面
        三 非理性层面
第三章 陈独秀文艺思想的启蒙现代性诉求
    第一节 文学革命与传统批判
        一 文学革命
        二 传统批判
    第二节 "赛先生"与写实文学
        一 科学主义
        二 写实文学
    第三节 "德先生"与平民文学
        一 人道主义
        二 平民文学
第四章 陈独秀文艺思想的审美现代性思考
    第一节 文学独立与范式转移
        一 文学独立
        二 范式转移
    第二节 主体意识与方法多元
        一 主体意识
        二 方法多元
    第三节 文学之用与审美超越
        一 文学之用
        二 审美超越
第五章 陈独秀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换
    第一节 现代性追求与现代转换
        一 文学革命与现代性追求
        二 白话文运动与文体变革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张力结构
        一 "启蒙"与"审美"的双重变奏
        二 "人生派"与"艺术派"的长期论争
    第三节 陈独秀与中国现代性思想的不足
        一 科学意识与理性精神的偏执
        二 审美超越与形上意义的不足
结语
    一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陈独秀?
    二 我们已经现代了吗?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风水观念的非理性层面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朱熹风水思想的历史学研究[D]. 张瑞. 山东大学, 2014(11)
  • [2]风水观念的非理性层面剖析[J]. 王贵祥.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9(01)
  • [3]基于形势派风水理论的山地城镇选址评价研究[D]. 赖燕琳.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3)
  • [4]中国古代健康居住思想及其模拟研究[D]. 李文涛.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3)
  • [5]风水:中国人的环境心理学[D]. 侯立新.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1)
  • [6]风水观念的非理性层面剖析[A]. 王贵祥. 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六、七合辑, 1994
  • [7]广西客家人风水知识与居住空间文化 ——以武鸣县灵马镇那龙村福马屯为例[D]. 艾美玲. 广西民族大学, 2012(09)
  • [8]环境·风水·聚落——以近代上海为中心的历史地理考察[J]. 吴俊范. 民俗研究, 2009(04)
  • [9]住宅建筑风水文化的生态学解析[D]. 刘常秀.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10]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 李海燕. 山东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风水观念的非理性层次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