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北江陵太晖观50号楚墓(论文文献综述)
王方[1](2021)在《“偏衣”的考古学识读》文中研究表明"偏衣"是历史文献记载的先秦服饰,以衣的背部中缝为对称轴,左右异色对称。本文认为偏衣应是战国时期对所有"裻在中,左右异"的服装的统称,这一共性特征是偏衣在当时被特别提出并得以命名的形象基础。战国齐墓出土偏衣俑当与西周春秋墓葬发现的木俑在功能上存在前后继承关系,很可能是类似方相氏的巫祝在丧仪中施诅祝祷时所穿着的一类特殊礼服;楚地出土偏衣俑也有特殊用途并与生死观念及墓葬仪式有关。
彭杨[2](2020)在《楚凤鸟图式及其精神研究》文中提出笔者努力架构出楚凤鸟“生长”的历史原境和思想原境,深入探寻楚民族发展的特殊历程及其影响形成的整体民族性格,探析楚人与楚凤那份天然的亲切感,即在时间性与空间性双重视域下审视两者的存在关系,同时荆楚之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也造就了楚凤鸟图式的艺术格调。在楚人的思维、观念中楚风楚俗是以巫文化为核心,这是楚凤鸟图像空间转喻、诗意空间隐喻发生状态的内驱力;上古神话系统的图像时空转换使得楚凤鸟艺术创作完全是一种“图画神灵、奇伟诡谲”的神秘形态。楚地孕育出的道家思想及其道家美学则蕴含着一种“道通为一”的审美观照、艺术精神,庄屈美学与楚凤鸟艺术之间既有审美取向的“错位”又有诠释语言的“借用”关系。经过考古遗存图像对比研究,发现楚凤鸟艺术载体的历史物质性潜藏着传统范式,再联系楚民族历史发展来认知传统范式的发生范围。研究楚凤图式的视觉内涵与美学意义也融入了“新时代民族精神的指向也需要‘固本’”的态度;楚凤鸟的视觉图式与精神内涵不仅影响后世及其周边少数民族,也对当代社会与艺术发展有着很强的启示作用。本文从多个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分析楚凤鸟图式的内在文化结构、艺术语言形态及其精神内涵。主要分为五个章节: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课题缘起、意义、课题研究的时间范围与空间范畴、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回顾了前辈针对楚国凤鸟所作的相关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域。第一章先从楚民族的内在构成进行溯源分析,进而展现楚人的特殊历程、文化渊源;基于文献资料与考古成果二重结构研究分析出楚人与楚凤的存在关系;楚国自然地理环境与楚凤艺术格调内在联系。第二章首先探讨楚国工匠的文化修养、社会地位影响着楚凤艺术创造,而大体以巫文化、道家思想构建的思想原境也深刻影响着楚凤鸟图像空间和诗意空间的形成,影响着楚凤的审美观照、精神指向以及诠释语言。第三章主要围绕着楚凤鸟图式形态与诗意呈现,论述潜藏的传统范式的往昔范围及其原始认知逻辑,将玉器、青铜器、丝织品、漆器、鸟书归纳成礼仪性与世俗性两类材质载体,分析楚凤鸟的显现状态,更能凸显其时代面貌和艺术风格;其诗意呈现是一种抽象与移情,寻找“始”语言,归纳概括艺术形态的图式类型、样式、特征及其人格“性”变过程。第四章分析论述楚凤鸟精神性认知思考,包括符号的前宗教性与象征性,总结楚凤鸟的原始性精神指向;同时深挖图式艺术的视觉内涵与美学意义。第五章将楚凤鸟艺术进行纵向比较,论述其历史地位,探寻空间传播影响包括周边少数民族的凤鸟发展的历史遗蕴,整理楚凤鸟海外传播与遗存;论述对当代的艺术创造的启示及民族精神塑造的影响。楚人在物质与精神文明方面所表现出的独创性正是楚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在巫风氛围中演绎出“无限与超越”的想象,在先秦理性精神的大时代背景下,楚凤鸟图式艺术创作既有历史传统的重要影响,艺术情思隐含一种原始语言的延续即传统范式,又表现出挣脱传统礼制的惯性思维,沿着艺术创造自身规律发展,楚凤鸟艺术崇尚内美与外美兼修,带有一种幻化般诗意形态。楚凤鸟图式是历史发展的,是楚文化物质性与精神性的集中显现,基于地域区间差异又可将凤鸟图式风格分为“中心性”与“非中心性”的特点。后世凤鸟艺术发展,有内在力量逐渐消减、从神坛下移至人间的发展脉络,通过时空流变的观察和分析探寻楚凤鸟视觉内涵、历史地位、传播影响,并且对当下社会与艺术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席乐[3](2020)在《再论棺衽与小腰》文中提出棺衽作为先秦时期棺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被认为是小腰,也就是榫卯结构中的蝴蝶榫。该文综合文献与考古发现,认为两者非同一种器物。棺衽是麻绳棺束交叉处绕绳系结的结构,小腰是榫卯结构中的蝴蝶榫。考古发现中出土较多的类小腰器物应为绞具或绳扣。
