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歇缺氧时大鼠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麻海英[1](2021)在《“井穴”放血预处理对大鼠急性高原肺损伤AngⅡ、ACE、ET-1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手十二井穴”放血预处理对急性高原缺氧大鼠肺组织AngⅡ含量、血浆AngⅡ含量、肺组织ACEm RNA表达、肺组织ET-1含量的影响,为临床应用针灸疗法防治急性高原肺损伤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组:空白A(n=8),缺氧对照D,井穴放血干预组C。缺氧对照D(D6、D24、D48、D72)、井穴放血干预组C(C6、C24、C48、C72)。比较D组,C组均用采血针操作,先扎左前肢,再扎右前肢,计12穴。取穴:肺经少商穴,大肠经商阳穴,心包经中冲穴,三焦经关冲穴,心经少冲穴,小肠经少泽穴。空白组与缺氧对照组每日均施以与井穴放血干预组相同的刺激方式只抓取不针刺。5天后,C、D组同时入人工低压模拟舱,舱内海拔匀速升至7000m高度,暴露不同时间段以制备高原肺损伤大鼠模型。计算肺组织湿干重比W/D;HE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Elisa检测Ang II、ET-1含量变化;Real time PCR对比肺组织ACE m RNA的表达。结果:1.肺组织W/D:与A对照,D组W/D在各个时间段均显着增高,该数值随时间变化,48h达到峰值,表明低压低氧可以使肺组织W/D增加。2.HE结果:与A对照,D组病理切片均发生不同程度损伤,72h时损伤最严重。表明低压低氧会诱导大鼠肺组织发生损伤,随缺氧时间逐渐加重。同时间段针刺各组较模型各组肺组织损伤均呈现不同程度好转。3.Elisa结果:与A对照,D组Ang II、ET-1含量在各个时间段均显着增高,且随缺氧时间延长逐渐升高,提示低压低氧可以使肺部Ang II含量、ET-1的含量上升;同时间段针刺各组较模型各组Ang II含量、肺组织ET-1含量均呈下降趋势。4.Real time PCR结果:与A对照,D组ACEm RNA的表达在各个时间段均呈上调趋势,提示低压低氧可以使肺组织ACEm RNA表达上调。除72h外,其余3组不同时间段针刺干预后ACEm RNA表达均呈下降趋势。结论:1.通过本次实验,验证了人工所设低压氧舱设备会诱导正常大鼠发生肺部损伤。2.研究可知:模拟7000米、暴露72小时,能较好建立肺损伤大鼠模型。3.井穴放血预处理能够影响大鼠AngⅡ含量、ET-1含量及ACE m RNA表达,进而对大鼠急性高原缺氧肺组织损伤起到防治作用,为针灸防治高原低氧急性肺组织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张柔真[2](2021)在《内皮素-1与高血压急症及高血压亚急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内皮素-1与高血压急症及亚急症是否存在相关性,显示内皮素-1与高血压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至2020年于我院急诊就诊的137例高血压危象患者,并通过完善的临床检查明确有无存在靶器官受损。有靶器官受损的,将其分为高血压急症组(共有65例),无靶器官受损的,将其分为高血压亚急症组(共72例),分别对其血浆内皮素-1水平进行测定。随机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同样对其血浆ET-1水平进行测定。对不同组间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探究内皮素-1水平在高血压急症与亚急症中是否存在区别。结果1、将高血压危象组与健康体检组进行比较,高血压危象组的心率平均值(86.8±15.47次/分)高于健康体检组的平均值(79.13±7.60次/分)(p<0.05);高血压危象组的ET-1水平(109.39±14.06 ng/L)高于健康体检组的平均值(75.43±15.61 ng/L)(p<0.05)。2、高血压急症组与高血压亚急症组的比较中,高血压急症的内皮素-1平均值(117.51±11.11 ng/L)高于高血压亚急症组内皮素-1的平均值(102.05±12.35 ng/L)(p<0.05),高血压急症的心率平均值(90.83±16.73次/分)高于高血压亚急症组心率的平均值(83.90±13.63次/分)(p<0.05),高血压急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低于高血压亚急症组(p<0.05)。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心率、ET-1、服药依从性与高血压急症及高血压亚急症存在相关性,调整了年龄、心率、服药依从的干扰后,研究因素ET-1仍有意义。ET-1每升高一个单位,高血压急症的发生率就升高1.127倍。3、高血压急症组、高血压亚急症组、健康体检组三组间的比较中,高血压急症组、高血压亚急症组、健康体检组间的内皮素-1、心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进一步两两比较中:高血压急症组的内皮素-1高于高血压亚急症组与健康体检组(p<0.05),高血压亚急症组的内皮素-1均值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高血压急症组的心率均值高于高血压亚急症组与健康体检组(p<0.05),高血压亚急症组与健康体检组的心率均值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在高血压急症组合并不同类型的急性靶器官损害中,以急性脑卒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最多见,将这三类患者的一般资料、血压、心率、ET-1水平进行比较,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皮素-1与高血压急症及高血压亚急症存在着相关性,高血压急症患者的内皮素-1水平最高,高血压亚急症患者次之,健康人群的内皮素-1水平最低。
吴炎华[3](2020)在《电针针刺内关穴对提高心肺复苏成功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电针内关穴对提高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1.文献研究,探讨针刺内关穴在心肺复苏方面应用的潜在机制以及穴位针刺在心肺复苏的应用概况。2.实验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动物实验方法,将35只SD大鼠随机分针刺组(n=14)、对照组(n=15)、手术空白组(n=6),对照组采用窒息法建立大鼠心脏骤停模型,心脏骤停后间歇7min开始标准心肺复苏;电针组在心脏骤停前先给予左侧内关穴电针刺激30min(电流强度1mA,频率100Hz),其余同对照组。观察两组大鼠自主循环恢复率、复苏耗时、复苏成功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存活时间,复苏后血乳酸,动脉血气情况。结果:1.经文献调研,内关穴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方面有减轻活性氧损伤、抗心律失常、改善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管张力、抑制心肌凋亡的作用,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也具有抗氧化,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生成,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循环等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2.实验结果,针刺组大鼠自主循环恢复率较对照组成功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vs 73%,Fisher’s exact P=0.65>0.05);针刺组复苏耗时较对照组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5.7±111.4 vs 348.3±117.3,P=0.64);针刺组的复苏成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vs47%,Fisher’s exact P=0.46>0.05)。针刺组在 15min至 60min各个时段的平均动脉压水平比对照组的高(60min,95.8±21.2(n=9)vs 90.4±14.0(n=8),P=0.55>0.05),自主循环恢复即时针刺组的心率水平较对照组高(279.2±15.2(n=12)vs 259.0±34.1(n=1 1),P=0.07>0.05),60min 时针刺组心率较对照组低(298.9±38.6(n=9)vs 314.4±36.2(n=8),P=0.41>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针刺组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比对照组的短(14.9±10.0(n=8)vs 25.9±9.9(n=7),P=0.05),两组平均存活时间较一致(50.1±5.5(n=12)vs 51.2±5.1(n=11),P=0.88>0.05),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针刺组复苏后氧分压较对照组的高(3.88±2.11 vs 5.79±5.27,P=0.35>0.05),血乳酸水平比对照组低(134.9±126.6 vs 67.5±21.8,P=0.14>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文献研究提示针刺内关穴对心肌以及神经细胞的缺血、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一定范围的保护作用2.动物实验未能明确电针针刺内关穴会显着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但针刺在自主循环恢复、动脉血压的维持、调控心率、自主呼吸的恢复以及降低乳酸等各方面均有改善作用的趋势。
