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树研究进展(二)

杏树研究进展(二)

一、杏树研究进展(二)(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玲,宋文清,夏乐晗,陈龙,黄振宇[1](2021)在《杏树冻害的发生与防御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杏树是改善生态环境及增加农民收入的优良树种,但是杏树开花期早,易受早春低温、晚霜等恶劣天气的影响,进而造成冻害,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杏产业的发展。论述了杏树发生冻害的成因和对杏树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冻害预防方法和灾后补救措施,旨在为杏园管理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张新[2](2016)在《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处理对梅杏贮藏品质及生理的影响》文中提出杏(Prunus aemeniaca.L)属蔷薇科杏属,落叶乔木植物,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等药理作用。新疆是杏树的原产地,是我国杏树的最大种植基地,查阅2008年新疆统计年鉴,发现新疆杏鲜产达到138.29万吨,占新疆水果总产量的30.67%。但由于杏的采摘时间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主要分布北方区域,梅杏果实本身的易腐性,杏果容易造成实较高的腐烂率。因此,本研究针对新疆梅杏采后采用生物贮藏技术,了解并研究杏的贮藏理论和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添加了抗真菌的纳他霉素及其他助剂的复合涂膜壳聚糖,涂膜于梅杏的表面上,在气调储藏条件下研究对梅杏贮藏品质及生理的影响,以期能延长梅杏在气调储藏环境下的贮藏时间,并且提高保鲜的质量。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适宜浓度的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处理可以有效维持细胞膜完整性,抑制果实电导率的上升,可显着降低呼吸强度,保持较高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总酸、Vc含量,降低梅杏的腐烂发生,从而延长贮藏期很好的维持了梅杏果实的外观品质及营养品质。2.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处理影响梅杏贮藏中果实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通过调节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保护性酶活性,降低梅杏果实内活性氧的积累,起到延缓梅杏果实衰老的作用。3.适宜浓度的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处理均能显着降低梅杏果实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延缓果实中多酚物质含量的下降,从而有效的抑制梅杏果实的酶促褐变反应。综上所述,以1.0%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处理效果最优,可显着提高梅杏贮藏品质,降低梅杏腐烂率。

吴楠[3](2014)在《辽西低山缓丘区林农复合经营系统环境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辽西低山缓丘区大扁杏-花生、南国梨-花生、大扁杏-玉米和南国梨-玉米4种典型林农复合经营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以花生和玉米单作模式为对照,通过对复合系统内小气候的定点、定期观测,研究林农复合系统内各环境因子在不同高度、不同物候期的变化规律,研究林农复合系统内土壤温度在不同不层深度、不同月份的变化规律以及林农复合系统内农作物产量、果树产量和土地利用效率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林农复合模式内平均风速均明显低于单作模式,大扁杏复合模式防风能优于南国梨复合模式,随着高度的升高,各系统内风速也逐渐增强。复合系统内空气温度均低于对照模式,平均温度低1.5℃-2.0℃,随着高度的升高,各配置模式内空气温度均逐渐降低。空气湿度与空气温度类似,随着高度的升高,空气湿度均逐渐降低。随着高度的升高,光照强度也逐渐增强,单作模式内光照强度均大于林农复合模式,南国梨复合系统内光照强度大于大扁杏复合系统,林带间光照强度均明显低于作物间光照强度。林农复合系统内土壤温度均低于单作模式,方差分析表明,花生复合模式中测试时间及土层深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作用显着,9:00、13:00与其他观测时间测定土壤温度值均存在差异,0-5cm、5-10cm土层深度与其他土层土壤温度存在显着差异。玉米复合模式中观测时间对土壤温度没有显着差异,土层深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作用显着且发生在0-5cm、5.10cm深度。主成份分析表明,温度和水分是影响系统内环境因子的两个主导因子,系统内温度的积累与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及土壤温度有关,三者有利于系统内空气温度的提升。系统内水分的积累与空气湿度有关,空气湿度是系统内水分的外在表现,系统内空气湿度越大,水分积累就越多。