王颖琛[4](2020)在《楚文化地区出土东周金属饰片科学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楚文化是东周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之一,特别是春秋中期以后,金属技术高度发达,并逐步控制长江流域重要矿源。湖北宜昌当阳曹家岗M5与赵巷M12以及河南新蔡葛陵均为东周时期楚墓,墓内出土了大量金、铜以及铅锡制薄片状装饰品。这些饰片制作精美,数量较大,体现出与先秦时期铸造青铜器物完全不同的技术风格。本论文以该类薄片金属制品为研究对象,结合金相观察、成分分析、铅同位素分析等手段,同时进行模拟制造实验,探讨了东周时期楚文化出土薄片金属制品的制作方法、区域性特征及铅同位素比值特征与物料关系等问题。该类器物均由较厚的金属片与外层覆盖的金属箔组成。成分分析与金相组织观察结果显示:金属片相对较厚,材质主要有铅锡青铜和铅锡合金两类,也有少量纯锡制品;金属箔表面多有精美纹饰,厚度可低至数微米,材质可见金银合金与纯锡,有极少的银箔(均出自葛陵楚墓)与铅锡箔。箔与片的组合形式主要为金箔与青铜片、以及锡箔与铅锡片,同时还有金箔装饰锡片、锡箔装饰锡片、铅锡箔装饰铅锡片等少数组合方式。根据工艺观察和分析结果知该类箔与片均由锻造制成,金箔与锡箔表面的纹饰图案较为复杂,但均可分解为较小的线条单元或点,其内有明显加工工具痕迹。通过痕迹观察以及模拟实验,推测这类薄片制品制作流程应当为:锻造加工出箔与片、裁剪出形状、刻画纹饰、包箔与冲孔、系缀至其他器物表面。其中河南新蔡葛陵楚墓出土锡片的制作流程与湖北宜昌地区两处墓葬稍有区别。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的结果显示赵巷M12及曹家岗M5出土锡与铅锡合金器物的同位素比值分布与东周时期其他地区出土铜器比值存在差异,与葛陵楚墓出土的器物数据也差距较大,表明楚文化地区使用的这些锡器或铅锡器可能有不同的矿料来源。楚文化地区出土的这类金属薄片制品主要用作车马饰与甲饰。类似的器物在西北地区、北方草原文化区以及中国东南部的越文化区都有发现。铅锡合金片与锡箔的组合使用在先秦时期较为少见,几乎只见于东周时期楚国范围内。此时大量薄片饰品的使用以及各类锡器的出现,说明金属技术发展到此时,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材质类型、制作技术、矿料使用等方面均表现出显着的多样性特征。这与东周时期政治分化加剧、礼制衰退、区域互动频繁关系密切,也与手工业的多样化发展格局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大变革的总体趋势相吻合。
刘玉堂,曾浪[5](2019)在《楚人的饮料生产与消费观念》文中研究指明楚人饮料的类别、生产工艺、消费观念均深受周礼"三酒六清"及其礼饮、食饮体系的影响。与此同时,楚人也形成自己独特的饮料文化,即善于利用南方草木制作芳香饮料,不仅用以敬神祝愿,寄托美好希望,亦丰富了养生、美颜的健康实践,发扬了行慈教孝,举家聚族的和美风俗。礼崩乐坏后,楚人仍然继承周礼精髓,坚持发扬文明理性的饮料消费观。
刘晓[6](2019)在《安吉五福出土陶片试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6年9月,浙江省考古所与县博物馆联合对已被盗掘的安吉五福楚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陶片的楚墓平面呈甲字形,由斜坡、墓坑、墓室组成,一棺一椁,四厢[1]。由于随葬器物大部分被扰乱,报告未提及陶片的出土位置,后与发掘主持者田正标先生沟通,得知陶片出土于北侧边厢及西厢头端。
尚如春[7](2019)在《东周时期楚国社会变迁研究 ——以江汉淮地区墓葬为中心》文中提出东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变革和转型时期,其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经历了从宗法封建制到中央集权的官僚郡县制的转变,即由西周时期的血缘政治向秦汉时期的地缘政治过渡,并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纵观东周时期政治格局,除兼并天下的西秦以外,以中原诸夏与南方楚蛮的争锋对峙最受瞩目。