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震害预测指标体系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畅通,周硕文,张靖岩,于文,赵旭东[1](2021)在《基于文献的国内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相关文献的查阅,基于社会网络分析建立了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研究网络图,对其核心内容的相对研究程度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对生命线工程系统的韧性做了讨论。研究发现,现有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以"震害预测"为重点,对生命线工程的"可靠性"进行了大量研究,"供水管网"、"交通系统"等重点子系统是生命线工程网络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技术进步与研究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算法"、"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技术的影响力逐步增强,围绕建设韧性城市的生命线系统的韧性研究增多。
刘子艺,郭小东,王志涛,刘朝峰[2](2021)在《空间尺度下城市医疗系统震后应急救援能力评估与韧性提升策略》文中研究表明震后受伤人员的救援与救治是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城市医疗系统震后救援的能力是伤员救治结果的直接影响因素。文中从城市区域层面出发,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明确震后影响医疗系统救援的相关要素,对比分析震后受伤人员对医疗资源的需求程度以及医疗设施本身的供给能力。同时考虑道路通行能力对医疗救援的影响,结合人口伤亡模型、道路通行模型等,以此评估震后医疗系统的应急救援能力。最后以某市为例,利用GIS平台构建基础数据库,运用以上方法,实现基于供需平衡分析、空间应急救援能力分析的灾后应急模拟,根据模拟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韧性提升对策。文中对城市应急医疗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杨玉永,娄世平,刘瑞峰,董翔[3](2021)在《地震灾区公路通行能力快速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地震发生时,公路作为承灾体不仅受地震动力的作用造成路面开裂、塌陷等直接破坏,同时也受周边地理环境,如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影响,造成公路通行能力的下降。因此,在常规公路易损性模型基础上考虑滑坡危险等级,引入滑坡影响因子的评估量值,构建公路完好程度与震害指数之间的指数关系模型,实现对震后公路通行能力的快速评估。利用改进后的模型,以G2高速公路某路段为例,模拟了在不同地震烈度条件下的公路通行能力。经高分影像、实景地图、人工判读校核分析,灾害点实际地形环境符合震后成灾构件,公路通行能力水平基本符合灾后情景。该评估方法基本满足震后公路通行能力快速评估的应急响应需求。
王东明,陈敬一,高杰[4](2021)在《基于地震巨灾情景构建的应急救援演练虚拟仿真系统架构与设计》文中认为应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系统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为参演者提供高真实感的救援演练,从而有效提高指挥人员的应急处置和科学决策能力,增强救援队伍的应变与协同救援能力。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和灾害演化情景推演技术可增强对地震影响直观而整体的认识,利于根据逼真地震情景作出贴合实情救援决策与对策,因此可为"情景-应对"型救援演练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和可靠演练参照。本文从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以地震巨灾情景构建为基础的应急救援训练虚拟仿真系统的设计构想。系统首先通过地震情景构建对城市地震巨灾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灾害情景进行科学仿真,然后采用逻辑正向推演模拟地震灾害与救援情景的动态发展,最终实现对"从地震情景构建、到灾害及救援情景动态推演、再到救援培训演练为完整链条的地震救援演练全过程"的模拟仿真。通过系统的研发将实现救援演练效果和救援能力的提升,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抗震防灾能力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樊燕燕,李江龙,李子奇[5](2021)在《在役公路梁式桥综合震害等级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客观预测在役公路梁式桥综合震害状况,考虑在役桥梁在运营期存在的病害问题,从压力和承压两方面建立在役公路梁式桥综合震害预测评价指标体系。以桥梁作为承灾体,建立在役公路梁式桥综合震害物元可拓模型,运用熵权法进行赋权,确定桥梁的综合震害状况。以一座在役梁式桥为例,运用上述模型确定算例的综合震害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该桥的综合震害等级为Ⅲ级,破坏等级中等,且根据结果分析影响桥梁震害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该模型通过对多个指标关联系数的综合分析来评价在役梁式桥的综合震害等级,极大地提高了该模型评估的准确率及可靠性,为桥梁震害等级的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对提升桥梁综合抗震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顾嘉宁[6](2021)在《供水管网抗震能力与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雪艳[7](2021)在《龙头山镇建筑群精细化地震破坏模拟及震害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说明
