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森林与火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轩,高佳琪,杨光,邸雪颖,于宏洲,瓮岳太[1](2021)在《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林褥层是主要的森林地被可燃物,是林火干扰北方森林生态系统进程的物质基础。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属于森林火烧迹地生态恢复的核心内容,探寻火烧迹地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特征与时间、空间因子间的关系,能够为研究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过火年份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和未过火兴安落叶松林样地的林褥层(未分解凋落物层、半分解凋落物层)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样品全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恢复时长、不同空间特征上的显着差异性;用皮尔森相关性表明林褥层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比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用因子分析法综合分析不同因子对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程度。【结果】随恢复时长增加,未分解层碳、氮含量和C/N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半分解层与之相反。随着海拔升高,未分解层碳含量和C/N、半分解层碳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半分解层C/N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未分解层碳含量和C/N平坡显着高于缓坡(P <0.05),氮含量平坡略低于缓坡(P> 0.05)。半分解层碳含量和氮含量缓坡略高于平坡,C/N平坡略高于缓坡。环境因子对未分解层碳氮比影响大小顺序为经度>纬度>铵态氮含量>氮含量>碳含量>坡度>坡向> pH,对半分解层碳氮比影响大小顺序为经度>碳含量>坡向>海拔>氮含量> pH>硝态氮含量。【结论】恢复时长和空间因子均是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林褥层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因子。部分空间因子如坡度、坡向对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林褥层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化学计量比具有显着影响。时间因子和空间因子可通过改变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林褥层的分解速率进而对其所在的火顶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过程产生一定影响。
王烁,塔丽,王剑南,韩大校,王千雪,纪昊男[2](2021)在《林火对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林分结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森林结构是评价林分状态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合理化森林经营方案的前提。然而林火的发生导致了大量树木的死亡,直接造成了林分结构的改变。所以,研究林火对林分结构的影响对于火灾后森林恢复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根据大兴安岭毕拉河地区不同火烧烈度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调查数据,分别研究林火发生前和发生后林分空间结构和非空间结构。通过比较直径结构、树高结构等非空间结构指标,和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等空间结构指标,分析林火的发生对森林结构产生的影响。【结果】林火对于林分非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直径结构和树高结构两个方面。林火对小树(胸径≤10 cm,树高≤8 m)的影响严重,表现为小树大量死亡,这导致了林分直径结构和树高结构的改变。林火对于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方面。林火发生后,林分的林层数量减少,复杂程度降低,林木之间的竞争减弱,分布情况多样化,密集度也有所下降。【结论】本研究可以揭示林火发生对林分结构的瞬时改变,为林火发生后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恢复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杨潇钰,余勤,叶强,聂锐华,武瑞娟,雒瑞森[3](2021)在《基于遥感技术的输电走廊植被山火预警平台研究》文中认为山火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还严重危害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成为引发输电线路故障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在山火预警研究方面,随着卫星网络不断成熟,借助遥感影像,选取预警指标,建立准确的预警模型,可构建完善的山火预警平台。文章分析2001—2009年历史火点数据,选取植被类型、绿度指数、高程、坡度、坡向和月份6个预警指标,利用空间分析及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预警模型,对某示范架空线路沿线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形成山火预警等级可视化地图。实现科学预测易发生森林火灾事故的地理位置,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