作为周代南方的霸主,其疆域之广袤,国力之强盛,在东周列国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从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国墓葬资料入手,在完善其时空框架和等级构架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所反映的文化结构、阶层结构、组织形态及礼制规范等四个方面的分析,尝试从考古学的角度勾勒楚国社会在东周时期的发展变迁历程。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史学研究成果,就东周楚国社会变迁的独特性及其成因做出合理的解释。第1章绪论。在界定本文研究时空范围和对象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了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墓的发现和研究简史,总结了以往研究所取得的收获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说明。第2章完善楚墓时空框架。将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墓划分为三区,八期,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时期墓葬文化面貌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变化,将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墓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即孕育阶段、形成阶段、定型阶段、发展阶段和转折阶段,进而依据不同阶段内楚墓空间分布态势及集群差异考察东周时期楚国的对外经略过程。第3章建立楚墓等级构架。依据随葬品的种类和性质分为铜礼器墓、仿铜陶礼器墓和日用陶器墓三大类,其中铜礼器墓再综合以用鼎为基础的传统分类与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两种方法进行细致划分,最终将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墓划分为五大等级,分别对应高等级贵族、中等级贵族、低等级贵族、中间阶层和平民阶层。第4章楚墓所反映的文化结构研究。全面分析不同阶段楚墓文化构成,并就楚墓中所见的他国有铭楚式器进行梳理。通过对各类文化的不同表现方式及成因的阐述,揭示东周时期楚与周边地区文化在不同层面上的交往活动。在此基础上,对东周时期楚国社会文化结构的演进历程进行历时性、区域性和层次性的考察。第5章楚墓所反映的阶层结构研究。以墓葬等级分类为基础,通过对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内各等级墓葬所反映的不同阶层人群构成及流动状况的细致分析,系统探讨东周时期楚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历程,并就其历时性、区域性和层次性差别进行阐述。第6章楚墓所反映的组织形态研究。选取各时期内由不同身份等级的墓主所组成的若干典型墓地,通过对墓地空间布局、埋葬规律及各墓主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就东周时期楚国墓地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以及由此所反映的楚国社会组织构成及社会形态等问题进行探讨。第7章楚墓所反映的礼制规范研究。从最能代表礼制的礼器制度和棺椁制度入手,通过对不同区域内各等级人群随葬铜、陶礼器组合以及使用棺椁重数和椁室数量情况的系统梳理,考察东周时期楚国礼器制度和棺椁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就楚国社会礼制规范变化的表现及其与阶层变迁关系进行概括。第8章进行东周时期楚国社会变迁的考古学观察。指出在东周楚国社会存在公族集权政治与社会结构转型两条并列发展的主线,其中在不同区域内表现又各有不同。结合文献史学研究成果对此两条主线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区域性差别成因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秦和中原地区作比较,提出血缘宗法制度的顽固,亲亲观念的浓厚是楚国社会变迁之所以异于东周列国且未能成功转型的主要原因所在。第9章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