王洪[8](2021)在《青海共和地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分析及诱发地震震害预测》文中研究表明青海省共和地区位于柴达木—阿尔金地震带内,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青海农村民居建筑受经济和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其抗震性能整体较差,在破坏性地震作用下,农村地区房屋相比城镇而言,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更高,因此对于青海省典型地区的农村房屋进行抗震性能分析与震害预测研究至关重要。为深入了解共和地区农村民居建筑结构特征和抗震性能现状,对青海省共和地区开展农村房屋实地调查,基于青海历史震害资料,总结了区域范围内典型农居建筑震害特点,并对共和地区农居建筑进行震害预测,得到了区内位于不同地震烈度范围所出现的不同破坏结果;评估了研究区内弱活动断层潜在地震最大震级,分析了地震烈度分布特征,给出潜在地震对农村房屋造成的震害程度,并给出抗震设防减灾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文献资料收集整理青海省共和盆地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资料收集,分析区域地震活动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给出区域内地震活动特征及地震活动环境评价;总结区域内典型民居建筑在历史破坏性地震下的震害特征及建筑破坏规律;利用历史震害统计法对青海省农村地区的主要建筑结构进行震害预测分析。(2)对青海省共和盆地及周边地区的农村房屋进行了抗震设防实地调查,获得了农村民居建筑的场地选址、建造时间、农居建筑结构类型和施工方式等方面资料,统计分析了各类农村建筑的结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3)基于目前常用的震害预测方法,分别采用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易损性分析的确定方法对调查区的土木、砖木和砖混结构房屋进行了震害预测分析,分析了区内农居建筑位于不同地震烈度范围内可能出现的不同破坏结果,并将建筑物的震害预测结果与青海省历史地震破坏程度进行比较,从而佐证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4)区域潜在诱发地震风险评估。通过收集整理区域地应力资料,研究了区域地应力场,并结合多种应力分析指标,评估区域内断层稳定性;分析得到研究区内弱活动断层潜在地震最大震级为Ms5.2,震中烈度为Ⅶ度。在Ⅶ度情况下,土木结构房屋以严重破坏为主,砖木结构以中等破坏为主,砖混结构房屋少数中等破坏,多数以轻微破坏和基本完好为主;在Ⅵ度情况下,土木结构房屋以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为主,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房屋基本完好,无损坏。
王建飞[9](2021)在《基于遥感技术的建筑抗震因子提取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展建筑抗震能力影响因子(下文简称“抗震因子”)调查,预测地震情景下的建筑破坏比,是编制区域防震减灾规划、制定区域抗震设防水准的重要依据。受“保障生命”的抗震设计思路影响,传统的单体建筑抗震能力验算重点在于研究单体建筑的物理响应机制、建立建筑破坏概率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影响建筑破坏率的“结构、高度、设防等级”等抗震因子加权,建立了丰富的区域建筑震害预评估模型。近年来,在“保障性态”的抗震设计新思路下,建筑抗震能力评估不仅考虑建筑本身的破坏概率,还增加了“建筑使用功能、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社会影响方面的考虑。在传统的“结构、高度、设防等级”等抗震因子体系中引入“设防水准、人口密度、经济密度”等空间分布差异显着的因素,综合开展城市群、建筑群建筑抗震能力,构建地震情景,预评估建筑破坏比、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当前建筑抗震能力评估的新趋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对我国的建筑抗震因子数据调查提出了“范围更广、效率更高”的需求。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且建筑基础数据库不完整,加之,传统实地调查方法难度大、成本高且效率较低。如何建立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大范围建筑抗震因子调查方法,建立适合大空间尺度的震害预评估流程,是我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建筑群震害预评估中的抗震因子参数难获取的问题,本论文研究了各类遥感数据与Web大数据信息相结合的建筑群抗震因子提取方法,结合灯光遥感数据,统计分析了人口与经济等承灾体的时空分布特征,构建了基于遥感的震害预评估流程与方法。