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动物学》一至六章复习课的教学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梁仁权[1](1988)在《关于《动物学》一至六章复习课的教学设想》文中研究指明 无论什么学科,在学生初步掌握一定量的基本内容之后,必须进行较系统的复习,及时整理已学的知识以达到温故知新,强化记忆,全面掌握,增进知识的目的。因而探讨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就动物学前六章的基础知识复习,提出以下几种粗浅的设想,以期得到同行们的指教。
李洁[2](2016)在《二战后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做法是研究生在攻读高等学位的过程中,受学校聘用担任教学助理,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并获得相应的报酬。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是本科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系统。同时,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既是研究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研究生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美国的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起源于19世纪末,二战后迅速发展,目前已经趋于成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应对各种挑战的过程中,聘用研究生教学助理的美国大学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教学助理管理规则和研究生教学助理培养规范并形成了较为先进的制度理念。研究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的发展历程,对完善我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本研究主要是对二战后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重点对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的框架构建和理念变迁过程进行探究。全文包括绪论、主体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对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对与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主体部分包含四章。第一章历史庚续: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的扩散(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本章对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的起源以及二战前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的初步发展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扩散的背景,分析了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扩散的主要原因。第二章政策应对: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的变革(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本章分析了这一时期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遭遇的危机以及各界对此制度的批评、质疑和关注,描述了在此压力下美国大学以政策报告形式提出的改善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的建议以及聘用研究生教学助理的院系开始开展的研究生教学助理培养活动。第三章规范确立: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本章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重点从管理规则和培养规范角度描述了美国大学为建构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框架而做出的努力。第四章功能完善: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的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本章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局势,以及对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发展的影响,重点探究了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教育性价值的确立,关注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在研究生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分析美国大学为此而展开的实践活动。结语部分概括了二战后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发展的重要结论,剖析了二战后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发展的实践经验,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的思路。
