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孟雄与共产国际(论文文献综述)
陈晨[1](2021)在《走进克里姆林宫的中国青年》文中指出1921年3月底,上海外国语学社的学员正在憧憬着遥远的苏维埃俄国,一部分人已在奔赴莫斯科的路上,还有一部分人即将启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书记、外国语学社的社秘书俞秀松也在前往莫斯科的路上。他没有和其他人同行,而是孤身一人,独自上路。他此行的目的是去参加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
郑祥文[2](2021)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党内纪律惩处实践及其历史启示研究》文中提出
岳梅,李永春[3](2020)在《再评罗章龙与中共历史上三次“左”倾错误的关系》文中认为罗章龙在面对"左"倾盲动主义错误时,能够结合自身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分析"左"倾盲动主义错误的根源、本质与危害。但是在反对李立三"左"倾错误中,罗章龙采取否定一切的态度,要求完全改造中央,并且发展与王明的宗派斗争,走上了宗派主义的错误道路。两派最初是在思想领域内围绕如何解决李立三"左"倾错误、如何改组中央领导机关出现分歧,但随着矛盾的不断升级及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介入,思想斗争演变成为政治路线上的斗争与权力斗争,并直接导致罗章龙走上了另组"中央"的道路。罗章龙对纠正"左"倾错误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他不顾党的组织原则成立"中共中央非常委员会",给党的工作带来严重的损失。
谭慧[4](2019)在《何孟雄工人运动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何孟雄(1898-1931),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北方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何孟雄工人运动思想的产生与形成,除了受当时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开展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等时代背景的影响外,还与何孟雄的家庭、教育背景与其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及其思想转变等因素息息相关。何孟雄工人运动实践主要表现在:第一,何孟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介绍马克思主义。通过参与社会主义论战,为人们区分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更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第二,何孟雄非常重视工人教育,通过开办补习学校,对工人因材施教来提高工人文化水平,启发工人的思想觉悟。第三,何孟雄认为工会是工人的第二生命,他积极组织和成立工人阶级的各级工会组织,探讨工会的组织建设和运行模式。第四,何孟雄结合北方工人的具体情况,组织和领导了北大印刷工人罢工等一系列工人革命运动,为国内的工人运动提供了积极的经验。何孟雄工人运动思想及其实践证明了中国革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工农结合、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洪志亮[5](2019)在《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要管党、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严起。党内政治生活是篇大文章,重视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一贯保持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局部执政期间,党结合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经验,在残酷斗争环境中不断加强思想、组织、作风等建设,党的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党内政治生活成效明显。本文将党内政治生活放置在中央苏区时期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党在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渊源背景,详细认真地梳理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主要特征,最后通过深刻思考得出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经验和现实启示。第一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理论为支撑,以党成立以来到中央苏区形成前党内政治生活的探索实践为基础,通过分析党在中央苏区时期所处的残酷斗争环境、党内复杂状况等因素影响的时代背景,来论述党在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渊源概况。第二部分概述了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对党员作正确路线的教育;围绕维护党的团结,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围绕党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几大优良作风建设,论证党的清正廉洁本色。主要内容的分析突出党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活开展良好,积累了丰富经验。第三部分提炼了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特征。党在中央苏区时期一直重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由于当时的复杂因素,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斗争性和非规范化特征。正常的党内斗争有利于党的建设,在斗争的过程中党内政治生活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第四部分阐述了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经验与启示。党在中央苏区局部执政期间,非常注重党的思想教育,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注重发扬党内民主为党在后续开展良性的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基本建设经验;通过总结经验得出开展良性党内政治生活的现实启示。