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基于建筑震害等级和震害指数,研究了影响建筑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各类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纹理特征、相位特征”等遥感指数与建筑“轮廓、高度、年代”等抗震因子的关系,介绍了各类建筑抗震因子的遥感提取原理。基于遥感提取的建筑抗震因子(下文简称“遥感抗震因子”)概率化分布特点,给出了基于遥感抗震因子的建筑破坏比预评估方法。(2)构建了基于遥感数据的建筑群抗震因子提取流程与方法。结合Web大数据改进了K-means影像分类算法,提出了网络数据与遥感数据相结合的建筑区快速提取技术,提取精度可达到90%以上;针对国内建筑属性数据库不完善的问题,提出了“城市、乡镇、农村”三级抽样的建筑抗震因子获取方法,评估了“人口普查数据”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建筑属性分布率随时间变化特征,在双侧精度99%置信区间内,全国各省份建筑属性结构在10年内无显着变化。最终认为,“人口普查数据”中的建筑属性分布概率可作为区域建筑抗震因子参数输入区域建筑破坏比预评估模型。(3)建立了单体建筑抗震因子的遥感提取方法与流程。基于机器学习的Seg Net模型建立了基于GF-2的0.8m分辨率建筑轮廓提取方法,平均提取精度92.14%;提出了基于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S-In SAR)相位残差的建筑高度提取方法,结果的误差均值为-0.06层,误差均方差为2.01层(样本最大楼层数为29层),能够满足建筑易损性曲线评估模型的要求;建立了基于时序光学遥感数据和web大数据的建筑年代变化检测方法,90年代以前老旧建筑的识别率46.15%,90年代建筑识别率63.55%,2000-2010年建筑识别率84.23%,2010年以后建筑识别率90.91%;尝试基于PS-In SAR的时序形变数据,探索考虑大型建筑热胀冷缩系数的结构鉴定方法,结构判别精度可达到70.17%。(4)分别以首都圈和四川为研究区,基于模糊评价法与建筑易损曲线,实现了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建筑震害预评估。以首都圈当前建筑震害因子数据为例,复现1976年唐山地震,预评估了首都圈建筑群破坏比,产出县域尺度的建筑抗震指数与模拟的宏观地震烈度;以四川省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遥感数据为例,模拟了2008年四川省建筑震害、震中区县人员伤亡及建筑经济损失,验证了本方法的震害损失预评估精度。
牟宏伟[10](2021)在《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机理及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距离煤层群由于其特殊的煤岩赋存条件和重复开采扰动,导致动静载叠加诱发强矿压显现的机理复杂,给矿山安全生产和强矿压显现监测预警带来了新的挑战,亟需研究诱发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的动静载作用机制并建立适用的监测预警方法。为此,论文综合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工程实践等方法,开展了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机理及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以忻州窑矿为例研究了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下煤层开采强矿压显现受上覆遗留煤柱和采空区影响较大,强矿压显现主要位于上覆遗留煤柱下的临空巷道,且在上覆不规则遗留煤柱交叉位置更为严重;大能量矿震主要集中在上煤层,且呈现出与上覆遗留煤柱位置高度相关的分区特征。由于多数大能量矿震离下煤层采掘空间较远,下煤层受远场动载扰动影响较小,强矿压显现主要表现为两帮移近、底鼓和顶板下沉,未见大范围的冲击破坏。(2)研究构建了上覆遗留煤柱下临空巷道多源静载力学模型,得出了各静载力源对应力集中的贡献程度。实例计算表明:临空巷道正上方的遗留煤柱是导致应力集中的主要因素,正上方煤柱传递了 78.3%的应力,侧向支承压力传递了 16%的应力,峰值应力是原始自重应力的1.8倍。构建了下煤层开采诱发远场动载的理论判据,当上煤层开采引起底板的损伤范围和下煤层开采引起顶板的损伤范围贯通时,开采下煤层易诱发上煤层覆岩二次失稳和遗留煤柱破坏,并产生远场大能量动载扰动。(3)研究揭示了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区域动载和局部静载综合作用机制,建立了考虑震动波衰减的区域动载-局部静载综合诱发强矿压显现的判别准则。研究结果表明:在煤层未开采条件下震动波传播符合指数形式衰减。近距离煤层群采空区和层间塑性区会加剧震动波的衰减,并且随层间塑性区范围和破坏程度加大,对震动波衰减的影响也越大;引起下煤层临空巷道强矿压显现的主要因素是多源静载应力集中和近场动载扰动,而发生在上煤层顶板或遗留煤柱区域的动载离下煤层采掘空间较远,同时又穿过采空区及塑性破坏区,对采掘空间产生的扰动破坏较小。动载到采掘空间的距离是动静载叠加诱发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的重要影响因素。(4)微震事件具有与近距离煤层群空间覆岩结构高度相关的分区及时空聚集特征,大能量微震事件前微震频次均值和滑动均值有明显的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电磁辐射和支架应力能反应局部应力集中程度。