刘俊[3](2019)在《从“格致”到“科学” ——清末民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科学教科书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文本,是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它的编写质量对科学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立足于大量的、一手的科学教科书文本,探讨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小学科学教科书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历程,通过对不同时期科学教科书的介绍、分析,探究不同时期科学教科书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现今科学教科书的编写和使用提供启示。文章拟分为五章,每章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清末的小学“格致”教科书,分两节论述了西学教科书的引进和近代小学科学教科书的繁荣。介绍了早期的西学启蒙译著和西学启蒙教科书。近代小学科学教科书的出版发行空前繁荣,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满足了各级各类学堂教学的需要,教科书开始从以翻译为主走向编译、自编之路,现代意义的科学教科书开始诞生。第二章为民国时期的小学“科学”教科书,从民初小学科学教科书的多样化和小学科学教科书的模式化时期进行介绍。这一时期各个民营出版机构迅速崛起,出版了大量的科学教科书,教科书的出版、发行和使用更加规范和科学。第三章探讨全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小学“科学”教科书。此时,国民党统治区下的小学科学教科书主要使用国定本教科书,多在原有科学教科书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再出版,发展和建树不大。这一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和解放区的小学科学教科书,多关注社会现实,反映农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阶级性和政治性。第四章为从“格致”到“科学”:清末民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的科学启蒙,通过前三章的分析,从教学目的的转变、教学内容及编排的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三个方面论述,其变化不仅是内容名称的变化,更是科学文化教育观的变化。最后总结对当前小学科学教科书编纂的启示,从科学教科书的内容如何选择、科学教科书如何编排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如何落实三个角度论述。
杨橙[4](2013)在《缅甸北部地区两岸初级汉语教材对比分析》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缅北地区临近中国大陆,华裔众多,拥有良好的汉语学习基础。本文以缅北腊戌市华文学校统一使用的台湾国立编译馆主编的《国语》和北京华文学院编写的《汉语》为研究对象,对这两套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包括教材结构及话题、语音、生词、语法、练习五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对两套教材的优势与不足进行阐述,并对缅北地区汉语教材的本土化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在教材结构方面,分别从教材的总体结构、单元结构、课文结构和话题的排列、分布进行对比分析。两套教材在课文话题的设置上均涉猎较广,但在具体分布上还可加以调整。两套教材都应适量增加反映中外差异和关于本国的话题,增加开放性、交际性话题。《国语》要精简重复话题,贴近当代生活。建议两套教材话题的内容安排顺序可以按照由简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展开。语音方面,主要通过计量对比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两套教材的语音编排和内容进行了比较,《国语》遵循了由易到难认读汉字的规律,《汉语》则更强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汉语》的缺陷是未对课文加注汉语拼音,《国语》虽然在低年级中加注了注音符号,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未体现辅助发音的作用。另外在实际调查和教学中,汉语拼音体现了取代注音符号并普及的趋势。生词方面,两套教材的生词出现了大量共选词汇,说明海峡两岸的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所认同的汉语常用词是大体一致的。课文中出现的独选词体现了两岸汉语词汇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量,但是却容易对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造成困扰,因而寻求共性应成为汉语教材词汇编写的重点。语法方面,《国语》的语法点数目和难度都要高于《汉语》,《国语》在语法点的选择上倾向全面化、规范化,因而使得语法数目多,难度大。相对而言,《汉语》的语法设置更适合缅北华校的实际教学情况。练习方面,两套教材的题型都很丰富,并且相对固定,但题目的创新性、趣味性还需增强。
李慧娟[5](2016)在《英国教育领域中女性地位探析(1848-1928)》文中指出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社会各界对劳动者的需求提高,需要文化知识和技能兼备的人才。在此时期,英国女性扩大了受教育机会,她们在教育中的角色地位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初等教育中为女性提供教育的妇女学校、星期日学校和工作日学校纷纷出现。这些学校除了教授基本知识以外,家政科目的教学尤为重要,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合格的妻子和母亲。在中等教育领域里,倡导女性解放的女权主义者纷纷创办类似于职业教育的女子学院,成立了为女性提供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构,课程设置较初等教育中的学校更加广泛,但其主要是为培养女教师。在高等教育中的女性积极参加大学的地方考试,获取荣誉学位,争取奖学金,拓宽了职业选择为增加就业机会创造条件。尽管如此,女性的角色仍然受父权制的影响,她们的地位没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和评价。文章通过对英国女教师、女学生的历史现象的阐述揭示英国女性在教育领域的地位。