臧丽云[6](2019)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研究》文中指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以下会简称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在李大钊的指导下,由邓中夏、罗章龙、高君宇等19人发起成立的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组织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最开始成立时就团结了一批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举办讨论会、演讲会、搜集并翻译关于马克思学说的各种外文图书等方式,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宣传工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及在培养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本论文第一部分介绍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历史背景。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国际上一战的爆发和十月革命的影响,日本社会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吸引了早期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国内早期马克思学说的传入,新文化运动的产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和北京大学校风的改革都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产生提供了组织基础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本论文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群体组成和发展历程。研究会的群体成员主要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以及青年学生。研究会的发展历程主要是结合研究会的相关启事和通告,从研究会的筹备酝酿,发起成立与发展壮大期间展开,力求还原当时的活动状况。本论文的第三部分主要是介绍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方式。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传播内容主要是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和剩余价值,传播方式主要是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媒体传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本论文的第四部分主要是介绍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历史评价与当代价值。从历史评价上来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促进了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产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但是后期研究会会员理想信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部分会员与中国共产党脱节;从当代价值上来说,马克思学术研究会对于引导当代青年不忘初心牢记历史使命,培养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型政党,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刘金新[7](2018)在《北洋政府密报中的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文中研究表明1920年11月,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北京大学学生会办公室正式成立。青年团从成立之始就处于北洋政府的严密监控之下,再加上极为严酷的白色恐怖威胁,其活动只能在秘密状态下进行。为了保密的缘故,保存下来的当年资料极少。1980年4月,中央团校青运史研究室成立之后,曾发动了大量人手到各方查找青运史相关史料。经过一番努力,终于从北洋政府步军统领衙门档案中,发现了多份北洋政府安插在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内
李茂[8](2017)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中共党内教条主义研究(1921-1945)》文中指出从建党到大革命时期(1921‐1927.7),中共党内开始滋生教条主义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在中国革命性质和阶段问题上先后提出了“一次革命论”和“二次革命论”。“一次革命论”是脱离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理解的结果;“二次革命论”与陈独秀中央教条式执行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性质和阶段的错误认识有关。二是对国民党性质的判断及其内部派别的分析出现公式化、定型化的错误;三是放弃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和独立自主。导致滋生教条主义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其外部原因而言:作为中共上级领导机构的共产国际和联(共)布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政策出现错误,凭藉于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将其错误的理论和政策强制在中国革命中推行,较大程度上扼杀了中共独立自主地思考与决策的空间。就其内部原因而言:一方面中共对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推崇和对共产国际的迷信是导致教条主义滋生的重要情感和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中共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薄弱,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这是导致教条主义出现的重要理论原因。在滋生教条主义的同时,中共党人也开始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中国国情,试图解答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开始萌芽。土地革命战争初期(1927.7‐1930),中共党内教条主义进一步发展,开始在党内蔓延。中共中央先后出现了“左”倾盲动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它们与斯大林提出的“三阶段”论和共产国际关于“第三时期”理论的错误密切相关。中共在纠正“左”倾错误时没有触及到导致错误出现的内在原因——教条主义式的思维,为教条主义的恶性发展留下来隐患。教条主义在党内蔓延的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部分中共党人开始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但是就全党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是薄弱的,党内还严重地存在着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共产国际指示、决议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后期(1931‐1934),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统治中共中央,并通过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在全党范围内贯彻和执行,将教条主义错误发展到了极致,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中共党人受到了“左”倾教条主义中央的排斥和打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受到阻碍。