基于此,构建了预测区域动载发生时间和位置的微震离散度、加权中心位置、频次比指标,以及监测局部静载应力集中危险程度的电磁辐射幅值和脉冲数超限幅度、支架应力超限幅度指标。基于微震加权中心位置和区域动载到采掘空间的衰减规律,建立了区域动载对局部采掘空间影响权重的计算方法,并基于考虑震动波衰减的区域动载-局部静载综合诱发强矿压显现的判别准则建立了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区域-局部集成预警方法。将上述成果在忻州窑矿进行了现场应用与验证,结果表明微震频次比、离散度和加权中心位置指标可对大能量微震进行实时预警和空间位置预测。区域-局部集成预警结果与现场巷道变形破坏的记录以及震动波CT探测结果高度一致,该方法能够及时有效预警强矿压显现发生。研究成果提高了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预警的可靠性及防治的针对性。该论文有图89幅,表18个,参考文献208篇。
二、对震害预测指标体系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震害预测指标体系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2)空间尺度下城市医疗系统震后应急救援能力评估与韧性提升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研究思路 |
2 模型构建 |
2.1 城市医疗系统网络模型 |
2.2 震后医疗需求模型 |
(1)人员伤亡快速预测模型。 |
(2)医疗需求估算。 |
2.3 震后医疗供给模型 |
2.4 震后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快速评估模型 |
(1)建筑物倒塌影响宽度。 |
(2)震后道路最小宽度。 |
(3)震后道路通行时间。 |
3 案例分析 |
3.1 城市概况 |
3.2 震后应急救援能力分析 |
(1)医疗供需能力分析。 |
(2)救援可达时间分析。 |
(3)医疗系统覆盖范围分析。 |
3.3 基于LA模型的抗震韧性空间分析 |
4 应急医疗系统空间优化策略 |
4.1 传统解决方法 |
4.2 韧性提升策略 |
(1)提高医疗系统健壮性。 |
(2)提高医疗系统冗余性。 |
5 结论 |
(3)地震灾区公路通行能力快速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构建公路通行能力模型 |
2.1 公路破坏程度与地震烈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
2.2 影响因子———滑坡危险性分析 |
2.2.1 滑坡危险性 |
2.2.2 滑坡因子 |
2.3 修正后模型 |
2.4 评价指标 |
3 在地震灾害预评估中的应用 |
3.1 滑坡危险等级计算 |
3.2 道路通行能力计算矩阵 |
4 震后公路通行能力预评估 |
5 结论 |
(4)基于地震巨灾情景构建的应急救援演练虚拟仿真系统架构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地震灾害情景构建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
1.1 地震动情景模拟 |
1.2 建筑物震害情景分析 |
1.3 地震灾害演化过程情景推演 |
1.4 地震灾害情景可视化仿真 |
2 地震应急救援仿真演练主要内容 |
2.1 指挥决策人员指挥调度 |
2.1.1 救援目标优选 |
2.1.2 救援行动的时空配置优化决策 |
2.2 救援队的现场救援行动优化 |
3 基于地震巨灾情景构建的应急救援推演训练虚拟仿真系统 |
3.1 系统设计目标 |
3.2 总体架构 |
3.3 功能实现模式 |
3.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 结语与展望 |
(5)在役公路梁式桥综合震害等级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构建公路梁式桥综合震害的评价指标体系 |
2 公路梁式桥综合震害可拓模型的建立 |
2.1 经典域、节域与待评物元的确定 |
2.2 实测指标的无量纲化 |
2.3 计算待评桥梁评价指标的关联函数 |
2.4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
2.5 待评桥梁震害等级的评估 |
3 实例分析 |
3.1 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
3.2 桥梁震害物元的构造 |
3.3 桥梁震害评价等级关联函数值的计算 |
3.4 桥梁震害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5 桥梁综合震害评价 |
3.6 分析结果 |
4 结论 |
(8)青海共和地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分析及诱发地震震害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村镇房屋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建筑物震害预测理论 |
2.1 概述 |
2.2 建筑物震害预测步骤 |
2.3 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青海省历史地震背景及村镇房屋震害预测分析 |
3.1 引言 |
3.2 青海农村房屋基本概况 |
3.3 青海历史地震背景 |
3.4 农村民居房屋震害特点 |
3.5 青海民居震害预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共和地区村镇房屋现状调查 |
4.1 调查概况 |
4.2 调查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共和地区农村民居震害预测 |