王思佳[8](2019)在《商周至秦汉时期梳篦的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历代的考古发现中,梳篦并不罕见,可大众们对待这类物品的看法,仍保持着当代人对普通梳子先入为主的认识上,对于与梳篦相关的文化不仅缺少足够认知,也没有深究的动力,与梳篦相关的研究着作及论文也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出现。商周至秦汉时期梳篦虽不如唐代梳篦精美奢华,但仍有其专属的时代特色。从现有的梳篦发掘材料出发设计问题、解决问题是本文的关键。总的来说,论文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首先是运用考古学方法对发掘报告中出现的梳篦材料进行整理,总结归纳商周至秦汉时期各时代梳篦分布地域有何变化。选取各时代的代表梳篦进行分析,用类型学方法对梳篦的材质、造型进行研究。最终论文的落脚点是从考古材料出发,透过微观事物来认知当时的文化审美与风俗习惯。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回顾梳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阐明本文选取商周至秦汉时期梳篦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指出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以及日后可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梳篦概念及历史探源。主要从两方面展开分析,一是对历代典籍和出土文献中出现过的与“梳”相关的字符进行梳理,使我们对复杂多样的梳篦称谓有清晰的认识,特别是明确“梳”、“篦”与“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二是对史前时期梳篦出土状况作简单介绍,了解梳篦的起源。史前时期梳篦使用范围并不广泛,且不是人人都能佩戴,在这个时期可能是身份的象征。第三章,商周至秦汉时期梳篦的考古发现与分布范围。主要从考古报告中收集到的梳篦材料入手,对各时期梳篦的考古发现情况进行简要概述,以求对梳篦空间分布范围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简要探析分布范围的变化过程。根据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不同,笔者又将其分三个阶段:夏、商、西周时期为初期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为快速发展期,而秦汉时期为渐趋成熟期。这三个阶段的梳篦在空间分布范围上不断的扩大,从集中某一地区到广泛分布全国,数量上也是由少及多。第四章,商周至秦汉时期梳篦的分类研究。首先根据材质不同将梳篦分成骨牙角类、青铜类、玉石类、木竹类,明确商周至秦汉时期的梳篦总体来讲以何种材质居多,每种材质的梳篦主要流行于何时。其次,利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梳篦型式进行划分,明确不同形制梳篦各自的流行时代和分布地区。通过两方面细致的分类研究,最终从宏观角度掌握商周至秦汉时期梳篦在造型和材质上的演变。第五章,古代社会的梳篦文化研究。在梳篦考古材料的基础上,研究更深层次的梳篦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与文化。主要探讨四个方面内容:梳篦与墓主人社会等级有何关联,梳篦在不同性别上的应用有何不同,商周至秦汉时期梳篦的纹饰变化以及所反映的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梳篦在古代的使用情况和用途。透物见人,梳篦早已不单单是梳理的工具,还代表了文明的象征。第六章,结语。简要总结本文观点。
高跃[9](2019)在《战国时期楚木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俑是战国时期楚墓中常见的随葬器物,极具代表楚文化特色,木俑不仅是楚人的日常生活及习俗在墓葬中的反映,亦是社会发展情况和楚人审美特点的反映。大量的楚墓发掘和保存较好的随葬器物,为研究楚文化提供了详尽的资料,加之众多专家学者对楚文化的研究颇深,使得楚文化体系逐渐完善。本文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楚文化系统中的楚木俑进行研究,尽可能全面搜集楚木俑的相关考古资料,对楚木俑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本文运用类型学方法将战国时期楚木俑按照职能分为侍俑类、武士俑类、役俑类、伎乐俑类,由于侍俑类木俑最为丰富,故仅对其做类型学分析。