解国磊,马丙尧,马海林,杜振宇,刘方春,囤兴建[4](2021)在《山东半岛昆嵛山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可燃物垂直分布及影响因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讨林火种类、火行为等对不同森林类型可燃物负荷量空间分布的响应,围绕山东半岛昆嵛山地区主要森林类型的地表可燃物和冠层可燃物负荷量、3个地形因子(坡度、坡位与海拔)、3个林分因子(平均树高、平均胸径与郁闭度),比较不同林分不同空间层次上的可燃物负荷量等级分布特征和林火行为趋势,分析不同层次可燃物的负荷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林分之间可燃物垂直分布呈显着性差异,各林分地表火形成树冠火的概率存在差异,表现为赤松-刺衫林>赤松纯林>赤松-华山松林>赤松-火炬松林>华山松纯林>火炬松纯林>赤松-麻栎林>麻栎纯林;枯落物层负荷量与郁闭度、胸径呈显着正相关,与海拔呈显着负相关;草本层和灌木层负荷量均分别与坡位、郁闭度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性,草本层负荷量还与树高、胸径有显着负相关关系。
宫大鹏,闫淳,郭赞权[5](2021)在《基于遥感指数的草原火后植被恢复研究》文中提出草原火是草原生态系统重要的干扰因子,严重影响着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基于遥感数据,以2015年"4·16"特大草原火灾为例,利用ENVI和ArcGIS等软件,分别对NDVI和GPP指数及火烧严重度下的植被恢复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基于NDVI和GPP指数的火后植被恢复过程表现相似,不同年份植被恢复情况存在一定差异。火灾发生当年(2015年)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状况高于未发生火灾区域,而在火后第1年(2016年)却又稍低于未发生火灾区域,直到火后第2年(2017年),火烧迹地植被基本恢复到火前状态。同时,不同火烧严重度下的植被恢复过程在存在明显差异。草原火灾发生后当年(2015年),中强度火烧下植被恢复最好,其次是轻度,重度表现最差。草原火烧严重度对植被恢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火后第1个植被生长季。在之后的年份里,由于草原更新能力强大,不同火烧严重度对草原植被的影响不明显。本研究可丰富草原火灾及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等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为草原火灾管理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李恺霖,张春桂,郭伟,陈笑晨[6](2021)在《基于葵花-8卫星的福建林火识别方法及特征》文中认为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连续40年位居全国第一,是南方重要的林区,同时也是森林火灾的高发地区之一。在筛选众多林火识别算法的基础上,为了提高遥感精度,利用新一代的葵花-8静止气象卫星对福建地区林火从时间、空间等因素进行了监测,统计了福建全省在不同季节下典型的火点及背景亮温、不同红外通道下亮温的差异情况。讨论了福建省各设区市林火监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适用于福建丘陵山区的小林火监测方法,同时针对在火点监测业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案。
王睿琛,张文文,龙腾腾,王秋华[7](2021)在《森林火灾风险性评估方法综述》文中认为对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关于森林火灾风险评估的文献汇总、整理和归纳分析,国内外采用的森林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可概括为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评估、基于通用风险评估模型的评估、基于林火预报的评估、基于林火蔓延模型的评估和基于GIS、RS的评估,对森林火灾风险性评估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现有主流森林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以GIS、RS为主,其他一种或者几种方法为辅,综合评估、长期评估、联合评估以及定量精准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谢雯,寇卫利,王秋华,徐伟恒,谢长波[8](2022)在《楚雄州森林火险综合预报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基于2000—2014年楚雄州的历史森林火灾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数据挖掘方法,借助ArcGIS 10.2软件,融合地表可燃物、地形因子及人类活动等森林火灾风险因子,构建楚雄州森林火险综合预报模型,并利用森林火灾综合火险指数(FFCDI)进行森林火灾风险评估及风险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楚雄州森林火灾呈季节性演变规律,集中发生在1—5月的冬春季节,楚雄市、禄丰县是楚雄州森林火灾频发地区,且分别在距离居民点3 000~4 000 m、距离道路600~1 000 m、海拔1 000~2 500 m、坡度5°~25°、阳坡和半阳坡的森林火灾分布最多。楚雄州森林火灾的发生受到可燃物、人类活动、地形等因素复杂的相互耦合作用。据此建立的楚雄州森林火险综合预报模型,预报结果空间分布精细程度更高,可以有效控制约88.21%的火点。综上所述,楚雄州森林火灾风险综合预报模型可为地区合理布置森林防火力量和设备提供有效参考,提高楚雄州森林防火水平。