林子舒[4](2020)在《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焦虑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1、2级患者的左心室做功、外周血管阻力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检测,观察针刺调神方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情况;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1、2级患者的焦虑、睡眠指数等量表的评估,观察针刺调神方对患者焦虑状态的改善情况;通过对比针刺调神方与西药常规疗法对原发性高血压1、2级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探析针刺调神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优势。方法:根据纳排标准规定,本研究最终纳入70例符合标准的受试者,在签订知情同意书后3例患者自行要求退出,予以剔除,最终有67例受试者完成本实验,将67例原发性1、2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由有经验的医生开出西药处方治疗进行规范降压,处方:硝苯地平控释片;根据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考虑是否需要调整药物,血压不能控制达标者,则换用或加用第2种降压药物继续治疗,口服治疗4周。治疗组给予经验西药治疗的同时联合针刺调神方治疗,针刺调神方:印堂、神庭、四神聪、百会、内关(双)、三阴交(双)、血压点(双)、中脘、天枢(双)、关元,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均测量两组患者的ICG(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数值范围,观察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做功(LSW)、每搏外周阻力(SSVR)、每搏外周阻力指数(SSVRI),射血前期(PEP),左室射血时间(VET),收缩时间比(STR),射血收缩指数(EPCI),变力状态指数(ISI),心率(HR)。测量方法:由同一名医师在治疗前后使用CSM3100无创血流动力检测系统测量,将2对电极片粘至颈部两侧及平行剑突的胸部两侧(腋中线处)。将导线正负极与对应电极连接,打开仪器进入界面,输入患者基本信息,静待2分钟后,仪器显示器出现数据,待数据基本稳定后读取并记录数据;再进行血压、高血压中医临床症状评定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的记录,观察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各量表总分变化,治疗后按照血压及症状疗效判定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高血压患者,射血收缩指数(EPCI)、射血时间(VET)、收缩时间比率(STR)等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心排量(CO)、心脏指数(CI)、外周阻力(SSVR)、外周阻力指数(SSVRI)、左室做功(LSW)、左室做功指数(LSWI)、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高血压患者,EPCI、VET、STR、HR等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CO、CI、SSVR、SSVRI、SBP等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高血压患者比较,CO、CI、EPCI、STR、HR、SBP、DBP等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SVR、SSVRI、LSW、LSWI等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血压疗效判定显效13个,有效16个,无效有4个,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3个,有效14个,无效有7个,总有效率为79.41%。经检验,血压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有效27个,无效有6个,总有效率为81.82%。对照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有效20个,无效有14个,总有效率为58.82%。经检验,中医症状总积分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程度分布:治疗组无焦虑患者17例,可能焦虑患者9例,肯定焦虑患者7例,明显焦虑0例;对照组无焦虑患者7例,可能焦虑患者16例,肯定焦虑患者9例,明显焦虑2例,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调神针刺处方的特点,是注重脏腑和气血同调,达到形神相合,形神统一。诸穴合用,调养心神,则气血调和,化生有源,五脏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经络通畅,使五脏六腑之精上达于头,使高血压患者焦虑状态及其他不适症状得到明显缓解。针刺调神方在降低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阻力、减少左心室做功方面有明显作用,能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并且通过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来减少靶器官的损害,保护心脏功能及血管功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经本研究发现,经过治疗后,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焦虑程度分布发生改变,多数患者由有焦虑患者转变为无焦虑,焦虑程度均好转。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量表总分较治疗前差异显着,调神针联合药物治疗及单纯使用药物治疗均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情绪。治疗后治疗组组患者的焦虑量表总分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着差异,并且焦虑程度分布较对照组也改变更多,说明针刺调神方在改善高血压患者焦虑情绪方面有明显作用。针刺能够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补益气血、调和肝脾,化痰祛湿来调畅气机,调和脏腑以至神安,神安则情志病才能好转。治疗组高血压患者与对照组高血压患者治疗后匹兹堡睡眠指数总分均较治疗前差异显着,说明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情绪稳定,睡眠质量也跟随提升。治疗后治疗组PSQI总分较药物组差异显着,说明针刺调神方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针刺不光在改善高血压患者外周阻力、减少左心室做功,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方面有作用,还能通过对患者的神的调节,使患者的临床症状、焦虑状态和睡眠情况都得到了改善,达到形神统一,则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高血压的治疗及预防处在“降压效应”及“降压外效应”之间,这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方案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降压外效应即抗高血压治疗不应局限于降压,还需要兼顾降低动脉僵硬度、改善大动脉弹性,减少症状,从而防止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众多证据表明降压本身并不能解决从危险因素到终点事件这一过程中的所有问题,也不能完全解释降压治疗所带来的全部心血管效益。降压达标不是指血压的数值达标,尚有其他含义。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伴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与高血压一道参与疾病的发展并最终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降压达标不能单方面理解为血压数值的降低,还应理解为包括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和相关临床疾病进行积极的干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既往倡导的降压,为血压数值的达标,并没有明显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而本研究随着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焦虑情况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从根本上减少了高血压的发病,以及靶器官损害和其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切断了高血压恶性循环链,可能是控制高血压、降低变异性、保护靶器官及减少合并症的有效措施。针刺调神方能改善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焦虑状态及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机体阴阳调和、气血调和的状态。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用以高血压的防治。