张伟珍[6](2017)在《生态课堂理念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认为课堂,在《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一书中是这样论述的:与以往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接受的过程不同的是,它不仅具有生命力而且还是立体的,或者说它有如一个生态系统。生态课堂理念下的英语教学提倡融合、统一教师、学生、生态环境及学习的语言等因素,使他们和谐共生,而且为了使我们的外语语言教学可持续、和谐地发展就必须且最大可能地探寻各个生态因子在课堂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适合的位置和角色。笔者搜索资料时发现,近些年来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和学校,许多研究者对生态语言学的应用与研究兴趣越来越浓厚。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我们不难发现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在于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形成学生同一基础,以达到学习者的个性发展;课堂活动的设计也要求有效性,以提升学习者语言运用的能力;一改以往单一的评价体制,寻求更加完善的体系;充分整合现代技术资源与学科发展资源。同时,在课堂生态理论的指导下,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迎来了新的发展态势。因此,笔者认真学习研究与生态课堂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以它们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希望从理论和理念上加以指导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尝试探讨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路径及其作用和影响。笔者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为依据,从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和本人的教学实践出发,从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维度入手,探寻构建适合于本校学生和教师实践的、有效的“高中英语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学生的语言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测试等方式证明生态课堂理论下的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是可行和有效的。当然,本研究,在理论储备上还多有不足,教学实践也不够充分,形成的一些看法还需不断验证与提炼。
吕春枝[7](2008)在《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史论》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近代教学方法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教育家在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造,尝试以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方法的学习和创新,力图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引入学校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方法具有历史继承性,而科学化与民主化至今仍是教学方法领域改革的目标之一。因此,探索近代教学方法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具有借鉴意义。近代教学方法的变革表现在教学方法实践的变革和理论的发展两个方面,实践的变革是理论发展的基础,两者互为因果。近代教学方法实践的变革与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紧密联系,在内、外力交互作用下推进。传统的学校教学方法与农业经济形态相适应,强调机械记忆和静坐体悟,其教学原则与教学组织难以紧密结合,其难以操控性和体系的不完备是无法逾越的鸿沟。近代社会的变迁是促使学校教学方法产生变革的力量。政治改革、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新型职业的出现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对教学方法提出新的要求。传统教学中以重实证、实践为特征的实学方法受到重视,将“西文”、“西艺”融入教学中,构建出以“中体西用”为核心,以中西杂糅为特征的近代早期教学方法体系,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中得到普遍应用。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是教学方法变革的时代动因,在“教育救国”理念的指引下,构建新的学校教育体制,推行新式教学方法成为主流。政府参仿国外,相继颁布新学制,建立新的学校教育体系,并对教学方法做出相应规定。《癸卯学制》以法律文本的形式对以背诵和体罚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法进行修正;《壬子癸丑学制》将教学方法的变革定格在联络各学科,趋向综合的发展方向上;《壬戌学制》则试图增加学生自动学习的机会,将教学方法的改革指向民主和科学。在这场政府引导下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运动中,留学生担当着重要的角色,留日师范生通过译书、著书以及从事教学活动,将“五段教学法”、“单级教学法”等引入国内;留美生用实验的方式将“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分团教学法”、“文纳特卡制”等引入,并邀请杜威、孟禄、推士等西方教育家来华指导,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以洋务学堂、新式书院、幼稚园、新式小学和中学为主的教育机构在借鉴国外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现代性改革,经过部分吸收、全面借鉴、理性实验三个阶段的发展,创生出“教学做合一”、“整体教学法”、“廉方教学法”等本土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实践变革的基础上,教学方法理论得到发展。