王睿琛,龙腾腾,王秋华[9](2021)在《2000-2020年中国森林火灾研究进展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我国森林火灾相关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方向。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000-2020年的林火研究文献运用文献计量法进行统计分析,借助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并采用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和时线图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前沿热点关键词。结果表明,森林火灾论文研究主题主要为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森林火灾管理、森林火灾预防、大兴安岭;作者之间需加强合作研究;未来研究热点可总结为森林防灭火研究,包括林火预测预报、生物防火林带、森林火险。研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可使学者加深对这一领域的整体认识,并对未来研究热点进行展望。
关品高,彭杏资,陈玉永,张红飞,江剑,李世友[10](2021)在《云南省中缅边境森林火灾现状与防控能力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调研云南省有关州(市)县的森林防火基本情况、特色做法的基础上,对云南省中缅边境森林火灾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提升边境森林火灾防控能力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从森林火灾预防、扑救、应急(保障)等3个方面,对生态阻隔系统、可燃物处理、水灭火装备、队伍建设、联防联控、危险源普查等共计25项内容的能力提升提出具体措施;同时,对云南省中缅边境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提出建议。通过研究探讨,以期提升云南省中缅边境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
二、浅谈森林与火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森林与火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样品采集与制备 |
1.3 样品分析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火烧迹地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时间变化特征 |
2.2 不同海拔火烧迹地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
2.3 不同坡向火烧迹地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
2.4 不同坡度火烧迹地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
2.5 火烧迹地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与恢复时长、空间及化学因子相关性 |
3 讨论 |
3.1 恢复时长对火烧迹地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
3.2 空间因子对火烧迹地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
4 结论 |
(2)林火对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林分结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1.2 数据 |
2 研究方法 |
2.1 林分非空间结构 |
2.1.1 林分直径结构 |
2.1.2 林分树高结构 |
2.2 林分空间结构 |
2.2.1 垂直结构 |
2.2.2 水平结构 |
2.2.2. 1 混交度 |
2.2.2. 2 大小比数 |
2.2.2. 3 角尺度 |
2.2.2. 4 密集度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林分非空间结构 |
3.1.1 直径分布和树高分布 |
3.2 林分空间结构 |
4 讨论 |
5 结论 |
(3)基于遥感技术的输电走廊植被山火预警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1.1 研究区域 |
2 数据源选择及处理 |
2.1 数据源选择 |
2.2 数据预处理 |
3 预警模型选择及预警平台构建 |
3.1 预警平台总体设计 |
3.2 预警指标选择 |
3.2.1 植被类型因子下的森林火灾发生率等级分析 |
3.2.2 绿度因子下的森林火灾发生率等级分析 |
3.2.3 高程因子下的森林火灾发生率等级分析 |
3.2.4 坡度因子下的森林火灾发生率等级分析 |
3.2.5 坡向因子下的森林火灾发生率等级分析 |
3.2.6 月份因子下的森林火灾发生率等级分析 |
3.3 预警模型确定 |
3.3.1 线性回归模型 |
3.3.2 逻辑回归模型 |
3.3.3 随机森林模型 |
3.3.4 预警权重确定 |
3.4 预警结果可视化分析 |
4 总结讨论 |
4.1 讨论 |
4.2 总结 |
(4)山东半岛昆嵛山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可燃物垂直分布及影响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标准地设置与可燃物调查 |
2.1.1 标准地设置 |
2.1.2 冠层可燃物调查 |
2.1.3 地表可燃物调查 |
2.2 可燃物负荷量计算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可燃物垂直分布 |
3.2 火行为分析 |
3.3 环境因子与可燃物负荷量的关系 |
4 讨论 |
5 结论 |