5.1 砖混结构震害预测结果 |
5.2 砖木结构震害预测结果 |
5.3 土木结构震害预测结果 |
5.4 农村房屋震害预测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共和地区诱发地震评价与震害预测 |
6.1 区域地质背景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
6.2 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 |
6.3 断层稳定性与诱发地震分析 |
6.4 农村房屋震害预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基本信息 |
(9)基于遥感技术的建筑抗震因子提取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建筑抗震能力与震害预评估研究 |
1.2.2 震害预评估方法及震害影响因子研究 |
1.2.3 利用遥感技术的建筑特征提取研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建筑抗震因子的遥感提取原理 |
2.1 建筑震害等级与抗震能力 |
2.1.1 建筑破坏等级与震害风险 |
2.1.2 震害风险指数与建筑抗震能力 |
2.2 建筑抗震能力的影响因子 |
2.2.1 建筑结构类型对抗震能力的影响 |
2.2.2 建筑设防标准对抗震能力的影响 |
2.2.3 建筑侧向刚度对抗震能力的影响 |
2.2.4 其它影响因素对抗震能力的影响 |
2.3 建筑抗震因子的遥感提取原理 |
2.3.1 光学遥感影像的建筑轮廓提取 |
2.3.2 基于干涉测量的建筑高度提取 |
2.3.3 基于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的建筑年代提取 |
2.4 基于遥感抗震因子的建筑抗震能力综合评估 |
2.4.1 建筑结构易损曲线模型 |
2.4.2 基于遥感震害因子的结构易损模型 |
2.5 小结 |
第三章 建筑群抗震因子的遥感提取技术 |
3.1 建筑群抗震因子快速提取方法 |
3.1.1 建筑群抗震能力评估指标与抗震因子 |
3.1.2 建筑群抗震因子提取流程 |
3.2 结合Web数据的遥感影像快速分类 |
3.2.1 改进K-means初始类中心点的影像分割 |
3.2.2 基于Web数据源的建筑群行政类别提取 |
3.2.3 基于先验知识的遥感影像分类 |
3.3 基于博弈分类模型的建筑群不透水面提取 |
3.3.1 不同博弈假设的建筑群提取 |
3.3.2 遥感建筑群提取结果优化 |
3.4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建筑群抗震因子取值 |
3.4.1 全国建筑抗震因子概率分布特征 |
3.4.2 全国5-10 年内人口普查数据可用性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单体建筑抗震因子的遥感提取技术 |
4.1 单体建筑抗震因子提取方法 |
4.2 单体建筑轮廓与楼层数提取 |
4.2.1 基于SegNet神经网络的建筑轮廓提取 |
4.2.2 基于时序PS-InSAR的楼层数提取 |
4.3 建筑建成年代的遥感变化检测 |
4.3.1 中低分辨率遥感的建筑区变化检测方法 |
4.3.2 高分辨率遥感的建筑轮廓变化检测 |
4.4 基于建筑遥感特征的结构分布概率提取 |
4.4.1 基于高度与年代的建筑结构经验判定模型 |
4.4.2 考虑建筑材料特性的结构判定模型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灯光遥感的震害损失预评估方法 |
5.1 基于遥感技术的震害损失预评估方法 |
5.1.1 震害损失预评估原理 |
5.1.2 震害损失预评估方法 |
5.2 不同建筑类型的建筑破坏比预测参数 |
5.2.1 建筑抗震性能水准及量化指标 |
5.2.2 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参数 |
5.2.3 建筑震害矩阵 |
5.3 基于灯光遥感的受灾人口与经济密度估计 |
5.3.1 灯光遥感数据 |
5.3.2 基于不变目标区的灯光遥感数据校正 |
5.3.3 基于夜间灯光亮度的经济密度估计 |
5.3.4 基于夜间灯光亮度的人口密度估计 |
5.4 震害损失比预测方法 |
5.4.1 建筑经济损失预评估方法 |
5.4.2 建筑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预评估方法 |
5.5 小结 |
第六章 遥感抗震因子在震害损失预评估中的应用 |
6.1 首都圈建筑抗震因子遥感提取及建筑震害预评估应用 |
6.1.1 研究区及数据来源 |
6.1.2 首都圈建筑抗震因子提取 |
6.1.3 基于唐山地震情景的首都圈震害预评估 |
6.2 基于遥感抗震因子的震害预评估验证——以汶川地震为例 |
6.2.1 研究区概述 |
6.2.2 研究区建筑破坏比预测结果 |
6.2.3 研究区建筑损失比预测 |
6.2.4 研究区损失预评估结果对比验证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10)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机理及监测预警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强矿压显现理论研究现状 |
1.2.1 强矿压显现经典理论 |
1.2.2 动静载叠加诱冲理论 |
1.3 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研究现状 |
1.4 强矿压监测预警研究现状 |
1.4.1 强矿压单参量监测预警研究现状 |
1.4.2 强矿压多参量集成监测预警研究现状 |
1.5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
2.1 近距离煤层群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 |
