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理规律中的结论与条件──从两道例题谈起(论文文献综述)
丁卫民[1](1994)在《物理规律中的结论与条件──从两道例题谈起》文中研究指明物理规律中的结论与条件──从两道例题谈起丁卫民(太原铁路机械学校030006)物理规律中每一个结论都有它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如果在应用时不加注意或盲目地“推广”,就会导致分析、计算的错误.下面就从两道例题谈起.例1设有一个半径为R的金属球,带有电荷...
梁国强[2](2020)在《高中物理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研究》文中提出人类文明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创新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需要打破常规的勇气,更需要审思明辨的推理。科学推理能力作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课程目标下的重要成分,是进行创新、创造的基础。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科学推理能力被科学课程所广泛重视。然而诸多关于我国中学生以及大学新生科学推理能力的调查显示,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发展并不理想。可见,我国中学生乃至大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为此,研究首先对情境教学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发现重视课堂和问题情境的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科学推理能力相关理论进行了文献研究,发现根据思维形式的不同,科学推理能力可以细化为多个维度。结合物理学习特点,逐个分析了守恒推理、比例推理、控制变量推理、概率推理、相关性推理、假设演绎推理六个维度。通过前期的理论铺垫,借助LCTSR 2000测量工具测试学生在简单问题解决中的推理能力,用来分析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实际水平。参照LCTSR 2000测量工具,选取高中物理力、运动和能量章节内容制定了复杂问题解决中推理能力测试卷,用来分析学生在推理过程中的情境认知及理论应用能力。借助Excel软件和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结论如下。首先,测试对象在简单与复杂问题解决中推理能力的整体表现均符合正态分布,但是复杂问题解决中的推理能力明显不如简单问题解决中的推理能力;其次,在简单与复杂问题解决中推理能力调查的各维度对比中,发现守恒推理和假设演绎推理维度差距最大。再次,调查显示简单与复杂问题解决中推理能力的性别差异均不明显,但是女生在复杂问题解决中推理能力的分布较为离散。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发现在物理问题解决中,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并未充分发挥。这说明学生在推理过程中对问题情境的认知和物理学科理论的应用能力欠缺,也反映出当下物理教学对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诸多不足。最后,综合分析调查数据,并结合相关理论的指导,提出了五条培养科学推理能力目标下的情境教学策略,分别为创设辨析概念情境,促进守恒推理能力发展;营造引发提问情境,培养假设演绎推理能力;优化推理情境逻辑,促进推理技能科学提升;设计简单到复杂的情境进阶,助力推理思维顺利展开;善用生活情境提炼知识,巩固推理思维的知识基础。希望能为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教学提供参考。
杨雅歆[3](2019)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初高中几何光学衔接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文中认为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本文以物理学科能力的贯通培养为目的,从促进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宗旨出发,明确学生能力发展对物理衔接教学的重要意义,将知识衔接和能力衔接相结合,进行初高中几何光学衔接教学的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学科能力的发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从物理想象能力、物理思维能力、物理运算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等五种物理学科能力入手,以几何光学部分为例,进行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探讨有效衔接的方式。本文以最近发展区和建构主义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分别从国内外核心素养研究现状和以五种能力素养为导向的衔接教学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界定。本文以初高中光学部分作为衔接研究的主要内容,对初高中几何光学部分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初高中几何光学课程在光的反射、折射和平面镜成像等掌握程度的不同要求,以及在初高中教材中涉及几何光学内容部分的不同侧重点。本文认为初高中几何光学的衔接落脚点要在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这两部分。在此基础上,本文立足于初中生物理能力表现框架,探讨了可行的能力测评方式,并分别从五种能力要素出发对测试卷的14道选题来源进行了详细说明。结合教师访谈,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衔接理念和物理能力培养理念进行初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两节课程的教学设计。在实验班和对照班两节具体的教学实践结束后,本文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证实了衔接教学效果的显着性,并从物理想象能力、物理思维能力、物理运算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等五种能力要素的角度进行了数据分析。结合课后学习访谈,得出了针对实验班学生的五种不同能力要素的发展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对物理运算能力下的物理图像处理能力提升最为显着,物理想象能力的提升总体情况较好,教学中利用生活具体情景并借助可视化模型进行模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想象能力。实验班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能力的提升较低,物理思维能力的提升最不显着。本文研究还表明,通过初中生小组间自主探究,再辅以问题导学,能够帮助学生发现物理规律中的定量关系,为高中定量分析问题打好的基础。最后对本研究结果进行总结,结合实践过程和结果提出对初中教师的几点建议:利用光学实验,鼓励学生建构模型;利用组间学习,结合科技前沿促进思维碰撞;利用类比推理,联系真实情景得出新知;利用核心概念,结合科学方法传授情感态度。