刘攀[5](2020)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临床表征及其与理化指标关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分析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的主要临床表征,探讨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与理化指标的关联性,研究规范化、统一化、可量化、客观化的辨证标准,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辨证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和参考。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并整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四川省中医院呼吸科住院,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收集的病例根据分组标准,分为两组,试验组为痰热壅肺证组,对照组为非痰热壅肺证组。使用卡方检验、二元多因素Logisti回归的方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基本信息、中医四诊信息,探究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表征。使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二元多因素Logisti回归的方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试验室检验结果等指标,探讨痰热壅肺证与客观理化指标的关联性。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要求的病例240例,其中,男性154例(64.17%),女性86例(35.83%),整体男性多于女性,男性与女性比为1.79:1,两组间性别构成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因构成上以支气管-肺疾病为主(100%),其中单纯慢阻肺204例(85%)、哮喘11例(4.58%)、间质性肺病10例(4.17%)、尘肺4例(1.67%)、肺毁损1例(0.41%),混合型肺病10例(4.17%),慢阻肺为肺心病的主要病因,占比85%。证型分布情况,痰热壅肺证组患者共123例(51.25%)、痰湿阻肺证患者共61例(25.42%),阳虚水泛证患者共35例(14.58%),肺肾气虚证患者共15例(6.25%),痰蒙神窍证患者共6例(2.50%)。痰热壅肺证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主要临床证型,占比51.25%。痰热壅肺证组患者123例(51.25%),非痰热壅肺证组患者117例(48.75%)。痰热壅肺证组与非痰热壅肺证组患者年龄、病程进行比较,痰热壅肺证组患者年龄更小、病程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MI、有无吸烟史、吸烟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表征(1)症状体征:发热、口干、痰黄、苔黄多见于痰热壅肺证(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共筛选3个指标,痰黄(OR=3.424,P<0.05)、口干(OR=2.490,P<0.05)、发热(OR=2.023,P<0.05)。3.痰热壅肺证与理化指标的关联性(1)痰热壅肺证组患者WBC、NEU、NEU%、PLT、CRP、PCT、Pa O2高于非痰热壅肺证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壅肺证组患者LYM%低于非痰热壅肺证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共筛选出5个指标,OR值小于1的为LYM%(OR=0.815,P<0.05),OR值大于1的为WBC(OR=2.338,P<0.001),NEU(OR=1.767,P<0.05),PCT(OR=1.450,P<0.001),CRP(OR=1.073,P<0.05)。研究结论(1)慢阻肺是慢性肺心病的主要病因;痰热壅肺证是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主要证候。(2)发热、口干、痰黄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主要临床表征。(3)WBC、NEU、LYM%、CRP、PCT是与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存在关联的理化指标,可以作为判定痰热壅肺证证候成立客观依据。
唐英超[6](2020)在《养血清脑颗粒防治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对CGRP和ET-1影响,为本病的防治提出新方法、新思路。方法病例来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辨证血虚肝亢型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单盲以及非劣效检验科研设计方法,将受试者照按1:1比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给予养血清脑颗粒(口服,每次1袋每天三次)和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晚一次,睡前服(65岁以下每晚服用10mg,65岁以上者每晚服用5mg)),总疗程4周,治疗前后监测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程度分级标准、中医证候疗效评分、眩晕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偏头痛疗效评分、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CGRP和ET-1含量变化差异;12周末随访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程度分级、中医证候疗效评分、眩晕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以了解其远期疗效。结果1疗效(1)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后眩晕程度分级标准、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值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间在治疗后(4周末)在眩晕程度分级标准、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候疗效评分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在89%,对照组总有效率在84%,经过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偏头痛疗效前后减分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在84%,对照组总有效率在82%,经过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肽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ET-1)含量变化分析两组治疗后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ET-1)含量变化与治疗前均值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在治疗后(4周末)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ET-1)含量变化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两组间经治疗前后呼吸、心率、体温、血压、血常规、肝肾功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经秩和检验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情况(1)两组治疗前(0周)与随访(12周末)比较:两组在随访(12周末)后眩晕程度分级、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与治疗前(0周)均值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随访(12周末)后比较:两组间随访(12周末)后在眩晕程度分级、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前庭性偏头痛在眩晕治疗前CGRP及ET-1水平升高,经治疗后发作间隙期下降,符合偏头痛的特征,提示前庭性偏头痛是偏头痛的一个亚型。(2)养血清脑颗粒能够有效改善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症状,且减少远期复发。(3)养血清脑颗粒能够调节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CGRP及ET-1在血液中的动态平衡。(4)养血清颗粒对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疗效不差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养血清脑颗粒安全性较好。