近代教育家基本确定了教学方法的概念和分类体系,在理论构建上,逐渐取向专业化、具体化和微观化,加强学科教学方法论的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学价值观呈现出个性化、科学化、民主化、实用化的趋向,从而使得近代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重大成就。本文运用文献法、统计法、案例分析法及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坚持历史和客观的原则,通过评述近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和理论,展现私塾、书院、洋务学堂、新式学校、幼稚园、小学和中学等教育机构中进行的具体变革活动,揭示近代教学方法中科学化和实用化趋向,并由此深刻理解近代教学方法变革的现实意义。对近代教学方法变革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和拓展对近代教学方法变革的理解,丰富教育史研究的内容,而且,可以得出指导我国当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第一,充分重视教学方法改革中移植和改造的困惑。第二,通过实验的方式,将教学方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并将此运用于教学改革实践。第三,教育者的改革精神是促使教学方法多样化的主要因素。第四,教育者的理性思考促使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科学的基础上走向本土化。因此,对近代教学方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元鸣[8](2019)在《农村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活页方式管理错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直以来,错题管理都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错题资源也是师生共同重视的内容。错题管理常见的方法是使用错题本,目前,错题本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抄誊写式的纸质错题本;另一种是网络化的电子错题本。然而,学生在建立传统纸质错题本时会遇到一些难题,比如物理习题基于实验、生活、自然现象为背景,因此题干长,实景图多,实验器材多,学生在摘录时难抄写、画图难、归类困难等问题,让学生不愿花较长时间去整理物理错题。但随着网络信息发展迅速,这其中一些问题能被网络化的电子错题本克服,学生不用再去花时间抄写,而且还有其他一些教学资源可以利用。但网络化的电子错题本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笔者所在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和无线网络达不到要求,或是学生对手机或是平板电脑的使用没有自控能力,可能会借整理错题来玩游戏等。在笔者所在农村高中的物理教学中,物理错题也是非常重要的教与学的资源,根据笔者教学实践,改进目前常用错题本的缺点,提出一种新型而又适用的错题本——活页式错题本。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第二部分介绍了错题管理和错题本建立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的意义,第三部分对错题管理的来源和错题本研究的现状做了分析;第四部分介绍了具体研究方法以及问卷调查的目的、过程和结论分析;第五部分重点介绍了活页错题本的制作和使用过程,较为详细介绍了活页错题本的形成,学生的使用、错题的阶段管理等系统流程。最后结合教学实践,归纳总结了活页错题本的优点和局限性。通过研究发现:活页错题本的改进能较好的提高错题本的使用效率,较为有效的解决传统纸质错题本和网络化电子错题本的不足。
靳寒莹[9](2021)在《模型构建策略在高三生物学复习课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提出
二、关于《动物学》一至六章复习课的教学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动物学》一至六章复习课的教学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2)二战后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历史庚续: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的扩散(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
第一节 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的起源与初步发展 |
一、美国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开展 |
二、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的起源 |
三、二战前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的初步发展 |
第二节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的扩散 |
一、美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
二、高等教育机构中师资短缺现象严重 |
三、研究生教学助理成为本科教学的重要力量 |
第三节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发展评析 |
一、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尚未完善 |
二、经济性和工具性价值取向并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政策应对: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的变革(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 |
第一节 美国高等教育进入危机时代 |
一、美国高等教育的危机 |
二、学生消费者第一观念的形成 |
第二节 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的危机 |
一、担任研究生教学助理导致研究生完成学位时间延长 |
二、研究生教学助理的选拔机制存在缺陷 |
三、研究生教学助理的培训和指导工作缺乏各方支持 |
第三节 美国大学加强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的政策报告 |