(5)基于遥感指数的草原火后植被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与研究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数据处理 |
1.2.1 MODIS数据处理 |
1.2.2 OLI影像处理 |
1.3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基于NDVI的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分析 |
2.2 基于GPP的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分析 |
2.3 不同火烧严重度下植被覆盖度恢复分析 |
2.3.1 基于dNBR指数的草原火烧严重度分级 |
2.3.2 火后植被再生过程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6)基于葵花-8卫星的福建林火识别方法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林火识别的原理和方法 |
1.1 福建地区概况 |
1.2 林火识别的基本原理与传统方法 |
1.3 基于葵花-8的福建林火监测方法 |
1.4 福建地区林火识别参数分析 |
1.4.1 福建地区典型火点特征 |
1.4.2 福建地区火点阈值的定量分析 |
2 火点误判分析 |
3 结果验证 |
4 结论 |
(7)森林火灾风险性评估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火灾风险性评估方法 |
2 现行主要森林火灾风险性评估方法比较 |
2.1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评估 |
2.2 基于通用风险评估模型的评估 |
2.3 基于林火预报的评估 |
2.4 基于林火蔓延模型的评估 |
2.5 基于GIS、RS的评估 |
3 结论与展望 |
(8)楚雄州森林火险综合预报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数据预处理 |
2.3 森林火灾气象风险预报模型 |
2.4 森林火灾风险综合预报模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楚雄州森林火灾时间特征 |
3.1.1 不同年份的森林火灾特征 |
3.1.2 不同季节和月份的森林火灾特征 |
3.2 楚雄州森林火灾空间特征 |
3.2.1 不同区域的森林火灾特征 |
3.2.2 离道路和居民点不同距离的林火特征 |
3.2.3 不同地形因素的林火特征 |
3.3 楚雄州森林火险预报模型 |
3.3.1 模型预报结果比较 |
3.3.2 历史森林火险预报结果精度对比 |
4 结论与讨论 |
(9)2000-2020年中国森林火灾研究进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2 数据统计分析 |
2.1 主题分析 |
2.2 作者分析 |
3 研究热点分布 |
3.1 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
3.2 关键词时线图谱分析 |
4 展望 |
(10)云南省中缅边境森林火灾现状与防控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省中缅边境森林火灾现状 |
1.1 基本情况 |
1.2 特色做法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提升云南省中缅边境森林火灾防控能力的必要性 |
3 云南省中缅边境森林火灾防控提升能力的主要措施 |
3.1 森林火灾预防能力提升措施 |
3.2 森林火灾扑救能力提升措施 |
3.3 森林火灾应急(保障)能力提升措施 |
4 云南省中缅边境森林防火工作建议 |
1)探索军地、地方政府部门间联动与资源整合的方法和途径。 |
2)“一县(段)一策”的实践与探索。 |
3)加强基层机构改革和能力建设。 |
4)探索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和当地“乡土专家”的培养途径。 |
四、浅谈森林与火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特征[J]. 王立轩,高佳琪,杨光,邸雪颖,于宏洲,瓮岳太.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12)
- [2]林火对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林分结构影响研究[J]. 王烁,塔丽,王剑南,韩大校,王千雪,纪昊男. 温带林业研究, 2021(04)
- [3]基于遥感技术的输电走廊植被山火预警平台研究[J]. 杨潇钰,余勤,叶强,聂锐华,武瑞娟,雒瑞森. 自然灾害学报, 2021(06)
- [4]山东半岛昆嵛山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可燃物垂直分布及影响因子[J]. 解国磊,马丙尧,马海林,杜振宇,刘方春,囤兴建.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1(06)
- [5]基于遥感指数的草原火后植被恢复研究[J]. 宫大鹏,闫淳,郭赞权.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1(06)
- [6]基于葵花-8卫星的福建林火识别方法及特征[J]. 李恺霖,张春桂,郭伟,陈笑晨. 海峡科学, 2021(11)
- [7]森林火灾风险性评估方法综述[J]. 王睿琛,张文文,龙腾腾,王秋华. 林业调查规划, 2021(06)
- [8]楚雄州森林火险综合预报模型研究[J]. 谢雯,寇卫利,王秋华,徐伟恒,谢长波.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2
- [9]2000-2020年中国森林火灾研究进展分析[J]. 王睿琛,龙腾腾,王秋华.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21(10)
- [10]云南省中缅边境森林火灾现状与防控能力提升研究[J]. 关品高,彭杏资,陈玉永,张红飞,江剑,李世友. 林业资源管理, 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