陆茵[4](2011)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渗透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渗透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是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为例,研究了如何在物理习题的教与学中渗透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在研读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梳理了科学思维方法的相关概念,论述了物理学中的科学思维方法,强调了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笔者通过设计问卷及试题测试,分别从学生主观的自我评价和客观的答卷统计两方面对高中学生在物理习题解决中的学习状况及思维方法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渗透科学思维方法的基本策略。并从习题课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两个环节,进行了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渗透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的实践研究,最后做了总结与思考。课题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方法及表现形式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的影响关系密切。从而进一步说明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可以通过教学环节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与培养的。
曾大鹏[5](2020)在《新高考物理试题统计分析及复习策略的探讨 ——以浙江省近三年高考试题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浙江取消了原先的文理分科制度,把物理考试内容分为“学考”和“选考”两块内容,学生可根据自身意愿和高校招生录取要求,来选择是否参加物理的选考,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选择权。此番改革从多维度教育出发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国家倡导素质教育的体现。面对浙江新高考制度,研究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自2014年高考改革以来,所有有关浙江新高考物理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初高中衔接问题”、“教学模式转变”和“教学现状分析”等方面的探讨,并没有对试题进行统计分析,也没有对复习策略进行探讨。本文通过文献查阅、线上师生调查问卷、线下物理复习课调研、师生访谈等研究方法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把近三年(2017年-2019年)共5套高考试题整理出来,通过对《浙江高考物理考试大纲》的解读对高考试题的题型分值、模块所占分值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试题的选择题、实验题从考点、分值、涉及方法作出统计并分析试题特点,其中针对计算题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者分别找出4道不同题型且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了试题讲解并分析了解题思路。其次,在研究者实习期间,利用线上网络平台对浙江省乐清市几所中学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复习课的听课调研、教师访谈、批卷调查等方式了解目前高考形式下物理复习课教师和学生现有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复习建议。最后,根据以上的统计分析和教师指导意见提出有关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的复习策略,总结在复习课上教师和学生分别所对应的复习行为,得出各个题型的复习应牢牢抓住对应考点和模块,针对题型特点,寻找解题突破点的研究结论。
朱小青,谭子虎,姚彬[6](2017)在《强化“四点复习” 备战2017——电磁学部分》文中提出电磁学是高考物理的主干内容之一,第二轮复习的任务是巩固第一轮复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电磁学规律和力学规律、求解综合性物理问题的能力。为此,整个二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度,二是要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等物理思维能力。前者需要利用中等或者中等偏上的试题进行限时练习,后者则需要使用过程比较复杂、思维容量较大的题目进行专项训练。
梁寒冰[7](2007)在《基于FCI工具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内容,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关于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概念转换的研究一直是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的热点。在我国,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也一直是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受建构主义理论启发,笔者依据中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的基本途径,重点关注前概念、迁移规律对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影响以及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四种思维能力。为了了解我国中学生基础物理概念、规律掌握的现状,笔者采用FCI问卷,对南京市各类中学进行了调查。共发出问卷290份,收回有效问卷266份。调查所使用的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调查后使用SPSS11.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合与师生的交流与访谈,得出的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头脑中,错误的前概念和科学的概念并存。当学生凭借直觉进行判断的时候,他们使用错误的前概念:当需要进行逻辑推理的时候,他们使用科学的概念。*学生更容易凭借直觉判断图象类问题,而不是使用逻辑推理,女生表现更为明显。*传统物理教学缺乏深层次的意义学习。*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显示出迁移能力的薄弱。*很多学生对物理图景的想象力不足。*部分高中学生的形象思维仍然占主导。*很多学生有依靠记忆学习物理、凭借经验解决问题的习惯,女学生表现更加明显。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物理概念、规律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中学物理教学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建议了教学策略:*实现原有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从科学概念的角度)*促进知识的迁移(从相似理论的角度)*增强对物理图景的构建能力(从视觉思维的角度)*培养与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从教学语言的角度)