姜丹[7](2019)在《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研究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从内皮功能、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角度探讨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探析其作用机制,为搜风祛痰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将140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7d,随机将大鼠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培哚普利组、搜风祛痰中药组四组,35只/组。根据成人每日用药临床推荐的常用剂量,按成人与大鼠体重折算系数6.3,折算成大鼠用量后给药,进行预处理,每日1次,继续灌胃7d。其中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予以生理盐水10 mL·kg-1灌胃;搜风祛痰中药组大鼠予以搜风祛痰中药8.1g·kg-1灌胃;培哚普利组予以培哚普利片0.4mg·kg-1灌胃。在第7d灌胃结束后1小时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与其它三组手术过程相同,但不结扎。造模成功后每组随机选取10只大鼠进行取材,取材前夜禁食,经大鼠腹主动脉取血4 mL,静置30 min后离心,取上清液-20℃保存备用;取血结束后即刻处死大鼠,无菌条件下取出心脏,经预冷的灭菌生理盐水清洗后,心脏经10%甲醛固定,置于液氮中,-20℃冻存备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VEGF、TXA2、PGI2、sTM、sEPCR、IL-8、IL-6、TNF-α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P-Akt、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测定Akt mRNA、Bax mRNA、Bcl-2 mRNA表达水平。结果:1.ELISA法检测:1.1各组大鼠血清VEGF含量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VEGF水平明显下降(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VEGF水平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VEGF水平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VEGF水平升高明显(P<0.05)。1.2各组大鼠血清TXA2、PGI2含量及TXA2/PGI2比值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TXA2水平明显升高,PGI2水平明显下降,TXA2/PGI2明显升高(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TXA2水平下降,PGI2水平升高,TXA2/PGI2下降(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TXA2水平下降,PGI2水平升高,TXA2/PGI2下降(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TXA2水平下降明显(P<0.05),PGI2水平升高不明显(P>0.05),TXA2/PGI2下降明显(P<0.05)。1.3各组大鼠血清sTM、sEPCR含量: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sTM、sEPCR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和搜风祛痰中药组sTM、sEPCR含量均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搜风祛痰中药组sTM、sEPCR含量升高(P>0.05)。1.4各组大鼠IL-6、IL-8含量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IL-6、IL-8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与搜风祛痰中药组IL-6、IL-8含量均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搜风祛痰中药组IL-8含量降低(P<0.05),IL-6含量升高(P>0.05)。1.5各组大鼠TNF-a含量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NF-a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与搜风祛痰中药组TNF-a含量均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搜风祛痰中药组TNF-a含量升高(P>0.05)。2.PCR检测2.1各组大鼠Akt mRNA表达水平: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Akt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Akt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Akt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Akt mRNA表达水平升高不明显(P>0.05)。2.2各组大鼠Bax mRNA、Bcl-2 mRNA表达水平: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Bax mRNA表达明显升高,Bcl-2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Bax mRNA表达下降,Bcl-2 mRNA表达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Bax mRNA表达下降,Bcl-2 mRNA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Bax mRNA下降不明显,Bcl-2 mRNA增加不明显(P>0.05)。3.Western Blot蛋白印记检测(蛋白灰度统计)3.1各组大鼠P-Akt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增加(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增加(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降低不明显(P>0.05)。3.2各组大鼠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Bax、Bcl-2蛋白表达均增加、Bcl-2/Bax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和搜风祛痰中药组Bcl-2蛋白表达增加,Bax蛋白表达降低、Bcl-2/Bax升高(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搜风祛痰中药组Bcl-2和Bax蛋白表达均增加、Bcl-2/Bax降低(P<0.05)。结论:1.搜风祛痰中药能够使血清中VEGF含量上升,PGI2含量上升,TXA2的含量下降,保持TXA2/PGI2比例的平衡,降低血清中sTM、sEPCR水平,从而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2.搜风祛痰中药能够降低血清中IL-8、IL-6、TNF-α的含量,说明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3.