2.2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特征 |
2.3 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3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机理研究 |
3.1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多源静载计算模型 |
3.1.1 自重应力计算 |
3.1.2 上覆煤层应力集中与传递估算 |
3.1.3 采空区覆岩侧向支承压力计算 |
3.1.4 超前支承压力计算 |
3.1.5 多源静载作用机理与实例验证 |
3.2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动载力源分布规律研究 |
3.2.1 下煤层开采诱发远场动载理论判据 |
3.2.2 典型工作面微震时空演化规律分析 |
3.3 近距离煤层群动静载叠加诱发矿压显现判别准则与工程应用 |
3.3.1 动静载叠加诱发强矿压显现判别准则 |
3.3.2 动静载叠加诱发强矿压显现判别准则应用实例 |
3.4 本章小结 |
4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数值模拟 |
4.1 上覆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开采应力场模拟 |
4.1.1 数值模型构建与模拟方案 |
4.1.2 应力场模拟结果分析 |
4.1.3 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验证 |
4.2 近距离煤层群动静载叠加作用规律研究 |
4.2.1 数值模拟模型与模拟方案 |
4.2.2 动载力源选择 |
4.2.3 震源处动载力源计算与校正 |
4.2.4 震动波衰减及动静载作用模拟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区域-局部集成预警方法 |
5.1 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区域-局部集成预警原理 |
5.2 区域动载预警指标体系与预警模型 |
5.2.1 区域微震预警指标前兆规律分析 |
5.2.2 区域微震预警指标 |
5.2.3 区域震动波CT探测 |
5.2.4 区域微震监测预警模型 |
5.2.5 区域微震预警步骤 |
5.3 局部静载预警指标体系与预警模型 |
5.3.1 电磁辐射监测预警指标 |
5.3.2 矿山压力监测预警指标 |
5.3.3 局部静载监测预警模型 |
5.3.4 局部静载预警步骤 |
5.4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区域-局部集成预警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6 工程应用与验证 |
6.1 工程背景 |
6.2 区域震动波CT和局部电磁辐射监测效果分析 |
6.2.1 区域震动波CT反演结果分析 |
6.2.2 局部电磁辐射监测结果分析 |
6.3 预警结果与验证 |
6.3.1 区域动载监测预警结果 |
6.3.2 局部静载监测预警结果 |
6.3.3 区域-局部集成监测预警结果 |
6.4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防治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四、对震害预测指标体系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的国内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研究[J]. 畅通,周硕文,张靖岩,于文,赵旭东. 华北地震科学, 2021(04)
- [2]空间尺度下城市医疗系统震后应急救援能力评估与韧性提升策略[J]. 刘子艺,郭小东,王志涛,刘朝峰.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21(05)
- [3]地震灾区公路通行能力快速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J]. 杨玉永,娄世平,刘瑞峰,董翔. 科学技术创新, 2021(28)
- [4]基于地震巨灾情景构建的应急救援演练虚拟仿真系统架构与设计[J]. 王东明,陈敬一,高杰. 自然灾害学报, 2021(04)
- [5]在役公路梁式桥综合震害等级预测研究[J]. 樊燕燕,李江龙,李子奇. 地震工程学报, 2021(04)
- [6]供水管网抗震能力与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 顾嘉宁.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1
- [7]龙头山镇建筑群精细化地震破坏模拟及震害风险评估[D]. 刘雪艳.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1
- [8]青海共和地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分析及诱发地震震害预测[D]. 王洪.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2021
- [9]基于遥感技术的建筑抗震因子提取与应用研究[D]. 王建飞.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1
- [10]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机理及监测预警技术研究[D]. 牟宏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