杨静[8](2011)在《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性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教学的灵魂和精髓。传统课堂教学是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却普遍忽视了学科思想方法这一灵魂,学科思想方法不仅对教师的学科教学还对学生的学科学习和学科素养的发展都具有整合功能。“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性教学”,要求教师在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引下,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质量为教学目的,将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及要素,创造性地进行整合、组合和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本论文安排了五个章节,以“学科思想方法”为主线,依次推进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性教学研究。第一章系统考察了教育史上几次有代表性的研究及其进展,梳理了它们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及其成果,并归纳总结了前人在学科思想方法问题上的几点基本理论认识;第二章在探讨学科思想方法、整合性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对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性教学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归纳;第三章以中学物理学科为例,分析了学科思想方法的范围、层次、内容等;第四章在分析了现行学科教学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学科思想方法对学科教学的整合功能、对学生的发展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第五章提出了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教学的主要目标、基本维度、实践模式等内容,并且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践提出了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本文认为,目标、内容、过程与方法以及练习与作业是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的四个基本维度,行为性、生成性和表现性目标是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教学的主要目标,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需要教师突破对学科的理解方式,准确充分挖掘学科思想方法,将学科思想方法置于学科教学的核心地位,循环渗透学科思想方法,采取单元主题式教学、核心问题教学、递进式等教学实践模式,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作业与练习等方面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对教学进行整合。
王洪霞[9](2008)在《高一物理“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落实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后,在国际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培养目标。新一轮课改明确地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领域,承认学习过程和科学方法的价值。高一阶段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以当代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结合相关心理学的理论及高一物理教学的特点,对高一物理“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落实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试图为广大中学物理教师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操作性较强的、有效落实“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希望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促进自身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分四章内容进行论述。第一章揭示了本研究的时代背景,主要论述国内外物理课程改革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的特征。第二章从理论上探索了“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的理论基础。分别论述了“过程与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以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涵和必要性分析。第三章“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实施策略探讨。从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凸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如何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以及探究教学实施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四章结合教学实际,对高一物理教材中“过程与方法”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以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的实现。
何仁生[10](2001)在《论迁移理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意义》文中指出迁移理论发展至今,已深刻影响基础教育的各个层面。当前中学物理教学迁移的实践,从战略宏观到方法论与素质教育有着深刻的合掌。本文运用迁移理论,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践(涵盖本人实践),主要是在中学物理概念、规律、实验等三个方面的具体教学,尝试践行中学物理教学迁移观,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上进行理性分析与实践探讨,以论述迁移理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意义。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 迁移理论与物理教学实践的综述 本章从迁移及迁移教学实践意义出发,提出迁移理论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理论指导作用,简析师生互动及中学物理教材等方面可资实施迁移教学的基础。 