在遵义会议到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期间(1935‐1938),中共党内教条主义的发展受到遏制。一是教条主义宗派瓦解和中共高层出现人事变动,破除了军事教条主义并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二是形成了“洛‐毛”合作领导体制,在政治策略上突破了“左”倾关门主义,推动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红军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三是由于教条主义的思想和错误一直没有得到系统地清算,依然在党内顽固的存在;当曾经的教条主义宗派领袖人物王明回国之后,教条主义一度死灰复燃。不过此时的中共在理论上、政治上已经比较成熟,特别是由于毛泽东等主张实事求是的中共党人在党内地位的上升,已有了遏制教条主义发展的力量。教条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较量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应运而生,为肃清党内教条主义做了重要的思想与理论准备。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之后到七大(1939‐1945)之间,中共党内对教条主义进行了清算。该时期中共党内清算教条主义问题的主客观条件已经成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已经成熟,为清算教条主义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二是共产国际解散,为清算教条主义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三是毛泽东对清算教条主义问题进行了精心的部署,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教条主义清算的成功。通过对教条主义的全面清算,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思想源头上肃清了教条主义的影响;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建立,从组织上肃清了教条主义的影响。中共七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共党内全面清算教条主义的胜利。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条主义在中共党内发展和被清算历程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加深对教条主义危害的认识,更为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更需要坚持不懈地反对教条主义,坚定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信念和实践。教条主义问题不仅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来看,加强和深化对它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张永[9](2017)在《六届四中全会与罗章龙另立中央》文中认为罗章龙、何孟雄反对派大致形成于1931年9月六届三中全会前,他们在这次会议上遭到了压制。国际来信和米夫11月到上海后,中共中央最初只向共产国际认错,继续压制反对派。12月23日中央九十六号通告转而向反对派公开认错,开启了党内民主高潮。反对派以紧急会议为号召,以全国总工会、江南省委等为基地动员起来,试图自下而上改组中共中央,取得中央领导权。华北党组织也在九十六号通告影响下在天津自发成立了紧急会议筹备处,夺取了省委权力。但莫斯科最终确定召开四中全会,米夫拒绝了反对派的要求,计划保留多数原中央领导,引入少量留苏学生,同时吸收部分反对派,组成一个三结合的新中央。六届四中全会上发生了激烈冲突,失败的罗章龙派愤而走向决裂。他们成立"非常委员会",引发全国总工会及江苏、华北、东北等不少党组织分裂,但由于自身的局限、中共中央分化瓦解和国民党的残酷镇压很快失败。激烈的党内斗争使中共白区党组织元气大伤,悲观失望情绪弥漫,失去一批经验丰富的干部,中共在白区的影响急剧衰落。
张家康[10](2016)在《王明制造的几起冤案》文中指出王明的70年生命历程中,有近30年生活在苏联。他几乎被苏俄化,成为"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凭借共产国际的背景,他效法苏俄党内斗争的模式,步步紧跟,在中国党内制造了一起又一起冤案。子虚乌有——江浙同乡会案1925年11月,王明由上海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这个机灵的年轻人,学
二、何孟雄与共产国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何孟雄与共产国际(论文提纲范文)
(1)走进克里姆林宫的中国青年(论文提纲范文)
路迢迢,道长且阻 |
夜漫漫,与张太雷一聊就是通宵达旦 |
热血沸腾,《国际歌》有了中文版 |
参会的中国代表中混入了投机分子和叛徒 |
共产国际大会上第一次响起中国共产党人的声音 |
(4)何孟雄工人运动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
1.4 创新点和难点 |
第2章 何孟雄工人运动思想的形成 |
2.1 何孟雄工人运动思想产生的背景 |
2.1.1 何孟雄的家庭、教育背景 |
2.1.2 何孟雄工人运动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2.2 何孟雄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
2.2.1 何孟雄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 |
2.2.2 宣传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论战 |
2.3 何孟雄工人运动思想的开端 |
第3章 何孟雄工人运动的实践 |
3.1 开展工人教育 |
3.1.1 开办补习学校,提高工人文化水平 |
3.1.2 对工人因材施教,启发工人的思想觉悟 |
3.2 创建工会组织 |
3.3 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的策略 |
3.3.1 发动北大印刷工人罢工的经济斗争 |
3.3.2 组织京绥铁路工人反对“亡路合同”的政治斗争 |
3.3.3 领导京绥铁路车务工人从分散罢工到同盟罢工 |
第4章 何孟雄工人运动实践的历史地位 |
4.1 推动了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发展 |
4.2 丰富了中国工人运动思想 |
4.2.1 中国革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 |
4.2.2 工人运动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
4.2.3 走工农结合、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1.中央苏区时期 |
2.党内政治生活 |
二、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渊源 |
(一)中央苏区时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渊源 |
1.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理论 |
2.实践基础:党成立以来到中央苏区形成前的探索实践 |
(二)中央苏区时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背景 |
1.斗争中求生存,党的建设受挑战 |
2.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党内状况复杂 |