刘昌蒙[4](2013)在《杏果深加工及其综合利用》文中研究说明杏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药食兼用型时令水果,富含的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具有预防维生素B缺乏症、防老抗衰、防癌抗癌及防止心血管疾病等多种药理作用。以陕西丰富的杏果为原料,筛选适宜酿酒的杏果品种,对其进行加工获得附加值更高的产品,研究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并对副产物进行综合利用,不但延长杏果加工的产业链,提供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还能减少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实验研究以及结果如下:通过比较华县大接杏、梅杏、金太阳等9个主栽品种果实的主要成分、发酵速率以及发酵杏酒的主要成分和感官评定确定了比较适宜的酿酒品种为金太阳、丰园红杏和梅杏。以筛选出的金太阳为原料,将杏果加工成含糖量40%的杏酱,根据发酵后杏酒口感确定最佳料水比为1:1时,所酿杏酒口感柔和,酸甜适口。基于抑制和破坏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来考虑,实验考察了EDTA,柠檬酸、木瓜蛋白酶等对酶促褐变的影响,正交设计优化不同组合对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添加0.3%的柠檬酸,0.4%的EDTA和0.5%的木瓜蛋白酶可有效的抑制酶促褐变。以杏酒的透光率为考察指标,分别研究了冷、热交替处理,澄清剂和膜处理对澄清度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处理方式均能改善杏酒澄清度,提高其稳定性,但澄清剂的效果略高于冷、热处理;且以明胶的效果最佳,添加量为0.7%;当把明胶和硅藻土按2.5:1联用后,添加0.5%的明胶即可达到相似效果。膜过滤最大的优势是在澄清的同时还可起到除菌效果,没有二次污染。对杏酒皮渣下脚料进行综合利用,在单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工艺,并用薄层层析法对其进行初步鉴定。采用溶剂浸提法选择无水乙醇:丙酮(3:7)为浸提剂,正交设计优化提取工艺,以类胡萝卜素的得率为考察指标,最终确定的最优组合为料液比1:15g/mL、提取时间120min、提取温度55℃。此时类胡萝卜素的最大得率为228.62μg/g。将提取液浓缩后做薄层分析,选择的溶剂系统为石油醚:丙酮:无水乙醇:冰醋酸(10:3:1:1),此时可分离出3个比较清晰的斑点,初步判断杏皮渣中的类胡萝卜素有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和叶黄素。研究了两步法发酵生产果醋的工艺路线,在酒精发酵阶段将杏皮渣和饮用水按1:0.8的比例混合并适当酶解得到酒精度约为7%的醋酸发酵基质;在醋酸发酵阶段,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发酵条件为起始酒精度7%,醋酸菌接种量为13%,发酵温度34℃,摇床转速为150r/min,此时,发酵结束后发酵液中乙酸含量为6.98g/100mL。确定了杏仁皮渣中VE的提取工艺,采用酶-有机溶剂联用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优化了最佳酶解条件,料液比1:25,pH3.5,温度为55℃时水解75min。无水乙醇:丙酮(9:1)的混合溶剂在60℃下水浴浸提120min,连续提取2次,此时,维生素E的提取率可达10.32mg/g。

徐国锐[5](2012)在《沼液纳滤膜浓缩技术及其液体有机肥开发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规模化养殖场数量的增加及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畜禽粪污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据统计,至2007年全国畜禽粪污总排放量达30亿t以上,总COD排放量7700万t以上,是全国工业和生活污水COD排放总量的5倍多。对于畜禽粪污污染的控制,以厌氧发酵为主要技术单元的畜禽粪污沼气工程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及关注,至2010年底全国大中型沼气工程达66978.5万立方米。随着大型沼气工程的建设,必然伴随着大量沼液的出现。沼液虽然富含总氮、总磷、钾离子、有机质等物质,但是作为肥料沼液具有的养分含量低、使用量大、使用不便的特点,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沼液资源化利用。特别是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每天所产生的大量沼液,无法及时消纳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结合沼液特点进行纳滤膜浓缩实验。重点研究纳滤膜浓缩工艺,浓缩过程对浓缩液和透过液成分的影响,并使用浓缩液配置出氨基酸水溶性肥料。在实验的过程中,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对宁波鄞州区各大规模化养殖场的50多个沼气池沼液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沼液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元素、有机质和活性物质;同时发现不同沼气发酵工艺和沼气工程的不同管理对沼液成分有较大影响。2确定了较优的沼液浓缩工艺为:沼液原液—多层格栅—石英砂过滤器—保安过滤器—纳滤膜浓缩;纳滤膜截留分子量为90,牛粪沼液浓缩倍数4倍,猪粪沼液浓缩倍数5-6倍最为合适。沼液浓缩液能够满足液体有机肥开发的需要。3采用截留液全部循环的操作模式,在操作压力、流量、温度等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膜通量会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而下降。随着浓缩倍数的增加,浓缩液和透过液的pH下降,电导率上升。同时发现纳滤膜对二价Ca、Mg、Fe和Zn离子具有较高的截留效果。4通过沼液浓缩液复配技术和配方筛选,研制出沼液氨基酸水溶性肥料产品,经检测产品符合NY1429-2010标准,并有良好的施用效果。5使用猪粪浓缩液配置无土栽培营养液,并进行无土栽培小白菜的实验,发现该营养液比对照组(霍格兰营养液处理)的产量和叶绿素含量高,证明使用沼液浓缩液配置无土栽培营养液具有可行性。

