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MA043系列平幅高速退煮漂联合机的选型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朱才水[1](1990)在《LMA043系列平幅高速退煮漂联合机的选型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在消化吸收国外引进设备的基础上,设计制造了LMA043系列平幅高速退煮漂联合机。文章分析了该联合机选型和设计的依据,介绍了各组合单元及其电气控制系统的性能。
王德保[2](2016)在《毛精纺平洗煮机的性能研究及改进》文中提出以所在工厂实际使用的设备为基础,对几种毛精纺平洗煮设备的性能进行全面分析研究,首先分析了被其替代的传统洗呢机和煮呢机的特点,然后对毛精纺平洗煮联合机设备的发展现状、设备性能、工艺性能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对平洗煮关键技术参数进行研究:如张力控制、能源及资源的回收利用、常见质量问题的产生及处理方法以及与上下道工序之间的配合等,通过分析,找出该类设备的性能优势如: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节能省水、产品适应性广、工艺性能稳定等;同时也找出不适应目前生产工艺要求的缺点所在:如张力较大,高支轻薄特殊产品不能生产,毛羽较大,呢面洁净度要求高的产品需二次烧毛,煮呢效果不理想需2遍处理以及不能适应本地实际情况、pH值不合格等问题;并提供改造思路和方法。通过传动系统改进减少张力,通过水循环系统改进减小毛羽,通过煮呢槽改进提高煮呢处理效果,通过增加醋酸勾兑系统满足产品pH值指标。重点阐述在煮呢部分添加醋酸控制pH值的必要性和实现方法,通过改进,使平洗连煮设备更加适应生产产品、减少工艺道数的要求,达到节能环保、降低消耗、优质高产、提升效益的目的,为进口设备的消化吸收和改造提供常用思路和方法。
邓美武,王兆伟[3](1988)在《高速高效平幅炼漂工艺和设备的研讨》文中研究说明高速高效平幅炼漂工艺的基本要求,设备选型和技术特征,电气拖动与控制和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在消化吸收日本山东铁工所“R”型箱退、煮、漂联合基础上,研制的新设备的特点。工艺中采用常州印科所的KRD高效炼漂剂,经过试验;白度≥8厘米,毛效≥8厘米,棉籽壳去净,无炼斑或横档,能符合深浅花色布加工工艺要求。
孙燕朴[4](1992)在《高速高效平幅练漂机拖动系统及过程控制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印染设备的发展和要求,设计与研制了新型印染联合机拖动系统—计算机控制的无触点同步分电源。新的过程控制系统具有多点温度、碱液浓度、液位、回潮率、容布量等微机巡回检测与控制系统。
张颖[5](2014)在《浸轧机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印染前处理消耗大量蒸汽和水资源对织物进行退浆、煮炼、漂白以及高温水洗,其生产特点是高湿、高温和高能耗。“十二五”期间,印染行业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所以短流程印染前处理技术得到重点发展,冷堆前处理工艺也被企业广泛采用。浸轧机是与冷堆前处理工艺相配套的前段浸渍冷轧设备,用来完成冷堆工艺中的浸渍冷轧工序。本课题以江阴某纺织厂的连续漂白浸轧机项目为背景,旨在设计一套浸轧机控制系统来配合该厂的冷堆前处理工艺生产线。本文首先对浸轧机系统进行了分析与描述,并在了解系统的功能和技术指标要求后,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控制方案;其次设计与研究了系统的控制策略,包括电机变频调速系统的仿真设计、电机同步控制策略研究和张力控制策略的研究,确定了电机同步控制的主从级联控制方案和张力控制的双闭环PID控制方案;然后对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进行了详细说明,硬件设计包括硬件选型、电气设计、系统组态及变频器设置,软件设计包括PLC控制程序和监控程序的设计;接下来是系统调试,结合仿真被控对象对软硬件进行调试;最后讨论与研究了系统可靠性、远程维护等工程问题。本设计主要应用了PLC控制技术、变频调速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以及现场总线技术。经调试表明,该系统能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控制,能实现电机的同步运行,能对生产现场进行监控。本课题的研究遵循了节能减排的原则,对印染前处理生产线的技术创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在成,王国立[6](2010)在《高档衬衣面料后整理主要设备选型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在老厂改造或新厂招标的重要时期,对于一些新型设备的选型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介绍了高档衬衣面料在后整理设备选型中的一些原则及生产中使用性能较好的具体机型。
赵宏[7](2005)在《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文中认为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也是仅次于机电、旅游行业的第三大出口产业。随着美国、欧盟等主要出口市场的部分设限产品配额被取消,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将对我国的纺织工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大力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带来新的机遇。但客观地分析,纺织工业所面临的影响是双向的。