三、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
(一)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 |
1.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原则 |
2.发展苏区教育事业,提升党员思想理论水平 |
3.开展苏区反腐败斗争,净化党员思想 |
(二)维护党的团结,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
1.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 |
2.重视强化党的组织体系建设 |
3.注重和维护党的纪律建设 |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的清正廉洁本色 |
1.注重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 |
2.树立密切联系群众之风 |
3.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
4.培养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作风 |
四、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特征 |
(一)党内政治生活斗争性鲜明 |
1.与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斗争 |
2.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 |
(二)党内政治生活的非规范化 |
1.党内权力过分集中 |
2.党内政治生活的非正常化 |
(三)党内政治生活成效明显 |
1.完善了支部建设,党内政治生活具有坚强载体 |
2.抓住了关键少数,提高了干部政治水平线 |
五、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经验与启示 |
(一)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经验 |
1.注重思想教育,坚持思想建党原则 |
2.重视作风建设,坚持群众路线 |
3.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 |
(二)中央苏区时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现实启示 |
1.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把握好思想建设这块铸魂器 |
2.持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3.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供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的来源 |
二、课题的意义 |
三、课题研究综述 |
四、课题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的历史背景 |
一、国际社会环境 |
(一)一战的爆发凸显了资本主义的矛盾 |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新的范式 |
(三)社会主义思潮在日本的广泛传播 |
二、国内社会环境 |
(一)资产阶级救国方案的失败 |
(二)马克思学说的早期传入 |
(三)工人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 |
(四)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的思想 |
(五)北京大学校风改革提供了好的环境 |
第二章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群体构成与发展历程 |
一、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群体构成 |
(一)研究会的核心领导 |
(二)研究会的骨干分子 |
(三)研究会的其他进步力量 |
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群体特点 |
(一)良好的教育背景 |
(二)强烈的爱国情怀 |
(三)密切的媒体关系 |
(四)突出的实践意识 |
三、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发展历程 |
(一)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酝酿筹备 |
(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发起成立 |
(三)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发展壮大 |
第三章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及方式 |
一、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传播内容 |
(一)唯物史观 |
(二)阶级斗争 |
(三)剩余价值 |
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传播方式 |
(一)组织传播 |
(二)人际传播 |
(三)大众媒体传播 |
第四章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历史评价与当代价值 |
一、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历史评价 |
(一)团结了一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
(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三)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产生 |
(四)研究会会员后期理想信念多元化 |
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当代价值 |
(一)培养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
(二)重视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
(三)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型政党 |
(四)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 |
(五)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北洋政府密报中的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论文提纲范文)
推选赴青年共产国际大会代表 |
适时改组青年团的组织机构 |
精心筹备“五一”运动 |
积极设法营救何孟雄 |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中共党内教条主义研究(1921-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辨析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1 相关概念辨析 |
1.2.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反对教条主义的思想 |
1.2.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 研究现状述评 |
1.3.1 研究概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研究的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5.1 主要内容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中共党内教条主义的滋生(1921-1927.7) |