侍俑类以木俑的体姿为主、特点为辅,共分为二型五亚型十九式。根据木俑的形态变化特点分为五期,并结合分类研究,探索各期木俑的型式变化。根据木俑在不同地区的出土情况,对木俑进行区域数量研究,探索木俑在各地区的数量变化情况;结合上述的分类分期研究,将木俑放入空间维度中,探索同一时期不同区域木俑类型特点。在木俑的渊源问题和与同期他国文化因素的影响下,探索楚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情况。根据楚墓等级的划分标准及木俑的类型、数量,对部分楚墓进行等级划分。并结合已确定的墓葬等级,分析大夫级、士级楚墓随葬木俑的数量及类型特点。最后通过楚墓中出土木俑所着的服饰特点,探索楚人的服饰种类及风格,并结合上述的分类分期研究,探索楚国在不同时期随葬木俑的服饰变化情况。笔者通过以上研究将木俑所体现的社会现象进行多维度展现,意在从不同层面研究木俑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肖金玉[10](2019)在《基于地域文化的楚文化展陈研究 ——以楚文化区相关博物馆展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华文化是由个性特异的地域文化构成的。楚文化是周代的一种地域文化,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湘、鄂、豫、皖四省。四省的楚文化资源各异,展陈的重点也会各不相同。本文以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寿县博物馆的楚文化展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馆的楚文化资源进行调查研究,进而发掘出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策划出能够凸显本地域文化特色的陈列展览。从楚文化的地域分布和鄂皖三馆的藏品优势上看,湖北省博物馆相对适合打造完整的楚文化展,荆州博物馆适合策划楚文化鼎盛时期的展陈,而寿县博物馆则相对适合设计楚文化末期的展陈。本文首先探讨了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化展陈的相关内容,并对已有的楚文化展陈进行了综合分析。接下来,本文以湖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和寿县博物馆为例,探讨未来楚文化区的楚文化展陈。本文最后分析了楚文化展陈对其他地域文化展陈的推动作用以及地域文化展陈对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力求对地域文化展陈有所推动,与此同时,也对地域文化的传播带来启发,形成推动。
二、湖北江陵太晖观50号楚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江陵太晖观50号楚墓(论文提纲范文)
(1)“偏衣”的考古学识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一)武昌义地6号墓出土木俑 |
(二)江陵枣林铺1号墓出土木俑 |
(三)荆州纪城1号墓出土木俑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2)楚凤鸟图式及其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四、研究方法 |
五、本文研究的难点 |
六、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楚凤鸟“生长”的历史原境 |
第一节 楚国凤鸟及研究时间、空间范围的界定 |
一、楚国的概念 |
二、本文所研究的楚国凤鸟图式 |
三、研究的时间范围 |
四、研究的空间范围 |
第二节 楚民族构成与特殊历程、文化渊源 |
一、楚民族构成 |
二、楚民族发展的特殊历程和文化渊源 |
第三节 楚人与楚凤鸟 |
一、楚人性格 |
二、楚凤鸟崇拜之时间性线性脉络与空间性心象主体 |
三、荆楚之地浸润出楚凤鸟艺术格调 |
第二章 楚凤鸟“生长”的思想原境 |
第一节 楚系文字、楚简的“文化担当” |
一、创作技艺、思想与楚简的推行 |
二、文化修养与楚凤鸟艺术的境界 |
第二节 楚凤鸟艺术的巫风楚俗语境 |
一、巫风楚俗规约着楚凤鸟图式的品类与形态 |
二、巫文化语境下浪漫奇诡楚凤鸟生成 |
三、楚凤鸟图式艺术的道家美学内蕴与语言逻辑 |