第二章 物理概念教学的迁移观 本章尝试从科学认知的联想与前概念的扬弃、共同因素的设置与正迁移的实现、学习手段的改新与高效率的追求、物理教学的反省与既迁移的整合、注重情境因素与学习迁移的强化等教学的五个方面加以讨论,努力促进学生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迁移。 第三章 物理规律教学的迁移观 本章尝试在从学科发展史与现实人生的关系上探寻规律、从学科知识架构与学习认知的关系上掌握规律、从学科实践与学习发现的关系上运用规律、从学科思维品质与学习心理定势的关系上反思规律,从引发情感共鸣与学习内驱的关系上强化规律等五个方面加以讨论,努力拓宽创新教学,努力促进学生物理规律学习的积极迁移。 第四章 物理实验教学的迁移观 本章从启发性原则与独立实验、发现法原则与个性实验、方法性原则与实验技能、随机性原则与实验效率、反思性原则与实验延伸等五个方面加以讨沦,努力促全韭学生物理实验学习的积极迁移。 第五章结语 木章从我国传统教育深远影响和人的学习思维的习性出发,说明推广迁移教学的理性认知和实践认同,尚待时日。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J吝养创造性人才,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探索,走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高效率教学的新路子,包括迁移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二、物理规律中的结论与条件──从两道例题谈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理规律中的结论与条件──从两道例题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物理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核心素养的提出 |
1.1.2 高中生科学推理能力现状 |
1.1.3 情境教学的普及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 研究意义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情境与情境教学 |
2.1.2 问题解决 |
2.1.3 科学思维 |
2.1.4 科学推理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2.2.2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与SOLO分类理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 |
3 高中生问题解决中推理能力的调查分析 |
3.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3.2 高中生简单问题解决中推理能力的调查分析 |
3.2.1 测试卷的选取 |
3.2.2 测试卷效度和信度说明 |
3.2.3 高中生简单问题解决中推理能力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 高中生复杂问题解决中推理能力的调查分析 |
3.3.1 测试卷的编制 |
3.3.2 测试卷效度和信度说明及分析 |
3.3.3 高中生复杂问题解决中推理能力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 高中生简单与复杂问题解决中推理能力的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3.5 高中生问题解决中推理能力的调查结论及原因分析 |
3.5.1 高中生问题解决中推理能力的调查结论 |
3.5.2 高中生问题解决中推理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
4 培养高中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情境教学策略 |
4.1 创设辨析概念情境,促进守恒推理能力发展 |
4.2 营造引发提问情境,培养假设演绎推理能力 |
4.3 优化推理情境逻辑,促进推理技能科学提升 |
4.4 设计简单到复杂的情境进阶,助力推理思维顺利展开 |
4.5 善用生活情境提炼知识,巩固推理思维的知识基础 |
5 基于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教学实践 |
5.1 加速度教学案例及反思 |
5.1.1 教学案例 |
5.1.2 教学反思 |
5.2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及反思 |
5.2.1 教学案例 |
5.2.2 教学反思 |
5.3 培养高中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情境教学效果 |
6 总结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高中几何光学衔接教学的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初高中几何光学衔接教学研究现状 |
第一节 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物理教学衔接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论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四章 初高中几何光学内容的对比研究 |
第一节 初高中几何光学部分课程标准的对比研究 |
第二节 初高中几何光学部分教材内容的对比研究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几何光学衔接教学的方案设计 |
第一节 衔接教学实施的原则和策略 |
第二节 研究对象情况 |
第三节 测试卷选题依据 |
第四节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五节 初中几何光学衔接教学设计与分析 |
第六章 几何光学衔接教学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
第一节 教学实践 |
第二节 测试卷数据分析 |
第三节 课后学习情况访谈及分析 |
第七章 总结与反思 |
第一节 论文小结 |
第二节 初高中几何光学教学衔接建议 |
第三节 问题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实验班和对照班测试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初中几何光学部分完整教学设计 |
附录四 两班测量原始数据 |
附录五 SPSS原始检验结果 |
附录六 对照班A班各题选择情况 |
附录七 实验班B班各题选择情况 |
附录八 课后学习情况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渗透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0.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0.2 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0.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
0.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成果 |
第一章 科学思维方法与物理教学简述 |
1.1 科学思维 |
1.2 科学思维方法 |
1.3 物理学中的科学思维方法 |
1.4 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
第二章 本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及启示 |
2.1 本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
2.2 教育教学理论的启示 |
2.3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三章 物理习题解决中学生状况及思维方法的调查分析 |