何建平[6](2011)在《陕西渭北地区常见农林复合系统中林木养分循环利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陕西渭北地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对改善渭北地区原生态环境、提高土壤生产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课题通过对陕西渭北地区常见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树木养分循环利用规律进行研究,筛选种间关系协调的农林复合类型,使其应用于陕西渭北地区现有农林复合系统的改造和优化,保证农林复合系统中林木和作物的协调生长,充分发挥复合农林生态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维护农田土壤肥力和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该地区农林复合系统的物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的研究结果如下:1.果粮间作类型中林木地上部分营养器官干和果所占的生物量最大,所占比例分别为37.94%、24.14%,其次是粗枝,为17.73%,其大小顺序为:干>果实>粗枝>细枝>叶>皮。从不同树种来看,干材生物量较大的有枣树、桑树和樱桃,储量在39.8~73.2 t/hm2之间。果实生物量较大的有桑树、枣树和梨树,储量在19.4~54.6 t/hm2之间。林粮间作类型中林木地上部分营养器官干和粗枝所占的生物量最大,所占比例分别为72.8%和14.5%,其大小顺序为:干>粗枝>细枝>叶>皮。从不同树种来看,元宝枫和臭椿的干生物量较大,为110.6 t/hm2和95.9 t/hm2 ,杜仲干的生物量最小,为23.4 t/hm2。果粮间作类型中林木地上部分营养器官年生产力大体顺序为:果>叶>枝>干>皮,林粮间作类型中林木地上部分营养器官年生产力大体顺序为:叶>干>枝>皮。2.植物中养分元素的分布特征差异显着,其中同化器官树叶的营养元素N、P、K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器官,干中营养元素含量最低,而且二者相差极大,林木各器官养分元素N、P、K含量大体排列顺序为:叶>细枝>果>树皮>粗枝>干。就同一养分元素在不同树种含量而言,枣树、桑树、核桃、柿树、臭椿和樱桃含N量均值较高,在12.23~16.08 g/kg之间;枣树、樱桃、臭椿、桃树、柿树含P量均值较高,在1.72~2.19 g/kg之间;桑树、臭椿、枣树、柿树含K量均值较高,在7.03~10.45 g/kg之间,其余树种养分元素N、P、K含量较低。3.通过对不同复合类型中林木的养分循环参数研究,可知,林木对养分元素的年存留量大体范围在17.49 kg/(hm2﹒a)~327.94 kg/(hm2﹒a)之间,其中樱桃、桑树、枣树、元宝枫、臭椿对3种养分元素的年存留量较大,均在114 kg/(hm2﹒a)以上。林木对养分元素的年归还量总体而言比年存留量大,年归还量高低悬殊明显,大体范围在38.27 kg/(hm2﹒a)~927.56 kg/(hm2﹒a)之间,其中桑树、枣树、臭椿对3种养分元素的年归还量最大,杏树的年归还量最小,仅为38.27 kg/(hm2﹒a)。就不同的养分元素而言,N的年归还量范围在29.29~742.73 kg/(hm2·a)之间;P的年归还量范围在1.33-93.50 kg/(hm2·a)之间;K的年归还量范围在7.65~265.03 kg/(hm2·a)之间,杏树对3种养分元素N、P、K年归还量均为最低,枣树、核桃、桑树分别N、P、K对的年归还量最高。林木对养分元素的年吸收量大体范围在244.88~1555.48 kg/(hm2·a)之间。其中桑树和枣树年吸收量最大,杏树、核桃、柿树年吸收量相对较低,但柿树和杏树对养分元素的年存留量和年归还量也较低,所以对养分元素的循环和流通慢。林木对3种大量元素的年吸收量大小排列次序为N>K>P,对N的年吸收量范围在116.00~1054.71 kg/(hm2·a)之间;P的年吸收量范围在8.06~99.87 kg/(hm2·a)之间; K的年吸收量范围在39.92~515.30 kg/(hm2·a)之间。不同树种对3种养分元素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例如:核桃对P的吸收量最高,但对K的吸收量却是最低。桑树对3种大量元素的年吸收量均较高,但桑树年归还量也最高,可见桑树对养分元素的循环较快,养分流通量较大较活跃。4.不同复合类型树种对3种养分元素的利用系数顺序为N>K>P。其中林木对N的利用系数在0.077~0.161之间,可见植物对N的利用能力差异不大,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对P的利用系数范围在0.009~0.022之间,最低最高分别为杜仲和枣树,其余树种P的利用系数几乎相当,均在0.001~0.002之间。对K的利用系数范围在0.038~0.105之间,桑树对K的利用系数最高,其余树种对K的利用系数高低相差不大。树木对养分元素的循环系数N的要高于P的和K的,最低的为P,可见N元素的循环速率快,养分流通活跃。其中林木对N的循环系数范围在0.233~0.947之间,由计算可知不同树种对N的循环系数普遍较高,均在0.65以上,只有杏树,元宝枫和桑树极个别树种对N的循环系数较低。对P的循环系数范围在0.030~0.936之间,二者相差极大,对P的循环系数规律和对N的循环系数规律恰恰相反,只有核桃的循环系数最高,为0.936,其余的均较低,都在0.45以下,最低的桑树仅为0.019。对K的循环系数范围在0.083~0.894之间,最低最高分别为梨树和柿树。总体而言,对3种养分元素N、P、K的循环系数林粮间作树种要比果粮间作树种的高,这主要是由于果粮间作类型中树种有果品输出的损失量,而林粮间作树种没有或极少输出全部用于循环,使得林粮间作树种对3种养分元素的循环系数较大。