第三章 楚凤鸟的图式形态与诗意表征 |
第一节 楚凤鸟图式的传统范式 |
一、传统范式的源起范围 |
二、传统范式的往昔与重塑 |
第二节 楚凤鸟图式形态显现 |
一、在礼仪性材质载体中的新象显现 |
二、在世俗性材质载体中的角色凸显 |
第三节 楚凤鸟图式诗意表征 |
一、楚凤鸟图式造型特征及其发生机制 |
二、原始时期鸟图像的宗教、审美基因 |
三、旋形图式的典型性及形态表征 |
四、楚凤鸟形态的纹样样式 |
五、楚凤鸟之“性”变 |
第四章 楚凤鸟精神指向性与美学意义 |
第一节 楚凤鸟精神性认知思考 |
一、在巫术仪式中的楚凤鸟符号前宗教性 |
二、在巫术仪式中的楚凤鸟符号象征性 |
三、楚凤鸟原始性精神指向 |
第二节 楚凤鸟图式的视觉内涵与美学意义 |
一、楚凤鸟图式的视觉内涵 |
二、楚凤鸟图式视觉造型的美学意义 |
第五章 楚凤图式的历史地位、空间传播及影响 |
第一节 楚凤鸟图式的历史地位 |
一、内在力量到外在表现的萌发 |
二、内在力量到外在表现的转化 |
三、内在力量到外在表现的转变 |
第二节 楚凤鸟艺术的空间传播 |
一、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 |
二、海外传播及遗存 |
第三节 、对当代的艺术创作的启示和民族精神的引导 |
一、对当代的艺术创作的启示 |
二、民族精神指向的引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图片来源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成果 |
致谢 |
(3)再论棺衽与小腰(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代文献和现代学者关于棺衽与小腰的解释 |
二、考古发现所见先秦棺衽与小腰 |
三、考古发现所见先秦类小腰器物 |
四、结语 |
(4)楚文化地区出土东周金属饰片科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楚文化及其金属技术的研究 |
2.1.1 楚文化的界定 |
2.1.2 楚文化青铜技术研究进展概述 |
2.2 先秦时期薄片金属制品的考古发现 |
2.2.1 商至西周时期薄片金属制品的发现 |
2.2.2 楚文化遗址出土薄片金属制品 |
2.3 先秦时期金属锻造技术研究概述 |
2.3.1 早期铜器锻造技术研究简述 |
2.3.2 商周锻造技术研究进展 |
2.4 先秦时期的锡器发现及其对锡金属的使用 |
2.4.1 锡器的考古发现 |
2.4.2 锡料的使用与来源研究 |
2.4.3 铅、锡同位素及相关技术研究 |
2.5 小结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路线 |
3.2.2 分析方法 |
3.3 样品采集 |
4 楚文化地区出土薄片金属器的金相与成分分析 |
4.1 当阳曹家岗墓地M5 |
4.1.1 金箔成分与金相分析 |
4.1.2 锡片与锡箔成分与金相分析 |
4.2 当阳赵巷楚墓M12 |
4.2.1 金箔成分与金相分析 |
4.2.2 锡片与锡箔成分与金相分析 |
4.2.3 铜片饰成分与金相分析 |
4.2.4 弹簧形器成分与金相分析 |
4.3 新蔡葛陵楚墓 |
4.3.1 金箔银箔成分分析 |
4.3.2 锡片与锡箔成分与金相分析 |
4.4 小结 |
5 楚文化出土薄片金属器的制作加工工艺研究 |
5.1 制作加工工艺的观察和研究发现 |
5.1.1 表面加工工艺与纹饰 |
5.1.2 修补连接工艺 |
5.1.3 打孔痕迹 |
5.1.4 剪裁与成形 |
5.1.5 整体加工工艺 |
5.2 显微厚度测量 |
5.2.1 显微厚度测量方法 |
5.2.2 厚度测量结果 |
6 楚文化锡与铅锡制品的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研究 |
7 相关问题讨论 |
7.1 薄片金属器的加工工艺的探索: 模拟实验 |
7.1.1 锡与铅锡合金的模拟锻造 |
7.1.2 纹饰加工模拟实验 |
7.1.3 箔、片组合连接模拟实验 |
7.1.4 加工量模拟实验 |
7.2 楚文化地区出土薄片金属器的技术特征 |
7.2.1 箔与片区分的问题 |
7.2.2 楚文化出土装饰类薄片的技术特征 |
7.3 楚文化地区出土薄片金属器的区域性特征 |
7.3.1 薄片金属器的用途分类 |
7.3.2 楚文化出土薄片金属器的区域特征 |
7.4 楚文化地区出土薄片金属器广泛使用的社会文化背景 |
7.4.1 东周时期金属技术的多样化与锻造技术的发展 |
7.4.2 楚文化地区出土薄片金属器的发展与周边关系 |