2.1 中共党内教条主义的表现 |
2.1.1 对革命性质与革命阶段的认识错误 |
2.1.2 对国民党性质的误判 |
2.1.3 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放弃 |
2.2 中共党内教条主义滋生的因素 |
2.2.1 中共党内教条主义滋生的内部因素 |
2.2.2 中共党内教条主义滋生的外部因素 |
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端 |
2.3.1 邓中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
2.3.2 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
2.3.3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
第3章 中共党内教条主义的蔓延(1927.8-1930) |
3.1 教条主义表现之一——“左”倾盲动 |
3.1.1 “三阶段”论对中共的影响 |
3.1.2 “左”倾盲动主义统治党中央 |
3.1.3 “左”倾盲动主义的实施与危害 |
3.2 教条主义表现之二——“左”倾冒险 |
3.2.1 中共六大的双重效应 |
3.2.2 “左”倾冒险主义统治党中央 |
3.2.3 “左”倾冒险主义的实施与危害 |
3.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教条主义的初次较量 |
3.3.1 中共党内对“左”倾盲动主义的抵制 |
3.3.2 留守中央反教条主义的实践 |
3.3.3 中共党内对“左”倾冒险主义的抵制 |
3.3.4 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上的较量 |
3.3.5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传播 |
第4章 中共党内教条主义的膨胀(1931-1934) |
4.1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形成 |
4.1.1 共产国际彻底否定中共六届三中全会 |
4.1.2 共产国际全力扶持王明集团 |
4.1.3 《两条路线》出台,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统治党中央 |
4.2 “左”倾教条主义在组织路线中的表现 |
4.2.1 以留苏学生为主体的教条主义宗派形成 |
4.2.2 教条主义宗派的反“右”倾斗争 |
4.2.3 片面追求“工人化”与排斥知识分子 |
4.3 “左”倾教条主义在武装斗争中的表现 |
4.3.1 争取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进攻路线”的出台 |
4.3.2 “进攻路线”的推行与对毛泽东的批判 |
4.3.3 军事战略方针教条化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
4.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教条主义的再次较量 |
4.4.1 白区工作中对“左”倾教条主义的抵制与失败 |
4.4.2 苏区工作中对“左”倾教条主义的抵制与失败 |
4.4.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受到阻碍 |
第5章 中共党内教条主义的遏制(1935-1938) |
5.1 中共高层组织变动与长征胜利 |
5.1.1 长征初期教条主义宗派瓦解 |
5.1.2 “洛-毛”领导体制的确立与长征的胜利 |
5.2 “左”倾关门主义的抛弃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5.2.1 共产国际七大新气象 |
5.2.2 瓦窑堡会议与“左”倾关门主义政策的抛弃 |
5.2.3 中共对蒋方针的转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5.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教条主义的第三次较量 |
5.3.1 党的十年历史评价之争:路线错误还是策略错误 |
5.3.2 独立自主原则之争 |
5.3.3 六届六中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
第6章 中共党内教条主义的清算(1939-1945) |
6.1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成熟:奠定了清算教条主义的理论基础 |
6.2 全面清算党内教条主义 |
6.2.1 编辑《六大以来》:厘清路线是非 |
6.2.2 1941 年“九月会议”:拉开整风运动帷幕 |
6.2.3 中央领导机构重大调整:从组织上肃清教条主义影响 |
6.2.4 共产国际解散:教条主义失去最后依托 |
6.2.5 1943 年“九月会议”:对教条主义的最后一击 |
6.3 中共七大:清算党内教条主义的全面胜利 |
6.3.1 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
6.3.2 七大党章与防范教条主义的规章建设 |
6.3.3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产生 |
结束语 中共党内反对教条主义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
一、中共党内反对教条主义的历史意义 |
二、中共党内反对教条主义的现实启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9)六届四中全会与罗章龙另立中央(论文提纲范文)
一、反对派初步形成, 中共中央持续压制 |
二、党内民主爆发, 反对派争领导权 |
三、六届四中全会与罗章龙等的分裂活动 |
(一) 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 (22人, 其中6人为三中全会补选) : |
(二) 列席人员 (15人) : |
四、罗章龙等成立“非常委员会”及其对各地影响 |
五、余论 |
四、何孟雄与共产国际(论文参考文献)
- [1]走进克里姆林宫的中国青年[J]. 陈晨. 美文(上半月), 2021(11)
- [2]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党内纪律惩处实践及其历史启示研究[D]. 郑祥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再评罗章龙与中共历史上三次“左”倾错误的关系[J]. 岳梅,李永春.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20(01)
- [4]何孟雄工人运动实践研究[D]. 谭慧. 湘潭大学, 2019(02)
- [5]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研究[D]. 洪志亮.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6]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研究[D]. 臧丽云.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
- [7]北洋政府密报中的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J]. 刘金新. 党史纵览, 2018(06)
-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中共党内教条主义研究(1921-1945)[D]. 李茂. 西南交通大学, 2017(10)
- [9]六届四中全会与罗章龙另立中央[J]. 张永. 近代史研究, 2017(01)
- [10]王明制造的几起冤案[J]. 张家康. 党史纵横, 2016(08)
标签:罗章龙; 教条主义; 中央革命根据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