唐芳[7](2010)在《不同间作模式下杏树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索杏树与农间作的合理模式,对轮台县哈尔巴克乡杏树与小麦、玉米间作果园的微气候环境变化规律和杏树生长发育规律进行调查。主要结果如下:1.在各间作系统中,杏树越高,冠幅愈大,遮荫影响的间作物范围就越大。密度越大,行间交互遮荫范围也越大。2.在杏农间作系统中,空气相对湿度在一天中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化规律。地表温度曲线都呈单峰状,最高值都出现在午后,最小值一般出现在日出时分。杏玉米间作系统中,行中距树干分别为80cm、120cm、160cm的土壤日耗水量均大于40cm,从纵向看,地表以下土壤日耗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10cm、20cm、40cm、60cm、80cm;杏棉间作系统中,土层深度为60-80cm的土壤日耗水量大于10-40cm的。3.通过对杏树与间作物的物候进行观察,发现冬小麦与杏树的生理需水需肥期大体一致,给冬小麦灌水施肥时,与杏树不存在明显矛盾。但是,杏树从4月中下旬叶幕形成后,即会对小麦的光照环境造成影响。复播玉米会对杏树后期的通风透光不利,不宜与杏树间作。杏树在4月份萌芽期需要灌水,但是棉花在6月份浇第一水。二者间作时应考虑进行分别灌水以解决二者的灌水矛盾。4.杏麦间作系统中,杏树平均树高从大到小依次为1.5m×4m、4m×6m、2m×8m;平均基径从大到小为4m×6m、2m×8m、1.5m×4m;平均冠幅最大的为4m×6m,其次为2m×8m和1.5m×4m。说明密度越大的杏树越高,基径越小,冠幅越小。5.间作小麦条件下,不同栽植密度下的小白杏树,3m×6m和2m×8m的花芽越冬存活率普遍高于1.5m×4m、5m×6m和2m×4m,并且这两种栽植密度的花芽越冬存活率在不同类型结果枝上分布比较均匀。花器官主要以雌蕊等于雄蕊和雌蕊低于雄蕊两种为主,可育花比例以5m×6m的最高。由此可知,株行距为3m×6m和5m×6m的栽植密度更有利于杏树花芽分化和越冬存活。6.1.5m×4m、2m×8m和4m×6m 3种栽植密度下的杏树新梢生长动态规律基本一致,都呈现“快-慢-快”的趋势。2m×8m栽植密度的单叶面积平均值普遍高于1.5m×4m及4m×6m,1.5m×4m栽植密度的单叶面积的平均值最小。叶绿素周年变化规律大致相同,均在9月中旬达到最大值,相较其他两种栽植密度,2m×8m的叶绿素含量总体偏高。7.杏麦间作系统中,4m×6m的果实纵横径在整个发育过程中都大于1.5m×4m和2m×8m。杏树的栽植密度对杏果实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在本试验中,栽植密度越大,杏产量越高,反之越小。

周晓明[8](2010)在《酿酒杏品种的筛选及杏酒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以新疆杏为主要原料,对72个杏品种的酿酒特性进行研究。同时进行了杏酒专用酵母的筛选和杏酒酿造工艺的研究。最后采用气质联用法对杏酒风味物质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筛选出了酵母02、酵母06、酵母16三株适合杏酒酿制的专用酵母,其中酵母16酿制的杏酒感官特性最佳。酵母16在杏汁中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在16%乙醇、600mg/LSO2、6%酸、70%糖及10℃低温下发酵。它在50℃的高温下仍可以生长。北山、乔儿胖为酿制杏酒的最佳品种,其酿制的杏酒色泽呈麦秆黄或金黄色,澄清透明,有悦人的杏果香及醇香,酒体柔和丰满,稳定性好,典型性强。圆旦杏、赛买提、树上干、甜仁杏、大果杏、玛瑙杏、卡巴克西米西酿制的杏酒也具有较好的感官评价,为酿酒的良好品种。在一定范围内,杏果实的糖酸比越高,其所酿制的杏酒感官也越好。果胶酶澄清杏汁的最佳条件为果胶酶添加量0.08%,酶解时间16h,酶解温度30℃,杏汁透光率可达到92.84%。澄清杏汁为杏酒发酵的最佳方式,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0.4、初始pH4.0、初始含糖量380g/L、发酵温度20℃,接种量1%,SO2添加量80mg/L,得到的杏酒酒体舒适优雅、活泼饱满,品质优良。通过气相色谱和质谱的剖析检索,从赛买提、小白杏、北山、乔儿胖、圆旦杏、树上干这个六个品种杏所酿杏酒中共检出风味成分70种,其中赛买提杏杏酒51种,小白杏杏酒44种,北山杏杏酒47种,乔儿胖杏杏酒41种,圆旦杏杏酒47种,树上干杏杏酒47种。6种杏酒中共有的风味成分有22种,为杏酒的基本的风味成分。杏酒中除了含有果酒中常见的醇类、酯类、酸类、醛酮类物质外,还含有芳樟醇、松油醇、橙花醇、紫罗兰醇等单萜类醇类物质,它们是杏酒的特有成分。不同杏品种所酿杏酒中风味成分有一定差异,说明不同酿酒杏品种可以为杏酒带来不同的风味特性。