中国目前的纺织工业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核心的竞争优势在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加入WTO后,中国将逐步建立与国际市场一体化接轨的市场,纺织品将继续承担较重的关税减让义务,同时东南亚、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凭借其设备、技术和管理实力,使其纺织工业得到迅猛发展,我国纺织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目前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设备、工艺上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要进一步发挥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优势,正确确立我国纺织工业在亚洲及世界纺织业中的地位,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形成竞争核力,促进我国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以量取胜的现状,注重中国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本研究以熊彼特、爱德温·曼斯菲尔德、莫尔顿·卡曼的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立足于纺织工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结合纺织工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现实基础,应用区域经济、技术创新、战略管理、复杂系统等相关理论,从战略目标、战略环境、核心能力等基本要素的分析入手,通过对纺织工业技术创新过程、影响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的因素、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扩散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旨在较为全面的对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现状做出客观的分析,构建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以及基于技术创新的纺织工业发展战略,实现纺织工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衔接,并由此分层次提出可供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其它社会经济主体采纳的包括发展战略目标、运行机制、组织结构、市场、融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中介服务等方面适应中国纺织工业运用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彩凯[8](2019)在《轧染机多单元张力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轧染机属于印染工业中不可缺少的设备,主要由放卷单元、轧染单元、收卷单元组成。为了得到质量良好的印染产品,必须保证织物在轧染机运行过程中所受到的张力恒定,织物张力过大,会造成织物拉伸变形,严重的会发生断裂,织物张力过小,会导致织物松弛产生褶皱,因此必须保证织物在轧染机上恒张力运行。本文以轧染机为研究对象,主要对织物的张力控制问题进行研究,并设计了张力控制系统。首先,介绍了轧染机的工艺流程,并且分析了织物张力形成的原因,根据张力形成的机理,对轧染机的放卷单元、轧染单元、收卷单元建立了张力模型,由于收卷的特殊性,采用锥度张力控制进行收卷,然后对轧染机各单元的张力控制方案进行设计。其次,根据轧染机张力模型可知,轧染机张力系统存在非线性、强耦合、时变性等特点,常规的PID控制器不能满足轧染机的张力控制要求,因此采用自抗扰控制器进行张力控制。针对自抗扰控制器参数多整定难的问题,提出一种BP神经网络进行在线整定参数,设计出BP神经网络自抗扰控制器。通过Simulink工具箱搭建各单元模型进行张力仿真实验,并且与传统PID控制器对比得出,该控制器具有张力波动小,速度响应快等特点,另外该控制器比PID控制器具有更强的解耦能力、内部鲁棒性以及抗干扰能力。最后,对轧染机张力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结构进行了设计,并且对轧染机的监控系统和通讯系统进行简单的设计。通过在张力实验平台对轧染机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控制器具有快速的调整能力、稳定性好、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能。这对提高轧染机产品的质量和整机的动态性能有着重要意义。
王万奇[9](1990)在《国产印染新设备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近几年来开发的印染新设备及新电气、新技术,简述了国产印染机开发历程、发展趋势,作者在分析了国产设备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李红梅,张迈建,黄映雪,王继征,孙毓熹,宗文[10](2010)在《细数展会关键词 展现装备新成果(一)》文中提出2010年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推出的展品集中体现了高速、环保、数字化、差别化等性能优势,有的展品属于在全球首次展出,有的国内展品甚至已经达到了替代进口产品的水平。本期我们将继续通过对展品关键词的归纳,进一步展示纺织机械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
二、LMA043系列平幅高速退煮漂联合机的选型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MA043系列平幅高速退煮漂联合机的选型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2)毛精纺平洗煮机的性能研究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课题来源 |
1.2 研究的内容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毛精纺洗呢煮呢设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 精纺毛织物加工过程简介 |
2.2 毛精纺湿整理洗呢和煮呢工序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
2.3 洗、煮呢设备与技术的发展现状 |
2.3.1 传统的毛精纺湿整理洗、煮呢设备的应用 |
2.3.2 现代毛精纺湿整理洗、煮呢设备的应用设备进展 |
第三章 几种平洗煮设备性能比较研究 |
3.1 平洗煮设备的概述 |
3.2 评价平洗煮设备的原则 |
3.2.1 工艺控制精确,牵伸张力要小 |
3.2.2 清洗效果要好,毛羽要小,不能有折痕 |
3.2.3 煮呢定型效果好,呢面平整、手感好 |
3.3 平洗煮联合机水洗单元部分的组成对比分析 |