搜风祛痰中药能够上调P-Akt蛋白表达水平;下调Bax蛋白表达水平,上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搜风祛痰中药能够上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Akt mRNA、Bcl-2 mRNA表达水平,下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 mRNA表达水平;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可能与激活Akt/Bax通路,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李海燕[8](2019)在《鞣花酸对缺氧肺动脉高压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鞣花酸对缺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动物实验及分组40只SD雄性大鼠(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分别为:A常氧组:于室温常氧环境下饲养4周。B常氧+鞣花酸组:于室温常氧环境下,每日给予鞣花酸15mg/kg灌胃,饲养4周。C低氧组:室温下将大鼠每日置于10%氧气浓度的低氧箱中8h,连续四周。D低氧+鞣花酸组:室温下将大鼠低氧暴露之前,给予鞣花酸15mg/kg灌胃,然后于10%氧气浓度的低氧箱中8h,连续4周。2.测定右心室收缩压将大鼠按上述分组处理4周后,经右颈静脉插入导管至右心室另一端连接压力传感器,经生理信号记录仪分析系统测定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VSP)。3.右心室肥厚指数测定取实验大鼠出心脏,去除左右心房后分离右心室(RV)及左心室+室间隔(S+LV)并准确称量重量。以公式(RVHI)=(RV)/(LV+S)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4.肺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称取各组大鼠相同部位(右肺下叶)肺组织100mg,磨碎制作组织提取液按照试剂盒说明步骤测定肺组织内的SOD和MDA含量。5.免疫组化染色肺组织内α-SMA检测取各实验组大鼠同一部位肺组织(左肺下叶)制作肺组织生理切片后进行α-SMA抗体免疫染色。6.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及实验分组取健康大鼠肺动脉血管进行细胞传代培养后取3-5代生长良好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按以下方法分组:A:常氧+加等量PBS液组;B:低氧+等量PBS液组;C:低氧+5μmol/L鞣花酸组;D:低氧+10μmol/L鞣花酸组;E:低氧+15μmol/L鞣花酸组;F:低氧+20μmol/L鞣花酸组。将分组处理好的细胞置于37℃恒温培养箱内培养48h。7.台盼蓝实验胰蛋白酶消化培养的各组细胞,制作细胞悬液,将细胞浓度调整至1×105/ml,按细胞悬液/%0.4台盼蓝溶液=9:1比例滴加台盼蓝溶液,混匀。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各组中存活细胞和死亡细胞。8.Western-blot方法检测测定各组细胞中p38MAPK和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1.与常氧组大鼠及常氧+鞣花酸组大鼠相比,低氧组大鼠右心肥厚指数[RV/(LV+S)]明显增高(p<0.05),单纯低氧组大鼠右心肥厚指数高于低氧+鞣花酸组大鼠(p<0.05),常氧组大鼠与常氧+鞣花酸组大鼠右心肥厚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常氧组大鼠及常氧+鞣花酸组大鼠相比,低氧组大鼠右心肥厚指数[RV/(LV+S)]明显增高(p<0.05),单纯低氧组大鼠右心肥厚指数高于低氧+鞣花酸组大鼠(p<0.05),常氧组大鼠与常氧+鞣花酸组大鼠右心肥厚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过对α-SMA染色观察肺血管的变化发现,常氧组大鼠与常氧+鞣花酸组大鼠相比较,肺血管结构物明显变化。低氧组大鼠肺血管与常氧组相比,肺血管中膜增厚明显。低氧+鞣花酸组大鼠与单纯低氧组大鼠相比较,肺血管中膜厚度明显下降。4.与常氧组大鼠相比,低氧组大鼠SOD含量明显降低(p<0.05),单纯低氧组与低氧+鞣花酸组大鼠相比较,单纯低氧组大鼠肺组织SOD含量较低(p<0.05),常氧组大鼠与常氧+鞣花酸组大鼠肺组织SOD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与常氧组大鼠相比,低氧组大鼠MDA含量明显增高(p<0.05),单纯低氧组与低氧+鞣花酸组大鼠相比较,低氧+鞣花酸组大鼠肺组织MDA含量明显下降(p<0.05),常氧组大鼠与常氧+鞣花酸组大鼠肺组织MD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与常氧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相比,低氧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ROS明显增高(p<0.05),低氧+鞣花酸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ROS水平与单纯低氧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相比明显下降(p<0.05)。7.与常氧组相比较,低氧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p38MAPK和ERK1/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单纯低氧组相比,低氧+鞣花酸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38MAPK和ERK1/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明显下降(p<0.05)。
王谦[9](2019)在《运动康复对稳定性冠心病血管新生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项目旨在观察运动康复前后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的变化,了解运动康复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管新生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我院门诊体检及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共85例。依各入选标准将其分为:对照组(A组)16例、危险因素组(B组)17例、稳定性冠心病组(52例)。又根据运动康复的情况将稳定性冠心病组分为:非康复运动组(C组)15例、亚康复运动组(D组)18例、康复运动组(E组)19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血压、身体质量指数(BMI)等;所有研究对象均测量血生化(包括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尿酸(UA)等)。入组时和6月后分别对所有对象进行NO、ET-1、VEGF、bFGF检测。所得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比较运动前后组内和组间NO、ET-1、VEGF、bFGF水平变化,以了解运动康复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管新生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1.基本资料比较:对照组吸烟率、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LDL小于其余四组(P<0.05),余基本资料各组间均无差异(P>0.05)2.入组时,各组NO、ET-1、VEGF、bFGF 组间比较:(1).同 A组相比,BCDE 组 NO 下降,ET-1上升(P<0.05),VEGF和bFGF无明显差异(P>0.05);(2)同B组相比,CDE组 NO 下降,ET-1 上升(P<0.05),VEGF 和 bFGF 没有明显差异(P>0.05)(3).C D E三组间比较,NO、ET-1、VEGF、bFGF均无明显差异(P>0.05);3.各组间6月后NO、ET-1、VEGF、bFGF比较:(1).与A组相比,BCD组仍NO下降,ET-1升高(P<0.05),VEGF和bFGF仍无明显差异(P>0.05);E组1NO、ET-1已无明显差异(P>0.05),而VEGF、bFGF有升高(P<0.05)。(2).与B组相比,C D组仍NO下降,ET-1升高(P<0.05),VEGF和bFGF仍无明显差异(P>0.05);E 组 NO 升高,ET-1 下降(P<0.05),VEGF 和 bFGF 升高(P<0.05);(3).与 C组相比,D组NO、ET-1、VEGF、bFGF仍无明显差异(P>0.05);E组1NO上升,ET-1 降低(P<0.05),VEGF 和 bFGF 升高(P<0.05);(4).与 D 组相比,E 组NO 上升,ET-1 下降(P<0.05),VEGF 和 bFGF 升高(P<0.05);4.各组运动 6月前后NO、ET-1、VEGF、bFGF配对T检验:(1).E组运动后,NO上升,ET-1下降,VEGF 和 bFGF 升高(P<0.05)(2).A BCD 四组,运动前后 NO、ET-1、VEGF、bFGF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1.危险因素组与对照组相比NO下降,ET-1升高,冠心病危险因素可能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2稳定性冠心病各组与对照组比较,NO下降,ET-1升高,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可能普遍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情况。3.与非康复组比较,亚康复运动组NO、ET-1无明显差异,且运动前后亚康复运动组NO、ET-1无明显差异,未严格的康复运动不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4.与非康复运动组比较,亚康复运动组VEGF、bFGF无明显差异,且运动前后亚康复运动组VEGF、bFGF无明显差异,未严格的康复运动不能促进血管新生。5.与非康复运动组及亚康复运动组相比较,康复运动组NO升高,ET-1下降,且运动前后各组对比,康复运动组前后对照,运动后NO升高和ET-1下降,按运动处方进行严格康复运动可能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6.与非康复运动组及亚康复运动组相比较,康复运动组VEGF和bFGF升高,运动前后各组对比,康复运动组前后对照,运动后VEGF和bFGF升高,按运动处方进行严格康复运动可能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新生。