芦宁超[9](2008)在《吉林省野生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决定着生物多样性的其他方面,是在分子层面上揭示生物多样性的本质。近10年来世界上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发展迅速,主要手段是运用DNA分子标记方法。本研究主要利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子标记研究方法,对吉林省境内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对吉林省野生杏资源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目的是从理论上证明其资源多样性非常丰富;利用特有RAPD标记,揭示其遗传变异,为今后杏资源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从200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的16个多态性引物,对取自吉林省境内不同地区的31份野生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24条DNA带,其中多态性DNA带112条,多态位点百分比达到90.32%。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带的数目为7.75条。有2份资源扩增出了1个以上的特有RAPD标记。2.使用Jaccard遗传距离,对31份西伯利亚杏的RAPD指纹图谱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计算了资源间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西三号与西七号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2459;西伯利亚垂枝杏与包1距离最大,为0.6479。通过对西伯利亚垂枝杏的表型与RAPD指纹图谱的分析表明,西伯利亚垂枝杏是西伯利亚杏的一个特异资源。3.从聚类图上可以看出,生态类型区相似或样地相同的资源遗传距离较近,有可能是这些资源起源相同即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血缘关系。4.来自于包拉温都的16份资源分在了五组,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了包拉温都原始林西伯利亚杏是高度杂和的群体,其表型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都非常丰富和一致。5.单一的包4资源,因其不仅有与别于其他资源的表型形状,还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认为该资源是野生西伯利亚杏的优异变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吉林省野生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进一步构建西伯利亚杏遗传连锁图谱、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重要基因的克隆等奠定了基础。

刘华堂,王家盛,刘文剑,李翠云,郭光智[10](2008)在《杏树花期性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探讨杏树花期性状特点,进而为育种、生产及设施栽培等提供花期生物学依据,对多个杏树品种的花期性状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调查研究。研究表明,39个杏树品种花冠直径平均为2.66cm,单花平均花瓣数为5.18个,花瓣数为典型5数的品种占35.9%,多于五枚的占64.1%,未有少于5数者。杏花雌蕊败育现象严重,不同品种雌蕊败育率高低差别极大。不同原产地品种在同一杏园花期较一致。自然条件下杏开花有昼开夜停的昼夜节律,是由气温昼夜变化引起的。10℃是大多数杏品种开花的"生物学最低温度"。

二、杏树研究进展(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杏树研究进展(二)(论文提纲范文)

(1)杏树冻害的发生与防御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低温冻害的成因及对杏树的影响
    1.1 杏树冻害形成的原因
        1.1.1 气候因子的影响
        1.1.2 地形条件的影响
    1.2 冻害对杏树及杏果产量的影响
2 冻害防御措施
    2.1 适地适树、科学建园
    2.2 倒春寒的预防措施
        2.2.1 加强果园土壤和树体管理,增强树体抗性
        2.2.2 冬季树体涂白
        2.2.3 果园熏烟
        2.2.4 采取灌水法或喷药法推迟花期
    2.3 采取补救措施,减少冻害损失
        2.3.1 人工授粉或放蜂授粉
        2.3.2 辅助授粉和保花保果
        2.3.3 及时追肥和叶面喷施速效肥