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伯克利大学的教育》 |
二、康奈尔大学的《关于本科教学质量指导的报告》 |
三、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改善本科教育》 |
四、罗彻斯特大学的《作为教师的研究生》 |
第四节 院系层面研究生教学助理培养活动的开展 |
一、院系层面的教学助理培训活动 |
二、院系层面的教学助理指导活动 |
三、院系层面的教学助理评价活动 |
四、典型案例分析 |
第五节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发展评析 |
一、改善本科生教育质量: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发展的推动力 |
二、院系研究生教学助理培养活动呈现差异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规范确立: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
第一节 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环境 |
一、美国联邦政府的教育支出缩减政策 |
二、美国兴起新一轮教育改革运动 |
第二节 学校层面研究生教学助理管理规则的构建 |
一、学校层面的研究生教学助理管理规则 |
二、华盛顿大学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实施细则 |
第三节 学校层面研究生教学助理培养规范的形成 |
一、学校层面研究生教学助理培训规范 |
二、学校层面研究生教学助理指导规范 |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发展评析 |
一、学校层面与院系层面的合作 |
二、研究生教学助理发展阶段观念的形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功能完善: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的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 |
第一节 美国高等教育进入变革时期 |
一、影响美国高等教育的冲击力 |
二、教学学术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
第二节 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与研究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
一、重视研究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背景 |
二、研究生教学助理教学能力培养的途径 |
第三节 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与未来大学教师培养 |
一、作为未来学术职业生涯准备的研究生教育 |
二、研究生教学助理的学术职业准备 |
三、研究生教学助理职业发展项目 |
第四节 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发展评析 |
一、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理念的成熟 |
二、阶梯式研究生教学助理培养模式的形成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发展的几项结论 |
二、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发展的实践经验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从“格致”到“科学” ——清末民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清末民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的研究 |
二、清末民国科学启蒙的研究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格致”和“科学” |
二、清末民国小学科学教科书 |
三、科学启蒙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清末的小学“格致”教科书(1840-1911) |
第一节 西学教科书的引进(1840-1896) |
一、书的雏形:早期的西学启蒙译著 |
二、中国近代最系统的西学启蒙教科书 |
第二节 近代小学“格致”教科书的繁荣(1896-1911) |
一、学堂版教科书 |
二、书坊版教科书 |
三、官编本教科书 |
四、独具特色的教科书 |
小结 |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小学“科学”教科书(1912-1937) |
第一节 民初小学科学教科书的多样化(1912-1927) |
一、学制与课标 |
二、三大书局的科学教科书 |
第二节 小学科学教科书的模式化时期(1927-1937) |
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下的科学教科书 |
二、新课程标准和修正课程标准下的科学教科书 |
小结 |
第三章 全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小学“科学”教科书(1937-1949) |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区下的小学科学教科书 |
一、国立编译馆与“国定本”科学教科书 |
二、正中书局的“新中国教科书”《高级小学自然》 |
三、其他科学教科书 |
第二节 全面抗战时期根据地的小学科学教科书 |
一、陕甘宁边区的自然、常识 |
二、晋察冀边区的自然、常识 |
三、晋冀鲁豫边区的自然、常识 |
四、山东根据地的自然、常识 |
第三节 解放区的小学科学教科书 |
一、华北解放区的自然、常识 |
二、东北解放区的自然、常识 |
小结 |
第四章 从“格致”到“科学”:清末民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的科学启蒙 |
第一节 教学目的的转变:从社会需要发展到人与社会并重 |
一、清末民初以社会实际需要为目的 |
二、1922 年新学制后强调人与社会的发展 |
第二节 教学内容及编排的变化:从“读本”发展到“课本”. |
一、教材内容的选取从重科学知识到实践探究 |
二、编写从翻译著作到自编课本 |
三、目录从数列式到大单元组织法 |
四、语言从“文体”文到“语体”文 |
五、图画从普通单一到精美丰富 |
六、课文辅助系统从粗略到完善 |