孙涛[10](2018)在《男子中长跑运动员竞赛、训练及针刺调控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训练和竞赛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不断挖掘人体的运动潜能,最大程度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竞争越来越激烈,比赛和训练强度也不断逼近人体极限,这些会造成机体机能状态的下降,如何快速恢复,保证训练、比赛的持续、高效性,一直是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追求的目标。针刺疗法对运动后人体机能的恢复具有副作用少、简便易行等优点,而且其机理是调动人体潜在的自身调节功能,不会产生兴奋剂问题,值得研究推广。以往对人体和针刺疗法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于某一物质或者某一途径的几个物质来研究其作用机理,缺乏对二者系统、全面的阐释。代谢组学采用高通量的数据检测和数据处理技术对小分子代谢产物通过信息建模与系统整合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来反映机体机能状态。它关注机体在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后代谢产物的整体性变化,而不是拘泥于机体受到各种外界条件刺激后某个物质或代谢通路的变化细节,这使其可以更加准确和全面的反映机体受到外部刺激后产生的一系列应激反应。采用代谢组学分析受刺激后的机体和针灸调控有助于有助于全面、系统的理解刺激对机体的影响和针刺调控机制。第一部分:中长跑运动员800m跑及针刺调控后尿液NMR代谢组学特征研究研究方法:选取上海体育学院竞校中长跑运动员18名,均身体健康,分为实验组(EA:9名):800m跑+针刺,对照组(ER:9名):800m跑+自然恢复。针刺穴位的选取“足三里”、“肾俞”“委中”、“关元”。3次取样时间分别为:800m跑前45分钟、800m跑后30分钟、针刺后30分钟。尿液在超导傅立叶转换NMR谱仪上运用cpmgpr1d脉冲序列进行检测,相应的脉冲经过32 k傅立叶转换变为NMR谱图。将图谱文件夹导入第二军医大学药物分析测试中心编制的Matlab软件进行处理,将1H谱按默认值,从10.0到0.2,扣除水峰等活性氢所在的区域δ4.2-6.0,以避开溶剂峰对谱图的影响,然后以每段为0.04进行分段并积分,共获得200个化学位移小段和各化学位移对应的积分值。将对应的积分值进行中心化和比例换算后,以Excel形式贮存,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式(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式(OPLS-DA)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所有运动员800m实测成绩均达到个人最好成绩的90%以上,即实测成绩≥【100+(100-90)】*个人最好成绩/100,符合实验要求。(2)800m跑后疲劳量表显示800m跑后运动员均有疲劳感;800m跑后即刻心率平均值为202.5次/min,表明运动员在800m跑时是高强度进行的。(3)800跑前、后NMR代谢组学多变量分析指标分析显示800m跑前、后尿液样本代谢组学特征有显着性区分。(4)800跑涉及的代谢通路:通过对800m跑前、后差异化代谢物质分析后发现,800m跑涉及的代谢通路主要有肌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糖代谢、TCA循环、嘌呤核苷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等。(5)针刺后疲劳量表分析表明,两组无明显差异,表明针灸效果不明显。针刺后心率分析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二者呈明显差异性。(6)针刺后NMR代谢组学多变量分析显示针刺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尿液样本无明显的区分,表明针刺效果并不显着。研究结论:(1)800m跑涉及的代谢通路上相关标志物的变化导致疲劳的原因有:能量的消耗,乳酸大量堆积,氧化应激和神经抑制等。(2)经过对800 m跑后的有关代谢物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发现有氧氧化系统参与供能的贡献比较大,与现代研究观点相符。(3)基于核磁共振的尿液代谢组学技术能够全面、系统的分析800m跑前、后机体的代谢情况,为运动训练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为运动训练提供指导。(4)800m跑后经过30分钟休息,机体代谢基本上已经恢复到跑前状态。(5)针刺实验组的恢复效果不如自然休息组,其原因很可能是针刺的双向调节作用。第二部分: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课及针刺调控后尿液NMR代谢组学特征研究研究方法:选取上海体育学院竞校中长跑运动员14名,均身体健康,有机分组,分为实验组(TA:7名):大负荷训练+针刺,对照组(TR:7名):大负荷训练+自然恢复。针刺穴位的选取“足三里”、“肾俞”、“大椎”、“关元”。3次取样时间分别为:训练前45分钟、训练后35分钟、针灸后30分钟。多变量NMR代谢组学分析与实验1相同。研究结果:(1)大负荷训练后疲劳量表分析表明大负荷训练后运动员均有疲劳感;大负荷训练课平均心率值为172.4次/min,表明运动员的训练负荷是比较大的。(2)大负荷训练前、后NMR代谢组学多变量分析显示训练前、后尿液样本有明显的区分。(3)大负荷训练涉及的代谢通路:通过对大负荷训练前、后差异化代谢物质分析后发现,800m跑涉及的代谢通路主要有脂肪酸代谢、肌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糖代谢、TCA循环、嘌呤核苷酸代谢、甲烷代谢等。(4)针刺后疲劳量表分析显示二者有明显差异,针刺组疲劳恢复效果较好。针刺后实验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安静时心率相比,针刺组心率更接近。(5)针刺后NMR代谢组学多变量分析显示针刺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尿液样本有着显着的区分。(6)本次针刺疗法涉及的代谢通路:通过对针刺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化代谢物质分析后发现,针刺后涉及的代谢通路有氨基酸代谢、糖代谢、TCA循环、甲烷代谢、嘌呤核苷酸代谢、肌酸代谢、胆碱代谢等。研究结论:(1)大负荷训练课涉及的代谢通路上相关标志物的变化导致疲劳的原因有:能量的消耗,乳酸大量堆积,氧化应激等。(2)本次训练课运动员机体呈现出无氧、有氧以及混氧代谢的特点,符合现代中长跑运动比赛的特点。(4)雌黄嘌呤(Hyx)和N-氧化三甲胺(TMAO)在大负荷训练课和800m跑中均出现显着性差异,可能是人体运动代谢调节重要的生物标志物。(3)针刺相关穴位有助于缓解长时间、大强度引起的急性运动性疲劳。(4)针对急性运动疲劳针刺相关穴位主要影响的是能量代谢通路。(5)针刺相关穴位缓解疲劳的作用机制有:促进能量物质合成、抗氧化应激、缓解大脑疲劳(神经抑制)、保护细胞、维护内环境稳态。(6)针刺的靶向目标——可能是代谢通路上的各种酶。(7)运用NMR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针刺疗法,有助于定性、定量、客观的评价针刺疗效。
二、间歇缺氧时大鼠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间歇缺氧时大鼠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井穴”放血预处理对大鼠急性高原肺损伤AngⅡ、ACE、ET-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立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RAS与 HAPE |
1.2.2 ET与HAPE |
1.2.3 ET-1、AngⅡ、ACE之间相互调节机制 |
1.2.4 刺络放血相关论述 |
1.2.5 手十二井穴的临床应用 |
1.2.6 肺与脑的关系 |
第二章 正文 |
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2.1.1 研究目标 |
2.1.2 研究内容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研究方法 |
2.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大鼠W/D、AngⅡ、ET-1 的比对 |