(2)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处理对梅杏贮藏品质及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杏研究进展
        1.1 杏概述
        1.2 杏的价值
        1.3 新疆杏产业概况
        1.4 新疆杏产业的发展
    2 杏贮藏保鲜影响因素
        2.1 采前因素
        2.2 采中因素
        2.3 采后因素
    3 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3.1 物理处理技术
        3.2 化学处理技术
        3.3 生物防腐处理技术
    4 壳聚糖的研究进展
        4.1 壳聚糖的基本简介
        4.2 壳聚糖的保鲜机理
        4.3 壳聚糖在水果保鲜的应用
        4.4 壳聚糖在蔬菜保鲜中的应用
    5 纳他霉素的研究进展
        5.1 纳他霉素的基本简介
        5.2 纳他霉素的作用机理
        5.3 纳他霉素在水果中的应用
    6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2 处理方法
    3 主要仪器设备
    4 主要试验试剂
    5 项目测定与方法
        5.1 硬度的测定
        5.2 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5.3 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5.4 Vc含量的测定
        5.5 呼吸强度的测定
        5.6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5.7 腐烂率的测定
        5.8 丙二醛的测定
        5.9 SOD含量的测定
        5.10 POD活性的测定
        5.11 PPO活性的测定
    6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处理后生理品质的影响
        1.1 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处理对杏果果实硬度的影响
        1.2 壳聚糖+钠他霉素复合处理对杏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1.3 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处理对杏果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1.4 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处理对杏果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1.5 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处理对杏果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1.6 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处理对杏果果实电导率的影响
        1.7 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处理对杏果果实腐烂率的影响
    2 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处理对梅杏的抗病相关物质的影响
        2.1 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处理对梅杏MDA含量的影响
        2.2 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处理对梅杏SOD含量的影响
        2.3 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处理对梅杏POD活性的影响
        2.4 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处理对梅杏PPO活性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1 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处理对梅杏的防腐保鲜效果
    2 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处理对延缓梅杏衰老的作用
    3 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处理对梅杏酶促褐变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辽西低山缓丘区林农复合经营系统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林农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研究进展
    1.1 林农复合系统概述
        1.1.1 林农复合系统的定义
        1.1.2 国内外林农复合系统发展概况
        1.1.3 林农复合系统的分类
        1.1.4 林农复合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2 林农复合系统小气候效应研究
        1.2.1 水分
        1.2.2 温度(热效应)
        1.2.3 土壤肥力
        1.2.4 辐射和光照
    1.3 植物光合作用生理特征研究
        1.3.1 光合动态研究进展
        1.3.2 环境因子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1.3.3 叶绿素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
    2.2 试验区概况
    2.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3.1 研究内容
        2.3.2 实验材料
        2.3.3 试验方法
        2.3.4 技术路线
        2.3.5 数据统计分析
3. 林农复合系统的小气候效应研究
    3.1 林农复合系统风速变化
        3.1.1 高度对风速影响的日变化特征
    3.2 林农复合系统空气温度垂直日变化
        3.2.1 不同物候期花生复合系统空气温度日变化特征
        3.2.2 不同物候期玉米复合系统空气温度日变化特征
        3.2.3 林农复合系统空气温度日变化总体分析
    3.3 林农复合系统空气湿度垂直日变化
        3.3.1 不同物候期花生复合系统空气湿度日变化特征
        3.3.2 不同物候期玉米复合系统空气湿度日变化特征
        3.3.3 不同复合系统空气湿度日变化总体分析
    3.4 林农复合系统中光照强度垂直日变化
        3.4.1 不同物候期花生复合系统光照强度日变化特征
        3.4.2 不同物候期玉米复合系统光照强度日变化特征
        3.4.3 林农复合系统光照强度日变化总体分析
        3.4.4 林农复合系统中同种模式中林带间与作物间光照强度日变化特征
    3.5 小结
4. 林农复合系统土壤温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4.1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土壤温度垂直变化规律
        4.1.1 不同物候期花生复合系统土壤温度日变化特征
        4.1.2 不同物候期玉米复合系统土壤温度垂直日变化特征
    4.2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土壤温度季节性变化特征
        4.2.1 花生复合系统中同一土层深度土壤温度季节性变化特征
        4.2.2 玉米复合系统中同一土层深度土壤温度季节性变化特征
    4.3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
        4.3.1 苗期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
        4.3.2 花期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
        4.3.3 成熟期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
    4.4 小结
5. 林农复合系统内光合蒸腾特征研究
    5.1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叶绿素演化动态
        5.1.1 林农复合系统中不同生育期农作物叶绿素变化特征
        5.1.2 林农复合系统果树叶绿素季节变化特征
    5.2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树木叶位蒸腾速率变化动态
        5.2.1 南国梨叶位蒸腾速率的季节变化
        5.2.2 大扁杏叶位蒸腾速率的季节变化
    5.3 小结
6. 辽西低山缓丘区林农复合系统综合效果分析
    6.1 林农复合系统的生态效应分析
    6.2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6.3 复合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杏果深加工及其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杏果资源概况
    1.2 杏果资源深加工研究现状
    1.3 杏果综合利用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酿酒杏品种的筛选及酿造过程中关键问题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试验内容及方法
        2.3.1 杏果酒发酵工艺路线
        2.3.2 酿酒品种的筛选
        2.3.3 不同料水比对发酵的影响
        2.3.4 杏酒生产过程中氧化褐变的抑制研究
        2.3.5 杏酒非生物稳定性的研究
        2.3.6 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品种杏的主要成分含量
        2.4.2 不同品种杏的发酵速率
        2.4.3 不同品种杏发酵酒的主要成分
        2.4.4 不同料水比对杏酒发酵的影响
        2.4.5 氧化褐变对杏酒质量的影响
        2.4.6 不同处理方式对杏酒稳定性的影响探究
        2.4.7 杏酒质量指标拟定和营养成分的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杏皮渣的综合利用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试验内容与方法
        3.3.1 杏皮渣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
        3.3.2 杏皮渣中类胡萝卜素的薄层层析分离
        3.3.3 杏皮渣液态发酵酿醋的工艺研究
        3.3.4 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因素对类胡萝卜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3.4.2 类胡萝卜素的薄层层析
        3.4.3 不同因素对皮渣酿醋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杏仁皮渣中维生素 E 的提取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试验内容与方法
        4.3.1 紫外吸收光谱的确定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4.3.2 酶法辅助提取的单因素和正交试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维生素 E 标准曲线及回归方程
        4.4.2 维生素 E 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4.4.3 果胶酶提取维生素 E 的优化工艺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沼液纳滤膜浓缩技术及其液体有机肥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沼液利用研究概况
        1.1 沼液利用研究现状
        1.1.1 沼液的肥效利用研究
        1.1.1.1 增加作物产量
        1.1.1.2 提高农产品品质
        1.1.1.3 改良土壤质量
        1.1.2 沼液的药效利用研究
        1.1.3 沼液的重金属研究
        1.1.4 沼液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1.2 沼液利用存在的问题
        1.2.1 传统沼液利用模式存在的困境
        1.2.2 沼液综合利用研究缺乏
        1.2.3 沼液处理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1.2.4 沼液处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沼液高值化利用的意义
        1.3.1 为沼气工程注入新的活力
        1.3.2 实现了废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
        1.3.3 为无公害农业生产提供肥料
        1.3.4 推动沼液产业化发展
    2 纳滤膜技术
        2.1 纳滤的特性
        2.1.1 纳滤膜的荷电性
        2.1.2 纳滤膜对无机物的分离特性
        2.1.3 纳滤膜对有机物的分离特性
        2.2 纳滤分离机理
        2.3 纳滤膜的性能指标
        2.4 纳滤膜的影响因素
        2.4.1 操作时间
        2.4.2 操作压力
        2.4.3 溶质回收率
        2.4.4 溶质的分子粒径、极性和电荷
        2.4.5 浓差极化
        2.4.6 离子浓度
        2.4.7 溶液pH值
        2.5 纳滤膜操作模式