7.4.3 楚文化地区出土薄片金属器所反映的社会等级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早商及以前的锻造铜器 |
附录B 先秦锡器出土情况 |
附录C 赵巷M12金相组织分析结果 |
附录D 赵巷M12部分铜质片饰工艺观察结果 |
附录E 显微厚度测量结果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楚人的饮料生产与消费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一、楚人的“三酒”饮料 |
1.事酒。 |
2.昔酒。 |
3.清酒。 |
二、楚人的“六清”饮料 |
三、楚人的特色饮料 |
四、楚人理性而务实的饮料消费观念 |
1.特殊情况下允许僭越周礼。 |
2.于周礼遵循中有变通。 |
3.秉持理性饮酒的消费观念。 |
(6)安吉五福出土陶片试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五福出土陶片概况 |
二五福出土陶片应为爰金冥币 |
三与其它爰金冥币的比较 |
四结语 |
(7)东周时期楚国社会变迁研究 ——以江汉淮地区墓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题目界定 |
1.1.1 时空范围界定 |
1.1.2 研究对象界定 |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发现与研究简史 |
1.2.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东周楚墓的时空框架 |
2.1 楚墓的分区和分期 |
2.1.1 楚墓的分区 |
2.1.2 楚墓的分期 |
2.2 各期各区楚墓特征 |
2.2.1 铜器墓 |
2.2.2 陶器墓 |
2.3 楚墓的发展阶段 |
2.3.1 楚墓的阶段性特点 |
2.3.2 各阶段楚墓分布态势 |
2.3.3 各阶段历史背景考略 |
第3章 东周楚墓的等级构架 |
3.1 楚墓分类现状及问题 |
3.2 楚铜器墓的分类 |
3.2.1 以用鼎为基础的传统分类 |
3.2.2 多元统计分析法的验证与调整 |
3.2.3 铜器墓等级序列的确立 |
3.3 楚陶器墓的分类 |
3.4 楚墓所体现的墓主等级及社会地位 |
第4章 楚墓所反映的文化结构 |
4.1 各阶段楚墓文化构成 |
4.1.1 第一阶段文化构成 |
4.1.2 第二阶段文化构成 |
4.1.3 第三阶段文化构成 |
4.1.4 第四阶段文化构成 |
4.1.5 第五阶段文化构成 |
4.2 各阶段楚墓所见他国(族)有铭楚式器 |
4.3 楚墓中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 |
4.4 文化结构的演进 |
4.4.1 文化结构演进的历时性 |
4.4.2 文化结构演进的区域性 |
4.4.3 文化结构演进的层次性 |
第5章 楚墓所反映的阶层结构 |
5.1 各阶段楚阶层人群构成与流动 |
5.1.1 第一阶段各阶层分析 |
5.1.2 第二阶段各阶层分析 |
5.1.3 第三阶段各阶层分析 |
5.1.4 第四阶段各阶层分析 |
5.1.5 第五阶段各阶层分析 |
5.2 阶层结构的演变 |
5.2.1 阶层结构演变的历时性 |
5.2.2 阶层结构演变的区域性 |
5.2.3 阶层结构演变的层次性 |
第6章 楚墓所反映的组织形态 |
6.1 墓地组织分析 |
6.1.1 研究现状及问题 |
6.1.2 高中等级贵族的私有墓地 |
6.1.3 低等级贵族和平民的公共墓地 |
6.2 组织形态的衍化 |
第7章 楚墓所反映的礼制规范 |
7.1 礼器制度 |
7.1.1 以往研究及存在问题 |
7.1.2 青铜礼器墓 |
7.1.3 仿铜陶礼器墓 |
7.2 棺椁制度 |
7.2.1 以往研究及存在问题 |
7.2.2 棺椁重数 |
7.2.3 椁室数量 |
7.3 礼制规范的变革 |
7.3.1 礼制规范的发展变化 |
7.3.2 礼制规范与阶层变迁 |
第8章 东周楚国社会变迁的考古学观察 |
8.1 楚国社会变迁的两条并行主线 |
8.1.1 公族集权政治——以高等级贵族统治集团为核心 |
8.1.2 社会结构转型——以中下层族众为核心 |
8.2 楚国社会变迁的区域差别 |
8.3 周代南土之楚国社会变迁的独特性 |
8.3.1 与秦的对比 |
8.3.2 与中原的对比 |
8.3.3 楚、秦、中原社会变迁差别成因 |
第9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商周至秦汉时期梳篦的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简史 |
一、梳篦的发展简史 |