3.3.1 两种代表性的平洗机的组成 |
3.3.2 两种代表性的平洗机的特点分析 |
3.4 平洗煮联合机煮呢单元对比分析 |
3.4.1 几种常用煮呢机的结构组成及性能特点 |
3.4.2 几种常用煮呢机应用效果比较 |
第四章 毛精纺平洗煮联合机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 |
4.1 平洗煮联合机设备传动系统的张力控制分析 |
4.2 平洗煮联合机资源回收与利用 |
4.3 平洗煮联合机常见质量问题处理 |
4.4 平洗煮联合机和其前后道工序的相互配合 |
第五章 平洗煮联合机存在的缺点及改进 |
5.1 平洗煮联合机存在的缺点 |
5.2 平洗煮联合机的改进方向 |
5.3 浸渍槽添加醋酸溶液勾兑设计 |
5.3.1 醋酸化料槽的选择 |
5.3.2 醋酸溶液勾兑化料系统的设计 |
5.3.3 一种pH自动控制加液机性能特点 |
5.3.4 醋酸勾兑系统的应用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浸轧机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外技术现状 |
1.2.2 国内技术现状 |
1.2.3 技术发展趋势 |
1.3 作者主要工作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2 浸轧机的分析与描述 |
2.1 浸轧机机械结构 |
2.2 浸轧机工艺流程 |
2.3 检测点和执行器 |
2.4 本章小结 |
3 浸轧机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功能与技术指标要求 |
3.1.1 系统功能要求 |
3.1.2 系统技术指标要求 |
3.2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系统控制策略设计与研究 |
4.1 变频器调速仿真模型设计 |
4.1.1 变频器调速原理和控制方式 |
4.1.2 变频调速矢量控制 |
4.1.3 变频器调速MATLAB仿真 |
4.2 电机同步控制策略研究与仿真 |
4.2.1 电机同步控制策略研究 |
4.2.2 电机同步控制策略仿真 |
4.3 张力控制策略研究与仿真 |
4.3.1 张力控制策略研究 |
4.3.2 张力控制策略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5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5.1 系统硬件选型 |
5.1.1 控制器和变频器选型 |
5.1.2 传感器和执行器选型 |
5.1.3 其它选型 |
5.2 系统电气部分设计 |
5.2.1 电气原理图设计 |
5.2.2 PLC输入/输出原理图设计 |
5.2.3 系统控制柜设计 |
5.3 控制系统组态 |
5.3.1 系统硬件组态 |
5.3.2 系统网络组态 |
5.3.3 系统硬件资源分配 |
5.4 变频器参数设置 |
5.4.1 快速调试参数设置 |
5.4.2 通信协议与参数设置 |
5.5 本章小结 |
6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6.1 控制软件设计 |
6.1.1 控制软件资源分配 |
6.1.2 控制软件总体设计 |
6.1.3 控制程序设计 |
6.2 监控软件设计 |
6.2.1 监控软件总体设计 |
6.2.2 监控程序设计 |
6.3 本章小结 |
7 系统调试与工程问题讨论 |
7.1 系统调试 |
7.1.1 系统软件调试 |
7.1.2 系统硬件调试 |
7.2 工程问题讨论与研究 |
7.2.1 控制算法优化研究 |
7.2.2 远程维护方案讨论 |
7.2.3 系统可靠性研究 |
7.3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高档衬衣面料后整理主要设备选型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烧毛机 |
2 退煮漂联合机 |
3 丝光机 |
4 热定形机 |
5 染色机 |
5.1 筒子纱染色机 |
5.2 经轴染色机 |
5.3 织物染色机 |
6 其它后整理机 |
6.1 树脂整理机 |
6.2 预缩机 |
6.3 轧光机 |
6.4 机械式柔软机 |
小结 |
(7)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目的 |
三、技术路线 |
第一章 有关技术创新 |
1.1 技术创新的定义 |
1.1.1 国外学者的观点 |
1.1.2 国内学者的观点 |
1.1.3 本研究的观点 |
1.2 技术创新分类 |
1.3 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 |
1.4 技术创新理论 |
1.4.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1.4.2 技术创新理论 |
1.5 我国传统产业实施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
1.5.1 我国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生产经营现状巫待进行技术创新 |
1.5.2 技术创新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改变我国传统产业在国际分工中不利地位之需 |
1.5.3 实施技术创新是我国传统产业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契机之需 |
1.6 技术创新与国际贸易 |
1.6.1 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一般影响 |
1.6.2 技术创新与转让对北—南贸易的影响 |
1.7 我国现代工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发展方向 |
第二章 技术创新体系 |
2.1 国家创新体系 |
2.1.1 国家创新体系的涵义 |
2.1.2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 |
2.1.3 各国国家创新体系比较 |
2.1.4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
2.1.5 我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未来建设目标 |
2.2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涵义 |
2.3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构成 |