3.1.1 空白与模型各组肺组织W/D对比 |
3.1.2 空白与模型各组AngⅡ含量的比较 |
3.1.3 空白与模型各组ET-1 含量的比较 |
3.2 肺组织显微结构变化 |
3.3 井穴放血对AngⅡ含量变化的影响 |
3.3.1 井穴放血对肺组织AngⅡ含量的变化 |
3.3.2 井穴放血对血浆AngⅡ含量的变化 |
3.4 井穴放血对组织ET-1 含量变化的影响 |
3.5 井穴放血对ACE m RNA表达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内皮素-1与高血压急症及高血压亚急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相关概念及诊断标准 |
2、研究内容 |
3、主要仪器与设备 |
4、研究对象 |
5、研究方法 |
6、研究流程 |
7、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研究对象临床特点 |
2、高血压危象组与健康体检组临床资料比较 |
3、高血压急症组与高血压亚急症组的比较 |
4、高血压急症组、高血压亚急症组与健康体检组的比较 |
5、高血压急症不同靶器官受损类型间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1、内皮素-1 与高血压急症及亚急症的关系 |
2、心率与高血压急症、高血压亚急症的关系 |
3、服药依从性与高血压急症、高血压亚急症的关系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内皮素-1 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电针针刺内关穴对提高心肺复苏成功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1.1 针刺内关在心肺复苏方面应用的机制以及穴位针刺在心肺复苏的应用概况 |
1.1.1 针刺内关穴对心肌细胞的影响 |
1.1.2 针刺内关穴对神经细胞的影响 |
1.1.3 穴位针刺在心肺复苏上的临床应用 |
1.1.4 结语 |
第2章 电针刺激内关穴对心脏骤停大鼠心肺复苏有效性的研究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主要用药物 |
2.1.3 实验用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2 操作步骤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处理 |
2.5 结果 |
2.5.1 各组大鼠造模后生理状态的比较 |
2.5.2 大鼠诱导至心脏骤停情况 |
2.5.3 大鼠心肺复苏效果 |
2.5.4 大鼠自主循环恢复后情况 |
2.6 讨论 |
2.6.1 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因素 |
2.6.2 内关穴在心肺复苏上应用的潜力 |
2.6.3 心肺复苏动物模型的制备 |
2.6.4 电针针刺内关穴对大鼠心肺复苏的效果 |
2.6.5 电针心肺复苏的策略探讨 |
2.7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焦虑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研究现状 |
1.1.1 原发性高血压的现代医学认识 |
1.1.2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概述 |
1.1.3 关于高血压患者焦虑的认识 |
1.2 血流动力学与高血压的关系以及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在高血压防治中的应用 |
1.2.1 血流动力学与高血压病 |
1.2.2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方法 |
1.2.3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研究方法 |
2.1.1 样本量的估算 |
2.1.2 研究对象 |
2.1.3 诊断标准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1.6 中止试验标准 |
2.1.7 剔除标准 |
2.1.8 脱落标准 |
2.2 治疗方法 |
2.2.1 随机方法及分组 |
2.2.2 盲法 |
2.2.3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3.1 主要结局指标 |
2.3.2 次要结局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4.1 血压疗效判定标准 |
2.4.2 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2.6 结果分析 |
2.6.1 一般资料 |
2.6.2 治疗前各指标比较 |
2.6.3 治疗后各指标比较 |
2.6.4 疗效比较 |
2.6.5 治疗后焦虑程度的分布 |
2.6.6 不良事件 |
第三部分 讨论 |
3.1 调神含义及针刺调神方选穴方义 |
3.1.1 神的含义 |
3.1.2 调神含义 |
3.1.3 调神处方及其方义 |
3.1.4 针刺调神方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作用 |
3.2 针刺对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意义 |
3.2.1 改善心血管血流动力学状态 |
3.2.2 改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状态 |
3.2.3 针刺改善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意义 |
3.3 针刺对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分析 |
3.3.1 针刺对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的疗效分析 |
3.3.2 针刺对高血压患者焦虑状态的改善 |
3.3.3 针刺对高血压患者睡眠情况的改善 |
3.4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临床表征及其与理化指标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相关标准 |
2.3 临床资料采集 |
2.4 研究方法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AECPHD患者一般资料 |
3.2 AECPHD患者的临床表征 |
3.3 AECPHD与理化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
4.讨论 |
4.1 AECPHD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4.1.1 病因分布 |
4.1.2 证型分布 |
4.1.3 性别 |
4.1.4 年龄 |
4.1.5 病程 |
4.1.6 吸烟情况 |
4.1.7 BMI |
4.2 AECPHD的中医认识 |
4.3 AECPHD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表征 |
4.3.1 AECPHD的常见症候 |
4.3.2 AECOHD 痰热壅肺证的症候 |
4.3.3 临床表征的多因素分析 |
4.4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与理化指标的关联分析 |
4.4.1 AECPHD痰热壅肺证与血常规的关联分析 |
4.4.2 AECPHD痰热壅肺证与CRP的关联分析 |
4.4.3 AECPHD痰热壅肺证与PCT的关联分析 |
4.4.4 AECPHD痰热壅肺证与血气分析的关联分析 |
4.4.5 AECPHD痰热壅肺证与BNP的关联分析 |
4.4.6 AECPHD与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关联分析 |
4.4.7 理化指标的多因素分析 |
4.5 小结 |
结论 |
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AECPHD的中医研究概况 |
AECPHD的西医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养血清脑颗粒防治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临床资料 |
2.1 样本量计算 |
2.2 非劣效性检验置信区间算法 |
2.3 病例资料 |
3.受试者选择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中止实验标准 |
3.5 受试者脱落、剔除标准 |
3.6 相关量表评分 |
3.7 伦理及知情同意 |
4.研究方法 |
4.1 实验方法及分组 |
4.2 实验用药 |
4.3 实验疗程 |
4.4 观察指标 |
4.5 安全性指标 |
4.6 观察时间节点 |
4.7 随访情况 |
4.8 .统计分析 |
5 结果分析 |
5.1 可行性分析 |
5.2 疗效分析 |
5.3 安全性分析 |
5.4 随访分析 |
讨论 |
1.传统中医学对前庭性偏头痛研究 |
1.1 前庭性偏头痛病名渊源 |
1.2 前庭性偏头痛病因病机 |
1.3 血虚肝亢型为前庭性偏头痛眩晕症状发病的关键症候之一 |
1.4 前庭性偏头痛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诊疗 |
2.现代西医学对前庭性偏头痛研究 |
2.1 前庭性偏头痛流行病学 |
2.2 前庭性偏头痛发病机制 |