二、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梳篦概念及历史探源 |
第一节 梳篦的称谓及其之间的关系探析 |
第二节 梳篦的起源——史前时期梳篦概述 |
第三章 商周至秦汉时期梳篦的考古发现与分布范围 |
第一节 夏、商、西周时期——初期形成期 |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快速发展期 |
第三节 秦汉时期——渐趋成熟期 |
第四章 商周至秦汉时期梳篦的分类研究 |
第一节 以材质为标准的分类 |
一、骨牙角类 |
二、木竹类 |
三、青铜类 |
四、玉石类 |
五、小结 |
第二节 以形态为标准的分类 |
一、型式的划分 |
二、演变趋势、流行时代与分布地区 |
第五章 古代社会的梳篦文化研究 |
第一节 梳篦与墓主人社会等级 |
第二节 梳篦在不同性别上的应用 |
第三节 梳篦纹饰与古代审美 |
第四节 梳篦使用情况与用途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战国时期楚木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现状 |
1.选题缘由 |
2.研究现状 |
(二)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
1.研究范围 |
2.相关概念 |
(三)研究方法 |
(四)楚木俑在各地的考古发现 |
第一章 楚木俑的分类分期研究 |
(一)楚木俑的分类 |
(二)楚木俑的分期 |
第二章 楚木俑的区域研究 |
(一)木俑的区域数量研究 |
(二)木俑的区域类型研究 |
第三章 木俑视角下楚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 |
(一)楚木俑的渊源与“片俑”辨析 |
(二)木俑所见楚文化与同期文化的联系 |
第四章 木俑视角下的墓葬等级 |
(一)大夫级以上 |
(二)士级 |
第五章 从木俑看楚服的形制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10)基于地域文化的楚文化展陈研究 ——以楚文化区相关博物馆展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四节 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地域文化研究和地域文化展陈 |
第一节 地域文化研究概述 |
第二节 地域文化展陈概述 |
第二章 当下楚文化展陈及述评 |
第一节 当下楚文化展陈 |
第二节 楚文化展陈述评 |
第三章 楚文化展陈的策划与创意 |
第一节 湖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展策划 |
第二节 荆州博物馆楚文化展陈策划 |
第三节 寿县博物馆楚文化展陈策划 |
第四节 其他博物馆楚文化展陈策划 |
第四章 地域文化展陈对地域文化传播的意义 |
第一节 楚文化展陈对其他地域文化展陈的推动 |
第二节 地域文化展陈对地域文化传播的贡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湖北江陵太晖观50号楚墓(论文参考文献)
- [1]“偏衣”的考古学识读[J]. 王方. 江汉考古, 2021(03)
- [2]楚凤鸟图式及其精神研究[D]. 彭杨.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再论棺衽与小腰[J]. 席乐. 华夏考古, 2020(01)
- [4]楚文化地区出土东周金属饰片科学分析研究[D]. 王颖琛.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5]楚人的饮料生产与消费观念[J]. 刘玉堂,曾浪.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6)
- [6]安吉五福出土陶片试探[J]. 刘晓. 中国钱币, 2019(05)
- [7]东周时期楚国社会变迁研究 ——以江汉淮地区墓葬为中心[D]. 尚如春. 吉林大学, 2019(10)
- [8]商周至秦汉时期梳篦的相关问题研究[D]. 王思佳. 山东大学, 2019(09)
- [9]战国时期楚木俑研究[D]. 高跃.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10]基于地域文化的楚文化展陈研究 ——以楚文化区相关博物馆展陈为例[D]. 肖金玉.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