2.4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模型 |
第三章 我国纺织工业实施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1 中国纺织工业的特点 |
3.1.1 纺织工业是我国典型的传统产业 |
3.1.2 纺织工业对我国 GDP的贡献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
3.1.3 纺织工业的出口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
3.1.4 纺织工业产品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
3.1.5 纺织工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 |
3.2 我国纺织工业实施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
3.2.1 纺织工业实施技术创新是国家的政策取向 |
3.2.2 技术创新是增强纺织工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
3.2.3 实施技术创新是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
3.2.4 实施纺织技术创新是优化工艺结构的需要 |
3.2.5 实施技术创新是实现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3.3 我国纺织工业实施技术创新的可行性 |
3.3.1 纺织工业是我国最具发展竞争力的产业 |
3.3.2 我国纺织技术创新的机遇 |
第四章 不同国家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的比较 |
4.1 美国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状况 |
4.2 日本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状况 |
4.3 欧盟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状况 |
4.4 韩国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状况 |
4.5 印度、巴基斯坦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状况 |
4.6 加入 WTO后,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 |
第五章 构建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 |
5.1 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理论 |
5.2 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系统模型的构建 |
5.3 纺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
5.3.1 纺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
5.3.2 纺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确定 |
5.3.3 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相关因素权数评定 |
第六章 目前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撑环境因素研究 |
6.1 技术创新的理念、主要内容和创新方式还处于初始阶段 |
6.1.1 技术创新理念落后 |
6.1.2 纺织技术创新主要内容和创新方式还处于初始阶段 |
6.2 政策制度环境分析 |
6.2.1 纺织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
6.2.2 纺织工业技术创新政策存在的问题 |
6.3 我国纺织技术和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
6.4 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分析 |
6.4.1 在创新过程中主体地位不明确 |
6.4.2 现行产业结构已制约纺织工业技术创新 |
6.5 资源支撑环境分析 |
6.5.1 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的资源投入问题 |
6.5.2 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的投融资问题 |
6.5.3 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的风险问题 |
6.6 市场环境分析 |
6.6.1 技术创新效率较低,投入产出水平不高 |
6.6.2 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
6.2.3 各地区创新能力薄弱且差异较大 |
6.7 人力资源环境分析 |
6.7.1 制约纺织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问题 |
6.7.2 纺织各行业创新人力需求瓶颈分析 |
6.8 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分析 |
6.8.1 从运行机制和社会环境分析 |
6.8.2 从技术中介服务机构自身运营模式分析 |
6.9 信息支撑环境分析 |
6.9.1 制约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的技术信息平台问题 |
6.9.2 企业管理软件应用比例低,信息化普及率低 |
6.9.3 电子商务起步慢 |
6.9.4 企业 ERP系统建设有待加强 |
6.9.5 纺织工业快速反应能力不强 |
6.9.6 具体信息技术平台 |
第七章 适应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研究 |
7.1 基于技术创新的纺织工业发展战略目标及发展对象 |
7.2 适应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
7.2.1 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宏观运行机制 |
7.2.2 纺织工业创新过程中的企业组织内部运行机制 |