3.1 学生物理解题状况及思维方法的问卷设计与调查 |
3.2 学生物理测试题解答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
第四章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渗透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的实践研究 |
4.1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渗透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的基本策略 |
4.2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渗透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的教学实践 |
4.3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渗透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的几点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物理习题解决中学生思维方法自主性评价问卷 |
附录B 问卷调查统计结果 |
附录C 牛顿运动定律"选择题测试" |
致谢 |
(5)新高考物理试题统计分析及复习策略的探讨 ——以浙江省近三年高考试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关于分类统计模式的界定 |
2.2 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 |
2.3 复习课教学的含义 |
2.4 复习课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
第三章 浙江新高考物理试题统计分析 |
3.1 浙江新高考的基本情况 |
3.2 《浙江高考物理考试大纲》解读 |
3.3 浙江新高考试题结构分析 |
3.4 2017年-2019年浙江高考物理计算题分析 |
第四章 针对新高考试题的统计分析提出中学物理复习策略 |
4.1 选择题复习策略 |
4.2 实验题复习策略 |
4.3 高考计算题复习策略 |
4.4 总的复习策略 |
4.5 复习建议 |
第五章 教学案例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学物理复习课教师调研 |
附录二 :中学物理复习课学生调研 |
致谢 |
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基于FCI工具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 |
1.2 研究的背景 |
1.3 研究的特点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中学物理概念、规律教学的理论思考 |
2.1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
2.2 中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的基本途径 |
2.3 前概念、迁移规律对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影响 |
2.4 中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 |
第3章 FCI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
3.1 测量工具 |
3.2 抽样方法 |
3.3 统计软件和数据处理 |
第4章 FCI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A组:讨论物体是否在运动方向上受力的问题 |
4.2 B组:讨论物体在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的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 |
4.3 C组:讨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牛顿第三定律) |
4.4 D组:讨论物体的曲线运动的轨迹形状 |
4.5 E组:讨论自由落体运动 |
4.6 F组:讨论直线运动中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 |
4.7 G组:讨论运动学的基本物理量: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
4.8 结论 |
第5章 教学策略 |
5.1 从原有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的教学策略—从科学概念的角度分析 |
5.2 促进知识迁移的物理教学策略—从相似理论的角度分析 |
5.3 增强对物理图景的构建能力的教学策略—从视觉思维的角度分析 |
5.4 培养与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的教学策略—从教学语言的角度分析 |
思考与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FCI问卷 |
附录2 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3 读研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8)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性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缘由 |
1.1.1 以学科思想方法整合教学是学生智能发展的重要途径 |
1.1.2 课堂教学实践忽视了学科思想方法这一学科灵魂的教学 |
1.1.3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性教学研究尚待深入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已有相关研究的进展 |
1.3.2 已有相关研究的反思 |
1.4 本研究的基本框架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4 研究思路 |
1.4.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
2.1 学科思想方法的内涵及特征 |
2.1.1 学科教学思想的内容 |
2.1.2 学科思想方法的基本内涵 |
2.1.3 学科思想方法的主要特征 |
2.2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
2.2.1 整合性教学的本质内涵 |
2.2.2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教学的基本内涵 |
2.2.3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教学的主要特征 |
第三章 学科思想方法的范围、层次及内容 |
3.1 学科思想方法的范围 |
3.1.1 宏观的学科思想方法 |
3.1.2 中观的学科思想方法 |
3.1.3 微观的学科思想方法 |
3.2 学科思想方法的层次 |
3.2.1 哲学层次的学科思想方法 |
3.2.2 一般意义的学科思想方法 |
3.2.3 具体学科的学科思想方法 |
3.3 学科思想方法的内容与类型 |
3.3.1 建构类的思想方法 |
3.3.2 发现类的思想方法 |
3.3.3 应用解决问题类的思想方法 |
第四章 学科思想方法对学科教学的整合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
4.1 现行学科教学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 |
4.1.1 传统“双基”教学思维的惯性影响 |