2.3 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防治前庭性偏头痛理论依据 |
2.4 前庭性偏头痛治疗 |
2.5 前庭性偏头痛与CGRP、ET-1 关系 |
3.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理论依据 |
3.1 养血清脑颗粒组方法则 |
3.2 养血清脑颗粒配伍特点 |
4.养血清脑颗粒在头痛头晕(眩晕)中的作用 |
4.1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各种头痛 |
4.2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各种头晕和眩晕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庭性偏头痛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眩晕中医证候评分量表《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附件2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
附件3 视觉模拟评分表(VAS) |
附件4 偏头痛疗效评分量表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炎症因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鞣花酸对缺氧肺动脉高压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机制及治疗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中英文缩略词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运动康复对稳定性冠心病血管新生及内皮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男子中长跑运动员竞赛、训练及针刺调控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如何科学、有效的消除疲劳是现代竞赛、训练的保证 |
1.1.2 针刺在运动恢复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
1.1.3 现有对针刺和人体机能状态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1.1.4 代谢组学应用于人体科学优势明显 |
1.1.5 项目的选取 |
1.1.6 现有对800m及大负荷训练研究的局限性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论文总体设计路线图 |
2 文献综述 |
2.1 代谢组学概述 |
2.1.1 何谓代谢组学 |
2.1.2 代谢组学检测主要手段 |
2.1.3 代谢组学解析流程 |
2.1.4 代谢组学应用运动人体科学 |
2.2 应用代谢组学研究运动后人体展望 |
2.2.1 代谢组学研究人体机能状态的机制——代谢通路 |
2.2.2 代谢组学研究机体机能状态的优势 |
2.3 针刺对运动后人体机能恢复的影响 |
2.3.1 针刺对运动后能源物质的影响 |
2.3.2 针刺对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方面的影响 |
2.3.3 针刺对运动后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2.3.4 针刺中枢神经递质和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 |
2.4 针刺腧穴的选取 |
2.5 应用代谢组学研究针刺疗法的优势 |
2.5.1 应用代谢组学有助于定量、定性评价针刺疗法 |
2.5.2 应用代谢组学有助于解决“时间针刺”实验研究问题 |
2.5.3 运用代谢组学有助于针刺中医传统理论与西医研究的结合 |
2.5.4 应用代谢组学有助于针刺效应机制研究 |
2.5.5 应用代谢组学有助于针刺处方配伍规律研究 |
3 实验一 男子中长跑运动员800m跑及针刺后尿液NMR代谢组学特征研究 |
3.1 前言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实验法 |
3.2.4.1 实验对象 |
3.2.4.2 实验流程 |
3.2.4.3 实验效果的保证 |
3.2.4.4 针刺方案 |
3.2.4.5 RPE疲劳量表和心率 |
3.2.4.6 样品采集 |
3.2.4.7 样品处理 |
3.2.4.8 NMR代谢组学数据采集和处理 |
3.2.4.9 多变量统计分析 |
3.2.5 数理统计法 |
3.3 800m跑尿液NMR代谢组学图谱 |
3.3.1 结果 |
3.3.1.1 800m跑测试成绩 |
3.3.1.2 800m跑后RPE量表和心率 |
3.3.1.3 800m跑前、后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
3.3.2 讨论 |
3.3.2.1 800m跑能量代谢 |
3.3.2.2 次黄嘌呤代谢——氧化应激 |
3.3.2.3 酪氨酸代谢——神经调节 |
3.3.2.4 甲烷代谢 |
3.3.2.5 乳酸的大量堆积 |
3.3.2.6 NMR尿液代谢组学技术分析800m跑的优势 |
3.3.3 结论 |
3.4 针刺后尿液NMR代谢组学特征 |
3.4.1 结果 |
3.4.1.1 针刺后RPE量表和心率 |
3.4.1.2 实验组和对照组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
3.4.2 讨论 |
3.4.2.1 能源物质的恢复 |
3.4.2.2 针刺的双向调节作用 |
3.4.3 结论 |
4 实验二 男子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及针刺后尿液NMR代谢组学特征研究 |
4.1 前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问卷调查法 |
4.2.3 专家访谈法 |
4.2.4 实验法 |
4.2.4.1 实验对象 |
4.2.4.2 训练内容 |
4.2.4.3 实验流程 |
4.2.4.4 实验保障 |
4.2.4.5 针刺方案 |
4.2.4.6 RPE疲劳量表和心率 |
4.2.4.7 样品采集 |
4.2.4.8 样品处理 |
4.2.4.9 NMR代谢组学数据采集和处理 |
4.2.4.10 多变量统计分析 |
4.2.5 数理统计法 |
4.3 大负荷训练后尿液NMR代谢组学图谱 |
4.3.1 结果 |
4.3.1.1 RPE量表和心率 |
4.3.1.2 大负荷训练前、后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
4.3.2 讨论 |
4.3.2.1 有氧氧化供能系统代谢 |
4.3.2.2 磷酸原系统代谢 |
4.3.2.3 无氧糖酵解系统代谢 |
4.3.2.4 次黄嘌呤代谢——氧化应激 |
4.3.2.5 甲烷代谢——氧化三甲胺 |
4.3.2.6 乳酸的大量堆积 |
4.3.2.7 本次训练课代谢特点 |
4.3.3 结论 |
4.4 针刺后尿液NMR代谢组学特征 |
4.4.1 结果 |
4.4.1.1 RPE量表和心率 |
4.4.1.2 针刺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
4.4.2 讨论 |
4.4.2.1 代谢通路分析 |
4.4.2.2 针刺促进运动后机体机能恢复的生理生化机理 |
4.4.2.3 针刺的靶向性目标 |
4.4.2.4 NMR代谢组学技术与针刺研究的结合 |
4.4.3 结论 |
5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主要学习经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四、间歇缺氧时大鼠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井穴”放血预处理对大鼠急性高原肺损伤AngⅡ、ACE、ET-1的影响[D]. 麻海英. 青海大学, 2021(01)
- [2]内皮素-1与高血压急症及高血压亚急症的相关性研究[D]. 张柔真. 汕头大学, 2021
- [3]电针针刺内关穴对提高心肺复苏成功效果的研究[D]. 吴炎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焦虑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D]. 林子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临床表征及其与理化指标关联分析[D]. 刘攀.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养血清脑颗粒防治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D]. 唐英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D]. 姜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鞣花酸对缺氧肺动脉高压影响的研究[D]. 李海燕.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9]运动康复对稳定性冠心病血管新生及内皮功能的影响[D]. 王谦.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10]男子中长跑运动员竞赛、训练及针刺调控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特征研究[D]. 孙涛.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