        2.6 纳滤膜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6.1 纳滤膜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6.2 纳滤膜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2.6.3 纳滤膜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7 纳滤膜污染及其防治
        2.7.1 纳滤膜的污染及其过程
        2.7.2 纳滤膜污染的控制与防止
    3 沼液液体有机肥的研究进展
        3.1 液体有机肥研究进展
        3.2 沼液作为液体有机肥的发展前景
        3.3 沼液无土栽培营养液使用现状
        3.4 沼液无土栽培营养液的发展前景
第二部分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思路
    4 研究内容
    5 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沼液成分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测试项目及方法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沼液中常规成分含量
        2.2 沼液中中微量元素含量
第四部分 沼液纳滤膜浓缩技术研究
    1 纳滤浓缩工艺流程
        1.1 预处理工艺流程
        1.2 纳滤工艺流程
        1.3 纳滤工艺组件参数
    2 实验设计与方法
        2.1 实验设计方案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浓缩时间、操作压力对纳滤膜通量的影响
        3.2 纳滤膜浓缩对沼液氨氮、全氮浓度的影响
        3.3 浓缩过程对沼液的pH值和电导率的影响
        3.4 浓缩过程对沼液的P、K、有机质的影响
        3.4.1 浓缩过程对沼液浓缩液、透过液全磷的影响
        3.4.2 浓缩过程对沼液浓缩液、透过液K离子总量的影响
        3.4.3 沼液浓缩过程对浓缩液、透过液有机质的影响
        3.5 沼液浓缩过程对COD的影响
        3.6 沼液浓缩过程对Na、Ca、Mg、Al离子的影响
        3.7 沼液浓缩过程对Fe、Mn、Cu、Zn离子的影响
        3.8 沼液浓缩过程对Cr、As、Cd、Hg、Hb含量的影响
    4 纳滤膜清洗方案
第五部分 沼液浓缩液高值化利用产品开发
    1 沼液浓缩液产品技术指标的确定
    2 沼液液体有机肥配制原则和方法
        2.1 沼液液体有机肥配制的原则
        2.2 沼液液体有机肥配制的方法
    3 有机液肥各成分含量的检测
    4 沼液浓缩液作为无土栽培营养液的开发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实验设计方案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6)陕西渭北地区常见农林复合系统中林木养分循环利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内涵
        1.2.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1.3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国内发展历程
        1.3.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国外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
        1.4.1 不同类型农林复合系统中树下土壤养分的研究
        1.4.2 不同类型农林复合系统中树木养分积累与分配的研究
        1.4.4 不同类型农林复合系统中树木养分循环过程的动态研究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2.2 样地选择
        2.2.3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不同类型农林复合系统中树下土壤性质研究
    3.1 不同类型农林复合系统中树下表层土壤性质变化
        3.1.1 不同类型农林复合系统中树下土壤容重比较
        3.1.2 不同类型农林复合系统中树下土壤pH 值比较
        3.1.3 不同果粮间作类型中树下土壤有机质比较
        3.1.4 不同果粮间作类型中树下土壤养分元素N、P、K 含量比较
        3.1.5 不同果粮间作类型中树下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
    3.2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类型农林复合系统中树木养分积累与分配规律研究
    4.1 不同类型农林复合系统中树种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4.1.1 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概念
        4.1.2 不同类型农林复合系统中林木生物量
        4.1.3 不同类型农林复合系统中树种生产力
    4.2 不同类型农林复合系统中林木各器官养分元素含量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类型农林复合系统中树种养分循环过程与动态研究
    5.1 不同类型农林复合系统中林木养分循环特征
        5.1.1 不同类型农林复合系统中林木养分元素的年存留量
        5.1.2 不同类型农林复合系统中林木养分元素的年归还量
        5.1.3 不同类型农林复合系统中林木养分元素的年输出量
        5.1.4 不同类型农林复合系统中林木养分元素的年吸收量
    5.2 生物循环量及特征参数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与讨论
        6.1.1 不同类型农林复合系统中树下土壤性质研究
        6.1.2 不同类型农林复合系统中树种养分积累与分配规律
        6.1.3 不同类型农林复合系统中树种养分循环过程与动态研究
    6.2 创新点与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不同间作模式下杏树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果农复合系统理论
    1.2 果农间作微环境条件变化规律的研究
    1.3 杏树生物学特性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物候与气候的观测
    2.3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4 地温测量
    2.5 杏树生长量研究方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间作系统微环境条件变化
    3.2 间作系统内杏树和农作物的物候
    3.3 杏树生长发育
    3.4 间作系统中杏树与间作物相互影响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杏农间作系统的微环境调节和改善
    4.2 合理的杏农间作模式探讨
    4.3 杏农间作系统中杏树的冠层优化
    4.4 间作对杏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4.5 本试验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生产实践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6 对今后生产的建议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酿酒杏品种的筛选及杏酒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杏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1.1.1 新疆杏品种资源状况
        1.1.2 新疆杏果实的品质特征
        1.1.3 新疆杏的加工利用状况
        1.1.4 杏加工专用品种的筛选
    1.2 果酒酵母的筛选
        1.2.1 果酒酵母的类型及作用
        1.2.2 酵母菌种的分离纯化
        1.2.3 酵母的筛选及其酿酒特性的研究
    1.3 果酒的研究现状
        1.3.1 果酒的定义
        1.3.2 果酒的种类
        1.3.4 果汁改良
        1.3.5 酒精发酵的控制
        1.3.6 下胶与澄清工艺研究
        1.3.7 果酒的稳定
        1.3.8 杏制汁及杏酒工艺的研究
        1.3.9 杏酒的营养保健价值
    1.4 果酒的风味物质
        1.4.1 酒类风味成分的测定方法
        1.4.2 果酒风味物质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杏酒酵母的筛选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试验原料
        2.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分析测定方法
        2.3.2 酵母菌的分离纯化
        2.3.3 不同酵母菌发酵杏酒试验
        2.3.4 酵母菌发酵性能试验
        2.3.5 高温生长试验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酵母酿酒性能试验结果
        2.4.2 酵母菌发酵性能试验结果
        2.4.3 高温生长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酿酒杏品种的筛选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分析测定方法
        3.3.2 杏酒发酵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3.3.3 不同品种杏酒发酵速率的测定
        3.3.4 不同品种杏酒感官评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品种杏果实理化指标
        3.4.2 不同品种杏酒发酵速率的变化
        3.4.3 不同品种杏酒理化指标
        3.4.4 不同品种杏酒感官评价
        3.4.5 杏酒感官指标与杏果实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杏酒酿造工艺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分析测定方法
        4.3.2 杏酒发酵工艺及操作要点
        4.3.3 果胶酶澄清杏汁试验
        4.3.4 不同发酵基质发酵杏酒试验
        4.3.5 不同发酵条件发酵杏酒试验
        4.3.6 杏酒感官质量评定标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果胶酶澄清杏汁试验
        4.4.2 不同发酵基质发酵杏酒试验
        4.4.3 不同发酵条件发酵杏酒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杏酒风味物质的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前处理方法
        5.3.2 GC-MS 分析条件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杏酒中风味物质的GC-MS 分析测定结果
        5.4.2 酿酒杏品种所酿杏酒中风味物质的GC-MS 分析测定结果
        5.4.3 不同品种杏所酿杏酒风味的异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吉林省野生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杏属植物分类
    1.2 杏种质资源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抗寒杏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4 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5 RAPD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进展
    1.6 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主要试剂和器材
    2.3 试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3.2 构建西伯利亚杏RAPD反应体系及优化反应程序
    3.3 引物的筛选
    3.4 RAPD扩增结果
    3.5 不同西伯利亚杏种质特有RAPD标记
    3.6 西伯利亚杏遗传关系的聚类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西伯利亚杏DNA的提取
    4.2 RAPD扩增技术过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4.3 RAPD技术用于西伯利亚杏品种鉴定的可行性
    4.4 西伯利亚杏的遗传分析
    4.5 吉林省西伯利亚杏的遗传分析
    4.6 西伯利亚杏资源间的遗传距离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杏树花期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材料
        1.2.1 试验园
        1.2.2 品种来源
    1.3 试验方法
        1.3.1 花瓣颜色等性状观察及花冠直径测量等调查
        1.3.2 雌蕊败育率调查
        1.3.3 开花进程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器性状
        2.1.1 花萼
        2.1.2 花冠
        2.1.3 雄蕊
        2.1.4 花柱
    2.2 开花习性
        2.2.1 花期
        2.2.3 花朵开放过程
        2.2.4 杏花开放的日变化
3 问题与讨论
    3.1 杏花大小分类及花与果相关性问题
    3.2 开花“生物学最低温度”问题
4 小结
    4.1 花器性状
    4.2 开花习性