7.3 组织虚拟模式为主的纺织技术创新联盟 |
7.3.1 联盟的效应分析 |
7.3.2 联盟的方式 |
7.4 搭建投融资平台推动我国纺织技术创新 |
7.4.1 加大 R&D投入 |
7.4.2 建立技术创新储备基金制度 |
7.4.3 加大跨国公司的研发性投入 |
7.4.4 建立信贷担保及风险分担和风险投资补偿机制 |
7.5 规避纺织工业技术引进中存在的误区 |
7.5.1 从全行业角度 |
7.5.2 从纺织机械技术引进角度 |
7.6 搭建人力资源平台推动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 |
7.6.1 建立人才支持体系模式 |
7.6.2 实现人才技术体系模式措施 |
7.7 加强纺织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
7.7.1 总体结构 |
7.7.2 定位 |
7.7.3 运行结构 |
7.7.4 措施 |
7.8 搭建技术信息平台推动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 |
7.8.1 静态与动态结合把握技术信息来源 |
7.8.2 多方位渗透了解市场信息 |
7.8.3 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平台 |
7.8.4 电子商务平台 |
7.8.5 办公自动化系统平台 |
7.8.6 ERP系统 |
7.8.7 其他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项目 |
(8)轧染机多单元张力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张力控制系统的分类及选用 |
1.3.1 控制方式 |
1.3.2 执行机构 |
1.3.3 控制核心 |
1.4 张力控制系统模型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
1.4.1 张力控制模型的特点 |
1.4.2 张力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5 本文工作内容安排 |
第二章 轧染机多单元张力控制系统力学建模研究 |
2.1 轧染机的工艺特点 |
2.2 织物张力的形成 |
2.3 轧染机的力学模型 |
2.3.1 张力控制系统的难点 |
2.3.2 放卷系统建模分析 |
2.3.3 轧染单元建模分析 |
2.3.4 收卷单元建模分析 |
2.4 轧染机多单元张力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2.4.1 放卷单元张力控制方案 |
2.4.2 轧染单元张力控制方案 |
2.4.3 收卷单元张力控制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轧染机张力控制算法的研究 |
3.1 PID控制器 |
3.1.1 PID控制器的缺陷及改进方法 |
3.2 自抗扰控制器 |
3.2.1 跟踪微分器(TD) |
3.2.2 扩张状态观测器(ESO) |
3.2.3 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控制率(NLSEF) |
3.2.4 扰动补偿 |
3.2.5 自抗扰控制器的参数整定方法 |
3.3 神经网络概述 |
3.3.1 神经网络的特点 |
3.4 BP神经网络 |
3.4.1 基于BP神经网络自抗扰控制器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轧染机张力控制系统的仿真与结果分析 |
4.1 放卷系统张力控制仿真实验 |
4.2 轧染单元张力控制仿真实验 |
4.3 收卷单元张力控制仿真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轧染机张力控制系统设计 |
5.1 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
5.2 轧染机张力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5.2.1 控制器PLC的选型 |
5.2.2 电机和变频器的选型 |
5.2.3 光电编码器的选型 |
5.2.4 卷径测量装置的选型 |
5.2.5 张力传感器的选型 |
5.2.6 触摸屏的选型 |
5.3 轧染机张力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3.1 系统主程序的设计 |
5.3.2 速度处理子程序的设计 |
5.3.3 恒张力控制子程序的设计 |
5.3.4 卷径计算子程序的设计 |
5.4 轧染机张力监控系统的设计 |
5.4.1 登录界面的设计 |
5.4.2 系统参数界面的设计 |
5.4.3 监控界面的设计 |
5.4.4 报警界面的设计 |
5.5 轧染机张力控制系统的通讯设计 |
5.5.1 上位机与PLC之间的通讯 |
5.5.2 PLC与变频器之间的通讯 |
5.6 实验验证 |
5.6.1 轧染机张力恒定速度突减实验 |
5.6.2 轧染机张力恒定负载突变实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LMA043系列平幅高速退煮漂联合机的选型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LMA043系列平幅高速退煮漂联合机的选型与设计[J]. 朱才水. 印染, 1990(01)
- [2]毛精纺平洗煮机的性能研究及改进[D]. 王德保. 青岛大学, 2016(04)
- [3]高速高效平幅炼漂工艺和设备的研讨[J]. 邓美武,王兆伟. 山东纺织科技, 1988(02)
- [4]高速高效平幅练漂机拖动系统及过程控制的研制[J]. 孙燕朴. 山东纺织工学院学报, 1992(02)
- [5]浸轧机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D]. 张颖.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7)
- [6]高档衬衣面料后整理主要设备选型的思考[J]. 张在成,王国立. 山东纺织经济, 2010(06)
- [7]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 赵宏. 天津工业大学, 2005(02)
- [8]轧染机多单元张力控制系统的研究[D]. 彩凯.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7)
- [9]国产印染新设备综述[J]. 王万奇. 印染, 1990(06)
- [10]细数展会关键词 展现装备新成果(一)[N]. 李红梅,张迈建,黄映雪,王继征,孙毓熹,宗文. 中国纺织报,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