4.1.2 对学科基本结构的表面化理解 |
4.2 学科思想方法对学科教学的整合功能 |
4.2.1 整合教学目标的功能 |
4.2.2 整合教学内容的功能 |
4.2.3 整合教学过程的功能 |
4.2.4 整合作业与练习的功能 |
4.3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教学的发展功能 |
4.3.1 有助于学生记忆知识 |
4.3.2 有助于学生对整个学科的理解与把握 |
4.3.3 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 |
4.3.4 有助于学生从事探究性学习 |
4.4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教学的功能实现路径 |
4.4.1 突破学科的理解方式 |
4.4.2 准确挖掘学科思想方法 |
4.4.3 置于学科教学的核心地位 |
4.4.4 循环渗透学科思想方法 |
第五章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性教学策略 |
5.1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教学的主要目标 |
5.1.1 行为性目标 |
5.1.2 生成性目标 |
5.1.3 表现性目标 |
5.2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教学的基本维度 |
5.2.1 学科思想方法与教学目标的整合 |
5.2.2 学科思想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
5.2.3 学科思想方法与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整合 |
5.2.4 学科思想方法与作业与练习的整合 |
5.3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教学的实践模式 |
5.3.1 主题式教学 |
5.3.2 核心问题教学 |
5.3.3 递进式教学 |
5.4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教学的有效策略 |
5.4.1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教学目标的策略 |
5.4.2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教学内容的策略 |
5.4.3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教学过程的策略 |
5.4.4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作业与练习的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高一物理“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落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1 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
1.2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的特征 |
1.3 高一物理教学课程目标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落实的理论基础 |
2.1 “过程与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 |
2.3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涵 |
第三章 “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实施策略探讨 |
3.1 在教学设计中凸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
3.2 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
3.3 探究教学实施策略探讨 |
第四章 高一物理教材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分析 |
结束语 |
致谢 |
注释 |
参考文献 |
(10)论迁移理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迁移理论与物理教学实践的综述 |
第一节 迁移及迁移教学的意义 |
第二节 迁移理论的发展及简评 |
第三节 物理迁移教学的基础 |
第二章 物理概念教学的迁移观 |
第一节 科学认知的联想与前概念的扬弃 |
第二节 共同因素的设置与正迁移的实现 |
第三节 学习手段的改新与高效率的追求 |
第四节 物理教学的反省与既迁移的整合 |
第五节 注重情境因素与学习迁移的强化 |
第三章 物理规律教学的迁移观 |
第一节 在学科发展史与现实人生的关系上,探寻规律获得真知 |
第二节 在学科知识架构与学习认知的关系上,掌握规律积极迁移 |
第三节 在学科实践与学习发现的关系上,运用规律拓宽创新 |
第四节 在学科思维品质与学习心理定势的关系上,反思规律强化迁移 |
第五节 在引发情感共鸣与学习内驱的关系上,强化规律促进迁移 |
第四章 物理实验教学的迁移观 |
第一节 启发性原则与独立实验 |
第二节 发现法原则与个性实验 |
第三节 方法性原则与实验技能 |
第四节 随机性原则与实验效率 |
第五节 反思性原则与实验延伸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物理规律中的结论与条件──从两道例题谈起(论文参考文献)
- [1]物理规律中的结论与条件──从两道例题谈起[J]. 丁卫民. 中专物理教学, 1994(S1)
- [2]高中物理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研究[D]. 梁国强.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高中几何光学衔接教学的设计与实践[D]. 杨雅歆.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2)
- [4]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渗透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的实践研究[D]. 陆茵.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5)
- [5]新高考物理试题统计分析及复习策略的探讨 ——以浙江省近三年高考试题为例[D]. 曾大鹏.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6]强化“四点复习” 备战2017——电磁学部分[J]. 朱小青,谭子虎,姚彬.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7(Z1)
- [7]基于FCI工具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研究[D]. 梁寒冰.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3)
- [8]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性教学研究[D]. 杨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11(05)
- [9]高一物理“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落实研究[D]. 王洪霞. 上海师范大学, 2008(01)
- [10]论迁移理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意义[D]. 何仁生. 湖南师范大学,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