七、教材教授法提示由简单到详细 |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改变:从讲授发展到自主探究 |
一、清末民初以知识的讲授为主 |
二、1922 年新学制后重视自主探究 |
小结 |
第五章 对当前小学科学教科书编纂的启示 |
一、科学教科书的内容如何选择 |
二、科学教科书如何编排 |
三、科学素养的培养如何落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缅甸北部地区两岸初级汉语教材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课题的缘起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
第一章 教材结构框架及话题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教材的结构 |
一、 总体结构 |
二、 单元结构 |
三、 课文结构 |
第二节 教材的话题 |
一、 话题的分布与分析 |
二、 话题的选择建议 |
第二章 教材语音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语音的编排 |
第二节 语音的内容 |
第三章 教材生词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生词难度的定量与定性 |
一、 生词的数量 |
二、 生词的难易 |
三、 生词的选择 |
第二节 专有名词的定量与定性 |
一、 专有名词的数量 |
二、 专有名词的选择 |
第四章 教材语法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语法项目的编排 |
第二节 语法例讲 |
第五章 教材练习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练习题型 |
第二节 练习强度 |
第三节 练习内容 |
一、 语音练习 |
二、 词汇练习 |
三、 语法练习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英国教育领域中女性地位探析(1848-192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及创新之处 |
2 初等教育中的女性 |
2.1 初等教育中的女教师 |
2.1.1 女家庭教师 |
2.1.2 导生制中的女性 |
2.2 初等教育中的女学生 |
2.2.1 学生的就读类型 |
2.2.2 学生的学习内容 |
3.中等教育中的女性 |
3.1 中等教育中的女教育者 |
3.1.1 女教师的教学理念 |
3.1.2 女教师的教学模式 |
3.2 中等教育中的女学生 |
3.2.1 女性走读生 |
3.2.2 女性寄宿生 |
4.高等教育中的女性 |
4.1 高等教育中的女教育者 |
4.1.1 高等教育中的女教师 |
4.1.2 高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
4.2 高等教育中的女学生 |
4.2.1 格顿学院的女学生 |
4.2.2 纽恩汉姆学院的女学生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生态课堂理念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对象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教育生态学 |
2.1.2 课堂生态学 |
2.2 生态课堂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外对生态课堂的研究 |
2.2.2 国内对生态课堂的研究 |
2.2.3 英语教学生态课堂的内涵及特征 |
2.3 英语生态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发展 |
2.3.1 国外英语生态教学模式研究 |
2.3.2 国内英语生态教学研究模式 |
第三章 高中英语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
3.1 高中英语生态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
3.1.1 课堂与生态学 |
3.1.2 生态课堂与高中英语教学 |
3.2 英语“3+6”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 |
3.2.1 英语“3+6”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
3.2.2 英语“3+6”生态课堂教学案例与分析 |
第四章 高中英语生态教学模式研究设计 |
4.1 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设计与工具 |
4.4 研究过程 |
第五章 结果分析 |
5.1 问卷调查结果 |
5.2 访谈结果 |
5.3 课堂观察结果 |
5.4 测试结果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发现 |
6.2 教学启示 |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6.4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研期间获得的奖项 |
致谢 |
(7)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选题的缘起 |
(一) 教师职业的凸现与教学方法实验的迭起 |
(二) 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变革的曲折缓慢 |
(三) 教学方法的独特作用与价值 |
二、研究对象的确立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教学方法的定义 |
(二) 教学方法的分类 |
(三) 中国近代的教学方法 |
三、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四、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一) 国外的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五、研究范围与基本构思 |
(一) 研究的范围 |
(二) 研究的基本构思 |
六、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点 |
第1章 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变革的历史背景分析 |
1.1 近代社会的变迁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冲击 |
1.1.1 传统教学方法的成就 |