四、杏树研究进展(二)(论文参考文献)

  • [1]杏树冻害的发生与防御措施[J]. 陈玉玲,宋文清,夏乐晗,陈龙,黄振宇. 中国果树, 2021(06)
  • [2]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处理对梅杏贮藏品质及生理的影响[D]. 张新. 石河子大学, 2016(05)
  • [3]辽西低山缓丘区林农复合经营系统环境效应研究[D]. 吴楠.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4(03)
  • [4]杏果深加工及其综合利用[D]. 刘昌蒙. 陕西科技大学, 2013(S2)
  • [5]沼液纳滤膜浓缩技术及其液体有机肥开发研究[D]. 徐国锐. 浙江大学, 2012(07)
  • [6]陕西渭北地区常见农林复合系统中林木养分循环利用规律研究[D]. 何建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4)
  • [7]不同间作模式下杏树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D]. 唐芳.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3)
  • [8]酿酒杏品种的筛选及杏酒工艺的研究[D]. 周晓明.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6)
  • [9]吉林省野生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芦宁超. 吉林农业大学, 2008(11)
  • [10]杏树花期性状研究[J]. 刘华堂,王家盛,刘文剑,李翠云,郭光智. 中国农学通报, 2008(05)

标签:;  ;  ;  ;  ;  

杏树研究进展(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