1.1.1.1 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 |
1.1.1.2 教学经验的积淀 |
1.1.2 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 |
1.1.3 传统教学方法的延续 |
1.1.3.1 官学的教学方法 |
1.1.3.2 私学的教学方法 |
1.1.3.3 书院的教学方法 |
1.2 教学方法的调整及局部改革 |
1.2.1 实学教学方法体系的初步形成 |
1.2.2 近代实学家对传统主流教学方法的批判 |
1.2.3 近代实学家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构想 |
1.3 教会学校与西方教学方法的导入 |
1.3.1 教会学校的创立 |
1.3.2 教会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对传统教学的影响 |
1.3.3 教会学校教学方法分析及对传统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 |
1.3.3.1 西方传教士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批判 |
1.3.3.2 教会学校的学科教学方法 |
1.3.3.3 教会学校教学方法的影响 |
第2章 中国近代教学方法的变革历程(上) |
2.1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学方法 |
2.1.1 洋务派与教学方法的变革 |
2.1.1.1 教学目标的调整与课程设置的构想 |
2.1.1.2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
2.1.2 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 |
2.1.2.1 新式书院的科目设置及教学方法 |
2.1.2.2 洋务学堂的课程结构 |
2.1.2.3 洋务学堂的教学方法 |
2.1.3 典型教学方法举要 |
2.1.3.1 体悟式教学法 |
2.1.3.2 班级授课制 |
2.2 维新运动与清末"新政"时期的教学方法 |
2.2.1 教学改革 |
2.2.1.1 改革科举 |
2.2.1.2 普设学堂 |
2.2.1.3 讲求实学 |
2.2.1.4 教育行政机构的重置 |
2.2.1.5 《癸卯学制》对教学方法的规定 |
2.2.2 西方教学方法与中国教学方法的碰撞 |
2.2.2.1 中、西方教学方法及研究的差异 |
2.2.2.2 教会学校教学方法的更动 |
2.2.2.3 留日学生与教学方法 |
2.2.3 新式学堂的发展与教学方法的嬗动 |
2.2.3.1 改书院、私塾为新式学堂 |
2.2.3.2 政府创办新式学堂 |
2.2.3.3 奖掖私学 |
2.2.3.4 新式学堂的教学方法 |
2.2.4 教学方法举要 |
2.2.4.1 五段教学法 |
2.2.4.2 单级教学法 |
2.2.4.3 二部教学法 |
第3章 中国近代教学方法的变革历程(下) |
3.1 民国早期(1912-1927)的教学方法 |
3.1.1 教学改革 |
3.1.1.1 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 |
3.1.1.2 教学目标的厘定 |
3.1.1.3 课程的统一及调整 |
3.1.1.4 《壬子癸丑学制》对学科教学方法的规定 |
3.1.1.5 《壬戌学制》对教学方法的规定 |
3.1.2 西方教育家与近代中国教学方法 |
3.1.2.1 西方教育家来华 |
3.1.2.2 杜威与中国实用主义教学方法 |
3.1.2.3 孟禄与中国中学教学方法 |
3.1.2.4 教学方法实验的高潮 |
3.1.3 学校教学方法的变革 |
3.1.3.1 幼儿园教学方法实验 |
3.1.3.2 小学教学方法实验 |
3.1.3.3 中学教学方法实验 |
3.1.3.4 教会学校教学方法的新思路 |
3.1.3.5 私塾 |
3.1.4 新式教学方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实验 |
3.1.4.1 自学辅导法 |
3.1.4.2 设计教学法 |
3.1.4.3 道尔顿制 |
3.1.4.4 分团教学法 |
3.1.4.5 蒙台梭利教学法 |
3.2 民国后期(1927-1949)的教学方法 |
3.2.1 教学改革 |
3.2.1.1 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的制定 |
3.2.1.2 义务教育的推行与教学方法的改良 |
3.2.2 留美学生与教学方法 |
3.2.2.1 留美学生群体与教学方法 |
3.2.2.2 陈鹤琴与幼儿园教学方法 |
3.2.2.3 艾伟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
3.2.3 教学方法实验的转型 |
3.2.3.1 国联考察团与教法转型 |
3.2.3.2 实验小学教学方法的理性追求 |
3.2.3.3 普通小学教学方法的地区性差异 |
3.2.3.4 中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探索 |
3.2.4 西方教学方法的中国化改造 |
3.2.4.1 廉方教学法 |
3.2.4.2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法 |
3.2.4.3 张雪门的幼师教学法 |
第4章 中国近代教学方法理论的研究 |
4.1 中国近代普通教学方法理论研究 |
4.1.1 教学方法的概念界定 |
4.1.2 教学方法的分类 |
4.1.3 教学方法价值观的转变 |
4.1.3.1 教学方法价值观趋向个性化 |
4.1.3.2 教学方法价值观趋向民主化 |
4.1.3.3 教学方法价值观趋向科学化 |
4.1.3.4 教学方法价值观趋向实用化 |
4.1.4 普通教学方法理论的发展 |
4.2 学科教学方法理论研究 |
4.2.1 国语教学方法理论 |
4.2.2 外语教学方法理论 |
4.2.3 数学教学方法理论 |
4.2.3.1 新式学校的数学教学方法 |
4.2.3.2 新学制与数学教学方法 |
4.2.3.3 数学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
4.2.4 其他学科教学方法理论 |
4.2.4.1 公民教学法 |
4.2.4.2 常识教学法 |
4.2.4.3 工艺教学法 |
4.2.4.4 美术教学法 |
第5章 中国近代学校教学方法变革的案例分析 |
5.1 洋务运动时期教学方法变革的案例 |
5.1.1 上海徐汇公学 |
5.1.1.1 徐汇公学的创立及发展 |
5.1.1.2 徐汇公学的教学方法 |
5.1.1.3 徐汇公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社会影响 |
5.1.2 上海正蒙书院 |
5.1.2.1 书院的创立及发展 |
5.1.2.2 正蒙书院的教学方法 |
5.2 维新运动与"新政"时期学校教学方法变革的案例 |
5.2.1 湖南时务学堂 |
5.2.1.1 湖南时务学堂的发展概况 |
5.2.1.2 答问札记教学法 |
5.2.1.3 时务学堂教学改革的社会影响 |
5.2.2 上海青墩小学 |
5.2.2.1 上海青墩小学与俞子夷 |
5.2.2.2 上海青墩小学的单级复式教学法实验 |
5.2.2.3 单级复式教学法 |
5.3 民国早期(1912-1927)学校教学方法变革的案例 |
5.3.1 江苏第一师范附小 |
5.3.1.1 江苏第一师范附小的教学方法实验 |
5.3.1.2 教学方法改革的社会影响 |
5.3.2 东南大学附属中学 |
5.3.2.1 东南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学方法实验 |
5.3.2.2 教学方法实验的社会影响 |
5.4 民国后期(1927-1949)学校教学方法变革的案例 |
5.4.1 开封城厢小学 |
5.4.2 鼓楼幼稚园 |
第6章 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变革的历史反思 |
6.1 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变革的历史轨迹及其特征 |
6.1.1 教学方法变革的历史轨迹 |
6.1.2 教学方法变革的特征分析 |
6.1.2.1 由被动到主动 |
6.1.2.2 学习模版由东洋至西洋 |
6.1.2.3 教学方法发展呈现"从上而下"的特征 |
6.1.2.4 教学方法改革具有地区性差异 |
6.2 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变革的关系研究 |
6.2.1 国外教学理论与中国教学方法 |
6.2.2 教学目标、课程的变革与教学方法 |
6.3 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变革的困惑 |
6.3.1 移植与改造的困惑 |
6.3.2 教学传统在近代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徘徊 |
6.4 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变革的历史启示 |
6.4.1 通过实验的方式研究教学方法 |
6.4.2 教育家的改革精神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
6.4.3 教育家的理性思考与教学方法的本土化 |
主要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农村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活页方式管理错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2 错题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意义 |
2.1 错题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
2.1.1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学习理论 |
2.1.2 学生错题本建立过程中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3 元认知 |
2.1.4 归因理论 |
2.2 研究意义 |
3 错题管理与错题本 |
3.1 错题与错题本的概念 |
3.2 错题管理与错题本研究现状 |
3.2.1 错题管理的研究现状 |
3.2.2 错题本的研究现状 |
4 高中学生物理错题本使用现状调查分析 |
4.1 调查的对象和目的 |
4.2 调查假设 |
4.3 调查研究的设计 |
4.3.1 调查方法 |
4.3.2 设计问卷和访问提纲 |
4.3.3 调查过程 |
4.4 调查结果分析 |
4.4.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4.4.2 部分教师访谈的内容和结果 |
4.4.3 高中物理错题本的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
5 活页错题本管理错题的实践研究 |
5.1 活页习题本的制作 |
5.1.1 习题的选取 |
5.1.2 制作活页式习题册 |
5.2 活页错题本的建立 |
5.2.1 错题选取 |
5.2.2 建立活页错题本 |
5.2.3 错题订正 |
5.3 应用活页错题本分阶段管理错题 |
5.3.1 每周物理错题管理 |
5.3.2 每月物理错题管理 |
5.3.3 每学期物理错题管理 |
5.3.4 每学年物理错题管理 |
5.3.5 活页错题本管理方法总结 |
5.3.6 活页方式管理错题对物理学习的作用 |
5.4 活页错题本的优点分析 |
5.5 活页错题本的局限性分析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物理错题本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内容 |
致谢 |
四、关于《动物学》一至六章复习课的教学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动物学》一至六章复习课的教学设想[J]. 梁仁权. 生物学教学, 1988(01)
- [2]二战后美国研究生教学助理制度发展研究[D]. 李洁.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5)
- [3]从“格致”到“科学” ——清末民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研究[D]. 刘俊.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4]缅甸北部地区两岸初级汉语教材对比分析[D]. 杨橙. 云南大学, 2013(01)
- [5]英国教育领域中女性地位探析(1848-1928)[D]. 李慧娟. 四川师范大学, 2016(02)
- [6]生态课堂理念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研究[D]. 张伟珍.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7]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史论[D]. 吕春枝. 河北大学, 2008(04)
- [8]农村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活页方式管理错题的研究[D]. 马元鸣.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9]模型构建策略在高三生物学复习课中的应用与研究[D]. 靳寒莹. 西南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